守望教育读书笔记(精选6篇)
1.守望教育读书笔记 篇一
看了刘先生写的深有感触。这本书刘先生为教育改革所写的一本随笔,记载着他对于教育和教育改革。
他提出,我们不能简单地设定“什么是教育”、“教育该如何行动”、“教育非如此不可”的标准答案和机械化的行动模式,而是把对教育生活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实践者,让每个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不断地去追问: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教育?正是在对现成教育实践的不断质疑、追问过程中,催生一线教育人的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和质量。教育需要理论与时间相结合,而且应是在承认整体现实格局合理性的前提下展开的具体的、局部的研究,理论研究是进一步贯彻显示行动格局的合理性,而不是单纯为了论证现实合理性而存在的工具。的确是的,没有理论的支持,实践会走很多弯路,所以,我们要研究理论;但是,单纯为了研究理论而研究,肯定不能跟现实很好地结合,甚至是背道而驰,所以,我们研究理论应该是以检验现实格局的合理性而存在的。
书中还提到,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关心教育了,但是从很多方面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以批判为主的,把教育的问题都归结于教师,甚至传言“一流的学生,二流的教师”。教育,其实是跟我们每个人相关的整个社会的事,应该是整个社会“关心并团结协作”的事,而不是出了问题就是老师或者学生个体的事情。比如应试教育,是我们所痛心疾首的,早早的就在宣传应试教育应该被素质教育取代,并且早早地就开展了素质教育,可是,一旦接触到实际的学校,应试教育的阴影还是挥之不去。因为我们一方面虽然反对应试教育,但当我们自己的孩子面临升学考验的时候,我们又成了应试教育服服帖贴的“忠诚守护者”。教育,始终是和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息息相关的,因此,教育改革的最终出路还是要落实到每一个一线教师的身上。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次成功的课改,都需要大多数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教师的创造性的发挥,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水平是直接关系到我们教育质量的高低的。一所优质的现代学校,应该是以极力学校人的创造性生活的基本保证,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就是师生创造性的教育生活,是学校人优质的学校生活。教师的学习既可以是个体的、自发的,同时也是集体的、有组织的、系统的学习。怎样把学校建设成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网状学习型组织,就成了当前我们现代学校建设的重要尺度。在课改中,一线教师如果只是作为被动接受者存在,用强制统一的要求来代替教师个体的参与理解和实践的话,那么,想要获得教师的深入理解和支持是很困难的。所以,面对课改,我们应该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时间与空间,上下交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热情与理智相结合,批判与反思相并举,稳步推进相关体制与制度的改进。
我常想,究竟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我们究竟怎样才能达到教育改革所期望的目的?我心以为然的目的至少应该包含这么一条,那就是,把教育的主动权越来越多地交还给教育的实践者本身,真正让他们成为教育生活的切实主体,充分地激发、解放每个教育实践者的教育潜能、创造性和教育的实践智慧。
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认为道德法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全书共分五辑,第五辑是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先生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让我们以一颗平凡、挚爱、理性的心灵来守望教育——我们心中的教育。
2.守望教育读书笔记 篇二
自从踏上三尺讲台, 我就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教育的本真呢?
是让孩子们考上理想的大学吗?显然不仅仅是。
是教会孩子们文化知识吗?显然不仅仅是。
是传道授业解惑吗?韩愈说是。
我想, 依然还不仅仅是。
那, 教育的本真是什么呢?
有人问我任教的学生:“为什么叫陈校长为‘秋兰姐’?”他们很严肃地反问:“你以为‘秋兰姐’是浪得虚名吗?”
原来, 在学生们的心中, 我是他们的“姐”, 是亲人!
这一声“姐”, 道出学生对我教学的充分肯定, 只因为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玫瑰花蕾。如同玫瑰花蕾绽放有早晚之别一样, 孩子的成长也有快慢之分。我认为在学习中表现欠佳的所谓“差生”, 只要善于引导, 他们和优秀生一样都存在巨大的学习潜质。所以, 我相信每一个学生, 努力用爱心、耐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在我的鼓励与陪伴中, 我任教的每一届学生都能在学业上实现大幅度的自我提升。
这一声“姐”, 道出了学生对我的教育满满的信任, 只因为作为一名政治教师, 我把“使学生正直和聪慧”作为我努力追求的目标。所谓聪慧, 即有知识、有智慧、有能力;所谓正直, 是指有德行、有正气、有正义。相较于聪慧, 我认为正直对一个人的人生更为重要。所以, 走上讲坛后, 我一直不遗余力地挖掘教学中的育人因素, 努力为学生成为一个正直之人点燃指引的明灯。我教过的很多学生, 他们或许已经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政治知识, 但依然记得上课时的激情与快乐, 依然记得在我的课堂里学会的“梨本无主, 我心有主”的价值坚守, 记得“态度决定高度”的人生格言。
正因为如此, 学生喜欢叫我“秋兰姐”!在我看来, 这一声“秋兰姐”是学生与我心灵相通的最美语言, 是最让我的心灵震撼而难忘的歌谣!我的办公桌上, 摆放着学生送给我的一张奖状, 奖状上写着“送你一朵小红花, 奖给世界上最好的老师”。虽然我远没达到, 但我愿意一辈子为之努力!
教育的本真, 首先是无私热爱每一个生命, 用博大的爱去包容、去尊重、去呵护每一个生命个体。
“秋兰妈”——教育的视线要望向未来
2001年, 工作未满4年的我兼任学校教导处副主任;2004年, 28岁的我任学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2009年, 我成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最年轻的女校长。当我的教育职责从管理一个班扩展到管理一所学校, 当我的教育工作从影响几十个学生到影响几千名学生时, 一个前所未见的宽广领域, 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出现在我的面前:教育的使命是什么?
记得在2014年, 在高考进入冲刺阶段, 高三年级的靖文同学被查出身患重病。她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躺卧病床时, 也从未放弃过对学习的渴望, 期待着能继续和伙伴们肩并肩为青春的梦想挥洒汗水, 和大家一起参加高考。
我抓住这个节点, 用“爱的汇聚”“爱的传递”和“爱的升华”三大环节的活动把爱的阳光洒满校园。“爱的汇聚”和“爱的传递”活动, 使得教师、同学、家长, 甚至是亲戚朋友, 都用行动做出选择:当他人遇到困难时, 我行动, 我帮忙!行动的背后传递的是爱与关怀。曾以出色表现获得高度赞誉的经典美文诵读队员们捐出学校奖励给他们的全部奖金;初中部赖老师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朋友捐出2000元;高中部何老师的儿子捐出自己500元压岁钱;在四中实习的林老师、学生家长, 甚至家长的亲戚朋友, 也加入支持、帮助靖文同学的行动中来。有两位老人——两位与四中完全没有关系的退休老人, 从朋友口中得知靖文的情况后, 特意来到学校捐出善款!“爱的升华”活动则让同学们把对靖文的爱与关怀, 转化为一种成长与前进的动力: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并尽力过好每一天, 让每一天都因为我的努力而美丽, 因为我的努力而灿烂!
当时, 整个校园荡漾着爱的春风, 孕蓄着爱的暖意, 这里成了一个“爱”的教育生态场。
原来, 无声润物, 是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
那, 什么才是好的教育呢?
“教学生三年, 为学生想三十年!”一位长者如是说。
我顿悟!好的教育就是宽大、温暖, 并能够将其力量绵延终生的教育。
所以, 我积极为学生开设连接社会的人生发展课程。如以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为目的的生涯规划课程, 以传承文化、欣赏感悟为目的陶艺课、版画课、京剧课等, 以强大内心、调节自我为目的的团队心理拓展课程, 以责任、创业为目的的理财课程, 以反思自我、展望未来为主题的快乐暑假课程, 等等。
为此, 我还设立了广东省首个校内“特色教育处”, 围绕“一生一兴趣, 一生一特长”的目标, 努力帮助学生寻找自信的基点, 全面发展。
此外, 在研究校史和现实中, 我和师生们找寻到大家共同信守的12个价值关键词:崇礼、尚美、乐学、健体、守纪、惜时、诚信、感恩、自信、坚毅、责任、创新, 每月围绕1个主题开展价值观教育活动, 期待着在学校学习的三年, 价值主题的教育活动会浸润、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言行。
“秋兰是我妈, 我爱我妈!”
当我第一次听到学生们这样的呼喊时, 我感到莫大的欣慰。从“秋兰姐”到“秋兰妈”, 变化的不仅是年龄,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追求:既立足当下, 更要着眼未来。
是的, 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 我深刻感受到了教育对人的生命成长的价值, 深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应该是为了甄选和鉴别, 而应该是为培养幸福而完整的人服务, 要赋予儿童幸福的力量;于受教育者而言, 学校教育的本意是使生命实现最优发展, 使生存获得最佳状态!为未来成就幸福人生奠定品行基础、身心基础、能力基础、学业基础!是为了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一撇一捺写就的完整的“人”—一个大写的、独特的“人”!那厚重的一撇应该连接着当下, 蕴涵着丰盈的智慧;那凝重的一捺应该寄望未来, 承载着高尚的情操。
因此, 我认为, 教育的视线应立足当下, 展望未来, 教育的使命在于为学生的未来幸福人生奠基。
“秋兰同学”——永远在教育之路上
自2009年成为校长以来, 我先后带领学校经历了合并薄弱校、搬迁校区、增加新校区的挑战, 带领学校成功实现了由省一级学校到示范性高中的跨越。初任校长, 年轻的我倍感责任与压力。在角色转变中, 面对纷繁复杂的学校管理, 对“做怎样的教育”“怎样才能做更好的教育”, 我感觉迷茫, 缺乏信心。而打破这一局面, 则是在我成为了广州市优秀校长培训班的一员之后。
四年的学习与培训, 帮助我开拓了视野、开启了智慧, 提升了对教育的理解与感悟, 催生出了自己不太成熟的教育思想, 进一步明晰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我更进一步明白了教育是需要“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的事业。仰望星空, 就是要有远大的梦想—回归教育的本真;有广阔的胸襟—包容多元的世界;有坚定的信念—不忘初心, 坚定不移。脚踏实地, 就是要严格遵循教育规律, 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 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用心过好每一天, 勇敢面对每一次挑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努力, 让现实走向理想, 让现实闪耀理想的光辉。
但是, 理想与现实又是有巨大差距的, 如何在教育理想与现实、学校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之间努力, 做更优质的教育, 需要我更进一步思考与学习。
教育是什么?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从“教学做合一”出发, 倡导教师与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 他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最好的教育, 即学校的存在本义是“学习共同体”。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的灵魂, 其思想观念、角色行为影响着一所学校。因此, 在将学校打造成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 校长发挥作用和实现角色转换是至关重要的。校长作为学习共同体——学校的领导者, 首要任务是发展出一种激励学习的“场”, 必须是教师的教师, 是学习共同体中的首席学习官。
因此, 努力成为学校的首席学霸, 成了我的追求之一。我注重学习, 把学习放在职业生命的首位, 业余时间除广泛阅读外, 还努力抓住一切机会学习。2011年到美国范德堡大学皮博迪教育学院校长培训中心参加教育领导力学习;2013年被确定为广东省新一批首批“百千万中学名校长”培养对象, 到英国阿伯丁大学参加卓越课程学习;2014年7月成为广州市首位成功考取教育领导与管理博士的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校长。
成为校长的7年时间里, 我在教育实践中感悟, 在教育学习中提升。我是教师, 也是一位不断求知、不断学习的“秋兰同学”。
3.麦田守望者读书笔记初中 篇三
“咚咚――”战鼓声四起,西多夫终于盼到了最后一役――征服巴伐利亚之战。西多夫显得异常兴奋,有一块伤疤的脸上掩饰不住那发自内心的欢笑,露出了雪白的牙齿,对天长啸。他的战马也跟着他兴奋起来,不断地用前蹄击打着地面。
三声鼓响后,罗马在大将军的指挥下奋勇向前,与巴伐利亚在一片茂密的树林相遇。当时正值夏季,葱郁的树木下,是士兵厮杀的身影;绿油油的草地上,流淌着鲜红的血水。人一个接一个的倒下去了,没有主人的战马在树林中来回狂奔着,悲鸣着,好像在深情地呼唤着主人的名字,而对足下的绿草失去了原有的渴望。
一阵恶杀之后,原本充满生机的树林变成了令人生畏的地狱,到处是尸体,到处是鲜血。在这堆尸体中,有一个人慢慢地站起来,他就是西多夫,他完成了维尔多尼交给的使命。
他踉踉跄跄地向营地走去。当他靠近营门时,迎接他的却不是鲜花和美酒,而是一队严阵以待的卫兵,他们手持长矛,直指他的咽喉。一个身着皇家服饰的人缓步来到他面前,他就是一直阴谋篡位的皇太子维克多。维克多告诉他,先皇已经归天,他已成为罗马帝国的新主人。
西多夫明白一直对自己恨之入骨的维克多会如何对待他。他拔出佩剑。他说他只有一个请求,那就是死后能回到家乡。维克多点头答应了他的要求。
自此以后,西多夫家乡的麦田旁多了一个座坟墓和一匹久久徘徊不肯离去的战马,他们一同默默地守在绿油油的麦田旁。
4.《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 篇四
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这样的环境,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孩子们真的不知怎么了?教育怎么了?肆意浪费自己的青春从不后悔,但他们真的不知道:青春禁忌游戏!难道真的是本性难以改变?
作为教育工作者,二十多年来,我也一直在追求“守望者”的理想,看着一个个孩子眼看着跳进悬崖,一次次地伸手去拉他们,本本分分地尽好自己的职责。我挽救了多少将要跳进或已经跳进悬崖的孩子,我已经记不清了,只是很多年以后,他们还有他们的家长都还在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感谢我。这我已经非常满足了。
现在我又遇到了一群这样的孩子,不遵守学校纪律,我行我素。晚上通宵达旦出入网吧、酒吧。头发染色,随意旷课,和书中那一群浑浑噩噩度日的孩子并无二致,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我已经不能最大限度地纠正他们的思想,现在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做好“守望者”了,不能当一个罪人。想想我们身边,看着一个个误入歧途的迷失羔羊,我竟然无能为力,做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的教育工作者,不能不说又是一个悲剧,造成这个悲剧的罪魁祸首又是谁呢,谁敢站出来为这些买单?
主人公的愿望: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的愿望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
5.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 篇五
故事的内容很简单,主人公霍尔顿又一次被学校开除.他不想让被开除的消息被家人发现,于是他决定去流浪.在他流浪的三天中,他经历了许多,也见到了形形色色的人.霍尔顿是一个放浪不羁,思想偏激的中学生,在他眼中几乎所有的事都是虚假虚伪的,让家长头疼,让老师担心,是个典型的不良少年。
刚翻几页,文中毫不避讳的脏话便让我没有心情继续读下去。可当我读完后,我觉得这其实是一部青少年心灵的成长史,充满叛逆,不羁,放浪,渴望长大的心理,我对主人公霍尔顿的看法也有所改变。
霍尔顿其实是青少年心理的一个代表,都充满着些许叛逆心理,不高兴时以一种颓废无聊的态度来面对各种事情。在这年龄阶段对这青春的小说本应有所共鸣,可我竟有点伤感,有点心疼这个叛逆的少年。本应单纯,有活泼阳光心态的少年,竟对世间的一切那么漠然和极度厌恶,没有理想和未来,霍尔顿也许把这个世界看得太过虚伪和黑暗,所以他不幸福。
同时霍尔顿又是十分可爱善良的。他渴望长大,他在要酒时总是故意伪装成大人,不想让侍者看出他的真实年龄;在他流浪过程中,他给两个修女捐钱,后来又为捐的钱少而惭愧;他对妹妹菲是那么喜爱,那么呵护,在他认为晦暗虚伪的世界中,妹妹是他唯一知心的人。
“不管怎么样,我老是想像一大群小孩儿在一大块麦田里玩一种游戏,有几千个,旁边没人――我是说没有岁数大一点儿的――只有我。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哪儿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我知道这个想法很离谱,但这是我惟一真正想当的。”这是书中唯一出现“麦田里的守望者”字眼的一段话,这也是霍尔顿真正内心的理想。我认为这里麦田其实就是指每一个人的青春少年,人们在青春中会迷茫,会丢失方向,会不知所措,有人会在青春这无际的麦田中迷失了自己。霍尔顿想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其实是他想要在他那迷茫的青春中找回丢失的自己,当他要迷失在青春里时,他想拉自己一把。我想这才是麦田的守望者真正的含义吧。
6.守望教育读书笔记 篇六
一、回归原点,坚守课堂的真诚
原点是事物的最初起点,是决定事物发展趋势的原始出发点。对于教学而言,教师的教学理念及其主导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构想就是课堂的原点。它引领着课堂的整体走向和发展脉络,是决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也是生本课堂和师本课堂的区分点。
在课堂原点上,教师对一节课在思路设计上的不同处理会带来大相径庭的课堂建构。我们可以自问这样一个问题:当教师在准备一堂课时,尤其是当教师接到一堂教学公开课任务时,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显然,教学方法的使用技巧和教材解读艺术是绝大多数教师本能的首选。“要让这堂课上出亮点,上得出彩”不正是我们平时耳熟能详的期望性话语吗?这种惯性思维背后心照不宣的事实是:这样的课容易得到专家、评委、领导及同行们的赞赏,就有可能通过获取奖项或高度认可。于是,凡能吸引人们眼球的出其不意、花样翻新的教学手段,都被教师绞尽脑汁地拿来构思运用着。然而,就在这个课堂原点上,学生——我们最先应该想到的教学服务对象,却被教师忽略了,或者说“抛弃”了。如果课堂在原点上就已失去其真诚,那么课上得再“出彩”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一次“中小学学业水平测量”调研组对某中学进行的听课调研活动中,两名数学教师分别执教相同的教材内容(关于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后形成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位置关系)。教师甲不仅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而且课件制作新颖别致,同时讲课情感丰富,该课被认为“亮点颇多”。教师乙没用多媒体,而是运用黑板演示外加独创的“手形变换组合法”让学生理解,结果该课被认为“平淡老土”。可是课后在调研组对两个班学生进行的当堂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中,教师乙班上的合格率为100%,教师甲班上的合格率只有65%左右。原因其实很简单,教师甲的出发点是怎样才能在听课专家面前把课上得“出彩”,让自己获得好评,结果是用复杂的手段将清晰的知识繁杂化;而教师乙的出发点则是怎样才能尽量便捷地满足学生获得知识的需要,让学生学得“出彩”,结果是用朴实的方法让学生踏实地掌握了知识。
类似于这样的教学案例在现实中屡见不鲜。我们在踏上教学之路前,的确应该在课堂原点上好好反思一下:这堂课我设计构想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和他们的需要吗?那些以教师的需要为出发点的课无论多么“成功”,都是以牺牲学生的真实需求为代价的,实际上最终的失败者还是教师,而受害者则是学生。
我们应该排除所有的私心杂念,回归课堂原点,重塑生本课堂理念,还学生以纯真和希望,坚守那份课堂的真诚。
二、回归本原,坚守课堂的真谛
本原,在哲学上指一切事物的最初根源或构成世界的最根本实体。对于教学而言,基于生活与社会实际的思维发展及其引领下的学生身心成长就是课堂的本原。它是决定课堂实效和教育质量的内在源泉,是决定学生人生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基石。
“不要只是看学生在考试中是否填涂了答题卡卡片,而是能测定他们是否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批判思考的能力、主人翁责任感和创造力,这些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技能。”这是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3月在呼吁开发教育教学测量评估标准时的一段言论。事实基本如此,在课堂本原的视界上,人的发展正是教育教学普适意义上的真谛。学生的能力培养、知识积累、思想观念以及未来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奠基于课堂,而这在根本上又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深度与广度的呈示。我们应该时常这样问自己:我提出的问题能有效启发学生的思考吗?这堂课的思维含量高吗?学生经过这堂课的学习能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吗?我有没有桎梏学生创新思维的行为发生?
一个前往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进行考察和研讨的教育代表团回国后,提供了类似这样一些极有启示意义的课堂实例:在一节中学化学课上,教师让学生各自从家中带一些洗衣粉过来,通过对洗涤过程的观察和体会,感知洗衣粉的效用,并结合教师的讲解熟悉包装袋上的配方说明,学生对“洗衣粉在各类水质中都有良好去污效果,其主要成分是烷基苯磺酸钠、荧光剂、酶等,含磷、铝、碱等成分的洗衣粉有害于环境”等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实际应用,在不知不觉中就显得生动而深刻。如果让我们的教师来执教该课,按照现在时髦而通常的思路,或许会花很多精力去制作具有视觉美感的课件,力求在播放大量有关洗衣粉及其化学成分的视频材料的过程中,沾沾自喜地展示其课堂的现代科技手段教学“特色”,然后插入几个不痛不痒的问题去让学生“小组探讨”,再配以教师的归纳和学生的记忆,就此完成一堂中看不中用的理论知识传授课,至于学生方面是否还有问题,以及课后能否真正学以致用等等,均被忽视了。
在该教育代表团考察旁听的另一节课上,教师布置各组学生(三四人一组)分别通过讨论协作完成一项学习任务。该教师对完成得很好的几组学生根本不闻不问,而是专注于不能完成或完成得不好的小组,极细致地与该组学生沟通交流予以指导,协助其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在我们的课堂上,情况会怎样呢?可以想见的是,教师会千方百计地将各组学生解答问题的答案往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上牵引,而且会挑选任务完成得最好的几个组的学生发言,以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并用这些来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的“成功”,至于对任务完成不佳小组学生的课后指导跟进等问题,显然被“遗忘”了。
在上述两个国外教学案例中,教师没有使用多媒体等手段,难道是他们国家的科技不发达吗?教师也没有激情四溢般的炫耀式讲解,难道是他们的能力不强吗?显然,他们在处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表现得务实而高效,在看似平淡实则深邃的教学中展示了课堂的魅力。而类似两个案例的“中国式处理”在现实中是普遍存在的,重自我、轻学生,重学优生、轻学困生,重外在形式、轻内在本质等就是其主要表现。
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回归课堂本原,在学生思维发展、能力运用、人文积淀的基点上注入教学的活力与动力,在内涵提升的轨道上坚守课堂的真谛。
三、回归原态,坚守课堂的真实
原态可以理解为事物原本所处的实际状态,即本来面目或日常形态。对于教学而言,教师自身理念导引下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真实呈现就是课堂的原态。它通过课堂教学的本色化生成和惯常性运作,使课堂质量与层次在教师执教素养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合力作用下予以外现,因而是决定课堂真实性的根本保证。
在这个问题上,功利化思想又一次以其非正常的广泛认可度成为遮掩课堂真实性的阴影。教学公开课、竞赛课、评优课、观摩课等成为佐证课程改革“成就”的展台,是借以推出“名师”及其“先进理念”的平台。显然,这样的教学已经失去了任何意义,这样的课堂已然丢弃了诚信底线。为了公开课而使用多媒体课件,为了评优课而让学生排桌子围坐讨论;在公开课上不敢拿日常课示人,在评优课上不愿展现教学原生态。总之,以牺牲课堂真实为代价去换取荣誉利益,这样做值得吗?这种既害学生又害教育的虚伪课堂还有资格和颜面拿出来去“公开”、去“评优”、甚至去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取得“成果”的例证吗?!
事实上,只要教师心中深深根植本真课堂理念,广泛营造公开课与日常课在交叉渗透中互动融合的教研氛围,在公开课上习以为常地展示原态课堂教学就不是困难的事。如我而言,工作以来执教的所有公开课从没有和日常课有过什么差异,而所有公开课都获得了成功,或者说我的原态课堂通过所有的公开课平台得到了真实而成功的展示。因为我知道,在公开课教学中展示原态课堂与在原态课堂上进行公开课教学,两者是基于本真教学上的和谐统一,这就是我多年来始终不为所动的教学理念,更是我矢志不渝的永恒信念。我们应该抛开功利主义的教学行为,义无反顾地回归课堂原态,在真我的执教行为和真切的学习氛围中重塑本真教学理念,坚守那份课堂的真实。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守望教育》的读书心得09-12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优质作文12-17
守望无声散文07-30
邻里守望小结08-29
守望一生心得12-20
作文 守望未来01-17
守望作文600字06-19
守望亲情700范文07-16
读《守望·逃避》有感08-11
守望先锋信仰壁纸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