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三年级和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共16篇)(共16篇)
1.小学科学三年级和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一
文章标题: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新编《科学》三年级下册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小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例如,在教学内容中设计了“观察大树”和“寻访小动物”等活动。作为这一线索的延续,三年级下册的主题确定为对“物质特征和变化的观察”,在这一册中共安排了“混合”、“空气”、“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沉和浮”、“溶解”等六个单元。
混合单元着重引导学生对物质混合的现象进行观察,认识有些物质混合后其中的各个成分不会发生变化,而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物质;初步建立混合物的概念;亲自动手制造混合物并学习对固体混合物进行简单分离的方法。
空气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并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空气作为物质的一般属性。并设计了有关认识空气的特殊性质的探究活动,最后一课时则引导学生探讨空气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植物的一生单元引导学生经历种植凤仙花的完整过程。通过对凤仙花各个生长期不同形态特征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植物生长周期的概念,并引导他们学会定期观察、记录以及分析数据的方法。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引导学生经历养蚕的完整过程。通过对蚕各个生长时期不同形态特征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动物的生命周期概念,感受生物的生命过程并学会描述这个过程。
沉和浮单元主要涉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及如何利用沉浮的原理来制作小船和潜艇等问题。
溶解单元从观察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之中。如怎样加快溶解,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否重新分离出来等。
二、学生分析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学生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6、本年级共7个班,1班是小班26人,2~7班是大班,每班都有57或58人。
三、教学要求与评价
1、学生在活动中能正确进行物质混合与分离操作,能按观察物质混合与分离的基本程序进行观察,能根据事实说明物质混合后是没有变化,还是发生了变化;能应用学到的知识研究土壤,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了解土壤的成分;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制成一两种混合物。
2、教师能够和学生一起准备用于探究活动的足够的材料,如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水槽、玻璃杯、废纸、抽气筒等。教师的引导应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教师应能够给学生的每一项探究活动以比较充分的时间保证,使学生的感受、思考、表达等都能得以比较充分地进行。学生在经历探究活动的基础上,知道空气是一种透明的物质,没有一定的开关和体积,但具有质量;知道固体、气体、液体的主要区别;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力等;同时,潜移默化地意识到,借助于可见的物质媒介可以发现并研究不可见的物质;意识到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也可以获得对一些问题的认识。
3、通过亲历种植、培养凤仙花的活动,认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及种子,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一粒种子能够发育成一株植物,并再次结出多粒种子,从中理解植物生命周期的涵义。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领悟珍爱生命的意义,知道爱护花草树木,学会持续地、多方面地对一事物进行观察,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学会与人合作;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懂得栽培植物的正确方法;学会用数据、图画、语言描述等方法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运用整理信息的方法发现事物变化的简单规律。
4在养蚕的活动中发现生命的发展变化,及动物和食物、动物和环境等多方面的认识,并通过养蚕的活动经历和体验,进行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在经历对蚕进行养育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能按蚕的不同生长时期进行动态观察、细节观察,能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能在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的观察内容。
5、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乐意以各种不同形式参与到一系列的观察研究活动中,获得各种观察研究活动的经历,能在小组或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能获得关于物体沉浮与物体大小、轻重关系的认识,感受到物
2.小学科学三年级和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二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时, 很多老师、家长, 包括学生自己都会认为是由于“粗心”。而事实上, 在很多情况下这些错误是学生的认知、思维的缺陷以及技能的不熟练造成的。
一、课程标准以及教学目标中对分数学习提出的要求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中, 对第一学段 ( 1 ~ 3年级) 学生提出的要求是: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 能读写分数。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能通过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认识它的几分之一或者是几分之几。本单元是通过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 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它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通过操作, 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通过经历这些内容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对分数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从具体实例分析学生出现的错误
例 1.
①一堆小棒有12跟。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1/2和1/3。
②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它上面的分数。
③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上面的分数。
其中①②为课堂练习中的两个小例子, ③为课后作业 ( 提高题) 。
学生解决情况: ①②基本都能够解决。③有很多学生答错或是没答。
分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初期, 思维水平还不够成熟。①的正确表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具体运算能力, 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平均分”。②的正确表明学生可以通过对图像进行直观的“平均分”成5份。而③的错误表明学生对“平均分”概念还没有完全“内化”, 虽然已经知道平均分的概念, 但是又受到“直观”平均分图像的思维定势, 在此题中未能够找到直接平均分的方法, 从而也没有通过具体的运算进行平均分来表示相应的分数, 致使错误的出现。
思考: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注重“平均分”思维表象的建立, 帮助学生对“分数”知识的内化。对于第②题这种类型,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直接分成5列, 涂色部分取其中的一列。有了一些这样的类型之后, 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引入课后的提高题③, 让学生思考该如何进行平均分, 并且引导学生如果不能直观的平均分, 应先做一些简单运算, 促进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
例2. 先分一分、涂一涂, 再在横线上列出相应的计算式子。
分析: 在第一课时, 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时候, 学生在涂色部分能够正确完成, 而到了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时, 却出现了错误。问题在哪里? 还是在学生思维的认知结构上。前面认识几分之几, 分数的表象就是平均分后取份数, 因此不易产生错误。现在, 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要知道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在学生的思维中, 分数的表象转为某个数, 因此当他平均分6份之后看到一份就是2颗星星的时候, 已经有2这个数了, 把取2份中的2和这个2混为一谈了, 也就是把“份数”与“个数”混成一体了, 致使错误的出现。
思考: 布鲁纳认为, 数学对象的表征有三类, 即活动性表征、图像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当学生在解决该问题时, 数学对象分数将以图像性表和符号性表征的形式出现, 由于这种表象的不深刻性, 学生往往在没有完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出现混淆错乱。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分数本质认识, 理解分数的意义。在处理此类问题上还需要帮助学生理解“份数”与“数”的区别, 强化其认知结构。
例3. 比较大小错误
①a.1/2____1 3b.3/7_____4/7
②一堆大米的1/3与一堆面粉的1/2哪个多?
学生解决情况: ①题时错时对, 特别是间隔一段时间来做两小题
②因为1/3<1/2, 所以一堆面粉的1/2多
错误分析: 有关分数的比较, 在教学时教师会采用分数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大小关系。为了不引起混淆, 教师往往会选择整体时往往只会选择某一个。然后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巩固。理解是一个信息或要素组织的过程, 需要认知结构的再组织,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认知结构尚不成熟, 信息处理能力还在逐步发展中, 对于分数意义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部分学生甚至仅凭记忆来进行比较大小: 老师强调某一个整体, 分得越多, 每一份就会越小。于是在他心中有了这样一个“多———小”的“相反”心理表象。时间一长, 看到3/7_____4/7这样的题目时, 只关注3 < 4, 完全忽视分子分母, 忽视“分”和“取”的对象, 实质上忽视了分数的意义, 便直接有了3/7>4/7这样的错误答案。而第②题的错误, 可能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没有理解“整体”的概念, 从而没有正确认识整体的几分之几究竟是什么。思考: 综合这两个问题, 学生犯错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对“整体”和“部分”缺乏认知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从学生的思维出发, 倾听其思考过程, 强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在比较分数大小时, 不应该给学生相关的暗示: 分子相同, 分母越大, 分数值越小, 而是应充分引导学生每一次比较大小, 我们都必须回到分数的意义上去。而对于“整体”的把握。在课堂上, 教师应举一反三, 并且明确分数与某一个具体整体的几分之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三、对教学的再思考
1.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 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会倾听学生的思考, 把握学生的思维, 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分数”的问题。教师自身应明确分数的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在需要的时候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
2. 教师要对学生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错误, 从学生错误的根源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辅导, 体现新课程个性化的要求, 同时也能够促进有效教学。
摘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是学生的认知、思维的缺陷以及技能的不熟练造成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解答找出错误的原因, 才能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3.小学科学三年级和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三
关键词:提出问题 大胆假设 认真验证 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3、能对实验过程中测量搜集、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的结论。4、通过反复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经验可能是错的,正确的实验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科学知识: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3、继续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学生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与教师给的次数一样。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铁架台、量角器、秒表、米尺、摆绳若干、钩码。(2)教学课件:①幻灯片:各种各样的摆钟。②幻灯片:实验设计方案模板。③幻灯片:温馨提示:④幻灯片:《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⑤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1、幻灯片出示各种各样的摆钟。2、提问:摆钟靠什么来计时?3、板书:摆
二、探究新知: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一)引导提出问题
1、实物出示:一个单摆,拨动、介绍、并板书摆的各部分:摆线、摆锤、摆角:2、教师:要了解摆,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3、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4、实物出示,引导提问。一组单摆,(摆线长短不一,摆锤轻重不一,)同时让它们摆动起来(摆角大小不同)。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5、小结板书:摆的快慢不一
6、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把课题板书完整: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和假设
1、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摆.
2、小组内动一动摆,大胆猜测和假
设: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1)、同学们小组里讨论讨论,你们觉得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这么想的根据是什么?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
(3)、生答,师板书:
(三)、小组内制定实验计划
1、师:刚才,同学们对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和假设,这些猜测和假设是否都能影响摆的快慢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验证。
2、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建议各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一个猜测和假设进行研究。下面请各个组长带领组员根据老师提供的提纲讨论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3、幻灯片出示实验设计方案模板。3、学生小组汇报本组的设计方案,其余小组补充或提出修改意见。
4、小组完善实验方案。
(四)、小组认真实验,仔细验证
1、幻灯出示:
温馨提示: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老师还想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①实验过程中计时、计数、量长度、量角度,无论哪一次稍微有误差,都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因此一定要学会认真、仔细地测量、记录。一丝不苟地做实验。② 注意每次实验测算时间都定为15秒,在实验中要精确测量,每个实验至少要重复做三次,最后求平均值。还要注意掌握好实验中的不变量。③实验结束后,各组要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单。
2、小组各自选取桌上的实验器材,开始实验,并及时完成好实验记录单。
3、幻灯片出示《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你们研究的是哪一猜测就填写哪一项。
(五)汇报总结,得出结论
1、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1)你们的假设是什么?在实验中需要改变和不改变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2)通过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2、教师根据学生实验后汇报实验探究情况进行小结,
①摆线的长度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锤的重量。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②摆线的长度不变,
摆锤的重量不变,改变摆的角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的角度无关。
③摆锤的重量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线的长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了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3、汇总得出结论,并完成板书:
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三、实践活动:研究摆摆动快慢的内在规律
(1)出示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并分派任务:全班十组,每组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如下表:注意:每次做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修正。
(2)小组合作制作。
(3)制作完成的小组把摆挂到黑板相应次数的钉子上。
(5)观察挂在黑板上的摆,有什么规律?(6)小结: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且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得就越快。
四、总结交流
1、教师: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你们获得了有关摆的哪些知识?
2、学生交流。
4.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四
(2015—2016学第二学期)
南哨中心小学
刘福民
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2015—2016学第二学期)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可中、思在可后这几句精辟的话 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任然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以下是我对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本班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勤学,上进心强,学习目的明确,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观念。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学习、纪律都较放松,学习能力较弱。
二、主要成绩
1、具体措施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科学意识,提高认识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细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评价肯定,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其树立科学观念。(2)、抓好常规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课堂上设计新颖、愉快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技能。发挥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乐学的兴趣。平时我细心观察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调查小结工作,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根据其的实际情况拟定学习目标,以目标来激励学生进步。
此外,我坚持检查后进生的转化情况,做好小结工作,使优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台阶,进一步培养智力和思维的发展,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
2、经验浅谈
注意做好课前准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学习新课程目标,准备好每节课必要的实验教具,做到先备课,后上课的好习惯。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汲取,从而使教学任务能按计划完。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一学期下来,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1)、关照学生的参与能力
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的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3)、丰富学生的参与的方式
丰富学生的参与方式,就是改变过去的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自然课教材的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4)、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进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质疑、解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成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5)、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
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三、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5.小学科学三年级和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五
第二课《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
盘县坪地民族小学:李俊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亲历猜想、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不断地交替出现。
2、了解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强化学生区别“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和重证据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三、教学准备:
1、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6个,手电筒7把,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会出现什么现象呢?昼夜变化与地球自转有什么联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探讨的科学问题。
(板书课题):
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
(二)、探究新知:
1、教师谈话:昼夜变化与地球自转有什么联系呢?那同学们先来猜一猜,地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那谁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我们一起去看视频。
2、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1)、地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地球的运动方向是什么?
板书: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自转。
(3)、教师谈话: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自转,那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用下面的模拟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3、实验与探讨:
(1)、教师介绍实验器材:地球仪、手电筒。(2)、实验注意事项:(课件)
手电筒和地球仪之间的距离要适当,以手电筒光圈照到地球仪的一半为宜。
在地球仪上确定一个固定点(在地球仪上贴一面小红旗)作为昼夜交替观察的起始点。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时,要保持匀速,手电筒不要动。
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
(3)、实验方法与步骤:(课件)
用手电筒代表太阳,用地球仪代表地球,打开手电筒,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看一看,地球仪的那部分被照亮,那部分没有被照亮。
(4)、教师演示实验:
(5)、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实验讨论完成以下问题。(课件)
●在地球上被太阳照到的地方是明亮的还是黑暗的,没有被太阳照到的地方呢?
●在“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地方是什么天?没有被“太阳”照亮的地方呢?
●昼夜每出现一次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那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贴小红旗的地方在什么条件下是白天?在什么条件下是黑夜?在什么条件下,白天与黑夜就会交替出现?
(6)、学生交流、讨论归纳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己转动,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实际上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大约24小时。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三)拓展活动
1、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有哪些?、引导学生课后探究动植物受昼夜影响的情况,激发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
四、小结:同学们,今天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地球自转与昼夜变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
6.小学科学三年级和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六
在《关节》这一课的教学中,“人体上有哪些关节”“关节的作用”“关节的保健”等问题,许多学生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样便利用有效的提问,揭开关节秘密的欲望,就好比一粒小小的石子,在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荡起了朵朵浪花,将学生的探究激情荡漾开来,踊跃地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之中。具体的做法是通过提问“在同学做扣球的动作过程中,他身体中的哪些骨骼在活动”引出找关节的活动,让孩子们通过体验活动,认识到关节就是骨与骨之间活动的连接处,从而进入探究关节的学习活动中。然后,通过提问“关节有什么作用”进入“捆关节”的探究体验活动中,让孩子们深刻认识到关节的作用,激发了孩子们保护关节的情感,从而自然而然的进入到对于关节的保健探究环节中。
总之,通过本课的有效提问引导孩子们开展关节的探究活动,孩子们认识到了关节,知道了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六大关节的名称和所在位置及其作用;还了解了关节的卫生保健知识,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探究自己身体的兴趣。
7.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漫谈 篇七
镜头一 :和往常一样,教室里除了几个因家长晚下班还没来接的学生外,别的学生都回家了,老师正批改着学生的日记。不知什么时候一位家长站到了老师的身后 :“瞧, 这个孩子日记写得多好,我们家的孩子如果作业里有日记,总是拿着笔耗费好几个小时, 哎,不知道有没有办法!”“我们家孩子也是这样的,每次一到写作文总是跑进跑出地过来问,写什么呢?该怎么写呢?真是头疼啊!”还有一个家长附和道 :“是呀,每次写作文,他累我也累,管他吧,写作文就变成我的事了,不管他吧,写出来的作文看都不能看,哎!”
镜头二 :这次习作的内容是“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老师花了近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习作前的辅导,等学生开始写的时候便在教室里巡视起来。A正拿着笔在思索,见他一副认真的样子就没有打搅他。可是等老师巡视回来的时候发现他还愣在那里,双眉紧锁。 于是老师上前关切地问道 :“怎么了?”“老师,我没有去过什么好玩的地方,我觉得那些地方都没有趣。我不知道该写什么!”他把憋了好久的话说了出来,看着他一脸的纯真,老师一时语塞。
镜头三 :又该到作文讲评课了,这可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因为他们又可以欣赏到班级中的优秀文章,他们一边听一边猜测着文章的作者,那心中的喜悦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眼色中互相传递着。作文讲评前,依照惯例先把作文本发下去。学生们争着拿自己的作文本,争着翻阅老师的评价。“我是优三颗星!”“我是优五颗星!”“我是优一、二、 三……八颗星!耶!”得到八颗星的孩子眉宇间充满了自豪和得意。这时老师一眼就看到了那个头埋得很低的B,只见他偷偷地翻着自己的作文本,偷偷地看着作文本上的评价,然后把作文本合上了。旁边的同学凑过来问他 :“你是什么?”“我,我是一个良, 我觉得自己写得很好,可为什么总是得不到优?”B轻声地说到……
二、习作教学透视镜
自从升入三年级,一涉及学生作文教学, 很多老师都普遍感到 :新教材的作文难教! 笔者沉下心来细细进行了分析,发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原因一 :教材把握失衡
纵观三年级的习作,我们不难发现,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的写作内容和写作要求都有了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是这也给教师们出了一道难题。教材存在的开放空间越大,教师们就越难把握。很多教师都已习惯于老教材中明确的写作要求和写作内容, 面对现在的习作,却一下子变得不知所措。 就拿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来说吧,习作要求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也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面对这样的要求,有些教师就简单理解为写学生的课余活动,比如下棋、游泳、打乒乓等,把原本非常宽泛的写作范围一下就变得极为狭窄,如果再加上必须在这些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就更少了。结果,很多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要么是乒乓比赛,要么是下棋比赛,丰富的课余生活一下子让比赛给充斥了。
原因二 :教学方法不当
许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面对开放的习作内容仍沿袭以往的教学方法,可谓是穿新鞋走老路。作文指导时,重形式,轻内容, 习惯于教师说,学生写,习惯于统一模式下的作文指导,结果导致学生“举一”有余, “反三”不足,学生的作文都如出一辙。面对质疑,这些教师还头头是道地陈述自己的理由 :放得太开了,以后面对考试怎么办?这样至少不会跑题。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学生围着《优秀作文选》和教师的指挥棒转,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毫无个性和儿童情趣,如此教学下的作文何有精彩?相反,还有一部分教师面对宽泛的作文要求,干脆什么都不作指导,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结果, 中下游学生常常是咬着笔杆无从下手。
原因三 :教学评价滞后
学生每次作文,只要一写完上交给教师, 似乎就是完成任务了,不管写得如何,可能都不会再作修改。大部分教师也许是“忙” 字当头,对交上来的作文也只是打个成绩, 粗略地写几句评语(有些连评语都没有),发还给学生,就算是完成了一次作文教学。学生面对作文的单一读者——教师,得到的反馈仅仅是一个分数和几句泛泛的评语。单一的评价让作文变得索然无味,每次作文教学收到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习作教学广角镜
众所周知,作文是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组合、加工后通过文本的形式对外界的倾诉,是学生内心情感的一种释放。可是诸多的原因束缚了学生,使得他们面对真善美的世界却不能流露,不敢表达,更谈不上尽情地释放。
策略一 :蹲下来看孩子
学生的习作因智力水平、生活经验、认识程度、表达能力等方面的限制,难免存在不足。正因为有了这些不足和缺陷,才有教育的生命和意义所在。叶澜教授说过 :生活、 社会永远是有缺憾的,生命进取的力量就是在有缺憾的人生中追求完美。尤其是在作文的起步阶段,我们不能以过高的要求来评价我们的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辞不达意、 错别字多等问题也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因为这些,而把学生的习作批得一无是处,只要学生有习作的愿望,能努力地把它写出来, 就应该给予肯定。 下面是笔者的一个学生第一次写的《泡茶》:
我先把茶叶放到杯子里,然后往杯子里倒了一点热水。哇,热水像龙卷风一样把茶叶卷了起来。不一会儿,茶叶们一个一个浮在水面上了。咦,有一片茶叶掉下去了,又有一片茶叶掉下去了,没过一会儿,其他茶叶也跟着一片一片地掉了下去。
笔者给这篇文章打了优加四颗星,并且还给她写上了一段评语 :“你观察得很仔细, 老师相信你肯定亲自泡过茶了,否则就不会有这么多新的发现,祝贺你!老师还发现你的想象力也特别丰富,在你眼里,热水成了可怕的龙卷风了,那一片片茶叶也成了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 如果你把茶叶掉下去的样子观察得再仔细一点,老师相信,你的这篇文章会更精彩!修改好了以后别忘了和老师一起分享哟!”
后来,这个学生回家又重新泡了一次茶, 经过修改,写出了下面这篇文章 :
我先把干干的扁扁的茶叶放到杯子里, 然后往杯子里倒一点热水。哇,热水像龙卷风一样把茶叶卷了起来,茶叶们个个惊慌失措地逃到了杯口。片刻,水就平静了下来。 茶叶们一个一个懒洋洋地躺在水面上。仔细一看,啊,我上当了!其实那些茶叶们正大口大口地喝着水呢!喝了水的它们一下子胖了不少,有一些喝多了水就往下沉。有的像一块石头猛地往下砸,有几片小的像雪花一样纷纷扬扬地落下来。接着,茶叶们开始调皮起来。老大学着跳水运动员抱着脚翻着跟头跳下来,老二和老三比老大还调皮,它们沿着杯壁“嗖”地滑了下来。老四还是个小妹妹,一不小心掉了下去,压在了大哥哥们的身上,摔了个大跟头……
看来,只有尊重学生的天性,作文才会是心灵里流淌出的泉水,才会是个性绽放的花蕾。其实,我们只要能放下架子,蹲下来, 就会发现,我们眼中的世界也同样精彩。蹲下来,还自己久违的童真 ;蹲下来,给孩子一片释放童真的晴空。
策略二 :春风放胆来梳柳
教师必须首先要把握人教版三年级习作教材的安排特点及意图。三年级的习作教材放在语文园地里,每一个语文园地都安排了一次习作,每学期共八次习作。纵观这十六次习作,我们不难发现,三年级习作教材的安排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
1.兼顾了写实和想象。既让学生练习写实,又让学生充分想象,这是课标给我们提出来的要求。我们发现在每一册教材里面都安排了两次想象作文。
2.注意激发兴趣,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这是习作教材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 也是课标对中年级习作所提出的重要思想。
3.重视习作以后的交流和展示。这个是作为中年级习作的目标要求提出来的,我们也在习作教材里面得到了印证。
4.注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从上述习作教材的特点看,第二点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了第二点,其他都无从谈起。课标也说得很明确 :三、四年级“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具体指导时,可以指导学生“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也就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如果说一、 二年级是写话,那么三、四年级就可写“放胆文”了。
策略三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关于习作如果我们仅仅注意一学期的八次习作练习恐怕是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应该让学生勤于动笔,要为学生提供比较多的练笔机会。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四次小练笔,而下册只安排了三次小练笔。教师们在教学中用教材安排的这些小练笔还远远不够,同时,我们还应该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笔。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练习不失为提高写作能力的好渠道。正如丁有宽老师所说的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作文训练要在阅读教学中相互生成。
随文仿写 :《秋天的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时,先带着学生品读描写银杏和枫叶的语句,感受文章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语言美。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文章中的语言进行仿写。由于学生之前已经对这篇文章的语言进行了欣赏和感悟,所以稍作引导,文思便喷涌而出 :“它把金黄给了田野,那金色的稻田像金色的海洋,翻啊翻啊, 翻来了硕果的明天。”“它把金黄给了田野, 那金色的稻穗像一只只小手,招啊招啊,招来了丰收的喜悦。”“它对菊花最慷慨,它把彩色给了菊花,那五彩的菊花像一张张可爱的大花脸,笑啊笑啊,笑来了百花争艳”……
随文续写 :也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可以进行续写,这类文章往往是意犹未尽,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像《风筝》、《小摄影师》、《陶罐与铁罐》等都可以进行续写。 当然,在要求学生续写的时候,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如《风筝》一课,文章的结尾是“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学生在充分感知了课文之后,教师点拨一下 :“我们究竟有没有找到‘幸福鸟’呢?请每个同学当一回大作家来写一写。”由于学生还沉浸在文中,情绪立即被调动起来,一个个奋笔疾书……尽管学生的体验不同,但是这些都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流露。
随文拓写 :拓写不同于续写,它必须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有时它是对文章的一种变式的总结,是文章的另一种形式的再现,而有时它又是作者情感的提升,是读者对文章的再悟。《掌声》就是一篇比较典型的可供拓写的文章。在走近主人公的同时, 学生也跟着一次次地感受到了掌声的魅力, 在课接近尾声时,老师在大屏幕上打出了这样一段文字 :
掌声,是一声声亲切的鼓励 ;
掌声,是一次次温暖的支持 ;
掌声,是……
学生在引导下一句句妙语即兴生成 :
掌声,是一股股关爱的暖流 ;掌声,是一次次热情的期盼 ;
掌声,是通往自信的钥匙 ;掌声,是告别自卑的留言……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不同形式的随文练笔,如《可贵的沉默》,在教学的最后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用“亲爱的爸爸妈妈, 我想对你们说……”写几句话 ;《燕子专列》 一课也可安排几次小练笔 :“我想对贝蒂说几句话,再写下来。”在文章的最后一句 :“燕子在车厢里叽叽喳喳,好像在向人类致谢。” 在学完课文之后,可让学生想象,你就是燕子专列里面的燕子,你要向谁致谢呢……都不失为进行练笔的好时机。
作文究竟是什么?此时我心中顿时豁然, 作文,其实是我们真实思想的负载,是我们真实情感的沉淀,是我们真实自我的释放。 如果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也能够坚守那份真, 那份实,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将别有洞天, 生机盎然 !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习作教学改革也出现了许多令人高兴的新气象,这是我们许多教育者孜孜以求的结果。可是,尽管如此,习作教学的现状并非能尽如人意,作文教学的前景也并不是灿烂如花。
8.三年级下册《太阳》教学设计 篇八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程度及课文的朗读水平。
2.了解太阳的特点,该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3.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举例子、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其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板书)学生齐读2遍。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板书:科普说明文。
二、学生集体读课文,教师要求仔仔细细去读,读准生字词
1.学生读完,教师评价。
2.让学生标出自然段。
3.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凝(ning))
三、学习1—3自然段
1.请咱们班最勇敢的孩子给大家读第一段,看谁倾听的最专注
①指名读、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②这一段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这是什么句?(反问句)谁能改成陈述句?(学生答)。
③“箭为什么射不到?”学生思考答。(太阳离我们太远了)。
④有多远?画出这句话。
⑤“1.5亿公里远”作者举了两个我们容易理解的例子,谁来谈一谈。(指名读)。
⑥讨论“谁能走3500年”,“飞机要飞二十几年”不可能的事说明了什么?教师引导“差不多”、“二十几”是不精确的推断。
⑦太阳的第一个特点是离我们很(远)(出示课件),那箭能射得到吗?(板书 太阳的特点 远)那开头射太阳的传说也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⑧太阳离我们那么远,我们看上去太阳有多大?(一个盘子那么大)其实,太阳有多大呢?请男生读第二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男生读完,教师评价。
②画出说明“太阳的大”的一个句子,互相讨论“太阳到底有多大?”(地球承载着60亿人,200多个国家)。
③指名说出太阳有多大。出示课件“抵”可以换成什么词?(比)板书:大。
④一个太阳和多少个地球相比较(130个)师强调:这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30个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那么,下一段,课文还有告诉我们太阳的什么特点?
3.学习第3自然段
①请女生读,教师评价男生的倾听,请男生评价女生的读。
②师:太阳会发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光明)太阳会发热,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温暖)请学生回答: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 )送来的。
③第3段文中把地球比作了什么?(大火球)师:这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④出示课件。地球的表面温度是多少?举例子怎么说?(生答)
中心温度有多少?“估计”是什么意思?(不精确地推断)从这些词可体会说明文用词十分准确。⑤这一段用打比方、列数字的办法说明了太阳的第三个特点(热),板书:热
4.师小结。以上学习的3段形象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太阳的哪三个特点?(学生答)
太阳那么远,那么热,跟我们没有关系?(有关系),请谁来读读第四段第1句。
四、学习4—8段
1.指名读第4段第一句。
①第一句是什么句:起什么作用?板书:过渡句 承上启下。
②下文讲了什么?(指名答)课文最后一句说:“没有太阳,( )” 可见,太阳和我们的关系很密切哦!”板书: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
2.课文怎样介绍太阳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自由朗读4—7自然段,拿铅笔把最能概括每段内容的词句轻轻画下来,交流讨论。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①说说4—7自然段依次讲了什么?梳理思路动植物、人类生活、气象、防治疾病。
②出示课件,看图思考,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提醒太阳与煤炭的关系,可阅读《学习法》“你知道吗?”你会获得更多的自然知识。
4.出示四幅图,引读第8段,勾画认为十分重要的句子。
师生从正反两面分读一、二两句,共同读“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5.集体感情朗读最后一段,提醒学生读出太阳的重要性。
五、“太陽来到我们班”出示课件
要求:学生试着将自己喜欢的部分,以太阳的口吻介绍。
六、布置作业
1.小练笔:太阳的自述。
2.阅读课文的资料袋和115页的《妙不可言的位置》,你一定会对太阳、地球、太阳系等自然科学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七、结尾语
9.小学科学三年级和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九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三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五课,本课在学生对磁铁的性质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在观察了一些磁铁后会发现磁铁的磁力有的大有的小,会猜想把两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会不会更大一点呢?本课就是想让学生经历一个提出问题——作出猜测——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科学实验探究刚刚开始,所以在教学中如何给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规范的科学实验操作和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显得比较重要。本课教学呈现几个特点:
一、“磁力大小比较”:激趣实验,引导操作。
我先激趣导入,通过一个钓鱼的游戏,让学生感受到增强磁铁后磁力会发生变化的现象。这样的游戏既让学生感到兴趣,又为下文的探究思考做好铺垫。然后马上抛出今天要研究的问题“那么我们再吸一个磁铁上去呢,磁力大小会变化吗?如果磁力大小会变化,是变大还是变小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纷纷作出自己的.猜测,有说变大的,也有说变小的,我顺势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猜测原因,为探究实验做好铺垫。
二、“实验比较磁力的大小”:实验分层,充分探究
在这个环节中,我在原先书本的安排下,做了调整,将实验分层,先测量1块及2块磁铁相吸后的磁力大小,然后抓住时机让学生进行猜测,再测量3块、4块磁铁相吸后的磁力。学生先进行浅层次的实验,并且很快地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他们知道了两块磁铁相吸磁力大小会变化。他们更想知道再多吸一块或者两块磁铁后,磁力大小会怎样变化呢?然后我马上让他们猜测,很多学生都认为增加一块磁铁,磁力也会增加一倍。而当他们再动手充分去实验、去探究时才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测是错误的,多个磁铁相吸,它们的磁力大小能增大,但并不是成倍的增大的,使得他们清楚地看到了严谨实验的重要性,对他们养成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起到了很好的典范作用。
10.小学科学三年级和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十
1、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一粒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萌发、长成一棵植物,这棵植物又能结出许多种子,植物的物种就是这样不断繁衍的。
2、植物的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这种结构与它们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所承担的功能相适应。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体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花要经历花开花谢的过程。花谢后结果,果实是由花发育来的。
4、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5、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过程与方法:
1、种植和培育植物。使用放大镜。比较准确地测量植物植株的高度变化。
2、依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以已有经验或观察到的现象为依据进行预测。用适宜的方式对观察到现象进行记录。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发现产生的新变化。
3、通过记录和比较描述植物所发生的变化。用统计图表、列表、画图等适宜的方法处理相关信息。运用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问题的答案。情感态度价值观:
1、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树立科学要讲求实证的思想。
2、激发关注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培养坚持性和合作能力。主要材料清单
大豆、玉米、花生、莲花、风仙花等植物的种子,放大镜,花盆、土壤、铲子等种植工具,透明玻璃杯、卫生纸等;试管、带根的新鲜芫荽、植物油等;不同生长阶段的风仙花植株、风仙花朵,成熟的风仙花果实;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刚出土的风仙花照片;植物叶的水平分布照片;植物叶的垂直分布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及图片、几个主要生长阶段的风仙花照片等。单元课时安排
每课1课时,机动、整理1课时,合计8课时。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认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教学难点】 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教学准备】
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记录本上把“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画下来。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请把自己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准备
1、师:本学期,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
2、师:①准备凤仙花的种子。②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③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准备凤仙花和四季豆的种子。【板书设计】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外部:形状、大小、颜色 植物的种子
内部:胚根、胚芽 【教学反思】
2、种植我们的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学习掌握播种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培养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播种的方法 【教学难点】
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教学准备】
小铲、花盆、泥土、凤仙花等种子、透明塑料杯或玻璃瓶、吸水纸等。【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播种方法
1、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今天,我们来种植凤仙花。怎样种植凤仙花呢?
2、师:请大家看P4页中的“播种方法”。
3、生:阅读P4页中的“播种方法”。
4、师:指一名学生说说播种的方法。
5、师: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二、关注种子变化
1、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做什么?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我们要关注凤仙花种子的变化。请大家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4、生: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5、师:注意观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注意观察花盆中的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三、记录生长日记
1、师: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工作。要随时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每周要测量一次凤仙花的植株高度、观察凤仙花叶的形状和数量。
2、师:把你测量和观察的数据填写在记录本的表格中。
3、师:期末,每个学生要写一篇“凤仙花生长变化的日记”。
四、实地指导播种
1、师:实地指导学生在花盆里种植凤仙花;在玻璃杯里种植凤仙花。
2、师:督促学生养成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的好习惯。期末,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做得好的学生进行奖励。【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在自己家的花台上,种植凤仙花。【板书设计】 2.种植我们的植物
记住播种方法: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关注种子生长: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根向什么方向生长。【教学反思】
3、我们先看到了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教学重点】
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教学难点】
根吸收水分的实验。【教学准备】
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叶的小植物。【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师: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容易吗?
2、生:思考后回答。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来。(出示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们种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
4、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我们先看到了根
二、观察植物根的生长
1、师:我们种下的四季豆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请你们认真地观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2、生:学生观察自己在前几天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
3、师:刚才,你们认真观察了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发现呢?
4、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5、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三、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师: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师: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生:讨论后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看植物的根还有什么作用?实验步骤如下: 参看P8页书上的内容,教师边讲边操作。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④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7、师:过几天,试管中的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8、师:(总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作业布置】
家庭实验:参看P8页书,制作一个“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装置,并注意观察实验装置里水量的变化。【板书设计】 3.我们先看到了根 固定植物 植物根的作用 吸收水分、矿物质 【教学反思】
4、种子变成了幼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难点】
研究植物叶的作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
1、师: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重点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2、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3、师: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及时进行反馈,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坚持进行观察。
4、师:组织学生交流。(鼓励学生说出新发现、新问题)
5、师: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凤仙花。
6、师:指导学生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叶的分布情况。
二、我们的思考
1、师: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为什么大部分是绿色的?听说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是不是来自绿色的叶呢?植物的叶子还有什么作用?
2、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回答问题。
三、叶为植物提供“食物”
1、师: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2、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
4、师:指导学生学习科学书P11页上内容。
5、师板书: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6、师:(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回家仔细地去观察一棵植物,观察植物的叶子分布的情况,想想植物的光合作用。【板书设计】 4.种子变成了幼苗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教学反思】
5、茎越长越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不同;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过程与方法:运用统计图表整理观察记录的结果;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统计图分析植物茎生长的规律;有依据地对植物茎的作用进行猜测;设计实验,研究植物茎的作用;用适宜的方式描述实验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教学重点】
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教学难点】
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
学生准备:三周前凤仙花生长记录单。【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1、师: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根能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凤仙花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茎发生了哪些变化。
2、师:①带领学生整理幼芽出土以来,有关茎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重点整理幼芽出土以后一周,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和高度。②利用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变化的数据,画出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统计图(学生在记录本上画)。学生画好后,教师讲述柱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是科学研究中处理数据常用的方法。③指导学生分析柱状统计图,引领学生根据柱状统计图预测未来几周的时间里凤仙花植株高度将如何变化?
二、植物茎的作用
1、师:植物的茎总是把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承担这样一些功能呢?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2、师:①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思考茎的作用的问题。②引领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③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收集信息);得出结论(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生:做茎运输水分的实验。
4、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提醒学生注意
1、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2、关注凤仙花开花前的征兆。【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板书设计】
5.茎越长越高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6、开花了,结果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用适宜的方式整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分析观察到的现象获得结论;使用工具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解剖花。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现象探究的兴趣。【教学重点】
凤仙花花开花落及结果的过程。【教学难点】
凤仙花花开花落及结果的过程。【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一朵凤仙花,一株凤仙花,一个凤仙花的果实,镊子、一张白纸。学生准备用于交流观察的记录单。【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任务
1、师:我们种下的凤仙花开花了,结果了。
2、师:凤仙花开花和结果有什么联系吗?
二、整理并交流我们的观察记录 交流活动:
1、师:组织学生交流过去几周的观察记录,引领学生重点关注花和果实的生长现象。
2、生:学生分小组交流。
3、师:根据学生的发现,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整理观察信息的活动:
1、师:指导学生画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过程。
2、生:在记录本上把“我看到的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
3、师: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的欲望。
三、研究花变果实的过程
1、师:为了观察凤仙花,我们采摘几朵凤仙花(按生长顺序采摘)。
2、师:指导学生观察花,引领学生发现,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
3、师:指导学生解剖花。(解剖花时,要用镊子细心地从外到内撕下花的个部分。提醒学生注意:使用镊子时动作要轻,防止将花的某一部分弄坏,解剖下来的花的各部分,要分类摆放,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花的每一部分的名称。)
4、生:学生解剖花。(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四、观察凤仙花的果实
1、师:凤仙花的果实是什么样的呢?它在生长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师:组织学生观察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和未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引导学生比较观察。
3、师:引导学生关注完全成熟的凤仙花果实,果实里面有什么?(种子)
4、生:观察凤仙花果实。观察完了以后汇报。
5、师:总结。【作业布置】
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过程,做好观察记录。【板书设计】 6.开花了,结果了
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果实里面有种子。【教学反思】: 7 我们的大丰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粒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发育成一株植物,并结出许多种子;绿色开花植物通过种子繁衍后代;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过程与方法:用估算、制作统计图表等数学方法研究科学问题;通过整理观察记录,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用适宜的方法陈述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学生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合作意识;树立用证据表达观点的意识。【教学重点】
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教学难点】
整理观察获得的信息,发现凤仙花生长的规律,【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几张主要生长阶段的凤仙花照片。每组准备一株硕果累累的凤仙花,一张大白纸。学生准备个人的观察日记或观察记录表。【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经过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收获。今天,整理我们观察获得的信息,开个成果展示会吧。
2、生:赞成。
二、我们收获了种子
1、师:统计一下,你观察的一株凤仙花大约收获了多少粒种子?
2、生:按照自己的观察记录表汇报。
3、师:引领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进行统计。(通过统计活动,学生获得了一株植物结出的种子数,意在让学生通过数据真切感受“收获”,体会植物物种得以延续并壮大的原因。)
三、我们获得了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1、师:引领学生把观察凤仙花植株高度的数据制作成折线图,通过分析折线图,了解凤仙花在哪段时间里生长最快。(见书P17页制作折线图的方法)
2、师:指导学生根据观察记录,掌握凤仙花从种子到结出新的种子的生命周期。
3、师:指导学生在记录本上填写书上P17页上的表格。
4、师:引领学生掌握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种子、种子萌芽、幼苗、开花、结果。
5、师:引领学生了解植物的六种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6、师: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了解植物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7、师:根据单元起始课学生记录的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经历了这样的种植活动,对植物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有了哪些提升。【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阅读“资料库”里《凤仙花》和《多种多样的茎》两篇文章。了解凤仙花的有关知识;了解“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匍匐茎”。【板书设计】 7.我们的大丰收
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11.小学科学三年级和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十一
《2011版义务教育阶英语课程标准》一级目标要求学生们能说出简单的英语歌谣;能在图片和动作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能做简单的角色表演;能看懂语言简单的英语动画,在学习中乐于模仿,敢于表达,对英语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并使学生对接触的外国文化习俗感兴趣。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为PEP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C 部分的Story time,整体教学思路设计如下图: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动物为话题,重点是描述动物的体貌特征,通过设计的教学任务来训练Look at the… Its … It has…句型的使用。 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与三年级上册Unit 4 We love animals.认识小动物有紧密的联系,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动物的词汇。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他们对描述小动物的体态特征比较熟悉且感兴趣,教学活动比较容易开展,可以在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以丰富学生知识。本课是第三单元的故事课,通过听说使学生掌握并运用与动物有关的目标词汇及介绍动物的常用句型。
Part C部分是故事课教学,是在学习完AB 部分关于描述小动物体态特征的形容词thin, fat, tall, short…以及语句Look at the… Its … It has…的语言基础上而进行的文本阅读。本故事通过两个主要人物Zoom和Zip比赛认识动物,重现了已学的部分动物单词和形容词,并拓展了新的动物单词lion, fox, wolf, zebra, gorilla and horse.以及句型: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目的是想通过这样一个较为有意义的语篇,增加学生们语言的输入,使得学生逐步适应文本的阅读,培养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学生的情况:自然情况及学生的已知起点。
1.自然情况
本班学生总数40人,年龄在9-10岁左右。
约75%的学生当堂能接受新授课的内容,15%的学生需要课下向同伴请教才能理解新知识,还有10%的学生需要老师亲自指导才能理解新知识。英语学习习惯较好,能坚持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可以达到约60%。根据以上情况,将全班学生分为A,B两层,A层水平的学生理解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强,课堂积极参与,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B层水平的学生理解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学过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2. 已知起点
(1)话题方面:
本单元谈论的话题是动物。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他们对动物介绍比较熟悉且感兴趣,教学活动比较容易开展,可以在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以丰富学生知识。
(2)知识方面:
学生此前已经学过Look at the… Its … It has…的句型,具有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前提。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引导。
(3)技能方面:
多数学生能够熟练介绍自己身边的小动物,能在视听时抓住细节信息。
(4)态度方面:
多数学生喜爱并重视英语。
三、教学目标分析
经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认真分析,按照《2011版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制定的本单元的教学总体目标为:
(一)语言技能目标
全体学生能够用本单元所学目标词汇及句型熟练并正确地用英语描述小动物的体貌特征。B级的学生能够介绍动物的名称。A级学生能够通过动物的体貌特征用英语进行描述与交流。
(二)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交流中,注意倾听,认真思考,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遇到问题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主动认知与动物相关的语言知识和合作学习,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关爱,更加珍惜身边的动物,培养学生们的内省智能和逻辑表达能力。
在以上的总体教学目标指导下,可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细化为以下几方面:
1.语言知识目标
(1) 能够在图片、实物或动作的帮助下,听说、认读动物类单词lion, tiger, fox, wolf, zebra, horse, gorilla, monkey.
(2) 学生能在图片、动作、老师的帮助下读懂故事的大意。
(3) 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与同伴之间运用语句: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 A tiger and a lion.进行交流。
(4)能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 肯定他人的回答。
2. 语言技能目标
(1) 听:能听懂故事大意。
(2) 说:能利用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与同伴进行交流,介绍小动物。能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 肯定他人的回答。
(3) 读:能读懂故事,并从故事中快速找到相关信息。
(4) 演:能为故事配音。
3.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热爱动物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4. 文化意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象征性动物。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有关动物的词汇;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以及使用Yes! Right! Good! 肯定他人的回答。
(二)教学难点
根据图片或动画复述故事,给故事配音。
五、教学过程设计
Step 1. Warming up and leading in
1. Free talk
设计意图:师生间的日常会话交流,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做好课前预热。
2. Lets chant(播放三年级上册第39页的歌谣)
文本如下:
Look at the cat, it is fat.
Look at the pig, it is big.
Look at the dog, its on the log.
Look at the duck, its in the truck.
Look at the bear, its on the pear.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三年级上册以动物为主题的歌谣导入,为学生复习部分动物的名称以及本单元学习的形容词fat, big和语句Look at…,歌谣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简单易懂,节奏感强,琅琅上口,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将已学知识进行复习。
3. Puzzle
为学生们讲述“懒羊羊”寻找食物的故事,从而引出单词apple, nine, ice, milk, arm, leg,并让学生们根据图片所代表单词的首字母,组成核心词:animal。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的“懒羊羊寻找食物”的故事,使这些单词能具备故事间的相互联系。故事情境的创设,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们猜谜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将其六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新单词”animal。 核心词的引出,使师生之间拥有交际的话题: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Step 2. Revision and presentation
1. 目标词汇的引入
引导学生说出动物类名称。笔者预设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能够说出已学的动物类单词,如:cat, dog, duck, monkey等,不能说出本课的目标词汇,如:gorilla, lion, zebra等。学生可通过观看动画,进行有意义的语言输入,使学生逐步适应文本阅读,在语篇中学习新词汇。第二种情况是,B类学生能够说出已学的动物类单词,A类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能够说出故事中部分动物名称,此时要抓住学生自己所构建的文本信息,对新单词先行输入。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说出所认知的动物名称,和学生共同建构本课的文本信息,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直接呈现新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能力。在必要时予以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生们回答完自己所知道的所有小动物的名称之后,老师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为学生们表演其它动物来补充学生们的答案。根据师生的“合作”,数一数所知的所有小动物的种类,在具体情境中使用语句:I know all the animals.
设计意图:将小动物的名称呈现于黑板上,并带领学生一同数小动物的种类。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出故事中的目标语句:I know all the animals!
2.真实情境的创设,对已知语言进行有效复习
为学生们创设了真实的情境:The animals live in a zoo.并用神奇的魔法,将其动物园的大门打开,出现了小动物panda, elephant和bear.并要求学生们用本单元所学语言知识Look at the… Its … It has…对动物们进行描述。
设计意图:通过描述小动物的体态特征,帮助学生们复习第三单元已学的语言知识,并为”故事中”的学习做好铺垫。
3. 故事主要人物的巧妙引入
巧妙利用最后一只bear的出现,将“动物”转变成了故事中的人物“Zoom”,开始“故事中”的教学。
设计意图:由动物bear引出Zoom,再由Zoom引出Story time,这样的设计很轻松的由“故事前”过渡到了“故事中”。而此时,词汇输入还未完成,还有待于学生自己在文本中发现。
4. 故事文本的呈现
接下来与故事文本进行链接,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观看故事的动画,使学生们从视、听、想等多角度对故事的内容进行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第三个问题的呈现:Do you know the names of these animals?使词汇的输入基本完成。
(1)问题的呈现
Question: How many animals can you see in the story? (Except Zoom and Zip)
(2)观看动画,初步感知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次观看动画,使学生们初步了解故事内容。先提出问题,能使学生们更积极的熟悉故事内容,进行思考。
(3)问题的升华
Does Zoom know all the animals?
Do you know the names of these animals?
(4)再观动画,完成目标词汇的输入
让学生们带着第二个问题,再次观看故事动画,并由此问题的呈现,使词汇的输入基本完成。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给学生们功能性语言的使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肯定他人的回答。
帮助学生熟悉小动物的名称,并在适当时运用句型:Its … It has …来帮助学生熟悉动物的体态特征,在形貌相似的动物之间还可以让学生模仿做动作,如:Act like a gorilla. /Act like a monkey…
设计意图:此部分的设计突出了英语课堂的特色,让学生们愿说、敢说、并有内容可说。给学生足够语言可发展的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Step3. Practice
1. 认读单词比赛
设计意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为了提高他们的词汇认读能力,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想象力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或游戏,帮助学生提高单词的认读能力。于是笔者运用TPR全身反应法,设计了“认读单词”比赛的环节,此环节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孩子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加深对故事中出现的八种动物单词的记忆。激烈的音乐,从听觉上调动了学生们积极回答问题的热情;快速出现的动物图片,在视觉上激发孩子们积极思考和迅速认读单词的兴趣。通过比赛的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2. 跟读、模仿
设计意图:在故事文本的处理上,笔者进行了听说、模仿的训练,对学生进行听力输入,和语言的输出,并巧妙地发挥了点读笔的作用,方便了学生的跟读、模仿,并及时强化了学生的语音、语调。使我的课堂改变了传统课堂中“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了“人机交流”的操练,提高学生们的兴趣。
3. 复述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对故事文本的三次听说、模仿,实现让学生对照板书进行语言的输出,复述故事的内容。在看文字进行语言的输出后, 对学生们的能力进行了强化性的训练,看图片复述故事,和看无声的动画进行配音。这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使用语言的真实环境,使学生在听说训练后,将所学知识直接运用于交际活动中。
Step 4. Production
Group Work
学生对故事文本内容进行了几次输入与输出之后,为了使学生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目标语言,与同伴进行交流,笔者设计了Group work的小组活动环节。活动中,主要以六人一小组为单位,运用老师给提供的动物玩具,和所提示的本单元和故事中的主要目标语言进行组内交流,活动时间大约为4—5分钟。活动中,采用轮流扮演B同学的角色,与组内的其他成员进行介绍并描述小动物。
设计意图:希望通过此环节的设计,能够给予学生们充分发挥语言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们与同伴进行合作的能力,体现出学生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Step 5. Extension
Good to know & Homework
设计意图:学生们已经了解并简单运用了所学的目标词汇和句型,接着通过我对教材的整合,将第一单元所要介绍的一个文化背景,kangaroo, eagle, beaver, panda等动物所属的国家放置Good to know部分,使其在动物教学单元更能拓宽学生们的眼界,培养学生们爱护并保护小动物的情感。最后,通过作业的布置,培养了学生们用英语表演小故事和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一)评价内容
1. 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整个教学设计以完成不同任务为导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活动的设计者和知识的引导者,在真实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整节课活动设计层次清晰,语言讲解重难点突出。
2.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根据所预设的教学目标,所检验到的学生学习效果是:通过练习,95%的学生能够在图片、实物或动作的帮助下,听说、认读故事中的动物类单词;80%的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与同伴之间运用语句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 A tiger and a lion.进行交流。100%的学生能会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肯定他人的回答。75%的学生能够根据图片或动画复述故事,给故事配音。
(二)评价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1. 口头表扬
课堂上教师不应吝啬言语和时间给学生以口头表扬。在口头表扬时要注意语言的丰富性:Cool! Great! Super! Wonderful! So brave……这些简单的语句无不鼓励着学生树立自信。
2. 体态语言
评价并非一定要通过语言。通过老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安抚的动作就可以传达对学生的赞赏和认可,给他们以成就感和愉悦感。
3. 奖励制度
在教学中设立一些奖励制度作为评价的方式,把表现出色的学生名字写到圣诞树上;给合作默契的小组贴上小星星;给进步飞快的学生敲上一个笑脸……以丰富的评价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主动参与的欲望。
4. 小组评价
12.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十二
一、正确把握单元习作要求:是引导不是约束
小学语文教材无论是课改前还是课改后,都设置了8个单元, 每个单元有一篇习作要求。大部分语文教师都完全按照这8个习作要求,让学生在这个范围内练习写作,超出范围则视为脱题。殊不知任何写作归根到底都是作者思想的表达、情绪的宣泄、见闻的再现。小学语文教材的8个习作要求,应当视为只是一种引导,而不是唯一的约束。特别三年级这一阶段,刚刚开始写作文,尚不懂得作文从哪里着手,从哪里结束。教师在辅导学生写作文时,应当视其具体情况,如果学生恰好有习作要求范围内的想法、素材,就让他直接写出来;如果学生对范围内的话题毫无兴趣或没有这方面的材料,则允许学生写他愿意写、早已想好的事。如,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教材“语文园地二”习作的要求是“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综合性学习来写,可以写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可以写几年后家乡环境的变化”,实质上要求学生写家乡环境随着社会进步出现的变化这一过程,作为成年人,阅历多,这一现象写起来很容易,而作为十几岁的孩子,他们要写好这次作文,难度还是有的。有一部分学生根据动画、影视知识,要写动物与环境的故事,这些故事大都是想象出来的,当然更好,完全符合本次作文要求,要给予肯定。
二、写作切勿摆架子:会说话就会写作文
大部分语文成绩差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点:不会写作文。这实际上不是能力差,而是心理障碍。这个问题要解决,就要从三年级进行作文启蒙时降低“门槛”。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什么是作文?会说话就会作文。具体做法是找几篇阅读材料让学生读,读完之后让学生与自己的生活对照,学生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生活中时常会碰见类似的事情。也可以引导学生写片段,某一个时刻某一个地点, 如教室、操场、家中,把当时的真实情景讲述出来,再写下来,这就是文章。学习再差的学生也会认为作文并不神秘,马上会来了兴趣,从而产生表达的愿望。
三、先实践、后作文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三年级作文教学,一定要重视这一点。不能坐在教室里闭门造车,那样只会为难学生,尽管个个抓耳挠腮,苦思冥想,仍然无济于事,应该先让学生分组有目的地进行活动实践。如,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习作要求是写自己会哪些本领,题目可以用“我学会了……”这次作文可提前一周布置, 先让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把自己每个人最拿手的本领写出来,然后每个学生把这个本领做好几遍,记住每个步骤、每个环节,特别提示学生重点注意一些动作的表述,想好准确、贴切的动词,再提示学生在一张纸上把活动的程序写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查找这种活动的相关知识。最后让学生坐在教室里,用一到两节课的时间完成这次习作,相信效果会相当不错。这让我想起看过的一个材料:外国一所小学的作文时间从布置到上交,周期是一个月,而不是一两节课就完成一篇作文。
四、作文的模板:生活的客观性
小学阶段,大都是写记叙文。如何行文?有些学生觉得很茫然。 关于这点,我们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如实表达,事实是什么样的,就写成什么样,不要走样,更不要瞎编,说假话。越贴近生活的文章, 越有真情,越能打动人。让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留心,处处留心皆学问,锻炼再现生活的能力,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还可以让学生多留心各类媒体上的新闻,告诉学生这些都是客观的、真实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写起文章来就有底了。
五、让思想展翅飞翔
13.小学科学三年级和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十三
过程与方法:能够利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知识与技能:知道在水中加盐,借助漂浮物、改变物体形状、改变自身重量都能够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学习科学成果、科学实践的方法,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难点:
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教学准备:
橡皮泥、牙膏皮、鸡蛋、大头针、泡沫塑料、盐、水槽。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件大家非常熟悉的东西:橡皮泥、牙膏皮、鸡蛋、大头针、泡沫塑料。把它们全部都放进水中,请大家观察:哪些沉在水里,哪些浮在水面上。
教师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板书: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二、探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在水面上的方法 1、往水里加盐,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在水面上
(1)说到浮在水面上,我们不禁马上会想到死海,人可以浮在水面上看书,这是因为死海的水中含盐量很高。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杯饱和盐水,看沉在水里的橡皮泥、牙膏皮、鸡蛋它们是否也可以在饱和的盐水中浮起来。
(2)分组制作饱和盐水。
学生小组活动:先说说怎样制作饱和盐水,有什么注意事项。然后再动手往水里加盐,充分搅拌使盐完全溶解,一直加到盐不再溶解为止。看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把盐水拿到台前展示。
(3)教师在杯子里放入鸡蛋,看看鸡蛋会怎么样。再放入橡皮泥、牙膏皮,学生观察橡皮泥、硬币放进盐水中会怎么样。我们发现鸡蛋浮起来了,但是橡皮泥、牙膏皮还是沉在水底。这是因为物体能不能浮在水面上和物体的密度有关,因为橡皮泥和硬币的密度比盐水大,所以它们在盐水里面也不浮上来。
(4)小结:我们看到往水里加盐确实可以使一部分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但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浮起来了。我们找到了一个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板书:往水里加盐。
2、借助漂浮物使牙膏皮浮上来
(1)有什么办法让即使在盐水里也不浮上来的牙膏皮和橡皮泥浮起来呢?相信大家都见过竹筏、救生衣吧,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
漂浮在水面上。
(2)小组活动:借助漂浮物使牙膏皮浮上来。
l 先说说怎么利用老师提供的漂浮物,让牙膏皮浮起来。要注意些什么?
l 分组探究借助漂浮物使牙膏皮浮上来。展示实验结果
都见过竹筏、救生衣吧,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漂浮在水面上。(2)小组活动:借漂浮物使牙膏浮在水面上
(3)师生小结:借助漂浮物可以使牙膏皮浮起来。漂浮物越多、越大,承载的物体就越多越大。
板书:借助漂浮物
3、改变物体形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在水面上
(1)我们知道物体能不能浮在水面上还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要使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可不可以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呢?刚才我们看到泡沫塑料可以让牙膏皮在水面漂浮得稳稳当当,好像小船载物一般,我们也可以把橡皮泥做成小船的形状,再把 “小船”放入水中,看它是不是能浮在水面上。
(2)小组活动制作橡皮泥小船,每组选出最好的一艘上台参加展示。引导学生交流活动结果。
(3)教师小结: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板书:改变物体的形状
(4)小船承受的重量与它的空间大小有关,小船的空间越大,装的东西就越多。在生活中,人们用更多坚固的、原本也是沉在水里的物体比如钢铁,改变它的形状后造出了又大又坚固的船,装载的东西非常多。这些轮船只能在水面上航行,一旦沉入水里后果便不堪设想。有一种神奇的船,它既能浮在水面上又能沉入水底?你们知道它叫什么?(潜水艇)
4、研究潜艇沉浮的道理。
(1)潜水艇在大海中神出鬼没,跟它能上浮、下沉是分不开的。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教师小结:把潜艇的水舱灌满水,潜艇变重了就会下沉;抽掉水,灌入空气,潜艇变轻,就上浮。
(3)这里有一个空玻璃瓶。把它看作一艘浮在水面的小潜艇。怎样让它下沉,怎样又让它浮起来呢?请一个学生边操作边说明。
(4)小结:改变物体自身重量也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又是一个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板书: 改变自身重量
三、课堂总结:
通过实验,让学生总结有哪些方法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四、课后拓展练习: 探究物体沉浮的应用。
渔民想让渔网在水中围成一堵墙,将鱼群包围住,我们利用刚刚
学到的方法怎样使渔网的一端浮起来,怎样使渔网的一端沉在水底,使渔网在水中立起来?(渔网上面拴漂浮物,下面拴重物)
五、板书设计: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
借助漂浮物
浮起来的方法
改变物体的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二、探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在水面上的方法 1、往水里加盐,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在水面上
(1)说到浮在水面上,我不禁马上会想到死海。人可以浮在水面上看书。课件展示人们在死海上漂浮的画面。人可以在死海漂浮的原因就是死海的水中含盐量很高。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杯饱和盐水。看沉在水里的橡皮泥、硬币、土豆、鸡蛋它们是否也可以在饱和的盐水中浮起来。
(2)分组制作饱和盐水。
学生小组活动:先说说怎样制作饱和盐水,有什么注意事项。然后再动手往水里加盐,充分搅拌使盐完全溶解,一直加到盐不再溶解为止。看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把盐水拿到台前展示。
(3)教师分别在四个杯子里放入土豆和鸡蛋,看看土豆和鸡蛋会怎么样。再放入橡皮泥、硬币,学生观察橡皮泥、硬币放进盐水中会怎么样。我们发现土豆、鸡蛋浮起来了。但是橡皮泥、硬币还是沉在水底。是不是我们自己制作的死海水盐分不够?教师继续给两个杯子加盐,硬币和橡皮泥还是没有浮起来。我们知道物体能不能浮在水面上和物体的密度有关,因为橡皮泥和硬币的密度比盐水大,所以它们在盐水里面也不浮上来。
(4)小结:我们看到往水里加盐确实可以使一部分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但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浮起来了。我们找到了一个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板书:往水里加盐。
2、借助漂浮物使橡皮泥浮上来
(1)有什么办法让即使在盐水里也不浮上来的硬币和橡皮泥浮起来呢?看这些图片相信大家会受到启发。课件展示竹筏、救生衣图片。说说人们利用什么漂浮在水面上?
(2)小组活动:借助漂浮物使橡皮泥和硬币浮上来。
(3)先说说怎么利用老师提供的漂浮物,让硬币和橡皮泥浮起来。要注意些什么?
(4)分组探究借助漂浮物使硬币和橡皮泥浮上来。展示实验结果(5)师生小结:借助漂浮物可以使硬币和橡皮泥浮起来。漂浮物越多、越大,承载的物体就越多、越大。(板书)借助漂浮物
(6)生活中借助漂浮物使物体浮在水面上的应用还很多。课件展示:浮漂,浮桥。
3、改变物体形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在水面上
(1)我们知道物体能不能浮在水面上还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要使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可不可以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呢?刚才
我们看到泡沫塑料小碗可以让乘客在水面漂浮得稳稳当当,我们可以把橡皮泥作成小碗的形状,或者做成小船的形状,再把 “小碗”或者“小船放入水中,看它们是不是能浮在水面上。
(2)小组活动制作橡皮泥小船,每组选出最好的一艘上台参加展示。引导学生交流活动结果。
(3)教师小结: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板书:改变物体的形状
(4)教师也捏了一个橡皮泥小船,和学生做的小船来进行一次竞赛,看谁放的小船装硬币多。教师展示台展示竞赛过程。
(5)小结:装硬币的多少与小船空间大小有关,小船的空间越大,装的东西就越多。在生活中,人们用更多坚固的、原本也是沉在水里的物体比如钢铁,改变它的形状后造出了又大又坚固的船,装载的东西非常多。
(6)课件展示大的轮船,引导欣赏。4、研究潜艇沉浮的道理。
(1)这些轮船只能在水面上航行,一旦沉入水里后果不堪设想。有一种神奇的船,它既能浮在水面上又能沉入水底?你们知道它叫什么?
(2)潜水艇能在大海中神出鬼没,跟它能上浮,下沉是分不开的。学生看短片,分组讨论潜艇是怎样实现上浮与下沉的。请一位学生说说讨论的结果。
(3)教师小结:我们知道了潜艇上浮、下沉的秘密:把潜艇的水
舱灌满水,潜艇变重了就会下沉;抽掉水,灌入空气,潜艇变轻,就上浮。改变物体自身重量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又是一个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板书: 改变自身重量。
(4)这里有一个空塑料瓶。把它看作一艘浮在水面的小潜艇。怎样让它下沉,怎样又让它浮起来呢?请一个学生边操作边说明。
三、课堂练习:
在书79页写出我认为小潜艇沉浮的原因是: 我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的方法是: 课件展示答案。
四、课后拓展练习: 探究物体沉浮的应用。
渔民想让渔网在水中围成一堵墙,将鱼群包围住,我们利用刚刚学到的方法怎样使渔网的一端浮起来,怎样使渔网的一端沉在水底,使渔网在水中立起来?(渔网上面拴漂浮物,下面拴重物)
板书设计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往水里加盐
借助漂浮物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
改变物体的形皮泥浮在水面上,可不可以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呢?刚才我们看到泡沫塑料可以让牙膏皮在水面漂浮得稳稳当当,好像小船载物一般,我们也可以把橡皮泥做成小船的形状,再把 “小船”放入水中,看它是不是能浮在水
面上铁,改变它的形状后造出了又大又只能在水面上航行,一旦沉入水里后果便不堪设想。有一种神奇的船,它既能浮在水面上又能沉入水底?你们知道它叫什么使沉在水里的物体
借助漂浮物
浮
↑
→
沉
借漂浮物
水里加盐 改变物体形状
14.小学科学三年级和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十四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3.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难点: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教学准备:
1、水、水槽、橡皮泥、玻璃片、玻璃碗、铁片、盐、烧杯、纸杯、塑料泡沫、乒乓球、小碟子、玻璃棒、生鸡蛋。
2、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以魔术导入,激发兴趣,发现问题。
1、课件出示刘谦图片。
2、师出示两杯水,一个鸡蛋,老师把鸡蛋放在水里,它会怎样?
3、学生猜测并且互相交流(有说“沉”的,也有说“浮”的)
4、教师做出魔术师表演的样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慢慢将鸡蛋放入准备好的饱和盐水中,此时鸡蛋竟然浮在水面上。
5、这是怎么回事呢?任何魔术都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板书课题)
二、以活动展开,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一)探究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的方法
1、小组讨论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的方法。
2、学生汇报想法。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的方法:(1)把橡皮泥捏成碗、船等形状,使橡皮泥的体积变大;(2)借助一些提供的漂浮物。
4、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5、学生实践探究。
6、引导学生交流、反馈探究的结果。
教师小结: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漂浮物都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板书)
7、让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运用此方法改变物体沉浮的例子。
8、课件展示轮船、竹筏、救生圈、游泳圈等图片,引导欣赏。
(二)探究潜水艇的秘密
1、提问:有什么东西既能浮在水面上又能沉入水底?课件出示潜水艇谜语。
2、你见过潜水艇吗?你知道潜水艇有哪些特殊本领?
3、课件展示潜水艇上浮、下沉的视频。
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把潜水艇灌满水,潜艇变重了就会下沉;抽掉水,里面进入了空气,潜水艇变轻,就上浮。(板书:改变自身重量)
5、学生用装满水的小瓶做潜水艇上浮、下沉实验,进一步体会潜水艇上浮、下沉的原因。
(三)魔术揭秘,指导学生探究下沉物体上浮的方法——水中加盐。
1、疑问:橡皮泥和小瓶我们都想办法让它们浮起来了,那生鸡蛋可不可以用前面这三种方法使它浮起来呢?师揭秘魔术。
2、出示实验要求,分发实验材料。
3、学生实验至每组的鸡蛋都浮起来(教师巡视)
4、一开始大家都加了盐,鸡蛋为什么没浮起来呢?(指学生说一说)
5、总结:在水中加入足够多的盐,并且使盐溶解,就能使鸡蛋浮起来。
6、播放死海视频。找学生说为什么人可以不借助任何物体就可以漂浮在海面上呢?
7、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获得了哪些知识?(向水中加入大量的盐,也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板书“水中加盐”。
三、总结拓展、这节课咱们共同学习了什么内容?齐念板书内容。
2、课件出示问题:渔民想让渔网在水中围成一堵墙,将鱼群包围住,我们用什么办法能使渔网在水中立起来呢?
3、学生设想。
4、鼓励课后继续探究下去。附:板书设计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改变物体形状
借助漂浮物
改变自身重量
15.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篇十五
一、激发作文兴趣,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的推动力。生动、有趣的情景, 能吸取学生的注意力。我训练学生写作的好办法是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说话。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表演课本剧, 唱儿歌, 在黑板上画上大头娃让贴鼻子, 击鼓传花等, 先让学生细心观察表演者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表演后让学生描述表演的场面。学生表演得好, 描绘也非常生动。如出现“眼前一片漆黑”“心里怦怦直跳”“笑得合不拢嘴”“哄堂大笑”等形象的词语。然后再让学生写下来, 就成了活动场面、写人记事等好文章题材。
二、据实观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三年级的学生想象力不丰富, 在教学中让学生实景实物观察, 设法打开学生的思路, 他们才能较完整、具体地说出实景实物的特点来。三年级教材中有一篇习作训练, 内容是“观察中的发现”, 上课时我带领学生利用拓印、肉眼等观察指纹, 教给他们观察方法、观察顺序、观察结果, 一部分一部分地说清楚, 最后连起来说, 最有趣的地方要详细的说。先分小组讨论, 让每个人都有练说的机会。准备充分的到讲台前去介绍。“风景优美的地方”这一内容也如此这般……这样的教学, 学生劲头足, 看得仔细、也看得清楚, 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 写文章热情也高, 也有话可写了。
三、分类提炼素材积累学生作文语言
小学生观察力差, 作文素材积累较少, 平时我分类整理了写人、记事、写景等相关词语。每天出示一类, 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用提供的词语适时练习说话、写话, 这样抽象的变形象了, 就解决了没有题材可写, 语言不美之说了。
四、情趣作文投入让学生乐于表现
心理学告诉我们:“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 会把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满足, 不是当作负担。”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既要从内容入手, 使学生有内容可写, 有话可说, 又要注意教学手段、方法的趣味性。如写人的训练, 先练写人物的外貌特征, 然后有目的去看书练习写人物的神态、表情、心理活动等。写人物时我引导学生就地取“材”, 相互观察, 对像描绘, 上台演说, 让大家推测辨认写的是谁, 评比看谁写得最像, 学生的兴趣随之而来。为了拓宽学生的见闻,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我要求学生每天必须留心一件所见所闻, 上第一节语文课前几分钟说说、讲讲最有趣、最令人高兴的一件事, 这样日积月累,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提高得非常快, 为以后的作文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6.小学三年级英语教材教学建议 篇十六
一、教材特点
1.字母领先
众所周知,字母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础,学好26个字母对今后的单词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字母教学也是英语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有的教材将这一环节放在起始教材的中间进行,也就是先进行了一段的英语口语教学,再进行英语字母教学,如旧教材(牛津版)。新教材则改变了这种方式,将字母教学提前至第一单元,也就是将字母教学和口语教学同时进行,即每单元教学一定量的英语口语和字母。这样就改变了过去一节课单纯地听、说、读,让写也加入其中。学生在课上既动口又动手,课堂内容也可以变得更丰富,读读新学的字母,写写学过的字母组合,玩玩各自的字母卡片,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新知。
2.语音渗透
2012年颁布的最新《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方面的内容。语音是学习英语的基础,语音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单词的拼读、记忆,句子的理解和兴趣的培养,语音是否正确,语调是否达意,都直接影响人们是否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因此只有打好了语音这个基础,才能奠定未来英语学习的基础。三年级新教材充分认识到了语音的重要性,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增加了一个新的板块“Sound time”,教材从单词入手,提前渗透语音教学。如Unit1 In class,让学生初步感知字母“b”的发音,列举了学过的单词ball,birthday,book,robot。更让学生感兴趣的是,教材还将这些单词编成了一首韵律感很强的小儿歌:Big books,big books,Bob has two big ,big books(配套磁带中有伴奏带),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既感受到了字母“b”的发音,又体会到英语儿歌的节奏感,丝毫不觉得乏味。此后的每个单元都整理一个辅音的发音。教学时,可以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好胜、好奇的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竞赛中练,在悬念中猜。加上简易的歌谣的配合,既满足了他们的娱乐愿望,又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在积极的情况中记忆,从而使语音教学真正从枯燥中摆脱出来。
二、教学建议
1.注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初学英语者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的能力,因为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阶段是人类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儿童对任何语言都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他们的语言感受力强,模仿能力强,具有可塑性。因此在学习语言时,可以让学生仔细倾听录音,关注录音的语音语调、重音、连读等因素,指导学生模仿录音的语音语调,并开展各种形式的PK活动,看谁是班内“模仿秀”以调动学生读的兴趣。
语言技能目标以学生在某个级别"能做什么"为主要内容,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为了培养学生有良好的交际意识,同时也为了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每学完一个单元我都设计了一个话题,让同桌进行对话、表演。如教完上册Unit7“Would you like a pie?”,设计以下话题:在你的生日派对上,来了你最要好的一个朋友,作为热情好客的主人,你怎样介绍你的家人和他/她认识,并向他/她提供各种美食?和你的小伙伴一起演一演!学完下册Unit3“Is this your pencil?”让学生就以下话题进行表演:一天,你捡到了一样学习用品(铅笔,钢笔,尺……),你问你的朋友是否是他/她的,想象一下,你会和他/她说些什么?此时学生就需要将本单元学到的新句型和前面学到的旧句型进行整合,同桌需要很好的配合,才能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语言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
2.关注学生语言的适度拓展
熟悉新旧教材的老师不难发现,三年级新教材上册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涉及26个字母和一些简单的交际用语,如问候、自我介绍、朋友、家人、服装、颜色、食品和礼物等。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掌握这些内容不成问题。他们都能熟练地掌握课本内容,但是大多数学生的语言千篇一律,不够丰富。如果教师能充分挖掘教材内涵,通过独具匠心的教学,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学习热情,那么学生的语言将会很丰富,甚至出人意料。如在教学三年级新教材上册Unit4 My family,教师在教学新词father,mother,brother,sister时,如果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学习描述这些人物的简单形容词nice,fat,thin,tall,short,lovely,那么学生在介绍自己家人时的语言不再是干巴巴的几句,而变得比较丰富:This is my family.Look,this is my father.He’s ....This is my mother.She’s ....This is my sister/brother.She’s/He’s...This is me. I’m ...而且我发现学习了这几个形容词后,在很多地方学生会不知不觉中用它们来表达,如介绍自己朋友,自己喜欢的文具......
细心的老师也会发现,三年级新教材下册要求学生掌握的四会单词有48个,这是旧教材中没有的,由此可见单词拼写在这套教材中的比重。这一信号提醒教师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要注重学生写的习惯的培养。所以我从第一单元开始适度增加了学生“写”的作业,从简单的抄写单词,到抄写课文中划出来的词组,再到抄写课文,让学生慢慢地有了“单词”,“词组”和“句子”的概念。学生由最初的速度慢,错误多,慢慢地变得速度快了,正确率高了,自信心强了,学习热情也随之高涨。再后来,我又增加了难度,让学生翻译词组,即看着中文写英文,这不仅要求学生能正确地拼写单词,而且要注意词组的结构。通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的书写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说:“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适度的课外知识拓展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也是进一步学习的手段。我想这些都将为学生学好四年级新教材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为一位英语教师,我们不能决定选择怎样的教材,但是我们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有认真研究、钻研教材,才有可能正确地“用教材教”,也才有进一步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可能。
【小学科学三年级和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肌肉》的教学反思08-23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06-29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工作总结07-21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师下册教学计划12-11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11-08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07-10
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10-12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11-03
青岛版科学 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