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精选16篇)
1.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一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现阶段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合作探究教育”,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探索一条“能切实使学生打好基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既减轻学生负担,又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路子是每个教师的责任,为此,我们就应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进行教学优化的探讨、注重自身教学基本素质、能力的训练,形成扎实的基本功。应做到如下几方面:
一、教师授课的艺术性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题
好教师首先是一个好演员,语言清晰、流畅;眼神亲切、带有鼓励性;表情丰富,和学生有一定的亲近感,但光作个好演员还远不够,更应是个好导演,备好课好比有了好的剧本,在授课时应启导学生进入角色,调动他们的激情,主动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一个人的有意注意的时间不会很长,尤其是生长发育期的青年学生,走神现象是普遍的、正常的。这就要求老师平时要博览群书,能讲些与课本知识有一定联系的小故事、小常识、小幽默等吸引学生注意,另外教师上课时的情绪往往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事实表明:教师上课时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学生的情绪也会受到感染,表现出精神振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从而主动地参与教学双边活动,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相反,学生听起来就会昏昏沉沉,毫无兴趣。
二、备课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将知识有效地转化为能力的内在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探索、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我深深体会到,教学成败的关键是优化课堂教学,要使课堂教学整体优化,其中优化备课环节则是关键之所在。
1、注重分析、处理教材——优化教学教程内容
既要深刻理解教材,掌握其知识体系,又要熟知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知识点与考点,对考纲中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熟知其深、广度。教师不能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硬“塞”给学生,而要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知识的积累,自己的文化积淀,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教材,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内涵,使教材中蕴含着丰富情感、深刻哲理及美学等都得以充分表现,以此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智慧。故注重分析、处理教材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最要一环。
2、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优化课堂教学程序
素质教育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探索学生的学习心理,善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讲究学习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性、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刺激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过去的被动地、消极地接受知识者,逐步转化为主动地接受,愉快地学习。教师在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上一定要花时间、花精力,才能给优化课堂教学提供保证。
3、设计、编写教案——实施优化课堂教学
教案是上课的主要依据,在编写教案时还要精心设置疑问、课堂提问的教学方法,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评议表达能力,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来设置,要掌握好提问时机,且要难易适度,要具有启发性,并注意如何及时评价学生的问答,以便保持良好的课堂氛围。只有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段,才能讲出有特色、有个性、重点、难点突出,有成效的课来;才能达到优化备课这一环节。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只有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手、眼、脑并用,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学生才能学得实、学得活。如何才能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认为,教学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审美能力和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和思想,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并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1、创设情景,让学生乐于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学习的先导,是掌握知识的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对的学习持久兴趣,使学习过程最优化。教师应创造情景设法使这种兴趣始终维持,尽可能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联系实际,适时讲述一些化学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小故事,避免枯草乏味的课堂教学,增加学习趣味。如在讨论到“苯分子结构”时,向同学们介绍苯分子结构的发现趣事:有一晚凯库勒做梦时,梦到了六条蛇相互咬住另一条蛇的尾巴,构成了一个环状结构,醒来后,凯库勒立即画出了苯的分子结构:称为“凯库勒式”。这样的教学实践,始终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教学内容上,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既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同学们树立追求真理、探索科学的理想,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激发兴趣,让学生自觉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上课便能全神贯注,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便可提高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的思维,系统地、分层次地、深入地展开思维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自然学习得轻松,掌握得牢固,理解得透彻。
3、引导自学,让学生善于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某种知识,更在于要教会分析知识的方法,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分析问题,学会带着问题去看书,去查找资料,去寻找答案,并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教师应采取活泼多样的方式,借助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批判力,并对其标新立异的想法给予分析性指导和支持。
4、及时评价,激励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性和荣誉感,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作业、成绩、解题方法得到别人、特别是教师的认可、肯定和表扬。及时对作业及解题方法进行肯定和评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业、解题方法时,要尽可能用鼓励性语言,多表扬,让学生感到教师时刻在注视自己,使学生自我约束、自我进步。教师应该经常使用鼓励性语言:“好、太好了、你能行、精神可嘉” 等之类的话,真心欣赏学生的发现,使学生获得成就、受到激舞。
四、“验收”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保障
教师解难答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巩固练习,起到反馈及时,适时调整进度的作用,该环节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性措施,是防止分化掉队现象的有力手段,检测对于师生双方都起着反馈信息的作用,对每次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及重、难点问题再次进行测试并及时批改,从而能对本单元的教学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价,对未达到过关要求的学生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必要的反馈矫正,弥补不足,以求绝大多数学生能真正达到节节清、章章清。常用的获取反馈信息的方式有:(1)适时进行课堂提问。(2)借助课外练习获取反馈信息。(3)从学生的知识小结及相互讨论中获取。(4)调查问卷。
(5)除了上述几种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方法外,实验、测验、召开师生座谈会,个别交谈也都是获取反馈信息的常用途径。
在努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下,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向多样化发展,在班上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成才,永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教师应始终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坚持“一切为学生着想,为学生的一切着想”。教学中既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体系,才能优化化学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2.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二
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教材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般教学的第一手材料, 但它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是照本宣科, 应根据教学任务, 从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 对课堂上容易出现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预见性, 这样才能遇到问题不慌不乱, 从而使每一堂数学课都处于一个有序的氛围中,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优化课堂教学语言
1. 数学课堂语言具有科学性
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是严谨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上讲的每一道题、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准确无误的, 不含糊, 不模棱两可, 尤其是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定理、性质、判定等。所以一直以来, 我严格要求自己, 争取课上不说一句废话。几年来, 我不断地推敲、钻研, 收获了不少心得。
2. 数学课堂语言富有启发性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启发式的教学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例如, 在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时, 我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 使学生受到了启发, 他们很容易得出了分式的基本性质。这样, 学生不仅增强了印象, 而且还学到了一种类比思想, 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去, 我们的教学都是教师的个人秀, 学生只是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现如今, 教学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由接受知识的“罐装桶”变为张扬个性的主人, 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在课上, 我尽量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 对问题的掌握程度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
四、及时抓好效果反馈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一般要看学生的反馈情况,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安排反馈练习, 在课堂上适时练习, 以保证教师能及时掌握反馈情况并能做出适当的调整。当然, 反馈情况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上有所收获, 有所成长。对反馈的信息要及时、准确地予以评价, 对的要鼓励, 错的要分析其原因所在, 以保证学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课堂教学内容。
五、每天做到反思三分钟
自古以来, 我们都非常重视反思的精神。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我们每天都要求学生做到课下反思三分钟, 殊不知教师又何尝不用呢?反思是一种自我醒悟的过程, 是一个人能力、心智不断提高的过程。一个经常反思的人, 势必不会将错误一再上演, 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就。教师要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 虚心接受并及时改进, 教师的成长在课堂, 而不在课下。所以, 从事教学工作几年来, 我都会把自己的反思——不足以及闪光点记录下来, 这样, 不仅保证了教学效果, 而且也能提高我的教学能力。
六、终身学习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 我们每一个人, 不仅要学习实践知识, 还要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 因为知识在不断地更新, 不努力去学习新知识, 势必会被社会淘汰。人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有教师要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 做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师。现代社会高技术产业突飞猛进, 教师对某些领域也有不了解的地方, 我深感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所以我从来不放弃自我充电的机会。我认为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 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善于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才能日趋完善数学课堂, 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0.8.
3.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三
关键词:数学教学; 练习设计; 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97-001
数学练习,是教学流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其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合理、有效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机械重复。
一、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练习的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
练习不是目的,而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练习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有针对性。分层次,由易到难,这样就可以做到练习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有针对性,不平均使用分量,容易的少练,较难理解的重点练、反复练,加强估算,巧算,心算练习。使计算逐步达到熟练形成技能,做到听到或看到题目,就能迅速地说出得数。目的明确,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内练习变为学生自觉的活动,从而提高练习的效果。
二、练习设计要有多样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机械单调的练习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采取多种多样的练习方式,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1.针对性练习
这是针对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增加的一种练习,便于攻其一点,逐步强化。
2.判断性练习
这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知识缺陷。查出学生认识过程中致错症结而设计的一种练习,这种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分析综合能力。
3.匹配性练习
这种练习的目的是用以考查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全面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4.操作性练习
动手操作是符合初中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的。这种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和巩固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培养兴趣。如“学习几何知识”时,让学生制作各种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
5.说理性练习
说理练习主要用于应用题的思路训练中,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说明方程的意义;也常见于几何证明中的推理性说明。这种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互译,同时又培养学生从分析数量关系入手,重视算理表达的好习惯,把数学思维与语言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加以训练。
数学练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各种练习的独特作用,力求活而不难,易中求深,使各种练习相互协调,从而产生正向效应。
三、练习设计要有差异性,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们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特点,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机动,使练习具有层次性,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练习设计中的层次性,就是指练习有坡度,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通常练习设计分为基本题、发展题和综合题三个层次。
例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完成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①基本题:72÷8=(72×8)÷(8×□),1200÷400=12÷□,
②发展题:根据4200÷20=210,快速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42000÷200,420÷2,4200÷200;
③综合题:快速说出下面各题的商,并说明理由。
65000÷25,46000÷125,36000÷75。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个体差异,设计课堂练习时要注意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基础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目的。
四、练习设计要有开放性,为学生提供思维及想象的空间
开放性练习学生可以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而得出不同的结果,它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如:有54名学生到公园游玩划船,船的种类有:大船一次可以坐6人,每次收费16元;小船一次可以坐4人,每次收费6元;请问怎样租船最好?解题时,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租船方案:一是可以从价格上考虑,探索哪种方案最能省钱;二是可以从同学们的需要考虑,大船比较稳,安全一些,大船面积较大,可以放些行李,小船速度快,够刺激……总之,真正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全面进步和有效发展。
4.优化教学目标 提高课堂实效性 篇四
南京市孝陵卫中学小学部
王芳
新课程实施是一场以教育价值导向的教育变革,它新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观对教师平时习以为常的以“知识技能”、“应试”等为中心的教材教法的教学设计模式提出严峻的挑战。要提高新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努力提高教学设计水平。为了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理论和基本操作模式,深化新课程课堂教学,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有效教学是辨证统一的。学生的有效学习建立在教师的有效教学上。因此,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的素养,实现教师的有效教学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向盘”和“指南针”,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如何优化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我们的研究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一、教学目标既然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是教学目标呢?
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首要位置,课堂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和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任务的具体化,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思路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反馈练习的设计等。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具备以下原则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注意其实现的可能性。各要点的教学目标不一定都能达到最高层次,通常应该选择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即能促进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层次要求。较高层次教学目标可以考虑设计成动态的、相互联系的若干中间目标,使目标具有发展性。
系统性原则。从知识体系的角度来讲,中学各学科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系统性原则要求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从教育的总任务出发,把握它在“课程目标——学期(学年)目标——单元(课题)目标——课时目标”这个逐级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采用任务分析方法,对任务作逐级分解,从而准确地确定具体和细化了的教学目标。再者,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设计,但各类教学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系统性原则还要求必须把它们组织成协调和自然的目标体系。
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学目标的制订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制订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教学目标,又要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适当的提高要求,制订出有一定弹性的教学目标体系,使全体学生都能充分地发展。二是教学目标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领域的目标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要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促进其情感体验,帮助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是教学目标要体现开放性与多样性,以便识别和挖掘学生的各种智力潜能,培养其多元的智力结构。比如在教授每个单元的语音板块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读或小组读的方式总结发音规律,然后,教师列举一些新词汇,学生根据前面总结的发音规律很快就读出了这些新单词,有的学生甚至可以通过查工具书的方法找出几个有相同发音的单词。这种智力多元性的客观存在,要求我们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也必须体现其多元性,使具有不同智力体现的学生在同一空间获得合理的发展。
层次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每节课可能都包含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但通常情况下由于受知识本身以及学生实际和学习环境所限,一节课要实现所有的目标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优先选择既重要又具有关键性、迫切性的目标作为主干,对其他目标做出妥善的调整和安排。从知识的记忆目标到理解与运用目标,再到发展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和情感体验目标等,由浅人深,层层递进。特别是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类领域的目标不能急于一时,需要制订一个比较长远的计划逐步完成。
具体性原则。具体性原则是指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明确、具体、有针对性。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能力水平、生活阅历、兴趣、习惯等,把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依据。一个好的目标体系,实际上已蕴涵了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标准。所以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该准确地选择和使用相应的行为动词,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评价功能。
甄别性原则。传统教育理念往往关注的是学生的智力有多高,而现代教育理念则更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做试卷,有的学生擅长口语表达,而有的学生特别喜欢用学到的语言知识点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等。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还应该具有甄别性,通过有限的学校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找到一条比较适合他的发展方向,其意义将远远超过化学教学本身。
三、教学目标的功能
现代教学理论将教学看作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同时,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又起着统领的作用。因此,教学目标的确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尤为重要。
1、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活动的依据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总目标确定学科教学总目标设计单元目标和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并根据这些具体的目标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
2、教学目标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功能
传统的教学,并不需要学生了解教学目的,只是随着教师的指令完成一个又一个的教学任务。而教学目标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即都有明确的目标。因此,它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与学活动的指南。这不仅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达成目标的活动中。
3、教学目标可以为检测和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或达标程度的检测,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的形成性测验,还是在教学终点实施的终结性测量,其测量中试题的编制所依据的标准都应是教学目标,最终结果的评价也是应该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4、教学目标可以使教学活动获得及时的反馈和调整
教学过程中的每一项教学事件都是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地调整教学方式,以使每一环节的学习结果不断地接近教学目标。
四、目前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普遍存在以下一些现状: 1 课堂教学目标,往往缺乏整体思考,如,一个学期、单元、各个板块等。2 教学目标常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比如,哪些知识是要当堂掌握的,哪些能力需要通过训练初步养成的,哪些学习方法需要把握运用的;情感目标往往大而空。教学目标表述不明或过于笼统概括,重复罗索;缺少个性化设计,绝大多数教师照搬参考书现成教案上的教学目标,很少有体现学生层次与教师教学个性的目标出现。
五、面对这些现状,如何能实现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呢,这就要求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优化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借鉴以下一些做法:
(一)教学目标要具体、准确、恰当
1、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针对性
2、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要准确
3、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能体现教学的层次性
4、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注重学生学习的实效性(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实例(1):《牛津小学英语5A 》 Unit 9 Shapes Part A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理解形状单词:rectangle、square 和 circle.
2、初步理解本单元新句型:What shape is it? It’s a… 2)能力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形状单词:rectangle square circle
2、能熟练掌握本单元新句型:What shape is it? It’s a…
3)情感目标:
1、让学生感到英语学习就在我们生活当中,感到英语学习对我们很有用,很有意义。
2、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从英语学习中体会到成功。实例(2):《牛津小学英语6B》Unit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Part A)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四会单词:plan, play, have school
2、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do…?We’re /I’m going to …
3、能听懂,会说,会读日常交际用语Is that…?Yes, speaking.By the way,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 教学重点:
1、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四会单词:plan, play, have school
2、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do…?We’re /I’m going to …
3、初步了解将来时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将来时的使用方法并能在生活实际中运用。
(二)教学步骤的设计要指向明确的目标
1、指出该教学环节为了哪个教学目标服务
2、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设计意图)
实例
(二)《牛津小学英语5A 》 Unit 9 Shapes Part A新课导入部分 教师导入部分又分为三个教学环节:
squares? 同时又复习了对话中将要出现的旧知识点How many…?句式。
导入部分的最后一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是:教授新词circle, 能够运用新句型对相应的形状图形做问答。
教师再一次将两个长方形对折用剪刀剪出一个圆形,引导学生做问答,因为有了前面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目标达成,学生很快就做出相应的问答,教师又采用了同坐问答的形式进一步巩固。然后,教师顺理成章的说Today, our topic is shapes.可见教师教学设计是有层次性的,是递进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目标非常明确。这样一来,新课导入部分的教学目标就较好的达成了。
六、优化教学目标,要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1、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学会”
2、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会学”
3、关注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乐学”
5.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五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
1672-1578(2011)05-0124-0
1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阵地。新课程改革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知识点的落实和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那么如何挖掘出学生在学习中的潜力,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收到较好的效果呢?
面对学生,要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对基础、思维方法和习惯、求知欲望都不同的学生,既要完成教学计划,又要注意培养和发展每个人的数学能力,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讨研究,并认真总结经验。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坚持理论学习,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学习新课标教学理念,进一步转变观念,以新观点、新理念指导教学。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作为数学教师,要不断地搜集新信息,学习教学理论知识,了解教研改信息,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更新教学方法,搞好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在基础知识教学中。对知识的讲述必须准确无误,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按课标的要求,把握住深广度,防止求高、求深、求全,以免脱离多数学生实际,加剧部分学
生的困难。
2、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在备课时,能认真钻研教材,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提倡结构化教案、个性化设计,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目标和谐统一。精心备课,针对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差生,采用多种方法。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数学教学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为学生顺利搭起一座达到知识彼岸的桥梁。课堂结构虽不能找到一个万能的模式,但基本点是明显的,即“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而达到最好的最有成效的效果”。课堂教学自始至终,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组织教材采取各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更重要地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思想方法。如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具、自制教具、制作多媒体教具等手段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联系生活学习数学,充分利用直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3、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交流,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教师就要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去独立尝试。让学生把在预习、自学中的问题带到课堂上,采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的方法,解决疑难问题,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形成数学活动氛围。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油然而生。对学习的需要和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数学有比较稳定的需要和兴趣,那么在学习过程中也就没有所谓的“拦路虎”了。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在教学时,教师将书本上原有的枯燥、脱离生活实际的例题略作变动,从孩子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创设情景。并由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问题带给大家。在教学图形的变换时,利用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认识平移与旋转,如缆车的行进,升降旗等现象认识平移,风车的转动,直升飞机螺旋桨的转动都是旋转现象。一些美丽的图案都是基本图形通过平移和旋转后得到的。这样把视野拓展到生活空间,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感到今天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正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之中,是能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让学习材料变得鲜活一些。从而使他们进入学习的一开始就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了自尊、交流等多方面的心理需求,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数学学习中去。这样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进行直观教学,既联系了生活,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乐趣,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交流,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发挥学习的潜力,课堂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加强应用反馈,练习巩固,活学活用
练习是巩固和强化知识的主要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练习,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确保学生有充分的练习时间,练习题的质量要高,数量要适宜,形式要多样,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新知识的特点,循序渐进,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消除学生认为数学难学的想法,增强其信心,自觉地学习数学。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6.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六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已初见成效,不仅教师的观念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而且一些教学行为如;课堂预设、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算法多样化、注重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有了明显改变,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课堂教学的面貌得到了改变。但同时也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那就是有些数学课堂重形式,轻实质,课堂效率较低,影响了学生真正的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大家开始关注、思考并探索的问题。
一、创设良好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学习效果才能得到增强。
二、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然而,长久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
1、接受学习不能完全否定。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长度单位1厘米、1分米、1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实践证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2、探究性学习的深入。“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度”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有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4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有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而学生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和点拨。
四、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技术也随之现代化,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代替了传统教育的小黑板、挂图等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由“静”变“动”,这是教育的进步。应该说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公开教学的时候,有些教师为了追求一种时髦,片面追求形式上的花俏,在课堂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其实并没有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真正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思维程度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恰到好处,这样才能发挥其优势和特长,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五、建立师生互动关系,提高课堂有效性
和谐的气氛,是教育教学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得到激活,从而把教和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而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气氛是教师培养起来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至关重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双方情感的协调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关系,需要以教师自身积极情感的建立为基础,以此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7.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七
一、创设恰当教学情境加强互动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应用广泛,因为创设了恰当情境,可以让学生融入其中,也是一种非常好的互动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潜能的学习方式,非常好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情境教学法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是合作学习原则, 通过角色互换和平等交流,提高学生参与度. 二是学生主体原则,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是引导探究原则,即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情境创设,并通过共同探究来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 具体创设方式上,可结合现实生活,可结合数学文化或为人熟知的故事,需要根据授课内容进行恰当选择.
例如结合实际生活,利用现实素材能很好地体现出高中数学的应用性和趣味性. 如在教授一次函数时,可利用学生购票观看电影的经历来巧妙创设情境. 购票时,影院所给出的价格和优惠幅度是与购票数量相关的. 假设有两家影院同时上映该影片,分别给出的购票优惠如下: A影院购票10张以下打8折; 购买10张以上时,其中有10张为全价, 其余打5折. B影院无论购买多少均可打7. 5折. 教师提问: 应该选择哪家影院? 大多数学生此时可能反应不过来,教师此时要继续积极引导,假设单张票价为20元,观影学生总数为50人,去两家影院分别需要花多少钱? 大多数学生能很快得出答案: A影院需要20 × 10 + 20 × 0. 5 × ( 50 10) = 600( 元) ,B影院需要20 × 50 × 0. 75 = 750 ( 元) ,显然在票价为20元、50人观看的情况下应选择B影院. 在这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 最初给出的数据中,哪些是未知量? 显然是观影人数和票价,分别设为未知数x和y. 在10人以下的情况下,无论y为何值都要去B影院. 在10人以上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把上述公式中的20和50替换为未知数x和y,分别得出方程10x + 0. 5x( y - 10) 和0. 75xy,之后通过10x + 0. 5x( y - 10) = 0. 75xy推导出x和y的对应关系,进而引出y = kx + b一次函数的概念. 这种教学方式,由抽象例子转为具体例子,再转换成抽象公式,对启发学生思维能力和牢固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都非常有益.
二、优化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合理互动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本来内容抽象的高中数学的教学效率. 但数字化教学资源种类众多,既有数字化软件也有数字化工作,应用方式同样也是多种多样,只有进行优化利用来服务教学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 互动性是数字化资源相较传统教学辅助手段的突出优势之一,所以被广泛应用在高中数学的课堂互动中,应用的基本原则是帮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产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增强主动学习的能力.
所谓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指的是利用不仅停留在教师演示、展示这一层面上,而是包括帮助学生将头脑中想到的信息得到显示和验证,学生通过操控数字化工具启发思维、开拓思路、进行分析探索等,整个利用过程立足于学生的“实践”和“创新”,为学生提 供探索和 发现的环境.
例如借助图形计算器,可以非常容易地画出函数y = ax,y = lnx,y = ax的图像,同时产生相应的表格. 从图像和表格中,学生可以观察、探索、总结其变化规律,进而掌握函数的性质等. 此过程可由学生来进行,教师只负责指导和提点,允许学生画任意函数的图像,同时产生相应的表格,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把握住这些函数种类的性质. 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互动学习方式的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再如借助几何画板,教师可以方便地演示一些立体几何中复杂几何体形成原理和过程. 但在演示之前,教师先留出一点儿时间启发学生首先在头脑中模拟、想象该几何体是如何生成的,之后再开始演示. 演示完毕后,接下来再由学生对比自己头脑中模拟的和从几何画板上观察到的形成过程的异同,还可以亲手操作几何画板进行体验. 这一互动穿插的过程下来,恐怕学生想不记住该几何体形成原理和相关性质都难,比直接教师演示、讲解效果肯定会好出不少.
除以上两种外,高中数学课堂上生生、师生互动的高效方式还有很多. 需要提起特别注意的是,在应用各种课堂互动方式时,教师需要注意一个“度”,过犹不及,太多“新、奇、 特”的互动教学方式,有可能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冲淡教学效果,起到的作用会适得其反,所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要互动的同时还要力争做到恰到好处.
摘要:作为一门被普遍认知为较“难”的科目,如何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效率和效益一直是被广泛探求的重点和难点.究竟如何实施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体会和方式,但通过加强课堂互动,改变学生以往“看客”或“听客”的角色和以被动接受为主要方式的学习模式,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却一定会是共识.本论文探讨的就是如何更好地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两种模式.
8.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有效性 篇八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非常重要。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实践表明,课堂上的有效提问,有利于师生、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尤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本文着重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阐述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二、课堂提问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学中的“问”,可谓启发性的集中表现,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把新旧数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作为一种启发信息提供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思维的震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从而开展思考、讨论,探究规律,获得新知。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因此,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实效性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课堂提问应遵循的策略
1、有效提问应明确清晰。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例如:有一位教师教学“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在学生量出几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后提教师问:“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有的学生答:“三条边都是线段。”有的学生答:“三条边首尾相连。”还有的学生答:“有的边长,有的边短。”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把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比较,你有什么发现?”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并思考问题。
2、有效提问应适时有度。
首先,课堂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不宜过频。事实上,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盲从,增加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的重点不能突出,难点得不到解决,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
其次,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课堂提问中什么时候提问,什么地方提问也很重要,也就是只有较好地把握提问的时机,才能有效地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且能促使学生定向思考。课堂提问就要问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学生“似懂而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又有疑”之间,这是一种艺术。
最后,教师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问题太容易了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容易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问题太难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无法长时间保持听课状态,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现代教学论的研究认为:提问的最好区域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因此,教师要把问题提得比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们“跳一跳能把果子摘”,把“最近发展区”转化成“现实发展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能得到发展,教师的提问才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3、有效提问应关注评价。
面对一系列的问题,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很正确地回答。在这个时候,我们有时会因为赶速度而另请高明;有时会失去耐心,语气中带有批评之意,造成不少学生怕遭受失败而情绪低落,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不能很好地参与教学过程。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如答对了,我们可以激励:“你真行!”“你的想法和老师想的一样!”如果答错了,我们可以鼓励:“没关系,你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如果答得很有创意,我们更可以大加表扬:“真棒!”“比老师还厉害!”切不可对学生的回答不作表示,让学生认为回答与否都一样的感觉,大大降低了老师提问的效果。
4、有效提问应关注细节。
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总之,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没有好的提问就不会有成功的数学课堂。
9.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篇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何谓“有效教学”呢?可谓众说纷纭,比如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认为可以从学习效率是否得到提高、学习结果是否得到增进、学习体验是否得到强化三方面考量有效性;孔企平教授认为应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技能;Joesph Lowman从智力兴奋和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激励两个维度来讨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根据这“多家之言”我们可以看出,作为课堂教学的对象,学生是我们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载体,而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学生是否可持续学习,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教学之后,学生是否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就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指标.那么,如何更好的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率,发展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从实质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以下谈谈笔者的一点体会.一、优化教学目标
首先我们的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明确.一节课如果目标不明确,那我们的努力就不知道为了什么,我们的教学就失去了方向.教育教学的目标应该包括隐性的目标和显性的目标两个方面,我们除了重视显性的目标之外,还要重视隐性的目标,无论是什么样的目标,都应该是累积式的,呈现发展的痕迹,是一种动态和静态结合的过程.目标的明确,就是明确学生现在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和即将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以及将来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现在能够达到的,我们可以看作是显性的教学目标,即将和将来达到的则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教学目标.混淆了这些目标,无疑会带给我们教学工作一些意想不到的阻力,必然会在教学过程中浪费我们的有效教学时间.因此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保证教学目标言之有物,具体明确,二、改进教学过程
对教学的具体过程的优化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步骤.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充满了变数,但有一条是不变的,只有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相互融合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一】 注重情境创设,利用学生关注的问题情境引入课题,引导学生自然、主动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德国一位学者有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将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数学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为学生创设熟悉与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动力亦在不断地增强.【二】 注重课堂语言技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如何让学生有效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更离不开教师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课,教师把枯燥抽象的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既取决于教师对内容的把握和理解,也取决于对语言的优化.教师语言的优化,应做到:一表达的思路要非常清晰;二语言要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不含糊不清;三语言要生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化难为易,变枯燥为有趣,并对教学内容产生“海绵”作用.另外,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注重提问的艺术,善于发问,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笔者的课堂教学实践,可通过以下几种提问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三】 注重典型习题的讲评,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引导学生通过多方位,多角度去分析问题,进而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并且进一步体现数学灵活多变的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下面一道题:设关于的方程:,在上有实根,求实数的取值范围.解法1: 求根法,设方程两根中较大根为,则只需;
解法2:图解法,设,则;
解法3:交点法,设,则方程在上有根等价于两个图像有交点的问题;
解法4:分离变量法,因为,所以.原方程上有根等价于的值在 的值域内.上述4种解法,解法1是基本解法,解法
2、解法
3、解法4都较为灵活的运用了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价转换思想,较为直观简捷,这样通过一题多解的策略,既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更加透彻,应用更加娴熟,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可以使全体学生都受益,特别是能激发那些“尖子”学生的探索兴趣与思维欲望.【四】 注重课堂的结束工作,适当存疑
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通过一堂课豁然开朗,问题得以解决,那么无疑这堂课是成功的.但并不见得学生一节课后毫无疑问就是一堂好课,一堂高效的课,一堂好课也应设“矛盾”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国章回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当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时,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无穷.三、重视教后反思
10.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十
【关键词】优化学生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66-01
随着化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简单的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成绩的做法,显然违背了新课程理念,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务负担,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是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必须要在优化化学课堂教学、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上下工夫。
一、创设情景,调动主体主动参与,引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教师可运用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去吸引他们,从他们生活中、身边的“感知化学”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也可利用新闻引入、故事引入等方法。如学习氯气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2005年3月高速公路上运送液氯的运输车发生事故,造成液氯泄露,空气中出现黄绿色雾气,两万多亩农作物受损,农作物叶茎变黄、发白,事故现场消防队员利用稀碱液喷洒处理,附近人群用浸有肥皂水的毛巾掩住口鼻,并向高处转移。2005年10月武汉一废品收购站的液氯钢瓶发生泄露,消防队员将钢瓶浸入石灰水中。教师提问:通过以上信息,你能得出关于氯气的哪些性质?一组图片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不由自主的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当然创设情景化学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化学实验,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创设情景提高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兴趣。(关于实验第二点继续阐述)
情景素材应用的有效性不仅是体现在引入新课、引出探究问题上,更要体现在促进对课堂核心问题的解决上,也就是说教学难点、重点的突破要围绕情景展开。教师可以利用源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挖掘情景中的信息,引发认知冲突,产生探究的欲望;在选择情景素材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规律以及教学内容特点,并能够与学生已有经验和认识产生联系或冲突,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引发学生思维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才能落实主体地位,从本质上脱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实现有效教学。
二、优化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手段,而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情操,塑造品质,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践能力,训练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等方面,具有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精心选择实验探究专题。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实验都具有探究的价值。因此,选择有价值的实验内容是进行实验探究教学的前提。教师要本着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原则,选择探究价值高,且有可操作性的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如:在学习过氧化钠的性质的时候,首先创设情景,我们知道水是可以灭火的,那水能不能生火呢?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开始实验探究“水生火”, 在石棉网上放上包有少量过氧化钠粉末的棉花团,然后用滴管滴入几滴水,结果棉花团冒出熊熊火焰。学生看到这一现象,觉得兴奋好奇,产生水火不相容,为何水能生火的疑问,可以自然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其次,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
高中化学很多时候都是老师做演示实验,所以学生认为实验是老师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因此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实验就在自己身边,就在每天的生活中。如,探究“酸、碱、温度等因素对饮料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时,提问:请根据生活经验猜想假设一下好吗?经过短暂的时间后,有的学生提出我们平时吃黄瓜时,妈妈都是凉拌并加醋,我认为:“在酸性环境中以及温度低时维生素C不易流失”。经这个学生一说,其余的学生都纷纷点头,开始激情满怀地投入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
最后,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去探索的过程中有所创新地解决问題,要充分挖掘课本中理论知识与实验的结合点,强化实验设计性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自行设计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在实验技能、知识应用、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诸多方面得到训练,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发展,逐步形成创新能力。
三、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促使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情绪状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有利于发展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气氛应该是和谐的。因为,学生同教师之间不但年龄上有差异,在心理上也有一条鸿沟。如果教师不主动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沟通心理,就会造成学习上的被动。只有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对老师感到亲切,勇于独立思考问题,勇于与老师交流,敢于无顾虑地质疑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通过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及时评价,激励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生也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实验设计、解题思路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扬。及时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评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这样对学生主动寻找并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多用鼓励性语言、多表扬,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时刻在注视自己,使学生自我约束、自我进步。
11.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十一
在这个背景下,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课堂提问的设计策略, 通过优化课堂提问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高品质思维, 进而提高课堂效益。鉴于此, 我在教学中就如何优化课堂提问设计, 培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益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以情境性问题代替直接设问
情境性问题是指教师按化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教材内容为载体, 有目的, 有意识地添加能给认识带来一定情绪色彩的情境, 再按一定的表现形式编结而成的问题。这种情境在学生头脑里留下的不仅有表象、概念, 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内心的感受。它能使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 经过自己独立自主的思维活动, 经历发现化学知识的全过程而获取知识, 掌握相应的化学思想方法, 从而学会学习。在讲授新知识之前, 教师一般都会要有意识地复习有关的旧知识;或者通过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他们急切想了解问题的究竟, 于是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 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经过这样多次反复提问, 可使学生巩固原有知识, 发现、掌握新的知识, 同时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 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例如:
“过氧化钠的性质”问题设计。
在介绍Na2O2能与H2O反应这一性质时, 可以设计成以下几个问题: (1) 大家都知道, 水是能灭火的, 但有同学见过水能点火的吗?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演示水滴到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上, 脱脂棉燃烧。 (2) 为什么会燃烧?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3) 推测Na2O2能与H2O反应的产物是什么?试着写出反应方程式。
上述情景的设计, 利用了学生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 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感环境和良好的认知环境来调动学生兴趣。显然, 如果教师直接设问:“过氧化钠有哪些性质?”这种苍白无力的刺激根本不会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 也就不会产生认知冲突。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才能引起学习的需要。因此, 有效的问题设计就是为了引起认知矛盾, 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把学生引入一个多疑、好奇的境界, 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选择最佳问点代替随意设问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 存在如下一些情况: (1) 问题太小。由于新的课程强调师生的互动, 所以有时我们可能常把一个完整的问题的表述划成很多支离破碎、没有思维力度的“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是不是”等小问题, 不停地问学生, 搞得满堂课非常热闹, 但没有丝毫的思维深度。课堂提问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自身特点精心设计, 它应该是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 而不是简单再现的问题, 如果学生将书本上或者记忆里的信息原封不动地搬出来就能解答, 那么该问题就没有什么思考价值。 (2) 问题太大、表述不明确, 使学生不知如何回答。因此在教学中, 应选择最佳问点设计问题。
1. 设在教材知识的着重点。
教材的重点是教学重心所在, 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 落实教材知识的重点是化学课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 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来进行设计, 这是化学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突出重点, 往往需教师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 即设置问题情境, 并巧妙设问。
在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 一环扣一环, 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 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 使学生感到新颖, 造成连续的思维, 形成持久的内驱力, 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活跃课堂气氛, 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这样可以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2. 设在学生思维的障碍点。
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解答习题时出现的错误, 出现思维疑难或思维受阻是经常发生的, 有的是个别的, 偶然的, 而有的是具有共性的。因此, 这就需要教师教学时有意识地让学生的普遍性错误暴露出来,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灵活处置, 随时调整或改变原来准备的问题, 分类设疑引发思考。
3. 设在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往往需要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 特别是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 课堂上经常会出现群情激昂的情况, 此时教师及时引导, 既可以让学生冷静思考, 去伪存真, 又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延伸, 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 设在学生思维的生长点。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 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 所以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种子的生长离不开产生问题的土壤, 而生长的动力来源于问题意识, 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激发学生的认识的冲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我认为, 教师必须提供有助于学生提问的感性材料, 营造有助于学生提问的氛围, 鼓励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 在相互交流、合作中相互启迪, 促进问题的生成。
三、设计探索性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当今社会, 对于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再只限于对固有知识的掌握, 更多的是需要人们对这种固有知识的创新运用。就是要求学生能利用已学过的知识, 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的学生见解独特, 解法新颖, 证明方式独特等, 这就是最可贵的创造性思维, 也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大力鼓励和培养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带有强烈的探索欲望, 在探索过程中一般需要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分析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
如“钠的过氧化物性质”的教学中,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Na2O2与水反应生成Na OH和氧气后, 我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Na2O2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 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呢?”学生根据所学知识, 回答“变红”。然后让学生来做该实验, 而实验结果是:变红后褪色。这是为什么呢?此时学生分组讨论, 我在一旁引导, 一起提出了许多可能的原因, 经归纳有: (1) 因为Na2O2具有强氧化性, 生成物中O2、H2O2 (可能产物) 等也具有强氧化性, 可能是氧化漂白了红色物质。 (2) 因为所加水的量较少, 红色褪去可能是生成的Na OH溶液浓度较大的影响。 (3) 反应后试管很热, 所以可能是溶液温度较高使红色褪去。哪一种解释才是真正原因呢?这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来探究反应的原理 (即将影响实验结果的诸条件中的一个作为变量, 其它条件不变, 探究此条件的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学生经过讨论, 又设计如下几个实验: (1) 有同学提出用定量的方法探究方案中是否有H2O2, 其实验方法为:称取2.6g Na2O2固体, 使之与足量的水反应, 测量产生O2的体积, 与理论值比较; (2) 在反应液中加水稀释看溶液是否变红; (3) 在冷却后的反应液中加酚酞试液, 看是否变红。
通过设计这样的问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提问、分析、验证的过程中养成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 教师就需要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来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从而使课堂学习更加有效持久。
总之, 课堂提问设计是一堂课的“灵魂”, 他决定着教学的目标和顺序, 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 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 优化课堂提问设计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 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师不断追求的重要目标, 真正内化和实现这一目标, 通过优化课堂提问设计来有效提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分别从设计情境性问题、选择最佳问点、设计探索性问题等方面阐述课堂提问的方式对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性。
关键词:课堂提问设计,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吴松年, 白洁.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2.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十二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重庆市石柱县华丰小学 马培虎 曾贤书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通过40分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重视学生知识的探索过程,重视每个学生个性塑造、均衡发展的过程。新课改要求教师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有效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灵活运用“引-----拨----补”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初步的探索。
一、故事激趣,设疑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兴趣因素,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把新课内容和要解决的问题编成故事,通过新颖有趣的故事,把学生带入到愉快而又充满探究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例如,我在《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时导入情景如下: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吗?
生:喜欢。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慢羊羊村长分饼的故事。羊村的小羊最喜欢吃村长做的饼。有一天,村长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羊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的1/2分给懒羊羊。再把第二块饼的2/4分给喜羊羊。最后把第三
块饼的4/8分给美羊羊。懒羊羊不高兴地说:“村长不公平,他们的多,我的少。”
师:孩子们,村长公平吗?小朋友们,你知道哪只羊分得多?
生1:不公平,美羊羊分得多。
生2:公平,因为他们分得一样多。
通过多媒体呈现小学生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村长分饼的故事,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矛盾和问题,引发学生的对问题的争执,从而巧妙的引入新知的探究。
二、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重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适时点拨,提高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是否成功,所以,就重要性而言,课堂的有效教学是取得教学成功最关键的因素。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一名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合作者。《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比如我在五年级《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课堂教学片段:
(一)验证猜想
到底谁的猜想是正确地呢?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1.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
(1)折
请同学们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把每张纸都看作单位“1”。用手分别平均折成2份、4份、8份。
(2)画
在折好的正方形纸上,分别把其中的1份、2份、4份画上阴影。
(3)剪 把正方形的阴影部分剪下来。
(4)把剪下的阴影部分重叠,比一比结果怎样。
要求:
(1)三人为一小组,小组中每人选择一个不同的分数,先折一折,再画一画,剪一剪的方法把它表现出来。
(2)三人做好之后,将三副图进行比较,看看能发现什么?(3)学生汇报。
小组同学谈谈发现:通过比较,三副图阴影部分面积一样,因而三个分数一样大。
(4)课件出示1/
2、2/
4、4/8相等的过程。
2.师:三只小羊分得的饼同样多,仔细观察这三个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组合作,学生仔细观察,讨论,学生汇报小结:它们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但分数的大小没变。
(二)初步概括分数基本性质
算一算:
1.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为什么分数的大小却相等的?你们能找出它们的变化规律吗?请三人为一组,讨论这个问题。
2.学生小组合作,观察,讨论。
自学提示:
A、从左往右观察,想一下,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才能得到下一个分数,且分数的大小不变呢。
B、从右往左观察,想一下,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才能得到下一个分数,且分数的大小不变呢。3.小组汇报
生:我发现了1/2的分子与分母同时乘以2得到了2/4,1/2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4得到了4/8。
你们想得一样吗?我把1/2的分子分母同时乘2得到了2/4,1/2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4又得到了4/8。在这个分数中我们是把分子分母同时乘2,分数的大小不变,那如果我们把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5,分数的大小变吗?同时乘以6.8呢?那你们能不能根据这个式子来总结一个规律呢?(课件同时出示变化过程)
生回答: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谁来举一个例子。指名三位同学回答,师板书,并问:同时乘以了几?
师: 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很多,刚才我们是从左往右观察的,如果把这个式子从右往左观察,你们又会发现什么呢?(点击课件出示)
生:我们发现了4/8的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2得了2/4,4/8的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4得到了1/2。课件点击出示同时变化过程。
师:嗯,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分数的大小不变,如果同时除以
大小会变吗?同时除以8.6呢?能不能根据这个式子再总结出一句话呢?
生: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你能根据刚才总结的规律举一个例子吗?
4.(1)师:根据分数的这一变化规律,你认为这个式子对吗?为什么?(课件出示下列式子)=423334416224 )(强调“同时”555=9(强调“相同的数”)
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2)师: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里“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的数都可以呢?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个分数。(课件出示式子:
343040?)
师:这个式子成立吗?
生:不成立,师:为什么
生:因为0不能作除数,师:0不能作除数,所以这个式子是错误的。
师:我再说一个式子,我不乘以0了,我除以0,这个式子成立吗?(课件出示:除以0。)
生:不成立,因为在分数当中分母相当于除数,除数不能为0。
师:对,因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0,则分数成为,在分数里分
00母不能为0,所以分数的分子、分母不能同时乘0,又因为在除法里零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分母也不能同时除以0。所以这两个式子都是不
成立的?我们刚才总结的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要0除外。
师:到现在为止这个规律我们就总结完了,那在这个规律里你觉得什么地方需要我们注意一下呢?
生:同时和相同的数
师:“同时”和“相同的数”(师将重点词语打点),大家想得一样吗?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分数的基本性质。
以上《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配合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引导学生小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有效的新知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等活动,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比较、想象、实验、猜测、验证等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小组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索、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在小组内交流、师生间交流、全班交流,教师并适时的指导和点拨。关注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重视对学生的学法和探究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三、精选练习, 强化训练,重视辅导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点
课堂练习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最好载体,作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了课堂学习质量的高低,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作业所反映出来的情况。那么,如何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呢?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
因此教师在选题时,要突出“新素材、新情境、新设计”,要和生产、生活、科技、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兼顾开放性、探究性的前沿性。练习作业尽量做到精选精练,选择时一切以符合学生实际、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目的选取。选取作业要有针对性,要使大多数学生能解决,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体现学习与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我在《分数的基本性质》课堂练习设计: 1.我是小医生。
(1)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3)34的分子乘以3,分母除以3,分数的大小不变。
13.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十三
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艺术性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课堂提问既是教学手段,也是解决问题的中介,更是一种教学艺术。那么,如何提高这种教学艺术性呢?这就需要优化课堂提问。优化课堂提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堂提问的问题设计要富有艺术性。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上课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但并不是每一位教师的每一次课堂提问都是有效地课堂提问。只有那些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那怎样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1.问题设计要少而且精。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经常会出现不该问而问,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以问代讲满堂问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现象的发生与教师的问题设计有很大的关系。
教师的设问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发问,就不能发挥相应的价值和作用。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的问题应该突出实质性问题,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内容,进行设计问题。问题设计的“精”就体现在教学的关键处,理解的难点处,问题的矛盾处,思维的转折处,探索的规律处。
例如在学习循环小数这一知识点时,学生一般会认为只要是数字有规律的重复出现,就认为是循环小数。针对学生的这种认识,教师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3.14141414是循环小数么?0.12012012012„„是循环小数么?学生的回答:是与否争执不下,于是组织展开讨论。这两个问题设计足以加深学生的思维,对正确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非常有帮助。
2问题设计要富有趣味性。
“新课标”指出,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材料和环境。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活动场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
如:在教学一亿有多大时,我首先提问:“一千克大豆有多少粒?由于学生们都生活在农村,虽然回答得不是很确切,但是大多数同学的回答基本接近准确数。等问题进一步升级,问一亿粒大豆到底有多重时,多数同学陷入迷惘的状态,只有少数同学是用猜想的答案作了回答,与实际的数量相差很大。一亿粒大豆到底多重呢?同学们想不想探究一下?借助学生身边熟悉的材料和环境步步发问。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知识的欲望。
一.
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择好对象,掌握技巧。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f295320100k56p.html)-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艺术性_zhangcuie_新浪博客
1.准确的把握提问的时机。
掌握提问时机,就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或创设一个最佳时刻,提出问题,使问题在解决的同时,唤起学生内心解决问题的向往,从而发展学生思维。一般来讲,当学生的思维受到阻碍时,或者当学生需要反思时,再或者当学生的思维需要提升时,这些可就是教师提问的最佳时刻。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及时发现最佳时刻,问到关键处,问出水平来,并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比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先请同学们结合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大胆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预设:也是底面积×高,如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这时学生的思维有可能受阻。老师有了下面的发问:“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推导出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及时为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
2.提问要面向全班,注重全体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所以,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坚持全面性原则。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不同的意见,并鼓励学生发问,培养创新精神。
课堂上要注意防止成绩好,性格活泼的同学控制课堂,这些同学反应灵活,一般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回答问题,这时候教师不能立刻向下进行,还应该照顾那些能力较差,性格内向的同学。在选择回答对象时,要注意照顾学生本身的个体差异。对于一些认知、理解、应用型的题目,应该提问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以此来了解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情况。对于一些需要分析、综合和评价型的问题,提问时应该倾向于学习好的同学,这样能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思维能力。
3.提问要注意掌握必要地技巧。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那是不是“一对一”的问答局面或者是先提名后提题或者是按照一定顺序的提问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呢?答案是否定的。
教师需要用多样的提问方式来进行课堂提问。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需要用“引问”的方式引出问题;当学生对问题停留在表面认识上,需要反思时,教师可以通过“巧问”来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反思;当学生的思维需要提升时,教师就要通过“追问”来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导入时,可巧设悬念:让学生出题考老师:已知三角形中任意两角的度数,师很快的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或者,知道直角三角形中其中一个内角的度数,很快说出另一内角的度数,看到老师回答的如此迅速,学生很是惊讶。教师因势利导: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妙?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恰当的巧问在小学教学活动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欲望。
三、课堂提问要注意使用有效评价。
课堂提问是落实知识的一种手段,也是及时反馈的一种方式。如果教师只管提问,不顾效果如何,那么再好的问题设计也会大打折扣。作为教师要“善待”学生的回答。学生的回答只要是其真实的想法,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肯定,然后再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地解决策略。对于学生颇为独到的见解,不仅要表扬学生的积极思考的精神,还要表扬他提出的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使学生学会深层次地去思考问题。
教师要正确使用评价语言,并在评价时应带有浓浓的情感,从不同角度给予肯定。若学生答对了,教师可以这样激励学生:“你真棒!”、“你的想法与老师想的一样!”„„;若学生答错了,教师也可以这样鼓励学生:“没关系,你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你的答案虽然不是很完美,但看得出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若学生的回答很有创意,教师更可以大声赞扬学生:“你的回答很有创意”、“比老师厉害多了!”„„。
评价方式是多样化的,切不可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若学生觉得答与不答、对与不对都是一个样,那就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影响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挖掘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思维闪光点,同时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及时进行指正。虽然有时学生的回答不是预设的结果,但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予否定,而是给予亲切的评价,这才是成功的关键。
总之,教师要预先设计好问题,使之少而精却不乏趣味性并在课堂上把握住时机,选择好对象,运用一定的技巧将此呈献给学生,最后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有效地评价。这样,每一个提问才会问出“学问”,问出“精彩”,问出“艺术”。
14.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十四
关键词:课堂环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要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这种通过少教以达到多学的教学意识,至今仍是每个教学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理想境界。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让课堂上有限的教学时间焕发出无限的活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呢?下面我就优化课堂环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情境趣味化使课堂导入更有效
课堂是教改的主阵地。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思维模式,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从课堂教学这一主环节入手。而课堂导入是讲授新课时给予学生的第一感知,开场白的精巧与否,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质量。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设计好每一堂课的导入,或疑云悬念顿起,或情景理念交融,或形神文采飞扬,或妙语意趣横生,能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其内在的思维和创造性,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一个良好的情境,是学生学习的开始,所以教师要适时、适地地通过实物、图片、材料或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知识内容的情境中,切中时机地发问,有利于学生触景生情,不仅增加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感受力和理解力,而且渲染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于不知不觉中情感得到陶冶,思维得到启迪,能力得到提高。
下面是《欢乐的泼水节》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旅行。(出示飞机)那个地方离我们可远了,咱们坐上飞机出发吧!(播放西双版纳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场面录像)生:哇……生:哈哈……生:(学生交头接耳, 窃窃私语)。师:这是什么地方呀?他们在干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20课。生:《欢乐的泼水节》。
这样的导入学生会觉得很新奇,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旦学生有了兴趣,把课堂当作自己的乐园,全身心地投入,就会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导入要有效,必须注意它的科学性、时间性和规范性,不能偏离主题,不能喧兵夺主,要力求精练、灵活,有效的教学课堂就会实现。
二、问题的循序渐进使课堂提问更有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便成了不可缺少的纽带,甚至可以说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课堂提问如果运用得当能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创新的灵感。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窍”上。“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一定要有开放性,允许学生做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如“你认为应当怎样做?”“紧接着会怎么样呢?”“其他人会怎么看待呢?”等, 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单一地由老师“宣读”答案。问题的提出还要有序列性,即应当是递进式的,有层次的,有节奏的,前后衔接的,相互呼应和逐步深化的。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及时采用启发手段,点拨诱导学生的思维,拨动学生内心深处的那根弦,授之以渔。
如《台湾的蝴蝶谷》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自己轻轻地读读第三小节,思考:蝴蝶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蝴蝶谷里的景象十分迷人。师:(板书:迷人) 师:那谁来把这句话读得迷人一些?生:指名读。师:那蝴蝶谷到底哪里迷人呢?生:有的山谷里只有一种……十分壮观。师:(贴图) 看,这就是黄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它会怎么样?(板:金光灿灿) 师:多么炫目的颜色啊!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你走进蝴蝶谷时,迎面飞来了一大群金光灿灿的黄蝴蝶,他们成群结队地飞舞着,此时的你有什么感受?生:交流。师:文中用了哪个词形容? (十分壮观)师:你能读出壮观的景象吗?生:指名读。师:黄蝴蝶多美呀,我们可以把这个山谷叫做———生:黄蝶谷。师:我们一起来欣赏金光灿灿的黄蝶谷吧!(齐读这部分内容)
课堂上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提问方式,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可强求一致。但作为教师,要牢牢把握住语文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有效性。
三、多元化的激励使课堂评价更有效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利用评价语言艺术的话,就能够唤醒学生的参与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因此,我们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做到准确得体、亲切自然、生动丰富、启迪激励。
教师丰富、生动的评价语言能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通过教师的评价,了解自己的长处,短处,从而取长补短,完善自我。良好的、恰当的、激励性的口头评价、行为评价、奖励评价等,都会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人文素养的积淀、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有着重要的作用。
又如《云房子》的教学片段:
师:(投影出示句子:没有了,没有了。天空像洗过一样干净, 只乘下一个笑眯眯的太阳和一片水汪汪的蓝天。)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会怎么读这句话?生1:(我觉得天空美极了,很干净。)师:那请你来读这句话。生:(语速平乏)师:老师觉得不够美, 你太紧张了,再请同学来读。生:感情丰富。师:哦,云房子把天空打扫了一遍,很干净! 生2:(一脸笑容,速度较快地读。)师:是呀, 才一会儿功夫,蓝天多蓝啊!生3:(左顾右盼,好像在找什么,“没有了”读得特别慢。)师:你还想再欣赏一下美丽的云房子,可是看不到了,你很失望。但太阳和蓝天那么美,都是云房子的功劳啊! 生4:老师,我和他们不一样读的。(读句子。)师:呀,你朗读声中的太阳和蓝天都惹人喜爱呀! 师:同一句话,小朋友能读出这么多的意思,真不简单哪!
朗读有三个层次的要求:一要读正确;二要读流利;三要读出感情。如果学生朗读时出现错误,教师可以及时纠正。读得流利与否,也很容易辨别出来。但读得是否有感情,却难有明确的标准。有感情朗读是学生对课文内化认识的外化表现,因此,有感情朗读应该是带有浓厚个性化色彩的,不同的人对文章的情感基调的把握也有不同的方式。教师的评价语言因人而异,这些贴切的评价语客观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灵活地利用课堂评价好比“春雨”“润物”,能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达到和谐统一,可以使孩子重拾自信,也可以使课堂教学峰回路转,高潮迭起,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15.优化数学课堂 提高教学效益 篇十五
关键词:情境设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5-050-1
一、备的环节
首先,备学生,要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活跃课堂氛围。
情境设置要反映相应数学内容的本质,学生对其感兴趣且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素材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数学思维的发展特点,学生才能在已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从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例如,通过行星运动的轨迹、凸凹镜等说明圆锥曲线的意义和应用;选择具有丰富生活背景的统计案例展示统计思想和方法的广泛应用;通过速度的变化率、体积的膨胀率,以及效率、密度等大量丰富的现实背景引人导数的概念等,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
其次,备教材,为学生建构适当问题,提供新颖的学习环境。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学生没有状态就不能出效率,课堂上怎样创设有效问题很重要。课前教师要认真细致研究教材,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设计突破难点的思路,改进传统的提问方式。由分小组讨论然后推派代表回答,代替原有的师生一对一问答的方式;要注意课的疏密、起伏,要有高潮,这样学生就能在既紧张又和谐的节奏中点燃思维的火花,挖掘潜在的能量,并获得情绪上的满足。
二、课堂的组织教学环节
1.教师在课堂上要组织教学语言
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语言要简洁,手段要先进,方式要灵活,时间要紧凑做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免喋喋不休。
2.课堂上合理分配时间
课的每一分钟如何推进,各项活动要有时间上的要求或约定。如何将教学内容在时间的传送带上和谐地存放并输送到学生的头脑呢?有的教师一味地加快进度,让学生有一种在跑的感觉,但对知识的掌握却没达到预期的效果;有些教师一味追求课堂上合作学习与课堂活动,只要是问题,无论难易,也不论是否有价值,都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有的问题太大,讨论的时间不充分,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匆匆收场。因此,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应有预先的设计,讲课时要调控。
3.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如果没有合理的小组分工,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深入,讨论的组织没条理,教室里一片嗡嗡声,看似每个学生都在发言,但最终以优生的“表演”掩盖绝大部分学生的思考,学困生成为游离于主体之外的听众,很难形成认知冲突,提升思维水平。这种“合坐即合作”的“动中学”的学习活动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4.在适当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组织合作学习
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刻,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从而使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使学习真正成为自觉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进行实践、思考、探索、交流。
但从数学知识的特点来看,并不是所有知识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小组合作。只有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合作交流才有兴趣;当学生意见不统一,有必要争论和探讨时,合作才更有价值。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将“合作学习”仅停留于形式,要认真探讨在现有的班级教学条件下开展合作学习的有效方式。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否则相互合作、交流学习将难以收到实效。
三、改练习的环节
不能笼统简单,只改对错。在进行迁移应用训练时,教师要注重独立性、规范性,要及时反馈、收交和批改。对迁移应用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矫正,及时进行变式练习。教师不能看学习数学占用时间的多少,要看单位时间里的效率,要有针对性地做练习,才能提高选题的质量,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通过批语,对学生中新颖解法加以肯定和赞扬,对于做好的学案,教师要审阅,以便了解学情,并将用红色笔改过的学案再一次审阅,用以查验学习情况,对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变式训练。
四、辅导环节
16.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十六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中提出要改变“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观念,特别强调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只有“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有效的课堂教学生成资源就来自我们的教学实践:一是教师精心预设,二是课堂学习中自然生成。并对教材进行开放、充实、超越,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和教学案例的有效呈现。
关键词:课堂有效性;教学预设;教学效率;生成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236-02
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和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引下,数学教学呈现出一片新面貌:老师们逐步认同了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四个注重”:即注重自主探究,注重体验感悟,注重合作研讨,注重求异创新,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但是,为什么不少教师认认真真地备了课,并在课堂上认真地实施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呢?笔者认为,有些老师辛辛苦苦地教学但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课堂上没有关注有效的教与学。这里实际上体现了“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一件事”两个不同的理念,思想不一,定位不一样效果定不同。本文试通过这几年实施新课程以来的教学体会和实践,谈谈自己对有效课堂的理解和具体操作,不当之处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新课程理念下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性认识
1、有效教学,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
浙教版现行中学数学教材,已经过多次实验改革逐步进行完善,其知识内容系统科学且符合生活的实际,所列举的实例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是,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教师应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班的学情对教材进行合适自己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再创造,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先决条件。例如在教学探索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我不局限于书本的证明方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出发探求其方法,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究得出了三种具有创意的方法,从而丰富了教材的知识内容,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2、变换例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变换例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把例题转换成生活实际的问题。教材中有些例题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密切,学生常常感到这些题与自己无关,因此学生对学习显得不够主动积极。教师可以将问题的背景转化为学生熟悉的内容,即将学习内容生活化,便于有效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二是把例题转变为多样化,让学生有创造性地改变条件和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努力探索,适宜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曾有人说:“课本,课本,教学之本。”我们认为,学生才是“教学之本”。教师选用教学方法时应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基础、个性差异都是教师要考虑的因素。只有关注学生,“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教学实践中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1、预设精化,为课堂有效资源的生成培育土壤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默契配合,尽情演绎生动的课堂。而在这一过程中,精心预设教学情境,合理把握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自主获取新知识的重要前提。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讲授九年级上二次函数应用
(一)时,为了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课前布置每位学生每人准备一根16cm长的铁丝,然后在上课时给学生设计这样一组问题:用你手中准备好的一根16cm长的铁丝,请问:(1)你能围成一个矩形框吗?(2)比一比每个同学围成的矩形框大小相同吗?(3)量一量、算一算你围成的矩形框的面积多少?(4)你能使围成的矩形框的面积最大吗?(5)如能,你是采用什么方法围成的?这样围成的面积为什么最大?(6)用这根铁丝你还能围成什么图形,能求出它的最值吗?(7)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二个矩形框,有几种围法?(8)如果要围成的二个矩形框的面积之和最大,那么这根铁丝分成的二段长分别是多少?你是怎么计算的?这样几个问题深深地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积极讨论和思考,学生的生成资源丰富,这就要求老师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充分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做到师生互动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课题引入,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最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
可见,情景的创设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精心预设,准备好学生熟知的事例,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的事例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通过情景设计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为课堂有效资源的生成培育了土壤。
2、关注解题优化,促进学生数学思考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曾精辟地谈到:“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新课程强调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合作意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合作学习变成了无效的玩耍;一些自主探索变为了低效的“放养”;一些情境教学消减了学生的独立感悟;一些启发式教学堆砌了太多无聊的提问。创新的最好体现应反映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从多种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优化解题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要舍得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思考、探索创新的氛围。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凡是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对数学的解题过程不肯反思,解题方法得不到优化,导致解题死板,应用不灵活。所以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去提出问题、探索问题、优化解题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思考。
3、注重课后知识提炼,让知识结构更有序有效
我国古代的先哲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国外的学者也对反思的重要性作过阐述。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学生的认知结构存在层次上的差异,不可能所有的知识内容都在课堂上解决,一堂课下来,有些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都已经掌握,但更多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模棱两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对知识进行整理和提炼:(1)对课堂上讲的知识内容从新进行罗列和梳理,哪些知识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巩固。(2)对课堂上的例题和习题,进行重新思考,有没有其它更简单方法,一道题有几种解法,如果改变它们的结论和条件,又有没有新的思路。(3)做好数学笔记,把课堂上和作业中出现的错题进行整理,寻找错误原因及时订正,并用笔记形式给予记录和反思。(4)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创新,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优秀的学生应该做到从老师布置的一道题目中,获得更多的题目,这就要求学生对题目进行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和创新。课后对知识的提炼和反思,是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因为教师也清楚地看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在课堂里解决。一节课只有45分钟,哪些新问题需要在课堂上放大?哪些问题引发课后再思考、再讨论,这些都是新课程给我们每位数学教师提出的探究课题。
在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我们必须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开放、充实、超越,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成为学生学习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其实,有效的课堂教学生成资源就来自我们的教学实践:一是教师精心预设,二是课堂学习中自然生成。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和教学内容提出具有挑战性且有价值的问题资源,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预设、真诚宽容的态度接纳生成,为学生问题的生成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这样的教学才既重理性又不轻感性意识的生成过程教学,是新课程的理念所在。
(上接235页)不但使学生把书读薄了,同时也让学生把书变厚了。
二、阅读中表达的方式
1、表演――演课文情节,在具体情景中表达
小语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描述了生动的场景,学生通过朗读,这些场景已在脑中留下初步印象,若进一步组织学生表演,静态的文字就会化为一个动态的“社会文化情景”,既有声,又有情,此时,声情并茂,内容会更加直观,形象,丰富,学生的体验也就愈发深刻,进入文我交融的情境之中。课本剧是表演的最好方式。
2、想象――自主建构,在审美想象中表达
儿童时期是一个充满想象和梦幻的时期。形象而充满情感的文学作品最容易为这种想象和梦幻插上美丽而有力的翅膀。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用形象而又生动的言语带入审美情境,用言语的诱导和音乐的渲染展开学生梦想的翅膀,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用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发展情境,深化情境,凭借表象进行想象,可将书面的语言文字在头脑中还原成作者所描绘或记述的那一客观事物或尽量接近那一客观事物,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视其
物、如临其境的心理状态,调动起阅读兴趣。
3、理解――理解中表达,启发深层感悟
阅读理解后的这种表达是理解的深入,表达是否合理明确是学生阅读成果的展示。如果说理解是学生对外界输入信息的接受,那么理解后的表达,则是学生在接收信息后,经过整合,再将信息作为阅读结果的输出,后者对前者来说,应该属于更高一层次的阅读。
感悟是人的智慧和品格发展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它具有潜隐性和长期性,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间,是学习的核心部分。但感悟,只能由学生自己获得,精神生命的拓展是别人无法取代的。因此,教学中,我们更强调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去思索,独立寻找结果,深入理解,形成深层感悟。
4、争辩――争辩中表达,开发创新潜能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 “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找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竟相迸射。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推荐阅读:
优化教学设计_提高课堂的有效性11-28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09-07
优化聋校数学课堂教学初探10-19
合理运用教育资源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12-14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中学数学课堂教学10-26
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优化时间教学设计09-01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6-28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8-24
应用变式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06-13
优化教学模式,打造有效课堂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