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精选8篇)
1.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篇一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加深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班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目的要求:
1、引导学生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知道残疾人的困难,感受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可贵品质,从而能尊重残疾人,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白参加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是热爱集体的表现,做到主动为集体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发挥各自作用,集体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
2、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方便;选择中知道几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利到达目的地;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化,感受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学会编制小报;认识通信的迅猛发展。
四、重点难点重点: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2、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难点: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六、教学进度安排
2月份:第一单元:诚信是金
1、诚实,不需要理由
2、拍手拉钩不要变
3、诚信就在身边 3月份: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
1、同在蓝天下
2、生活因爱而美丽
3、我们的爱心行动 4月份: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
1、流过家乡的小河
2、我们时刻在呼吸
3、大自然中的朋友
4、呵护绿色家园 5月份: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
1、马路修到家门口
2、交通海陆空
3、平安走天下 6月份:第五单元:祖国真大
1、在世界的东方
2、我们的大中国
3、壮丽的河山
4、海峡两岸盼统一
谭仙娥
2013.2
2.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篇二
一、巧取材
1.紧随热点
社会焦点、本土热点都是品德作业设计的源泉, 品德与社会来源于生活并回归于生活, 巧妙利用学生的聚焦点, 能够激发学习热情。研究显示, 实践体验式作业让学生觉得很有趣, 尤其是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小愿望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好奇心, 而书面型的作业则会让学生感觉负担不小。
比如“父母———我特别的朋友”为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部分第一课时, 旨在让学生反省自己和父母的关系, 学习沟通的技巧, 与父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 和父母做朋友。由于学生年龄小, 大多为独生子女, 极少有照顾别人的经历, 让孩子和家长做沟通或者体会父母、老师的辛苦, 都是很困难的。
我们转换角色, 模仿电视节目《变形记》, 让父母和孩子互换身份。在作业反馈中父母提到, 通过亲身经历才知道孩子每天完成的作业题目很有难度, 如果没有父母的及时辅导确实有小困难, 而孩子更是累得晚上倒头就睡。这样的课后作业比千言万语效果更显著, 当然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2.学科融合
学生在校所学科目都具有互通性, 把品德学科作业和科学、美术、音乐等综合性学科融合,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我为母校添光彩”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 在回顾母校的校史、校训、校歌后, 让学生设计学校宣传册, 学生小组合作, 集思广益, 与美术老师通力合作, 请美术老师进行设计指导。
二、巧设计
1.多采用实践体验式
品德作业的形式有很多, 摘抄记录式、调查访问式、资料收集式、实践体验式等等。从调查中可见学生对于实践体验式的作业很感兴趣, 做得也认真, 并且相较于其他形式的作业, 实践体验式更为轻松愉悦, 给学生带来的负担小。
比如, “家庭万花筒”一课为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课堂中老师介绍了家谱及其由来, 课后请学生编写家谱。但是这种作业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单纯地寻找不相熟的长辈名字也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因此可将这个课后作业改成让学生查询太太奶奶的工作, 她们在世时是做什么的, 这下子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 他们不再着眼于陌生的名字, 而是想了解她们那个时代的生活。
2.少采纳长期记录式
在设计时要注意尽量不要采用需长期记录的方式, 学生对于这类型作业的持续性是很弱的, 除非老师能不间断地监督提醒, 否则效果甚微。
笔者曾经布置学生在课后进行家庭读书的记录, 以完成家庭图书馆的计划, 但由于时间较长, 几乎没有学生能够坚持下来, 因此这个作业的成效甚微。
三、巧组织
1.关注学科
作为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它能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是非、好坏、美丑、善恶的辨别和评价能力。从一年级开始品德就扎扎实实上的班级, 道德教育扎根在了孩子心里, 孩子往往行为较为规范, 这都是因为学校老师的重视。在实际教学中, 有不少老师上半节语文, 上半节品德, 甚至几乎不上, 对于品德课后作业更是缺乏关注。教师可以在布置课后作业后, 给学生反馈作业的机会, 在下节课让学生展示他们完成的课后作业, 用PPT、小视频、文字书面、口头等形式, 既可以检测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又有利于提高师生对品德课后作业的重视。
2.家校联合
因为品德教学板块中有《我与家庭》内容, 当然少不了家长的支持。家长的配合能够更有效地使品德学习落到实处, 教师可以多设计家校共同完成的作业, 比如, 调查太太奶奶是做什么工作的?请学生回家询问后让家长填写, 上课前投影出示;又如, 拍拍改造后的家, 请家长负责拍摄;又如, “我当一天的爸爸 (妈妈) ”, 学生与家长角色互换。请家长共同重视, 共同关注, 共同合作, 巧妙组织活动。
摘要:好的作业设计, 不仅可以巩固知识,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如何让高质量的课后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 让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 是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以小学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根据学生品德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结合学生对品德课后作业设计的喜好情况和实践效果进行研究, 提出相关建议, 为小学品德老师作业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五年级,课后作业,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兰.小学思品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例谈[J].小学教学研究, 2009:58-59.
[2]孙国河.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生活化的设计[J].德育在线, 2012 (12) :263.
[3]包逢祺.对农村小学品德课作业的几点想法[J].教学探析, 2011 (4) :44-45.
3.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篇三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方法;教育和教学
一、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一个轻松学习的氛围
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能够很好的学习知识的基础,并且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很好地发挥自我的性格,形成独特的个性,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很好的发展,培养创造和创新精神。
创设良好教学环境的方法有很多种:一方面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充分地利用“爱屋及乌”的心理,发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让学生从心底真正地敬爱和喜欢老师,从而对《品德与社会》课产生连带关系;另一方面可以创设情境,如角色扮演、趣味问答或是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们应把发展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放在重要的置上。
二、组織合作交流,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1.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合作和竞争意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以往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更多的实践,让他们多交流、多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可以将所学到的知识很好地进行消化吸收,知识上的疑惑能够及时很好地消除,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成果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2.师生之间的交流,增进感情,改善教学质量
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在课上的学习交流之外,师生之间还应该多一些生活上的情感交流。关注学生的生活习惯,很好地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去,使师生之间能够达到良好的关系。沟通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做及时的调整,对于每个教育环节都要进行很好的分析和调整,使整个教学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三、结合课程很好地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热爱生活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学科。充分的反应的是学生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当直接的反应儿童的真实生活,是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生活,很好地去贴近生活。因此,就需要教师们围绕学生生活,很好地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很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才是整个的教育教学的关键。让学生多进行课外活动,再通过很多的实际活动,让学生们多动手、多动脑。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品德教育很好地融入学生的活动中去。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学到知识,而且要将知识运用到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联系生活,学到的知识就要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们去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慢慢地去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地把知识和社会很好地联系到一起,最终使学生们真正地弄清楚品德与社会之间真正的关系。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与生活相结合的课程,这样就体现了这门课程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无时无刻的存在。教师的职责就是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并且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充分地利用到生活中去,能够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解答。同时让学生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基本的道德品质,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4.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篇四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然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我在教学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时,旨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风景名胜、风俗文化、地域特色、历史变迁等方面,多角度地感受家乡自然风及人文景观的丰富性。同时,引导学生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如地域与居民的关系,气候与饮食的关系,历史与古迹的关系,使学生真正明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
在合作学习中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利用网络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查阅的资料,在小组汇报时学生们积极主动地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体会和感受。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挖掘了学生的合作潜能;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相互倾听意识,提高了倾听的能力。为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学会倾听的方法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通过第一单元教学活动,我充分利用教科书所赋予的教学活动的空间,在尊重教科书的基础上,不局限于教材,将教材展示的学习内容大胆地进行调整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的利用信息技术充实教材内容。既激发和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教学效果。总之,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才能享受成功。
品德《公共场所拒绝危险》教学反思
《公共场所拒绝危险》这一课主要是强调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以体验去感受生活,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增强安全意识,知道在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安全规则,教材的活动安排即是虚拟的社会生活,也是现实生活的实际,学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便于操作,根据这些特点我安排了以下环节。
以新闻引入,让学生感受到安全的重要,还有对安全的一种重视,把学生带入这一课的学习目标中来,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联想到实际的情况,感受到了安全事故发生后那些人的痛苦与后悔的心态,再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想到平时我们的身边存在哪些安全隐患,比如在道路上相互打闹等等,意识到这是一种影响到公共安全的行为,意识到在公共场所无意识的某种行为,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危害。
接着我让学生们认识安全标志与安全设施,先向学生们展示一些安全标志的图片,问问学生们是否认识,认识的大声说出来,让学生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标志的含义,比如安全灯,安全出口,禁烟标志,禁烟火标志,高压危险标志,等等,让学生认识到各个不同的标志代表的不同的含义。让学生明白这些安全标志与安全设施存在的重要性。
小学生主要通过某种具体情境的直接感知而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境创设,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心弦。
最后我让学生们画一画安全标志,让学生们留心观察身边的安全标志被破坏的情况,以倡议书的形式让学生更加认识到安全标志与设施的重要性,但在让学生认识安全标志的时候,我没有让学生自已谈谈对安全标志的认识及对安全的认识与感受,并且安全标志的图示展示的过多,这是一种不足,而且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在课前应该让学生多收集一些安全方面的材料,那样课堂就会更生动,让学生也更主动。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让我在教学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做一名合格的新型教师。
《团结合作才能赢》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门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生活指导为主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的体验和感悟,在《团结合作才能赢》这一教体现了这一点:
1、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六支代表队,参加这次教学活动,最后在各代表队之间分出胜负。让学生始终处于团队竞争的氛围中,代表队之间的竞赛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无需教师的言语表达,每位学生都在激烈的“团结合作”的力量。
5.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篇五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其危害性、破坏性,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
2.学会用上网、调查、访问等方法搜集资料,学会归纳整理资料。3.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知道自己家乡常见的自然灾害。【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自然灾害的可怕性,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
2.教学难点:沟通学生的心灵与生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震撼——自然灾害太可怕了。【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孩子们,准备好了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样小山村,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小山村?
生汇报。
就这样一个美丽富饶的小山村在2010年八月七日晚上22点左右,一场泥石流自然灾害袭击了这里,这场灾害过后,小山村又变成了什么样子呢? 学生汇报交流 是呀!可怕的自然灾害,肯定首先摧毁建筑物,可能首先带走人们的生命。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可怕的自然灾害。(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欣赏美丽的小山村与灾后小山村的对比,让学生初步感受自然灾害的危害,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孩子们你知道什么叫做自然灾害吗?看来你课前查阅了资料,知道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还有吗补充吗?
哦,你从控制这一方面来说我们来看什么叫做自然灾害:对自然生态环境人均环境和人类及其生命财产造成的破坏和危害的自然现象我们称为自然灾害,那么对于自然灾害你还知道哪些?
从孩子们这么多举手,老师也感觉到自然灾害的种类真是太多了(板书:种类多)面对这么多的自然灾害你最想了解些什么呢?
那么我们现在就带着这些小问号走进我们自然灾害百科全书,课前老师让孩子们收集了你感兴趣的自然灾害的资料,现在请孩子们把你们的资料拿出来。那老师现在想问一下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收集资料的呢!
看来我们收集资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那么老师相信你们呈现出来的资料也是丰富多彩的。现在我请同学们在小组交流。筛出重复资料,选出处自己感兴趣的作为全班交流,开始吧。
【设计意图:课前学生搜集了各种自然灾害资料,难免重复搜集,只有把这些资料进行重新整合,筛选,学生汇报时才能避免资料的重复,这样还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我想你们交流的一定很多,汇报资料时声音宏亮口齿清楚,其他组员认真倾听,会听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哪个组先上来汇报。学生汇报旱灾。
你的汇报非常的精彩非常的流利。真像一个小老师,我觉得此处可以有掌声。看到全国有这么多的灾区你们有什么感想?我来采访一下,好,你的感想是什么? 学生汇报
我们能够深刻的感觉到旱灾的分布真是太广了。(板书:分布广)你们知道吗,曾经在1888年埃及发生了大饥荒,在1789年的时候印度发生了大饥荒,在1973年我们中国也发生了大饥荒,有几百万人死于非命,它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旱灾,真是太可怕了。谢谢这个组孩子用图片的形式让我们一目了然的感知了它的分布状。哪个组的孩子还想再来汇报。
学生汇报雷电。
他们组通过简图画的方式告诉我们雷电不仅对人的伤害对建筑物的损害也是的很大。(板书:建筑被毁)还有哪个组的同学。
生汇报台风。课件展示(视频)
我想采访下同学们看视频的感受是什么?你来说说你的感受是什么?
是呀,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台风能够带来海啸,台风和海啸都会成为地球的终极毁灭者,它是地球上最强的自然力,人类是根本无法抗拒的(板书:无法抗拒)。还有哪个组想来汇报?
生汇报火山。孩子们你们看一看,这个人形是曾经在火山喷发的那一瞬间人在被掩盖时留下的形状,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人们痛苦挣扎的爬行。还有补充的吗?
一个个数字,我们不仅仅感受到了是建筑的损坏而且是生命的损失(板书:生命损失)。看似火山离我们很远,但是曾经有英国科学家预言,如果再有一次超级火山爆发,整个人类都将灭亡,而且曾经繁荣一时的恐龙的时代有可能就是在一次火山喷发中全部灭亡的。还有哪个组。
生汇报洪水。课件展示(视频)
那么这个视频让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生汇报。
你们从这些时间感触到了什么?好,她说的是2010年,那老师再补充一句数字你们再来看,(课件展示)从老师补充的这些数字你们还能够深刻的感受到什么?
还有哪个组的想上来汇报?你们组汇报的是什么? 生汇报雪灾。
好,谢谢,刚才这个孩子介绍了雪灾。可是你知道吗?当融雪化成水以后流入大海对大海内的生物也会造成浩劫。曾经在台湾海峡发生过大量的群鱼暴毙事件,就是由于这种毒雪化入海水中,造成的。所以雪灾可以给我们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孩子们,其实自然灾害不仅仅这些,曾经在2008年,在四川也发生过一次非常重大的自然灾害,你们知道吗?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场灾难,(课件展示)孩子们你们看到这上边的图片让你想说什么?
学生汇报。
当地震来临时我们应该做什么呢?孩子们灾害是无情的,而无知是最大的灾害。在生活中要多收集积累防灾的知识,使是自己在灾害来临时能安全避难、减少伤害。回家后请大家当一回小小宣传员,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告诉你的朋友,家人。刚才同学们搜集了那么多资料,交流得很充分,我们用不同的方式记住这些灾害,只愿灾害不再重现,悲剧不再重演。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各种自然灾害的知识。以学生的活动、学生的视角、学生的自主学习去探索、发现、了解自然灾害。对自然灾害的特点、种类、危害有一种感性认识。】
孩子们,在我们的家乡曾经发生过那些自然灾害呢?给家乡人民带来了哪些损失?请同学们写一写、画一画,制作“灾害记忆卡”,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片段。
学生汇报灾难记忆卡。
师::同学们大自然通常都是这么无情,可怕的自然灾害由于它的分布广对建筑损害让生命丧失让人们感到无法抗拒。人类必须利用自然界的能量;人类必须依赖大自然为自己提供食物。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对自然任意破坏,否则必将受到自然无情的惩罚,在今天,对于我们来说,欲减少灾害的发生,唯一能做的就是尊重自然,只有按照自然法则行事才可能得到自然同样的“礼遇”,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设计意图:了解这么多的自然灾害,学生对自然灾害有一种感性的认识,通过制作灾害记忆卡了解家乡常见的自然灾害,让学生初步了解保护家乡自然环境,尊重大自然。】
三、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课下请同学们整理搜集的资料,做一期自然灾害手抄报。这节课就上到这。
板书设计:
6.品德与社会教案小学四年级上 篇六
1、用眼观察家乡
总第 个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中,第一主题《站在高高的山岗上》部分的第一课。《用眼观察家乡》通过居高远望的方法,引领学生站在高处观察家乡,指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地形、地貌和景观,了解家乡的社会发展和变化,从而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科书的编写照顾了城乡差异,教师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地区的教学内容,自主地开展教学活动。教科书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家乡的基本情况,也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观察家乡,提示了学生学习的方向。
学生准备: 1.观察家乡,调查、收集有关家乡的资料。
2.研究家乡的材料,准备成果汇报。
教师准备: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可能用到的工具
2.制作家乡地形地貌景观的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家乡的活动中,增进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积极
情感。
2.发展调查收集资料,合作探究的能力。
3.了解四个正方向和四个副方向的关系,来了解家乡的基本情况。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播放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师:歌中唱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谈体会。
师:老师知道你们有浓厚的乡情,谁不热爱自己的家乡呢?但你们了解自己的家乡吗?你能感受到作为西峡人的骄傲与自豪吗?只要我们去认真调查、研究,就会发现我们的家乡是那么美丽、那么迷人。
二、设疑自探:(5分钟)
大家都去观察了我们的家乡,并收集有关家乡的资料,那么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值得你骄傲和自豪的地方?你们有什么收获和发现?你了解家乡的哪些方面?
下面我们进行分组。请研究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把分头研究的资料进行整合,大家可以为自己的小组取一个能体现小组研究特色的名字,在小组内选出两名发言代表、记录员,准备向全班同学汇报研究成果。
三、解疑合探:(22分钟)
教师以学生的合作伙伴的身份深入到各个学习小组,随时指导学生的具体探究活动,为他们出谋划策。
师:下面各个小组开始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哪个小组愿意先和大家分享你们的研究成果?发言时最好按照:我们是某某小组,我们调查研究的内容是什么,我们通过什么方法,调查了哪些地方或内容,以下是我们调查研究的成果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师向学生介绍八个方向: 东、南、西、北是四个正方向,东南、东北、西北、西南是四个副方向。
在课桌上指出八个方向.师:老师也想请大家分享一下我收集到的资料和调查结 果,让我们随着大屏幕一起去欣赏我们美丽的家乡吧!
(播放课件。)
四、质疑再探:(3分钟)
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举手提问。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五、成果整理,课后延伸:(5分钟)
师:我们为风景优美的家乡而骄傲,我们为日新月异的家乡而自豪,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赞美我们的家乡?
小组内商量方案,然后全班交流。
生:我们想编家乡的故事。
生:我们想画一本家乡画册。
生:我们想写赞美家乡的诗歌。
„„
师:请同学们在课后完成你们美好的愿望。
2用手描绘家乡
总第教学目标
1、在合作绘画的过程中增进合作技能。
2、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巩固对方向的认识。
教学重点
会画家乡的景物,并能在绘画中把握正确的方向。个教案
教学难点
怎样来画自己的家乡?
教学具准备
1、幻灯片(出示自探提示)。
2、小黑板(出示绘画提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我们一起观察了家乡的景色,这一节,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你看到的家乡景物和人们生活的情况表现出来。
板书:用手描绘家乡
二、设疑自探
1、看了这个课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阅读8-9页的内容,你心中有哪些问题,请提出来?
2、对于学生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出示自探问题如下:① 应该怎样来画家乡?
②从什么角度来画?
③你对课本上的图画有什么看法?
3、对于以上问题,学生自主探究。
三、解疑合探
1、说说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
2、组内交流,解决以下重、难点: 应该怎样来画自己的家乡?
3、汇报合探情况。
4、师出示绘画提示:
①分工:学生前后桌8人为一组。
②注意事项:a、看到了什么,画哪个方向。(组内讨论) b、组内合理分工。
③要求:每幅画表现家乡一个方向上的景色。
5、学生绘画,师巡视指导。(尤其是分工和方向正确性方面)
6、各小组在班内交流评价。
四、质疑再探
学到这里,你还有哪些疑问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五、运用拓展
1、收集学生的图画,留待下个主题内容时使用。
2、向家长了解自己的老家在哪?有什么特点?
六、课后总结
同学们,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请你说一说。教师小结,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
用手描绘家乡
(展示学生作品)
3、用心体会家乡
总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特点和风俗习惯。
2、认识家乡的多样性。
3、初步理解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
了解自己家乡地理特点和风俗习惯。
教学难点
从各方面来全面的介绍自己的家乡。
教、学具准备
课前向家长了解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课:(2分)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看到了家乡的美,那么这节
课呢,我们准备从家乡的各个方面来体会我们的家乡究竟美在哪儿?
板书:用心体会家乡
二、设疑自探(10分)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10-13页,根据你的阅读,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整理如下问题:(1)自己家乡在哪里?有什么特点?(2)从哪些方面把你的家乡介绍的更全面?(3)通过阅读,你能介绍四川省的情况吗?
3、请同学们根据课前了解的内容来完成(1)、(2)小题,根据刚才的阅读来完成(3)小题。
4、学生自主探究
三、解疑合探(15分)
1、说说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 家乡的位置,特点。四川省的基本情况。
2、组内交流,解决以下重、难点。(1)从哪些方面把你家乡介绍的更全面。 家乡的 地形、地貌山水、文化风俗习惯
3、汇报合探情况,并做简单的记录。
4、小结:我们的家乡位于八百里伏牛山腹地,这里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交通四通八达,312国道、宁西铁路、沪陕高速穿境而过。这些优越的条件吸引了国内外好多游客,前来游玩、观赏„„,我们美丽的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我们爱家乡,更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四、质疑再探(8分)
对于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问题由学生回答,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五、运用拓展,升华认识(3分)
1、告诉家长自己今天在课堂上学到了哪些知识?
2、收集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
六、课后总结(2分)
同学们,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请你说一说。 教师小结: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 用心体会家乡
家乡的地形、地貌
山水、文化 风俗习惯
4、走进不同的家乡
总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地形图,初步了解如何阅读地形图。
2、初步了解祖国各地地理环境的不同。
教学重点:
认识地形图,会看地形图。
教学难点:
会看地形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前面,同学们都认真观察了自己的家乡,对我们的家乡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一节,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我国不同的家乡去看一看。
板书:走进不同的家乡
二、设疑自探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4-15页的内容,结合课文内容,你想知道什么呢?
2、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教师归纳整理问题如下: ①教材上有一幅地图,是什么地图? ②什么是地形图和地形? ③地形图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④地形图通过什么告诉我们?
3、请同学们认真阅读14-15页的这幅地图来解决以上问题。
4、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三、解疑合探
1、说说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 地形图走进不同的家乡 蓝色——海洋 绿色——平原
黄色——高原、丘陵、山脉
小结:地形——指地表的形态,包括山脉、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五大类。地形图告诉我们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状态。
2、组内交流以下重、难点:(分组要合理,每组要指定中心发言人)地形图通过什么告诉我们这些?
3、选派每组中心发言人汇报小组合探情况。
4、小结:通过地形图分层设色的等高线,不同颜色的线代表高度不同的海拔。我们可以把这个地方的地形,地势都看得一清二楚,看来会看地形图,还真了不起呀!
四、质疑再探
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有哪些问题,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对于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五、运用拓展
1、试看地形图,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看它地形、地势如何?
2、教科书14-15的地形图与周围几张照片有什么样的关系?
六、课后总结
同学们,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请你说一说。 教师小结: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 走进不同的家乡
地形图走进不同的家乡 蓝色——海洋 绿色——平原
黄色——高原、丘陵、山脉
5请到我的家乡来
总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2、体验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感。
3、提高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教学难点
把自己的家乡介绍给大家。 教、学具准备
1、收集介绍家乡的记录,以及不同的方向的家乡景色。
2、装订家乡手册,所需要的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课(3)
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你们觉得我们的家乡是不是很美呢?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把自己的家乡,完美的介绍给大家
吧?
板书:请到我的家乡来
二、设疑自探,自主学习(12)
1、看了今天的课题,请同学们默读20-21页的课文,通过阅读课文,看看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2、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出示自探问题如下:
①_____________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的_________________,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是会为祖国承担_______________,贡献_______________的。
②你对家乡有一个什么样的认识?
3、出示自探提示:
(1)看课文20页下文的文字完成第①题。(2)从前面学过的知识综合来谈对家乡的认识。
4、学生自主探究。
三、解疑合探(15)
1、说说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
2、组内交流,解决以下重、难点: 你对家乡有一个什么样的认识?
3、选派代表,汇报合探情况。
4、小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而不同的家乡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和文化特征,今天,我们也像课本21页上的同学们那样,将学习到的有关家乡的内容装订成册,装订自己的家乡手册。
5、以小组为单位,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制作家乡手册。
四、质疑再探(4)
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五、运用拓展(3)
1、向家长展示在课上制作的手册,并告诉家长自己在其中的贡献。
2、把制作的手册,寄给远在他乡的朋友。
六、课后总结(3)
同学们,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请你说一说。 教师小结: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 请到我的家乡来
家乡手册
看家乡、画家乡 不同家乡的地形、地貌和风俗习惯
观察记录,了解了我国的气温、降雨量
第二部分 家乡的故事
6、家乡人生活的变化
总第 个教案
教材分析:
《家乡人生活的变化》通过介绍家乡人的居住条件、家乡的交通条件,延伸到家乡人的穿着、饮食等方面,帮助学生感受认识家乡人的生活变化。教科书的编排提示教师要因地取材,充分发掘地方课程资源,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情况将教材进行重新组合、再创造,体现用教材教。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访问、资料收集等途径,探究家乡人生活的变化,感受家乡人生活的巨大变化。
学生准备:
1.学生自愿组成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实地调查、访问,收集有关家乡人过去与现在的生活物品、旧房屋照片、家乡生活变化VCD。
2.学生将自己搜集的资料以各种形式(如日记、图片、采访录音等)进行整理,以备课上交流。
教师准备:
1.发家长信,请家长帮助学生动员身边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2.实物投影、电脑和有关家乡新貌的VCD等电教设备。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人民过去与现在的生活状况,感受今昔家乡人民生活的变化。
2.通过调查与访问,提高调查、整理、汇报的能力。3.增进对家乡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师:同学们,生活在远方的小文、乐乐、虎子和奶奶向大家作了介绍,你想知道他们介绍的内容吗?
生:想。
师:请大家打开教科书第24~28页,阅读一下。
学生阅读。
师:他们告诉我们什么了?
他们的家乡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的家乡发生变化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家乡人生活的变化》,(出示课题)
二、设疑自探(5)设疑:
1、说一说家乡人指的是哪些人?
2、家乡人的生活又包括哪些方面呢?
3、请同学们从不同的方面说说家乡人的变化? 学生自探,教师巡视指导。
三、解疑合探(20)让学生在全班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多指名汇报发言。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如下:
1、家乡人是指生活在同一地方的人们。
2、生活包括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
师:通过同学们的相互交流,我们了解到家乡人在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内容你们还有其他方面的补充或问题吗?
通过同学们的发言,我们感到家乡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让我们一起到美丽富饶的西峡去参观,好不好?
学生欣赏录像片,然后讨论。
师:参观后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多指名谈体会。
四、质疑再探(5)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回答。
五、总结提升(5)
师:同学们,你爱自己的家乡吗?今天给大家布置个作业,回去以后,可以用一首学过的歌改编一下词来歌唱我们的家乡;或
者用一首诗来赞美我们的家乡;也可以想像,画一幅未来家乡的画,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希望大家能够了解家乡的过去,珍惜今天,长大后用自己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开拓未来,让未来家乡人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响。这是在今后教学中应该加以注意的。
7、今非昔比的厨房
总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三种不同的家庭厨房及其特点,理解厨房在变化过程中体现出的生活的进步,学习从具体、细微之处观察和感受社会的进步。
2、从不同的厨房中了解人们生活的不同状态,了解人们的家庭生活设施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学习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表达。
教学准备
1、请学生提供一些自己家厨房现在的照片,以及学生自绘的景观图、平面图。
2、到同学家看一看几家条件不同的厨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3)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和了解一下家家户户都有厨房。同学们对于自己家现在的厨房可能很熟悉,不过,对于过去的家庭厨房就不是很了解了。教科书中的一位老奶奶给我们介绍了她自己经历过的三种不同的厨房,让我们跟着她一起去看一看。”
二、设疑自探:(10)
1、欣赏教科书第42页右上方照片,它展示的是老奶奶小时侯的厨房。提醒学生注意黑乎乎的灶台,灶台旁边的大水缸、锅盖和水缸的盖子,灶台旁的木箱子---风箱、被人用手拉动着的手柄。“这是人们以前使用的厨房,主要是农村人家用的,现在有些地方的农家还有这种厨房。过去城市人家的厨房因为面积小,有的甚至是几家挤在一个厨房里做饭,条件也是很差的。”
(1)看了这些内容,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
(2)根据探究提示自学课本内容 探究提示:
(l)为什么灶台旁边还要放一口大水缸?(没有自来水,水缸放在灶台旁边,做饭时取用水比较方便。)
(2)为什么灶台垒得那么大?(3)为什么要拉风箱?(4)为什么要烧柴草?
(5)人们怎样使用炉子?用炉子做饭的情景是怎样的?炉子与灶台有哪些不同之处?”
(6)从厨房的变化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
三、解疑合探:(20)
(1)教科书第42页中间的照片展示的是老奶奶年轻时的厨房。提醒学生注意铁炉子、蜂窝煤等物品。
(2)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人们怎样使用炉子?用炉子做饭的情景是怎样的?炉子与灶台有哪些不同之处?”
总结学生的观察及回答结果,得出如下结论:
(1)虽然煤炉比灶台有了很大的进步,使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仍有许多不令人满意的地方。进一步提问学生:“煤炉还有哪些缺点?”(需要及时添煤,火很容易灭,晚上还得封火;有污染,容易中煤气;做饭时,不容易掌握火候。)
(2)教科书第43页的一组照片展示的是现在的厨房,教师让学生欣赏并自由讨论。“现在很多同学家的厨房和用煤炉的时候相比,条件有了很大的不同。你家的厨房是什么样的,有哪些便利的方面,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3、)总结。“从厨房的变化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请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进行简单的概括。
四、质疑再探:(3分钟)
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举手提问。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五、拓展延伸
(1)进厨房帮助妈妈做一次饭。
(2)向家长或其他成人了解自己家乡街巷、古树、古迹等的来历。
板书设计:
水缸 灶台 柴草 炉子 拉风箱
8、家乡名称的来历
总第 个教案
教材分析:
教科书以金沙滩地区一地名-----金沙湾的来历,作为探究家乡名称来历的一个具体范例,帮助学生了解家乡名称中所蕴含的地理变迁,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纪念等诸多意义。本课着眼于学生身边的生活,以了解自己家乡的故事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探究有关家乡的历史,了解家乡有关名称的来由。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3、感受家乡的悠久历史,增进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家乡有关名称的来历
教学难点
探究家乡的有关历史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在课前搜集本地名称的由来及传说,搜集相关文本资料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一)录像导人,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所有的事物都会有一个名称,就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名字一样。下面请看一段小品,看看小品中的那对夫妇是怎样给孩子起名的?播放黄宏、宋丹丹表演的小品《超生游击队》有关给孩子起名的那段录像。
师:小品中孩子的名字“吐鲁番”“海南岛”“少林寺’都是以地名起名的。那大家知道自己名字的来历吗?
(学生踊跃回答)
小结导入: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名字都有一定的含义,就像有些地名一样有它特定的来由,今天我们就一共同探究家乡名称的由来。(板书:家乡名称的由来)
(二)读题设疑:’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出示以下自探提示:
结合教材第44至45页看看课本上探索家乡名称来历的方法.确定自已路子,探究以下问题。
1、自己家乡叫什么名字?家乡的名字有什么来历?
2、家乡地名有什么规律?
二、解疑合探
1、组内同学互相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住处材料;
2、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汇报:
3、合作探究:看看家乡名称由来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有的以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命名,有的则是出于对某个人物或事件的纪念而命名的,不管怎样,它们都组含了人们对家乡的描绘,希望和祈盼。)
4、师生交流:
以地理位置命名的:
以历史人物命名的:
以某种事件命名的:
三、质疑再探
1、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指导学生讨论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四、运用拓展
1、我当小老师:请你根据学习情况,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编写1-2边练习题,来巩固我们本节课的知识。
2、教师补充练习:
(1)写写家乡地名,画画家乡美景。、(2)编编地名故事,要既能说明地名来历又通俗易懂,切合实际。
总结升华
地名也是一种文化.今天的纪念工程、英雄人物、标志性建筑等等,将来就有可能成为地名,我们要时刻关注、收集相关内容,以丰富我们的知识。
9、家乡水的故事
总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有关水的发展变化的历史。
2、感受水与家乡人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3、感受水的宝贵,对水资源持珍惜的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家乡水的发展历史,感受水与家乡人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一、设疑自探
导课。
水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家乡人的生产和生活每天都需要大量的水,人们对水的利用也经历了一个过程,这一节课我们来了解家乡水的故事。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46--48页的文字、照片和图片,你想知道些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整理问题如下:
①从家乡水的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在饮水、用水方面发生了几个方面的变化?请你们说一说我们家乡水的变化情况。
②怎样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水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了,城镇的发展建设和工农业生产都要消耗大量的水,水变得越来越宝贵了’这句话?
③为什么现在总在提倡要节约用水?
3、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46-48页的文字、照片和图片来理解以上问题。
4,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二、解疑合探
1、说说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
2,汇报学习情况,交流水的宝贵。生:工厂多了,需要水更多了;
生:人们的生居水平提高了,卫生条件好了,洗澡、洗衣服都比过去次数多了;
生:人口多了,生活用水也多了。
3、组内讨论交流节约用水的重要性。(1)小组内讨论、交流。(2)选代表发言合探情况。4,小结:
水是生命之源,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水,水的储量是有限的升而人们对水的需求又是无限的,所以水是很宝贵的资源,应该节约用水。
三、质疑再探
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有哪些问题?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四、运用拓展
1,我当小老师:请你根据学习情况,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编写一道练习题,来巩固我们本节课的知识。
2,教师补充练习:
(1)讲一个有关家乡水的故事。
(2)谈一谈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总结。
从我们了解的有关水的故事中,认识到水的重要性.我们要节约用水。
板书设计
家乡水的故事 家乡水的变化
水的重要 节约用水
第三部分 家乡我为你骄傲
一、从家乡看祖国
总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2、知道家乡的发展是家乡人辛勤劳动和奋斗的结果。
3、学会调查,并能在调查中知道怎样收集、记录、整理及运用资料。
重点、难点
学会调查,并能在调查中知道怎样收集、记录、整理及运用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调查家乡的历史与文化。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活动过程: 设疑自探
一、活动导入:
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自己的家乡名称的来历,也了解了家乡的水的故事„„除了以前大家了解到的家乡的情况,同学们还想知道些什么?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探究吧。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历史人物、风土人情„„。(如
1、我们的家乡还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我们家乡有哪
些名人?
2、东山的传说是真的吗?
3、为什么我们的皮衣世界闻名?
4、我们家乡能成为闻名的旅游区吗?)解疑合探
一、教师组织小组进行讨论。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都非常想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风土人情及家乡发展的现状。请同学们想一想,要想知道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完成这一任务呢?在完成这一任务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呢?如何获得有用的资料呢?
2、组织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分别确定好小组长和记录员,分别是组织讨论和记录讲座的内容。教师进行巡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个别指导。
二、进行全班交流。
1、各小组由推选出来的组员代表自己小组介绍讨论的结果,教师黑板上做必要的记录。
(板书:参观、访问、调查、制定计划、设计调查内容„„)
2、阅读教科书上第54——57页的课文及图画,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方法有利于收集各种有用的资料。
质疑再探
你还有那些不懂得问题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运用拓展
一、尝试:制定一份“调查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计划”。
1、如果要去调查我们西峡寺山,应该调查那些方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调查时间、地点、建造年代„„。
2、出示教师设计的表格:
二、教师小结。
建议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去参加一个调查活动。根据居住地的远近,以小组为单位,确定一个调查地点,设计好调查的表格进行调查。
(一)家乡人的智慧
总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家乡日常用品的发展历程,体会家乡人的聪明才智。
2、了解家乡名人、普通劳动者对家乡的贡献。
4、学会建立名人档案。家乡人的智慧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每个小组分别调查:
(1)一种体现家乡人智慧的生活用品(如皮革,窗帘,彩灯)写好调查报告。
(2)查阅一个家乡名人的详细资料,写一篇演讲稿。(3)带来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如产品实物,摄影照片,采访录音等。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设疑自探
我们的家乡西峡有哪些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在这次调查活动中,你去了哪些地方?访问了哪些人?查阅了哪些资料?在调查中有哪些感受?
阅读教科书上第58页的课文,把调查结果引导到“家乡人的智慧”这一主题上来。
解疑合探
2、家乡的生活用品。
“在这次调查活动中,同学们都付出了很在的努力。下面,请各组把你们的调查(1)、小组探究。
A、小组交流调查到的“体现家乡人智慧的产业”方面的材料。
(小组交流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把自己的调查情况在小组中展示出来。)
B、讨论以什么方式向全班汇报,汇报形式要有自己小组的特色。
(2)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结果用你们组喜欢的方式向大家汇报出来。”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将评议的落脚点放在家乡人勤劳、智慧、创造这一主题上来。
如果有些学生带来了某些日常的生活用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讲明用途,在哪些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这一创造发明能否运用于现代生产中。
质疑再探
你还有那些不懂得问题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运用拓展
阅读教科书上第59页的课文,并引导:在课文中我们了解到,在乐乐的家乡的历史上出过有名的中医大夫华佗,他的主要贡献是发明了针灸和麻沸散。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家乡的历史上出现过哪些名人呢?
(1)演讲比赛,通过演讲介绍家乡的名人。讲完一个名人允许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2)填写家乡的名人简历。(填在课本上)
(3)集体讨论如何出版一册“家乡名人录”。
4、谈感想。
今天,我们对家乡人为家乡发展和进步所做出的贡献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请同学们谈一谈对此有什么感想;面对这么多伟大的人物,你自己又有什么打算?
(二)传统与进步
总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与进步的含义,懂得进步是以传统为基础的道理。
2、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事物发展的过程。教学准备:
1、了解家乡有哪些传统的手工业,其现状如何。
2、教师收集一些有关袜子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以备课堂交流活动中使用。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活动过程: 设疑自探
一、活动导入:,1、看资料。(有关袜子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
2、这是老师收集到的学校附近的袜厂的资料,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企业有多少职工?年产量是多少?年创利税是多少?它在家乡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边说师边板书:
职工人数:
年产量:
年创利税:
对家乡发展的贡献:
解疑合探
1、刚才我们看了老师收集到的学校附近的袜厂的资料,这是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其实袜子是我们家乡的传统工业,很早就有了。出示旧的袜子的实物和袜厂的图片。
你还知道哪些我们家乡的传统工业? 如:剿丝、丝绸、制革„„
2、阅读并欣赏教科书60—63页的照片和课文。了解传统的陶瓷生产和现代工业中的陶瓷生产。
3、分组讨论:
结合课文和自己收集的资料,讨论以前家乡传统工业的生产状
况和现代企业生产有哪些区别?
小组长在讨论时做好记录。
三、全班交流。
1、各小组根据讨论结果向全班汇报。
2、教师归纳板书:
以前:生产技术落后
主要靠人力
产量底 现在:生产技术先进
主要靠机器
产量高 质疑再探
你还有那些不懂得问题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运用拓展 一、写写感想。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从“传统”到“进步”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一发展的过程给我们带来许多的思考,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呢?请你写下来。
二、小结延伸。
现在企业的产量虽然提高了,但也有新的问题出现,课后可以继续调查。
(三)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 教学目标
1、了解在家乡文化发展的进程中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2、通过欣赏不同的文化瑰宝,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增进对家乡和民族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师:海宁名胜古迹的录像片或幻灯片;搜集家乡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
2、学生:搜集祖国的文化遗产的有关图片;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第 个教案 课时目标
1、通过对不同家乡文化瑰宝的了解,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2、欣赏文化瑰宝,让学生初步体会其艺术魅力,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
活动过程 设疑自探
(一)激情导入
1、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勤劳善良的古代劳动人民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文化瑰宝。(板书
文化瑰宝)
2、你知道“文化瑰宝”吗?说一说。(理解含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留给后人的特别珍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解疑合探
1、阅读课文,用一句话赞赞图片上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上的句子,也可以是自己知道的相关知识。(板书 来自不同家乡的)
2、交流
课前你找到了哪些文化遗产的图片?展示自己的图片,并向同学介绍介绍。合作学习,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一人或几人合作向全班交流,介绍自己组上了解到的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
3、观看河南名胜古迹的录像片或幻灯片。
4、畅谈感受。看了介绍后,你有什么想法?请你说一说。
5、同学们,我们河南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你知道我们的家乡有什么文化瑰宝?
6、说说河南的文化瑰宝。质疑再探
你还有那些不懂得问题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运用拓展
1、参照自己或同学搜集到的家乡的名胜古迹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试着写写家乡名胜古迹的简介。教师适当地进行个别辅导。
2、家庭作业
把写好的家乡名胜古迹的简介抄写整齐,并配上照片或图画。资料一
中国长城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当您登上昔日长城的遗址,不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大智大勇。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在拉萨海拔3,700多米的红山上建造了999间房屋的宫宇--布达拉宫。宫堡依山而建,现占地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被誉为高原圣殿。
在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长长的栈道将大大小小的石窟曲折相连,洞窟的四壁尽是与佛教有关的壁画和彩塑,肃穆端庄的佛影,飘舞灵动的飞天„„庄严神秘,令人屏声敛息。
苏州城历史悠久,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尔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怡园等。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二、扎根在家乡的传统
(一)乡 音 乡 情
总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起源于家乡的民间艺术及起特点。
2、了解民间艺术与家乡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及劳动生活情况的关系。
3、深化对民间艺术的认同感。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准备
1、搜集一些反映自己家乡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戏剧、音乐舞蹈的
录象、录音资料。学生向家长了解一些地方戏曲及民歌。
2、学生搜集一些自己家乡和其他地方的传统手工艺品。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设疑自探
一、谈话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为家乡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深感骄傲。那么,你是否了解家乡的民间音乐呢?它可是我们家乡人的性格、思想、情感的体现,也是最能反映家乡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状况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乡音乡情。
二、欣赏民间音乐
1、教师播放不同地区的民歌与舞蹈:广东的粤剧,浙江的《采茶舞曲》、安徽的《凤阳花鼓》、苗族的《苗岭的早晨》、陕北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山东的《谁不说俺家乡好》、江苏的《茉莉花》。
解疑合探
1、学生欣赏并说说对不同音乐的感受。
2、学生说说刚才听到的美妙的乐曲中有哪些乐器在演奏?教师出示唢呐、马头琴、二胡等部分民间乐器的图片,并适当加以介绍。
3、说说哪一段音乐是自己家乡的民歌,其他的又是哪些地方的?
4、欣赏不同地区的戏曲:浙江的越剧、安徽的黄梅戏、东北的 二人转。
6、教师小结:民间音乐是家乡人的性格、思想情感的真实反映,7、能体现家乡的 风土人情和生活状况。
一、欣赏民间工艺品
1、由于每个地方的生活状况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各个地方的手工艺品也是
各种各样的。学生说说家乡海宁的手工艺品并实物出示。
2、我们每到一个地方旅游都会带回一些当地有特色的工艺品。学生在实物
投影仪上展示各地工艺品,说出其名称、样子、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泥人、布贴画、麦秸画、刺绣、彝族香袋等)
3、教师出示根雕、葫芦雕刻等民间工艺品的图片,简单介绍 其制作过程。加深学生对民间艺术的了解,激发其热爱之情。
4、教师小结:这些民间工艺品体现了当地人们的智慧,也发展了当地的经济。真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哪!
二、制作手工艺品
1、大家欣赏了这么多精致的手工艺品,想不想试着自己动手做一个呢?
2、仿照同学们介绍的制作过程,小组合作制作一件喜爱的手工艺品。
3、展示学生的作品,大家欣赏、评价。教师分别授于“最佳创意奖、最佳合作奖、最佳巧手奖”等称号,以示鼓励。
质疑再探
你还有那些不懂得问题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运用拓展
1、说说学了今天的课,有什么收获?学生畅谈。
2、教师小结
3、师生共唱〈〈同把希望开采〉〉
(二)乡风乡俗
总第 个教案
教学设想:
河南历史悠久,形成独特的风俗人情。通过说说家乡的风俗主题班会,使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人情,激发学生热爱美、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得到人文的滋养、审美的陶冶。学生能用自己的形式表现家乡的风俗、人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以及收集相关资料、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风俗人情。如划龙舟、元宵迎灯会、唱豫剧等。
2、在教师指导下,收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美、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得到人文的滋养。
教学准备:
1、督促学生在课前利用业余时间向长辈了解家乡特有的风俗和文化。
2.教师应提前查阅一些相关的文字资料。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疑自探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河南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人情,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家乡的风俗、人情。
二、学生说一说家乡的风俗
1、分小组讨论交流,河南有哪些风俗习惯?
2、小组选派代表上台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
解疑合探
1、图片介绍家乡的豫剧,学生通过图片介绍豫剧特点、风格以及唱腔,有哪些剧目。另外组的学生补充介绍。
2、介绍龙舟节假日,说一说为什么形成这个风俗?请跟着家长去看过的同学说一说当时的场面。其他学生补充。
3、介绍元宵迎灯,图片出示迎灯场面。学生介绍家乡的灯文化,通过实物图片等介绍。
4、介绍花市、庙会,让学生说一说花市的情况及庙会、佛事等活动
质疑再探
除了这些,你还了解河南有哪些风俗习惯吗? 学生上台讲并展示收集到的资料。运用拓展
出一期宣传家乡风俗、人情的宣传报
1、分小组整理资料
2、设计宣传小报 3优秀作品课外展示
(三)快乐的节日生活
总第教学目标:
1. 了解不同民族的节日及其节日生活习俗。2.能够分辨出各种节日习俗中封建迷信的东西。3.学会编辑“家乡的节日集趣”手册。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 一 课 时 课时目标:
1. 了解自己家乡的节日及其节日生活习俗。2.学会编辑“家乡的节日集趣”手册。教学准备:
1. 让学生收集自己家乡节日的习俗资料。
个教案
2.教师找一些有关节日的录像片或文字资料。教学过程: 设疑自探
一、歌曲导入,说说过年趣事。1. 播放歌曲《新年好》,齐唱。
2.农历的新年就是春节。春节是家乡最古老、最隆重的节日,我们把过春节叫过年。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年吗?为什么?
3.说说过年趣事。
(1)往年,你和家人是怎样欢度春节的?(如,放鞭炮、烟火;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贴春联;走亲访友;购年货;旅游„„)
(2)说说你过年时最开心的一件事。解疑合探
一、了解家乡其它的节日及生活习俗。
1.除了春节,我们家乡还有许多有趣的节日,你能说说吗?(师板书: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观潮节„„)
2.各小组选择一个节日,说说这个节日有哪些生活习俗。附 端午节的生活习俗: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
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二、说说节日趣事。1.交流过节趣事。
(1)小组交流。有照片的可带照片介绍。(如,中秋赏月,元宵节看灯,清明节踏青„„)
(2)全班交流。
2.观看录像:2011年的元宵灯会。说说自己看后的感受。3.各种有趣的节日都与家乡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家乡人生活的一部分。而每个节日都有它的故事,它的传说。你能说一个与某个节日有关的传说吗?
附◇清明节的来源◇
清明节已经成为了海外华人社群中的重要民 间节日。关于清明节有许多的传说,下面是清明节来源一则传说:
春秋战国时期,有奸臣想害死晋国大公子重 耳,大臣介子推知道后,保护重耳逃离了晋国,流亡国外。
有一天,他们在一座大山里迷了路,几天几夜没吃上东西,重
耳饿得头昏眼花再 也无力走动。他坐在一破席子上叹惜道:“重耳一死事小,恐怕将来晋国的百姓 很难康乐了。”介子推一听,想到重耳于苦难中不忘百姓,真该尽心相助,于是 他跑到静处割下自己腿上一块肉,用火烤熟送给重耳。重耳接过后狼吞虎咽吃个 精光,还问:“哪来的肉,还有没有?”介子推卷起裤腿说:“肉从这腿上来。” 重耳感动地说:“你这样待我,日后我怎样报答你呢?”介子推说:“我不求 报 答,但愿你不要忘记我割肉的痛苦,要多 想些治理国家的方法,希望你以后做一个清明的国君。”
重耳流亡后的第十九年,终于回国做了晋国的国君。他把流亡时期跟随他的人都 封赏了,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提醒他,他才猛然想起来,觉得很惭愧,马上去 请介子推,可是介子推就是不来。一打听,才知道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进 了绵山。于是,重耳派人搜山,可是荒山野岭,一个人影也不见。这时有人献计,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介子推自会走出来。
重耳命令烧山,可是仍不见介子推出来,进山寻找,才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依偎 在一棵大柳树下死去了。介子推的脊梁堵着大柳树洞,洞内藏着他留下的一块衣 襟,上面用鲜血写着几行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自明。柳下做鬼终 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重耳十分感动,将介子推和他母亲安葬于烧焦的柳树下,并 下令,今后,每年这一天严禁烟火。第三年这一天,那棵死柳忽然复活了,重耳 就把这棵柳树定名为清明柳,于是便有了清明节。
质疑再探
你还有那些不懂得问题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运用拓展
同学们将了许多有趣的家乡节日及节日习俗活动,你们想不想编辑、出版一本“家乡的节日集趣”手册呢?我们一起合作来完成这个任务吧。
1. 引导学生确定手册的结构。(如:封面、说明、目录、内容〈文字、图片〉„„)
2. 小组合作制作。3.展示评比。4.教师小结。
第 二 课 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民族的节日及其节日生活习俗。
7.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篇七
一、《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师没有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由于这门课程没有得到学校足够的重视, 很多学校都把这门课程定位为考查课, 而且不少农村的小学没有有效的手段对这门课的教学成果进行评价, 使得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师无法参与奖励性绩效考核, 打消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再加上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 他们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所以, 想要通过课堂教学达到预先设置的目标, 难度特别大。在课堂上, 教师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忽视了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或者是参加一些社会调查活动, 而且小学生年龄较小, 很难真正地掌握到理论层面的内容, 所以上完课后, 他们非但没有学到有用的知识, 反而会产生厌倦的心理。
2. 家长和学校没有及时更新观念
虽然国家倡导素质教育, 但是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 很多学校和家长的应试教育的观念依然保留着, 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小学, 学校领导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不够重视, 认为这门课与语数外相比就是副科, 并且在最终的绩效评价上也忽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因此农村小学中重教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很普遍, 很多的农村小学在评选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时, 往往以成绩作为参考, 而忽视学生平常的行为作风和思想表现。家长和学校都不重视, 学生也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他们的品德素质的提高就无从谈起。
3. 缺乏相应的教学研究活动
农村小学的学生数量不多, 教师也不多, 再加上农村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 好多高素质的人才不愿意去, 导致教师数量相对紧缺, 很多小学不能安排专门的教师教授这门课, 一般都是其他的任课教师来兼任, 因此, 不少品德与社会教师很难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兼任的这门课上, 因为这门课不是其主攻方向, 所以他们对这门课程缺乏热情, 既不研究教法, 也不对教材进行专研。
三、加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措施
1. 加强教师的任教能力
我们品德与社会教师要有进取心和上进心, 意识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 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怀有一颗博爱之心, 包容学生, 并与学生以诚相待, 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富有强烈的责任感。一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五种能力:教学科研的能力、研究学生的能力、学习能力、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的能力。同时, 我们教师要与时俱进, 不断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更新, 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反思和学习, 多动脑、勤动手, 不仅要认真研究所从事的教学内容, 还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增加自身的知识含量, 处理好课程的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之间的联系, 把学生的品德教育作为课程教学的主线。
2. 加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配合, 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合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家长的反映, 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发展变化和思想动态, 因此, 学校应该让老师走出校门, 把家长请进校门, 同时学校可以邀请一些有关品德和社会方面的专家进行讲座, 为学生多提供一些生活中具有教育意义的实例。学校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家长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 家长给学生灌输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学校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3. 从实际出发, 加大教研工作的力度
小学生的年龄小, 平时的活动范围就是在家庭和学校两者之间, 他们缺乏社会活动的能力, 因而让他们走出校门去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难度很大。鉴于目前《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发展情况, 笔者认为, 学校有必要组建专门的教师团队, 进行教学相关方面的研究, 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收集有意义的素材。同时也要加大对学生的研究, 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 才能设计出符合他们实际需要又有利于教学的内容。
总而言之, 目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 我们教师应该要始终坚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 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努力让品德与社会课回归到生活中去, 不断改进教学手段, 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王文军.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J].科学咨询, 2010 (26) .
[2]韩存福.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J].魅力中国, 2013 (19) .
8.小议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篇八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准备;兴趣;设计;实践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以往陈旧的“一言堂”教学理念,把教师放在辅助作用的位置上。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巧妙地引导,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
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班级这个小社会里,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各方面的发展。
一、课前准备,有备无患
漫漫三尺讲台路,白笔黑板写春秋。教师的生命因学生而精彩,教师的生活因教学而充实。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精彩无限呢?备好了课,不见得会上好课,但是不备课,肯定上不好课。课堂的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就看教师课前的准备充不充分了。
备课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想要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就必须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要根据教学实际组织教材,调整内容。对自己提供的教学内容要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立足而不拘泥与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并作适当的拓展。
不仅教师要准备,学生也须准备。每一节课需要学生准备些什么样的资料,要在课前预先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预习课文,收集相关的资料,这样不仅能在课上引发有价值的争论,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课上设计,激发兴趣
欧洲新教育学家德可利乐认为:“兴趣是水闸,依靠它能打开注意的水库和指引注意流下来。”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不能让教学枯燥乏味,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方面,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一味的灌输已越来越被现代教学所摒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制作一些幻灯片,或是查找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或是播放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录像带,使教学内容具体形象,使课堂的形式千变万化,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师者的人格魅力来辅助教学。教师的修养、性格、知识的渊博程度,教师从心里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处理学生、事情的风格等等都是教师人格魅力的表现。学生会因为认可一位老师而爱上这门课程,对教师敬爱督促他们加倍努力。应用“爱屋及乌”的方式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品德与社会课。
三、课后加餐,巩固提高
以学为用,课后的生活实践,是让学生学以致用的最佳机会。而品德与社会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了解社会,将来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餐馆访问,社会调查等等,到现实的生活中去获得与品德和社会有关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道德素质和社会观察、实践能力。实践出真知,学生把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品德与社会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利于自己知识的拓展和飞跃。
总之,要想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就必须要课前精心准备,让每一堂课都精彩充实;课上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艺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学起来;課后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案07-16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10-22
小学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6-14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06-24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说说我们的学校》教学反思08-27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06-23
小学五、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期末复习计划-教学工作计划10-27
四年级上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8-08
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的复习计划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