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的教学设计(精选16篇)
1.新文化运动的教学设计 篇一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
【重点与难点】
【教学方法】 讲述法、图片法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产物,新文化运动也是1915年中国的必然产物。那么,1915年的中国到底是怎样呢? 【讲授新课】
【合作探究】
1、学生根据以往知识回答新文化运动诞生的历史背景
一、新文化运动背景政治: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思想:民主自由平等思想进一步传播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2、老师总结新文化运动的概况(课件3—9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72答案1915青年》。
PPT分别展示这些人物的照 片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对 学生回答:
PPT
三、内容
1、前期内容:①提倡民主和科学, 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内容:李大钊首先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诞生 其中老师解释民主、科学的内涵.民主和科学的内涵
(1)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不仅指人民享有主权、政府由人民投票选举产生、权力制衡等政治民主,也包括反专制反特权的共和、宪政、人权、自由、平等
(2)科学:主要指与迷信、蒙昧无知相对立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具体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还包括反对迷信、反对偶像崇拜,宣传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等内容 ① 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② 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③ 中国知识分子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④ 为马克思注意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⑤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提供了思想基础 ⑥ 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
① 对待中西
②
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课件10—15)(1)时间: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2)条件:
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地位;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为现实,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最根本的是中国革命的客观要求
3、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情况
(1)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2)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3)使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4)各地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宣传马 克思主义。(5)1921年,中共诞生
1.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为救国救民提供了一
【课堂总结】
新文化运动以西方先危亡、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理论武器。
【板书设计】
一、《新青年》的诞生
二、新文化运动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2.新文化运动的教学设计 篇二
在文化问题的争论中, 九十多年前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段经典公案, 它深刻影响着中国近代历史的进展, 更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当时及今后的发展路径。在中学历史教育中, 新文化运动也向来受到重视, 但是, 由于当时的那场文化大辩论所涉及的内容之广泛, 触动问题之深刻, 实非教材上几页概括性的文字所能解释清楚, 所以十分有必要对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辨析和审视。
近年来, 中国传统文化热大潮涌起, 已成席卷之势, 凡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事物, 都能赚上几分眼球, 这就把中西文化之辩这一新文化运动时的话题再次摆在人们面前。以汉字为例, 最近不少人呼吁恢复繁体字, 认为只有繁体字才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附和者也为数不少。遥想九十多年前, 以钱玄同、刘半农为代表的一干新文化干将极力鼓吹取消汉字, 采用西方的字母文字。前后对比, 相去何止万里!为什么竟有这么大的反差, 课堂上的学生常有此问, 作为教师, 又如何回答呢?笔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崇尚科学、民主的精神, 也有对中国固有文化的自卑感和自信心的缺失, 而且这种文化基因就像种子一样, 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磨损, 反而愈发成长, 结出种种怪果。
因此,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还有一个重要课题, 就是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驱除已经在国人头脑中扎根的文化自卑感。国家提倡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国家软实力, 中学历史教育实有不容推脱之重责, 但这一点, 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所以, 在新文化运动章节的教学中, 应该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首先, 做好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的功课。中国传统文化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特点, 其内在生命力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中国近代以来在政治、军事上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归结于文化的原因, 但也不能全部归因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为学生指出, 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末清初达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顶峰, 其思想内核与同时期西方的启蒙思想有相近之处, 而随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 传统文化中的鲜活气息一度消沉, 稍后清王朝的封闭、禁锢政策更使得中国的文化死气沉沉, 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发展步伐。直到鸦片战争以后, 在西方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的打击下, 国人萌生出“变”的意识, 由器物而制度, 由制度而思想文化的顺序逐层深入, 洋务派、维新派的主张被认为于中国的沉疴无法奏效, 而思想文化这一社会结构中最稳定也是最深层次的因素被人们发掘出来, 当做挽救中国的最后法宝。正所谓积重难返。当时受西方文化影响深重的一批有识之士, 在中西势力对比极其悬殊的事实面前, 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产生了一种歇斯底里的绝望和痛恨, 于是才有了那些现在看来令人震惊的主张和言论, 那是当今的我们根本无法切身体会的。这样的历史背景准备, 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 一方面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做好铺垫, 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可观的心理评价。这就是历史情境的作用, 是中学历史教学必须考虑的课堂背景因素。
其次, 多层面、立体化地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全景。新文化运动争论的双方都是当时中国最杰出的思想者, 他们的思考有可取之处的。虽然当时中国的历史发展要求除旧立新, 但对“旧”的一面应该辩证地对待。仍以汉字为例, 当时主张废除汉字者如钱玄同声称:“废孔学, 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思想, 尤不可不先废汉文”;鲁迅也认为, 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 是“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 “倘若不先除去它, 结果只有自己死”;瞿秋白甚至以为“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这些主张的确令人震惊, 须知文字是文化的血脉所赖, 就像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占领区的奴化教育首先要推广日文而消灭汉语一样, 欲亡其国, 先灭其文字, 如果真如上述主张那样, 今日之中国, 还能称为中国吗?因此, 在授课中, 要尽可能全面展示新文化运动相关内容, 使学生认识到对新文化运动中各派的主张要辩证地看待,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其“新”的一面的描述和肯定。
再次, 引导学生思考和评论新文化运动对其后中国文化的影响。新文化运动以后, 虽然激进派的主张并未全部实现, 但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的打击却十分巨大。当下的文化倾向, 无论是唯科学论、全盘西化论, 还是传统至上的主张, 都有值得反思之处, 而这些倾向可以说是在新文化运动时就埋下了伏笔, 所以, 追究其身后影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还以汉字的问题为例, 当前, 不仅有繁体字与简体字之争, 对汉字本身质疑的声音仍然时有听闻。有论者认为, 在计算机时代, 汉字的形式和本质, 与计算机编码的原则不相符合;同时, 使用汉字不利于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的学习, 是中国在科学领域落后于西方世界的根源所在。对此种论调, 我们不妨一笑置之, 但其背后的文化推动力量却不容忽视。笔者认为, 在授课中, 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的生命力正体现在其能自省、自新。
至于如何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力, 不妨以“新儒家”思想为钥匙。新儒家思想在台湾、香港和海外汉学界有深厚的基础, 但是在我们的中学教育体系中涉及甚少, 教师可将其精华及其要领授予学生, 有利于启发学生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发现其新的生命力。
比如, 新儒家重新解释了“内圣外王”的儒家核心思想, 在现代条件下, “外王”就是科学与民主, 因此由“内圣”之学开出科学与民主的“新外王”。又如由儒家文化开启的资本主义, 即所谓的“儒家资本主义”, 这种模式, 在近几十年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已经初步取得成效, 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就是例证。这些新颖的思想是这个传统思想与时俱进发挥强大生命力的理论指导, 中学生有选择性地接触新儒家思想, 对其树立健康积极的文化观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具有争议性的和探讨空间的文化问题是开启学生历史思维的窗口, 教师务必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客观、深入的思考, 应尽量避免文化上的形而上学, 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史观对文化问题作辩证考察, 一方面采用文化相对论的方法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只有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重新审视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才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使其具备甄别良莠的眼光, 扬弃各种文化资源, 为我所用。这应当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题中之义。
参考文献
[1]陈独秀主编.新青年[M].上海:上海群益书社, 1916~1918.
[2]罗志田.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方东美.新儒家哲学十八讲[M].台湾:黎明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3.
3.《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 篇三
本节《大气的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共用一个课时,45分钟的时间。
《大气的运动》在本章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气候的掌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承接前节的内容,了解大气运动的原因——太阳辐射对地面的加热不均,既地面的冷热不均;从而进一步掌握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来掌握大气运动的两个分类,既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对前一个知识环节掌握的基础上,对其中的一个大气运动分类既水平运动解离出来,进行进一步分析。
•在分析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时,提前要明确掌握水平气压梯度和水平气压梯度力两个概念。
•通过对风的形成进行图解分析掌握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最根本原因地面的冷热不均;影响风的主要因素——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同时掌握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速、风向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通过对前面两个大的知识点——热力环流、风的掌握从而以对大气运动的重要性的掌握来结束本节。
•在整个过程中一方面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绘图制图及对图表的分析能力,及掌握对知识的整合,提高观察、联系、分析和应用能力。
2.情感态度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树立运动的、发展的观点、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三)学生特征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针对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一方面在初中阶段时就接受过多媒体教学,并不陌生,而且由初中转入高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上升了一个层次,对暂停了一年的地理也会有一个新认识和新的兴趣,所在课堂气氛是非常活跃的,但在另一个方面来看,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对知识的掌握特别是地理知识的掌握将大幅度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逻辑理性思维模式,同时也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及教学中的主角性大大增强,而他们还处在初中学习的模式中没有升华,显得十分被动,对图表的分析能力及对知识的巩固性很差。
•要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学习中的主动性的培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主要针对的是高中的学生,而采取了讲授式、启发式、自主绘图分析式、多媒体演示及师生交互式各种策略,为学生提供大量学习的动态资源,通过提出问题、质疑、绘图分析问题、联系性的链接相关问题、进一步绘图系统的解决问题、学生进入由简到繁的实践性问题的实际操作解决,从而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加强了地理综合实践能力,从而发展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时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特色设计:
•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而富有色彩的动态画面进行一系列演示,在演示中给予学生地理学习的空间想象概念,从而使很抽象的、生硬的知识具有了生命的活力,也大大鼓励了学生主动去听、想、分析、绘图、总结知识的积极性。教学和学习的效率也得到大大的提高。
(五)教学资源和工具
•本节主要是在有大屏幕的多媒体课堂教室实施的。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上册。
•专门为本节设计、制作的FLASH资源课件
•绘图纸和绘图笔。
(六)教学过程环节
•第一阶段:复习导入,做好对上节的承接,并及时对本节的前言所提出的三大问题— —大气运动的意义、大气运动的原因、大气运动的分类进行设问,从而为下一步的进行打下伏笔。
•第二阶段:利用课件动画演示以上提出的承接项即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配,进行问题的分析,在这里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热力环流,另一个是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这两个问题并不是同步展开的,而是要运用大气分类这个知识点进行。在整个演示及讲授中采用导出→导出→导出的模式进行,尤如进行一道数学连算题。
•第三阶段:对于演示分析中的各种图形中的各种要素由于发展而会逐渐发展的变化,要求学生在观察和分析之余,親自动手绘图,并要求图在满足原理及理解原图的基础可以有些变化,这样既符合于实际又可加强学生应变知识的能力。同时教师给出相关的指导。
•第四阶段:在前面学习的过程中讲求的是知识的细节,最后要进行知识的总结,回到本节的起点,总结本节要说的三个大的知识点,并加以联系。从而实现知识讲授的合— —分— —合的整个过程。
教学过程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
•本节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将学生学习的评价融入到各个教学活动过程中。
1、课堂参与情况较好,学生主动积极的观察、分析并举手回答问题。
2、通过对FLSAH动画的观察开始自主的展开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
3、绘图: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既提高了对问题的认识能力,又增强了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从而在课堂中由被动接受进入主动分析的地位。
4、对今后各种问题的解决及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从质的角度加以磨合和改善。
从教师的教学的角度评价主要体现在:
1、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授,学生被动的接(教与学上很难进行一种持续)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教师需要进一步熟悉教材、了解学生、了解课堂,这将是更高的、更新的一种要求。
4.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主要目标:文化运动的结构
A、回顾文艺复兴
让学生说说文艺复兴的内容,然后归纳文艺复兴的几个方面。
1、内容
2、核心
3、先驱
4、历史背景
5、主要影响/历史贡献
【复习:瞄准结构】
B、学习新文化运动
一、进入历史状态
师: 19到19的中国,大家记得哪些事件?
学生们纷纷说,其中有政治状态、文化状况、文化传播、经济状况、军事状况、社会变化……
从这个维度,梳理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它是继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技术革命和政治制度革命之后的一次思想运动。
【导入:带入感。从现在逐渐进入那个时候的历史情境中去。启动历史感。同时,让学生说,也启动学生的感官。】
2、历史中的新旧力量对比
在整体大概梳理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状况的同时,让学生分类对比:哪些是旧力量,哪些是新力量,形成了怎样对抗和冲突。
通过对比,梳理出新文化运动要做什么,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历史价值。
二、根据文艺复兴的结构,说说新文化运动的几个方面。
1、内容
2、历史背景
3、先驱
4、运动过程
5、主要影响
分小组讨论,一个组发言,说所有内容,另外一个组评价,补充。写在纸上。
【浪漫:从框架的角度把握,逐渐深入】
三、深潜历史。
补充新文化运动的一些资料,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比如字体的改变,一些运动先驱的言论,“打到孔家店”的一些做法,白话文和文言文之争……
通过这些资料让学生感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对社会的影响、历史意义,以及局限性。
【精确:增强历史感受性,增强思辨。】
四、讨论后,补充、完善自己纸上的内容框架。有问题的可以质疑。小组成员互助。
用红笔在纸上圈出四五个词。
【综合】
五、应用。
先做几道选择题,检测巩固一下。
主观题:请分析一下,现在中国有没有可能出现新文化运动?
5.《板块的运动》教学设计 篇五
《板块的运动》教学设计
岐山县第二初级中学
孟少妮
【教材分析】
《板块的运动》是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讲述板块构造学说,世界著名山系的形成原因,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等内容。板块构造学说是大陆漂移假说的延伸,为地表形态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将为区域地理有关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通过本课时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防震抗灾、自救互救知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课标解读】
本部分内容的理论性较强,但要求比较简单,即“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结合实例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致情况,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同时,通过对本节教材第一课时内容《沧海桑田 大陆漂移假说》的学习,为本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和埋下伏笔;同时七年级的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参与意识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多个学生活动,化抽象为直观,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设计理念】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对地球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主要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板块运动与地表地貌的关系,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等,将为区域地理有关章节的地理成因学习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而本课时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由此本节课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学生动手拼图、合作探究、观察分析、小组讨论,辅助以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的相关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的形成原因,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归纳、总结,记住板块名称和位置,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2、在板块运动示意图上,指图总结板块运动的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火山、地震的 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板块运动的实例分析,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
2、通过讨论地震突然发生时应采取的应急措施,培养防震减灾和自救互救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难点:
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
ppt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将班级学生分组,6-8人一组。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火山、地震视频,引起学生注意,提出什么是火山、地震?分布在哪?为什么会有火山、地震等问题?从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对比实践,明确关系 活动一:敲鸡蛋求结构:
学生活动:每组学生分发一个鸡蛋,学生观察鸡蛋后将鸡蛋壳敲碎,分析蛋壳与地壳的相似性。
教师活动:展示鸡蛋,用鸡蛋表示地球,教师讲述:地球的构造与鸡蛋相似,分为三层,鸡蛋的外层叫蛋壳,地球的外层叫地壳,提示学生这两个字同字不同音。敲碎鸡蛋壳,在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归纳出地壳特点,地壳不是完整的,而是分成了许多部分,在地球表面破碎的地壳就是板块。
转承:全球究竟有哪些板块呢? 活动二:初拼图识板块 学生活动: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每个小组分发一套六大板块拼图模型,让学生对照板块示意图拼图活动后回答问题:
1、地球表层可分为几大板块,名称是什么?
2、除六大板块外,还有什么新发现?
教师总结:全球岩石圈除六大板块外还包括许多小板块。活动三:再拼图明关系
学生活动:将七大洲模型图粘贴于六大板块拼合图上,观察后回答问题:
1、板块的名称与七大洲四大洋的命名有什么样的关系?
2、哪一个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在哪个板块?
3、中国、澳大利亚分别在哪个板块?
4、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在哪个大洲,在哪个板块?
特别强调: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属于亚洲但位于印度洋板块。
转承:学生看图分析,板块示意图上还存在哪些信息?
教师引导:板块构造示意图上存在“← →”“→ ←”符号,转入板块运动教学内容。
环节三:游戏探究,活动一:了解原因:地壳的活跃与稳定 师:做一个实验
拿一只铅笔放在桌子中间摇几下看看铅笔有什么变化,然后把铅笔再放在两张桌子之间再摇几下看看铅笔有什么变化
生1:放在桌子中间的铅笔只微微晃动
生2:放在两张桌子之间的铅笔晃得很厉害,并掉到了地上 师: 解释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1:桌子摇晃对桌子中间的铅笔影响不大
生2:两张桌子之间的摩擦力大碰撞厉害对铅笔影响很大 师:就像六大板块一样
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讨论与板块构造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生: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地壳比较活跃 师:也是极易发生火山和地震的地方
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学生可以小组讨论,回答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活动二: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的探究: 试验:
每位学生将两张纸对接,用力挤压,观察纸张会有什么变化?然后将纸张向外拉伸,看看又会有什么不同的变化?
(让学生学会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分析总结)
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实验的结果,这种结果和我们讲到的板块有什么关系?会使地表发生怎样的变化?
指导学生读书P42图2-22 提问: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会发现隆起成山和断裂成谷及继续向外扩张成海的的结论)
教师简要介绍褶皱和断层及产生的后果
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与六大板块之间的关系的探究:
学生在地图册《世界地形图》上找出世界主要山系的分布位置,课件展示“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观察他们的相同点,充分学会利用地图进行学习。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读图观察回答)生:都分布与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
师:其中世界上地震与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分布于哪里?为什么? 生1:太平洋板块周围 生2:亚欧大陆南部 生3: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生4: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师:
1、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与六大板块之间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对比分析)
2、你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分析总结)
给出我国汶川的位置、日本的位置,说明5.12汶川大地震,日本大地震的发生及海啸的形成原因,对学生进行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的演习。
设疑讨论、服务生活:学生观看两幅地震灾后图,讨论总结当地震来临时应采取的合理有效的自救互救方法。
学生讨论: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定一名中心发言人代表本小组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6.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篇六
主备人:孙玥婧(怡园中学)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③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特点。能力目标:①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运动有关,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教学难点: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媒体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大、小型地球仪等。教学过程:
1、点击屏幕右上方的[地球自转]选项,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自转,完成屏幕上的练习题。顺次点击,依次会出现答案。
2、在解决第三个问题地球自转方向时,鼠标点击,屏显,重点解决从从北极、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
3、鼠标点击右上角的[昼夜交替]选项,让学生观察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4、回到主界面,点击屏幕右上方的[地球公转]选项,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公转,完成屏幕上的练习题。顺次点击,依次出现答案。
5、鼠标点击右上角的[夹角]选项,鼠标点击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公转轨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就会出现度数。使学生掌握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时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6、鼠标点击右上角的[直射点]选项,屏显太阳光直射点的移动情况,鼠标停在哪条线上,就会出现直射该线时的时间。使学生掌握太阳光的直射点始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的移动。
7、鼠标点击右上角的[四季交替]选项,屏显地球公转轨道图,了解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位置。想具体了解哪一个节气的情况,可点击暂停选项。也可以点击表格中的节气一栏,也可以单独出现。
8、鼠标点击右上角的[地球的五带]选项,让学生了解五带的范围。
9、鼠标点击右上角的[昼夜长短]选项,让学生了解不同节气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情况。
7.新文化运动的教学设计 篇七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 直观地感受到地球内部运动会造成火山和地震以及地形地貌的变化。通过分析火山地震等现象寻找原因, 从而认识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的事实。通过资料阅读、讨论交流和模拟实验等方式进行, 特别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 采用模拟实验与多媒体视频资料, 感受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
三、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
(1)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2)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3)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 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4)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 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2. 过程与方法
(1) 阅读资料, 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2)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 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 这种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 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形地貌。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火山和地震的图片或资料、毛巾、报纸、泡沫塑料块、彩色笔, 等等。
教师准备: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和课件, 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和课件。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
出示地球仪:同学们请看, 这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 (板书:地球) , 上有河流、山脉、高原、平原、大海等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 随着岁月的流逝, 它们也在不断的变化。地球上怎么会有如此多的地形?又是什么原因引起地形变化的呢? (板书:“?引起的地形变化”) 今天我们一起去探讨和研究“引起地形变化的原因”。
2. 认识火山和地震改变了地形
(1) 观看录像。
(2) 汇报录像中记录的现象。
(3) 形容火山和地震爆发时的情景。
(4) 交流课本中的内容和材料。
(5) 汇报交流。
(6) 总结并观看火山和地震改变地形的典型图片。
3. 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1) 猜测成因。火山和地震不断地改变和重塑着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从前面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 它们在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 也在地球表面塑造了很多迷人的自然景观, 那火山和地震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谁来猜一猜? (指名猜测)
(2) 通过短片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同学们的想象真是太丰富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让我们一起通过下面这个短片作进一步的了解吧! (播放地球内部结构形态课件)
通过观看短片, 你有什么新发现? (指名说说:高温、高压、内部像一锅煮热的粥不停的上下运动、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壳是漂浮在地幔上面的……) (板书:地壳、地幔、地核) 。综合同学们所说的, 其实就一句话“地球的内部高温、高压, 是不断运动的”。那地壳长期在地球内部运动力量的作用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本第49页的中间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
(3) 认识板块是如何运动的。谁来说说地壳以前是什么样子的?后来怎么样了? (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分裂了) 。在地球内部运动力量的驱使下, 这些大陆板块是如何运动的? (教师板书:“撞击、分离、平移”)
(4) 揭示地球内部运动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大陆板块的这种撞击、分离和平移运动可能会导致什么发生? (火山、地震、形成山脉……)
4. 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形变化
(1) 猜测板块运动可能导致地形发生哪些变化。从视频中我们了解到, 大陆板块运动引起了地形的变化, 大家来猜测一下:大陆板块相互撞击、分离、平移运动会引起地形发生什么变化呢? (指名猜测:大陆板块相互撞击可能形成山脉、高原、山峰……;分离可能形成裂缝、海沟、海洋……平移可能形成的地形直接由教师演示)
(2) 验证猜测。我们对大陆板块运动可能引起地形发生哪些变化进行了很多猜测, 请看 (课件出示材料) 这是老师为大家提供的材料 (教师念一遍) , 各小组的材料袋中都有, 请你们从中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大陆板块的撞击和分离模拟实验。用实验来验证你们刚才的猜测是否科学、合理。在实验之前, 老师对大家提两点要求:一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中出现的变化情况;二记录员要认真快速地填写实验报告。
(3) 学生分组实验。
(4) 汇报实验现象。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 (小组代表汇报, 要求按照实验报告填写的顺序进行汇报, 边汇报边展示。多问几个, 注意发现用其它材料设计实验的吗?)
(5) 巩固应用。同学们, 位于我国西部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 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山脉之一, 请看 (出示海洋生物化石) 这是我国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 这说明什么? (它之前在海底) 谁来推测一下它可能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推测) 推测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出示东非大裂谷图片) 再看!这是东非大裂谷, 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吗?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喜马拉雅山和东非大裂谷的知识? (喜马拉雅山至今还在不断长高, 并不断向北面漂移;东非大裂谷也在不断向两边拉伸和扩大。) 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 请同学们预测一下, 若干年之后它们会是什么样子? (喜马拉雅山会更高更峻, 会改变位置;东非大裂谷会更宽更大, 形成大海……)
(6) 观看视频感受地形变化。下面让我们再来观看一段视频, 再一次了解地形的神奇变化吧! (播放板块运动引起地形变化的课件)
(7) 揭示引起地形变化的根本原因。同学们, 现在你们知道地球上海洋、陆地、山脉、平原、高原的形成和变化都是什么引起的吗? (学生说, 教师板书“地球内部运动”) 是啊!地球内部运动既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地形, 又不断改变着地球表面的地形, 它有时表现得非常迅猛激烈, 如火山和地震的爆发;有时又表现得非常温柔、缓慢、让人难以察觉, 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升高和北移, 东非大裂谷的逐年拉张和扩大等。
5. 认识外力对地形的改变
除此之外, 还有没有其他力量的因素也在影响和改变着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本第49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生阅读) 指名说 (板书:风、水、冰川活动……)
除了风、水、冰川活动等因素之外, 还有人类的活动, 如开山挖渠、修路等活动也在改变着地形。科学家认为, 引起地形变化的力量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 (板书:内力) 即:地球的内部运动力量;另一种是外力 (板书:“外力”即风、水、人类活动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学们, (出示课件) 我们今天通过观看地球上“复杂多变的地形”这一现象, 提出了要研究的问题, 然后对问题进行了很多猜测和分析, 再通过阅读课本、交流资料、实验等形式, 进行了大量的验证, 最终得到了什么结论?大家齐读一遍课题。
6. 总结
8.新文化运动的教学设计 篇八
摘要 根据篮球球运动专项力学特点,结合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篮球运动教学发展的实际需求,对运动生物力学在篮球运动教学中应用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希望运动生物力学与篮球运动的特点紧密结合,更好地为篮球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 运动生物力学 篮球运动 教学 应用分析
近年来,篮球运动受NBA和CBA的影响,很受学生的欢迎,大家都愿意参与这种集体带有趣味的运动。可在教学中可以看到一些学生由于身体的先天条件,动作做起来比较难受,不合理。怎样帮助每个孩子都能掌握这门技术。我想通过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去分析学生的特点,通过分析给他们制定不同的水准,不能集体都按统一的标准,这样会使学生感到篮球运动的艰难,我们降低难度就是要使不同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如何做到这些,我们就要借助于科技的力量和手段,更加全面地、深刻地认识篮球运动的规律。更好的在教学中利用为学生服务。
一、运动生物力学在篮球运动中的应用领域分析
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来看,篮球运动要求人体上下肢的协调配合,很好的应用人的手部动作去接球,做蹬地加速的动作,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做到合理就必须了解学生的生理结构,肌肉力量的相互作用。什么角度的运动适合此阶段性的学习。用多大力能满足他们的可接受的力量范围,针对不同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手段加强学生的学习,切不可让学生做过多大于自己身体不能做的力量训练。帮助他们在自己合理的技术动作内做到自己最适合的动作。对于动作的要求不可统一要求,要区别对待,这样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很好的练习;另一方面要使学生不断进取不至于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场地器材方面要对学生认真讲解。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力是如何传导的,如何在正确的用力前提下做到做好的自己。
二、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在篮球运动中的应用分析
(一)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分类
按研究方法划分,运动生物力学应用在篮球运动中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力学理论研究方法,二是实验研究方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统一,应当紧密结合,才能使运动生物力学更好地在运动实践中应用[1]。这就要求在实践当中很好的将二者紧密结合共同应用到学科领域当中。
(二)运动生物力学的力学理论研究方法在篮球运动项目中的应用分析
该研究方法因为是通过模拟手段对人体运动仿真,一般包括五个步骤:1.确定运动特征,建立目标函数;2.选择模型确定刚体的自由度;3.建立动力学模型;4.实测已知数据并求解;5.根据求解结果解释运动规律,这一步骤是将求得的数学规律化为体育运动语言对运动技术进行合理的指导[ 2]。根据此研究方法,可以对篮球中许多问题进行研究。如对于篮球运动中学生的伤病的研究,有助于对学生在篮球运动中的损伤认识和预防。可以利用力学理论研究的方法对关节力和力矩进行推算。这实际上是为人体的运动给予科学化得定量,通过科学实验找出人体运动的范围和幅度,为更好的人类发掘自身的潜能和动作的量化提供参考依据。
(三)运动生物力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在篮球运动中的应用分析
由于动力学研究方法与运动学测试在篮球运动项目中运用的较少,所用到的生物力学仪器不多。因此运动生物力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在篮球运动项目中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1.常用的生物力学仪器将在篮球项目中的广泛应用
许多已经在其他专项中运用较为广泛的生物力学仪器在篮球运动项目中尚未广泛使用。比如,肌电仪,脚垫受力分析鞋垫。脚垫受力分析可以反映地面对人体的反作用力。运动员投球的力最终是通过人体蹬地面,同时地面给人体的反作用力而实的。通过在运动员的鞋子里放上受力分析鞋垫,可以得出在移动过程中,脚底压力的分布图,可以为篮球运动员鞋子的设计提供参数。通过肌电仪可对完成某动作所参与的肌肉活动的强度和时间进行描述,确定主要的参与肌群。这样学生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完成某动作的肌肉用力顺序是什么,哪些是主动肌,哪些是被动肌,可为力量训练提供参考。
2.多机同步测试的研究
多机同步测试研究是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对于篮球这项精密的运动,以往的研究多是从一维的视角来进行的,对篮球运动的生物力学的研究应朝着多维的研究视角发展。比如,将摄像系统和测力台系统同步的测试方法,综合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数据对篮球运动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与分析。
3.开发篮球专项化、反馈快速化的运动技术测试仪器
近年来随着其他运动项目运动学、动力学、测试仪器的质量、功能、效率不断提高,某些运动项目专用的测试仪器不断出现。其它专项的研究可为篮球专项化的测试仪器提供借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加速度传感器的体积和质量都可以做到非常小,精度可以达到很高,此仪器可以实时监控篮球鞋的速度、加速度和角速度,并可据此推算篮球鞋不同部位的受力情况,以及脚蹬地的初速度。而对篮球鞋运动情况的所做的研究较少。如果这些设想可以实现的话,将丰富这方面的研究可以防止运动者教学脚部的受伤的情况。为更好的教学服务提供保障。防止学生在运动中受伤的概率。
(四)力学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紧密结合
理论力学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验研究的方法紧密结合对篮球运动进行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将有助于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更好的认识篮球运动规律,进而可使运动生物力学更好地为篮球实践服务,是运动生物力学在篮球运动中应用的发展趋势。力学理论研究方法必须辅之实验和经验,才能使它在实际应用方面的作用得以发挥,力学理论方法与实验测试方法两者应当紧密結合。前者提供了运动普遍规律,对分析有理论指导意义,后者是理论研究与实际是具体应用的桥梁,能使研究更好地为运动实际服务。实验方法和力学理论研究共同发展、相辅相成,使运动生物力学学科渐趋深入完善。
三、结束语
篮球运动教学的动作技术诊断,力学研究,学生肌肉、骨骼力学特性的研究,将有助于篮球专项测试仪器的开发,篮球运动员损伤机理和预防的研究等领域需要利用运动生物力学在篮球专项中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这样有助于在实际中解决一些教学中的学生容易受伤的难题,将生物力学的有关原理服务于学生的课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篮球训练与比赛,更好的预防学生在不同情况下的运动损失与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向东,刘学贞,等.运动生物力学方法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体育科技.2003(2):15-18.
[2] 忻鼎亮.运动生物力学的力学理论研究方法[J].体育科学.1994(4):37-40.
[3] 肖丹丹.运动生物力学在乒乓球运动中的应用与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0):13-15.
9.《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2、会测量走路的速度。
3、知道运动方向,也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方面之一。
4、知道有些看似不动的物体,实际上在缓慢运动。
5、会使用秒表。
教学重点:知道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教学难点:会测量运动的速度。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图片,体温图中的伙伴们在干什么?
2、猜一猜水水移动的快。(引导学生说出,不知道他们行进的距离和时间,因此无法判断出他们移动的快慢)
3、提问,按摸有什么办法能比出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了?(板书课题,运动的快慢)
二、新授 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两种方法
(设计意图: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学生已有经验的再现,能够说出如何比较谁快谁慢。)
(一)同距离,比时间
1、师:还有没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呢?瞧,老师准备了。(课件2009柏林田径世锦赛男子百米决赛成绩。)
2.快速读一读,在百米决赛中,第一名是?他的成绩?看看比赛是用什么方法比出运动快慢的?
3.对。同距离比时间的多少。(板书—同距离比时间)
4、还有那些体育赛事也是采用同距离比时间多少的方法进行运动快慢比较的?
设计意图:同距离比时间的多少。通过数据引导学生判断距离相同情况下,可以比较时间的多少来判断运动的快慢。
(二)同时间,比距离(1)引入:平时,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我们的生活中,物体运动快慢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
(2)你们能给下的运动速度排序吗?在教材第30页上完成。(3)提问,你们是怎么比出快慢的?
(4)那么物体运动速度的快慢,还可能和什么情况有关?
(三)这算运动的快慢与距离时间的关系。
(1)讲述:你平时走路的速度是怎样的?你想测算一下吗?那么你想设计这样的活动吗?(小组讨论)
(2)出示表格,你能读懂这张表格?(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3)讨论测量要求:
① 从表格中知道,用不同的速度的步伐走,同样的距离5米。② 学生吃算正常步伐与慢行的步伐。
③ 测量时间时,我们可以用秒表。(出示教学秒表的用法,学生试用)④ 知道怎样计算速度,用距离除以时间,为了便于计算,可以借助计算器,结果保留整数。
⑤ 除了这样子测算行走速度的方法,我们还可以这样做(出示表格2)在这张表里,有哪些情况与第一张表相同?哪些不同?
⑥ 测量距离时,我们可以使用卷尺,如果尺子不够长怎么办?(分两次测量)提醒大家,测量时要注意将尺子拉直,沿直线测量。
⑦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将同学们分成两大组,左边这几个小组进行测量活动,1,右边的几个小组进行测量活动2。在室外,老师已经事先画好了一段五米的距离,做测量活动一的同学可以直接到哪个场地测量。做测量活动2的小组,老师已经标好起点位置了。这样的活动你们会做吗?在小组内讲讲应该怎么做,以及如何分工。(学生讨论)
⑧ 完成测量和记录后,请各小组根据表中的数据,交流一家,正常步伐的速度与慢一些步伐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4)分小组开始开始测量。
(5)回报测量结果?得出结论。(在距离相同的情况下……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
三、运动的位置和方向在描述运动时必不可少
1、事实上,不只体育运动需要比较快慢,许多物体的运动快慢都是人们所关心的。
2、你听说过台风吗?(播放课件台风危害)你有什么感受?(可怕,猛烈……)
3、为了避免台风造成的危害,我们必须在台风来临前做好准备,气象预报就显得尤为重要。
4.下面是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有关台风‘卡奴’气象预报。
5、教师小结:所以在对一个物体的运动快慢进行描述时,还要尽可能关注运动的方向和位置(板书:位置、方向)。
6、师:孩子们,准确预报台风的运动方向、运动位置、运动速度实在太重要了,你知道为什么吗?(提前预防,我们才能更安全的躲避台风给我们带来的灾害。)
设计意图:描述运动时有时还包括位置和方向等因素。(通过学生在地图上画出台风运动的方向,与老师的路线图进行比较,初步感知运动的位置和方向是描述运动快慢必不可少的条件)
四 拓展思考:
有些事物乍看上去似乎不动,其实它们一直在生长或运动。你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它们是在生长或运动的呢?(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课后实践应用(判断缓慢运动)
板书:
运动的快慢
同时间 比 距离多少
同距离 比 时间多少
方向
10.新文化运动的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指导思想、及发展概况。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
3、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通过对传统道德的简要介绍与辩证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一)、教学过程
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通过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史料,帮助学生掌握借助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并提供网站课外延伸,使学生加深对历史学习方法和技能的认识,使历史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教学方法
通过影片、图片、材料、辩论、多媒体等各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用批判的眼光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用赞赏的态度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在解放思想方面的传承和发展价值,养育崇仰思想先驱的感恩情怀。
2、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3、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它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标实验版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中的第9课。虽然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中国社会越来越黑暗,革命者最初的理想并没有实现,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只有发动新文化运动。
学情分析
1、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对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还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因此,将“感知材料—探究”的学习程序应用于本课。而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电脑以及网络操作基础,为课堂网络探究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
2、学生平时喜欢竞争,民主气氛比较浓,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3、教师在课堂上内,采用播放有关音像资料,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或引起学生共鸣。教师就有关问题启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有感而发,最后达成共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采用小组为单位,竞争回答课堂提问,以积分的形式评出本课“最佳学习小组”,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集体荣誉感。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北京大学的校徽(引导学生分析北大校徽及其含义,引起学生兴趣)教师概述:北大是我们每位同学梦寐以求的中国最高学府。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人文,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发源地,民主的堡垒。她引领了中国一个多世纪的学术潮流,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变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而北大作为中国学术与思想文化的领头羊,就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
二、讲授新课: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如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新的出路在于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只有发动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兴起的?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推行反动的文化政策。
3、提问: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投影展示《青年杂志》、《新青年》,并简单介绍。
4、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民主、科学。
5、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投影出示陈、李、胡、鲁四位人物。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这四位人物,大家鼓掌欢迎,先请四位做自我介绍。然后我们请这几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来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6、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可以概括为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7、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提倡民主和科学在今天过不过时呢?就让我们一起来重读新文化运动的主旨。(生齐读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8、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三提倡三反对)。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为实现民主政治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掀起了一场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9、新文化运动有什么样的意义呢?生回答。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第二,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是,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点一直影响到后来。
10、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A、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B、新文化运动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你认为呢?(分两种观点讨论,每组代表发言。)
11、教师小结: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更应尊重科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今天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了新文化运动,体会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带给我们的启迪与感动。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敬仰伟人,不仅因为他们斐然的成就,显著的攻击,更因为他们有着高贵的品质和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精神力量。
教学反思
1、本课讲得较成功,我按照新的教学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动起来,参与到教学中去,学生显得较活跃,做到了主动思考。掌握情况也不错。
2、关于课堂活动课的设计。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人物不够了解,因而一些问题不能准确回答,没有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
3、本课的知识点较多,需要掌握的人物、时间不容易记住,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的将图片与表格、板书相结合,学生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本的重点知识。
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特别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要突出新文化运动的“新”是表现在那些方面?这样学生才有更深的影响。
11.地球运动教学中右手的妙用 篇十一
关键词:地球公转 自转 五带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认识地球的运动”这一章,对于初中年级的地理学习是一部分重要的学习内容。地球运动包括围绕地轴自转运动和环绕太阳公转运动等。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的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都是由这两种运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地球运动”的学习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地球及其运动时,在建立空间概念方面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一些“差生”。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地理老师值得探讨的问题。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以地轴为轴转动着,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转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文字表达方面看,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学生很容易识记。但在具体解决实际问题就出现了差错,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操作地球仪、地图等,也会有部分学生出现方向方面的问题,我们不可能永远去亲自指导学生操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是否能够主动探索相应的学习方法,应该与学生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就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问题,在我们老师看来是很简单,但是就学生来说,在具体的判定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问题上还是吃不准,(这从我们观察学生动手操作以及对地理知识测试中是可以看得出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准确判定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呢?如何准确判定特殊地图上的方向?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笔者摸索出用自己的右手来判定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方向的方法、用右手判定特殊地图上的方向的方法等,操作方便、简单、灵活,在教学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现介绍给各位同仁以便探讨。
右手妙用之一:在教学地球公转这一部分内容时,对于地球公转方向的判定,我指导的方法是:让学生伸出右手,并靠近地球公转轨道,大拇指与其他四指垂直并竖直向上,掌心面对着太阳,这时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地球的公转方向。如图1所示。
右手妙用之二:在教学地球自转这一部分内容时,对于地球自转方向的判定,我指导的方法是:让学生伸出右手,大拇指与其他四指垂直,呈半握状,大拇指向地球仪的北极方向,那么其他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如图2所示。
联系实际,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地理老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实际进行教学,使学生体验到地理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联系实际教学,学生有亲切感,有利于学生对问题进一步的理解,可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到地理的价值。
右手妙用之三:判定地球自转方向的方法可以用来实地操作,来判定学生所在地区地球运动的方向,即:伸直右手,掌心面向水平地面,大拇指指向当地的正北方向,那么其他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当地地球自转的方向。
地球自转方向判定的方法也可以用来判定特殊地图上的方向,例如两极地区的地图,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空间想象不到位,常常搞不清两极地区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及东西南北方向,用右手判定法即可轻而易举解决。
右手妙用之四:对于北极地区的地图,让学生伸出右手,大拇指与其他四指垂直,手心贴近地图上某一点,大拇指指向北极,则其他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的方向,也就是某一点东方。
右手妙用之五:对于南极地区的地图,让学生伸出右手,大拇指与其他四指垂直,手心贴近地图上某一点,大拇指指向与南极点相反的方向,则其他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也是地图上某一点东方。
右手妙用之六:在判定地球运动方向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启发学生用右手识记地球仪上五个温度带以及划分五带的四条重要纬线,即:右手五指分别代表地球上五个温度带,中指代表热带、食指代表北温带、无名指代表南温带、大拇指代表北寒带、小指代表南寒带;指缝也可以看作地球上几条重要纬线,中指和食指的指缝代表北回归线、中指和无名指的指缝代表南回归线、食指和大拇指的指缝代表北极圈、无名指和小指的指缝代表南极圈。如图3所示。
12.两个有关《反冲运动》的实验设计 篇十二
经过我们备课组在多次集体备课讨论过后认为, 在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条目”中, 所罗列的实验应当是必做的;而在“范例”和“活动建议”中所罗列的实验是可以选做。
这也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实验, 也需要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实验研究中来。一个好的实验可以使学生在一堂课上兴奋很长时间, 不会在课堂上出现打瞌睡, 走神的现象, 除了书上的实验老师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些有意思的实验,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实验一:下面我以《反冲》为例, 展示我自己设计的一个相关实验。
【实验名称】:演示生活中的反冲现象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认识反冲现象
【实验器材】:长细线一根、吸管一根, 气球一只
【实验原理】:
1.根据动量守恒定律, 如果一个静止的物体在内力的作用下分裂为两部分, 一部分向某个方向运动, 另一部分必然向相反方向运动。这种现象叫做反冲。
2.设气球和气球内气体的总质量为M, 其中气球质量为m, 则充入气体的质量为 (M—m) 。
3.有动量守恒定律得:0=mv- (M-m) V。
4.由上式可以看出, 气球运动方向, 与气球喷出的方向是相反的。且气球与气体组成的动量守恒。
【实验步骤】:
1.将吸管与气球嘴固定在一起, 注意不要影响到后面为气球充气。
2.将细线穿过吸管。
3.给气球充气, 注意充好气后不要用细线把气球嘴扎上, 只需用手捏紧气球口, 不要漏气即可。
4.把气球和吸管一起拉到长细线的一端。
5.请两位学生一人拿细线的一端, 同时捏紧气球嘴, 另一位学生拿细线另一端, 拉紧细线。
6.拿气球的学生松开气球, 观察现象。
【注意事项】:
1.由于此实验气球运动时间短, 速度快, 应在实验开始前, 引导学生应观察哪些方面 (例如:观察气球运动方向, 气球在运动过程中为什么会旋转等方面) 。
2.因为气球要带着吸管沿细线运动, 所以在准备实验时, 应注意尽量选取管口粗且质量小的吸管, 还应注意不要让细线打结, 以增大摩擦, 损失动能。
【关于设计此实验的几点心得】:
1.在人教版的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1》中《反冲运动火箭》这一节的“做一做”中也提到了气球吹起来后, 用手捏住气球的通气口, 然后突然放开, 让气体喷出, 观察气球的运动, 与这一实验有相似的地方。这时学生看到的现象是气球满屋乱窜, 而我们设计的这个实验, 可以控制气球沿一条直线运动, 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反冲定义中的“一部分向某个方向运动, 另一部分必然向相反方向运动”这句话。
2.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气球内充入有颜色的气体, 这样实验的效果会更好。
实验二:在课堂上演示完这个实验后, 学生的反映很好, 我感觉这种利用身边的物体来设计实验的思路非常巧妙, 我在家自行设计了另外一个有反冲现象的实验。具体内容如下:
【实验名称】:水面上的反冲的反冲现象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认识反冲现象
【实验器材】:一盆清水, 一支圆珠笔芯
【实验步骤】:
1.取一盆清水, 静置一段时间, 保持水面静止。
2.取一支圆珠笔芯, 拔去笔头。
3.在圆珠笔芯尾部吹一口气, 立即轻轻的把圆珠笔芯放在水面上。
4.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如图所示)
1.可以清晰的看到, 笔芯喷出的油墨在水面上留下一条印记。
2.同时可以观察到笔芯缓慢向前运动。
3.油墨喷出的方向与笔芯前进的方向相反。
【注意事项】:
1.实验中一定要尽可能的保持水面静止, 特别是在把笔芯放入水面时。
2.笔芯放在水面上时, 还应注意笔芯尽可能的无初速度, 否则笔芯会转动, 影响实验效果。
3.一点建议:这个实验虽说, 器材简单, 现象明显, 但不方便让全班每一位学生都很好的观察到实验现象。如果有条件的学校, 在演示这个实验时可以用上摄像设备, 放大画面, 以便学生清晰的观察到现象。
以上两个实验都是自己构思, 自己设计的, 可能与课本上安排的演示实验相比没有那么精确, 细致。但是它的可操作性, 直观性, 都胜过课本上的实验, 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激发老师们留心观察生活的物理现象, 主动研究书本, 使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较大提高, 促进教书专业化成长!
摘要:新课改对高中物理实验有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书本上要求的实验老师要认真完成教学工作以外, 如果能自己动手改进书本上的实验, 或是自制一些简单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这样的课堂肯定是轻松、有趣的。我自己设计和改进了《反冲运动》的两个实验, 希望可以引起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13.形象的运动动画教学设计 篇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熟练设置椭圆工具、铅笔工具、刷子工具的属性,并绘制图形。
2.能熟练使用选择工具、任意变形工具。
3.会创建并调用图形元件,创建沿直线运动补间动画。4.能识别运动渐变标识。过程与方法
在课堂学习中与小组成员交流,学会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元件的创建与调用方法,运动动画的创建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与人交流的良好习惯和自主发现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图形元件的创建 教学难点:
运动动画的创建原理 教学过程 导入
师演示一个沿直线飞行中逐渐改变大小、颜色的小球。引出课题:运动动画
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运动动画的概念
运动动画是指通过改变运动对象的位置、大小、颜色等属性,使对象沿直线或曲线运动的动画。
新授
一、同学们根据P11操作提示,完成制作兔子沿直线运动的动画。根据同学们的完成情况,强调:
1、在运动动画中运动对象必须是元件,介绍元件。
元件是构成动画的基本组成部分。元件在动画中可以被反复调用,但是多次调用并不会增加文件占用空间,并且修改也很方便。元件有三种类型:图形、按钮、影片剪辑。本节课我们学习图形元件。
2、师指导兔子身体部位的填充必须是封闭区域
3、分析小兔子运动动画,揭示运动动画的制作原理(1)、在第1帧处,把元件从库中拖放到舞台;(2)、在最后一帧,右击,插入帧;(3)、在中间位置右击,创建补间动画(4)、点击最后一帧,拖放对象到它想去的位置
同学们根据老师提示,小组交流讨论,再次完善作品。
同学们观察时间轴起始帧、结束帧、过渡帧背景颜色的特点,师引导同学发现:运动补间动画的开始关键帧用黑色的圆点标识,动画结束帧用黑色的菱形标识,过渡背景颜色为浅蓝色。
二、小试牛刀
同学们制作小球从舞台左边向右运动的动画,师点评
三、自主学习
同学们完成“归来”的动画制作
四、小组交流讨论,完成作品
五、抽生演示
六、相互评价
七、小结
1、元件的创建
2、制作运动动画的四个步骤 教学反思:
14.《动物的运动方式》的教学设计 篇十四
动物的运动方式是在学生学习完鱼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等动物基础上的一课,是给动物分类的另外一种方式,相同种类的动物可能有不同的运动方式,比如鲸鱼、蝙蝠、猎豹都是哺乳动物,运动方式却不一样;不同种类的动物也有相同的运动方式,比如龟和蜈蚣都是爬行,袋鼠和青蛙都是跳跃;通过对动物运动方式的学习,使学生发现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它属于哪一类动物没关系,而是由身体结构决定的,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对动物世界建立一个更为完整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行走、跳跃、奔跑、飞翔、游泳几类。能根据动物的外型特征判断一种陌生动物的运动方式。初步建立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身体结构是相适应的观念。能够归纳动物的运动方式的类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游戏导入的形式,最后归纳出动物的运动方式的类型——飞、跑、游、走、跳。
2.借助大量的图片的分析研究,使学生逐步建立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身体结构是相适应的观念。
3.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资源,认识动物运动的意义,发展对动物的关爱和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动物的多样性,培养对观察动物的兴趣。
2.能够感受到自然界中多种运动形式的奇妙。
3.对查阅有关运动的资料并制成资料卡片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判断一种陌生动物的运动方式认识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身体结构是相适应的。
教学难点:
认识动物运动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动物的运动方式课件
记录表
图片资料:动物骨骼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游戏导入
1.教师让一名学生看一种动物的名字(兔子、老鹰、马),然后让这名学生通过做动作的方法让全班同学猜。
2.提问:你们为什么能猜出来呢?(学生回答)
3.小结: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运动方式
(意图:激发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归纳动物的运动方式的类型
1.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有什么样的运动方式?(学生自由举例)
2.播放动物的运动方式课件中的第一张幻灯片,学生看时思考:动物的运动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3.学生讨论汇报
4.小结:飞、跑、游、走、跳。
(意图:通过观察归纳动物的运动方式的类型,发展观察和比较能力)
三、认识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身体结构的关系。
出示动物的运动方式课件中的图片:金鱼和海豚,提问:它们的运动方式属于哪一类?你认为和它们的身体结构有关系吗?(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写记录表。出示动物的运动方式课件中的图片:豹子和鸵鸟,青蛙和袋鼠,乌龟和壁虎,麻雀和鹰,它们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和身体结构有关系吗?小组讨论,并填写记录表。
(学生讨论、记录、汇报)
提问:你发现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身体结构有怎样的关系?(学生讨论回答)小结:这样的关系,我们称为“适应”。
(意图:由易到难,逐个分析,逐步建立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身体结构是相适应的观念。)
四、认识动物运动的意义
动物为什么要运动呢?(学生自由回答)出示动物的运动方式课件中的动物运动的意义:动物捕食、求偶、逃避危险。质疑:如果录像中的动物不运动,会有怎样的后果?小结:动物的运动方式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为了使自身更好地生存下去。
(意图:认识动物运动的意义,发展对动物的关爱和兴趣)
扩展延伸
出示图片:动物骨骼,请你判断这种动物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并说明原因。
15.有效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教学策略 篇十五
一、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保证。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并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敢想、敢说、敢做。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以及运动兴趣, 如果上课时教师态度严肃, 那么学生就会望而生畏, 这样就会导致师生间拉开很大的感情距离, 致使学生的思维受阻, 并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 从而使其运动兴趣得不到培养, 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因此, 在现代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 还要教态和蔼, 在课堂上面带微笑且用亲切的语言来启发引导学生, 并运用面部表情、眼神、姿势等肢体语言, 对学生的学习给予鼓励、肯定和赞许,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帮助、尊重他们, 组织好每一次活动, 关注每一个学生, “学优生”、“学困生”要一视同仁, 认真对待和设法满足他们的每一个正当要求, 如学生练习失败时要给予鼓励, 当学生练习成功时要及时表扬, 在学生焦虑不安时要给予安慰。例如: 我班有位男同学, 个子矮小, 又体弱多病, 话语不多, 性格内向, 属体育“差”生, 在平常教学中我没有因此而放弃, 而是经常鼓励他在课堂中要大胆参与练习, 多模仿、认真练, 帮助他矫正动作。渐渐地, 他的体质得到增强, 一些动作也能做了, 也敢于展示动作了, 我及时对他的进步给予了充分肯定, 并当众表扬了他。从此以后, 他的运动兴趣提高了, 自信心增强了, 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了。
二、安排恰当的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要正确理解教学目标, 根据水平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征, 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内容改变了以往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倾向和单一的课程结构, 构建了能充分体现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突破了以往所规定的竞技运动项目内容, 更加注重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并关注教学内容的实效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内容都可以成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 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了较大的空间。在教学目标确定的前提下, 教师可以从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发展学生的潜能出发, 选择与之相应的内容来组织教学, 以便迎合学生的爱好, 促进其兴趣的培养。我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有一个班级的女生喜欢跳绳, 所以就尝试着加以引导培养, 带领她们从跳绳开始, 引导她们练习各种花样绳, 如长绳的十字交叉、双绳反向交叉、长绳带短绳、双人跳等, 并不断改变练习的方式方法, 使她们的运动技能得到提高, 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的兴趣也得到了很好地激发, 同时还带动了很多男生和其他班级学生的积极参与。
三、创设体验的教学情境, 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体验是一种通过自身的活动, 从而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 其主体是学生本人, 因而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体验活动、巩固技能并保持兴趣。体育教学是一门以锻炼身体为主要手段, 以增强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教学, 教学的实效性在于学生是否自主、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并从中获得充分的运动体验, 以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因此,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情景, 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巩固运动技能, 获得成功与失败的体验。特别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爱做游戏, 又好表现、善于模仿, 教师就可根据故事情节和主要内容来设置学习情境, 使他们身处生动活泼的情景之中锻炼身体、学习动作并体验学习的快乐, 从而保持浓厚的运动兴趣。例如: 二年级学生在学习“单、双脚跳”时, 教师就可以通过讲述各种小动物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扮演成他们喜爱的小动物来进行模仿跳跃练习, 通过游戏贯穿课堂, 使学生处于“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的氛围之中。这样一来, 学生始终处于角色扮演的良性循环中, 因而能够自觉、自主、能动地参与学习, 从而在体验到学习乐趣的同时, 知识与技能得到了巩固。
四、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的运动兴趣
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激发和增强学生运动兴趣的关键。由于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对体育场地、器材等较为熟悉, 故上课时缺乏应有的积极性,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采用新的教学手段, 并改进教学方法, 以此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体育教学中单一使用某种教学方法很难满足现代教学的综合性目标, 因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必须多元化, 使不同的教学方法可按教学的需要以及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组合、交叉运用, 从而发挥整体教学的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各种先进的电教辅助手段已运用到了体育理论课上, 如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 把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教学, 以拓展教学资源, 丰富学习内容, 让学生在现代科技的辅助学习中感受当今科技的魅力, 并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16.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教学案例 篇十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变化和周期
能力培养:1、通过读图、画图、分析问题等活动,学习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并初步树立空间思维能力。
2、学会用科学准确的语言等方式表示地理现象,概括地理特点的能力。
教具:地球仪、投影仪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宇宙是物质世界。宇宙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发展之中,而且运动是有规律的。地球是人类之家,作为宇宙中的一个天体(行星),也处于不断地运动中。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多种,最基本的形式有两种,是什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也是与我们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
板书:标题
首先,我们来学习地球的自转。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什么是自转?(生答)
讲授:自转轴也即地轴,运用地球仪指出地轴穿过地心,连接两极。所以绕地轴的运动,也就是地球本身的运动,即自转。自转作为一种圆周运动,我们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其运动规律呢?(方向、周期、速度)
板书:1、方向:
引导:我们在地球上能不能感觉到地球的运动?(感觉不到)但是我们可以从其他天体的运动上感知,最显著的莫过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我们之所以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正是因为我们所在的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
活动:让生上前来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地球,教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描述地球的运动方向。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旋转;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旋转。
出示投影:教学生在图上绘方向。并在图上标出地点,让生判断相互位置。
板书:2、周期:
周期是地球自转360°所需的时间。我们通常说1天24小时,那么它是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1个恒星日,是以恒星作参照物,虽说所有的天体都在运动,但因为恒星距离我们非常遥远,所以可以把它看作是固定不动的。用图示形式说明何为恒星日。恒星日是23时56分4秒,比24时少3分56秒。既然地球自转是圆周运动,就有角速度;而一切运动,都有线速度。所以研究其速度,从两个方面来说明。
板书:3、速度:
出示投影:"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引导生分析
角速度:可以从它自转360°需要23时56分4秒得出大约15°/小时,角速度处处相等,但有两点除外。 (南北极点为0)
线速度:指地球仪,就不是处处相等了,为什么呢?(因为纬线圈的长度不一样,所以线速度因纬度而异,赤道处最大,两极点为0。就半球而言,各地线速度不同,但就全球而言,南北半球纬度相同的地方,线速度也相同。)
延伸:我们感觉不到在动,但事实上坐在原地不动,每天也要走不少路程呢。不是有著名诗句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嘛,听说过,谁写的?(伟大领袖毛泽东)诗人口气好大,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抑或是凭空想象?大家讨论一下:坐在原地一天行走八万里,可能不可能?八万里是怎么得来的?
学生讨论活动:赤道上能做到,理由:2пr=2×3、14×6378≈4万千米=8万里
进一步提问:如果可能,是不是地球上任何地方都是这样?(只有赤道上才可以"行"八万里,其他纬度就小于八万里。到60°N附近就是赤道上一半路程4万里。)那么,像我们居住在中纬度地区约40°N附近,坐地日行多少里?(4万里绰绰有余)
升华:"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人把这个自然现象写入诗中,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伟人宽广、豪迈的胸襟与气魄。同学们想一想作为一个伟人可想而知他的知识非常渊博。自古就说:"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同学们要想成就自己的一番理想,要想成为一代豪杰,地理知识绝对不可少!
承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下面我们来学习地球的公转。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
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围绕太阳做运动的是不是就地球一个天体?还包括哪些天体?(生答)所以,太阳是这些天体共同绕转的中心,故称其为公转。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如何?
板书:1、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出示投影:"地球公转轨道",指出:太阳不在圆心,只能位于其中一个焦点。标出太阳。所以,日地距离也就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产生了两个点:近日点和远日点。当地球运行到近日点时,是一月初;地球运行到远日点时,是七月初。关于日地距离的争论有一则很著名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辩论的两个人物并不大,倒是把一个大人物给难倒了。噢,对了,是"两小儿辩日"。大家在初中语文课本上学过吧。谁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一小儿说早晨的太阳看起来大,中午的太阳看起来小,说明早晨太阳离我们近;另一小儿说早晨冷、中午热,所以中午太阳离我们近。)
讨论:这个问题把孔夫子孔圣人给难住了。大家现在讨论一下:两小儿谁对谁错?
(一天中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1月初是近日点,7月初是远日点,不能因为中午热、夏天热就说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就近。)
当然,等我们学了后面的内容后,还可以给他做一个更深入的解答。孔夫子被难倒,是因为他缺乏这方面的知识。难倒孔夫子的问题难不倒我们,在这个方面,你已超越孔夫子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公转的运动规律:
板书:2、方向:和自转的方向是一致的,自西向东。北极上看,逆时针旋转;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旋转。请两位同学上台演示,加深印象。
板书:3、周期: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以图示解释恒星年。
板书:4、速度:有角速度和线速度。
出示投影:"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让生得出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的结论。
【新文化运动的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第10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09-20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短的07-03
新文化论文10-23
八年级历史新文化运动08-03
股市新文化理论初探11-10
教案第10课新文化运动09-07
三民主义和新文化运动12-02
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01-13
新文学中文网约稿函01-06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学设计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