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专业介绍(精选7篇)
1.中国传媒大学专业介绍 篇一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中国传媒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方向介绍
1.国别文学与文学关系方向
国别文学与文学关系研究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包含了外国文学专业的基础研究和全球化趋势下跨文化之间文学关系的前沿研究等两个领域。是为了文化交流的发展和比较文学的发展而设立的专业研究方向。它以培养具有相当的外国文学专业基础,并具备全球化视野、现代知识结构,能够熟练使用双语从事文学研究与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本方向有两个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研究领域——国别文学和文学关系。
国别文学是外国文学专业的基础研究,重在研究世界各国的文学现象、文学理论、文学思潮,跟踪当代世界文学的发展,对其成就、价值与意义,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本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英美文学、俄罗斯文学、日本文学等研究内容。
文学关系是跨文化之间文学关系的研究,侧重对文学和文化现象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同一种文学现象、文学理念和思潮往往在不同文化体系,在知识层面、政治层面、观念层面、文化层面有着不同的评价、影响和变异,这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关系就是本研究领域所要关注的重点。本领域包括中外文学关系、中日韩文学关系、国际汉学等研究内容。
本方向的研究,要求学生系统地接受外国语言文学的专业训练,能够较好地使用两种以上语言,既有相关的理论研究能力,也有较强的外语阅读和表达能力。本方向将发扬中国传媒大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风,为我国的学术界、教育界、文化艺术界、新闻出版界、政府及外事部门等各个行业提供熟悉中外文化,能够运用多种语言服务于中外文化交流和建设的高级人才。
2.现当代西方文学与大众传媒方向
现当代西方文学与大众传媒方向以跨学科的研究视野,考察现当代西方文学与大众传媒相互之间的复杂关系,重点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现当代西方文学的生成与发展和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之间的关系,现当代西方文学的传播主要依托的媒介形式及其历史变迁;二是现当代西方大众传媒的发展变革对现当代西方文学的主题、内容与形式所产生的影响;三是现当代西方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的主要传播形态,以及这种传播形态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传媒文化等产生的影响。
本研究方向需要考生熟悉西方现当代文学的基本形态、思想主题与主要艺术特征,阅读过大量的现当代西方文学及艺术作品,对现当代西方社会历史、大众传媒文化、文化研究等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对研究西方现当代文学的传播形态及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影响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本研究方向旨在培养具备多元文化意识,系统掌握文学及文化传播理论,拥有丰富文学艺术的思想资源,并有志于文学艺术的传播与跨文化交流的专业人才。
3.中外戏剧文化研究方向
中外戏剧文化研究方向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所辖的一个重要学术研究领域。它建立在从古希腊罗马到二十世纪西方戏剧文化成就和以中国、印度、日本等国家为代表的东方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戏剧文化成就基础之上,其研究内容在世界文化领域和媒介传播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价值和作用。世界戏剧文化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它包罗了戏剧艺术的各个方面,从剧本创作到舞台演出,从艺术实践到理论总结,早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在漫长的文学发展史上,西方和东方各国的戏剧理论家、作家、表演艺术家们建立和发展了这个重要的文化领域,而它们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关系。因此,中外戏剧文化关系的研究已成为了比较文学领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我们的研究在面向世界戏剧领域的同时,更多的突破在于将中国的戏剧引入与西方和东方戏剧的比较研究范畴,更大的突破则在于从媒介的角度去看待戏剧,并且把它与新兴的媒介影视放在同等的平台上,从比较的角度入手进行研究,从而开辟了一个极具创新性的研究领域。
作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戏剧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戏剧和中国戏剧在各自的民族文化发展史上同等重要,都经历了各自的繁荣发展时期,都取得了各自的辉煌成就。本专业方向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戏剧事业显然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当代影视艺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研究作为媒介形式之一的戏剧的传播,研究以表演为特征的戏剧艺术和影视艺术之间的关系,研究影视艺术对戏剧艺术的冲击等,都是人们所关注的重要内容。既然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当今人们的一个心理期待,那么发挥我校的大众传媒的学科优势,利用我校的优势师资力量和学术资料,建立特有的知识结构更是我们的重心。本方向的研究特色在于:①、世界戏剧文化领域成就的整体研究,②、世界各国戏剧理论、创作、表演及作家作品的研究,③、中外戏剧文化关系的比较研究,④、在比较文学理论框架下各国戏剧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⑤、戏剧作为传播媒介形式与内容的文化艺术研究,⑥、在大众传播领域中戏剧与影视文化关系的比较研究。
本研究方向旨在培养具有开阔心态、创新精神、多元文化意识、较高理论水平和开拓性能力的现代复合型人才,培养了解和掌握中外戏剧文化相关知识和理论,认识影视艺术与戏剧艺术之间的关系,并在媒介理论和知识的层面上具备本专业要求的学习和研究能力的人才,尤其是能够胜任学术研究、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人才。本研究方向将融合本专业的学业特长,培养学生面向中外文化研究、教学、国内外文化服务等工作领域的综合能力。
页 共 2 页
2.中国传媒大学专业介绍 篇二
“白杨情•中国梦”校庆晩会1954—2014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苏志武致辞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致辞荷兰格罗〒根大学校长波佩玛致辞风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致辞中国传媒大学60周年"白杨情•中国梦”校庆晚会于2014年9月20曰晚在中国传媒大学操场上隆重举行。各级校友、在校师生、离退休校领导和老教授齐聚一堂为母校共贺生辰。相关国家部委、媒体机构、行业组织及兄弟院校领导出席盛会。这是一场回顾中国传媒大学光辉历史、激励当下师生奋进向前、展望中国传媒大学未来的晚会。陈文申书记在晚会开场时说, “从国内传媒名校到国际传媒名校, 这巨大的变化, 凝聚着几代中传人的汗水”, 而这些变化的创造者, 不仅有夺得“主干学科排名第一”等荣誉的师生, 更有在"立德、敬业、博学、竞先”校训激励下, 在传媒一线奋斗着的无数校友。苏志武校长在致辞中表示, 中国传媒大学从一所行业院校发展为国际知名的传媒院校, 面向未来, 将会进一步加快国际传媒院校建设的脚步, “为提升国家传播、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建立现代传播体系贡献力量, 为建设文化强国和网络强国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思想引擎’’。王恩哥院士代表广大兄弟院校“衷心祝愿中国传媒大学再谱新篇";波佩玛教授称赞中国传媒大学“培养出如此多的人才, 恐怕没有一所学校能与之相比”;刘长乐先生代表校友祝福母校再创辉煌;黃宏先生作为家长代表表示了对学校培养更多优秀传媒人才的希冀。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宣传部
3.风暴眼中的中国传媒大学 篇三
对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老师和校友来说,“震惊”不足以形容数日前的那个傍晚。
11月24日17点50分,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了教育部的通报:中国传媒大学的3名校领导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党委书记陈文申被通报批评,校长苏志武、副校长吕志胜被免职,另有5名学校干部因提供“虚假材料”被处理。
这条新闻迅速从各大新闻客户端弹出,无数媒体人推送了母校领导的处理决定,校友群炸开了锅。中国传媒大学的老师和学生们也陆续接到电话和微信:“你们学校出大事了。”
而他们自己却还没反应过来,“我们学校能出什么大事?”这个建校61年,以自由、宽松著称的艺术类大学,成为中央第八巡视组10月31日进驻教育部以来,第一所被通报的高校。
超标的0.8平方米
2号楼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办公楼,棕红色的墙体上嵌着校歌的词谱。党委办公室和校长办公室位于这栋楼的9至11层。《中国新闻周刊》在现场看到,楼门前堆着十几块三合板,两个工人正往电梯里搬着钢条。他们要为6层的学院办公室做隔断。
在11月24日纪检部门的通报中,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苏志武、副校长吕志胜的办公用房“严重超标”。这让“大屋换小屋”变得更为急迫。如今,中国传媒大学不少院系、行政单位的办公室都在打隔断。
“副校长有的超0.2平方米,有的超了0.6平方米。”一位接近校领导的内部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仅中纪委网站公布的高校腐败案就有50多起,至少已有36名高校官员落马。虽然高校领导因办公室超标被处理的案例并不少见,但鲜有因此而被免职的。
从中纪委网站公布这个通报开始,校长苏志武办公室的那扇暗红色房门就一直紧闭着。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苏志武雷厉风行,一向秒回短信、速接电话。但《中国新闻周刊》多次致电,他的手机均处于关机状态。如今,这间办公室的房门背后已经过改造。按规定,校领导的办公用房应在30.2平方米以内,在改造之前,它的面积超标约0.8平方米。
而就在苏志武办公室的楼上,另一间办公室则充满紧张的气氛,工作人员来去匆匆。房间的格局一目了然:一进门是一张很大的L型暗红色方桌,它几乎占据了办公室长度的一半。桌子背后的一整面墙摆放着一个枣红色的书柜,里面塞满了书。两三盆绿色盆景放在窗前,屋里甚至没有开暖气,党委书记陈文申就坐在桌子后面,被整间屋子的寒意包裹着。对记者的不请自来,他有些抗拒。
11月24日,陈文申因在“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一直违规超标使用公务车辆,违规占用下属单位车辆”被通报批评。此时,陈文申已经自己开车上班将近一个月。
但在2015年4月,中国传媒大学却在向教育部汇报巡视整改情况时称,违规使用公车和超标使用办公用房问题均已整改完毕。学校所有公务用车已全部收归后勤处交通运输中心管理和统一调配使用,取消了学校领导的固定用车,校领导公务用车在全校范围内统一调配使用。
被免职的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苏志武。图/CFP
事实上,11月初,在纪检部门结束第二次巡视后,校领导们才开始自己开车上班。那时,北京下了2015年的第一场大雪,日后被免职的副校长吕志胜当时开车还追了尾。
本次通报除了处理了上述3名校领导外,中国传媒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主任姜纳新、财务处处长刘湧、后勤处处长周哲、党委校长办公室行政科科长铁俊及秘书科副科长陈莹峰等5名干部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处分。他们被处理的原因则是:“在接受组织检查询问时,提供虚假情况和材料,应付巡视检查和组织调查问题。”
“因为害怕处分,他们起先并不愿意提交(那些材料),但后面还是交出来了,这就存在前后不一的情况,现在看来(之前的材料)就是不真实的。”陈文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他们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顾虑。他们的心情也比较复杂。”
24日,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撤销姜纳新党委校长办公室主任职务,并由正处级降为副处级。周哲、陈莹峰则被免去了后勤处处长、秘书科副科长职务。刘湧、铁俊也被调离了原岗。
在这个敏感时期,这几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始终保持着缄默。
“我觉得很惭愧”
通告公布之后,不少媒体用“窝案”“一锅端”“地震”形容这次事件。
不少人认为,处罚“有些过了”。而对3位校领导个人的口碑,甚至有一边倒式的好评。
2012年8月,调任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以前,陈文申几乎一直在北京大学工作。他担任过北大人事处长、校长助理、常务副校长,分管人事、财务、行政、后勤、产业等。担任常务副校长期间,他和另一位校领导被称为校长手下的“两大干将”。
一位在北大与他共事二十多年的教授用“率真”评价陈文申,他曾因“太过公正”“不会绕弯子”而得罪人,不得不离开北大。“他最多是失察。我相信他的底线,自己应该是很到位的,但是你不能只自己到位。”这位教授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陈文申对自己的要求不能说不严格。几乎每天中午,陈文申都会出现在办公室附近的一食堂。“我遇见他很多次,从没见他上过二楼吃饭。”一位老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食堂的二层是小炒,一层则是大锅饭,一楼最贵的菜是7.5元。
“我没在校外请过一顿饭,我自己也没有拿过一份礼品。但这不等于说我没错误。”作为中国传媒大学的一把手,陈文申向《中国新闻周刊》多次坦承,他在监管方面的确有难以推卸的责任。
2015年7月,陈文申还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进一步深化八项规定的落实,认真查摆在纪律建设、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方面存在的不严不实的问题,严格按照教育部和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然而,在传媒大学,八项规定在执行和监督上似乎变成了容易忽视的问题。校领导的公务用车有“两个18”的标准,一个是汽车排量在1.8t以下,一个是总价不能超过18万元。“我也是才弄明白这个标准,”陈文申坦言,“我觉得很惭愧,很惭愧。”他重复了一遍,而这句话似乎已经成为他的口头禅,在整个交谈中,他多次重复这句话。
中国传媒大学的公务用车均购置于八项规定出台前。此前,几位校领导配备的公车是黑色奥迪,也就是说,所有的车都是超标的。这个被忽视的细节也成了后来校领导被处理的关键。
在中纪委发布的多起高校领导违纪通报中,“超标使用办公用车”“节日期间公车私用”等是最常见的违纪行为。
2015年2月5日,教育部纪检组通报称,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副院长兼基地建设与成果管理处处长、学校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负责人万青云存在公车私用问题,违反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华中科技大学纪委给予万青云党内警告处分。教育部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从中吸取深刻教训,引以为戒。
显然,年初教育部的这次通报对于中国传媒大学来说并未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而如今,被通报之后,中国传媒大学的公务用车只剩下两辆使用了15年、几乎拉不开车门的桑塔纳。
“要做成事不得不有点犯规”
2012年6月12日,中国传媒大学也曾接受过财政部驻北京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检查组的检查,检查组对传媒大学的预算、资产、财务三项工作进行全面检查。曾经在财政部工作15年的副校长吕志胜,面对昔日的同事说:“这是对我校预算资产财务管理水平的一次检阅。”
但在3年后,教育部巡视组却发现,吕志胜作为分管学校财务的副校长,并没有正确履行行政监管职责。纪检部门的通报中称,他对学校财务管理混乱、“三公经费”列支不真实、严重超预算和有关部门向组织报告不实等,负直接责任和主要领导责任。
在纪检部门的通报中,财务混乱的表述并不少见。2015年7月,中央巡视组对巡视复旦大学进行通报时,首先点名的问题就是“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混乱”。
一位在学校任教超过20年的教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几年前,他就曾给苏志武发去短信,反映财务混乱的问题。有的老师在多个的学院授课,不同学院分别向财务处申报老师的工资,但工资没有细目,“最不清楚的是老师。这算不算财务混乱?”
当时苏志武迅速回复了短信,“会认真做”,之后就没了下文。
一位学院领导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传媒大学的财务一直“严格得要命”,劳务费很难报销,一些老师做完项目后甚至很难拿到津贴,更不必说交通费。而这些费用却在北大、清华都可以报销,“他们的老师甚至会问我们,为什么我们(清华、北大)能报、你们不能?”
“光靠教育部给的钱,很多时候做不成事儿,要做成事儿不得不有点犯规。(一些项目)不请客,上级单位就是不批。”前述学院领导说。
2000年,中国传媒大学成为第五批教育部直属高校;2001年,正式列为“211”学校。在75所直属高校中,32所部署高校的校长是副部级干部,包括北大、清华、人大等高校,而中国传媒大学则是局级单位,教育部可以直接决定其校领导的任免。
“楼新得像暴发户”
2015年11月,并不是纪检部门对中国传媒大学的第一次巡视。早在2014年10月15日,教育部巡视组就曾进驻过中国传媒大学,进行了为期6周的巡视工作。当时的巡视组组长是华中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朱玉泉。
2015年1月5日,巡视组向中国传媒大学反馈问题时,朱玉泉曾特别针对八项规定指出,现任校级领导干部办公用房面积超标,退出领导岗位的校领导仍然超标配备办公用房;住在校外的现职和近年退出领导岗位的校领导均配备固定公务车辆和固定司机。
陈文申和苏志武都出席了这次的反馈会,并当场表态:“立行立改,抓好整改。”
然而,这一次巡视还发现了一起陈年旧案。2006年,中国传媒大学时任图书馆长将3万元公款存入母亲名下。但事发后,学校并没能及时发现管理和制度上的漏洞。在该图书馆长被判刑后,学校又发生了一起被内部人士称为“后勤案件”的事件,但这起案件甚至没有按规定上报驻教育部的纪检组。中国传媒大学在南京开设的南广学院也曾因财务问题被调查,分管财务的时任副校长也因“行为不妥”而被免职。
这次,巡视组收到最强烈的意见是学校的基础建设。自从2006年5月苏志武担任校长以来,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将这所学校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教学楼、操场、游泳馆、图书馆、国际交流中心等多个工程几乎同时进行。
2002年,可以被视为中国传媒大学“大兴土木”的节点。此前是人才和学科的深度发展,而在这之后则是硬件设施的高速建设。为了配合2004年的50周年校庆,学校早在2002年便开始兴建一批新校舍。但当时的建设工程远没有后来的浩大。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高校就因大兴土木而频发贪腐案件,直到2013年,高校的贪腐案件中有80%都与此相关。
朱玉泉也指出,中国传媒大学的基建项目“周期长”。苏志武当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在2015年9月,他说:“如果还不能完工,我们就不开学了。”这是他在操场上对工地负责人说的一句重话。但显然这句话没有收到任何效果。学校的操场已经修了3年,至今没有完工,已经有3届学生,没有参加过开学典礼。
在校内人士看来,项目的缓慢运作是因为策划时缺乏前瞻性、预见性。一些项目的预算论证也不够充分、细密。功能定位甚至并不明确,经常导致设计变更、功能变更,边建边改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基建工程进度。学校建设资金需求与有限财力矛盾突出。中国传媒大学里的某个博物馆,因为缺乏资金,一建就是10年。“我们这么多工地谁给钱啊?都是靠筹措的,” 一位接近校领导的内部人士说,“很焦虑的。”
于是,“转工地”成了苏志武的习惯。他曾是插队知青,做过车间工人,身上有一种无法消散的农民气质。“很土”,不少老师这样形容他。除了出席正式活动,他总穿着一件灰色的夹克,去学校各个工地转悠。有一次,他甚至穿着雨鞋,戴着黄色的安全帽,拿着铁锹和工人们一起在修建的操场上铲土。
“我批评过他,”上述领导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一个校领导不应该这样。”另一位老师则更加尖锐地批评道:“这些亲力亲为的事情应该由校领导做吗?他的工作重点不应该是教学吗?”
“现在的楼新得像暴发户,基础设施越来越高大上,学术的东西却越来越沉沦。”一位任教二十多年的教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执着于硬件设施建设,是因为那些都是显性工程。现在学校的硬件发展远远超过了学术的发展。我们的学术发展也远远落后于传媒行业的发展。”
不止一位老师流露出对上世纪80、90年代教学环境的留恋。那时中国的电视行业刚刚壮大,中国传媒大学师生刚好参与其中,相关学科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发展”。虽然那时的校园里,最高的建筑只是一栋9层的主楼,土路两边还趴着一堆低矮的灌木丛。
一些师生显然不能完全接受校园环境的改变。原有的草坪被挖开,建起了小桥流水;柏油路被撬开,铺上了石板,道路无比宽敞,但行人道消失了。“这些真的有必要吗?”不止一个人这样问。
“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偶然出现一个英明的校长吗?”
纪检部门在反馈中提到,中国传媒大学在用人和干部选拔上听取民意不够,公信度不够高,有任人唯亲的问题,在执行纪律时也存在“好人主义”。一位与苏志武相熟的教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有人为了评职称,“把菜刀拍在了苏志武的办公桌上”,马上心愿得偿。
苏志武自1993年进入校领导班子,“和校领导关系密切的学院领导,有机会让学院得到优先发展。”一位老师说,“苏志武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会改变吗?”
曾有一位老师希望竞选学院领导。他有一次偶遇苏志武后,便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雄心壮志。苏志武低着头,对他说:“当领导是要牺牲自己的,是要为大家服务的。”这个老师并不认同,开始大声地反驳他。苏志武沉默了很久,突然说了一句:“当领导,就是当孙子。”“他声音很小,稍不留意就会错过。”这位老师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道。
院系合并是近年来最令高校头疼的事。早在2002年,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在教育部主张的高校合并浪潮中并入中国传媒大学,这让传媒大学的校园面积增加至49.96万平方米,扩大了一倍。
也是从这两所学校的院系合并开始,老师们对学校的学科设计、学院安排产生了诸多不满。“有人论证过应该怎么合并吗?”一位老师甚至曾在合并后的学院大会上公开指责:“你们研究的煤和我们研究的媒不一样。”
此后,一些学院又因为院系领导的“权力斗争”陆续拆分成若干个学院。“行政高于教学,有些学院的拆分是极不合理的,但是没有人解释。”虽然并校浪潮中更多的大学是向综合性大学发展,但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科发展并不平衡。在一些弱势学院里,有的老师甚至至今没有自己的办公室。
在行政权力主导下,很难完全按照专业、教学的发展科学地管理;这是所有高校都会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对行政权力也缺乏有效的监督。中传所存在的问题,其实也是诸多高校所面临的问题。
4.中国传媒大学专业介绍 篇四
大学生小陈中国传媒大学平面设计专业毕业,回到江苏徐州家乡后,计划自己创业。其利用所学知识,想在家居行业寻找创业机会。其本人比较喜欢家居设计,喜欢类似宜家风格的家居产品。
创业条件:1、2、3、4、本人具备一定的设计水平,可以自行设计一些家居产品 创业资金有限,目前开实体性经营化门店比较困难。不具备规模化的生产能力,需要寻求生产合作。对现代简洁风格的家居需求市场比较有信心。
5.中国传媒大学专业介绍 篇五
从中国传媒大学获悉,该校明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传播相关9个专业初试自命题科目有调整。
该校新闻学、广播电视学、舆论学、国际新闻学、编辑出版学各专业两门初试自命题科目为新闻传播史论、新闻实务。传播学、广告学、传媒经济学、传媒教育各专业两门初试自命题科目为传播历史与理论、传播实务。
该校研究生院王老师介绍,在调整的科目中,新闻传播史论为150分,新闻实务为150分。其中公共部分占80分,为各相关专业必答题;分专业选做部分70分,要求考生根据个人报考专业选择。指定选做一:新闻学、舆论学、编辑出版学专业;指定选做二:国际新闻学专业;指定选做三:广播电视学专业。传播历史与理论为150分。传播实务为150分。其中公共部分占80分,为各相关专业必答题;分专业选做部分70分,要求考生根据个人报考专业选择。指定选做一为传播学专业;指定选做二为传媒经济学专业;指定选做三为传媒教育专业;指定选做四为广告学专业;指定选做五为传播学专业传媒政策与法规方向;指定选做六为新媒体专业新媒体产业方向。
6.中国传媒大学专业介绍 篇六
一、对传媒类专业学生的群体特征的认识
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国际传播学院为例, 经走访调查了解到, 多数学生的思想素质状况总体呈健康、稳定状态。然而, 由于传媒院校大学生专业学习的特殊性、社会交往的局限性及以往教育引导的片面性, 致使部分学生存在着重现实、求实惠等不良倾向。在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国际传播学院2011级学生中, 文化课的学习上重修的比率较高, 其中播音专业的又比新闻专业的高;部分学生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 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缺乏深入思考;有些学生认为“两课”教学可有可无, 甚至认为是浪费时间;有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恋爱问题。总而言之, “崇尚远大理想, 但缺乏理性思考;注重专业学习, 但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 忍受不了寂寞;认同纪律约束的必要性, 但主观要求与行为放纵相矛盾, 经常表现出不自觉的与纪律约束相对抗;自我意识突出, 思想上依靠集体与言行上推崇个体相矛盾;文化基础薄弱, 思考问题缺乏深度;思想活跃, 敢说敢为, 富有创造性, 但过于理想化, 易脱离现实;情感丰富, 但遇事缺乏冷静, 情绪化行为突出;崇尚真知, 追求个性, 但在是非问题面前缺乏辨别力, 易盲目模仿;社会活动能力强, 参与活动机会多, 但又是社会不良现象的‘易感’人群, 随意性和散漫现象时常在学习生活中发生”是当前传媒类专业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1]
二、对传媒类专业学生个性特征的认识
(一) 专业情结浓厚, 但文化基础薄弱
传媒类专业学生大多认为“没有传媒就没有生命”, [2]因此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的学习上。传媒类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须要参加较多的传媒实践活动, 因而在对待专业技能课程和其他文化课程的态度上, 学生往往更注重专业技能课程而相对轻视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在校期间绝大部分课余时间也就被专业技能的训练所占用, 这就势必导致传媒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 知识面狭窄。所以, 文化课基础薄弱成为传媒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督促传媒类专业学生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 扩宽其知识领域、完善知识结构成为当前学生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 学业负担重导致了心理压力大
由于专业和就读院校的特殊性, 学生除交纳高额学费外, 他们还要考虑额外的费用支出。如非通用语专业的学生有出国计划的要考虑出国费用, 新闻采编的学生在设计作品和作业时所需的专业用具及各种专业所需的耗材价格比其他专业学生高出许多。另外, 由于专业的需要他们必须较早地接触社会, 自身渴望自立与如何适应社会以及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 从而产生一定的消极心理, 而这种不良情绪直接影响他们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 个体竞争观念趋于突出, 集体观念趋于弱化
传媒类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更能体会到“丛林法则”, 更早知道竞争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因此而对自己酷爱的这一传媒领域的学习更加自觉和勤奋。另一方面, 在个体竞争观念区域突出的同时, 原本在传媒院校氛围中就缺乏的集体主义观念就更趋于弱化。传媒教育特有的办学模式、教学方式乃至于教授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以个体为本体的, 很多时候以个人的兴趣、喜好为出发点, 以自我为中心。
(四) 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 传媒专业的部分学生在校外租房居住, 少数学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 常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 而现阶段学校还难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媒专业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传媒类专业大学生群体和个体存在的突出问题, 值得学生工作者认真思考和正确对待。
三、结合传媒类专业学生的实际, 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一) 理顺管理体制
对传媒类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还需学校家庭、社会结合起来, 而对我们现在最基础的工作是和专业教师建立良好的沟通, 在学生工作方面协商一致。
对传媒院校的学生来说, 严格的日常行为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二者相互发挥作用, 才能引导学生健康成才。而现在的问题就是制度的完善程度和执行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平时我们的思想教育倾向于“管”, 由于传媒类专业和学生本身的特性, 不能单纯的采取严加管理的办法约束学生的行为, 思想教育应该倾向于“放”。管理上应以疏导的方式, 与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注意把握学生心态, 注重因人而异, 切忌“一刀切”。在工作中应该努力做到了解学生思维方式, 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 经常与学生交流, 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 特别是一些比较特殊的个体, 如单亲家庭、贫困家庭、有病史的同学等, 建立比较详细的档案, 对这些同学需要倾注更多的关爱, 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尤其以应用为主。思想工作不能局限于一个方法, 一个模式, 应该努力做到区分对象, 层次, 因时, 因地, 因人而异, 避免千篇一律, 千人一面。研究学生个体的特点在传媒类学生的思想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 丰富教育内涵
传媒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感悟, 它用具体的手段表达抽象的思维, 再现感性的真实生活, 它是最具有实践性特征的, 传媒类专业学生注重感性和直观的效果。因此,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必须更注重“以情动人”, “情感化人”。
由于学费昂贵, 必备的专业硬件开销大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传媒类专业学生对现实反应更强烈, 易产生思想偏差, 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偏激思想, 导致心理失衡, 从而出现学习、生活、就业方面的心理困惑。为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良好的习惯, 在有良好心理疏导能力的前提下, 进一步加强心理辅导, 完善心理咨询体系, 作好宣传和研究, 使工作规范、细致、深入。
根据传媒类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增设文学, 美学, 社会学, 哲学等课程。另外, 还应该组织各类人文讲座, 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 提高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
传媒类学生具有良好的活动组织能力, 他们更愿意参加复杂的学生社团活动。我们要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 适当放开, 才能让学生活动更符合学生特点和发展需要, 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有利于良好文化学习氛围的形成。不同类型专业还可以结合自身特点举办一些展示成果的专业性活动, 像新闻系新生辩论赛就可以团结新生的凝聚力, 媒介管理系素质拓展活动, 国际传播系外语文化节则一定程度上激励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传媒类专业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 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和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立足于发现、研究分析、解决新问题, 使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为传媒类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建超.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9 (4) .
7.中国传媒大学专业介绍 篇七
北京广播学院,这是个多么响亮的名字呀,在这里,孕育了中国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播音员和主持人,但我却并非冲着她的名气而来。当年的我,一心向往首都,只要是北京的大学,我一概没有意见。因此,进入广院,纯属意外。
就这样,在对广院的一无所知中,十一年前那个夏天,我兴奋地坐上了北上的列车,正式拉开了自己人生最美好和惬意的四年时光的序幕。
通往宿舍的小胡同
看学校的第一眼,我没有惊喜;看第二眼,反倒有了些许失望。
传说中的大学,那都该是幅员辽阔呀,两个校门之间骑车穿行还得很长时间呢。可这广院,居然就这么巴掌大个地方,步行参观校园也不过花费半个小时而已。
而这种失望,在看到那条通往宿舍的小胡同之后,更是无以复加了。
女生的新生宿舍位于与广院相邻的中国矿业大学里,通过一条胡同与北广相连。胡同不窄,路却不好走,入住的那天又恰逢雨后,路面泥泞得简直无法下脚。那时的我还不会乐观地看待生活,走一路,也抱怨一路。
军训回来,我们便开始了借由那条胡同在教学楼和宿舍楼之间的穿梭。北京从前还不似现在这般雨水稀少,这本是好事,可因为那条胡同,雨在我的眼里,也变得极其让人讨厌了。
终于,慢热的我在经过一个学期的磨合之后,适应了这条胡同,也适应了大学生活。当然,周围的一切也随着这种适应开始变得有趣起来。
胡同边上的定福庄第二小学很有趣。每次从胡同走过,都会经过一排教室的窗户,踮踮脚尖便能将里面看得一清二楚。有时看见的是鸦雀无声的课堂学习,有时看见的是叽叽喳喳的课间休息,有时看见的只有黑板报留守的空空教室,无论哪样都能勾起我无限的童年回忆,引发会心一笑。
矿业大学的操场很有趣。我最喜欢在不上课的日子去矿大操场旁边的教学楼自习,然后在阳光最好的时候下楼来坐在有树阴的椅子上,吃着东西看别人挥洒汗水。偶尔,我会抬头看天,那时北京的天空特别蓝,看着它仿佛时间都会停止,看着它才能最为深刻地体会到大学时光的闲适。
充满趣味的事就这样一桩接着一桩在生活中浮现出来了。
或许,这就是广院给我上的第一堂课吧。这堂课告诉我的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那就是调节心态适应环境,因为在这个问题上,除了改变自己,别无他法。
白杨树、核桃林和蝴蝶兰
说起广院的象征,那非白杨树和核桃林莫属。广院的校歌是《年轻的白杨》,广院的论坛是“核桃林社区”,可见白杨树与核桃林之于广院的意义。
“校园里大路两旁,有一排年轻的白杨,早晨你披着彩霞,傍晚你吻着夕阳……”这个旋律,北广人不仅熟悉,还将它唱响祖国的大江南北。白杨树的不朽生命力正是北广人蓬勃朝气的写照。
核桃林由一棵核桃树与它旁边的很多很多棵核桃树组成,它们如兄弟姐妹般紧紧地站在一起,遮天蔽日。白天的核桃林属于爱学习的男生女生,因为那里树叶沙沙,让人神清气爽;晚上的核桃林属于恋爱中的男生女生,因为那里光线昏暗,从来不缺浪漫。
作为广院校花的蝴蝶兰,却不似白杨树与核桃林那般有名。蝴蝶兰的花期很长,清香而美丽,北广人就如蝴蝶兰一样平凡却高贵。
说来惭愧,白杨树和蝴蝶兰,我在四年里似乎从未留意过。只有那片核桃林,留下了我无数的足迹。核桃林看见过我勤奋学习的身影,核桃林挽留过我疲惫不堪的步履,核桃林还倾听过我内心最甜美的秘密。可若是要我具体描述一下核桃林的面貌,我的头脑却一片空白。其实,核桃林早已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已变成一种情结,溶入了每个北广人的血液,无论我们看见或看不见,它都在那里,在心里。
消失的水煮鱼
广院的水煮鱼大名鼎鼎,每一个毕业后再回学校的人都会选择去水煮鱼餐厅追寻上学时候的味道,即便是声名远扬的央视名嘴也不例外。
我是大三那年自己能赚钱以后,才认识水煮鱼的。在那之前,我一直老老实实地在学校大食堂解决肚子的需求,大食堂六毛一个的肉饼曾是我的最爱。
第一次吃水煮鱼的情景我早已忘记,记忆里留下的只有那被玻璃板压住的绿格子桌布,那木质的白色格子推拉门,那拥挤狭小却总是轮不上的包间,还有那绵长的水煮鱼的香味。水煮鱼刚端上来的时候油还在沸腾,鱼肉薄薄的闪着诱人的金黄色,垫底的豆芽软而入味,我每次都丢人地捞干净最后一根豆芽才罢休。到现在为止,广院的水煮鱼依然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水煮鱼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水煮鱼餐厅已不单单是个吃饭的地方,在那里我们发牢骚、谈理想,我们喝酒、划拳、我们唱歌、拥抱。水煮鱼餐厅就像一个装满自由的容器,每一个北广人在那里都可以肆无忌惮地想说就说,想唱就唱。
遗憾的是,去年夏天,水煮鱼餐厅拆了,我后知后觉,没有赶上品尝最后一顿水煮鱼。据说它还会重建,但重建起来的水煮鱼餐厅,还会跟从前的一样吗?
而如今的广院,也如重建了一般,跟从前不一样了。为了建设综合性大学,在合并了中国矿业大学后,广院于建校五十周年之际正式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广院确实强大了,无论是占地面积还是所设专业都今非昔比,可它还是我的那个广院。
广院改了名字,但永远不会失去灵魂。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毕业七年了。七年间,我很少回广院去,所以广院的改变我几乎从未亲眼见过。无论她怎样变,她赋予我的那份积极、活跃与自信,已烙进我的生命,永不会再变。
(转载自《风流一代》)
【中国传媒大学专业介绍】推荐阅读:
中国传媒大学好吗07-11
中国传媒大学815真题10-03
中国传媒大学军训事件10-24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07-06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考研真题09-23
中国传媒大学2014研究生入学须知12-20
传媒专业自我介绍300词英文篇12-17
传媒专业大学生报关行实习目的12-06
2023中国信息大学专业介绍网络工程专业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