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城市认知实习报告(精选10篇)
1.建筑与城市认知实习报告 篇一
一、城市规划展览馆
可以说,要了解一个城市的规划,首先要参观当地的城市规划展览馆。
1.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1日地点:南京
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位于玄武门22号。整个建筑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共分三层。
一层是序厅,主要是接待处、规划公示厅以及金陵四十八景。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前身是江苏展览馆。当时所谓的对外开放只是用于市政间交流,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市民参与。新的《城乡规划法》明确提出了公众参与的概念。所以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公示厅也可以说是新政策的一种反映。
二层是城市规划厅、建设成就厅、历史厅以及南京全景沙盘模型。整个展区从历史和整体出发,使人对南京的历史风貌、整体规划建设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沙盘利用影片、灯光等效果介绍了南京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与标志建筑等内容,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层是南京分区规划展示厅以及3d环幕影院,分别展示了鼓楼、玄武、白下等13个区县的规划。
整个建筑大方简洁,外表面的石门与玻璃幕墙对比。
其区位条件也比较优越,它位于中央路口,接近地铁通道,便于组织交通;毗邻玄武湖、玄武饭店、明城墙等,离市区比较近。
但是我们发现整个展馆尽管是免费参观,来者却寥寥无几。
2.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6日地点:上海
上海城市规划馆位于上海黄浦区,位于人民广场附近,周围有一系列的商业与服务性高层建筑,交通组织便捷,靠近地铁站,并且离上海的外滩也不远。整个展示馆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670平方米,建筑高度43.3米,展馆大楼主体造型从中国传统的城门形态中获得设计灵感,以中心对称的结构图式巧妙地呼应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思维,与现代感及富智慧地在同一建筑上体现出和谐美感,顶部寓意着盛开的上海市花——白玉兰,网络状的结构让建筑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
展馆分为地下一层以及地上五层。地下一层为上海1930风情街一层大堂为序厅,展示了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方案模型(用于方案意见征询)以及陆家嘴金融中心的.巨大金色模型艺术模型。在一层与二层之间有一个夹层,为历史文化名城厅,凭借影视、大型仿真书本、展板、模型等整体重现了老上海的沧桑岁月。二层为临时展厅,此时作为20上海世博会规划方案展,详细的展示了其场址规划设计方案、历史保护建筑与保留建筑方案、道路与公共配套设施规划控制图等等,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各场馆建成后的效果。三层为总体规划一厅,以上海核心区域城市主体模型为中心分布城市总体规划展区、世界之窗展区、浦东新区展区、县区展区、以及在国内最先进的360度环幕虚拟演示厅。四层为总体规划二厅,重点展示了主要有中近期建设规划,涉及交通、环保、绿化、房产、旅游等内容。五层是服务休闲空间。
尽管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实行收费制度,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来参观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和南京尝试规划展览馆的门可罗雀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不得不值得的我们深思。毋庸置疑,两者的区位优势比较接近,但是上海展览馆的科技应用、趣味形象化以及品牌效应、网络系统化宣传更加贴近了普通大众的认知水平。
二、博物馆与纪念性建筑
1.苏州博物馆
时间:7月5日地点:苏州
苏州博物馆新馆(下面简称苏博)位于苏州市东北街,忠王府西侧,与拙政园只有一墙之隔。
面积有8000多平方米,与拙政园、忠王府的布局一致,分中、东、西三部分。中部为入口、大厅和花园;西部为展厅;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服务行政空间以及和忠王府的通道。内部共分地下一层、地上2层。
苏博是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设计理念是“中而新,苏而新”。但是笔者参观后却发现苏博的贝氏风格要远远大于苏州传统风味,,整个建筑运用了贝氏常用的几何体,充满现代感。馆内基本上是现代的风格,功能分区明确,交通导向性好。屋顶体现了贝氏“让光线来做设计”的名言。钢结构和木作斜向撑起的屋顶透光使光线斜射进来,既利于补光,又不会损坏藏品;横条长天窗使自然光线打在地上和墙上,充满了光影的虚实感;西部展馆楼梯的黑色大理石幕墙采用凹槽使水按流线下落,水谭上映着屋顶漏下的阳光,波光粼粼。在细节处理方面,在楼梯的台阶横向两侧,可以看到微微翘起的部分,有几分模仿传统屋顶瓦楞的感觉。
虽然,苏博借鉴了园林的粉黛外墙和叠山理水,但是线条却略有生硬。中庭中虽有园林林曲水游廊小亭的身影,也因亭的体量略显遗憾。中庭的片假山没有采用传统的太湖石,而给人一种远处山体连绵质感,但是这种感觉却经不起距离的推敲似乎只能远观而已,走近却失去味道。
据了解,苏博选址时因建馆要拆除周边的一些古建,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而过高的造价又使其备受争议。在拙政园等一片古建中选址要想不对原物毁损实属不易,而要想和真正周围融为一体更是难上加难。如何更好的保护历史遗迹,如何使新生的建筑和周边互生互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雨花台
时间:7月2日地点:南京
雨花台位于南京中华门城堡南,是一座烈士陵园,也是纪念性的风景名胜区。全区分为中心纪念区、名胜古迹区、雨花石文化区、生态密林区、雨花茶文化区、游乐活动区6个区,其中以中心纪念区为布局中心,其他5个区环绕四周。我们参观的主要为中心纪念区。纪念区交通流线人车分流,外围一圈是车行道,同时也是和其他几个区的分隔线。进入区内则为步行路线,保证区内肃穆静谧的环境需求。区内的布局存在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中轴线上坐落分量最重的三座建筑,由南至北分别是忠魂亭、纪念堂和纪念碑,这条中轴线还贯穿了南北大门,成为了整个景区的主轴线。三座主体建筑依山而建,顺应地形,高起的纪念碑和忠魂亭形成了对景,纪念堂前后的广场简单而大气,具有纪念性和集合性的作用。主体建筑虽然采用了一定中式元素,如纪念馆屋顶选用中国传统的庑殿顶,但是并不是完全中式,在建筑体型上是采用了简单的几何体块,如纪念馆在平面上呈u字形,忠魂亭为立方体块,而纪念碑为巨型的长方体块,而建筑也选择了简单的浅灰砖石。越是简单的东西,其实越能表现出丰富的纪念意味。
在纪念性建筑设计中,树木和水面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树木和水给人宁静之感,更能让人思考生命与和平的寓意。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征集方案中,获得第二名的英国david chipperfielc设计的方案中个地面部分全是有树木和水面构成,只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往地下的主体部分中。
在整个纪念区中,从大部分的游览者身上看,纪念区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纪念和震撼效果。个人认为,就现在而言,过于夸大建筑的体量和过于明显的彰显纪念意义反而会使人产生心理上的忽视感与回避感。
三、传统居住游憩空间
1.园林——拙政园
时间:7月5日地点:苏州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隅,始建于明正德四年间,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占地5.2公顷。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以及南部由住宅改建后的园林博物馆。园林布局以水为主,环以林木,西部由一曲形水池以及依水而建的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构成。东部布局则以平冈草地为主,并配以山池亭阁,视野相对开阔。
2.建筑与城市认知实习报告 篇二
关键词:城市记忆,建筑形式,林荫道,标志物,历史文脉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 城市空间的塑造取决于城市要素的配合协调, 各构成要素建筑、道路、绿化、河流等。追溯历史, 城市之始源于街道, 作为一条穿梭轴, 以“线”串“点”衔接着各区域的市, 形与成。
城市街道彰显着地区历史文化、社会物质生活和空间艺术形态的演变历程。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历史人文景观, 结合特定条件, 塑造特色文化意蕴。然而,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街道设计缺少了文脉意识, 地段特色不明显, 城市特色没有跟随道路延展, 道路没有巧妙的结合原有道路风格特色, 致使新道路与原有建筑难以有效地协调一致, 进而失去了对环境的认同感, 消减了对城市的记忆, 这种现象在历史文化古都尤为常见。
一、城市街道内涵
《辞海》对于街道解释道:“旁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 是一个集生活、社交、商业、休憩于一体的城市生活空间的交流场所。
城市街道不仅是城市交通的载体, 也是反应城市精神面貌的窗口。根据道路性质, 将城市街道分为五类景观:代表城市形象、高格调的景观大道;人流集中、购物休闲类的繁华街;一般车行大街;人流较少的后街;私用小巷、胡同或小路;
二、挖掘城市街道意向的着力点
我们对一座城市最深的印象也是其整体环境视觉品质的索入和感触,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这一书中, 他最关注的就是城市整体的视觉品质。整个研究可以看做是先对其传统地域形式、文化、名称、意义有充分的把握, 将其视觉信号根深脑海, 这种图像能让人在无数变化不定的形式环境中, 清晰可见, 赫然而立。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 更多的追求文化的传承甚于对形式的创新, 对于文化的表达表现在道路方面就是指借助道路的特征、建筑的变化、地面植物特色、沿路鲜明的功能特征等增加了道路的识别性, 判定所处位置, 获得方向和距离, 城市道路对于城市印象的沉淀发挥着导向作用, 承载着历史和未来。
三、城市街道设计因素记忆城市
街道对城市印象的表达不仅仅是街道的景观品质, 而是街道在城市印象中的地位和组成。从经典的城市设计理论出发, 提出现代城市街道印象设计的一些基本因素:建筑形式设计、林荫道设计、标志物设计、历史文脉传承设计、时尚文化活动等都以不同的方式向人们传递着一种历史信息。
1. 建筑形式设计
建筑最初由群落聚居演变而来, 随时间推移, 沉淀着自己的记忆。建筑形式的价值在历史的延续中表现的更为明确, 一座历史性的建筑往往标志着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文化含量, 是追寻城市记忆的重要元素。建筑体作为展现街道形象的庞大艺术品, 它有着自己的历史和独有的形式, 它留存的精神价值感染着我们。
建筑与城市的最初成分一起出现, 城市的视觉形象与城市建筑有着密切的关联, “建筑是形象的艺术, 而城市是记忆的艺术”, 作为“人造家园”的实体, 这件艺术品根据其美学规律, 影响指导着城市的演变, 沉淀着记忆, 拓展着永恒。
2. 林荫道的设计
城市地面的植物形态传达着不同的城市形态概念、建造历史, 彰显着不同的城市记忆。表现最直接的即城市林荫道设计。
林荫道的由来:在巴黎, 香榭丽舍大道两边在17世纪70年代种植了梅花型排列的树林, 成为广受欢迎的休闲胜地。随着城市的发展, 林荫大道更加充满生机活力, 1775年正式确立为林荫大道。之后全国一些城市小公园内普遍出现了“一条路两行树”造景模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 城市街道两旁的行道树成为的城市一大特色, 于无形中沉淀着岁月的痕迹, 越是参天古道对城市印记越深。
3. 标志物设计
凯文·林奇曾指出:“有时候, 环境的组织并不靠普通的方向系统, 而是靠一个或数个兴趣点, 其余事物都向着这些兴趣点。”[1]日积月累, 这些空间构成要素的突显或凹陷亦或者个性点都可能成为城市的标志。
苏东坡有诗句:“赖有高楼能聚远”。某些区域内的地标性建筑, 通过远距离视察有效的目标, 根据相对位置, 确定方向和目的地。在城市纷杂的路网中, 作为一种视觉可见的突出实体形象, 与城市建立着识别性联系, 依靠其独特的目标性功能, 成为追寻城市印象的一种方式。
4. 历史文脉传承
城市街道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场所, 是地域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沉淀着城市丰富的文化活动、社会意识形态, 从长远的角度出发, 街道文脉牵动着深层次的文化理念, 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化印记的集合, 街道文脉的传承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
凯文·林奇在《城市形态》一书中提及“一个好的地方, 就是通过运用一些对人及其文脉都非常恰当的方式, 使得人能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社区、自己的过去、社会网络, 以及其所包含的时间和空间的世界”[2]。
所谓文脉, 英文即Context一词, 原意指文学中的“上下文”。在语言学中, 该词被称作“语境”。在广泛的意义上, 该词的引申意义为一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与他事物的关系。在设计中, 该词更多地被理解为文化上的脉络, 文化的承启关系[3]。
“深山藏古刹, 城中览古韵”, 城市街道的空间布局的改造、建筑空间与形式的改建、文化小品的点缀等都涉及到城市地域文化的传承, 尤其文化在步行街中渗入更可增添可识别性, 提升城市文化的层次。例如香榭丽舍大街号称世界最美丽的散步大道, 集商业、旅游与街道景观于一体, 它形成于历史的积累, 除协和广场和凯旋门之外, 拥有很多历史回忆, 更加深城市的记忆。
5. 时尚商业文化活动设计
城市包含两层概念, 城即城墙、城郭、区域的概念;市即集市、商业的概念。昔日, 沿街建商店、沿街叫卖等商业活动是城市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在“北宋的首都东京在五代后周改建汴州为都城时就已临街设店……形成按行业成街的情况, 一些邸店、酒楼和娱乐性建筑业大量沿街兴建起来”[4]。在宋画《清明上河图》中证实整个东京城都呈现出这种特色, 酒楼、米店、茶馆、作坊、布行、药店、小贩、货郎担等满街望去, 应接不暇, 构成街道的种种商业活动仿佛是市民天然生活的一部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商业的繁重状况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面貌。另外, 一些标志性时尚商业街道的出现, 记忆着城市的视觉景观特色, 对于协调城市的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美国纽约的华尔街, 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 北京王府井商业街, 英国的牛津街等, 它们沉淀着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国家的记忆。
四、城市街道流逝的记忆
城市街道作为城市的视线走廊, 它的记忆有明显共性和个性, 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印象设计元素之外, 水景、灯光、小品、周边环境特色绿化等细节设计千篇一律, 设计雷同, 缺乏个性特色, 尤其是江南街道水景逐渐没落。正所谓“无园不水”, 水是景之魂, 在杏花烟雨的江南, 有水更具有灵动性。水是对江南的记忆, 无水则会使人思, 城市特色不足尚觉有憾[5]。
五、结语
通过对现代城市街道印象设计元素的分析, 跟随城市记忆的路径, 唤醒人们的认识。对于有历史的街道, 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 挖掘历史文化蕴涵, 保留具有传统价值的东西;对于没有历史的街区, 在依附各种形式, 在新形式中, 展露时代光华, 寄托城市精神内涵, 生长城市标志性记忆, 慢慢的再现历史精神理念, 维系城市特色的可持续发展。
当突变的街道视觉形象具有可存在的价值时, 就会被保留下来, 相反, 则被淘汰。伴随着潜移默化的更替, 变更着城市街道的视觉形象, 保留着街道传统的文化特色, 组织城市的时代性环境特色, 影响着城市的视觉品质, 给人以可见的、连贯的、清晰的城市印象。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41-85.
[2]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林庆怡, 陈朝晖,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24-27.
[3]姚喆, 周正明.城市街道的文脉探索与个性确立[J].规划师, 2006, (6) .
[4]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4:164.
3.城市认知实习报告 篇三
——10级规划2班 邓飞2010301540059
一)城市概况——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
风景秀丽的海上花园——厦门市,为祖国东南沿海的重要门户。地处北纬
24°26′46〃,东经 118° 04′04〃,在北回归线边缘,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如春,气温宜人,绿林掩映,繁花似锦。厦门位于九龙江海口,与台湾隔海相望,金门更是一衣带水、鸡犬相闻。行政区划为彭浪屿、思明、开元、湖里、集美、杏林、同安等七个区。面积达151平方公里。(厦门岛含三个区,面积达成31平方公里。)厦门市是以厦门岛为母城,包括周围星罗棋布的二十多个美丽的岛屿,无数个造型迥异的礁石。厦门是属大陆岛,独特的地形地貌和火成岩地质构造,形成绮丽多姿山色水景。1933年首次设“厦门市”,至于1981年厦门开始办“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创办特区,使厦门得以迅猛发展,从1982年到1997年,城市建成区面积从旧城区12平方公里,扩大到近70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从20多万增到近50万人(不含临时人口),国内生产总值从10多亿元增至37亿元,工农业总产值为559亿元,年递增20%以上。在这期间,城市规划工作经过多次高速或修订,使厦门城市总体规划提高到一个崭新水平。
规划目标——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
厦门城市总体规划分近期、远期、远景三 个阶段,厦门从“海岛城市”拓展为“海 湾城市”,远期城市面积扩大到 150平方公里以上,人口 150 万人左右,城市规划区面积 560平方公里,形成大都市的框架。具备现代化的海港、空港、信息港,以港兴市,与国际接轨的 21 世纪规划目标。
城市性质—— 海港风景
厦门港湾广阔、水深、不冻、不淤,具备枢纽港的优势,区位台湾海峡。东渡、海沧港区规划年吞吐量将 达 1 亿吨,形成国际性海港。厦门海岛环抱;礁岩奇特,沙滩平坦,山林滴翠,构成独特自然景观,古代 和近代建筑精华形成人文景观,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 40%,创建了国家级园林城市,形成景中有城,城中有景,城景相依,城景相融的生态型山水城市。
城市结构—— 众星拱月
厦门城市结构以厦门岛为中心,幅身四周的卫星城镇,形成众星拱月,一城多镇的框架,城市总体规划分 为四大片区,本岛为中心片区,包括中总新市区、南部旧城区、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北部港区、高科技工业区、东部前埔副中心。西片区包括海沧、嵩屿、新阳、马銮组团。北片区包括集美、杏林、同 安组团。东片区包括马巷、新店、刘五店、大嶝岛,远期含金门岛等组团。城市开发原则---严格保护鼓浪屿,适度开发本岛积极发展海沧,充实配套杏林,完善提高集美,创造 条件拓展同安、刘五店、大嶝岛。城市性质: 以建设我国东南沿海中心城市为总体发展目标,以建设海湾城市、港口风景旅游城市为 城市性质 发展核心。
二)城市街景
城市的街景犹如人的面容,是展示城市特有采的风景线。
厦门的每一条道路规划建设的同时均为绿化景观预留了空间,每一条道 路景观带上的绿地形态、植物配置、景观小品设置、夜景效果等每一处景观细节都在讲述着一段不同的景观故事。通过一座城 市的道路,到达城市的各个角落;透过一座城市的道路景观,延伸城市的影响力。厦门的街,干净,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城里的街道各种地形都有,笔
直宽广的大道,弯曲的小路,坡度较陡且有发卡弯的窄路,还有穿山的隧道,临海的环岛路...走厦门的街头、社区,有空地就有绿阴,有墙壁就有“爬墙虎”。见缝插绿,见缝植绿,见缝造绿,“绿色”成为厦门城市品位的一张名片。厦门是唯一获联合国“国际人居奖”的中国城市,虽然在那里呆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天,却也深有体会。能感觉出来,厦门市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是下了功夫的走在中山路的繁华街道上,能感受到城市的繁华和喧嚣,走在步行街
临海的环岛路上,又能感受到那份轻松与舒畅,而走在高大梧桐树的林荫道上,则能感受到一份宁静与安谧.......当我们走进每一条道路去慢慢发现,在这座具有浓郁城市风情的背后,不同的道路、不同的景观,相同的道路、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景观都会让你找到不同的故事、不一样的感觉。
三)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
建筑与交通系统是构成城市的主要元素,交通是人们完成社会与经济活动的前提。城市道路不仅是城市交通的通道,而且是城市居民重要的活动空间,是组织城市景观的骨架,它应该成为居民观赏的重要场所。同时城市道路又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成为体现城市景观和历史文脉的宜人公共空间。
厦门其实是个不大的城市,特别是厦门岛内,公交系统非常发达,线路也很多,几乎两点间都会有直达线路。厦门还有快速公交系统 也就是BRT规划既要以方便城市居民为出发点,同时还要考虑快速公交系统对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影响及公交企业的利益,其中可能有不合理之处。1.便捷性不足:公交线路网的重复系数过高,出入岛线路和岛内线路网存在严重的客运走廊上的重叠,快速公交走廊上常规公交线路重复较多,造成交通拥堵;公交运力在主要通道和关键枢纽高度集中,形成了严重的公交车辆列车化现象;岛外常规公交覆盖率不够,难以适应岛外新开发和低密度地区的公交客流拓展;关键枢纽处,换乘不便;公交线路网的整合运输效率较低,尤其在轮渡、厦大等旧城地区;出租车交通欠缺,居民出行不便;慢行交通空间不连续,设施布局不足,便利性有待提升;部分道路宽度较窄,断面不合理,例如人行道宽度不够,造成人行交通不畅,导致行人挤占车行道,影响机动车交通;路网不完善,部分片区内部道路缺乏连接,不能“互通有无”;行车、停车、步行三大系统结构不尽合理,步行设施不充分。2.舒适性欠缺:岛外公交功能层级不清楚;岛内慢行交通空间普遍狭小,影响舒适性;道路空间资源紧张,各交通方式间存在冲突,包括机动车-行人冲突、机动车-非机动车冲突、行人-非机动车冲突等;休闲性慢行空间(休闲步行道、步行街、公共休闲广场)不足;机动化的快速增长带来道路交通污染日益增加;道路交通设施的人性化设计不足,离“宜居”要求仍有差距。
对外交通方面我觉得福建省的交通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动车几乎贯穿了整个省。从省的北端城市福州到南端城市厦门也只需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继中国北京、上海、广州后第四大机场的高崎机场航运能力也很强,一如它的公路和海岸线一样四通八达。厦门具备多方式综合对外旅客运输系统,公路显示主体地位,航空、铁路增速加快,水上客运竞争力不足。公路系统是厦门对外陆路交通联系的重要支持体系,但厦门的内陆联系与辐射通道仍不畅通,制约了经济腹地的扩张。故改变以厦门岛为中心枢纽集散的模式、增强公路辐射是实现厦门海湾型城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持条件;航空开航二十多年来,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呈现了超常的发展速度;铁路运输增速加快,现有铁路的技术等级和运输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在建或拟建的几条铁路项目将会对厦门对外交通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宜居城市概念的提出,源于城市人居环境的理论与实践,蕴含着多种学科及专业规划的元素,尤为突出的交通规划目标和方向则是宜居城市的重要视角。作为旅游城市,其旅游业是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的一个经济增长点,而交通基础设施是旅游发展的先决条件,综合物流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信息网络体系的完善保证了旅游城市的健康发展。宜居旅游城市综合交通服务体
系最大的共同特点是便捷性和舒适性:便捷性指提供多样化、高效、便利且尽可能低成本的交通出行服务;舒适性指城市具有安全的交通条件、宜人的出行环境、人性化的设计和服务出行;舒适性是宜居旅游城市交通的品质和重要标志。
四)实习总结与感想
4.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篇四
2012年7月9日,作为建筑学院的一员,我参加了为期两周的苏沪杭建筑认知实习。整个认知实习于7月18日圆满结束,在这个过程中我严格听从老师的指挥,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圆满完成了整个课程考察。
“圣地”上的奇迹——苏州博物馆新馆
参观考察苏州博物馆是在实习的第二天,那天下着小雨,但来参观的人还是排起了长龙,冒着雨我们参观了苏州博物馆,亲身感受了贝聿铭大师为我们带来的心灵震撼。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在2006年10月建成开馆的,该馆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面积八千多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设计师贝聿铭通过苏州博物馆新馆再次向世界展示了自己高超的的建筑造诣和爱国情怀,祖籍为苏州的他集毕生的智慧和感情为家乡苏州设计博物馆,是苏州文化的盛事,也是苏州的荣幸。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不仅使苏州博物馆获得极高的名人效应和品牌优势,同时,通过这个窗口,进一步提高了苏州的知名度,扩大苏州的影响,使世界进一步了解苏州,让苏州进一步走向世界。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 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该地被贝
聿铭先生称之为“圣地”,他曾经说在这一地块上设计博物馆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战”,而现实的确如此,设计苏州博物馆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容易,因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地域,他既需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协调舒服又要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很好看有吸引力,毕竟时代在不断发展,苏州博物馆必须做到中而新苏而新才能够在众多博物馆中脱颖而出。
在设计上苏州博物馆新馆做到了与传统的完美结合,传承了苏州传统的建筑风格,整个博物馆位于院落中间,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但博物馆庭院在造景设计上却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它为每个花园寻求了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色调方面苏州博物馆新馆依旧采用白墙灰顶的传统色调,但有所不同的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灰窗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在屋顶设计上苏州博物馆新馆采用新的几何形式,将苏州传统的坡顶形式“飞檐翘角”重新诠释,另外,苏州博物馆新馆屋顶的另一大亮点是采用了玻璃屋顶与石屋顶相互映衬的手法,使外界光线成功进入展区,提高了室内和活动区域的亮度,在材料上苏州博物馆新馆采用开放式的钢构架、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取代了
过去的木粱和木椽构架系统,这样便控制和过滤了进入展区的太阳光。
在功能布局上,苏州博物馆新馆地块分为三部分,中心部分是
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而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拥有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而整个大厅八个角,位于入口的前庭与博物馆花园之间,是通过对传统的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设计出来的,它是整个博物馆的核心,为参观者去博物馆的其他展区提供通道。苏州博物馆新馆除了字画、双塔瑰宝、明清瓷器和苏州工艺美术品展区外,还布置有特色家具展区,以强调苏州丰富的艺术和文化传统,其中源自自然采光的八角形大厅的二楼是迷人的字画展区,高高的墙面为展示字画长卷提供了背景上的便利,在博物馆花园东边的一个特别的地方是现代美术作品展,展区由简洁优美的模块组合而成,令人心旷神怡。当然,更引人注目的是地下室展区,游人可以通过室内荷花池上方的悬臂楼梯到达地下室,风景优美,惬意舒适,在这里有新石器时代和吴文化文物的展厅,影视厅、多功能厅、卫生间,藏品储藏库,各种行政管理和博物馆内部用房,机械设备用房、停车库以及装卸区域等功能区。
关于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庭院设计是整个设计中的一大亮点,也是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庭院的完美设计把苏州博物馆新馆与北部的拙政园融会贯通,成功的把苏州元素镶入苏州博物馆中,使新馆无处不透漏出苏州气息,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主庭院园林设计又不同于传统的苏州园林风格,它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成功的
体现出了苏州博物馆新馆苏而新中而新的设计理念。特别是庭院的水文景观,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令人叹为观止,拍手叫绝。
总之,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世界博物馆设计中的不朽之作,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地方,在江南小桥流水环绕的圣地里,贝聿铭大师成功的解决了博物馆的走向、色调、功能布局、以及与周围环境的融合问题,整个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肌理都恰到好处。新馆的落成成功的解除了部分人士对苏州博物馆新馆选址的异议,也再次向世界展示了苏州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苏州博物馆新馆,一座坐落在苏州园林中的奇迹,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凭借其“苏而新”“中而新”的设计理念成功的向世界展示了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结合,作为国际顶级建筑大师,贝聿铭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他建筑设计的精髓和他深深的家乡情怀。坐落在忠王府李秀成遗址的新馆非但没有对那些历史遗迹造成伤害,更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这成为了众多游客和之前对该方案反对者的一致观念,偌大一个博物馆,东邻太平天国忠王府,北依名
胜极品拙政园,西南面对千年古城的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院落。其风韵,其神采,其姿色浑然一体。现代流派的苏州博物馆,不仅是建筑设计的奇迹,也是一种人性关怀和民族亲情的彰显。
苏州博物馆新馆,让我们用45度角的敬仰来欣赏它。
江南水乡——魅力杭州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也许这句说的有些夸张了,也许这只是观赏者在领略了苏杭美景之后所发出的一句感慨,但这也足以让我们感受到苏杭的美确实甲天下,在来到杭州的几天里,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杭州这座江南水城的美。
杭州是一座拥有八千年历史文化的千年古都,是一座集人文、历史与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江南水城,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虽历经沧桑,但杭州的历史文化从未断过,在它两千二百多年的建城历史中依旧保存着从吴越到南宋、明、清以来的历史建筑八千多处,正所谓建筑是历史的基因,杭州如此庞大的历史建筑群是后人认识杭州、研究杭州的重要历史材料,同时也是杭州文化延续与发展的重要媒介。
杭州环境优美、经济活跃、文化繁荣,是一个很适宜生活的城市,经历了历代王朝的洗礼和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之后,杭州这座江南水城已在经济、文化和环境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中在经济运行上,形成了围绕日常生活服务和消费的、丰富多样、文化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特色,在旅游上,娱乐、休闲、观光、人文、会展等互相渗透,形成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文化休闲旅游特色,在工业上,以生产最终消费品为主、精致轻型的轻工、丝绸、化工、医药、机械、家电
等门类比较齐全。在文化发展上,杭州的文化贴近生活、丰富多样,雅俗共赏,其中比较有特色和具有代表性的有茶文化、丝绸文化、工艺文化、饮食文化等,在茶文化中最为著名的要数西湖龙井了,走在西湖边的江南小镇上,随时可以听到小商贩们宣传吆喝西湖龙井茶、江南丝绸之类的,他们是那样淳朴、和善,没有推销,没有欺诈,只是用最淳朴的江南口音向游客介绍博大精深的杭州文化,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被感动了,像这样的人民,像这样的文化杭州又有什么理由不让大家闻名而至呢。就包括浙江博物馆,那座坐落在山脚的现代建筑显得是那么大气、优雅,对游客足以是一种灵魂的洗礼和升华。在城市环境方面,杭州风景优美,气候适宜,山、水之间,湖、河、江之间,互相映衬,浑然天成。山水与人文之间,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作为杭州自然人文代表的西湖,以上千年人工文化的精雕细凿,形成精致和谐、巧夺天工的文化景观,包括那座坐落在湖中央的雷峰塔,风景更是别具一格。
在建筑方面,杭州的历史建筑主要采用灰色系列色调,与西湖秀丽的风景相呼应,建筑体型简朴小巧,与西湖山水尺度相协调,既有帝王都城的大气风范又有江南水乡的朴实无华,显得亲民和谐。杭州的建筑汲取和传承了古今中外的建筑风格,无处不透露出博览群雄大都会的繁华气势,其色调,其神韵铸就了杭州建筑天人合一的独特风韵。
杭州保留了众多历史建筑,特别是实习期间我们考察的明清一条街,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处处透视出美丽的都市风光。
同时杭州古建筑与西湖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比如雷峰塔就坐落在西湖边被山水环绕,显得十分和谐、大气。当然不仅仅是雷峰塔,杭州的建筑大部分都散落在这美丽的风景之中,沿山筑屋,滨河构房,依湖而居,城中有景,景中有城,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完美统一,精致和谐。建筑是文化的象征,杭州庞大的古建筑群同时也反映出了杭州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建筑因文化而立意,文化由建筑而传承。吴越文化、南宋文化、古都文化、水乡文化、西湖文化等在杭州历史特色建筑中都有所体现。
杭州的建筑还带有浓厚的江南水乡特色,建筑依水势而建,错落有致,不追求对称,将自然和人文完美结合。在水乡多河地带还出现了小巷、小桥、码头、石板路、过街楼等富有水乡特色的建筑小品,杭州的水乡建筑重视建筑的雕饰而不过多的追求彩画,质朴中折射出奢华。杭州保留的江南水乡古建筑以及后来建造的江南水乡式建筑大多都以院落为主,住宅布局多穿堂、天井,色彩清净淡雅,白墙黑瓦,木料为棕黑色或棕红色,显得传统而安静。
当然,在历史建筑和江南传统建筑的发展基础上,杭州还保留了一类新的建筑,那就是把历史风格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综合考虑到江南的气候特点而建造的建筑,这些建筑依旧采用杭州传统的建筑形式,但是却运用了西方近代的建造技术,这些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受到了现代人的青睐,同时也展现了博大精深的杭州文化,体现了杭州人民在城市建设上开拓创新、和而不同的建设理念。
众所周知,杭州是一个以旅游业而著称的城市,“上有天堂下有
苏杭”这句话足以见证杭州风景之美,其中西湖之美更是别有一番风韵,千百年来古今中外的游客都为之倾倒,更有众多文人志士赋诗作词以赞西湖之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千古绝唱向世人酣畅淋漓的赞扬了西湖之美,同时,白素贞和许仙感动天地的爱情故事更是为西湖披上了爱情的面纱,那传说了千年的断桥,囚禁了执着白娘子的雷峰塔又是多少游客心驰神往的地方。
西湖文化尊重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东方园林的典范,在时代的发展中,西湖的建设始终坚持源于自然、重塑自然的原则,使得西湖景观没有过多的人工装饰,没有牵强的人工摆设,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置身于西湖景区,放眼望去,整个湖面开阔、壮观,一览无余,顿时让人心旷神怡为之震撼。同时西湖景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面积之大无与伦比,在偌大一个杭州城生出一片宝地,到处是山到处是水,有谁能不为之震撼呢。还有那流传了千年的爱情故事,朗诵了千年的名词佳句,无一不是对西湖绝世美景的升华。
当然西湖只是杭州旅游业的代表,除西湖之外,杭州还有众多旅游圣地,比如西溪湿地、明清古城、灵隐、龙井问茶等,他们都是杭州旅游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另外,杭州也是一个文化圣地,杭州坐落着中国知名美院“国美”和人称“小清华”的浙江大学,特别是今年三月份中国美院建筑系教授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世界建筑界的最高奖项,这一盛事更是证明了中国美院的雄厚实力,而浙江大学也早已以数学等特色学科闻名中外。
在交通方面,杭州至今已建立起了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公路系统、铁路系统、航空系统、航运系统等共同作用保证了杭州经济文化的正常运行。杭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段,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旅游历史文化名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杭州形成了庞大的水上交通系统,航运每年也为杭州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效益。同时,为了适应广大市民的交通需求、缓解杭州现有交通的压力,杭州市现在正在对原有地铁进行改造建设,改造后的地铁将会承担杭州市区主要人流的运输,成为杭州交通运输业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杭州,这座坐落在江南水乡的历史文化名城,如今已逐渐成为中国城市的核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她将会以国际大都市的身份迎接八方来客。
总而言之,苏沪杭之行是一次心灵的洗涤与震撼。在这次调研中我们一共用了八天时间,参观考察了各地地标性建筑二十余处,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各地博物馆与城市规划展览馆,它们向我们展示了所在城市现有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以及将来城市的规划发展新方向。此次实习是我们入学以来第一次对理论的伟大实践,我们参观的内容也是包含了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学校、园林、历史遗迹等各种类型的建筑,着实在这次实习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建筑是一门“行万里路”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多走多看我们才能领略到各大建筑的真正含义,才能感受到建筑群的宏伟与壮观,这是通过书本和视频无法感受得到的。亲临现场,你
才能真正感受到赋予在建筑身上的历史含义,这种感觉和激动是在其他场合所无法比拟的。通过此次实习,我们完全摆脱了课本理论教条的束缚,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品读了苏沪杭的知名建筑,更重要的是,经过这一次的心灵洗涤之后,我们对建筑这一门学科的认识更加深刻了,我们的思想和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由之前的探索性尝试性的学习到现在有目的有方向的学习,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实践对学好这一门学科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必定会充分发挥实践的作用,将我们的学习搞得更好。
另一方面,苏沪杭调研实习让我们深深地认识到了历史文化、人文风情、环境气候、地理位置对建筑的影响,不同地方的建筑应适应不同地方传统的建筑特色,要能够体现出不同地方的特征性元素,同时还要运用恰当的手法使新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以形成质感和色调的统一。对于建筑来说,协调和统一才是最重要的,不管多漂亮的建筑,如果不能够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能够体现出地方的人文风情和传统色彩,放到哪里都是对当地原有风景的破坏,那么它的美感也就无法表达出来,甚至,如果它不能够适应当地自然气候的话,不说是美观协调了,就连功能也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建筑应适应当地的需要,比如贝聿铭大师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成功的与苏州当地的传统元素相结合,采用白墙灰顶的色彩表达方式,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同时,此次调研实习让我们认识到了创新是建筑的灵魂。如果一个建筑没有新意只是对其他建筑的照搬照抄,那它就没有存在的亮点
和意义,建筑只有做到了与时俱进、独具一格才能够在建筑群里脱颖而出。因此,作为从事建筑行业的我们,创新必须要从现在抓起,要有自己的创新理念和设计特点,只有在学习中培养了这种创新思想、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我们才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应运自如设计出别具一格的建筑。在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同时也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要数苏州博物馆新馆,尽管苏州博物馆新馆采用了苏州建筑传统的白墙灰顶的色调,但有所不同的是贝聿铭大师把苏州建筑的青色灰瓦用灰色花岗岩代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色调,同时在屋顶的处理上新馆也没有像其他建筑那样呆板僵硬,而是采用了钢构架结构和玻璃采光板,不但增加了博物馆的透光效果,同时对光线进行了有效的过滤,使博物馆内温馨淡雅、环境宜人。
5.城市规划及土地整理认知实习报告 篇五
2.重点了解农村土地整理沟渠布置要点,及其他单体工程设计。
3.了解泵站,水闸的结构。
二、实习内容
1.参观武汉城市规划展览馆。
2.实地调查黄陂王家河镇,沟渠布置及单体设计。
3.完成认知实习报告。
武汉城市规划展示厅认知实习报告:
学习城乡规划专业已经四年,对于城市的概念还是局限于书本和身边事物。2010年9月为期一周的城市规划馆,土地整理实地认知实习给予了我们一个“走出去”的机会。
要了解一个城市的规划,首先要参观当地的城市规划展览馆。武汉城市规划展览厅位于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五楼。有城市设计展示厅、交通规划展厅、历史走廊以及武汉全景沙盘模型等组成。整个展区从历史和整体出发,使人对武汉的历史风貌、整体规划建设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
能对武汉有个全局了解的莫过于全景沙盘,沙盘利用影片、灯光等效果介绍了武汉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与标志建筑等内容,令人印象深刻。
在沙盘上看到,独特的蓝色,这是水的颜色,也是武汉城市独特的颜色。武汉是大江、长江和汉江,有大量的湖泊,大量的水面积把这个城市隔绝开来,所有的规划和设计都是围绕着这些地理特点进行设计的。借助水利优势武汉在近代得到了长足发展,但长江、汉水把武汉分为三块,给城市内部交通带来了不便。抑制了城市的更快发展。如今,长江上已有七座大桥(二七长江大桥在建),外加一条过江隧道。仍难以缓解交通压力。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建的地铁,及城市轻轨能在未来缓解武汉的交通压力。
武汉有必要修这么多长江大桥吗?当然需要,我们可以从武汉的工业布局,商业中心布局这方面来理解。
武汉三环线开始向外,布置着武昌光谷高新开发区,电子信息及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青山,钢铁化工及环保产业集聚区;汉阳汽车及机电产业集聚区;汉口,食品产业集聚区。各个产业集聚区需要通过大桥加深对内对外的联系。
武汉三环线以内,各大商圈,汉阳有王家湾商圈、钟家村商圈、唐家墩商圈、汉口有江汉路商圈、江汉路商圈、解放路商圈、武昌有中南商圈、徐东商圈、光谷商圈。通往各个商圈的消费流需要通过大桥来实现。加之各个商圈之间存在差距,汉口商圈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发展较早,比较成熟。武昌,汉阳消费者通常赶往汉口商圈消费。但随着地铁线路的规划建设,为光谷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加之附近包含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名校,以及大量的高校教师,以及科技新贵这股强劲消费力,使光谷商圈成为一个潜力无限的新兴商圈。在一些学者看来,武昌新兴的光谷商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武汉交通压力。
商圈的形成有其独特的不可人为条件,而工业的布局,需要城市规划师的深思熟虑。合理的工业布局,对区域工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992年后武汉市提出旧城工业改造方针,即一环线以内地区为工业发展严格限制区,是工业外迁的重点,一环线以外、二环线以内的地区为工业发展限制区,其他是工业重点发展区域。在此政策影响下,武汉市新增工业用地向二环线以外区域特别是二环与三环之间和城市出口路的开发区集中,沌口造汽车,光谷做光电产品,东湖高新瞄准高新技术产业,阳逻吸纳钢铁加工、机械制造等重工产业。
在工业发展重心外移的背景下,武汉的区域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常福、阳逻、北湖等重点工业镇和武湖等特色工业城镇发展速度加快,促进了周边区域的农业产业化和乡村城市化,使城市网络化城镇体系空间格局逐步形成。外迁后的工业用地调整为商贸、房地产用地,使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出现全面重组,表现为,从中心区向外依次为中心区商贸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外围工业的圈层结构,为营造具有混合功能、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奠定基础,使中心城向具有商贸、金融、办公、文化、休闲、创新等综合服务职能和具有生机、活力的宜居城区转化。沙盘中武汉犹如湖中的荷花绽放,在空间布局上四个工业集聚区不正是荷花的花瓣吗,还有各个商圈不正是中心莲蓬里的莲子吗。
黄陂王家河镇土地整理认知实习报告:
此次,我们再次进入王家河镇调查实习,是进一步了解沟渠的布置,及单体工程设计。距离上次进入王家河镇已有半年,半年时间里,看到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居住区文娱广场已经建成,生产路、田间道也进一步完善了。田间的沟渠也得到了硬化处理。项目区的居住环境有了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一.沟渠的布置形式:沿路两边或单边布置,并将村内河塘联通。一是提升了村内河塘的水质。
二.渠的形式:预制U型、梯形渠,还有现浇矩形渠。
图例三个:
【横断面图】
三.闸的形式:
1.斗农渠上的双向控制小闸。两块预制的平板式钢筋混凝土闸门,直接手动安放在闸槽里,控制水流方向。
【平面图】
2.河港上排涝站处有一个大闸。闸板为钢板结构的,用螺杆式启闭机开关闸门。
四.桥的形式:
1.一处人行桥,大致宽1.5m,长2m,由于此处河道口突然变很小,桥下水流很急,个人觉得桥面宽1.5m觉得不是很安全。
2.限载3吨的单面桥,跨度在三米。
【简图】
3.两个桥墩支撑的三面桥,每个条面跨度2m。
五.渡槽的形式:沿着桥边采用梁式横跨河港。槽身呈矩形,为水泥浇筑的,横断面宽度、深度为20cm,30cm。渡槽长约三米。
【简图】
六.泵站:抽水钢管通向河港内直径大概是20cm左右。净扬程在3m以内。上
了锁的泵站房,长宽大致3mx2m,里面是抽水机组,山墙外的通电闸刀裸露在外,村民用塑料瓶盖起来起保护作用。设计中注意细节,可以加个外箱,或者将其设置在屋檐下。
三、实习总结
6.建筑与城市认知实习报告 篇六
阅读全文链接 (需实名注册) :http://www.nstrs.cn/xiangxi BG.aspx?id=48260&flag=1
摘要:该研究拟解决如下3个关键科学问题: (1) 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火灾特性及安全设计; (2) 高层建筑的立体火蔓延及其对建筑结构的损伤机制; (3) 高层建筑多作用力耦合驱动的火灾烟气输运及多模式协同的人群疏散。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科学认识常用外墙保温材料的火灾特性, 建立外墙保温材料的火灾安全评价方法和标准;揭示高层建筑火灾立体蔓延的行为规律, 发展相应的阻控方法;揭示火灾环境下高层建筑关键构件和节点的损伤机制, 发展其失效预测模型与综合抗火能力评价方法;揭示高层建筑复杂空间内多作用力耦合驱动下火灾烟气的输运规律, 发展多技术协同的烟气控制方法, 以及耦合烟气控制的高层建筑人群多模式协同疏散技术及优化疏导方法。提升高层建筑自身对重大火灾的防控能力。围绕研究的目标设置5个方面的研究: (1) 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火灾特性与安全设计; (2) 高层建筑立体火蔓延行为及其阻控机制; (3) 火灾作用下高层建筑关键构件和节点的损伤机制与防护; (4) 多作用力耦合驱动下高层建筑火灾的烟气输运规律与控制; (5) 高层建筑火灾中人群的多模式协同疏散及优化疏导。
关键词:高层建筑,火灾,防控,保温材料,火蔓延,结构安全,烟气控制,人员疏散
7.建筑学认知实习报告 篇七
带队老师:xx xx 实习时间:xxxx年x月xx-xx日
实习地点:xx xx xx 报告作者:xx 作者学号:xxxxxxxxxxx 撰写日期:xx年x月x日
■1.实习行程
6.18 从济南火车站出发
6.19 抵达苏州火车站。参观地方:观前街、平江路一带 6.20 沧浪亭、可园、网师园、苏州诚品书店 6.21 拙政园、苏州博物馆、留园 6.22 同里(退思园、耕乐堂周边)
6.23 从苏州火车站出发抵达上海火车站,参观地方:上海外滩、南京路周边 6.24 上海博物馆、龙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
6.25 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中国文化宫中国馆、上海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 6.26 上海浦东图书馆、喜马拉雅中心、震旦博物馆、浦东沿江一带
6.27 从上海火车站出发前往杭州火车站。参观地方:西湖、西湖周边、国美南山路校区 6.28 清河坊巷景区、国美象山校区、国美民间博物馆
6.29 良渚文化村、良渚博物馆、良渚文化艺术中心(良渚图书馆)6.30 杭州火车站返回济南火车站
■2.实习报告正文
建筑---一部凝固而流动的诗
之所以给建筑下这样的定义,不仅仅是为了粉饰文章,也不是为了故弄玄虚。凝固,是因为建筑在一定意义上,从最初的想法知道落地之后便不在能够有太多的改变,而流动,是因为建筑虽然是静态的,但是人在内部是动态的,同时建筑本身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诸如建筑物外墙的植物有四季的变化,建筑在的风雪雨霜的催生下也是一幅幅不同的画卷。而建筑前两个是建筑与生俱来的特点,也是每一个建筑都会存在的本质属性,建筑的最后一个形态是建筑是一首诗,说它是一首诗,是因为建筑是需要人来品的,品什么,品设计者的意图,品设计者说要带给观者、使用者的感受,品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品建筑与天、地、人的合一之感。
短短的13天的实习,观赏了苏州、上海、杭州三个地方很多的大师作品以及之前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可以说满载而归吧。之所以满载而归,是因为在整个的观摩过程中,我都是很小心翼翼的,我不敢有丝毫的来玩的想法(这是对于那些有这种想法的人的嘲讽),并且我在看每一个建筑的时候都带有疑问和思考去的。我尽力克制自己在看到优秀建筑时候的激动情绪,这样才可以不至于盲目崇拜,也可以发现每一个建筑的问题,因为必然的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优秀的作品背后都是多多少少有一些瑕疵存在的。而我们在看建筑的时候
也并不是只是看到作者好的地方,也要看到其中不足,否则我们就会走向一个极端,在大师面前五体投地而永远再没有翻身之日。我们来的目的是,学习他,认识他,然后有可能的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超越他们,但是远远很多人在理解这个问题上只是五体投地之后便大脑空白,他们也只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和别人说说,我去过某某地方,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去的第一站是苏州火车站,虽然很累也有些难以适应南方闷热的气候,但是在苏州火车站的时候还是被打动了一下,因为出站当时出错了,来到了北入口,对面是湖面,湖面后面是一些点点星光,背后就是苏州火车站的折板屋顶,不禁要感动了一番,画面中的支撑部分,即多面体即作为一个受力构件,也作为一个灯光,十分精巧,广场是用两排路灯来界定空间,把人流引入入口。在空间界定上,使用了网格的木材,有一种朦胧美。但是也有两个很不足的地方,一是室内空间太过于宽敞,以至于造成了很多的空间浪费,并且室内的感觉真的配不上它这么酷炫的有诗意的形体。二是广场上面做了很多硬质铺装和大理石地面,对于这样炎热的城市来说,我觉得做一些景观和绿地会更好,也同时会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可以休闲、休憩的空间吧。
当天晚上我们看的地方是观前街、平江路一带,因为这里是一个小吃街和商业街,而我们最近也刚刚做完商业街的课程设计,所以来观察一下,也是一个趁热打铁的好机会。
观前街的特点是有整体风格为白墙灰瓦,挑檐、屋顶高高的起翘,很有南方江南水乡的格调,并且与现代建筑包括玻璃、金属等结合的也很不错,在绿化的保留以及对于人们休闲、休憩等方面的考虑也是比较好的。总体来说观前街是比较好的一个适合人步行的街道。但是也有一些不太好的地方,比如会在街道的末端有十分现代的建筑,与古街区的融合不是很好,这是一点不足的地方,其他都很好。而与之相隔不远的平江路也让我们暗自佩服,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平江路。
平江路的特点我想用这几张图也差不多可以说明白了,首先必须说一下来南方发现很多的地方,都很喜欢高一些特别让人心旷神怡和眼前一亮的小植物装饰品,并且精巧程度非同一般,这是北方所没有的。这三张图是平江路的几个特写,第一张图是为了说明这样小巧的植物是多美的好看,放在一个店铺门口,让我们很多的游客都想不由自主的进去看看,当然店铺也取得了这样的效果。第二张图是想表示一下店铺的装饰和与古代建筑的结合,远处是高高的大白墙以及屋顶上面的起翘和黑色瓦片,进出是灯光打出来的店铺,门口有一些装饰的植物,内部灯光采用黄色灯光,一看就给人一种想要进去的感觉。第三张图是想表现建筑和水、和船的一个关系,富有江南水乡的特色。并且在这里要提的一点是平江路虽然那么有名,但是小吃的分量是很少的,远远地战阵了芙蓉街那么商业化的氛围,芙蓉街的感觉就是商业化氛围太浓,已经远远地超过了他的历史和他的建筑,而平江路不是,当我们走出每一家店铺就看到了对面的人家,看到了水,看到了船,看到了灯笼以及远方泛着蓝色彩霞的天空。
沧浪亭给我的感觉是挺大的,但是在里面逛一圈才发现并没有多大,里面的整体格局是复廊和建筑围绕一个大土包,土包上面是沧浪亭,鹤立鸡群。里面的复廊是紧邻着水面,为的是让人们在逐渐曲曲折折蜿蜒前进的道路上,看到不停变化的风景,同时,在一点的地方会做空间节点,妙趣横生。而内部是利用墙以及墙面上的花窗来创造空间,墙面为了加强空间距离,起到分隔而不阻断的作用,而窗子则是作为二者的媒介,联通了空间,也创造了朦胧的氛围,院子里面的花窗都更不相同,即在院子里面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窗子。在回到出口的道路上,虽然身处于一个屋檐的廊道下面,但是可以透过门洞,看到墙壁外面的世界,虽然小,但是里面花花绿绿很有园林的特色。第三张图就说明了这一点。
可园是与沧浪亭相对的建筑群,从外面看他就像是与世隔绝,用大白墙面分隔开,而走到里面的时候才发现里面的空间很大,里面的建筑也是围绕着入口处的大水面展开,而且入口的大水面需要绕过一个廊道进入园区才可以看到,这里不再赘述。其中还有一个比较有特点的部分是,在园区的门口的地面上面会用各种的石头来做这样的一个装饰,四面用蝙蝠,其实蝙蝠本来是红色的,但是随着时间逐渐的褪色了,寓意为洪福齐天。中间是圆形,外面是方形,寓意为天圆地方,立面色彩斑斓十分耐看。
网师园的位置,是出于一条小胡同里面,我觉得在走的过程中,是很有趣的,不是直勾勾的进入园区,也不是那么摆括约的搞的那么宏大的场面,他就是那么低调的着陆在那里,等着人们去看她。当然他也做到了,当我们沿着一个人的身高差不多的屋檐过去,正好下起了雨,雨顺着屋檐落下来,很有情调,而在网师园的入口处,是做了一个开敞空间,院墙同样是用了白色的墙壁,人们在外面是看不到里面的园区的,我想这样做也是为了给人们创造一个世外桃源的感觉,进门是一个世界,在外面是一个世界,进入之后,首先是图三的情形一个轿厅,是用来让以前的挑轿子的车夫休息用的,这个在北方还从来没有见过。然后接着进入的是一个主人开会大空间,这里开会的是男主人,而女主人因为在当时地位比较卑微,所以在这个堂之后,并且这两个堂也有很多的不同,男主人的堂华丽大气,全部采用落地网格窗子,而女主人的则比较封闭。之后进入院子里面,这里是我认为最有意思的部分,院子里面有近水面的廊道相串联起来。首先来到的射鸭廊,这里有一个亭子是春秋天用来射鸭子玩游戏用的,对面是香厅,在夏天的时候会有桂花香飘进来,很有味道,而之前是用丝绸做的,现在呢,换上了玻璃,再也没有那种朦胧的看到室外的景色了,我想这就是后人在破坏他的地方吧。而夏厅的对面是冬季的厅子,因为靠近睡眠会比较寒冷有潮气,所以就做的远离水面,这也是古人因地制宜的地方了吧。在前面远远看去是一道门,反射出对面的风景,而走进去来发现是一面镜子,立面确实空间,这面镜子是全园子的点睛之笔。网师园是众多院子中间,以少胜多的案例,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
上面的几张图是一个建筑的细节已经网师园的那几面镜子,后两张立面,一张是地面的铺装的变化,一张是一座小桥,下面的寿字寓意为人走过之后,岁岁平安,年年长寿。
而拙政园我重点介绍的是海棠春坞,因为正如老师所讲,苏州的园林当你吃透一个的时候也就是到了能够全部理解的时候,海棠春坞,我觉得就做的很好,首先,第二张图是海棠春坞,第三张图的白墙之后是海棠春坞,这样介绍的原因是海棠春坞很具有代表性,在造园手法上面。海棠春坞的建筑的左右侧不是直接与墙面对齐,而是留出来一个小院子的空间,来供植物在里面生长,而主体建筑的前面是对称的放着两个植物,说明这是一个官式建筑,地面的铺装是采用海棠的图案做成,建筑的屋顶的屋顶线采用了高高低低的错落的感觉,很有空间感,而在建筑的主建筑往远处看可以看到外面的芭蕉,这就是第三张图片所要呈现的内容,那就是院子的起程转折和空间变化,一步一景,随着人的逐渐走动,来到了图片三的场面,用石头堆砌起来的水塘已经里面的鱼,很有情调。当天晚上去看的诚品书店,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刷新了我对于书店的看法,里面的大台阶,大观景平台以及大的中庭和读书空间以及室内装饰,我不得不说只有有点,真的被他的书店氛围和空间感觉触动到了,如果能够有一间这样的读书的空间,那实在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了 苏州博物馆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现代大师的现代建筑。他的作者是华裔设计者国际著名建筑师,普利策奖的获得者贝聿铭先生。其实从建筑的外观也就可以看到是贝老的作品,因为一般大师都有他们各自的特点,并且每个国家的建筑设计师都有其国家所带来的特点,这一点我会在后来的杭州之行来再一次说明。贝聿铭的作品很显然的特点就是很强烈而体块感觉,比如他的香港中银大厦也是一样采用了十分鲜明的体块的感觉,而这一次作者是采用了八边形的设计母体,在博物馆内部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并且他提取了苏州园林花窗的元素与自己的八边形的设计母体相结合,创造出了一个一种使用八边形母体设计花窗的新思路。图片1就很好的说明了他的体块的感觉的思路。同时在设计中作者也采用了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也就是在周边设计建筑,而中间是大水面和曲曲折折的石桥,只是贝聿铭采用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材料来做。图片2很遗憾不能表明他的全部的特点,这里是会听到一阵的瀑布的声音,但是一直找不到声源,后来我观察了一会儿发现他就隐藏在图中的那个转角处,这也是设计者比较隐含的设计部分。其他的一点是作者在室内的玻璃下面又加入了一层的木栅格,不仅阻挡了阳光,也加强了空间的层次和特点。并且他设计的很多的作品都是这样的特点,那就是线条感和体快感很强,往往给人们一种很特别的体验和视觉冲击。同时建筑也是错错落落很有空间感觉,也符合中国建筑的特点,近处看有细节,从远处看那就是错错落落的天际线,这是十分丰富的,也是十分动人的,但是我们很多人设计的确实不太好,只是一块大豆腐块,扁平的天际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聊和忧郁感,这一点在王澍的象山校区我会继续谈。在留园,我们没有过多的逗留,因为时间的原因,我们只是快速的逛了一圈,然后找到我们要测绘的亭子—濠濮亭。最主要的是园林看多了已经没有什么感觉了,所以就直接切入主题。但是每一次测绘都有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我记得第一次测绘也是傅老师布置的,是在一个暑假测量民居,当时印象很深刻,我和我妈妈在一个上午和一个下午都在测量,测量的过程也是在微观观察建筑的时候,而和爷爷的交谈中,爷爷更加形象的给我介绍了这个民居一步步盖起来的过程,所以当时我既觉得这样的建筑是很好意思的,测绘也是一个十分好的学习的机会,这一次也一样,在逐渐测绘的过程中,也逐渐明白了建筑构件之间的关系,很遗憾的是我们不能测绘大的建筑,因为我知道,测绘那样的建筑在没有工具的前提下,只会很水,所以还不如选择一个稍微简单的一点的来弄明白,但是这绝对不是我为偷懒,请读者理解。
最后一天是参观了同里,同里是一个小镇,很有特色,有水有船有古镇,是一个不错的地方,退思园就在同里里面,第一张图片是退思园整个的平面布局,最左面是门厅,是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案例,虽然是不大的一块地,但是设计者却利用纵向的尺度来加强整个进入园林里面的流线,让进入的人感觉并没有那么小,而这样的结果是最后留出一大块水面来做景观和空间,并且内部做的很有意思,立面伸出一个船枋,来破了大片的水面,使得整个空间特别灵动,也就是图三所呈现的场景。而图二也是整个园林区别于其他园林最主要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作者十分疼爱自己的老婆,在哪个封建社会中,专门为自己的妻子设计了特意设计了这样一个庭院,这在封建社会的园林中是很少会遇到的。
然后我们在同里的街区里面闲逛,发现同里这个地方的商业化氛围也是十分浓重,果然也最终产生了他一排死气沉沉的状态。在一个短短的街道,就足足的排列了20多家相同的餐饮店铺,这样的空间怎么可能是活跃和适合游人的呢。并且立面对于一些重点的单位保护的也不是很好,一片死气沉沉的状态,但是即使这样我们也可以从里面学到我们需要的东西。这是同里里面的一个堂的半亭,之所有选择这样的角度拍摄,是因为这个角度很有层次感,近处是地面铺装,代表了这个堂的特色,也是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中景是半亭子,半亭子屋角起翘很特别,十分玲珑而飞扬,下面垂挂红色灯笼,最下面有植物进行点缀。远处是漫道山墙上面的茂盛的植物,而最远处是在白色的天空下,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白色山墙,山墙上面是黑色的瓦片做压顶。这样一幅美丽的图片我想每一个人都会喜欢的吧。
第二天我们离开了这个古城。
上海,我想对于大部分来说都是很熟悉的。但是对于我这样不喜欢闹的人来说,上海终究不是我的菜。大一的时候就去过上海,感觉这个城市太现代了,以至于节奏太快,活在其中的人太累了。不过这一次,比上一次我来的时候时间更多,也看得更多、更深刻。并且这次来了,也近距离观察了学过的超高层建筑和著名国际大师的建筑作品。
第一天我们晚上去的是外滩,因为想看看外滩的夜景,这也是我几年前没有看到的遗憾,但是当我看完以后后悔了,确实,很华丽,很美,但是我认为这个建设是有问题的,也是规划者没有考虑到的,因为我们的印象中的上海就是东方明珠,就是个有这两个球串联起来的建筑,但是请看第一张图片,我们看到的已经不是了,我们看到的是一群建筑,而上海东方明珠已经不在鹤立鸡群,相反,他在逐渐淡去,随着周围建筑对他的冲击,他已经犹如古代的皇宫立面的冷宫中的妃子,他昔日的光彩早就被环球金融中心和上海中心取代了,本来那么好的城市代表性建筑,被这样的一团这么一搞,一瞬间就是去了他大气华丽的外观,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我更加喜欢第二张,这张图我故意没有拍太多的其他的建筑,只保留了上海东方明珠,虽然少了很多的华丽的外表,但是整个天际线和城市是美的,也是有秩序的,现在的情况就是随意发展,恨不得把所有的建筑都拔高。当你走到外滩的时候,你会感到自己真的是位于高楼大厦的水泥建筑中,这种感觉是压抑的,并且地面都给了车,人只能在凌空的高架桥上面行走。我觉得这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失误。
与浦东的超高层建筑群遥相对望的是浦西外滩的万国波兰建筑群,从图片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地方是很有外国的小资情调的,放佛自己置身于巴黎的街道上面,旁边是欧洲而古典建筑。这些建筑的体快感和形象都十分的棒,一直保留到今天,并且利用的也很好,十分的有观赏价值。
上面几张图片是上海博物馆的,是我们在到达上海的第二天参观的。从外表来看,建筑耳是采用大理石表面做成,下面为方形,上面为圆形造型体量。在入口处设计了一个梁柱交接的结构体系,上面做玻璃网格顶棚,在两个做了绿化来美化入口,而且为了加强入口的感觉,在这个入口凹进的墙面上整体采用外挂的玻璃幕墙,使得入口显得很通透。随着入口进入建筑,会看到第二张图片的亲近,是一个远远地大透光顶,这样说最上面的一层圆形体量的反应。下面透着通过圆形顶棚投下来的光芒,周围采用回廊,四周是展厅,在细节的处理上也很有特点,比如回廊的转角处会有这样的植物下垂,给人带来心旷神怡的感觉,这样说第三张图片看到的景象,第四张图片是一个螺旋楼梯,扶手经过处理显得很华贵、第五张、第六张是我特别注意的一个设计细节,如果一般处理的话,我们会直接对齐,让墙与楼梯间合并起来,整个空间都是封闭的室内的空间,但是作者在这里专门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空间,不仅可以疏散人流,同时准备进入展厅的人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束光,同时在一些角度可以看到天顶的顶棚,这是特别好的空间。内部展厅就是大空间的划分,不再赘述。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出一点我自己的看法和对于这个现状的反应,这些东西是开完世博会最后遗留下来的场馆,有很多这样的现在处于一个荒废和无人用的状态,很是可惜。于是不得不说,当初设计这些的时候并不考虑他日后的使用,因此才会造成这样的浪费。所以必须强调对于建筑可持续性的利用、尤其是重要场所以及很可能会造成人员丢失的场所的,否则日后他会变成对于土地和资源的一大部分浪费。
下面这个地方--当代艺术展览馆也是由国际著名大师对一个废弃的厂房进行改造设计的,从他整体的外观可以看出来,烟囱被赋予了一个大温度计的意义,屋顶还可以看到废弃的红色器械。从下面的建筑则是比较现代,内部空间很赞,进入入口宛如一条蜿蜒而上的游龙吸人眼球,但是由于还在装修便不能过去看,上到顶层我们看到倒数第二张图片的场景,很有空间感,也很有层次,因为这个建筑在网上已经了解过,并且部分开放,所以只看了一部分,在屋顶层,是可以出去的。他的问题与苏州博物馆一样没有绿化,根本不想上去,因为实在太热了,我耐着头皮上去看了看,看到了作者描述的可以看到黄浦江的景色,但是却与效果图差的很远很远。这是一点设计的不足吧。总体来说,空间还是很舒服很大气的。并且在游览的途中,我特别关注了一些装饰性结构的做法,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龙美术馆的特点是保留了一个铁路轨道和中间的高架,而新建的建筑是以一个对于老建筑的尊重的姿态来与老建筑和谐的统一起来,左右两个体块在三层相连,一侧是展览,一侧是会议室,并且在体块、立面等处理上面都使用了拱形这样的空间,很有特点,素混凝土和玻璃结合起来也是很有感觉得,在朝着黄浦江的一侧使用了大面积的玻璃窗来加大了景观。并且在立面的处理上面,使用了右图这样的表面纹理。因为内部不开放,所以在当时我们没有能够进入内部。但是他与旧建筑的呼应关系以及他使用拱形交互所产生的灰空间值得我们学习。
上海规划展览馆比较普通,但是里面的陈设和资料的保留以及与游客的互动都很棒,这里不赘述。
中华文化宫里面的中国馆,下面的裙房的建筑功能更内部空间从图片四可以看出很有空间感,也很大气,在照片上面看到的中国文化宫也差不多是这个样子,但是我一直好奇,他的结构真的是那样层层叠叠的吗,到最后我进入建筑内部才发现,并不是,图片三表明了一切,下面的并不是承重构件,而是作为排气设施。同时,建筑的空间利用效率也是特别低的。只有一层裙房和10-12层可以使用,其它层都是不对外开放,也是不能使用,当想到这里,不禁要问,这样一个耗资巨大的建筑,等世博会结束之后,就这样萧条了,和世博会其他场馆一样根本没有考虑到日后会不会真的能够一直使用下去。这两个我觉得都是作为这样一个大型的、很有代表性的建筑不应该发生的错误。
这三个建筑虽然在外滩看起来很很不好看的,但是在近距离的时候还是被震撼到了,尤其是第二张,很有视觉冲击力。并且在金茂大厦的地下车库看了一下也是被震撼到了,宛如进入海底隧道一样,那灯光和装饰绝对不是我们平常可以看到的。
在去浦东图书馆新馆的路上,我看到了一个图一的居住小区,从远处看,就是像一座城堡一样,虽然是欧洲风情的居住小区,但是形成一定规模之后,确实也很好几分格调,并且周围做了很多的景观来衬托这个小区,提升了小区的逼格。从远处看浦东图书馆和在网上看到的效果图几乎一样,建筑好像漂浮在一片森林之上,安藤忠雄在做这个建筑的时候就故意的让底层变得通透,让其他层变实。整个建筑从外面看起来就是一个方盒子,让我有点很不服气的感觉,怎么一个大师就组成这个简单的样子,但是当我真正进入里面的时候被深深的折服了。建筑立面是围绕中间的中庭而组织,中庭有一个自动扶梯直接通到3层,一个步行楼梯直接通到二层,我还疑惑为什么这么做的时候,我就故意上到二层去看看,发现二层全部是为了儿童准备,而儿童作为一个单一的建筑对象,应该相对于图书馆全部的服务对象来说,属于很少的,所以就做了步行楼而其他的部分却是为了更多的人服务,因此做了直通三层的自动扶梯,假如让我们来做的话,肯定是会直接做成通到相同的层,上去之后,有个很多空中的连通的通道和大平台。中庭的两个露天的采光小花园也很有特点,小花园垂挂在上空,直通室外,扩大了建筑中中庭的采光效果,很有特色。而在每一层都有在靠近中庭蒙上了一层白色的穿孔折板,这样做,不仅使得空间变得朦胧,也减弱了空间里面的噪声,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十分符合日本人的设计风格。而中庭与阅览空间是用回廊连接着,每一个阅览室都是途中的样子,十分有特色,不像我们普通遇到的那种阅览室,阅览室,采用坡道、大台阶、和方盒子阅读空间,十分富于变化,刷新了我对于图书馆建筑的看法。看到这里不仅赞叹,安藤忠雄的设计高超之处。
喜玛拉雅中心最主要的特点是他的立面做的很有意思,一部分是用了网格,网格立面抽象了汉字的某些笔画拼接而成,而另一部分是用了宛如山谷一样的表面与之结合起来,而山谷之上还有很多的深蓝色开窗,进去之后也是很宛如自己置身于山谷里面一样的空间感觉。从内部看的时候宛如在童话世界的城堡里面看世界一样。再加上下面有孩子们在玩游戏,更加活跃了这个空间的整体氛围。
我想借着最后一张图来说明一下浦西的发展,浦西的城市天际线,我觉得是很糟糕的,呈现没有天际线,或者不注重保护天际线的状况,很多的不同的建筑建筑类型和建筑单体冒出来,搞的城市的天际线和特点全无,与背面的外滩建筑群根本毫无关系,这样的我觉得是特别不对的。但是图二的建筑我说十分喜欢的,就单体而言,很有层次感,白色的建筑表皮配上一条一条的竖向玻璃,十分美观,并且高高低低的特别有层次感,我觉得这个建筑是设计的特别好的。但是整体来看,高高低低的没有一点韵律,也没有一种控制他们的统一的秩序,这个是比较可怕的。
离开上海的时候根本没有任何的不舍与没有什么留恋,不像我在苏州走的时候,总是会又很有的画面浮现在脑海里面,那种感觉是很好的,因为我特别爱那些小院子,那些小品植物,但是上海没有,上海终究不是我的菜。
在短暂的高铁上面停留了一段时间,就来到杭州,人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苏州除了天气有点不习惯以外,其他的东西都是很不错的。
首先看的就是西湖的景色,说实话西湖我没有花很大的力气去研究,也没有很认真的看,也就是简单的体会了一下西湖的风光,在游览西湖的过程中,注意到了一些地面铺装的特点,这里采用的是一个荷花的图案。
在沿着南山路一带游走,注意到了很多的这样的小酒吧、小咖啡店,十分感人,他们往往一层两层的样子,掩映在树林中,与环境融合的很棒,内部往往是组织一个小庭院供游客喝茶、休息之用,步行的踏步与植物连接起来,让人宛如走在树林中,十分有诗意,和苏州的那些小品和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这样的小空间往往在晚上的时候能够吸引不少人来,但是也不是特别大量的人流,否则他就失去了他的气氛和格调。
国美南山路校区,听说也是王澍设计的,第一幅图片是他的一个主入口,感觉有一点压抑,给人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但是里面的空间感觉还是不错的,正对着的大台阶,两面墙壁爬满了植物,顺着建筑的右面的小道下去,会发现原来建筑是整个底层架空的,只是前面是大台阶,顺着小路过来,是图片三呈现出来的建筑态势,整个是一个包围的弧线,很有空间引导性,立面也是弯曲的,很有特点,同样采用架空的形式,下面是水面、荷花以及水中自由游动的鱼儿,回头看是进来的主要建筑的后院,立面是一棵树,树与建筑已经融为一体,十分和谐。图二的曲面建筑的下面是一个图书馆,图书馆的入口处有一个小院子,是为让人们休息使用的,也就是下面第二张图的样子,里面分隔空间十分微妙,因为是曲面所以前面是图书室,后面同样用弧形的片墙分隔空间与小院子结合起来共同形成了丰富的阅览空间,最后参观的是一个展览厅,看看图片自然不用多数。
清河坊巷子给我的感觉是整体的氛围是商业街应该有状态,不是太商业化,两边是白白的墙和高高的压顶,压顶的山墙高高低低,错落不一,十分由南方江南水乡的氛围,但是整体有点土气,不是十分的现代,并且对于这个街区的开发和保护不是很好,有很多的不知所以的西洋建筑,并且是后来人新加的,这让我十分不解
王澍的象山校区,总体来说,我觉得在中国很多的大学里面已经算很好很好的了,里面对于材料的应用和对于建筑空间的理解都是比较好的。但是也肯定会有很多的问题存在。图二的问题是反映了建筑中屋檐的利用的勉强,这个屋檐是一个钢架整体的瓦片架在钢架上面然后与建筑硬生生的交接起来,我觉得这一点是很勉强的,也是有点故作姿态的嫌疑,第四张图是整体感觉还是可以的,但是近处看确实不太好。二三张图片是图书馆就是第四张图里面的锐角空间,以前设计不觉得不好,现在遇到了,真的觉得是这是一个不太让人喜欢的空间和角度吧,里面王澍的利用也是种了很多的树木,但是很明显的不足就是无人问津啊。第五张是反映了大坡道,空间感觉是很好的,但是立面的很多开窗是没有太多道理,以至于很不好用的。第六张是很好的我觉得,对于材料的把握,已经屋顶的设计都是很不错的。第七张是对于光的把握我觉得有一些欠缺,尤其是左面一个大大的体快凸出来,有点怪异。第八张图片同样是对于这个设计的肯定和赞美。第九张图片是反应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本来很好的窗子,感觉很不错,对于室内的空间也是很好的,但是硬生生的被一层模型和模型架子堵上了。我觉得这是设计师在设计时候没有考虑后期利用的失误,也是人们对于这个好端端的建筑不好好保护的双重原因导致的。最下面的图同样反映出几个问题:一是开窗开洞我看不出来设计师的任何考虑,并且开的洞口其实特别丑,破坏了他原来的建筑,而是在结构上,暴露结构是很好的,但是这样的暴露未免有点勉强和生硬吧。第三是很多的建筑空间其实是没办法使用的,采光和空间利用率上面是很差劲的。所以这些都是他在设计上面没有很好的考虑的部分,这也是我们国家在追求商业化建筑中的一个很大的弊端,追求效益而往往忽略了设计,但是王澍的这个作品,我自己认为已经很不容易了,毕竟那么多垃圾作品,出现他这样的一个已经很有启示意义了吧。
看日本设计大师隈阱吾的作品,我觉得是对于我们国人的一种讽刺,人家利用瓦片能够利用到极致,我们不可以。在参观他的作品时,我深深地感受到王澍的作品局他的差距所在,这里的差距我是在细节设计方面。这个作品也是坐落在象山校区,但是在一个僻静的土包上面,再看到建筑的时候,首先是不知道怎么上去的,细细一看,才看到路是沿着土坡逐渐上升的,而不是直接直勾勾的爬上去,来到建筑前,才知道已经关门,因为之前在网站上也看到过这个建筑,有一定了解,所以也没有关系了。在外面看建筑给人一种超凡脱俗和精致的感觉,很多的瓦片都挂在铁丝网上面,和安藤忠雄的图书馆的那一层折板铁丝网有异曲同工之妙啊,都是很朦胧的感觉,建筑整个是黑色的,很肃穆,建筑的屋顶是互相交错的,有体块的感觉,很符合中国建筑高高低低错落的那种体快感,上到建筑的屋顶,俯瞰整个建筑群,一片美好。在最后一张我想说的是,同样对于瓦片的利用,他是直接铺到地面的,可以说利用的很巧妙也很舒服。在第二张图就是我说的细节对比,王澍的建筑是直接把结构暴露在外面,并且没有规律特别巧妙,而日本设计值是用了两个钢梁,与立面结合起来交错,取得了结构与立面的统一,这是十分巧妙的,也是十分高超的技术。
在良渚文化村,我们看到了安藤忠雄先生设计的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感觉看了一番之后,和在照片上面看到的差不多,构成感觉特别好,对于水面的处理十分干净利索、体块采用素混凝土,十分好看,内部空间处理是十分简约的,但是不失格调。在参观了一番之后,最大的感悟就是他对于素混凝土的发挥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并且整体的体块和环境处理都采用同一种三角形的母体,有一种秩序在控制整个建筑与环境。
最后参观的建筑是良渚博物馆,根据他的平面图就可以看到整个个建筑的样子,都是矩形母体的组合,中间穿插四个庭院,流线组织是十分清楚的,整个建筑没有太多粉饰,就是渐渐地几个块,却取得了十分惊人的效果。
至此,关于这个实习期间的建筑参观已经全部说完,其中有很多我自己看法和感悟。第一个是我觉得每个城市都有他的特点和内在,并且这样的氛围会对他们的环境、环境中的人、环境中人的做事方法都有一定的熏陶。苏州的建筑是很含蓄的也很优雅,苏州人也是,他们做建筑的时候,那些店铺等等也都是十分注重细节的小院子、小园子处理都是十分精巧的。而上海人就是比较时髦,感觉骨子里有一种瞧不起外来人感觉,所以上海的建筑也是让你五体投地的跪倒他的脚下,所有的建筑都是朝着高处走,恨不得冲破天空。而杭州也是有着苏州一样的精致、含蓄,有一种水的柔美,但是他的园子又没有那么多,所以他有一种不依赖园子而带来的美感。
我觉得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很重要也很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要去品味建筑,去从一个自己的角度去看建筑,而不是走马观花,也不是在其中肆意妄为的玩耍。往往有很多人就是因为太过于追求自己的享受而做不到这一点,参观建筑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有的人看重的是这个角度,而另外一个人看的是别处,所以每个人对待一个建筑的角度和关注程度也是不同的。这些都是十分可贵的地方。希望读到这里的人们能够去慢慢的品味我的意思,去真的学建筑,而不是被动的去看建筑。而且看建筑一定是要身临其境,我们现在处于21世纪的信息化时代,想要在网站上面找到一个建筑很容易,但是真的能够体会他们却很难,所以走到建筑外面看看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的场地处理,建筑的外表皮、建筑的材料、材质、材质的质感,这些都是在图片上面体会不到的,走到建筑里面,去体现光,体会空间感,体会一个个的窗子所带来的的对于光线的控制和变化,这些才是作为一个做建筑的人所要深刻去体会、理解和掌握的。
8.房屋建筑学认知实习报告 篇八
一、认识实习目的刚刚升入大二的我们学生当中大部分当中对“工程施工”不甚了解或知之甚少。通过认识实习这一环节,能够帮助我们学生初步了解施工现场现状和工程管理过程,形成对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初步认识,从而激发我们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学习兴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增加施工现场的感性认识。通过认识学习活动可以锻炼我们观察、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培养我们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同时实习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我们对所学课程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二、认识实习日程安排
三、注意事项
1、严格按照指导老师安排,认真听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入场教育。
2、“三保、四口、五临边”,“保”是指安全帽、安全带等,“口”是指井架口、阳台口、电梯口、窗口、预留洞口等危险地带的安全,“临边”是指超过2.5米的高边。
3、穿硬底鞋且注意脚下避免被朝天钉扎住或坑洞扭伤脚。
4、穿长裤避免划伤。
管114陈中秋21号
5、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
6、不要站在吊塔的下面,不得擅自离队,不得迟到、早退、旷课。
四、认识实习内容
1、框架剪力墙结构
建筑的主体施工包括三部分:绑钢筋、织设模板、浇筑混凝土。
框架结构是由梁和柱以刚接或铰接而构成的承重体系的结构,即由梁和柱组成框架共同抵抗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采用这种结构的房屋墙体不承重,仅起到围护和隔断作用,一般用预制的加气混凝土砌块、空心砖等材料砌筑而成。在框架结构中适当部位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能够承受水平力
作用,从而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老师还提到了后浇带的概念。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
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
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
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
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
连成整体。老师又简单的向我们介绍了一下梁的分类。梁按其在结构中的位置可分为主
梁、次梁、连梁、圈梁、过梁等。门窗洞口上的横梁,支撑洞口上部砌体传来的荷载;传递荷载的窗间墙。常用
形式:砖砌过梁,钢筋砖过梁和钢筋混凝土过梁。圈梁:
砌体结构房屋中,在砌体内沿水平方向设置封闭的钢筋
砼梁.在砌体结构房屋中设置圈梁可以增强房屋的整体
和空间刚度,防止由于地基示均匀沉降或较大振动荷载.在地震区,圈梁的主要作用有:增强纵、横墙的连结,提高房屋整体性;作为楼盖的边缘构件,提高楼盖的水平刚度;减小墙的自由长度,提高墙体的稳定性;限制墙体斜裂缝的开展和延伸,提高墙体的抗剪强度;减轻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的影响。实习中我们看到的墙体大部分都是用空心砌块砌成的,推行使用空心砖是国家的方针政策,也是工程中的需要,空心砖有隔热、隔声、质量轻、可以节省材料等优点。
2、混凝土知识
混凝土工程包括配料、搅拌、运输、浇捣、养护等过程。在整
个工艺过程中,各工序紧密联系又相互影响,如其中任一工序处
理不当,都会影响混凝土工程的最终质量。
混凝土是当代最主要的土木工程材料,它是以水泥、沙、石子
管114陈中秋21号
2和水按一定比例配制,经均匀搅拌,密实成型的一种人工石材。混凝土还具有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为了保证混凝土有适宜的硬化条件,从而使其强度不断增长,必须对混凝土进行养护,例如洒水、覆盖薄膜等,减少混凝土不正常収缩、裂缝等破坏现象。我们进出工地的时候会穿过一些堆放有建筑材料的地方,施工现场因为这些材料的不规矩堆放而显得更加的杂乱。随便堆放材料的结果是,当要使用的时候,他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找他们需要的型号的材料。
3、建筑模板
模板有很多种,包括钢模板、木模板、竹胶模板、塑料模板
和石膏模板等。
目前主要使用竹胶板和大钢模板。竹胶板是由毛竹材料作为主
要架构和填充材料,经高压而成坯的建材。由于竹胶板硬度高
抗压、抗折。在很多使用区域已经代替了钢模板,又由于竹子
易培养成林,国家大力发展以竹为加工材料的人造板。大钢模
板特点施工效率高,整体性强,刚度大,板块大,拼缝少,浇
筑混凝土质量好,承载力大,周转使用效率高,满足现代施工
所要求的经济耐用,操作简便的要求。
4、脚手架
施工常用扣件钢管脚手架和碗扣式钢管脚手架。
脚手架是土木工程施工中堆放材料和工人进行操作的临
时设备。按其搭设的位置分为外
脚手架和里脚手架。用来支撑安
全护网,构成双排或单排脚手架
便于室外室内施工以及浇筑楼板
和柱用满堂式脚手架支撑。
5、钢筋工程
钢筋调直可用机械或人工调直;钢筋切断应根据钢筋号、直径、长度和数量,长短搭配,先断长料,后断短料,尽量减少和缩短钢筋短头,以
节约钢材;钢筋弯钩或弯曲:半圆弯钩、弯钩及直弯钩;
双层钢筋铺设时应在两层钢筋之间设置撑铁以固定钢筋的间距;竖向钢筋采用套筒,横向钢筋搭接。
认识了钢筋符合配股的原理与楼底板模板的架设技巧,各楼层的房间布置不同导致主次梁的布置不同。
6、建筑机械设备
3管114陈中秋21号
在施工现场见到了许多建筑机械设备,例如:塔吊、混凝土罐车、地泵、汽车泵、铲车、炮锤、挖掘机、混凝土震动器、打桩机车、布料杆、钢筋切断机、钢筋弯曲机、钢筋调直机、各种弯箍机、下料机、混凝土搅拌机等。
7、关于CL建筑体系的认识
我们在工地上见到了CL墙体,经过李老师的介绍,我们知道
CL板主要有聚苯板和挤塑板组成。墙体是25公分的墙体,保温
板10公分厚。7公分的聚苯板也3公分的挤塑板用黏合材料粘一
起,再由钢丝包围,中间有插丝,织设模板,然后进行混凝土浇
筑。聚苯板一侧浇筑10公分的混凝土,挤塑板一侧浇筑5公分的混凝土,起到保护作用。由于CL板上有许多密集的插丝在浇筑混
凝土时无法用振捣棒搅拌,因此教师公寓的CL墙体上采用的是自
密实的混凝土,据李老师介绍这种自密实的混凝土是添加了专用的外加剂增强了混凝土的流动性,在浇筑混凝土的时候才不易凝固。这种自密实的混凝土是与CL体系配套的,免振捣的混凝土,混凝土中用的石子也比其他普通的混凝土用的石子小。
CL建筑体系不仅可以达到国家规定的节能65%以上技术标准要求,还解决了目前普遍采用外墙粘贴、外挂保温层技术产生的易裂缝、空鼓、渗漏、脱落等隐患,并集保温、抗震、环保、施工周期短、技术成熟先进、造价低等众多优点于一身,适用于城镇各种形式的住宅建设。
五、认识实习总结
在认识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指导老师的安排,认真听取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入场教育;主动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工人师傅沟通,在技术人员或现场指导人员的辅导下熟悉工程概况和工地情况;认真观察了工人师傅从事的砌砖、钢筋混凝土、装修等劳动,了解了手工操作的基本技能。整个实习过程也让自己发现了自己理论上的不足,也让自己为以后的学习充满了电。工地虽说是苦了点,但也让自己明白了一句话:“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通过旁站,使我近距离的观察了整个房屋的建造过程,学到了很多很适用的具体的施工知识。
总之,这次认识实习学习收获颇丰,自己的所学和今后的工作实际还是有差距的。这次实习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接触到了许多之前不曾了解的东西。许多知识都是以前在书本上所学不到的。通过这次实习,我增强了实践能力,离开了书本,切身来到工地才真正感受到实习的必要性,也使我认识到基础知识的不扎实。通过这次实习即温习了以前所学的知识,也提高了自己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使我们对就业提前做了一份准备与对未来多了一份了解。在网上看了很多关于工程管理专业的介绍,总的都说是
管114陈中秋21号
4个就业面广的专业,希望在今后两年的专业课里可以认真学习所有的知识,为将来打好基础。
致谢:
这次实习得以顺利进行和完成,我们要感谢学校的大力支持、老师的带队、相关领导的重视以及施工单位的支持。
9.建筑与城市认知实习报告 篇九
1 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广东医学院2014届5年制医学检验专业学生170人。调查方法:采用匿名问卷调查的方法, 共发放问卷170份, 回收有效问卷166份, 回收率97.65%。问卷为选择题形式, 统计时在问卷星调查系统上录入数据, 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实习的认知
2.1.1 对实习重要性的评价
93.37%的学生认为实习很重要, 必须要;5.42%的学生认为实习重要性一般, 可有可无;1.2%的学生认为实习不重要, 不需要。可见大多数同学态度端正, 重视实习。实习是一种实践, 是理论联系实际, 应用和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环节, 是培养学生能力和技能的重要手段, 可使学生在政治思想、专业技术、医德医风、作风纪律等方面得到综合锻炼, 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
2.1.2 实习期长短
希望实习期长为3个月的学生占4.22%, 为6个月的占18.07%, 为9个月的占50%, 为12个月的占27.71%。一般非医学专业的大学生的实习期为3-6个月, 医学类学生因为需要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多, 实习尤为重视经验积累, 实习期就比较长。目前多数医学检验本科生的实习期为9-12个月, 广东医学院规定的5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生的实习时间为12个月。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足三成的学生选择实习期为12个月, 其余学生均主张缩短实习期, 希望实习期为9个月的学生占一半。这主要是学生认为9个月或更短时间内已可以完成实习任务, 过长的实习期对提高工作能力并无意义。实习期间, 学生基本没有报酬且花销较大, 给他们造成了经济上的负担, 而在实习后期, 学生也面临着准备毕业论文和找工作的压力, 这让他们在面对大量重复性实习工作时更容易失去热情, 出现倦怠和不满情绪。在保证实习质量的基础上, 可以考虑适当缩短实习期, 将会减轻学生的负担和压力。
2.2 实习单位的选取
2.2.1 影响实习单位选取的因素
影响实习单位选取的因素 (选择最重要的三个) 调查结果:选择实习单位学习环境占59.04%, 实习单位等级占39.76%, 能否在该实习单位留用和个人发展机会均占34.34%, 实习单位口碑、实习单位住宿价格和环境、离家远近分别占28.92%、26.51%、25.9%, 实习地繁华程度较之影响较小, 占12.05%。自身学习成绩对实习单位选取的影响所占比例最小, 为1.81%。选择实习单位补贴及福利、老师及师兄姐推荐、实习单位名额的多少、自身家庭经济情况、与恋人同地、考研因素分别占7.23%、6.63%、6.02%、4.82%、4.82%、3.61%。影响实习单位选取的因素很多, 不同的因素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影响。从调查数据可以知道学生非常看重实习单位的质量, 包括实习单位等级、是否提供就业机会、有无发展机会、口碑、环境等, 尤其看重实习单位的学习环境。实习的首要目的是学习, 医院学习环境包括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医院实习安排、医院仪器设备等,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重中之重, 对学生吸引力最大, 当然这也离不开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实习后学生将面临择业的问题, 如果可以在实习中就解决工作问题, 在实习单位就得到发展机会, 实属一举两得;在求职时, 用人单位一般会问学生实习单位是哪里, 在一个等级高、口碑好的医院实习会给面试加分, 对找工作有一定帮助。其次学生在选择实习单位时不仅仅看医院的情况, 也结合自身的情况来权衡选择实习单位。主要是离家远近的影响, 实习单位同等情况下学生一般都选择离家近的医院, 因为在家乡的医院实习不仅便于往来, 而且在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较为熟悉, 较容易有发展机会。实习单位所在地越繁华, 往往学生见识和学习机会也会越多, 当然实习花销也会较大。对广东地区而言, 招聘会一般在广州举行, 在珠三角地区实习会较方便奔赴招聘会。学生们了解实习单位, 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便是询问高年级学生或毕业生, 他们由于亲身经历过实习, 对实习单位的评价会更真切地反映出实习单位的情况, 所以师兄姐推荐的实习单位往往会比较热门。本调查显示学生选择实习单位与自身的成绩关联很小, 学校采取电脑抽签的方式公平选取实习单位, 所以学生在选择实习单位时对成绩的考虑甚微。由于实习名额的限制, 一些热门实习单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一小部分学生害怕没有入选热门单位会被调剂到特别不满意的单位, 会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相对入选机会大且条件还可以接受的实习单位。当前大学生拍拖的现象非常普遍, 为了不想在实习期间经历异地恋或分手, 有恋人关系的学生大多数会考虑选择同一个地点的实习单位。对要考研的学生而言, 所选的实习单位工作量, 批假难易程度对他们有重要影响。实习单位补贴及福利、自身家庭经济情况是影响实习单位选取中的经济因素, 消费水平低、有补贴和福利好的医院对经济困难的学生更实际, 但其所占比例不算高, 因为经济问题大多数时候是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解决的, 实习的质量和找工作才是实习的核心问题。
2.2.2 最终实习单位与理想单位是否相符
39.16%的学生最终实习单位与理想单位相符, 很满意;51.2%的学生最终的实习单位和理想单位不相符, 但可以接受;9.64%的学生最终的实习单位与理想单位严重不符, 不满意。约四成的学生选到自己的理想单位, 一半的学生虽然没有选到自己的理想单位, 但对调剂结果表示满意, 这与实习医院本身条件比较好有关系, 广东医学院医学检验学生实习单位大多数是各市区的三级医院, 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好, 较容易被学生接受。约一成学生对最终实习单位不满意, 这部分学生是在电脑抽签的第一轮和接下的几轮都没有抽到自己的理想单位, 他们一般被调剂到偏远地区, 心理落差较大, 对这部分学生, 学校是否可以考虑其他解决办法, 例如更灵活多变的进行抽签, 寻求更多条件较好的实习单位进行合作等。
摘要:本文以广东医学院166名2014届5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为对象进行实习情况的问卷调查, 了解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情况, 分析学生对专业实习的认知、实习单位的选择等信息, 为探讨和改良学校和医院的实习教学管理, 提高学生实习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检验,实习,调查
参考文献
[1]姚越峰, 李宝英, 王华好.提高医学实习教学质量的心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27) :257-258.
[2]宋文琪.检验医学专业实习生的实习情况调查与思考[J].学术论坛, 2012, 26 (7) :26-29.
10.职业认知报告(建筑师) 篇十
建筑师(Architect): 从事建筑项目设计、建造及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总称,他们具体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又因负责城镇规划设计、建筑物、公路桥梁等构筑物、铁路工程、风景园林、港口机场等不同的项目而不同。
建筑师的工作主要是设计建筑物,绘制建筑设计图。具体的工作有与建筑委托人研究协商建筑物的类型、风格和规模,并准备有关设计、材料、建筑费用和建筑时间的资料;收集有关土壤、结构、电学、力学等技术资料;研究、设计建筑物的布局、内部设置、设备安放、水电系统、环境美化等;绘制建筑设计图等。
建筑师既是艺术家又是工程师,他的作品需要工程师从力学角度计算,选取合适的工程材料才能实现,有的建筑师的设计过于超出现有的材料能力限制,则无法实现为真实的建筑。建筑师的设计也必须能说服投资方的赞成,才能付诸实现。一栋建筑的立项、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直至交付使用。建筑师需要介入其中的每一个阶段,而且要在每一个阶段里,发挥最为关键的作用。
职业的核心工作内容:
接受工程投资方(即通常所说的甲方)的委托,对建筑进行建筑专业的图纸设计,并协调整合结构、机电、工艺等各专业的图纸,形成可供施工的图纸提供给投资方,在国外,建筑师还在项目过程中对项目整体负责,在包括投资建议、设计、招标、施工方面作为投资方的代理者管理和指导项目,在技术、经济、功能和造型上实现建筑物的营造。建筑师通常为建筑投资者所雇佣并对其负责而不是建筑施工者。
职业的发展前景及对社会和生活的影响: 发展前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师这一行业会越来越长吃香,尤其是有创意和专业素养的建筑师
对社会和生活的影响:
1.建筑师的社会地位体现在建筑商品形成的全过程,并能使开发活动更具人性化。作为用户个性化实现的桥梁,建筑师解决了投资的短期行为与建筑使用价值长效性之间的矛盾。
2.建筑师可以站在技术和经济的高度上客观的评价建筑的环境、性能、质量等方面的利弊。用户可以通过建筑师更进一步了解所购和使用的建筑,避免受销售人员片面宣传和误导,为发展商树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服务形象。
3.在与用户的接触中,建筑师从生活和社会诸方面为用户出谋划策,引导用户的消费观念和居住理念,既不落后,也可避免无谓的超前。对于发展商而言,建筑师将用户零散的生活理念和消费观念加以提炼和组合,使发展商为社会提供更为合理的产品。对于设计师而言,建筑师为设计人员更多地了解用户和市场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有助于提高设计水平。对于用户而言,建筑——特别是住宅作为消费的最大商品之一,理应获得如同家电商品一样的服务。4.建筑师能从整体规划到部件选择,从适用经济、美观高效到持续发展等各个方面把握住产品的品质和性能,包括居住性、安全性、舒适性、耐久性和经济性等。建筑师还可以使建筑商品的价值最大化,这里包括不同性能标准的建筑。在住宅产品的直接利润空间不断缩小、住宅品质和性能的量化特征不断强化的情况下,建筑师的智慧和全局能力所体现的附加值会越来越重要。
薪资待遇及潜在收入空间:
由于建筑师自身的名气以及设计作品的工程量的不同,其薪酬待遇会有很大的差异,一般建筑师年薪在10万--百万元不等。
薪酬标准如下: 助理建筑师 年薪40000元—80000元 建筑师、主管建筑师 年薪80000元—150000元 主任建筑师、主创建筑师 年薪150000元—400000元 总建筑师、设计总监 年薪400000元—800000元 建筑大师 年薪800000元以上。
这个职位除了现金收入外,还有出国考察、车辆补助等其他丰厚的福利,使建筑师这个职业格外诱人。
岗位设置及不同行业、企业间的差别:
建筑师一般在专门的建筑事务所工作或从事相关教学科研。中国现今实行国家注册建筑师制度,分一级注册建筑师和二级注册建筑师。获得建筑学相关学位的人或者建筑设计相关工作者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获得建筑师的执业资格。
一个建筑事务所必须至少拥有2名一级注册建筑师方可开业。在英国,“建筑师”的定义相对狭窄。根据英国《建筑师法案》,通常只有通过7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认可的三阶段建筑教育的人才能被称为“建筑师”;因为欧盟内部服务领域相互开放,获得其它欧盟国家执业建筑师资格的人在英国亦可享有“建筑师”头衔。而其它的建筑设计工作者只能被称为“建筑设计师”。而在意大利,“建筑师 ”是一个很宽泛的称号,雕塑家、家具设计师、室内设计师都可以被称为建筑师。通常而言取得建筑师资格必须经过特定的学位审核以及专业鉴定。具体条款参阅各国建筑法规。
入门岗位及其职业发展通路:
1.学习阶段
这个阶段的职位一般是助理建筑师,具备初级职称。在这个阶段,能够掌握设计的基本理论、概念与方法,具备基本的专业设计能力,能够在专业负责人的原则指导和监督下,按照既定的项目方案和计划,独立承担功能相对独立的设计任务,或与他人共同完成本专业团队的设计任务。大学本科毕业两年以内基本属于这个阶段。2.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的职位一般是建筑师、主管建筑师,职位稍高一点的为中级职称。在这个阶段,设计概念清晰,熟悉绘图要求,设计图纸表达清晰、准确,能够根据工程特点将设计意图表达清楚。能够带领团队完成既定的项目计划。大学本科毕业2~5年大都属于这个阶段。3.成熟阶段
这个阶段的职位一般是主任建筑师、主创建筑师,具备中级职称或副高职称,具有一级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在专业能力上: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能从设计的整体出发看待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关系,与其他专业的负责人共同协商处理设计技术问题。具备处理施工中本专业较为复杂的专业问题的能力。大学本科毕业5~10年基本属于这个阶段。4.专家阶段
这个阶段的职位一般是设计总监、总建筑师,具备副高以上技术职称,具有一级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在专业能力上:具有深入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入了解建筑专业和其他专业之间的关系,能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具有通过跨专业协作,处理施工中跨专业的综合性技术或者工作协调等所有问题的能力。到达这个阶段的专业人才已经不是很多,一般在单位担负着技术带头人的角色。能够达到这个阶段的人才通常需要10年以上。5.顾问阶段
这个阶段被称为建筑大师,具备教授级高工职称,一级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在专业能力上:具备行业领先的技术管理和实践经验,为推动整个行业技术水平的进步做出一定贡献,能够对具有行业普遍性的难题提出具有行业前瞻性和指导性的解决思路及办法;能够预见行业发展的趋势,引领行业进步。达到这个阶段的人凤毛麟角,至少要有15年以上的实践和积累。
职业标杆人物:
王澍:<中国>2012年,荣获建筑学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人士。
代表作品:2003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2004年,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项目荣获中国建筑艺术奖。2005年,宁波五散房项目荣获HOLCIM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地区荣誉奖。2005年,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获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学术奖。2008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获德国全球高层建筑奖提名。2010年,作品“衰朽的穹隆”获该年度威尼斯双年展特别奖。
贝聿铭: 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策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1970年日本世界博览会中华民国馆,近期作品有卡塔尔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安藤忠雄:日本建筑师,1995年获得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作品比较有名的有:住吉的长屋、风之教堂、水之教堂、光之教堂、郎香教堂。
职业的典型一天:一天的工作就是对着电脑不停地画图。必须全神贯注,熟练,准确,快速地绘制每一根线,效率更是关键的。开会,与甲方(委托建筑师进行设计的投资方)讨论规划项目。
职业通用素质要求及入门具体能力:
职业通用素质:1.做出正确决策的判断能力及将其贯彻下去的宏观控制能力
建筑师是设计院(事务所)标志性的职位,绝大部分为建筑学专业,少数为景观规划、环境艺术等专业。2.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积累3.对城市空间尺度、建筑群空间尺度的把握4.审美素养和造型能力5.对建筑构件在空间和形象表现上的预知力6.对建筑功能的综合解决能力7.对使用者的关注和了解8.表达和沟通能力9.组织协调能力
【建筑与城市认知实习报告】推荐阅读:
北京城市与建筑认识实习报告06-28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09-17
关于建设局城市环卫及建筑市场管理调查报告08-10
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07-21
建筑认知实习报告07-12
北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单位名录07-2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考研资料07-20
城市综合体建筑的商业价值最大化10-28
在城市建设和建筑业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7-31
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调查报告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