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对待犯错的孩子(精选17篇)
1.父母如何对待犯错的孩子 篇一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说谎行为
1.原因
(1)幼儿自身的原因
产生说谎行为的一种原因是由于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幼儿期想象的发展特点是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才刚刚开始发展,因此,他们容易把现实和想象相混淆,把想象的东西当作现实。例如,4岁的乐乐在照片中看到姐姐在游乐园玩耍很是羡慕,第二天就会跟老师说她去游乐园玩了。幼儿记忆的精确性也较差,在回忆时容易歪曲事实。例如,强强听到老师让军军把做好的汽车模型拿给大家看看,同时又告诉大家别忘了带易拉罐。结果强强回家却让妈妈给他买一个汽车模型,还说是老师说的。以上这些情况中,幼儿都不是有意在说谎,说谎是他们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的表现。
另一种原因是幼儿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愿望而有意识地说谎。如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赢得老师或父母的赞赏、逃避惩罚等。这就属于问题行为了,反映了幼儿的品德问题,需要及时矫正。
(2)家长的原因
不注意自身的言行。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父母经常说谎,时间长了,孩子也会学着说谎。慎言、修身对家长也是很重要的,至少在孩子面前要如此。例如,母亲不想去孩子奶奶家,就让孩子对奶奶说“妈妈生病了”。或者,曾经答应孩子某事却没有做到,让孩子觉得自己被欺骗了,事后他也会学着欺骗别人。
教育方式的不当。对于孩子的过失,有的家长总是以粗暴的方式对待,不管是什么原因,一概严厉训斥甚至是打骂,使孩子产生了畏惧心理,进而为了逃避责骂而说谎。
2.对策
对于幼儿有意说谎的行为,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如果不及时给予纠正,孩子说谎将来变成一种习惯,就很难改正了。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间接教孩子说谎。其次,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所犯下的错误。
遇到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正面教育为主,让其明日说谎的不良后果,不要使孩子因为想要逃避惩罚而说谎。最后,可以在实际生活中采取一些方法帮助孩子改掉说谎行为。如有针对性地给孩子讲一些故事,并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帮助其认识到说谎是一种不正确的行为。平时,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给孩子讲道理。如果发现孩子有诚实的表现,就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强化其诚实的行为。
2.父母如何对待犯错的孩子 篇二
1 初识杨志宏
新学期的第一天, 我认识了个子比较高、相貌不错杨志宏。在与其父母交谈中得知, 他是转学插班的。临别时, 父母将他叫到教室门外, 只听门外传来父母千叮咛、万叮嘱的声音:“上课不许做小动作!”“上课要听讲!”“老师布置的作业要认真完成!”“不要和同学闹不团结!”……听惯了家长类似的教导, 我也没往心里去。
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 刚进行了大约十分钟, 我就发现了这样一个学生, 他与其他学生的步调很不一致, 而且十分突出。别的学生坐在座位上很规矩, 而他整个身子都趴在桌子上。于是, 我让他坐好, 可是他却置之不理, 反而下位子给他旁边的同学一巴掌。我把他叫到我身边, 对其进行教育。这才知道, 他可不是一个单纯淘气的学生。只见他站在那里, 一点老实气都没有, 动动这里, 挠挠那里, 还不时的眨眼, 嘴里不停的念叨, 这就是他——杨志宏。
通过家访, 我单独约见了杨志宏的妈妈。我诚恳说:“我也是一位母亲。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相信我, 告诉我实情, 孩子到底是因为什么变成了这样?”家长含泪告诉我:孩子得了病, 是多动症, 如果一开始就清楚的话, 家长给予关爱、疏导, 再辅以药物治疗就好了。可由于开始不了解原因, 只觉得他是过分淘气对其打骂过度而加剧了病情。因担心别人知道孩子的情况而另眼相待, 所以未敢告诉老师。她还告诉我, 现在孩子每天都吃着控制情绪的药物, 吃上以后心情平静许多, 但也木然许多。孩子知道自己有病, 现在更是“仗病耍赖”, 让老师、家长束手无策。听了杨志宏母亲的一席话, 让我陷入沉思:多不幸的孩子呀!虽然自己心里也感觉没底, 但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在杨志宏身上付出更多的爱心与耐心。
2 给予信任
早上, 我一到学校, 提出要看看孩子们的假期作业, 杨志宏马上从书包里拿出一摞作业, 并告诉我, 这是老师布置的, 这是爸爸妈妈布置的家庭作业, 听他流利的介绍, 看他书写工整认真的作业, 心里不觉一喜, 看来这个学生, 自身素质不错。上课时我布置了作业, 要求学生字写端正, 我和学生一起比较、评选, 认为杨志宏的作业是最优秀的。当我把“语文组长”这个任务给他时, 我看到了他眼中的惊喜和从没有过的郑重, 当我手把手教他怎么收本子, 怎么整理本子时, 我发现他原来也能这么专注的当我给他信任的眼光, 让他上台领读生字时, 我发现, 原来他也会读, 可是在上课时, 我发现他总是手脚不停, 心不在焉的啊!
特别的孩子需要特别的爱, 我知道自己不能改变太多, 很多事情也不是我能控制。“语文组长”是我和杨志宏共同编织的梦, 只希望能在孩子艰难的成长过程中驻一抹温情, 添几许暖意。
3 满怀期待
当余老师拉着杨志宏进办公室时, 我正在改作业。余老师满脸通红, 生气地说:“这孩子太自由了, 没有一分钟坐得住, 上课爱插嘴, 颜料也没带, 我批评他, 他还顶嘴。”其实, 我怎么会不清楚呢, 我上语文课, 他也是一样的啊!可是, 每次我的生气和指责, 只换来他的一会儿安静, 过一会儿, 他又我行我素了。“他有病, 自己也控制不住的。”我对余老师解释道。在学校走廊上又碰上陈老师, 她对我说:“张老师, 你怎么能让那个“多动症”的学生来做语文组长啊, 他自己都管不住, 怎么能带头啊!”
杨志宏的习惯确如任课教师所讲——非常不好。坐时腰弯得厉害, 我过去轻轻将其抚直;写字时他若无其事, 我对其耳语:抓紧写, 我马上要听写;听讲时注意力极易分散, 我用眼神对其示意……总之, 我尽量避免跟他发生正面冲突, 又努力让他感受到老师对其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关注和爱护。一次语文课上, 我听写了15个生词, 杨志宏只对了4个, 另外还有两名同学各错了3、4个词语。我对他们一一做了书写指导杨志宏趴在桌上, 听得很认真, 眼睛一直看着我, 露出笑意。
有一天, 我找他谈话, 我问他, 老师想让你坐在最后面, 你愿意吗?为什么啊?他反问我。我想让你看看大家在上课时是怎么做的, 你学习他们, 和大家一样遵守纪律, 你这个“语文组长”才能当下去呀!他看着我, 笑了笑说, 哦, 是这样啊……
4 施与压力
一天中午, 杨志宏对我说, 他不想坐在最后一个了。我问:为什么?“坐在最后一个, 老师的话听不清楚, 黑板上的字很难看到, 妈妈说这样会退步的。”他站起来说。“那好, 你和小丁同桌吧, 你的组长工作也真需要有人帮帮忙呢!”我看着他说。
小丁是我们班的学习委员, 品学兼优。近朱者赤, 希望杨志宏能耳闻目染, 向她学习。
这几天, 杨志宏的作业求快不求好, 马马虎虎完成。收作业时, 他跑来告诉我:“小丁在收作业本了, 到底是谁做组长了啊?”“她在帮你呀, 如果你能专心些, 抓紧时间做, 就用不着她帮忙收了。”杨志宏看看我, 又看看小丁, 马上写字了。
我知道杨志宏很重视自己的“语文组长”之职, 希望它能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明灯, 照出别人的长处, 折射自己的短处, 正视并学着改变自己。
5 记录对比
在课堂上, 我越来越发现他是个聪明的孩子, 反应快, 想象力丰富, 且知识面广。我想, 这可能和他平时的“多动”有关。但是, 就因为“多动”, 他仍常常徘徊于办公室和教室之间, 有时跟他讲道理, 他什么都懂, 答应得也很好, 行动时又忘了。
那天的思品课后, 杨志宏的同桌来告诉我, 杨志宏把他的语文书用胶水粘起来, 分不开了。站在我面前的杨志宏, 两手不停地在胸前绞来绞去, 把头低下来, 一副呆呆的表情。我怒力地克制着自己的情绪。
“来吧, 把事情说清楚, 张老师给你准备了笔记本, 以后啊, 我们把你的表现记录下来。”“你要记录什么, 老师?”他着急地问我。“既要记你的优点, 也要记你的缺点, 优点你自己记, 缺点我来记, 我们每天来看一看, 评一评, 看看你每天能进步多少?”
接下来的日子, 杨志宏开始每天在笔记本上记自己的优点了, 语文课结束时, 他记下:我今天认真读课文了, 没有做小动作;中午, 他记下了:今天, 我帮助同学打扫卫生……我也根据学生的举报和任课老师的意见记录:排队时, 杨志宏老是动别人, 影响大家;上课时, 杨志宏在吃水果冻。
放学后, 我让杨志宏大声地读他的优点, 然后把我的记录本放在他面前。他没有解释, 我也没有教育。我只是让他轻声地读, 读懂了就接下去说以后该怎么做?
3.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孩子犯错 篇三
犯错是孩子成长的权利—— 没有不犯错的孩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错是难免的。孩子毕竟是孩子,存在认知局限、能力不足、经验有限等现象。同样,成人也会犯错。所以,没有不犯错的成人,更没有不犯错的孩子,犯错是孩子成长的权利。孩子犯错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家长要有接纳和宽容的态度。
犯错是孩子成长的机会—— 孩子在犯错中成长
孩子的成长需要体验,包括成功的体验、失败的体验和犯错的体验,在体验中得以成长。有时家长和孩子讲了很多道理,孩子就是听不进去,当孩子犯错得到教训之后,孩子的行为很快得到调节。犯错是孩子成长的机会,通过体验教训来修正自己的行为,得以成长。
家长对待孩子“犯错”的四个误区
事事提醒,不让孩子犯错 一些家长担心犯错,所以每件事情事先提醒孩子,不让孩子出错,结果剥夺了孩子犯错的机会,也影响了孩子的成长。这种孩子要么过于谨慎、缺乏勇气,要么长大后小错不出、大错不断。
过于严格,不接纳孩子犯错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犯错,必须严格处理孩子,孩子才不会重犯,才会进步。其实要看具体情況,例如孩子犯错之后,自己已经认识到错误,有悔改之意,家长就不必要太严厉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还有,不同年龄段孩子犯错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联系未来,夸大孩子的错误 有时孩子犯错有很多的偶然性,有些家长看到孩子犯错,就担心焦虑,联系到将来,夸大孩子的错误,比如孩子说谎了,立即联想到以后孩子会成为骗子,幼儿园的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家长就担心孩子会不会成为小偷,这些都是夸大孩子的错误,给孩子负面暗示,不利孩子成长。
把孩子正常行为当“犯错” 当我们在讨论孩子“犯错”时,家长们是否能区分正常行为与犯错,是否把孩子的正常表现当成孩子犯错?比如一个8岁的孩子,变得“不听话”,爱跟家长唱反调,不爱做作业,就贪玩,认为这是孩子的“错”,“不是读书的料”,其实玩是孩子的天性,而且此时的他正好处在叛逆期。所以,家长应该多学习,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特点,才不会给孩子的正常行为贴上“犯错”的标签。
4.孩子犯错后,父母该怎么处理? 篇四
孩子犯错以后,爸爸妈妈要怎么做呢
1.不推卸责任
孩子进入集体生活后,可能大家一起玩的时候会一起犯错。遇到这种情况,不要一味地护着自己的孩子,孩子做错了事情就要承担自己相应的责任。同时,也不要随意指责其他孩子的不良行为,爸爸妈妈要学会多沟通,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2.保持冷静
如果孩子是第一次出现不好的行为,爸爸妈妈首先要保持冷静,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想,也许孩子根本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家长需要在这种不良行为发生之后,给孩子耐心讲解刚刚发生了什么、他做了什么、他这样做会引起什么后果等等,让孩子理解这其中的意义和重要性。
3.不随意掺杂个人感情
当错误本身涉及到其他孩子的时候,这就难免和其他家长进行交流,交流的过程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难免掺杂个人情绪。因此,重要的是要简单地阐述事实,冷静地告诉对方父母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加入自己评论的部分。这样才能促成问题的解决和孩子的教育。
4.一对一谈话
很多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难免大家会共同犯错,这时不要一味的护着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不一味的指责其他孩子的不良行为,还能团结其他家长。尽量表达大家都没做好的意思。
5.顺利解决
5.正确对待犯错的员工 篇五
建立正确的认知:纠错而不仅仅是惩罚
我们在对待犯错误的员工时,最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过分依赖惩罚,以罚代管。误以为惩罚自然而然地会带来纠正。试图用惩罚的方式让员工明白你的要求,用惩罚来代替改造和纠正的过程,结果常常是适得其反。我们要做的是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让员工认识到错误,给予指导和纠正,从而改善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责骂甚至惩罚。
事实上,无数的管理实践已经证明,单纯地惩罚最多会带来被动地遵守,大家充其量是为了规避惩罚而减少再犯,却很少能够帮助建立起真正的责任意识、是非观念和敬业精神。甚至如果用不好的话,还会造成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敌对情绪,导致后续变换了表现形式而一犯再犯。英国行为学家莱曼。波特(LymanW.Porter)提出的著名的管理学中的波特定律就告诉我们:不要只盯着下属的错误,当下级遭受管理者许多批评时,下级往往只记住开头的一些,其余的就听不进去了,因为他们忙于思索论据来反驳开头的批评。
美国一家炸薯条的制造工厂,就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这种试图用惩罚代替改造的传统处分方式的弊端,总是以严厉的惩罚来对待犯错的员工,导致了员工和管理层的尖锐对立。为了报复公司,有工人偷偷地将炸薯条从生产和包装区运转的传送带上拿下,拿粗笔写上“下流话”,再神不知鬼不觉地放回原处。而且消息传开,其他工人纷纷仿效,导致顾客投诉增多,让公司陷入了极大的被动。
日本著名的企业家和管理大师稻盛和夫曾经说过:“比完善制度更重要的是改变人心。”其实,对待犯错误的员工,我们同样可以这样说,“比惩罚员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内心深处产生羞耻感和内疚感,并且在明确企业要求的情况下,自发自愿地去改进”。否则,企业的处罚和员工的犯错之间就会演变成一种斗智斗勇的智力对抗,同类的错误肯定还会继续发生,甚至愈演愈烈。
方法得当:把“教育”放在“处罚”之上
面对犯错误的员工,永远要记得的一个原则是: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是比惩罚更重要的事情。“惩前毖后”只是手段,“治病救人”才是目的。让员工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们才会真正有自觉改正的心,否则,他们只会认为这是管理者“小题大做”,或者是“故意和我过不去”。正如孔子告诫我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只有员工真正明白了“是非”、“对错”的道理,才会真正地进行自我约束和改进。在这一点上,方太集团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和实践。
在方太,对于犯错的员工,教育是第一位的。特别是对那种犯C类错误(即比较轻的错误,比如像迟到、早退等)的员工,不像有的公司采取的做法——罚款,而取代罚款的是直接主管的谈话,谈话的目的就是要让犯错误的员工觉得这件事情是不应该这么做的,下次不能再重复这样的错误。该举措自2009年初开始实施,通过一年的跟踪,结果发现,2009年员工犯C类错误的总数比2008年下降了50%,而且这样明显的改善还是在员工人数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获得的。
“风起于青萍之末”。在员工第一次犯错、犯小错的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对之处,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这才是解决员工犯错“屡罚不改”的根本之策。
无独有偶,在笔者辅导的一家企业中,笔者惊讶地发现,在每次和他们的员工约谈或会面时,无论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会非常准时。而且,这家公司95%以上的员工都是80后,甚至有不少是85后乃至90后。于是笔者进行了深入地探询,结果发现:原来,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来自于联想。他把联想“迟到几分钟罚站几分钟”的做法引进了自己的公司,老板带头执行。对迟到的员工既不罚款,也不批评,就让你在众目睽睽之下站着开会或者参加讨论。久而久之,员工会因为“好没面子”、“不好意思”,自觉养成了守时的习惯。投入精力:重视员工的选择和使用
《黄帝内经》认为,医者的最高境界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事实上,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如此。从源头上和过程中减少员工犯错的动机与可能,是管理员工犯错的最高境界。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从人员,机制/制度/流程,文化/理念/价值观三个方面协同努力。限于篇幅,我们重点谈谈管理者容易忽视的人员的选择和使用。
毫无疑问,好员工首先是选出来的。而这,恰恰是我们各级管理者容易忽视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着急用人”或者是觉得
这个人“可以冲业绩”等,而不对员工详加考察便招录进来。录用之后才发现问题多多,然后就试图改造他,结果发现虽消耗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往往却收效甚微。
其实,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他一定是一个好的人力资源经理。他知道,与其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事后费尽心思将不合适的员工朝自己期待的方向改造,不如一开始就花时间精挑细选,找到“对的人”。因此,他会未雨绸缪地考虑自己的用人需求,并提前安排招聘,防止这件“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变得“重要而且紧急”(甚至更多时候仅仅剩下了“紧急”)。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还会认真地考虑:在自己的团队中、岗位上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这些人应该有什么样的情绪、理念、价值观,应该有什么样的学习、记忆及行为模式;以及自己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衡量自己制订的这些标准等。
除了把好员工“入口关”,优秀的管理者还会特别在工作过程中关注对员工的管理。他们既不会“临时抱佛脚”,等员工犯了错才去管理;也不会“事后诸葛亮”,当员工“无可救药”时,搬出自己一贯的惩罚措施,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和英明。
优秀的管理者,必定会实施“过程管理”和“长线作业”。他们不会每年只在下达任务或者安排总结的时候,才来和员工讨论自己的要求与期望。他们一定会在布置完目标和任务以后,保持对员工工作的有效跟进和足够的面对面沟通。他们会了解员工工作进展,及时给他们提出改进建议,敲定改进措施和方案。他们会利用每一次的会议、谈话、交流,不断向员工重复强调和明确自己与公司的期望。他们把每次与员工的接触,都当作进一步向对方明确期望的机会,而且让员工始终记得自己的关切、信任和期待。
6.对待犯错员工(小编推荐) 篇六
前段时间有个刚升任某集团北京分公司总经理(此前是副总)的好友F来电话求助,说公司有个销售总监让她非常头疼:屡屡挑战公司的管理制度,可由于他是业务高手,公司近一半儿的业绩由他个人贡献,而且北京分公司董事长(此前兼任北京分公司总经理,为F的前任和直接上级)对他比较宽容,基本上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F接手之后觉得很难管理,故问计于笔者。
笔者让她讲了其上级此前是怎么处理这个销售总监犯的错误,并重点讲第一次犯错及处理过程。如下是这位销售总监第一次犯的错误及受到的处罚情况:
F所在的公司实行严格的保密工资制。这个销售总监通过职权获取了销售部门全部人员的工资表,并且把它公示在公司前台。公司前台出于职责要求,立即把这件事情按照程序汇报给了自己的直接上级——人力资源部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又立即按照程序汇报给了F(时任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分管人力资源部)。当时,F和人力资源部经理立即找这位销售总监谈话,制止其违规行为,结果这位总监非但不认错,还把举报他的前台小姑娘骂得大哭不止,甚至提出了辞职。F认为这位销售总监太不像话了,要求坚决处分这个总监。然而,由于当时的总经理“爱才”,最后,只是好言安抚并挽留了前台,对这个总监进行罚款了事,并无采取其他措施。
听完F的介绍,笔者对她说,从你的描述中,我可以断定:你们这位销售总监肯定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而且日后的行为还是依
然故我、我行我素。F连声称“是”,并说烦恼的就是这个事儿。笔者说,你有没有意识到,问题恰恰就来自于你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他的第一次犯错:只是对他做了相应的处罚,而没有让他认识到错误。其实,F的困境在现实的管理实战中并非孤例,甚至还相当普遍。有些管理者非但不会正确处理犯错的员工(尤其是那些“业务大拿”),甚至有不少管理者对处理这种犯错的员工还会感到“发怵”。那么,怎么解决这种管理困境,帮助我们的管理者有效管理好犯错误的员工,建设一支富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工作团队呢?建立正确的认知:纠错而不仅仅是惩罚
我们在对待犯错误的员工时,最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过分依赖惩罚,以罚代管。误以为惩罚自然而然地会带来纠正。试图用惩罚的方式让员工明白你的要求,用惩罚来代替改造和纠正的过程,结果常常是适得其反。我们要做的是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让员工认识到错误,给予指导和纠正,从而改善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责骂甚至惩罚。事实上,无数的管理实践已经证明,单纯地惩罚最多会带来被动地遵守,大家充其量是为了规避惩罚而减少再犯,却很少能够帮助建立起真正的责任意识、是非观念和敬业精神。甚至如果用不好的话,还会造成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敌对情绪,导致后续变换了表现形式而一犯再犯。英国行为学家莱曼·波特
(Lyman W.Porter)提出的著名的管理学中的波特定律就告诉我们:不要只盯着下属的错误,当下级遭受管理者许多批评时,下级
往往只记住开头的一些,其余的就听不进去了,因为他们忙于思索论据来反驳开头的批评。
美国一家炸薯条的制造工厂,就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这种试图用惩罚代替改造的传统处分方式的弊端,总是以严厉的惩罚来对待犯错的员工,导致了员工和管理层的尖锐对立。为了报复公司,有工人偷偷地将炸薯条从生产和包装区运转的传送带上拿下,拿粗笔写上“下流话”,再神不知鬼不觉地放回原处。而且消息传开,其他工人纷纷仿效,导致顾客投诉增多,让公司陷入了极大的被动。
日本著名的企业家和管理大师稻盛和夫曾经说过:“比完善制度更重要的是改变人心。”其实,对待犯错误的员工,我们同样可以这样说,“比惩罚员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内心深处产生羞耻感和内疚感,并且在明确企业要求的情况下,自发自愿地去改进”。否则,企业的处罚和员工的犯错之间就会演变成一种斗智斗勇的智力对抗,同类的错误肯定还会继续发生,甚至愈演愈烈。
方法得当:把“教育”放在“处罚”之上
面对犯错误的员工,永远要记得的一个原则是: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是比惩罚更重要的事情。“惩前毖后”只是手段,“治病救人”才是目的。让员工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们才会真正有自觉改正的心,否则,他们只会认为这是管理者“小题大做”,或者是“故意和我过不去”。正如孔子告诫我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只有
员工真正明白了“是非”、“对错”的道理,才会真正地进行自我约束和改进。在这一点上,方太集团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和实践。
在方太,对于犯错的员工,教育是第一位的。特别是对那种犯C类错误(即比较轻的错误,比如像迟到、早退等)的员工,不像有的公司采取的做法——罚款,而取代罚款的是直接主管的谈话,谈话的目的就是要让犯错误的员工觉得这件事情是不应该这么做的,下次不能再重复这样的错误。该举措自2009年初开始实施,通过一年的跟踪,结果发现,2009年员工犯C类错误的总数比2008年下降了50%,而且这样明显的改善还是在员工人数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获得的。
“风起于青萍之末”。在员工第一次犯错、犯小错的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对之处,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这才是解决员工犯错“屡罚不改”的根本之策。
无独有偶,在笔者辅导的一家企业中,笔者惊讶地发现,在每次和他们的员工约谈或会面时,无论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会非常准时。而且,这家公司95%以上的员工都是80后,甚至有不少是85后乃至90后。于是笔者进行了深入地探询,结果发现:原来,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来自于联想。他把联想“迟到几分钟罚站几分钟”的做法引进了自己的公司,老板带头执行。对迟到的员工既不罚款,也不批评,就让你在众目睽睽之下站着开会或者参加讨论。久而久之,员工会因为“好没面子”、“不好意思”,自觉养成了守时的习惯。投入精力:重视员工的选择和使用
《黄帝内经》认为,医者的最高境界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事实上,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如此。从源头上和过程中减少员工犯错的动机与可能,是管理员工犯错的最高境界。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从人员,机制/制度/流程,文化/理念/价值观三个方面协同努力。限于篇幅,我们重点谈谈管理者容易忽视的人员的选择和使用。毫无疑问,好员工首先是选出来的。而这,恰恰是我们各级管理者容易忽视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着急用人”或者是觉得这个人“可以冲业绩”等,而不对员工详加考察便招录进来。录用之后才发现问题多多,然后就试图改造他,结果发现虽消耗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往往却收效甚微。
其实,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他一定是一个好的人力资源经理。他知道,与其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事后费尽心思将不合适的员工朝自己期待的方向改造,不如一开始就花时间精挑细选,找到“对的人”。因此,他会未雨绸缪地考虑自己的用人需求,并提前安排招聘,防止这件“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变得“重要而且紧急”(甚至更多时候仅仅剩下了“紧急”)。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还会认真地考虑:在自己的团队中、岗位上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这些人应该有什么样的情绪、理念、价值观,应该有什么样的学习、记
忆及行为模式;以及自己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衡量自己制订的这些标准等。
除了把好员工“入口关”,优秀的管理者还会特别在工作过程中关注对员工的管理。他们既不会“临时抱佛脚”,等员工犯了错才去管
理;也不会“事后诸葛亮”,当员工“无可救药”时,搬出自己一贯的惩罚措施,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和英明。
优秀的管理者,必定会实施“过程管理”和“长线作业”。他们不会每年只在下达任务或者安排总结的时候,才来和员工讨论自己的要求与期望。他们一定会在布置完目标和任务以后,保持对员工工作的有效跟进和足够的面对面沟通。他们会了解员工工作进展,及时给他们提出改进建议,敲定改进措施和方案。他们会利用每一次的会议、谈话、交流,不断向员工重复强调和明确自己与公司的期望。他们把每次与员工的接触,都当作进一步向对方明确期望的机会,而且让员工始终记得自己的关切、信任和期待。
7.尊重,对待孩子的法宝 篇七
尊重孩子, 就是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尊重孩子, 就是对于孩子自己做的决定要尽量减少干涉。当孩子做一件事时, 父母要把规则提前讲好, 在这个规则中, 孩子是自由的;越过了这个规则, 无论孩子再怎么哭闹, 父母都要坚持最初的约定。一般来说, 孩子会很乐意在规则中行事。
那天去幼儿园接孩子。淘淘说:“妈妈, 我想再玩一会儿, 行吗?”我想了想说:“可以, 那再玩几分钟?”淘淘说:“10分钟。”我说:“好。”然后在旁边看他玩。他同班的小朋友也和妈妈说了同样的话, 但他妈妈说:“不行。现在走, 赶紧回家。”孩子开始大哭, 妈妈继续在旁边数落:“哭什么哭, 不许哭, 你看这么大了谁还哭!”自始至终, 孩子都在哭, 妈妈都在旁边焦躁地训斥, 但其实到最后, 两个小朋友几乎是同时离开的。不同的是, 淘淘牵着我的手高兴地往家走;而那个小朋友和他的妈妈谁都不开心。其实, 如果家里没有急事, 让孩子玩一会儿又有什么关系呢?等有事情时不妨把理由告诉孩子, 孩子多半都能理解。
很多时候, 父母相对于孩子的天然优越感让当父母的只会教育孩子、教训孩子, 却很少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孩子不是家庭的附属品, 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理应得到尊重。怎样才是尊重孩子?一个最简单的原则就是, 你怎样对待成年人, 就应该怎样来对待孩子。有一次, 听一个妈妈说, 孩子总跟她顶嘴, 她说不过孩子, 气急败坏地打了他。假设是成年人在跟你探讨问题, 你理屈词穷, 那你会打对方吗?肯定不会,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孩子。
8.正确对待犯错的学生 篇八
【关键词】正确对待 犯错 学生
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教育“适当”,能激发学生对错误行为的羞耻感和负疚感,把处罚看作前进的鞭策力和进步的新起点;教育“不当”,可使学生产生丧失信心、厌学等问题,并可诱发学生的敌意和反抗。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犯错的学生呢?下面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记住“四忌”
(一)切忌不问青红皂白
当学生犯错的时候,教师最初的感觉是恼火、气愤,随之而来的则是对犯错学生的训斥,最后无论犯错者是否真正明白了错误,以及错在哪里,怎样预防和杜绝该类错误的再次发生,都会得到的单一结果:教育者单方面的惩罚。其实,一些学生犯了错误以后,心中往往都会感到后悔,并有一些惧怕。但教师不问青红皂白的态度不仅“熄灭”了学生心中已存的悔意,而且树立起了学生对老师的敌视,往往陷入“犯错——训斥——惩罚——犯错”的恶性循环状态。
(二)切忌不分时间场合
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进行批评教育是理所应当的,但千万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批评教育学生时,切忌不分时间场合,尽量做到早晨不批评;在办公室里不批评;反映情况时不批评;提问题时不批评;当着家长的面不批评;当着全班学生的面不批评。否则就会使学生感到灰溜溜的,抬不起头来,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对批评意见产生反感,难以达到促进学生改正错误的目的。
(三)切忌随意告状
当学生犯错的时候,有些教师动不动就向家长告状或向学校领导反映,殊不知这样做,极容易引发学生潜在的逆反情绪,虽然可能在短期内有所成效,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实,学生所犯错误,绝大多数是一些小错,这些小错往往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的行为习惯所致。对待这些小错,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要以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四)切忌旧账新算
一些教师在教育犯错的学生时,往往采取“旧账新算”的方式,把他以前所犯的错误都罗列出来。这种方式的教育会使学生感到老师是“记仇”的人,以为老师一直把他当作坏学生来看待,他在老师的心目中始终是个坏学生的形象。心理上的敌视情绪一旦形成,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就十分困难。
二、用“心”教育
(一)用一颗冷静的心,倾听学生犯错的原因
每个班级都有犯错的学生,每天都有学生在犯错误。如果一点也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动辄就骂,动辄就罚,树立起了学生对老师的敌视,长此以往,后果将不堪设想。其实,让我们换一个角度,先冷静下来,充分给学生解释的机会,让他们充分陈述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行为的理由和原因。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就会找出他们犯错的真正根源,从而为更好地疏导、教育奠定基础,探求、研究出符合他们身心特点的教育方法。当学生犯错时,最有效的调整自己情绪的方法是,先让学生写200字以上的反思(让他们写清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态度……),这样就有利于我们保持冷静和理智的头脑,选择一种理想的教育方式。
(二)用一颗耐心,引导学生认识错误
当学生犯了错误之后,作为教师者必须要正确对待,要根据学生所犯错误的程度,给予批评教育,及时纠正。要做到循序渐进,富有耐心,在宽容孩子错误的同时,就应该引导他们想象这种行为可能产生的种种后果,或者已经产生后果的严重性,让他们在自身的真实情绪体验中分辨出对错,自觉认识到错误所在,以及错误的原因,从而从内心主动产生对这种错误行为的排斥心理,帮助孩子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不断积累经验,避免下次再犯类似的错误。
(三)用一颗真诚的心,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找出原因是关键,好比医学上查出了“病灶”,而寻找科学合理的改正方法则是“根治”的重要途径。只要对症下药,则会“药到病除”。 有的时候,孩子犯了错误之后情绪极度低落,自卑感强,甚至非常惶恐,会丧失前进的动力和信心,这时,教师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帮助学生寻求改正错误的办法,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为出发点,多鼓励,少责骂,放手让其去大胆尝试、重新实践。这也就是说,要给孩子“吃一小堑,长一大智”的机会,使其今后在人生的道路上沿着正确的坐标更好地前进。例如:对于情绪极度低落的学生,引导他们多为别人着想,多帮助他人,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从而增强成就感和价值感,逐渐从低落的情绪中走出来;对于自控力差的学生,引导他寻求好朋友的帮助,在朋友的督促、帮助下,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言行;对于丧失前进的动力和信心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当他们有了进步,哪怕是一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帮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发展轨道上迈进。
9.父母如何对待犯错的孩子 篇九
学生有错误应该批评,但要严中有爱,尤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理解,不要训斥,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教师应该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学生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克服和弥补自己的不足,以便培养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在拜读了肖陈颖老师的《爱心伴孩子成长》一书后,感悟很多,收获也很多。下面我仅对肖陈颖老师谈到的“犯错时是教育他的机会”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和收获。通过学习我惭愧的觉得自己在对待学生错误时的教育过于严厉,而不是考虑给予其应有的尊重,缺乏恰当而有效的方法,不能让学生从内心认识自己的错误,结果只能是直接抹杀了学生们的勇气和自信。并且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学生犯错时,浪费了一次教育的机会,总是就事论事。这样必然让学生从内心去惧怕老师,从而更加去掩饰自己的错误;而不能理解为老师是在帮助他,老师与学生间的距离也被拉大,更谈不上信任二字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信任,学生也很难感受到老师的爱。(虽然我们总在谈老师对学生的爱是超凡脱俗的、是无私的,有的学生却很难感受得到。)另外,老师在对待不同学生犯错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好学生和后进生犯了同等的错误,得到的待遇也是不同的。虽然我在这方面极力避免出现不平等,但内心的天平总是出现倾斜。因而我总是告诫自己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往往能修正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疏漏和不足。
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犯错误,更何况学生。应该说人的一生是在纠正自己错误行为的过程中度过的,我们应引导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对待自己的错误,以一颗慈爱的心去善待、理解、关爱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多给他们机会,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孔 君
10.家长如何对待孩子学围棋 篇十
当然不仅仅局限于围棋项目。我常跟家长朋友解释这种情况,现在的围棋培训分基地生和棋院生两种。每个学期末,棋院组织在幼儿园学棋一年的孩子们参加比赛或者直接打电话给家长朋友,这本身属于市场行为,但这些活动的意义还是存在的。在幼儿园用很少的学费和比较短的学习时间接触了围棋,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仅仅学会而已,就这样又远离了围棋,那对于这个孩子自身来说是非常遗憾的。这个阶段他其实对围棋的魅力感受到的还没有百分之一。就这样和围棋擦身而过是最可惜的,我们的宣传本身没有错,对于所有参与过围棋却对它不甚了解的家长朋友,我们有责任让他们了解到更多。第二个阶段的学棋方式是棋院道场等更正规环境也更好的场所。但这跟我们计划体制时代提到的专业围棋还是不同的。我教棋生涯中亲自启蒙的孩子大概有上百人,但至今没有发现一个可以往专业目标发展也就是可以成为专业棋手的孩子。那么我们有必要去探讨这个阶段孩子们学棋的目的。
有一种情况,家长朋友认可围棋,但在我开头提到的理念指导下,玩的心态明显。对孩子的成绩呀作业什么的不闻不问,甚至出勤也保障不了。这样学棋是毫无益处的。孩子在班里落后,直接影响他的兴趣,什么益智修身的目标根本就是镜花水月。甚至会养成孩子应付事情,不思进取的情况,这跟我们的初衷是背道而驰了。最后孩子离开的时候把理由强加在围棋这个项目本身显眼是不公平的。
第二种情况,家长很在意成绩,对孩子的督促也很严格,有的家长周末几乎全程陪着孩子,假期到处请老师加课,联系参加比赛。甚至跃跃欲试找专业棋手去北京等等。对于这样情况的家长,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我看到 的一种现象是作为他们孩子的老师一些人没有把自己看到的和理解到的情况传达给他们,有的老师甚至刻意去培植家长们的这种心态,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没有尽到一名老师的根本义务。围棋技艺的提高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孩子达到业余一二段的之前,需要老师大量细致而兼具的劳动,在这一点上我们培训机构的很多启蒙或者初级班的老师付出的更多,而且他们具有比职业棋手更难能可贵的认真和耐心,所以在孩子处于业余三四段以前就去找专业棋手辅导,收效甚微,甚至效果相反!我经营围棋道场这么多年的经验告诉我,术业有专攻,家长朋友们对围棋的了解毕竟没有在其中浸淫了多年的我们深刻。由此带来的各种心态和不合理的举动太正常了。我们不能去苛责他们,而是要帮助家长朋友树立正确而合理的学棋理念。我们的培训冠以了专业围棋这四个字。但事实上我们从事的是普及围棋教育。这一点没有什么可以隐晦的,而且我认为我们各个城市的这类围棋培训机构功莫大焉,我们做的事对整个社会民众的文化构建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学习围棋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上面这句话我很多次跟家长朋友们提到过。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您的孩子一路蹦蹦跳跳地去附近的道场学棋,那里有他喜欢的老师,有让他喜爱的围棋,他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会为学棋过程中的一个成绩欢欣,也会因为一次挫败而懂得坚强。这样愉快的学习,用不着家长朋友跋山涉水,(个别家附近没有棋院的情况除外)也用不着在寒冷的冬夜顶风冒雪。学棋的过程愉快,价格适中,家庭可以承受,孩子能较多地利用假期参加棋院和省市的比赛。这样的生活可以一直陪伴他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在他十几岁学业已重的情况下,他们可以告别这样的学棋生活了,但围棋已经成了他永远的朋友,一生的伙伴。这个时候他是3段还是5段重要吗?他拿没有拿过大的冠军重要吗!我们回头替孩子回忆一下:这么多年走过来,我快乐吗?我有变得更加睿智更加坚强了吗!我想家长朋友得到的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这就是我们的孩子所应该得到的,也一定会得到的!看到这里有
朋友会质疑甚至怀疑我道场的实力,自己的孩子在我这里会不会被埋没。这一点我要说明一点,我也跟家长朋友们多次谈到过,我可以做到的是自己的培训生涯绝不会埋没一个超常的孩子。我们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做到,把孩子智力的真相告诉家长朋友,一个职业棋手出现的概率不是十分之一,(这个可以告诉初级班冠军孩子的家长)不是百分之一(这个可以告诉中级班冠军孩子的家长)不是万分之一,(这个可以告诉夺得过市级比赛冠军孩子的家长),我们可以给他描述一下周睿羊 杨鼎新 在学棋初期的表现。很多朋友知道概率,可轮到自己身上他的感情色彩支配了他的理性。如果我们各地的老师都能把自己的学生当自己的孩子看,就不会有那么多背井离乡去北京的孩子,在他们当中成功者被放大了光环去描述,而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情况被我们的媒体掩盖甚至轻描淡写了。作为他们的启蒙老师,如果有人为了自己的声名让明明知道机会渺茫的孩子们去冒险,那我们的道德底线显眼是模糊的,也没有尽到老师应尽的责任。说了这么多,我最终的观点应该拿出来了,那就是我们该怎样学围棋:每周两三次,除非你是那百万分之一的情况不选择每周学棋7天的做法。离家较近,接送方便。用不着鼓励孩子带病坚持,也不需要去顶风冒雪,悬梁刺股。对孩子我们严格要求,也绝不苛责成绩。在有围棋的每一天我们都是愉快的健康的,我们的孩子每天都在进步,即使隔壁邻居的那个我们同一天开始学棋的孩子已经拿了冠军已经升了五段,但我们仍然以我们自己的孩子为荣,因为他很快乐,因为他爱围棋,也因为他也一直在努力!
什么是好老师的问题值得思考。因为在一般人看来良师的主要标志是出高徒,反过来出了高徒的老师就是良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老师来说,如何辅导孩子练棋,也是教孩子学棋的一个重大课题。不论学哪种棋,老师在课堂讲课的时间一般每周一次也就几个小时。而花大量的时间,是在练棋上。所以在学棋整个过程中练棋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内容。问题非常明显,老师教的再好,学生不练,等于零。手筋,死活,官子这些技巧不练不行。有的学生光上课,不练或练的太少是不会有什么进步的。怎么练棋?围棋是一门古老的中国文化,非常深奥,对孩子来说,领悟难,掌握更难。那么让家长辅导好不好呢,也不容易。对于一部分负责的家长,孩子学棋等于大人学棋,因为多数家长都不懂围棋。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如果一滴都没有,怎么辅导孩子呢!
我从事围棋教学多年。深感南昌围棋的普及远不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把一个孩子从懵懂带到业余2段以上。是很不容易的。绝大多数的孩子在期间能感受到围棋带给他们的乐趣,收获一些玩伴。学会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会一些做人的礼仪等等。已经是收获了。最后借用一句在台湾棋界流行的宣传语;
“学围棋的小孩不会变坏,学围棋的商人会做生意,学围棋的老人不会变痴呆。”
在教学中经常碰到会下棋的家长就这个问题经常感到困惑,就这个问题谈一点我的看法。
1.多输,少赢。家长在跟孩子下棋时一定要多输棋,让孩子高兴,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
2.不要期望值太高。订一个适合孩子的短期目标,实现了再订一个目标。比如追赶同班的比他水平高一点的孩子。
3.少批评、多夸奖。不要总是以成人的眼光、目标要求孩子,要切合小孩子的实际情况,根据孩子的特点来要求、帮助他,要看到孩子的进步,对孩子的下出的好棋给予夸奖、鼓励,少指责孩子的不足。在跟孩子下棋时,少讲解,多夸奖。即使讲解,一盘棋也不要讲得太多,找出几个问题(一般不要超过三个问题),盘后讲解。
4.多与教棋老师交流、沟通。您可能棋下得很好,但您不一定是一个好老师,对如何教棋不一定了解很多。多与老师沟通,在老师的指导下回家指导孩子,这样您可能找到更适合您指导孩子的方法。
5.监督指导孩子的作业。在家里可以多给孩子留点作业,最好是手筋、死活方面的题多做一
11.如何对待孩子的“性好奇” 篇十一
笑笑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的他对异性有了朦朦胧胧的好感和倾慕,常常到父亲书房中翻阅有关两性的书籍,并把《人体解剖学》、《性的知识》等看了很多遍。有一天晚上,笑笑正在看《性的知识》,父亲突然闯了进来,看到他正在看这种书,便大发雷霆。笑笑觉得很委屈,父母不是常鼓励他多读书吗?为什么看这类书就会被禁止呢?
小明和笑笑的这个经历,是我国大多数青少年都有过的体验。随着性生理的逐渐成熟,青少年的性意识开始觉醒,主要可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①对性知识发生浓厚的兴趣。②喜欢接近异性。③具有性欲望和性冲动。不过,他们的这些表现是少男少女们正常的心理表现。中国的传统教育总是谈性色变。每当孩子们在言语或举动上对性表现出兴趣时,大人们就会简单地加以制止。这种错误的做法不但起不到对孩子的教育作用,还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那么,家长应如何对待孩子的“性好奇”心理呢?
1.要及时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当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对男孩和女孩的不同有所察觉了。这时父母就要一点一滴地、简单明了地告诉他们男人与女人的区别,尤其是女孩子,更应该让她们对自己的身体有所了解。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学校和家长都要及时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性教育,及早打破他们对性的神秘感,扶持他们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告诉他们怎样应对身体上和心理上出现的变化,使其对异性保持正常的心态。
2.要允许和鼓励孩子与异性正常交往:自入幼儿园起,孩子们就会有很多的异性朋友,这对他们的人格成长是有益的,家长应予支持。当孩子们进入青春期与异性朋友的交往增多时,家长应持正确的态度,不能对其横加指责,否则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容易使孩子在心理上偏离轨道。
3.要与孩子做朋友: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经常与孩子沟通,成为孩子的贴心朋友。这样的话,当孩子有了生理和心理上的烦恼时,就会向家长诉说并求得家长的帮助,这样家长就会随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对孩子进行引导。家长还可以像朋友一样,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孩子,让孩子明白,性的萌动没有错,但要理智、正确地对待性冲动,做一个有理智、有道德、行为高尚的人。
4.要教育孩子走健康的成长之路:在接受科学性教育的同时,要让孩子自觉地抵制性挑逗,少看那些低级庸俗的书籍和网上内容。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责任感,让孩子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和身体锻炼中去。让孩子在遇到生理方面的困扰时,多向父母或老师求教,别让孩子把正常的生长发育现象当成心理负担。
12.国内外家长如何对待孩子早恋? 篇十二
孩子早恋在国内家长看来是不能容忍的,是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各方面的恶魔,必须扼杀在萌芽状态。那么,国外的家长又是如何对待孩子早恋这件事情的呢?其实,家长如何对待孩子早恋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也许我国的家长可以从国外家长身上学到些处理这种事儿的方法。
不同文化差异,家长对孩子早恋的情况反应差别也很大。两个女孩分别来自中国和美国,在同一所初中上学。
中国妈妈:
中国妈妈很保守,对女儿要求很严,谈恋爱在中学绝对不允许发生。可是,女儿对班里一个男同学动了心,对妈妈做法很了解的女儿将这份心动深深藏在心里,从来不会撒谎的女儿一方面开始对父母各种隐瞒,一方面想尽办法背着妈妈和男孩约会。后来,男孩提出分手,女儿很伤心,又不敢让父母知道,只能一个人偷偷流泪,体重和成绩一起直线下降。妈妈也一直没有发现孩子情绪低落、学习成绩变差的原因,单纯的认为孩子课堂上听不懂,不断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
美国妈妈:
美国妈妈在教育上很开明,女儿学习成绩也很好,从小就在优生班里学习。女儿上初中后,美国妈妈告诉她:妈妈不反对你谈恋爱,但你一定要让妈妈知道。结果到初三时,女孩和妈妈讲,自己喜欢上了同乐队的一个男孩。这时妈妈很惊讶,但仍然遵守信用,没有反对女儿早恋,而是和她约法三章:和男孩在一起谈谈心、一起玩都可以,但不能发生性关系,因为她还承担不起随之的后果。同时还强调,她不能因恋爱而影响了学习和其他正事,否则妈妈就要限制这件事。女儿愉快的答应下来。因为妈妈的接纳态度,女孩常会把她和那个男孩之间的事和妈妈讨论,征求妈妈的意见。一年后,她觉得男孩身上有些地方自己不能忍受,就提出分手。
从这两个实例中我们会得到些启发,家长如何对待孩子早恋,持有什么态度,对孩子后期的教育有着深远影响。
在孩子的成长经历中,担心孩子谈恋爱会对学习造成影响,在初中谈影响考高中,在高中谈影响考大学,那么在大学就不影响学习了吗?不是常有孩子因此都毕不了业,还有杀人自杀的?何况,大学谈也会影响考研究生,到了工作时谈恋爱,会影响工作,影响升职。
13.父母如何对待犯错的孩子 篇十三
放寒假了,中小学生们的考试也刚刚结束,但有些家长似乎并不轻松。可以说,绝大多数家长最高兴的事就是孩子的成绩好,最不高兴的事是孩子成绩差。那么,家长到底应该要以一种怎样的心态来对待孩子的分数?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成绩不是评价的唯一标准
■ 乔睿(小学二年级学生家长)
说到成绩,我常常提醒自己,作为家长首先要搞清楚几个问题,我对孩子未来的期望是什么?我希望孩子将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该怎么看待学校的学习成绩?这是长远与短期、未来与当下、方向和方法的问题。
在这几个问题上,我认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最重要;我希望孩子将来做一个内心快乐的人;成绩固然重要,但是,我不以学习成绩作为判断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
单纯来讲学习成绩,我觉得这是检验孩子阶段性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一种手段,成绩好一定有原因;成绩不好,也能折射出孩子某方面的问题。如果家长客观地看待孩子的考试成绩,帮助孩子通过考试发现自己的问题,检验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这是对待考试成绩最好的态度。
我最反对把考试成绩和物质奖励简单挂钩,这是最没有智慧的教育手段。如果家长不加思考地以考试成绩来对孩子进行简单的评价,特别是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简单粗暴地对孩子进行指责,都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国内教育存在的问题。首先,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过于强调记忆性、认知性和熟练程度,忽视孩子的生活技能、艺术修养、人文情怀等社会性的
培养,这是教育的短视行为,是教育的初级阶段,因为后者才是孩子们应对未来人生、解决人类核心问题的重要的支撑,才是教育对人的真正的意义所在。
其次,目前学校考试成绩的构成过于单一,重结果轻过程、重记忆轻思考,忽视孩子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总结和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限制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不利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所以,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有待改进的地方还很多。
孩子是社会的未来,每一个成年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捍卫我们的希望。因此,既要“重视”成绩,又要“忽略”成绩,分寸的拿捏足以体现家长的智慧。让我们跟随孩子,同步成长,分享孩子成长的烦恼和快乐!
不能不重视孩子的成绩
■ 筱恺(初二学生家长)
孩子今年上初二,说实话,她的成绩一直还算稳定,在班里排名总在十名上下。上初二后,我想让她的名次有一个提升,所以,经过严格比对,精挑细选后,我给她报了课外的补习班。这样一来,孩子几乎把周末的时间都用上了,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众所周知,学习成绩是衡量一个孩子在学校表现的一个重要指标。虽说上初中不用考,但上高中、上大学总会考的,现在不抓好基础,以后再抓就来不及了。当今的竞争如此激烈,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说学习成绩决定未来。所以,我是很看重分数,看重成绩的。
最近,孩子进入期末总复习后,家里的重心几乎全放在孩子的期末考试上,全家进入“备战”阶段。不光是孩子有紧迫感,其实家长也不轻松。铺天盖地的各科模拟试题堆满了孩子的书桌,孩子学到多晚,我们就陪到多晚。好在孩子很自觉,除了吃饭、睡觉,自己也觉得时间“浪费”不起。班上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竞争很激烈,相互之间比成绩很正常,特别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之间,暗地比较得更厉害,这一次考了多少名,下一次要努力冲刺到前几名,不少孩子都这样跟自己暗自“较劲”。
作为对一学期学习的总结,期末考试不仅直接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直接考查出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有效,是对学生一个学期学习效果的检验,它的重要性不用多说。再说,现在亲朋好友聚会时,孩子的学习成绩几乎是逢聚必谈的话题,如果考好了,孩子自己自信,家长脸上也很有光。
从关注成绩向关注成长转变
■ 呼秀珍(教育专家)
不要太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做一个凡事都努力的人是最重要的。前苏联一位教育家说过,将孩子捆在考试的“战车”上,那是很不人道的。
在我接触过的家长中,尤其是小学生的许多家长似乎都有一种满分情结。
其实满分是一个成绩极限,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孩子根本达不到。如果家长把学习目
标定位在满分上,而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思维方法,以及对知识的真实把握状态没去关注,那么,这样的行为看似激励孩子,实质上是在追求自己的满足感。而家长这样的追求,是会不断造成孩子的失落感与内疚感,让孩子的内心持续于忐忑不安甚至痛苦中,因为他们不知道下一次考试会怎样,会不会让家长满意,他心里没有把握,一心惦记着分数,迷失了真正的学习目标。
教育的核心是“为人生的幸福奠基,让所有的孩子成功。”做一个心智健全、品行端正、幸福快乐的人,就是成功。
情商真的很重要。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如果把学习比作爬山,那么,智商告诉我们的是你会不会爬山的技巧,情商告诉我们的是你能不能怀着愉快的心情爬山的情绪管理,而逆商则告诉我们你是不是能摆脱困境、超越困难,爬上山顶的能力。所以,只把眼睛盯在孩子的分数上,显然是不对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立德树人”的问题,这是回归到了教育的本真。因此,希望家长们学一点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让我们的家庭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孩子们成长的天性。
14.如何对待孩子打架 篇十四
重视“孩子打架”问题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多多少少是惧怕矛盾、惧怕打架的。我们从来以是否“听话”、是否“乖”来区分孩子是好是坏。但心理学家说,一个日渐独立、正向自我完善方面发展的孩子不可能事事与别人保持一致,有差异是正常的。从这个观点看,孩子打架也就在所难免。一些幼教专家甚至认为打架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日本爱珠幼儿园园长说:“简单地说,孩子在打架中学会了社会知识。比如,在幼儿园里,夺取别人玩具供自己玩的孩子会从打架中自我反省,从而将东西归还原主。”日本教育学博士高野清纯认为“打架能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因为彼此被打,双方都痛。由自己痛会想到对方一定也痛,从而产生自尊心,并且逐渐认识到通过暴力手段是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的。
当然,父母煽动、挑唆孩子打架,尤其是对那些本来就有攻击倾向的孩子,这样做是绝对错误,也是非常糊涂的。打架是孩子的集体活动之一,孩子只单纯地知道进攻,说起来是孩子的大不幸。
教育学家分析,孩子打架各有各的原因:有的孩子不会克制情绪,在家受了气就到外面去发泄;有的孩子是因为缺乏社交技巧,不知道怎么与同伴相处;也有一些孩子是想利用拳头树立自己在同伴中的威信;还有的孩子仅仅是模仿,模仿大人,模仿电视剧里的剧情等。
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平常教给孩子适当的社交技巧,鼓励他运用这些社交技巧解决争端。
一般来说,两三岁孩子之间打架,大部分是因为夺人东西或者东西被他人所夺引起的。孩子在3岁前不明道理,如果任其所为,只怕没有轻重,会用手中之物打伤人。这时,大人不能仅仅说“住手”,明智的办法是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他感兴趣的对象身上,比如说:“看,那里有只小猫咪。”
孩子3岁时打架,是根本不考虑后果的。为避免危险,应该加强看管。四五岁的孩子力气不相上下,也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一般没什么危险。但是在双方力量悬殊的打架中,大人要适当干预,并给予仲裁。
如果孩子从小就由双亲袒护而从来没有打架的经历,那么,以后他与人发生冲突时,就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
引导方略六要点
1.告诉孩子,你希望他在碰到争执时怎么做。比如,可以让孩子对同伴说:“毛毛,我们不要打架,现在该扬扬玩了,下一次就轮到你玩了。”如果孩子用讲道理的方式对待朋友,父母应给予表扬。久而久之,孩子就能从中体会到道理的分量,也可以品尝到化干戈为玉帛的甜头。
2.对攻击性较强的孩子,应减少生活环境中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包括平时家长的娇宠给孩子养成的霸气,以及带有暴力情节的影视录像等。其实孩子攻击他人,有时是想通过这种方法达到自我表现的目的,这就需要父母好好引导,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家长应注意与孩子的情感联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3.父母和孩子一起饲养狗、猫、金鱼等小动物。从日常小事中,教给孩子对待弱者的方法。这一点尤为重要。
4.孩子与同伴发生矛盾冲突,家长不要偏袒自己的孩子,要放手让孩子学习自己解决问题。如果自己的孩子有错,必须要求他向对方道歉。
5.对生性胆怯、总受人欺负的孩子,与其一味指责他“你怎么不知道还手”,还不如先让他多和性情相近的孩子或者年纪小的孩子一起玩,目的是让他树立自信,然后再从讲道理入门,学会解决冲突的最佳方法。
6.家长还可以设计出不同情景,相互扮演不同角色。几场实战下来,就会让孩子明白,拳头不是不能用,但绝对不能滥用。
15.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言语能力 篇十五
本文Tag标签:早期教育
语言,作为交流的信号,不仅是人们进行交往的思维的工具,也是帮助幼儿认识世界的工具。如果没有语言世界上万物就没有了名称,那么世界不知将会发生怎样的混乱。人们正是靠了语言,才能再认眼前的事物,并唤起眼前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表象。人们也正是造了“远、近、左、右、高、低、上、下”之类的词汇,促进对空间的认识。语言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超越时间去认识事物。人类几千年的文化科学知识只能依靠语言文字的记载才能世代相传,不断发展。而人的智力五要素,哪一环离得开语言?而作为智力五要素的核心,思维跟语言的关系则非常密切。语言的准确性,来源于思维的清晰性;语言的条理性,体现了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连贯性,体现了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流畅性,体现了思维的敏捷性;语言的多样性,则体现了思维的丰富性;而语言的训练本身就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当然思维的不断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语言的不断发展。
一个人如果离开了人类社会,离开了语言环境,那么他的智力发展将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至成为白痴。
2岁前后为儿童学习语言的关键期,要想唤醒那些错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由野兽哺育长大的孩子的意识,恢复他们的言语和记忆能力是相当困难的,于是有人把2岁称为儿童智力的起跑线,一旦错过了关键期,就会造成心理上的某种缺陷,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早期教育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越来越多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教2~3岁的孩子认字、背诵诗歌,的确也有不少孩子小小年纪就能识字、背诵不少名家诗篇,令父母自豪,使旁人惊叹,然而好多孩子在上学后并不见得十分超群,甚至有的孩子出现厌学现象。那么原因何在呢?
众所周知,语言现象是一个完整的信息输入、处理和输出的过程。“听”是接受输入信号,这时的语言仅仅是以声音的形式存在(就像不懂英语的人听英语那样),作为第一信号刺激物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而没有其他的任何意义。“听懂”即是对语言这一信号进行处理、整合,也就是平时所说的理解,这时的语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是作为第二信号刺激物作用于大脑听觉语言中枢的。而“说”则是信息的输出,是在思维的基础上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通过发音器官“说”出来,与此同时又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孩子一边游戏一边自言自语,这是由于孩子的语言还未深化,他得通过这外部语言来进行思维。但是有些家长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在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时,往往只重视语言的音形外壳而不重视语音本身,只是处于“辨声”、“模仿”的低级阶段,这种“鹦鹉学舌”似的训练,当然不能很好地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而孩子的学习也不过是一时的兴趣,或为博得父母的欢心,时间一久,他们必然会厌恶学习。
另一方面,许多家庭所进行的早期教育往往缺乏计划性、系统性、持久性,更多的是随意的。许多父母在孩子牙牙学语时,出于逗孩子玩,或者出于自己的兴趣,教孩子说话。而一旦当孩子长到2—3岁时,父母反而不管了,他们有一个错误的想法,孩子大了,自然也就会说话了。于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被白白错过了,耽误了早期开发孩子智力的大好机会。
近年来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家庭环境,这包括父母(或者其他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家庭的藏书以及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兴趣。我们通常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语言来判断他的家庭出身以及他本人的社会地位。语言的层次本身就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文化素养较高的家长往往能得心应手地利用各种机会,一有机会就教育孩子。一旦发现孩子讲错或用错词汇时,他们就会及时地加以纠正。而当孩子用词恰当准确时就及时给予鼓励,激励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往往不是单纯地教给孩子某种语言,而是在语言训练的同
时开发孩子的智力。
有些家长,虽然关心孩子的早期教育,花许多钱买了好多玩具,甚至电子琴、钢琴,但却不注意孩子的语言发展。当孩子跟他讲话时,往往显得不耐烦,只是简单地打发孩子几句。事实证明,缺乏和成人大量接触的儿童不仅言语能力发展受到损害,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思维能力的发展。
当然在早期教育过程中还要防止揠苗助长、急于求成的倾向。
即使是神童,也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拔苗助长,只能是欲速而不达。
威特父亲教育“神童”小威特的方法,把手指伸到小威特的面前,同时发出清晰的声音:“手指、手指。”这儿就包括了听和看,即听觉和视觉训练这两个方面。也许有人会感到惊奇,难道这种与生俱来的听和看的能力也需要训练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我们反复地把某一物体呈现在婴儿面前,同时嘴中清晰地发出这一物体的名称,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形成原理,久而久之,婴儿就把这种声音跟眼前的物体联系起来了,自然而然他就明白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特定的名称,这对一个婴儿来说,无异于是一种新纪元的来临。他会迫不及待地认识新的东西,学习新的名词,这时那种被动的教育也就转化为婴儿主动的学习了。
教孩子说话,的确是一项很艰巨的工作。但是只要我们明白言语训练在早期教育中的位就能持之以恒了。人类之所以优于其他动物而取得今日的成就,就是因为人类使用了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语言,从而促进了人类智力的发展。基于这一道理,更应该及早教给孩子人类社会这一独特的工具—一语言。
从某种角度来看,“听”和“看”是为孩子将来的说话创造一种有利的地环境,更重要也更困难的是孩子说话。
一般地,幼儿在学说话初期,由于把握不准发音的部位,容易产生错误,如孩子容易混淆舌根音和舌尖音,很容易把“哥哥”发成“的的”。
孩子发音有错误并不奇怪,也并不可怕,要紧的是发现错误要及时加以纠正,否则一旦定型,纠正起来就比较麻烦了。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强调一下,那就是成人不要有意地去强化孩子的儿语。当然儿语是孩子言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须阶段,本身是无可非议的。但有些父母出于好玩有趣,有意识地去强化孩子的儿语,这就不值得提倡了。因为儿语本身并不符合语言规范,不一定能被人理解,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一味强化孩子的儿语,势必会影响到孩子的交际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事实上跟孩子交谈,的确需要一点艺术,既要能被孩子接受,又要生动有趣,合乎语言规范。
下面介绍几种具体的口头言语能力的训练方法:
①情境谈话法
家庭教育中用的情境谈话并不需要特地设置某种情境,只需因地制宜地进行便行。最初教孩子学说话时,不妨把一些造型简单、色彩鲜艳、发音简单,又是孩子平时经常接触的东西呈现给孩子注视,同时发出该物体的标准名称。此时您也可以抱着孩子看看房间中的每一件东西,跟他说说餐桌上食物的名称,甚至可以带着他去看看外面的花草、天空、星星、太阳等等。这样的情境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您有心就不难发掘。当孩子稍稍长大,情境谈话也就不必您一个人唱独角戏了。在给孩予喂饭时,同样可以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您可以问问孩子各种食物的名称,应该让孩子自己说说想吃的食物,而不要一切由您包办代替。
当孩子初步学会说话时,您就可以跟孩子(当然有几个孩子参加则更佳)一起玩玩类似于“过家家”的游戏。这时您可以让孩子扮演医生、售货员、老师甚至警察的角色,这时的台词可以是预先准备好的,更好的是让孩子自己发挥,家长此时的任务是启发、督促,纠正错
误。这种具体生动形象的游戏,孩子会很感兴趣,对于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丰富词汇,发挥想像力,培养记忆能力都十分有利。
②幼儿语言游戏
a.绕口令。绕口令在古时又叫做吃语诗。通常是由语音相近而容易混淆的字、词和句子组成的一种游戏儿歌。它要说得准确、流利,不读错字,不走调,而且还有一定的速度要求,由于内容一般比较简单易懂,琅琅上口,所以很受孩子们的欢迎。父母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教孩子绕口令。开始应该由父母清楚地把绕口令读一遍,一些重点词可以单独让孩子跟读几篇。然后就可以让孩子跟读,直到能正确流利地背诵下来为止。在实际过程中,要把绕口令读得流利准确,并且有板有眼,确实不易,如果有些父母本身的语言不过关,那么可以让孩子跟着广播学,像电台的少儿节目常常有这一栏节目。这不仅有利于孩子口头言语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锻炼孩子思维的敏捷性清晰度,当然对记忆力的锻炼也大有益处。b.以字找词。以字找词游戏是以一个中心字寻找相关词的一种文字游戏。例如找出一个“电”字,您就可以找出许多与“电”有关的词,如“电灯”、“电扇”、“电视机”、“电冰箱”等等。这对丰富孩子的词汇,培养孩子发散性思维能力极其有利。同时,家长也可以用这种游戏来检查孩子的思维能力以及所掌握的词汇量。
这种游戏很重要的是要找好中心,这个字必须是孩子比较熟悉的,而且有较大的搭配性。不要找那些比较冷僻,孩子不熟悉,不易理解的字。
c.接字游戏。接字游戏就是要所有的词前后相连,形成一串词。例如“电灯”下面就可以接“灯泡”、“泡泡糖”、“糖果”、“果实”等。
要注意的是,家长在和孩子一起做这项游戏时,尽量想一些最后一字容易接的词,帮助孩子一起把这一游戏顺利地进行下去。
这种接字游戏不仅能开发孩子的智力,而且能培养孩子的口头言语能力,游戏本身就需要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另外家长在游戏中还可以有意识地教孩子一些新词、新字,帮助孩子巩固原有的词汇。
③讲故事
对于幼儿:没有比故事更为重要的了,因为孩子是这个世界的生客,这个世界对他是个一无所知的世界。世界上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如托尔斯泰、歌德、鲁迅、郭沫若从小都和故事结下了不解之缘。实践也证明故事对孩子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像等心理活动,对于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中国自古就有利用讲故事对孩子进行思想品质教育的传统。有的人把故事喻为孩子认识世界的门户,是增强孩子记忆的“良剂”,给想像力插上了翅膀,同样的,故事也是孩子言语发展的“激素”。这是因为故事本身有着曲折的情节,有着生动有趣且又丰富的语言,非常乐于为孩子理解和接受。
童话故事,尤其像安徒生、格林的童话语言相当精彩优美。不仅受到孩子们的喜爱,而且对于成人来说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孩子在讲故事的时候,往往十分投入,他们有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因而讲故事也是诱发孩子产生问题,激发他们求知欲的一种重要手段。
另铃故事本身也教给孩子怎样区分善恶美丑,有利于他们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有时结合讲故事教育孩子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孩子往往是听众,我们不妨让孩子主动参与。一个故事讲完了,让孩子再讲一回给父母听,或者父母开一个头,让孩子接着往下编,即便不合情理,也没多大关系,因为孩子的思想最少束缚,常常异想天开,这是一种很可贵的精神,应得到成人的肯定和鼓励。当然家长也应该引导孩子尽量把故事编得合情合理些,特别要注意孩子的思路是否清晰,表达是否准确流利。异想天开并不等于颠三倒四,前者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后者则是思维的混乱,不能等同视之。
图画书有它本身独特的优势,即可以反复看和读,价廉物美,颇受孩子们的喜爱。面对一幅静止的画,家长有多么丰富的解说,孩子就会有多么丰富的想像。回想起来,我们本身许多的知识还不是从图画中得来的吗?
随着孩子言语能力的提高,就可让孩子看图说话了。一幅画或者一组画能编一个故事,这对孩子有多大的吸引力,有时还可以让孩子自己编排画面,当孩子把几幅画的顺序颠倒一下,也许故事情节就不大一样了。
除了画以外,看图说话的最好教材就是连环画了。连环画本身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孩子们看着画面就能了解大致的故事情节,孩子们常常一边翻着连环画,一边自言自语编着故事情节,久而久之,他就不再满足于只看画了,而对画下面的文字发生了兴趣。于是看图说话就可以转入看图识字了。
一般认为3—5岁是孩子开始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年龄。
当孩子的口头语言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后,他就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口语了。在街上常常可以看见4—5岁的孩子指着街上的招牌问大人:“这是什么?”甚至有的孩子拿着一本连环画要求大人读给他听。这可以说是孩子渴望识字的萌芽,家长要善于抓住时机,进行早期教育。从资料上来看,智力超常的孩子一般识字较早,小小年纪不仅断文识字,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令人赞叹不已。
语言可以说是获得知识、走向成功之路的工具,而书面语言则是孩子独立获得知识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应尽可能早地把这一工具传授给孩子。
读到这儿,也许有的家长会有这样的疑问:幼儿学前阶段识字写字对孩子的发展到底是否有益?
回答是肯定的。首先,从关键期来看,孩子4—5岁是书面言语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发展书面言语能力势在必行。
其次,从孩子的心理发展来看,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已经达到相当程度,口头言语已经非常丰富,书面语言的学习已成为孩子本身发展的需要。
什么年龄开始识字写字,要根据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掌握的一条就是:顺应自然,不能强迫教育。顺应自然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孩子总喜欢涂涂画画,而他在纸上涂满不代表任何意义的符号时,也许这就是他学习写字的开始。略通一些汉字的造字特点,即能很好地培养孩子写字的兴趣,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经历了甲骨文、钟鼎文、大篆、隶书,到今天使用的楷书,虽然今天的楷书已不那么“象形”了,但只要稍稍加工一下,汉字的“形”就显现出来了,这样一来,枯燥的文字变得有生命力,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增强了。不过有一点要引起家长的重视,孩子特别是学前儿童的学习负担不能过重,写字时间不宜过长,这是由于孩子的骨骼、肌肉还未发育完善,容易引起疲劳,从而影响身体健康。过重的负担,会引起孩子的厌学心理,造成不良的后果。
①看图识字培养孩子的书面言语能力
当孩子从看图说话中学到越来越多的口头语言后,他的注意力势必会转移到那一个一个的方块字上。这时就应该不失时机地从看图说话转到看图识字上来了。
这里所说的识字教学是针对婴幼儿而言,因此属家庭教育范畴,那么对于孩子何时识字,识多少字是否也应该有一个统一大纲呢?这就应该根据其自身的情况而言了,多多益善的想法并不可取。
识字教学如果不动点脑筋,也许会非常枯燥,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那么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婴幼儿的识字最好能跟孩子喜闻乐见的故事结合起来。现幼儿园绝大部分的孩子都认识“米老鼠”、“唐老鸭”、“史奴比”这些字,应该说这些字对孩子来说是陌生的,但孩子却从电视上认识了它们,并把它们和那些可爱的形象结合起来,牢牢地记在心上。
家长可以把一些常用的(跟幼儿日常生活关系较密切的)字单独找出来,有重点地教给
孩子。平时看到这些字时,也可以跟故事中的词联系起来,比如当孩子在菜场黑板上看到“鸭子”一词时,就可以让孩子想想这个“鸭”字还在其他什么地方见到过。孩子也许会说“唐老鸭”的鸭,这就说明孩子已学会了文字搬家。
一般地,有的孩子虽然能识字,但却并不一定能写和理解字意。后者的要求更高,一般要求在小学阶段逐步达到。如果孩子智力发展较好.也可教这些内容,不过要注意,解释词意最好是放在阅读中进行,亦即把字、词放到文中让孩子来领会,这样一方面容易使孩子接受,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况且中国汉字一字多义的现象较多,只有把字、词、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有利于孩子言语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看图识字教学方法就是利用卡片,一面为图,另一面则是字(或者加上拼音)。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家长在使用时最好能再发挥一下,使之更生动有趣,更为孩子所喜爱。
有人针对卡片识字比较单调的特点,对卡片进行适当的组合,把一些字(卡片)编成一个个故事,边讲故事边教识字,效果不错。
比如手上有一组动物生字卡片,就不妨编一个动物童话故事,讲故事时,说到某种动物,就出示这种动物卡片,教孩子认识卡片上的字,这样,孩子把识字教学当成了一种游戏活动,非但不会使他们感到有丝毫负担,反而令他们很感兴趣,听完故事,孩子还会拿着卡片一遍遍地念。时间久了,孩子就可以根据图画自己识字,还可以让他来编故事,这样不仅发展了孩子的言语能力,而且还锻炼了化们的思维、想像以及记忆力。
②从集中识字到阅读能力的培养
幼儿,尤其是3岁以内的孩子识字,往往是一种音、形的条件反射过程的形成。因此在训练中就要抓住听、看、读、写这几个环节。当然仅仅停留在这一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在听、看、读、写的基础上还要求会意。
汉字的创造有六种方法,除象形以外,还有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的比较普遍,比如最典型的“指事”字要数“上”和“下”了。最典型的“会意”字则算“苗”了,田里长了类似草的东西不是苗还是什么呢?
如果能把这些知识运用于识字教学,那么孩子对汉字的理解就能深刻得多。
有人曾经说过,识字离不开阅读,此话一点不错,最初孩子可以是单纯的识字,但当积累到一定量时,就应鼓励孩子阅读。识字不是目的,阅读才是目的。在阅读过程中,又能认识许多新词生字。最好尽早教会孩子使用字典,一旦掌握了这一工具书,孩子学习的主动权就掌握在他自己手中了。
幼儿言语能力的培养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兴趣,随时随地、形式多样地进行言语训练,甚至可以利用上街、购物、逛公园的机会教学。
16.家长如何科学对待孩子的分数 篇十六
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分数是无可厚非的,但并非每一位家长都能使自己的关心变为孩子学习的动力。调查表明,目前社会上家长对学习分数的态度以及由此引起的某 些行为,确有不科学的现象存在。这些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如果对孩子的学习分数采取理智的科学的态度,则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家长如何科学对待孩子的分数。
一般说来,家长对孩子分数认识的误区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片面夸大分数的功能,以分数高低为判断学习优劣的唯一标准分数从形式上看简单直观,一目了然。
家长看到孩子考试分数比前次考试高了,就喜上眉梢,认为孩子学习下功夫了,成绩进步了,进一步推论孩子懂事了,在学校各方面表现肯定优秀。于是乎各种 奖励接踵而来。更有甚者,放松对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的缺点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之,若分数下降了,就认为“不争气”、“没出息”,枉费了老师、家长的 一片苦心,进而推论出孩子“太笨”、“没有希望”,甚至认为孩子分数既然不高,那么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方面肯定表现不好。
因此在批评帮助时容易失去耐 心,甚至恶语相讥,拳脚相加,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一小学生因考试分数未达到家长的要求而被家长活活打死的惨痛事件,就是家长片面夸大分数功能而导 致的恶果。
片面夸大分数功能的另一典型现象为:有部分家长将孩子的考试分数作为在单位同事、亲戚朋友面前“露脸”、“争面子”的重要内容。若孩子得了高分,就感到光彩,有面子,很自豪。若分数不如人,则觉得脸上无光,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教育好,出门矮人半截。
以上这些行为,均不考虑分数的多重功能,迫使孩子以获取高分为学习的唯一目的,忽视思想品质、性格修养、身体素质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忽视孩子的个性 差异和能力差异的客观存在,无疑会形成对孩子学习的负面压力,导致有的孩子在获取高分无望的情况下,采取作弊涂改分数等不正当行为欺骗家长。这样不但不能 促进学习,反而影响孩子思想品质的健康发展。
二、机械地、片面地分析分数,从而得出错误结论
产生这一误区的原因是有些家长不完全了解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分数的高低,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既得分数的信度与效度。有的家长,机械比较同一门学科前后几次 考试的得分多少,以此来判断孩子此门学科的学习好坏。也有家长机械比较同一次考试中几门学科分数的高低,以图发现孩子学习上的弱点,
资料
有许多家长在学期初规 定孩子期中和期末考试必须达到的分数,作为本学期学习的“硬指标”,要求孩子完成。
不能正确分析分数,会被表面现象迷惑,最终将使家长、孩子都被误导而进入学习的误区。仅因某次分数的下降就否认孩子学习的进步,会使孩子失去学习兴 趣。而仅依据某次分数的表面分析来指导孩子学习时间与精力的分配,无疑会使孩子忽视真正的困难,得不到真正的帮助,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等到 问题暴露时,很可能良机已失,悔之晚矣。
那么家长应如何对待分数,以充分发挥分数的功能,使分数成为促进孩子学习的催化剂呢?以下就这个问题谈几点建议:
第一,了解测试目的。测试目的不同,反映出来的问题就不同。就学科测试而言,有进度测试、摸底测试、总结性测试和诊断性测试等。也有偏重知识水平的测 试与偏重于能力发展的测试等。只有弄清测试目的,才能看出测试反映的问题。比如,有的孩子在偏重于知识识记的测试中分数高,而在偏重于知识运用的考试中分 数可能不高。
家长就不能简单地以两次分数高低来判断孩子学习退步或进步,忽略孩子能力发展方面的.问题。再比如,学期中的进度测试题的难度往往要小于诊断性 测试和期末总结性测试。因此,期中考试的高分并不一定就预示期末考试也会“丰收”。
第二,认真分析分数的信度和效度。分数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简单地理解成分数的真实性。有许多因素会对分数的真实性产生影响。因此,家长在分析分数时,有 必要与孩子一起认真分析此次考试孩子本人甚至全班、全校考试的分数真实性。只有对分数的真实性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依据“修正”以后的分数来分析问题,得 出正确的结论。
第三,善于从分数的分析中发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表扬,以充分发挥分数的激励功能。当孩子学习成绩进步时,家长的肯定与表扬能使孩子体会成 功的喜悦,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当孩子学习成绩后退时,更需要家长的鼓励与帮助。从孩子的诸多不足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最能体现家长的教育水平。
比 如:若总分下降,单科分有无上升的?认知识结构看,有无掌握较好,丢分不多的部分?即使孩子某次考试一团糟,帮助他的最好办法仍然是以发展的眼光看他,鼓 励他克服困难,相信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迎头赶上,考出好的分数。那种否定孩子的可塑性,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只会扑灭孩子的希望之火,使其自暴自弃。 家长科学地分析分数,并能对孩子学习分数的高低采取明智的态度,对孩子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17.家长应如何对待孩子手淫 篇十七
我儿子今年13岁,刚刚进入青春期。就在他渐渐摆脱童稚的时候,我发现儿子开始遗精,并时有手淫的行为。面对青春发育中的儿子,我这个当大夫的母亲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想跟儿子谈谈,却不知该怎样开口。最后,我决定让丈夫先跟儿子谈谈。
丈夫把儿子叫来,对他说:“儿子,去拿词典来,查一查‘手’字头的词,看看‘手淫’是什么意思。”等儿子查完字典之后,丈夫对他说:“《红楼梦》中有个人物叫贾瑞,在他得了重病时,一位道士送给他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从正面照时,上面会出现一个美女,而用反面照时,上面就会出现一具骷髅。道士嘱咐他千万不要照正面,可他还是照了正面,结果便送了命。这就是因为他太不节制自己了。”儿子听完后,脸上流露出似懂非懂的神情。然后,他冲向卫生间,把自己沾有精液的短裤藏了起来……
看来,丈夫的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时,报纸上的一篇文章使我茅塞顿开。我经过几天的准备,终于鼓足勇气,与儿子面对面地谈起“性”来。我先用专业术语深入浅出地告诉儿子,他为什么是一个男孩;男孩有哪些心理特点;男孩与女孩有哪些区别。我也告诉他女孩的特点。这样就使儿子对男性和女性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而使他消除了对异性的神秘感。我还对儿子讲了遗精和手淫。我告诉他:“遗精是男孩子成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出现的正常生理现象;手淫是伴随着男孩子一天天长大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的自慰行为;很多男孩子都有手淫的行为,没什么见不得人的。”随后,我又拿出几篇与之有关的文章给他看。
不久,儿子好像一下子变得轻松了;以前那种紧张焦虑的神情没有了。慢慢的,他手淫的次数也少了。看到儿子平安地渡过了最初的性萌动期,走上了健康的成长之路,作为家长,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其实,手淫在进入青春期的男性中是一种极其普遍的行为。它往往开始于孩子无意中玩弄生殖器、或孩子的生殖器受到某种刺激,给他带来了性快感,又加上孩子的生殖器官和性腺已发育成熟,孩子的性冲动增加了,因而使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这种可以自慰的性行为。据波兰性学家伊莫林斯基调查,在波兰有93.6%的男孩和44.8%的女孩都有手淫的行为。我国目前虽然尚无这方面的统计资料,但据专家推测,情况亦大致相同。
在我国,由于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不够广泛,社会上至今还流行着一些耸人听闻的“手淫危害论”。其实,手淫的害处不在于手淫本身,而在于受“手淫危害论”的严重影响,使一些有手淫行为的孩子产生了沉重的“犯罪”感和“堕落”感,使他们感到恐惧、惊慌、自卑、精神负担沉重,甚至出现了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一些症状,如头晕、眼花、耳鸣、心慌、失眠等。而那些视手淫为正常行为并能理智地掌握手淫频率的孩子,就不会出现那样的后果。
有了如上共识,作为家长,我们不难从中得到如下启示:
1.家长应对孩子的性教育认真负起责任。对孩子的性教育不能只依靠学校和社会。父母应首先承担起这个责任。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父母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是最方便的。因此父母要首先破除陈腐的性观念,勇敢地承担起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责任。不能让那种亲子之间不谈性的意识再影响我们的后代。
2.家长要学一点性知识。作为启蒙老师,父母首先要对性的有关知识有个最基本的了解。要彻底破除“手淫危害论”,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走向健康的成长之路。
3.家长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时要讲得清楚明确。有些家长知道自己有教育孩子的责任,对于“性”也有科学的认识。但在对孩子讲解时却总是羞于开口或含混不清。这样反而会增强孩子对性的神秘感。作为家长,应该明明白白,大大方方地把孩子应该知道的性知识告诉孩子,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形成正常、健康、自然的性意识。
【父母如何对待犯错的孩子】推荐阅读:
家长如何对待孩子早恋10-23
家长会材料:青春期的孩子家长如何对待07-07
《父母规》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父母09-10
父母该如何预防儿童多动症07-21
如何与父母进行良好沟通主题班会教案06-27
从心开始,用爱沟通——如何与父母沟通范文11-11
父母对孩子的简短寄语08-02
父母写自己孩子的范文08-27
孩子尊重父母的三大秘诀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