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2024-08-21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12篇)

1.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篇一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这些问题的产生与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因素都有关联,缓解甚至消除这些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重视校园心理咨询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还必须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增强其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或疾病,而且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大学生心理健康,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能够有效地调控、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意志,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和情绪状态。

【1】心理问题是指所有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情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等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学习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

大学学习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影响着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学习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态度不端正。许多大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太辛苦了,进入大学后应该好好放松一下自己,因此,整日看电影、上网、睡懒觉、逃课等等,考试时才临时抱佛脚,以致学习成绩不佳,看到别人拿奖学金获得各种荣誉而自己与一切评优无缘,又会感觉心理很失落。

2、学习方法不当。大学的知识具有深入性和系统性,学习方式和方法与中学阶段的老师手把手、催逼式教学有很大差别,大学的学习靠的是自主性和自觉性,许多同学不能很好地适应,在大把的空闲时间里空虚、堕落,想要改变却没有明确的方向,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焦虑心理。还有一些同学仍然延续高中时期的学习方法,付出了很多考试成绩却不理想,为此伤心难过,还可能诱发自卑、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

3、学习动机问题。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以下两个方面。

(1)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如果心理脱离了稳定正确思想的支配,那就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摇摆不定,以致迷失生活方向,产生心理困惑

【2】 和矛盾。

(2)学习动机过强,以致压力过大。在考研、考证成风的社会大背景下,许多同学倍感压力,这种压力感得不到及时的疏解会进一步诱发各种心理问题。还有一些同学,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一直生活在迷茫忧郁之中,这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大诱因。

(二)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大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同学友好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

【3】课题。目前,多数大学生过得是集体生活,而每个人在成长经历、教育环境、性格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加之现代大学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前面临高考的巨大压力,只知埋头苦读几乎没有接触过社会,人际交往技巧尤为欠缺。因此,许多大学生因为不知如何交往而产生自闭倾向,有的为了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自己的原则而随波逐流。江苏科技大学对江苏部分高校

【4】 在校大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人际交往压力的同学占到39.1%。

(三)恋爱问题

恋爱一直是大学校园的热门话题,也是大学生尤其关注的自身问题。恋爱问题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不能协调好恋爱与学业的关系、情感破裂产生的报复心理以及婚前性行为、校园同居等问题引起的恐惧、焦虑、担忧等。当代大学生在恋爱的态度、行为和方式上存在以下特点:一是自主性强;二是注重感情;三是

【5】 比较注重形式有些表面化;四是不稳定性;五是与自我概念密切相关。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处于青年中期,性发育成熟是其主要特征,恋爱与性的问题不可避免。但是,总的来说大学生接受的青春期教育不够,对异性的神秘感、恐惧感和渴望感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严重时将导致心理障碍,如恋物癖等。总的来说,许多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恋爱观,恋爱带有功利性或者占有欲,一些同学恋爱只是为了排遣心中的空虚和寂寞,凡此种种都会影响大学生对恋爱中问题的判断。有的同学将恋爱生活作为自己生活的主要部分,把失恋看做极为重要的生活事件,在情绪、自我评价、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受到严重干扰和打击。

(四)贫困问题

【5】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有5%-7%是特困生。大

量的事实及研究表明贫困生在大学里的生活压力是非常巨大的。家庭的窘境在他们的心里留下深深的阴影,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转化为以金钱为唯一标准的亚文化,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这加剧了大学生

【7】对金钱的渴望,更加看重物质利益最终导致心理失衡。贫困易使大学生的内心极

为敏感,与人交往时总觉得低人一等、自卑心理严重,过度揣摩和猜测别人的言行。一方面,他们有强烈的与人交往的渴望,另一方面又害怕与人交流。久而久之,这种矛盾心理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

(五)适应问题

适应问题在低年级大学生中表现得比较突出。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新生居住在一起,各自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学习经历、生活习惯等差异很大。进入大学后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各方面都会面临全面的协调与适应,再加上当代大学生普遍的独立生活能力弱,所以,适应问题广泛存在。较为常见的是对于现实的失落感。由于中学时期对大学充满了幻想,进入大学以后发现其实大学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怀念高中生活。此外,虽然大学生在学习方面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是进入大学以后大家的水平相当,许多同学因为害怕竞争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还有一些同学因为失去了高中时期被老师奉为掌上明珠的特殊待遇,而倍感失落。甚至,一些同学看到班上、院里有些许多才多艺、能力又强的同学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表现得尤为自卑。一部分同学进入大学以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到宿舍的集体生活,感到有强烈的孤独感。以致整日心情低落,不愿与同学来往,长此以往会越来越孤独,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六)择业问题

择业问题主要表现在高年级同学中。经过三年或四年的大学学习,几乎每一位同学都希望毕业后找一份自己喜欢而又体面的工作,在跨入社会时,他们往往感到诸多困惑和担忧。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求职需要些什么样的技巧等问题,都会或多或少的给他们带来困扰和忧虑。而如今社会竞争激烈,用人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现在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的了解和接触较少,根本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求。其次,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自傲心理严重,在择业时表现的狂妄、自大,对自己职业选择的预想过高,不能正视择业的客观环境和自己的实力,一旦现实与自己的期望值差距过大就会难以接受,而苦闷、抑郁。还有许多同学是害怕竞争,自卑心理严重,总觉得自己技不如人。表现为害怕进人才市场,应聘时过度紧张等,而产生心理障碍。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东西方价值和伦理观念碰撞、冲突,大学生群体面临价值观念多元化,理想信念缺失,学习任务艰巨,就业难度日趋增大,这些压力与困惑不同程度的威胁着大学生群体的心理

【8】健康。一方面大学生特殊生理发育阶段使得大学生心理变化激烈,容易动荡、情绪不稳定。另一方面,大学生这一群体对国家大事、社会问题比较关注,各种不良的社会现象都会引起他们内心的波动。目前,贪污腐化、以权谋私等各种不良社会现象以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都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些变化都在挑战着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解,就会造成心理失衡,甚至严重的心理障碍。信仰缺失、价值观念动荡使得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自己想要的,什么才是幸福,从而产生焦虑不安,诱发心理问题。此外,网络的发展,使得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在这个虚幻的世界中寻找在现实的世界中得不到的满足感。部分大学生发展成为对网络的精神上瘾,一旦离开网络就会感到浑身不自在,产生精神障碍和异常,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精神恍惚,有异常的行为和举止。

(二)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表现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心和教育程度不够。有调查显示,北京52.2%的高校至今没有设立心理咨询的机构,亦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仍被认为是一般的思想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还有许多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学生求助无门。一些高校虽然设立了心理咨询的机构,但是参与咨询的教师在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尚欠缺,难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出对症下药的处方。此外,心理咨询的一些手段、方法陈旧,不能适应学生的要求。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不良的家庭教育或教育环境会为孩子的不良心理埋下种子。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有诸多隐患。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极盛教授研究表明,中国有70%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合格,其中30%是过分保护,30%是过分监督,10%的家长则对孩子采取严厉的惩罚、打、骂的措施。这些教育方式都是不恰当的,过分保护,往往是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久而久之会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以自己为出发点,不能理解他人,斤斤计较,不会包容;独立生活能力差,遇到困难时不能做出与其年龄相适的选择。凡此种种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了隐患,使得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宿舍生活和学习方面处处碰壁,从而诱发心理问题。过分监督会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常常遇事小心谨慎,胆怯、唯喏,害怕表现得不好令父母失望。而简单、粗放的打、骂的教育方式,会在孩子的心里埋下阴影,使孩子性格孤僻、充满偏见,具有暴力倾向,大量事实证明,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极为不利。

(四)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特殊的生理发育期、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意志薄弱等。大

学生特殊的生理发育阶段使得他们普遍没有形成对自己的准确认知,表现为认知片面,对自己缺乏全面准确的评价,过分自信或自卑。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也与自我意识密切相关。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全面的认识。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ABC理论认为,情绪不是有某一诱发因素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对于同一事件不同的人可能会有截然相反的态度和看法。现代许多大学生成长经历单一,缺乏挫折教育或者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这些都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许多人将心理问题神秘化,认为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无异。许多同学有了问题就讳疾忌医,更不会主动寻求帮助。

三、思考与对策分析

(一)改善校园网络环境,建设绿色网络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学校应综合各方力量,加大对校园网络的管理,设置网络屏障,努力打造绿色网络环境。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使同学们认识到网络世界也和现实世界一样是有约束、讲道德的,不能为所欲为、胡作非为。

(二)建立一支强大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一方面高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首先,设置专门课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增强理性因素在其价值判断中的作用,培养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避免语言或行为过激、片面认知等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注重心理卫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提高心理承受力和自信心。改善大学生对心理疾病的认知,心理疾病与一般疾病一样是人之常情,没有那么可怕和神秘,大学生要学会正是自己的心理问题同时也不能对别人的问题评头论足、说三道

四、指指点点。另一方面,家长应摒弃不合理教育方式,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的关注,争做孩子心灵的导师。

(三)通过有针对性地指导,提升其适应力

首先,加强对大一新生的关心和疏导。大一新生初来学校,各方面都不适应也不熟悉,正是最需要老师关心、指导的时候。各大学应针对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新生辅导员或班主任应及时了解学生心理,认真对待新生要求。向他们细心讲解大学学习与中学的不同,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建立切实的人生规划。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其次,家长也不能忽视对大学生心理的关注,经常打电话沟通、了解。此外,大学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信息指导课,帮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兴趣爱好、市场需求作出合理的职业定位。同时,要提高学生的适应力,即能够结合社会环境的变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作出合理调整。对于所学非所爱的学生的人生方向的选择,教师应作出积极有效地引导,带领他们尽快适应这种生活,重新选择专业或跨专业考研等。

(四)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

各高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业的老师,针对当代大学生所表现出的新的心理问题,改进心理治疗的手段和方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校园心理咨询的作用。

(五)建立大学生自助互助机制

当代大学生要学会自己调适心理,形成一套自身内部教育机制。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价值理念就是“助人自助”,相信每个人都是有潜力的,都有通过有效途径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自助水平的过程。较高的心理自助水平是学生学习、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 也是其

未来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高校不但要构建大学生心理自助机制, 而且“应着力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机制。让大学生在心理互助的过程中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

【9】化心理品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心理互助既可以给予学生自助实践的机会,同时,同辈群体更容易交流和沟通,增强彼此信任。

参考文献:

[1]龚晓会.浅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维护[J].河北建筑教育学院学报,2005.2:22-25 [2]秦维红.心理教育.2011.02 总第559期

[3]郭晓平.心理研究.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与分析[J].2011.2 88—93

[4]李争红.教育理论研究[J].2010.5 277-278

[5]宋传茂,丁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与导向[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6]河南农业大学团委.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M].2005.4.15

[7]马莹.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人民出版社,2008

[8]朱春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探析[M].黑龙江教育,2006.1:13-15

[9]王希永.关于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机制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06.6

2.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篇二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问题

道德观念不强。现今各种实用主义的传播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判断。道德判断对于人们的道德行为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现在大学生的道德标准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道德观念越来越务实。大学生正处于大脑知识最佳活跃期, 渴望新鲜感, 但世界观、价值观还不成熟, 所以从很多渠道获取了大量信息, 有些危险信息一旦被大学生接受, 非常容易转化成他们的一种负面经验, 从而成为大学生道德价值判断标准的依据。大学生没有良好的判断力, 不断吸收不良信息, 那么其道德标准就有可能偏离准线。

以自我为中心, 集体意识淡薄。当代大学生对于自我的重要性认知日益加深, 特别关注个人的得失, 关注个人的生命价值, 而集体意识却越来越趋于淡薄, 对集体和某些公益活动认识上也表现了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感。个体意识越来越强化, 强调自我为中心, 过分重视自我的价值, 忽视集体和别人的利益, 所以必然会出现集体观念松懈和团队精神淡薄等问题。

就业压力导致的价值观物质化。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发生转变, 特别是现在巨大的就业压力, 许多大学生想要脱离传统教育的束缚, 于是由简单的知识累积转变为自身能力的培养, 把自己变成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主要的学习目标。但是也有少部分大学生学习单纯只是为了要一张文凭, 并没有真才实学。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 当代大学生逐渐产生了自主选择职业意识, 不同利益关系带给当代大学生职业的追求提供很多的选择方向, 追求职业带来的利益成为大学生求职的主要目标。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打破了传统的观念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他们开始看重自我的价值, 开始大胆、广泛地涉及各种西方的文化, 开始树立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环保意识等。但是, 由于他们对思想解放的理解的肤浅, 由于各种西方自由思潮的冲击, 加上政治上的不成熟,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虽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随着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对社会认识的渐渐全面, 很多大学生开始强调自我价值, 并且注重社会价值;不但注重吸收西方价值观当中的精华之处, 还注意吸收传统价值观当中的精华, 也开始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传统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的对立统一中, 建立科学的当代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具有鲜明的双重性, 也是内在矛盾性。

不可否认的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体是健康的, 他们都拥护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 他们还有着非常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意识, 他们注重自己的事业、有奉献精神, 他们还自强进取、诚信。他们是“最有希望的一代”、“思考的一代”、“走在改革的最前列”。中国社会在变革中发展和进步, 正在走向现代化, 这也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改变和成熟提供了很好的背景。所以,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可塑性。

三、针对大学生价值观问题的对策及解决办法

1.加强高校的教育

首先, 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必须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大学生在面对各种文化思潮冲击的同时, 在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上幼稚和偏激, 不能够全面地、发展地和理智地看待现如今社会经济发展给我们带来的问题, 他们有时踌躇满志, 充满对理想的向往, 有时对个人与社会的前程还缺乏信心;有时他们会因为世间的各种不公而愤懑, 有时也会不思进取坐享太平, 他们思索、憧憬、彷徨。这就更需要我们要小心地关心呵护他们, 并且走进他们的内心, 还要去理解他们的选择, 甚至还要能够理解有时他们做错了的选择, 德育工作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因此, 高校德育工作者一定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观念, 做到真正去尊重理解学生。

其次, 在教学内容上还要追求“具体可感”的效果。这需要德育工作要不断创新。密切结合人们现在最关注的问题, 结合大学生的利益, 结合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德育工作要处理好“大”与“小”之间的关系, 要突出主导性价值观的内容, 还要重视基础和文明的重要性, 从点滴小事上见高度, 从细微中看见伟大。

再次, 教育形式上还要丰富多样。教师要把授课的时间用于学生的社会实践, 然后将社会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再放入课堂讨论, 如此这样从理论到实践的反复一定会引发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从而使德育教育真正的落到实处。

最后, 要在方法上采用“情理并重”的教育手段。大学生德育课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性, 要想讲好此课需要的不仅是表面的说教, 更需要用“情”字来点燃大学生心中的理想之火, 这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一是教师对马克思主义要笃信不疑, 才能完全投入积极向上的情感, 才能具有感染力;二是德育工作者要跟随时代的发展,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 使自己真正具有深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功底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加强教师有效引导

教师在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教师引导应该首先要注重自身的言传身教。学生会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 在耳濡目染中悄悄地长大, 这一过程是知识的吸取过程, 也是人格的成长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人格魅力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加强家庭有效引导

首先, 家长要学会转变教育观念, 并且纠正以前重智轻德的古老教养方式。家长要不断的学习新的教育理念, 很多家长过度关注孩子是否考上重点大学、出国、考研等, 却忽视其心理成长过程, 造成一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等。

其次, 家长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子女的影响。大学生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不成熟, 也缺乏客观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 非常容易模仿家长的言谈举止、道德观念等。家长的言行举止在很多大学生价值观取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4.大学生应学会自我反省

调查表明, 当今大学生的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倾向非常明显, 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在面对市场经济潮流的冲击和各种文化的影响, 有些大学生能够积极建立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价值观体系, 面对各种诱惑时能够坚定自己最初的信念, 勇敢地面对前进中的障碍, 有的大学生却走向了消极的个人主义、极端主义、享乐主义。这些说明, 一个人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 去除了社会和家庭各方面对之加以正确的引导以外, 最重要的还要靠个人去自省, 加强自我的教育, 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构建具有自知性, 需要自己去体会、理解、认知, 需要我们对在外界所得到的信息进行选择、过滤为自己的东西, 这个过程是其他人代替不了的。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要通过亲自实践, 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 外在的引导和德育教育的目的是疏导、启发大学生自我教育, 只有通过自己去领悟和实践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深刻变革, 我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各种思潮的不断涌入, 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发生了碰撞,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应加强高校的教育, 加强教师有效引导, 加强家长有效引导, 让大学生学会自我式反省, 从而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引导,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黄希庭, 郑涌等.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3.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篇三

【关键词】功利主义 价值观 大学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功利价值观影响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4zc04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1-0210-02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的价值观总体上是好的,主流是积极的。但也有些类型的价值观,虽然其形成和发展有其客观依据,但是影响却具有双重性,具有积极性,又有消极性方面,功利主义价值观即是如此。分析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和消极影响,对帮助人们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功利主义价值观概述

诸多研究价值观取向的学者指出,从70年代末以来,价值观发生重大变化,其变化的特征之一就是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个人主义取向突出;特征之二是价值取向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取向,注重实惠、实用;其三,价值目标上的物质主义倾向,即过分追求物质价值而轻视精神价值。有学者把具有以上特征的价值观,称呼为功利主义价值观,也有学者称之为价值观的功利主义倾,或者价值观功利化。

功利主义是西方近代以来重要的思想流派,也是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之一。功利主义的主要观点是:第一、把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趋乐避苦看作是人类行为的动力和人生的最高目的;第二、以人的行为的实际效果作为道德判断标准的功利原则;第三、把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最高原则。作为功利主义集大成者的密尔明确提出,功利主义所追求的不是每个人一己的幸福,而是与行为有关的所有人的幸福。功利主义追求个人利益与共同体利益的统一的社会理想。第四、功利主义把私人利益看作是整个社会利益的核心和基础。功利主义坚持西方个人主义传统,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功利主义价值观在价值取向上,倾向个人的短期利益,特别是物质利益。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观表现在多方面。

功利性主要表现为:其一,学生学习动机功利化,学习目的不是出于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个人的特长、获得知识的内在需要等,而是出于就业和薪水高低的考虑,在找一份好工作这一学习目的驱使下,学习上偏重专业课知识,重技能轻思想;或者为考个实用的证书努力学习;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只为考试拿学分或为考研做准备。学习动机功利化导致大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不断进行瘦身,只选择那些直接能为就业增加法码的内容,其余全部搁置一边,选择功利化,甚至是急功近利。其二,道德选择双重标准和功利化,对别人要求讲道德,为他人做奉献,对自己,却觉得只要是对自己有利,违反道德不要紧,因为自己“迫不得已”。从事公益活动是为了综合测评加分,或者增加自己履历的丰富性。其三,政治参与功利化,入党、参加社团组织、竞选学生干部目的是为将来就业增加筹码,政治情感淡薄,认为爱不爱国与自身无关,对国家社会发展的漠不关心,口头禅是“理想理想,有利就想”。

二、当今高校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观产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是一种高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能够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利用商品经济的这种形式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市场经济是一种靠利益驱动的经济,追逐利益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动力。市场经济的这种特性,容易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诱发唯利是图的现象出现,反映在价值观念上就表现出强烈的实用、实效、功利倾向。大学生处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中,不可能不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不完善,各种市场经济的乱象,更是大学生滋生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外部原因。

2.社会上的功利主义倾向和功利化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社会现象总要在学校里反映出来。社会上流行的重实惠、讲实用的思想倾向和浓重的功利主义色彩等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社会功利风气的环境中,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其教育也存在功利化倾向。家庭的功利化教育,对子女也是一种潜默移化的影响。许多父母对自己子女的学习寄子很高期望,不惜投资,花费人量心血,找熟人找关系,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考上一个好大学、找个好单位好工作,过上比别人优裕的日子。部分家长“教导”子女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可以不择手段,认为他们的子女实现目标是第一位的,至于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对社会的影响则没有那么重要。

3.高等教育的世俗化、功利化

高等教育的一些高校在培养人才的举措上,只注重“择业教育”的实用取向,在专业设置、教育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上出现重实用轻素质,重智育轻德、体、美的现象。大学教育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就业率,注重的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大学交给学生专业知识,应试技能,怎样和领导相处,即怎么生存,但没有教会他们为何这样生存,这样生存的意义、价值是什么?难怪有学者说,今天的大学,培养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4.大学生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加重的影响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期望值高的特殊群体。随着高校扩招、并轨、收费标准提高等制度的实施,大学生上学交费,就业面向市场,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比计划经济时代更复杂多样,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的竞争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等普遍加大。这种巨大学习压力和经济压力,使得学生把上大学看成是一种“风险投入”,报考时,注重热门实用专业,希望大学毕业以后找个薪水高的工作,就业时考虑更多是收入高低,而不是兴趣爱好。

5.大学生思想不成熟为功利主义价值观泛起提供了可乘之机

大学生是社会上掌握较多知识的群体,他们富于想象力,热情,对新事物敏感,但是大学生自身经历单纯,对社会的了解不是很全面,也不深入,又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变动时期,容易受社会上功利风气的影响,形成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接近生活、简单直白的功利主义价值观。

6.思想政治教育弱化

高校开展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只流于形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师通常是满堂灌,学生难以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更谈不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了。教师传授知识,往往照本宣科,没有引导学生分析各种错误的思想和社会不正之风;学生学习知识,学习的目的是考个好分数,好拿奖学金,或者考研。但是对于学生的思想行为没有多大的影响,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仅仅是知识层面,没有内化为学生的信仰,指导学生的行动。这种思想状况,为西方功利主义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和影响留下空隙。

三、采取有力措施消除功利主义价值观负面影

功利主义价值观对大学生健康成长起着消极影响作用,必须采取措施,消除其消极影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和我国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

首先,导学生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伴随的负面现象。应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正确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保持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教育,认识到市场经济作为一种高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本身也有局限性;其次,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认识到当前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中的不合理现象,通过社会经济改革能够慢慢消除。每个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都会存在假冒伪劣、唯利是图、权钱交易的现象,社会主义的中国,通过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相关制度,能够很大程度上消除这些不合理现象。

2.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和价值观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不仅受学校教育的直接影响,而且受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国家和相关部分,要强化舆论监督,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不是回避,而是及时做出客观公正的分析,正确引导舆论。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密切合作,相互补充,优化育人环境,才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和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眼下,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效性,首先,要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其次,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再次,要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的综合素质。改变教师为考而教的功利行为,强化教师的育人的责任意识。培养一支懂马列,信马列的高校教师队伍。

4.大学生自身应当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

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了解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掌握研究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因此大学生要改变功利化的学习观,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各种社会现象。

参考文献:

[1]边沁著,时殷弘译.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1

[2]功利主义(英汉对照)[M](英)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StuartMill)著;叶建新译.功利主义(英汉对照)北京市:九州出版社,2006.10.

[3]邵国平.当代大学生功利价值观探析[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4]梁娅华,代丽健.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功利主义倾向及其引导[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第21卷第3期

作者简介:

4.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问题分析 篇四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新事物的不断产生,新观点,新理念的层出不穷,作为拥有最为活跃的思想的大学生自然成为这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群体,社会生活的发展与变化在大学生中留下了明显的烙印,从而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我们同样存在着优点与缺点,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找出对策,提出合理化建议来解决其中的问题。

(一)现状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问题,是高等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研究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必须首先予以回答的问题,对此问题的正确回答有助于我们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价值观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从整体上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主要体现在:

1。政治态度上积极向上

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爱国热情,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和支持党和政府的方针和政策,对近几年的政府工作给以充分肯定。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心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同时也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并希望为社会尽一份公民责任,积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由此看见,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和政治态度是积极向上的。

2.道德认知水平普遍提高

道德认知,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履行意义的认识。现在高校基本都设立德育课程,马克思理论知识、思想品德教育在当代大学校园里一直是作为大学生学习的必修内容,因此,当代大学生道德认识水平一般都很高。很多学生会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不会在公共场所有乱丢垃圾、吐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超过半数学生对雷峰人物的看法是持肯定、尊重与学习的态度,认为对个人未来的发展而言,知识和道德一样重要。由以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当代大学生道德认识还是比较高的,他们崇尚道德的力量,并亲身实践着社会道德的要求。

3.人生价值上注重奉献,合理索取人生的价值

主要包含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以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两个方面。当代大学生具有较丰富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绝大多数的他们在对待奉献与实现自我价值的关系上,其主流精神还是好的。他们既承认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同时又承认人生的自我价值应该得到实现和满足,绝大多数当代大学生都信奉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的人生哲学。

4。学习意识日渐增强

恢复高考制度30多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和分配制度改革,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当代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给他们带来施展才能的机会时,也给他们带来了竞争的压力。为了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在学校努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另一方面,他们不满足在校地学习,积极到校外参与各种能够锻炼自己能力的社会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多学本领,多参与实践,多掌握几种技能,适应社会的竞争,这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普遍的意识,这种意识对于他们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无疑具有积极地指导意义。

5。思维方式上更加理性

他们越来越能客观、理性的看待国家的各项改革举措,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或者是重大事件的处理意见不再偏激,而是表示理解;在个人成才认识上,当代大学生不再过多的抱怨客观外在因素的不利,而是更多的是从自身找原因,他们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真本领才能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这充 分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越来越理性化。除此之外,当代大学生在消费方式上日渐理性,婚姻家庭观念逐渐成熟的,所有这一切使人们相信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群体。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并不都是积极、向上的,部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集体主义意识淡薄,个人主义意识增强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利益。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上,虽大部分能做到个人服从集体,但是从思想上他们还是期望自身利益能够得到实现,甚至有的当代大学生开始崇尚“合理的利己主义”。当代大学生对集体主义原则不再绝对的信奉,而是更多的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个人主义的意识逐渐增强。

2。社会理想缺失,理想过分注重实际

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经济在发挥调动人们劳动积极性潜能的同时,也使人们更加注重实际利益。部分大学生对遥远未来的社会理想不再理会,他们关注的是实际的实惠。他们一般以个人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美满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对共产主义事业这样的伟大社会理想则考虑较少。当代大学生对未来的社会理想不再抱有充足的信心,未来共产主义理想对他们来说遥不可及,于是,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对自己有利的现实问题上,找更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成了他们的人生理想。学习、择业观上呈现功利化、世俗化倾向

当代大学生虽然学习积极性比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高,但是他们的学习却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他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他们认为对自己将来地考学、工作、生活更重要的课程上,如英语和计算机,而对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重视不够,甚至对一些他们认为不重要的课程很少问津,对待这些课程,他们考试时“临时 抱佛脚”,突击强化记忆,只为合格。在择业问题上,当代大学生也主要是从自身利益考虑得较多,且功利化、世俗化倾向较严重。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的是与个人利益相关的地位、收入因素,较少的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金钱观遭遇困境,拜金主义有一定市场

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以来,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对物质地需求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金钱和名利,这种变化对当代大学生也产生了一定的 影响。“毕业就 14 嫁人,要嫁就嫁有钱人。“找工作看‘钱途’”这些流行在校 ”。园里的口头禅,让不少人感慨当代大学生越来越“拜金”。对金钱的错误摆位,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上的突出问题。

5。节约意识差,铺张浪费现象严重

在当今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浪费现象我们已经屡见不鲜: 学校食堂里刚吃了几口的馒头扔在餐桌上,不可口的饭菜只吃了几口; 学校洗刷间里毁坏的水龙头哗哗地流却无人主动报告管理员;教室里灯火通明却空无一人。此外,大学生生日聚会、老乡会、同学聚会,请客吃饭现象已成为校园内的一种风气,甚至有些同学家庭并不富裕,但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了能够在同学们面前摆阔气,与同学攀比,不惜拿父母的血汗钱去请客,一顿饭吃掉自己一两个月的生活费。此种种浪费现象说明,当代大学生节约意识越来越淡薄,勤俭节约的光荣美德已经渐渐淡忘。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但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消极方面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对于我们进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依据。

三 原因分析

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但其本身也存在缺陷与不足,会产生许多消极影响。但这反映到思想领域中,则易诱使人们急功近利、一切向钱 看,产生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也把经济领域中的这些原则误用到其他领域,造成人们价值观念的混乱,导致人际关系的嬗 变,出现平面化、功利化、淡薄化的倾向。市场经济的这些消极影响时刻侵蚀着人们的头脑。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价值观同样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成为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转型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

社会转型不只发生在经济或政治领域,还发生在思想领域,伴随着程度不同的信仰危机和认同危机。社会转型从来都是与人们观念变化和道德变迁相辅相成的。作为一个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国家,我国在发展中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但同时,西方的一些消极、腐朽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 主义等也传入了中国。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的传统文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全面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极易使其价值观的选择发生矛盾、混乱。此外,在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导向也出现了失衡的现象。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大众传媒片面夸大金钱的作用,对经商、发财、高消费等进行大肆渲染,一些不良思想、言论也通过各种途径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在这种氛围下,大学生深受影响,其价值观取向容易出现功利化、享乐化倾向。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影响其价值观的变化 从大学生的年龄来看,他们一般处于18至23岁之间,社会经验较少,在考虑人生和社会时,其价值观的选择和判断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难免绝对化、带有片面性。从大学生的心理来看,他们正处于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其 心理发展逐渐走向成熟但尚未成熟,情绪波动大,极易导致行为选择上的偏差。但这也说明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教育者必须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 引导,使其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四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对策 建设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充分发挥其引领和带动作用,能够有效地维护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以及推动大学生价值观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首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在当今思想观念多样化的社会中,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能够使全国人民统一思想,避免思想动荡和社会混乱,也才能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再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融合,能够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也会给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民族氛围。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它为在社会生活中确 定价值取向、作出价值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为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明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反之亦然。因此,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一,加强社会舆论氛围建设。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不能单靠学校。它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战线,包括新闻、理论、出版、文艺等等。因此,这些行业应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弘扬社会主旋律,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第二,加强网络德育管理工作。保证各类网站把握好正确的价值导向,坚决抵制消极、腐朽、不健康 信息的传播,优化网络环境。

高校积极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其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地。可以说,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因此,高校必须将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

注重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高校教师是实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其素质如何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高校要注重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切实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教师必须重视其业务水平的提高,要在尊重不同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先进的价值文化,同时,又要大力弘扬本民族文化,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渗透和侵蚀。其次,新时代的教师要以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教育和引导学生,更新教育手段和方法,避免空泛的说教,并要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最后,教师要以为人师表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塑造学生,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以自己的示范行为成为学生价值观的向导、道德的楷模。

培育校园文化,营造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满足大学生的文化需求,陶冶其情操,对其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既要加强校园精神氛围的建设,又要规范校园秩序、美化校园环境。这样,自然美和人文美融为一体,往往能够提升学生的精神需求,为净化学生心灵创造条件。

积极开展实践锻炼,实现“知行合一”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高校必须重视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使大学生感受社会现实,使其价值观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从而构建起正确的价值观。

五 结语

5.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论文 篇五

摘要:人生、价值观,顾名思义,就是关于人生价值的各种观点和观念。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实现自身的价值,对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人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大部分的人都注重生命的长度,却忽略了生命的亮度。人生就像一条长长的面条,而人也是被偶然的抛到了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但不同的人其价值观也不同。人生价值观是每个人判定是非善恶的信念体系,它不但引导我们追求自己的理想,还决定一个人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选择。所以在一个人的成就和发展过程中,价值观决定了人生的成败,人人都应具备的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大学生如何看待自然界?如何待看待人类社会?如何看待人生?如何看待学习生活?这些问题都会涉及我们的价值观问题。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对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首先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其次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每一个人都想创造一个有价值的人生,也正是因为如此,人生最值得回味的地方并不是在功名成就之时,而往往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人生的困境如何选择时,才是对我们最大的考验。困难和挫折原本是一块试金石,测试着人生意志的硬度。因此,遭遇坎坷时,悲观失望,随波逐流,都不可取;只有迎难而上,牢牢把握人生的航向才是明智之举。

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奉献,这些都是我们将来面向社会和生活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其中,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做一个符合国家繁荣富强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一句话,做一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在校大学生,必须从现在做起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最后我们要知道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学生们要明白怎样去‘奉献’,有人认为现在的大学生缺乏责任感,没有集体观念,很少有奉献精神,其实,他们完全不了解当代大学生。青年人大都满怀报国激情和人生理想,在这一群体中弘扬奉献精神,其实特别容易引起共鸣,但前提应该是方法得当、形式务实。现 在的年轻人对唱高调、说空话特别反感,形式主义的“奉献”是不可能引起他们共鸣的。每个大学生必须明白,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科学家、文学家等等大名鼎鼎的人,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太阳星星月亮,那么不能发巨大光亮的人,可不可以心里想着‘只做一支蜡烛也好’,照亮身边的一圈人,照亮身边这个社会的角落?我认为这样就是一个非常非常远大的志向。

有的人像闪电一样声威显赫,有的人像彩虹一样炫丽夺目,也有人像流星,只出现一瞬的光芒,就销声匿迹;另外,还有些人像是绵密的雨丝,普降大地,滋生万物。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化,令人迷惘的世代里,我们见证了人生的种种可能性。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背景、环境,有着不同的际遇、不同的成就动机,但是,每个人也都不折不扣地,活出真情的自我。世界可以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可以很大很大,世界是自我意志的表象,我们在看别人时,都经过了自己的心,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人是小宇宙,我心即是宇宙”。

参考文献:《我的精彩,自己决定》序,邱立屏著;

6.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篇六

班级:2班学号:092004020xx姓名: xxx

实践单位: 贵 州 师 范 大 学 求 是 学 院

实践时间: 2012年5月6日至5月16日共 10 天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与信仰的调查分析

——xxx的调查

前言:

参与者:xxx;实践主题: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与信仰;时间:2012年5月6日至5月16日;地点:贵州师范大学白云校区。

正文:

一、目的当今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日新月异地发展着,社各方面的巨大变化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观念和思想。处于这种潮流下的大学生的精神和思想状态更值得关注。很多大学生面临着信仰的缺失,且没有正确的人生追求。这些都不利于祖国未来的发展。

二、内容

在调查过程中,我在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一共调查了65名同学。其中男生35名,女生30名。主要与他们交流与问答,记下问答过程与结果,一共历经10天。主要是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与信仰的调查。综合起来调查结果如下。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信仰是人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和持有,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它包括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同时也包含着信仰者对未来生活的理想和追求。人生追求则是基于一定的人生需要为实现某种人生目标而自觉进取的能动活动过程,它反映出一个人的价值观。不管是信仰还是追求,都对个人的行为起到一定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对个人未来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面对日新月异,风云变幻的新时代,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非常必要,对于信仰的选择需十分慎重。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是人对自己生命存在的一种观念超越及人对不朽精神的追求。它蕴涵着人们对自己和世界及其关系的认识和体悟。从本质上说,信仰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精神,是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不同时代人们的信仰都根源于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都是对现实生使确定了信仰也。

关于人生追求的看法,调查结果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参与问卷的同学中,只有一半同学对自己的人生追求比较明确,这也就意味着还有一半同学对自己的人生追求不明确或者只是有点想法甚至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而在对自己未来的追求比较明确的群体中,男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人生追求是一个十分慎重的话题,谈到如何确定自己的人生追求时,70的同学都是基于自己的理想确定的,也有约 20的同学称是因为家人的建议和期望,15的人是因为社会的压力;大部分同学都多多少少将自己的追求与国家的发展相联系,其中男生表现的尤为突出;不得不说的是,不论男女,不论专业年级,大部分同学都期望社会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发展和提升,但也有少部分人觉得物质生活更加重要。信仰是由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与伦理观所构筑的信念体系,是个人用以衡量利害关系和精神追求的最高准则,它虽然没有教会人们如何谋生、发展的具体实践技能和理性知识,但却奠定了人们一生的思想追求和理想境界,决定了是乐观、积极地从自然走向自由,还是悲观、消极地适应人生,导致了使人们产生快乐和痛苦以及是否获得幸福和德性的精神基础的差异。换言之,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信仰属于信念,是信念的一部分,也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信仰包着信仰者对未来美好理想的追求,信仰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的可能性。没有信仰的人,会失去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其发展的可能性会大大减低。有信仰的人,会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的目标上,其知识、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动个人及社会的发展。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冲击让许多人在社会浪潮中沉入深渊,社会压力的扩大和社会上部分人道德的缺失让很多大学生对将来的发展很迷茫,从而产生一些悲观负面的想法。而信仰能给人以精神上的寄托,给遇到挫折的人以指引和鼓励,让人坚定信心,重拾生活的勇气,这对将要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因此大部分大学生对信仰的作用十分认可。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信仰的看法是比较科学的,这是因为学生们从小就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熏陶,而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同学们对科学的崇尚度较高,对宗教信仰的选择比较理性。但大学生却很少有明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个人也并没有坚定的信仰。

四、原因

1、中国所处阶段:社会转型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物质财富快速增加。到如今,想方设法获得个人经济利益并得到物质的满足已成为社会的主流个人取向,个人拥有的财富数量也成为衡量个人成就大小的最主要尺度。生活在转型期背景下的大学生,个人信仰和人生追求的确立很大程度上会受其影响甚至与之趋同。由于物质自身的虚浮和不稳定性,这种对物质追求的高度肯定及个人取向自身就意味着个人信仰坚实基础的缺乏。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大学生坚定自己的信仰无疑是有难度的。、2、社会改革的影响 我们从计划经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急剧变化也给人们的思想带来极大冲击。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同计划经济体

制及观念紧密的结合起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人们很难把共产主义同计划经济区别开来,相反的却极容易把马克思主义同计划经济一同怀疑和否定,造成大学生在接受时的错误观念,造成一种信仰上的危机。而马克思教育的僵化,让我们很难感受到她的魅力,更别说去坚定的追求了。

3、现实虚浮的困惑 由于权利关系和亲情关系,甚至金钱关系的干扰,大学生的个人努力和拼搏显得苍白无力,个人价值难以得到体现,个人梦想通过正当的路径变为现实显得困难重重,以至于权、情、法关系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在面对如此现实时,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价值观很难做出正确的区分和取舍。各种虚浮假象的迷惑,种种唾手可得的诱惑,使得大学生在迷茫困惑中去认知和选择,导致了种种信仰危机。

4、人生中教育的扭曲 在家庭中,父母关于金钱和前途的灌输,已经形成根深蒂固的记忆。在学校中,虽然我们接受的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的教育,可是这种信念在如今的极度物质化的社会现实中已经鲜有。二者之间的错位使得当代在校大学生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共产主义理论极其思想道德教育也不感兴趣。

5、高校教育改革的消极面 所有经历过高考的学子,无论成败,都曾经为自己的梦想挥洒汗水,努力拼搏,不顾一切奋战到最后,只为了进入梦想中金光灿烂的大学。可是大学中的一切与高中大相径庭,极度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各式各样的诱惑让以前被严格管制。

五、建议

1、各大高校应加强大学社会人生信仰和个人追求方面的教育和引导,通过各种形式如讲座,座谈等来让大学生明白在当今社会,正确的人生信仰和人生追求的重要性及其标尺,以期让大学生自我探寻自己的人生信仰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

2、社会媒体要承担起其社会使命和责任,关注大学生,关注祖国的未来,通过舆论和宣传来影响大学生积极确立正确的信仰和对家国及个人有益的人生追求,并且在现实的挫折下坚持下去,决不轻易放弃。

3、国家通过各种政府性机构组织各种活动,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并启发他们对祖国命运和个人发展之间关系的思考,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正确认识和态度,使大学生把个人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未来联系起来,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大学生个人也要加强自身修养的培养,积极主动地探寻自己的人生信仰和个人追求,勇敢面对社会现实和各种压力,磨练心智,在认清现实和正确对待现实的基础上,确立个人的信仰和追求,并且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修改和完善。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下一批社会的建设者,是国家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状况和信仰追求关系着祖国未来未来能否健康有序的发展,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共产主义的伟大人生信仰是当代大学生教育的迫切任务,是保证未来世界和谐有序发展的有力保障!

5、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员。在大学里,你的生活将不是每天教室、宿舍、餐厅三点一线的枯燥与单调,美丽的校园内飘溢着浓厚的文化生活气息;8大门类的100多门选修课,使同学们同时沐浴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雨露滋养;各种学生社团,以及篮球队、足球队、文艺演出队、学生记者团、广播台、网站等,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广阔舞台;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宽广途径;一年一度的科技、电脑、英语等文化艺术节品位高雅、成果卓著,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和喜爱。相信只要新生们尽快融入大学生活的节奏,建立好合理的生活秩序,就能将自己今后的大学生活演绎的缤纷多彩!

参考文献

1、文均《人生追求与信仰》

2、刘星《大学生心理教育》

7.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篇七

当代大学生传统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好的, 但仍有一些大学生传统道德缺乏。

1. 诚实信用意识薄弱。

表现在考试作弊, 不按时缴纳学费, 开假证明获取助学贷款, 偷盗, 缺乏网络伦理道德, 编造虚假荣誉获取就业机会等。

2.社会公德意识淡漠。一是公共卫生意识淡化。在学校许多场所经常可见烟头、废纸、果皮等废物。二是公共秩序意识淡化。不少大学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部分学生上课迟到早退。三是公共财产意识淡化。有些学生对学校公物不爱惜。

3.功利主义倾向突出。一些学生个人本位主义严重, 其过分关注眼前利益, 淡化社会责任感, 认为个人贡献应与社会索取相等价。

4.艰苦奋斗精神丧失。许多大学生生活追求新潮, 推崇及时行乐, 相互攀比, 超前消费, 甚至一些来自边远山区的学生也出现不惜“借钱过好日子”的现象。

当代大学生传统道德缺失的主要成因

1.现代家庭教育忽视传统道德教育。现在的家长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好的学习环境, 却忽略了孩子的品行教育。这样做使孩子变得任性、缺乏同情心, “以自我为中心”相当严重, 对家庭、社会没有责任感。更有家长自身价值观扭曲, 严重影响子女对道德的判断。

2. 学校教育的功利性和不全面性。

现今大学扩招, 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 学生的个人功利性倾向、学校的集团功利性倾向日益突出。使中国传统道德教育难以有效落实, 品德教育被忽视, 没有从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进行教育。

3. 社会教育淡化中国传统道德教育。

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多元化思想并存, 社会更多地把眼光和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和科技上, 往往忽略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一些家庭、学校和社会忽视了青少年的中国传统道德教育, 缺少做人的根基, 导致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

4. 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体制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竞争体制有利于促使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促使进取观念、平等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等新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强化。另一方面导致部分大学生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而削弱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

5.大学生真假是非观念不够明确。许多大学生对日趋多元的道德标准不能加以正确选择, 面对社会上的种种不道德、不文明现象, 不能自觉地力行好的道德规范, 在道德文明方面知行脱节。

加强大学生传统道德教育的主要对策

1.在家庭教育中突出传统道德教育的地位。第一, 父母要转变片面的教育观, 要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 因势利导, 同时要提高自身的各种修养。第二, 父母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制造机会并积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让他们从生活中去感悟一些最基本的德行, 并逐渐成为良好的内在品质。第三, 父母应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 帮助指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交往目的、端正交往态度。第四, 父母要学会理解和关心孩子。第五, 父母要和学校、社会密切配合、齐抓共管。

2.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一要抓统筹规划, 把传统道德建设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二要抓课程建设, 狠抓学校教育主阵地, 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三教师要开展以传统道德为主题的各种教育活动。

3.创建多种形式的传统道德教育平台。在大学校园网络上设立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网页, 同时利用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众多现代化手段加强传统道德宣传。学校可以创建一批适合宣传和学习传统道德的场所。如成立读书俱乐部、文娱俱乐部、大学生服务中心、绿色网吧等, 用来加强传统道德的宣传和教育。

4. 以制度机制来强化大学生的自律意识。

学校要依据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大学生自律机制, 以学分制和综合考评制度要求和引导大学生提高自律意识。建立以学生会、学生社团为主体的学生自律网络, 突出自律特点和效果。建立不局限于学校的、全社会的制度机制来约束大学生, 提高其自律意识。

5.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要加强传统道德的宣传和教育。大学生传统道德教育应将公民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内容结合起来, 突出民族精神教育、仁爱思想教育等。其次, 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来武装人们的头脑, 有效地提高人们正确地进行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的能力。最后, 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德。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和发扬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优秀接班人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1]李曼丽.今日大学的道德和公民教育——课程与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2) .

[2]姜维茂.高校德育新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3]刘智峰.道德中国:当代中国伦理道德的深重忧思[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依赖;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14-01

一、引言

随着新时期背景下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手机作为通讯与上网冲浪的终端工具,以其便捷性、实时性和多功能性的特点,吸引着当代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并对大学生的思想、生活以及学习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手机软件更新速度快、游戏类型多、上网便捷,手机已然成为大学生消遣时间的必备工具,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象便由此而生并日趋严重。因此,对新时期当代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象成因和解决对策进行探析已成为当今一个值得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二、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状

(一)”手机依赖”于社交。

此类手机依赖主要表现为大多数同学集中于QQ、微信、微博、人人、陌陌等网上社交网站或者软件的消遣中,试图在虚拟的社交朋友圈中交友与互动,在消遣的同时掌握朋友的相关动态,发布自己的动态,从而获得一种被人关注的满足感,弥补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社交的不足与空虚。

(二)”手机依赖”于游戏。

此类手机依赖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中为了打发学生自认为无聊的课程时间,在手机游戏中消磨时间,放松心情,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娱乐和心理上的满足。

(三)”手机依赖”于网络。

此类手机依赖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中集中于网络小说、新闻实事、时政热点,从而满足自己在课堂上的其他兴趣爱好,试图在一定的程度上以自己的爱好打发无聊的课堂时间。

(四)”手机依赖”于学习。

此类手机依赖主要表现为在老师提出问题时,不动脑或者少动脑寻求捷径,在网上搜索答案 “完成问题”,从而隐藏自己对知识尚未掌握的事实,达到一种表面上的“自欺满足”。

三、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原因分析

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象原因:

(一)客观方面。

1.社会环境影响。随着当今信息化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手机已然成为当今大多数人手中离不开的工具,作为当代的90后大学生,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信息时代的产物伴随着他们成长,他们的学习、生活无不置身于快餐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影响之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依赖。

2.课堂教师授课乏味。当今高校的教育体制有待完善,课堂教学方式较为古板,很多教师只是进行理论灌输传授,缺乏师生互动和交流,同时缺少实践环节,教师醍醐灌顶的教学方式满足不了新时期当代90后学生的要求与学习欲望,并且高校教师对课堂纪律要求较低,对学生玩耍手机的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加放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而使学生课堂玩耍手机日趋猖狂。

3.互联网资源的诱惑性。当代大学生面对五花八门的网上信息,手机作为网上冲浪的便捷式终端,成为了他们网上冲浪的最好工具。校园生活的局限性和社会信息的匮乏性,使得互联网资源对当代大学生散发着巨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因此当代一部分大学生利用手机网络查看自己想要了解的新闻或者政治时事,寻求校园当中看不到、听不到、见不到的消息,从而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

(二)主观方面。

1.大学生自控能力差。由于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其心智尚未成熟,总想寻求刺激好玩的东西来满足自己为未泯的童心。因此在大学自由环境中,他们会放任自己,在玩耍和学习中取舍不当。即使他们知道课堂是用来学习知识、认真听讲的神圣地方,但是由于思维定式和习惯的养成,缺乏对自己理性的控制和管束,从而导致课堂手机依赖现象得不到控制和根除。

2.满足网络社交的欲望。随着当今网络的普及,网络交友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能够降低面对面交友的紧张情绪,能够谈而不避、说无不讳,对于性格孤僻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来说,网络社交已经成为了生活当中必不少的一部分。并且,网络交友好似“精神鸦片”,只要有话想说,随时可聊,于是网络社交占据课堂手机依赖原因的一大半。

3.缓解学习压力。随着当前日益紧张的就业、考学压力,大学生不得不仅仅需要掌握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扩充自己各方面的知识,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学生们迫切需要一种适合他们的方式来休闲放松,因此,他们面对课堂中高度集中的大脑运转课堂玩耍手机便成为他们的首选方式。

四、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解决对策探析

(一)思想上,加强三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大学生在大学时期的主要思想尚未成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在形成的初级阶段。江泽民同志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经指出:“加强理论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科学理论的基础,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因此,必须对大学生的三观进行教育和引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让他们从思想上对课堂手机依赖现象积极思考,培养大学生课堂上正确使用手机的理念。

(二)课堂上,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加强教学机制改革。当今高校的教育体制有待完善,课堂教学方式较为古板,很多教师只是按照课本知识进行灌输,因此有必要对教学机制进行改革,并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在正常教学行课的基础上增强教学语言的灵活性和趣动性,设置趣味教学活动,增强课堂的实践性和互动性,从而形成一套别具灵动思想的趣味教学体系,摒弃传统课堂的乏味教学,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打消学生手机依赖的欲望。

(三)生活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培训和心理疏导。大多数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症是由于他们自控能力差、较大的网络社交的欲望、学习压力过大等心理问题造成的,因此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疏导。运用心理培训和心理疏导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增强自己的自控能力,用转移注意力等方法控制自己对手机的依赖;引导大学生加强与人的面对面交流沟通,减少对网络交友的依赖;对于因学习压力过大而手机依赖的学生可以调整心态,适当放松,运用运动疗法缓解自己的压力;对于另外一些对手机过于依赖的学生可以在合适的时间让其在脱离手机的状态下找寻下往日平静而和谐的生活,必要时对他们单独心理疏导,从而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四)学习上,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困难问题进行辅导,使他们的学习问题变成学习优点,使之产生一种成功感;建立良好的新型平等、民主、协调、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生心中充满对教师和知识的崇敬和尊重,自然不会在课堂上以玩耍手机的方式来亵渎可贵的知识;将学生的兴趣与灵活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学习动力与学习竞赛相结合,以“两结合”的手段,激发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竞争压力中用知识充实自己,从而产生动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谷大海.手机对大学生课堂学习影响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3(7),130-131。

[2]张健.大学生课堂手机控现象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2),24-25。

[3]李滢彤.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象的思考[J]. 中国-东盟博览,2012(9),96-97。

9.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调查 篇九

一、人生观、价值观的名次解释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人们在人生实践和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的。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境遇、文化素养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指引人走人生的正道,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人生业绩,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高尚的人。错误的人生观将导致人背离人生的正道,走到邪路上去,甚至成为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罪人。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价值的内涵非常丰富,一般可以分为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价值,还有综合性、复杂的价值,如人的价值(或称人生价值);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现状调查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给当代大学生所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全方位的。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也无一例外影响着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最敏感的一个社会群体,其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更为强烈的冲击。目前,我国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多数大学生能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且也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他们大多数在学习上勤奋努力,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以适应竞争、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然而,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对其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其主要表现为:①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

部分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把“挣很多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金钱的诱惑使他们只想挣钱而不择手段。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不刻苦学习,高歌“六十分万岁”;一些人以大学文凭为上升的跳板,梦寐以求的是出人头地、谋取金钱地位;有的人甚至认为“理想理想,见钱就想”,“前途前途,有利就图”。

②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

目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在部分大学生中也颇有市场。一些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他们选择个人主义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之上。一些人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时时从“利己”出发,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感。③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

一些大学生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决定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而与个人品德无直接关系,故出现了“重才轻德”的倾向。一些人把精力放在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方面,而在个人道德上出现滑坡,他们在政治上不求上进,不讲职业道德,为谋求个人利益而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损公肥私。

④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

在一些大学生中,讲虚荣、摆阔气、穿名牌、互相攀比、追求高档消费成风,他们把高消费看作是一种派头、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少数同学追求高消费必然影响到其他同学的消费心理,这都直接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

三、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当代大学生们正面临着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我们要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奉献,这些都是我们将来面向社会和生活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在校大学生,必须从现在做起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价值观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几乎每时每刻都会碰到的问题。我们做事说话经常考虑:“有没有用?”“有没有利?”“值不值得?”“用”、“利”、“值”是一种价值判断。①正确地对待权力、地位、金钱。

人的一生如潮起潮落,起仗难定,在潮头风光时要看到落到潮底的危险性,在潮底的时候则要有向高峰冲击的信心和行动。我还活着,我要努力行动,我有信心,这是人一生中最最宝贵的财富。

第二个重要的财富就是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请万分地珍视它们!我们也许没觉察到它们的重要,但它们终究会给你一份回报。

第三,你的抱怨表示你对现状有所不满意,你在试图努力改变它们,在追求你想要的东西。这种欲望、上进心也是财富。

②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我们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反对的是将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我们提倡的是将理想和现实、精神和物质统一起来,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融入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当中,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奋斗当中。

四、个人体会

10.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篇十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人生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具体体现。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贯通、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关键,也是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的中心环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和长远发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大学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它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必要性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阶段正值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必须从现在做起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一)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误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学生人生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趋势,甚至出现了以下误区:

1. 个人至上。以个人主义、小团体本位主义作为自己立身处世原则,以自我为中心,把个人利益作为出发点,缺乏社会责任感。处处为自己着想,把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与集体之上。

2. 金钱至上。崇尚拜金主义,把金钱看成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唯一标准。把大好的学习时间用在赚钱上,有些大学生甚至唯利是图,在金钱的诱惑下,不择手段,走上犯罪的道路。

3. 享乐至上。表现为不思进取,忽视学业,懒散怠慢,只知道吃喝玩乐,互相攀比,花钱大手大脚,追求高档次消费只求超前享受,不安心学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4. 功利至上。这些大学生做事往往带有极强的功利主义,为人处世以是否能给个人带来利益好处为出发点,目的不纯,忽视人的社会价值。

(二)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当代大学生是规模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走出高校后,他们是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当代大学生中深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新人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同时,着眼于当今时代的基本国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青年学生向来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连接在一起,是各个时期历史使命的具体承担者,只有切实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够符合时代要求,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因此,大学生们需要以科学的价值观来引导,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内涵丰富、逻辑严谨的科学价值观,所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成为必然。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发展

(一)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使命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使命主要是由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以及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我国目前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因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为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使命。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大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在我国现阶段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向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目标就是要使大学生接受党的政治主张和政治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身心和谐的社会建设者。通过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得以深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才能与时俱进。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容

通过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富有时代特色、适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价值观念。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指导思想应当是马克思主义。只有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才能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目的、人生意义,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政治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民族精神教育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是大学生最基本的政治素质,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尺度,我们可以及时做出道德评价,从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大学生处在由学校人向职业人转变的重要时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培养基本的职业道德,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一些观念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总而言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极为丰富,但必然要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要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成长背景,引导当代大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朝气蓬勃的一代新人。

11.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篇十一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一) 价值取向多元化, 主导价值观不强

对于中国价值标准来说,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人们的价值标准都是社会利益。但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价值标准也有了变化, 有的标准为社会利益, 有的标准是小团体利益, 有的标准是个人利益。而就价值取向上, 有人选择钱, 有人选择义气, 有人选择享乐, 有人选择事业, 有人选择时机。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 处于如此大环境下, 其价值观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因而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化发展, 主导价值观不强的趋势。

(二) 价值认知和价值行为呈现出分离的趋势

就目前来说, 诸多大学生都呈现出认知高, 行为低的现象, 比如说, 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考试作弊可耻, 但也存在不少大学生为了考的分数高点选择作弊;再比如, 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应该助人为乐, 但实际中, 当别人遇见困难的时候, 还是有很多大学生绕道而走。在进行社会现象的评价时, 一般大学生都会采用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 但轮到自身, 却会选择不同的评价标准。

(三) 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功利性价值取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 当代大学生也基本明白, 需要结合社会需求, 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 使得自身能力不断提高, 如此才能适应不断增强的市场竞争力。但在这其中也显现了很多大学生的急功近利。很多学生把入党的原因归结为更好地就业和发展;将担任学生干部作为自身锻炼的一种途径;而对待知识学习, 也是为了之后的就业;就业的时候, 追求舒适和薪水。在价值实现的时候也呈现出功利化取向, 很多大学生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不是选择自身努力, 而是选择关系实现。还有的学生不是通过公平竞争取胜, 相反通过一些造假手段骗胜。

二原因分析

(一) 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效应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在随之更新的同时, 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首先, 市场经济的独立性对大学生的自立、自强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市场经济还是一种以利益激励机制为特征的体制, 其基本原则就是盈利, 因而在市场经济下, 大学生也会相应的关注物质财富及利益的满足感, 这样一来, 也可能使得一些大学生的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被激发出来, 于是, 自身的价值取向就有着一定的功利性, 因而可以说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既有积极的作用, 也有消极的作用, 而消极作用就是导致大学生产生价值取向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 西方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伴随着对外开放, 西方文化也走入了大学校园中, 一些西方思想也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这样或者那样的触动, 虽然西方文化下的价值观有着自身的合理性, 可以批判的加以借鉴, 但也有不少唯心主义的理论, 这些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违背的, 但就大学生来说, 还处于鉴别力不是很强的年龄阶段, 因而, 就可能对西方文化不加批判的全部接受, 如此也使得自身价值取向受到很大影响。

(三) 舆论带来的误导

针对过去几年的文化热, 一部人采取的态度不对, 不是客观而真实的对其进行分析, 相反却是对其进行了虚无主义的对待, 对一些不能与时俱进的东西一概采用了全盘否定的态度, 而对市场下产生的价值理念, 不加思索的就采用了全盘肯定的态度,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合理的利己主义”实际上就是实惠, 这些舆论给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带来了不少误导。而对于高校来说, 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价值教育的主要场地, 引导和对价值观采取的相应教育缺少相应的力度, 而面对大学生价值取向伴随的问题, 有很大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却不知所措, 如果仅仅采用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来教育学生, 会让不少学生认为与实际不相符合, 根本提不起来学习的兴趣, 自然也不想继续学习;而如果把社会中的流行价值讲给学生, 却又会违背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于是, 在部分教育者心里, 渐渐对教育的远大理想失去信心, 感到无比的彷徨和困惑, 这样一来, 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导向的愿望和行动也会出现相应的弱化, 如此必然会使得一些片面的价值取向渐渐沁入大学生思想而得不到及时控制, 这样一来,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难免出现各类问题。

三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发展对策

(一)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

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将其作为核心引导力量对大学生价值取向进行引导。应该将此项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不论是在党团的活动中, 还是在校园的文化里, 都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充分显现, 从而让大学生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行动, 进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从而为祖国和社会贡献自身力量。

(二) 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创新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教师应该立足当代大学生实际, 对其进行相应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以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 让学生将其作为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场地, 不断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在教学中如果发现大学生错误的价值取向, 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纠正学生存在的一些个人及享乐抑或拜金主义。同时要结合一些现代化教育手段, 使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大大加强, 通过一些视频、微信、微博等新兴手段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另外, 也可以结合小组讨论, 案例分析的教学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对于教师来说, 其不仅担任着知识传播的角色, 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而其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的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教师, 应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需求, 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标准, 端正自身价值观念, 使自己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在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时候, 也要结合知识教育, 做好自身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典范。故而, 对于高校来说, 要重视对教师的人格教育, 采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建立标准教师评价系统。毕竟只有教师人格保证了, 才能将价值观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 进而帮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

(四) 尽力为大学生拓展社会实践的教育平台

通过社会实践, 大学生可以对社会获取更多了解, 对经济发展有着动态的认识, 毕竟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并通过实践进行检验, 如此才能实现理论学习的价值。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言行一致。而要想保证价值观的正确性, 也应该从点点滴滴开始, 重视事实, 避免空话, 从而慢慢的将正确的价值观变为自身习惯, 指引着自己以后的行动。对于大学生来说, 大学阶段十分关键, 因为在这个阶段中可以帮助自身价值观形成, 而如果仅仅依据理论灌输, 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 可能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学校应该尽量为学生拓展社会实践的教育平台, 并在实践中密切关注学生的言行表现, 从而及时发现其与正确价值观相悖的表现并在第一时间做出动态的纠正。

四结束语

总之, 伴随着市场大环境的不断发展, 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可能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存在不少消极影响, 因而, 全社会都应该重视这些影响, 应该有目的有重点的采取合理对策对这些问题进行纠正, 从而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也为社会营造出更好的发展氛围。

参考文献

[1]王立彬, 王震.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现状及其引导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4 (02) :86-88.

[2]杨忠东.大学生价值观取向与趋势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 (07) :136-138.

[3]谢宏忠.大学生价值导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85.

[4]徐园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构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92-93.

12.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篇十二

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都很认同,对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也会由衷的感到自豪与骄傲。80%以上的学生以自己是中国人为荣,他们对国家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政策充满信心,而我国的综合国力也正在不断提升,这也更加坚定了他们的信心。然而,在当今“地球村”多元化大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受到冲击,部分学生受到不良思潮的干扰,产生了极端个人主义、金钱至上、自私自利等错误的价值念,亟待纠正。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的阶段,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内,他们对是非善恶、真善美丑等事物的认识与辨别能力较低,很难做到透过事物的现象而看到其真正的本质,同时,当代大学生们又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接触世界各地的多元化事物,这对他们的价值观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网络平台中,资源纷繁复杂,对于鉴别能力很低的大学生而言,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多元文化的渗透可能会使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误解甚至是排斥,无法以正确的方式对待神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滋生暴力思想和抵制社会主义的行为。当代大学生以“90”后为主,他们大多特立独行,追求个性展现,容易接受新潮的思想与事物,容易产生反叛意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仍有欠缺,很多初次远离家人的学生,缺乏家人的关爱与师长的监督,自我控制能力又差,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各高校必须重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思想,为大学生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其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健全的人格。

二、我国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优胜略汰的观念深入人心。市场经济激烈的背景下,我国经济水平得以飞速发展,但人们的生活压力却在不断增加。小学初中阶段的升学压力使得多数的家长与老师只注重孩子的文虎素质培养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大学生在校期间忙于参加各种考试与比赛,争取各项奖助学金以及优秀评选的名额,自身的专业课程也不能放松,还要面对毕业就有可能失业的巨大压力,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也造成了一定意义上的贫富差距,一些家庭情况较差的学生,可能因此而产生自卑心理,自我封闭,不与他人交往,在同时面对学业与就业的双重压力时,无法承受而酿成悲剧。可见,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使大学生缺乏对对价值观的正确认识,进而对生活和社会失去信心。

2、互联网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广大大学生们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接收到世界各地的不同讯息,这对他们的学习与自我提升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对于一些辨别能力较低,意志力比较薄弱学生们,很容易受到不良内容的影响,滋生不良思想。互联网的实时交互性和资源共享性,使得大学生们可以在第一时间接收到远在异国他乡的信息资源,也能了解到其他国家的多元文化,但也会受到国外不良思潮影响,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排斥甚至抵制社会主义。

3、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不成熟,存在着叛逆心理,导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不充分。例如在中学时期很多年轻人都有叛逆心理,到了大学阶段后,这种叛逆心理有所缓解但仍旧存在。

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很容易与他们的逆反心理相冲突,最终造成学生厌学,从而教育效果不理想。此外,大学生心理情绪化,使他们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和同龄人的影响,这使的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时,学生在学习时会出现波动性。还有大学生的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健全,容易接受外来思想并被其所左右,这造成了当今大学生价值选择日益功利化、多元化,加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难度。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策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指导地位,使大学生们明白,多元发展的同时更要坚守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原则的指导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握尺度、掌握进度,使自己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原则的指导下,树立科学的、合理的、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

2、坚持合乎大学生实际的科学培育原则

大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是最强烈的,但是他们却很难接受灌输式的教育。高校可以尝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到大学生党课之中,让他们在接受党课培训教育的同时深入了解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潜移默化地完成这一任务。高校也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各种文体活动相结合,并注重设立一些特别的奖项,如参与竞技奖、良好秩序奖、先进个人参与奖、优秀组织奖等,突出24字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宣传。

3、注重大学生思考规律的研究

为了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及价值观变化的规律,研究大学生领悟、践行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原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大学生共性的群体意识和共性的群体行为规范。我们还要探索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大学生的行为准则,要坚持什么样的原则、找到什么样切实可行的方法、依托什么样的有效载体进一步将价值观的内容很好地融入到课程教材之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摘要: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他们的整体素质会影响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会影响社会主义的兴衰,所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至关重要。但普遍大学生处于1822年龄段内,人格与价值观并未成熟,在价值观培养方面还需要多方引导与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时代精神与社会集体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科学的价值指向,对我国公民尤其是广大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注重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引导,要以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才为目标,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广大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洁.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与价值取向辨[J].思想理论教育2014.1.

[2]薛海鸣.新时期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上一篇:小学运动会跳高加油稿下一篇:内控机制建设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