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研究生培养方案(11篇)
1.化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一
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级)
一、适用学科、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工学门类)
涵盖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专业),材料学(二级学科、专业),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专业)。
二、学分要求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 27,其中公共必修学分不少于 5,学科专业要求学分不少于 20,必修环节学分 2 学分,考试课程学分不少于 18。选修、补修课程学分计入非学位要求学分。
课程设置如下(必须满足以下各类学分要求):
1.公共必修课程(5 学分)
(1)自然辩证法
(2)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
(3)硕士生第一外国语
2.学科专业要求课程(≥ 20 学分)
(1)材料科学前沿
(90350011)
学分(考查)
(80340012)
学分(考查)
(80350151)
学分(考查)
学分(考试)
(60610012)
(60610021)
(60640012)学分(考试)
1学分(考试)学分(考试)
或:高分子前沿讲座
或:新型功能材料专题
(2)数学类课程(≥ 3 学分)
● 高等数值分析
(60420024)
● 其它全校数学类研究生课程
(3)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研究生课程(≥ 16 学分,不少于 6 门)●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60420123)学分(考试)
(深圳研究生院的研究生由于课程安排的原因,以下课程可不作组别要求)
系级重点课程(≥9 学分,不少于 3 门)
● 材料学基础
● 材料热力学
● 材料的物理性能基础
● 材料分析与表征
● 实验室安全学
● 高聚物结构与性能
● 当代高分子化学
● 聚合物近代研究方法
(70350043)
(70350204)
(70350375)
(70350283)
(70350321)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必修)
(70340023)学分(考试)
(70340013)
学分(考试)
(70340033)
学分(考试)●药物递送原理与技术
(80340412)学分(考试)
各方向重点课程(≥4 学分,不少于2 门)
金材
● 材料中的相变
● 强度与断裂理论
● 金属功能材料
● 金属及合金的塑性变形 ● 环境与能源材料进展
材科
● 计算材料学
● 生物材料
● 薄膜物理与器件 ● 材料辐照效应
陶瓷
●近代信息功能陶瓷材料
● 先进结构陶瓷材料
● 陶瓷材料断裂力学
● 陶瓷先进制备工艺 ● 电子陶瓷性能测试技术
其他研究生选修课
● 材料中的传输现象
● 电子显微学
● 材料显微结构分析方法
● 表面与界面
● 材料物理与化学(选题)
● 光电材料
● 电子显示及显示材料
● 有机功能材料
● 电子器件与封装
● 传感器与材料
● 纳米材料及器件
● 纳米结构与测量
● MEMS 材料及微细制备技术
● 新型碳材料
● 材料超塑性及应用
● 金属材料选题
● 金属材料先进制备技术
(70350183)
(70350193)
(80350353)(70350392)(70350383)
(70350172)
(70350132)
(80350382)(70350362)
(70350082)
(70350232)
(70350402)
(80350402)
(80350392)
(80350153)
(70350033)
(70350073)
(70350273)
(70350222)
(70350212)
(70350292)
(80350222)
(80350192)
(80350252)
(80350113)
(80350121)
(70350252)
(80350202)
(70350262)
(70350242)
(70350112)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2 学分(考试)3 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2 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查)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 稀土材料进展
● 材料英文科技写作
● 科技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 组织工程学
● 功能复合材料
● 多组份聚合物材料
● 高分子动力学及相转变
● 聚合物表面与界面
● 先进功能高分子材料
● 水性聚合物体系的理论与实践
● 高分子材料分子及聚集态结构设计
● 超微颗粒学基础
● 本学科其它研究生课程
● 其它相关院(系)的研究生课程
3.必修环节(2 学分)
(1)学术活动
(2)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
4.自修或选修课程
(80350242)
(70350351)
(80350133)
(80350362)
(70348042)
(80340082)
(80340032)
(80340092)
(80340272)
(80340282)
(71010312)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
(80350181)学分(考试)
(69990031)
(69990021)学分(考查)学分(考查)
涉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门知识,由导师指定内容系统地自修或选修,可列入个人培养计划。选修修课程学分计入非学位要求学分。
5.补修课程
凡跨学科录取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本科层次有关专业基础课程 2 ~ 3 门。补修课程学分计入非学位要求学分。
6.备注
(1)两周强化学科、专业教育:安排“实验室安全学”与“科技论文写作规范”课程。
(2)选题报告:要求在第一个春季学期结束前完成。
(3)申请论文答辩前资格审查:将论文工作中期检查调整为申请论文答辩前资格审查。每年4月、11月由学科方向组织审查小组,对学位论文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审查,合格者方可申请答辩。审查结果交系业务办公室备案。
(4)至少应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工程硕士不要求)。
(5)其它关于学位论文工作及要求按研究生院的有关规定执行。
2.化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二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能力,创新特点,培养
1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具有的特点
1.1 新颖性、首创性和独特性
创新能力也分为不同的等级大小,而创新能力的等级高低直接决定着其社会性价值以及社会效益的大小。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经常会提出一些与众不同并且又可以被别人欣然接受的观点。教师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对同一事物的类似反映的频率,可以初步检查出新颖性的程度以及水平的高低。大部分科学家的发明创造的过程是创新思维的过程,而小学生能够编造故事,也是创新思维的表现,知识创新程度不一样,导致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不一样。
1.2 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主要是指其经常可以很容易摆脱传统的约束,摆脱惯性,创新出新的方式。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的知识不断创新对问题的新的认识,对事物有很强的适应性。比如,教师让学生在指定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写出板砖的作用,那些能够勇于突破板砖只能用于工程建设的传统固定思维的学生,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这些学生的一般具有很大的潜在的创新能力。
1.3 对问题的高度敏感性
对问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很容易发现某一情景中潜在的问题,对待问题,习惯从一种新的角度进行思考,另一方面是能够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以及一些不寻常的事情,比如,可以在一道试题中发现隐含的不同的问题。
2 如何加强化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2.1 创新教育思想,整合教学内容,设定分层的教学目标
化学在学校的设置主要是作为部分专业的基础课程,化学渗透到许多的学科中,与各个学科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首先,学校在培养现代人才时,需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整合,根据教学的特点以及市场的需求,适当地减少一些繁琐的理论知识。改革教材的内容设置,使教材的内容能够充分地反映现代科技的特点以及具有化学特色,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选择内容时,需要重点选择含有医、药、农学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基础的无机以及有机化学知识,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对化学结构或知识适当删减或简化。其次创新教学策略的设计,实施分层目标教学。教学策略的设计主要是拓展学生的视野,获取丰富的知识,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在对学生所学的专业深刻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对课本进行适当的取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教学。可以根据生源类型、入学成绩或者统一摸底考试等进行分类,可以充分地满足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教师需要关注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学习需要,重视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适当地放缓教学速度,通过增加教学学时来保障教学质量。平时要对学生予以鼓励和表扬,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最后,确定分层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进一步地创新学生的逻辑思维。同时,由于学校开设的化学课时不多,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化学专题讲座。学生可以充分地利用课余闲暇时间参加化学讲座活动,使学生能够深入进行思考研究。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不断加强学生的好学心理以及创新能力。
2.2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 营造创新氛围
心理学家研究表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在创新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不同的风险,虽然在面对问题时,不需要过多地考虑风险,但不表示错误或者风险不重要,需要把错误和风险看成是纠正原有假设或者结论的信息。因此,教师在面对学生产生的错误时,需要抱以宽容的态度。师生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帮助学生克服自卑、依赖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主动地钻研问题,在解答问题前能够全面地分析问题、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鼓励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激励学生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去合理地怀疑,追求真理。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对老师的讲答提出合理的质疑,教师需要对这些学生予以表扬和肯定,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对学生的创新成果进行适当的奖励,即使学生的创新成果还不够成熟,教师也应该积极支持,保护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
2.3 通过实验教学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许多学校存在化学实践课时不够的现象,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高。而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化学理论和化学定律与实验的需要接受实验的论证。因此,学校需要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加需要加大学生选做实验的课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成实际的应用,使学生能够自主地研究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创新。另外,教师可以将一些实验设计成探究式实验,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独立完成,提高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引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工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从而有助于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最终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
3 总结语
3.化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三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化学素养 教学方法
一、引言
在化学教育中,提高化学素养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巧妙设计化学实验,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进行实践,对学生提高科学素养有很大的帮助;在化学教学中,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紧密结合起来,不仅能够防止学非所用,还能够在生活中让学到的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真正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把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献身社会的精神。
二、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
1.化学实验能够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1)化学实验能够增强学生的感官能力
人的认识过程是对信息的接收、存储、加工和传递,人由感觉器官接收信息,但是,人的感觉器官的感觉能力有限,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延伸感觉器官的功能,获取所需的信息。化学实验就是一种工具,能够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化学事物,延伸感官功能的作用。
(2)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日常生活中,我们对看到的自然现象或者经过严格控制条件产生的现象所困惑,对客观的事物、现象不能够了解,但是,学生通过化学实验,严格控制实验条件,观察物质发生的变化,能够获得相关的感应信息。
2.化学实验能够让学生认识化学概念和理论
化学概念和理论是组成教科书的主要内容,要想对概念、理论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就要从化学物质入手,认识某些物质的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实验使得物质发生变化,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获取化学实验的事实。例如,在认识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够产生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如果只对这个知识点进行凭空想象就很难了解和记忆,但是,如果做镁在空气燃烧的实验,就能真切感觉到耀眼的白光和能够触摸到释放的热量,化学实验能够使抽象的化学概念得到更正确的认识。
3.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
(1)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初中生的特点就是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化学实验正好可以满足初中生,化学实验往往都是神秘的、五彩缤纷的,通过化学实验现象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兴趣时,就会认真操作实验,仔细观察,并且课堂气氛很和谐,促使化学实验顺利进行,并且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2)转变学生学习化学的方式
初中化学有很多都需要熟记的知识点,但是很多知识点如化学方程式是不容易记住的,如果靠死记硬背,被迫接受学习或者机械进行训练就会造成学生对化学的恐惧和不自信。新时代的教学模式是要学生探究性地学习,通过化学实验的有趣现象能够使得学生巧妙记住知识点,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精神
1.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
(1)单纯对课本涉及的实验进行演示
由于器材和设备的限制,在化学教学中,学生只能够对基础的化学现象进行实验,书本上大多数实验都是由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但是,即便是演示,老师也应该对其重视。首先,老师根据教学的实际设备,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确定实验的目的和演示步骤;其次,实验时要做到重难点突出,实验步骤简单明确;最后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进行学习和分析。如进行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碳(C)+(O)点燃——→二氧化碳(CO),那么生产的二氧化碳怎样才能够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呢?二氧化碳为无色无味的气体,但是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老师就可以利用澄清的石灰水体现碳和氧气反应产生的气体,不仅能对这个方程式进行了解,还能对二氧化碳的知识体系有所认识。
(2)利用创新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创新的实验方法,例如在进行检测酸和碱的PH实验时,我们不一定就用化学中的实验物质进行实验,不一定用常规的盐酸、氢氧化钠等进行检测,还可以运用生活中的东西,如在实验的前一天,老师可以布置学生准备相应的材料:醋、苹果、柠檬、肥皂水,对生活中的物质进行酸碱的检测,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生活中的化学。
2.组织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转变实验课题的固定模式,就要开启探究性实验,根据:提出问题、实验设计、获取实验事实、探索规律、拓宽应用,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以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为例子,让学生探究实验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思考:那些方法可以用于实验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室用什么适宜的药品制取二氧化碳?让学生进行探究。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硫酸钠粉末与稀硫酸进行反应,对反应所需要的发生装置进行准备,进行实验;试验后,对每一种方式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这种问题探究实验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化学的综合素质。
3.组织开展课外实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化学实验课比较少,而且受到实验设备的限制,使得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受到阻碍,但是,可以将化学实验扩展到课外时间,把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中,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可以安排学生在家或者室外进行。例如测量田地、工厂周边等地区的酸碱程度,观察各种植物叶片的所含色素在酸碱溶液中的变化情况,等等,这些简单的实验都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创新的实践。
四、结语
与其他科目相比,化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后,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答日常生活中的困惑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化学综合能力,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动手能力,都能够全面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老师应该不断研究和创新教学模式,有效运用化学实验,逐步完善化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吴超.襄阳四中义教部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与生活[N].学知报,2011.
4.化学水处理系统方案的比较研究 篇四
1 引言
电厂化学水处理系统在电厂的正常运行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盐水水质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发电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废水的处理及回收利用,则是对环境保护和降低运行成本的有利保障。根据机组的不同型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系统: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凝结水精处理系统、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循环水处理系统、热力系统加药及取样监测系统、脱硫废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含煤废水处理系统等,另外根据水源及水质的不同,有些电厂还包括海水淡化系统、再生水处理系统等。根据水源及水质的不同,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工艺方案众多,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水处理工艺:过滤器+一级除盐+混床、过滤器+反渗透+一级除盐+混床、过滤器+超滤+反渗透+EDI 等系统。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后续两种水处理工艺系统,本篇文章重点对这两种工艺进行技术及经济比较。
5.化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五
开题报告
课题组
目前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情感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已越来越多地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因此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研究已成为教学中的热点问题。非智力因素和素质教育对新世纪人才观问题的聚焦,绝非一种偶合,而是教与学在现时代改革发展中的必然要求,也是现实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催生的结果。
一、问题的提出1.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在逐步提高,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布卢姆等人认为可由个人情感特征加以说明。步伐,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明确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意义;在国内,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日报》上发表《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在我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产生很大反响,人门开始对非智力因素范畴内的情感、意志等方面进行理论探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林崇德教授主持了国家教委七五教育科学重点科研项目培养“。明确提出从智力因素入手,在教学实际中主要从兴趣、气质、性格、习惯四个方面培养学生。1989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学生情感品质方面提出了一些培养的原则、途径、方法、措施。并收集了研究成果,出版了丛书和专著。国内外在学生情感品质的研究实践中取得许多经验,值得借鉴。综观此项研究已有成果,许多人提出了实践的多项策略,虽然揭示出一些基本规律,但尚欠深入,不易操作,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教改的需求,由于没有明确的策略理念作为底蕴,那些具体的策略就犹如无源之水;还有人对情感的理性认识进行了探讨和阐述,缺乏与现实课堂教学的密切联系;另外多数一线教师对培养学生情感方面认识淡漠,观念陈旧,加之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因此教学中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没能形成良好的氛围,如果通过我们的研究和探索的不断深入,提供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将学生情感的开发和培养与教学相互融合的理念,同时提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给广
“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1
年燕国材教授在《光明“中小学心理能力发展和”的研究课题,“认知可以改变情感,情感也能影响认知,学生成绩差异的1/4”近年来,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加快了教育改革的1983年天津市承担了在进行广泛大都是一些具体做法的积累,属经验型,实用时有局限性,大教育工作者以理论的启迪,行动的指南,开辟新思路,找寻新途径,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会焕发出崭新的活力。
2.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活力,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注重课堂中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的建立和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情感投入,从而打破了“教”与“学”之间森严的教育壁垒,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教与学脱节问题;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画卷,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完善自己,课程改革更关注深层次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有利于调动学生巨大的智力潜能观、教学观的基础上,更能有效地释放教学中“人教学突破,就犹如风行水上、水到渠成。
理论意义:高中生以逐步摆脱了具体的经验意识,自主探索已初步形成,从心理学角度讲,他们已具有明显的社会性、探索性、创造性、独立性,对他人的思想不轻信,喜欢创新和发现,由于受情感培养不足的制约,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还没有成熟,往往会造成问题的探究无果而终。因此我们要发展和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把情感品质看作是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激发利用教育学、心理学对学生学习机理的深层次研究,力争寻求最佳的教与学的途径,实现信息时代的学习。应用价值:化学学科学生情感培养开发的到位,对学生的其它学科学习会产生深远的现实意义,可以使学生在现有的智力水平基础上,发挥两条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走路的优势,克服单条腿走路的不足,以保证人力资源的开发及有效利用,从而达到大面积、多层次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本课题创新程度:可使教师在对非智力因素的功能和作用的现有理论及策略认识的水平上,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总结、概括,以形成更加完善的认识,尤其是在高中化学课堂上,使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观念,深入人心,使理论得以升华,更重要的是能把这些理论认识科学地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层面上去,使理论和实践水乳交融。重要观点:
非智力因素是人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产生的态度体验,这种态度体验可以分为积极的态度体验和消极的态度体验,我们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态度体验,因为它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因,创造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学中决定学生丰富多彩的情感主要有心境、激情、热情以
;它是建立在新的学生观、师生、观点
在教学中,”的巨大潜能,由此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及高层次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
积极情感的培养是形成人格魅力的力量源泉,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来源于对理想和奋斗目标的追求,来源于对学科内在美的追求以及对学科思想、精神和方法的深刻理解,因此科学地加强对学生潜能的开发,是大面积提高中等生、下等生成绩上台阶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优等生脱颖而出,水平上台阶的有效措施。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研究视角:
情感属于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它们的培养与开发,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在现有条件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智力和能力方面发展中起着动力和补偿作用,尤其是良好的情感的形成,对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
对本课题研究人员所在学校的班级进行长远抽样研究,分别选定市直中学、县中、的高一年级四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问卷的调查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配合教材内容和合理的教学方法,注重情感的培养。
研究途径:
本课题在充分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寻求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情感的最佳切入点,从理论的高度来进行分析研究,再付诸实践,指导课堂教学,使理论得以升华。
研究目的:在以不同的教学法(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将情感的培养融入高中化学教学中,来探讨: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学习中勇于面对困境、逆境形成锲而不舍的学习意志,产生高度的自制力、自信心。促使学生乐学、好学、善学,改变过去只重视知识积累、轻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应试教育模式。
实验目标:
显性目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测评,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观察和成绩统计进行评价。
隐性目标:探索高中化学情感教学的方法和规律,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好化学的自信心。使他们勤于思考,乐于合作,勇于克服困难,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体验探索的收获、成功的喜悦,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奠定基础。
能从真正意义上转变教师的观念,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 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条件;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找寻合理的教学策略,从而构建初步的理论框架,加速情感培养的实践化,分析高中学生的心理,探索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总结合理处理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创设高中化学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用现代教育理念塑造现代人。
三、实验步骤
本课题是河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课题之一,本实验课题拟定实验期为2年,从2011年3月开始,到(一)2011年31.完成课题的论证和开题工作。2.确立实验学校、班级,实验教师,完成审核工作。3.完成本实验课题的基本理论、基本思想、和实施方法的培训工作。
(二)2011年1.对首批实验学校、班级、教师的实验情况举行检查、指导、验收。2.总结出具有典型性的经验、形成论文、召开实验教师经验交流会。3.完成教改实验阶段评估、写出阶段性实验成果报告。4.召开本课题教改实验总结研讨会。
(三)2012年1.汇总本课题实验成果。2.完成本课题的教育策略和教育环境的研究报告。3.总结出比较成熟的高中化学学生情感品质的培养研究成果,4.召开本课题实验总结表彰大会,并对推广做出战略部署。
四、组织领导机构:《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的研究》实验课题组主持人: 成员: 成果形式:
系列论文或研究性报告。
五、实验要求:1.实验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此推动教师队伍建设。2.做好统计、收集资料工作,包括平时成绩、课堂提问、学生心理活动记录、各 2013年3――2011年89月――2012年9月——2013年
8月,为进行提高阶段。
3月,为理论总结阶段。
月结束,根据课题进展安排,分三个阶段进行。月月,为课题规划实施阶段。类考试成绩等原始数据。依据学生所发生的变化,总结阶段性学生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实验方案。
3.对实验班级的教学方法适度放开,教师要大胆实验,放开思路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
六、完成课题的条件保证:
负责人曾撰写“浅谈情感教学在化学课堂中的运用”获市一等奖、省三等奖,并有多篇论文获奖,课题负责人及成员,有坚定的职业信念,有全新的教育观念,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学理论有研究,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宽广的学科知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对事业执着地追求、精力充沛,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研究问题从不墨守成规,喜欢探索和创新,更重要的是全体研究人员已在培养学生情感品质这一课题上达成高度的共识。排课题研究时间,时间充足,资料新而全,实验班级能得到落实,实验学校教学手段先进,教学设备配置齐全,都具备校园网络系统。担任研究的人员素质较高,能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更加之各级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和支持,为研究工作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我们表示一定不负众望,刻苦钻研,努力探索,力争开拓培养、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全新局面,优化课堂教学,以确保素质教育的实施落到实处。参考研究方向:
1.情感教育和认知教育相结合2.情感教育与自主学习
3.化学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4.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6.化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六
龚二华
(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因远中学)
兴趣指的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倾向与意图,它体现了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学习兴趣指的是学生希望学习知识的驱动力,倘若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从而实现理想的学习成效。针对初中学生来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事项。下面,笔者结合自身近些年来的教学感受,提出了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
一、通过有趣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做化学实验,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学生亲自参与实验与教师进行指导之后,强化了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性,这有利于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的提高以及学习热情的激发。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常常能够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新奇,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化学实验,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能够变得具体化、直观化、生动性。例如,在夏季,人们往往需要喝大量的啤酒,在将啤酒盖子打开的一瞬间,泡沫会喷洒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呢?通常而言,一升啤酒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5克,在制造啤酒的时候,借助相应的压力往瓶子里面灌注,为此,二氧化碳溶解在了啤酒中,可是在瓶子中存在一定的间隙,在打开的时候,只要稍微晃动,啤酒瓶中就会溢出气体形成的泡沫。这样的教学素材能够扣动学生的心弦,教师适当地讲解给学生,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也变得活跃起来。与此同时,学生也亲身感受到了实际生活中的化学实验,获得了快乐感。并且,学生只有亲身感受和亲自动手操作,才可以切实地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奥秘,加深学习的印象,这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探究化学实验的兴趣以及学习化学知识的主动性。总之,化学这门课程的基础就是实验,化学实验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以及提高学生观察和操作实验的技能。当然,也有利于学生严谨、认真科学态度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且更加深入地认知化学学习中实验的重要意义。
二、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大都有着比较强的好奇心理,因此直观性的教学方式可以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以往的时候,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只是应用于教师之间的比赛,不少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仅仅一个,并非所有的班级都能够应用。而在当今明显改善的教学条件下,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已变得非常多见。教师通过体现多媒体技术的功能,能够营造氛围与创设意境,在教学课堂上呈现关于教学的文字、声音、动画、图像等,以高科技的形式与大量的视听教学信息,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化学教学活动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和主动。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化学式与化合价”时,由于缺少实验以及学生需要识记比较多的内容,学生常常感觉单调和乏味,而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课件,能够将记忆化合价的歌谣与口诀融入其中。这样,学生在记忆化学式与化合价时会变得富有趣味性,而且非常容易,从而能够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在引导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中,累积了一定量的知识,也掌握了相应的技能,而学生需要在应用化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发展与提高。为此,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设计富有层次性的化学练习题,在学生自学完每一节的内容之后,能够要求所有的`学生做完相应层次的练习题目,从而体会学习获得的成就感。练习题目的类型有:一题多解典型的题目,通过变化的题型体会知识的奥秘;设计情境,提高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多题一解,把握规律;定时训练,提高解答问题的速度等等。其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实际生活,明确实际生活和生产当中知识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持久性地把握化学知识和解答化学问题。例如,学生非常容易混淆生石灰、熟石灰、石灰水、石灰浆、石灰石,教师能够在上课之前找到一个石灰厂,在讲解完之后,组织学生进入石灰厂,以使学生比较和观察上述物质的异同之处,明确它们的用处以及转化关系,以及应用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因为清晰和直观,倘若碰到不明白的地方能够及时地进行探讨。这样,学生不但熟悉了如何制取熟石灰、生石灰、石灰石等,而且明确了建筑生产当中它们的实际应用,真正地体会到了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进而使学生的化学学习自信心增强。
综上所述,教师要想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务必了解学生的实际要求,让学生清楚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当持续地更新教学思想,不断地总结,重视实验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的应用,引导学生应用化学知识,从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王玉芹。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 (02)。
[2]孙亚苹。新课改下如何搞好初中化学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4)。
7.化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七
1 调整教学计划制定有利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在制定化学及应用化学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学院办学定位, 分析了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我院人才素质的要求, 确立了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规格, 特别强调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在新一论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执行中指导相关学科专业具体实施。通过调研和实践探索, 构建了"公共基础+学科专业基础+专业方向"的课程结构, 形成了由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教育课程模块、综合教育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环节构成的课程体系并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和特点, 构建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计划的制定与修改, 本着重视基础课程, 加强主干课程, 扩大选修课程的原则, 明确专业定位, 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 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 尽快将本学科领域新的、前沿的优秀学术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去。在4年制的教学体制下, 把教学活动安排得相对集中, 3年内完成教学任务、然后从事1年毕业论文和实习实践。实行3+1学制, 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 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用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的技能。使人才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 搞好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科学地处理原有教材, 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使学生的学习水平在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扩展视野锻炼能力。《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是化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就必须学习的专业基础课, 结合化学专业的教学要求, 将这两门基础课紧密联系与整合, 将无机化学中的四大平衡与分析化学中的四大滴定进行整合并结合专业特点, 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该课程体系其特点是重视化学学科最基本的理论的系统讲授, 在课程结构和内容上大量删除了陈旧知识, 增加了21世纪学科前沿内容, 树立了理论课先行以解释后续课程的化学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和新知识的引入使课堂内容丰富, 信息量大这与课时紧的矛盾变得突出,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这一矛盾得到了有效化解。
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尽可能实现分小班上课, 过去专业必修课程几乎都是100-120人以上的大班上课, 教师很难做到与学生交流, 直接影响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互动, 很难保证能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尤其是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来说, 实现小班上课特别重要, 因为小班上课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而教师在课堂交流中能够关注个体学习情况, 从而发现学生的思想火花营造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对化学人才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打破了原来的四大实验体系, 以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为主线, 重组实验教学, 减少低层次的重复, 特别强调学生综合实验技能的培养, 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对原来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推广整合、优化和协调, 将综合实验大部分内容改为设计性实验, 增加创新性实验研究和自主课题设计实验的比重。实行开放式管理模式, 充分利用现有的先进教学和科研设备, 设立了科研技能训练课程。开放教学实验室, 合理分组做到每人一组, 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使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技能, 提高实验素质。
3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化学教育实习是培养高等院校化学师范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和教学组织形式, 是化学教育教学课程计划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对培养未来合格化学教师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按照我校本科生培养方案, 我系师范专业学生将在第七个学期进行为期六周的教育实习工作,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 更好地了解中学教育现状, 巩固师范生的专业思想, 初步培养师范生独立从事中学教育工作的能力。为了达到教育实习的目的, 在实习之前加强对师范生的教育技能培训, 包括采“模拟课堂”、“微格教学”等形式来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此外, CAI课件制作、教学仪器和电教设备使用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技能, 也列入师范生技能培训范围之内。
顶岗支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是提高师范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重大举措。我们努力做好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工作, 让化学师范专业学生全面、深入地体验和认识中学化学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师的专业特性, 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实践创新的能力。通过顶岗实习支教工作, 促进了高校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推动了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使学生树立了面向基层就业的观念, 深化了大学生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意识, 为黑河市新农村基础教育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应用化学专业实习是教学工作的延续, 将教育对象从学生转化为工程技术人才, 是应用化学专业的追求目标。我们与黑河市检验检疫局、哈尔滨蒲公英药业有限公司合作建立“黑河学院实习、实训、科研基地”针对应用化学专业实习的要求, 制订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实习教学计划。使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受到应用方法、开发性研究的基本训练, 并且初步了解生产实际, 具有良好的从事实际应用工作的心理准备, 将化学基本理论和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习中的内容和生产、社会实际联系密切, 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熟练的职业技能, 增强了实践能力, 而且这种职业规范化训练, 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素质。
应用化学专业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这一关键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学生综合能力普遍提高, 毕业生很快适应就业单位需要, 有的在较短时间内成为本部门技术骨干, 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从毕业后的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得知, 同学们对这一实习在他们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
8.化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八
关键词: 创新精神;观察能力的培养;实验能力培养
G623.8
化学科在中学阶段诸门学科中最凸现的特点是,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使之认识物质及变化规律、培养科学态度的重要环节。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要求,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等,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在创造革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刻苦的、勤奋的、自觉的、坚韧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每位炎黄子孙必备的精神。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是关乎民族兴衰、国家强盛发展的大课题。如何在中学化学教育教学中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化学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重大课题。而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在化学教育教学中抓好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则是摆在每个化学教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这与化学教师在这方面认识的科学性和实践的正确性、合理性相关甚大。也是关乎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重大问题。
一、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之本
实验是创新之本。化学家的发明成果大多都出自实验室,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平时观察到的新东西,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平时发现的奇异化学现象,要研讨要探索,就要动手做实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
在高中阶段,首先要注重验证性实验。高中化学教材中大多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探索性实验,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教材上探索性实验不多,在教学中也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做探索性实验的关键问题是实验设计。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对于难度大、探索性较强的实验,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或与学生共同设计。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应认真审查,只要没有意外情况(不安全因素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二、注重生产生活实际,开发创新之源
实际生产生活是创新之源,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厂矿,考察实际生活,探索分析实际生产、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效果极佳。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课外实验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增加知识,扩大视野,开发智力,丰富课外生活,激发学生研讨化学问题的浓厚兴趣。可用如下形式进行课外化学实验活动:一是组织实验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研究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撰写小论文,编辑实验资料等。二是开展化学游戏,寓实验于娱乐之中。应定期举办化学晚会,开展化学游艺活动,通过科学性与趣味性、知识性与娱乐性的完美统一来适合初三学生的特点,以提高实验技巧,培养创新精神。
三、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打开创新之门
观察是创新的入门阶段。要创新就是要有新发现,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创新就要给学生造就一双“慧眼”,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行,端正观察态度。无论观察什么都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粗枝大叶不行,粗枝大叶往往会丧失新发现的良机。
第二,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掌握观察程序,学生全面系统且有主次地观察,提高观察效率。
第三,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高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较多,让学生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渠道。
第四,开阔视野,扩大观察范围。仅观察课堂实验是很不够的,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工农业生产中、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第五,写好观察记录。写观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准确地记录实验条件、过程和现象,尤其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记录,准确地描述实际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后面的分析研讨提供第一手的可靠资料。
只有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可能随时捕捉到“奇异现象”,进行认真分析研讨,就可能有新发现、新突破,创出新成果。
四、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突出创新之核心
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平时在书本发现的新问题,在实验中发现的特殊现象,在社会生活中观察到的新东西,都要经过大脑加工、思维分析、去伪存真,找出本质性的东西,才可能有所创新。要创新就必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首先是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其方法有:①激发兴趣、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进行探索,揭示矛盾;②重视研讨学法,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③培养解决问题和判断、推理的能力;④培养学生有目的的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善于找出问题的本质;⑤引导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不盲目地迷信书本和前人,敢于设想,善于设想,发表创见。
第二,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领悟能力,能迅速地深刻地抓住事物或现象的本质。
第三,课堂教学要精讲精练,多采用讨论形式的学习方法,选题可多选一些综合性的习题、一题多解的习题,引导学生多方位探求解题方法,开拓学生创造性思路,诱发求异创新。
第四,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爱好、兴趣、特殊才能和特长。
第五,考试时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考查的内容有,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新颖性、创见性、深刻性、分析和综合能力、鉴别及评价判断能力等。
五、总结
总之,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后,本人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和理性的思考,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和今后化学教学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时代的需要,是化学教育教学的新课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当好主导,把握新的机遇,迎接好新的挑战,让创新教育结出累累硕果,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建设好祖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化学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与设计[J]. 何彩霞. 化学教育. 2010(01)
[2]对“苏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拓展视野”栏目的教学建议[J]. 江锡钧,沈理明. 化学教育. 2010(01)
[3]《有机化学基础》教后的点滴体会[J]. 王当当.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9(09)
[4]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 李延明.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9.化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九
一、指导教师:许萍
二、参加对象:高一年学生
三、课题名称:《饮食与健康》
四、课题背景概述
食物科学和营养学是一门具有无穷魅力的学科,其原因部分是因为该学科固有的意义,部分是因为有关的知识正在增长,新技术正在飞速发展。
从世界意义来看,近年来一个最有意义的进展大概就是对蛋白质需要的重新估价。现在更多人认为,对成年人来说,蛋白质的需要曾经被过分的夸大了,以前曾认为世界上许多地区是蛋白质不够(或者说有差距),现在看来,应当是能量的差距,从实际意又来看,这就意味着某些国际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原本以增加蛋白质食物的供应为目标的各种努力,现在应转为增进食物总产量的方法为目标。而在许多发达地区,虽不缺少蛋白质,但由于动物蛋白的成本高,就使得新品种的植物性蛋白食物得到了发展。
饮食与疾病的关系是一个意义越来越大和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领域,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许多人是太胖了,而肥胖对健康是一种威胁。因而对于通过运动来减轻体重的兴趣就日益增长。冠心病与饮食有关的证据促使许多人去重新估价饮食中动物脂肪和糖的地位。饮食中纤维素的作用是目前争论很多、研究很多的一个问题。总之饮食与健康之间的综合关系,现在正引起了普遍的关注。
五、课题活动的目的与意义: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自身学习生活的经验、能力、情感体验和价值目标追求,密切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自然界,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学生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联系,发展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整体性、规律性和独特性的认识,发展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 题的科学态度、方法和能力,创造性学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念和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现实和未来发展的人文精神。
2、通过上网和到图书馆查阅资料,让学生了解川菜的最主要特点是辣,不仅仅在四川:在云南、贵州甚至湖南、广西一带,都是“一餐无辣饭不饱”,这便是问题之所在。中国北方吃辛辣用以御寒,但在温暖的南方,为什么仍有那么多人偏爱辣味。辣能刺激人们食欲固然是一种说法,但四川一带千年以来形成一种以辣味主要特色的菜系,必然有它的特殊原因。或许和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有关,或许这和某些历史原因有关,或许这和当地的文化有关,但这些仅仅是假设。这个问题我们将做进一步的研究,查阅资料,访问一些晋江的四川人,准备从地理、历史、文化各方面了解四川,而不是将川菜系孤立地研究。我们希望通过研究后能将川菜与当地文化联系起来,得到确切的答案。
六、课题研究的方案设计:
1、各成员分工协作,分别上网或上图书馆查找以下各部分资料:川菜的历史、特色、误区、益处。
2、各成员整理和分析各自所查得的资料,然后进行汇总、交流。
3、组织课题小组成员学习相关的资料,制定一份调查卷,其内容大致包括如下几方面:介绍历史、特色、误区以及辣的益处.
10.化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十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因此在教育实践中,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而学生的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继续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前推进,以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强调课堂教学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就不可能有创新;实践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达成创造。《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可见,科学探究学习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非常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今天,“探究式教学”,“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已经渗透到各个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
化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教育家刘知新认为,化学实验应具有以下教学功能:它是化学科学认识之源泉,是训练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是养成科学态度的必由之路,在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展开的今天,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独特的作用,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构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展示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获取真知,收获乐趣。但是,当前在我们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仍绝大部分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常用模式是实验前教师明确讲清有关的知识点,将实验方案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明确地教给学生,再进行演示,然后再记录实验现象、结果。学生进行实验主要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巩固,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巩固和检验知识,学生的创造能力没有得到展示。有时教师甚至采取讲实验背实验的方法完成实验教学,而考试成绩却不一定差。评价学校及化学教师的标准也主要是考试分数,所以化学实验教学一直处于次要地位,这样教出的学生基本上缺乏创新的愿望和激情,思维僵化,缺乏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与社会发展不相符合。
新课程理念是当前教学的主旋律,化学新课程理念要得到落实,立足校本,就必须从化学实验入手,对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只有真正运用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才能应对当前课改潮流,也才能焕发化学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化学教师才能够担当起时代发展所赋予的造就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因此,,我认为探索研究如何在农村中学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农村初中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实效,对于我们农村初中学生发展成为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及趋势
国外对本课题的研究概况:
当代较有影响的创造性思维研究成果中至今在国际上仍有较大的影响的有1945年创造性思维开创性研究者沃拉斯的“四阶段模型”、 其他较突出的成果,其研究的先后顺序是韦索默的“结构说” ;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与应用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的吉尔福特的“发散性思维”;斯滕伯格的“智力观” 提出了“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 若宾等提出的最高级思维模型。这些对今天仍很有价值,值得借鉴。
国内对本课题的研究概况:
1986年,我国专门研究思维科学的学者刘奎林借用了19世纪德国的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亥姆霍兹(H.V.Helmholtz)经常使用的“无意识推论”这个术语提出了一种称之为“潜意识推论”的理论,并运用这种理论建立起“灵感发生模型”。 刘奎林所说的灵感发生模型实质上就是基于潜意识推论的创造性思维模型。这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外有关文献中所能看到的关于创造性思维研究中比较完整、比较有说服力的模型。他力图从脑科学和现代物理学基础上阐明创造性思维过程,突破了仅仅局限于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创造性思维的传统做法。
至此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打破了仅仅从心理学角度去探讨的传统做法,并且越来越重视基于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既重视创造性思维“理论基础”(心理学基础和脑神经科学基础)的研究,也重视能反映创造性思维心理过程、具有可操作性的“思维模型”的研究。这种模型可用来指导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具体实践,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综观已有的创新能力及其培养的研究,人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认为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未来人们的创造能力。中国现行的与新课程改革配套的化学新教材更突出实验的地位,构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将着力探索的。
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智慧品质趋向整体性;使学生的个性趋向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趋向主体性;教育面向的层次更趋向全体学生;在教育理念上趋向全方位、全过程;在创新动机上趋向全民化、终身化。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理论价值
(一)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过程,通过建构符合化学新课程要求的农村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积极主动地贯彻化学新课程的理念,使教师的教育方式、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必然会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落实探究式教学,重点培养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本研究的关键。本研究的成果将为相关的教师提供可操作的鉴戒,同时对于在同类农村中学的推广有重要的意义。
(二)理论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必须通过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切实有效的实践。在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借助实践进行实验、反思、改进,形成良好的方案再实践、反思、改进。通过本研究进行农村初中探究式实验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模式建构,将使农村初中化学教师真正确立起与初中化学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有可能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型教师。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教育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育不仅仅是让人获得书本知识,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新课程改革的这一设想的实现和完善,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实践提供了可能。从这一角度看,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以行为主义为基础,则往往表现出教师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那么是呈现出学生中心,学生主动地学习的景象。但是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的现状是“以教师为中心”,尽管第一轮新课程改革对化学教师的行为转变发生了很大影响,但对农村初中化学教学来说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整合尚须完善。化学实验探究是从教师或学生的问题开始的,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情景,通过阅读教材、实验、观察等多种途径,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让学生自如地进入实验探究的过程,发挥想象、体验探究,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理论准备较充分。对初中化学新课程的理念有了较深入的学习领悟,对“化学新课程”“探究式实验教学”、“创造性思维”等主题词进行了文献检索和网上搜寻,存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了初步的条分缕析,构建了大致的理论框架。
前期研究基础较扎实。课题承担人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先后参与多次省市级课题研究,具有比较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十五”后期,立足省级课题《农村初中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研究》,教学一直是学校关注的重点。对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进行了一些探索,初步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五、课题概念的界定、支撑性理论及理论假设
(一)概念界定
农村初中:指农村普通初中,硬件设施、师资水平、生源、教学质量等一般化。(本课题特指太仓市双凤中学)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既不受已有知识的局限,也不受传统观念束缚,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将知识不断引向深入的高级思维活动。学生在创造性思维训练过程中,将会逐步获得稳定的,持久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探究式实验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与之对应的学习是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归结于问题,学生通过搜集、查阅大量的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试验……最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将问题解决的一种教学方式。
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学化学实验创新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在化学实验及问题中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由客观引起的,是从具体感性认识开始的,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探究式实验教学通过促进学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它,实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充分发展。
(二)理论支撑
1.马斯洛的创造性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创造性分为两类:一类称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如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性;另一类称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对社会或他人来说不是新的,而对自己来说却是新的,是前所未有的想法或事物的创造,如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此观点,中学化学实验创新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在化学实验及问题中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2.创造思维理论
创造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主要由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构成。集中思维又叫聚合思维、复合思维、求同思维,它是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规则,寻求解决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答案。教学中,教师就是去努力寻求知识生成,知识扩展的发散点,去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寻求发散点,并有效进行思维的发散,要求教师具有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知识背景。
3.主体性教学理论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是以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以知识为载体,师生主动参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并不凌驾于“学”之上,“学”也并不游离于“教”之外,否则,教师的教就成了无对象的“独说”,学生的学只能是无指导的“自学”,严重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窒息学生的想像力,形成只有一种声音的单调而枯燥的课堂。
4.成功教学理论
人是具有思维活动的,通过人的尝试活动,人逐渐学会思考如何获得成功。人是有感情的,人在尝试活动中,不仅会思考,而且还能从尝试活动本身获得成功的喜悦,尝试成功是一种愉快的学习体验,具有促进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直接教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先去尝试,自己初步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尝试中的难点,进行引导、点拨。学生在不断地追求尝试活动中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把尝试成功作为学习的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对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三)理论假设
智力正常的学生都有创造潜能,但这种潜能,只有通过培养才能获得现实的开发。初中化学教学过程,特别是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过程,具有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功能,如果在农村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把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有可能真正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创造力的发展,能为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化学问题提供条件,因此,必然会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在农村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真正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实验的“主人”,而不是教师指导下的“机器人”。
2.确立起与初中化学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在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得到改变。
3.培养与开发农村初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并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内容
11.化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十一
【关键词】专业技能 培养模式 实践 应用化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53-02
我校的应用化学专业是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化工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化工化学科研及管理人才。由于专业是依托理学的师范专业发展而来,使得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模式、专业能力建设以及如何让毕业生更自信地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等问题一直困扰并影响着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也影响着专业未来的发展与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在专业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引导与构建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职业适应的现实要求与学生期待还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毕业生具备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偏实验),但缺乏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操作、运用与应对能力。而职业前途与职后收入偏低问题也影响毕业生的职业忠诚度,导致半年后离职率较高。同样,过多过频的职业变更,又影响到个体的总体收入水平,易陷入一种低收入、不稳定的职业漩涡中,从而严重影响专业就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专业亟待加强毕业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推动满足未来职业需求与职业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积极开展以技能与岗位适应为目标导向的能力与知识建构实践。
一、专业技能培养实践模式创新的思考
如何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积极推动以技能与岗位适应为目标导向的能力与知识建构实践,我们开展了广泛调研与分析,从未来专业职业职位需求数量与技能要求、人才分层培养的必要性、培养模式改革的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制订了专业技能培养与训练实施的“展翅计划”。计划的具体做法是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密切关注行业动态与专业特色发展需要,以学生的学术能力发展与职业技能发展为两冀,通过第一课堂的专业课程与课程群改革与建设,积极开展二、三课堂的实验、实训工作;通过专业技能系列实践活动,各级科研项目与课题申报;院、校、省、国家级各类化学化工竞赛活动参与;结合专业职业规划课程引导,开展全面且又分层次、分类型的专业技能训练实践。让“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未来”成为专业师生的共识。
(一)未来应化专业职业职位需求数量与技能要求的思考
当前我省应化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岗位包括产品研发、分析测试、生产工艺与生产管理、产品销售四大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与优化,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面临的问题;未来我省化工产业的装备升级与调整步伐还将继续加快,导致用人单位对化工类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要求不仅表现在未来产品研发岗位的基本素质要求更高,且大多要求硕士、博士;高科技快速分析测试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分析测试岗位也有更高更全面的素质能力要求,且用工数量减少;由于企业出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人工费用的要求,普遍通过采用自动化程度更高的生产工艺与生产线,使得生产一线的操作与管理等生产岗位,对于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意义更多是生产仪器仪表操作、检修与事件应对,生产管理与协调等方面,用工数量也相应减少;同样专业化的销售人才也需要更为全面的专业知识与沟通技能支持。
(二)未来专业人才分层培养的必要性思考
应化专业职业职位需求数量与技能要求分析表明,对专业学生,按照其性格特征、学习能力、未来职业志向等方面开展尊重学生意愿的分层次教学不仅可能,而且可行。专业在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与专业特色发展需要的同时,以学生的专业学术能力发展与职业技能发展为两个层次,开展全面且又分层次、分类的专业技能训练实践。
专业着力制订两套培训计划,学术型发展更为关注专业理论与基本技能,以考研为目标,加强科学研究训练,以科研与项目训练作为专业技能培养的主线,推动能力建构,以科研项目与论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内容。职业型发展则在关注专业理论与基本技能学习的同时,以职业能力的获得为目标,更加关注企业岗位能力训练,以课程生产项目仿真、生产类实践实训、各类竞赛参与、专业相关技能证获得等作为专业技能培养与考核的主线,推动职业能力建构。
(三)专业技能培养的可操作性思考
为推动专业技能培养实践,专业根据我省化工企业对应用化学人才的能力结构需求,对本专业毕业生开展了“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基本能力重要度调查”,调查包括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等35项基本工作能力,从专业层面进行调查与解读,结合基本工作能力的重要度、基本工作能力的工作要求水平、基本工作能力的毕业时掌握水平、基本工作能力的满足度、创新能力的重要度与满足度等分项统计,形成了本专业优先改进能力分析图,这些工作为技能训练计划与方案制订提供明确指向与指导。
专业通过“面向职业岗位的课程体系设计的反向推导流程”,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修正,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大纲修订与完善等工作,提出了应用化学专业基本技能训练项目的改革与实践方案。努力推动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丰富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内涵,也将为专业建设凝炼新特色,从而有利于专业整体教学改革与推进。
二、专业技能培养实践的反思
尽管专业在建设初期就意识到专业基本技能与职业应用能力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调整与改革步伐相对滞后。而到了真正面临毕业生就业实际困难时,专业积极化压力为机遇。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与实践,专业在毕业生技能培养实践上也取得了一定收获,无论是专业就业率、考研率、各级竞赛获奖、还是学生自主创业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总结、反思过去的努力,觉得应从下面几点重点作为。
(一)以职业能力建构为导向,加强实践的针对性
专业技能培养,要以职业能力建构为导向,重点关注并突出训练与实践的针对性。在专业层面,专业多次组织项目组下企业调研、小范围试点应用,认真完善真实性生产实践教学考核标准的基本要求、标准与考核方法。结合CBE教学模式要求,从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大纲入手,结合职业职位环境要求与能力标准要求,整合编制了《应用化学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办法》。
相对学生而言,专业在认真分析毕业生职业去向,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同时运用CBE教学模式,努力打造符合专业特色的专业技能培训模式,提高训练针对性。结合CBE教学模式三要素要求,具体做好三点:①以《应用化学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办法》为纲领,结合职业资格认定考核与考证要求,明确提出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技能内容与要求。②以《生产性实践教学考核标准》为依托,结合专业职业环境与岗位能力要求学习解读,让技能标准的每一个特定的步骤要求均能符合教学展示与示范的要求,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得以体验与习得。③基于正确的学习方式可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某种特定的技能,培训中应关注并改进教师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构建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构筑专业技能培养与训练体系、提升实践的有效性
鉴于专业毕业生职业适应困难实际,因此必须加快构筑专业技能培养与训练体系、进一步提升实践的有效性。为此,专业以行业与毕业生调查为基础,依据工作过程导向和CBE理论,在系统分析了专业职业岗位职业技能结构与能力要求的同时,确定从优化课程设置、专业课程群建构、教学方法改革、学生学术科研活动推动、能力竞赛体系完善等,全方位构筑专业技能培养与训练体系。其中学术科研实践体系以科研与竞赛为两大主线,科研项目主要包括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计划)在内的省、校、院及导师科研课题参与,并积极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等:专业学科竞赛则包括国家、省、校、院四级比赛参与。实践表明,学术科研与竞赛实践体系建构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推动实践环节上层次、上水平。
要有效提升实践的有效性,还应细化专业技能训练的量化管理。积极构建并完善量化管理的四个必要条件,从制度准备到内容安排、从实践设施与条件创造到培训师资保障等,积极引进企业技术人才,参与学生技能实训。同时,针对实训中可供量化的管理内容要关注主要内容与操作步骤的准确描述,将对设备与仪器使用的熟练程度作为量化的重点。量化管理也要体现合理性、渐进性、公正性的实施原则。
(三)全面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突出学生训练主体性
为全力推动以学生为主体的专业技能实训工作,专业从整合专业课程资源入手,全面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应化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反应工程》、《化工仪器及仪表》、《化工原理》、《化工设计》等,以及配套的实验课程。原来课程内容相对偏重理论,且交叉重复、主次不清,加上原有的教学模式缺少职业应用与学术发展的分层教学引导,导致知识难度处理困难,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学生疲于应付,既不利于学生学术发展,也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为此,专业基于学生未来职业要求,从教学内容整合优化,教学方法配套改进入手,确定了以“门数适宜,重点突出,相互支撑,融为一体”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基本思路,推动教学资源优化与专业核心课程群构建,加快课程、教材、教学手段及方法改革。
同时,为有效改善实验课程理学背景过深的实际困难,积极借鉴并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教学程式,以项目与产品研发为对象,推动学生主动实践、关注课程知识的有机联系。构建具有工艺基础知识、个人能力、项目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的个体专业能力结构。同时结合理论教学改革,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工程与工艺思维,增强动手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推动课程教学的学生能力主体性实践,专业还积极鼓励老师申报校院各级的教学改革与课程实践项目,要求老师在项目实践中牢牢围绕学生主体性主题展开。同时专业积极推广“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运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课程项目化教学整体设计以精细化工工艺设计与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学结合”的能力训练项目为载体,选择合适的任务作为学习性工作任务,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开展教学活动,在完成一个“项目”的同时完成理论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项目教学法突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特色,体现了“工作过程导向”的教育理念。当然不同教学方法的选用也要关注关键点与细节,比如在项目教学法运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有充分参与讨论和设计的机会;而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则要做到从教学案例讲解到实际访问、体验与练习的结合,做到从文字描述与视频图像、到多媒体深度演示结合。
参考文献:
[1]戴维.格仑斯基,社会分层[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421.
【化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推荐阅读:
化学研究生英文简历表格10-01
中药化学研究11-24
化学研究论文10-12
化学研究性课题06-19
化学实验研究报告11-04
应用化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哪所学校可以报读10-03
有机化学大牛研究小组08-20
海参水解方法和化学成分研究09-29
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教案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