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绘画鉴赏论文

2024-06-18

中国古代绘画鉴赏论文(精选8篇)

1.中国古代绘画鉴赏论文 篇一

中国古代艺术鉴赏总结

生活在21世纪,距离最近的我们称之为古代的时间节点并不是很远,清末至今不过百年,环顾四周,似乎见不到丁点过去的影子。每当夜幕降临北京,这个千年古城,随便站在学校的一个角落,抬起头,看到的是等点亮的夜空和高楼。唯独走近皇城,在红墙边看着栋栋宫殿,才会嗅到些许古老的气息,忽然身边的一声刺耳汽车鸣笛,粉碎环境,告诉你,你生活在所谓的现代。

从我自身来说,古代对我而言好像只有一个个的传说故事,探索节目中的墓地金银珠宝,昏君的暴戾还有一个个的老学究。中华文化这几千年对我,对任何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意味着什么,对普罗大众有什么影响,我不知道,但我很好奇,于是我选了这门课,企图通过中国绘画的发展得以窥探历史的真迹。

第一堂课,老师说伟大的民族的自传包括记载行为之书,记载言论之书,艺术之书。仔细想想,从小的方面说,人的一生由他一生中说过的画,做过的事情,还有他一生的成果组成,民族亦是如此,而成果我们称之为艺术,是人,民族奋斗一生的结晶,更是尤其珍贵。人们为什么要欣赏艺术呢,艺术能够带给人什么?首先,能够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鉴赏力,虽然对于不懂艺术的人来说并不能说清楚一幅画一首歌好在哪里,但一幅画直觉能够让人觉得好看不好看,音乐好不好听,通过学习欣赏艺术,能够让人获得进一步的理解而不仅仅是主观上的好看好听美而已,不仅知道好还知道好在哪里,给人以成就感,也为创造美打下基础。其次,对人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造性能力都大有裨益。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反映生活,中国的艺术也带着中国人民生活的点滴,美好期望,世界观和社会的印记。对艺术了解程度深刻,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也了解了古人的生活习俗性格,可以从历史影响的角度加深对现在社会的理解。中华民族奉行中庸之道,忍耐细致,热爱自然,受儒释道的影响很深,这些都可以在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里找到痕迹。从人类开始发展期,艺术也开始了它的征途。由于原始社会没有文字产生,绘画也就起了一定文字的作用,具有文字的功能和符号意义,反映了先民的社会生活信息和相关图腾,与其说是艺术,倒不如说是那时的人民生活的记录。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出土的“舞蹈人纹彩陶盆”,其上的人形表现为符号形,手臂已经有摆动效果,并且有规律变化,是一种均衡的美。而鹳鱼石斧图形陶缸上的图像则进一步具备象征意义,线条饱满,表现力很强。稷神崇拜图则表明了古代人们对神灵的崇拜。总的来说,从人类文明开始,绘画就开始作为一种载体来表现人们的生活和心理。

到了夏商周时,随着手工艺规模的扩大,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提升,这一阶段的绘画艺术主要表现在青铜器上,主要以对鬼神的表现居多。

造纸术出现之前,古代画的主要为帛画和缯画。湖南长沙楚墓的《人物龙凤帛画》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有独立意义的绘画,从此中国的绘画开始了它的发展。

中国绘画的发展分为三条线索,第一条是围绕儒家伦理教化观念形成的宫廷绘画艺术,第二条是以佛儒道互补的中国文化心理格局为主导的文人绘画艺术,第三条线就是带有楚文化奇幻热烈色彩的民间绘画艺术,这几种绘画形式各具风貌,相互联系影响,一同构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艺术长河的发端。

到了汉代,画像石得以发展,主要用于构筑墓室祠堂等,题材主要涉及日月天象现实生活历史人物故事。画像砖在汉代也得到了发展。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造诣很高,《女史箴图》是其代表作。谢赫的《画品》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绘画论著。到了唐朝,欣赏阎立本的《步辇图》,让我感怀古人的技艺工巧。而宋朝的宋徽宗身为一朝之君居然为了画画不理朝政,还达到了很高的造诣,让人不禁感慨。

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的故事则广为流传,前几年也为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做出了贡献,这大概就是艺术的力量吧。

到了明清的时候,封建统治到达顶峰,对人的控制和限制也越来越多,绘画上崇尚复古以达到安民的目的,但也有一些画家立意创新,不畏压迫。所以艺术有时候也常常被通知阶级利用,而真正的文艺力量并不会轻易屈服。

鉴赏课结课了,我问自己,你学到了什么,除了欣赏了一幅幅的名画,懂了点画的历史,还学到了什么。如果非要一个答案,我可以给出自己许多,学到了这个那个的,忽然想起前几天逛北航艺术馆,看着一幅幅的画,感觉着艺术的美,等到出来的时候,一天的疲惫和烦恼都忘记了,我想这就是艺术的力量,这就是我学到的吧,孤寂的时候,还有艺术陪着我。

2.中国古代绘画鉴赏论文 篇二

一、制度、文化、哲学观

在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上, 古代中国重礼教, 尊鬼神, 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 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特长, 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 影响深远。实用性雕塑, 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而且主要功能是装饰功能。按用途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 一类为建筑装饰雕刻, 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 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上。其中明器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 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 俑是人殉的取代物, 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 它们的实用性很强, 不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但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而且造型风格上南北方各不相同。

二、宗教观

在宗教造像上也是这样, 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欣赏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为例, 因为这些时代的佛教造像艺术水平普遍较高。是因为唐代过后建国后几十年的发展, 为文化艺术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物质经济基础。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 它们和古希腊那种以人为范本的真实自然的神象有所不同, 在欣赏时需要了解宗教中的种种规定, 如佛象两耳垂肩, 手长过膝等等, 否则很容易认为比例不准确, 解剖有错误。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 纪念性人物和事件, 通常以绘画来表现而极少使用雕塑, 例如功臣和历代帝王像, 都是画在壁画和卷轴画里。纪念性雕刻在西汉时代也有一些创作,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欣赏教材都有介绍的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卧虎”等。此外, 东汉四川都江堰李冰像和五代前蜀主王建坐像, 也是现存的古代纪念性雕刻, 但实在是很少。中国有中国特殊的历史和文化, 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因为纯雕塑品少就不承认它们也属于雕塑艺术而拒绝认识它们、理解它们和欣赏它们。如陕西省博物馆藏的一件石质菩萨立像有着无比的魅力, 虽然此像头部、双臂和双膝一下以残缺但是给人留下的梦幻般的遐想和美的享受可与希腊的维纳斯相媲美。

因为产生于工艺美术的中国古代雕塑装饰性很强, 无论是哪一种雕塑, 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如:唐代雕塑艺术被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佛教造像不仅比以往更加兴旺而且其美学风范标志着这个时期的佛教艺术已走完外来艺术民族化、宗教艺术世俗化的过程, 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 显出浓厚的装饰性。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 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 同时, 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 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形, 完全经过装饰化变形, 身上更有线刻图案来加强这种装饰品格。南朝陵墓石兽继承了传统石雕的粗线条追求动力感、体量感, 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 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 且更神圣不可侵犯, 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作为造型语言的“线”的大量运用, 是富有审美表现力和民族气质的特点。线比立体块面具有更大的灵动性和流动感。

中国画无论工笔还是写意, 都不象素描那样精确地写生刻画对象, 而是主要依据观察体验所得印象, 再加上想象, 经过主观加工美化而成艺术形象, 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相似, 甚至是打破时空的画面组织, 稚拙而带装饰味的造型豪放泼辣的线条大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 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方绘画呢?讲求“以形写形”, 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中国画不画光影, 只表现固有色, 造形与画面效果的平面性很强, 不求空间深度, 而把注意力放在物象的“神韵”表现上。因此, 如果按绘画的解剖、比例、透视和色彩等准确度很高的科学化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绘画, 就会觉得一无是处。但若理解中国艺术自成体系、自有追求, 便懂得和喜欢品味中国画的美感。中国雕塑也是如此, 它和中国画观念是一致的, 而且贯穿了整个古代雕塑史。

汉唐陶俑、霍去病墓石刻、历代宗教造像。它们和中国画一样, 追求神韵, 如汉代的说唱俑充分表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的一个戏剧情节的高潮, 作者出色表现了一人在说唱时的那种兴奋激昂的神情和动态足可以使观众产生丰富的联想并引起心灵上的共鸣。中国画是以线存形的, 通过线勾出轮廓、质感、体积来。中国画这种以线写形表现手法, 就使绘画与雕塑在造型手段上有明显的区分, 但这并非说绘画完全排斥用线, 而是说光可以作为绘画的主要语言而用于绘画的。而中国画无论对山水的破线或是衣服的纹线, 都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线型。《朝元仙仗图》就是一幅宗教题材的绘画作品, 画中线的运用富于变化、韵律和节奏, 用不同的线条表现不同质感的对象, 变化维妙协调这幅作品可以说是绘画与雕塑作品的完美结合, 巧妙地描绘着各种形象。

三、美学观

晋代画家顾恺之确立了中国艺术神高于形的美学观——“以形写神”。它与近代美学观具很大的区别, 即画人不仅形似.还要升高于神似, 画出人的精神面貌,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 历代出现许多传神写照的佳作, 成为指导绘画的一个重要准则。正是因为这一准则我们必须换一种眼光, 使用我们自己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 来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以天龙山十七窟、莫高窟一百九十六窟等晚唐菩萨造像来看, 由于对肉体感和柔媚姿态刻意的甚至带几分夸张放肆的追求与表现, 影响了对内在精神与个性的关注合适度的把握而缺乏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

中国古代雕塑作品大多属于佛教造像。佛教美术有其特殊的经规仪轨, 形成自己的特点。在欣赏中国古代佛像时, 适当对照希腊、印度的古代雕刻进行比较, 有助于加深认识和理解各自的美感区别。同时需要了解佛教造像的经规仪轨。比如佛像两耳垂肩, 手长过膝, 就出自经规仪轨。佛像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形象上的神化特征等等, 都有固定的要求。如不了解, 很容易觉得佛教造像怪诞和雷同。

四、小结

所以说中国古代艺术需要我们有很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做依托, 中国艺术, 包括中国雕塑和中国绘画之所以能一枝独秀地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 全在于它们有着与众不同的许多特点和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我们在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时, 需要综合各个特点和中国画的艺术准则来认识, 才可能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 承认它们确实还有不少好处。一种艺术有了特点, 就有了它存在与发展的理由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学院出版社, 2001, 03

[2].周伟.《中国美术简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09

[3].杭间.《中国工艺美学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 05

3.邓拓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特展 篇三

“当年风雨读书声,血火文章意不平。生欲济人应碌碌,心为革命自明明。艰辛化作他山石,赴蹈从知壮士情。岁月有穷愿无尽,四时检点听鸡鸣。”这是一首邓拓题赠友人并同时用来抒怀明志的诗。邓拓的一生是短暂的,他在其生命的盛年就离开了我们。但是,他让自已生命的分分秒秒都散发着光和热。邓拓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是多方面的:除了为我们所熟知的诗文外,1964年,他将个人珍藏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140余件(套)无偿捐赠给国家,其中包括苏轼《潇湘竹石图》卷等大批珍品。中国美术馆在对这批藏品精心修复后推出的“邓拓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特展”,其佳作荟萃凝聚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使更多的观众得以走进美术馆来欣赏这批古代艺术珍品,共享公共文化财富。

由文化部主办、中国美术馆承办的“邓拓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特展”于2012年1月16日隆重开幕。此展与中国美术馆主办的“都市·田园—中国美术馆中国画提名展”一起,为欢度壬辰春节的全国观众献上独特的新年贺岁文化盛宴。

邓拓(1912-1966)是著名历史学家、诗人、杂文作家。他在抗战期间曾任《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新中国建立后,曾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主编理论刊物《前线》。邓拓在抗战期间就收藏了明清时期门头沟煤窑的文书租约及土地买卖租契合约、车厂揽运合同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画像等。1959年,邓拓兼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建馆领导小组组长,因负责历史博物馆筹建工作,有机会更广泛地接触古代书画和历史文物,便开始收藏古书画。1964年,邓拓写下诗句“心爱斯文非爱宝,身为物主不为奴”,将个人珍藏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140余件(套)无偿捐赠给国家。这批捐赠品全部由中国美术馆珍藏,其中有价值不菲的苏轼《潇湘竹石图》卷。苏轼传世珍品仅两幅,《枯木怪石图》已于抗战时期流入日本,《潇湘竹石图》为国内唯一流传于世的苏轼作品。《潇湘竹石图》构图奇特,匠心独运,长卷式装裱,是学界公认以竹石寄托文人精神情怀的中国文人画典范之作。此外,还有明人边景昭《芦雁图》、沈周《萱草秋葵图》卷、八大山人《鱼藻图》、唐寅《湖山一览图》、吕纪《牡丹白鹇图》、仇英《采芝图》,清人黄慎《苏武牧羊图》、罗聘《麻姑献寿图》等作品,构成了上起宋元、下至晚清的反映中国绘画历史流变的序列。这些古代书画艺术品多属国之瑰宝,备受美术界和文物鉴藏界关注。

此次展览是邓拓捐赠作品入藏中国美术馆后的第一次全数展出。为使这批珍贵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重现昔日光彩,文化部高度重视,中国美术馆邀集相关专家多次论证,制订了慎重周详的修复和保护方案,组建了专门的修复工作室,在全国范围内物色和聘请古代书画修复专家参与修复工程。历经两年努力,全部修复工作得以在今年春节前告竣。这一项目既是中国美术馆近年的重点业务工程,也是筹建中的国家艺术藏品保存修复中心的开篇之作。

中国美术馆为“邓拓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特展”调配了三层和五层的全部展厅,经过修复保护的这批藏品,辅以艺术的展陈设计呈现于世,喜庆又不失庄重,华彩粲然,美不胜收。其展期长达84天,使更多的观众能够从容走进美术馆,得以欣赏古代艺术珍品,共享公共文化财富。

4.《中国古代绘画撷英》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材分析: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上溯到原始社会的彩陶时期,中国绘画已经过了七千年左右的发展历程。在如此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华民族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绘画艺术瑰宝。高中学生知识面广求知欲强,虽具备一定中国绘画的基础知识但缺乏对中国古代绘画系统的了解。本课仅从岩画、陶画、帛画、壁画、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中撷取部分作品,供学生领略中国古代绘画的风采。

二、教学思路设计:

本课涵盖面非常广,由于时间有限,很难在一节课中对中国画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详细的介绍。因此,我把课文分成两节课来完成,本节课只完成第一部分。

第一课时:对中国古代绘画发展的历程作概括性的讲解与展示,挑选个别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与作品进行详细分析,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欣赏绘画作品的方法。

第二课时: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收集中国古代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相关作品与画家生平资料,并在老师的引导下作专题的交流与探讨。

教师教学方面的设想: 充分发挥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势,以感性的语言传递给学生美的信息。通过精心设计质疑,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学会分析欣赏作品的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大量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震撼。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中国历史、社会、文化来综合讲解。将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比较,以便更加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

学生学习方法的设定:

自主探究,参与互动:课前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充分预习,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提出质疑,充分体现高中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并待课堂中与老师交流与探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绘画从原始时期的岩画、陶画、帛画到山水、花鸟画、人物画高峰期的代表性作品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有所认知,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艺术。

能力目标:努力提高学生基本的艺术素养和欣赏绘画的能力。

情感目标:力争达到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对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绘画艺术作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介绍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发展脉络和演变以及多种风貌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涵盖面比较广,中国古代绘画经历几千年的发展过程,而课文由于篇幅上课时间所限制,无法详细地进行介绍。提高艺术审美欣赏能力,以欣赏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和特点,引导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对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和知识文化底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学过程:

导语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华美术灿如群星深如大海它融中华文明、审美意识、哲学思想于一体卓立于世界的东方了解并传承它意义重大。但千年历史要在短短45分钟内细细领略谈何容易,那就让我们略取精华,乘坐世界上最快的思想快车去追溯人类艺术的航程。

设计理由:用简短精辟的语言概括中华文明的博大与艺术成就的辉煌,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导入课题:(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中国绘画发展的四种形式:岩画、陶画、帛画、壁画)

问题一:人类交流的方式有哪些?(语言、文字、图画等)

和其他人类一样,我们的祖先在没有丰富语言和规范文字之前就已经懂得用简单的图案来表达他们的所见所想,它们间约而不简单。人类总是对自己的过去充满了好奇,至今仍苦苦寻觅着那块筑起艺术大厦的基石稚拙率真的原始岩画。(图)

例:以中国早期的黑山岩画为例,截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案让学生欣赏,并回答猜想图案传达的意义。

问题二: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制造并使用工具)

随着历史的进程和人类自身的进步,新石器时代,人类不仅懂得制造陶器还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图案来装饰陶器,这不得不说是人类艺术文化的一次大的进步。(图片展示)手法简练、笔触粗犷的陶画。(图)

例:让学生通过和岩画图案的对比,总结出陶画纹案的特点。

问题三:中国还有哪些别称?(丝绸之国,瓷器之都)

众所周知中国是最早掌握养蚕的国家,丝织业的发展成就了中国最早独幅绘画的产生。这就是中国绘画的雏形帛画。(图)

例:以课文中《龙凤仕女图》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帛画的艺术特色(线条勾勒、平涂着色、构图完整、造型生动)和产生的时代背景(古代葬仪中使用的旗帜,具有一定的宗教迷信色彩),了解帛画对今天中国绘画所产生的重大意义(奠定了中国画以线条为主的表现形式)。

设计理由:事先设置问题,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思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听下面一段话:(联想出中国艺术的瑰宝:敦煌)

一个谜,一个梦,一个永远难以企及的智慧!她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戈壁沙洲,是汉唐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塞,它历经千百年沧桑,在茫茫戈壁沙漠的怀抱中,闪烁着绚丽的光芒。风沙掩不过,这是永远的。

由教师简介敦煌的历史和概况。并以敦煌的壁画《鹿王本生图》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此壁画的整体艺术特色,教会学生如何欣赏壁画的基本方法。

《鹿王本生图》向我们叙述了怎样的佛教故事?反映了

什么样的佛学道理? 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鹿王本生图》的艺术特色?

(二)让我们稍作休息,站边小憩,伴随着古老的乐曲用你们的眼睛去感受绘画的魅力,用心灵去体会中华艺术的文明。

精选中国古代从唐朝至清朝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选伴随着古典音乐结合历史发展的背景展示图片,使学生在直观的视觉感受中了解中国古代绘画基本发展脉络和演变以及多种风貌的艺术风格。

唐朝绘画:至盛唐,国势强,大画家,名俱扬。

五代绘画:五代起,继大唐,政局乱,艺遭殃。

宋代绘画:国画院,盛两宋,集画师,人才众。元代绘画:山水人文画兴起的历史原因,诗书画印风格的形成。

明代绘画:介绍明四家。

清代绘画:结合历史分析清代绘画题材风格多元化的原因。

设计理由:真正把历史与文化、音乐与美术相融合,以大量的图片形式展现中国古代绘画,用最直接的视觉表达方式展现给学生。要求学生用眼睛去欣赏丰富的中国古代绘画,用心灵去感受中华艺术文明。

(三)展示中国画以题材划分的三种基本的形式(人物、山水、花鸟),概括其各自的艺术特征: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天人合一,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四)设置下节课专题探讨的内容。

分成三个小组(人物、山水、花鸟),收集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各种类绘画产生的历史背景。

收集自己喜爱的画家生平介绍,相互讨论。

(五)组织观看电影《唐博虎点秋香》的片断。

概括剧中塑造了怎么的一个唐伯虎?(学生回答)

图片展示历史上唐伯虎的真实画作:

《秋来纨扇图轴》《小桥流水图轴》《秙槎鸲图轴》

通过老师详细的解析,引导学生感悟绘画作品中蕴涵的一个恨字。

(六)由老师介绍唐伯虎的生平:

唐寅,字伯虎,好六如居士。出身吴县酒业商人家庭。自幼聪明好学,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擅长人物、花鸟、山水绘画。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前途可谓一片光明,仕途无量。但不想却因当年同乡徐径参与的科举舞弊案被连累罢官蒙冤入狱,剥夺科举考试的资格,从此改变一生!

试想,这对一个才华横溢,志向高远的才子来说将是何等的屈辱与打击。从此伯虎放弃仕途,把悲伤、不满、痛苦、牢骚抑制在心底,转化为一种极端放荡,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他游历祖国山水大川,创作了大量绘画作品,后因身体不适回到了家乡苏州,自筑桃花庵终日饮酒写诗作画,号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年老思想发生变化皈依佛门,旷世奇才凄凉的结束了一生。

思考:通过对唐伯虎生平与绘画作品的全面了解给你怎样的启示?我们该怎么样欣赏一幅绘画作品?

(由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说出感受)。

教师总结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

只有了解并积累了一定的艺术知识才能真正懂得去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一幅绘画不能单纯看它的表象,更应较全面地了解画家的身平与历史背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从了解美到欣赏美并最终创造美的过程。

(六)全体朗读唐伯虎的诗句节选《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三、教学反思:

通过上课总结,听取了多方面的意见,现对本课教学反思如下: 本课教师设置内容过于广泛,对重点的把握不够清晰。

原因:老师对教学内容要求过高,由于本课知识面广,内容丰富,老师总想在课堂传递给学生尽量多的知识,但一节课的时间和容量总是有限的,想面面俱到反而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学会适当的删减,抓住重点。本人对课堂教学的过程过于程式化,课前设置过多,课堂教学环节不够灵活。

原因:本课教学教师备课十分充分,精心设疑到每一个环节。但同时却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个性的思维,课堂程序略显程式化。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偶发性的思维火花,给予更多的鼓励。没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未能充分体现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本课内容多时间紧,没能给予足够的时间供学生探讨交流与互动,没能很好的体现新课程理念。今后我将逐步改进。

5.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 篇五

一、对诗歌鉴赏的要求

1、初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注: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本身的特点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形象

诗歌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景物和人物,而形象又常常蕴藉了作者的情感。准确分析形象意味着我们应该能分析诗中的景物特征和人物特征。

诗歌景物特征的分析首先要明确诗人所写的景物对象,景物组合所体现的氛围特征,再分析其相互关系和传情效果,还要能分析写景方法。

人物形象:A、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B、作品中其他人物。

自然景象或意象:诗人感情的载体。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语言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壹 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表达技巧

1.掌握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2.掌握表达方式(重点掌握描写和抒情)

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白描细节等;抒情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掌握其他表现手法(对比、照应、衬托、渲染、双关、铺垫、抑扬、联想、想象等)思想内容和情感

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对其深层内涵进行准确的揭示,合理的分析评价;对古代诗歌中流露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具体客观的进行分析评价。

二、解题思路

1、先读懂文本:读标题,读注释。明确写了什么意像(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色调如何?表现了什么心情?表达了什么思想?用什么方法表现的?

2、审题明确要求。

3、根据命题要求品味相关对象

三、例题: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①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B.

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C.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②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

③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叁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四、诗歌意象及典故 花草类:

(1)菊:隐逸 高洁 脱俗(2)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3)折梅:表示离别、赠送寄思(4)牡丹:富贵 美好(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6)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7)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8)草: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9)兰:高洁,友谊(10)荷花:表示夏季,清雅高洁 树木类:

(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2)黄叶:凋零 美人迟暮伤感(3)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4)落叶:表示悲秋,含有悲苦之意(5)竹:气节 积极向上(6)梧桐:凄苦(7)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8)折柳:表示送别、离愁别绪

(9)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动物类

(1)子规:悲惨 凄恻(2)鱼:自由 惬意(3)鸿鹄:理想 追求(4)猿猴:哀伤 凄厉(5)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6)沙鸥:飘零(7)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8)(瘦)马:奔腾 追求 漂泊(9)(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消息(多为喜讯)

伍(10)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11)杜鹃:思乡盼归(12)寒蝉:表示冷凄,含有凄惨萧索之情(13)鹤:象征长寿(14)杜鹃:思乡盼归 器物类

(1)玉:高洁 脱俗(2)簪缨(冠):官位 名望

(3)珍珠:美丽无瑕(4)短笛:表示送别,思乡,寄寓思念之情 颜色类

(1)白:纯洁、无暇 丧事(2)红: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3)绿:希望 活力 和平(4)蓝:高雅忧郁(5)黄:温暖平和(6)紫:高贵 神秘

(7)黑: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风霜雨雪水云类:

(1)海浪:人生的起伏(2)东风:春天 美好(3)西风:落寞 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4)西风:表示凄清之情,忧愁之绪

(5)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6)秋风:表示萧条,冷落(7)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8)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9)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10)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12)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13)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陆 挫折

(14)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势(15)云:游子飘泊石灰天阴:压抑愁苦寂寞(16)天晴:欢愉光明(17)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18)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 江湖诡谲 其它类:

(1)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2)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3)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国家)衰败 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4)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5)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6)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7)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8 破晓:初现希望(9)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10)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

(11)斜阳:表示日暮,含有某些凄惨之感(12)酒:欢悦得意 失意愁苦(13)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14)残月:表示不圆满,孤独忧愁的心绪

五、诗歌意象用例解说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 柒 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 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6、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7、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 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12、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13、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 壹拾 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14、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15、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16、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17、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19、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 壹拾壹 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20、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六、诗歌常用典故

1、神器 指帝位、政权。《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2、陶朱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3秋水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4孔方兄 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5、问鼎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壹拾贰

6、逐鹿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7、三尺 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8、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9、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10、谢家 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

(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11 执牛耳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左传•哀公十七年》:‚诸候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 壹拾叁 导地位。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太仓,人名)

12、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13、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14、精卫 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15、玉成 典出《西铬》(西晋张载),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16、方家 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17、西席 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18、洗耳 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

19、斧正 典出《庄子•徐无鬼》,指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20、青鸟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壹拾肆

21、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22、高山流水 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典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录。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23、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不平凡的来历铸就了一柄宝剑,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启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24、双鲤 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敦煌曲子词•鱼游春水》:‚凤箫声绝沆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无双鲤跳跃,其实是指千里之外,烟波浩淼,音信全无。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壹拾伍 曾贻双鲤鱼。‛写的也是睹物(双鲤鱼)思人。

25、庄周梦蝶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26、碧血 化碧 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顾炎武《赠朱监纪四辅》:‚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七日围。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语出《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27、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典出《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28、红叶 代称传情之物。朱叔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据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如高明 壹拾陆 《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29、昆山玉 比喻杰出的人才。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壁),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例如刘禹锡《送李中丞赴楚州》:‚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

6.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学常识 篇六

1、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著名的《新乐府》《秦中吟》等作品,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黑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另一些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等,形象鲜明,情节连贯,语言优美,同样是脍炙人口的篇章。

2、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和汉代贾谊等人的诗赋,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对古书的分析解释)。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因此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3、鲍照,字明远。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辞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七言诗在鲍照那里有显著的发展,对于唐代作家颇有影响。代表作《拟行路难》。

4、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同年代“诗仙”李白并称“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当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之间,后半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史诗”。诗风沉郁顿挫(思想感情低沉郁闷,语调音律停顿转折)。

5、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宋孝宗时赐进士出身,46岁入蜀,先后在王炎、范成大幕府中任职。光宗时官至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故乡。

6、阮籍,字嗣宗,“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竹林七贤”之一。他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全力创作五言抒情诗。他的诗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书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代表作《咏怀八十二首》。

7、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8、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又称为“诗仙”。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昂扬奋进,愤懑激越,潇洒出尘,耿介孤高,飘逸俊爽)

9、李清照,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早年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她的诗文感时咏史,词风迥异。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

玉词》等。

10、黄遵宪,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近代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是走向世界,以“欧风美雨”铸就自己诗篇的诗人。他主张“我手写我口”,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为辟之境”,成为近代“诗界革命”的旗手。他的诗作反映了近代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史诗”。代表作《今别离》

11、张若虚,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代表作《春江花月夜》。

12、孟浩然。少时,隐居鹿文山,40岁到长安应进士举,失意而归。张九龄镇荆州时,招致幕府。后病死。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王维并称于诗坛。代表作《夜归鹿门歌》。

13、韦庄,字端己。唐诗人韦应物四世孙。他生活在唐帝国有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59岁举进士,72岁帮助王建创建“前蜀”小朝廷,并任礼部侍郎同平章事。因他有反映黄巢义军攻入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他在词坛上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是“花间派”词人的代表作家,著有《浣花集》。所作词语言清丽,多用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情凝词中,读之始化,以至弥漫充溢于脏腑。代表作《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14、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崇信佛教,被称为“诗佛”。善画人物、丛竹、山水。苏轼称他“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山水田园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药的后继者,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有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15、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与其父苏洵(字明允)、弟苏辙都是散文家,被并称为“三苏”。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16、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自幼随父宦居汉阳,后迁湖州。浪迹江湖,布衣终身。工词诗、善书法、精音律。其词善以健笔写柔情,风格清俊峭拔。代表作《扬州慢》(淮左名都)。

17、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词作以小令见长,清新自然,直抒胸臆,风格接近李煜。内容多抒写个人的相思离别和哀思闲愁,情调感伤低沉,凄婉哀怨。

感情自然真挚,多用白描手法。

18、李贺,字长吉,世称“诗鬼”,中唐诗人,是没落的宗室后裔。终身抑郁不得志,27岁就去世了。他的诗作想象丰富,立意新奇,用词瑰丽。代表作《李凭箜篌引》。

19、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但在内容上有明显不足,多为泛咏旅思、绮情之作。代表作《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

20、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少时贫困,20岁后到长安求仕不遇,浪游燕、赵、梁、宋一带。40岁后举有道科。安史之乱后任西川节度使等官,最后任散骑常侍。其实思想感情深沉雄厚,语言洗练苍劲,尤以边塞诗著称于世。代表作《燕歌行》。

21、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21岁中进士,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运动,曾任礼部员外郎。改革失败后,被变为永州司马,后又贬为柳州刺史。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创作以寓言、山水游记和传记成就最大。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22、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才思敏捷,相传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能词,词风秾艳,词藻华丽,为花间词人之鼻祖,对晚唐五代词和宋词影响很大。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代表作《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23、睢景臣,一作舜臣,字景贤。撰有《屈原投江》《牡丹记》《千里投人》三部杂剧,均不传。散曲今仅存套曲三首和几句残句,但《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使他在散曲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24、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诗人。出身于名门世族,26岁中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他的古体诗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代表作《阿房宫赋》。

25、魏禧,字冰叔,号裕斋。清朝散文家。清初,人称魏禧、侯方域、汪琬为散文三大家。魏禧与其兄祥、弟礼,都能文章,世称“三魏”。代表作《大铁锥传》。

26、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并编写两部史书《新唐书》《新五代史》。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代表作《伶官传序》。

27、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

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 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其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代表作《祭十二郎文》。

28、方苞,字凤久,号灵皋,晚年又号望溪。曾因《南山集》案入狱,后被特赦。他是桐城派古文的创始人。为文主张一种“义法”,要求做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并讲求词语的“雅洁”。这些主张在当时很有影响。在实践中,方苞以及其他桐城派作者成就虽不很高,思想内容比较空虚,但大抵能够写得明白晓畅,在行文的结构、修辞方面有一些可取的地方。著有《望溪全集》。代表作《狱中杂记》。

29、张岱,字宗子,号陶庵,自称蜀人。他家自曾祖以来都是显官,服用奢华。明亡,隐居剡溪山中。他的文章多寄托着故国之思,著有《瑯環文集》《西湖梦寻》以及纪录明代三百年史事的《石匮书》。代表作《陶庵梦忆序》。

30、归有光,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明代古文家,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被称为“唐宋派”。归有光散文继承欧阳修、曾巩的文风,有较大成就,且把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使散文扩大了表现范围。其散文记叙家人之谊,朋友之情,感情真挚,神态生动,风韵悠远。代表作《项脊轩志》。

7.中国古代绘画鉴赏论文 篇七

1.古代中国女性画家的地位

总体上看来, 古代中国女性画家在美术史上占据微不足道的地位, 甚至可以用“缺失”形容, 到隋唐时代才有女性绘画记录, 其涉及肖像、山水等多个领域, 但鲜有女性意识出现。到了伦理学观念比较浓厚的宋代, 女性绘画有所发展, 其目的多是以画自律。元朝, 贞节观念被强化, 女性思想受到压制, 至明初, 封建礼教极度发展, “女子无才便是德”对女性思想进一步压制。直到明晚期, 因妇女个性解放思潮萌发, 女性自我意识逐步增强, 相关绘画得到空前发展。清代, 尽管女子遭受礼教约束更严重, 中国文化中对女性的歧视和迫害也达到了极端, 但封建经济发展的矛盾让一些人意识到女子读书识字可能会对女性的状况和国家的经济有所改善, 开始从封建伦理要求出发, 倡议在女教的“德、言、容、功”内容上增添新的内容, 客观上促进了女性绘画的发展。然而, 从总体上看, 旧时代的绘画基本由男性完成, 有机会参与美术活动的女性很少。汤玉编著的《玉台画史》中, 仅仅记录了201 人。

这些为数不多的女性画家一般被学界分成“闺阁名媛派”和“风尘名妓”两个主要绘画群体。前者指的是与古代文人骚客有直接关系的一类女性画家, 她们成长于名门大家, 有上流社会的身份与地位, 其绘画主要来自父兄或丈夫的言传身教, 学习绘画之目的多为陶冶情操或消遣娱乐。因画风在不同程度上受家教影响, 继承了男性的审美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这些女性画家的风格, 都始终以男性审美作为标准, 其艺术价值也是依附与迎合男性主权社会的品位而存在。后者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但直到明中晚期, 才得到进一步发展。风尘画家薛素素和柳如是均为少有的才女画家, 前者的《吹箫仕女图》和后者《月堤烟柳图》在中国画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 风尘名妓, 多是由因家庭变故而沦落的富家才女和老板出于赢利目的, 请人教授秉性聪明的女子学习琴棋书画而成才者, 她们虽常常以女性情感作为依托, 将自己的情感灌注于画面之中, 体现出女性意识, 但因其对男性的依附关系, 多是在男性视域下迎合男性的创作, 符合男性审美趣味缺乏体现女性绘画艺术的自我特点, 从本质上只是艺术上对男性依从关系的延伸。

2.古代绘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从中国古代女性绘画题材反映出的主题来看, 女性都是被男性描摹的对象, 形象固化单一。大致可以归纳为“贤妻良母”和“贞洁烈女”形象。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 良母形象常常通过画中母子之间的天伦之乐呈现。由男性绘画创作的该类题材的作品, 可能寄托的是作者本身对母亲情感的一种寄托, 或者是旁观者的身份来对母性情感的一种歌颂, 女性创作作者则可能是基于本性中就蕴含着母性情感, 以至于从自我的母性角度去阐述与表达这种母性情感的伟大。贤妻形象既与良母形象不可分离, 体现于相夫教子, 也体现于在父权夫权之下, 女性甘愿在家庭中扮演俯首帖耳恭顺屈从的辅助角色。古代绘画中, 不乏描述在清冷凄迷的意境中, 妇女们忙着捣衣和裁衣, 以便寄给出征远方的丈夫的画面。就本质来说, 古代绘画中的“贤妻良母形象”都是对“男主外, 女主内”的男女分工家庭模式的一种反映。这种传统的家庭角色分工和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 也更多地体现了一种牺牲自我的母性情怀。另一种是“贞洁烈女”形象。这些绘画多要么是对女性贤良淑德、德行品质的着力刻画, 要么是对女性“从一而终”“、男尊女卑”等贞操道德观念的彰显。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烈女仁智图》就是这类题材的代表。

3.封建礼教对女性绘画的制约

古代女性绘画中揭示出的女性“地位低下”, “现象固化”现象是封建礼教思想钳制的结果, 后者对女性从事艺术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大多数女性都不得从事艺术活动, 所以, 在古代记录和流传下来的绘画作品中, 女性只是作为描摹对象出现在男性的绘画作品中。

第二、绘画作品中主要由男性描摹出的女性画像, 都是男性审美特征的产物。无论是贤妻良母, 还是贞洁烈女, 都是按男性的标准塑造的。即便对于美丑的评判, 也深深体现出男性的好恶。比如, 尽管各个朝代对“女性美”有不同的标准, 这在不同朝代的仕女画像中就可以看出, 唐代以丰腴华贵的女性为美, 宋代以女性的纤柔与娇羞为美, 清代追求“病态” “多愁善感的”的女性美, 但无一不是以符合当时男性的审美标准而定, 都是男性把女性当作消费品的象征。

第三, 少数女性因为具备某种特殊条件得以有机会绘画, 也正是这些在夹缝中生存下来的少数女性绘画, 才在古代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女性绘画艺术的印记, 但是, 在封建的男权社会中, 男性占据全部经济资源, 并掌握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社会话语权, 女性“在家从父, 出嫁从夫”, 与男性纯粹是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 中国古代女性接受美术教育必须在男性本位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 因所接受的美术教育必然深受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羁绊和男性本位文化的影响, 这就使女性美术教育有顺应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要求和男性审美情趣的倾向。

摘要:因为封建礼教束缚, 女性对男性人身依附, 缺少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史上不仅女性画家稀少, 而且女性题材的画作也是男性视角下的创作。

关键词:男性话语,女性绘画,女性形象

参考文献

[1]尹红, 中国女性绘画与女性意识, 东方艺术, 2005第6期。

8.中国古代绘画鉴赏论文 篇八

如果要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述,我把他的这一理念概括为:丹纳认为最好的作晶就是那些最优秀的表达人体的作品。纵观西方美术史中那些辉煌时期诞生的杰作,丹纳的这一说法或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丹纳极其敏锐地捕捉到了文艺复兴前后一段时期产生的那些伟大作品画面中所直观呈现的特征之所在。一如拉斐尔在圣母子题材的绘画作品中通过描绘柔和无瑕、丰满圆润的皮肤塑造出圣洁完美而几近于甜俗的人物形象;又如米开朗基罗在雕塑作品中通过刻画隆起的肌肉和剑拔弩张的筋脉所表现的力与美的光辉伟大。我们暂且不论这些对“形体”苦心孤诣的刻画是否是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本质,他们的确是这一时期美术杰作呈现出的最显著的特征与精华。丹纳提出的“特征说”指出了西方美术史中一段伟大时期在绘画创作中对于“形”的追求,这一时期的画家依靠透视学的发现,造型技法的探求,解剖学的研究与油彩的应用把对“形”的追求与演绎推上了巅峰,“形”的重要程度和重要意义排在了彼时绘画诸多要素的第一位。

在阅读《艺术哲学》时,我对丹纳所阐释的西方美术的“形体”概念大感兴趣。中西方的绘画艺术虽各自相对独立的发展,但所关注的命题常常互有重叠,而在某些关键点上的观点又存在着差异性的背离与普遍性的共通,这让我们总是饶有兴致地进行着各种角度的中西对比论证。

回顾中国古代画论体系,对于“形”的探讨历来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并且,这一讨论并非孤立于“形”,而是紧密连结着“神”——中国古代绘画中另一十分重要的概念,并由此引出“形”与“神”的关系探讨,成为历代画家与绘画理论家亘古不衰的“常青”讨论命题,也形成了一套中国古代绘画自成体系的形神观。纵观中国古代绘画形神观发展的历史,东晋顾恺之明确主张“以形写神”;南朝宗炳虽提倡“畅神”说,“万趣融于神思”,但仍坚持“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谢赫主张“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从“传神论”到“写心论”再到齐白石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一系列前后继承并逐步发展的形神观都传达出中国古代绘画“形神兼备”的思想要旨。而通过更细致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形神兼备”的绘画观还存在着某种内部联系。画家对“形”的塑造是基础的、不可或缺的,但并不是作画所要传达的本质精神,对“形”的追求与把握是为了通过“写形”达到“传神”的目的。“形似”的本质目的是为了达到“神似”的要求。

中国古代绘画对于这种造型上的“似”是一以贯之的要求,是绘画实现的重要基础。不论是精工细笔还是泼墨写意,都只是在“似”的程度与标准上存在不同的定义。通过刻画本体形象,进行特征加强,达到似与不似、不似更似的效果。便如元代画家倪瓒所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也只是强调“神似”重要性的一种表达方式,其绘画简静至极,在添一笔则多减一笔则少的精准画面中塑造出画家用笔墨构筑的精神世界。中国古代绘画从未有完全抛开形体的时期,师法自然一直是最基本的绘画修炼法则之一,即使是大写意人物的表达亦是如此。身体各处虽一带而过但整体观感仍是准确的,夸张之至但毫不失度,甚至可以通过简率的笔墨带来独特的观赏体验。观者在对画面进行品阅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对存在巨大想象空间的画面进行自我补充。例如,在梁楷的“减笔”绘画中,画家用寥寥数笔线条勾勒出人物衣纹造型,虽线条简略但笔笔精准,重笔重墨都错落布置于人体主要的关节转折之处,通过简洁的笔墨抓取事物的本质特征。观者能通过联想感受到衣纹之下的人物肌体骨骼,这种观者由画面中呈现之物想象补充出画面未呈现之物的过程是依凭现实经验进行的,反而比画家尽心竭力所能刻画出的形象更加精准。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在欣赏品读大写意人物作品时所感受到的超出于工笔人物的一种特别的观感体验,这种体验是画家与画作欣赏者共同参与完成的,正所谓“无物于物,故能齐于物;无智于智,故能运于智”。如果从这一角度说,大写意人物画反倒是最精准的人物画,但只有真正的个中高手才有能力完成这种互动。在西方绘画中,画者惯常将人物细节从始至终绘于画布之上,所存在的不准确就被锁定在画布之上。东西方绘画使用不同的创作语言,也就有不同的成功秘笈,完美完成人体特征的表达成为西方绘画成功的重要因素,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画家和雕塑家大都具备透视学、解剖学方面的知识基础。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雕塑家和绘画理论家切利尼曾说过: “你一定要画两腰之间那根长得非常好看的骨头,叫做尾椎骨或荐骨。”这种表述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是难以想象的。

中国古代绘画中“以形写神”的实现过程是艰难的。“写形”虽是“传神”的基础和实现方式,但这中间并不是一条直线坦途。为了达到“传神”的目的,中国历代画家都在不懈努力实践。画家们对于绘画对象“特征”的选取也更着重于能够反映精神层面的细节与要素,而非丹纳所总结的西方美术围绕“人体本身”的一系列特征。他们选取特殊的意象并运用不断完善的方法实现画外之音的传达,这体现在对笔法的运用、墨色的追求等诸多方面。

中国古代绘画讲求笔法的运用,它既是构成画面的基础要素,也是极富艺术价值的独立审美单元。各种皴擦描摹技法为更好的“写形”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实现手段,老梅瘦竹的题材简直就是对笔法艺术的单独展示。好的书法家会被认为有能力提笔作画。而在素描一类西方绘画中,单独的线条没有意义,只有线条汇集组成的带有光影明暗的立体的面才是画面的组成部分。这是不同的“写形”语言,也就产生了不同的“传神”效果。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和宋元以来文人画地位的不断提高, “写形”和“赋色”从突出重要部分逐渐成为基础的部分。“墨色”逐渐提高其地位和意义,画家们对墨的使用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没有掺入墨色的作品会被认为带有“火气”与诸多弊病,而不加颜料仅用五色之墨足以创造出杰作。运用良好的“墨色”是一种更好的、更高明的、更带有哲学意义的赋色。水墨山水画重笔法重画意,最大程度突出中国画的特质,是艺术实践高度积淀的产物,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和价值观的最好展现。

上一篇:关于普通的书作文:舍不得这本书下一篇:规划验收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