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对比作文(10篇)
1.观点对比作文 篇一
Should students make friends on line ?
Some people say yes.The internet helps make many friends.Chatting on line,students can more freely express their feelings and opinions,and even get help with their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Others,however,think students should not.They say making friends on line is a waste of time,which should be spent more meaningfully on study.Besides,some students get cheated on line.
It is my opinion that students should place their study,health and safety before other things.As for friendship,we can readily find it in our classmates and other people around us.
高一英语观点对比类英语作文
2.观点对比作文 篇二
自从Penrose (1959) 首次提出RBV理论以来, 经过后来学者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RBV理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 但是随着当今环境变化越来越剧烈, 也有很多的学者对可持续竞争力能否获得和保持表示质疑。动态能力的观点就比较有代表性, 这种观点虽然最早可以追溯到熊彼特, 但是在最近才得到重视与发展, 如Dosi, Teece和Winter, 1989;Prahalad和Hamel, 1990;Porter, 1990;Kathleen和Jeffrey, 2000等, 本文搜集了有关RBV理论和动态能力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理解, 分别从定义、假设和适用条件、主要内容三个角度将这两种观点进行了对比, 最后提出对可持续竞争优势能否获得的看法。
2 定义对比
2.1 RBV观点的主要内容
RBV观点将公司视为一系列资源的组合, 公司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公司所特有、稀缺和难以模仿的资源, 包括物理资本、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等。由于路径依赖、社会复杂性和因果模糊性等原因, 这些构成公司竞争优势的特有资源很难被竞争对手所获得, 因而有可能成为公司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来源。而判断公司的资源能否成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有以下几个判断标准:资源是否有价值, 资源是否是稀缺的, 资源是否可模仿以及该资源是否容易被替代, 同时满足以上四条的资源就可以成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 (Barney, 1991) 。
2.2 动态能力观点的主要内容
动态能力的观点有很多种不同的版本, Teece, Pisano和Shuen (1997) 认为动态能力就是公司为了适应动态的环境而发展出的整合、建立和重新建立内部和外部竞争优势的能力, 管理和组织的流程决定了公司的竞争优势, 而资源定位和路径共同影响流程并与流程共同构成了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Eisenhardt和Martin (2000) 则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适应环境改变甚至创造改变而发展的流程或惯例 (routines) 。Teece, Pisano和Shuen (1997) 并没有说明动态能力的性质。Eisenhardt和Martin (2000) 则更进一步认为, 动态能力具有共性、等效性和可替代性等性质, 另外, 他们也不同意可持续竞争力可以获得的观点, 而是认为, 可持续竞争力在高度动态的市场下是几乎不存在的, 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学习机制不断发展出一系列短期竞争力。
3 适用条件以及前提假设的对比
首先来看适用条件, 动态能力主要是针对动态的环境而提出来的, 而RBV的观点则是跟传统范式一样, 针对的是相对静态的环境。其次对资源的假设, 传统的范式下, 资源是完全同质而且可以自由流动的, 但是RBV观点认为资源是异质的, 而且由于路径依赖性和社会复杂性是不能自由流动的。而在动态能力范式下, 资源比在RBV范式下有更大的共性、等效性和可替代性。
对于资源到底是否可模仿, 本文认为, 由于路径依赖、社会复杂性以及因果模糊性, 要想复制或模仿别的公司的核心资源的确是很困难的, 即使要建立这些资源也要花很长时间, 但这并不足以说明资源是不可模仿的。只要通过合适的学习机制, 企业是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所需的资源的。所以, 重要的不是建立保证资源不被模仿的隔离机制, 而是建立更好的学习机制以便更快地学习及建立更加完善的资源组合。
4 两种观点的内容对比
4.1 RBV和动态能力观点的共同点
(1) 强调从公司内部来开发长期的竞争优势
传统的战略管理范式认为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 只能从企业外部出发来寻找, 这些方法会误导管理者将企业的主要精力放在短期利润获取而不是长期核心能力的构建上。而动态能力和RBV的观点则认为管理者应该从企业内部出发来寻找竞争优势来源, 来引导企业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长期核心能力的构建上来, 从而引发更有效的竞争。
(2) 强调效率和隔离机制
传统的战略范式强调市场力量, 主张采取措施使竞争对手失去平衡, 即用提高对手的生产成本或诱导对手降低质量的方法来进行竞争, 这些范式不利于整个市场的发展。而RBV和动态能力的观点则强调效率, 即比竞争对手以更低成本生产更高质量的产品, 使企业靠自身的努力和进步来战胜竞争对手, 既促进了竞争又促进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另外, 如果企业获得了独特的竞争能力, 两种范式都认为应该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竞争优势被其竞争对手模仿或替代, Barney (1991) 认为是否存在隔离机制取决于VRIN (即是否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可模仿性和可替代性) , 而Teece, Pisano和Shuen (1997) 也认为, 竞争能力是否可持续取决于其能力是否容易被复制和模仿, 二者思路是一致的。
4.2 RBV与动态能力观点的区别
(1) 竞争优势是否可持续
RBV强调通过对不可模仿性资源的占有可以使公司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也即如果企业拥有符合VRIN标准的资源, 企业就可能拥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而动态能力的观点则认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是很难获得的, 尤其在当今的高度动态的环境下, 竞争优势几乎是不能持续的, 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学习机制来构建一系列的短期竞争优势以及把握住每一次环境变化的机会。
(2) 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
RBV理论认为竞争优势来源于一系列的公司独特资源, 而动态能力的观点则认为竞争优势来源并不是指公司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 而是这些资源和能力的有效组合。
(3) 对环境的考虑
动态能力方法将环境区分为适度动态和高度动态两种, 并指出了每种环境下需要什么程度的动态能力, 但是RBV的观点则没有考虑这一点, 在高度动态的环境下可能会不适用。
(4) 导致竞争优势的资源如何获取
RBV的理论过分强调路径依赖性和环境复杂性, 认为资源的获取越是复杂则该资源就越有可能成为可持续竞争力的来源, 这样一来, 虽然这类资源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 但是当环境发生变化时, 如何保留适用资源以及如何获得适应变化后环境的新资源却得不到RBV理论的支持, 这也是该理论的一个很大的缺陷。而动态能力观点却通过一个良好的学习机制的提出有效弥补了这一缺陷, 并使公司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下不断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5 可持续竞争力能否获得
本文认为可持续竞争力是可以获取的, 理由如下:在相对静态的环境下, 由于路径依赖、因果模糊性以及社会复杂性的存在模仿是很困难的, 如果这种资源有价值、比较稀缺而且难以被替代, 那么这种资源就能为企业创造可持续的竞争力。但是在动态的环境下, 这种资源就很难确保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 这时就不能靠单独的或一系列的资源了, 而是要靠资源的有效组合。而在动态环境下, 时间又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最先拥有这种资源的企业必须要同时拥有能够更快适应的学习机制。这样的话, 当竞争对手在模仿资源或资源的组合的同时, 该公司已经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开发新的资源并创造更能适合变化后环境的资源组合, 同时也检验并发展了学习机制, 使其能够更快地寻找和更好地培养所需的资源和能力, 这样一来, 企业就拥有了可持续的竞争力。
6 结论
通过以上对两种范式的综合思考, 本文认为RBV的观点有些过分强调路径依赖, 而动态能力的观点则有些过分强调动态性及不可持续性, 二者的优点却相互补充, 以后对竞争优势进行思考时可以综合考虑两种范式。
由于路径依赖、因果模糊性和社会复杂性, 某个企业对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进行模仿是很难的, 即使可以模仿, 也要花费极大的精力和时间, 而在动态的环境下, 这种需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的努力常常是不值得的, 正确的方法是根据环境变化特点和公司现有的资源、能力及其组合发展出适合自己和环境的资源及组合。因而, 合理地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就是着重加强学习能力以便能够在环境发生变化时迅速识别以及获得这些资源组合, 而那些选择模仿的企业可能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却只能一直跟在这些企业后面, 即使能够增强学习能力, 学习到的也仅仅是模仿的能力而非真正有用的识别机会并快速获取适应变化后环境的资源组合的能力。
摘要:本文搜集了有关RBV理论和动态能力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理解, 分别从定义、假设和适用条件、主要内容三个角度将这两种观点进行了对比, 最后提出对可持续竞争优势能否获得的看法。
关键词:RBV,动态能力,可持续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Barney J 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7 (1) :99-120.
[2]Teece D J, Pisano G, 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 (7) :509-533.
[3]Wernerfelt B.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4, 5 (2) :171-180.
3.正反观点对比类议论文习作点评 篇三
请你根据以上表格的内容,写一篇100词左右的英语短文,反映讨论的结果,并谈谈你对上暑假辅导班的看法。
注意:文章开头已给出,不计入总词数;
参考词汇: 辅导班 auxiliary classes
【题目分析】
本文是一篇正反观点对比类议论文,要求结合讨论结果,谈谈自己的观点。这类文章通常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陈述甲方观点,第二段陈述乙方观点,最后一段陈述个人观点。在陈述观点理由时,可以适当拓展,以使文章条理清楚,连贯通顺。
【考生习作】
Recently our class had a discussion about whether the students should attend auxiliary classes during the summer vacation... 52% of the students agree to it because they can follow their interests and learn more about their favorite subjects. And they can gain more knowledge by receiving instruc-tions from their private teachers so that they can improve their academic performance.
However, 48% of the students are strongly opposed to it. They say it adds more pressure to their work, which in turn reduces their time to have fun and relax.
In my opinion, summer vacation is a good time for us to rest and to do what we like. You can make your own decision based on your interest.
正反观点对比类议论文写作要求同学们将双方的观点阐述清楚。该习作在第二段用“52% of the students agree to it”直接陈述清楚了正方的观点,而没有用“most students”,“about 52% of them think it is a good idea to attend auxiliary classes”这样模糊的表达。紧接着用了because来引导原因状语从句,显得结构紧凑,有理有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之后用and连接,继续说明支持上辅导班的理由,层层递进,最后用so that引导目的状语从句,使文章句子结构富于变化。
在第三段中提出了反方观点,用however这一转折词,承上启下,使得段落间衔接自然。作者直接摆明反方观点后陈述理由时,使用了which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丰富了文章句型。
最后一段言简意赅地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并说明了相应的理由。全文通顺连贯,一气呵成,用了多种复合句,包括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和名词性从句,还使用了非谓语动词,体现了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
在写作过程中,很多同学容易忽略第一段,只关注表格内容而忽略了题目叙述的一些要点,使文章显得很突兀。此外还应该避免遗漏个人观点。
该习作分为四段展开,也可以将一、二两段内容合并为一段。
此类英语作文,有一种常用模板,供大家参考:
The topic of(主题)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recently. There are two sides of opinions about it. Some people say A is their favorite. They hold their view for the reason of
(支持A的理由一). What is more, (理由二). Moreover,(理由三).
While others think that B is a better choice for the following three reasons. Firstly,(支持B的理由一). Secondly(Besides),(理由二). Thirdly (Finally),(理由三).
From my point of view,(我的观点). The reason is that(原因). As a matter of fact, there are some other reasons to explain my choice. For me, the former is surely a wise choice.
据报道,2010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推出“中学校长推荐制”,全国39所中学的校长获得推荐资格,被推荐的学生将获得北京大学降30分录取的机会。此举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请根据下表内容,给报社编辑写一封信。
要求:
1. 词数:100词左右,信的开头和结束语已给出,不计入总词数;
2. 可根据内容要点适当增加细节,使行文连贯;
3. 不要逐字逐词翻译。
参考词汇: 推荐 recommendvi.
大学新生 freshmann.
Dear Editor,
Best wishes!
Yours sincerely,
Li Hua
【参考范文】
Dear Editor,
It’s reported that such universities as Peking University will admit some freshmen recommended by their secondary school headmasters. In most people’s eyes, thanks to such a change, some excellent students with special talents can attend university now, which in turn will encourage higher schools to help train such students. However, some people doubt whether headmasters have the practical standards to recommend students.
In my opinion, it is a good effort and of great benefit,because it’s good to see that students’ score will no longer be the only standard to decidewhether a student can be admitted to a college or not.
Best wishes!
Yours sincerely,
4.观点表达型作文 篇四
分类:正反观点
选择类观点
写作步骤:
1、有人认为X是好事,赞成X,为什么?
2、有人认为X是坏事,反对X,为什么?
3、我的看法
有用的作文句子结构:
1. 段首句
1)There are different opinions among people as to….Some people suggest that….关于……人们有不同的观点.一些人认为……
2)People’s opinions about …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Some people say that….To
them,….关于……人们的观点各不相同,一些人认为/说……,在他们看来,……
2.中间段落句
1)On the contrary, there are some people in favor of ….At the same time, they say….相反,有一些人赞成……,他们相信……,而且,他们认为……
2)However, other people hold a different point of view….但是另外一些人却持不同的观点.3)Those who criticize/oppose to/ object to…argue/ maintain/ assert/ believe / hold the idea that ….那些批评/反对…..的人认为……..3.末尾段
1)Nonetheless, I believe that…is more advantageous.尽管如此,我相信……更有利.2)I fully agree with the statement that …because….我完全同意……这种观点/陈述,主要理由如下:……
3)For my part/ As to me/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I’d like to agree with the former/ my favor goes to the first view.就我而言,我赞成前一种观点.4)I agree with the latter opinion to some extent.我比较赞同后一种观点.5)In my opinion, both sides are partly right.When we… we 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all aspects of the problems and then make the right decision.我认为双方都有一定的道理.当我们……, 我们应该全面地考虑问题,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Exercises:
Do Lucky Numbers Really Bring Luck?
1. 有些人认为某些数字会带来运气
2. 也有些人认为数字与运气无关
3. 试说明你的看法
Reading Selectively or Extensively?
1. 有人认为读书要有选择
2. 有人认为应当博览群书
5.雅思大作文观点赏析 篇五
雅思写作素材:
Arguments for zoos:
1. Preserve the rare species/endangered animals/wildlife. The habitats of some animals are being destroyed and therefore they are in real danger of dying out. Provide better conditions and professional care and treatment.
2. Act as an ideal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er. Conduct experiments.
3. Play an educational role. Enrich our knowledge and widen our horizon.
4. As a tourist attraction, zoos boost the local tourism and generate tourist dollars by attracting people for a visit.
5. As a place of entertainment and recreation.
Arguments for tourism:
1. Boost the local economy, increase the government revenue, earn foreign currency and improve the living standard of the locals. Relieve the pressure of unemployment.
2. Enhance mutual understanding, remove hostility and prejudice, promote good will and strengthen ties. Maintain world peace.
3. Showcase the brilliant culture and glorious history. Promot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mprove the image of a place. Increase reputation and upgrade the statu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4.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better the basic facilities. Increase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locals. Expose them to the outside world. Widen their vision and develop a broader mind.
telecommuting的利弊
PROS
经济原则:money-saving; economical; affordable; reduced commuting fees; lower travel costs; less money spent on infrastructure
时效原则:a time-saver; flexible; convenient; work and study at anytime and anywhere; make full use of odd time; study while working; accessibility
健康原则:enjoy adequate sleep; not need to hurry to school or work; have a healthy meal; free from stress during commuting
情感原则:more time spent with family; more communication with family members
环保原则:less car emission; reduced traffic congestion; less consumption of gasoline
CONS
1. 经济原则:unaffordable; have no Internet access; money spent on equipment
2.时效原则:low efficiency; required self-discipline and self-motivation; disrupt normal family life
3.健康原则:lead a sedentary life; lead to obesity; be exposed to radiation
4.情感原则:lack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with peers; have a limited social network; cannot enjoy real life friendship
5.心理原则:feel isolated, depressed and helpless; become introverted, unsociable and frustrated; self-centered。
雅思写作范文:儿童保育中心
Task:Some working parents believe childcare centers can provide best care for their children, while others think of other family members like grandparents can do this job. Discuss both views and give your own opinion.
Sample answer:
Traditionally, toddlers are raised by their relatives such as grandparents in most countries. However, daycare centers have gained a growing popularity among working parents in recent years. From my point of view, attending a childcare center has more benefits.
One obvious argument in favor of daycare centers is that it provides children with the professional childhood education. This is because a good daycare centre is normally equipped with well-trained staff who can impart different skills, such as singing, dancing, painting and storytelling, to children through a variety of activities during the day. In addition to the well-organised, structured projects, toddlers are provided with more opportunities to socialize with other peers, which helps them gain confidence and self-consicousness. However, these opportunities are rare to achieve if they are watched over by grandparents.
Opponents feel that a relative care is as effective as children center. The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taking care of a child is never an easy task, as children need constant love and attention. In fact, due to the limited number of caregivers, children are less likely to get the one-on-one care. By contrast, relatives, grandparents in particular, have sufficient time to take care of their beloved grandchildren, which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family bond.
I personally believe that no child can become an active and valuable member of any society without intercommunicating with other peers. Therefore, although there are conniving arguments for a relative care, it is better to send them into daycare centers in the childhood period.
(251 words)
雅思写作范文:快节奏社会的问题
Task:The speeding up of life in areas such as travel and communications is negatively affecting the society at every level --- individual, national, and global.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思路解析:
同意,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同时给个人,国家和全球带来的负面影响。
1. 个人层面:生活的加速会增大人们的压力,因为它破坏了生活的平衡。举例,飞机大大加速了人们的出行,但是也带来了更高的工作预期和更紧凑的时间计划。在太多例子中,企业员工被要求在早上乘坐飞机抵达另一个州,甚至是国家,来参加会议和谈判,然后又搭乘午夜的航班飞回家,中间没有任何的休息时间。结果是,人们会感觉筋疲力尽,喘不过气。
2. 国际层面:快速的运输和通讯系统的建立会进一步破坏环境。举例,飞机的频繁使用会排放大量的尾气。同样的,为了满足无线通讯的需求,如手机,数不清的基站被建立在山区和森林里,这破坏了生态圈。
3. 国家层面:便利的旅游和通讯会破坏一个国家的文化。举例,飞机增强了国家之间的联系,如贸易和旅游,但这也把国外文化引进到国内,这会导致文化竞争,并很有可能杀死本土文化。同样的,互联网的兴旺也把人们暴露在一个全球的流行文化之下,如流行音乐,电影,游戏,这让年轻人失去对于本国文化的兴趣。
参考范文:
Nowadays, modern technologies have sharply speeded up people’s traveling and communication. Some people argue that there are many negative results behind this fast-paced trend, personally, nationally, and globally. Personally, I strongly agree with this view, and my reasons will be explored as below.
Firstly, on the personal level, an accelerated life pace make individuals stressful, due to it breaks the balance between working and living. For example, airplanes, the fastest transportation nowadays, can largely shorten the time of people’s long-distant traveling, while its high efficiency also causes higher work expectancy and tighter work schedule. For example, in a single day, a manager of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is asked to take plane to go for a meeting in another region and country far away in the morning, and fly back to the home at night. This fast and exhausting lifestyle not only damages people’s health, but also alienates them from families, because of the lack of time spent on exercise, rest, or dinners with spouse and children.
In addi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fast systems of global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worse the environment. For one thing,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ross-border air flights mean more fossil oil is burned and more waste gas is emitted, such as smog. As a result, this kind of discharge further deteriorates the global warming. Similarly, for the purpose of building up a modern seam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cell phones and the Internet, new base stations are installed in mountains and forests, new cable ropes are buried under the seabed. These constructions make an overall destruction to the global ecosystem, thus leading to the extinction of species.
Finally, on the national level, the thriving of fast long-distant traveling and communication would destroy cultural identities of a country. For example, fast airplanes bring more foreigners to a region or a country for cross-border meetings and tours.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and tastes of these new comers, local old buildings are replaced by modern skyscrapers, and traditional cuisines are replaced by western fast food like McDonald. What is more, advertisements and videos of a pop culture on the Internet, from Hollywood movies to rock music, from Paris fashions to online games, draw all attention of the public in any local area. In other word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et which plays a role of cultural invader, people will lose the interests and respects in their local culture.
In conclusion, adverse consequences of a fast-paced world are undeniable, including an unbalanced lifestyl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by airplanes and telecommunication, 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a local culture.
(435 words)
雅思写作范文:科技带来环境问题
Task:Developments of technology are caus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ome people think the solution is that everyone accepts a simpler life, while others believe that technology can solve these problems. Discuss both views and give your opinion.
Sample answer:
There is no doubt that modern technology has caused a variety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both in cities and towns. Ironically, I feel that technology can address some of these problems but at the same time, personal effort is a must.
Theoretically, addressing some environmental issues by adopting simple lifestyles is sensible.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during the last 100 years, the earth’s surface temperature has risen dramatically because of human activities. Therefore,some people feel that the changes in our lifestyles can reverse this worrying trend. For example, the growing number of vehicles on the road emits a large quantity of green house gases, such as carbon dioxide, which will worsen the air quality. If residents chose other modes of transport, like buses or subways, this serious condition would be alleviated to a large extent. However, in my opinion, this policywould be very unpopular withsome people,especially those living in the suburb, who do need to travel on roads.
While it is undeniable that an individual’s behaviour has a profound effect on the environment, other people argue that the improvement in technology can tackle some problems in turn. For example, the technology today is available to produce electric cars that would be both quieter and cleaner to use. Persuading manufacturers and travellers to adopt this new technology would be a more effective strategy for improving air quality fundamentally.
My own view is that apart from individual effort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y technologies, we need to do more, such as introducing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so complex that each effort should be combined together to win the battle.
6.高一英语观点陈述类作文 篇六
Some people suggest/maintain/hold the opinion that. . . But / However / While /Yet, other people hold a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 .
有些人认为……,但是另外一些人却持有不同的观点。
Nowadays, an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people think that. . . Nevertheless, there are still some people of the opinion that. . .
虽然如今绝大多数人认为……,但是还是有些人认为……。
Now it is commonly/generally/widely/universally thought/held that. . . But I wonder/doubt whether. . .
现在大家普遍认为……,我却对此持怀疑态度。
When asked about…, most people say… But many other people regard…as… I personally think…
当被问及对……有什么看法时,大多数人认为……但是,还有很多人认为……我个人认为……
For my part/As to me/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I’d like to agree to the former/my favor goes to the first view.
就我而言,我赞同前一种观点。
In my opinion, both sides are partly right. When we. . . we 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all aspects of the problems and then make the right decision.
我认为双方都有一定的道理。当我们……,我们应该全面地考虑该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决定。
When it comes to…, some people think that… Others argue that the opposite is true. There is probably some truth to both arguments, but…
涉及……这一问题,有的人认为应该……另一些人持相反意见。也许双方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是……
It is widely acknowledged that…contributed to… Experts argue that China must introduce… But I doubt whether…alone will solve the problem。
人们普遍认为……专家认为中国必须推行……但我对仅仅……就能解决问题表示怀疑。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eople are joining… In reaction to the phenomenon, some say… But do they realize that…can also lead to…
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针对这一现象,一些人认为……但是,他们有没有意识到……也能导致……
Now it is commonly/generally/widely/universally thought/held that. . . But I wonder/doubt whether. . .
7.观点对比作文 篇七
林沛颖目前留学法国公立大学。
议论文要写得好,就得充分发挥想象力
“议论文立意很重要。”林沛颖认为,写好议论文,不一定要由题目讲题目,而是应该由题目引入要讲的主题,“议论文考查的是学生的梳理能力与逻辑能力,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说理,要把平时对事物的思考引导到里面去,认识得越充分,分析才能越深刻,说理才能越透彻。”
林沛颖说,要想写好作文,形成自己的观点很重要。“观点定生死。”作文离不开平时的积累,阅读要有深度,平时自己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思维也才能开阔。“像议论文,论点要明确,论据要充分,论证要合理,这些都是可以从日常阅读中去积累的,像《月亮与六便士》《自由在高处》《瓦尔登湖》都是很好的作品,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学习推理与逻辑的写作。”
在议论文中,辩证思维能力也不容忽视。林沛颖说,自己平时在学习中很注意进行分类学习,尽量用所学过的知识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想问题,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去写文章,以发展、变化、联系的观点去阐述论点,丰富作文的内容,避免片面性,提升作文的认识层次。
“在高二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写议论文经常离题,内容写得不错,但是不懂得规范。”后来,在语文老师的提醒下,自己多去看看别人写的范本,从中去总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老师在后面也进行了很多议论文写作的训练,拟一个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阐述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立意高低、人生角度宽窄都会影响到作文的质量。”林沛颖说,在老师的帮助下,她很快找到了写议论文的方法,“不管是反复方式还是递进方式,只要紧紧围绕你的主题观点去论述,就不会离题。”
千万别扼杀自己的想象力
在林沛颖发表与获奖的作品中,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作者思维很活跃,想象力很丰富。”
林沛颖认为“想象力很重要,千万别去扼杀小孩子的想象力”。林沛颖说,因为妈妈是学医的,很重视前期的智力开发,胎教时期就会选择一些古典音乐以及小故事对她进行熏陶,在她的儿童时代也买了很多中外绘本给她看。
林沛颖家里氛围很民主、自由,在她懂事后,很多书都是她自己购买的。“我负责挑,爸爸负责付款。”只要她喜欢的,父母一般都会支持,“我看书类型没有什么限制,会偏喜欢一些有想象力的作品,比如漫画《外天楼》《无头骑士异闻录》等我都很喜欢,这些书的作者想象力都很丰富,而且随着故事的发展,思考的层次也越来越深,对我来说很受用。”
“议论文也是要有想象力的,拿到题目的时候你就要构思自己要写出什么样子的。”林沛颖说,很多同学认为议论文比较死板,想象力可发挥余地不是很大,其实议论文要写得好,就得充分发挥想象力,“像比喻论证,就是要靠想象力把一些例子形象化,描述出一幅幅立体的画面,从而把论点说得通俗易懂,且优美生动起来。”
“小学语文老师对我影响很大,他很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林沛颖说,她小学在龙师附小就读,语文老师经常会做一些小实验,让他们去观察,然后再让他们结合自己的观察写篇作文,“我们经历过的,再去写,比那些出个题目让我们去写好得多,能让我们在实际中去观察,然后激发想象去写,很有意思,也让我从此爱上了写作。”
看书要加入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我一直认为,墨子和鲁班一定是好朋友,墨子手工也很厉害啊,鲁班曾经做过一只飞鸟,能在天上飞三天三夜,墨子也有这么一段记载,所以我认为他们应该是认识的。”林沛颖看书过程中总会去探究一些背后的故事。
“你拿出一滴水,其实你是要知道一桶水的。”林沛颖说,很多人会去背名人名言名句来提高作文水平,但是有很大一部分人不知道那段名言是什么意思,在什么背景下讲出来的,这样就会影响他们对这些名言名句在作文中的使用。
“初中的语文老师,一些古诗词会让我们连解析都要去背,一段时间我认为这样的做法很傻,但后来觉得其实是有帮助的,这样能让你知道古诗词发生的背景,以及作者是在怎样的心境和环境下进行写作的,这样会加深你对一些古诗词的理解。”林沛颖说,初中,是她语文基础最好的时候,为她之后的作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但是相应地,自己也花了一些精力在背诵上,让她觉得语文学起来不是那么有趣。
“兴趣很关键,如果你对作文以及阅读不感兴趣,再怎么指导都是没有用的。”即使在高三复习的紧张阶段,林沛颖也坚持留一定的时间去看书,“阅读一开始不一定要读很深的书本,要能理解得来,才能培养读书的兴趣,也才能进行思考,不同的年龄段要读不同层次的书本,递进式的,才能让自己从中吸取相应的知识。”林沛颖认为,阅读在什么时候都不能丢,阅读能丰富自己的思想,另外,也要适当去关注一些社会热点,把两者进行联系融合,能够训练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在写作中也就能得心应手,信手拈来了。
林沛颖说,自己看书范围还是比较广的,除了《意林》等文摘杂志,一些关于科普、美食、时尚的也喜欢,“喜欢一些比较深层次的东西,比如《新视线》《知日》《恋物志》等杂志,它们每期都会分类对一些事物进行介绍,很有‘质感’。”除此之外,古典文学、针灸、风水五行之类的书籍她也会去看。林沛颖妈妈说,光看的书就换了四个书架:“书看得很多,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她作文的写感。”(摘自《闽南报》)
8.考研英语作文观点、结论句 篇八
1) Educators report that the generation growing up with television can barely write an English sentence.
2) Earlier scientists thought that during a man‘s lifetime the power of his brain decreased.
3) Many educators fear that an increase in the use of state exams will lead to a corresponding rise in cheating.
4)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in a factory beautification of the dull setting results in greater productivity.
5) Any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s in based on mutual(相互)trust and respect.
6) Throughout the ages different ideas have been expressed about the working of the human brain.
7) Scientists hope that if we can discover how the brain works, the better use we will be able to put it to.
8) Some recent research also suggests that we remember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to us.
9) He holds that there is no advantage in introducing the new method.
10) He holds that there is no advantage in introducing the new method.
11)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learn language skills, computer know-how and so on, but above all they need to learn how to be an honest and responsible citizen.
12) Today‘s students need to learn learn language skills, computer know-how and so on, but about all they need to learn how to be an honest and responsible citizen.
13) History shows that the United States as a nation owes a great dela to the Afro-Americans(美国黑人)
14) The friendship your people have for our people made a deep impression on me during my visit in you country.
15) All those who attempt to turn bake the wheel of history will ruin themselves in the end.
16) We have to learn to cooperate(合作)with others and many of our own ideas have to be brushed aside(搁置一边)for the good of the whole.
17) In theory, every citizen in a democratic country may claim the right of equality(平等)before the law.
18) The successful manager is of the opinion that to gain as much as possible form your subordinates(下属)you should treat them as your equals.
19) Every country considers its internal affairs to be its own responsibility.
20) Experienced teachers realize that there are often exceptionally students who are never given a chance to show their special abilities.
21) We are also learning that truthful information, humanely conveyed, helps patients cope with illness.
22) Studies show that most doctors sincerely believe that the seriously ill do not want to know the truth about their condition.
23) Studies show that, contrary to the belief of many physicians, an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patients do what to be told the truth.
24)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research shows that people tend to become bored when faced with a situation in which they must do the same thing day in and day out.
25) I am arguing that books must be absorbed in your bloodstream(血液)to do you any good.
26) And that is exactly what reading a book should be; a conversation between you and the author.
27) We are positive that this trade agreement will benefit the developing world.
28) Some teachers claim that recreation(娱乐)is necessary for children to be able to learn in school but others do not feel that leisure activity is all that important.
29) But by and large , the country was as glorious, as vast and as overwhelmingly spectacular(壮丽多姿)as those know-nothing kids had expected.
30) All in all, we did not see much evidence that small-town America is vanishing as we traveled through rural Wisconsin.
31) Thomas Jefferson argued that 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 you can make to your country is to preserve freedom by continuing your education and taking care that your children receive the highest level education possible.
9.考研英语二作文 对立观点型 篇九
考研英语二作文常考的类型分别为正面现象歌颂型、反面现象批评型、对立观点、利弊分析型等。下面为大家提供考研英语二作文模板--对立观点型模板。
AAA earlier day care BBB late day care
AAA and BBB are nothing strange for us,because increasingly more argumentations about them can be found in TV programs,newspapers,university classes and many aspects of our everyday life.Before rendering my opinion,I think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a glance at the arguments on both sides.
It is undeniable that BBB has its own merits.The most extreme manifestation of this idea is the fact that例子.Even so,we have no complete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BBB is always better than AAA.There are numerous reasons for my preference for AAA,and I shall here explore only a few of the most important ones.What is also worth noticing fact is that原因一.The above is only part of the important aspects,and another one with equal significance with respect to choosing between the two l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position that原因二.
10.观点对比作文 篇十
上海市育才中学高二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的作文题是材料作文,原题如下: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300多年前,建筑设计师克里斯托·来伊恩受命设计英国温泽市政府大厅。他应用自己工程力学的丰富知识和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巧妙地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的大厅天花板。市政府权威人士进行工程验收时却说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保障不了大厅的安全,责令莱伊恩再多加几根柱子。莱伊恩争辩无效,只好在大厅内增加了4根柱子。不过,这4根柱子实际上并未与天花板接触。直到前几年,市政府准备修缮大厅的天花板时,才发现这个秘密。
请从这则材料中,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的感受。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
怎么写呢?要求很清楚,“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的感受”,那么,第一步肯定是选择一个角度了?但是,问题是有哪些角度呢?只有弄清楚有哪些角度才能从中选择一个感受最深的来写呀!
我们来看看到底有多少角度。
当然材料的类型有很多种,这里不想过多涉及,仅就这则材料来谈谈故事类材料的观点提炼。
有故事就有事件,事件总是由人所为(由动植物所为是寓言),所以只要分析材料中主要人物的行为就行了。这样来看,上述材料的方向就有两个:一是“建筑设计师克里斯托·来伊恩”;一是“市政府权威人士”。我们读这则材料就要分析他们的所作所为。
一般的分析分成三步——
1.某人做了什么?包括起因、经过、结果。
2.做得对不对?或者对,或者错,或者有对有错。判断的过程其实就可以看出你的思想深度,表现你的价值观、人生观。
3.为什么说是“对”(或错,或有对有错)?理由是什么?这个理由其实就是你的观点,即你提炼的观点,或称之为“一个角度”。
我们以此方法分析上述材料。先分析“建筑设计师克里斯托·来伊恩”的行为,他怎么做的?“莱伊恩争辩无效,只好在大厅内增加了4根柱子。不过,这4根柱子实际上并未与天花板接触”,说得很清楚。
1.你可以认为他的做法是对的。那么,“对”在哪里呢?你要说清楚。比如说:他既坚
用心 爱心 专心
持了自己的设计思想,同时也做了妥协,照顾到了别人的视觉感受和传统心理。这种处理事情的方式是一种艺术,其实要做成事情常常需要这样。许多创新之所以失败也多因为没有很好地用好那实际上无用的“4根柱子”。
2.当然,你可以否定他的这种做法,认为其有弄虚作假之嫌,但是是他愿意这样的吗?肯定不是的,他是被逼的,可见,有许多“形式主义”其实是“上面”逼出来的。“市政府权威人士”如果能多听听建筑师的意见,或者从谨慎出发,多做些可行性研究,总之,改变作风,也许就不会有今天揭晓后的尴尬了。
我们再来分析“市政府权威人士”的行为。他们做了什么?“进行工程验收时却说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保障不了大厅的安全,责令莱伊恩再多加几根柱子”,并最终迫使建筑设计师克里斯托·来伊恩做出了妥协。无疑,这种做法是缺乏远见的、无知的。可以引起以下两方面的思考——
1.保守的势力非常强大,他们也许是出于善良的愿望,但,他们是无知的。他们只忠于自己的感受和习惯,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有丝毫的突破。从而差点儿扼杀了建筑史的一个杰作。
我们的社会需要形成一种“崇尚科学”的风气。
2.由这件事情可见创新、尝试之路有多难!每一种创新,每一次进步可能都是与传统的代表——某些权威人士——斗争或妥协的结果。小到一个建筑,大到政策设计,即使是文学艺术的创新,也都无不如此。
经过这样分析,我们就清楚了,可写的角度至少有四个,你选择一个自己感受最深、贮备最多的角度就行了。注意!只需选择一个角度,而不是一股脑地都倒出去。
材料作文审题训练与指导一
一、材料型作文审题角度例析
材料型作文是作文训练和高中考作文命题的重要形式。常见的作文材料虽只文字材料和画面材料两种,但涉及范围相当广泛。为此,弄清材料的基本内涵成为审题必过的第一关。为方便起见,我们把材料分为两大类加以分析。
一、独立型材料的思考角度。
用心 爱心 专心
此类材料反映的是某一种现象,要求学生对之进行深层思考。因其内涵深蕴,学生往往是一头雾水。
材料一:解放前,英国哲学家罗素有次来中国讲学,一上讲台就提出了一个问题:“2+2=?”结果竞无一人作答,最后罗素说:“2+2=4嘛!”
分析:材料通俗易懂,可到底要揭示什么主题呢?学生也许很容易想到两个角度:①罗素故弄玄虚;②不可崇洋媚外。然细加分析,这两个角度均有偏差。为此,我们不妨作如下思考:2+2=?这本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也能回答的问题,为什么却难住了一批学者专家?原来,在他们看来,罗素是大哲学家,所提问题定含奥妙,故而慑于罗素的声名,置客观事实于不顾,不敢应声。可见盲目崇拜权威、迷信权威乃是此场面出现的症结。
中心:不可迷信权威,要尊重事实。
总结:此类文字材料命题一般可通过三个步骤来进行思考:1.问为什么;2.通过材料的核心要素来回答为什么;3.看影射什么。
材料二:漫画《无题》
画意简介:一只胖乎乎的大老鼠正悠闲地躺在椅子上看书,书名是《怎样养猫》。
分析:此漫画因无画题,内涵又难以捉摸故而审题难度相当大。众所周知,猫是老鼠的天敌,老鼠为何还要看《怎样养猫》这类书。莫非它想采取什么手段来阻止猫的繁衍、生长。然而老鼠永远也没这个能力。那么老鼠是不是希望通过对猫的生活习性的理解来躲避猫的攻击呢?看来也行不通,因为吃老鼠就是猫的生活习性之一。那么老鼠是不是感到没有猫对自己的生存不利,提醒自己要居安思危呢?一看画中老鼠那胖乎乎的体态,乐悠悠的神态我们马上就可否认这个角度。我们知道,老鼠是靠偷食别人的劳动成果而活的。画中的胖老鼠养尊处优,脑满肠肥,生活舒坦之极,一望而知是某些官僚的化身,将官僚喻为硕鼠古已有之。硕鼠缘何得意?关键是没有猫。人们对硕鼠是深恶痛绝的,在鼠害猖獗之时,对猫的呼唤就显得尤为强烈。硕鼠的狡猾正在这,它不是以鼠的身份出现,而是以猫的支持者、呼唤者的身份出现的,因此,也就更具有欺骗性和迷惑性。君不见某些贪官污吏被捕前还在振振有词地作反贪倡廉的动员报告吗?此漫画的用意正是讽刺这些贼喊捉贼的贪污腐败者。
总结:漫画材料一般可按四步审题:
1.先看画面内容;
2.再看画中语言(画面语言、画题);
3.找画面与画题相统一的内涵。因为画题往往是画龙点睛之笔;
4.看与现实生活中哪方面有联系,找准分析角度。
二、关系型材料的思考角度
用心 爱心 专心
此类材料不是一种独立的现象,而是由几个现象组合而成的。其内在关系大致有三种,试析如下:
(一)横式联系。
这类命题大多由两类性质相近或相反的材料组成,要求审题者弄清两者的连结点,再根据这共同点去推导,因做的是表面文章,所以,审题难度不大。
材料三:蚕的一生只有短短的十几天,但献给人们的是晶亮的丝:一只工蜂只能活六个月,但献给人们的是香甜的蜜,而它们对人类的索求却极小。试以《“吐丝”“酿蜜”说》为题写篇议论文。
角度:
①、赞为人民而奉献一生的高尚情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给人甚多,而索取甚少: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③、埋头苦干、辛勤劳作。
④、作学问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来加工。
⑤、古人曾叹:为谁辛苦为谁甜——驳中有立:应树立高尚的精操。
分析:①吐丝的蚕、酿蜜的蜂,其共同点是生命短暂,为人类献出自己的一切,②这个角度与第①个角度相似。其区别在它除了给予外,尚谈及所求甚少这一问题。这一“给”一“取”体现的正是一种“牺牲”精神。⑤虽是从蜜蜂引出,但春蚕亦有此类特点,故亦可算切题。但③④均只考虑了一个方面,故非最佳角度。
还有一种情况,材料中列举的是性质相对的两种情况,审题时就要考虑到它的延伸。
材料四:砸破水缸,放水救人,历来被称为明智之举;往树洞灌水,让滚入洞内的球浮起来,也堪称机智的做法。读书碰到难懂的句子,删去枝蔓,则顿时领悟;解繁难的几何题却往往要加“辅助线”,才能豁然开朗。
分析:此材料共两句,四个内容:
对于同样的东西——水,有时要放,有时要灌,且都处理得很好,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还是一个场合问题。像春天,下雨在北方是及时雨,在南方并不见得讨人喜欢,可见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不可一概以好坏论之。
中心: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不可机械照搬,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用心 爱心 专心
(二)纵式联系
此类材料从字面往往难以把握其内涵,必须进行纵深思考,方可找到分析的切口。
材料五:某大学校长讲过这么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大学生走向社会,就如同猎手走进了森林,我们不应只让他们带干粮,还要教会他们怎样使用猎枪。”
分析:这则材料的难点在弄清“干粮”与“猎枪”是什么关系。众所周知,猎手到森林中干粮带得再多,也有吃完的时候,只有会用猎枪才能保证不挨饿。从这点讲“猎枪”比“干粮”要重要得多。就大学生来说,掌握学习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再引申一下,从长计议比只顾眼前更重要。通过分析,本材料的中心也就自然出来了。
对纵式联系的材料,审题时必须区分清主次轻重,不可平均用力。
(三)循环联系
这在材料作文中恐怕是最难的一类,学生往往因搞不清它们间的关系而乱谈一气。86年高考文题《树木·森林·气候》便是如此。又如:
材料六:春天雨水勤,田里的小苗长得欢,但是杂草也随之陡长,与小苗争水争肥。农夫抱怨道:“雨水勤了,害得我多花工夫去锄草。”请以《雨·苗·草》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分析:本题须认清“雨”、“苗”、“草”之间的关系:雨勤,则苗、草齐长;无雨,虽草不能生,但苗也得死,不能因怕草长而连雨水都不要。要想苗长得好,雨水是不可少的,锄草也是必要的。联系实际,改革开放,读书等等,均是同理。
小结:很显然,对具有循环关系的材料,首先应搞清几者之间的循环关系和内在联系,找准最佳议论角度,通过辩证地分析问题,才能使议论富有说服力,避免片面性。
二、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1.从分析原因入手。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2006年全国卷(乙卷)的作文材料是一则寓言:
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
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
用心 爱心 专心
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从原因入手,可立意为: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致失败。当然,也可从小孩称赞乌鸦“它也很可爱啊!”分析原因立意。为什么小孩觉得乌鸦也很可爱呢?因为它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乌鸦,它要超越,它敢于挑战,勇气可嘉!从此处立意,更容易写出新意。
2.从抓住材料的关键入手。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永远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抓住这一点立意即可。
3.从辨明关系入手。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阅读材料时,如果善于分析材料中诸事物的关系,即可找到立意的依据。事物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有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从材料中看,鹿和狼的关系,鹿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狼和鹿共处,相克相生,才能保证它们不失本性,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据此可立意为: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亦如此,自然规律不可违。从鹿和周围自然生活环境的关系看,鹿没有了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太安逸、舒适,于是体态愚笨;后来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奋力奔跑,终于又恢复了生机。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再看一则材料: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试验:用铁链拴住一只狗,不一会儿,狗挣断铁链跑了。原来铁链上的100个环扣中,99个都完好,只有1个锈坏了,结果整条铁链连狗都拴不住。
材料中的1个环扣和其他99个环扣之间,也是依存关系。据此,我们可立意为:小小的过错或疏忽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因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千里
用心 爱心 专心
之堤,溃于蚁穴。就此立意即可。
4.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情感倾向,此时,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或攻书莫畏难。就明显偏离题意。
总之,根据材料写作文,审题立意,不能偏离材料自行确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不能另搞一套。上面的几中方法不是孤立运用,而是相互联系、综合使用的。每则材料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选择构思作文。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文章的立意取决于审题。审题不清,那么立意就不准;立意不准,就会出现偏题、跑题现象。“棋失一着,全盘皆输”就是这个道理。
一、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
仔细阅读所提供的材料,切实弄清材料的中心和实质,不要只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整体。当然,重视材料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是正确而且必需的,但它在必须在整体框架下进行。如这样一则作文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一伟大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她:“你是怎样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说:“其实,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善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
我们该怎样“审”这则材料呢?
有的同学抓住了关键词“雕塑自我”,以此为话题,立意为“我勤奋努力塑造自我”、“我通过多读书塑造自我”、“我选择好的朋友塑造了自我”、“我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来塑造自我”等等。有的同学更是出新:“我不用祛除自身的毛病,因为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缺点错误。”这样行不行呢?不行!只抓住材料本身的“只言片语”来立意,没有能够准确把握出题者的真正意图,未免偏颇。既然是审题,就应该审得全面,把材料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而不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分割蚕食,片面立意。如我们把上面这则材料当做一个整体来分析就不难发现:除了“塑造自我”这个短语以外,“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信息。“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才能塑造完美的自我”才是材料的中心内涵,围绕这一点立意选材文章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再如这样一则作文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假如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这个文意,虽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如果一味求新,“反弹琵琶”,只会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②多角度原则
很多材料包含两个或更多含义,因此分析材料时,要运用发散性思维,很快列出由材料中引出来的观点2~5个,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分析角度去写。如这样一则作文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
用心 爱心 专心
理、引伸。
“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
③明限制原则
与话题作文相比,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限制性非常强,必须要明确材料题旨来确定立意。如这样一则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在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有很多同学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才是话题——“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
④倾向性原则
有些材料,客观地叙述一件事,说明事物或现象,不带命题人任何主观感情色彩和思想倾向;有些材料则正好相反,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如这样一则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用心 爱心 专心
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或攻书莫畏难。就明显偏离题意。
二、材料作文审题方法
如何快速审准题意,是材料作文成功的关键。
审题方法:找关键词句法。一段材料其主旨有时在文字上有所表现,抓住这些词句往往能事半功倍。
材料:燕子是一种候鸟,起初人们并不是这么认为的。冬季燕子在池塘的冰下越冬馐枪畔@拔叭搜抢锸慷嗟玫贸龅慕崧邸L炀煲澹嗣亲鸱盍?400多年。18世纪,瑞士巴赛尔城的一位修鞋匠,看到棚下筑巢的燕子,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把嘧樱阍诤未υ蕉俊保⒔笤谘嘧拥耐壬稀5诙年春天,当这只燕子翩然而归时,鞋匠意外地发现了一张新的字条:“雅典,在安托万家越冬”。鞋匠的好奇使一个被信奉?400多的的谬误终于得以澄清。
找出这则材料体现主旨的词语“好奇”牧先斡玫秸飧龃视铮昂闷嫘氖顾戳艘徽胖教酢保靶车暮闷媸挂桓霰恍欧盍?400多年的谬误„„”再加材料的标题《鞋匠的好奇》,而抓住了关键词语的同学很容易明白本材料的主旨:好奇,往往是发明和创新的原动力。
材料:洛伦兹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相对论的核心之一迓鬃缺浠环匠瘫闶撬慕茏鳌H欢狈⑾终庥肱6俚木允笨展巯嗝苁保H涣耍蛭鞘蔷洌蝗葜靡伞R荒曛螅蛩固棺叩秸饫锸币灿龅搅送奈侍猓煌氖牵蛩固购廖薰思傻爻迤屏伺6倭ρУ氖浚秤杪迓鬃缺浠环匠桃匀碌奈锢砗澹佣贾孪喽月鄣牡?
找出关键词句“不容置疑”、“毫无顾忌地冲破了牛顿力学的束缚”,似乎矛盾的关键词语包含材料的主旨:敢于质疑是成功的阶梯。
审题方法:以果溯因法。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材料: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
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从原因入手,可立意为: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致失败。人贵有自知之明。认识自我。一切从实际出发。当然,也可从小孩称赞乌鸦“它也很可爱啊!”分析原因立意,因为它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乌鸦,它要超越,它敢于挑战,用心 爱心 专心
敢于尝试,勇气可嘉!从此处立意,更容易写出新意。也可以从既要勇于尝试又要讲究实际立意。
材料:古代有一个渔翁,一天,在井里网捞了两条大鲤鱼;第二天,在井里捞到了三条鲫鱼;第三天,仅仅捞到了几只米虾;第四天,第五天„„什么也没捞到,这是为什么呢?
空间不宽
水域狭窄
藏鱼不多井
里
捞
鱼
原
因
结
果鲤鱼
↓
鲫鱼
↓
米虾
↓
空白
追溯
通过“这是为什么”的分析,能较快速明白材料的主旨:到广阔的空间去撒网,方有丰硕的收获。
审题方法:联系实际法。
用心 爱心 专心
材料:人们总佩服“千里马”一日千里,勇往直前的气概;人们也崇尚“老黄牛”生命不息,犁耕不止的精神。然而有的人总感到不如意,总想让“千里马”与“老黄牛”搞优势互补,从而派生出“千里马”式的“老黄牛”或“老黄牛”式的“千里马”。
这则材料谈的是人们对“千里马”与“老黄牛”的态度,如果将材料中的动物联系到人类社会,学生自然容易找出材料的主旨:对人不能求全责备。
审题方法:领会寓意法。
材料: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这则寓言分两个层次:第一层讲一只蜗牛好高骛远,立志大而不当,结果两次“宏伟”的计划都因不切实际而最终流产;第二层讲这只蜗牛从此一蹶不振,最终死于草丛之中。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造成蜗牛悲剧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立志不切实际;二是不肯脚踏实地,不肯从干好平凡小事入手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材料:小马要过河,先问牛大伯,问是否可以趟过去。牛大伯说水很浅,能趟过。小马正准备过,忽然松鼠告诉他,水很深,不能过,前天还淹死了它的一个同伴。小马没主意了,回去问妈妈。妈妈叫它自己多想想,试一试。结果小马过去了,水不深也不浅,刚好过膝盖。
正面:1.独立思考是可贵的精神素质
2.正确的行为导向来源于独立思考
3.只有相信自己,才能走出盲从的迷谷
4.多分析,多比较,方能鉴别是非
5、.真知从实践出,真理从实践来
6、试一试是成功的开始,敢试才会有成功
反面:.1、人云亦云,自陷困境。
2.缺乏独立精神的人只能扮演依附攀附的角色
3.大脑长在别人头上的人是可悲的
4.盲从没有出路
用心 爱心 专心
文章来自: 学习考试网(情景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法
怎样写好情景材料作文?第一,阅读全文,弄清大意。第二,舍次留主,抓住关键。第三,分析推导,提炼观点。其中第三点,是写好情景材料作文的关键。怎样提炼观点?方法有三种:
一、因果推导法
示例1
猩猩,兽之好酒者也。大麓之人设以醇尊陈之饮器,大小具列焉,织草履,勾连相属也,而置之道旁。猩猩见,则知其诱之也。又知设者之姓名与其父母祖先,一一数而骂之。己而谓其朋曰:“盍少尝之?慎勿多饮矣!”相与取小器饮,骂而去之,己而取大者饮,又骂而去之。如是者数四,不胜其唇吻之甘也,逐大爵而忘其醉,醉则群睨嬉笑,取草履着之,麓人追之,相蹈藉而就絷,无一得免焉,其后来者亦然。
大猩猩智矣,恶其为诱也,而卒不免于死贪为之也。
根据上面的材料,我们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阅读全文,弄清大意。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猩猩面对山里人的诱骗,由清醒理智,对设圈套的人的反感、厌恶,到后来到底禁不住酒的诱惑,终于喝得越来越多以致酩酊大醉,最后落入山里人的圈套而导致全军覆没。
第二步,舍次留主,抓住关键。猩猩们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卒不免于死”。是什么原因使猩猩们“就挚而死”呢?文中结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贪为之也”。第三步,分析推导,提炼观点。导致猩猩死的原因,是它们经不起考验和诱惑,好酒贪杯,本性难改。尽管猩猩们开始时头脑清醒理智,曾经与诱惑抗争,但是它们的防范不是善始善终,不能坚持到底,因缺乏毅力而以失败告终。依上述诸多“原因”可提炼以下观点:
①贪婪=自取灭亡 ②要克服自身的缺陷
③要立场坚不动摇 ④要有毅力持之以恒
由以上分析可知,因果推导法是由材料的结果出发,向上逆推出事情的原因,就其原因而提炼出观点。
二、比较分析法
示例2
美国康乃尔大学做过一次有名的实验,他们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进煮沸的油锅里。这只反应灵敏的青蛙,在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用尽全力,跃出势必使它葬身的滚烫的油锅,跳到锅外安然逃生。过了30分钟,实验人员用同样大小的铁锅,在锅里放了大半锅冷水,然后把那只刚刚死里逃生的青蛙放到锅里,在锅底用炭火慢慢地烧着。开始,青蛙很惬意,等到它意识到锅中的水温已使它熬受不住,必须奋力跳出才能活命时,一切已经为时已晚,它浑身乏力瘫软,呆呆地躺在水里坐以待毙,这只可怜的青蛙就这样葬身于锅底。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一步,弄清大意。讲的是有关青蛙的实验过程及结果。
第二步,比较异同。这是一次对比性实验,同一只青蛙,同样的锅。实验的过程不同:第一次是滚烫的油锅,第二次是锅中的水由冷水变温水再变成沸水。实验的结果不同:第一次是奋力跃出,第二次是坐以待毙。
第三步,提炼观点。青蛙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它能警觉则得以生存,但当危险在平安环境里悄悄来临时,青蛙则由囿于安逸而放松了警惕,最终因无力反抗而葬身锅中。通过比较,可以得出如下观点: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要防患于未然
③和平环境里更要具忧患意识
由此可知,比较分析法是将不同的材料或材料的不同方面作比,判断其利弊得失,由此得出结论或观点。
三、归纳总结法
示例3
绵羊开店
绵羊先开了家理发店,刺猬第一个光临,绵羊给它烫了一个跟自己一样的卷发,刺猬气坏了,因为它的头发是防御武器,这下可没用了,于是告到工商局,绵羊的执照被吊销。绵羊只好改开缝纫店,乌鸦第一个照顾生意,绵羊给它缝了身跟自己一样的白衣服,而乌鸦的家族从来就忌讳白色,以“恶意伤害”之名起诉,绵羊的营业执照又被吊销。屡败屡战的绵羊接着又开了家饮食店,狐狸是第一位顾客,绵羊给了它做了份自己爱吃的炒青菜,而狐狸一贯吃的是荤菜,从不吃素菜,后果不难预料,绵羊又被吊销了营业执照。
第一步,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绵羊三次开店均告失败的事。
第二步,绵羊三次开店为什么失败了呢?给刺猬烫发,使刺猬失去了防御武器;给乌鸦缝白衣,犯了乌鸦家族的“忌讳”;给狐狸吃青菜,有故意作弄之嫌。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一切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而不顾实际情况,只能是屡战屡败,不仅害人害己,自己也得不偿失。由此可以提炼出以下观点:
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②凡事要实事求是
③一切要为他人着想 ④不能一刀切
由上可知,归纳总结法是从同一材料的不同方面或不同材料的共同点进行归纳,找出其本质特点,以此来提炼观点。
文章来自: 学习考试网(供材料题意作文模拟操练
用心 爱心 专心
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 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 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当然!井底之蛙!” 青蛙反击说:“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哑口无言。动物们纷纷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何况不是呢?!”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
从整体材料看,反映的是一分为
二、客观全面的哲理,可提炼出话题“怎样看待事物”“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从教授的言行上看,反映了理论与实践、客观与主观的哲理,可提炼出话题“言与行”“理论要联系实际”;从青蛙的言行看,反映了相对与绝对、共性与特殊的哲理,可以提炼出话题“勇于质疑”“敢于挑战”;从其他动物的议论中可以提炼出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等。
⒉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地对天问道:“你是怎样才赢得人间的赞美呢?” 天回答道:“我无所不容,无所不纳,所以我能忘我地无私奉献,才赢得人间的永远赞美。”地赞叹道:“你包容万物,容纳众生,无私奉献,你真是无愧天之绝美呀!”
天对地问道:“你是怎样才赢得人类的赞美呢?” 地回答道:“我无所不忍,无所不载,所以我能真诚无私地奉献,才赢得人间的永恒赞美。”天赞誉:“你无所不忍,无所不载,无私奉献,你真是无愧地之壮美啊!”
智者说:“能容才大,能献才惠,能忍才威,能载才美,能认识自己,能看清别人,这是人生大境界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
从整体材料看,反映的是个人与集体、普遍联系的哲理,可提炼出话题“品德是人生最美”“认清自己的位置”;从天与地的对话中可以提炼出话题“包容”“奉献”“忍耐”“承载”等。
⒊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用心 爱心 专心 15
对于“人生”,中国和美国的辞典上解释不同。中国的辞典上说:“人生,人的生存和生活。” 美国的辞典上说:“人生就是为了梦想和兴趣而展开的表演。”你是怎样看的?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
这个材料审题难度不大,可以结合两种说法写作,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说法写作,也可以自己另外提出说法写作。
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顶被丢弃的皇冠寂寞地躺在荒草中,一群寻找食物的蚂蚁正要从这里经过。无聊的皇冠看着这些忙忙碌碌的蚂蚁,便嘲讽地说:“你们这些小东西,整天忙忙碌碌,能做什么呢?”一只小蚂蚁看看皇冠,说道:“是的,我们很卑微,我们很弱小,可我们的身上同样拥有奋进的力量。”听了小蚂蚁的话,皇冠不由得笑起来:“哈哈,你们有力量?想当年,在皇宫的时候,我才叫有力量呢,我一声令下,可叫千万人生也可叫千万人死,谁能不服从我的命令?谁能有我的力量大?”小蚂蚁听了皇冠的话,说道:“好吧,就让人们看看到底什么才是力量。”说完,叫来千万个同伴将皇冠掀起,在惊慌失措中,皇冠被弱小的蚂蚁们推动着滚动起来,一直滚落到了万丈悬崖下面。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
材料总体上反映了发展变化的哲理,可提炼出话题“大与小”“强与弱”“力量”;从蚂蚁的角度可以提炼出话题“团结就是力量”;从皇冠的角度可以提炼出话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⒍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我比别人聪明一些的,是我知道我的无知。——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
②无知者比有知者更自信。只有无知者才会自信地断言,科学永远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
③任何时候都不应自诩无知,无知就是无能。——车尔尼雪夫斯基(俄国文学评论家)
④每一个研究人类灾难史的人可以确信:世间大部分不幸都来自无知。——爱尔维修(法国哲学家)
任选其中一句或几句为主题作文。要求: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用心 爱心 专心 16
[审题指导]
材料体现的哲理是一分为二的观点。可以综合谈应该怎样对待“无知”,可以从否定的角度谈“无知”,也可以从肯定角度谈“无知”。
怎样提炼和表现文章的主题
主旨,即我们平常讲的中心思想。《现代汉语词典》对“主旨”一词的解释是:主要的意义、用意或目的。这一解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写进文章中的材料本身所蕴含的主要思想意义;二是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图。材料本身所隐含的思想意义是客观的,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图是主观的,主旨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没有客观材料这一思想载体,作者的意图就无法表现;没有作者明确的写作目的和意图,蕴含在材料中的思想意义也就不能被发掘和表现出来。材料是作者写作目的和意图得以表现的基础,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是材料中自然存在的思想意义得以升华和表现的条件,二者缺一不可。这就是说,主旨由材料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和作者写作目的和意图两个要素构成,最终体现为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观点和主张等。
现在,人们习惯于把主旨称作主题,二者有没有区别呢?主题是指通过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体现出来的一种主要的思想。这种思想既包括题材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又包括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见解,所以也叫主题思想。原来人们把一般记事、抒情类文章的中心思想称做主题,而把论述类文章的中心思想称做主旨。现在,各类文章的中心思想都称被作主题。主题是作者从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题材的加工、提炼中产生的,是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由于文章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作者总是力图通过文章来说明某个问题或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因此,任何文章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主题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客观性,即它来自现实生活,是作者通过观察社会、体验生活而得到的客观结论;二是主观性,即带有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三是观念性,即主题是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作者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结果;四是时代性,即任何一部作品的主题都体现着时代精神。由主题所具有的这几个特征来看,它不仅包含作者思想方面的观点和主张,而且包含着感情方面的褒贬和爱憎,比主旨涵盖的范围更大一些,用它作为文章中心思想的代名词更合适一些。
主题的另一涵义相当于广义的题材概念,指社会生活或现象的某一方面,如“爱情主题”、“战争主题”等。
主题在文章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决定着文章的价值。在一篇文章中,主题的正误决定着文章的成败。二是决定着材料的取舍、谋篇布局和写作技法的使用等。在动笔前首先确定好主题,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表达方法的使用等就有章可循,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那么,怎样提炼和确立文章的主题呢?
要谈主题的提炼问题,首先要看主题的获得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哪怕是再细微的事物,都可能引起人的联想与思考,可以使人有所认识和感悟,形成一个确定的主题,写出一篇优美的文章。在与人的交往中,对方细小的一个动作,可能使你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可能让你产生一种亲切感,可能引发你的联想与思考,继而使你产生一种表达的冲动。在与人的交谈中,对方一句无意识的话语,也可能给予你一种启示或启发,使你的思想深处有所触动,从而形成一篇短章。闲暇时散步,目光所触及的一景一物,都可能引起你的想象与联
用心 爱心 专心
想,在你的大脑中幻化出优美的意境,在你的笔下成为一篇美文。在阅读图书或浏览报刊时,其中所写引发了你的联想,使你对某个问题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或感悟,在大脑中凝结为一种的思想,一个明确的主题就产生了。由此可见,主题的获得实际上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感悟,是以作者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为基础的。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可记、可议、可评的现象和事实,我们会时时处处有感悟、有感想、有感动,所以主题的提炼就显得十分容易了。
从主题产生和获得的过程来看,提炼主题的方法主要有二:一是充分地发挥想象和联想,发掘客观事物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意义;二是要用心去感知和体验生活,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和思考来寻找和发现问题,去寻求感悟和感动,从中提炼出好的主题。
联想是发现客观事实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意义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联想总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事、某物为出发点的,联想的翅膀一旦张开,就必然会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把这一事、一物和生活中的种种事物联系起来,促使作者的想象发生质的飞跃,从而使作者有所感悟和发现,最终发掘出事物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意义。从另一个角度讲,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通过联想,使生活中存在的客观事实与作者的心灵发生“碰撞”,使其内心深处迸发出思想与感情的火花,继而使其思想和感情得以“燃烧”、“升华”,最终凝成好的主题。
在这里,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由于我们的生活阅历有限,思想尚处于一种“成长期”,因而在提炼主题时不要一味地求“大”,主题过大,以我们大部分同学现有的知识与思想实际不易做深做透,难免会出现主题不突出、不鲜明的问题。事实上,一篇文章是否感人并不在于主题的大小。例如:
回报母爱
吃面条时,不小心掉了一根在地上。不知什么时候,一只母鸡领着一群刚孵出不久的小鸡来到身旁。那些小东西一见地上的面条,便抢着拉扯,可惜力气太小,彼此拖拉了一阵,面条依然完好无损。在一旁的母鸡见了,便上前一步,用嘴把面条啄成一段一段,让小鸡们津津有味地吃着,它自己却一点也没吃。
看着这个场景,我想到了人类的母爱。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一个母亲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无私的奉献:扶子学走路,教子学说话,送子去求学„„每一个母亲在为孩子做着这一切的时候,并没有想过从孩子那里得到回报——世间的母爱就是这样的无私。据说,鸟类有着回报母爱的美德——当母亲年迈不能自己去觅食的时候,小鸟会捧着食物回来奉养自己的母亲。和鸟类相比,人更应该懂得回报——我们将拿什么来回报那无私的母爱呢?(湖南 屈妙和)
这篇习作从一只母鸡对小鸡的关爱与呵护展开联想,以鸟类回报母爱的美德做铺垫,提炼出了人类“回报母爱”的主题。
联想不仅仅是一种提炼主题的方法,而且是一种升华主题的重要方法。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如果仅仅写出“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样的实景,而没有借助于联想的翅膀,由自身的不幸遭遇联想到普天下的受苦人,由衷地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激情呼喊,其诗味与情味就淡而又淡了。
文章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人与事是构成生活的主体,因而写文章其实也就是写人和事。任何人和事都有文章可作,写得怎样,作得如何?在于大脑的加工和提炼。主题的提炼,实际上就是在平凡的人和事当中,去寻找和发现问题,去寻求感悟和感动。例如:
元 宵
今天是元宵佳节。早晨,一觉醒来,睡眼朦胧地来到饭桌前一看,我眼睛即刻瞪得跟元宵似的——桌上放着炸元霄、蒸元霄、煮元宵,别无选择,只好硬着头皮吃了一肚子元霄。妈妈见我没吃多少,便说:“早上吃不下东西,妈给你留着中午吃吧。”一句话,我差点没让最后一口元霄噎住。
用心 爱心 专心
中午,逃难到奶奶家。奶奶见我来了, 高兴得不得了,忙摆桌子吃饭。一边往桌上放碗,一边笑呵呵地对我说:“快来吃,奶奶特意为你煮的元霄。”一句话说得让我叫苦连天。既然特意给我煮的,胜情难却,只得硬着头皮吃了。
晚上,为了不再受“煎熬”,我拒绝再去奶奶家,一口跑回我的家,这时,我宁可吃点残羹剩菜也不想再见到那“可爱”的元霄。妈妈见我回来,很高兴地冲我喊到:“怎么才回来呀?元宵我还给你留着呢”。一句话说得差点让我背过气去。哎,饥肠辘辘,没办法,我只好龇牙咧嘴地又吃了一肚子元霄。
晚餐过后,我再没心思看元宵晚会了,怕又看见元霄。于是,便愁眉苦脸的一头倒在那元霄似的被窝里。(吉林 董雪扬)
这篇习作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件事直笔实写,表现了“爱的伤害”这样一个主题,读来让人深思。类似于文中所写的事情,我们同学大都经历过,如妈妈拆看女儿的信件、不让孩子一个人出门,等等。为什么我们未能将其写成文章呢?主要还是缺少分析和提炼,希望同学们今后在这方面下点功夫。
主题提炼出来了,怎样在文中表现和突显呢?突显主题的方法主要有这么几种: 1.标题点旨 所谓标题点旨是指文章的标题本身就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人们习惯于把标题比做文章的眼睛,用集中概括文章主题的句子做文章的标题,可以突显文章的主题。2.开宗明义 所谓开宗明义,就是一开篇就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如刘增山的《秋魂》的开篇——“人们啊,你可知秋天为何有一个丰厚的收获?因为它有着一个成熟的头脑。”一开篇就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使得文章主题明确、突出。3.片言居要 所为片言居要,就是在行文的关键处设置“文眼”句来突显文章的主题。“文眼”句是指诗文中那些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句。它往往是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观察的出发点、选材的侧重点、内容的核心点、结构的衔接点、情感的升华点、思想的闪光点、主题的凝聚点。它像一个人心灵的窗户,透过它可窥视到文章的全部精神。如《弈喻》中的“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就是能够揭示和突显文章主题的文眼句。4.呼应显旨 所谓前后呼应,就是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提一下。前后呼应是强调和突出文章主旨的一个重要方法。如《想家》一文开头写“在外求学的哥姐回家喊想家”,末尾写“等到下次回家,我也要喊:好想家!”就是前后照应,能够很好地突显“想家”这一主题。
5.篇末点题 篇末点题是指在文章的末尾用简明的语言直接点明主题,或运用议论、叙议结合或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等手法揭示和突出文章的主题。如《石缝间的生命》末尾的一段文字——“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憾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这段议论文字揭示和突显了文章的主题。
6.紧紧围绕主题选择和组织材料 主题从材料中提炼出来,还要依靠材料来支撑。紧紧围绕主题来选择和组织材料是突显主题的根本方法。如《想家》一文所用的材料都是紧紧围绕着“家”来选的,因而主题十分明确、集中和突出。
7.欲扬先抑,突出主题 所谓欲扬先抑,说得简单一些就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时先贬抑它,然后笔锋一转,对其进行褒扬。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褒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造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用心 爱心 专心
怎样提高语文能力
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强弱,不仅决定其生存和生活质量,而且决定其事业上的成败。语文能力强的人,鉴赏力强,兴趣广泛,富有生活激情,时时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具有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活得轻松、愉快;语文能力强的人,识别和判断能力强,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解决问题思路开阔,富有创意,具有超人的做事能力;语文能力强的人,感情丰富,心地善良,与人为善,与世无争,颇有君子之风。古往今来,为人们留下美谈和佳话的多为文人。屈原的忧国忧民、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
用心 爱心 专心 20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闻一多宁可饿死都不食美国面粉的气节,无一不是文学净化灵魂的结果。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能力强的人,思想自然就丰富。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这些思想大家,无一不是语言运用的大家。也许,他们是因为先有了扎实的语言功底,然后才有了博大的思想。
文学作品是感情的载体,是人类灵魂的净化剂与营养剂,它可以使人的灵魂更加地纯洁和高尚,使人的胸怀更加地博大和宽广,使人具有一种宠辱不惊的气质。
文学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文学作品可以引发人的想象与联想,使人的思维更加地敏捷,使人的视野更加地开阔,大大增强人的创造性;文学可以大开人的人生之路,使人活得更加地充实。语文能力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每一个同学都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呢?
一、老师们都错了吗?
从小学到大学,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同学们一直在学语文,可是绝大部分同学的语文能力还是没有培养起来:拿到文章读不懂,提起笔写不出来,有时候硬“挤”一些出来,也是前言不搭后语,让人不知所云。
学了十几年都没有学好,是不是语文很难学呢?不是。语文不仅是学校里所有课程中最好学、最有趣,学起来最轻松的课程,而且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就能有所提高的一门课程。既然这样,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语文课,结果还是学得一塌糊涂呢?学习方法不对。方法错了,路子偏了,自然就学无所获了。这就好比学长跑,一天到晚看运动生理学,想方设法地加强营养,跑鞋买了几十双,可就是没有坚持不懈地去进行实际训练,这样长跑能力能形成吗?
当学生问老师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能力时,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这样来回答:多读。于是学生就按照老师指点的方法去做。结果怎么样呢?花费了不少的时间,读了不少书,语文能力还是没什么提高。难道老师们指点的方法错了吗?没错,但也不完全对。
读是语文学习的法宝,这没有错,关键是怎样一个读法的问题。这里的“读”指的是诵读、研读、品读和心读,而不是泛读,更不是现在一些人所热衷的速读。诵读、研读、品读和心读可以统称之为“精读”,其与泛读与速读有着本质上的差别。精读不但是获取知识、接受感情的熏陶和思想的濡养的途径和方法,而且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手段。速读则不然,它是已经形成的阅读能力的单纯应用。
换一个角度讲,读了一百篇文章而没有一篇读深读透,实际等于没读。语文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一个“透”字,文章读透了,才能受到其思想的感染和感情的熏陶,化文章的思想为自己的思想,才能体会到其表现手法运用的妙处,才能形成语文能力。
绝大多数同学语文学不好的原因出在读的方法不当上面。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一)泛泛而读,读无所获,缺乏思想积淀。
用心 爱心 专心 21
很多同学读书,都是囫囵吞枣地读,不求甚解。这样读书,语文能力自然无法提高。为什么呢?阅读理解能力实际上是对文章思想的消化、吸收能力,自己的思想很浅薄,怎么能消化和包融文章的思想呢?这个道理正如大海与细流。大海因为它的博大深广而能容进天下细流,而细流因其浅薄而难纳海之一瓢。只有当我们的思想十分的丰富时,我们消化、吸收文章思想的能力才强,也就是说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增强。每读一篇文章,将其读深读透,化其思想为我们自己的思想,这样日积月累,我们的思想就会变得博大精深,理解和消化别人思想的能力就大大增强,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增强了。与此同时,思想积淀深厚了,自己的处世思想和人生观也就形成了,对待生活中人和事的看法也就多了,表明自己态度的欲望也就强烈了,表达能力的形成也就指日可待了。
十分可惜的是,我们同学读书绝大多数都是浮光掠影地读,只猎其表层上的新奇怪异与荒诞离奇,没有深入到书中去,读的书虽多,吸收的思想营养极少。尤其是现在的网络小说、鬼怪故事和武侠作品,看起来热热闹闹,抓得人心里痒痒地舒坦,可就是缺少思想营养。青年人读这样的作品如同吸食精神毒品一样,易上瘾,不仅会荒废学业,而且会荒废心田。这样的书读得再多,语文能力也培养不起来。
(二)诵读不够,语感较差。
阅读理解能力也好,写作表达能力也罢,其中一个核心性的构成因素是语言的感受力。语感强,断句能力就强,捕捉词句意思的能力就强,阅读理解能力自然就强;语感强,写出句子来就语气贯通,语意贴切,文从字顺。现在,绝大多数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提不起笔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感太差,写出来的东西语气不贯通,词语搭配不当,语病随处可见。造成语言感受力差的原因有二:一是诵读不够,二是外语学习对母语学习的干扰。诵读是眼、耳、心、口多器官并用的一种感知活动,可以多途径、反复而又强烈地刺激人的神经中枢,使人的大脑对所诵读的对象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诵读不仅可以增强大脑对所读内容的记忆力,而且使词与词的搭配关系、句子构成的语序、句间关系以及句式结构等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被有效地感知和储存,这些信息一旦在大脑中生成牢固的根基,作为一个潜规则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就可以用来反观最新感知的语句是否合乎其规范。因而,诵读得多了,大脑中语言要素的潜规则就形成了,语言的感受力就大大增强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培养语言感受力一定要“正确”。也就是说用于诵读的文章语言必须规范,这样才能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语言潜规则,即形成正确的语言感受力。只有大脑中形成的语言潜规则是规范的、正确的,才有可能正确理解语句的意思,也才能把文章写得文从字顺。这就是我反复强调鬼怪故事、武侠小说这类东西青少年不能读的原因,因为这些东西读多了,就会破坏同学们已经形成的语感,降低同学们语言感受的正确率。外语学习对母语应用能力形成较大冲击的道理与此相同。
(三)没有良好的读书习惯,缺乏语言要素的积累。
现在的中学生和大学生,绝大部分没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具体表现在读书时遇到了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很少有人能翻开字典或词典来查一查,学一学,把它掌握了,积累下来。只有极个别的人在这时候还问一问老师或同学,绝大部分人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词都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22
跳过去。这样以来,不认识的字以后再遇到仍然是不认识,不理解的词永远都不理解,其结果是字词的积累量很少,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怎么能培养起来呢?
要学好语文课,身边随时都得带上字典和词典,有不认识的字或词,及时地查一查,学一学,日积月累,词汇丰富了,理解能力自然就强了。可惜的是,现在的中学生和大学生不但绝大部分人从不带字典和词典,有些人读到大学了还不会查字典和词典。
(四)读书不看注释,望文生义。
课文中关于词句的注释中含有极其丰富的知识,不仅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词句和文章的意思,而且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然而,很多同学读书从来不看注释,望文生义,曲解、错解文章的主旨,这样不仅不能获得正确的思想濡养,而且不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如此读书,读的书可能很多,但收获微乎其微。
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讲,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能力是潜移默化中成长起来的。一天掌握一个字、一个词,这都是不小的进步。因为人只要掌握两三千个常用的汉字一生就够用了;语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伴随着词语的不断积累、知识的不断增加、思想的不断丰富而不知不觉地在提高。这就好象青少年的身体每一天都在增高而却感觉不到一样。语言学习本来就这么简单。
从更高一点的层面上讲,语文基础知识是渗透在一篇篇的文章中的,从这一课的注释中学一点语法知识,从那一课的注释中学一点修辞知识,逐渐累积起来,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就形成了。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语文能力的形成就有了基础。
正是因为绝大部分同学在读书时存在着以上几个问题,因而他们的语文能力迟迟培养不起来,给人们造成了语文能力很难培养和提高的错觉。当然,学生学习方法的错误,与老师和教科书的错误引导也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几乎是所有的老师和教科书都在强调精读与泛读、速读的结合,从其造成的结果来看,这确实是一种误导。其实,泛读与速读对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几乎没有作用。
精读是语文学习的法宝,其包括的诵读、研读、品读和心读四种方法处在不同的层面上,具有各自的独特作用,要全面兼顾,不可偏废。
诵读是强化语感、增加知识积累、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它十分简单,效果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常常被广大同学所忽视。道家有一句话:“大道至简”。这句话用来概括诵读这一方法的巨大作用是再恰当不过的。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是最好的方法,诵读就是语文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当然,它的作用是在潜移默化中渐渐发掘出来的。如同练武的人蹲马步桩一样,不知不觉中功夫就练成了。
研读是将文章读深读透的精读方法,其要点是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深透理解,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接受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的儒养。其作用主要有二:一是知识积累,二是丰富思想。
品读是从艺术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分析和鉴赏,是对文章进行理性的、更高层次的分析。其目的是从文章中获得美感体验的同时,学习和借鉴文章所使用的一切艺术手法,并将其化
用心 爱心 专心
为自己的应用能力。品读文章的道理与品茶相似,再好的茶大口大口地喝都喝不出兴致来,因为茶的清香是淡淡的,必须细细地品味才感受得到。
心读是精读的最高层次,是在对所读文章深透理解的基础上,读者的思想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相互撞击,作者的感情与文章所表达的感情相互交融的一种阅读境界。这是将作品的思想化为自己的思想、将自己的感情融铸进作品的一个过程,具有提升读者的思想境界,增强读者情感包融性的巨大作用。
二、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想象与联想能力
想象和联想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石。想象和联想能力差,就很难“披文以入情”,即很难进入文章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如此,就很难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感情。为什么呢?因为写作过程与阅读过程都是形象思维的过程,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具体的生活情景与艺术形象。一部作品的诞生过程实际上是生活中的人、事、物、景通过大脑的形象思维活动被压缩进语言符号的过程;阅读实际上是通过想象与联想活动将创作过程中压缩进语言符号的人、事、物、景等释放出来,让其浮现在大脑中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表达能力的强弱取决于想象和联想的能力。由于已往绝大部分同学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忽视了这一点,因而语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十分缓慢。
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做起来十分简单。因为生活中的人、事、物、景都能触发人的想象与联想,尤其是我们的青少年学生思想比较活跃,最容易被身外的事物牵出思绪来。比如说,看见路上开过来一辆宝马车,就可能会进入一种幻想:想着自己通过几年的大学学习,掌握了一手绝活,许多单位都争相聘请,开出的年薪一家比一家高,有一家很有实力的公司还答应给配一辆宝马车;看见一对青年男女在公园里散步,就联想到再过几年自己也领着女朋友到此来踏春赏景、湖心泛舟。人总是有思想的,人的思想时时在受着外界事物的影响,随时随地都可能产生出想象与联想来,这为我们想象、联想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奠定了基础。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阅读和鉴赏诗歌是培养和提高想象与联想能力的重要途径。诗歌是想象与联想的产物。写进诗歌中的人、事、物、景等形象中都融进了作者的感情,极易与读者的内心发生碰撞,引发读者的想象与联想。与此同时,诗歌形象与意境的审美特质可以诱导着读者对形象思维的乐此不彼,强化和提高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对艺术形象的形象思维再造没有严格的对错概念,这就为读者充分地展开想象与联想,自由大胆地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读者的想象与联想能力得以迅速地发展。比如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扁舟子”是个什么人,谁也不能给他以确定的结论。正是因为他身份的不确定性,所以你想他是什么人他就是什么人,只要赋予他以相思的情感就没有偏离诗歌形象塑造的本色;再比如说,《诗经·采薇》一诗中有几个士兵形象?长时间以来人们都认为这首诗是写“一个士兵在归途中的回顾和自述,描述了军队生活的艰难困苦”;我以为其中至少有两个士兵形象,这两个士兵一边干活,一边发牢骚,这样想象再造可以使诗歌显得更加地生动和有趣,也更加地接近于生活的真实。
(三)多读作品赏析类的文章
现在有很多同学拿到文章后不知道如何分析。这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二是不清楚应该分析些什么,三是不会分析。要解决这些问题都不难——多看一
用心 爱心 专心
些作品赏析类的文章,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阅读、分析、理解和消化吸收力自然会大大增强。比如说,认真地将本书中每一首诗歌后面的赏析文字读一读,同学们就能感悟出诗歌阅读分析的要点,明确诗歌分析的切入点,学会诗歌欣赏的方法。
应当注意的是,阅读赏析类的文章,常常打上了鉴赏者的思想和感情烙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在读这类文章时我们要持以批判分析的态度,取其可取之处,摒其偏颇之点,千万不可一股脑儿地吸收过来。否则,我们的思想就会被作者所奴化,感情被其异化,就会失去我们自己的主见,表现在分析、鉴赏活动中就很难再有我们的真知灼见。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分析各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对此,我们都应该品评、体味一番,一是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大开我们的思路,二是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从而大大增强我们的阅读分析能力。
(四)读一些哲学著作与伦理学著作
文章是表达人的思想和感情的,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过程,实际上就是化文章中的思想到自己的大脑以丰富自己的思想,化文章中所寄寓的情感入自己的内心以扩大自己的情感的包容性的过程。这就要求鉴赏者自己有比较丰富的思想,有博大的胸襟。为什么呢?因为只有自己的思想是博大的、深邃的,才具有吸收和消融文章思想的能力,只有自己的感情是纯洁而高尚的,才能包容文章中所寄寓的情感。
要丰富和博大自己的思想和提高自己情感的包容性并不难,多读一些哲学著作和伦理学著作就是丰富自己的思想、扩大自己情感包容性最有效的一个途径。比如说,读透了《老子》和《庄子》,我们的思想就变得博大了,读透了《论语》和《孟子》,我们的灵魂就可能纯洁和高尚了。
海因为有博大的胸怀而能成其大,人因有思想的博大与深邃才能消化、吸收和化用一切思想,最终成为大家。多读一些哲学与伦理学著作使我们的思想变得丰富起来,使我们的胸怀显得博大起来,这样对文章思想和感情的消融力就会大大增强,我们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就会迅速地得以强化和提高。
(五)多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
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现在绝大多数同学的语文能力很差,与基础知识的贫乏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说,你不知道诗歌比、兴手法是怎么回事,就体会不到《诗经·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句的妙处;你不清楚排比这一手法的作用,就很难体味到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艺术魅力。不仅如此,知识的贫乏,还可能导致对词句含义与文章思想的错误理解。比如说,乐府民歌中的《上邪》一诗:“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从诗歌本身的特点和上下文意思来看,这里的“雨”只起了一个音节搭配的作用,与“雪”构成了一个偏义复词,而很多书上将此处的“雨”解释成了“动词,下的意思”,这样的解释错误便是由知识的贫乏导致的;又如,《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句,从诗句对仗的角度看,“雨雪”与“杨柳” 相对,这就决定了“雨”在此只能是一个名词,不能是一个动词,它和“雪”构成了一个偏义复词,只起了一个音节搭配的作用。十分可惜的是,长时间以来,很多大、中学教科书都将其解释为“动词,下的意思”。就连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也
用心 爱心 专心
采用了这一以讹传讹的解法:“雨(yù)下雨。《诗经·小雅·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见该书1925页)
要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应做哪些知识储备呢?知识的积累与储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完成。因此,我们首先应做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储备,其中包括: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理论知识。有了这些起码的知识,我们的阅读活动就可以顺利地开展起来,进而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充实和完善,最终达到博学而致用。
总起来讲,现在绝大多数同学的语文能力很差,是学不得法造成的。只要我们走出快速阅读的误区,坚持诵读、研读、品读和心读,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想象与联想能力,读一些哲学和伦理学著作,多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同学们的语文能力就能够迅速地培养起来。
怎样安排文章的结构
结构是指文章的内部构造,表现在写作过程中就是对材料的组织安排和谋篇布局。如果把主旨比做文章的灵魂,材料比做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结构的设置使凌乱的材料有序地排列起来,使零散的材料之间有了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使材料本身隐含的意思明朗化。
(一)结构的构成要素
文章的结构主要包括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开头与结尾、虚实与详略和标题等内容。1.段落和层次
段落,是文章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文章层次的基础。它是作者在表达文章的思想内容时由于转折、强调、间歇等情况而形成的文字停顿,在形式上有换行、空格的明显标志,段落又称“自然段”、“语段”。段落的形成,是由客观事物、客观事理内部联系中的基本成分决定的,它反映了作者思维进程中的基本步骤以及各步骤间的连接和停顿,使文章眉目清楚,帮助读者掌握文章的层次,领会文章的内容。
段落必须具有单一性、完整性,要匀称得当、长短适度,各段之间要有内在联系,上下段之间要自然衔接。段落以其包含的内容可分为单义段、兼义段;以其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表现为开头段、中间段、主题段、引语段、过渡段、小结段、注释段、结尾段等;以其表达的方式和功能又表现为描写段、抒情段、议论段、强调段等。
用心 爱心 专心
段落由一个或多个句子构成。其内部结构一般表现为以一个中心句为主,其他句子从不同侧面为集中表达中心句的意思服务。各句子间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转折、因果等逻辑关系,这些关系决定了段落的结构类型:总分式段落、并列式段落、承接式段落、递进式段落、选择式段落、解说式段落、转折式段落和因果式段落。
分段的主要目的是使文章眉目清楚,层次分明,易于理解。分段要注意各段之间意思的连贯,使文章脉络通达,分之成段,合之成篇。文章划分自然段的多少,以意思表达准确、清楚、层次清晰为基本原则,应灵活掌握,酌情而定。
层次,也叫“结构段”,是指出于表达主旨的需要而在文章内容的安排上所呈现出的一种内在的组织形式,它是大于或等于自然段的一种文章的结构单位。
层次和段落不同,它是全文的内容次序和结构单位。一般一个层次包括几个段落,也有一个层次只包含一个段落的。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思路,为了表达的需要,把文章分成了诸多自然段。同时又按照各自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用几个自然段来共同说明相对较大的话题,就组成了一个结构段。结构段与文章的主旨有比较直接的关系,结构段的话题有时就是全文主旨的一个方面,几个大的结构段共同围绕文章的主旨,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2.开头、结尾和文眼
开头是指文章的起始部分,古人称之为“起笔”、“发端”。开头是文章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居于全文“定调”的地位,是作者思路的起点。好的开头可以使文章一气呵成,条理清晰,更好地表现主旨;能一下子抓住读者,吸引读者进入阅读状态。如余秋雨的《都江堰》一文的开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开头要从文章的全局出发,要从文章不同的体裁、不同的风格出发,考虑恰当的方式;入题要快,行文切题,写得引人入胜。开头常见的方式很多,如开门见山、起笔释题;或介绍人物、或记叙事件、或描写环境、或交代动机;可抒情、可提问、可用反语、可摘言引语等。
文章的开头应该“先声夺人”,应该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无论采取哪种方法、哪种思路去写开头,都应该达到这样一种客观效果。
结尾是指文章的收束部分,古人称之为“收笔”。结尾在文章中常常起深化主旨的作用,应该力求写好,使其具有更大的艺术魅力。
结尾是文章结构中的重要环节,构思时应从全局出发,与开头一并考虑——执笔前考虑好结尾,写起来心中才有底,思路才会顺。结尾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写得依情顺理,水到渠成,恰到好处,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结尾常见的方式很多,如卒章显志、篇末总结、篇末提问、篇末呼告、抒情收篇、哲理收篇等。
文章的结尾一般要“发人深省”,要能给人留有回味的余地。如果把话都说尽了,明白倒是明白,但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因而使文章主旨表现的效果不佳。如小说《**》的结尾:“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健康。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文眼是指诗文中那些最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句。它像一个人的眼睛,凝聚着文章的全部精神,从中可以窥见文章深刻的意蕴,是一篇作品艺术构思的“焦点”。朱自清的《绿》,表现喜出望外、异乎寻常之爱。文章起于“惊诧”,终于“惊诧”,主体部分前注后顾,映衬对比,层层拓开,说明为什么“绿”之美能使人“惊诧”,出色地完成了意境的创造。文眼是作者经过艺术概括与集中,把作品的思想与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聚光点”。写文章要立“文眼”,作为统帅材料和结构全文的出发点。
3.过渡和照应
用心 爱心 专心 27
所谓“过渡”,一般是指段与段之间意思跳跃性较大时,一层意思说完之后要用一些词语、句子、段落标明或提示而转到另一层意思。说得简单一些就是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过渡,在文章中起着桥梁的作用,能使两层意思自然、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文脉一气贯通。
在实际写作中,大多数文章都需要用过渡语言,或用过渡词,或用过渡句,或用过渡段,使文章前后连贯,形成一个整体。怎样运用过渡语言呢?一般分这么几种情况。
一是当文章上下层次的内容比较单一,两层的意思相近,或者两层意思转换、跳跃不大的地方,可用过渡词或词组。时间转换用时间词,地点转换用方位词,表示意思转折的用“然而”、“但是”、“可是”等,表示结论的用“由此可知”、“可见”等,表示因果关系的用“因为”、“所以”等,表示总结的用“综上所述”、“总之”等。
二是当上下两个层次内容比较复杂,层次跟层次之间意思有较大转换或跳跃时,用过渡词语可能连接不起来,但用一个较简单的句子可以连接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用过渡句。例如:写一篇《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查》,上一段写了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下一段写文史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中间就要用一句话来过渡——可以这样写: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不尽人意,文史类大学生又如何呢?
三是当两个层次的意思相隔很远,有着很大的转换或跳跃时,就应该用过渡段。这种过渡段虽然自成段落,但都是句子不多的小段,有的甚至只是一个短句子。
过渡处理得好,文气才贯通,文章的结构才会严谨,所以在写作中应该重视过渡。
一篇文章不但要前后连贯,而且要前后照应。有的时候,前面说过的话,后面要有着落,或再加以补充、发挥;有的时候,后面要说的话,前面需要先交代或暗示一下。照应就是这种前后文之间的互相呼应。缺乏必要的照应,文章就会显得不严密、不周到。照应得好,就能使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主旨突出,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照应表现在文章中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前后呼应,即文章中前面的伏笔或交代与后文相照应。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开头说:“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这里是一个伏笔。后文有许多地方与这段文字相照应。这些前呼后应的文字,不仅使文章结构严密无隙,而且反复叹咏,强化了感情表达。二是首尾呼应,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相照应。如前面我们所看的《想家》一文。
三是文题呼应,即行文与标题相照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文中多次点题,使文章中心突出,形象鲜明,生动感人。文题呼应不但帮助读者理解文章内容,而且不断提醒读者思考标题的含义、作用,使文题浑然一体。
照应可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感,给读者一种满足感。照应要注意语言的精练、含蓄,力戒出现前后重复、语言罗嗦的问题。
4.线索
线索是指文章或作品中把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里的反映。线索不仅贯穿于整个情节发展的过程,将有关场面连缀成情节整体;也贯穿于文章非情节因素之中,把情节因素与非情节因素连在一起,起着结构全文的作用。线索安排的方法有:以时间推移或空间转移为线索;以事物的内在联系为线索;以人物或事物为线索;以作者思想感情为线索等。一篇文章一般只有一条线索,但有的文章则有两条或多条线索。线索又可分为主线、副线、明线、暗线等。
5.虚实与详略
我们强调文章内容充实是指写进文章中的材料既是真实的、典型的,又是丰富的,能够充分表现文章的主旨,使作者的思想观点令人信服,文章具有说服力。文章结构上的“实”与此有着很大的不同——结构上的虚实主要是指感性材料与理性材料的合理搭配、意义段与过渡段
用心 爱心 专心 的巧妙结合等。虽然感性材料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但一味地使用感性材料或者缺少必要的过渡句、过渡段,都会导致文章结构过“实”,使文章显得呆滞、拘谨,缺乏生气;而理性材料使用过多,又会使文章显得空洞,缺乏思想的厚重感。因此,写作时要根据主旨表现的需要,合理地搭配材料,巧妙地使用过渡句和过渡段,使文章张弛有度,虚实相映。
文章材料的详略安排实际上就是根据主旨表达的需要突出重点的问题。所谓详,就是把与主旨关系密切的材料写得细致、具体;略,就是把与主旨关系不大的材料写得概括、简略一些。文章材料的详略安排得当,不仅可以使文章的主旨突出、层次清晰,而且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怎样安排文章的详略呢?有以下三个要点:
一是服从于主旨表现的需要。在写作过程中,材料的选择和处理都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让主旨立起来是材料使用的最终目的,因此,材料的详略安排首先要服从于主旨表现的需要。
二是要根据不同体裁的特点来安排文章的详略。体裁不同,内容的侧重点各异,对材料详略的处理有不同的要求。如议论文重在说理,详细而深入地论证问题、剖析事理是其写作的主要任务,而对于所引用的事实,只用其本质意义,不必展开详细的陈述;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对典型事例必须详细记述,包括重要的细节都要写得清清楚楚,而对于抒情和议论的部分只须简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够了。
三是要根据读者对象来确定文章的详略。凡是读者都十分熟悉的材料只需点到即可,读者不熟悉但对表现主旨十分重要的材料要详写。
6.文章的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不仅能够增强文章的魅力,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产生阅读的欲望,而且可以揭示文章的主旨,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提高文章的实际应用价值。怎样确定文章的标题呢?确定文章的标题应该注意这么几点:一是要紧扣文章的内容,或揭示文章的主旨,或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使题目与文章的内容相符;二是要新颖生动,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三是要突出醒目,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四是要明确具体,一目了然。
(二)安排结构的原则 合理地安排文章的结构可以突显文章的主旨,提高材料在文章中的表意效果,最终提升文章的应用价值。一般来讲,安排文章结构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安排文章的结构要服从表现主旨的需要。因为文章的核心是主旨,主旨表现好了,文章才算是成功的,所以无论是材料的选择还是材料的安排都要以主旨为中心。在巴黎艺术馆里,陈列着艺术大师罗丹的一尊巴尔扎克雕像。雕像身披宽袖长袍,头部微仰,双唇轻闭,额纹紧蹙,目光深邃,仿佛正在构思一部新作,酝酿一个细节,捕捉一个确切的词。可是,如果看得再仔细些,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断了双手的巴尔扎克!这究竟怎么回事呢?原来罗丹最初雕塑这个作品时,雕像的双手是完好的。只是因为这双手雕塑得太出色了,以致转移了人们的视线——人们的视线应该落在这尊雕像的脸部,因为罗丹的创作意图是为了表现巴尔扎克深思的神态。因此,当罗丹在雕像完成后,听到他的学生对这双手发出的赞扬声:“只有上帝才能创造这双手,它们简直象活了一样!”时,毫不犹豫地抢起大斧,把这双“举世无匹的完美的手”砍了下来。这就是说,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的每一部分的布局都必须服从整体的需要,特别是要服从主题表现的需要。
其次,文章的结构安排要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一切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文章结构的安排必须反映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与内部规律。只有这样,文章才会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再次,安排文章的结构要适合文体的特点。不同的文体有它自己的特点,安排结构时要遵循这些特点。比如说,记叙文主要是写人记事,这就要抓住中心人物或中心事件的线索安排结
用心 爱心 专心 29
构,线索清楚,才能层次分明,才能前后连贯;议论文主要是论事说理,要遵循材料间的逻辑关系,围绕论点来安排结构。
最后,安排文章的结构要适当考虑读者的阅读需求。简单说就是使文章的结构尽量能够吸引读者、感染读者。比如说记叙一件事,用顺叙来写比较平淡时,可以采用倒叙的方法来写,将最精彩的片段提到前面来,以增强文章对读者的吸引力。
(三)安排结构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安排文章的结构是一项技巧性很强的工作,对作者的思维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受作者思维创造性的影响,安排文章结构的技法丰富多样、变化无穷,这使得文章的结构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初学写作的人,不要急于研究各种表现技法,而应当首先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方法,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安排文章结构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围绕中心思想,把不同时间和地点发生的若干事件组织起来。这些事件虽不是同一时间或同一地点发生的,但其所蕴含的思想意义是相同的,即他们能够表现同一主题。如《苏武传》就是紧紧围绕着表现苏武坚守节操、不辱使命、忠贞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主题展开描写的。
2、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记叙人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来安排材料,如《垓下之围》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3、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安排材料,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就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这样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的。此外,还有按照空间位置的转移或视角的变化来安排结构的。
关于文章结构安排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三点:一是完整性,即结构安排应该顾及全篇,不是仅仅考虑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主体,而是在安排文章的结构时做整体上的考虑。只有做到了结构的完整,文章才不会支离破碎、前后脱节;二是严密性,即文章的内容之间要有内在的联系。结构的方式有各种各样,但是无论采取哪一种结构方式,都要使文章的材料之间紧密联系。如果某些材料之间缺少特定联系的话,那么就会影响文章主旨的表达,甚至会出现不知所云的情况;三是连贯性。所谓连贯性,简单说就是文章的各部分内容之间具有连贯性。具体地讲就是文章的材料之间不是生硬地放在一起,而是彼此之间有一个启承转合的过渡。要使文章的结构具有连贯性,文章中必须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比如说时间线索、空间线索、人物成长的线索、人物的情感线索等等。文章中有了这样一条清晰的线索,就可以将材料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了。
用心 爱心 专心
怎样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是思想与感情的载体,是构成文章的物质基础。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它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为人们的交际、交流和思想表达提供了物质基础。无论是从事文学创作,还是从事一般文章写作,都不能不学习语言。
(一)语言使用的基本要求
不论写哪一类文章,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都是相同的: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语言生动,文字简练。
1.用词要准确
所谓用词准确,就是要用最确切、最恰当的词汇,准确地表达作者要讲的意思。怎样做到用词准确呢?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区分词义的大小和轻重,词语的选用要恰当。汉语词汇丰富,同义词、近义词很多,它们的意义大多只有细微的差别,如果不严加区分,很容易造成表意不准确的问题。(2)注意词义的修饰、限定,防止产生歧义。一词多义是汉语的一大特点,为了确保作者意思表达的正确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读者的误解或曲解,在遣词造句方面,要注意定语、状语和补语的使用,以使句子中心词的意思更加明确、具体,避免产生歧义。
(3)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汉语中有一部分词语除了本身所具有的理性意义外,还带有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如“成果”带有褒义,“后果”带有贬义,“结果”是中性的。词语的感情色彩极精妙、细微,在遣词造句时,不仅要注意词语的褒贬意味,而且要仔细琢磨褒贬意味的轻重和词语的情调,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
(4)注意词语的正确搭配。这里的搭配包括语法搭配、修辞搭配、逻辑搭配、习惯搭配等。语法搭配指主谓搭配、动宾搭配、修饰限制成分与中心词搭配等;修辞搭配如前后文相应位置的词尽可能词性一致、构成方式一致,词义相同或相对或相反,比喻句本体词和喻体词的搭配等;逻辑搭配指词与词的逻辑关系,前后文相关词的逻辑关系等。此外,语言习惯搭配也是应重视的。
写文章要做到用词准确,必须掌握丰富的词汇。在使用时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字斟句酌,从丰富的语言贮存中选取最恰当的词语。
2.语句要通顺
语句要通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合乎语法规范,二是要符合逻辑。
所谓合乎语法规范,就是没有“语病”。有语病的句子不仅不能恰到好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容易产生歧义,而且会造成整个语段语气不贯通等问题。怎样有效地防止语病呢?除了掌握语法和修辞知识外,还要加强语感训练,语感强了,写出来的东西就文从字顺。
不合逻辑也是造成句子不通顺的主要原因,其主要表现是概念不明确,判断不恰当,推理不合逻辑等。如“这本书上的文章我基本上全部读过。”这里,“基本上”和“全部”两个概念的外延是不等的,这个句子有逻辑上的问题。怎样避免出现逻辑问题呢?一般地讲,逻辑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粗心大意和对事物缺乏深入了解造成的,只要认真一点,对所要表述的事物了解得全面一些,逻辑问题大多都是可以避免的。如同学们很容易犯的“朝霞满天,晴空万里”、“皓月当空,繁星灿烂”这样的逻辑错误,只要对实际景物稍加观察就可以完全避免。3.语言要生动
一篇文章有没有味道,能不能让人喜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生动活泼。生动的语言能让读者触摸到形象,感受到真情,体验到美感„„那么,怎样才能使语言生动活泼呢?
用心 爱心 专心
(1)注意动词和形容词的准确使用。语言的生动首先体现为对人物情态的再现绘声绘色,使人物活灵活现,对景物的描写逼真细腻,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而要做到这一点,动词和形容词的使用极为关键。例如:
六十二分
物理卷子发下来了,我考了六十二分,是仅有的六个及格者中的一个„„
放学了,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回到家,怯怯地将卷子递给了爸爸。爸爸的脸色变了,变得可怕了,我害怕地向墙角移去。
“你这是怎么考的试,你上课都干什么去了?”爸爸抖着手中的卷子叫着。
我吓得哆嗦了一下,委屈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没干什么,这次考试我们班只有六个及格的。”
就这样,爸爸不分清红皂白,抡起鸡毛掸子就打了过来„„
我哭了,哭得好伤心,好伤心的。
(陕西马莹)
这篇习作写得很生动,关键在于动词和形容词恰到好处的使用。如其中的“忐忑”、“ 怯怯地”、“ 向(墙角)移去”、“ 抖着”、“ 哆嗦”等词的使用使人物的情态活灵活现。(2)适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但可以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而且能调节音节,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一段文字:“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到办公桌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往孩子口里塞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一起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这段文字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既加强了语言的美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又渲染了感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修辞手法的运用要自然、得体,应需而用,切莫为粉饰语言而矫揉造作。
(3)注意句式的变化和多样化。句式的变化与多样化不仅可以调节语言节奏,增强语言的美感,而且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如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的一段文字:“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刚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这段文字有说明,有叙述,有描写。句法参差有致,单句,复句,对偶句,排比句,安排得自然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节奏起伏,既增加了文章表现力,又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4)注意语言的情感渗透。中国传统文论一直强调文章要以情感人,如果字里行间渗透着真挚的感情,就更能吸引和感动读者,语言的生动性也会更强。如《听听那冷雨》中的一段文字:“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4.文字要简练 简练,就是指文章里没有废话,没有词藻堆砌,没有不必要的词语重复,做到“言简意赅”。要做到语言的简练,必须克服这样两种倾向:一是不要一味地去追求语言的修饰,从而避免词藻的堆砌;二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有的人写文章,总怕别人弄不懂自己的意思,同样的意思翻来覆去的说,造成语言罗嗦的问题。事实上,真正好的语言是让人回味无穷的,这就要求其含蓄,给读者留有一定的思维再造空间。
(二)语言能力形成的基本途径
用心 爱心 专心
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与基础,直接决定着听、说、读、写能力的高下,学语文首要的问题就是要下功夫学好语言。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语言呢?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指出:“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第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三个方面是我们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应全面兼顾,不可偏废——因为中国文学的语言重视形象性和情感渗透,而外国文学的语言则更富于哲理,二者之间有着很强的互补性。
1.从生活中学习新鲜、活泼、生动的口头语言
生活是语言的第一源泉,生活语言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及其表现力使文学语言相形见绌——文学语言是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提炼和加工出来的,其鲜活性、情境性和表现力往往逊色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如享有“读了《增广》会说话”这一美誉的启蒙语言训练读物《增广贤文》实际上就是一本格言谚语汇集,其语言融形象性、情感性、哲理性于一体,表现力非一般文学语言所能比拟。二十几年前我在乡村小学教书的时候,学校旁边住着一位老人,没读过书,但出言不凡,我常与他在一起交谈。有一天,我问他:“大叔,你的背怎么弯得跟弓似的?”老人冲我一笑说:“树大皮厚叶稀,人老腰弯头低:这是自然规律。”后来我认真地观察了一下,果真树愈大愈老,其叶愈稀。我想老人的话之所以具有极强的概括力,生动、形象,表现力极强,关键在于它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
再如乡村那些没有读过书的老翁老妪,在夸自己的小孙女时常说:“我那孙女长得跟一朵花似的”,跟别人说自己讨厌的烫了头的儿媳妇:“我们家的那个‘卷卷毛’真少教养”等等,这些语言都很生动、很形象。是他们从书本上学的吗?不是,是生活打入他们的思维之中的。说到这里,我想大家也许能够明白一些,我们之所以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是因为长时间的生活积累与体验,使人民群众的语言在反复地使用过程中,已经经过了自然的选择与淘汰,留存下来的大多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另一方面,语言是从生活中产生的,我们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的同时,认真地观察生活、理解生活、体验生活。当生活中的景与物、人和事打动你的时候,也许就会有极生动、极形象的词句从你的脑子里蹦出来,使你捕捉到鲜活的语言信息。
当然,人民群众的语言在鲜活、生动、富有表现力的同时,往往还掺杂一些粗俗、怪僻的东西,有些语言也可能不符合民族语言的规范,这就需要我们来选择、提炼和加工。
2.多读名著,学习规范化的书面语言 对于同学们来讲,课堂是语言学习的主要阵地,中外名著是我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素材,多读名著、学习规范化的书面语言是我们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在这一方面,有三点应该注意:一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都要涉猎,因为中国文学的语言讲究形象性与情感性,外国文学的语言更富于哲理性,二者之间有很强的互补性。二是要重视诵读。我国古人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口不绝吟”——文章熟读了、成诵了,才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继而转化为运用能力;名著读多了,语言的感性积累多了,自然就能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了。三是对不同作品的语言要认真分析、研究和比较,从中体会其遣词造句妙处,学习语言组织的方法和技巧。
3.要学会锤炼语言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而改文章的能力首先表现为锤炼语言的能力。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每次写好文章后贴到墙上,反复地看,不断地改,有时文章改到最后,初稿中的字一个也不剩了。鲁迅先生在运用语言上有极高的造诣,他主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高尔基指出∶“必须这样描写人物,描写生活——要使每一个字能发光,可以歌咏,要使句子里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要使每一个句子完全准确、生动地给读者描写出那些正是你要表现的事物。”
锤炼语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借助于大脑中已经形成的语言潜规则对句子进行修正,使词与词的搭配合理,句子通顺,意思表达恰到好处;二是通过反复地修改,使语言更
用心 爱心 专心
加生动、形象,更富于表现力。因为在实际写作过程中,为了防止写作思路的中断,一般对词句不作过多的推敲,遣词造句方面难免会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写完后对其进行反复的推敲,尽管不能使其字字珠玑,句句警策,至少可以保证其思想表达的准确性,可以提高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4.学点语法、修辞和逻辑知识 不论是从生活中得到的,还是从名著中学来的,就语言来看语言,难免会流于感性,这样很难形成对于语言的识辨能力,不利于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学点语法、修辞和逻辑知识,可以使我们从理性的高度认识语言、研究语言和正确的使用语言——语法是研究遣词造句规律的,掌握了语法就能自觉地发现并纠正病句,正确地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学好了逻辑,可以防止语言中的逻辑错误,使概念准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规则和规律;学好了修辞,掌握了锤炼词语、选择句式及各种修辞的方法,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新鲜活泼,富于变化,把思想感情生动地表达出来。总之,学好了语法、逻辑和修辞,能把不自觉的语言实践变为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更加准确、生动地运用语言。
【观点对比作文】推荐阅读:
我对读书的观点作文09-09
教育理论观点07-02
“二期课改”理念观点08-25
关于名人观点啊11-01
群众观点教育活动方案06-09
观点议论文范文06-10
善意的谎言正方观点09-18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07-03
演讲如何巧妙地表达观点07-22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作文450字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