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课外阅读方法(精选10篇)
1.初中生课外阅读方法 篇一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指导 曹培丽
初中文言文是同学们学习中的难点。老师在教学中不是过于死抠字、词、句而显得呆板、缺乏生机,就是流于形式而显得浮夸、不扎实;同学们在学习中对于这些“之乎者也”的文字兴趣也不大,甚至感到头疼。这样一来,往往课内文言文最终以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的需要。如此,也势必影响了同学们们对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因此,如何走出这样一个困境,真正体会古人的思想情感,领悟文章的时代意义和指导意义,感受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呢?
一、“读”文本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对于课外文言文更是离不了“读”,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由易到难,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地把握文本,领悟主旨,并从中获得启示。.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许多同学们在阅读中急急忙忙,囫囵吞枣,抓到题目,再回头看文本,找答案。事实上这样做只能是事倍功半,既浪费时间,又抓不到要点。所以,拿到一篇课外文言文,可以先进行整体的速读,感知全文内容。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都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可采用默读或散读的方式,快速了解短文的几个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的基本情节和结局等,从而达到初步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的目的。
2、精读语句,正确停顿
面对一篇陌生的文言课文,许多同学们缺乏耐心来疏通文本内容。尤其是一些语句内的停顿往往被忽略了,从而造成阅读的障碍或歧义。如何正确处理停顿?当然首推朗读。采用一定的朗读方法反复朗读,感受恰当而必要的句读,理清句子内部的层次和关系,从而深入了解文意。
3、品读细节,把握人物
课外文言文以故事取胜,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内容后,要想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自然离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则要关注人物描写,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本质和用心。同学们要注意品读这些细节,如: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关注神态的变化,注意动作的指向等,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例如语段1:
有白日入人家偷画者,方卷出门,主人自外归。贼窘,持画而跪曰:“此小人家祖宗像也,穷极无赖,愿以易米数斗。”主人大笑,嗤其愚妄,挥叱之去,竟不取视。登堂,则所悬赵子昂画失矣。
这则短文中主人的“大笑”“嗤”“挥叱”“竟不取视”等神态、语气,仔细品读,就可发现主人是一个自以为是、易被假象蒙蔽的人。如此,再结合结局,短文的启示意义就凸显而出了。因此,品读人物言行,人物的性格、为人也就了然于心,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也必然顺理成章了。
二、“圈划”文本
前面提到阅读中要整体把握,这是针对短文的大致意思,要准确理解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局部和细节也是不容忽视的,甚至一些看似平淡的叙述性语句也不能马虎,否则会出现理解的偏差。基于此,同学们们在短文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圈划工作,可使阅读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关注注释,圈划适当
课外文言文一般会给予同学们以下几类注释:人名注释、地名介绍、时间提示、疑难字、词、句解释等,通过这些来帮助同学们疏通文意,理解主旨。但同学们往往在阅读中迅速浏览,一晃而过,等到语意理解不清,再返回重新参照注释。这样一来,时间也浪费了。与其这样,不如及早圈划,为疏通文意、理清人物关系早作准备。
如人名,古文中往往只用名或官职名等来指称,同学们如果不参照注释在短文中将之圈划出来以示区别,极易造成混淆,形成理解的偏差。例如语段2: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中 “起之为将”“ 起为吮之”的“起”是人名“吴起”,注释中解释了,但有些同学们不关注的话,会将“起”解释为“起用”“起身”等,这就形成了错误的理解。对地名、时间的圈划也如此。
对于疑难字词句的解释,则更需要在短文中圈划和注明,以帮助自己更快、更好地疏通文意。如语段3:
景公赐晏子狐之白裘,元豹之茈,其赀千金,使梁丘据致之。晏子辞而不受,三反。公曰:“寡人有此二,将欲服之。今夫子不受,寡人不敢服。与其闭藏之,岂如弊之身乎?”晏子曰:“君就赐,使婴修百官之政。君服之上,而使婴服之于下,不可以为教。”固辞而不受。
文中的“茈”注释为价值,“弊”注释为“破旧”,“ 不可以为教”注释为“不能教化百官”,如果没有以上注释,同学们很难理解句子的意思,甚至影响到对主旨的感悟。而如果将这些字词句圈划而出,并在语段中作相应的标记,同学们就能快速有效地疏通文意,而不用一而再,再而三地于注释和语段间来回搜寻。
2、关注人物,圈划言行
课外文言文中人物不多,关系也较简单,但由于是文言,所以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而且文虽短,意却深,主旨的揭示往往比较含蓄。因此,在默读、朗读等的基础上,要注意理清人物关系,分清主次人物。然后,针对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适当的圈划;并且针对圈划内容思考人物发出言行的理由、目的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或后果,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为人。如语段4: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崇宁、大观间,海外诗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
同学们先圈划出文中欧阳修的言行,再加以分析。如:欧阳修面对苏东坡的文章表现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通过圈划思考明白了欧阳修对苏东坡的欣赏 ;又通过对他的语言描写的圈划弄清了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赞叹之情,如此一位胸襟开阔的大文豪的形象就活在同学们心中了。
另外,也不要忽视对次要人物的言行和表现进行圈划,因为次要人物往往对主要人物起到衬托的作用。如:《东坡诗文》中“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这句话如果能够圈划分析的话,就不难发现是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赞扬了苏东坡的文学造诣。
3、关注议论,圈划中心
有些短文在故事情节结束后会出现一些议论性的语句,有反问语气的,有感叹语气的,有评论语气的,等等。圈划这样的语句,可以更好地帮助同学们感悟文章中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如语段5: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矣。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木盾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文末的“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就是一句感叹语气的议论性语句,在阅读中圈划,就可以概括出“为人处事不要固执己见,作茧自缚,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勇于探索创新”的启示。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三、疏通文本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思想内容,对于短文中出现(注释中未出现)的关键字词句的理解,也要学会适当的方法,从而更好地疏通文意,为把握人物,感悟中心服务。
1、掌握关键字词的含义
文言文中需要初中同学们掌握的字词并不特别疑难,只是有些同学会由于缺乏正确的方法而缺少自信,还未尝试,首先就畏难而退了。实际上掌握一定的方法,理解并非难事。
首先,平时要注意进行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也就是将课内所学的关键实词的含义充分掌握,然后熟练地运用到课外文言文中。如:常见的“使”、“为”、“去”“易”等的几种常用意义熟记于心,碰到具体语句选择适合的意义。还比如常见的一些通假字,也要了然于心。
其次,要学会采用双音节词来解释单音节词。这种方法可能会出现一个单音节词可用多个不同意义的双音节词来解释,并结合具体语境或前后文关系,选择一个合适的词。如语段3中:“晏子辞而不受”的“辞”有“告辞”、“推辞”、“辞退”等多种解释,结合具体语境,应为“推辞”。
再次,注意文中词性的转换。虽然初中阶段并不强调同学们掌握文言文的词性,同学们要对此有意识。如:名词转换为动词,形容词转换为动词,名词转换为状语等,了解词性的转换,对于更好地疏通文意还是很有必要的。
2、积累特殊的文言句式
字词的含义理解了,并不代表同学们能顺畅地疏通文意了,还进行句子解释的指导。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子有固定的句式或句型,只要同学们熟练掌握,句意的疏通问题将迎刃而解。
首先,同学们要熟悉熟悉一些常见的固定句式,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标志。如:
判断句:用于表示判断的词常有“...者,...也”、“...者”、“...也”等
疑问句:疑问代词(谁、何、安、焉)等,疑问语气词(乎、耶、邪)等
被动句:被动词(于、为、为...所)等
否定句:否定词(不、未、非、无、否)等
其它还有“乃”“为”“非”“悉”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其次,学会调整倒装的成份。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数量词后置等,让同学们学会调整语序,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再次,养成主动补充省略成份的习惯。如有些语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量词省略,等等,教师要指导同学们联系上下文,作出恰当的补充,使句子意思完整。
以上是对如何提高初中同学们课外文言文阅读水平的一些建议,这些方法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综合运用的。同学们在学习中不能心浮气躁,而应掌握正确的方法,沉入文本,认真阅读,积极思考,那么对古人的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也能水到渠成了。
2.初中生课外阅读方法 篇二
事实上, 在农村, 有像样的图书馆、阅览室的学校屈指可数。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的教师对课外阅读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 重课内灌输, 轻课外阅读。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程度不高, 普遍对课外阅读不重视, 大多数的家长反对自己的孩子买课外书。不少学生把课余时间都化在看电视、玩游戏、看通俗读物上。农村初中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亟待提高。如何有效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笔者认为,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 能解决以上问题。
一、星级评比—促读
(一) 评选“推荐我最爱”
俗语说得好:一本好书能帮助学生净化灵魂, 陶冶情操, 了解过去, 明了今天知识和科技的时代, 提高审美能力, 让那些充满凶杀、色情、迷信等丑恶内容的书本见鬼去吧!语文教师有责任为学生推荐无数的优秀故事、人物传记, 让美的形象, 美的情绪, 美的思考, 美的兴趣占据学生的精神空间。为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我要求学生推荐一本书, 谈推荐理由, 读书体会或心得、读后感, 谁讲的最好就被评为推荐之星, 给予奖励, 并奖一本他认为最喜欢的书给他。这样就促使他 (她) 阅读的被动变为阅读的主动, 慢慢地就喜欢起阅读了, 阅读兴趣也逐渐提高了。
(二) 考试检测
《语文课程标准》有关阅读的要求是:初中生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 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针对此要求, 我们规定寒假2 本, 暑假4 本必读书, 平时上学期间, 每学期会推荐2—3 本。学期初对寒暑假的阅读情况进行考试, 学期末主要检测学生本学期利用周末时间所看课外书或各种杂志时积累的课外知识情况, 评出一二三等星级, 并作为学期末个人评比的依据之一。
(三) 举行各种比赛
组织学生进行“猜谜比赛”“成语接龙”“故事大王比赛”“朗诵会”“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为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 并使其将课外知识内化、积累, 扩大信息储蓄量, 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有着积极的意义。比如到了八年级, 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每天尽量少布置课外作业, 让学生保证有半小时的看书时间, 让他们用心地去看自己喜欢的有益书籍, 给他们一个自由思考、赏读的空间, 每个同学都准备一个日积月累记录本, 每次看完书后, 记下书名、作者、文章的优美词句或精彩片段, 写下自己读后的体会、感想。在此过程中, 不要忘记激励, 每星期一次展评, 评选“读书笔记优秀奖”“读书笔记进步奖”, 这种激励制度也会增强学生阅读的信心, 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二、小组合作——带读
我们尝试在班级和年级中成立“读书合作小组”, 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 进一步扩大信息交流量,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 办小组手抄报
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动手编, 稿件内容自己搜集, 编好的手抄报全班同学互看互评, 内容健康、书写端正、设计美观的为最佳小组小报。因为小报的内容大多来自于课外书籍, 它必定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二) 开展互借互阅
班级是学生每天活动的主阵地, 可以让学生这个主要场所接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 建立小组图书角是一个极好的形式。图书角的书由学生从家中带来, 没有的也可以买新的, 只要每人至少一本, 多多益善。由组长造册登记后管理, 每天课外活动时间为借书还书时间, 每隔一段时间小组互换交流。小组成员可以将自己最近读到的好书放入本组“图书角”, 限定每位学生在每个学期提供图书的最低限度;或者提供一些好的文章线索或书评, 实现阅读材料的资源共享。这其中教师要安排学生对提供书籍和文章线索的同学进行记录统计和管理, 并以此来确定每组同学的阅读权限。然后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奖励, 以强化同学的参与兴趣。
三、家校合作—帮读
赢得家长支持, 改善家庭阅读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萌发, 既受生理心理条件的制约, 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关的调查材料表明, 兴趣的形成和迁移并不是偶然的、不可知的, 父母、兄弟姐妹、老师和朋友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有较多的影响。所以首先要和家长进行沟通, 努力转变家长们认为看课外书是浪费学生学习时间的片面认识, 使家长认同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对学生学业成绩提高和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然后, 要不失时机地与家长沟通交流, 并布置一定的作业请家长监督配合。
(一) 设阅读积分卡
阅读积分卡由家长监督填写, 根据所读字数进行打分, 要求学生天天读, 天天记。文摘卡由教师亲自检查, 数量多、质量高的为优秀。评选课外阅读先进并计入学生成长档案袋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评价。
(二) 典型示范
在家长会等场合将学生中家校合作的成功典型向学生和家长介绍, 同时推选优秀家长介绍自己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优秀经验, 借助优秀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巨大收获的榜样作用, 让实实在在的学习经验打动家长, 让他们真正从思想上对课外阅读有足够的重视, 让他们自觉地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 从行动上配合教师督促孩子多读好书。
3.高中生课外阅读现状及改变方法 篇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学习。高中三年,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的学习,对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课外阅读与阅读课文一样可以积累词汇,增强语感,提高阅读能力,但课外阅读不仅仅可以作为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提高语文成绩,它还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陶冶情操,历练思维,提高品位的一种必须。囿于学校课堂学习,生活面狭窄,学生在人生的直接经验极其匮乏的求学阶段,更需要通过课外阅读,间接认识人生,认识人性。
高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如何呢?
有的家长基本不读书,不买书,不藏书,其孩子也就缺乏课外阅读的意识和习惯。
有的学生和家长怕课外阅读影响学业,就减少甚至杜绝课外阅读。
有的学生阅读层次低,喜欢阅读卡通、漫画,表现出明显的孩童心理;有的学生沉溺于消遣式阅读,喜欢读生活类时尚杂志;有的学生喜欢阅读武侠类、恐怖类作品。
有的学生只把语文课本和同步练习册当作语文学习的《圣经》,就像小孩子把家门口的水池当作大海,而忽视课外阅读。
如何力所能及地改变这种现状呢?
首先,语文教师一定要具有大语文教学的观念,只有语文教师切实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到“语文难分课内外,课内课外是语文学习的两条腿”,他才会大张旗鼓地“鼓吹”课外阅读,才会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
一入高中,让学生每人纸笔回答“语文是什么”“如何学好语文”这两个紧要的问题。就笔者的经验,其实学生也知道,语文学习需要重视学习课本,也需要重视课外阅读。不过他们只是朦胧地如此认识,且“知易行难”。教师汇总学生的回答,就势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
解决了观念问题,当教师和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一致起来的时候,教师最需要做的是,把课外阅读的书目,印发给学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附录一“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就是“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的最佳蓝本。
“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要求学生在三年中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推荐经典著作,如《论语》、《庄子》、《红楼梦》、《呐喊》、《欧也妮·葛朗台》、泰戈尔诗、朱自清散文、《茶馆》、《歌德谈话录》等。
“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还明确指出“阅读材料包括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因此,笔者在印发给学生的书目中增加推荐了《南方周末》、《杂文选刊》、《李敖有话说》、《闲话中国人》(易中天)、《守望的距离》(周国平)、《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活着》(余华)。
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老师下发的书目,每人定期买一本书,签上购买日期和学生本人姓名,作为周末作业上交,检查。一位学生的桌洞里,床头上,如果没有一本足以滋养心灵的好书,是让人感到失望甚至担忧的。
每周,至少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有时,也由教师从网络上下载最新的时事评论,让学生阅读,并发表看法。
每周,学生有一千字的好文好段摘录任务,作为课下作业,时时提醒学生,勿忘课外阅读,并通过摘录,提高阅读功效。
个别学生,为了应付作业才阅读,为了完成摘录才摘录,心沉不下去,缺乏阅读的快感,享受不到在阅读中审美和思考的乐趣。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可以劝说,引导,鼓励;可以实施个性化课外阅读指导,如更换阅读材料,降低阅读深度,设计出更适合他的阅读计划。
每当寒暑假,假期作业之一就是读课外书,并写一篇不少于一千字的读后感或评介文字。开学后,收缴,查验,评比,展览。
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引发学生课外阅读欲望。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顺便介绍“乌台诗案”,引发学生对苏轼的好奇及阅读《苏轼传》的欲望;学习《阿Q正传(节选)》,一定让学生阅读其全文,并鼓励学生去读《呐喊》;学习《琵琶行》,顺便介绍凄美哀婉的《长恨歌》,吸引学生去自主阅读;学习《鸿门宴》,顺便介绍“破釜沉舟”“四面楚歌”“霸王别姬”,和学生共同阅读《项羽本纪》。当学生眼里放出求知的光芒,当学生阅读冲动被激发,课外阅读的门扉就在悄然开启。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定善于用作家的人格魅力,用作品中的人物遭遇,感召学生,吸引学生,调动起学生到语文的深海里游泳的激情。
没有白流的汗,也没有白读的书。以上做法,坚持落实到位,就能逐步让喜欢阅读的学生更喜欢,让缺乏阅读兴趣的学生有改变,才能达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课外阅读的要求。
综上所述,高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需要语文教师摸准情况,对症下药,引导学生爱上语文,爱上课外阅读。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篇四
批注阅读《红绿灯下》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领会作者生活感悟。
2、学习几种批注阅读的方法。学习资料一
批注式阅读是指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注的读书方法。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研究性阅读,是一种以主动探究为核心的阅读实践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根据阅读的主题,结合自身的特点,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文本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全方位的直接对话,从各个方面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阐释、发现和点评,并直接在文章中圈点勾画,注明自己思维的轨迹,打上自己认识的烙印,表达自己的实现感情,从而获得自我发展的过程。简而言之,批注式阅读可以使你的阅读由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这是一种有思考的阅读,是有深度的阅读,是有个性的阅读,更是一种快乐的阅读!阅读批注的一般方法有:
1.基础性批注:即对于文章中基础性知识的圈点勾画,比如划出需要注意的注音、生字词;把握文章的中心句或重点语句以及读后的内容概括。达到预习和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目的。
2.感受式批注:即记下读文章时的理解感受、心得体会、启迪收获。这种感受式的批注能帮助阅读者深入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
3.联想式批注:即写下由文章而联想到的文外知识(一首诗、一句格言等等)或自己的,社会的人或事。让阅读者能够调动知识积累由此及彼的将知识迁移拓展到文外。这种阅读方法有助于知识的迁移、信息的归类整合。
4.赏析式批注:选取自己喜欢的文段、句子或词语写出赏析类文字。5.质疑式批注:即写下自己在阅读时的疑问或者表达不同观点。
6.仿写式批注:选取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形式精美的语句,进行分析,运用联想想象进行仿写。这种阅读方法有助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批注符号:
“○○○○”圈,标在文章的重点词语下面。
“——”直线,标在文章中心句、重点理解的语句下面。“~~~”波浪线划在文章精美语句下面。“?”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
学习要求:认真阅读短文,思考:什么是批注阅读?批注阅读有什么意义?有哪些方法?符号? 学习资料二
红绿灯下
迟子建
①在城市,当你走到十字街头时,往往会与红绿灯相遇。
②说来好笑,我最初来到城市时,最怕的就是过街。在西安和北京求学期间,只要是有天桥和地下通道,我绝不走十字街。我对红绿灯不信任,它们闪来闪去的,像是两只鬼眼,变幻太快,常常是绿灯一亮,我起步走,却遭逢侧向驶来的一串汽车,它们占据了半边路,阻断你。等它们过去后,你再前行,绿灯的心房就颤动了,红灯随之亮起,你被隔在马路中央,身前身后是川流不息的车辆,有被钢铁夹击的感觉。此时我总会联想起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中,那个被卡在机器中的工人,觉得自己是工业化时代的一个可怜虫。
③我喜欢回到故乡,其中的一个缘由是,在乡间路上,我不会为红绿灯左右。能够阻断我脚步的,有时是一群黄昏中归家的羊,有时是几只正午时通过堤坝,要下河戏耍的鸭子。
④据说在交通事故中,死于红绿灯下的行人占了很大比例。闯红灯,是肇事的元凶。有时是汽车闯红灯殃及行人,有时是行人闯红灯自蹈黄泉,这样的行人无疑就是举着阎王爷掷来的招魂牌在过街。不管责任在哪一方,倒霉的总归是人。所以家长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在过十字街时,如临虎口,总要拉起孩子的手。在幼儿教育中,学会通过红绿灯下的街口,也成了必修课。走到红绿灯下,人的心就会紧张起来,你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稍有不慎,就会酿下惨祸。在我眼中,十字街就像匍匐在大地的十字架,它主宰着人的生死。
⑤我在哈尔滨生活以后,习惯了走红绿灯。前些年,每当过十字街时,看见绿灯闪烁了,我会一路飞奔,分秒必争,抢在红灯敲响警钟时到达街对面。由于年轻,体力充沛,我与绿灯的赛跑很少有输的时候。当街口的行人集体闯红灯时,我也尾随其后,大摇大摆地招摇过市。汽车像一支支飞来的箭,刷刷地在我们身旁呼啸而过,可是大家对它们毫无惧色,我也心底泰然。
⑥二○○二年初春,爱人离开哈尔滨时,带我去花店买花。我们到了海城街的鲜花批发市场,我选了一束红色康乃馨,几枝黄玫瑰。当我把玫瑰拿在手中的时候,爱人说,别老买黄色的,换点鲜艳的颜色吧。于是,我挑了两枝娇艳的粉色玫瑰。他捧着康乃馨,我拿着玫瑰,散步回家。经由红军街桥下的十字路口时,恰好赶上绿灯眨眼了,我说等下一个绿灯再过吧。爱人说,你跟着我,能抢过去的!他个子高,步伐大,很快就跑到街对面了。我呢,一见红灯亮了,腿立刻就软了,向回撤。这样,我站在街这头,他站在对面,我们中间,是一台连着一台的疾驰的车辆。车辆就像汪洋大海,把我们分开了。三天后,爱人在回故乡的山间的公路上出了车祸。故乡的路没有红绿灯,可是他为了早点回到工作的地方,急于赶路,还是出了事故。他的心中,看来一直亮着一盏颤动的绿灯啊。他是一个疯狂的旅人,只知道一刻不停地向前赶,赶,赶。这种“赶”,这种热情的“奔命”,使我们一个在此岸,一个在彼岸,永隔着万水千山。他像流星,以为自己生命的光华还很漫长,却不知道当他飞速掠过天际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永恒的寂静。
⑦爱人离去后,我身边没了陪伴的人,可是路还是要走下去的。我曾在十字街头为他焚烧纸钱,都说那是灵魂聚集的地方。再经过那样的路口时,我感觉有无数的灵魂在幽幽地歌唱。远远地看到绿灯要变幻了,我便会放慢脚步,在路边静心等待;人们蜂拥着闯红灯时,我也会原地不动,气定神凝地候着。红绿灯下那些步履匆匆、神色慌张的路人,在我眼里是那么的可怜可笑。
⑧我想,人生是可以慢半拍,再慢半拍的。生命的钟表,不能一味地往前拨,要习惯自己是生活的迟到者。人是弱的,累了,就要休息;高兴了,就要开怀大笑。郁闷的时候,何苦要掩饰自己,对着青山绿水呼喊吧。我们可以与友人畅饮,一醉方休;也可以对那些邪恶的人当面示以唾弃。我们可以在月夜下多几分缠绵,也可以在旅途中因着美好的风景而多几日的停留。随遇而安,随缘而行。随风而舞,随雨而歌!
⑨是的,我们要给自己多亮几盏红灯,让生命有所停顿,有所沉吟。这样的红灯,就是我们生命中不息的火焰!只有这样,弱的生命才会变成强的生命,暗淡的生命才会变成有光华的生命!当生命的时针有张有弛、疾徐有致地行走的时候,我们的日子,才会随着日升月落,发出流水一样清脆的足音。
学习要求:
1、朗读课文,完成基础性批注。
2、运用短文中的方法,自主批注阅读
学习资料三
1、关于迟子建
迟子建,女,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主席团成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一级作家。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出版四十余部单行本。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伪满洲国》《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集《逝川》《雾月牛栏》《清水洗尘》,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出版有《迟子建文集》四卷和三卷的《迟子建作品精华》。迟子建是当今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她是唯一一位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两次获得冰心散文奖、一次庄重文文学奖、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在所有这些奖项中包括了散文奖、中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奖等。
2、课外批注阅读《时间怎样地行走》
时间怎样地行走
迟子建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它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虽然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家睡觉,但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他们理直气壮地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还不起床!”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敲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想把他给掀翻在地,让它永远不能再行走。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古板。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比如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放纵地提着灯笼在雪地上玩儿个尽兴,可以在子时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自己的嘴,真想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
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给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不停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它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禁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奏,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时间藏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雨雪、潮起潮落。
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我看见时间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在我们手腕上跳舞。它跳得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那么清脆悦耳,“滴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所以,手表里的时间总给我一种鬼鬼崇崇的感觉,少了几分气势和威严,不值得尊重,以至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蹭一两分钟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因此显得有些落寞。
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台历上镶嵌着时间;玩具里放置着时间;至于电脑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时间。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显得越来越匆匆了。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见,时间在我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
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铜锈,让一座老屋逐渐鸵了背。时间还会变戏法,它能让一个活生生的人瞬间消失在他们辛勤劳作着的土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就让时间给无声地接走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脚印,只能在清冷的梦中依稀见到他们的身影。他们不在了,可时间还在,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
5.初中课外名著阅读导引 篇五
一《西游记》吴承恩(明)
重要人物:
① 孙悟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和反抗者,好动、顽皮,武艺高强,勇敢机智,疾妖如仇。
②猪八戒:憨厚纯朴,贪吃好睡,滑稽荒唐,作战勇敢,不畏妖魔,有小生产者、小市民的意识特点。
③唐僧:是个善良闵诚的苦行僧,不辞劳苦,不畏艰险,但有昏庸顽固,是非不分。
写作特色: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想象超凡,夸张神奇,变形荒诞。
经典情节:
①孙悟空大闹天宫
②真假美猴王
③孙悟空三调芭蕉扇 ④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⑤猪八戒高老庄招亲
二《水浒》施耐庵(元末明初)
重要人物:
①宋江:人民理想的忠义之士,起义军中最有威望的领袖。能团结兄弟,网罗人才;多谋善段,有军事、组织才能;性格既有反抗性,又有妥协性。
②鲁智深:正直无畏、见义勇为的豪侠。
③林冲:逼上梁山前逆来顺受、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其后变得精明果敢,凶狠泼辣。
④武松:力、勇和正义的象征。勇士的典型,复仇的代表,刚正的义士。⑤李逵:淳朴、粗鲁、富有反抗性和同情心,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游民的典型。
写作特色:
①全文结构宏伟完整,众多人物一个引一个,每个英雄故事都像一篇英雄传记,传记间一环套有环。②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英雄人物形象。③叙事翔实精彩。④语言通俗生动,充满个性化特色。经典篇目:
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②智取生辰纲
③武松打虎、斗杀西门庆
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
⑤宋江题反诗
⑥真假李逵
三《朝花夕拾》鲁迅
《五猖会》记叙了作者少年时一次看五猖会时发生的波折,控诉了封建家长和封建教育制度对青少年身心的摧残;《父亲的病》揭露“巫医不分”的名医敲诈勒索、封建迷信,鞭挞了复古倒退的反动;《范爱农》通过一个爱国知识分子 在辛亥革命前、中、后的不同遭遇,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软弱性;《琐记》歌颂了“不满现状”的革命青年。写作特色:
①语言优美、流畅,生动幽默,妙趣横生。②叙事充满奇妙艺术。
经典篇目:
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②《阿长与〈山海经〉》③《二十四孝图》 ④《藤野先生》⑤《无常》
四《骆驼祥子》老舍
主要人物:
①祥子:勤劳正直、诚实善良、纯洁憨厚、坚强健壮的车夫,狭隘孤立的个人奋斗思想和残酷腐败的黑暗社会使他堕落为吃喝嫖赌、懒惰狡猾、、肮脏猥琐、自私麻木的行尸走兽。
②虎妞:具有二重性,一是有着自己追求幸福的愿望,对祥子有真诚的一面,另一是剥削者的意识已渗透她的灵魂之中,她想控制祥子,是家中的占有者、支配者。
艺术特色:
①独特的北京市民文化的表现者与批判者。②善于描写老北京风土习俗、民情世俗。③语言俗白凝练④独特的讽刺艺术。
经典情节:①怒辞杨宅(第五节)②曹家遇险(第十节)
③晦暗的地狱(第十六节)④最后的绝望(第二十二、二十三节)
五《繁星?春水》 冰心
诗歌内容:
①以歌咏自然、赞美母爱和抒发哲理的诗为最多。
②有许多诗托物言志,以鲜明的形象来比喻或暗示某种人生哲理。
③有的揭露学生时代的黑暗,同情涂炭的生灵,讴歌探索前进道路的先驱者。
艺术特色:
①抒写生活真实,表现率直的个性。
②诗风清新明丽,俊秀含蓄,富有诗情画意,格调自然柔和。③抒情和哲理的完美融合。
经典情节:
①《繁星?一〇》:告诫青年人珍惜青春,勇于奉献,给人以启迪和鼓舞。②《繁星?一二》:“爱的哲学”,是冰心诗歌的核心和主旋律。
③《春水?一〇五》:将母爱、自然、童心三者和谐地织入了诗的经纬。
六《鲁滨孙漂流记 》笛福主要人物
①鲁滨孙:是一个要求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追求财富的具有积极进去精神的新兴资产者的英雄形象。
②星期五:鲁滨孙救起的白人俘虏,是鲁滨孙忠实的仆人和朋友。
艺术特色
①描写具体逼真,用人物行动具体表现人物性格。②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注重表现性格的变化和发展。③常常穿插一些人物的议论来补充、突出人物性格。
经典情节
①挖独木桥 ②制作瓦罐 ③开导“星期五” ④自封总督
七《格列佛游记》 斯威夫特(英)
主要内容:
全书共四个部分,写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的旅行经历,讽刺了英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君主政体、两党制以及政治、法律、财政、教育、文化、艺术等个方面,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的社会现实。
艺术特色:
①将虚构情节、幻想故事和对现实的揭露巧妙结合。②点面结合,对照写作,四部游记一正一反地排列。
③绝妙的想象,生动的细节。
经典情节:
①游小人国时对“高跟”、“低跟”党的斗争②游大人国时和国王的谈话 ③游飞岛国时参观“拉格多科学院”④游慧骃国时和马的对话
八《童年》 高尔基(前苏联)
主要人物:
①阿辽沙:是一个卑视自私贪婪、同情不幸、憧憬美好生活的正直少年。
②外祖父卡希林:家长制手工业者的形象,凶恶残暴,没有亲情,惟利是图,寡情薄义。
③外祖母伊凡诺夫娜:勤劳、善良、乐观、智慧,体现了劳人民的优秀品质。
艺术特色:
①交替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描写的多视角描写方法。
②语言生动活泼,描写栩栩如生。③选材独特,取材于作家的经历。
经典情节:
①与外祖父等人联欢(第三章)②雅柯夫和奇奇打架(第二章)② 外祖父打外祖母(第十章)④报复老师(第十二章)
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
主要人物:
①保尔:个性倔强,充满青春活力,不畏困难,勇敢坚强,意志坚定。对共产主义事业抱着坚定不移的信念,的在革命斗争中锻炼和党的教育下成长的共产主义战士。
②冬尼娅:天真、纯朴,醉心于爱情,最后由小资产阶级小姐完全变成时代落伍者和寄生虫。
艺术特色:
①以真人真事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②写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群众的英雄业绩。③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加强了艺术感染力,如格言警句、内心独白、日记、回忆等。
经典情节:
①苏联红军与彼得留拉匪徒开战(第一部分第七章)②熔铸“钢铁”的过程(第二部分第二章)③打消自杀念头(第三部分第八章)
十《名人传》罗曼?罗兰(法)
内容和人物:
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组成:
①贝多芬:世界著名音乐大师,对音乐孜孜追求,在双耳失聪、疾病缠身的情况下,创造了音乐史上辉煌的篇章。
②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伟大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家,自幼丧母,勤奋好学,有艺术创作,制作了《酒神》、《哀悼基督》等雕像。
③托尔斯泰:俄国伟大的文学家,用6年时间完成《战争与和平》,之后又推出了《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艺术特色:
① 语言饱合深情,富有诗意。②从大处落笔。
③风格多变。
经典情节: ①贝多芬遗嘱
②《米》下编第三章“孤独“
6.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心得体会 篇六
鉴于书荒,我便读了这本《白说》,这本书里面收录了一些他的演讲稿,还有写这本书时他的一些所思所想,说实话,刚开始我看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好奇他这个人,很想看看他的书里又会有怎样犀利的语言,让大众看起来很出气。书的封面上还有这样一段话:我没开微博,也没用微信,只能确定这本书里的话,是我说的。一些比较有思想、有文化的名人,好像都没有使用微博、微信之类社交软件的习惯,比如之前看过的《君子之道》的作者余秋雨先生,他也从来没有用过这些软件,少了些烟火气,所以文字才更清澈见底。
我也有个习惯,每看完一本书,总想留下点什么。虽然没怎么看懂一些书里的政治方针,但通过这本书,使我对白岩松先生的印象充实了起来。说他言辞犀利,实则只是实事求是,而是他的高情商,让他所评论的新闻更能入大众的耳朵,再碰到一些社会敏感的事件,人们总是希望能从他的嘴里再听到些什么。他说:“智商决定你跟谁比赛,情商决定你比赛的结果。”由此可见,情商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极限挑战中张艺兴的这句话时常被当作笑点,每每被欺骗的时候,他总会说“人与人之间能不能多一点信任”。这本书中也有一篇文章是写到信任的,在这个大社会里,有几件事情经常抓住人们的耳朵,那就是医患关系和师生关系。这两个职业是唯一需要在后面加上一个“德”字的,说明了这个职业除了一般的养家糊口,创造价值的功能之外,还需要有很大的胸襟,医者仁心,辛勤园丁。但现在的社会中医患关系,师生关系的紧张随处可见,被媒体放大,民众的情绪也就上来了。如果人与人之间多一份信任,那么这样的紧张状态也就轻松很多。当你信任对方的时候,对方给予你的会更多。这样一想,很多事情就自然而然的不必要发生了。眨眼间,暑假已经过去了一半,能用来静心充实的时间不多了,初读《白说》,能想到的也只有这么多。
7.如何正确指导初中生课外阅读 篇七
那么, 我们老师应该如何正确指导初中生, 让阅读既为写作服务, 也为语文考试服务呢?
对于上述问题可以说“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众多的语文教师在课外阅读的各个方面, 特别是阅读方法的指导方面作了大量研究, 各种文章也频繁见于报纸杂志或网络空间。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
一、要破其卷, 取其神
学生读书时, 我要求学生一定要坚持做到:“破其卷, 取其神。”所谓“破其卷”, 即在阅读时, 要求学生首先要扫除语言文字障碍, 读懂语意。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生疏难懂的字、词、句、引语等, 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我认为, 读书遇疑不是坏事, 相反倒一定是好事。明代文人陈献章说得好:“疑者, 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 小疑则小悟, 无疑则不悟”;“读书, 无疑者需要有疑, 有疑者需要无疑, 到这里方见长进。”这的确是经验之谈。其实学生的阅读过程, 也就是不断发现疑难、分析疑难、解决疑难, 从而逐步吸收知识营养的过程。水涨船高, 解决疑难问题越多, 知识增长的速度就越快。因此, 读书时, 应该始终保持平静专注的心理状态, 边阅读边思考, 随时标划、记下每一处疑点。待读完书之后, 回过头来, 再对其疑点逐一查阅有关资料, 直到完全通晓为止。当然, 对某些实在查考无门、百思不解的疑难问题, 还应该具有不耻下问的精神。读书欲破其卷, 就需要具有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和释疑不懈的“钉子精神”, 方能掌握知识的真谛。
所谓“取其神”, 即要求学生在扫除语言障碍、读懂语意的基础上, 去深入琢磨、探究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其观点、立场和意图何在, 并通过形象思维、联想、推理设身处地去体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情景以及人物的喜怒哀乐和不同寻常的思想感情, 达到和作者感情上的共鸣。这样, 才能真正理解、内化并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及技巧。
二、精选范文佳作, 精心阅读
学生们学习和应用语言文字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大都是从阅读中获得的, 其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能力, 也都是在长期阅读中获取的。即使是教师在课堂上以大量的范文给学生传授的写作理论知识、方法, 也必须要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 经过反复检验、内化, 方能心领神会地产生顿悟, 把作者的观察方法、思想情感、表达方式融入自己的写作之中。因此, 老师要教育学生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 选取自己最喜欢的几位美佳的几部作品, 作为范文读本, 集中一段时间反复攻读, 反复琢磨,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倘若能读到如朱熹所说的:“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程度, 书中的知识就会变成自己的知识。在写作中, 当你需要它时, 就能呼之即出, 为你所用。所谓“熟生巧, 巧生华”,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 精选范文佳作要求我们老师要和学生经常讨论、探究。到底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我们老师要交给学生评价的方法与标准, 在与学生的讨论与探究中, 提高学生的综合评价能力。如此, 学生的阅读水平、写作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认真写好读书笔记, 注重知识点滴积累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一定能读到许多生动感人的典型人物、事件、场面和自然景象的描写。但是人的大脑毕竟不是一架摄像机, 它不可能把你所欣赏和渴求的知识全部摄取下来, 铭刻在大脑皮层上, 以备终身受用。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必须要借助于写读书笔记来存储于记忆。因此, 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分门别类地写读书笔记。比如, 摘抄不同人物形象的勾勒、心理活动的刻画、典型环境的烘托、自然景象的描写以及顺叙、倒叙、插叙等表现手法, 让学生注重点滴知识的积累与归纳, 以便经常翻阅品味, 慢慢消化吸收, 并能够边学边练, 日积月累, 聚沙成塔, 学以致用, 积久而成学。当然在学生做读书笔记的过程中, 我们老师要经常进行检查、指导, 引导他们进一步提升。
总之, 只有明确读书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 坚持熟读、精思、积累的读书方法, 才能使学生们的课外阅读更好地为写作服务、为考试服务, 在更高层次上提高语文学科的综合学习能力。
摘要:众所周知, 今天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正确指导初中生进行课外阅读, 让阅读既为写作服务, 也为语文考试服务呢?我认为:一是要破其卷, 取其神;二是精选范文佳作, 精心阅读;三是认真写好读书笔记, 注重知识点滴积累。
关键词:正确指导,课外阅读,积累
参考文献
[1]唐利梅.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J].科教文汇, 2010 (8) .
[2]李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指导[J].课外语文 (下) , 2013 (12) .
[3]任葵花.如何指导初中生课外阅读[J].才智, 2012 (15) .
8.谈初中生的课外阅读 篇八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氛围;方法;激励;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209-01
阅读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之一。阅读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而且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而再好的教科书和课堂学习是有局限的,处在知识激进时代的学生,尤其需要博览群书,汲取大量的知识信息,需要借助课外阅读来填补课堂学习中自己在知识与能力上形成的空缺。因此《语文课程标准》第四阶段分目标明确指出: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课外阅读如此重要,但当前初中学生的阅读情况却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一下的问题:有的学生想读书,但是无书可读;有些学生的课外读物良莠混杂,阅读以后未必“开卷有益”;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阅读;学生没有把课外阅读当成学习任务来完成,所以随意性较大;缺乏相应的监督和激励,使学生只有三分钟热度。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语文老师任重而道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当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时,他们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阅读,不觉得阅读是一种负担。许多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是没有领略到阅读的丰富性、生动性和乐趣性,因此激发阅读兴趣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有个老师曾经在不着痕迹地却又非常成功地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西游记》原著。她先播放《西游记》的电视剧中的某个情节,提醒学生仔细观看,然后要求学生很详细去谈刚才所看到的内容,当学生把所有的内容基本找出来后,她再出示原著,让学生读,并且找出电视画面中所不能表现出来的地方,学生很快就能找得出如景物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等。老师再问,那这些描写,它在我们阅读时给我们带来了怎样不同的感受?学生很快就能谈他们的感受:原著中很多地方的描写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同时也留给我们想像的空间。老师趁热打铁,你们愿意去阅读原著吗?学生当然热情高涨。另外给名篇、名著编写导语也是个不错的办法。要编导语首先要读原著并且要写出既忠实原著又有诱惑力的导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饱尝各种角色的体验,既可以开发学生的阅读积累,又可以挖掘阅读中的兴趣点等。
二、营造阅读氛围
营造读书氛围,增加读书情趣。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学生自然对阅读有更浓厚的兴趣。
1、优化校园阅读氛围
名人名言是语言的精髓,是生活经验的高度提炼,对学生有强烈的启发性和教育意义。它是教育、启发、激励学生学习,锁定学习目标的钥匙。要让这把钥匙打开学生读书的兴趣之门,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将名人名言制作成条幅挂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另外,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也是优化阅读氛围方法之一。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衔接,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创造条件。
2、营造家庭阅读氛围
家庭是学生生活和接受教育的最初场所,家庭阅读环境对学生的阅读行为影响最为深刻。家庭阅读环境受到了家庭经济条件,家长文化水平,家长对阅读的态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条件的家庭,家长应该购买一些适合孩子特点的书籍,让孩子呆在家里的时间有书可读。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订阅一些相关的报刊杂志,让孩子不断地获取新的信息,培养孩子渴求新知识的期望心理。这样,慢慢地有指导性地用读书占用孩子的课余时间,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初中生学习任务繁重,时间比较紧张,但每天还是可以挤出时间来阅读。不同阶段的时间安排不同的阅读内容,如时间长些的假期可以阅读名著,课间、午休前、晚睡前这样的零散时间读报纸、杂志等较合适。在阅读中,如果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过了就像水过鸭背没留下任何的记忆,那也就没什么意义,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要多思。读了文章后要认真思考,思考这文章给自己带来哪方面的收获。另外还要多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记”结合印象会更深刻,在阅读中逐步帮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读、记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会运用,因此多写这环节也不能缺少,而且在写中要求运用上自己所积累的。这样长期的督促与指导,大部分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也逐渐得到提高。
四、开展读书活动,加强激励和评价
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有必要有计划地开展一些语文活动加以促进。(1)每个星期固定用一节课召开读书汇报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读过的文章或作品介绍给同学,谈自己的读书体会或复述精彩片段。
(2)班里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以投票的形式评选出最佳的读书笔记,并让获奖者介绍经验,与比较落后的同学结对子,达到共同提高。(3)年级里还可以举行阅读比赛,通过检测的方式进行。这样不单能检查到学生的閱读量,还可以检查到学生的阅读质量。学生为了能在比赛中获得好的名次,就会主动去阅读更多的作品,而且在阅读中做好积累。
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靠一时的热情就可以收到好的效果,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通过长期有步骤地指导下去,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9.高中生课外阅读书目 篇九
2. 《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
3. 《 坎特伯雷故事集》乔 叟
4. 《失乐园》 弥尔顿
5. 《傲慢与偏见》奥斯汀
6. 《伊利亚特》 荷 马
7. 《奥德赛》 荷 马
8. 《理想国》 柏拉图
9. 《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
10. 《伊尼特》 维吉尔
11.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
12. 《美国民主》(法国)托克维尔
13. 《罪与罚》 陀斯妥耶夫斯基
14. 《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
15. 《美国独立宣言》托马斯?杰斐逊
16.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马克?吐温
17. 《草叶集》 惠特曼
18. 《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
19. 《红 字》 霍 桑
20. 《愤怒的葡萄》斯坦贝克
其他推荐
1. 《论语》
2. 《匹克威克外传》
3. 《三国演义》
4. 《老人与海》
5. 《红楼梦》
6. 《哈姆莱特》
7. 《呐喊》
8. 《堂吉诃德》
9. 《史记》
10. 《子夜》
11. 《巴黎圣母院》
12. 《女神》
13. 《围城》
14. 《歌德谈话录》
15. 《欧也妮?葛朗台》
16. 《家》
17. 《普希金诗选》
18. 《苏菲的世界》
19. 《雷雨》
20. 《复活》
21. 《谈美书简》
22. 《麦田里的守望者》
23. 《傅雷家 》
24. 《人类的故事》
25. 《古文观止》
26. 《飞鸟集》
27. 《富兰克林自传》
28. 《撒哈拉的故事》
29. 《致加西亚的信》
30. 《悲惨世界》
31. 《昆虫记》
32. 《文化苦旅》
33. 《平凡的世界》
34. 《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
35. 《余光中诗选》
36. 《果壳中的宇宙》
37. 《病隙碎笔》
38. 《蒙田随笔集》
39. 《活着》
10.初中生课外阅读方法 篇十
摘要:针对农村初中学生阅读品位低下、阅读面窄、不会读书、不爱读书、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等现状,笔者深刻思考其成因,努力寻求对策。农村初中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科学引导选择课外读物,巧妙点拨课外阅读方法,全面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同时自身要积极更新课外阅读教学理念。
关键词: 农村中学;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能力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人类的进步史是一部阅读史。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有所成就的人,无不博览群书。当代青少年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他们要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思维,丰富情感。这一切,都离不开阅读。
作家茅盾曾说过:“课堂上就那么薄薄的几本课本,谈不到多,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假期阅读。”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总结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得失后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可见,教材的更新永远赶不上时代的节奏,课本上有限的几篇文章决不能培养出曹雪芹、鲁迅、余秋雨这样的大家。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扎扎实实开展课外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首次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的量的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初中学生)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学龄段学生的实际情况,作进一步的阐述,如,对7-9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是:“学会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如《爱的教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国演义》、《平凡的世界》等等。
其实与我国相类似,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也对母语的课外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
日本1989年颁布的国语《学习指导要领》关于初中的改革意见指出:“精选有关对人类、社会、自然较深认识的教材,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加强对古典文、汉文及作文的指导,加强有关乡土文学的调查研究和创造性学习。”
法国语文界有关人士认为:“法语教学的活力仅仅在于传授古典人文主义价值观是不全面的,学生还应广泛涉及到生命科学、宇宙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他们开始重视学生的选择性学习,“这种选择性学习一方面开设了许多和语文有关的各种选修课;另一方面则创设各种符合学生实际和学习兴趣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这种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很难严格区别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学习。”
我国香港地区的课程改革建议中也提出:“课程不再以范文为主,教材要全面开放,取消范文,教师应该按照本校的情况以及学生的需要设计教材„„鼓励大量阅读,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在校期间不重视课外阅读,忽视知识的积累,结果造成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低下,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令人尴尬的事情。近年来在央视热播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的综合素质测试,就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语文教育的“成果”。那些大都受过基础教育又受过专业教育的优秀歌手,会认为李清照是元代人,唐宁街是中国的,长安街在德国,也许他们在台上的感受能真切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含义,而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则更多的是要考虑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素质,使他们走上社会后,不应语文教育的失误而
出洋相。中国人民大学周士琦教授在《我看中学生水平》一文中指出:“对于我国古典小说,不用说《聊斋》、《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之类的小说,就是古典四大名著也读得少。古典名著读得太少,不但影响了汉语书面语程度的提高,而且很不利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利于优秀人格的形成。”中学生课外阅读量的不足,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语文现象,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又显得尤为突出。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广大农村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试验和探索方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也总结和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但由于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没有改变,所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还没有冲出“少慢差费”的怪圈,还没有建立起“大语文教育”的观念。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阅读能力,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而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仅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加强农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因此,对农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恰当的引导是势在必行的一件大事。
一、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笔者在农村中学任教十余年,对农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是有一定的了解;为掌握一手材料,又对500名九年级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等方面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如下结果:
每天阅读时间 :15分钟以下的,约占68 % ;15分钟以上的,约占32 %; 每周内阅读量 :极少阅读的,约占40 % ;
读物阅读范围 :课内的读物,约占72 % ;课外的读物,约占28 %;
课外读物种类 :生活情趣类,约占37.9% ;科幻类图书,约占25.7%;
部分名著阅读情况
《西游记》《三国演义》看过的约占10% 《水浒传》看过的 约占5——8% 《红楼梦》看过的几乎为0 课外阅读兴趣
无兴趣的学生 约占43.5% 有原因进行阅读的约占61% 针对上述调查情况,笔者觉得困扰我们当前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原因众多,具体分析如下:
(一)学生阅读量和阅读时间少。
据调查报告统计:学生一周内阅读量极少的约占40 %。每天阅读时间在15分钟以下的占68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大致如下:
1、书源不足。学校的图书馆建设和藏书量的不足,各级的重视力度不够。许多农村初中由于经济因素忙于房屋、教学设备等硬件的添置,而无力购置新的类似于图书的软件。有的学校根本没有组建图书室(馆),有的仅作“摆设”而已。
交流:了解各校图书馆藏书数量、使用情况等。
2、家庭重视不够。农村学生的家长受自身认识的限制,对子女的课外阅读采取了一种相当敌视的态度,他们把学生看的课外书籍一律视为闲书,把学生观看有意义的影视节目视为是浪费时间,把学生进行的课外语文活动视为不务正
业,一句话,凡是“没考的就不准读”。而学生大多数的课外阅读都应该是在家中进行的。《北京教育研究》载:“据统计,实行双休日后,学生在校时间如下:一年按41周计算,每周5天,扣除节假日4天,总数为201天。每天按8小时在校计算,实际在校时间和为67天。这样,一年365天,学生真正在校时间为67天,而在家庭及社会时间为288天,形成了大体上为1:4的比例。”学生在家的时间如此之长,如果学生的学习得不到家长的正确理解与支持,那么课外阅读是根本无法正常进行的。
3、被其他信息渠道抢占。多数农村初中生的家长忙于外出打工赚钱,致使家庭教育的管理出现真空状态,因而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不好的学生便会以电视、游戏作为自己在家休息的主要内容。
交流:了解各校学生周六晚上看电视结束时间。
4、课业负担偏重或家务劳动太多,能够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学生在校的课外时间(尤其是后进生)多数被老师“好心”的辅导和补课所挤占。回到家里,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后,家里又有许多的家务劳动占用了学生的可利用时间。
交流:了解各校学生作业量,以教师自己的孩子晚上作业完成时间为例说明。
5、年级越高课外阅读量越少。据调查,经常阅读课外书的学生,随年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显著,不同学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频率和痴迷程度极不平衡。尤其是初三年级学生,学业尤为繁重,数理化老师的题海战术已把他们累的够呛,哪还会有时间理会课外阅读啊!
6、本身缺乏挤劲和钻劲,不能很好地利用有限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读书看报。
(二)学生对课外读物选择的错位
调查显示,农村初中生对生活情趣类书籍的选择为37.9%,比选择科技、科幻类图书的高出12.2个百分点;男生是以科技、科幻类图书为第一喜欢阅读的书籍,女生却是以童话类图书为第一选择;学习成绩优秀和良好的学生都把科技、科幻类图书列为第一喜欢阅读的书籍,部分学习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学生却把不良信息读物摆上了选择的行列。真正接触过中外名著的学生并不多,样本中仅有10%左右的人完整看过《西游记》和《三国演义》,5-8%的同学看过《水浒传》,极少同学读过《红楼梦》,80%以上的人没有阅读过一本诗歌集或一本剧本。
笔者认为造成课外读物选择错位大致有如下原因:
1、农村学生的阅读选择受学段差异、城乡差异、性别差异和学习成绩差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以年龄差异对选择课外阅读内容的影响最大。心理学显示,青少年中低段学生偏重于具体形象思维,随着年龄增长抽象理性思维才会逐渐占据大脑思维的份额,所以绝大部分初中生课外阅读时会产生重读图、轻读文的现象。
2、农村初中学生审美品位不高,导致不良信息读物的介入。现在,除了图书,各种传播媒体如洪水猛兽,铺天盖地,防不胜防,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比如:网络、电视、手机等,其中不健康的信息资料严重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从而导致他们心态扭曲,产生早恋、烦躁、暴力、厌世、玩世不恭等心理,给将来的社会、家庭埋下了定时炸弹。
交流:了解各校附近,网吧数量、手机占有率。
(三)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浓。
造成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自身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低。据一问卷中“是否有意坚持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这一问题进行调查,得出否定回答的学生占43.5%,为了作文和竞赛所需而选择课外书进行阅读的人占61%。这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
据一保守的统计数据显示:“69%的学校依旧把学生考分的高低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尺度,73%的学校每学期依旧组织多次统一考试、阅卷,按平均成绩给各班排名次,并把排名情况与教师年终考核、评优奖金挂钩。”所以,教师对教学工作不敢掉以轻心,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更谈不上引导课外阅读。另外,学生每天在课堂上要坐七八节课,每周要应付呆板繁多的考试,课外还要做大量的习题,课外阅读时间少之又少。而对于面临中考的学生来说,基本上就没有课外阅读的时间了,除了必要的体育课外,他们都只能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不仅强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得学生忽略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轻视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缺少必要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在调查中发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对如何有效地阅读课外读物这类问题大都未能很好作答。他们对课外书的阅读随意翻翻者居多。
从教师和学校的角度来看,受新课程理念的影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意识日益强烈,他们也都在教学当中或多或少地开展了一些课外阅读活动。但更多的情况是,许多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基本处于放任状态,有部分的甚至持反对态度。在他们的教学计划中,既没有学生的课外阅读计划,也没有学生的课外语文活动。把语文科简单的理解成教材,无法分清教材与教本、课程关系的教师还大有人在。一方面,语文教师本身阅读量不足,无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没有看过大纲推荐的30本课外读物);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又不能积极地向课外拓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学校、年级也很少或没有举办与语文有关的各类活动促进学生的阅读。即使有的教师组织了相关阅读活动,也只是停留在教师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扩大视野的阶段,而对于指导学生怎样阅读,为学生创造阅读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却是很少去关注和尝试。这样,势必会影响到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导致学生的阅读活动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达到阅读所应有的功能。
交流:了解各校语文老师平时教学阅读方法指导情况。这不能不使我们对平常的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在教学中,大量时间和精力都花费于对基础知识的机械重复、死记硬背上,而对学法的指导偏少,对于课外阅读的方法的指导更少得可怜。
二、以新的教育理念为航标,推开阅读之窗。
面对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这些农村教育者,又该如何呢?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又该承担起哪些责任呢?
首先,学校要转变教育理念,变应试教育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新课程的推行,考试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侧重于学生能力的考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校应认真贯彻素质教育,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比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留出更多的课余时间,让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书。没有藏书的学校应克服一切困难,按照学生需要配置一定数量的图书。因地制宜,开放图书室、阅览室,为学生创造好的阅读环境,培养阅读氛围。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增加学生阅读兴趣。
交流:了解各校课外阅读相关活动开展情况。
其次,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造成目前农村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窘况,语文教师难辞其咎。记得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经指出:“作教师的教育学生,应该经常回顾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学生,以个人经历作为执教者的一面镜子。”每个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求学经历中,肯定都读过一些给自己有深刻影响的书籍吧。周作人先生在他的散文《老师》一文中,讲的似乎更加坦率、更加深刻:影响他语文学习并非哪一个老师——“我说在学堂里不曾学到什么语文”,老师“是实在没有传授给我什么”,而真正“对于汉文懂得一点”,是从祖父那里得来的。他的祖父奖励小孩看小说,认为这是读书入门的最好方法,于是《西游记》、《儒林外史》、《绿野仙踪》等,走入了他的精神世界。“我在南京的五年,简直除了读新小说以外,别的无什么可以说是国文的修养。”一个语文老师应该认识到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好比一个足球教练,除了让他的队员练习射门和传球外,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培养队员的体能,一个足球运动员,如果没有体能作保证,即使他有再好的技术,好无法适应现在足球的需要。同样的,一个学生课内语文知识学得再好,而没有课外语文阅读作基础,那么他的语文能力的形成最终也是一句空话。只有语文老师本身明确了思想,转变了观念,才有可能愿意去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时,语文教师还一定要博览群书,只有自己的知识丰富了,才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有这样,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才能够顺利正常的开展。
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要求,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帮助学生选择优秀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理解和积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样学生就会自觉的阅读。班主任可以帮助开设班级阅览室、读书角,集体订阅一些报刊杂志,或让学生自带课外书,以求资源共享。任课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的藏书借给学生阅读,这样也是增加学生书源的一个有效途径。
第三,家长和社会也应转变教育理念,支持孩子的课外阅读。农村家长文化程度虽不高,但也应该为孩子的课外阅读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多给孩子买些课外书,多陪孩子一起学习,让孩子当自己的老师,在共同的学习中提高阅读兴趣。公安、工商、文化部门要加强打击力度,坚决取缔学校周围的电子游戏室,严格执行未成年人进网吧的各项规定。
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送给一代又一代。”只有这样,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起责任,以新的教育理念为航标,推开阅读之窗,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使我们的学生自觉阅读,乐于阅读,那么我们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得到大大的提高。
三、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孔子曾说过,对于一件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复旦附中教师黄玉峰也曾自豪地说过:“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一半。”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农
村初中生来说,教师应该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引导他们投身于课外阅读,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
(一)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
1、加强课外阅读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据资料显示:近20年,全世界每年出版社出版的书籍超过50万种,这就意味着每一分钟就有一本新书在出版。由此可见,当今社会的信息量之广,信息更新速度之快,对人类的学习方法、阅读能力和终身学习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2、阅读量的增加是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量达到四百万字以上。我按每分钟500字(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学生阅读速度),大略做一个计算就是,中学生每年的阅读量应当不少于三十四小时,平均每天应完成的阅读量要看十分钟的课外书。但现在的语文课堂充斥的是繁琐的分析和知识点的讲解,能提供的阅读量是有限的。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完成这项阅读指标,课本提供的阅读量也难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3、加强课外阅读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需要。阅读可以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文学而言,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都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人的创造力离不开非凡的想象力,而阅读就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智力。阅读本身是一个不断思索、想象、判断和评价的过程,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勇于提出和书本不同的观点是鼓励创新的重要手段。
4、课外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根本,更是人发展的需要。吕淑湘先生所言:“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不说得益于课外。”大量的课外阅读,对于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是其他活动都不能代替的。学生课外阅读正是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课外阅读能力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学习的革命》一书指出“未来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者,而是不会学习的人”。[1]不会阅读,就不会学习,因而提高阅读能力是未来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学习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外阅读比课内更重要。
(二)多措并举,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1、以“听”促读。初步了解学生读过什么书,读了多少书,有什么收获。结合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笔者有意识地挑选一些精彩生动的读物的故事片断,在课余或课堂上讲讲。谈论某文章的精彩情节、精彩片断,介绍某一个作家的奇闻趣事等等,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便戛然而止,引发学生产生想迫切看看这本书的愿望。
2、以“看”促读。利用学生喜欢电视的特点,关注电视节目,由此引导他们读一些高雅的、健康的文学性书籍。如《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已经拍摄成为电视剧。待学生看过部分或全部电视剧后,引导学生读书上的文字,同时比较二者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体会到影视片虽然能带来艺术的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而读小说所获得的是优美的文字、深邃的思想和不可磨灭的感情,这些却是持久的。从而使他们喜欢读书,并能静下心来聚精会神地读书。当然教师也可以先让学生读名著,再让学生观看电视剧,用来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在画面与文字的结合中,让阅读教学进行地轻松而又深入。
3、以“诵”促读。有位外国朋友曾经说过,你们中国人说话就像唱歌似的,真是美极啦!为什么汉语有这样神奇的音感效果呢?原因之一,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不同声调的语汇组合排列起来,就会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教师如能利
用汉语的这一优势,指导学生朗诵课外读物中的精美语段,势必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而且,朗诵的过程是学生对作品不断认识的过程,朗诵是一种艺术创造!要想朗诵好,就必须潜心钻研原作的风格和感情,这样必然会加深对原作的理解和喜爱。当学生爱上了朗诵,可以说他也爱上阅读了。
4、以“写”促读。教师结合学生阅读的材料,布置写作的话题。如读《水浒传》,可以写一写《〈水浒〉人物系列谈》、《我最欣赏的〈水浒〉英雄》;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写一写《当今社会还需不需要保尔精神》;读《朝花夕拾》,可以写一写《鲁迅的童年生活》等。这样做就促使学生仔细深入地研读作品。
5、以“演”促读。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读老舍的《茶馆》,就让学生选取其中的一些片段进行表演。读其他的叙事性作品,教师可指导学生将其改编成短剧,利用活动课在班内表演。表演的同学固然要精读原作,看完表演的同学也会怀着强烈的欲望争相阅读原著。
6、以“展”促读。随着阅读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他们或对作品中的人物品头论足,或对作品的语言、技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此时应适当引导,让他们把写的随笔、读后感整理出来,张贴在教室里展览。学生在尝到初步成功的乐趣之后,阅读的劲头就更足了。
7、以“境”诱读。为了鼓励学生利用闲暇读书阅报,笔者在班级中开设了“阅读角”。阅读角的书大部分是学生自己从家里带来的,一部分是我提供的(平时教学中发现的一些比较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另外我定期向图书室借阅时文杂志,如《读者》、《视野》、《意林》、《美文》、《教学研究》(学生版)等,人手一本,互相传阅,半月一换,解决了学生“没书读”的困境。
8、以“奖”激读。对阅读篇目多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一些知识面广的学生也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见多读书还有奖励,喜欢读书的学生兴趣更浓了,不喜欢读书的学生也跃跃欲试。且班级常规的奖品大都是图书:大到名著,小到杂志。如平时作业优秀奖、综合素质优异奖等,都以图书为奖品。“奖励”成了学生读书的“催化剂”,学生读书氛围日益浓厚,现在已发展到古人所谓的“厕上、枕上、马上(排队走路时)”读书了。
交流:了解各校语文老师平时教学怎样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四、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对于学生而言,好读书只是开始,读好书更至关重要。别林斯基就曾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事,比不读还坏。”更何况中学生有学业负担,课外挤时间阅读已属不易,如不加选择,只能虚度时光而没有收获。可以说,学生能否正确选择读物,关乎课外阅读的成败。处于求学阶段的学生大都不大明确自己该读什么书,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
1、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有益于学习的读物。近年来的《中学生阅读》、《读者》、《意林》、《微型小说选》等类刊物均是值得向学生推荐的好书。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才能“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2、选择文质兼美、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如学了《杨修之死》后,就可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中有写杨修的其它章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杨修形象,进而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读《三国演义》,拓宽了阅读面,加深学生对作者塑造杨修形象所要表达的创作意图的理解。再如学了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可引导学生读读《城南旧事》。学习了《小橘灯》,可推荐学生阅读冰习的《往事》、《繁星》。学习了《狼》,推荐学生阅读《聊斋志异》等。特别是与新课标相配套的课外《读本》中的美文,则更应重视阅读积累。
3、还可根据学生的爱好及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随着现代社会各方面信息渠道的杂、广、乱的形势,现代社会文化市场对学生存在着较大的负面影响,教师应有责任相机诱导,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引导他们吸收多方面知识,防止课外阅读过程中出现的“偏食”现象。作为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内容的认识要宽泛。如喜欢探索的可介绍自然类书籍,喜欢军事的可推荐他看看有关军事的书籍,作文语言平淡的可提醒他多看些优美的文章„„凡是适合自己年龄和口味的书,无论是科技的、历史的都可以拿来读,并告诉他们最最简单的判别好书的方法,即“读书时,不时会有惊讶、冲动,想把书中的文字比如一段优美的风景描写抄到笔记本上来,这本书可以把它认为是本好的书”(曹文轩语)。这样可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也各有所获。
交流:了解各校语文老师平时教学怎样指导学生选择课外书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接触中学生比较多,她的发言应该比较有权威性。她建议中学生们应该多看些常规性的书,比如《古文观止》、鲁迅的《呐喊》,她认为:“《三国演义》逻辑性好,比《红楼梦》更值得中学生一看。泰戈尔的《飞鸟集》,科普书《十万个为什么》等都是对课堂知识性东西的有益补充。”[2]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人的一生”,特别是学生,在他们跌跌撞撞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时,更需要一本好书把他们牵引走向成长的彼岸,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选择好入门之书。
五、点拨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阅读方法的传授和点拨。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以减少阅读中的困难,让学生熟悉不同文体阅读与欣赏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主动寻找阅读的乐趣。不少学生反映,看了不少作品,但没有什么收获,其中就有一个方法问题。“课文也无非是个例子”,所谓“例子”,它应该能提供给学生学习方法、方式上的启迪和教益。数学教师在讲解例题的时候,不仅仅要对题目进行评析,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方法的引导和思维的启迪,在语文课上,也完全而且应该可以做到这一点。教师要系统讲授各类文体的基础理论,导读教材选编的范例,也要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这样,学生就可从教师讲授的文章中领略到一种纵向、横向比较的学习方法,这无疑为他们课外阅读提供了一把钥匙。
交流:了解各校语文老师平时教学怎样指导学生课外方法。
对于“怎样读”这个问题,笔者不强求一律,只是介绍以下几种读书方法:
1、朗读、背诵法。朗诵是把准了文本情感的脉博,融人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交流是情感的流动,是人性的共鸣。朗读法就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领会和理解文章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听一个人朗读文章,往往可以看出他对文章的理解、领会的程度。读得流畅、自然、有节奏、抑扬顿挫、富有感情,这说明他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而且领会了文章的语言特点,这样他阅读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因此反复朗读是理解文章的好方法。古人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的多了,熟了,就能增强语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知识的有关规律,对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无疑大有裨益。
2、评点法。阅读时,随时记下自己的体会、感受、意见、评价,划出精彩片段、句子、词语、修辞手法等,这就是我们通常用得很多的评点法。著名的文章评点家李贽、金圣叹读《三国演义》和《水浒》,就是用的这种方法。法国著名思想家布丰说:“读书不作记号等于不读。”我国教育家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两句话中的“作记号”、“动笔墨”,就是圈点批画的意思,这就是指阅读中的文字批注法。在阅读时认真作符号、写批注,可以促使自己在读书时开动脑筋,记下某些感受,记录某些思想火花,这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读书方法。
3、读写法。读写法就是选定自己喜爱的一篇或一段优美的文章,用心读上几遍,大致记住了,就开始默写的一种阅读方法,默写时不记得原话的,用自己的话写,写完之后与原文对照,看看哪些地方不如原文,如果有层次、句式、用词等方面的错误,要分析原因。然后再读、再想,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上次默写不如原文的地方。这样阅读,可以比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直接帮助写作能力的提高。
4、测读法。测读法就是读书时把自己摆进去,站在作者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去想,边读边推测、揣摩作者的构思、文章的主要内容及结构等的一种阅读方法。可以运用测读法给小说、故事写续集。在学《孔乙己》时,可以让学生给孔乙己写个结局,学生结合实际体验,给他设计了中举的喜剧结局和在挫折后自谋生路的结局。
5、抓住“文眼”精读法。戏有戏眼,文有文眼。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统摄全篇的“文眼”,剖析“片言”与“众辞”的依存关系,从而深刻领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构思的匠心,从而在思想上受到启迪,感情上受到陶冶,艺术上得到鉴赏。抓住“文眼”,举纲张目,既是精讲的主要用途,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6、巧妙设疑导读法。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应在“导”字上狠下功夫。“导”,就是引导,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富于启发性的好方法进行恰如其分的指点引领。杜甫有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阅读教学中,先引领学生登上“山岳”之顶,居高临下,鸟瞰全局,再引领他们下“山”寻异探胜,仔细观赏。这样,使学生们可在鸟瞰时知其全貌,观其壮伟;观赏时可晓其微妙,惊其鬼斧神工。这样的阅读,才能有目的、有重点、有方法;才能从整体到局部,又从局部到整体。巧妙的多方设疑,“一石投水”的阅读指导,往往会取得“推波助澜”的良好效果。
7、不求甚解速读法。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图书出版量成倍增长,读书要都“求甚解”,一辈子能读几本书?对于应该泛读的一些书就应采取“不求甚解速读法”,就是把读过的好文章或片断剪下来,贴在自己准备的剪贴本上。注意分门别类粘贴,最好在本子前面加上目录、封面,作为资料库。做到广泛博览,开拓视野,为专攻某项知识学问打下雄厚的基础。我们必须教会学生把握速读这一比较高层次的阅读方式。
8、编写提纲法:看一篇文章或读一本书的时候,把文中的主要意思拟定成提纲,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抓住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要点,达到一目了然的目的,也方便记忆和查找。
运用阅读法进行阅读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要在读书过程中,善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切忌生搬硬用。其二,阅读过程中,要善于摸索和总结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方法。其三,世上没有一种万能的、最佳的、具体的读书方法,需要在长期的阅读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补充、完善,方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从令人几近窒息的接受性学习中解放出来,时刻保持较好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融入自我、张扬个性、读活作品、品出境界。
(一)大量收集、缜慎“编码”——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在课外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和提出的问题,独立自主地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衍生出新的信息。引导学生对信息的价值大小和取舍做出果断判断,培养学生的信息价值感。根据自己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区分各种信息对研究的价值的大小,找出研究目标和已拥有信息的差距,决定下一步寻找信息的方向和重点。
(二)沿波讨源、披文入情——培养鉴赏能力 中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3]学生初读沈从文的《边城》后,可能对小说的“田园诗”的特点只能有一个朦胧的感觉,但是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通过对沈从文小说的拓展性延伸性阅读,就可以对小说中刻画的独特而美丽的景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美感享受,能体会到小说中所流露出的一种顺乎自然的人生,感悟到闪烁着的正直朴素的人性美,体会到一种深藏在湘西边远山乡底层人们之中的良知和明慧。
(三)求同求异、以点带面——培养迁移能力 “比较阅读”是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方法之一。在新教材的教法研讨中,比较阅读是经常被提及的一种教法。文本解读中要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作品、作家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与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是同样以生命为主题的两篇散文。史铁生对生死的豁达是基于“生和死是不可抗逆的自然规律”的观念,显然是受到了道家生死观的影响,托尔斯泰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他渴望过的是苦行僧般朴素的生活,死能和土地结合,在自然中寻求灵魂的安宁。通过对这两篇文章围绕生命主题的比较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发现生之可贵、生之美丽,加深对生命的感悟,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中西生命文化的不同,了解汉民族和俄罗斯民族的精华。
(四)大胆质疑、挑战权威——培养创新能力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宋濂就强调自己除了“遍观群书”,就是向名师“援疑质理”。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善于质疑,进而释疑,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例如阅读《失街亭》,传统的观点是马谡的自以为是、不听诸葛亮的再三告诫,不听王平的劝说,一意孤行,导致战争的失利。面对这个传统的、正统的观点,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多方查寻资料,在充分了解历史事件、大量占有相关资料的前提下,独立思考,仔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以为权威是不可侵犯的,不要人云亦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为什么要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呢?我们要让学生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有“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陶行知语)的信念和决心。
七、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
语文教师应自觉地将学生的课外语文阅读列入自己的教学计划中,虽然不要进行考试,但也要检查落实。中学生的学习需要有人赏识,需要有人激励,只有
老师时时的督促鼓励,才有可能长期的让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持之以恒,才有可能使学生把阅读当作自己生存的需要,将它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交流:了解各校语文老师平时阅读教学怎样检查效果。检查落实的手段与方式因人而异,只要是学生喜欢的,教师又有能力驾驭的,就应该是好的方法。根据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活动落实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
1、课前3~5分钟演讲。
课前演讲,用时虽少,但只要持之以恒,对学生的读、说能力的提高都是很有帮助的。每一轮的课前几分钟演讲,都可以确立一个主题,要求学生带着主题去检索资料,广泛阅读,每节课前可以让2~3个学生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交流阅读经验,教师要及时鼓励表扬学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手抄报活动。
手抄报是一种很好的语文课外活动,它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写字能力都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同时它对条件的要求不严,在农村中学可以广泛地开展。手抄报可以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大家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教师在指导时,要给学生固定一些栏目,如读书心得、好书共赏、名文摘抄等来促使学生在办报的过程中广泛地阅读。办手抄报虽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但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因为找不到他们感兴趣的事可做,学生中午的时间基本上都是“随便玩”,所以完全可以利用中午的时间让学生完成手抄报的编辑工作,只要是学生喜欢的,就会完成得很好。
3、选择有益的电视节目。
调查显示,学生看电视的时间多得惊人,但是硬堵是不行的,有组织的去指导学生看电视,通过有益的电视节目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一是要限定学生看电视的时间,一般每天在一小时以内,二是要指导学生有选择的看一些节目,如《焦点访谈》、《开心辞典》、《三星智力快车》、《正大综艺》等。比如,让学生看《焦点访谈》,要求记录主要内容,看联欢会记下相声的笑料、小品的包袱等,看智力类的题目来丰富自己的知识等,通过看电视,可以让学生明白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
八、更新课外阅读教学新理念
教师要有“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观念, 一些语文教师由于缺乏先进理念的引领,囿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漠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及能力的培养。
1、从阅读的性质来看,应统一“应用为本”与“精神为本”。[4]回顾我们的课外阅读,多年来对此认识一直是极端的,坚持以“实际应用”为本,无视人的精神存在。“语言”与“精神”是合二为一的,它们共生共长。学语言,即精神成长,训练着语言即训练着精神,所以课外阅读就是要 “打好人的精神底色”。
2、从阅读的价值来看,应转变“唯一有解”为“多元解读”。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为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我们要适应从多维角度提出的各种问题,充分肯定学生的价值观,尊重学生的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我们要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构建民主的课堂氛围;我们要让学生在多元解读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
3、从阅读的过程来看,应经历“披文得意”到“运思及物”。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只停留在“披文”(语言)→“得意”(思想)→“品文”(语言)这个回环中,只是完成阅读教学的一半路程,还有“运思及物”的另一半路程需要我们完成。我们的阅读教学既要重视吸收,又要重视表达;既要照顾认知,又要照顾实践,完成“意化”和“物化”的双重转化过程。
4、从阅读的发展来看,应改变“学习层面”为“发展层面”。在学生探究性阅读中,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性阅读,让学生同桌交流,小组交流,还可以让学生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好伙伴,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的内容。
5、从阅读的环境来看,应扭转“举一反三”为“举三反一”。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要树立“大阅读教育”。叶圣陶诗云:“天地阅览室,万物皆读书”,我们的阅读的对象要从“纸本书”向“电子书”(电脑、网络、影视、音像)、“无字书”(自然万物、社会活动)延伸,阅读的途径要从“课堂阅读”向“课外阅读”、“校外阅读”、“家庭阅读”、“社会阅读”扩展。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变“教父”为倾听者,放弃说教,学会真心诚意地倾听,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满怀信心地迎接那些稚嫩是生命之音;教师还要变“灌输者”为引导者,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问题”、“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是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让我们的阅读教学真正地立精神、扬个性、做真我!
当然,语文课外阅读,还是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舞台。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要脚踏农村这个广阔天地,从农村火热深厚的生活中吸取营养、广辟蹊径,开拓创新。“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课外阅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个改变自我、发掘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当课外阅读不再需要语文教师的指导,成为每一个农村初中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他们方能在自主的状态下,读得广、读得深,也才能写得灵活,写得更有个性,做一个快乐的、幸福的、健康的读书人。在这时,身为语文老师,便会体会到课外阅读指导中“润物细无声”的成功喜悦。
参考文献:
【初中生课外阅读方法】推荐阅读:
初中生阅读课外书籍调查问卷07-30
初中生课外文学名著阅读练习题07-13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10-24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06-11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与答题方法探究08-06
小学生、初中生课外读物推荐目录06-08
温州市初中生课外经典诵读篇目详细版本07-10
初中课外科技活动计划07-06
初中课外古诗词大全09-02
初中化学课外活动计划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