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试验室管理制度

2025-01-25

现场试验室管理制度(精选12篇)

1.现场试验室管理制度 篇一

推行5s方法改善实验室现场管理

zzaaww

笔者所在检验科自2008年开始,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推行5s管理方法,旨在改善科室现场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养。通过近两年的宣贯工作,我们完成了前3S的推进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5s管理理念深入人心,科室面貌得到显著改善。报告如下。

一、实验室管理现状

我国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近二十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先进的自动化设备的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加入,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极大的提高了医学检验水平,大大提升了医学检验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与此同时,如何建设规范、科学、高效的现代医学实验室已经引起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身处一线的实验室工作者在现代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如曹荣桂氏主编的《临床实验室管理学》2003年出版,已多次印刷;王昌富、王治国、李艳主编的《现代临床检验科的建设与管理》2005年出版,已成为建设和管理检验科的重要参考资料。

在政府层面,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成立了国家、省、市三级临床检验中心,目的是控制、改进、提高各级医院临床实验室检验质量。上世纪九十年代,卫生部推行了等级医院达标验收活动。在等级医院达标活动中,各家医院检验科在硬件、软件建设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在湖北省,2000年、2007年省卫生厅对全省二、三级医院检验科进行了单科达标验收,通过周期性的实验室达标验收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检验科的建设,提高了检验科的管理水平。

近十年来,本检验科在科室建设方面也有巨大进步,形势令人鼓舞。但迅猛的发展,常常使工作人员感到不适应,管理也难以深入跟进。虽然制定了质量体系文件,但体系文件的精神并不能被员工完全掌握,体系文件的执行往往不到位,许多工作人员多年形成的懒散、不守章程、责任心差、乱扔乱丢的坏习惯影响着科室的工作氛围。在本地区同级医院检验科参观学习中也发现,实验室通过了各种达标验收活动,但实验室拥挤、凌乱的工作现场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仔细研究分析,我们认识到,现代化的临床实验室,不仅要求员工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求员工有正确的工作理念和思维,需要员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5S的内涵

为了改善工作现场状况,培养员工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检验科自2008年开始推行5S管理法,加强科室的基础管理。

“5S”管理起源于日本,目的是对生产现场中的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是日本企业独特的一种管理办法。5S的内涵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SUKE)。因上述5个日文词汇的罗马拼音第一个字母均为S,故称为5S。

整理:区分“要”与“不要”的物品,并将不要的物品从工作现场清除。

整顿:将工作现场必要的物品定位、定量放置好,便于拿取和放回,排除“寻找的浪费”。

清扫:彻底清理现场所有的垃圾、污垢、异物,使工作现场整齐干净,容易显现问题点,容易清扫及点检。

清洁:重复做好整理、整顿、清扫,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包含伤害发生的对策及成果维持。

素养:遵守规定的事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S理论极其简单,完全是一门行动的科学,它的作用就是使每个员工在接受教育及活动进行中潜移默化,养成员工由打扫垃圾转变为不丢垃圾、保持整洁的良好工作习惯,养成自律、守纪,遵守操作规程的好习惯,逐步提升个人的行为品质。

三、5S推行过程

1.学习宣传阶段:2008年1-5月,组织检验科全体工作人员学习5S知识,利用黑板报宣传5S知识。在学习中,针对科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大家展开讨论,收集大家对科室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学习到的5S知识,找到改进管理的突破点,力图让所有的员工明白推行5S管理的现实意义。通过近5个月的学习、讨论、宣传,5S管理的理念、作用、目的在大家心中有了初步印象。

2.成立推行组织:2008年6月,科室成立了5S推行小组,主任担任推行组长,选任了五名骨干分子,分别担任体系员、培训员、宣传员、督导员和提案员。

体系员:协助组长制定整理阶段“要”与“不要”的标准、绘制检验科区域图、定置管理图。制定每个工作岗位的整理制度,并将5S管理制度写进检验科质量体系文件中。

宣传员:负责做好5S宣传工作。

培训员:负责做好5S培训工作。

督导员:负责督导5S推进工作具体事项的实施。

提案员:负责收集整理员工对科室管理提出的改进建议。

3.拟定推行目标及方案

3.1检验科5S管理的总体目标:(1)创造并保持安全、干净、有序、整齐的工作环境。

(2)减少和消除无效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试剂耗材积压、降低购买成本。(3)职工养成敬业、守规的好习惯,职工素养得到提高。(4)科室形象得到改观,培养职工归属感和荣誉感。

3.2 5S管理推行方案及过程

2008年6月-11月为整理阶段。2008年6月,医院对检验科房屋进行调整搬迁,利用这个机会,5S推进小组对新检验科按照专业要求进行区域划分,搬迁过程中,按照5S管理方法要求,对所有物品进行清理登记,无用物品移交设备科或后勤保障部。

2008年12月-2009年5月为整顿阶段。整顿的目的是将通过整理留下来的必需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高效、有序摆放并进行标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快速拿取物品,缩短寻找物品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整顿的核心是:对物品实行“三定”,即定位、定量、定容。对区域和物品建立标识。定位就是确定放置场所,规定摆放方法;定量就是确定物品存放量,避免积压和占用;定容就是针对不同的耗材、试剂确定不同的装载容器,便于存放和运输。

整顿结束后,绘制各区域定置管理图,形成各区域整顿制度,维持整理、整顿成果。2009年6月-2009年10月,5S管理活动进入常态化。常态化要求日常工作中职工认真执行各区域5S整顿制度。讲究“人人5S,处处5S,时时5S”。5S容易做却不容易持续维持,为此,5S推进小组首先保证坚持正常运作,利用晨会、黑板报等方式继续做好5S宣贯。对在5S活动中表现好的员工提出表扬,对改善的成果、亮点部位大力宣传,对员工提出的行之有效的建议立即采纳并予以奖励。

2009年11月-2010年5月,总结前三个阶段的情况,计划制定出5S管理的各项规章制

度,目的是以制度来保证5S管理能长期坚持下去,不能是一阵风。制定的制度要符合专业要求,符合客观实际,符合医学实验室各项法律法规的要求。

2010年6月-2010年12月,计划就员工的衣着仪表,语言规范等细节对员工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员工着装统一,仪表端庄,语言亲切,态度和蔼。待人接物,有礼有节,沟通联络,进退有据,遇事沉着,处事诚信。目的是通过素质培养,使员工的内在精神风貌有大的提振。

四、推行5S管理活动的体会

1.通过5S推进活动,检验科从原来拥挤凌乱、分区不明,程序混杂变得窗明几净、分区明白、程序清晰。物品摆放有序,定置定量定容。职工精神状态为之一振。当现场再现凌乱无序时,员工经常互相提醒该搞5S了,会很自觉地进行5S行动。5S推行活动让员工知道令人身心愉悦的明朗、清爽、整洁的工作现场需要每个人用自己的行动来创造。

2.5S管理是基础管理,每个检验科制定的质量体系文件与5S管理并不矛盾,良好的5S管理状态是质量体系文件有效执行的保证。一个脏、乱、挤的实验室,一个工作人员懒散、不敬业、不守纪的实验室,质量管理是不可能搞好的,它的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是令人怀疑的。

3.5S管理需要人人参与。在现场改善部分,没有所有员工的参与,要取得良好效果是不可能的。对员工提出的改进意见,要认真分析,合理意见积极采纳,并对建议者给与奖励。这样可以激励员工参与的热情。只有员工乐于参与,5S才能持续进行。

4.5S的推行要循序渐进。针对科室的具体情况,制定5S的目的与计划。在开始阶段,主要是对现场的各类物品进行清理,对区域进行区划,以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因此首先要以前3S(整理、整顿、清扫)为重点。

5.5S推进开始阶段,部分员工对5S工作的意义和方法理解掌握得不够,工作怕麻烦,这时骨干分子一定要发挥带头作用;到了5S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家有了认同感,这时又容易出现满足思想,认为现在比以前强得多,持续改进的意识薄弱,5S推行小组一定要及时提醒大家:5S管理需要坚持不懈,改善永无止境。

6.在完成了前3S推进工作后,工作现场有了明显改善,我们已经着手探索研究5S管理工作与医学检验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劳动纪律管理等有机结合的方式、方法。计划再用一年的时间完成“清洁”与“素养”的推进工作。我们相信,只要坚持5S管理,一定能营造一个整洁有序的实验室,一定能培养一支高素养的人才队伍,一定能促进实验室在质量、安全、效率、成本、服务、文化等各方面有新的改进和提高。

2.现场试验室管理制度 篇二

1 “5S”现场管理法的内涵

“5S” 现场管理法一般指在生产现场中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 这是一种企业独特的管理办法。“5S” 现场管理法是指整理 (SEIRI) 、整顿 (SEITON) 、 清扫 (SEISO) 、 清洁 (SEIKETSU) 、 素养 (SHITSUKE) 五个项目, 因其日语的罗马拼音均为“S”开头, 所以简称为“5S”。

“5S”所包含内容如下表1 所示。

2 电子实验室管理现状

电子实验室较之其它专业实验室来说, 实验设备的维护力度及实验室的管理难度都相对较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自觉性不高, 缺乏自我管理意识。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养本身就不高, 存在携带早餐、随地乱扔垃圾、不按实验室操作规程操作等现象。对于电子实验室来说, 就存在实验设备如万用表随意摆放、下课不关闭设备电源、撕扯各类设备测试线等现象。此类现象既增加了实验室管理员的工作量, 也严重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

(2) 实验设备操作不当导致设备损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 没有按照实验室操作规程来操作相关仪器设备, 例如万用表测量档位错误导致万用表损坏, 短接直流稳压电源正负输出红黑夹子导致保险管熔断, DIY电路连线错误导致设备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

(3) 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造成的实验设备零部件损坏没有及时反馈给实验室管理员, 这将直接影响到下一堂课的教学效果。

(4) 电子元器件种类繁多, 查询起来不方便。以最普通的电阻为例, 其标称值按国家标准E-24 系列来分的话就有172 种之多, 且多数元器件还要留意其参数与使用环境是否一致。建立一套有效的电子元器件管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相信, 通过将“5S” 现场管理法引入到日常实验室管理中去, 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 改善实验室的管理现状, 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

3 引入“5S” 现场管理法的意义

电子实验室的管理和企业的现场生产管理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相似性, 例如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实验室就相当于企业的小型生产车间。“5S” 现场管理法同样适用于电子实验室的管理, 其实施结果势必会大幅度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与效果。

(1) 提升管理水平, 提高工作效率。在以往的实验室管理中, 实验室管理员往往处于被动状态, 工作琐碎而繁杂, 引入“5S” 现场管理法, 加强对学生、实验指导教师、设备、物料的有效管理, 保证实验实训的有序进行, 使日常管理形成常态化, 标准化。

(2) 改善实验效果, 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推行“5S” 现场管理法, 实验室管理员可以及时的了解实验室设备运行状况并做出维护与保养, 学生使用起来也能得心应手, 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3) 提高学生素养, 培养良好习惯。就学生方面而言, 引入“5S” 现场管理法, 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 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企业实施的“5S” 现场管理法对员工素养的要求。

4 “5S”实施具体举措

(1) 树立“5S”管理意识。在实验室内部或者走廊醒目位置处张贴“5S” 现场管理法相关内容, 并从学生走进实验室开始就灌输“5S”管理思想, 使学生能用“5S” 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2) 整理与整顿。实验室管理员在实验前要明确学生人数与工位数, 按学生人数配备工位, 只保留实验必需品且按工位数配备实验设备, 并督促学生不得随意移动实验设备的原始位置。

(3) 清扫与清洁。实验过程中保持场地环境整洁, 实验完毕做好实验室卫生, 清理垃圾和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料, 检查设备损坏情况并做好记录。

(4) 建章立制, 提高素养。在实验室的醒目位置张贴实验室管理制度及重要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流程, 促使学生按规范操作实验设备,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5 小结

“5S” 现场管理法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 需要实验室管理员、实验指导教师、实验学生三方的共同配合, 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安全、高效的实验环境, 为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提供有力保障, 并为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玲丽.7S管理在电工电子实训室管理中的应用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 (12)

[2]李艳梅, 陈庆华.“7s”在高校电工电子实验室中的柔性应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 (4)

[3]许雪芳.5S管理与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 (18)

3.公路试验检测指导现场施工的探析 篇三

【关键词】公路;试验检测;现场指导;施工

公路是交通系统能够正常运作的基础,如果公路工程的质量无法达到相关的标准,那么必然会给交通系统的运作带来一定的影响,给社会公民的出行以及政府官员的行车安全带来不便。所以,在进行公路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将试验检测工作应用到公路修建的过程中,从而有效的保证公路工程的质量。

1、公路试验检测工作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

1.1经过试验检测工作后,能够有效的利用施工现场周边的建筑材料来进行公路工程修建工作,比如施工场地周边的砂石以及回填料等等,在使用之前,通过试验检测发就能够有效的检测出周边材料的相关数据是否能够满足工程的相关需求。

1.2在经过试验检测工作后,能够将各种新兴的建设技术以及新型工艺的原材料应用在工程建设中。有效的将各种最新研发的施工材料、施工技艺通过实验检测法检验之后,完全确定其能够运用在工程的建设施工中的性能以及实际效果,从而帮助施工队伍不断积累公路工程修建经验。

1.3在经过试验检测工作后,能够较为科学合理、高效的检测出应用在公路工程中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是否达标。灵活的运用试验检测手段,能够对施工过程中所应用的任何材料的质量、数据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的结果来确定应用在施工中的材料是否符合要求。

1.4在经过试验检测工作后,可以有效的控制并且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估整个工程自身的质量,而一个工程建设能够成功,质量能否达到要求,其中就包括了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并且竣工后进行全面详细的检验。

2、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2.1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在工程开始之前,必须要对应用到整个工程各个项目中的材料进行抽样检测,包括一些半成品或者成品材料,只有施工材料完全达到规定的标准之后才能应用在工程建设中。除此之外,在对施工材料进行试验检测的过程中,不但要使用常规的检测手段,在有需要时,还要使用一定的非常规手段进行试验检测,从而保证应用在建设工程的各项材料全部达到相关的施工技术标准。在进行工程施工之前,工程的施工承包单位还必须要向有关质量监管部门提供施工过程中所应用的所有材料的质量试验检测报表、材料出厂证明、合格证、质量证明等资料。如果需要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运用新型的材料以及新兴技术,也必须要经过相应的试验检测工作之后才能将其应用到施工中。

2.2施工参数的控制以及确定

对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参数进行严格的控制,也就是控制施工过程中能够影响到工程质量的数据。例如对填筑材料的标准级进行试验检测,测试其能够达到的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这些都是整个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能够影响到工程质量的重要数据。这些数据的准确与否,会直接导致公路工程的性能能否达到相关的施工规范标准。因此,运用试验检测措施来对相关参数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必须要认真、严谨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测验环节,操作手法必须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在进行原始数据记录、试验之前还要对相关的检测设备是否良好进行检查,从而确保测验的数据精准度,最大限度的减少能够影响到数据精准度的阻碍,使得试验检测的数据有着较高的可靠性以及精确性。

3、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

3.1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必要性

建设工程中所应用工程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施工工程能够在完全保证施工质量符合相关规范标准以及施工工期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降低工程所需的施工成本投入,从而使得工程的经济利益达到最大化,并且能够有效的保障工程的质量、严格按照工期约定竣工验收。而要达到以上目的,就必须要在施工过程中灵活的运用技术管理,把整个工程每一项准备工作都做好,并且全面掌控整个施工现场的细节、提高对施工现场难点的把握度、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施工管理、有效的优化配置、极大的提升工程劳动力、减少工程整体资金投入,从而使得整个工程无论在质量上、进度上、成本上都能够达到和谐的统一性。

3.2我国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现状

我国的公路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的工作,处于传统的粗放型管理,主要工作内容还集中体现在技术文件管理与施工参数控制两个方面,使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不能满足施工技术中的规定和要求,没有完全发挥出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的工程职能。

4、提高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方法

4.1提高施工在前期准备阶段的技术管理

在施工前期准备阶段,技术的准备工作是为了创造出施工的条件,从而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它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基本的任务是分析建设工程的特点和进度,搞清楚施工的前提条件,并制定出合理的施工方案,及時的从技术、物资、人力、组织等方面为工程施工创造出一切良性的条件,使施工过程顺利的进行,保证整体工程在规定的工期内交付、验收使用。

4.2完善工程施工管理的制度

制度是一切管理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和执行的依据,公路施工也是一样。在正式进入施工阶段之前,相关企业要编制一套结合了生产、技术、设备以及安全、质量等多种可控因素的施工管理制度,以便能够有效的协调和解决公路施工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争议问题。

5、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社会的公路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工程各个方面的质量都成为了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人们对于公路质量认定的常识,公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一系列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质量评定工作都是通过试验检测工作来运作的,而试验检测工作自身又是一项极为繁重、精细的检验工作,因此,在公路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以严格、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试验检测工作,并且将其灵活的运用在整个公路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才能有效的提高公路工程的质量,使得公路建设工程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田林.浅谈公路工程施工中如何加强试验检测提高工程质量[J].甘肃科技,2010(08)

[2]张洪云.公路工程施工中的试验检测工作[J].科技信息,2006(09)

4.降雨型滑坡现场模拟试验研究 篇四

通过现场模拟人工降雨条件下诱发滑坡,在整个过程中,对坡面裂隙、土体深部位移、孔隙水压力、地表径流等进行实时监测,探求在降雨情况下的`滑坡成灾特征及机理.试验得出了土体抗剪强度指标、滑动面形态特征等物理力学参数.降雨使土体吸水饱和,渗透性降低,抗剪强度降低,进而产生边坡失稳.通过数值模拟,得到降雨入渗过程中边坡稳定性、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变化趋势.流一固耦合情况下边坡稳定系数比非耦合时降低5%,说明动水力对降雨型滑坡具有影响作用.

作 者:龙万学 吴俊 傅鹤林 LONG Wan-xue WU Jun FU He-lin 作者单位:龙万学,LONG Wan-xue(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1)

吴俊,WU Jun(贵州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贵州贵阳,550001)

傅鹤林,FU He-lin(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83)

5.现场试验室管理制度 篇五

1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的评审依据是什么?

《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2、你中心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是什么?

科学管理、工作有序、质量第一、优质服务

3、检测结果保留的有效数字位数依据是什么?

与检测记录的有效数字位数相一致。

4、你中心的质量体系文件分几个层次?怎样实现有效控制?

四个层次: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格式文件。加盖“受控”章,编写受控编号,填写发放回收记录。

5、食品检验微生物要求?如何记录?

6、你中心常用的质量控制方式?

人员比对、盲样考核、加标回收

7、怎样进行质量监督?

1)人员及操作:监督员要对检验环节中的检测人员进行监督,特别是对新项目开展过程人员的监督,对在培人员的操作和原始记录的监查。质量监督员监督内容为人员培训情况,有无上岗证;是否按检验标准操作规范和检验仪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有无及时、准确、完整地做好各类记录;应加强对新进人员的监督。2)

二、设施及环境条件:监督内容为实验室配备的相应设施和环境条件是否满足检验检测工作的技术要求及安全环保要求;实验室对环境有无有效监控记录、废弃物处理记录。3)检测方法:监督内容为检测流程及过程的控制与监控;是否选择满足客户要求并适用于进行检测的方法,标准应为现行有效版本并受控;4)仪器设备:监督内容为仪器设备(计量器具)管理台帐是否及时更新;有无仪器设备购置、验收资料;仪器设备标识是否准确;是否按时开展期间核查;仪器设备使用、维护保养记录是否规范;新购置仪器设备是否及时编写作业指导书。5)测量溯源性:监督内容为有无仪器设备检定证书;有无仪器设备期间核查资料;有无标准物质的使用及验收记录。6)样品管理:监督内容为样品状态标识是否正确;样品的交接、保管是否符合要求,剩余样品处置有无按规定处理;样品的储存条件是否符合要求。7)结果报告:随机抽查检测报告,监督内容为是否按规定记录;是否按格式要求书写;原始记录中所用仪器设备信息与使用记录是否相符;8)对影响检测结果的其他因素进行监督,内容包括:比对、能力验证和内部质量控制活动、新方法(新测量设备)首次正式使用、重要的检测任务、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等。

8、什么是内审和管理评审?两者的区别有哪些?

内审是实验室按照管理体系文件规定,对其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组织开展的有计划的、系统的、独立的检查活动。

管理评审是最高管理者对管理体系的整体有效性以及对本实验室的适用性,活动。

1)评审的目的不同:内审确定质量活动及其结果的符合性及有效性,管理评审是就质量方针和目标评价质量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

2)依据不同:内审是审核准则、法律法规、体系文件,管理评审是根据内审结果及受益者的期望,该进的需求;

3)审核人不同:内审是质量主管组织内审员审核;管理评审是最高管理者组织关键岗位人员审核。

4)审核方式:内审是现场评审,管理评审是会议评审;

5)结果:内审是对不合格项采取纠正及预防措施,完善体系,管理评审是为了从总体来促进体系的持续改进。

9、你中心的样品是怎样管理的?

10、记录的作用?如何记录?

6.实验室认可现场评审后的整改要求 篇六

1、加盖公章的整改报告正文。

2、加盖公章的整改计划。

3、整改效果证实材料。

一、整改要求

1、实验室要对不符合项进行原因分析。

2、实验室制订的纠正措施要有针对性。

3、不符合项要得到纠正。

4、纠正措施要有效,要确保类似问题不再发生。

二、评审组保留对不符合项整改的有效性进行现场核查的权利

1、对于涉及影响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和认可机构诚信度的不符合项。

2、涉及环境设施不符合项。

3、涉及仪器设备故障、欠缺的不符合项。

4、对整改材料仅进行书面不能确认其整改是否有效的。

三、给CNAS秘书处的整改报告

1、加盖公章的整改报告正文。

整改报告正文主要包括概述、分项简述缺陷项整改过程和关闭情况(包括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纠正措施及纠正措施有效性的验证情况等)、持续改进的态度三部分内容。

2、整改材料附件1:加盖公章的整改计划。

整改计划包括:序号、不符合项的概述、整改要求、纠正措施、整改项目负责人、计划完成时间、纠正措施效果验证负责人和预定的完成时间等。

3、整改材料附件2:整改效果的证实材料(根据不符合项数量再划分为:2.1、2.2、2.3……)。

每一个具体缺陷项的整改证实材料包括:封面(含目录并注明附件序号)、附件4的复印件、本单位体系文件规定的不符合项报告单(或纠正措施报告单)、缺陷项整改到位的证实材料﹝证实材料可以是照片、文件或资料的复印件(原件留实验室)等(如果是手册或程序文件的复印件,则应在修改或增加条款部分用黑体字或下划线明显表示)〕、文件修改审批单(涉及到管理文件修改时需提供)。

注意:上述所有材料应按序活页装订成册。

四、提供电子版本材料

分别(CNAS、计量认证)上交评审报告及其附表1、2、3和附件1、3.2、3.3(如果有)、4、5.1、6.1、6.2、7、8的电子版本材料(其中附件5.1、7和8由评审组长提供)。

注意:

1、应在要求的整改期限之前完成整改工作,超过整改规定的期限,则本次现场评审无效。

7.苯酚丙酮废水现场中试试验研究 篇七

苯酚丙酮废水主要来源于苯酚丙酮生产过程的氧化、精馏等主要工艺装置,废水水质组成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较高,主要含挥发酚、苯酚和异丙苯等苯系物,苯、小分子酮类、醛类、醇类、酯类、羧酸类等有机污染物以及硫酸盐,废水p H变化幅度较大,CODCr、苯酚等浓度很高,尤其是硫酸盐含量非常高,且硫酸盐含量和苯酚浓度变化较大。国内企业往往是将苯酚丙酮废水与其他废水混合后进行处理,曾有采用曝气 +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流程处理该废水的报道[2],郭怡雯等[3]采用兼氧/好氧工艺和好氧工艺对苯酚丙酮生产废水进行了小试试验研究,孟志国等[4]考察了湿式过氧化物氧化技术(WPO法) 处理此类废水的可行性。

本文采用LTBR高效生物处理技术 + 强化Fenton技术对某石化公司的苯酚丙酮废水进行了现场中试试验,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1 试验工艺流程及分析方法

1. 1 中试试验装置工艺流程

苯酚丙酮废水在pH调节罐经初步调节pH值后自流进入LTBR特效生物膜反应器,废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在反应器内被特效微生物降解。为了维持LTBR特效生物膜反应器内的微生物生长环境,利用鼓风机持续向反应器内供氧,利用营养液计量泵定期向反应器内投加专用的营养液(BMM); 同时为了保持反应器内合适的盐含量(TDS),需要通过计量泵向反应器内补充稀释水(根据苯酚丙酮进水含盐量的变化调整); 生化处理后废水在LTBR特效生物膜反应器中直接实现泥水分离,生化出水自流进入LTFT反应器,达到指定液位后,反应器内p H自动调节系统将废水调至p H反应条件,计量泵加入定量的双氧水,人工加入Fenton催化剂和铁盐,充分搅拌下进行Fenton反应( 间歇) ,反应混合液进入静置槽搅拌分离( 底部分离出的Fenton催化剂可回收再利用),Fenton出水至贮水槽静置后达标排放。

中试试验装置工艺流程见图1。

1. 2 试验设备、仪器及试剂

试验设备、仪器及试剂见表1。

1. 3 试验设计进、出水水质与水量

本次试验所使用的苯酚丙酮废水来源于某石化企业苯 酚丙酮车 间, 试验设计 处理量为650 L / d,设计进、出水水质见表2。

1. 4 中试试验主要操作参数

试验主要操作参数见表3。

mg/L(p H 除外)

1. 5 分析方法

试验主要分析项目及分析方法见表4。

2 试验装置的启动与运行

2. 1 微生物激活阶段

本阶段从2013年6月23日至6月26日。首先在LTBR生化单元加入经稀释水稀释的苯酚丙酮废水(CODCr在3 000 mg /L左右),投入特效复合菌种和生物营养液( BMM),调节p H值至中性,进行充分闷曝。连续曝气24小时后,曝气液中的DO由7 mg /L迅速下降至1 mg /L左右; 连续曝气30小时后,DO逐步升高到6 mg /L左右。该过程说明微生物已经被激活,可以连续进水,并逐级增加进水量,同时进一步提高污泥浓度,使处理负荷维持在较高水平。

2. 2 微生物调整阶段

本阶段从6月27日至7月5日。6月27日LTBR生化单元开始连续进水,处理量在600 L / d左右,经稀释水稀释的苯酚丙酮废水CODCr浓度约4 000 mg /L,该阶段微生物增长缓慢,系统出水较为混浊,活性污泥呈现出乳白色。针对该现象从6月30日起,增加了系统的供风量,使曝气液DO维持在2 mg /L以上,并将处理量降低到400 L / d。随后的几天,曝气液和出水混浊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微生物的活性开始向良性方向发展。

2. 3 微生物稳定运行阶段

本阶段从7月6日至8月7日,LTBR生化单元逐渐转入正常,污泥稳定增长,活性污泥絮体明显增大,沉降性能良好,外观淡黄色污泥沉降比由5% 增加到12% 左右。出水由混浊转为清澈透明,各项水质指标有明显好转,LTBR生化单元转入正常运行。

2. 4 微生物正常运行阶段

从8月8日至8月18日进行了试验标定。其中8月8日至8月11日进行了常规标定,8月12日至8月18日进行了水量冲击标定(LTBR生化单元的废水进水量提高50% ~ 100% )。

3 结果与分析

3. 1 常规标定

8月8日至8月11日对苯酚丙酮废水现场中试试验装置进行了标定考核,苯酚丙酮废水原水为淡灰色并有少许悬浮物,LTBR生化出水和Fenton出水均无色透明,活性污泥性状良好。常规标定期间各单元进、出水水质分析数据见表5。

注: “L”表示该项目的测定结果低于其方法最低检出限,为未检出。

3. 2 水量冲击标定

为验证系统抗负荷冲击能力及受到冲击后的恢复能力,8月12日至8月18日对中试试验装置进行了水量冲击标定试验。标定期间各单元进、出水水质分析数据见表6。

1)8月12日至8月15日将LTBR生化单元的废水进水量提高50% ,即废水处理量由0. 65 t/d提高至0. 975 t/d,水量提高后生化单元运行稳定,平均COD处理效率在94% 以上,活性污泥性状良好,生化出水指标非常理想,强化Fenton单元出水指标均达到并优于设计排放指标。

2)8月15日至8月18日将LTBR生化单元的废水进水量提高100% ,即废水处理量由0. 975 t/d提高至1. 3 t/d,水量提高后生化单元处理效率短时间内出现波动,经过短时间适应调整后,生化单元迅速恢复其高效处理能力,活性污泥性状较好,后续强化Fenton单元仍然能通过调整,保证最终出水指标达到设计出水指标。

4 结 语

1) 采用“LTBR高效生物处理技术 + 强化Fenton技术”处理工艺进行苯酚丙酮废水现场中试的试验结果表明,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如CODCr、挥发酚、石油类 等的去除 率都达到 了99% 以上,该工艺技术可行, 污染物降解能力强,处理效率高,处理效果好。

8.现场试验室管理制度 篇八

内容摘要:针对黏性土地区考古现场地下水排水困难的问题,采用了构筑人工填砂导水排水沟的方法,在考古探方周边形成导水排水体系。现场模拟试验证明,该方法不仅能够排除黏性土中的地下水,而且能够隔断毛细水运动,从而有效控制地下水位,防治考古探方渗水,保障考古工作顺利进行。该方法同样可用于潮湿环境地下水浅藏地区的遗址保护和陈列馆渗水防治。

关键词:潮湿环境;黏性土;考古;地下水

中图分类号:K8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6)02-0095-05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nderground water drainage happening in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cohesive soil regions. The method is to build drainage ditches artificially filled with sand so as to form a drainage system surrounding tombs under excavation.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is useful for the discharge of underground water from cohesive soil and the obstruction of capillary action, which will efficiently control the underground water level and protect the tomb from water seepage, thus ensuring the proceedings of archaeological work. The same method can be used in the shallow underground water of humid environments, not only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ncient sites, but also for preventing seepage in galleries.

Keywords: humid environment; cohesive soil; archaeology; underground water

引 言

在我国长江流域的下游地区,人口分布比较密集,大小城市星罗棋布,社会发展历史悠久,人类活动留下了众多的遗迹。这些遗迹记录着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记录着古代人类生活生产方式,记录着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记录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也记录着自然环境的演化过程[1]。其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5]的重点区域。这类地区的自然环境相对优越,地势宽广平坦,以平原和缓坡丘陵为主要地貌形态,大气降雨量比较充沛,河流湖泊发育,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丰富,土壤以河湖沉积物为主,黏性土分布面积广,植被覆盖度高,物产丰富。从环境干湿度来讲属于潮湿地区或潮湿环境[6-7]。

在潮湿环境开展考古发掘,往往受到渗水和积水的干扰,严重时甚至造成水灾[8],使考古发掘难以进行。为此人们首先想到的办法是在考古挖坑中一边排水一边发掘,但这样往往会使发掘坑变成泥坑,不仅增加了考古发掘的难度,而且对土遗址文物造成损坏,丧失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人们也试想采用在发掘探方周围打井排水的办法来降低地下水位[9],但是,黏性土地层的弱透水性特征,使得打井排水不能奏效[10],就是在边长5m的探方周围打上4眼水井,也不能控制地下水位,也不能阻止黏性地层中地下水在探方缓缓渗出。可见,防治考古发掘坑中的渗水是潮湿环境黏性土地区考古现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解决黏性土地区考古现场渗水困扰的难题,保障这类地区考古发掘工作顺利开展,遏制地下水对遗址,尤其是土遗址发掘的影响,为这类地区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消除不良环境危害,我们经过几年的调查研究,运用水文地质学理论和方法,设计了人工填砂沟导水排水方案,并经过实地现场试验,证明该方案能够有效地排除黏性土地层的地下水,降低考古现场周围的地下水位,同时能隔断黏性土中的毛细水运动,从而有效遏制或消除考古探方渗水问题。

1 试验部分

1.1 试验设计

试验场地选择在位于长江下游的浙江省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研究试验基地,该区为潮湿环境黏性土地层分布区,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小于1m。在这里选择一块平地,按照1984年文化部《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通常的田野考古发掘坑的面积大小[11],布置5m×5m的考古探方,探方四边向外扩1.0m形成7m×7m的正方形,再向外扩1m形成9m×9m的正方形。然后在最大正方形的三个内角和一边中间的内侧各布置井孔(图1a),井径0.3m,井深要求超过考古探方深度0.5m—1.0m。4眼井均按抽水井要求成孔。成井以后,待井中水位稳定后观测其静水位,确定考古现场地下水位的埋藏深度。然后选取其中1眼井为抽水井(1号井),其他3眼井为观测井,进行抽水试验和水位恢复试验。水位观测采用地下水位记录仪,记录间隔设定为10秒;如果用人工观测,时间序列设定为:10秒、20秒、30秒、1分、1分30秒、2分、3分、4分、5分……直到水位降到井底。抽水停止后的水位恢复观测时间序列与上述相同,直到水位恢复到原始水位(静止水位)。

场地原状黏性土地层抽水试验完成以后,沿9m×9m正方形边线内侧开挖宽1.0m、深度超过考古探方设计深度0.5m的沟槽,充填透水性能好的砂砾(卵)石,临近地面0.2m填上原状黏土层,与原来地面保持一样(图1b)。这样用人工充填的透水层将原先打成的4眼水井联通起来,形成闭合的填砂导水沟。填砂导水沟施工完成,待井中水位恢复到静止水位,再次进行抽水试验和水位恢复试验,抽水井、观测井的布置与观测方法与第一次试验相同。

对比分析填砂导水沟建成前后的两次抽水试验结果,验证填砂导水排水沟设置的作用,验证该方法对考古现场地下水的控制效果。

1.2 黏性土原状地层中的抽水试验

2014年6月20日试验工作人员进入模拟考古现场场地,按上述规则布置了地下水抽水试验场地及井孔位置,聘请当地打井队钻进,7月2日成孔。随后连续3天观测各井水位,待地下水位稳定后,测定了各井的地下水静止水位,确定了试验场地地下水位埋深约0.6m。随后以1号井为抽水井,其他井为观测井,于7月6日做了场地原状黏性土地层地下水抽水试验和水位恢复试验。试验类型属非稳定试验[12],试验全过程中抽水井和各观测井水位变化监测结果如图2所示。

抽水试验以定流量Q=51.87L/min进行抽水,仅仅用了1.5min,1号井中的水被抽完,抽水井水位下降迅速,抽出水量总计77.80L,观测到的水位降深s=2.45m。抽水停止时算起的水位恢复观测时间t =800mins,水位恢复比较缓慢。2号、3号、4号观测井水位在整个试验期间变化十分微弱,水位线紧靠横坐标轴没有明显变化(图2)。

1.3 填砂排水沟建立后的抽水试验

黏性土原状地层打井抽水试验完成后,按照试验方案,聘用民工和试验技术人员一起经过15天的开挖沟槽、填筑砂砾石,建成了预先设计的填砂导水排水沟。待试验场地地下水位恢复到原始水位后,于2014年7月23—24日,进行了模拟考古场地填砂排水沟建成之后的抽水试验,仍然以1号井为抽水井,2—4号井为观测井,抽水设施和试验方法与原状土地层抽水试验基本相同。试验类型同样属于非稳定试验,试验全过程监测的抽水井和各观测井水位变化如图3所示。

填砂导水排水沟建立后的抽水试验和水位恢复试验,平均抽水流量Q=0.84m3/h ,抽水延续时间tp=4.5h,井中水位降至井底后停止抽水,抽水井观测到的水位最大降深s=2.41m。随后开始水位恢复,延续恢复时间t =29.5h,直到抽水井、观测井中水位恢复到了抽水前的静止水位,即水位埋深0.6m。

2 试验结果讨论

2.1 填砂排水沟建立前的抽水试验讨论

黏性土原状地层地下水抽水试验表明,抽水井水位降深从0—2.45m变化,时间仅仅为短暂的90s。在这短暂的时间内抽水井水位迅速下降,图2所示的水位下降曲线紧贴纵坐标轴。短暂的抽水时间从井中抽出的水量只有0.0778m3(77.8L)。这些水量主要是抽水井井管中的积水,几乎不包括周围黏性土地层的渗出水。这说明黏性土含水层虽然处于饱水状态,但透水性和给水性能很差,不可能在短时间渗出[13-14]。试验显示该黏性土地层的渗透系数k=9.4362×10-7cm/s,对应的给水度μ≤0.10。 从水位恢复情况来看,抽水停止后800mins,抽水井水位恢复离静止水位约0.2m,第二天的观测表明,抽水井水位需要24—28小时才能恢复到抽水前的静止水位。这充分说明试验场地黏性土地层中的水渗入井孔速度是十分缓慢的。

从图2还可以看出,抽水井水位下降、恢复过程中,观测井水位几乎没有下降的迹象,就是距离抽水井4.5m的观测井也不例外。仔细观察才可以发现,在整个试验进程100mins后观测井水位有很微弱的下降反映。这一重要现象说明,周围黏性土地层中的水分缓慢向抽水井补充,也说明场地黏性土渗透性能的确很差。在这种地层中直接打井排水是不可行的,不能达到排水降低水位的目的,不能控制考古现场的地下水。

2.2 填砂沟建立后的抽水试验讨论

人工填砂排水沟建立后的抽水试验表明,抽水井水位降深从0—2.45m变化,抽水时间需要4.5h,总抽水量达3.86 m3。抽水井水位变化比较缓慢,这说明填砂排水沟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能和给水性能,其中所含水量能够不间断地向抽水井渗流补充。现场渗透试验得到填砂层的渗透系数K=4.463×10-2cm/s,对应的给水度μ=0.32。从水位恢复情况来看,抽水停止1小时内抽水井水位恢复很快,停抽后的8小时内水位恢复较快,然后逐渐变慢,直到25小时后,抽水井水位和观测井水位均基本恢复到静止水位。

从图3可以看出,抽水井水位下降过程中,观测井水位变化明显,具有与抽水井水位同步变化的特征,距离抽水井越近的观测井水位下降越明显。这说明抽出的水量既包括人工填砂沟含水层中的水、抽水井和观测井井管中的积水,也包括周围黏土地层中的少量渗水。从水位恢复曲线来看,水位恢复的时间仍然长达24—30小时,这说明从黏土地层中的地下水渗入填砂排水沟的速度是十分缓慢的,而排水沟中的积水进入抽水井被排出是比较迅速的。可见,只要考古探方外围黏性土中的地下水渗入填砂排水沟,就很容易渗入抽水井被排走,就能够有效控制黏性土地区考古现场的地下水。

通过填砂排水沟建立前后的抽水试验可以看出,填砂排水沟的建立显著地改变了地下水的渗透性能和径流条件,利用人工建立砂砾石导水排水沟,可以有效控制黏性地层考古现场的地下水,只要及时抽出填砂排水沟中的地下水,就能保证考古探方没有地下水渗出,就能保证考古工作不受地下渗水的影响。这些效果已经在试验场地模拟考古发掘后续试验研究中得到了验证。

3 结 论

长江下游黏性土层分布地区属典型的潮湿环境,具有水源丰富、地下水埋藏浅的特征[15],在这类地区进行考古发掘,往往受到地下渗水的严重影响。采取措施有效控制黏性土中地下水,排除地下水对考古现场的干扰,是一项保障考古工作顺利进行,保障遗址本体免遭破坏的关键技术问题。

黏性土含水层渗透性和给水度极差,直接打井抽水不能排走其中的水量,不能达到降低地下水位的目的,不能遏制渗水对考古发掘的严重影响。

现场试验证明,在黏性土层地下水浅埋地区考古探方周围建立人工填砂排水沟,能使渗透系数k由9.4362×10-7cm/s增加到4.463×10-2cm/s,

给水度μ由小于0.10提高到0.32,能起到疏导地下水流动和顺利排走地下水的作用,能够有效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地下水向考古探方入渗,保障考古工作不受渗水的影响。

人工填砂排水沟不仅能疏导排泄黏性土层中的地下水,而且能够阻隔黏性土层毛细水的运动。该项技术完全适宜于黏性土层地下水浅埋区考古现场渗水问题的防治,也适用于这类地区遗址陈列馆渗水的防治及地下水的控制。

参考文献:

[1]方修琦,葛全胜,郑景云.环境演变对中国文明影响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古地理学报,2004,6(1):85-91.

[2]袁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十年回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中的技术与生业研究[J].南方文物,2012(4):5-12.

[3]朱诚.对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以来环境考古研究问题的思考[J].自然科学进展,2005,15(2):149-153.

[4]王辉.国家“十一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J]. 成果展示,2012,70(8):72-75.

[5]郭怡,李泊提,孙国平,等.田螺山遗址古菱角埋藏环境调查与保护对策的初步研究[J]. 南方文物,2013(1):126-132.

[6]张明泉, 张琳,王旭东,等.考古现场土遗址保护中环境干湿度判定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9(4):465-469.

[7]王旭东.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理念探索与保护技术展望[J].敦煌研究,2013(1):1-6.

[8]覃政教,林玉石,高明刚,等.桂林甑皮岩遗址岩溶地下水水害成因及防治对策[J].地球学报,2011,32(1):107.

[9]刘佑荣,陈中行,周丽珍.大型平原土体遗址主要地质病害及其保护治水工程技术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7,19(3):11-15.

[10]叶正强,张森安.粘性土的渗透规律性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9(5): 121-125.

[11]栾丰实,方辉,靳桂云,等.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M].第一版.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20-47.

[12]刘嘉析,李定方.潜水井三向非稳定流的有限元解法[J].岩土工程学报,1980,2(4):49-60.

[13]宿青山,段淑娟.对饱和粘性土渗透规律的新认识及其应用[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94,24(1):50-56.

[14]许传福.弱透水层饱和粘性土中水分渗透规律研究[J].吉林地质,2008,27(1):30-32.

9.现场试验室管理制度 篇九

1、上级或有关部门批准实验室设置的证明文件。

2、企(事)业法人资质证书(法律地位证明)。

3、人员一览表、劳动关系证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

4、财务开户许可证(银行印签)。

5、房屋产权证明和租赁合同。

6、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各种表格汇编、管理制度汇编。

7、最高管理者、技术主管、质量主管及部门主管的任命文件。

8、授权签字人、技术主管技术职称(工程师以上)证书、操作人员上岗证书、内审员证书。

9、各类文件的审核、批准、发放、回收登记记录。

10、仪器设备台帐、设备档案(要求一台一档);仪器设备验收启用记录,维护保养记录;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

11、仪器设备检定/校准、验收(确认)的总体要求。

12、仪器设备检定/校准的计划和有效的检定/校准证书。

13、自行校准的仪器设备溯源图及校准计划和记录。

14、合格供方评价及采购供应品的验收资料;合格供应商、服务商的相关资质。

15、在用标准时效性认定报告。

16、技术人员、关键岗位人员档案(要求一人一档)。

17、人员培训计划和记录,个人学习笔记、考核情况等。

18、质量体系文件、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宣贯、培训、考核记录。

19、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的计划和记录。20、质量监督计划和记录。

21、仪器设备期间核查计划、方案和记录。

22、实验室环境控制记录。标准试剂配制记录。实验室废液处置记录。

23、结果质量控制计划和记录(包括: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监控、能力验证、实验室间比对、人员比对、留样复测等相关记录及分析报告)。

24、申诉和投诉及处理结果的记录。

25、样品的接受、流转及处置记录。

26、提供10-20份模拟报告(包括:委托单、流转单、原始记录、检验(测)报告)。

27、新开展项目的评审计划、模拟报告及相关资料(适用时)。

28、上次评审结束后,评审组要求整改的条款完成情况及材料。

10.现场试验室管理制度 篇十

为了使大家对ISO17025实验室认可现场评审的不符合项有所了解,SLD中检实验室技术按照《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1)的要求,整理出常见的不符合项类型分享给大家。

这些不符合项案例主要涉及5M1E:即人、机、料、法、环、测等六大方面,具体按:①组织;②管理;③人员;④设备;⑤环境;⑥方法;⑦溯源;⑧文件;⑨记录;⑩报告等要素进行分类。

另外,案例集将不符合CNAS规则文件要求的典型案例单独归为一类,基本上覆盖和体现了认可评审中实验室普遍和经常出现的问题。

一、对不符合项案例集的说明

1、建立本案例集的目的:是为让实验室了解认可评审中经常发现的问题,分析自身体系运行和能力维持中是否存在类似的问题,不断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确保检测或校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不符合项的来源:CNAS秘书处汇总的745份评审报告中的2674个不符合项,从中甄选出比较典型的,在认可评审中经常发现的不符合项。本案例集基本能够体现认可评审中实验室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校准、机械和电器检测领域,以及部分跨多个专业领域的综合分析机构。

3、不符合项的分布:从2674个不符合项来看,基本覆盖了CNAS-CL01的每个条款,其中以设备校准不符合项最为常见。按不符合项出现的概率看,排在前几位的依次为:

① 设备校准和准确度(5.6.1/5.5.2); ② 技术记录(4.13.2.1); ③ 方法验证和方法确认(5.4.2); ④ 实验室的作业指导书(5.4.1); ⑤ 服务和供应品的符合性检查(4.6.2); ⑥ 质量控制(5.9.1); ⑦ 设施环境(5.3.1); ⑧ 内审(4.14.1); ⑨ 供应商的评价(4.6.4)。

二、本案例集中的不符合项分为以下十五大要素:

1、组织;

2、人员:人员职责、人员资格、人员能力、监督和培训;

3、设备:设备配置、设备维护、设备标识及设备档案、标准物质的管理;

4、计量溯源性:设备校准、校准结果的确认、设备的期间核查和校准产生的修正因子的应用;

5、设施和环境条件:环境设施、监控、相邻区域的不相容、安全防护和隔离;

6、检测/校准方法:标准和作业指导书、方法确认和方法验证、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7、样品:样品接收和处置、样品标识和样品存储;

8、合同评审:合同评审和分包;

9、质量控制:质控计划、质控的实施;

10、文件及文件控制:文件架构、文件管理和文件标识;

11、服务和供应品采购:供应品的采购、存储和验收以及供应商评价;

12、记录:记录的管理、记录信息不全和电子记录的管理;

13、检测/校准报告:检测报告和校准证书中的信息不全和不够准确。

14、内审:内审和不符合项;

11.施工现场管理探讨 篇十一

关键词: 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1 搞好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施工前,首先要熟悉施工图纸、有关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了解设计要求及做法,弄清有关技术资料对工程质量的要求;其次要熟悉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安全措施及有关文件对施工顺序、施工方法、技术措施、施工进度及现场施工总平面布置的要求;弄清完成施工任务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部位;组后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了解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如遇到突发事件能够及早提出解决方案做到防患于未然有利于更好的工作。

2 严格材料管理工作

根据实际现场情况及进度情况,合理安排材料进场,对材料做进场验收,抽检抽样,整理分类,根据施工组织平面布置图指定位置归类堆放于不同场地,尽量避免发生材料的二次搬运,特别注意易燃品,防潮品均需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材料发放、使用追踪,清验。对于到场材料,清验造册登记,严格按照施工进度凭材料出库单发放使用,并且需对发放材料进行追踪,避免材料丢失,或者浪费。

3 加强施工管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严把材料质量关。

材料都要符合国家规范标准(含环保标准)和设计要求,严格执行材料验收制度。

(2)确保主体结构质量。

主体结构质量关系到整体工程质量和安全,关系到每个职工生命安全,因此,必须确保主体结构质量。

(3)抓好关键部位施工,克服质量通病,搞好细部处理。

容易发生质量问题的部位,既是施工的难点,又是检查的重点,更应引起项目部的高度重视。

(4)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对施工管理人员要进行定期培训,开展继续教育,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

(5)严格执行“三检”(自检、互检、专检)制度。

实行“三检”制度,其目的在于把质量问题消灭在施工过程中。

4 严格进度管理工作

4.1 实施动态控制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跟踪检查旬计划(周计划)、月计划的落实情况,若有延误,找出延误原因,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并尽量在下一计划节点中将延误时间赶回。适当的时候,要根据延误的情况,在不影响总进度计划的前提下,对旬计划(周计划)、月计划进度计划进行适当的修正或调整。

4.2 材料要保证供应

材料要保证供应,项目部要及时做好材料进场检验。材料在规格、品种、质量和数量上都要满足工程质量和进度的要求。

4.3 提高劳动效率

提高工效可以在不增加成本前提下,加快工程進度,因此,要采取一切能够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工效的激励政策,对提高工效的职工在经济上给予一定奖励。

5 安全管理预防为主

5.1 确保安全设施投资到位

安全设施投入不能省,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要比你安全投入的费用大得多,而且,造成的影响很大。

5.2 做好安全检查工作

安全员要落实到位。项目部要配备专职安全员,班组要配备兼职安全员。由项目部项目经理或安全员牵头,定期(每周一次或每旬一次)组织各班组安全员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检查,对违规班组、违章人员给予相应处罚。公司安全管理部门不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安全巡查或专项检查。项目部积极做好节前、高温、暴风雨雪或台风前的安全检查工作。

5.3 加强安全培训教育

要提高工人自我保护意识,班前要进行安全交底并做好记录。特别是对新工人或转岗的工人一定要进行岗前培训教育。

5.4 抓好关键人员、关键部位、关键设备的安全

对特殊工种等关键人员要加强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对临边、洞口等关键部位要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对大型机械设备,安全员要天天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5 搞好文明工地

施工现场的生活区和工作区要分开,材料堆放整齐,道路通畅,标语牌位置要醒目,污水排放要有排水系统。

6 资料管理的问题

12.现场试验室管理制度 篇十二

某水电站550kV GIS配电装置为双母线接线形式, 共包括5个进线间隔、2个出线间隔、1个母联间隔和2个PT/避雷器间隔。GIS与550kV敞开式出线设备通过SF6/空气出线套管相连, 与主变通过SF6/绝缘油套管相连。GIS室内的550kV断路器采用平行水流方向卧式布置, 主母线和分支母线均为分相式结构。GIS室内主要设备有550kV高压断路器 (西开电气LW13-550/Y) 8组、550kV隔离开关23组、550kV接地开关21组、550kV快速接地开关4组、550kV氧化锌避雷器 (444kV) 21台、550kV电流互感器165台、550kV电压互感器6台、SF6管道母线 (主、分支母线) 1 090m、SF6/空气出线套管 (2 500A) 6台、SF6/绝缘油套管 (2 500A) 15台。550kV GIS主要技术参数:额定电流为2 500A;额定电压为550kV;相数为3相;断路器额定开断电流为50kA;热稳定电流为50kA (2s) ;工频耐压为740kV (相对地) ;雷电冲击耐压为1 550kV (相对地) ;操作冲击耐压为1 175kV (相对地) 。

2 交接试验项目与安装工序的关系

2.1 交接试验项目

根据厂家技术文件和GB 50150规范要求, 该水电站GIS系统试验项目、试验内容及合格标准如下。

(1) CT交接试验:包括绕组绝缘电阻、绕组直流电阻、交流耐压、接线组别和极性、误差测量、伏安特性等试验。合格标准:与出厂试验记录对比, 需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2) VT交接试验:包括安装前的绕组绝缘电阻、绕组直流电阻、接线组别和极性、误差测量、伏安特性等试验, 安装完成后的交流耐压试验。合格标准:与出厂试验记录对比, 需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3) LA交接试验:包括安装前的基座绝缘电阻测量、放电计数器动作检查, 安装完成后的持续运行电压下的持续电流测量和直流1mA电流下的参考电压测量。合格标准:基座绝缘电阻不小于2 500MΩ (5kV兆欧表) , 阻性电流符合厂家产品技术要求。

(4) 主回路电阻测试:与工厂测试方法完全对应, 相应主回路设备安装完成后即测试, 共测试168个回路电阻值。合格标准:现场测量值不超过出厂测试记录的1.2倍。

(5) 断路器试验:包括断路器机械特性试验 (分、合闸时间及三相同期性) 、分合闸线圈绝缘电阻及直流电阻测量。合格标准:符合产品技术要求。

(6) 隔离、接地开关试验:包括动作性能试验。合格标准:符合产品技术要求。

(7) SF6气体到货抽样检查:对气瓶按10%进行全性能抽样检查, 其它气瓶全部进行微水含量测试。合格标准:全性能抽检气体符合规范SF6气体技术条件, 微水不大于8×10-6。

(8) SF6密度计校验:密度计计量校验, 压力开关动作值、返回值校验。合格标准:符合产品技术要求。

(9) 抽真空记录:利用专用设备对气室抽真空至10~20Pa。合格标准:4h内起始和最终压力差不超过10%。

(10) 气室充注SF6记录:抽真空及真空检漏合格后, 充注SF6气体并记录。合格标准:断路器气室0.5MPa, 其它0.4MPa。

(11) 气室微水含量测试:充注SF6气体48h后, 利用专用仪器测试气室微水含量。合格标准:断路器气室小于150×10-6, 其它气室小于250×10-6。

(12) 气室泄漏测试:充注SF6气体24h后, 利用灵敏度不低于1×10-6的检漏仪对各密封部位、管道接头等进行检漏。合格标准:持续72h, 每12h检测1次, 检漏仪均不报警。

(13) 联锁功能试验:检查隔离开关、断路器、接地开关三者间的机械、电气闭锁功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合格标准:机械闭锁功能正常, 电气闭锁符合设计逻辑关系要求。

(14) 主回路绝缘电阻测量:利用回路电阻测试仪按照出厂测试方案进行测试。合格标准:不大于出厂值的1.2倍。

(15) 断路器保护联动试验:通过继电保护仪模拟各种故障, 保护联动断路器。合格标准:断路器动作符合继电保护设计要求。

(16) 交流耐压试验:按出厂耐压值的80%进行交流耐压试验。合格标准:1min顺利通过。

(17) 主回路提前通电流试验:利用接地开关设置短路点, 通过调压器施加100A电流检查CT回路。合格标准:各CT回路正确, 极性符合设计要求。

(18) GIS升流试验:利用发变组零起升流至额定电流, 通过红外温度仪检查GIS回路是否过热, 再次检查CT各回路。合格标准:主回路无过热现象, CT回路正确。

(19) GIS升压试验:利用发变组零起升压至额定电压, 检查GIS是否存在放电等异常现象, 检查PT回路。合格标准:GIS无放电等异常现象, PT回路正确。

(20) GIS并网试验:核相并进行线路保护试验检查。合格标准:电站相位和系统相位符合, 线路保护各参数正确。

2.2 工艺工序逻辑关系

交接试验检查和设备安装穿插有序进行, 并符合一定工艺工序逻辑关系。

(1) CT、VT交接试验:鉴于GIS设备的结构特点, CT、VT安装就位后, 应在其相应间隔气室端盖密封更换、吸附剂更换及抽真空前完成该项试验, 确保CT、VT合格后才可进行后续工作, 以避免返工处理。

(2) LA交接试验:受现场试验条件和GIS罐式氧化锌避雷器结构特点的限制, 安装前应严格检查设备试验出厂记录, 并在进行绝缘电阻测量后才进行设备安装, LA在额定电压下的持续电流只能在GIS整体安装完毕后利用出线套管加压试验测试。

(3) CB、DS机械特性试验:断路器及隔离开关机械特性试验应在主回路电阻测试前完成, 在测试GIS主回路电阻的同时也对CB、DS触头回路电阻作相应的检查。

(4) 主回路电阻测量:该检查试验项目必须在气室最终检查清扫、端盖密封更换、吸附剂更换及气室抽真空前完成, 否则主回路电阻测试不合格时需重新打开气室端盖, 造成返工。

(5) SF6气体相关试验:SF6气体到场后按10%比例进行全性能抽样检查, 微水含量100%检测, 确认合格后方可使用;SF6密度继电器应进行校验检查, 确认合格后方可进行安装。

(6) 气室抽真空及SF6充注、气室微水含量测试、泄漏试验检查:气室抽真空到10~20Pa后进行真空泄漏试验, 要求4h内起始与最终的压力差不超过10%, 否者继续抽真空30min, 重复进行真空泄漏试验, 以确定是否存在泄漏或吸入潮气。气体泄漏试验在气体充注24h后利用专用检测仪进行, 在泄漏试验检查合格后, 气室微水含量测试在气室注气静置48h后进行。

(7) 联锁功能试验及保护联动试验:该项试验检查为二次控制保护系统功能验证, 在二次控制保护系统调试完成后即可进行, 宜在GIS系统整体耐压试验前完成。

(8) 绝缘电阻测量及交流耐压试验:交流耐压试验可以进行的前提是绝缘电阻测量合格。

(9) GIS主回路提前通电流试验:利用调压试验变压器, 在相应部位用接地开关做短路点, 给GIS主回路通入100A电流, 对CT二次侧电流回路及极性进行检查。

(10) GIS升流、升压及并网试验:利用发电机进行零起升流、升压试验, 最终考核GIS设备主回路过流、耐压能力, 并对CT/PT测量、保护、监控等二次回路进行复核检查, 这是GIS系统并网前的最后一项试验检查项目;GIS并网试验需要对系统电网和电站系统进行核相检查, 并对线路保护系统进行检查。至此, GIS系统安装调试试验全部完成, 系统可直接并网运行。

3 交接试验方法

3.1 主回路电阻测试

主回路电阻测试是GIS设备安装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过程控制试验项目。为了便于与设备工厂测量数值进行比较, 要求现场测量回路和测量方法与工厂相同。在测试时, 首先确定待测主回路, 然后合上待测回路上的隔离开关、断路器和接地开关;在接地开关处断开接地板后, 接上回路电阻测试仪的电流输入端子, 通以DC 100A电流, 同时将另一组接地开关接地引出线接入回路电阻测试仪的电压端子, 然后开始测量。接线中, 电流端子测量点要尽可能远离电压端子测量点。现场测量值要求不超过工厂试验测量值的120%。

3.2 GIS系统主体设备交流耐压试验

根据电站机组分期投产发电的时间进度要求, 首台 (#4) 机组发电时, 除#4主变进线间隔 (#9间隔) 分支母线安装完毕外, 其余4台主变进线间隔 (#1、#3、#7、#10间隔) 分支母线均未安装完毕, 这就要求GIS设备分支母线交流耐压试验必须分期、分段进行。为满足首台机组发电要求, GIS系统主体设备和#9间隔分支母线先期进行交流耐压试验。进行GIS系统主体设备耐压试验时须将主母线PT及避雷器、主变、出线线路与系统断开 (主变及PT/避雷器与系统连接导体不连接, 断开处加装屏蔽罩, 断开处气室和其它气室一样充注SF6气体) 。

3.2.1 试验标准与试验方案

根据规范要求, GIS设备现场交流耐压试验电压为出厂耐压的80%, 出厂耐压为740kV, 则现场耐压最高值为592kV。

试验的第1阶段是“老练净化”, 其目的是清除GIS设备筒体内部可能存在的各种微粒, 使可能存在的导电微粒移到低电场区或微粒陷阱中;烧蚀掉电极表面的毛刺, 使其不能再破坏绝缘。“老练净化”分为2个时段:第1个时段电压取316kV, 时间为15min;第2个时段电压取500kV, 时间为2min。第2阶段是耐压试验, 即在“老练净化”结束后, 继续升压至耐压试验电压592kV, 时间持续1min, 若试验过程中无击穿放电, 则认为试验顺利通过。

根据现有技术条件, 目前多采用调频式串联谐振耐压试验装置进行GIS设备现场交流耐压试验。调频式串联谐振耐压试验装置质量轻、品质因数Q高 (可达50以上) , 所需电源容量仅为工频试验变压器的1/Q;被试品被击穿时, 谐振同时终止, 高压消失, 回路电流仅为试品击穿前的1/Q, 对被试品破坏小, 也不会对电源产生冲击。根据厂家出厂实测GIS电容量 (见表1) , 并结合现有设备情况, 选用LTYK-F4500kVA/750kV/5A型成套调频式串联谐振耐压试验装置, 其输入电压最高可达750kV, 输出电流为5A。

根据串联谐振原理, 当调节电源频率使回路达到谐振条件时, 谐振电抗器的电压在数值上等于被试试品 (等效为电容C1) 和分压器的电压。

根据现有试验设备容量, 并考虑一定的安全裕量, 选择将每相分成2个部分, 三相共加压6次, 利用GIS室屋顶出线SF6/空气套管施加试验电压。

3.2.2 试验步骤与试验结果

利用母联间隔隔离开关隔离GIS系统I母和II母, 所有间隔设备平均分配至I母和II母, 分别进行耐压试验。试验过程中, 所有CT二次绕组短路并接地 (其中PT和系统已断开) , 非试验范围的GIS设备通过母线接地开关接地, 严格按照倒闸操作票进行操作, 确保试验区域GIS主体设备全部耐压, 无漏项和重复耐压情况发生。试验获得顺利通过。

3.3 PT/避雷器试验方案

GIS系统主体设备耐压试验完毕后, 恢复主母线PT/避雷器 (#5、#6间隔) 、#9间隔#4主变高压侧避雷器与母线的连接, 再次对相应连接导体部位气室抽真空、注气、进行微水含量和泄漏测试。测试合格后静置24h, 通过#8间隔出线套管施加316kV的避雷器持续运行电压进行避雷器泄漏电流测试, 同时对PT进行额定电压下的交流耐压试验, 并检查互感器二次回路。

3.4 其余间隔进线分支母线耐压试验方案

首台机组 (#4) 投产发电后, GIS系统主体设备和首台发变组主变进线间隔分支母线、2组出线间隔已全部带电运行, 后续机组投产发电时需接入主变进线间隔 (#1、#3、#7、#10间隔) 的分支母线尚未进行耐压试验, 后期陆续投运的分支母线耐压试验边界条件与前期耐压试验条件完全不同。

3.4.1 从SF6/空气出线套管施加电压

GIS主体部分耐压试验采取从SF6/空气出线套管施加电压的方案。但是, 对于后期需要试验的分支母线, 该方案会对2条母线已经环网运行的GIS系统造成很大影响。考虑到系统安全性, 势必需整体停电GIS系统, 停运全部已投产机组, 这不仅会使GIS系统部分设备重复耐压, 还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该方案被否决。

3.4.2 主变带GIS分支母线

#3主变带GIS分支母线进行耐压试验的过程中, 试验电压升不起来。后经分析测算, 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因现有设备容量不能满足要求。该试验方案本质上将主变作为试验变来使用, 对变压器存在破坏风险, 同时类似试验方案比较鲜见, 因此此种试验方案不可取, 也很难实现。

3.4.3 发电机带主变及GIS进线分支母线零起升压

利用发电机带主变零起升压来对GIS分支进行“老练净化”试验, 工程上有多次先例。但是, 零起升压时分支母线出现故障, 故障分支母线将基本报废, 这将对工程进度影响很大, 带来的损失也很大。同时, 该方案仅满足了“老练净化”试验要求, 并未满足GIS设备整体耐压要求。

3.4.4 专用试验套管

#3、#2机组投产发电时, 工期紧张, GIS分支母线较短, 以发变组零起升压 (1.1Un) 的方法对其进行检验。但是, #1、#5主变进线分支母线较长, 存在问题的几率相对较大, 最终利用重新采购的高压试验套管, 从各进线分支母线避雷器上端的十字罐顶部进行安装, 安全距离满足不小于4.6m的要求。#1、#5主变进线分支母线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耐压试验, 试验顺利完成, 对已运行GIS系统主体设备无任何影响。

4 结束语

某水电站GIS设备出厂主回路电阻测试区间的设置与设备气室分割总体对应, 现场安装过程中完全按照厂内回路电阻测试方案进行测试, 在每测试完一段主母线回路, 确认合格的情况下进行相应气室母线筒体内部清扫、端盖密封更换及后期气体作业工作, 以确保设备现场安装质量。

GIS设备现场安装施工方案制定中, 必须认真分析设备交接试验与安装工序以及设备交接试验间的工艺工序逻辑关系。该水电站GIS设备现场安装组织实施中, 对每个GIS元件、部件及整体交接试验进行了规划, 明确了工艺工序逻辑关系, 设备安装与试验均有序进行, 工程质量得到了保证, 建议以后修订GIS设备安装规范时, 能够对其进行明确和细化。

该水电站GIS系统发电机组分期投运, 导致4个主变进线间隔分支母线耐压试验存在一定困难。为此, 专门定制试验套管用于分支母线耐压试验, 导致成本增加。相关工程在做进度计划安排时应汲取该经验, GIS系统设备应一次全部安装完毕, 交流耐压试验应一次性做, 这样既可避免设备重复耐压, 又能节省成本。

参考文献

[1]李建明, 朱康.高压电气设备试验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1

上一篇: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工作计划下一篇:第十一周国旗下国旗下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