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成美人鱼的女孩作文(4篇)
1.变成美人鱼的女孩作文 篇一
我好想变成文静的女孩作文
你知道吗?我为什么要变成一个文静的女孩呢?因为我动不动就发脾气,总之就很调皮,捣蛋,爱搞恶作剧,喜欢跟自己性格差不多的在一起玩。所以很多人说‘我是一个不想女孩的女孩。’
可我有总爱幻想,老是幻想自己是仪态优雅的明星,清丽动人的仙女。我每次都抱着一种坚定的心态想改好自己的脾气,但总失败。人们总说,女孩是风景、音乐、是诗,漂亮的想阳光般耀眼,时时起人心动的女孩,可我却是风、雨、雷、电。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男孩子,不能做的事情,女孩子不能做呢?为什么说我脾气大呢?我给你们大家讲一件事就知道了。有一日中午,妈妈有事,让我帮她卖水果,不一会有一个年轻富有活力的叔叔要买水果,他问我‘苹果多少钱一斤’,我说‘一元钱一斤’他用有劲的大手开始挑苹果了,一个个很仔细地挑,挑了半天才挑了两三个苹果,我有点不耐烦了说‘你快挑吧苹果每个都红通通的又不坏多好啊还不快点挑。那个叔叔年轻富有活力的脸顿时那个叔叔的眉头皱起来了,他说‘小姑娘你会不会卖啊,真是的.买你的苹果还不耐烦,我不买了哼。’过了一会妈妈来了问起哦买了多少钱我说‘没有卖钱我向妈妈说了事情的经过。妈妈有耐心的跟我说‘要耐心顾客是上帝。不要那么凶,要有礼貌地对待那位叔叔,叔叔就不会那么生气了,也就不会不买了。
认识我的同学和老师,希望你们能相信我,给我改掉一次改掉脾气的机会,我一定不会辜负你们的,不久的一段时间我一定会成为一个文静的女孩。
2.变成美人鱼的女孩作文 篇二
近年来中国电影票房市场持续走高, 许多领导、专家及片商都畅想着, 照目前的增速, 不出两年就有可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然而尴尬的是, 中国电影质量与票房高增长几乎完全不是正相关, 很多影片的票房与质量越来越没有内在联系, 更令人失望的是, 那几位“国宝级”大导演拍出的电影无论质量或票房都每况愈下, 似乎真的江郎才尽, 星爷大约是其中所剩不多的还没让观众心死的一位。
坦白说, 星爷自《功夫》之后, 也没能再拿出令人折服的佳作。人们从《西游降魔篇》开始慢慢习惯没有星爷担纲主角的“周氏喜剧”, 《西游降魔篇》的无厘头剧情、当时的3D特效水平以及票房成绩, 在国产片中还算上乘, 总算还给人们留下些念想。
此番周星驰携《美人鱼》而来, 用无厘头来表达现代工业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冲突这一环保主题似有新意。然而, 影片从基调到剧情都透出一股怪异的味道——一出激烈血腥的科幻喜剧与霸道总裁爱上人鱼的俗套现代童话的奇妙合体, 根本没有能触动人内心的东西;那位年轻的霸道总裁具有当代暴发户的一切特征, 每天花天酒地又孤独寂寞, 与蛇蝎美人张雨绮似乎原本是一对儿, 最初约会人鱼也是为了与张雨绮较劲, 并把人鱼当作“鸡”;人鱼是一张白纸且有些“脑残”的天真少女, 她受命刺杀霸道总裁却用的是色诱的招;霸道总裁发现她是鱼就立马爱上了她, 同时又背叛自己的阶级变成一个环保主义者;张雨绮对人鱼族进行大规模屠杀是为了捍卫爱情或现代工业文明信仰……种种拧巴的情节虽然延续了无厘头风格, 却没能达到以往无厘头的精神高度 (以荒诞、恶搞等方式揭示出人性、人生、世情的深刻内涵, 有的甚至能上升到诗性的世俗哲学高度, 是一种很高级的黑色幽默) 。另外, 星爷为了哄大家开心绞尽脑汁设计出来的笑点, 大都是些早已被用滥了又改头换面的桥段;3D特效制作也还停留在《西游降魔篇》的水平, 被诟病为有钱没用在刀刃上……
《美人鱼》是迄今一部登峰造极的现象级电影, 更是一部广义的超级“粉丝电影”, 却不是周星驰最好的电影。大家都冲着星爷来, 乐于为星爷埋单, 绝大多数人是为找个乐、看个热闹, 也有人顺便过来看个门道, 便产生了想笑又笑不出来的怪异观影体验。
除了星爷, 似乎没有哪位名导的粉丝群会如此分裂——一群刚看完《美人鱼》甚至还没看完便迫不及待给出5星的“星粉”, 与另一群看完影片叹口气怅然若失挑毛病的“星粉”, 互撕得不亦乐乎。他们都堪称星爷的知己, 前者尽管情绪化, 却是现实主义者, 在无奈接受了国内电影市场量虚质次的现实之后, 在口味上也只能调低对国产电影的品位, 并养成将就的消费心理;后者则是悲观的理想主义者, 他们崇尚完美, 对星爷的期望值过高, 希望他每一部作品都更好, 都有新突破,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美人鱼》雄辩地宣告了一个事实, 靠那几位曾红极一时的尊神拯救中国电影已无可能, 而必须靠新的“神”。
3.变成美人鱼的女孩作文 篇三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是紧紧和他的“复调性”理论结合在一起的, 要想了解“复调性”理论的基本内涵, 首先要弄清楚的, 是“复调性”的对立面——“独白性”。
在巴赫金的两本著作《托斯陀耶夫斯基创作问题》和《托斯陀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 巴赫金对“独白性”的解释为:“ (同度齐唱的) 主调音乐”。在巴赫金看来, 托斯陀耶夫斯基之前的全部语言创作, 特别是欧洲和俄国的长篇小说大多数都是“独白性”的, 在这类小说中, 占主导地位的是作者一人的意识, 书中的全部人物的出现, 都是为了凸显作者的主张和意图。独白性“这类小说只有作者声音是独立的、具有充足价值的, 而其他人物声音则没有这样的地位, 只是屈从于作者声音的, 以巴赫金之见, 它们便是 (同度齐唱的) 主调音乐式的‘独白主义’小说, 或‘独白型’小说”1。独白性凸显的是作者和人物之间的不平等, 强调作者声音的权威以及作者意志的绝对化。而复调性凸显的是作者和人物之间的平等地位, 他们能够平等地交流和对话。既然作者和人物具有的同等的地位、意识和声音, 那么这些各自独立的声音之间是如何交流的呢?在巴赫金看来, 正是由于作者和人物的声音、意识处在同一个层面, 他们之间得以使用“对话”这种方式。
对话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现象, 我们使用语言进行问候、问答、反驳等, 从而达到沟通或者理解的目的。在巴赫金看来, 对话理论中的“对话”, 通常表现为“同意和反对的关系”“肯定和补充的关系”“问和答的关系”, 通过这种对话突出表现了平等和民主的文化意识。复调性强调世界是多元的、复杂的、差异的, 这种多样的元素虽是矛盾的、对立的, 但是它们在尊重彼此独立性和差异性的前提下, 多元共存、相互作用。
二、电影《美人鱼》中的两种声音
周星驰的电影《美人鱼》,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影片以刘轩 (邓超饰) 和李若兰 (张雨绮饰) 疯狂举牌买青罗湾这块土地的场景为开头, 两个人开的价格一路高涨, 最后刘轩以惊人的价格拍下了这块土地。但这只是刘轩的第一步棋, 在庆功宴上, 他拿出获得青罗湾土地填海的权利的通文——这样, 他的项目利润就会翻倍。
刘轩因经济利益而做出的填海这一决定, 直接危害了人鱼族的生存环境。姗姗 (林允饰) 在刘轩豪宅的游泳池递给他联系电话后, 一路蹦跳着去市场买了消毒水、食盐等各种食物后回到自己的家——一个填满水的、废旧的破船, 当她脱掉她的裙子时观众恍然大悟——她是美人鱼。她把买回来的食盐和消毒水撒到鱼缸里, 鱼缸里躺着浑身是伤口的人鱼。水库中的人鱼得知她已把联系方式递给了刘轩, 他们欢呼:复仇要开始了。影片播放到这里, 两种不同利益、价值观的“声音”出现了:为了金钱利益而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的刘轩和被海底声纳逼得无法回到深海的人鱼族。
刘轩虽出生贫寒, 但片中他住的豪宅、喝的1990年的康帝、随手一挥开出几百万的支票, 或是他:“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金钱更重要”的台词, 都凸显了他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美人鱼姗姗作为一只尾巴被改造的人鱼, 她的终极使命就是杀掉刘轩, 为人鱼族报仇。在人鱼族看来, 刘轩所进行的填海项目, 是对她们毁灭性的冲击。为了把鱼类驱赶出那片区域, 开发商通常会采用投放声纳的方式, 让鱼类感到不舒服后自动退出那片区域, 因此依靠声纳定位的鲸鱼和海豚会成群地搁浅在海滩, 而人鱼则只能躲避在那艘声纳传播不到的破船里。影片中一只古老的人鱼的一席话, 说出了他们对立双方的矛盾和冲突:“在远古时代, 人鱼和人类应该和平共处, 谁知道, 他们越近步就越暴戾, 人类是邪恶的。”为了阻止刘轩的邪恶, 姗姗死缠烂打跟着刘轩, 而最开始反感姗姗的刘轩却在和她相处的过程中爱上了她的单纯, 像一只海胆被拔掉了浑身的刺, 刘轩开始像姗姗示好。姗姗成功将刘轩带回了人鱼族的基地, 在八爪鱼 (罗志祥饰) 准备用触角勒死刘轩时, 陷入爱河的姗姗出手相救, 给刘轩留了生路。
三、在“对话”中凸显的生态思想
刘轩和人鱼姗姗虽有着不同的价值观, 但二人却能够平等对话、共生共存。姗姗对视金钱为一切的刘轩说:“如果有一天, 我们连一口干净的空气, 一滴干净的水都没有, 即使我们再有钱, 也是死路一条。”在从人鱼基地死里逃生之后, 刘轩的善心被“唤醒”, 重新思考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 并决定保护弱势群体。
在了解人鱼族的处境之后, 刘轩去实验中心体验了最低级的声纳, 他痛苦地叫停并说:“声纳太强屎都喷出来了”。于是他决定关闭海底声纳, 放弃对青罗湾的填海工程。影片中播放了海豚湾的大规模屠杀, 湛蓝的海豚湾泛起了一片片猩红, 这片猩红冲击了刘轩的心, 他查找了大量关于海洋破坏的资料, 所掌握的资料越多, 他越能体会人鱼所说的空气和水的重要性。
通过两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对话, 导演其实是将人们的思考引入了一个更深刻的领域——生态。“对话倡导在保持各自的差异和特殊性的前提下, 多元共存、相互作用, 而不是非此即彼, 你死我活, 亦不是机械地一分为二或合二为一。它反对对抗, 主张对话, 强调每一种理解只不过是对话链环上的一个环节。”2通过对话, 导演向我们传递着敬畏自然、尊重自然, 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就像老人鱼所说的:“四十亿年前, 海洋孕育出最早的生命体, 再慢慢变成鱼类, 再进化成各式各样的生物, 所以我们的祖先都是鱼。”既然我们拥有着共同的祖先, 我们就应该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 看到所有自然物的内在价值, 肯定一切生命的平等性。通过对话, 我们也应该意识到, 在自然面前, 人只是其中最小的一部分, 就像美国生态文学家雷切尔·卡森曾说过的:“我们总是狂妄地大谈特谈征服自然。我们还没有成熟到懂得我们只是巨大的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的部分。”
巴赫金的“复调性”作为哲学理念, “其精髓乃是‘不同主体间意识互动互识的对话性’, 其根源乃是‘人类生活本身的对话性’。巴赫金从‘复调性’与‘对话性’出发, 考察作为主体的人相互依存的方式, 考察两个个体的相互交往关系, 进入他那独具一格的哲学人类学建构。”3在电影《美人鱼》中, 对海洋的保护、对生态的重视存在于刘轩和人鱼族的对话中, 并且因为他们的对话而释放出共鸣和一致。
摘要:生态批评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要求人类摒除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观念, 倾听自然和其他物种的声音, 并学会尊重它们的生存权利与自由。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既可用于文学作品, 也可用于哲学理念, 还可以作为一种人文关怀。在电影《美人鱼》中, 拥有各自价值观、彼此平等的意识在一起碰撞、诘难之后, 最终形成了共鸣, 确定了人类对自然关怀的观念, 并履行爱护自然的道德义务。
关键词:对话,复调,生态,《美人鱼》
注释
11.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150.
22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503.
4.变成美人鱼的女孩作文 篇四
其实, 这种情况, 有识之士早已指出过。著名作家王蒙在第四界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闭幕会上的一段话值得教育者深思。据《劳动报》报道, 王蒙说:“ (本次大赛) 许多文章富有才华, 想象力, 表达力, 冷嘲热讽, 话外有话, 是好文章。但是, 一看作者的年龄, 有的才十五岁。十五岁的人, 写出的文章像二十五岁的人写的, 这就令我担忧。……我希望看到大实话, 热烈的, 天真的, 朴素的, 明快的, 直到傻忽忽的话。”
学生十五六岁的年纪, 本未失童心童趣, 心中应充满热情和幻想。但现今一些中学生的作文“成人化”现象严重, 其立意之沉重, 语言之老辣, 让教师瞠目。这份“沉重”不应由他们体验, 这份“老辣”也不应由他们享有。
这些话可谓一针见血, 直击现今作文教学的弊病。语文教师们努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造就一个个“神童”的代价是失掉幼稚, 进而扭曲学生的人格。这代价未免也太大了。试想, 一个从小就用成人眼光看待世界, 看待社会的人, 他对这个世界, 这个社会还会有新奇感吗?他对人还会有一颗赤诚之心吗?长此以往, 必将使学生心理失衡, 进而导致人格畸形。
是什么因素让学生变“老”呢?这里边除了一些较复杂的社会因素外, 较明显、较直接的应是下面几点。
对“经典”的过分强调。经典文学作品固有其阅读的价值, 应倡导学生读、背, 以加强学生文化底蕴, 充实学生文学积累。但是, 正如高脂肪食物吃多了会使幼儿消化不良一样, 这里同样有一个阅读层次的问题。盲目地、不加选择地让学生生吞活剥经典, 会造成学生食“经”不化。现在情况正是这样, 无论老师推荐, 还是家长、学生购买, 必是“经典”, 古典则“诸子百家”、“四书五经”, 现代则非林语堂、朱自清不买、不读。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让小学生整篇背诵“四书五经”的现象, 至于完整背诵《唐诗三百首》的比比皆是。这种“拾进篮子里的都是菜”的做法, 把太多的青年的无耐、中年的失意、老年的哀叹印入学生心中, 学生下笔自然“自古逢秋悲寂寥”了。
“应试”的消极影响。虽然新课改在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 但高考“指挥棒”威力仍在, “分数决定一切”在各地仍是不争的现实。一些教师为使学生得高分, 强行让学生关注成人话题, 采用成人观点, 生搬硬套成人语言。“训练”的威力使学生下笔一个个老气横秋。
“垃圾语言”的全面强化。“管好老公方显巾帼风采, 相夫教子尽显女性温柔”;“让我们红尘做伴, 活得潇潇洒洒。”看到这些语句, 你一定会认为这是一些庸俗刊物上的话, 根本想不到这是杭州一些毕业生留言册上的临别赠言 (据《中国出版报》报道) 。在我的学生作文中, 也出现了诸如“有酒只求乐, 有衣只求新, 有朋只求欢”的语句。由于资讯的发达, 市场经济的运作, 一些世俗性、功利性很强的“垃圾语言”无孔不入地进入人们的生活, 这些语言以庸俗而富有诱惑的内容, 优美的形式, 在针对成人的同时, 无形中也影响到学生。
我们要使学生“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在作文教学中, 就应该把天真、朴素、明快、幼稚还给学生。
从素材入手, 用“童眼”观察生活。诗人陆游曾告诫儿子:“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在应试教育的训练下, 学生们是一颗僵硬、没有灵性的心, 以僵硬之心去面对生活, 过目匆匆, 尽是一些琐琐碎碎、无聊的生活片段, 学生没有鲜活的生活积累。《荀子·解蔽》中指出:“心不使焉, 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 雷鼓在侧而耳不闻。”作文教学, 首先应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 认识生活, 体验生活。功夫在作文外多放一点, 如鼓励学生记《自然日志》, 搞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 搜集各地在节日里的不同的风俗习惯等, 让作文素材直接从生活中来, 而不是从书本中来。其次, 要训练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感动, 发现美的能力。平凡、普通的生活中处处蕴藏着美, 蕴藏着感动, 要引导学生能发现其中的闪光之处, 提炼、加工成为作文的素材, 其作文必鲜活, 灵性必飞扬。
从思维入手, 教会学生观察生活。学生即使能积极观察生活, 还有一个能不能正确认识生活的问题。毕竟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 认识水平是有限的, 因此, 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也是非常有效的。上海建平中学校长、著名语文教师程红兵作文教学就用思维训练的方法,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他在“求同思维创新与作文”一节示范课中, 先由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归纳出求同思维, 接着依次总结出思维的特点, 思维的作用, 生活中的实例, 然后再引入作文教学。适当的思维训练, 一方面可以教会学生正确认识生活, 另一方面可以教会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比如,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正是由于求异思维, 作者才在料峭的早春时节发现了闪光点, 发现了美, 而不是在繁花似锦的晚春去绕圈子, 拾取别人的话柄。
从语言入手, 杜绝“垃圾语言”。我们在学校中不能以健康、优美的语言去影响学生的生活, 就一定会被流传于社会上的庸俗语言占据学生的生活。汉语言有其独特的魅力, 在语音方面, 通过双声、叠韵、平仄、押韵等形式, 韵律和谐, 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在语式方面, 通过对偶、拈连、歇后、双关等形式, 既有视觉美感, 又含蕴丰富, 特别是汉语在具体语境中, 或增添新意, 或一语双关, 或弦外有音。在语文教学中, 向学生充分展示语言的美, 让学生领略汉语言的魅力, 洞察语言的底蕴, 体味语言的含蓄, 相信能在一定程度上堵截“垃圾语言”对学生的侵害。例如, 鲁迅著名散文《枣树》一文中的一句话:“在我的后院, 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 另一棵也是枣树。”如果学生不能体味出这一句话中潜藏在字里行间的言外的联想意义、感情意义、意境意义, 乃至风格意义, 仅从形式来讲, 它远远不敌流行语言的华美。学生只有真正从语言中体味出了美, 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才能在内心形成一种自觉的追求, 才能自觉地去抵制“垃圾语言”。
指导学生追求作文中的意境, 写真意, 抒真情。意境是古今作家追求的终极目标, 或许有人会认为, 意境是高层次的, 引导学生追求意境恰恰会陷入“成人化”的误区。其实不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境界有大小, 不以是而分优劣。……故能写出真景物, 真情感, 谓之有境界。”我们不应将意境神秘化, 只要“能写出真景物, 真情感者”, 就有境界。以此观之, 追求意境, 恰恰就是追求童心童趣, 是拒绝“成人化”, 同时也是拒绝庸俗语言。如学生写校园:“我们每天从校园开满小花的小路上走过, 花香一日比一日浓。”有真感情, 也有境界。
上世纪九十年代, 余秋雨先生相继出版几本散文集, 受到国内外华人的喜爱, 读者甚众, 被有些评论家称为“文化散文”。此后, 读“文化散文”, 成为一种时尚;写散文, 文中或多或少添点“文化味”, 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我本人也爱读余先生的散文, 况且他的散文多篇选入各种版本的语文课本中, 而我这里却要说“拒绝余秋雨”, 即拒绝“文化散文”, 是不是在故作惊人之语呢。
毋庸讳言, 首先高考作文阅卷老师受到“文化散文”的影响, 他们喜欢考生作文中有“文化味”, 近年高考满分作文明显表现出这种倾向。这种导向作用是明显的, 一线教师的作文训练自然强调“文化味”, 或者他们自己也受到影响, 有意无意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 首选“文化散文”。余先生或者别人作“文化散文”, 是以其深厚的文化功底, 特别是传统文化功底作为基础的, 并且有其几十年的人生体验在里面, 而学生毕竟文化功底有限, 生活积累有限, 所以导致学生作文要么内容苍白, 徒有几句华丽语言, 要么语言老辣, 内容苍老, 失却本真, 因为他们笔下其实是那些大师的文化感悟、生活体验, 读的多了, 剥其皮而已。
【变成美人鱼的女孩作文】推荐阅读:
渔夫和美人鱼作文600字07-06
美人鱼六年级作文550字12-09
我好想变成小鱼的作文07-19
周星驰《美人鱼》观后感作文06-18
写我想变成什么的作文06-10
我想变成什么的作文100字09-25
我想变成什么的作文300三年级08-10
读《想变成人的猴子》有感作文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