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高二语文公开课教案

2024-08-18

《琵琶行》高二语文公开课教案(共10篇)

1.《琵琶行》高二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一

《琵琶行》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 诵读法 分析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具准备 语文课本 教师教学用书 同步练习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二.了解韩愈 三.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当朝节度使李师道,为了防止唐宪宗削藩,就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这件事在朝廷引起了轩然大波,人心惶惶,无人敢管此事,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当时白居易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拿凶手,最后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秋天的一个夜晚,诗人送客于湓浦口,偶遇琵琶女,于是邀请她弹奏,便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琵琶行》。行,古乐府的诗体,与“歌”体相近,如:《长恨歌》,故常称歌行体。

一、内容品读

1.朗诵指导

生听配乐朗诵,要求将不懂的字词做好记号,师纠正音。

湓(pãn)浦(pǔ)口 铮(zhēng)悯然(mǐn)转徙(xǐ)浔阳(xún)瑟(sâ)声声思(sì)捻(niǎn)霓裳(nícháng)红绡(xiāo)钿头银蓖(dià

n bì)谪居(zhã)还独倾(huán)2.思考两个问题:

(1)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2)概括每段内容,并且找出序文和全诗的对应部分。

(二)琵琶乐声动心弦

1.请学生找出诗歌中详细描绘琵琶曲的部分。2.请学生集体朗读这部分,再请一位同学朗读。再次突出方法指导:大弦以下四句要快读,情调轻快;间关两句速度放慢,但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稍微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的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三、诵读第二节,理解内容: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

演奏琵琶曲

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段)

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曲终)

江心月白,余韵无穷(魅力)

四、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1)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如前分析)

2)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过渡:当然,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琵琶女以情演曲

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

5、小结:

描写特色: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分析鉴赏诗文的技巧:咀嚼语言,分析手法

整体感知,品味感情

(三)江中听诉苦身世

同学们,能够弹奏出这样时而欢快时而悲伤的曲子,我想一定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从诗中找出相关内容。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2.前奏:“转轴拨弦三两声„„说尽心中无限事。” 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她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这样孤独寂寞的生活勾起了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

3.欢乐:“轻拢慢捻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3.沉思:“幽咽泉流冰下难„„此时无声胜有声。”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心情沉痛,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4.悲愤:“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

五、小结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那诗人是通过什么将自己与琵琶女联系起来呢?他写琵琶女是为了什么?这是你们回去之后思考的问题。

六、作业

背诵琵琶曲部分,同时思考刚才上课提出课后思考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析琵琶女形象,体会作者情感。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2.朗读全诗,入情入境:

抽六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回顾诗歌内容,进入情境。1.小组合作,问题研讨: ① 用自己的话概括琵琶女这个艺术形象,思考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揭示了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并提出了强烈控诉。② 从全文看,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能够反映?这种心情又是如何引发的呢?

明确:作者的心情:孤寂伤感,凄凉落寞。

“枫叶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诗句可以看出。

这种心情表面上源自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饯别宴上的气氛,以及琵琶声的凄苦和琵琶女的遭遇,但实质上还是源自诗人自己因坎坷遭遇,宦海沉浮而带来的心灵触动。③ 作者在这样的心境下最大的感慨是什么?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④ 诗人为什么说自己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明确:因为白居易和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因此他才能从琵琶曲中听出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泪湿青衫,发出感慨。具体说来:

出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 才华出众:名满京都女艺人——才华横溢大诗人 落魄失意:年老色衰嫁商人——直言相谏贬江州 5总结归纳,把握主题:

学生继续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老师总结归纳。6.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比较阅读:

1、韩愈《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耳鬓厮磨,窃窃私语)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由刚转柔起伏回荡,如浮云柳絮飘浮不定,若有若无 难

于捉摸,却逗人情思。)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

――以上是正面描写,多用比喻,且带感情。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简析:

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难怪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湿衣”句与《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只是后者表达得比较直接、显豁罢了。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

7、听李娜《青藏高原》音乐,写一段文字,不少200字。

2.琵琶行优质公开课 篇二

《琵琶行》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

教学目的:

1、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整体感知,透过形象把握诗歌情感,精析第二段,感受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

3、提高文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教学重点:音乐描写技巧

教学难点 :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作者、文体;分析小序及课文第一层;翻译第二层。

一、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弹琴技艺非常高超,琴声优美动听。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有一次他在荒山野地弹琴,正当他完全沉醉其中时,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定睛一年,听者竟是一个樵夫,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没想到这个樵夫竟然能准确说出他弹的曲子,还能领会曲中描绘的“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俞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原来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后人有诗赞美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是的,古今中外,不少名人大师,都颇爱音乐艺术,并有很高的造诣和修养。苏东坡曾在《前赤壁赋》中这样描绘过听音乐时的感受:“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果不是具有对音乐较深的感受力,怎能写出这样传神的文字呢?

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也对音乐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琵琶行》。

二、关于行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三、关于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尤为著名的是属于感伤诗的两篇长篇歌行,即《长恨歌》和《琵琶行》。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还有《卖炭翁》(七言古诗)和七律《钱塘湖春行》。

四、预习思考。

1、字词正音:

贾gǔ 谪 zhé 恬tián 捻niǎn 轴zhóu 幺yāo 嘈cáo

乍zhà 迸bèng 虾蟆hámá 钿diàn 呕哑ōuyā 啁哳zhāozhā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并回答问题: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共同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谕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被改任陪侍太子的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再次上书,就被贬为江州司马。

(4)题目是《琵琶行》,序言却在述说琵琶女的身世,这是否文不对题?

(借音乐诉怨愁)

五、分析小序:浔阳江边闻琵琶。

1、~~~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铿锵脆亮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姿色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2、“恬然自安”:从字面上看是平静安适,其实不过是强自安慰的话,正是由于诗人始终不能忘怀降职外调的苦恼,所以当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触动诗人内心痛苦时,久经压抑的苦恼才又翻腾起来。

从这序文,我们正好可领悟贯穿全诗的思想感情的端倪。

3、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4、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学生: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六、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层,分析第一层,翻译第二层:

第一层: 浔阳江边闻琵琶。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风声。景物暗淡萧条,景中有情。令人顿感秋凉袭人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枫叶荻花在秋风里瑟瑟作响。

2、“主人下马与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1)“主人下马与客在船”是互文:

互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它是在结构相近的几个并列词组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手法。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中“将军”与“壮士”互补,意为将军和壮士征战十年身经百战后归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的前句中“秦”与“汉”互补,意为秦汉时期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期的关隘。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中“东西”与“左右”互相补充,意为四面八方都种植了松柏梧桐。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前一句中,“主人”与“客”互补,意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一起上船。

(3)“管弦”:指音乐,借代。

(4)~~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设宴饯别,举起酒杯要饮却无音乐助兴。

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

“茫茫”;写江水的茫无边际,这是叙述别时的情景,但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诗人此时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

(2)~~~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小结: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秋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4、“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声;我忘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要走的不想走,要回的不想回了,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板书: 景中有情——凄凉愁惨

(一)浔阳江边闻琵琶; 承上启下——抑郁转惊喜

第二层:江心聆听琵琶曲;

(串译)~~循声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却迟迟没有回答。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添酒挑灯重新摆起酒宴。

再三呼唤,她才走出来,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未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

弦弦凄楚悲切声声隐含愁思;似乎在诉说着她不得意的身世,;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先弹《霓裳》,后弹《六么》,

粗弦嘈嘈,好象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切切声错杂成一片,;就象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清脆如黄莺在花丛下婉转鸣唱;幽咽就象清泉在沙滩底下流淌。

又象泉水冷涩,弦也似乎凝结了,凝结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就像另有一种愁思暗暗滋生;此时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象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像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

一曲终了收回拨子从琵琶中间划过,四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布帛。

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作业:1.选出下列红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B)

A、湓(pén)浦口 水浆迸(bèng) 呕哑(ōu yā) 悯(mǐn)然

B、贾(jiǎ)人 轻拢慢捻(niǎn) 嘲哳(zhāo zhā) 荻(dí)花

C、恬(tián)然 声声思(sì) 钿(diàn)头 铁骑(jì)

D、六幺(yāo) 虾蟆(há mā)陵 转徒(xǐ) 铮铮(zhēng zhēng)

2、朗读时节拍正确的一项是(B )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3、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语

(1)明年秋(第二年) (2)铮铮然有京都声(.铿锵脆亮)

(3)穆曹二善才(原为琵琶高手的姓名,后代指精通琵琶的人。 )

(4)年长色衰(姿色) (5)委身为贾人妇(托身,这里指出嫁。)

(6)使快弹数曲(畅快) (7)曲罢悯然(忧郁的样子)

(8)因为长句(于是作了) (9)凡六百一十六言(总共)(字)

第三、四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分析课文;总结全文

一、继续分析课文

分析第二层: 江心聆听琵琶曲。

(1)“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

(2)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动作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3)调弦、指法,表现其技法的熟练。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4)音乐描写:比喻、对比、摹声。分三个乐段:

3.高二语文琵琶行知识点 篇三

1、通假字

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鎞”,钗,古代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

2、古今异义

(1)明年秋(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 )

(2)因为长句(古:因此创作,今:表示原因,常跟“所以”连用,表示因果关系。)

(3)因为长句(古:指七言诗,唐代的.习惯说法。今:因表达需要而字数较多的句子)

(4)铁骑突出刀枪鸣(古:突然冲出。今:多指表现不一般。 )

(5)曲终收拨当心画(古:正中。句中指冲着弦的正中部位。今:小心,留神)

(6)整顿衣裳起敛容(古:整理,修饰 。今: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7)秋月春风等闲度(古:随便的,轻易地。今:指平常普通。 )

(8)弟走从军阿姨死(古:指鸨母。今:多用以称呼跟母亲辈分相同、年纪差不多不一定有亲属关系的妇女。)

(9)暮去朝来颜色故(古:面色。今: 指色彩 )

(10)去来江口守空船(古:走了以后。来,语助词,无实义。今:前去又回来,相当于来回。)

(11)夜深忽梦少年时(古:指年轻时。今:指十岁到十五六岁的未成年人)

(12)老大嫁作商人归(古:年龄大了。今:排行第一的人,多用以称呼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大的)

(13)呕哑嘲哳难为听 古:不堪。今:①使人为难 ②多亏(指做了不容易做的事)

(14)凄凄不似向前声(古:刚才,先前。今:向前方,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15)又闻此语重唧唧(古:叹息声 ,今:拟声词,形容虫叫声等 )

3、词类活用:

(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

(2)遂命酒(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3)因为长句,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歌 )

(4)命曰《琵琶行》(命,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5)浔阳江头夜送客(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

(6)钿头银篦击节碎(碎,形容词作动词,敲碎)

(7)商人重利轻别离(重,后面带了宾语“利”用作动词,看重;轻,后面带了宾语,用作动词,轻视。 )

(8)梦啼妆泪红阑干(梦,名词作状语,在梦里。)

(9)江州司马青衫湿(湿,形容词作动词,被浸湿)

(10)血色罗裙翻酒污。(污,被动,被玷污)

4、特殊句式:

(1)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被动句)

(2)问其人,本长安倡女。(“本”后省略动词谓语“是”。)

(3)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于穆、曹二善才”放在动词“学后”作补语。“于”相当于“向”。)

(4)使快弹数曲。(“使”后省略宾语“之”,指“琵琶女”。)

(5)转徙于江湖间。(介词结构后置。“于江湖间”作动词“转徙”的补语。“于”相当于“在”。)

(6)感斯人言。(“感”后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5、文言实词

①感斯人言(话,名词)

②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③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④东船西舫悄无言(声音,名词)

①遂命酒 (吩咐,动词)

②命曰《琵琶行》(命名,取名,动词)

数①使快弹数曲(几,数词)

②一曲红綃不知数(数量,名词)

是①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此,指示代词)

②自言本是京城女(是,动词,表判断)

①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②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③间关莺语花底滑(蹄叫,动词)

①轻拢慢捻抹复挑(轻轻地,形容词)

②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① 凝绝不通声暂歇(短暂,副词)

②如听仙乐耳暂明(忽然,一下子,副词)

泣①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②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① 却坐促弦弦转急(更,越,副词)

②转徙于江湖间(辗转,动词)

③转轴拨弦三两声(转动,动词)

①我从去年辞帝京(离开,辞别,动词)

②莫辞更坐弹一曲(推辞,动词)

③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名词)

①委身为贾人妇(做,动词)

②因为长句(写,动词)

③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

④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动词)

相①移船相近邀相见(互相,副词)

②相逢何必曾相识(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拨①转轴拨弦三两声(拨动,动词)

②曲终收拨当心画(拨子,名词)

①添酒回灯重开宴(重新,副词)

②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视,副词)

③又闻此语重唧唧(更加,副词)

声①凄凄不似向前声(音调,名词)

②忽闻水上琵琶声(声音,名词)6、文言虚词

于①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向,介词)

4.语文《琵琶行》的教案 篇四

朗读该诗,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课时:

琵琶行(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白居易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3・翻译该诗。

评价任务:

1・初读课文,度准字音和节奏、

2・再读课文,掌握词义理解内容、

3・能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字词,注意读音

铮(zhēng)悯然(mǐng)转徙(xǐ)浔阳(xún)枫叶(fēng)瑟(sè)声声思(sì)捻(niǎn)霓裳(nícháng)秋月白(bó)衣裳(cháng)红绡(xiāo)钿头银蓖(diànbì)谪居(zhé)整顿衣裳――(cháng)还独倾――(huán)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散读

二、译一译

晚间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枫叶荻花,在秋风里沙沙抖动。

主人下了马,走进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

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着明月。

忽然听见水面上飘来琵琶的声音、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

跟着声音悄悄地询问是什么人在弹琵琶,琵琶声停止了,想说话却迟迟地没有说话。

三、背一背

5.高二英语公开课教案 篇五

By Quan Liling TEACHING MATERIAL: Lesson 30, Unit 8, SEFC2A CLASS: Class 248, Senior II TIME: Friday, November 15, 2003 TITLE: First aid

Ⅰ.Teaching aims: 1.Four skills: cut(n.);electric;container;pool;by mistake pay attention to;in a short while;running water;within;deal with;wound;safety;wire;out of one’s reach Grammar:Revise the mode verbs:must,should and ought to Ⅱ.Teaching focus and difficulties: 1.Talking about first aid;2.Retelling.Ⅲ.Teaching method: Prctising and explaination Ⅳ.Teaching tools: A set of multi-media equipment.Ⅴ.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Revision Revise the dialogue in L.29 by asking a pair of students to act out a dialogue.Step 2: Presentation 1.Discuss some pictures of first aid;2.talk about first aid.Step 3: Reading 1.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first sentences of each paragraph and try to tell me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1)Description of first aid;2)Three important things to do;3)Common injuries and first aid in the home;4)You need more information.2.give the students some minutes to read the text and then do some exercise;3.Put up some information on the Bb,then talk about them: 1)Three important things to do: A.Check that thhe personca breathe;B.Try to start his breathe;C.Try to stop the bleeding.2)Three common injuries at home: A.animal bites:wash the wound under the cold running water.see a doctor at once.B.Burns:Cool the area of the skin at once.Put a piece of dry and clean cloth over the area of the burn.see the doctor.C.Cuts:Wash the area of the cut,dry it and cover with dry clean cloth.4.Deal with the language points in this part: 1)…you don’t have to be an doctor;

6.高二语文关于咬文嚼字公开课 篇六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借鉴吸收。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

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一提到“咬文嚼字”,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的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介绍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____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他的其他代表作有《诗论》、《谈美书简》等。其中《谈美书简》我们是应该读一读的。

三、解题:

请学生把课前预习查到的“咬文嚼字”意思说出来:

“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含义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这不是一个好词,贬义。朱光潜却在文中大肆鼓吹“咬文嚼字”,这是为什么呢?朱先生是怎么理解“咬文嚼字”的?

昨天让大家预习了,请一位同学把你划出相关的内容说出来,并告诉大家课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

课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义词。朱先生是贬词褒用,他认为,在阅读和写作上,“咬文嚼字”是 “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更具体地理解或表达思想感情。这也是我们以后阅读和写作应该努力的方向(学生齐读第三段)。

在朱先生看来,“咬文嚼字”应该从哪些方面具体咀嚼揣摩呢?

从第八段第一句话“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可以看出,作者是用例证法说明道理的。请大家先阅读1-5段,看作者举了哪些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四、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举了五个例子,我们一个个来看,看它们分别说明了说明道理。

(一)分析第一个例子:

第一组例子,关于“是”和“这”。先体会一下感情,学生自己读如下句子: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你是你是 ……

③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④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是个好不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⑤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学生读后谈谈感受,教师明确:

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而且“你这……”一般都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因而也一般用于骂人时,所以郭沫若后来改的句子不仅不通,意思也不对。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第四个例子, “是”表假定语气,“这”则没有。因此咬文嚼字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滥改,否则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你这”表示坚决的判断﹑极端的憎恶﹑强烈的情感,“你是”不带情感判断。

“你是个好小子。” ——假定语气。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句式不同,不同意味。

(二)分析第二个例子:

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学生回答。

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分析的,明确: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

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但必须补充一些“情境”材料,因为这里不可以仅用“意味”“情感”来解释。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终不能复入石矣”。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不可刻意简洁的。

这谈的是文字的简和繁的问题。文字是否精炼,不是以字数多少为标准,应该以能否准确表现事物特点、准确表情达意为根本。司马迁的文字确实做到了刘勰所说的“字不得减”,王若虚的删改使原文的“味”全没了。古人有“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两种用笔的方法: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突出了雪下的力度、密度和速度,一个字就抵得上千言万语,千军万马。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所以什么时候“泼”,什么时候“惜”,大家应该有所启发,以后写作时下笔可要斟酌一番。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繁简不同,不同意味。

(三)分析第三个例子:

1. 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还有味道吗?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 作者发常人发未发,不走旧路,不恭维定论,独抒新见,分析了“推”的妙处。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用“推”或用“敲”表达各自不同的意境。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启示:

一千多年人们都认为“敲”比“推”好,而朱先生能不为所动,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不迷信古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位名人说过,怀疑是创新的开始。这才是关于“炼字”的例子。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五.总结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调整思想和情感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六、分析第二部分:

以上部分举了三个例子分别说明句式不同、繁简不同、字眼不同,意味和意境也不同。6-7段也举了两个例子,我们看作者举这两个例子又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

作者在这一部分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苏轼的《惠山烹小龙团》中,“天上小团月”其实就是“小龙团”茶。正是因为苏轼善用字的联想意义,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觉联起来,从而使诗句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显得丰富,比直接说更有韵味。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两句诗句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夜晚,月影朦胧,在山间泉水旁,诗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赏月,十分之怡然自乐。如果直接写,那还会有这样的想象吗?(用书上的词语)这就是点铁成金。

另一个是滥用联想意义的例子,就是“套板反应”。

问:

1.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① 和创作的动机是仇敌。

② 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下面请大家看一个“套板反应”的示例:

这一天,朱祁镇(明英宗)见了一位特别的客人,这位特别的客人叫朱瞻缮,是朱祁镇的叔叔,他正是当年传言中要来京城接任皇位的人。

为了打消朱祁镇心中的疑虑,以免有朝一日被不明不白地干掉,他特意来到京城说明情况。宾主双方举行了会谈,会谈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举行,双方回顾了多年来的传统友谊,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交换了意见,朱瞻缮重申了皇位是朱祁镇不可分割的财产,表示将来会坚定不移地主张这一原则。朱祁镇则高度评价了朱瞻缮所做的贡献,希望双方在各个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合作。

这是一个套板的套板,我们为什么觉得可笑?因为这样的文字我们常能看到,是模式化的文章,不生动。

2.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明确:

① 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

② 遇事往深一层想。

3.总结:

善用:意蕴丰富 点铁成金(正面)

联想意义

滥用:套板反应 毫无新意(反面)

七、分析最后一部分:

刚才大家都说的非常好。现在我们对五个例子各自要表达的观点都很清楚了。其实这五个例子都是围绕“咬文嚼字”。(重复五个例子的道理)

学生齐声朗读“我希望”后的话,说说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

B.必须勤奋。

C.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7.《琵琶行》高二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七

Goals:

1. To ge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a famous woman named Helen Thayer.

2. To develop some basic reading skills.

3. 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urage and determination.

Teaching aids: Multimedia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 Warming up

1. Show some pictures of Antarctica.

Q: Is it beautiful? Where is it?

Q: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here?

Q: How is the living condition there? What animals live there?

Step2. Pre-Reading

1. Work in pairs and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Imagine you are traveling alone to the South Pole, what will you take with you? Why?

2). Do you know the names of three countries that are part of the North Pole?

3). Which animals live on the North Pole? And which on the South Pole?

4). Why do polar bears never eat penguins?

2. Group work:

Study the title and try to guess what the person who was alone in Antarctica is would be like?

----The person must be very strong.

----The person must be very young.

----The person must be healthy.

----The person must have great courage and determination.

----The person must have a strong will.

Q: Can you imagine such a woman of 60 years old making an expedition alone in Antarctic?

Q: What difficulty might she meet in Antarctica?

Step3. Reading

It’s clear to see that being in Antarctica alone is a journey of challenge and danger.

1. Ask the students to listen to the text and make a decision about whether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true or false.

( ) 1. She spent her 50th and 60th birthday in Antarctica.

( ) 2. During her expedition in Antarctica, the weather was very good though the wind was icy.

( ) 3. Every November there was bright sunshine 24 hours a day.

( ) 4. Her birthday fall on the 22nd day when she began her journey to the South Pole.

( ) 5. She had got self-rescue training before the expedition.

( ) 6. She will never forget her solo travel in the South Pole.

2.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1). What’s the weather like during the first few days of her expedition?

2). Where did she stay when the wind grew stronger?

3). How did she spend the day of November12?

4). What happened when she was moving forward over a slope?

5). What happened on the 22nd day of the expedition?

3. Finish Post Reading Ex1. on P32

4. Read each paragraph again to pick out the sentence or key words which help you ge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Find out main idea and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each paragraph.

5. Language points

Step4. Post- reading

Interview: (If time permits)

Work in pairs. One is newspaper reporter, and the other is Helen Thayer. After the expedition the reporter is interviewing Helen.

Homework:

1. Finish the exercise about Vocabulary and Grammar.

8.《琵琶行(并序)》教案 篇八

教学设计

语文组 陆雁珺

《琵琶行(并序)》教案

教学目的: 1.熟悉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4.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鉴赏音乐描写.教学难点

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学法指导:

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教具准备:

录音机,琵琶曲《高山流水》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听一段琵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学生谈听后之感。

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

二、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明确: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明确: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京倡 商妇 怨 ....2)读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明确: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京官 谪官 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

明确:三个回合: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

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 明确: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

理由:“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

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①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明确: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②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明确: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③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A: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明确:借助语言的音韵,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B: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

明确:旋律变化,心潮起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3)三闻琵琶,为何 “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明确: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三、整合小结,强化感受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四、写作小练习

读《琵琶行》有感

提示: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要求:200字左右(可结合自己的感受)板书设计

琵 琶 行(并序).琵琶女 白居易 京 倡 京 官

商妇——音乐——谪官

9.琵琶行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用PPT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配一组意境与高山流水音乐相符的图片,自动播放),营造气氛。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谈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吧,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的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并序)》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诗王”之称。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忆江南·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长恨歌》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三、解题: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歌、行、引”是古代诗歌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四、课文探究:

1. 自读事前小序,疏通文意。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2. 想一想:白居易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琵琶名篇的?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其多。白居易得罪权贵,遭贬江州司马,满怀抑郁,无处宣泄。

3. 自由读课文,诗文按什么顺序写?给每一小段加一个小标题。

时间顺序

浔阳江边闻琵琶; 江心聆听琵琶曲; 舟中各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4. 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5. 分组讨论: 找出全文三次对演奏的描写。

① 暗写:诗人送客闻琵琶。

② 明写:江心聆听琵琶曲。

③ 明写:感言促弦湿青衫。

五、品味意境美:

A.请找出描写景物、环境的句子。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明月江水寒”、“黄芦苦竹绕宅生”

想一想:这些景色分别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描写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意象:江水、枫叶、荻花、秋月。•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

——暗示沦落,一个“惨”字点出了心境的凄凉。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令人顿感凄凉愁惨。• “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

——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点染出忧伤之别。

六、体会人物形象:

找出描写人物形象的句子。

琵琶女形象 :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诗人形象:

“醉不成欢惨将别”;“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想一想: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

• 写一写:

上联 “同是天涯沦落人”

• 参考下联:

A、异地相逢泪涟涟 B、共怀世间愁郁情 C、共奏人间悲凉曲 D、共享高山流水情

七、体会情意,品味音乐美。

读一读:朗读本诗集中描写音乐的段落——第二段。

品一品:品味旋律美。第一曲:前奏曲 第二曲:欢快曲 第三曲:沉思曲 第四曲:悲愤曲

八、课外拓展

1.听一听,写一写:

2.赏析写音乐的名诗词,谈体会,写感受。(1)惊天地的琵琶声 水调歌头 苏轼

(2)泣鬼神的箜篌乐 李凭箜篌引 李 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0.《琵琶行》高二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十

一、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 悯然(mīn) 憔悴(qiáo cuì) 商贾云集(ɡǔ)

B. 转徙(xǐ) 迁谪(zhé) 东船西舫(fānɡ)

C. 幽咽(yè) 浔阳(xún) 钿头银篦(bì)

D. 红绡(xiāo) 阑干(lán) 悄无声言(qiāo)

下列词语中,字形全正确的一组是

A. 枫叶狄花 添酒回灯 转轴拨弦 低眉信手

B. 轻拢慢捻 间关莺语 凝决不通 银瓶乍破

C. 整顿衣裳 秋月春风 暮去朝来 呕哑嘲哳

D. 忧愁暗恨 年长色衰 飘沦憔悴 恬然自安

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使快弹数曲 快:畅快

B. 歌以赠之 歌:作歌

C. 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走了以后 来:助词,无义

D. 如闻仙乐耳暂明 暂:暂时。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老大嫁作商人妇

B. 说尽心中无限事

C. 铁骑突出刀枪鸣

D. 暮去朝来颜色故

与“春花秋月等闲度”中的“等闲”一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C.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D. 不可等闲视之。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的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A. 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 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 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的情景。

D. 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的诗篇,语言通俗明白,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B. 唐有乐府诗,是按照汉乐府的旧题来写新事的;又有新乐府诗,是不合乐的,是叙事诗,按照所叙事件来定题目,不是仅有乐府的旧题。

C. 《琵琶行》有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两条结构线索,暗线是琵琶女的演奏和自诉身世,明线是诗人的感受,两条线索的交汇,是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同感情体验。

D. 《琵琶行》用反衬手法来表现琵琶女的“凄凉”,用昔日的年轻貌美衬托现在的年长色衰,用昔日的门庭若市衬托现在的.独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衬托如今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托孤寂伤感的情怀。

下列各句中,引用诗句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项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拆迁政策,村民依然很不满意,看来,政策的制订还是没有站在村民的角度来全面考虑。

B. 处在“阿拉伯之春”漩涡中的叙利亚和利比亚,可说“同是天涯沦落人”,而不同的是,利比亚的卡扎菲已被西方武力支持的反对派打死,叙利亚的巴沙尔还在苦苦地挣扎中。

C. 官场混迹十多年,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心思,用尽了积蓄,到如今,依然是司马青衫,连个七品芝麻官都没有混上,真叫人不得不说一句当今大学生的口头禅“好郁闷”啊。

D. 面对仇敌,打不能打,杀不能杀,他牙关紧咬,两眼喷火,却一言未发,只把扣住扳机的手指松开按上,按上松开。《顺溜》一剧中,对于这场戏的处理可说做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完全靠演员的表情动作来突现人物内心。

二、语言应用

下面是关于“白居易的诗歌理论”的材料。请根据上下文,在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句不超过20个字。

白居易一生不仅留下近3 000篇诗作,还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著名论点。情是诗的内容, ① ,义是诗的社会效果。他分析了诗歌创作中的感情活动,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又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认为情感活动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② ,要密切联系当时社会的“政”。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不题。

白居易传

(元)辛文房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会昌初致仕 致仕:做官。

B.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 累:屡次。

C. 与胡杲……李文爽燕集 燕:通“宴”,宴饮。

D. 不尚艰难 艰难:艰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权贵有嫌其出位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B. 乃放纵诗酒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D. 与刘宾客齐名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及览(其)诗卷 B. 流闻(于)禁中

C. (老妪)问解则录 D. 伪者(国相)即能辨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 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 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 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5.(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②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

(2)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政 姊 荣 闻 人 有 刺 杀 韩 相 者 贼 不 得 国 不 知 其 名 姓 暴 其 尸 而 县 之 千 金 乃 於 邑 曰 其 是 吾 弟 与 嗟 乎 严 仲 子 知 吾 弟 立 起 如 韩 之 市 而 死 者 果 政 也

《史记·刺客列传》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小题。

题元十八①溪居

【唐】白居易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②,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

【注】①元十八: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隐于庐山五老峰下。②踯躅:杜鹃花的别称。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哪些景物,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上一篇:如何做好新形势下银行案件防控工作下一篇:感恩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