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幼儿爱科学

2024-07-26

如何让幼儿爱科学(共12篇)(共12篇)

1.如何让幼儿爱科学 篇一

让数学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爱科学结合论文

特殊学校数学教育需要爱。没有爱的特殊学校数学教育是不存在的。在数学特殊教育中,师爱是基础,是先决条件。因此,在数学特殊教育过程中,无私地奉献这种师爱,既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位特殊数学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

”这些话,从师生关系上精辟地论述了师爱在数学特殊教育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特殊教育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

“特殊教育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特殊学校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聋哑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比如,“比的意义”讲完之后,可让聋哑学生了解自己身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体重比血液之比大约为13∶1,身高与脚长之比大约为7∶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途呢?如果要知道自己血液的重量,只要称一称自身的体重,马上就可以算出来;如果你当了公安人员,凭借坏人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到坏人的身高。

再比如,学完了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期数,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节省的钱存入银行,并且一定时间后得到的利息。

我们的教育对象——聋哑残疾学生,因各种原因导致了生理上的残疾,又因此进一步引发了各类心理问题,产生了如:自卑、任性、多疑、仇视等不同的“心理疾病”,而特教学校数学教师的`师爱好比“润滑剂”,也可以说是医治学生残缺人格的一剂良方。

有了它,才有师生之间的信赖和亲近,从而更好地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目的。

那么,如何更好地体现这种师爱呢?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有些聋哑学生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现状,不面对现实,带着孩子东奔西跑,让孩子一会儿上数学补习班,一会儿上特殊教育学校,搞得学生身心疲劳、精神紧张;致使孩子的学习压力加大。学生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是引起心理异常的重要原因。

一、坐到聋哑学生身边去授数学课

走进教室跟聋哑儿童上课,你坐在什么地方?很多老师选择直接在讲台上一节课45分钟讲课,而我认为应坐到学生中间。

还是以1.1集合为例,我在上数学课时,我会走下讲台让班上的同学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和不能够成集合的例子时,他们有很多回答,其中一个同学有手语回答“所有个子高的男人”是一个集合,另一个同学已经理解集合的概念,就对其进行了纠正。

想一想,不坐在学生身边,我们怎么能够了解学生的这些理解,怎么了解学生的学习?

二、聋哑课堂数学教学应该联系实际

特殊学校数学教学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

特殊教育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这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比如在讲“行程应用题”时,利用这样一个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甲乙两地有三条公路相通,通常情况下,由甲地去乙地我们选择最短的一条路(省时,省路);特殊情况下,如果最短的那条路太拥挤,在一定时间内由甲地赶到乙地我们就选择另外的一条路,宁肯多走路,加快步伐(速度),来保证时间(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

从数学角度给学生分析这个问题用于“行程应用题”,是路程、时间、速度三者关系的实际应用。又比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时,可利用这样一个实际问题。修建某扬水站时,要沿斜坡辅设水管,从剖面图看到,斜坡与水平面所成的。

三、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

特殊学校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实质是由“知识型人才”向“智能型人才”过渡的教育策略。定期开展特殊学校数学知识应用竞赛活动,这是培养特殊学校学生用数学意识的好形式。

竞赛的内容可以制作教具、模型、实地测量、讲解实物、计算实际问题、面画(与比例、平行、垂直、对抽等数学知识有关的)。此类竞赛与书面形式的竞赛相比,由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实际操作性强、应用知识灵活,可以吸引很多聋哑学生来参加,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得到很好地培养。

兴趣是学习的根本,特殊教育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离不开兴趣的培养。我们每一名特殊学校数学教师都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多种提高聋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方法。我认为,要提高聋哑学生的数学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对数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工具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提高聋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们可以利用现在常用的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另外,多媒体多样的呈现形式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聋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对学生的特殊学校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2.如何让幼儿爱科学 篇二

一、提供适宜的材料, 引导幼儿自己探索, 发现乐趣

幼儿天生就是探索者, 他们不仅生来就喜欢探索, 而且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索。如:拿纸折来折去, 有时还会撕碎, 这就是探索行为, 与科学家的探索方式十分相似。发现问题:纸在撕碎时发出声音;寻找线索:纸撕碎会变成不同形状。他们在活动中会无拘无束, 动手操作, 尽兴地玩, 没有什么探索研究的意识, 可就在他们的操作中, 却具有了十分重要的个人意义和个人价值。它丰富了幼儿的个人经验宝库, 使幼儿能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世界, 发现事物的特征、事物的属性、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同时, 它也形成了幼儿对知识、对学习的意义的理解, 建构着幼儿的认识兴趣和认知方式。因此, 对幼儿来说, 探索就意味着学习。在活动中, 教师应根据幼儿心理特点选择有效方法, 激发幼儿的兴趣, 并顺应幼儿爱研究、爱探索的天性, 多支持、多鼓励、多引导他们去探索、发现。

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 关注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发展, 更关注参与活动的热情。为了让幼儿更主动地参与活动, 创设良好的操作和活动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如小班的幼儿精细动作发展不够, 动手能力较差。针对这些特点, 教师可在区域活动中为小班幼儿提供各种图案的扣纽扣材料, 引导他们自己摆弄、自由搭配。通过变换不同的花样, 不仅为幼儿的思维和想象提供了空间, 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又如, 大班的幼儿对周围的事物有较强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而且已经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般的操作材料对他们已经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因此, 针对大班幼儿的特点, 教师应为他们提供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半成品或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操作材料, 这样更能激发他们探索的积极性。此外, 教师还可与幼儿共同收集一些来自生活中的废旧材料, 供他们在活动时自由选择。这些材料没有固定的玩法,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 自由组合、做做玩玩。自由选择为幼儿营造了创造的空间, 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而且富有个性的作品和新的发现更是让幼儿充分地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和发现带来的惊喜, 使幼儿萌发出一种乐于学习的兴趣, 并带着满腔热情投入到活动中来。

二、用欣赏的眼光去看, 培养他们的信心

每个儿童都有他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重视幼儿的个性差异,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使每个幼儿都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才能, 在轻松、快乐中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始终以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孩子, 就像家长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充分发现幼儿的优点、进步、独特性和亮点, 并及时给以真诚的肯定和激励, 让幼儿不断感受和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幼儿园里, 幼儿都盼望着教师送给自己一个“你最棒”的称号。因此, 教师的一句鼓励的话、一个赞许的目光, 就能使这些幼儿找到自我。我经常给幼儿梳头、剪指甲、整理衣服, 经常拉着他们的小手, 顶着他们的脑袋, 蹲下身子倾听他们的诉说。我对幼儿的要求也十分严格, 要求他们上课认真听讲, 下课团结友爱, 谁要是打人骂人, 必须让其承认错误, 并赔礼道歉。

又如, 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 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注意力相对集中的几个时机, 及时地在全班给予表扬, 肯定他们是可以做到注意力集中的。经过若干次的表扬, 幼儿不仅会主动地克制自己, 集中注意力, 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很强的心理暗示, 那就是“我是可以集中注意力的”, 这种心理暗示是幼儿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心理基础。而以往的传统教育就是忽视了“心理暗示”对幼儿学习的影响, 教师和家长因为没有朋友般平等地对待孩子的习惯和意识, 总是习惯于只要一感觉幼儿有什么问题, 就随意地给以批评。这在客观上使幼儿产生很强的“负心理暗示”, 即“我不行”, “我不是好孩子”或“我很笨”等, 这又实际上压抑了幼儿本来有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的发挥。热情开朗、乐于表扬幼儿的教师, 幼儿们的各方面能力往往发展得快, 这实际上正是教师长期经常性地对幼儿的激励, 在幼儿身上产生了“正心理暗示”, 让幼儿乐于学习并积极发挥自己的潜能, 从而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良好的环境, 引发幼儿“乐学”

良好的教育环境能激发幼儿的爱好。例如, 经常听音乐, 使幼儿注意某些音乐旋律, 就易激起幼儿对音乐的爱好;较早地给幼儿介绍书籍, 并讲些有趣的小故事, 则能引起对阅读的兴趣;多给幼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则能培养幼儿勤劳的习惯;让幼儿广泛地接触现实生活中一些他们能理解的事情, 开阔他们的视野, 丰富其知识, 可以培养幼儿多种多样的爱好和广泛的兴趣。兴趣越广泛, 他们的精神世界就越丰富, 思维就越活跃。大自然中鲜艳的色彩、万千的姿态、动人的声响、神奇的变化, 最能吸引天真烂漫、富于好奇心的幼儿。即使是最淘气, 最会闹事的幼儿, 一旦置身于从未见到过的环境中, 也会睁大眼睛, 专注地去认识这个新世界。他们会很有兴趣地观察地上爬的小虫, 树上欢歌跳跃的小鸟, 水中游动的蝌蚪、小鱼, 甚至身边的行人、汽车等。凡是他们觉得新奇的事物他们都感兴趣, 都想研究一番, 甚至想摘天上的星星、月亮。

在观察大自然的过程中, 幼儿常会惊喜地发现树木开花、长叶了, 小蝌蚪的尾巴没了而长出了两条后腿了……这样的变化万千的世界中的无穷奥秘随时都会激起幼儿的好奇心, 并慢慢地培养他们稳定的求知兴趣。当然, 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幼儿观察, 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 对无穷的物质进行观察, 在观察中发现比较, 在发现比较中询问, 在询问中思考。这样幼儿的学习兴趣会更浓。

3.如何让幼儿科学运动 篇三

关键词:幼儿 运动 科学性

常言道:“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要讲求科学性,特别是幼儿体育活动,更要掌握他们的基本体能全面发展和体质增强的规律,才能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增强其体质。

一、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科学地安排体育锻炼

1.活动前

(1)检查活动的场地、设施与幼儿的着装。应先排除活动场地上的异物和积水等不安全因素。查看一下活动设施是否定期检修,避免发生意外。运动服装要轻便、舒适,避免过多、过厚的衣服限制幼儿活动。幼儿也不宜穿过硬、过厚的皮鞋,以免扭伤、摔伤。

(2)掌握好适宜的活动时间。研究表明,上午10时和下午3时是全天中空气较清洁的时间。上午9时后,地面受阳光照射,温度升高,空气对流迅速,积聚在人呼吸带的空气污染物稀释、扩散。午后3时,气温较高,风速快也有利于空气净化。所以,这两个时间段为幼儿最佳活动时间。

(3)选择适合的天气。雾天不宜让幼儿外出活动。雾天湿度大,相对缺氧,幼儿会感到胸闷、心慌、气促、无力。雾天视物不清,也易造成幼儿碰伤、跌伤。而烈日当空时,幼儿在户外活动容易中暑;饭前、饭后半小时内活动则易吸入冷空气,产生胃痉挛,对幼儿身心造成不利影响。

2.活动中

(1)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状况。一般可采用观察法和脉搏法测定。活动量适宜时,幼儿面色红润,汗量不多,呼吸中速稍快,动作不失常态,情绪愉快,注意力集中。

(2)注意幼儿活动中运动量的比例安排。根据幼儿人体生理机能活动上升—稳定—下降的一般规律,家长要掌握活动量由小到大逐渐上升,活动结束前又逐步减少这一原则,以便在活动结束后的较短时间内,很快恢复正常。

(3)加强幼儿活动时的护理,要做到既保护好孩子,又使孩子得到充分的锻炼。如在活动时可根据活动项目给予指导,告诉幼儿注意事项,同时也要及时给幼儿穿衣、擦汗。

3.活动后

(1)活动后不可让孩子马上饮水或吃冷饮。因为幼儿在活动后,全身各部分脏器血液流量大大增加,饮用大量水分会给心脏增加很大的负担,长此下去会影响心脏的功能。千万不可在活动后食用冷饮,如喝冰冻汽水等。因为幼儿活动后新陈代谢旺盛,各种脏器的毛细血管均处于扩张状态,血液循环较快,若此时马上食用大量的冷饮,会刺激各处的毛细血管,尤其是胃肠道的毛细血管立刻收缩,影响胃肠道的血液供应和消化液的分泌,时间一长必定会引起胃肠道的功能紊乱,出现腹泻、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2)活动后不可马上让孩子洗冷、热水澡。

若幼儿在全身出汗时马上去洗冷水澡,冷水刺激皮肤神经感受器,使皮肤毛孔突然关闭,全身毛细血管包括肾脏毛细血管骤然收缩。若幼儿活动后即去洗热水澡,会刺激皮肤、肌肉毛细血管扩张,体内的血液过多地分布到皮肤、肌肉中去,势必造成心脏、肝脏、脑等人体的重要器官血液流量减少,从而出现头昏、胸闷、眼花,甚至晕厥现象。

二、从幼儿心理素质的发展出发,科学地组织各年龄阶段的体育活动

1.培养小班幼儿大胆、勇敢精神

(1)从小班幼儿的兴趣、性格等方面进行引导,激发其良好情趣,鼓励幼儿参加各项体育活动的勇气。

(2)提供适宜的玩具和游戏材料,让小班幼儿玩他们喜欢的游戏和体育活动,以培养其大胆、勇敢的心理素质。

2.中班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培养应体现“互动性”

由于自信心和独立性在心理素质中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关系,因此,这两种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方法上应体现出“互动性”。

(1)经常提供一些自由探索的机会,鼓励中班幼儿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

(2)在活动中不失时机地教给幼儿一些克服困难的方法,以培养独立性。

(3)鼓励、接纳幼儿,充分信任他们,激发其潜能,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3.大班幼儿“合作精神、抗挫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应体现“连动性”。

在体育活动中大班幼儿的全合作性、抗挫能力和创造性是相互影响的,它构成了大班幼儿心理素质的一大面貌,因此,对这三项品质的培养,也应体现整和性和滚动性。

(1)通过创设各种“合作”情境,培养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

(2)创设多种机会,学会协同活动,分享合作的喜悦。

(3)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幼儿的创造动机,一物多玩,发挥幼儿的创造力。

(4)尊重孩子,重视孩子的创造性。

三、掌握幼儿个体差异,科学地进行体育煅炼

1.在群体活动中,保护体弱的幼儿的健康

活动时,可以让体弱幼儿组成一组,适当减少其活动量,煅炼进度要慢一些,时间也要短些。

2.在发展幼儿运动能力的同时,发展幼儿的良好个性

幼儿的运动能力是他们的体质和个性发展密切相关的有的幼儿虽然个性活泼,好活动,但是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在跑、跳等游戏活动中不稳定,碰到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常常中途放弃,面对这样的幼儿,就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和鼓励。

4.如何让学生爱学习 篇四

要想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并乐于学习,真正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创设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走进新课程》中曾指出:我们应该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教师放下权威的架子,真正用真情去对待学生,才会真正换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才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作为老师你用你的爱感动了学生,同样学生就特别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学生就从内心愿意学习语文,从而产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参与学习,这样学生的身心都会愉悦起来,课堂学习就会成为有趣味的、富有创造性的活动。首先,教师要学会蹲下来看学生,即享受学生的童真、童情与童趣,使自己也与学生同喜、同乐与同忧;要让学生享受老师的尊重、爱心,与老师同研、同创。教师与学生同命运共呼吸,要允许学生犯错,也要允许教师被学生驳倒。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接纳、热爱和有信心,才会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同学之间能团结合作,互相帮助,欢乐共处。教师还要注意:在备课的环节中尊重学生,课堂目标和环节的设置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和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各种知识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用平等的语气与学生对话,尊重学生的每一种说法。在情感上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了。

二、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根据最新的认知理论,总结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设计出一套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宗旨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一主动探究,讨论解决一深化体验,综合运用。”下面我就《长城》一文的教学,具体谈一谈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上课时,我先播放有关长城的录像,让学生通过图像感受长城的雄伟、壮观。当学生看完录像以后,让学生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学生大多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长城的美。面对如此雄伟壮观的长城如何用文字表达呢?导入新课,学生也是兴趣盎然,很自然地进入文本。第二步,主动探究,讨论解决。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再认真朗读课文,并且自己提出问题。教师从中选择有价值的问题。

1、为什么说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学生通过自己思考,然后分成小组采用“读、写、思、议”不同的方法讨论,接着全班讨论,基本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教师简明扼要地总结,有疏漏的给予补充,有疑难的给予解析。

第三步:深化体验,拓展运用。在进行这一步骤时,首先让学生再读课文,谈一下此时当你看到长城的时候你会说些什么?此时学生就会谈到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祖国大好山河的壮美。接着请学生谈一下有关长城的知识、传说和故事等。

三、布置有“趣味性的作业”。

为了让作业不成为学生的负担,也为了让作业能轻松地吸引学生。教师在布置时要懂得策略,注意作业的趣味性。

5.让幼儿的科学活动生活化 篇五

每日吃饭,幼儿都会对那些所吃的食物、蔬菜、水果充满了好奇,总想知道它们是在哪里生长的、是怎样生长的。幼儿对植物的了解通过课堂集体教学活动是无法完成的,而种植园地却能充分显现它特有的优势——一种不同于课堂之上的优势,它提供了相对开阔的活动场地。在这里,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记录来发现植物的奥妙,从而认识植物、了解植物。

2.幼儿发展的需要

“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 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掌握事物的奥妙,才能有新的发现和提高。幼儿园的种植园地正是要求孩子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些劳动感受丰收的喜悦,从而使其在观察力、持久性、劳作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

3.教师成长的需要

种植园地的开发直至收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们经常会在这样的等待中失去耐心。而每个做老师的都有这样一个感觉,每次活动,如果自己做了充分的准备,还投入了很大的热情,这个活动往往成功了一大半。因此,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有利于孩子的探索行为;其次,教师也要对这些植物有所了解,以帮助幼儿“解惑”;再次,当孩子对于某个问题兴趣非常大时,教师还可以将其生成成为一个主题活动展开讨论,有助于教师与幼儿、与课程的共同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们还可以将它作为自己幼儿园的一个园本课程进行开展。

家园合作,让家长成为种植园地的指导者、参与者。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农村自然资源丰富,很多的家长都是种植的好手,我们要积极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为我们种植园地的开发和利用出谋划策。

(1)家长助教,为我们提供技术指导

农村家长朴实、勤劳,是田地里的好手,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一优势,邀请他们来园指导我们的活动,使我们的植物成活几率有所增加,此外,家长的积极参与,也能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2)物质支持,为我们的种植园地提供较好的种子、秧苗。

农村物质资源丰富,很多的家庭都会在收获的同时,为来年的种植留下部分种子。而且,农村人热情大方,有好的种子都会邻里一起分享。所以,我们要让家长了解我们种植的意义,为我们提供好的种苗。

我们在大班阶段将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展开了丰富多彩的对比性种植活动,可以说每一个对比种植内容都各具特色,对比性种植体现出幼儿种植的主体性、开放性、发展性、全面性的原则。

在对比种植活动的设计中,我们遵循了一条基本的准则:让幼儿融入自然,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体验、感悟、学习,通过探究,来获取新知,达到学习的目的。我们要传播的“科学”:一种符合认知规律的求知方法,一种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一种尊重客观的探索精神。种植园提供的所有信息都不是灌输的,而是需要幼儿经过一番体验和思维获取的,强调“动手中学习”、“观察中学习”、“体验中学习”。这里的学习对象不但是活的,有生命的,而且是有变化的,有差异的,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对于幼儿和老师来说,更具有探索和挑战性。

让幼儿的科学活动生活化

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幼儿园课程改革已迈向一个新的阶段。在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同时,科学领域的目标充分体现了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的知识传递,而是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和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积极交流与和谐发展。新《纲要》还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即提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教育要求。因而,不难理解只有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才是幼儿自己当前想要了解的东西和希望解决的科学问题;才会对科学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真正主动地去探究、去操作;才能用心去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从而体验和领悟到科学的无所不在。以下是我对开展生活化科学活动的几点看法,供大家研究和探讨。

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是我们一贯所追求的。然而,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内容生活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师教给他们的知识。随着教育改革地不断深入,我们应该对此有个新的理解,即把它作为引发幼

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条件。教育内容生活化是为了让幼儿理解和体验到教育目标和内容对于他们当前的意义。只有当幼儿真正感到所要学的内容,是他当前想要知道的东西或想要解决的问题,他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理解事物及其关系。教育要适时地将教育目标融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之中,在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实现其教育的价值。

教育内容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使幼儿体验和感受到这些内容对自己和同伴的意义,这为幼儿认识周围物质世界提供了获得直接经验和理解科学对于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的前提和实际背景,为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的探究动机,为使幼儿获得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

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包涵多种多样的科学。虽然幼儿的生活是极其琐碎,但只要教师加强对幼儿一日生活的观察,认真记录、整理幼儿的言行,就能发现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所在,就能把握幼儿生活和科学的切入点,开展出生活化的科学活动。

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指出:“教育是一种环境,是人类有组织、有计划地传递社会经验、发展技能的方式„„”。因此我认为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应还原于生活本色,创设出生活的、又是蕴涵科学的探索环境,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感受科学、发现科学问题。

如果说对幼儿一日行为的观察是生活化科学活动的前提,如果说科学探索环境是开展生活化科学活动的基础,那么教师身份的运用就属于生活化科学活动的关键。幼儿的学习过程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的,教师要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引出生活化的科学活动,这就需要把握好自身的角色身份。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活动的探索、适当的点拨,自然的引导,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在孩子求助时给予适宜的启发与合作,在孩子成功时给予微笑和肯定,让孩子感到学科学、做科学是一件轻松而愉快的事,使科学教育活动成为幼儿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过程,使得生活化的科学活动顺利开展。

在对生活化科学活动的探讨中,值得欣慰的是孩子们能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他们会向我们提出一个个日常生活中成年人“想当然如此”的科学问题,会怀着探索的兴趣和老师、和伙伴一起学习。其实科学无处不在,让我们一起和孩子发现它、探究它,让探索科学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有趣的事情吧!

科学活动生活化,生活意识科学化

三年前,我园确立了以科学教育”为特色的办学理念。通过开展科学教育培养幼儿的基本科学素养,使幼儿初步形成科学生话的意识。

何为幼儿的科学素养? 一是指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包括列周围事物探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的价值观念、对科学现象探索的正确态度,二是指培养幼儿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技能,包括自主探究能力、基本认知能力、创造能力、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等,为幼儿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我们主张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来源于生活,活动效果反馈给幼儿未来生活,使幼儿生活受益终身。

因此,我们提出了“科学活动生活化生活意识科学化”的科学教育理念。我们将幼儿的科学教育定位于解决幼儿生活中的具体科学问题。从幼儿生活中所遭遇的科学问题入手,让儿童学习科、理解科学,并逐渐了解科学知识对于生活的意义。

一、幼儿科学活动的内容必须来源于生活

我园开展的科学活动以选择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熟悉的社会热点为内容目的是让幼儿体验和领吾无所不在的科学,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树立起‘时时处处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学”的理念。同时,鼓励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科学教育契机,有效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

植物和动物是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它们是幼儿生活中的常客”,选择其为科学活动的内容.更是因为热爱动植物是幼儿的天性。我们从“关爱生命”的角度出发,分别进行了“爱花爱自然”和“宠物总动员”的科学活动.让幼儿自己探索动植物的特性,了解其中的自然规律,进步增进热爱切生命的责任意识。

幼儿对社会热点话题的关心程度并不亚于对身边的事物。在实行禁塑令”之帮我们就组织全园家长和幼儿发展“创意环保袋”活动。幼儿和家长共同利用各种各样的材料进行亲子制作。旧衣服、旧窗帘、旧雨伞等废旧材料在大家的巧手制作下纷纷变成了一个个既漂亮又实用的环保袋。这次活动既满足了幼儿关注社会热点话题的兴趣同时也在幼儿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帮助幼儿了解使用环保袋的诸多好处.初步建立环保意识。

二、幼儿科学活动的形式必须实现生活化

既然科学活动来源于生活,那么探索内容也要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寻找。科学活动形式应该是生活化的,其过程也应该是生活化的。幼儿天生的好奇”使他们对生适中的一切都充满了疑惑与兴趣,而科学活动正好满足了幼儿的这种探索欲望。科学活动产生于幼儿的生活而生活情境又能帮助幼儿解决疑惑。

科学活动形式的生活化可以先从探索的时间开始,活动时问不应局限于一次几次集体探索活动时间.而是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存某个时间段内进行自由探索,如幼儿前期经验的回顾、相关资料的收集、集体中的共同探索、后期感悟的反馈等系列活动。

在全面开展“小手帕、大行动”活动z前,幼儿园就向全园幼儿、家长发放了有关手帕、纸巾使用现状的调查问卷,展示了“使用手帕的学问”“不同纸品不能混用”“无节制使用纸巾的害处”等如何科学用纸的宣传资料。在随后的集体教学活动动中

教师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教育活动。最后,大家存合理使用手帕的宣传海报上郑重地笔上了自己的名字。整个活动有前奏有主体.有后续,各环节之间层层铺垫,循序展开。

科学活动的探索手段也不能只限于教师提供的探索材料,幼儿可此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得相关知识。在“水,生命之源”探索活动中,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了很多有关水资源的资料,如书籍、剪报、网络资料等,有的还聆听了关于水资源的童话故事。每个班级将这些自己收集来的资料共同制作成宣传版而在幼儿园内展示、幼儿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体验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就感,在生活中寻找到了更多探索的途径。

人类最初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出于天性与生存本能,他们需要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了解、探究、尝试.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是幼儿的本能。幼儿的探索空间不应被局限在幼儿园的狭小范围内,而要带领幼儿去到广阔的大自然中感受整个世界。因此我们组织幼儿前往“东方假日田园“申降生态园“等地进行科学活动让生活在城市里的幼儿和生活在农场里的动物、田野里的庄稼进行‘亲密接触”。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幼儿犹如群被放飞的小乌般自由自在,尽情呼吸大自然的气息。

三、幼儿科学活动必须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教育应以帮助幼儿适应现实及将 来的社会生活为主要日的,幼儿科学 教育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 知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加探 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 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用科学 态度对待生活的意识。

在“绿色出行节能环保活动中,教师先请家长与幼儿一起回顾一次出 行方式,填一份《出行方式普查表》。然后利用升旗仪式的集体活动,讲步讨论各种出行方式的优点与缺点 使幼“对“绿色出行”的概念有定的 了解。最后请家长和幼儿共同设计次“绿色出行”方案。通过这一系列的 活动,幼儿积累了“绿色出行”的知识 和方法,具有绿色出行和节能环保的意识,为此后外出选择环保的交通工具积累更多经验。

科学活动能帮助幼儿积累科学化 的生活经验,我们要为幼儿创设真实 性的教育环境。科学启蒙教育更应以 幼儿的生活厦周围环境为基础使教育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感性经验 相结合,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最终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我园曾邀请交警叔叔来幼儿园为幼儿进行”安全伴我出行”的讲座。交警叔叔向大家介绍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和交通安全知识.并特别叮嘱幼儿过马路要走斑马线,不能在马路上穿着旱冰鞋走或骑玩具车,也不要在马路边玩球等。为了结幼儿更直观的感受,交警叔叔为幼儿示范了“文通手 势操”如停车、向左转、向右转等,幼儿很快就记住了交通安全知识。

四、家长共同参与幼儿科学活动在对幼儿实施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家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们是幼儿 学习的楷模,幼儿的言行举止更多是受到家长的监督和教育,爱家长榜样示范的影响。因此.家长自身具有科学 生活的意识对幼儿的行为养成和巩固具有深远的影响。请家长参与到幼儿 目的科学活动中,使家长和幼儿一起成为科学活动的受益者,也是我园科 学活动的持点之。

在“环保时装秀”活动中,家长们利用各种各样的废旧材料制作成了精美的服装超市的广告纸变成了充满夏威夷风情的草裙,五颜六色的一次性桌布变成了飘逸的公主裙,废旧的光盘变成了衣服上亮闪闪的点缀家长与幼儿走上T台,为大家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时装秀。家长们的积极参与为幼儿做了一次成功的示范,也为活动增添了亮点。在家长们的影响下幼儿感受到了“生活处处有精彩,废旧材料也能装扮生活的科学意识。

从小培养幼“科学生活、学会生活、合理安排生活是我们进行科学活动的宗旨。“科学活动生活化,生活意识科学化”,这一理念不仅具有现实意义,更是值得教育者们思考与探讨的话题。

学习《幼儿园科学活动生活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社会进入了科学化的时代,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变革,使幼儿科学教育正从传统的学科教育向现代的科学探究教育转变。《纲要》中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由此可见,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应当与幼儿的实际生活密切相连,让生活既是幼儿园的科学活动的问题,又是幼儿解决科学活动的途径。

幼儿是科学活动的主体,所有的科学活动问题都是围绕幼儿产生,而幼儿的经验则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周围的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一再证明,孩子们是通过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他们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好奇、好问、好探索,对生活中成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现象有着问不完的“为什么”。比如:雨后天晴,地上的蚯蚓成人们司空见惯,但孩子们却十分好奇:蚯蚓的家在哪里?在地下是怎么呼吸的呢?它吃什么?它是怎么走路的?它有什么用呢„„又比如: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天上的云朵为什么是白色的呢?云朵为什

么会变又会走的呢„„这些对于成人来说,许多习以为常,并不会深究的现象,不同年龄的幼儿却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有着问不完的为什么。

同时,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形象的,思维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还必须以具体的事物和材料为中介和桥梁,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所以,幼儿的科学活动还必须以幼儿的实际生活为出发,远离幼儿生活的高深莫测的科学道理,幼儿往往提不起兴趣,他们也难以理解。只有幼儿身边的科学,才是幼儿所喜爱的科学。比如:小朋友们在升旗时,对升旗的装置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很好奇是什么在拉着国旗往上升。于是,我在升旗后,把小朋友们带到了升旗台前,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研究,他们一眼就发现了装置上的滑轮;随后我给幼儿提供了制作滑轮玩具需要的滑轮、皮带、木条、木板等,请小朋友学着做一个升旗装置。之后,又带孩子们去寻找生活中的滑轮,感受滑轮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及作用,并且做了一系列滑轮玩具,形成一个有关滑轮的系列活动。

陈鹤琴老先生曾说过,幼儿所生活的环境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自然环境,一种是社会环境。他一贯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幼儿直接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学习,反对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死教育。他认为对幼儿来说,大自然大社会才是一本真正的书,是一本“活的”书。陈老先生的这一说法不仅对当年的教育具有指导意义,对于现代的幼儿教育也颇具深刻的影响。而且,不仅适应于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科学活动自然也不例外于。

综上所述,从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出发,教师只有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自然现象、事物、物体及其简单关系,引发出具有研究试验意义的科学问题,他们才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会是幼儿自己当前想要了解的经验和希望解决的科学问题,才能真正激发他们主动地去探究、去操作,他们才会真切的感受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的身边!

陶行知先生曾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结合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实施来理解诠释这一观点,我认为可概括为以下两点:

1、改变“教室中心”的局限,让生活成为科学活动的大课堂。

传统的科学活动基本都是在教室里完成的,也基本上是教师说,幼儿听。而生活化的科学活动,要求教师把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引导孩子在开放的生活环境中学习。通过生活中或贴近生活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主动探究兴趣,使幼儿真切认识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及问题,能有创意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正如陶行知老先生说的:“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比如:影子是人人都熟悉的,常伴随在我们身边。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并不会有意识地去关注它的存在,有

意识地去发现它的奥秘和趣味。如何引发幼儿去关注、探索影子呢?有关影子的教学活动在小班应该怎么开展呢?我想,最适宜不过的就是把活动场所放在阳光充沛的户外。当我带领着幼儿到户外去找影子、比较影子、玩影子游戏时,幼儿就会自然地发现、关注、观察并感受到“每个东西都会有影子”;“我们也有影子”;“我们动,影子也会动”;“影子的出现还和一些东西有关系”等等这些影子的特征的。又如,幼儿对“影子大小关系”的经验是“小的影子会被大影子挡住”;“大影子能把小影子藏起来”“改变什么可让影子变小和消失”等,这些经验不是成人仅用语言告诉或坐在教室里他们就能获得的,而是需要幼儿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分析、思考,才能将其内化成个人经验,也才会对身边的科学现象产生兴趣。

2、学以致用,回归到幼儿生活,使他们在生活实践中成长。

为了幼儿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幼儿科学教育应注重幼儿乐学和会学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强调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发展幼儿不断学习的能力。如果通过科学教育培养起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幼儿就有了终身学习的动力机制;如果幼儿通过学习科学,获得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就能不断运用这些方法去主动获得知识,尝试解决各种问题。科学教育活动来自于生活,通过生活而最终为了生活。科学教育不仅是幼儿获得有关经验,更重要的是幼儿在活动中养成的对科学的兴趣、探究欲望、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有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勇气和能力等。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依据生活而教育”,而上述科学素养总是要通过生活实践,得到检验和深化的。基于这样的理解和认识,在科学活动中,我一般遵循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这样的教学程序,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样的教学理念,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解决问题,最后又再回归到生活实践的运用。比如:“电”是小朋友生活中常听到又常感受着它的用途,而又带着神秘感的科学现象,大班的孩子是对电充满着探究的欲望和兴趣。于是我在科学区投放了关于“电”的资源包,引导孩子们由浅入深一步一步的操作。最简单的一个游戏是将二极管夹到钮扣电池上,二极管就会通电发出彩光。在圣诞节装扮圣诞树的时候,小朋友们兴奋的想到了要把自己做的“会发亮的小灯泡”拴到圣诞树上,这样,小朋友一齐动手,圣诞树很快就有了漂亮的彩灯了。在小朋友的闲聊中,我听到他们高兴的议论到:“我觉得今年的圣诞树特别的漂亮,因为是我们亲自动手打扮的!”象这样一些有关电的游戏,小朋友们都会试着用到生活中去。如:班上开设了“医院”的角色游戏区,需要手电筒给医生检查“病人”的喉咙,小朋友们都做了“手电筒”,每位“医生”工作时都使用自己做的“手电筒”,他们是玩得特别的自豪、开心。还有让“电动玩具动起来”,是给幼儿提供一些电动玩具,请幼儿通

过自己的尝试、探索,掌握了正确安装电池的方法,电动玩具才能动起来这个活动,都是我们将科学教育回归幼儿生活的典型事例。学习心得:

6.科学活动中让幼儿自主探索的优势 篇六

现代教育的活动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经过同化、顺应机制而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学习必须成为儿童主动探索、自我思考、观察比较、提问讨论的过程,它是以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为主,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熟悉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科学活动的开放性、操作性等特点适合幼儿自主学习,并能很好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一、主动参与,提高活动效率

科学领域的教育对幼儿科学素养的早期培养、科学及逻辑思维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科学教育可以是幼儿对周围世界中的事物有初步的正确认识。科学活动《水的浮力》:活动开始前我给孩子们准备了水、各种材料、鸡蛋和几包盐。当我把这些材料呈现在他们面前时,孩子们都很兴奋,大胆猜想着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一些孩子已经开始动手跃跃欲试,他们的跃跃欲试同时也让一些胆小乖巧的孩子也开始蠢蠢欲动。看着他们迫不及待的样子,我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材料,这些材料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你们自己看一看、试一试、说一说你们的发现吧!”我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商量着动手操作起来。自主活动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引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但是理性的我们应该明白所谓的自主并不是让幼儿“自由、放羊”教师不需要准备什么了。在活动前,教师应该在课前先做试验,把实验中所出现的每一个小细节都记录并整理归纳,必须想其所想,做其所做。

二、自由组合,增强社交能力

让幼儿自主学习,是幼儿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活动由于老师的“放手”让幼儿有了宽松、和谐的环境。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干预较少,幼儿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他们没有特定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也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可以是个人的探索,也可以三三两两自由组合,共同探索。俊俊的能力较强,当他拿到这些材料的时候,他都把这些东西往水里扔,结果他发现了有的在水面上,有的却在水底。这个发现对聪敏的他来说并不能算是发现,因为他早就知道了这一点。但在一旁的能力较弱的小宇轻轻地说:“怎么会这样呢,吸铁石和搭积木,应该是大积木重,怎么却是它浮在水面上呢。”俊俊听了他的自言自语马上就说:“这个很简单的,就是因为积木和水接触的面积要比吸铁石和水接触的地方要大。所以积木会在水面上。我们看见的大轮船科学家就是用了这个道理。”听了他的话,小宇若有所思,拿起两样东西做起实验,证实俊俊的回答。通过两个孩子的对话与表现,我们不难看出自主学习因为没有了老师的参与,能力强的孩子能够主动地邀请同伴一同实验。他们自由组合,自主选择,孩子们共同的讨论、合作、总结,让活动氛围变得更加的和谐。

三、自主探索,激发探究欲望

幼儿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幼儿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当俊俊把自己已有的经验告诉给小宇后,俊俊有对一袋盐产生了兴趣他琢磨着这袋盐,不知道老师给他这袋盐的用途,他用舌头舔了舔盐袋,盐碰到了口水融化了,他赶紧把盐扔了,不巧盐袋扔进了水里,等他捞起来的时候,大多数盐都已经融化了。他向我投来了求助的目光,我笑笑看看他说:“盐怎样了?”“都化到水里了。”他说得很无奈。“没关系,你们的水比别人的多了些东西,看看有没有什么不同了呢?”听了我的话俊俊还是没能明白我的意思,他懊恼、后悔自己的举动。他把玩着其他的材料,却不把它们放到水里,看着他无精打采的样子,我知道他开始迷茫了,于是我走过去说:“俊俊,你的水和别人的不同,试一试加了盐的水里有没有什么秘密。”说着把鸡蛋放进了水里。只见鸡蛋不沉到水里了,而是上浮了一些。他看到了鸡蛋的变化也来劲了,“怎么会这样呢!”他自言自语。他顺手把旁边的一袋也倒到了水里。鸡蛋因为有了盐的加入,慢慢地浮了起来。俊俊高兴得手舞足蹈。整个过程都是在孩子的世界里发生,没有了老师演示时的一板一眼,没有了条条框框的束缚,孩子自由了、兴奋了、收获了。

四、自我归纳,提升概括能力

现在在大多数的科学活动中可以看到,幼儿的操作被重视了。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看到孩子们很忙、很投入、很高兴地在操作材料,这跟过去纯粹的传递性教学相比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是当活动最后时总是教师侃侃而谈活动中的发现、总结。大部分孩子都习惯了这样的学习方式,导致了活动热热闹闹,总结冷冷清清的局面。孩子的发现应该由孩子来总结,因为每一个人的发现和关注的重点是不同的。在这个活动最后,我让孩子们自己总结自己的发现,并说一说为什么。俊俊第一个举手说:“老师我发现了如果在水里加了盐以后,鸡蛋就会浮上来。那是因为加了盐以后,水就像多了一个手一样,把鸡蛋托了起来。虽然孩子并不能很标准地把他讲出来,但是形象的比喻却让所有的孩子都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孩子们精彩的回答还很多,这些都是让孩子自主学习所带来的好处。

7.让幼儿热爱科学, 体验成功 篇七

一、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

幼儿的好奇心非常强大, 他们常常趴在地上研究蚂蚁, 蹲在鱼缸旁边关注金鱼, 跟着父母出门一路问东问西、没完没了, 家里的玩具也常常被他们拆卸得七零八落;到了幼儿园, 这种探索精神有增无减, 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 教师应及时引导, 提供帮助, 给予鼓励, 让幼儿通过操作、探索, 主动获取知识, 培养幼儿乐于探索的意识和积极探索的能力。

二、体悟给幼儿教学的真谛

教育家、思想家卡尔·罗述斯曾经感慨地说:“凡是别人教给的东西, 相对的都是无用的, 对自己的行为极少或竟根本没有影响, 能够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知识, 都是自己发现并化为己有的知识。”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 想必也有类似的认识或感悟, 必然能够悟得教学的真谛。也就是我们要放弃硬性的灌输, 引导幼儿做科学, 种下科学家的种子。幼儿进行科学的探究活动, 就是要求他们能够做到喜欢科学, 懂得科学探究的意义, 不要让他们感觉到是在学习科学, 而是在“做”科学。心理学研究证明, 儿童的好奇心十分强烈, 一点儿不输与真正的科学家, 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兴趣浓厚, 喜欢追问一个为什么, 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的过程就是由此而来, 表现在儿童方面, 大致就是保持这种好奇心, 喜欢追究原因, 能够大胆地想象, 喜欢动手操作, 有了成绩之后有成就感。科学家最伟大的地方, 在于他们勇于探索真理, 在于他们的创造, 复制的价值微乎其微。而儿童近似一无所知, 教师要引导他们勇于自主探索, 不断地去发现。教师要明白, 我们不是在给幼儿传授科学知识, 而是让他们学会做科学, 像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一样, 去探索、去研磨, 整个过程当中, 教师要旁敲侧击, 迂回引领。

三、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 引导幼儿做科学

看一看, 摸一摸, 闻一闻, 尝一尝等等这些方法, 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 引领他们自主动脑、动手去探究。引导幼儿做科学的方法都有哪些呢?我们看下面的案例“认识方位”。

(一) 识别颜色, 启动视觉

教师:小朋友, 这里有一个什么颜色的筐子?

幼儿:蓝颜色的。

教师:现在我们让最右侧最后面的小朋友帮助我们把这个颜色的筐子放到一个地方去。 (最右侧最后面的小朋友在大家的注目下走上前, 拿起筐子。)

(二) 辨别方向, 实地寻找

教师:在教室的哪一侧有一个玩具架?

幼儿一起:左侧!

教师:小朋友们, 你们说得非常正确。请这位小朋友把蓝颜色的筐子放到教室左侧的玩具架的最上面。 (小朋友依言而做。)

教师:现在, 由最左侧最前面的小朋友说出玩具架上红颜色的筐子在蓝颜色的筐子的什么方向? (大家的目光开始寻找最左侧最前面的小朋友, 那位小朋友感觉到就是自己了, 异常激动地站起来说, 红颜色的筐子在蓝颜色的筐子下面!)

(三) 启动思维, 举手参与

教师:那么反过来, 蓝颜色的筐子在红颜色的筐子的什么方向?这个问题谁来回答? (小朋友纷纷举手……) 在这个案例当中, 所有幼儿的感官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 仔细地倾听, 认真地观看, 兴奋地回答, 认真地思考, 积极地举手, 主动探索感知空间方位, 知识就这样在轻松和娱乐中被掌握, 幼儿对此的印象非常深刻, 放学了, 他们还沉浸在科学的探索当中, 乐此不疲。

8.让幼儿走近科学 篇八

儿童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让幼儿在玩中寻找科学知识、获取科学知识。因此,我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主动地参与各种科学探索活动,以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与经验,发展智力,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

一、积极为幼儿创设科学活动的环境,营造科学学习的氛围

环境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能够不断提问、不断获取科技信息、引人入胜的良好环境,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在科学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以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渗透科学意识,来满足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利用大自然开拓幼儿的视野了解自然现象。大自然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它的形、声、色都会引起幼儿的好奇和兴趣。在自然环境中,我善于发现观察对象,一旦发现,随时组织观察。一次我带幼儿饭后散步时,突然,一个小朋友喊叫着:“老师,这儿有两条蚯蚓!”别的幼儿呼啦一下都围了过去,有的用手捉、有的用脚碰碰。我抓住这时机和幼儿一起观察了蚯蚓的外形,讨论了蚯蚓的本领。过后我又在蚯蚓前面放了一块砖头,让幼儿看蚯蚓遇到障碍物有什么反应?再把它放在一个一半明亮、一半黑暗的盒子里,幼儿发现两条蚯蚓都向黑暗的地方爬;过后我又把它们周围的土一半浇上水,发现蚯蚓都向湿土中爬……。在大自然中可以经常利用这种随机现象进行教育,使科技活动更加具体形象化、生动化。

2.建立室外种植园地。为了让幼儿能亲身参与到种植活动,观察了解种植的每一个步骤,并感知植物的生长过程,体验收获的快乐,我班在幼儿园内开辟了种植园地供幼儿进行观察、种植。从松土、播种、浇水到收获孩子们亲自参与,并对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记录。小小的种植活动,能让孩子们与自然亲密接触,同时,孩子的责任心、对自然的探索欲、观察力以及动手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建立科学角、自然角。我们在班内班设置了科学角,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准备了大量的材料,供他们观察、操作。如:放大镜、显微镜、磁铁、弹簧、电筒、干电池、天平称、动物标本、植物标本、电动玩玩具、地球仪模型、光学材料、盛水容器、沉浮物品……等物品材料。提供给幼儿观察和摆弄,探索科学奥秘,这些材料既安全又取放方便,孩子们的兴趣非常大。科学角内有许多科学家的照片和科学小故事的图画及幼儿的科技制作的作品飞机、火箭、蜻蜓、轮船等,我们也将根据季节、近期的教育目标不断充实和更换操作材料和添置相应主题的科技墙壁环境,让幼儿在科技氛围中感受科学、了解科学、接受科学、掌握科学。我们还利用自然角做了一些豆子的发芽试验,他们在这种感兴趣的活动中,学会了简单的劳动技能,体验到了劳动的辛苦和快乐。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活动

1.丰富的观察活动。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是幼儿学科学的基本方法,幼儿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以观察开始的。观察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实际能力的能动过程。观察时,要给幼儿看、听、摸、嗅的机会,让幼儿充分感受和体验,鼓励幼儿边观察边用语言表达,学会观察的方法。在“我们去种豆”这一活动中,我们让小朋友带些豆子到幼儿园,小朋友带了各种各样的豆子,有的种在花盆泥土中,有的泡在水里,甚至还有一两个小朋友带的是熟豆子、被虫蛀的豆子。我没有多说什么,而是让幼儿在种植的过程中对比观察,他们发现泡在水里的豆子先发芽,种在土里的过了许多天才发芽;水中的豆子长出的茎细细的,长在土里的则粗些,叶子也绿点,而熟的、坏的豆子根本没动静。这一对比观察,幼儿了解了相同的物体在不同的条件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然后我们又找了大量相关资料、图片,有了亲身观察的经验,幼儿更快地掌握了知识内容,并保持了他们的好奇心。

2.简易的实验活动 。实验活动是幼儿通过看教师演示或自己动手操作,认识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是幼儿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实验的结果是教师早有结论的,而对孩子来说却是新的发现。在实验《有趣的轮子》中,我提供给幼儿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三棱体、球体等,和各种材料(毛巾、纸片、绳子、橡皮筋)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让它们都快速滚起来。幼儿活动踊跃,都动手进行尝试,力争使自己的办法与同伴不同。就这样,在活动中使孩子们明白了,从多方面运用多种方法能解决一个问题。孩子通过亲手动一动,亲眼看一看,亲自经历这一过程,获得直接的体验后,得到结果,印象深刻。

3.有趣的游戏活动。对幼儿来说,游戏是最快乐、最生动、最丰富的活动。因此。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科学活动,既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又能促进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游戏中,幼儿通过试一试、做一做、玩一玩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在愉快体验中学科学。如在进行科学活动《谁的小伞飞得高》中,我们以游戏为切入点,首先让幼儿认识不同材料的雨伞,让幼儿动手摸一摸,进行感知,然后再让幼儿说一说伞的用途。再以“小伞飞行大赛”的游戏形式,比一比哪种材料的小伞飞得高。幼儿在游戏中感知到。直伞、塑料伞和布伞飞得高,硬纸板伞飞得低,并说出了一定的道理。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幼儿在学中玩、在玩中乐,充分发挥了幼儿学习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牢固,记忆深刻,又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教学效果好。

4.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活动。科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科学教育根植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所以我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以幼儿的社会生活为基石,抓住幼儿身边的物和事来组织科学活动。一天,一位幼儿在脱衣服时听到了“噼噼啪啪”的声音并感到有点刺痛,觉得很奇怪:“是什么弄得我这么痛?”另一个孩子说:“有时我脱衣服时也会感到痛,晚上还能看见一点点的亮光呢!”许多孩子也有同感,都十分好奇。于是,我们在科学区分批投放不同材料,让幼儿通过操作感知“静电”现象。第一次,我们投放了纸屑、塑料玩具、积木和笔等,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在设法把纸屑吸起来。孩子们在探索中发现:只要将笔杆在衣服或头皮上摩擦或用手不停地与笔杆摩擦,笔杆就能将纸屑吸起来,于是,他们认为任何东西摩擦后都能将纸吸起来。对此,我们没有急于否定,而是投放了一些铁质小棒、不锈钢盖子、积木、玻璃杯等材料,让孩子们通过实验操作,自己去发现问题。当孩子们发现不是所东西摩擦后都有吸引力时,我们及时向孩子们讲解了有关静电的知识,解开了孩子们心中的疑团。接着,我们又投放了不同大小、质地的纸屑,如绉纸、蜡光纸、橡胶纸、塑料纸等,并提出问题:“你能通过摩擦将这些纸吸起来吗?”引导幼儿进一步感知静电现象与物体质地的关系。明白了摩擦产生静电的科学原理。

9.教师如何对待爱打报告的幼儿 篇九

“老师,他拿我的衣服”“老师,他打我”“老师,她玩头花”„„在幼儿园里,这样的事情是不会少的,也是幼儿教师值得考虑的一大问题。

其实,孩子们打小报告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时候小报告的内容令我们无法理解。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在老师面前打小报告更多的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与老师亲近。但也有时候,有些孩子是在寻求帮助,特别是被人欺负后,想寻求老师的保护;有的孩子则是希望被老师看到他好的一面,给他更多的肯定。这会使他得到满足感,自豪感„„总之,孩子打小报告的原因有很多很多。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对于小朋友的告状,我们要耐心的倾听,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不管孩子打小报告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我们都要告诉孩子,很高兴他愿意将这件事告诉老师。在弄清事情真相后,我们不急着告诉孩子的做法是对是错,而是要帮助他们分析这件事,让孩子们独立思考,鼓励孩子们自己去解决。如果他们自己解决了事情,那我们也不吝啬赞扬小朋友们,给幼儿一个鼓励的拥抱,一个鼓励的眼神等等。让他多学会发现别的小朋友的优点。能够指正别人的缺点这是对的,但是如果能多多发现别的小朋友的优点就更好了。

10.幼儿园如何实施爱的教育论文 篇十

【摘要】教育的最好境界就是爱的教育。尤其是对于刚进入幼儿园的幼儿而言,更是要加强爱的教育,让幼儿怀着善良和充满爱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爱的教育;实施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一生都在奉行着爱的教育,其致力于建造真诚、和谐以及论文范文的教育的氛围。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就更需要加强爱的教育,让幼儿能够从小处于真善美的环境中,对幼儿进行爱的关怀,让幼儿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也会用充满爱的眼光看待论文范文事。

一、营造充满爱的教学氛围

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对事物进行体验的时候,主要是依靠自己的主观感受,在主观感受的引导之下幼儿才会接受他人的意见,因此为了让幼儿体会爱自己、爱他人的内涵,就需要在整个园内营造出充满爱的氛围。

师:同学们,最近我们班的乐乐同学病了,已经有一周没有来上学了,你们想乐乐同学吗?

生1:非常想,我和乐乐最要好,我买了新的`故事书还想和乐乐一起来看呢。

生2:是啊,我还要和乐乐一起做游戏呢。

师:看来同学们都非常想念乐乐,我刚刚和乐乐的妈妈通了电话,乐乐后天就可以来学校了。为了庆祝乐乐回到学校,我们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呢?

生1:可以做些什么啊?我们又不能代替乐乐生病。

师:生1同学还挺幽默的,我们虽然不能代替乐乐生病,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给乐乐举办一个欢迎会呢?欢迎乐乐健康归来。

生: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1:那我可不可以给乐乐表演节目呢,前段时间我刚学习了一个舞蹈,乐乐还没有看过呢,我想表演给他看。

生2:我还可以给乐乐拉小提琴。

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多啊,真棒。看来同学们已经将乐乐当做了我们这个班级大家庭的一员,我们要对这个大家庭中每个成员用爱来进行对待,学会善待他人,这样他人也会用同样的爱来回报我们。

通过让幼儿齐心来举办生日会,这样就会在班级中营造出一种爱的氛围,让幼儿对自己所在的班级充满归属感,用爱的眼光来看待同学和教师,怀着爱心进行成长。

二、体验充满爱的传统文化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化,爱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各种各样的爱,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朋友的爱、对家乡和对祖国的爱等,因此教师就可以将传统文化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主要是利用节日来开展爱的教育,让幼儿从小对传统文化有较强的认同。

师:端午节快到了,你们想怎样度过端午节呢?

生1:在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全家会在一起做粽子,感觉非常的温馨。

生2:我奶奶会给我做香包,佩戴在身上,感觉特别漂亮。

师: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端午节的时候还有什么风俗呢?

生1:我知道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

生2:在端午节的时候还要赛龙舟呢,我在电视上看过赛龙舟的情景,感觉特别有气势。

师:看来同学们对端午节的了解还是挺多的,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者屈原而设立的。那么同学们知道屈原有哪些事迹吗?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呢?

(幼儿面面相觑。)

师:没关系,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来学习为什么要过端午节,以及纪念屈原的缘故。在我国古代是有春秋这个一个时期,在春秋以前就有端午节了,但是当时的端午节是一个祛病防疫的节日,后来因为屈原在这一天投江了,所以就变成了纪念屈原和缅怀论文范文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的时候,一边吃着粽子,一边对屈原进行回忆。

生:那屈原为什么要投江呢?

师:这主要是因为屈原很爱自己的国家,就给国家的君主提出了意见,但是君主不听取屈原的意见,也不重用屈原,因此屈原就以死明志,表达自己对国家的爱。

教师利用端午节来进行引导,让幼儿对端午节的来源进行了解,然后幼儿就会理解屈原身上那种爱国主义情怀,幼儿就会从小在心里埋下爱国家的种子,长大也能够爱国家。

三、实施充满爱的实践活动

教师还的可以让幼儿参与一些实践过程,在实践中来体会爱。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过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幼儿在活动中就能够了解自己身上的责任,会用爱心来对待他人。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都想好去哪里玩了吗?

生1:爸爸妈妈带我去旅游。

生2:爸爸妈妈带我去游乐园。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幸福,有爸爸妈妈的爱。但是有一些小朋友没有爸爸妈妈,他们和你们一样大,住在孤儿院里面,也没有爸爸妈妈的爱,因此今年六一儿童节的时候,老师带你们去看这个小朋友好不好?

生:好,我们愿意去,这些小朋友太可怜了,我要帮助他们。

师:同学们都是有爱心的孩子,非常棒。

生1:老师,我想把我的故事书送给那些小朋友,我有许多故事书,我可以和那些小朋友分享。

生2:我可以把我的油画棒送给那些小朋友,他们就可以画美丽的画了。

生3:我把我的漂亮裙子送给他们。

师:同学们真是有爱心的天使,那些小朋友一定会非常开心的。

教师让幼儿去孤儿院里面去进行献爱心的活动,幼儿在实践中就会发现自己其实一直被浓浓的爱包围着,幼儿也会伸出自己的手去帮助那些小朋友,去践行自己的爱心。

综上所述,幼儿园的教育主要是让幼儿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而爱的教育是不可缺失的,在爱的引导下幼儿才会怀着温暖善良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世界。

【参考文献】

[1]许蓓毓.幼儿园“爱的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生活教育,(1)

[2]刘雪.爱,教育的根本——对幼儿园实施“爱的教育”的几点思考.好家长,(10)

11.让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科学 篇十一

关键词:幼儿;科学教育;成长;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51-01

新的科学教育观注重的是幼儿长远的发展,为幼儿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学习,建构新的知识经验。而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幼儿科学教育必须成为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那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引导幼儿进行主动探究呢?

一、创设宽松、安全的探究氛围

1、了解幼儿的真实意图,避免误会或伤害幼儿

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积极主动、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愿望。如我组织幼儿准备体锻时,发现有几个幼儿的注意力并不在我的身上,我原本想把幼儿召唤过来,但我看到他们正围绕着柳树说些什么,于是我走近他们,仔细听他们的交流。这时我才知道原来他们正对柳条上长得像麦穗的小东西产生了争议,有的认为是花,有的认为是果实……我就鼓励他们通过询问、求助等方式寻求答案。幼儿在一段时间里一直很关注柳条上小东西的变化。因此教师要寻求幼儿真实的动机,不要急于批评或制止幼儿,而要真诚地询问,耐心地倾听和观察。

2、允许幼儿出错,多给予幼儿激励性的评价

我们在幼儿探究活动中常常不经意地扮演“判官”的角色,判断幼儿探究的对错。对符合自己思想的幼儿常以“你真聪明”、“你真棒”之类的语言进行鼓励,对“随意胡来”的幼儿则是“不能这样做”、“应该这样”之类的语言一票否决。在《纲要》中指出:“幼儿的错误代表着幼儿当前的认识水平。无论幼儿的想法对与错,教师都要真诚地接纳和认可,教师的态度和言行应保持中立。” 如果我们只是随意评判幼儿探究的对与错,那么从教师方面来说,就不能很好地接触到幼儿的真实认识水平,更无法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对于幼儿来说,会使他们失去自信心,失去心理上的安全感,怀疑自己的能力,而相信正确的答案只存在老师那里,而不是从探索结果和事实中寻求答案。

二、教育内容的选择

1、教育内容的科学性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旨在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为形成科学世界观奠定基础,因此教育内容必须具有科学性。

2、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从科学教育本身的特点和为全面发展教育提供知识基础的需要出发而提出的,应在幼儿赖以生存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选择与幼儿有密切关系的易于理解的事物或现象。

3、教育内容的生活性和生成性

教育内容生活化是引发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重要前提与条件。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不仅为幼儿获得能真正理解和内化的科学知识、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而且,只有幼儿真正体验到学习内容对自己及与自己相关的人的意义,是自己当前想要知道的东西和解决的问题,他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才能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才能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育要开发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将之扩展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生成科学教育活动。

三、材料环境的创设

为了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提供丰富有趣、生活化、可操作、开放性、能引发幼儿探究的材料。我们要努力为孩子寻求具有教育价值,且来源于生活、结构适宜的材料,而且材料应是幼儿喜欢并且能够操作的,能让幼儿在操作中提取已有生活经验的,发现事物的特征和关系,获得体验的。

如:给幼儿观察对象应以实物为主,所选实物要具有典型性,具有这类物体的典型特征,同时所选的实物要有助于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如在“玩肥皂”中,为幼儿提供不同形状、颜色、气味的肥皂,并提供水、抹布等让他们玩肥皂来扩大他们的眼界,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抓住肥皂的特征及用途,形成正确的概念。在“奇妙的磁铁”中,为幼儿准备了各种材料(磁铁、铁片、螺丝帽、钥匙、硬币、钮扣、木块、布条、玻璃球、塑料球,教室周围增加一些铁制用具),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发现磁铁只能吸住铁制品。

四、过程的探索性

幼儿科学教育应该是引导幼儿通过探究,发现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幼儿的知识经验不再是教师直接告诉和传授给幼儿的,而是幼儿自己获得的。

儿童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用范例或操作实验向幼儿分步讲解或示范,而是支持、引发和引导幼儿的探索和发现过程。真正的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应该是先让幼儿调动原有经验,老师要鼓励每一个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去操作,操作的结果将强化(如果结果与预想的一致)或调整(如果结果与预想的不一致)其原有认识。这样的过程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和探索过程,才是幼儿认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也就是说,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与改变,是主动探究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条件。

12.如何让学生真正地“爱”上语文 篇十二

一、让学生成为阅读的兴趣者

朱光潜先生说过:“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于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 而在于培养出纯正的趣味。”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也告诉我们, 一个人若对某种知识、某项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 就会如饥似渴地去研究它, 去掌握它。兴趣会使人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体验感到心理上的满足, 让人乐此不疲,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马儿愿意喝水, 最好在草料中加点盐, 同理, 教师也有必要学会加盐调味, 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从而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真正的阅读, 有兴趣才能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内因条件。同时, 正因为有兴趣, 才会减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疲劳感, 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 从而有更多自主的时间放在课内或课外的阅读理解上,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对课堂阅读教学充满了求知欲, 学习状态达到良好的境况, 就会取得较好的语文学习效果。

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要让学生爱上语文, 阅读教学还要避免“满堂灌”, 倡导自读———质疑———讨论, 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 发现问题, 然后通过师生互动, 相互讨论, 最后解决问题。教师不必顾虑这样组织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 也不要担心自己准备的知识没有全部传授给学生, 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在课堂中得以充分发挥, 学生的能力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这里的学生自读不是盲目自读, 而是有针对性地阅读, 是教师提出有关知识让学生进行重点阅读, 或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疑难问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 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 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不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积极主动去掌握知识, 而且会发现教师发现不了的问题, 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如在《命名记》一文的学习时,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只是中西文化差异会造成这样的尴尬吗?中国人在命名上还有哪些讲究?”这个问题问得很深入, 是学生探索研究闪出的思维火花。我趁势让所有的学生回去问父母、查找资料, 了解自己名字的由来, 了解中国民间命名的习俗, 讲讲身边有趣的事例。结果第二天语文课, 一改往日的沉闷, 同学们争先发言, 纷纷把自己了解的东西讲出来。那是一节趣味与知识相融合的一节课, 学生在其中学到了课内的知识, 也学到了课外的知识。因此, 阅读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激发其学习兴趣, 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 了解自己, 了解学习的对象, 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 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 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合作者

在现代社会里, 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素养。但长期以来, 课堂教学以单一的个体学习为主, 重个人能力的培养, 忽视集体观念的教育;重学生独立思考, 忽视群体之间的合作;重师生的纵向交流, 忽视学生之间的横向沟通。阅读教学应改变学生个体独立的学习方式, 提倡合作性学习。中国有一句俗语:一个中国人是条龙, 三个中国人是条虫。虽然这句话有失偏颇, 但确实反映了一些问题, 我们培养的学生缺少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语言沟通能力较差。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我认为,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推行“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的最好体现。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的整体功能。因为有些问题靠个人力量无法进行, 有些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无法独立自主地探究, 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 使学生在互帮互助、集思广益的前提下进行实验、观察、思考、讨论, 寻找答案, 解决问题。同时, 还可以完成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培养团队意识的目的。

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探究者

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然后通过交锋自己解决问题。”探究式阅读即是这样要求的, 它要求全员参与、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让学生讨论、分析、交流, 达到知识建构, 同时完成人格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 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 给学生尽可能地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探讨,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活动, 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 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 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增强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同时通过提问辩论, 质疑探究, 在活动中体验学习过程, 思维的质与量也得到相应提高。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探究, 不能就一篇篇课文进行单纯的知识传授, 也不能为“探究”而只顾及“活动”和“形式”。应以言语教学为本位, 立足于引导学生的自主感悟 (从品读中悟, 从听说中悟, 从模仿中悟, 在单元活动过程中悟等) , 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根据教材特点去组织安排单元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安排时间与空间,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体。

总之, 要让学生甘心情愿地爱上语文, 语文课堂教学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阵地, 应该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上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品尝到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无限的精神激励和鼓舞, 让学生自主地去拥抱语文。

参考文献

[1]潘涌.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1]潘涌.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成功的广告营销案例分析下一篇:《陈涉世家》学习目标自学指导与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