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

2024-11-08

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精选8篇)

1.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 篇一

《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分析和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味,了解诗歌借意象抒情的方法。

2、鉴赏诗的语言美、音韵美,初步了解诗歌怎样运用语言加强抒情效果,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

3、学以致用,掌握一点诗歌借意象抒情、用语言传情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

1、“读,品,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2、情境诵读,品味诗歌舒缓悠扬的节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进步青年在白色恐怖笼罩的社会中苦闷彷徨的心境,理解诗人对美的追求。

2、感受诗歌的忧伤哀婉但充满追求的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1、分析意象,理解“雨巷”、“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内蕴的情感。

2、入情诵读,通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创设欣赏诗歌的情境。

2、对话交流,在合作探究中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素。※ 课前氛围营造:播放《雨巷》的歌曲。※ 课堂板书 雨巷(戴望舒)

走入美丽的诗歌天地,分享快乐的写诗过程:

1、语言美:句式、用词、押韵

2、意象美:比喻象征,形象传情

3、情感美(查字典)“彳亍”:chì chù,小步慢走,或时走时停“圮”:“pǐ”,毁坏,倒塌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背景音乐——《雨巷》歌曲 板书:走入美丽的诗歌天地。

(一)检查预习:

诗主要写的是什么?你圈画出哪些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帖此感受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主要内容:诗人追寻丁香女子而不得。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独自、彷徨、寂寥、忧愁、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等。感情基调:低沉伤感,忧郁哀怨,惆怅无奈。

(二)情境导入:

这首诗弥漫着一种忧伤的美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不只是令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哀伤、打动人的东西常更具有美的力量,让我们在《诗经·氓》“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中看到弃妇忧伤而坚强的背影,让我们《孔雀东南飞》徘徊不忍离去的孔雀、梧桐下双飞的鸳鸯中听取爱情的悲歌,让我们在《离骚》的“江离辟芷”中感受到屈原忧伤而坚定的情怀……

古诗如此,新诗亦然,今天,我们所接触的这位被誉为现代诗派“诗坛首领”的“雨巷诗人”,所学习的这首被叶圣陶称许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的诗作,能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忧伤的美丽。

就让我们一起欣赏戴望舒先生作于80年前的名诗——《雨巷》确 板书:课题。

二、读:入情朗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一)听示范朗读,初步体味诗的情境,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示范朗读。

1、请听示范朗读,听的过程中小声跟读。

2、结合自己课前标注的朗诵符号和大师的朗诵,思考:在节奏、语速、语调、重读等方面,要怎样处理?

【师生对话,交流总结】

1、全诗节奏:舒缓悠扬。

2、朗诵处理:缓慢、低沉(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郁凄苦的感情适合于缓读)。

3、延展思考:诗歌运用了怎样的句式、词语、结构等,来突出这种“舒缓悠扬、低沉哀婉”的节奏和情感的?

参考分析:句式:排比重复

(如第二、三节: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用排比手法,“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重复出现,突出了姑娘的特点,同时又在反复吟咏中带着淡淡的忧愁,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还有首尾节内容重复,加强了这种回环往复、舒缓哀伤的效果)。

词语:重叠复沓(如“悠长,悠长”“哀怨,哀怨又彷徨”,词语重叠复沓,突出强调,并形成舒缓悠扬的节奏。

押韵:富音乐美

如第一、二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形成舒缓悠扬的音节,同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

用词:感情色彩(堂上明确词语的感情色彩即可,不用强调双声词等)。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双声叠韵词,如彷徨、芬芳、惆怅等,表达朦胧感伤的诗情,形成优美舒缓涌迷蒙的意境。

(二)指导朗读,入情朗诵,进入诗歌的情感氛围 一生朗读,学生点评

诗的语言很美,这种舒缓悠扬的节奏与诗人情感密切相关板书:语言美:句式、用词、押韵……

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一二节,让同学们继续在朗读中欣赏诗歌语言和情感的美丽;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评评他朗诵的处理好不好,情感表现力强不强最后全班齐读。

朗读引导: ① 语速:缓慢。

② 重读:如第一小节的重音词是:油纸伞、独自、雨巷、丁香一样愁怨、姑娘;第二小节:哀怨,哀怨又彷徨。

③ 节奏:把握好停顿、连接。

如:“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独自彷徨”、“ 寂寥的”需要作短暂停顿,这既是一个气息上的停顿,也是强调“ 独自”和“ 寂寥”的意义。

如:“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好像歌曲一样,用二二节拍,读成:一个—— —∣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 娘 ∣

④ 语调:句尾要特别注意升降调,要有变化过程如: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 ↙ 朗读符号:长停顿用∣∣表示,短停顿用∣表示,连接用表示,升调用 ↗表示,降调用 ↙表示,重音加点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 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 愁 ∣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

三、品:分析意象,品味意境(理解诗中意象的特点及意象传达的基本情绪)要真正走进诗歌,感受诗歌的情感,第一是要读,其次是要品,尤其是品味诗歌的意象,因为: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情感寄托的载体,是品味诗歌情感的钥匙。

(一)为抒发这样一种感伤的情绪,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表现?请快速阅读全诗,圈画出其中的意象

意象: 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一般的眼光、油纸伞、颓圮的篱墙、雨。

在《雨巷》一诗中,这些意象的特点是怎样的?诗人为何选取这些意象来写?想借助“雨巷”,“姑娘’这些意象来表达什么呢?这是我们本节课交流研究的重点。

(二)自由朗读,思考意象:同桌朗读,合作交流 请同桌合作学习:

① 分节互读:怎样朗诵得更入情更好?

引导:一是按刚才的朗诵指导完成好后面几节的朗读,二是设身处地,假设自己就是那位在江南缠绵的雨中,撑着油纸伞,在雨巷中彳亍的诗人;

② 交流学习:试着完成下面的填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意象:

撑着油纸伞的 的“我”,希望在 的雨巷中,遇见一个 的姑娘,最后这姑娘隐没在颓圮的篱墙,“我”希望能再遇见这位姑娘。

引导:品味意象,一要落实诗中的语言分析思考,二是结合意象本身的特点展开联想。

(三)分析意象,描述品味:

交流时,先请学生回答、描述,重点分析“我”、“雨巷”、“丁香姑娘”,再让学生质疑交流(对其它意象如有疑问则提出,补充交流)。

要求:描述意象,品味意象 描述意象时,要注意立足文本,适当展开联想想象,准确把握意象的特点。

1、“我”:词语: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我和丁香姑娘相同的描述)。

特点:孤身一人,彷徨彳亍,心事重重。

油纸伞:(如果学生有疑问就讲,没有提到就不一定讲)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是当时时代的真实呈现作者并没做过多具体的描写,但和雨巷一起,合成了极美的意境。

油纸伞:是当时雨季的常见之物浅黄油纸伞在雨中浸润,让细润的心多了一份浅黄的伤痛——这是寻常之物,但戴望舒,将其放置雨巷的诗人头顶,让油纸伞撑出浓浓的诗意。不知不觉中,油纸伞拥有了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

2、雨巷:词语:悠长、寂寥、颓圮的篱墙、雨的哀曲

特点:雨:潮湿、阴冷,迷茫、伤感 ; 巷:青砖灰瓦,残破阴暗,悠长狭窄,人少寂寞。

(引导结合雨和巷本身的事物特点考虑)作用:为忧伤的“我”,创造了一个感伤的环境、黯淡的背景,更易触发“我”的忧伤之情。

3、丁香姑娘:词语: 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哀怨、彷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静默、太息一般的眼光。

像梦一般的飘过、凄婉、迷茫、消散

分析:为何用丁香来形象姑娘?可不可以用玫瑰、牡丹、梅花、菊花等意象? 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引导:丁香情结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二首》。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沙》。

资料: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虽美,但容易凋谢形状象结,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颜色都不轻佻。

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象征人们的愁心,这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手法。

四、悟:知人论世,深入探究,体会意象的象征义:

重点:由对“丁香姑娘”的进一步分析品味,知人论世,联想想象,感受意象的象征义、诗歌的内在思想感情。

引导思考:

“我”心情忧伤,希望见到一个美丽高洁如丁香般的女子,这种心境我们很容易理解;但为什么希望见到和“我”一样忧愁的女子呢?还有,请再注意,诗中描写丁香姑娘动作的词语——飘过、走尽、消散,还用了一个比喻来形容这位女子——像梦一样再注意,这位姑娘是否真的出现了?(不是)

为什么要在雨巷中,想像出这样一位“忧愁、如梦”的姑娘呢?请结合老师提供的作家背景资料,四人小组展开研讨分析:

(一)介绍:展示背景资料

1、作者:戴望舒:(1905—1950年)现代诗人

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1941年,日本侵略者入侵香港,被捕入狱,遭受严刑拷打,表现了不屈的民族气节。

2、背景:

《雨巷》大约写于1927年夏天,发表于1928年。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大革命失败后,“四一二”反革命血腥屠杀的阴影仍然笼罩着全国原来热烈响应了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找不到前途,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诗人也是其中之一,他当时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不得不避居于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戴望舒在《小说月报》上发表《雨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共鸣。

(二)探究分析,体会意象的象征意义 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从背景材料,我们可以看到:诗中的“我”,就是这种彷徨、迷惘情绪的化身。

结合背景资料,思考:为什么要设“雨巷”这个背景?为什么要想像出这样一位“忧愁、如梦”的丁香姑娘?

小组讨论后,可派代表起来发言。

1、雨巷:喻示着现实的阴冷和灰暗。

这条寂寞而悠长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和现实一样;

怀着渺茫希望的作者在雨巷里踟蹰不前,似乎在问:“我在期待什么?我还能期待什么?”

2、“丁香姑娘”:是惆怅情绪的呈现,是美好理想的化身,是理想幻灭的过程。引导分析:

①美好:丁香一样美丽的姑娘可能就是作者期待和追求的理想的象征他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美丽的理想。

②愁怨:是因孤独忧愁而产生的想象,是自己心灵的知音,更能让读者体会到诗人的寂寞忧愁孤独心情。

③虚幻:若虚若实,似是现实中人,又似是诗人梦中的幻影,格外朦胧美丽,又可望而不可及的,不可把握的。

④消散:姑娘出现了,但是,“像梦中飘过”一样,只在面前一闪,转瞬便消失了,连同她的颜色,她的芬芳,她的太息与她的惆怅,空留下抒情主人公自己在雨巷独自彷徨。也许是诗人自己知道,这个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在黑暗的现实中孤寂、彷徨及希望的不可企及所带来的更大的失望和空虚。

小结:当令人窒息的大环境让人难以活命的时候,诗人忽然之间在意念里萌生出一个“丁香”般的姑娘,让他从黑暗中“活”过来,读者也从窒息般的境况下见到一点亮色,一点希望从此,“丁香情结”也便是戴望舒雨巷中的一个“亮点”!从这倾诉和希望里,我们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3、“我”:孤独ㄔ亍的彷徨者,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是否“我”就彻底绝望,放弃了对美好的向往和寻求呢?不是的,他依然在企盼,在希冀,在憧憬。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就如同处在黑暗现实中的青年,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于是,他苦闷、彷徨,但是,他依然在苦苦希望、等候……

(三)小结:板书:意象美:比喻象征,形象传情。

诗中所选的意象:“我”寂寥悲伤、雨巷灰暗沉重、油纸伞浅黄古朴,丁香姑娘美丽忧伤,如在眼前,又仿入梦境,都具有“感伤、凄美”的特点,构成了一幅朦胧凄美的画面,传神表现出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忧郁、惆怅、茫然、彷徨”的心曲。

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戴望舒对这些意象是偏爱的,因为它们恰能映照诗人的内心,抒其性情,渲其郁闷。

五、总结延展,了解诗歌的情感美

1、总结诗歌的主旨:板书:情感美

在理解了诗歌的主要意象之后,我们对于诗歌的主旨也就不难领会了。

《雨巷》诗中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但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而是低沉的倾述,感伤的情绪,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彷徨苦闷青年心中投射的心情但是诗人仍然在苦苦寻求,寻求那美丽的理想全诗盈满忧伤,却又相当美丽的情感。

2、简单提及诗歌的多重内涵:

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每个人对诗的理解不尽相同“雨巷”让我们走入了那个时代那些青年的内心世界,也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情感的投影。生活中的你、我、他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每当这个时候,拿起《雨巷》,看着那个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嗅着她的芬芳,感受她那凄迷的目光,定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

迷茫追求的知识分子,会被这种苦闷、彷徨的情绪感染;失意于爱情的青年,会为这美好而不可把握的伤感影响。

也许,在学业道路上暂时失意的你,也能得到愁绪的释放、美的享受可以说,每个人,都可以在这充满愁美的诗中,构画我们自己的“雨巷”。

3、齐读“丁香姑娘”内容,总结概括 齐读第三四五节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以意象作为情感的载体,以语言触动心灵的深处,以真情打动读者的心弦。

1、真情——诗歌作品的生命

2、意象——情感寄托的载体

3、想象——诗意飞翔的翅膀

4、语言——诗情流淌的河床

六、学写诗歌,点评学习习作:板书:分享快乐的写诗过程。

下面欣赏我们同学自己的诗歌创作,也从“情感、意象、语言”展开点评。注意:先让创作者自己朗读,再请同学点评精彩之处,或提出改进意见。

必要时,也可以让创作者谈谈创作感受 视时间安排点评数量。

1、折翼(马莉安)

从前 / 我有一对翅膀 / 柔软,乳白,宽大而舒张 / 莹蓝的海,连绵的林 / 曾投下我那自由的影

如今 / 我有一对翅膀 / 枯干,乌黑,曲折而僵硬 / 密密的笼,沉重的锁 / 只留下我那斑驳血迹

2、逝者安息,生者坚强(林晓晴)

一瞬间的震动 / 一声声的巨响 / 一阵袭来的寒冷黑暗 / 一片片的狼藉雀然 / 大地战栗

一声声的号召 / 一次次的募捐 / 一趟趟的来回奔波 / 一张张辛勤劳苦的脸 / 人间温暖

老鹰说 / 请摘下的的翅膀 / 即使 / 要忍受巨痛 / 我也要 / 送给你飞翔

大树说 / 请投入我的怀抱 / 即使 / 要粉身碎骨 / 我也要 / 为你承担生命的重量

凤凰 / 要经历浴火 / 才得以重生 / 民族 / 要经历磨难 / 才会更坚强

风霜冷 / 不会永远不息 / 雾雨浓 / 不会经久不散 / 风息雾散 / 仍是阳光灿烂

3、千纸鹤(李昊洋)

像被无形的冰冻住 / 窗边的你们 / 盯着天空颈上的黑珍珠 / 那一只只可爱的千纸鹤 / 为何眼角闪烁着淡淡的光?

那是对天空的向往,对天空的依恋 / 化作泪融入深沉的海中

一旦无形的冰被你们的赤诚融化 / 那双无力的翅膀再次鸣起生命的旋律 看似胜利者的笑容 / 却把自己一步步推向深沉的海

月光向你们洒下充满诱惑的银光 / 像是被感召的信徒 / 投入了漆黑的怀抱 / 在月光眼中,那便是消亡

然而在你们眼中 / 那是让深沉的海冒出热情火焰的必然结果

结束语:老师寄语(老师念出自己写的诗,激励同学们爱诗、赏诗、写诗)当情感喷薄欲出时,/ 试着,借用诗歌抒发; / 当情感表达艰难时,/ 试着,化成意象呈现;/ 当情感渴求共鸣时,/ 试着,锤炼语言沟通……

复活诗心,诗意栖居 /

让情感拥有倾泄的出口;/ 让悲喜牵动心灵的深处;/ 让抒情成为升华的途径;/ 让日子流淌诗意的幸福……

我们不一定会成为著名的诗人,/ 但,我们都拥有淬火的情感、不老的诗心,/ 让我们,在诗意中,栖居……

愿大家的人生因为有了诗歌的相伴而更加精彩!

2.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 篇二

一、欣赏声像资料范读(flash课件音配像朗读),同时浏览CAI课件江南雨巷的画面(幻灯片2-8),自由朗读,感受体验这首诗的音质和情调。

二、研读语文必修1《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6-9和语文必修1《目标素养评价》丛书P4-5中的相关文字,并自主探究,完成1-7题。(15分钟)

1、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彷()徨②彳亍()③踟躇(蹰)()()④圯()⑤凄婉()⑥颓圮()2.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3.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4、反复朗读后,你体会到这首诗的旋律(节奏、韵脚、手法、重音、语调、语速)有什么特征?它的意境、情调又是怎样的?

5、《雨巷》这首诗是由哪些意象共同构成了特定意境?从虚实两个角度看,它们各自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6、《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7、你认为《雨巷》是一首爱情诗?哲理诗?还是一首政治诗?试从场景、人物、对象、情绪、基调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答案见幻灯片“自主探究”17-21和flash课件“解读”)教案(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声像资料范读,由网络歌曲《丁香花》(江涛演唱)导入flash课件“诵读”),同时播放江南雨巷的画面(幻灯片2-8)。听完朗诵,请两个学生谈谈感受。(3分钟)并指导学生朗读。(参考答案见幻灯片9)

二、请3个学生轮读[研讨与练习]第四题中的3首古诗,并谈一谈丁香的寓意。(3分钟)(参考答案见幻灯片10-16)

三、学生板演并表演展示“自主探究成果”(10分钟)

四、课堂小结(1分钟)很多人在理解这首诗的时候,都会去联系写作的背景,从而找出作者写作的深层次含义。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更喜欢单纯地将它理解为一首唯美的爱情诗。“明知爱己不可得,却依然在绝望中苦苦寻索,依然“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种绝望与希望的哀婉叹息,令人肝肠寸断。练案

五、练习检测(10分钟)1.《目标素养评价》丛书“语文必修1”P5-6[自我检测]1-6小题。2.背诵《雨巷》这首诗。

六、课后作业: 大胆想象,把《雨巷》改编成一篇散文或者小说。教后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知作品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教学重点】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体会诗境之美。【教学难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

1、诵读吟咏法,欣赏评价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课时】两课时。学案(学习活动)第一课时

一、分组轮读诗歌,品味韵律美。(2分钟)

二、flash课件“朗读欣赏”,感悟意象美。(2分钟)

三、研读语文必修1《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6-9和语文必修1《目标素养评价》 丛书P4-5中的相关文字,并自主探究,完成1-6题。(15分钟)

1、请给下列字词注音 畔()荡漾()荇()榆()篙()斑斓()笙箫()似的()

2、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阴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到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B.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D.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4、P9第三题:从诗的形式看,《再别康桥》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

5、《再别康桥》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情绪?试从这首诗的结构入手加以分析。

6、徐志摩的离别和一般的离别诗有什么区别?(答案见幻灯片“自主探究”8-15)教案(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幻灯片2-7)(2分钟)

二、声像资料范读(flash课件“朗读欣赏”),观赏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潺潺小溪的幻灯片,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情的曲子,指导学生学生轮读,感知诗歌的情感、意象和韵律美。(4分钟)

二、课堂交流,学生板演并表演展示“自主探究成果”(10分钟)

三、课堂小结(1分钟)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

四、根据提示背诵《再别康桥》全诗(flash课件“背诵全诗”)(2分钟)练案

五、练习检测(10分钟)《目标素养评价》丛书“语文必修1”P5-6[自我检测]7-13小题。

六、课后作业: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不少于五百字的赏析文章,并在全班交流。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教后反思 学案(学习活动)第二课时

一、分角色背诵,男同学背诵一、六、七节,女同学背诵二至五节。(3分钟)

二、自主探究,完成1-5题。(12分钟)1.下列各项词语字形有误的一组()A.彷徨寂寥河畔色彩斑斓 B.竹篙漫溯凄宛惆怅而归 C.笙箫繁衍挑衅彳亍独行 D.记载哀怨浮藻碧波荡漾 2.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3-5题。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自由,向我们来了(田间)悲哀的 种族 我们必须战斗啊!九月的窗外,亚细亚的 田野上,自由呵„„ 从血的那边,从兄弟尸骨的那边 向我们来了,像暴风雨,像海燕。3.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新诗。B.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自由诗。C.《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新格律诗”。D.《自由,向我们来了》是新诗中的“自由诗”。4.下面说法错的一项是()A.《再别康桥》中的这两节分别押“ai”和“iang”的韵。B.《自由,向我们来了》这一节押“ian”韵。C.《再别康桥》节奏比较舒缓。D.《自由,向我们来了》节奏短促如鼓点。5.对《再别康桥》这两节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招手作别”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②开头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淡淡的惆怅失落之感。③“艳影”是“夕阳”中的“金柳”在水中的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明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之情。④诗人心中“荡漾”着“波光里的艳影”,是诗人把魂萦梦牵的康桥比作一个美丽的姑娘的倩影,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A.①④B.①③C.②④D.②③(答案见幻灯片16)

三、合作探究,完成1-5题。(14分钟)

1、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这三个“轻轻的”是否重复与累赘。为什么?

2、第二节里面的意象“金柳”在作者心中是一种什么感觉?

3、“青荇”和“潭水”等物象又寄托着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情感呢?

4、如何解读“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几行诗?究竟是谁在沉默?为什么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5、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在节奏上则完全相同,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见幻灯片17-21)教案(教学过程)

一、分角色背诵,进一步感知诗歌的情感、意象和韵律美。

二、课堂交流,学生板演并表演展示“自主、合作、探究成果”(10分钟)

三、课堂小结(1分钟)走进《再别康桥》,我们能感受到旖旎迷人的风光,清新如画的别离,淡淡如烟的哀愁,兴奋热烈的眷恋,梦幻般的惆怅;走出《再别康桥》,我们依然觉得唇齿留香,含蓄隽永。练案

五、练习检测(5分钟)《目标素养评价》丛书“语文必修1”P5-6[自我检测]14-17小题。

3.语文七下《诗两首》学案 篇三

教师寄语:暂时的是现实,永生的是理想。——罗曼·罗兰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著名的政治抒情诗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他的其他作品有长诗《青铜骑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他当过纺织工人、教员、记者、经营过农场,办过私立学校,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又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解,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学习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所蕴含的哲理,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学习诗歌朴实、真诚的语言,理解诗歌的表现角度。

3、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的选择。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读一读,写一写

伫()立 涉()足 延绵()萋萋()瞬()息 忧郁()幽()寂 尴()尬()

2、查一查,理解词义。

幽寂: 萋萋: 延绵:

二、理解探究

1、读一读,想一想,这两首诗给了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三、合作释疑

(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

2、你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句中的“你”指的是哪些人?

3、“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一句中的“忧郁”还可以用什么词替换?

4、“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一句,语气上有什么特点?

5、这首诗蕴含了什么道理?试着谈谈你的理解。

(二)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试着概括第一小节诗歌的内容。

2、诗中的“路”,根据你的理解,包含了什么深刻含义?

4、哲理诗给人以思考,请以自然界的某一景物用一两句话写出你的独特感悟或对生活的思考。

学后记:

答案: 第4课 理解探究

1、《假„„》告诉我们: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这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的。

《未„„》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千万条,我们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慎重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2、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亲切交谈。再说,诗句也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合作释疑

(一)1、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需要镇静,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忧郁将会过去。

2、生活中所有不顺利,碰到困难、挫折的人。

3、烦闷。

4、委婉地劝说。

5、告诉读者要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失败、困难或当生活中出现不顺利,并不被别人理解时,要勇敢乐观地面对。

(二)1、面对树林里两条不同的路。

2、指人生的道路或人成长的道路。

4.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 篇四

黄英磊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难点:

1、理解两首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2、理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教学用时:两课时

教学类型:自读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学生自由回答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屠格涅夫《罗亭》《贵族之家》《处女地》《前夜》《父与子》

果戈理《钦差大臣》《死魂灵》 契诃夫《套中人》《变色龙》《跳来跳去的女人》《胖子与瘦子》 普希金《上尉的女儿》《驿站长》等等

二、简介作者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抨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但他始终不愈地坚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惜。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一样犀利„„ 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听、读诗篇。

1、划分朗读节拍。

2、自由朗读: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五、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明确: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当你经历磨难之后回想起来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这里诗人也是在倡导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各持己见。(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联系实际)

六、作业。

1、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二、导入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三、介绍诗人: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四、朗读诗篇。

五、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4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并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先朗读再由学生单独回答)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它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

更深入的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六、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言之有理即可。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七、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八、作业——积累联想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鲁迅“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教学后记:

5.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 篇五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2、揣摩语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体会大自然的多面及其生生不息的美好。

课时重点

感受诗歌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课时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展示目标

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有时候即使极普通的昆虫如蝈蝈和蛐蛐,只要细心观察大胆想象,你也会发现其中的深刻内涵和浓郁情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笔下的它们的别样风采吧。

二、体会标题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在读中感受一下标题,看看标题与内容有什么联系。

活动方式: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老师的读旨在让学生体会朗读的节奏、语气、情感等,再请同学们齐读。

(师提示:标题中的两个对象可以交换位置吗?)

(生答后板书:揭示描写对象,体现诗歌思路)

三、感受诗歌的形象

下面我们换一种方式读,请男生读第一节,女生读第二节,注意要进入到诗的画面里去,看看你看到、听到、想到什么,准备回答老师的提问。生读完后老师提出如下问题,要求边问边答。

1、用一个词语说这首诗描写了蝈蝈与蛐蛐的什么?(声音)

2、作者把它们的声音分别说成什么?(乐音、歌儿)共同说成什么?(大地的诗歌)

6.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 篇六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受得深沉……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熏陶感染学生,感悟母爱,赞美母爱。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以朗诵为主,本教案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培养语感,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本篇课文接触的是两位大家,所以了解泰戈尔和冰心很有必要,通过教师讲解和图片直观展示的方法使学生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方法,每课时都设计了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合作探究;本教案注重对诗歌的整体理解和情感教育,没有支离破碎的字词讲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展示 flash 课件《母亲》。

二、简介泰戈尔

出示泰戈尔图。

教师介绍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暮歌》、《晨歌》等,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等,《吉檀伽利》获19诺贝尔文学奖,文中爱、欢乐、光明是他歌唱的永恒主题。他的作品就是因为有爱,所以让人感到轻松、愉悦和真诚。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受。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这首诗朗读的感情基调。

四、问题探究

准备工作:学生四人一组,备好笔纸,做适当的记录。

1、讨论第一个问题: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这个问题较容易,可让学生讨论3分钟左右,即可书面记录并派代表全班交流。

(孩子对母亲的爱)

2、讨论第二个问题:主人公是谁?他是怎样来表达对母亲的爱的?

这个问题比第一个稍难,可让学生讨论6分钟左右。全班交流时可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采用小组间互相补充的方法。

(孩子。孩子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和妈妈捉迷藏,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母子情深。)

3、讨论第三个问题:妈妈知道孩子为他做的事吗?他为什么不让妈妈知道他为母亲所做的事?

(母亲不知道;因为母爱是无私的,所以孩子也想默默地为妈妈做些事。)

(括号内的答案仅作参考,教师可结合学生回答进行小结)

五、朗诵比赛

1、泰戈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顽皮、天真、可爱、活泼的孩子和一位善良、慈爱的母亲,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2、请小组派代表进行朗诵比赛。

语文教师做总裁判,选出行事比较公正的学生四人做裁判进行评判。标准如下:

⑴ 普通话标准,朗读时流畅。(3分)

⑵ 仪态大方、得体,最好不看课本。(3分)

⑶ 朗读时能读出一个调皮孩子的天真、活泼、可爱的语气。(4分)

六、课堂小结

20世纪初,是泰戈尔最不幸的时候,他的妻子病逝,儿女相继夭亡,可是他仍然写出了如此充满童趣、充满母爱的文章,是他心中的爱,对生命的爱,对孩子的爱,支撑他写出关于爱的伟大的作品。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母爱的力量尤其伟大。泰戈尔通过写母爱的作品来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他把写作精力放在美的领域里开垦、耕耘,用微笑和爱融化读者,可见他的一生都怀着对人类的爱和不谢的童心。

七、巩固练习

1、给下列字注音:

匿( )笑 花瓣( ) 祷( )告 嗅( )

2、辨字组词:

摇( ) 辫( ) 棚( ) 棵( )

遥( ) 瓣( ) 崩( ) 颗( )

3、课后练习:

熟读课文;课外补充阅读泰戈尔的《新月集》(部分)

第2课时

一、新课导入

冰心图。

泰戈尔的《新月集》把我们从贪婪的成人世界,带到纯洁、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让我们感受到童年的天真和美好。在我国也有一位深受泰戈尔影响的女作家,“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是她一生的名言,也是她一生坚持的信念。她就是世纪老人──冰心

二、简介冰心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的女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寄小读者》,冰心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在我国文坛上影响很大。

三、朗读课文

1、听 flash 录音,体会语感,把握情感。

2、学生集体朗读,再次感受。

四、问题探究(四人小组,在讨论前每组确定一名组长。)

1、讨论第一个问题:学生朗读(由组长牵头或组员自由朗读或组内集体朗读),思考与《金色花》的相同点。

(主题相同,对母亲的深情倾诉。)

2、讨论第二个问题:学生大声朗读(由组长组织),思考与《金色花》的不同点。

(《金色花》表达的母子情深,借用“金色花”来抒情,写了一个与妈妈嬉戏的调皮的孩子,轻松活泼,充满童趣;《纸船──寄母亲》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借用“纸船”来抒发情感,写了一个执著、寂寞、忧郁的游子,深切热烈,感人至深。)

五、拓展延伸

1、同是写母爱的文章,可是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你更欣赏哪一篇呢?

请同学们通过朗读讨论来体会这不同形式的母爱,争取说服同学,让他们和你喜欢的一样。

2、每人一张纸,叠一只纸船。把你最想对母亲说的话写在纸船上,并且在课后放到河里,表达对母亲的感情。(音乐《妈妈,儿祝福你》)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课外补充阅读冰心的其它文章。

《诗两首》教学实录

【学生分析】

《诗两首》是外国诗歌,主题是写人生的,与成长有关。虽然从字面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不像一般的诗歌具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实际上这两首诗内容比较含蓄。在教学中,学习此诗的难点在于,教师如何依照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深入体会诗歌的人生哲理,开始思考一下人生道路的大问题。

【教学建议】

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感受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体味因选择人生之路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体会选择人生道路的丰富内涵,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初步了解哲理诗的阅读方法,学会用“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方法学习诗歌。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7.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 篇七

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设计范文一

教学目的: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2.、作者作品简介: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他的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话剧《屈原》等。

此诗写于1921年间,当时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军阀统治,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向往光明,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

二、感知内容:播放课文录音,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

三、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1.画面美。诗中描写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板书:街灯──明星──街市──物品──珍奇 美丽、繁华

天河──牛郎织女──来往──闲游 自由、幸福

2.作者从地上写到天上主要用了什么方法呢?──联想和想像。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过程。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类似联想,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等等。

所谓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性的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

结合具体例句进行说明。如从明星想到街灯,从街灯想到街市,这些是联想;可想出天上有街市,那就是一种创造,就是想像。

3.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补充背景介绍。

4、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5、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4.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着重体会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特别美。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

①第一节的“闪”“点”,写出了明星和街灯各自的特点。

②第一节的两个比喻特别美。第一个比喻的本体是“街灯”,喻体是“明星”;第二个比喻的本体是“明星”喻体是“街灯”。这是一种回环往复的比喻,读起来特别的美,而内容上又从地上联想到了天上。这两个比喻构成了从地上写到天上的桥梁或天梯,写得天衣无缝,不露痕迹,非常自然。

③后面三节,用了四个“定然”,一个“定”,表达了十分肯定的语气。明明是想像的,却说“定然”,表达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表现了作者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和追求。

④“来往”一词是因相隔天河两岸而言,“闲游”是对他们已然团聚,正在享受欢聚的快乐而言,二词的位置和配搭很准确,断不可互换。

⑤“朵”,用来作流星的量词,而不用“颗”,写出了流星的美,就像花儿一样。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本文的两首诗。

2、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第二课时

静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作者作品简介: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写于1919年至1920年,诗集中充满了“五四”时期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充满了爱国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激情。

《星空》写于1921年至1922年,当时是五四运动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的失望和悲愁情绪,但也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本课两首诗都是选自《星空》。

二、感知赏析

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第二节又写了哪些景物?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天河──海雾──鲛人──流珠。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

3、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三、讨论:

1、下面回答了“天河何处”的问题吗?

(回答了,“远远的海雾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那远远的、海雾模糊的地方”。这说明了“天河何处”是个设问句。)

2、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

(用得好。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3、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

(补充:鲛人,亦作“蛟人”。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张华的《博物志》中还说:“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叫“鲛绡”。《述异志》:“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指鲛人)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4、“鲛人在岸”,岸在何处?

(在南海岸边,此在“海雾模糊”之海岸,即在天上。天上有海,岸边有鲛人。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在天河岸边。)

5、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这个神话传说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像出鲛人,自然就会联想到她的神奇本领。可这到底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联系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像,既含蓄,又优美。

可概括为: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四、质疑:

1、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2、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3、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五、作业:

1、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2、完成《作业本》27课。

3、预习28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设计范文二

教学目标 :

1.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领悟诗歌的主旨

2.欣赏诗歌奇妙的想象,并能在阅读诗歌时展开自己的想象

3.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理念:

1.加强对诵读的指导

2.引导学生读中悟情,抓住诗魂

3.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指导

2.领悟诗歌主旨

3.培养想象力

教学方法

朗读领悟法学习《天上的街市》,比较阅读法学习《静夜》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学习《天上的街市》

一、导入

同学们,每当繁星闪烁或明月高挂的夜晚,我总爱仰望星空,产生无限的遐想。我多想摘一颗最美的星星送给你们。今天我终于有一件礼物可以送给大家了。(出示星空图)喜不喜欢?(喜欢)是啊,我们不能摘到星星,但我们有飞扬的思绪,有丰富的想象。大诗人郭沫若用他奇特的想象,写成了《天上的街市》,今天,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进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二、初读

1.学生小声地自读诗歌,了解作者。读准字音,用学过的方法划分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2.听读(视频朗读)同学们通过自读,对诗歌有了初步的感受,我们再来听听专家的朗读。通过比较,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要求。

3.归纳朗读要求

1)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把握这首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忧郁的感情。

三、美美地读(有感情地读)

同学们根据刚才归纳的朗读要求再一次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美、读出悟。

1.再次自读

2.指导朗读、并评点齐读、3.师评点

4.师读

四、细细地品

同学们在美读的过程中,是否感觉到这首诗写得很美?那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为什么?小组交流后、自由发言。

第一节:描写了美丽的夜景,(1)作者最先看到的是什么景物?

明确:作者最先看到的是街灯,由街灯联想到了明星。

(2)为什么会有这种联想?

明确:因为它们有相似点。

(3)街灯“点”,明星“闪”,“点”和“闪”能否互换?

明确:不能,“点”暗示天上有人在点灯。

第二节:由街灯联想到了街市,进一步想到街市上的物品。

(1)你能想象出天上的街市会有哪些物品吗?或者你想到天上的街市去买些什么物品呢?

(2)两个“定然”能否改成“是否”?为什么?

第三节: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骑牛图)

第四节: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闲游图)

这两节描写了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指名复述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教师起头:从前,有一位勤劳能干的青年名叫牛郎,他和一位名叫织女的仙女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是,好景不长、、、、、、(1)、诗中所写的和传说中的一样吗?

(2)、作者为什么要改写传说呢?

明确:不一样.表达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分析这一点时,穿插介绍作者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诗人所写的天上的人及他们的生活,这些都存在吗?(不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方法呢?

明确:不存在.想象。

教师讲述:同样是通过想象创造的故事,结局却截然不同。

小结:这首诗诗人通过两个神话般的意象,给我们展示了富有浪漫色彩的诗的意境。那么作者是怎样一步步由地上想到天上的呢?

五、归纳想象思路

街灯→ 明星 → 街市 → 物品 → 人 → 生活 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

六、区别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与此相关或相似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七、联想和想象练习

仿句示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象点者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2、笼中的小鹦鹉,3、月光照在地上,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八、比较阅读。学习《静夜》

1、背景简介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时期,这期间他曾两次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描绘了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在对月沉思。这是诗人对时代的哀伤、无奈、惆怅和思念祖国亲人的心灵投射。

2小组合作学习

看看两首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创作背景:都选自于《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

内容: 题材: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失望和痛苦,对光明未来的向往.感情:都充满了恬静美好,而又淡淡的忧伤.不同点:《天上的街市》更积极、乐观一些。

九、朗诵比赛

教学后记: 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积极参与的精神令人赞赏。教学内容很多,程度高的班级能圆满完成任务,程度差点的宜用两课时,但都能达到当堂背诵。

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设计范文三

【教学目标】

一、领悟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联想和想像在诗中的作用。

三、学习理解诗歌的节奏和押韵常识。

四、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

【课时安排】

共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讲《天上的街市》,第二课时讲《静夜》,第三课时讲相关的诗歌常识和作业

评讲。

第一课时

天上的街市

【教学要点】

一、阅读并整体把握理解诗歌。

二、进一步讨论理解诗情、诗意,讨论中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学习理解联想和想像及其在诗中的作用。

四、学习理解重点词语在诗中的表达作用。

五、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从刚学过古典诗词入手,导入

新的现代诗歌单元。然后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板书天上的街市。

问:天上有街市吗?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在诗中写了些什么,是怎么回事。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然后再让学生齐读一遍。如有读错的,及时进行纠正。

三、整体把握,提问讨论。

1.作者写的天上的街市美不美?美在哪儿?

(让学生发言讨论,初步理解诗中描写的街市美在什么地方。

可概括为:

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2.民间传说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与诗中一样吗?

(让学生发言谈牛郎织女的故事的主要情节,突出悲剧的结局。)

3.作者为什么把天上写得这么美?为什么要把民间的悲剧故事改成诗中的那么美好、自由、幸福?作者为什么要写天上的街市?

(意在引导学生追问诗人的内心世界,引出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即理解诗歌一定要了解诗人的思想和写作的背景。)

四、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郭沫若,四川乐山人。著名诗人、作家、学者。(让学生看注释,掌握要点。)他的诗歌的代表作是诗集《女神》和《星空》。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写于1919年至1920年,诗集中充满了五四时期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充满了爱国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激情。

《星空》写于1921年至1922年,当时是五四运动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的失望和悲愁情绪,但也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本课两首诗都是选自《星空》。

2.《天上的街市》写于1921年10月24日,当时中国虽然已经受过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洗礼,但仍处于军阀混战、列强掠夺、民不聊生的黑暗之中。郭沫若在其著名诗篇《凤凰涅槃》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展示已准备好的字幅)

凤凰鸟活不下去了,不得不架上香木,把自己活活烧死,临死之前,凤凰鸟唱着歌,诅咒这个黑暗的世界:

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铁!

你脓血污秽着的屠场呀!

茫茫的宇宙,黑暗如漆!

你悲哀充塞着的囚牢呀!

茫茫的宇宙,腥秽如血!

你群鬼叫号着的坟墓呀!

你群魔跳梁着的地狱呀!

昂头我问天,你到底为什么存在?

天徒矜高,莫有点儿知识。

我们飞向西方,低头我问地,西方同是一座屠场。

地已死了,莫有点儿呼吸。

我们飞向东方,伸头我问海,海正扬声而呜咽。

东方同是一座囚牢!

我们飞向南方,啊啊!

南方同是一座坟墓!

生在这样个阴秽的世界当中,我们飞向北方,便是把金刚石的宝刀也会生锈!

北方同是一座地狱!

宇宙呀,宇宙,我们生在这样个世界当中

我要努力地把你诅咒:

只好学着海洋哀哭!

这就是当时的社会,当时的人世。请学生找出对当时这个黑暗世界的四个比喻。(板书:屠场、囚牢、坟墓、地狱)

诗人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感到失望和痛苦,他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他有自己美丽的幻想和希望,《天上的街市》就表现了这种幻想和希望。

现在再请大家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为什么把天上的街市写得这么美?为什么要把牛郎织女的生活写得那么美好、自由幸福?

(学生回答应当没有困难了。可板书:抒写心中的理想和追求。)

五、理清写作思路,理解联想与想像的作用。

1.现在具体看看作者在诗中是怎么从地上写到天上的,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作者是怎样逐步从地上写到天上,从物写到人的,突出其中的联想过程和美好的想像。对诗中的词语也适当地引导学生加以理解。

板书:街灯──明星──街市──物品──珍奇

美丽、繁华

天河──牛郎织女──来往──闲游

自由、幸福)

2.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区分联想和想像。

①作者从地上写到天上主要用了什么方法呢?──联想和想像。

②老师略作介绍: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过程。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类似联想,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等等。所谓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性的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

(结合具体例句进行说明。如从明星想到街灯,从街灯想到街市,这些是联想;可想出天上有街市,那就是一种创造,就是想像。)

六、请学生再齐读一遍课文,着重体会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特别美。(以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为主,以下要点供老师在学生不能回答时启发用)

1.第一节的闪点,写出了明星和街灯各自的特点。

2.第一节的两个比喻特别美。第一个比喻的本体是街灯,喻体是明星;第二个比喻的本体是明星喻体是街灯。这是一种回环往复的比喻,读起来特别的美,而内容上又从地上联想到了天上。这两个比喻构成了从地上写到天上的桥梁或天梯,写得天衣无缝,不露痕迹,非常自然。

3.后面三节,用了四个定然,一个定,表达了十分肯定的语气。明明是想像的,却说定然,表达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表现了作者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和追求。

4.来往一词是因相隔天河两岸而言,闲游是对他们已然团聚,正在享受欢聚的快乐而言,二词的位置和配搭很准确,断不可互换。

5.朵,用来作流星的量词,而不用颗,写出了流星的美,就像花儿一样。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七、同学们正在如花的年纪,正是诗样的年华,充满了幻想和想像,正是有诗情,好写诗的岁月,大家要多读诗,学写诗。

今天的作业

就是请大家大胆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运用联想想像等手段,每人写一首诗。可以写宇宙星空、太阳月亮、也可以写清晨黄昏、课内课外,可以写春花秋草、暴雨狂风,也可以写人与人的对话、心灵的独白。不要抄别人的,最好是有感而发。写得好的我们可以收集起来办个诗刊。

八、如有时间,就让学生读这首诗来背。如没有时间就要求学生课后背诵。

【板书设计】

天上的街市

选自《星空》

郭沫若

人间:屠场、囚牢、坟墓、地狱

天上: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目的:抒写心中的理想和追求

思路:街灯──明星──街市──物品──珍奇

美丽、繁华

天河──牛郎织女──来往──闲游

自由、幸福

联想:从一物想到另一物

想像:创造性地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

词语:闪、点

定然

来往

闲游

第二课时

静夜

【教学要点】

一、整体把握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实写)与联想想像(虚写)的关系。

三、重点讨论最后两句诗的含义。

四、做联想和改写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范读、学生齐读。

三、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理解诗意。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2.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4.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

5.下面回答了天河何处的问题吗?

(回答了,远远的海雾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那远远的、海雾模糊的地方。这说明了天河何处是个设问句。)

6.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

(用得好。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7.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

(补充:鲛人,亦作蛟人。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张华的《博物志》中还说: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叫鲛绡。《述异志》: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指鲛人)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8.鲛人在岸,岸在何处?

(在南海岸边,此在海雾模糊之海岸,即在天上。天上有海,岸边有鲛人。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在天河岸边。)

9.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这个神话传说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像出鲛人,自然就会联想到她的神奇本领。可这到底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联系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像,既含蓄,又优美。

可概括为: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四、让学生再齐读此诗,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五、郭沫若这两首诗,都发挥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写眼前景的,一般是实写。写不在眼前的想像的一般叫虚写。请大家分别找出两首诗中的实写和虚写。

(《天上的街市》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三、四节是虚写;《静夜》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节是虚写。)

六、任何两个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建立起联系。如木质和皮球是两个意义相距很远的词语,但我们可以通过四步中间的联想,就可以从木质联想到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你也来试一试,完成天空和茶,钢笔和月亮的联想。也可任意选两个词作联想的练习。

七、请看课文后边的练习第三题,先让学生读《夕暮》,对诗意略作讨论后,再把原诗改写为一段散文。如果有时间,可以课内完成,并作课内交流,如果时间不够,就留到课外去完成。

补充:

《夕暮》是一首写景短诗,诗人废名在20世纪40年代说过:像郭沫若的《夕暮》,是新诗的杰作,如果中国的新诗中准我选一首,我只好选它。这个评价有些夸张,但也可见这首小诗的魅力。

诗中用比喻的手法,编织了个童话故事般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像和善良美好的童心。

八、根据学生前一节课的要求和学生写作的情况,继续鼓励学生写诗,为下一节的练习课做好准备。

【板书】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朦胧、恬静的美

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木质和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学习掌握两诗的韵律。

二、掌握两诗的节奏。

三、作业

评讲。

四、学生提问、释疑。

【教学安排】

一、学习把握两诗的韵脚。

前段时间,有同学在作业

中问我,写诗一定要押韵吗?应怎样押韵呢?

1.现在就请大家来读一读第一这首新诗,看看他是否押韵,是怎么押韵的?(由学生发言归纳出)

韵脚:第一节星──灯

第二节市──奇

第三节广──往

第四节游──走

本诗的韵脚都在每节的二、四句的末尾,各小节所押的韵不一样。第一节是inɡ与enɡ韵母相近,第二节是i韵母相同,第三节是uanɡ韵母相同,第四节是ou韵母相同。

2.再看第二首诗的韵脚。

第一节:林──星

一个in

一个inɡ,韵母接近。

第二节:处──糊──珠

韵母都是u

其实,新诗押韵没有严格的规定,只要读来有韵律感,流畅、顺口就行。新诗也有很多不押韵的,不过押韵的读来,比不押韵的总要优美上口些。

二、新诗一般还具有一定的节奏,就像唱歌有节奏一样。节奏感可以增加诗的美感,读出诗的节奏,可以增强对诗的理解和领悟。(可先请一个学生来读,要求分辩出节奏来,然后进行纠正。老师可就一些两可的情况略作说明。)

三、作业

讲评。

主要做法:将学生的诗歌作品和改写收起来,选择其中较好的进行讲评,针对比较集中的问题作一些讲解。

8.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 篇八

第二单元

第4课

习题练习三(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孔:内心痛苦的样子

B.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斯:语气词,无实义

C.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即:就

D.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过错

2.下面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②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④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⑤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⑦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⑧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A.

①⑤B.

②⑥C.

③⑧D.

④⑦

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B.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是()

A.

何以知之

B.

何陋之有

C.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D.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下列句子中没有借代用法的一项是()

A.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B.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C.

披坚执锐,以挡来敌

D.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

《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

《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

《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二、语言表达

7.对下面一段话中的划线部分进行改写。

要求:(1)以“儒家学者”开头。(2)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被赋予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8.假如你班要举行《诗经》读书交流会,主题是“感受《诗经》经典名句”,请你为主持人写一个开场白。

要求:(1)紧扣主题;(2)表达得体,富有文采;(3)不写称呼语和问候语;(4)60字左右。

三、诗歌鉴赏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女子出嫁。②蕡(fen):果实很多的样子。③榛榛(zhen):树叶茂盛的样子。

9.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的形式。

10.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蒹葭

蒹葭①苍苍②,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③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⑤;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⑥。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⑦;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①蒹葭:芦苇。②苍苍:茂盛的样子。“凄凄”“采采”与之同。③溯洄:逆流而上。④晞:晒干。⑤跻:上升,这里指地势渐高,需要攀登。⑥坻:水中高地。⑦右:迂回曲折。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2)在水之湄

(3)宛在水中沚

12.翻译“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一句。

13.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章诗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章诗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章诗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洲。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景物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热烈追求却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章诗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四、默写

15.课文名句默写。

(1)女也不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三其德。

(2)__________________,言笑晏晏。__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

(3)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芣 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⑦之。

[注]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16.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

17.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18.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六、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风从水上吹过,留下了粼粼波纹;

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了缕缕温暖;

骆驼从沙漠走过,留下了深深蹄印;

鸽子从天空飞过,留下了声声鸽哨;

岁月从树林中走过,留下了圈圈年轮……

啊,朋友,我们从时代的舞台走过,留下了什么呢?

要求:①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孔”意为“很”。

2.【答案】B

【解析】①“莫”通“暮”;③“泮”通“畔”;④“尔”通“

”;⑤“匪”通“非”;⑦“于”通“吁”;⑧“说”通“脱”。

3.【答案】B

【解析】A项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引出另一个话题。C项古义:眼泪;今义:鼻涕。D项今义:名词,雨和雪。古义:下雪,“雨”为动词。

4.【答案】C

【解析】C句属于正常语序,无宾语前置现象。

5.【答案】B

【解析】A.“复关”代指从复关来的“氓”。C.“坚”“锐”代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D.“总角”代指少年时代。

6.【答案】D

【解析】《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7.【答案】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

【解析】以“儒家学者”为开头,即以“儒家学者”为主语重新调整划线部分的语序,改写时务必注意语言表述的连贯。

8.【答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经典名句,脍炙人口,耐人寻味。让我们走进《诗经》,去欣赏其中无穷的璀璨与绚丽吧。

【解析】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表达要围绕“感受《诗经》经典名句”展开,且注意开场白的别具一格的要求。

9.【答案】重章叠句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章法结构。联系《诗经》的文学常识和教材中学过的《采薇》,很容易答出“重章叠句”。《诗经》中每段开头采用相同或相近的句式,只是更换个别的字,叫做重章叠句。

10.【答案】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比喻:诗中用美艳的桃花来比喻即将出嫁的女子,用硕大繁多的果实来比喻女子出嫁后多子多孙,用桃叶茂密葱绿象征新娘嫁过来后家庭昌盛,表达了姑娘对婚姻生活的憧憬和人们对她的祝愿和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从艺术手法角度赏析全诗。《桃夭》比兴手法的辨认不难,每一节前两句均为“比兴”;但此题缺乏背景交代,赏析难点在于对思想感情的把握,依据“归”的意义可知,《桃夭》写的是婚恋嫁娶。全诗以桃来比新娘,喻指新娘的美丽贤淑;第一节写桃花盛开,喻指夫妻婚姻和睦;第二节写桃树结果,喻指夫妻生儿育女,子孙繁衍;第三节写桃叶茂盛,喻指家族兴旺。题目要求从比兴手法的角度赏析,必须关注比兴手法的作用,如联想巧妙,形象鲜明等。

11.【答案】(1)并列连词,并且。(2)名词,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3)水中小沙洲。

【解析】词义推断要结合具体语境和语法结构

12.【答案】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折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解析】溯洄:逆着河流向上走。下文“溯游”指顺着河流往下走。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亦通。

13.【答案】B

【解析】两句都是写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14.【答案】D

【解析】主要突出寻找、追求恋人的艰辛。

15.【答案】(1)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2)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3)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

16.【答案】赋

17.【答案】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18.【答案】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19.【答案】把笑容留下

有了微笑之泉的浇灌,最卑微的泥土上也会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题记

燕子从水面掠过,留下了圈圈涟漪;露珠从叶尖滑过,留下了点点光芒;我们从时代的舞台上走过,也应留下甜美的笑容。

笑容如同穿越时空的清风,能吹散心中的阴霾;笑容如同满载哲思的梵曲,能唤醒尘封的心灵。留下笑容,能体现出旷达和坦然,能展示出气节和宽容,甚至能塑造出一个民族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乐观心态。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李太白的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刘禹锡的笑;“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谭嗣同的笑。因为笑,李白留下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旷达;因为笑,刘禹锡留下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淡然;因为笑,谭嗣同留下了万古长存的气节。他们笑出了精神,笑出了品格,笑出了光芒万丈的人生。

作家歌德走在一条狭窄小道上,一位挑剔的评论家迎面而来。评论家趾高气扬地说他不会为傻瓜让路,歌德听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笑着为评论家让路。同样,美国总统林肯面对政敌的百般刁难,不但没有愤怒反击,反而一笑泯恩仇,与他们握手言欢。这需要怎样宽广的胸怀啊!他们把笑容留给了对手,同时收获了友谊,也留下了千古佳话。

当今中国有这样一些人,虽被幸运之神抛弃,却依然与笑容为伴,奋力前行。“地坛的孩子”史铁生虽身患重病,却仍将笑容嵌入字里行间,散发出沁人心脾的生命馨香。“中国达人”刘伟虽失去双臂,却仍将笑容注入黑白琴键,演奏出悦耳动听的生命赞歌。还有那些坚强的汶川人,灾难使他们失去了亲人和家园,但他们没有悲观失望,在全国人民的援助下,用坚毅重建汶川,笑着收获美好的生活。他们的笑,把中华民族不畏苦难的乐观心态展示给了世界。

留下笑容,留下的是美好;走不出阴影,留下的则是悲剧。从项羽的乌江自刎到海子的卧轨、三毛的离去,再到“富士康的十三跳”,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瞬间消逝,一朵朵绚烂的生命之花在刹那间凋零,我们不能不为之流泪,不能不为之叹息,因为毕竟世上还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景,他们放弃得太早了。

留下笑容,就如同留下一台精彩的人生话剧,会带给他人幸福的启迪;不说再见就带着痛苦和忧伤匆匆退场,只会给人留下无尽的怀念与痛楚。

留下你的笑容吧,它比牡丹艳丽,比荷花清纯,比钻石璀璨。

留下你的笑容吧,让微笑之花开遍山野,让风儿夹着爽朗的笑声在时代的舞台上奏出最华美的乐章……

点评:作者用饱蘸感情之笔,奉劝人们留下笑容,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的未来。立意准确,主旨鲜明。事例新颖,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论证典型有力。可见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情怀。

【解析】材料的前五行运用了比兴手法,引出关键句:我们从时代的舞台走过,留下了什么?进而引发思考:是留下欢乐还是痛苦?是留下光荣还是耻辱?是留下真诚还是虚伪?是留下福祉还是灾祸?是留下友爱还是仇恨?是留下公德还是私欲?是留下美名还是骂名?……材料的潜台词其实意在启发人们抓住机遇,珍惜时间,铸就辉煌,提高生命的质量,引导我们从正面思考人生,珍爱生命。欣逢盛世,当代青年在时代的舞台上,应演好自己的人生角色,给生命增光添彩,让自己无怨无悔。时光匆匆,我们不能在时代的舞台上彷徨。应该抓住机遇,创造辉煌。既要创造物质财富,又要守住精神家园。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哪怕你留下的只是一缕微笑,那也是自信的种子,希望的阳光。

可从以下角度进行立意:①留下生命的馨香;②潇洒走过,留下斑斓色彩;③一身正气,要留清白在人间;④笑傲人生,留下幸福的记忆。

若写议论类文章,应正反对比,褒贬鲜明,论证有力。若是写记叙类文章,要写出具体的人所留下的美好的、有意义的、难忘的事件。要注意用“小切口”来表现“大主题”,用生活的细节体现真善美。写记叙文应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兼用抒情和议论,使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

上一篇:客户要求、合同评审程序下一篇:必学的咖啡礼仪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