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教育(15篇)
1.中国家庭教育 篇一
应试教育如此可恶,那取消不就得了!且慢复且慢,问题如果真的如此简单,也就犯不着我们在这儿讨论了,英明的教育部决不会放着这么简单的事儿不干,而任由全民批评诟病中国教育。请诸君放眼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哪个国家没有高考?
放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去看,高考其实是科举考试的一种延续。想当年,隋炀帝发明了科举考试,从此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科举制是一项比世袭制、征辟制及九品选官法更为进步的人才选择办法,它为贫民改变自身命运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即使到了当代,高考的最大功能也是如此。
就拿我自身来说,金氏家族世隶耕,由我辈上溯五代也找不出一个当官的或有钱的。我今天坐在这里写这篇文章,与大家探讨中国教育问题则完全是由于我当年顺利通过了中考,从而改写我的家族基因——农民变干部,戏称“跳农门”。普天下,如我等贫寒人士多矣,他们既没有有钱的爹,也没有有权的妈,如果再把最后一个改变命运的途径——高考,彻底取消了,中国社会不知道会成什么样子,说不定会倒退到晋朝,出现门阀制度都有可能。
或曰:“何不进行国家体制改革?”这已经超出本篇文章的讨论范围,是一个更大更复杂的命题,不宜涉及。我这里谈论的是在目前这种国家体制下,高考是万万不能打倒的。我曾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不管你怎样诅咒考试,但我还是真心希望你参加高考之后,高考制度再取消!”这不是作秀,而是一个普通教师的真心话,因为一个普通教师的子女,是拼不过“富二代”和“官二代”的。我们所能左右的只能是自身——尽自己所能考取更高的分数。
或曰:“何不仿效美国高考?”看来,如此提议者必定是浪漫主义者,是不切合中国实际的。以中国最好的两所学校北大清华为例,它们进行自主招生已有十余年了。试点者,试验之意,即如果进行得顺利,是会慢慢过渡到像美国高考一样进行高校自主招生的。改革总得有个探索的过程,5%是北大清华刚开始进行试点自主招生时的比例。但十余载过去,教育部仍然死守着这5%的名额,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扩大为20%、50%……以至100%,从而顺利把中国的教育办成美国模式。何哉?
许多有识之士都在探讨教育公平的问题,提及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大清华的学生70%以上都是来自乡村的农民子弟。毫无疑问,他们是靠勤学苦读改变自身命运甚至整个家族命运的人。可如今这一比例已经降到20%以下。以陕西省为例,北大清华在西安三大名校(西工大附中、高新一中、西铁一中)共录取174人,占北大清华在陕西省录取的85%以上。城乡教育差别之大,可见一斑。我们无法统计那5%自主招生的名额又是如何分配的,但可以预想,农村学生绝对没有任何优势,单凭一个数据即可讲清这个道理,那就是自主招生时的费用,农村孩子就已经处于绝对劣势。比如到北大去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和面试,北京的孩子花费最小,因为他们不用花食宿费,交通费也少得多,而其它省市的孩子则要花交通费食宿费。这笔不菲的费用,到了农村孩子身上还会增加,因为他们离北京更远。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经济更加困难众所周知。
我们还可以做进一步设想,如果北大清华全部进行自主招生,并假设这些自主招生都走的是正规渠道,那到北京参加面试的孩子有几人是贫困山区的孩子?几乎没有出过远门见过大世面的孩子,他们到稍微大一点的地方都找不着北,到了北京见着面试官,会超常发挥吗?他们只会挥舞镰刀和锄头的手臂,能进行才艺表演吗?
当然,我们还有心照不宣的顾虑,那就是自主招生考试时的公平公正问题。从这一点出发,高考虽然不是最好的制度,但至少是最公平最公正的制度。我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一同走进考场,在规定的时间内答规定的题目,如果我的孩子成绩好,就会被北大清华录取,如果孩子成绩不好就会落榜。如此,我心里总是踏实的。考得上,是孩子付出努力的结果,考不上我死也瞑目,因为孩子的成绩不如别人。这种明明白白总比不明不白的暗箱操作来得强吧。
这就奇了怪了:中国的教育是万恶的应试教育,可这个千人骂万人咒的应试教育却是中国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只能骂,不能打,至少不能打倒。看来中国教育真是走入了困境。
作者| 金乾波
2.中国家庭教育 篇二
“钱学森之问”不是问大学, 而是问社会
教育再好, 还需要社会提供发展的空间。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更多是要问社会, 而不要仅仅问大学。
中国现在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在全国各地媒体和我们日常言谈中, 教育是最容易受到批评的。这就出现了很奇怪的现象, 一方面大家都在讲素质教育, 但另一方面又觉得素质教育行不通。一方面减负讲了多少年, 甚至教育部也发了文, 但是负减得了吗?
2009年, 上海参加了每三年一次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 (PISA) , 结果排名全球第一, 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震惊。2012年第二次的测试结果出来, 上海又是第一名。如果说第一次测试有一定的偶然性, 第二次总不能再说是偶然的吧!这个测试不是上海自己搞的, 是国际组织派人到上海来做的, 而且测试的对象是随机抽样, 包括最差的学校, 是一个全面的测试。测试的标准是公开的, 至今没有听到多少批评。我们一直在赞扬人家的教育怎么好, 但奥巴马在美国说中国的教育搞得好, 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差?为什么我们培养的人在国内发挥不了作用, 但到了国外很快就发展起来了?
杨振宁、李政道在西南联大读本科, 在美国读研究生和从事研究, 得诺贝尔奖主要归功于在美国受的教育。同样在西南联大打好了基础, 留在国内读研究生并继续从事研究的人为什么得不了诺贝尔奖, 而且到现在还没有突破呢?这也要问大学吗?我不是为大学推卸责任, 但说明这绝对不是简单的大学里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所谓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不是问大学, 而是问社会, 我想钱学森本人心里也很明白。他是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 但他公开发表的言论中并没有什么具体地肯定他在交大受的教育与他所取得成就的关系。他很幸运, 当初中美关系非常好, 所以他可以进入美国最尖端的军用部门。不管他是否加入了或者加入过美国国籍, 却享受着美国的国民待遇。如果是在1950年代的麦卡锡时代或者中美对抗的时代, 他能有这样的机会吗?根本不可能。钱学森回国之后, 国家也为他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期间, 他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得到了保证。与钱学森差不多同时回国的科学家中, 有的同样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是“两弹一箭功臣”。但也有人受到迫害打击。还有像邓稼先, 才华不在杨振宁、李政道之下, 起点也不低, 为国家的贡献足以与钱学森相提并论, 却因保密需要长期不为外界所知, 又没有能像钱学森那样安享天年。可见教育再好, 还需要社会提供发展的空间。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更多是要问社会, 而不要仅仅问大学。
社会不能过度干涉教育
片面要求社会公正一定要由学校来体现, 根本不尊重教学的规律, 让教育承担不应该承担的任务, 那么中国的教育是办不好的。
教学是人对人的艺术, 是因人而异、因校而异的。世界上的一些名校, 往往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规矩, 社会用不着去干涉, 学校如果什么都被社会干涉, 那这个学校是办不好的。现在我们校长规定学生不许带手机, 马上报纸就要讨论。实际上只要家长、学生签字同意, 不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 学校就可以做, 形成自己的传统。
韩国到现在为止, 还允许老师体罚学生, 一般是打到初中, 高中就不打了。日本规定, 幼儿园、小学、初中, 哪怕是冬天, 女孩子一律穿短裙, 男孩子穿短裤。到高中, 才可以穿长裙、长裤。我看小孩子的小腿都冻得发紫, 规规矩矩还站在那里, 这些都是有规定的。当然, 国情不同, 我们不应也不必生搬硬套, 但至少要尊重教育规律, 允许学校、教师在不违背法律和教育方针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而现在, 学校禁用手机, 马上会引发轩然大波, 引起媒体的普遍批评。学生考试作弊被学校开除, 法院却判学校违法。北京某大学一年当了8次被告, 全部输掉, 因为法院认为原告都是学生或家长, 属弱势群体。中学不敢组织学生春游, 除非家长签下免责承诺。小学教师下课后会看着学生, 不许奔跑嬉闹, 怕万一引起伤害事故担不了责任。甚至连社会上的人跑到大学自杀, 学校也脱不了干系。
片面要求社会公正一定要由学校来体现, 根本不尊重教学的规律, 让教育承担不应该承担的任务, 那么中国的教育是办不好的。
义务教育需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如果我们的义务制教育是一流的, 那么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就能处在基本相同的起跑线上
首先, 学校的公正要靠政府。义务制教育是强制的, 孩子到了规定的年龄, 家长或者监护人就必须要送孩子上学, 在美国, 如果孩子不上学是要申请的。义务制教育对政府也是强制的, 政府必须要保证孩子有这样的机会, 比如说这个孩子家离学校很远, 那么就要提供交通工具或者住宿。
教育部早就宣布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了, 我说应该公布国家义务教育最低标准, 多少孩子要配一个教师, 餐厅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公布之后让我们看有没有做到。像美国、日本, 穷乡僻壤的学校和城市的没有多大的差别, 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 但是基本设施都是有的。2001年初我在中国南极长城站时, 参观了毗邻的智利弗雷总统考察站的小学。这所小学只有十几位学生, 但有两位由国家派来的专职教师, 配了好几台电脑, 还开通了互联网, 学生们每年还能回国参加活动。当时得知, 有两位学生即将升中学了, 政府已决定再派一名老师, 同时确定由一位有专业学位的考察队员兼任物理教师。
我们说要办世界一流大学, 这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但是如果说要办成世界一流的义务制教育, 绝对可以做到。像上海那样, 义务教育的质量已经是世界一流了, 只要在硬件设施上都能达到先进, 在地区、城乡之间做到均衡, 那就是世界一流的义务制教育。即使是现在最贫穷落后的地区, 只要中央下决心调动全国的力量, 也不难使每一座小学、中学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师资数量或质量不够, 既可在本地培训, 也可以从外地招聘或从发达地区派教师轮流服务。如果我们的义务制教育是一流的, 那么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就处在基本相同的起跑线上, 今后能不能上大学、如何选择职业, 就靠你自己了。
任何国家的国民素质的提高, 任何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 前提都是从小的家庭教育。根据我个人的体会, 很多规矩、规范, 涉及信仰的某种行为, 最关键的是从小灌输, 习惯成自然。到了大学甚至是高中就来不及了, 或者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例如一个人不能撒谎, 就是一种习惯, 一种自觉的行为规范, 不需要讲太多的道理。而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养成了撒谎的习惯, 长大了是很难纠正的。你告诉他不能撒谎, 他会说撒谎的人很多, 为什么我不能, 甚至根本不相信世界上还有不撒谎的人。
现在的家庭教育为什么出现那么多的问题?根子就是他们的父母甚至是祖父母从小就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 将一些全人类都普遍认同的美德当作工具和手段。“文革”期间我当中学教师, 眼看我的学生变得开口国骂闭口“沪骂”, 老师处于被批判斗争的处境而无能为力, 还得昧着良心赞扬“革命 (下转第17页) (上接第12页) 小将造反有理”。我们私下感叹:将来等到这些学生为人父母, 成为国家栋梁, 他们如何教育子女, 管理国家?
教师的作用能否发挥, 结果也不同。以往中国人普遍崇拜“天地君亲师”, 老师的地位很高。“文革”前, 我当教师时不满20岁, 到学生家去访问, 有的家长还以为是他哥哥的同学。但一旦知道我是老师, 立即非常客气, 有的家长年龄可当我父母, 但对我十分尊重。如果家长的说法、要求与教师不同, 学生就会理直气壮予以拒绝:“是老师说的。”家长就会让步:“当然听老师的。”但现在, 老师在家长心目中处于什么地位呢?一方面有些老师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和地位, 从教幼儿园开始就接受家长送的购物卡和礼物, 千方百计利用家长资源;另一方面, 不少家长以为只要有钱有势就要左右老师, 他们怎么会将老师当作孩子的行为楷模和灵魂导师?
其次, 义务教育要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如果做到这一点, 就能纠正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现在强调不输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不是将责任交给每一个家庭, 因为家庭做不到, 但是至少进入学校, 孩子们要在同一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 往往就在义务制教育阶段, 所以大家拼命地往名校挤。国家要做的最基本的事情, 不是创造一个一个所谓的教育奇迹, 我很奇怪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为什么要跑到人大附中这样的学校去, 为什么不能到一般的学校, 或者是比较贫困的学校?难道还要花更多的钱制造一个个远远脱离中国实际的超级学校吗?如果一个国家不从基础教育开始, 不是通过政府做到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 不是使孩子从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 那么今后我们怎么保证这个国家稳定的发展?
3.反思中国式家庭教育 篇三
近来,药家鑫持刀杀人案件引起广泛关注。在此期间,上海浦东机场发生了一场人伦悲剧:顾女士迎接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儿子,母子二人因学费问题发生争执。儿子盛怒之下,从托运行李中拔出水果刀,连刺其母九刀,致其当场倒地昏迷。行凶之后,儿子竟然大摇大摆离开。
这样的案件毕竟属极端情形,未必能够说明什么。但在这种极端情形背后,确实也存在更多不那么极端的人伦悲剧,以及子女教育失败的个案。粗略的经验观察可以得出这么一个不那么严格、但也不至于离谱的结论:当代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存在严重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相比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失败,对于人格成长的负面影响,可能更大。
家庭教育的失败,其实与传统没有多大关系,而是现实的中国特色所决定的。从80年代开始,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广泛实施,孩子的教育就已经成为一个人们热烈讨论的广泛的话题。原因很简单:独生子女的这一结构,从根本上改变了父母、祖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四五个长辈围绕着一个孩子生活,其间的社会关系不可能不存在扭曲。
这就包括家庭教育的扭曲。儒家传统的家庭教育往往失之于严厉,孩子的个性可能因此受到抑制。独生子女政策导致孩子的地位在家庭中陡然提升,家庭教育便从根本上反转,普遍倾向于溺爱。家长们愿意满足孩子的任何愿望。就像顾女士,花费巨资供养儿子留学。只要是儿子提出的要求,不管是什么,顾女士总是想尽办法满足。
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家庭内部,根本就没有教育可言。教育的本质在于驯化孩子的欲望,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身体,尊重他人,包括父母,按照正当的规范生活。而现在,孩子的欲望可以轻易得到满足,他们很难掌握控制欲望的技巧。更糟糕的是,他们根本没有这样的意识。而一旦他们的欲望偶然不能得到满足,他们就认为遭受了奇耻大辱,而失去理智,如顾女士的儿子那样反应。
这样的反应肯定是极端的个案。更为常态的情形是,缺乏节制训练的孩子,也就缺乏社会生活的必要意识和技艺。他们不大关注他人的存在和价值,也缺乏规范、规则意识。
父母们在放纵孩子欲望的同时,又会从另一个方面对孩子施加压力。也是在最近,澳大利亚一名华裔学生李伟,因不堪忍受压力而弑杀母亲。尽管他已经非常优秀,但母亲还是要求他拿到更为完美的学业成绩,为此,李伟长期闷闷不乐。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在分析药家鑫杀人动机时也提及,枯燥的钢琴学习给药家鑫精神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这样的说法是否准确另当别论,但父母在学业上给孩子施加巨大压力,确实非常普遍。
这种态度同样与一胎化政策有关。生活在传统的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向上流动的可能性,这让中国人向来就有望子成龙的心理。一胎化政策则让这种心理达到畸形程度。这一政策大大增加了养育孩子的风险,为降低和控制风险,父母会大幅提高在孩子身上的平均投入,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就大幅度提高。
正是这一点心理,加上物质主义伦理学、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等因素,让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策略严重失衡:家长们普遍瞄准那些有利于孩子在未来社会竞争中所需要的技能,尤其是获取物质收益的技能,投入巨资进行培养,其他方面,包括道德伦理意识和与人相处的技巧,则相对地被严重忽视。不幸的是,学校也受到整体社会风尚的影响,同样严重地忽视这两个方面的教育。如此失衡的教育,不可能不造成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偶尔出现一些极端的人伦悲剧,也在所难免。
应当说,很多家长在看到孩子的一些不如人意处时,都会有所反省。舆论也在持续关注,一些有识之士也发出了改变现状的强烈呼吁。但若干年来,情况似乎并无改善,反而愈演愈烈,呈现出积重难返之势。
这个问题终究是需要解决的,那么,整个社会,尤其是教育、文化界,至少应当就家庭教育失败的问题,展开理性的持久讨论。这样的讨论最起码可以唤起更多家长对这个问题进行自觉反省,而这就有可能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家长们的教育之方。
需要反思的还有整个社会。我们在为孩子树立各种榜样时,大多是公众人物,为人父母的楷模作用却很少提及。希望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的孩子最景仰的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而不仅仅是某些公众人物。
4.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 篇四
我认为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在于大学的考评制度。一学期的课业内容评价都决定于一次期末考试的一张卷子,这是大学考评制度的非常不合理之处。在此制度下虽然也有平时成绩,但这都是虚的,要么大家分都差不多,要么就是仅凭几次课下应付的毫无价值的作业来稍微拉开点档次,或者就凭任课老师对学生的个人喜好来定。不过现在有一些重点院校实行这样一种考评制度,就是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很大比重,平时作业都是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和实践能力,这样一来即使期末卷面成绩考满分但平时成绩若不好也可能过不了关。我认为这种做法值得借鉴。我认为目前大学教育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创新,无论是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现在大学生能否毕业的标准就是毕业论文,而近年来毕业论文抄袭现象十分严重,大部分论文不是学生本人自己创作的,内容东拼西凑,毫无新意,这就造成了一些学生大学四年都在玩,而到毕业之际临时拼凑一篇论文就能顺利毕业的现象。
总而言之,大学的老师同学们一定要在工作和学习生活中多善于思考,多发现问题,决不能让自己的思想、思维局限于课本、盲目迷信课本,应该对学术问题多进行探讨,多进行善意的学术批评,从而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促进学术的创新与进步。
美国大学和中国大学教育体制完全不同,整个课程很短,上课需要做的功课也不多,但回家的作业是相当恐怖。每节课最后的投影上面所显示的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是一本本书的名字,学生的作业就是把这些书从图书馆借出来,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之后,全班讨论这些书„„在中国,学生们往往在学校呆很长的时间,每天上七八节各种各样的课,但回宿舍后,除了写作业没有什么太多的任务。但在美国的大学,一个学生一天在学校顶多上个两三节课,可是老师在下课时所抛下的一黑板借书单和一篇论文给学生带来的负担可不比在学校上一天课少。正是由于大学这种对阅读高水准的要求,美国的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美国人坚信,只要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好,他就有能力接受新知识,也就可以弥补在其他方面的缺陷。
美国大学没有严格的课堂教学规范。师生互相介绍,是每位任课教师第一次上课时约定俗成的习惯,表明了教师对每位学生的重视,以及学生对整个教学的主导和参与。此外,师生在仪表和衣冠方面没有明确的限制性规定,大多教授着装休闲,学生穿着更是随意,穿着拖鞋、背心、短裤、短裙上课者不乏其人;学生可以一边听课一边喝咖啡、茶、果汁等饮料,甚至可能把早餐带到课堂;因故迟到,可直接入座,不必经老师许可;上课时若有疑问,学生可不必举手随时向老师提问,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无需等到老师讲完一节课的内容。课后问题,也可以通过Email向老师请教。
美国大学课堂上普遍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一个老师对应大约20来个学生,和小班教学差不多,课堂氛围比较轻松。一般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研究主题和一系列子课题,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由3至5人组成的研究小组,各小组就教师布置的问题逐个讨论,每个学生依次发言,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可加入任何一组。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和老师进行争论,在某些方面向老师提出改进意见,甚至对老师的观点进行批判。此外,课堂演示也是常用的教学形式。通常由学生单独或者几个学生一起,按教师的要求就某一专题做准备,或去图书馆找资料或去实地考察,然后在课堂上作演示。可以运用多媒体、实物资料或真人表演等,分别就该专题作生动、直观的演示。演示完后,提出一些相关问题,供大家思考讨论。通过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以及学习资源的互动,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团队
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不是课堂的决定者,而是引导者,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和研究方向,鼓励学生作出自己的结论。这是和中国课堂最大的不同。
对比美国和国内的一些名牌大学课堂,美国的教学总时数大约只相当于国内大学的60%,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自己学习上,而不是听课上,也就是说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于上课时间。在课外,学生不仅要读书、写文章,更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所选的课程每学期一般都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作几次PUBLIC PRESENTATION(主题发言),为了准备这个发言,学生常常要在图书馆查阅很多资料。有些课程在结束时,只要求提交PAPER(论文),学生更需翻阅大量的书籍。有些课程也要求考试,但成绩只占总分数的50%,平时的“发言”或“论文”都是考查内容。准备PAPER、PRESENTATION的过程,恰恰是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的过程。老师们既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有关教学内容的讨论,更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地学习、锻炼和提高。
与中国高校课堂教学相比,美国大学课堂教学体现出宽松活跃、丰富多彩的显著特点。中国大学课堂教学气氛严谨肃穆。许多大学定有严格的课堂教学规范,如上课及下课前由班长或值周干部叫“起立”,教师鞠躬答礼之后,学生方可端正坐下或离开教室;师生要仪表端庄、衣冠整洁,不得穿拖鞋、背心、超短裙或赤脚上课;师生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要文明得体,不得吸烟吃零食;学生要认真听讲,有问题须等教师讲完一节内容之后方可举手示意,经同意后再起立提问;学生因故迟到,须经教师同意后方可入座上课等。
中国大学课堂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一般多为“单向传授型”,或曰“讲座型”,即教师站在讲台前讲授,学生坐在下面听讲做笔记。教师充当的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充当的是知识接受者的角色,处于受动地位。整节课基本上都是教师在讲,学生洗耳恭听,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很少有课堂上的相互交流,即使有交流,也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相较而言,美国大学课堂教学形式则显得丰富多彩。一般多为“双向交流型”,即侧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教室里没有高高在上的讲台,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或与学生围坐在一起。教师不单充当的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更多充当的是课堂教学组织者、协调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学生不光充当的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角色,更多充当的是积极参与者的角色。
这里着重介绍一下美国大学两种典型的课堂教学形式:讨论和演示。
美国大学多采用讨论式教学。每节课结束前,教师将下节课需要学习的教材内容、补充材料和讨论问题布置给学生,供学生准备下节课学习讨论。一般先由教师作引言和概述,然后分小组讨论(五、六人一组),教师可加入任何一组。各小组就教师布置的问题逐个讨论,每个学生依次发言,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全班集中,每个小组推举代表陈述本小组的观点,或自由发表意见,或向教师提问。最后由教师作总结。有时也随堂放录像,然后就录像内容进行讨论。十几个人的小班则不分组,全班围坐成一圈,由教师引导讨论。总之,中国重视教学规范,强调课堂教学秩序与纪律,美国则重视营造自由、宽松、随意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国突出“教”的作用,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处于主导地位,“学”处于从属地位,教学关系为单纯主客体关系,而美国则突出“学”的作用,特别是强调“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交流,教学关系互为主客体。这种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点既生动地折射出中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同时它又深深地植根于这一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之中。因为中国人多,中国年龄两极化正在变大,再加上中国家长长期沉淀下来的传统思想,实行真正的素质教育还需要时间,并不能着急。如果太急于表面上成果,只会是情况更加糟糕。说说我自己的一点看法:应试教育并没有错,问题的跟本在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管理的上,填鸭是的教学方式只是灌输,并不是学习,学习是一个动词,应该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行为,但是我国现在的教育管理模式把学生变成了被动的,甚至有一部分变成了叛逆的。社会中失
业的越来越多,能就到业的越来越少!为什么?在从小开始的教育中就被忽视的问题!如何学习!学习新的环境,学习新的社会,学习新的社交,学习如何学习的更有效率,如何使自己更能适应需要不断学习才能生存的社会!虽然现在的学校要比以前好了很多,但是这种扭曲了的教育管理模式是应该尽早拿到台面上来说说了!应试没有错,需要改变的是从小就应该开始的教育管理方法!
近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或许可以回答,原话我有点记不清了,大意是:如果一个人把他从学校所学的东西全都忘记了,那么,在他身上剩下的就是教育。这就是一位伟人对于什么是教育最精辟、最直白的概括。以我的个人理解,爱因斯坦所说的教育就是当下我们整个社会所最关心的素质教育。非常简单,也非常明了。在爱因斯坦眼里,一个人素质到底有多高,与其在什么学校学了什么,甚至取得了那些成就,都没有直接关系。反之,如果把这些表面所罩的光环统统去掉,比如什么院士、博士硕士、几级画师、几级琴师、什么专家学者等头衔都去掉,在其身上所沉淀下来的就是一个人真正素质的水平体现。素质教育在美国作者黄全愈的儿子黄矿岩七岁来到美国,二年级时老师布置了一篇研究报告,而且至少要有三个问题,写满两页纸,为了完成这个作业,矿矿从图书馆借了十几本书,完成了作者一生所见到的最简短的论文,先不说论文的内容,就这次研究的经历,孩子始终处在一个独立工作的状态下,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筛选材料,去决定研究的方向,这个收获比研究报告本身更具有价值。这种研究报告式的作业一直贯穿小学、中学,只不过每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小学侧重的是对孩子收集资料,独立提出问题的研究能力的培养,中学确定研究方法,实施研究计划的能力。这些研究报告里跳动的是孩子们充实而活跃的思维。当中国的孩子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原地踏步走的时候,美国的孩子却已在操场上四处奔跑领略创造的快乐了。我们在嘲笑美国的基础教育不扎实的时候,人家的科技却发达了。教育与科技是一个正比的关系,人家科技发达了,教育也一定先进。中国要想走在世界的前列,那就要先从教育下手,真正的实施素质教育。
从理论上讲,人人都可成才。但每一个人成的“才”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一个人的个性特征素质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适合做技术工作,有的对绘画感兴趣,有的对写作感兴趣等,这些个性特征素质不完全因为教育的环境、位置的锻炼等外在的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因此,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减轻学习负担那么简单,而应是因人、因材施教,使特定的孩子尽可能充分地发挥其特定基因所决定的素养,发挥其特别潜能,从而对国家、对社会做出最大贡献。笔者认为,开展素质教育,就要尽可能多地开设素质教育课(如文学、艺术、手工等),建立学生兴趣学习小组,因学生的兴趣、特长而分班,并对教师进行提高发现天才儿童能力的培训,使有特别天赋的天才儿童的天赋有机会去尝试,有机会被发现。同时,充分发挥现有的各级少年文化宫、少年体校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掘各类超常天赋的儿童,对其给予特别培养。
5.中国式家庭教育调查问卷 篇五
中国式家庭教育调查问卷
尊敬的学生家长朋友:
你们好!
人的一生离不开四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而来自家庭、父母的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当 “爱攀比”、“爱包办”成为部分“中国妈妈”的标签,不得不令人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什么问题,我们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我们的家庭教育应当怎样进行调整和改进。
说明:请你务必认真填问卷和联系方式,因为我们将会根据问卷回答内容给您做分析反馈!这将对你以后的教育方法有所帮助,谢谢配合!!(以下问题打钩即可)
问题1:您最关注孩子哪个方面的情况?(单选题)
□身体□学习□思想品德□个性□其他
问题2:您是否由孩子自己决定是否参加各种课外班?(单选题)
□从不□有时□经常
问题3:孩子在家参加家务劳动吗?(单选题)
□从不参加□经常参加□偶尔参加□不要求他做
问题4:您是否了解您孩子的兴趣、爱好、朋友圈等?(单选题)
□了解□一般,不太了解□不了解
问题5:您是否要求孩子进入班级的前几名?(单选题)
□从不□有时□经常
问题6:您和孩子的关系如何?(单选题)
□关系平等,相互理解和尊重,经常交流和沟通
□比较亲密,孩子有什么想法愿意和家长交谈
□尊敬家长,但不能主动和家长谈心里话
□家长包办,孩子比较少打理自己的事
□关系疏远□关系紧张,有对立现象
问题7:您对孩子将来的期望是什么(单选题)
□当技术工人□当国家公务员
□成为文艺、体育方面的专门人才□参军或当警察
□做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出国
□做一般商业、服务业工作□当企业家
□任其自然发展
问题8:你孩子哪门学科是薄弱学科?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其他
您孩子的姓名:年级:就读学校:
你的姓名:联系方式(手机):
6.中国市场上流行的家庭教育图书 篇六
知识爆炸时代,人们最需要的是选择与判断能力。至要莫若教子,而教子首先要择教。仅就家庭教育图书而言,就足以让家长们眼花缭乱。很多观点上存在问题的图书,不仅让很多儿童成了“失败者”,丧失了自信,陷入恐慌和痛苦之中,也加剧了代际之间的冲突。目前,中国市场上流行的家庭教育图书,主要有以下几大类。提供给大家,以便有个正确的了解。
第一类热点图书是古人教子类的书籍。例如: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
第二类热点图书是介绍外国的教子经验,如意大利的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英国的洛克的《教育漫话》、日本的铃木镇一的《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日本的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意大利的蒙泰梭利和德国的卡尔威特以及英国的斯宾塞等名家作品。与此同时,海外华人作家刘墉和学者黄全愈等人的系列作品也大量出版。应当说,外国的教子经验中传达出许多珍贵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方法,是值得借鉴的。我曾评论《窗边的小豆豆》一书说:“黑柳彻子对于童年的发现,不亚于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问题在于,如果采取照搬照抄的机械做法,就会脱离中国的实际,甚至可能伤害孩子。
第三类热点图书是赏识激励孩子的内容,如周弘的《赏识你的孩子》和卢勤的《告诉孩子你真棒》等。长期以来,中国的父母对孩子训斥多于表扬,因此,引导父母多鼓励孩子是完全必要的。这也是赏
识类图书热销的基础。需要我们冷静分析的是,任何教育都不宜走极端。对孩子以表扬为主永远是对的,对孩子不能没有批评也永远是对的,实践证明,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
第四类热点图书是名人教子的故事,最经典的当属《傅雷家书》。近年来,许多作家写了教育孩子的体会与经验,如周国平、毕淑敏、肖复兴、舒婷、陈村、秦文君等等。这是一些有特殊价值的文学化了的教育作品。这些优美的故事往往感人至深,也不乏独特的思想与智慧,但与其说是教育著作不如说是文学作品更好。教育总是个性化的,即孩子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孩子自身的条件与生活的背景都是不同的,孩子需要的是适合他的教育,而不是让孩子去适合某一种教育。说具体些,父母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但务必要从自己的孩子的实际出发。
第五类热点图书是介绍素质教育的理念与经验,其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被凸显出来。如美国的肖恩柯维的《培养杰出青少年7个习惯的方法》、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赵忠心的《赵忠心谈家庭教育》、尚秀云的《法官妈妈给父母的90个建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专家们写的《忠告天下父母丛书》和《习惯培养有方法丛书》(《十几岁,决定孩子的一生》、《自主学习决定成功》、《爱心决定成长》、《学会尊重成功做人》、《责任感成就未来》)、陈建翔主编的《他们影响了一亿家庭-----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十大家教主张》、李镇西的《做最好的家长》、魏书生的《好父母好家教》、孙云晓的《好父母好方法》和《好孩子好习惯》,卜卫的《媒介与儿童教育》,还有宗春山的《断乳----
中国家庭亲子冲突剖析》、关颖的《家庭教育与孩子成才》以及《告诉孩子自救自护119招》、《我的家怎么了》、《我只养你到18岁》、《藏在书包里的玫瑰》等等。十分可喜的是,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与经验的图书越来越受到广大父母的欢迎。《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孙云晓儿童教育12讲》。
第六类热点图书是婴幼儿教育,这是非常稳健的畅销品种。如《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区慕杰主编的《中国儿童智力方程》、晏红的《培养幼儿好习惯》、徐国静的《有一笔资产----母乳新发现》等等。张楠主编的《幼儿画报》发行过百万并持续多年也是一个证明。
毫无疑问,热点不是全部。最畅销的未必是最好的书,最不畅销的未必是最不好的书。例如,赵忠心是中国第一个开家庭教育专业的教授,对家庭教育的历史与现状都有精深的探索,但他的著作未能畅销,这是一个遗憾的现象。
7.中国家庭教育 篇七
主要栏目:特别报道、教学纵横、课改在线、教材点击、教改实验、教学研究、教学评价、课例评介、案例透视、教学频道、考纲解读、高考高参、中考指南、命题研究、试题研究、解题研究、习题研究、试题荟萃、竞赛之窗、他山之石、教育技术、教研视窗、信息速递、编读往来。
热切期望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为本刊撰写稿件
定价:2011年每期定价4.50元, 初中版全年每份54.00元, 高中版全年每份54.00元。
订阅办法:到当地邮局 (所) 办理订阅手续, 初中版邮发代号为8-265,
高中版邮发代号为8-264;错过邮局订阅者可直接汇款至中国
数学教育杂志社市场部办理邮购。
联系方式:
邮政编码:110031
单位:中国数学教育杂志社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宁山中路15号
电话:024-86232729 (初中版)
024-86209956 (高中版)
电子信箱:jcme_c@163.com (初中版)
8.中国家庭教育 篇八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是教育子女成才的第一所学校。成功的家庭教育能为孩子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孩子,我们不敢失败,不能失败。我们关注中国家庭教育,就是关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2008年9月20日,在震后余生的成都龙泉驿,中国家庭教育高层论坛隆重开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家庭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然而在物质生活大大改善的同时,能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的家庭并不多。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单亲家庭、家庭暴力等现代家庭危机也随之出现在无数家庭之中,家庭教育成了令很多人头痛的事。在孩子身上都寄托着家长的期望、社会的期待,他们有成长的烦恼、有学习的压力、有情感的困惑等问题。不懂得如何表达,不知道和父母如何沟通,从而导致家庭功能的失调、家庭亲情的淡化、家庭观念的淡薄等等。这些问题使家庭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惑。
在5·12地震后,生活在灾区的孩子们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这些孩子有的失去双亲成为孤儿,有的面临进入家长新组建的家庭生活……如何帮助在地震中生理和心理受到伤害的孩子走出阴影,成为中国家庭教育高层论坛关注的一个新视点。
“家庭教育”话题吸引多方关注
此次论坛由求是《小康》杂志社、四川省发展经济学会主办,中国家庭教育高层论坛组委会承办,在成都龙泉驿区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论坛。
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李登菊发来贺信。求是《小康》杂志社常务副总编魏群、四川省人大原常务副主任孟俊修、四川省原副省长韩邦彦、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殷建中、中共四川省委研究室副主任任丁、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黄相怀、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所所长皮艺军、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原副主任胡代全、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亿万青少年普法行秘书长任鑫、四川省发展经济学会会长兼省政府顾问刘茂才、四川省社科联副主席梁守勋、四川省青少年犯罪研究室主任胡光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培训部主管兼《中国教育学术前沿》副主编姚云、解放军总装备部司令部青少年心理研究院主任杨冠华、四川省社科院人才研究所研究员杳有梁、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原副主任张兴廷、北师大教育学院中小学管理研究所所长吴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基金部主管杨昌勇、河南省许昌市家庭教育中心庄汝伟、四川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张皓等出席了论坛。
组委会副秘书长杨泽南宣读了李登菊常委的贺信,贺信中说,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家庭教育的好坏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非常重要。希望与会的同志们为搞好我国家庭教育出谋献策,也为四川的青少年教育多提宝贵意见。
魏群在讲话中表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的家庭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然而在物质生活大大改善的同时,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家庭暴力、少年网瘾、少年早恋等等,现代家庭教育问题和家庭危机也随即出现。家庭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老方法不灵、新方法不灵,家庭教育的理论创新已经迫在眉睫,家庭教育是否科学也已经成为关系到我们和谐社会目标达成的大事。
韩邦彦指出,在龙泉驿举办这样一个论坛,很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龙泉驿区内从上到下,多年来都很重视教育事业,特别是龙泉驿区委委托区关王委,经常把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做为他们主要的议题,以点带面,总结经验,开办家长学校,并总结经验,经验丰富。另外龙泉在家庭教育上还有很多创新,比如这次会议的协办单位龙泉快乐家庭教育会所。他们成立不久,但是做了很多有力的工作,是一个有政府支持,由专家组成的社会力量,帮助了许多辍学、厌学的孩子重返学校,又重新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会所做了不少工作,也有创新,成为社会、学校、家庭的得力助手。他们在这方面有基础,所以我相信这次会会开得有深度,有成效。
唇枪舌战:东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在论坛上,来自各地的专家围绕未成年人犯罪、家庭教育的心理矫正、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影响等方面话题,展开热烈探讨,并结合国内家庭教育方面的现有具体情况,探索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力求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培训部主管、《中国教育学术前沿》副主编姚云发表了以“西方家庭教育新观念”为主题的学术演讲,以西方家庭教育的观念,对现代中国家庭教育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大胆新颖的看法。比如家长该给孩子教什么,不该教什么,提出了与中国传统观念不同的观点,引发了专家学者们对东西方教育差异的激烈讨论。
姚云认为,现代中国家庭教育应该借鉴西方的模式,完全按照自由平等的原则,要求家庭教育孩子要以完全诚实、现实的态度对待生活。另一位专家则以中国传统美德为例发表了不同看法。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在沟通和交流中不断进发和升华。
别以爱的名义害了地震孤儿
汶川大地震过后,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地震孤儿的生活和教育问题,全球在红十字会登记的愿意收养汶川地震孤儿的家庭甚至超过了孤儿的数量。四川省青少年犯罪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胡光伟在发言中讲到,要吸取唐山大地震孤儿处理方式的经验教训,不能重蹈覆辙。唐山大地震的那些孤儿是在我们国家和党的特别的关照之下而成长起来的,但是特别的关照就造成了唐山孤儿他们是特别特殊的一个群体,但是全国人民吃不饱肚子,市委书记特批给那些育宏院里面的孤儿吃细粮,最后竟然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出现了浪费粮食的现象。给予孩子的爱一定要适度,过分的溺爱只会让孩子觉得一切来的太简单,不知道珍惜。千万别以爱的名义害了他们。
家庭教育任重道远
由于家庭教育不成功导致的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比例从2001年的60%上升到了2005年的74%。在论坛上,来自政府机关、高等院校的家庭教育专家围绕未成年人犯罪、家庭教育的心理矫正、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影响等方面话题,展开热烈探讨,并结合国内家庭教育方面的现有具体情况,探索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力求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还讨论了“家庭美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家庭教育的误区与出路”等倍受家长瞩目的话题,并提出了“用科幻小说对孩子进行心灵治疗”、“家庭教育的心理矫正”等前沿教育方法。
9.中国家庭教育 篇九
不知不觉,走上教师已有一年之久,这一年,三尺讲台,成为了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牵肠挂肚的地方,它是神奇的,它能让我们含辛茹苦的教书育人梦在一代代飞翔的学子身上实现,能够让我们的感人肺腑的动听传说在一年又一年的教室中流传。
平日里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教育的意义已深深触动了我,我体会到的是教育是伟大的,也是渺小的。教育的伟大,体现在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影响到孩子一生的方向。然而在当学校教育与孩子的天性相违背时,教育又显得那么的软弱无力。
10.中国式家庭教育的五大硬伤 篇十
第一、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爱。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除了溺爱,严格的中国父母们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也相当可怕。
第二、心灵施暴,扼杀独立人格的树立
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如果我们的老师从小就遭受着一种心灵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陈旧的理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责任再次落到他们身上时,我们所享受的待遇将是多么可怕呀!
第三、物质刺激,变相拜金主义的诱导
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物质刺激这个词语一定并不陌生。这好象是中国父母们独有的杀手锏:考试成绩全部85分以上,给孩子买飞机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进入前三,奖励100块钱。当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在孩子的心灵里,这是一种变相的拜金主义诱导,也许正是从这一刻起,一道腐败的大幕已经悄悄拉开。
第四、动辄体罚,应试教育的最好帮凶
体罚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特别是在农村孩子和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里。中国家长们理由万千,什么“不打不成才”、什么“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于是一个崭新的轮回继续着:被棍棒打出来的父母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孩子,被棍棒打出来的老师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学生。谁都知道,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是不对的。但对于等好成绩都等红了眼的父母们来说,他们管不了这些,他们最舒服的感觉和称心的方式就是全力支持学校教育,做好应试教育的帮凶。
第五、朝令夕改,缺乏教育目标的远景性和阶段性
11.个性教育:中国教育的最大缺失 篇十一
曾听说过这样一件事,说有一个专家到某个学校去做一个关于个性的讲座,校长问专家,讲座的题目是什么呢?专家答道,“张扬个性!”校长听了,隐隐觉得“张扬”这个词有些不妥,遂询问专家的意见,问能否改成“突出个性”?专家答道,“中国的教育就是太温和了,太缺乏个性了!你的这种提法就是缺乏个性的一种表现,因此讲座的题目一定要是张扬个性,而且张扬两个字还必须要突出,要让人们一眼就看到张扬。只有张扬个性,才能使人们认识到个性教育的重要性!”
在缺乏个性的教育下所培养出来的人,都是一群人云亦云、没有自己观点的人。同一种教育氛围中培养出来的都是同一种思维的人。
同时,个性教育的缺失最直接的结果是必然导致创造性的缺乏。个性是创造性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
从小的方面说,学生已没有了自己独立的思维,小的时候听教师说什么便是什么,大了以后听专家说什么便是什么。作文已是固定化的模式,如记一件好事,学生们的第一反应便是拾钱包交公,扶盲人过马路,照顾孤寡老人……他们的大脑已僵化,已模式化,根本不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而是背范文、抄范文。论文更是抄袭不断,一篇洋洋洒洒几千字甚至上万字的论文,除了注释和参考文献上面的,再除去自己隐性“参考”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又有多少呢?
从大的方面说,人们往往反思中国的“诺贝尔奖”在哪里?为什么中国至今还没有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归根到底,就是中国的教育出了问题,中国的教育把本来不同的、千差万别的人培养成了相同的、一模一样的人,把本来具有不同想法的人培养成了具有相同思维甚至没有任何想法的人。在说明中国教育对“创造性”的“贡献”时,有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子,在一节课上,教师问学生们,“雪融化了以后是什么?”“是春天!”可这样的答案却被老师用一个大大的“X”封在了学生的大脑里!多么可贵而富有创造性的想法啊,就这样被扼杀了!
反思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如今我也成了一名教师,在缺乏个性的教育中所成长出来的我,是否仍在培养着和我一样的人呢?我在反思!在缺乏个性的教育中所成长出来的我,是否有能力去培养具有个性、创造性的人呢?我在反思!
12.中国家庭教育 篇十二
王瞾目特别报道、教学纵横、课改在线、教材点击、教改实验、教学研究、教学评价、课例评介、案例透视、教学频道、考纲解读、髙考高参、中考指南、命题研究、试题研究、解题研究、习题研究、试题荟萃、竞赛之窗、他山之石、教育技术、教研视窗、信息速递、编读往来。
烫論窗瓦滔gmi Lmmr顋怨漪黎额_穹_游
定价:2016年每期定价6.50元, 初中版全年每份78.00元, 高中版全年每份78.00元:
订阅办法:到当地邮局 (所) 办理订阅手续, 初中版邮发代号为8-265, 高中版邮发代号为8-2 6 4;错过邮局订阅者可直接汇款至中国数学教育杂志社市场部办理邮购。
联系冇i t:
邮政编码:110031
单位:中国数学教育杂志社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宁山中路15号
电话:024-86232729 (初中版) 024-86209956 (高中版)
电子信箱.jcme_c@163.com (初中版) jcme_g@163.com (高中版}
我建舞台你展才华
【八物_ 传证藥E事】
我刊现面向全国征集数学教育教学与研究领域的优秀人物在本刊上宣传。征集对象为长期从事数学教育研究的获市级以上优秀教师称号的一线教师。包括教育专家, 特级教师, 数学教育专业毕业的学校校长, 以数学教育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 市级以上数学教研员和荣获教学大奖赛一等奖的年轻数学教师等对我国数学教育有突出贡献的教师。
有意参选者请将详细资料发至本刊编辑部。
【字腋昌传征謂启事】
我刊现面向全国中学开展学校宣传活动。将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领导艺术、管理方法和取得的荣誉、成绩等进行宣传。
重点征集省级和市级重点中学、数学特色学校、数学课题实验学校、数学竞赛恃长学校和其他特色学校。
有意参选者请将详细资料发至本刊编辑部。
【刊較共膣启事】
为了更好地面向基础教育, 提高我刊社会影响力, 我刊将开展刊校共建活动。
我刊将为共建学校开辟一定的专栏或优先发表共建学校教师的研究成果, 面向全国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成绩。
欲参加共建的学校可将详细资料发至本刊编辑部, 具体共建事宜协商确定。
【技市字JTtsi X信戀翮翻书信屋启事】
为了帮助一线教师及时了解学术动态, 我们将利月本刊部分版面, 刊登省级以上数学教育教学学术会议、数学教学教辅材料和专著等与数学教师相关的各种信息。
13.中国家庭学校教育如何突破瓶颈 篇十三
大家都知道当下中国教育有诸多不合理,不规范,不正常现象。于是很多名人,专家,学者纷纷抱怨牢骚一大片,也说出来很多人的心声,诸如:中国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受伤害的过程等等。但遗憾的是这些人往往只喜欢耍耍嘴皮子,过过嘴瘾,从来不知道身体力行的用实际行动做点具体的事情。
还有很多所谓的专家学者也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采取了所谓一些实际行动,美其名曰来改变这种尴尬的现状。所以首先出现了很多励志感恩教育。通过激发学生们的孝心,感恩心理来来达到催泪的效果,学生们本来很单纯,被这些所谓的专家一忽悠很容易哭成一片;还有稍微有点技术含量的,就是借着英语,亲子关系,素质教育,潜能开发等作为载体做同样的事情。通过让孩子们动情来找到负罪感,从而引导学生们更好的学习,取得更好的成绩。错误之处在于莫名的把好好学习提高成绩作为孝顺和感恩的条件,变成了一桩交易,这是个原则性的错误。孝顺感恩本来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有条件呢。这样讲只能更多的加重学生学习的压力,让这些孩子们从内到外都不堪重负。
更可耻的是这些事情做了之后表面上看起来都没有问题。而且还有点冠冕堂皇,但实际上缺乏了一个核心的东西,就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学生们心潮澎湃之后往往更加的失落,可能会变本加厉的打回原形。因为他们的处境没有改变,那为什么会出现当下的所谓“不良表现呢”,因为他们长期以来的生活,学习环境使然。所以类似这些培训顶多只是解决“道”层面的一点问题,更重要的“术”方面的问题却根本没有解决。
那么所谓的这些专家为什么从口头到实际永远只停留在牢骚或者片面解决问题的水平上呢?归根结底是教育评价体制的问题,这种体制直接导致了畸形的学校,家庭,老师和学生,大家彼此之间互相牵制。没有空间,没有正常的科学的统一标准,大家施力的方向完全不一致,矛盾百出,身心疲惫。目的只是追求单一的分数。所以专家们不管用什么理念什么方法做教育,好像永远也逃不了这个几千年来的魔咒:科举制度的.学而优则仕。都是以提高成绩来作为前提,这个出发点和方向本身是错误的。所以表面再好的东西也不会持久。
这些专家的小聪明之处在于,他们知道一旦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脱离了提高分数可能只有死路一条。用这种心理赚的钱和那些商家的黑心钱我认为没什么区别。
那我们究竟该如何做呢:
第一步,有良知的家长们首先要认真思考,要想办法解决问题。因为首先伤害的是自己的孩子。至少做到孩子回家之后记住要雪中送炭,从心理到外在关怀,切记不要雪上加霜,动不动就问成绩,问作业写完没有。这样操作的的后果是迟早可能出问题,因为每个人的承受能力都是有限的。即便顺利上大学毕业工作,学的书本东西能用多少呢?成绩再高谁还会在乎呢,毕业证除了敲门以外恐怕也不见得不能帮你多赚钱吧。
第二步:老师要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要强求学生,其实每个人以后有没有好的发展关键不是看分数是不是很高,而是看自己的优势有没有发挥到极致。所以老师自己心里要有平等心,要鼓励每个人。要找到赏识学生的借口,要找到和学生开玩笑,幽默的借口。要让学生们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体会到自己在成长。
14.洛克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篇十四
洛克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刘红梅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摘要]:洛克的教育思想无一不代表了当时资产阶级的利益,对英国社会甚至欧洲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英国人的风度和气质得益于洛克《教育漫画》的广泛传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洛克教育理论中所倡导的绅士教育目标,塑造了传统英国人的全部性格。用其思想来省视当今中国的教育,我们仍可以得到莫大的启示。
[关键词]: 洛克;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启示
一、洛克简介及教育思想
约翰•洛克(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主要著作有:《政治论》《人类理解论》《教育漫画》《贫穷儿童劳动学校计划》。他出生于一个律师家庭,父亲是一个清教徒。1652年进入牛津大学的基督支委会学院,学习哲学、物理、化学和医学,先后获得牛津大学的文学硕士及医学学士学位。当时学校主要负责人都支持资产阶级革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家庭教育及熏陶,使洛克形成了同情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倾向。曾担任英国著名政治家沙甫伯利伯爵的秘书、医生及孙子的家庭教师,深受其政治思想的影响。洛克的教育与他的社会政治观、哲学观有密切的联系。
在社会政治观上,他坚持国家起源于契约及自然权利的理论,对自然权利的具体内容他概括为:平等权、自由权、生存权、财产权。特别是强调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与生存权同样重要。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并将国家权利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他是第一个(也是唯一)将自由提到“其余一切的基础”这样的高度来认识的思想家。这一思想不仅在当时英国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也给整个世界的资产阶级革命带来了深远地影响。
在哲学上,继承并发展了培根以来的唯物主义经验论,论证了“白板说”,否定了天赋道德原则。他在《教育漫画》中这样写道:“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洛克对教育的重视。
在教育思想方面,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仍是培育一位合乎社会的需要的标准绅士,藉由教育洗礼后的绅士人才,能使国家繁荣、进步。他认为绅士必须具备体魄、德行、礼仪、勇敢和智能这些不可或缺的良善品质。所谓的绅士教育,主要透过“德行”、“体育”及“智育”三方面配合而成。在三者间“德育”仍是首要的关键。他在《教育漫画》中认为,“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直接的德行……其余一切的考虑与成就都应退避都应该让它一步……一位绅士在德行上应具备„勇敢‟、„礼仪‟、„智慧‟、„克欲‟等品质”。在体育层面上,洛克说道:“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身体健康同精神健康同样重要,不善于用心的人做事决不能遵循正当的途径;身体孱弱的人就是有了正当的途径也决不能获得进展。”他认为从小就要对幼童实施锻炼,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从事体育活动,使其有健全身心发展的基石。在智育发展上,他认为这只是很其次的。由此可知,洛克认为“良善德行”、“人格”比知识的汲取更为重要。
此外,洛克还提出了技术教育的思想。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除了培养一位绅士外,技艺教育及手工的培养亦不可或缺,他认为绅士还应具备一到两门技艺,特别是手工技艺。
二、洛克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教育的启示
(一)在德育方面的启示。
我们一向奉行“德育为首”的观念,一个人首先必须要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从中国的封建教育思想开始,“德”便在教育目的中占据了首要位置。在五千年文化底蕴的熏陶下,德育为首的教育思想已在每个中国人的头脑里根深蒂固。纵观我国德育德历史,有多少不是和专制、惩罚联系在一起,从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到现在的道德禁令与家长、教师专制,青少年的道德缺失、家庭关系冷漠、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高智能化、团伙化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无一不昭示着中国教育思维的失败。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这样提到,“一个绅士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培养理智,就是能够运用理智去驾驭和支配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顺从理性的指导;礼仪的培养指的是要让儿童学习礼貌、礼仪和风度,懂得人情世故,会接人待物,要文质彬彬,高雅友善;智慧的培养指的是一种本领的培养,它使人能干而有远见,善于处理具体事物,要把孩子培养成坦诚、公正和智慧的人;勇敢的培养,洛克认为勇敢和坚韧是绅士必备的美德,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的品格,为此需要从小锻炼孩子的胆量,使之能忍受痛苦,克服怯懦、脆弱的本性,能够做到刚毅、果断和勇敢。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我们需要的、希望得到的,而单单靠我们现在使用的说教、惩罚、道德禁令是无济于事的。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洛克有关这方面的思想,他主张对儿童实施德育时,家长要做榜样和示范,要充分练习好的行为使之成为好的习惯,要和儿童讲理,还应该给儿童奖励,这包括尊重、称誉和赞扬。他反对体罚,认为体罚应尽量避免,但必要的责备、斥责也应该保留,但不可挫伤儿童的自尊心。在具体的操作上,洛克并不要求
放弃自己的权威,而是主张在孩子儿童时代及早有力的行使父权,以培养孩子日后获得独立所需的自律性。而孩子一旦进入青春期,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良好关系就能在孩子成年后保持下去。洛克还指出,做父母的应在孩子精神最薄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进行教育,不能放纵不管,流于溺爱(这正是中国广大父母在教育孩子是所存在的问题)。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去培养他运用自己的意志、理智去克服欲望的能力,应尽早培养儿童自制的脾气,父母、导师都要以身作则,不能流于说教和肉体的惩罚,应让儿童尽量避免接触坏的榜样。也就是说,德育最好的方法是形成一种学校、教师、家庭、家长和社会的综合教育体系,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氛围,才有望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在智育方面的启示。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是世界历史上现存的少有的文明古国之一。我们有着丰富的文化宝库。早在几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便发现了知识的重要性。文人、知识分子在我们心目中一直占据着一个崇高的位置。重学习、重知识的思想一直沿袭至今。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国际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具有高知识水平的人才在国际竞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别国教育在时代的要求下迅猛发展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却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学生只看重学习成绩,缺少对人和社会的关心,学生缺乏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甚至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学生缺少丰富的个性和创造性,缺少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个性发展不足。”
针对上述情况,中国果断实施了“素质教育”,但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应从何处着手、怎样培养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什么素质?在社会当中仍争论不休,也许我们可以从洛克的思想中得到一些启发。
在智育方面,洛克强调培养有学问的人。他要求绅士一方面通过多方面的学习研究获得知识、增长学问、发展智力;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各种技能技巧的课业去获得技能技巧,洛克认为儿童不仅要学习阅读、书写、图画、速记、外语、神学、地理、算术、天文、几何、历史、伦理学、法律、逻辑、修辞、自然哲学等知识,还要选择地学习舞蹈、音乐、击剑、骑马、图画、园艺、细木工、熏香、油饰、雕刻、铁铜银工、刻板、琢磨.安配宝石或琢磨光学玻璃、商业计算等。在具体的方法上,洛克认为关键要让孩子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于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自己提高求知欲望,要加以鼓励,“儿童无论问什么问题都不应该制止他、羞辱他、讥笑他,而应尽量向他解释,让他懂得。”同时采用称誉的方法,让儿童感到自己名誉得被尊重。另外,给儿童的答复不应是虚妄的,为了引导儿童得好奇心,还可以故意使他们看到新奇得事物。洛克反复的强调智育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要根据儿童的不同特点来进行教育。
因此,现在还简单重复地把相同的知识用不同的方法传授给不同的儿童的教育者们,现在还用统一的标准来压制儿童的天性,简单地用学业成绩衡量学生好坏实施课堂专制的老师们,是你们该觉醒的时候了。
(三)在体育方面的启示。
回顾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大唐盛世之时,四海归服的宏伟场面,我们也可以想象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及辽阔无边的祖国疆土。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缺乏强悍勇士的民族,可不知道为什么一顶“东亚病夫”的帽子扣到了我们的头上。中国是一个13亿的人口大国,在这片并不辽阔的土地上,已不能容纳下更多的人了。于是,一条禁令从天而降,中国并没有因此强盛,人口素质也并没有因此而提高。“东亚病夫”的帽子又一步一步地向中国的儿童靠近。日本小朋友和中国小朋友一同进行友好夏令营的案例,大家也许都还记得,但是对中国人口素质也特别是儿童身体素质的普遍不理想,又有多少可行的措施在运用、实施,光靠几个领导将几句话是无济于事的。中国人口素质要提高,必须从人民大众的思想意识上着手,下面我们来看几个洛克有关这方面的思想。
洛克非常重视健康教育,他提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我们要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洛克认为身体健康是靠锻炼出来的,对幼儿的锻炼做父母的应该尤为关注,如:幼儿最好不戴帽子,特别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对幼儿的脚每天要用冷水洗一洗,鞋子要薄,能透水;饮食应该极为清淡,极简单,最好的食物是牛奶、粥、面包、蔬菜和水果,三岁前应尽量避免肉食;要从小开始进行户外运动,呼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少睡眠、少吃药,衣服不能过紧或过暖;卧床要硬,以锻炼身体。这样,可经以把孩子培养成强壮、勇敢又坚定的人,而且他还指出身体强壮的标准是能吃苦耐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洛克主张在极小的时候(甚至是以出生)就应该对儿童进行体育锻炼,等到儿童发育全才进行锻炼已为时已晚。因此,那些还怀抱这他们的宝贝,生怕被风吹、日晒、雨淋的家长们,那么因儿童还尚小就放弃了对他们进行教育训练的家长、老师们,请你们放放心,让我们的孩子们在自由的阳光雨露小茁壮成长。
(四)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启示。
中国是一个最喜欢走独木桥的国家,每年都有几千万的人在同一座桥头竞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也可在这些前加上重点二字)已成为几乎所有的中国家长为自己的子女们设定好了的生命轨迹。如果你没有通过那座独木桥,你必须永沉江底,随波逐流至少在父母与旁人眼里,你不是一个好孩子。由此,应试教育之风在国内盛行,即使有些家长认为应试教育不好,但为了孩子的好出路,他们宁可选择应试教育,而不屑你什么素质教育。而这几千万人同挤一座独木桥的现象也给国家的教育带来巨大的压力。改变传统的观念,努力发展职业教
育,无疑成了缓解这个压力的一大法宝,职业教育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现今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多数皆强调培养一技之长,以便使其在社会中具有谋生的功能,然而这样具有实用偏导的教育目的,忽略了职业技职体系学生全人发展空间。
洛克认为,一个社会所真正需要的人,即绅士,除了必须具备在德育、智育、体育三个层次上良善的品质外,还必须培养他在基础手艺的技能,技艺教育的陶冶仍实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他这里所指的技艺教育是在一定的德育、智育、体育水平上的技艺教育,而决非纯粹的技艺教育,正如没有道德的黑客是我们不需要的一样。因此,从洛克的教育思想中,又为我们提供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另一处深思,那就是“全人教育”的理念,德行、健康、智能与技艺兼备的发展,由此从而建立技职教育以“专业技艺为花蕊,通识为花瓣”,培育“博雅专业人”的新典范。
(五)对我国课程设计的启示。
受苏联的影响,新中国成立的中小学课程只有单一的学科课程,课程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以学术性课程为主,实用性课程、适应地方需要的课程、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的课程薄弱,在一定程度导航表现出了脱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生活;必修课过多,对学生要求过于统一,缺乏弹性,各类学科的比例不够合理,体育、音乐、美术学科比较薄弱,社会科学类的学科比较薄弱;课程门类过多,课时总量偏高,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总之,旧的课程结构无法完成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艰巨任务。
顺应时代的潮流,中国从2000年起开展了新一轮基础课程的改革。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对国家和命运具有责任感;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具有民主和法制精神;形成初步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适应学习化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乐于创造、勤于动手,具有关心和保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身心健康、体制强壮、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
从中我们已看出了中国教育开始重视对学生进行技能技巧方面的培训,但这些技能技巧似乎仅仅是限于音乐和美术及学习其他一些课程所必要的技能上,对生活中实际需要的技能却只字未提。我们培养的人首先要能在社会中很好生活的人,比如,一个人在实验室里他可能完成许多试验,面当他一走出实验室,连日常生活中换电泡都不会或是一点点小小的机械问题就不能解决的话,我不认为他受到的教育是值得的。
洛克认为儿童不仅要学习阅读、书写、图画、速记、外语、神学、地理、算术、天文、几何、历史、伦理学、法律、逻辑、修辞、自然哲学等知识,还要选择地学习舞蹈、音乐、击剑、骑马、图画、园艺、细木工、熏香、油饰、雕刻、铁铜银工、刻板、琢磨.安配宝石或琢磨光学玻璃、商业计算等,同时,他还强调了出国旅行在教育中的重要作性。因此从小学开始设制手工课和思维训练课是十分必要的。
三、洛克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从《教育漫话》等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洛克教育思想是具有妥协性的。他的唯物史观还不彻底,仍然相信上帝的存在;他歧视劳动人民,主张给他们设立劳动学校等,比如,在对儿童的教育中,谈到榜样的作用,洛克坚决反对儿童接近仆人,认为仆人都是粗俗的都是不好的榜样。同时,虽然他主张要及早发现儿童的气质,用不同的方法去对待教育不同的儿童,但他彻底否认了学校教育,也是值得考虑的。
但从其思想的局限性中,我们仍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教育不是分阶级贫富的,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家庭教育对儿童一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大的作用。同时,良好的学校教育也是没有可能。
四、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发展,教育中将出现越来越多新的观点,这也正是教育发展的一个标志。对此,我们无须悲观,在回顾了历史上诸多教育家的思想历程之后,我们仍能从中受到莫大的启发。洛克是世界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之一,他的绅士教育思想、技艺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⑴《教育漫话》,洛克著
⑵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与当今素质教育》,郭齐家著
⑶中国教育信息网—专家论坛
15.中国的教育不能“去中国化”探析 篇十五
一、“中国化”是什么?
有人认为“中国化就是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就是要以中国的人、中国的社会现象、中国的国情为研究对象,在继承中国文化思想遗产,总结中国经验和吸收外国先进学术思想的基础上,采用科学方法,得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用以指导中国的实践,解决中国的问题”,以概念解概念,恐怕犯了“皮鞋就是用皮做的鞋”的逻辑循环错误。如此理解中国化,未免失之偏颇。
笔者认为 :中国化是基于华夏这块土地上的民族、血统、文化、风俗、生活,具体可指由此孕育出来的基于母语的文字书法、文史哲、中医药、国乐、国画、民风民俗等一系列民族独有的特点。
谈到中国化,离不开国学。国学是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中国化离不开国学,否则便不是国学。所谓的国学,章太炎曾笼而统之将其概括为“中国固有之学”,当今“国学”是指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与学术 ,是古往今来国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是经得起时间洗磨与筛选终成绝响并受世人瞩目与敬仰的精粹。中国化比“国学”更接地气,更生活化,更能体现鲜明的民族独特性。
一位大师曾说过 :“没有国学,则学无根基 ;没有西学,则视野不开。”当下如果不能兼容并包,不能融会贯通,则难在国际竞争中胜出。
二、“去中国化”培养的都是些什么人?
洋务运动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先哲们未曾稍离传统 ;庚子赔款培养一批洋奴的同时,更为我们自己培养出了诸如詹天佑式的国本精英。
改革开放“两手(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抓”却“一手(物质文明)硬”的结果,是我们为西方培养了很多精英“香蕉人(国人外貌西方精神)”,事实上悖离了为自己培养“芒果人(内外兼具中国化)”的初衷。
有学者专家宣称 :“没有国学,我们照样可以现代化”,此言确有一定的道理,印证了“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耗子是好猫”猫论的合理性,却因其难以成就国人的国民性、公民性而难以呈现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 :试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的确“有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但先富起来的都是些什么人,众所周知。何况层出不穷的信仰缺乏、道德失范的案例警示我们 :这样的现代化让我们的民族失去了自己的灵魂,让我们的国民在与人交往中失去了应有的尊严,在国际竞争中失去了应得的利益。
中国的教育不能为中国培养自己的国民和公民,这还是中国的教育吗?这样的教育还有存在的必要么?
三、近百年来中国的教育失去了什么?
反思近百年来我们的教育何以失去了灵魂和精髓,“去中国化”,一语中的。如果说“五四”时期“去中国化”的始作俑者,还是国学功底深厚者,他们既身受其益也深受其害,以去其害之动机而反动之 ;那么“文革”时期,开“去中国化”滥觞者,则是决策者的误判。
无论前者还是后者,悲哀之处在于 :没有建构就先解构,所谓“不破不立,破旧立新”;结果新的东西没有或者出来后经不起推敲,旧的东西又被彻底铲除,弄得自己不伦不类非驴非马,出现了“中空”;如果说“五四”,只是误伤了中国文化的根 ;那么一个“文革”,则旨在将根彻底铲除。把自己和祖先一刀两断,结果如何,有目共睹 :既使中国化,不再中国,丧失了民族性 ;又使我们的文化,失去了灵魂,丢失了人性。
中国化既应首先体现人性,也应体现民族性,更应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所谓的文化,是一种习得性行为,其内涵一是思想层面即观念及其内化,一是行为层面即行为及其外化 ;其外延可见不同地域、时空、种族、年龄、性别等的差异。教育学视角下文化中的“文”指文明,即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成果,侧重传统的传承 ;文化中的“化”,则指接纳与循序渐进的改变 ;一言以蔽之,是人类社会各群体对其所处特定时空内的传统的观念与行为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接纳与改变。
四、中国的教育为什么不能“去中国化”?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论公共教育的民族性》(1857)中所言 :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传统,这些特点和传统是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它随着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传递而传递,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
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也是在民族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反映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特点。一个民族的教育经验可以成为各民族的宝贵遗产,教育虽有其普遍的规律性,但是当教育成为这个国家或民族的一个重要生活因素之后,这种教育又必然要按照这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特殊的道路去发展。学习和借鉴别国的成功经验很有必要,但抄袭大不足取。
我们要搞的不是文化移植 ,而是文化标识 ;移植的文化,如果不能适应本土,注定短命 ;文化具有传承性,标识性的文化,是土生土长优胜劣汰的结果,注定长寿。“五四”打倒孔家店,孔家店至今未倒 ;文革清四旧,如今四旧成风 ;央视倡导“家风”、“文字书写”,地方电视台诸如“中华好诗词”“薪火相传梨园情”等都旨在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
中国的孩子连自己的文化都不了解,连“我们从何处来”都不知道,怎么奢望能清楚“我们到何处去”?没有继承,何来的创新?没有创新,怎么发展?任何的创新都意味着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近百年来的中国的教育却是砍倒本该成就自己的巨人。半个多世纪出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意味着是情理中的事情。
五、教育的“中国化”要从哪里切入?
中国化首先要从母语切入,从母语教学内容切入,从母语课程建构切入。因为母语与本民族个体的精神发育心智成长血肉相联不可分割,它包含着本民族的全部精神生活特征,反映其全部历史,是这个民族完整的创造,它把人民联结成一个生气勃勃的整体,是培养和提高民族认同感的不二法门。有传承才能有创新,有创新才能有发展。现在应该是我们对“外语先行式”的本末倒置、急功近利、缘木求鱼的教育说再见的时候了!
十几年的新课改新在理念、新在文化、新在课程、新在管理,抓住了教育的核心。课程是孩子们吃的营养套餐。孩子吃的营养套餐,需要科学合理的搭配、与时俱进地研发、可持续地保障供给 ;课程建构是个长期的慢工夫,需要“十年磨一剑”;教育活动是个结果滞后的工程,需要“百年树人”。
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是孩子们营养套餐中不可或缺的珍贵一部分。我们不但要把基于现实的法、理、情请回来,还要把基于传统的小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中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大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请回来,我们更要把古今中外基于人性的至善、至真、至美请回来!要让我们的孩子从这些内容中不但了解自己的文化,了解自己民族长于演绎的思维方式、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基于农耕文明的家国意识,更要在传承弘扬自己文化传统的同时与国际接轨与时代共融。
综上所述,对孩子而言,学什么,比会学重要 ;对教师而言,教什么,比会教重要 ;对校长而言,谁管学校,比谁教重要 ;对民族而言,谁管教育,比谁管学校重要 ;对未来而言,尊重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比谁管教育更重要……
当下,我们需要做一些矫枉过正的事情,虽然过犹不及,虽然欲速则不达,但只要“筑梦人”有使命感、责任心、有能力、有毅力,相信假以时日,定能好梦成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成了各行各业的高频词,教育也不例外。近百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教育实践,让我们尝到了教育对自身反动的结果 :“去中国化”使中国教育难以呈现鲜明的中国特色。文章从“什么是中国化”、“‘去中国化’培养的都是些什么人”、“近百年来中国的教育到底失去了什么”、“中国的教育为什么不能‘去中国化’”以及“教育的中国化要从哪里切入”五个方面提出问题并追根溯源,尝试做出相对合乎逻辑的回答与判断。
【中国家庭教育】推荐阅读:
童蒙养正——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09-20
中国式家庭教育观后感08-06
中国教育改进报告07-15
中国教育沉思辟谣07-23
开展中国梦教育08-07
中国性教育08-26
中国古代教育理念10-03
中国网络教育10-19
中国中小学教育06-27
中国特殊教育发展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