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

2024-07-07

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共9篇)(共9篇)

1.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 篇一

加强烟草行业公共关系建设的必要性和工作重点

任何一个行业要想实现持续、快速、高效的发展都必须借助外部力量,而外部力量对其支持力度的强弱取决于企业公共关系的好坏,烟草行业也不例外。烟草行业公共关系的现状是:提起烟草行业就是被认为 “有钱”而已,而烟草行业对国家、对社会、对消者的利益的维护,则很少有人提起。因此必须加强烟草行业公共关系建设,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让全社会的人都能理解和支持烟草专卖“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消费者利益”的立法宗旨;卷烟零售户自觉遵守专卖法律法规,对违反专卖法律法规行为及时以举报;司法机关对涉烟违法犯罪的案件能快立案、快判,使走私烟草专卖品、制售假冒烟草专卖品的涉烟违法罪活动得到遏制。

(一)公共关系的概念及加强烟草行业公共关系建设的理由根据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格鲁尼格的定义,公共关系就是组织对其公众的传播管理。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组织,客体是公众,方式是传播。公共关系是一门管理科学,主要通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达到协调关系、处理危机、塑造形象,获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为自身发展创造最佳的环境。

烟草行业运用公共关系管理的理由主要有:

一是烟草发展环境的客观要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中国“入世”后自由贸易规则的普遍推行,烟草专卖体制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日益加大。吸烟与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反吸烟运动也有所增多。面对发展空间受限越来越多的现实,加快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迫在眉睫。

二是打造“和谐烟草”的内在需要。在2005年这一中国烟草发展的关键年,国家局提出打造“和谐烟草”。运用公共关系管理,营造安定、稳固、有序的和谐环境,才能充分贯彻实施国家局“两个整合”和“两个更高”的精神,进一步巩固烟草行业已取得成果,顺利执行行业各项重大改革举措。

三是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即日益重视信息资源、关系资源、形象资源和传播资源。

四是符合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中国文化属于人文文化,以“情”为特质,追求群体和谐。人们较注重血缘关系、亲朋关系、地缘关系、同学(同事)关系,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对关系的强调。

(二)烟草行业公共关系建设的重点

按照良好的公共关系“互相控制、关系承诺、双方满意、彼此信任、达到目标”的五大标准,烟草行业公共关系建设中应把握好一下重点:

(1)营造真正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形象塑造的核心。只有形成真正的、良性的企业文化,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激励企业员工努力拼搏、奋勇进取,同时使社会公众从企业的人文环境、氛围、机制、服务、精神态度等方面感悟到其核心内涵,形成良好印象。

(2)加大公益事业的参与力度

通过捐资助学、扶残济困,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以提高人们对烟

草有利一面的认识,展示烟草行业的良好形象,获取社会的肯定。

(3)加强与媒体的联系,积极开展正面宣传

烟草企业要注意与新闻媒介建立良好关系,减少媒体对外界的负面报道,多从正面宣传,比如:在吸烟与健康的问题上,不要只是回避,而要主动地开展研讨。在客观地承认吸烟在一定程度上有害健康的同时,要扬长避短,从其存在的合理性方面加强宣传和指引。

(4)营造良好的卷烟消费环境

充分发挥烟草专卖的职能作用,严格执法,进一步加大卷烟打私打假力度和查处无证经营的力度,严厉打击烟草领域内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烟草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大力宣传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和假冒卷烟识别常识,提高零售户、消费者的识假、防假、抵假意识,建设并宣传好“12313”烟草专卖品市场监管举报电话,方便群众投诉和举报,充分发挥其在打假工作中的作用,保护国家税源、净化烟草市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彰显烟草专卖利国利民的行业价值。

(5)构建多方利益共同体

要坚定不移地以“国家利益至上”为总的宗旨,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与政府部门加强沟通,以沟通增进理解,以理解赢得支持。从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的高度出发,树立强烈的服务理念,开展终端建设、营销网络建设,维护好和零售户的关系;围绕“以人为本、关注健康、关爱生命”这个根本点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品牌整合,把对消费者健康负责落到实处,树立起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烟草形象。

2.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 篇二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是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 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 为此, 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三, 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这是衡量货币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通用标准, 其中最主要的是后两点。

估计境外人民币流通总额的方法有两种:直接估计法和间接估计法。前者是将境外流通的人民币根据贸易、消费、投资、非法流出等出境方式分别估计并加总得到境外流通的人民币总额。后者是用回归估计法估计出各年份人民币需求总额, 将其与各年份人民币供给总额的差额近似为境外流通的人民币总额。

人民币出境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是有关贸易处境;二是关于旅游消费的处境;三是关于投资的处境;四是关于货币互换途径的处境;五是关于非法途径的处境。同样的, 人民币入境的方式主要的也有五种:一是有关贸易的入境;二是关于入境旅游、探亲消费的入境;三是关于投资的入境;四是关于银行信用渠道的入境;五是关于走私入境。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阶段主要可分为三个:周边化、区域化和国际化。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目前人民币在周边的国家得到广泛的使用, 而人民币跨境流通量最大的地区则是在中国香港, 而澳门地区现今也得到大量的使用。目前人民币国际化是正处于周边化向区域化发展的阶段, 而下一步的目标则是扩大人民币在亚洲区域的流通与使用。从长远计划看, 人民币国际的实现还需要从亚洲区域的主导货币进行更加深远的拓展。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模式

货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强经济——强制度”组合模式;另一种则是“弱经济——强制度”组合模式。但从目前的经济整体上看, 中国与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 差距还是很大, 人民币要想实现国际化的条件还是很不成熟。但要是等到如美国、德国的发达国家的水平再去考虑人民币国际化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要根据本国货币的实际发展情形, 以不同的创新思维和方式去促使人民币国际化。当今中国人民币的国际化途径应该选择走“弱经济——强制度”组合模式, 该模式适合中国当前的形势, 可以积极发挥其作用, 共同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从目前中国的国情看, 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在相关的领域还是存在局限, 这决定了人民币在近期内只能是区域间的国际化, 暂时无法过渡到全球化。但人民币的发展路径则可以选择模仿日元或者欧元的模式, 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个阶段:首先是要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 第二阶段是要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 人民币才有可能最终走向国际化。而要实现人民币的区域化,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积极的参与到地区经济的合作和货币的合作;二是要构建“次级货币圈”——“华元”。而所谓的“华人经济圈”按照一些学者的定义, 有几种组合:一是“大中国经济圈”;二是“亚太华人经济圈”;三是全世界所有华人经济组合。从某种程度上来看, 华元”实质上是一种更强势的人民币, 借助“华元”的区域化和国际化来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是我们可选择的一条路径。

但与此同时, 我们也必须清晰的认识到人民币的区域化、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绝非朝夕之间的事, 不仅要求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经贸关系要更加紧密, 更要求中国能够以大国的风度在经济上维护区域活力、在政治上维护区域稳定。人民币国际化只能是中国硬实力不断提高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四、总结

3.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探讨 篇三

摘要:充当国际货币的条件除了本身代表的经济质量及其价格即汇率稳定之外,还需要国际货币所必需的用币环境。货币国际化主要是市场自主选择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瓶颈因素在于其用币环境。而强有力的对外贸易和国际投资地位,可以直接推动该国货币在国际上的广泛应用,是一国货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国际货币;人民币国际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F82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121—02

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和广东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为落实央行签署的一系列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搭建了商贸平台,搭建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的“活动半径”,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重要基础。结合国务院“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要求,可以说人民币国示化已经是大势所趋。

一、货币国际化的条件和要求

1.良好的经济基础。强国决定强币,货币国际化首先是经济国际化的产物,是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货币上的表现。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必然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外汇储备规模以及对外贸易与投资在世界贸易和投资中所占的份额呈正相关。

2.较高的政府信誉及调控能力。货币国际化还要求该国在国际政治中有较强的地位、稳定的政局,并且是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国家。货币国际化后,国内经济金融领域时刻有可能受到外来的冲击,因此只有具备了强有力地宏观金融调控和监管能力,才能从容迅速地通过运用政策工具予以吸收。因此宏观金融管理部门具有强有力地宏观金融调控和监管能力是货币国际化必不可少的条件。另外,良好的国际信用和充足的国际清偿能力是促使国际社会接受该货币的重要因素。

3.汇率相对稳定。根据风险厌恶理论,不论是用于结算、支付、贮藏或投资都要求作为国际货币其目前及未来的价值都应保持稳定。价值的稳定性是国际储备货币的重要特征和要求,是货币国际化的内在基础。币值不稳的货币不利于进出口商人核算成本与收益,也增加了为防止外汇风险的套期保值成本。同时,一国货币未来价值的确定性会增强其作为购买力贮藏的职能。近年来,在传统上比较排斥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西欧也开始认真探讨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原因就在于近年人民币汇率则相对美元、欧元汇率稳定。

4.能够自由兑换。严格地说,货币自由化并不是货币国际化的一个阶段,但却是货币国际化实现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因和前提条件[1]。因为,只有实现了完全自由兑换的货币才可能在国际市场大规模的自由流动,才能担负起国际间贸易结算、资本计价和外汇储备的国际货币职能,一种无法自由兑换的货币其国际接受范围将十分有限。因此,人民币实现资本项目下可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所必然要求的技术性条件。

5.高度开放发达的金融市场及机构体系。先进、完善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体系是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保障。高度发达的证券市场为各国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人民币计价投资工具。实现货币国际化最为主要的是要建立功能完善的外汇市场,尤其是离岸金融市场。这不仅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交易的需要,又为利用直接和间接手段调控外汇供求、稳定汇率及币值提供了可能。

二、人民币国际化现状分析

人民币要走向国际化目前也具有相当大的有利条件。首先,强大的经济综合实力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从经济总量来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为9.8%,是同时期世界平均经济增长速度3倍以上。2008年底中国GDP世界排名已超越德国位居第三,对外依存度超过了60%,中国已成为一个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经济实力发生了显著变化,代表其总体经济价值的货币,必将迟早成为世界货币。其次,中国1.95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为人民币提供强大的支付能力保证。第三,人民币汇率稳定,具备了良好的国际信誉。中国国内始终保持着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展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个讲信用、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政府正在努力研究并扩大人民币国际化措施,使得人民币国际化具有制度推动的基础。但总体来看,人民币国际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以下障碍因素。

1.人民币已开始周边化,但影响范围相对有限。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其国际信誉的迅速提升则是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形成人民币在周边地区的这种局面是自发的民间行为的结果。目前,人民币在越南、泰国、缅甸、朝鲜、蒙古、俄罗斯、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家被作为支付货币和结算货币被普遍接受,台湾、孟加拉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接受人民币存款和办理人民币其他业务[2]。但总体来看,人民币流通主要集中在周边地区,流通总量规模不大,而且周边国家基本上都是小国,经济总量小,发展水平低,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相当较小。

2.现金与资本项目管理尚未完全开放,阻碍了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目前我国资本项目未完全开放,人民币管理也相对严格。人民币跨境流通的主要途径有:一是边境贸易进口支付。主要是通过边境小额贸易和边民互市的进口支付流出。二是境内居民出境旅游、探亲消费。近年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境内居民出境旅游的人数和消费能力都不断增强。三是境外投资、项目承包等人民币资本流出。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主要是以货物贸易为主的境外投资也有所增加,私营资本也向境外直接投资建厂。四是找换店、“地摊银行”、地下汇兑等渠道[3]。由于目前境内外人民币不能通汇,大额特殊运钞手续繁杂,所以人民币现钞出入境主要是经过非金融渠道,主要方式是出入境人员合法携带和跨境非法走私携带,阻碍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

3.人民币定价的金融市场和产品交易市场小,不能满足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首先,我国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离岸金融市场。其次,缺少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及金融市场,不能为人民币境外持有者或投资人提供很好的流动性及投资产品。第三,缺少覆盖全球的人民币流通网络。总体来看是中资金融机构在国际上的分支机构相对少,而且结构矛盾突出,表现在人民币流动范围广的周边国家中资金融分支机构几近空白,而在人民币流通少、面临其它国际货币竞争的发达国家中资金融机构反而相对较多。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建议

1.积极主动地建立和参与区域经济货币合作,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良好的周边及国际环境。一是采取签署国家间或地区间的双边和多边协议的形式积极与周边国家(地区)或接壤省际间创建自由贸易区和经济圈,在自由贸易区(或经济圈)成员中的贸易投资往来中鼓励人民币的自由兑换,鼓励用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和投融资的支付手段,鼓励自由贸易区(或经济圈)内成员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货币并创建亚洲人民币债券市场等。二是建立区域货币联盟。这可以部分借鉴欧洲货币联盟的经验。在亚洲货币区的形成中,我国应积极主导创建亚洲货币体系、亚洲货币基金、亚洲货币单位和亚洲汇率机制,逐步提升人民币的影响力并使之成为区域内的主导货币,并渐进地提升人民币在亚洲货币单位中的权重,待条件成熟时,使人民币分步骤地完全替代货币区内其他国家(地区)的货币,真正实现人民币亚洲化[4]。

2.尽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高度开放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中心将使一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核心和枢纽,它不仅是一个国家货币进行国际兑换和调节的重要载体和渠道,同时也是一国货币转换成国际清偿力的重要机制[5],积极创造条件,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完善其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功能,并大力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做大做强国际金融业务,加大金融人才的培养,使其尽快成为国际化的金融中心。

3.人民币资产的直接对外投资,发展以人民币计价国际债券市场。对外直接投资(FDI)是现代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之一。以人民币资产直接对外投资也将是人民币直接跨境流通的重要方式。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初具规模,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大流量国之一。但中国的这些直接对外投资大都是以美元形式进行,在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过程中,对周边国家的直接投资可以考虑使用人民币进行[6]。通过发行以本币计价的国际债券,可以为本国企业创造一种低成本、低风险的国际融资方式。不仅可以扩大人民币的跨国境流通范围,使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行使价值尺度、支付手段等国际货币职能,而且可以使我国获得丰厚的国际铸币税收入[7]。

4.要加快全球化银行体系建设步伐。具有发达的、遍布世界各国的银行机构不仅是保证人民币在海外存放、流通和转换的经营主体,而且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境外投资具有十分积极作用。应积极推动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鼓励在国外开设分支机构。近期内,我国银行要特别重视在东盟国家和地区分支机构的建设,为各国政府、企业和居民所持有的人民币提供一个存放、流通的渠道。

5.要积极稳妥地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前提。在进一步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基础上,选择在适当的时机坚定不移地加快实现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为人民币最终走向国际化做好必要的准备。

参考文献:

[1][6][7]巴曙松.人民币国际化三个阶段[N].新京报,2007-06-20.

[2]何慧刚.人民币国际化:模式选择与路径安排[J].财经科学,2007,(2).

[3][5]基于路径考察的人民币国际化探析[D].湛江: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胡再勇.人民币成为亚洲储备性货币现状研究[J].经济经纬2004,(6).

4.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篇四

本练案用时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胜利实现“十二五”规划,关键在党的领导。因为()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③中国共产党是“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是“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现的决定因素

A.②③B.①②C.①③D.③④

1.B(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题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领导,是政治方向的领导。③“中国共产党是‘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的说法是错误的。“十二五”规划是由中共中央制定的,但它是经全国人大通过后由国家机关来执行的,并非直接由中共中央来直接执行。④说法绝对化。因此选B项。)

2.当前网络文化方兴未艾,为我们不断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提供了新的途径。党重视并发挥网络文化在发展民主政治中的作用,可以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呈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这主要表明中国共产党()

A.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B.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C.用正确的理论来武装全党

D.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B(材料主要表明我们党深入实际,与时俱进,接近群众,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故选B;A、C、D与题意不符。)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①坚持科学执政②坚持民主执政

③坚持依法执政④坚持按规律执政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3.C(材料并未体现民主执政与依法执政,故排除②③。)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由其自身条件决定的,是在长期的斗争过程中确立起来的。“自身条件”是指()

A.它的指导思想

B.它的执政地位

C.它的严格的组织纪律

D.它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4.D(自身条件是指党的性质。)

5.“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这说明()

A.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的政党

B.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工人阶级的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是一致的D.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5.B(共产党本身决无私利可图,说明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其根本原因是()

1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B.中国共产党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C.中国共产党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D.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执政水平

6.A(本题考查课本基础知识。)

7.关于科学执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指中国共产党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

B.是指中国共产党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C.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D.是指中国共产党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

7.C(本题考查科学执政的含义,属课本基础知识。)

8.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就是()

A.党要改变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方式

B.党不再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C.在领导和执政的具体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

D.党应该加强对各项工作的具体领导

8.C(A、B、D说法皆有误。)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9.乡镇党委换届工作,是地方换届工作的基础性工程。乡镇党委换届是否风清气正,事关整个地方换届工作进展顺利与否。历史经验,特别是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启示,每当我国遇到各种严峻困难时,我们党除了采取经济和行政等手段外,总是同时发挥政治优势去解决困难,渡过难关,应对金融危机及其带来的严峻经济困难,除了采取各种重大经济措施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正如温家宝总理指出的,党员干部“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发挥模范作用”。

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不仅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这一观点的理解。(17分)

9.(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是由它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2)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领导部署应对金融危机工作坚持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10.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党领导广大农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活动,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日益完善,组织载体日益健全,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亿万农民群众亲身参与了广泛的民主实践活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日趋健全。

请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论述:为什么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7分)

10.(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护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方向,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也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1.为确保“十二五”时期制定正确、有效的规划、措施,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到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研,了解民情民意,使规划、措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的思想精髓,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中央领导高度重视调查研究,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18分

5.党课学习体会: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篇五

4月5日晚的党员学习中,全体党员及预备党员一起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梳理了一遍。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及发展有其必然性,从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运动到孙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国人一天天觉醒,国家一天天觉醒,当觉醒达到一定程度,中国共产党就产生了。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我们早已耳熟能祥的一句话,但通过今天的学习我进一步加强了对这句话的认识,吴书记通过与太平天国运动、改良主义以及共产党执政对比突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完成名族独立解放和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全国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

中国共产党发展至今且日益壮大主要归功于“与时俱进”,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口号的提出,我们国家在党的领导下,其发展速度和壮大规模都是日新月异。我们看到了曙光,看到了希望。我们相信国家的繁荣富强不再遥远,我们坚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为中国的执政党呢?从历史来看,中国在成立之前进行了很多次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其领导阶级各不相同。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具有很大的狭隘性和保守性。有勇无谋的人向来不能成大事,同样,有勇无谋的阶级也注定不能成为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领导阶级。然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由于其不触动封建根基的革命纲领而以失败告终。革命如若不彻底,注定是要失败的。再然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的革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其软弱性和妥协性也最终失败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担负起了民族解放和独立的历史重任,经过重重困难终于建立起了泱泱大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他自己赢得了广大身后的群众基础。一个有群众基础的政党才能在国家内不败,才能在国际上赢得尊重。

依法治国的提出是社会的又一大进步,这是真正的法治。从人治到法治,到法治的真正确立,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中国共产党励精图治,全国人民上下一心,才有了国家伟大的质的飞跃。

树立正确的国情观,是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党观和民主观的前提,也是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基础。只有正确认识了我们国家的实际,并与时俱进,才能跟着社会主流走,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从照搬苏联到如今的中国式社会主义,共产党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我们找到了一条属于社会主义的道路,这就是我们的成功,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之幸事。

中国在最近9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三个30年中分别取得的巨大的突破,今年又是新的三十年的起点,三十年后我国又将怎样呢?今年来中国的经济快速进步,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水平行列,现在的目标是尽早进入富裕国家行列,这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我们要好好学习科学技术,随时准备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身为大学生,尤其是身为作为共产党员的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政党观,要明确一党领导不是***。在新时代,我们更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来看待中国的发展。身为共产党,我们要绝对服从党组织的领导和安排,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做出贡献。

6.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和原因 篇六

一、人民币的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 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以及我国经济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国际上必将产生人民币的市场需求。为寻求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了人民币国际化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也开展了人民币国际化的专题研究。中国人民银行的报告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已经进入起步阶段, 应该抓住现有时机, 以香港为操作平台, 探索人民币区域化, 摆脱国际收支依赖发达经济体货币的局面, 争取形成境内与周边经济体之间给予人民币的国际结算关系。

二、中国为何要将人民币国际化

从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格局来看, 国际贸易结算中, 美元所占比重超过60%, 而日元, 欧元都低于10%;外汇交易货币中, 美元占比例超过40%, 而日元, 欧元加总不超过30%;国际储备货币中, 美元所占比重超过40%, 而日元, 欧元加总仍然低于20%。同时, 美国通过货币和债券的发行以及金融创新等手段不断扩大其货币市场规模, 加强其在国际货币市场, 石油和铁矿石等关键大宗商品市场的定价权。正是因为对美元的依赖, 在面临美元危机时很少国家能够独善其身, 远离危害。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各国对以美元为核心的全球金融体系多种弊端的深刻反思。显然单级国际货币体系的利己性, 缺乏约束制衡机制, 权利与义务不对称等内在缺陷已成为制约世界经济继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国际上采取了一系列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措施, 包括20国集团将缓解居高不下的经常账户失衡, 重新审视资本管制对抑制投机的作用, 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受影响国家的纾困措施。然而, 这些措施都没法完全解决国际货币体系的脆弱性所引发的担忧。此外, 根据蒙代尔三角悖论, 国家独立的货币政策、外汇资本管制、浮动汇率制, 三者不可兼得, 中国的金融市场特点是长期利率管制, 利率如今为了适应时代和改革的发展, 必须要逐渐浮动, 这必然导致汇率相应变化, 如果中国限制汇率的变化, 就会丧失独立的货币政策, 所以, 为了保持独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 就应该放开汇率, 使其市场化、国际化。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 必须将人民币国际化,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制定了路线图。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确定了推进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的目标;在有所控制的上海自贸区, 资本账户也得到了开放, 这些都是积极的进展。中国采取的其他措施包括:推动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快速增长, 让离岸人民币持有量也相应快速增长;向外国投资者发放更多QF II和R QFII额度, 以便其参与在岸市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计划的一部分, 改革后的体系可以更好地体现全球经济的多样性和互联性。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路径

所谓“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是指人民币在境外流通, 外国居民将人民币作为支付、投资和价值储存工具。该进程由政策和市场共同推动, 是一个通过监管下的封闭金融体系推动境外积极使用人民币的过程。目前该进程主要通过五大步骤推进:

(一) 发展人民币储蓄账户

2004年1月,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迈出了第一步。当时香港本地银行获准面向香港居民推出了个人人民币业务, 尤其是人民币存款业务。2010年, 企业客户获准开立人民币储蓄账户。香港目前拥有世界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储蓄资金池。人民币客户存款从2009年的544亿元增长到2014年底突破万亿元。

(二) 使用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

让人民币成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 是人民币国际化计划的重点所在。此前, 跨境贸易无法用人民币结算, 大多数都以美元或欧元结算。取消这些限制后,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开始增长, 扩大了中国境外的人民币流通量, 最终推动了国际对人民币投资产品的需求。中国企业热衷以人民币结算, 因为这样可以免去与外汇交易相关的对冲和交易成本。

(三) 使用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 并建立离岸人民币市场

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的情况下, 首先将香港建设成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利用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发行国际化的人民币债券, 并提供人民币的贸易信贷, 间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

(四) 中国人民银行与其他央行签订双边互换协议

2009年以来, 为推动双边贸易和投资, 加强外界对区域内金融稳定的信心, 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韩国, 中国香港, 白俄罗斯, 阿根廷, 冰岛, 新加坡等19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五) 人民币晋升储备货币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深化, 越来越多的中央银行对本国部分外汇储备进行重估, 转持为人民币。虽然中国资本账户大体上依然处于封闭状态, 但中国主管部门已经制定了优惠计划和优惠政策来鼓励官方投资和人民币重新计价。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部门都希望实现多元化储备投资, 目前, 外国央行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获取人民币, 离岸市场, QFII计划 (在岸市场) , 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额度 (在岸市场) 。

综上所述, 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是大势所趋, 中国政府应因势利导, 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促进, 期盼能在10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为了争取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积极稳步的交叉推进汇率制度改革, 人民币可兑换, 资本项目开放以及金融系统的改革。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舞台的重要参与者。人民币加入世界主要货币行列的时机已经成熟。本文旨在揭示人民币国际化的原因, 阐述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性, 最后给出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路径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中国金融, 2009 (7) ;8-9.

[2]成思危.发展中国货币市场的战略思考, 载于成思危主编:《培育与监管:涉及中国的货币市场》,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1-46.

[3]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人民币国际化报告, 2013年6月16日发布.

[4]周晓娇.人民币国际化现状及发展分析.中国商贸, 2009 (15) ;148.

[5]何帆.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选择.国际经济评论, 2009, 4 (7) ;9.

[6]周道许.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战略思考.中国金融, 2009, (24) .

[7]金碚.《人民币国际化演化与实现路径》评介.中国工业经济, 2013 (4) .

[8]邵华明.人民币国际化:现状与路径选择.财经科学, 2015 (11) .

7.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 篇七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国际分工日益深化, 国际贸易迅速发展, 资本流动大大加快, 经济国际化与企业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 各国和地区都把经济发展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影响不断增加。以电脑、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科技产业在极大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 也扩大了国际市场, 加速了资本流动, 并在更大程度上加深了各国和地区的相互依存程度。新的电子、交通通讯和信息处理技术结成的全球性网络为这一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使各国和地区经济走向国际化的步伐大大加快。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经济国际化、企业全球化已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1.2 研究方法

经济问题分析可依据不同的目的运用两种研究方法, 一是实证分析, 研究经济运行“实际上是怎样一种状态”, 即对事实进行客观的描述, 而不对运行结果做出价值判断;二是规范分析, 研究和判断经济运行“好”与“坏”的标准, 并用这些标准去衡量、评价经济运行“应该是怎样一种状态”。

(1) 文献分析法, 厘清经济国际化与企业全球化的概念, 为论文研究划分出大致范围。

(2) 实证调查方法, 调查分析我国各种类型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路径模式及主要特征。

(3) 规范分析法, 在对比辨析中明确经济国际化背景下企业全球化路径和战略取向的选择。

2 经济国际化背景下的企业全球化基本路径

2.1 内向型路径

内向型路径是与其他的外向型全球化化相对应的一种路径。该路径是指企业不用到海外经营, 而是利用自己在国内市场上相对的优势或有利条件吸引跨国企业投资或者为跨国企业配套产品或服务而实现的企业全球化[7]。

2.2 低成本扩张路径

低成本扩张路径着眼点在于成本上, 企业首先在特定时期利用自己在某个领域以及某个区域具有相对的成本最低优势, 成功地实现初步拓展, 然后利用自己积累起来的资本继续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资源配置, 或扩大生产规模, 或到原材料、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进行投资, 也可以低成本收购一些规模企业。最终实现自己在该领域的领导地位[8]。这种路径的关键点是企业随着扩张, 其成本也在发生变化, 如何保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优势。

2.3 OEM路径

OEM路径俗称贴牌生产或委托加工, 企业以其比较优势通过OEM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 实际上是企业间价值链的分工合作。通过OEM路径, 合作企业可以发挥各自所独特的优势, 专心做好各自的分工工作。有人对企业没有品牌一直耿耿于怀, 其实品牌不一定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决定因素, 比如石油行业、冶金行业, 品牌就不像电子消费类的商品那么重要。通过OEM路径, 企业可以借助委托方的资金、技术、渠道和管理, 增强企业实力, 实现全球化。

3 经济国际化背景下我国企业全球化路径选择问题对策

企业选择适当的进入模式在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是尤为重要的, 它不仅有利于我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而且对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 企业要想选择适合自身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也离不开我国现行政策的有力保障与支持。因此, 在以上企业全球化路径现状与问题基础上, 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3.1 政府层面的建议

(1) 加强对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路径选择的引导

一国企业如果能够选择适合自身的模式进入国际市场, 这会对母国经济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有利的影响。因此, 我国政府一定要依靠各项政策来正确地引导企业选择满足国家要求的模式进入国际市场, 即达到企业和国家在国际市场中的双赢局面。

3.2 企业层面的建议

(1) 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前要明确海外发展战略与目标

我国企业全球化经营在选择适合自身的市场进入模式之前, 要有明确的、适时修正的全球化发展战略, 根据相应的发展战略来选择适合的全球化路径, 以企业的战略目标来指导全球化的市场进入模式。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定位制定全球战略目标, 它既要符合企业经营能力又要符合资源条件。

(2) 重视东道国因素对进入路径选择的影响

企业在选择国外市场进入路径时还要充分考虑到东道国的各种相关因素。东道国的市场因素、生产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企业全球化路径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此外, 企业要熟悉东道国的政策法规特别是贸易政策, 行业协会、工会的情况, 文化特点和经济环境等。

(3) 慎重使用购并方式

尽管购并是目前跨国投资的主要方式, 但国际经验表明, 购并特别是跨国购并成功的概率非常低。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提供的世界投资报告, 一项对涉及美国471家公司近6000起并购和900起业务剥离的研究表明, 购并的财务效果很不理想。对于我国来说, 由于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薄弱, 也缺乏管理国际品牌和营销渠道的经验, 实施跨国购并的风险更大。因此, 我国企业全球化发展过程中, 特别是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中, 应慎重采取购并方式, 一旦确定采取购并的方式, 应对购并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进行详尽的分析并提出有效对策。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 力图在消化已有的成果基础上推进本问题的研究。全文在宏观和微观层面提出我国企业实施全球化战略构想、政策和企业建议。关于经济国际化背景下企业全球化路径选择, 从政府的角度看, 应该加强对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路径选择的引导, 加快制定法律法规, 完善制度建设。从企业的角度, 在进入国际市场前要明确海外发展战略与目标, 重视东道国因素对进入路径选择的影响, 慎重使用购并方式, 重视企业全球化经营中的文化因素, 掌握管理技巧。关于经济国际化背景企业全球化战略取向, 企业方面主要是要尽快整体上建立对外扩张的梯度优势, 形成技术层次互补、技术创新和扩散的良性循环;应根据不同阶段和不同组织类型选择合适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和组织结构;对外投资选择以合资经营为主, 出资形式多样化的直接投资方式, 等等。

参考文献

[1]宋琛.河北省经济国际化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 2003年, 第09期.

[2]卢丹.经济国际化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 第05期.

[3]张英.经济全球化、企业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11年, 第04期.

8.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 篇八

关键词:货币,国际化,人民币,回流

一、引言

目前, 人民币国际化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人民币国际化包括两部分:流出和回流。流出即人民币走出去;回流即人民币从境外回到国内。由于人民币尚未实现国际化, 有些学者认为没有研究回流的必要, 对现在就研究回流持反对意见。孙立坚 (2011) 认为, 从中长期国家战略发展的角度来看, “人民币国际化”确实是中国经济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 也是解决规避既有“货币锚”机制缺陷的必要手段;但千万不能急于求成, 要防止“好大喜功”的推进方式, 因为这很容易让我们陷入危险的“三元悖论”陷阱, 或者很容易爆发1997年所出现过的亚洲金融危机, 或者会催生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过的“日本病”灾难。因此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道路尚远, 其回流更远。田力 (2009) 认为,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人民币缺乏价值依托以及资本市场未完全开放等三个因素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层阻力, 使得人民币国际化无从谈起, 因此现在就研究人民币回流为时尚早。

然而, 人民币正加速推进周边化, 并通过积极参加亚洲货币圈建设使得人民币向亚洲区域化过渡。在这过程中, 人民币通过跨境贸易、货币互换等渠道都实现了在境外的积累。李继民 (2011) 通过对2001—2008年人民币境外存量的协整分析和间接估计得出, 人民币境外存量的季度平均值从2001年的183.5亿元波动上升至2008年的610.7亿元, 峰值出现在2007年, 该规模达到1003.8亿元。人民币境外存量的最大值从2001年的413亿元波动上升至2008年的1289.9亿元, 峰值同样出现在2007年, 该规模达到1416.6亿元。如此规模的滞留量, 如果缺乏合理的回流机制, 势必引发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动荡。这表明, 人民币流出与回流是共生的货币循环主体, 二者缺一不可。此外, 人民币的有效回流还可以解决离岸人民币的投资渠道问题, 大大提高境外贸易商接受人民币结算的意愿, 推动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因此境外人民币资金的回流成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向前发展, 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国内经济金融更容易受到整个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的影响。尤其是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过程中, 国际市场上的投机者将抓住种种机会进行套利活动, 以赚取利差收益。例如, 当实际汇率明显偏离名义汇率, 或者即期汇率与预期汇率不相符, 国际投资者将进行短期性资本投资, 引发资本的大规模快速流动, 进而导致国际市场短期性剧烈波动。此时如果我们没有合适的回流渠道对国际市场上过量的人民币进行有序回流, 会使人民币遭受贬值风险, 我国国内经济受到很大冲击。日元国际化进程中出现的回流问题就是前车之鉴。

二、日元国际化进程中的回流问题分析

20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连续多年的贸易顺差和相对封闭的金融市场使日本面临日元汇率升值和开放金融市场的巨大外部压力, 日元就是在内外部压力并存下开始了国际化进程。这一进程是一个从被动逐步走向主动, 最终又被迫停止的过程。当前,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和第三大贸易国, 也面临着本币升值和货币国际化的问题, 回顾日元国际化的历程, 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有益的启示, 这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也促使我们更好地研究人民币回流问题。

战后, 日本经济发展迅速。20个世纪70年代初, 日本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日元开始国际化征程。据相关资料统计, 从1970—1980年的10年间, 在日本对外贸易的出口额中, 按日元结算的比例由0.9%提高到29.4%;进口额中, 按日元结算的比例由0.3%提高到2.4%, 由此日元在境外的持有量大幅增加。同样, 在世界范围内, 以日元作为外汇储备的比例由1976年的2%增加到1980年的4.5%。然而, 这一时期的日元国际化并不是日本政府主动提出的, 而是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外贸易的日益膨胀, 日元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可以说是客观因素引起的“被国际化”。从1986年12月日本正式建立了东京离岸市场开始, 日本进行一系列的改革。1988年l月日元CP (商业票据) 市场对外开放, 12月外汇CP市场对外开放, 1989年4月对东京离岸市场的管制 (放松入超管制、废除出超管制等) 开始放松, 5月允许国内居民开始办理中长期欧洲日元贷款业务, 6月取消了对欧洲日元债券和居民的海外存款限制, 才使得日元业务在欧洲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能够自由发展, 并加快了日元国际化的进程。至1990年, 在日本贸易出口额中, 按日元结算的比例为37.5%, 比1980年提高了8.1个百分点;进口额比例为14.5%, 比1980年提高12.1个百分点;以日元作为外汇储备的比例为8.0%, 尽管仍大大低于美元的50.6%、德国马克的16.8%, 但与英镑3.0%的比重相比, 已大大超过。1989年4月, 在全球外汇交易统计中, 日元的交易比重达到13.5%, 与德国马克持平。这些统计数据在当时看来, 已表明日元国际化跨进了一大步。

然而, 在日元推进国际化进程的同一时间, 日本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入10余年萧条时期。这一时期, 这一转折是否是由日元国际化造成的, 学术界没有定论。就本文分析, 日元国际化中确实产生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日本经济的发展。而这些问题与没有处理好日元的回流有很大程度的关系。

首先, 日元升值导致国际市场日元供应增多。日元的急剧升值没有使日本出口和经常项目顺差减少, 反而促使日本资本大量外流, 由此造成日本企业在海外急剧的扩张和兼并。这一时期, 日元大量外流, 境外持有量大增。同时, 为了应对日本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保持的大量顺差, 日本政府通过大量购入外汇, 增加官方外汇储备, 此举却使得日本货币供应长期偏松。此时, 如果日本政府做好日元回流的准备, 有效引导日元回流, 大量沉淀于国际市场的无处可去的资金就不会集中于房地产市场和股市, 泡沫就不会不断膨胀, 以后的泡沫破灭和危机爆发就可以避免。

其次, 正是由于大量沉淀于国际市场上的日元无处可去, 导致日元汇率剧烈波动, 从而阻碍了日元的国际化。在20世纪70年代固定汇率制度时期, 日元币值很低, 曾出现过1美元兑换360日元;1985年广场协议后, 日元慢慢升值, 1995年4月出现1美元兑换79.75日元的历史记录。但至1998年8月15日, 日元又跌至1美元仅兑146.75日元。日元汇率起伏不定, 相应的经济金融政策也处于动荡状态, 金融市场不能实现稳健发展, 更不用提对日元汇率进行控制;自然, 其他国家对日元也就没有信心了, 对日元的持有量急剧下降, 日元的国际化就此搁浅。

从以上日元国际化不成功的结果中可以看出, 货币的回流不仅是货币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会促进货币的国际化, 也即一国货币国际化中流出与回流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因此, 虽然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完全实现至少需要10余年, 但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一步步加深, 如果我们事先就把人民币回流机制研究好, 把回流渠道建设通畅, 不仅可以防止出现如日元回流出现的问题, 反而会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器。

三、欧元国际化中货币循环的经验与启示

二战结束后, 欧洲各国的经济和政治学家, 从振兴本国经济的角度考虑, 选择“经济先行”和“统一欧洲”的战略思想, 由此欧洲区域内部贸易得到迅速增长, 从1950年的100亿美元增长到1959年的230亿美元, 这一时期欧洲贸易的增长率快于经济增长率 (Barry, 2008) 。1958年1月1日, 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 初次体现了欧洲区域内部的合作。这一组织以实现欧洲内部区域贸易自由化、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的统一为共同目标。

20世纪70年代全球经济普遍出现“滞胀”危机, 加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 使欧洲各国政府进一步意识到, 继续深化内部统一合作是欧洲共同应对外部冲击的唯一出路。因此, 1979年建立的欧洲货币体系联盟, 使得欧洲内部的货币一体化前进一大步。从1997年开始, 欧盟开始逐步建立由欧洲中央银行 (ECB) 和各成员国的中央银行组成的欧洲中央银行体系 (ESCB) , 符合共同标准的成员国开始启用欧元, 并使本币与欧元挂钩, 同时各成员国把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力归于统一的欧洲中央银行。至2002年1月1日, 欧元正式在欧元区成员国市场流通。

在货币实现国际化路径的选择上, 欧元走的是一条与日元截然不同的道路。欧元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上流通并成为仅次于美元的世界性货币, 与成员国自身的努力和发展是分不开的。

首先, 欧洲各国注重自身国内金融市场的完善。这一举动可以有效解决本币国际化中的升值压力, 当货币大规模回流时, 可以吸收和缓解。当时, 面临着马克升值压力, 德国政府借助于欧洲区域合作力量进行分担, 削弱了马克升值造成的负面影响;欧洲货币联动机制的建立也将马克升值的投机资本转移到购买力相对较弱的货币身上, 从而消除了投机资本套利的空间。同时, 有欧元区这一强大的经济体为依托, 使得以马克为核心货币的欧元具备与美元直接抗衡的实力。区别于日本政府, 德国政府坚持优先发展国内经济, 进行一系列金融市场改革, 不断完善国内金融市场, 注重自身发展, 以此缓解升值压力。这样当欧元从国际市场回流入欧元区内部时, 自身金融市场能有效地调节和消化这些货币, 不至于引发币值动荡。

其次, 建立区域货币合作机制。当今世界, 依旧是美元主导。因此, 欧盟从自身利益考虑, 基于地理位置集中、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等优势, 构建了区域货币合作机制, 这一机制的建立是欧盟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自我保护行为, 这一行为有力地削弱了美元势力范围, 夺取了区域内的经济和货币主导权。近年来, 尤其是2008年次贷危机和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来, 美国政府滥用美元特权, 以及借助国际经济组织如IMF等对其他国家发号施令, 建立区域性的货币合作机制更是欧洲和亚洲各国不得已而又比较现实、必要的选择。人民币的国际化需要亚洲各个国家的支持和拥护, 当滞留在国际市场上的人民币回流入境时, 东亚地区的国家将分担回流量, 大大减缓回流的压力。

第三, 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许多金融领域的合作常常无果而终, 根本原因往往就在于缺乏足够的制度上的保障和经济政策的协调。在欧洲货币合作发展进程中签署了大量具有法律效力和约束力的文件、协议且设置了一整套机构, 有效促进了各国间宏观经济的协调与趋同, 并成为日后欧元顺利发行和良好运转的重要保障。

然而, 尽管有大量法律效力和约束力的文件、协议及一整套机构作后盾, 制度上的不完善还是在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中显示了出来。这些制度上的不完善以及欧元区内部经济的失衡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根源。其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统一和分散的矛盾造成了制度上的不完善, 这一制度上的不完善又导致欧元区各国内部经济失衡, 最终引起危机的爆发。这次危机的发生给想实现货币区域化的亚洲各国敲响了警钟。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考虑, 一个享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对国内经济进行调节的两大工具分别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大政策只有保持独立性, 才能起到有效调节作用。

然而, 加入欧元区的各成员国已经把货币政策制定权统一上交给欧洲中央银行, 这样就没有独立性可言, 因此, 无形中剥夺了各国政府对国内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此时, 当各国出现经济波动时, 财政政策就显得必不可少。但加入欧元区后, 因为失去了独立的货币政策制定权, 各成员国独自运用财政政策的能力也受到极大削弱, 不足以应对大规模经济金融冲击。此外,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各国的财政赤字比率为3%的赤字率和60%的债务率, 这一指标没有考虑到在经济的不同发展时期, 对财政赤字的比率要求不同, 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否则财政政策发挥不了作用。Dornbusch (1998) 就曾指出, 欧元区财政约束虽然一定程度上合理, 但如果各国货币当局共同遵守财政纪律, 反而会束缚财政政策调节经济、稳定经济功能的发挥。因此当国际市场上欧元区货币出现回流时, 财政政策的缺陷使得成员国吸纳欧元量的能力明显不足, 不可避免地爆发主权债务危机。

尽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显示出了欧元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些制度和政策上的缺陷, 但从总体上讲, 欧元还是比较成功地实现了国际货币循环。其中, 发展和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加强区域货币合作、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同样适用, 因为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回流机制的建设, 更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

四、启示

目前, 人民币正在由区域化向国际化推进, 有很多人民币走出去的研究, 但人民币回流的研究却很少, 这说明对人民币回流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且这些研究存在或多或少的片面性, 有的只从贸易方面论述, 有的只从资本方面论述, 并没有形成全面地、系统的论述;在回流机制上, 回流途径太少, 有些很好的渠道并没有运用, 例如通过货币互换回流人民币。而目前通过货币互换回流的人民币量很大, 据统计, 2013年上半年, 中国人民银行与境外货币当局共开展双边本币互换交易高达4720亿元人民币。 (数据来源:201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报告)

人民币的流出和回流是国际化进程中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 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实现国际化。日元国际化的失败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欧元国际化的成功与缺陷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两者均提示我们要提前做好人民币回流的各种准备与渠道建设。因此现在研究人民币回流不仅是未雨绸缪, 反而是为人民币国际化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Barry Eichengreenand Marc Flandreau.The Riseandfall of the Dollar or When did the Dollar replace Sterling as the Leading Reserve Currency[J].NBER Working Paper, 2008 (14) .

[2]Dornbus, A.Favero and F.Giavazzi.The Immediate Challenges for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M].EonomicPolicy, 1998 (26) :15—64.

[3][日]益田安良.欧元与日元——走向“日元国际化”的未来[M].日本评论社, 1998.

[4]张国庆, 刘骏民.日元国际化:历史、教训与启示[J].上海金融, 2009 (08) .

[5]李继民.人民币境外存量考察:基于季度数据的协整分析和间接估计[J].上海金融, 2011 (02) .

[6]孙立坚.“人民币国际化”不能急于求成[N].经济参考报, 2011-09-02.

[7]李晓.“日元国际化”的困境及其战略调整[J].世界经济, 2005 (06) .

[8]王勇辉.“探析东亚货币合作的机制属性及其效用性”[J].国际论坛, 2008 (05) .

9.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研究 篇九

2009年9月28日, 中央政府在香港发行60亿元人民币国债。在境外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 不仅可以增加香港人民币资产的品种, 吸引更多的海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 更重要的它是中央政府支持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

人民币国际化, 就是人民币要取得国际贸易结算和储值地位, 必须有世界交易商、投资者以及中央银行对它的强烈需求, 把它作为与外国进行贸易结算的交易中介、主导国际金融业务的计价单位, 以及中央银行用作外汇储备的储藏手段。金融发展的历史表明, 支撑一种货币国际化有三个支柱:

一是经济规模和贸易额。经济规模与货币发行量、货币流通速度是相对应的。经济规模大, 相应要求货币发行量大, 唯此才能支撑全球市场对国际化货币的需求。经济规模大, 如果是封闭式经济, 与国外联系甚少, 国际上仍然不会有对该国货币的巨大需求。贸易额巨大, 与全球经济联系紧密, 因贸易结算、储值与避险需要而产生对该国货币的巨大需求, 才是导致货币国际化的起因。

二是其资本市场的广度、深度和流动性。成为国际化货币, 就意味着其他国家和地区对该国货币需求极大。货币大量需求的实现, 就需要有比较成熟的资本市场, 如国际化的货币现货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大量的需求, 还导致了避险需要, 需要有一个成熟和相对完善的衍生品市场。所以要成为一种国际化货币, 对资本市场的广度、深度和流动性要求很高, 要求有一个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

三是货币本身的稳定性和可兑换性。要成为一种国际化货币, 首先要求该货币不论是在经常项目还是资本项目下必须能够自由兑换。其次, 作为一种国际化货币, 还必须保证币值的相对稳定性, 只有币值稳定, 其他国家和地区才愿意使用、储存这种货币。

人民币尚不具备完全国际化的条件

虽然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达到2.56万亿美元, 排名世界第三。2009年GDP总量为335 353万亿人民币 (约合4.9万亿美元) , 超过日本排名世界第二。从经济总量和贸易额来看, 人民币确实具备了成为国际货币的一些条件。但从理论和实际来看, 人民币尚不具备完全国际化的条件。

1.“三元悖论”决定独立的货币政策、事实上的“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和资本自由流动不可能同时实现。国际金融领域的“三元悖论”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蒙代尔于1962年提出, 克鲁格曼1992年给以清晰阐述。“三元悖论”说的是, 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 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和独立的货币政策, 这三项目标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 至多只能选择其中的两项。如果选择独立的货币政策和“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 就不能选择资本项目的自由流动。资本不能自由流动, 人民币国际化就无法实现。如果选择独立的货币政策和资本自由流动, 不但要对国内资本项目放开, 还要同时改革现行的“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

2.资本市场的广度、深度和流动性要求决定人民币现阶段尚不能成为国际货币。由于监管障碍限制中国同国外市场的交流以及向世界的开放程度仍然非常有限。再者, 低效、高交易成本、监督管理架构脆弱等因素也成为中国资本市场融入国际金融体系的障碍。此外, 中国也没有人民币现货市场和成熟的人民币衍生品市场。这些条件决定了人民币短期内尚不能成为国际货币。

3.“特里芬悖论”决定短期内人民币不能成为国际化货币。“特里芬悖论”由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1960年提出, 他认为世界各国为了获得大量的国际货币, 就需要货币发行国以长期的国际收支逆差来提供这种货币;为了保持国际货币的币值稳定, 则又需要国际货币发行国保持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这就是著名的“特里芬悖论”。从“特里芬悖论”来看, 如果要成为国际货币, 就需要以保持国际收支逆差来提供这种货币。如果以经常项目逆差来提供, 对国内的工业化进程可能造成影响;如果以资本项目的逆差来提供人民币, 处于初级阶段的资本市场不可能吸收那么多的国际资本。

4.虽然人民币币值相对稳定, 但是缺乏成为全球货币的最重要的先决条件, 那就是自由的可完全兑换性。尽管在1994年, 人民币在贸易结算和外国直接投资方面实现了可兑换, 但是在资本项目下, 它仍然无法进行全部的有价资本交易兑换。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上述种种, 决定人民币现阶段尚不能完全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 也需要分为几个阶段, “先互换、再区域化后国际化”、“先结算货币再储值货币”是一种可承受的战略选择。

第一步, 先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实现货币互换。

2008年, 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香港、韩国以及东盟的贸易额合计为6209亿美元, 占中国外贸总额的24.3%, 占前三大贸易伙伴欧盟、美国和日本之外贸易额的41%。东盟、香港和韩国分别是中国的第四、第五和第六大贸易伙伴, 中国与上述国家存在紧密的经贸联系。再则, 伴随着近年来美元的持续低迷, 中国与上述国家都有对本国货币进行保值的需求。第三, 人民币近年来的走势一直是稳中有升, 与上述国家进行人民币结算可以使之获得人民币升值的利益。因此, 中国与上述国家与地区先行进行货币互换 (主要是贸易结算) 是比较可行的。

第二步, 在周边国家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

进入21世纪, 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 美元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但短期内其霸主地位仍无可替代, 欧元成为世界第二国际货币, 日元则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而衰落。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 除日本外, 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传统上采取“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在这种格局中, 美元地位虽有所下落但仍无可动摇, 人民币面对的主要竞争对象是欧元和日元。因此, 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可以继续依托人民币与美元的紧密联系, 采用美元目标区制度支持人民币区域化, 进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首先, 它没有强化欧元和日元的影响;其次, 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大多“钉住美元”, 人民币与美元的相对稳定意味着这些国家与中国交易的汇率风险很小, 交易成本的下降必然会提升人民币在亚洲的地位。人民币区域化的道路必须首先培育人民币作为区域内国际货币的基础, 即使人民币首先在区域内成为支付媒介、计价单位和支付结算货币, 进而扩大人民币在区域化使用的范围和全面实现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职能, 吸引东亚国家把人民币作为国际债权、债务的记账单位和储备货币。在此过程中, 中国需要做的是逐步取消人民币流动的限制, 把人民币流动纳入正规金融体系, 鼓励在贸易中使用人民币作为计值货币和交易媒介;为了进一步创造人民币正常流动的渠道, 在资本账户还未开放时, 先行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在积累经验后, 可以进一步到其他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 也可以在国内债券市场发达后, 允许境外人民币进入境内债券市场投资人民币债券, 从而为境内外人民币提供具有一定宽度、深度和弹性的人民币投资市场。在此基础上, 人民币进一步利用东亚区域合作的平台, 开展汇率合作, 促进人民币在周边区域汇率合作中的核心地位, 使人民币成为区域汇率合作的中心, 并进一步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第三步, 人民币的国家化。人民币从国际贸易履行计价和交易媒介职能起步, 到国际贸易积累到相当规模, 国内金融市场也相当完善, 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兑换即将实现时, 人民币真正扩展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借贷和投资货币, 进而作为国际储备货币, 这时就真正实现了人民币的国际化。

上一篇:指导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下一篇:物流操作员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