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城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调研报告

2024-10-03

关于武城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调研报告(精选6篇)

1.关于武城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调研报告 篇一

关于武城农机企业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近期,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武城农机企业文化建设的大繁荣、大发展,全面掌握武城县农机文化建设基本情况,武城县农机局号召全体干部职工下基层,进农机企业,以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武城农机企业文化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机企业文化的内涵

农机企业文化是农机企业在长期的农机企业建设和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为广大农机企业员工所普遍认同并付诸实践的,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和时代特征的价值理念,是农机企业各种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是农机企业发展的重要成果,是农机企业文明的最重要结晶。其中,精神文明是农机企业的核心文化,是农机企业纲领性的核心思想,是指导农机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制度文化是农机企业的浅文化,是农机企业制定并执行办事规程、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所秉承的价值理念;物质文化是农机企业的表层文化,是农机企业生产物质实体、展现外在形象所秉承的价值理念。农机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一是塑魂,创造新的农机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以新的农机企业精神凝聚意志,激励创新;二是遵仪,健全农机企业规章制度,促进流程再造,规范农机企业人日常行为;三是倡廉,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建立廉政工作流程;四是美誉,追求农机企业服务效益最佳化,树立良好的内外形象。

二、武城县农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1、文化建设得到农机企业普遍重视。农机企业文化是摄取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当代先进管理策略,为农机企业职工构建的一套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环境氛围。就目前情况分析,武城县大部分农机企业已经认识到文化建设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并加以重视。特别是武城县春明农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武城县大力农机制造厂已经形成了自身的企业文化特色,并不断提升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的融合度,增强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这些农机企业均做到了文化工作有人管、有人抓,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武城县委、县府近期决定在县城建设一个200多亩的农机工业园,同时准备筹建武城农机博物馆,这都是农机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

2、企业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在农机企业文化建设中,各农机企业摸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企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员工的精神生活,增强了农机企业的凝聚力,不断提升自身形象,武城县大力农机制造厂利用本县夕阳红秧歌队在中心广场宣传农机产品,武城县春明农机机械有限公司利用读书活动,并印制挂历和明信片宣传企业文化和产

品,武城志鑫农机机械有限公司通过举办联合会、职工运动会等形式拉近企业和员工的关系,增强员工归属感,使每个员工都能融入到企业建设中来。

3、精神文明建设深入人心。农机企业结合武城县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建设,深化农机企业文化内涵,把农机企业与员工的互信互利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建立起农机企业与员工互信互利的桥梁,促进农机企业更好更快发展,通过设置宣传栏、宣传标语、抄写读书笔记、撰写心得体会、唱《道德歌》等多种形式,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人心,涌现出众多“诚信企业”和“先进个人”,树立了良好的农机企业形象。

三、农机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武城农机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化,使农机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不断发生变化。当前农机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形势和出现的一些新特点,是文化建设工作在农机企业管理工作中普遍成为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问题:

1、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大部分农机企业已经认识到在企业经营中文化建设的作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对文化建设有所忽视,企业得不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很多农机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搞一些文艺节目、打一些宣传标语,缺乏对企业文化的正确理解与深层次的认识。在调研中,很多企业着重介绍企业文化活动,当做重点来抓;个别企业则通过大把金钱买文化,把文化工作交给一些专家、公司来做,意图通过高投入来走捷径,而忽视企业文化是每一个员工的共同责任,企业文化流于形式。

2、缺乏特色与创造力。农机企业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特色与创造力,而这恰恰是目前农机企业最缺乏的。所谓农机企业文化特色,就是本企业所特有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独特文化,是企业个性的体现,没有标准的模式可循。虽然武城县春明农机机械有限公司,武城县大力农机制造厂等企业的文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是更多的却是生搬硬套,一模仿、二复制,没有经过选择、淘汰等形式与自身特色相融合,培养自身企业文化特色。

3、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存在脱节。农机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在调研中发现,农机企业坐而论道者多,付诸实践者少,融入生产经营者少。农机企业往往喊出些口号、形成些理念,但都是口头上的形式,规模制度不执行、文化活动走过场、思想教育不深入,与农机企业生产明显脱节,这样就违背了农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四、农机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1、相关部门把握好农机企业文化发展的方向。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大部分农机企业是很认同企业文化建设的,但由于企业自身水平有限、人才短缺,使得企业文化建设走了不少弯路。建议下一步有关部门加大对农机企业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多搞一些企业文化论坛、企业文化交流、职工思想道德教育等活动,让企业走出去,请进来,开阔眼界,学习先进农机企业的文化建设经验,为武城农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

2、注重对农机企业经营者的指导与扶持。大多数农机企业是中小企业,大部分是“白手起家”通过多年的发展,再生产经营上逐渐摸索出门路,但在文化建设上是“门外汉”。而经营者是企业的设计者、建设者和倡导者,对农机企业文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文化体现了经营者的价值观和领导风格。必须让经营者不断的学习提高,加大对其指导与扶持,提高自身素质、深化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能力,这样才能使企业文化建设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3、坚持因企制宜,打造特色文化。坚持因企制宜,建设企业文化。一个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不单单在产品、外部形象上,还在于企业特色文化。农机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创造出一套有特色、有个性的企业文化体系,不断提升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注重培养农机企业精神,与农机企业制度作好结合,用文化推动农机企业经营发展,扩大农机企业文化影响力。

2.关于农机推广工作的探讨 篇二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农机推广

中图分类号:F3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39-1

现代农业同过去的农业生产模式相比,最大的改变就是农业机械化。以前我们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要使用手工工具、畜力农具等,生产效率远不如当今的农业机械装备,因此我们说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国在农机推广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作为农机化工作者要具备求实创新的精神,要有忧患意识,在不同的时期都要充分做好准备,以便农机化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笔者作为一名农机化推广工作者,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对于如何做好农机化推广工作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1做好财政扶持工作,确保农机推广事业健康发展

国家对于农机化事业的发展非常关注,并且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可以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激发了农民朋友的购机热情,但是从实际情况了解到,尽管购机补贴对农民来说可以节省一部分资金,但是大部门的购机资金还是要完全的由农民自己来承担,对于农民来说一次性投入还是比较大,还是存在部分农民朋友购买农机时资金困难,这给农机推广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寻求多种办法,尽最大努力解决农机推广过程中的农民资金问题。

1.1深化购机补贴政策,完善补贴机制

在原有的购机补贴政策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完善补贴办法和补贴机制,酌情的扩大补贴范围和补贴规模,让更多的农民朋友享受到国家惠农政策的帮助。巩固补贴成效,提高补贴效益,以补贴引导农业机械化发展。

1.2落实、改革燃油补贴政策

将燃油补贴到农机户,即对直接从事农业机械作业的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按照其拥有的农业机械台数和动力数进行补贴。这种方式操作简单,直接按农业机械的保有量和动力数补贴,对象明确,便于监管。是一种生产性补贴,可以调动人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有效的促进农机化事业的健康与稳步发展。

2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

作为农机化服务工作者要本着“一心为民,爱岗敬业”的精神。要建立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等作业服务组织为主体,建立以基层农机推广、培训、维修、信息服务和投诉监督等服务组织为支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全力促进农机化事业发展。

2.1明确农机化服务发展方向,创新服务机制

农机化服务工作需要一批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工作人员,作为农机化工作者,对于不同地区开展农机化服务工作时,都要拟定不同的方案。一是要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农机化发展情况,从实际情况出发,来拟定适合本地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目标,有重点地推进当地农机社会化服务;二是要重点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专业大户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为大家提供专业化、多元化的服务体系,满足其发展需求,从而促进农机化工作的开展;三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作为农机化部门要积极推动订单作业、承包服务、系列化作业、产加销一条龙等服务方式,满足当代市场化需要,培养专业服务和经营的新模式,来提升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的产业化水平。

2.2发展农机维修行业,协调农机化事业稳步发展

为了保障用户的权益,保障农机安全生产工作顺利进行,作为农机化部门要想办法提高农机维修技能,同时作为农机推广部门还有一项关键的任务就是要积极的组织研发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和维修技术,致力于培养专业的、有想法的技术型人才,提升农机维修网点的服务能力。农机推广部门也要和农机监理部门密切的合作,加大农机维修市场执法力度,保障人民财产安全,支持农机社会化服务业的壮大,以促进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传宁.基层农机推广发展现状与创新推广工作探讨[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0,(2).

[2]朱永全.对县级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再认识[J].农机推广与安全, 2006,(12).

[3]闫世行,杨学军.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地位与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 2010,(24).

[4]张吉营.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08,(2).

[5]林媛玉,钟天路.农机化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与地位[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

[6]刘丽君.当前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实践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0,(10).

[7]线全忠,王振成,刘洪祥.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08,(3).

3.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调研报告 篇三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大部分位于我国地势二级阶梯上。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纵横45.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2%.全省辖14市、州,86个县市区, 底,全省总人口2628.12万人,乡村人口1783.18万,乡村劳动力1101.89万,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口为727.57万人。全省实现生产总值合计3176.1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462.27亿元,占全省总产值的15%;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096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24元,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至20底,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686万千瓦,农业机械原值达到108亿元,拖拉机保有量达到46.15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83万台,联合收获机2630台,农用运输车46.58万台,农机作业量达18.379万标亩,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0.5%.农业运输、农副产品加工、农田灌溉、农业植保基本实现机械化。农村中拥有各种农机作业服务组织15.8万个,农机户82.7万户,从业人员达110多万人。

我省农机化学校大多数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过30多年来的改革和发展,现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机教育培训体系,管理体制健全、师资队伍雄厚、教学等基础设施完备,多年来培训了大量的人才,为农村经济和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特别是近年来,广大农机教育工作者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和农机化事业发展的需要,立足农机,面向社会,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农机化学校规范化建设为重点,以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广泛开展农机培训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农机化学校规范化建设和教育培训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发展。

至年底,全省共有市县级农机校86所,其中52所为农业部四有机校。现有教职工960人,其中管理人员255人,教学人员441人,教练员269人;教练场地96.9万平方米,教室面积3.6万平方米,电教设备361台,教学用拖拉机、犁、播种机等配套农具3200台(套),固定资产达3500万元,年培训能力5万人。按照农业部《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从起我省开始对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实行资格认定。截止目前全省有83所农机校通过评审,取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拖拉机驾驶培训许可证》。

二、农机教育培训工作取得的成效

1、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农机实用技术人才。我省农机校分别隶属于各县(市、区)农机(牧)局。农机化学校以培训各类农机驾驶操作人员为主,担负着农民的农机技术培训教育工作,多年来累计培养了拖拉机驾驶员、农用汽车驾驶员、农用三轮车驾驶员、修理工、乡农机专干、农机会计、农具操作手等农机技术人员200多万人。为全省农村基层培养了大批农机、农技实用人才,起到了农村科技知识培训主阵地的作用,为发展农机化事业、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

2008年,全省共培训各类农机人员16.03万人,其中,农机管理人员1484人,农机技术人员11498人,农机监理人员578人,农机操作人员145601人。培训拖拉机驾驶员20956人,农用车驾驶员5248人,修理工8121人,农具手95293人。在-五年间,共举办各种类型的农机大户培训班420余期,累计培训农机大户人员达1.24万人(次),发放农机培训教材75000册,印发各类宣传资料75万多份,捐赠各类机具30多台(件)。

2、逐步形成了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文化程度低、年龄差别大、接受能力弱、分散不易集中是农机培训的鲜明特点。在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中,广大农机教育培训工作者探索、总结,积累了许多适应培训农民要求的好方法、好形式。

一是开展综合培训。除培训拖拉机知识外,还开展交通安全法律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绿色证书和职业技能知识,提高了学员适应市场、就业和致富的能力。

二是开展送教下乡,上门培训。每年,省上都要组织科技人员开展万名科技人员下乡活动。利用冬闲农村集中教育的有利时机,组织人员上门入户宣讲农机安全政策法规,开展安全操作知识技术培训。春耕之际,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甘州区利用“科普之冬”、“科技三下乡”等活动,组织农机科技人员组成科技服务“小分队”,深入农家院落、田间地头,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现场为农民群众解决疑难问题。

三是开展新机具、新技术现场演示培训。县市农机化学校,积极开展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示范。对于新型农机具,农机教师配合农机推广部门技术人员联合生产销售人员现场讲解培训操作使用技术,开展培训与指导,效果明显。天水市针对近三年多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落实,大量补贴机具投放,农机操作人员越来越多,许多农民都是第一次使用机具,使用中存在许多问题,在投放机具比较集中的村组开展技术培训,让教员给群众讲机具的结构、原理,正确操作与使用,调整与维修,使更多的农民不仅用得起,而且还会用,极大地促进了补贴机具使用效益的提高,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为实现机具的优质、低耗、高效、安全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武山县农机校还从社会上聘请具有专业特长的人员,开展技能操作培训,通俗易懂、实践性强,从而保证了培训质量。

四是偏远乡镇设点延伸培训。针对部分乡镇村组地处偏远,科技信息不畅的问题,县市农机化学校先后在这些乡镇设立了农机化技术培训分校或培训工作站,定期组织开展驾驶操作技术培训、新技术推广等农机科技服务活动,有效地延伸了农机科技培训服务网络。有些地区开展的“菜单”式培训,将培训专题以多媒体形式制作成培训“菜单”,由农民群众按需“点菜”,农机部门“配菜”培训,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

3、探索了农机教育培训的新模式。各地在开展多门路办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实现了由单一培训农机技术向多学科联合办学的转变。一是积极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近两年全省培训农机修理工近人,他们都获得了农机修理职业资格证书,为他们外出打工创造了有利条件。玉门市农机校举办了农机职业技能技术培训班,为准备购买收割机的农户进行安全操作规程、驾驶技能、外出务工常识和机具人身保险等知识的培训,为他们参加跨区机收提供技术技能保障。二是大胆尝试横向联合办学,提升培训服务档次。如敦煌市整合资源,采取上挂、下靠、横联的联合办学路子,先后与甘肃农大机电学院联合开办了机电大专班,与电力公司联合开办了农村电气化中专班,为农村培养了一批农机高级管理人才,同时也形成了农机技术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学历教育等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格局,扩大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这种组合式培训模式突破了农机分类培训的结构框架,适应了当前现代农民综合技能培训的要求,探索了农机培训的新模式。

4、开创免费管理惠农新举措。白银市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实施以来,针对农机培训经费匮乏、农机培训手段尽失及农民负担太重等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加强农机安全管理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一些治本的政策,促成了免费管理政策的出台。

,白银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实行农业机械免费管理惠农政策的决定》。按照《决定》精神,先后研究制定了免费管理实施方案、拖拉机入户管理细则、农机驾驶员培训细则、加强农机安全管理、加强档案管理等文件,编写了培训教材。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对全市拖拉机驾驶员进行登记造册。同年9月,市政府在景泰县永安村组织召开了农机免费管理及启动仪式现场会,从此拉开了全市免费管理的序幕。农机部门统一组织,采取整村推进的办法,确保村不漏户、户不漏机,保证拖拉机入户及驾驶培训工作不走过场,农机教育培训工作也随之走上规范化。

5、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工作起步良好。把大多数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不少市、县农机化学校,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从开始,经省阳光工程办公室批准,全省共有70多所农机校承担了阳光工程培训任务,三年累计承担培训任务34900人,培训资金1120万元。培训范围涉及农机驾驶、农机维修、电焊、电工、装载机驾驶、车工、钳工、建筑工、缝纫工、家政服务、保安等十余个工种。

6、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发展势头强劲。我省从20开展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以来,共建立了25个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站和培训基地,共有174名考评员,其中:高级考评员22名,鉴定工种涉及农机修理工、农机营销员、焊工、电工等12工种,获证人数达7000多人。2008年,已在全省30个县(市)开展了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3031人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

三、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做好全省农机培训工作,从20开始,省局成立了由主管副局长任组长,科教、计财、培训、推广、鉴定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省农机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各市、县(区)也都成立相应的培训领导小组。要求各级农机部门要把农机培训作为新形势下农机化主要工作来抓,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年初要制定农机培训工作方案,明确培训思路、培训目标、任务分工,确保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建立了四方参与的培训机制,即建立农机管理、农机培训、农机推广和农机企业四方共同参与的培训机制,有效促进了农机培训工作的发展。

2、做好配套办法的制定和完善工作,规范培训行为。为认真贯彻农业部发布实施的《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我局依据《办法》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完善了相关配套办法,从而保证了资格许可工作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相继制定了《甘肃省拖拉机驾驶员培训教学人员资格认证管理办法》、《甘肃省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资格许可办法》、《甘肃省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评估办法》。同时制定了《甘肃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办学资格核准办事指南》,经年6月1日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向社会进行了公告。对审批内容、主要法律依据、办事条件、办理程序及办理时限、收费标准做了详细说明。并编制了《甘肃省农机局行政审批流程图》,从而做到了政务公开,方便申报单位了解审批程序,强化了法制观念,做到了依法行政。保证了培训机构认证工作的开展,规范了培训行为。

3、注重农机培训工作实效。各地结合实际,大多采取了以短训为主,长训互补,农机培训和农机推广结合,农机培训与农机化科技推广项目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对从事农田作业的农机户通过举办培训班、田间地头现场演示、以会代训等形式开展了实用技术和新技术的培训,从而提高了农机户接受和应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农机科技推广规模化、标准化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农机户的培训,提高了农机户的整体素质和科技水平,增强了他们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能力,强化了他们的科技示范带头作用,提高和带动了周边广大农民应用农机化技术的积极性。

4、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培训。一是将培训工作与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相结合,提高农民掌握农机新技术的能力,提高技术示范推广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将培训工作与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相结合,提高他们懂经营、会管理、能致富、保安全的本领;武威市凉州区按照农机大户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了“武威市凉州区长城乡农机协会”.协会由农机大户51人,带机入会,拥有农机具150台(件)总价值395.4万元,其中推土机17台,联合收获机6台,()大中型拖拉机29台,其它农机具98台(件)。协会定期对会员进行业务培训,在主要农时季节还组建农机作业服务队东征西出开展跨区作业,提高农机大户的经营效益,充分发挥了农机服务组织在培训农机大户中的作用。三是将培训工作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将培训工作与购机补贴工作相结合,提高农民对新机具的驾驶操作和使用机具的能力。五是将培训工作与“农机安全生产年”活动和创建“平安农机”工作相结合,提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依法管理的自觉性,保障农机安全生产。全省农机监理系统结合行风建设和评议活动、“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和农机安全隐患排查摸底活动,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知识培训。组织农机户观看农机事故案例录像,请农机监理人员讲解本县区事故案例,使广大农机户真正从思想上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六是将培训工作与“阳光工程” 培训相结合,促进农村劳动力输转,增强农民致富的能力。全省在10个市州25个县区举办了23期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考评班,培训鉴定人数3013人。

四、我省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目标及需求

“十一五”期间我省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和农机化事业的发展,立足农机,面向社会,坚持农科教相结合,不断解放思想,以创新为主线,以常规培训为基础,以农机化学校规范化建设和农村劳动转移培训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全面推进农机化教育培训事业的快速发展。

省上提出到,全省青壮年农民全部培训1次,使农村实用人才总数达到70万人以上;通过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全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目前,活跃在全省各地的农机户约占农户总数的五分之一,农机手约110万人,约占乡村人口的5.8%,并且以每年5-8万人以上的速度在递增。我省计划每年培训各类农机人员10万人以上,其中,农机驾驶操作人员3万人,农机维修经营人员1万人,各类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操作人员7万人。至,培训各类农机人员70万人,其中:新购机农户30万人。年均培训需求在10-12万人左右。这些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带头人和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把这些人培养成为既会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又会现代农业的经营、服务,必将会推进现代化建设。

通过调研走访农机从业人员、购机补贴农户,农机技术培训需求主要是:(1)拖拉机、联合收获机驾驶技能、微耕机操作技能及农机新技术运用、农机化法规知识、农机合作社经营管理及机械维修、保养调整和安全知识等;农机维修人员最需要在农业机械原理、机械基础、维修电焊知识等方面渴望得到培训提高;农机经销人员希望在农业机械营销、机械故障排除等方面得到培训提高。(2)农民认为比较适宜的农机培训地点是就近按区域建立基层培训基地,不定期办班,按需开展技能和技术培训。(3)组织编写通俗易懂的农机实用技术读本或教材,免费下发农民学习。(4)免费开展农机实用技术培训。

五、今后我省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任务。按照农业部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局制定的《甘肃省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实施方案》确定的培训目标和任务。各级农机部门要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把培训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工作职责,确定培训目标和任务,进一步细化培训实施方案、培训规划和配套措施。要建立健全培训责任制,实行培训目标责任考核管理,落实培训任务。要建立健全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领导机构,统一组织,互相配合,通力协作。积极探索和研究制定有利于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农机管理人员、农机技术人员和农机作业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机人员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努力营造科技培训工作的良好环境。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按照农机成人教育暂行规定,农机成人教育必须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社会、多形式、多内容、多层次地培养德才兼备的农机化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干部、职工队伍培训要结合干部队伍业务知识更新的需要,进一步做好县乡农机化干部、职工队伍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农机化队伍素质。要改进方法,农机培训要与新技术推广、农机制造企业等单位紧密结合,协同作战,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有针对性地培训各种新技术,提高广大农机户运用各类新型农业机械的技能。

3、加强内部管理,创新培训模式。一是要加强对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农机系统内部,要通力合作,互相支持,建立高效协调机制;二是要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率。要根据经济结构调整、科学确定培训对象、培训规模和培训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三是要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充分利用市县两级农机化学校的培训资源,探索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市校与县校之间、市与市之间联合办学的路子。四要农机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结合的有机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关键在组织,重点在培训,难点在就业,要大力推行招生-培训-就业一条龙的服务模式,提高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4、全面推动农机大户和新购机农户的培训。农机管理部门和农机化学校,要按照农业部的要求,积极做好组织实施工作,提高农机大户科技文化素质和科技种粮水平。要以农机化技术推广、培训系统为依托,以粮食主产区农机种粮大户为主要对象,以粮食机械化生产所需的关键机械化技术、经营服务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为主要培训内容,按农时、分区域、分作物、多形式进行培训。培训行动要与职业技能鉴定、绿色证书培训等工作结合,与相关农机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校结合,()与有关项目、科教下乡等工作结合进行。同时充分发挥农机生产企业技术服务人员的作用,积极做好对新购机农户的培训,即购买一台、培训一人、购买一批、培训一片。

5、发挥整体效能,创建 “平安农机”.搞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培训,是农机教育培训部门的重要职责,是从源头上保障“平安农机”建设的重要措施,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和农机化学校都要切实提高驾驶员的培训质量,严把培训考试关。要正确处理好培训与监理的关系、切实解决好重管理轻培训的问题,坚决杜绝只收费不培训的现象。农机监理部门要加强监督,凡未经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一律不予发放驾驶证件,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农机培训和农机监理、农机推广等部门要做到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充分发挥各自作用。

六、当前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目前我省农机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长远发展看,我省的农机培训工作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发展不平衡,后劲不足。据初步调查,目前全省农机化学校,有1/3发展良好,有 1/3发展非常缓慢,有1/3停止不前、萎缩或出现生存危机。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工作缺乏生机和活力,发展后劲不足;培训机构缺乏有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2、农机化学校管理观念落后,运行机制陈旧。部分学校没有根据目前实际和市场需求来确定工作目标;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培训上只局限于驾驶员培训,而对农民农机化新技术、新知识多样性需求认识不足、应对不力;培训方法简单,办学思想观念陈旧,创新改革思路少,或者有思路,但“等靠要”的思想居多,培训领域不宽,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农民对农机新技术,新技能、新设备掌握的要求。

3、生源组织困难。自20《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出台,一直由农机监理部门管理的农用运输车、三轮车交公安交警部门管理。失去了管理权、培训权,拖拉机管理又处于失控状态。农机培训教育培训工作由于培训门类单一,随着业务的大部分移交,再加上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农民需求,生源组织困难,学校利用率低,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培训生源缺乏强有力地组织手段,步履蹒跚、困难重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4、学校设施设备陈旧落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我省农机化学校大都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现在多数教学用房已经老化,有的一些教学设施年久失修,损坏现象相当严重,多数教学设备是上世纪八十年省上投资配置的,教学设备等硬件都已远远跟不上教学的要求,难以开展多元化的培训工作,培训质量也很难得到保障。加之培训资金投入越来越少,农机教学设备无法适应新型农机人才培养的需要。个别地方培训人员的工资是差额拨款甚至自收自支,单位基本上没有业务经费。

5、农机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知识老化、单一。目前我省农机人员大多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机专业大中专毕业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农机化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但面对信息时代显而易见其知识结构有很大缺陷。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进修和知识更新,知识面单一,知识老化,尤其缺乏职业技能鉴定相关知识,无法适应新时期农民职业技能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需要。

七、对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

1、将农机人员培训纳入到农业部年度项目计划或培训计划之中,争取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明确培训工作由省级农机部门组织实施,便于管理和操作。

2、将农机培训纳入免费管理序列,使农机培训与其它行业培训一样享受国家补助,把农机校从生存问题中解脱出来,使其更好地为农服务。

3、培训工作要切实转变其行为。农机培训要由目前的被动参与变为主动组织实施。培训项目名称可谓“现代农机手”培训工作,“农机致富”培训工程等,切实解决农机培训当中遇到的困难,着力于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长远发展。

4、有计划地对市、县级农机师资力量进行培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农机人员的整体水平。并定期对农机培训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提升其行业荣誉感。

4.关于武城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调研报告 篇四

农机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这几年,我市农业机械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机具呈现出保有量不断增加、种类越来越丰富、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特点,不安全因素和事故隐患也随之增多,对农机管理和技术手段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实施,确立了农机部门对拖拉机管理的执法主体地位,但农机部门行政执法手段薄弱、执法依据的不足的问题,给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破解日显突出的难题,探索农机安全监理科学发展新思路,促进农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成了当前农机主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按照局党委及局学习实践领导工作小组的安排与要求,我们立即采取行动,先后到市农机监理站,张店、桓台、高青等区县,对农机安全监理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走访了3个区县的监理站和10余个乡镇的农机站,与20余个农机手(户)进行了座谈,与有关部门进行了工作交流,听取了情况汇报及问题反映,查看了有关文件资料、审验记录,了解农机安全监理的情况,并对调研情况认真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市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现状

(一)安全监理工作开展和落实情况

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机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在科学管理上花力气,在安全源头上下功夫,在基层建设上投力量,在治本措施上出新招,努力构建安全管理,执法、监控、宣传三大防线,深入分析农机安全生产特点,仔细研究抓好农机安全生产的具体措施,强化领导,狠抓落实。一是加强了领导,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二是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层层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三是认真搞好宣传教育,提高农机驾驶人员及广大群众安全生产的意识;四是不断加大田检路查力度,深入开展农机安全专项集中整治;五是强化登记管理,规范牌证核发;六是提高服务,组织开展“文明监理、优质服务”活动,七是抓好源头管理,大力开展“平安农机”活动;八是搞好日常检查,防止重、特大农机事故的发生。08年上半年,全市共查处违章载人366台次、超员超载350台次、无牌行驶640台次、无证驾驶356人次、酒后驾驶72人次,排查乡镇300个、排查村2120个。消除了重大农机事故隐患,维护了农机作业正常秩序,为保证实现全市农机安全生产无事故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全市农机拥有及登记、年审情况

随着中央农村经济政策进一步贯彻落实,农机装备水平大幅提升,保有量稳步增长,作业领域不断拓宽,新的农机手队伍不断扩大,高科技的现代农机装备也逐渐推广应用。截止2008年10月底,全市拥有农机总动力达315.98万千瓦,各类拖拉机保有量达2.83余万台,自走式联合收获机保有量为0.23万台。登记挂牌的动力机械为10637台,挂牌率为35%;机具年检数6479台,检验率为80%;共办理驾驶证8662个,证机比达29%。

(三)安全监理规章制度建设情况

几年来,我市农机部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为指导,以“平安农机”建设为重点,开展了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农机监理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活动,先后制定了《农机监理业务工作流程》、《农机监理人员行为规范》、《农机事故倒查规定》、《农机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等10多种有关牌证核发管理、安全技术检查、执法监督检查、宣传教育、队伍建设等规定,明确了监理业务工作岗位设置及责任要求,从制度上保障和规范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开展。

(四)农机监理组织机构建设情况

目前,市、区县两级共有农机监理机构10个,农机监理员77人,其中市级监理员14人;乡镇一级专设农机管理站的有62个,农业综合管理服务机构32个,共有农机管理人员230人左右,这些人只有一小部分直接从事农机监理;在村一级,成立专门的农机管理服务组织(队、站)共324个,人员有534名,仅有一名管理员的村近1500个,这些人大都身兼数职,专职从事农机监理的人员少之又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农机安全监理体制不顺 农机安全监理体制不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监理机构不健全,监理人力不足。县乡(镇)农机监理机构直接担负着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使命,但在近几年的改革中,县级农机监理力量减少,乡镇农机站撤并,使农机监理力量日渐薄弱。有的区县多年来没有乡镇农机管理机构,所有监理工作都是区县站直接面对机手,全市只设一人兼管农机的乡镇农机管理站不在少数,基层农机监理力量的不足,乡、村、社三级管理“缺腿”,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名存实亡,农机安全工作基本处于失控状态,直接影响着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开展。

二是农机监理行政职能弱化。2001年在机构改革中,市农机局不再列政府行政序列,改为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农机管理的行政职能被弱化;市农机监理站作为农机安全专设机构,其行政监理职能也随之弱化,给监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是专项资金不足,农机监理技术装备落后。装备建设是强化行政执法工作的基础,农机监理部门应配备必要的交通执法车辆、检验检测装备以及通讯、办公自动化设备。由于缺乏专项资金投入,我市农机执法缺少相应的配套设备、技术,制约着农机监理工作开展。在检验检测设备的配置上,检验人员还只能用“眼看、耳听、手摸、锤子敲”的传统做法工作;事故勘察设备和牌证档案管理等设备还非常落后。所有这些,都制约着农机执法的规范化建设。

(二)农机安全监理执法手段薄弱、执法依据不足

农机监理的执法手段薄弱,执法依据不足,导致挂牌率、年检率、持证率持续下降,而且一年弱于一年,违章者不但得到相应的处罚,反面得到了经济实惠(不交任何费用),示范效应导致违章者日渐增多,守法者日渐减少。

通过调研,普遍反映存在三个方面问题:首先农机执法缺少法律依据。农机监理法律法规存在缺失和不足,《道路交通法》只规定了拖拉机该谁管,却没有规定如何管,怎样管的实施细则。二是拖拉机管理与道路管理脱节。《道路交通法》只赋予了农机部门对拖拉机实施牌证管理的职责,而没有明确农机部门的行政监督权,路查权、扣车权、处罚权,规定不到位,造成了车辆管理与道路管理的脱节。监督手段严重缺失,给农机监理工作造成了困境,基层农机监理人员普遍感到无所适从,不进行执法安全检查是不作为,进行检查了又可能是乱执法,农机执法正处在进退两难的十字路口。其次农机主管部门和公安部门对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管理上的相互配合还缺乏一个有效的合作机制。由于相关配套法规没有出台,农机部门没有上路检查权(指乡村道路外),没有公安交警的配合,农机监理只能望路兴叹,而由于警力不足等原因,目前对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管理,面临公安无力、农机无权的管理“真空”状态,违法载人、无牌行驶、无证驾驶等严重违法行为蔓延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助长了无牌脱检行为的发生。

(三)机费负担较重,挂牌、持证率不高

农村各种税费的减免和各项惠农政策都在不断实施,但农机监理收费却没有相应的补贴,机手对年检收费认同程度底,农机手感到经济负担沉重,削弱了机手对挂牌、年检的积极性。由于拖拉机作业有很强的季节性和时间性,每年上路行驾、作业的时间短,收入低,并且以自用为主。另外,拖拉机作业收入不齐,其收入与所在地区经济状况及机手的经营能力有很大关系,在经济发达地区一般机手在万元左右,欠发达地区年收入只有二、三千元,燃油费支出过多,而农机、交通、税务、工商、保险等相关部门向机手收取的各项费用偏高,养路费400元/年,检费25元,拖拉机交强险110元,有的还有这样的情况:农用小型拖拉机公路养路费,国家规定按4个月交纳(共计400元左右),但有的区县交管部门都按全年12个月征收,因此机手为逃避交费,减轻经济负担不愿登记、挂牌、考证,也不愿参加检审验,“黑车非驾”现象越来越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越来越明显。

(四)拖拉机报废机制尚不完善

由于我市仍有多数拖拉机未登记挂牌,给农机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这些拖拉机大多存在使用年限过长、机械性能下降的问题,机具老化、带病运行、超期服役的现象较为普遍。但同时,国家和省内还没有统一的拖拉机强制报废更新制度和相应的鼓励政策,农机手也多注重效益、轻安全,重使用、轻保养,让这些“老龄”拖拉机仍继续运转,潜伏着严重的事故隐患。

三、对策及建议

农机安全对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总体上来看,农机安全工作基础仍然薄弱,各项工作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做好引导,切实加强农机安全工作,采取相应措施,出台相关政策,健全相关法律、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农机监理现状,促进农机化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第一,提高认识,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健全法规机制

1、加强对农机安全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机安全工作,加强对农机安全工作的领导,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当中,制定方案,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农机安全责任,及时协助农机部门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做好农机管理和道路管理协调工作,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为搞好农机安全生产创造有力条件。

2、完善健全农机安全监理机制。在全面落实当前农机工作有关法规政策的基础上,完善各项机制。一是提高农机监理机构的行政执法职能,将监理人员纳入行政管理编制。二是健全基层农机监理机构建设,抓好基层农机管理,着力解决目前基层农机管理“缺腿”的问题。三是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各级财政要将农机监理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给予充分保障;要做好安全管理硬件的更新,增强执法所需的技术手段。

3、加快立法,为农机管理明权确则。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监理法律法规,加快立法,明确农机监理机构对乡村道路上行驶的拖拉机的安全管理职责,授予农机监理部门具有相应的安全检查权、行政处罚权。我市要在深入贯彻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同时,推进配套法规的制定及修订工作。

第二,借势借力,农机主抓,部门联动,共同做好工作

农机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涉及面广,管理难度大,单靠农机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除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以外,还需要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加强联合执法,与公安、交通、安监和财政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大安全检查力度,严格查处无牌行驶、无证驾驶、超速超载、违法载人、不按规定进行年检以及使用伪造、变更登记证书、牌证、检验标志等违法行为。特别是要与公安交警部门建立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和信息共享制,形成政府负责、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机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工作格局。

第三,加大执法,防治结合,强化落实,确保有所成效

农机监管部门是农机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要充分发挥监管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建立“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加强防范,强化农机安全生产的“三大防控体系”建设:一是深入源头管理,把好注册登记、挂牌、持证和年检关,提高投保率,加大机具检修,推进“平安农机”建设;二是要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在开展驾驶员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将宣传教育面向社会,引导有关的社会群体重视农机安全生产;三是要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农机事故防范的行政执法工作,继续加大开展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的力度。

加强执法,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具体落实要做到“六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二是组织领导到位;三是规章制度到位;四是宣传培训到位;五是具体措施到位;六是工作落实到位。做到抓思想、抓制度、抓责任、抓落实,确保安全监理工作有所成效。

四、农机监理工作新思路探索

(一)探索新思路,应牢牢把握时代机遇

探索农机监理工作新思路,应牢牢把握时代机遇。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中国农村改革30年之后,再次将改革目标重点定位于农村,也是当前党中央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举措。破除二元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给农机安全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机遇。新形势赋予农机监理工作新的使命,农机部门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只有立足新起点,抓住发展机遇,把握全局和长远,深刻理解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重大意义,找准农机监理改革发展的突破口,探寻农机监理工作科学发展之路,谋求农机监理工作规范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才能有力地推动监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效地促进我市农机化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创新思维,更新思路,要处理好农机监理的五个关系 现阶段,农机安全监管工作又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工作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的矛盾和问题,因此正确处理好农机安全监理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是搞好安全监理工作的又一关键性问题。创新思维,更新思路,要处理好农机监理的“五个关系”: 一要处理好监理与服务的关系。农机安全监理的行政执法是国家法律赋予的管理职能,为民服务是农机安全监理的职业道德,离开了服务去谈执法,就会失去了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离开了执法去谈服务就会失去了根本方向,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提高农机安全监督管理的水平。要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和思想理念,切实提高机关行政职能,牢固树立科学行政、依法行政的新理念;增强服务意识,为农民机手提供最便利、最有效的服务。二要处理好拖拉机挂牌检验与安全生产的关系。农机安全生产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提高农机化综合技术水平,首先要提高拖拉机的技术状态和管理水平。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我市拖拉机挂牌、检验率不高,黑车非驾、人货混装、超车超载等现象大量存在,因此,提高拖拉机的技术状态和管理水平,对于保障农机安全生产有重要的意义。

三要处理好监理与培训的关系。农机培训是拖拉机驾驶人学习掌握农机知识、安全知识、驾驶技能的一项基础工作。农机监理机构要建立严格的管理车检制度,严把培训质量关,从源头上抓好农机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用规范、科学的管理模式加以正确引导,刺激农机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而有效的推动监理工作更好的运行发展。四要处理好安全教育与违规处罚的关系。农机安全教育是监督管理工作的基础,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机手充分认识到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农机监理人员对违章者实施处罚,是行使行政职权的强制力表现,是维护好农机秩序的保证。但处罚只是手段、保障安全生产才是目的,农机监理要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宗旨,这也是以人为本、关注三农的具体体现。五要处理好内部理顺与外部协调的关系。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涉及到农民的切实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涉及到对国家的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涉及到安全生产重大责任。由于它的工作性质、安全环境、执法地位的特殊要求,在理顺农机内部管理和各级农机安全监理部门之间的关系的同时,还要与公安交警、交通管理、安全监督、质量监督、工商管理及政府相关部门搞好配合协调,要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结合实际,依法共同制定相关规定和管理办法。在具体工作中,要及时交流信息,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农机安全生产监理工作。

(三)新思路试探的几个建议

1、增创优势,加快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在政策上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的要求,这对农机监理工作是一个很好的机遇。目前,基层农机监理力量极为薄弱,只有另寻出路,充分发挥农机基层合作服务组织在农机管理过程中“自我监管、自我发展”运营机制的优势,才能进一步促进乡村基层农机安全组织建设,加强农机监管的手段。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应重视农机服务组织建设,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做好服务,加强指导,促进发展,发挥其在人员培训、牌证管理、宣传教育、遵章守纪、安全作业中统一管理的作用,增强农机部门的安全管理能力。

2、加快发展,完善“警农共管”机制建设。目前,我市部分区县已相继开展了公安、农机部门合作监管工作,但“警农共管”的机制还没有在全市范围内普遍展开,还存在权不明、责不清的问题,必须要制定权威、合理、可行的规定,完善“警农共管”机制建设。“警农共管”的机制应在各级农机监理机构的基础上组建,编制不变,经费渠道不变,并赋予相应的职能和执法权力。对在乡村道路上行驶的拖拉机按公安体制规范管理,在执法主体上,可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统一行使道路安全管理,在执法对象上将拖拉机及乡村道路的安全管理相对独立出来,实行归口管理,从而实现对拖拉机的人、车、路“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管理。要积极探索设置公安部门驻农机监理部门的联络室建设,选派一定警力长年进驻或联系区县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协助加强路面管理和源头管理。

3、降低收费,将监理收费纳入补贴范围。我市拖拉机挂牌、年检、持证率不高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农机监理收费较高,机手不愿承担这些费用。国家应出台措施,将惠农政策惠及到监理费用的补贴上,降低收费标准,减轻农民负担。各级农机部门也要认真开展对农机人员的技术培训,为农民群众提供驾驶技术、维修技术的培训,转变职能、优化服务,不断提高广大农机人员的技术素质和职业技能。

5.关于武城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调研报告 篇五

本次期中考试系学区统一命题,由学校组织考试,我校严格按照学区规定组织考试,全校设两个考场,一、二年级设一个考场,三、四年级设一个考场,同班不同桌,每个考场安排两位监考老师,严肃考纪,顺利完成了这次考试。当天晚上组织教师阅卷,流水作业,集体批阅,当晚就完成了阅卷任务,由教导主任组织教师登分、总分、评分,从学生考试成绩来看,四年级数学较差,其余科目成绩都比较理想,纵观这次考试作如下分析:

一、语文学科:

本次各年级测试试卷内容较全面,分别涉及字,词,句,段等内容。

1、本次语文考试得分率较高的主要在基础部分。如,看拼音写词语,按课文填空等,学生掌握较好,这与教师平常要求多读多写密不可分,还与教师要求背诵课文有关。

2、从低年级到中年级教师普遍提到学生的阅读不过关,分析能力较差,一至三年级的阅读不过关原因是学生的读书不过关,四年级则是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差,原因是学生平时不注重课文句段的分析与理解,只是靠教师的讲解或借助使用参考书,从而导致平时的语言积累不够丰富。

3、学生的字词积累不够,中年级体现在学生作文水平不高,低年级则表现为学生不能规范的书写字词,字词掌握的也不够牢固。由于方言的原因造成的错误也有一些,体现在低年级的拼音填写上,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使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

建议:

1、教师应当改进识字的教学方法,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

2、教学每一篇课文,应当作一次阅读训练来要求学生,教师要根据教学,在教会学生读的同时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教师要在每一堂课中,适当加入拓展训练,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

3、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改进作文教学方法,先让学生对写作感兴趣,进一步积累词汇,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二、数学学科

1、基本概念,基本公式掌握较好,反映在填空题的解答上,正确率均在85%以上。

2、大部分教师能把握住数学的特点,加强计算的教学,学生因计算丢失的分不多,但中年级学生对脱式计算的运算顺序及简便规律的使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3、应用题分析能力有进步,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列式,但有些同学计算上失分多;少数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方面缺陷明显。

建议:

1、加强数学理念的教学,加强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平时有部分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我们平时只是应该教会学生使用计算器,了解其功能,并不提倡作业中使用。

3、数学课堂也要提倡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加强训练说数学,有助于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和分析能力。

三、英语学科

1、三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学英语,对单词掌握不好,有些填完整单词失分较多。

2、部分题目翻译词组,交际语匹配和选词填空失分较多。失分的原因在于学生对于学过的课文、单词并不理解其意思。

建议:

1、倡导“读”英语,“说”英语,“用”英语,让学生在使用对话中掌握对话,不能仅满足于学生会读,会背。

2、加强英语读写的的练习,多练习,多训练。

本次考试反映出教学常规工作缺少实效。表面看起来,各项常规工作都很到位,实际问题还是很多:教师的备课基本上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敷衍了事。很少有教师是自己备课后上课的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搬照抄教案书或翻新以前的备课笔记。课堂上一些教师还是“满堂灌”,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还是很被动。作业训练形式单调,基础知识练习较多,课外积累与拓展训练较少,练习册辅导跟不上新课节奏,造成训练不全面,以至学生难以适应那种注重能力考查的试题。平时检测只注重数据统计,未进行深入分析,查找原因,阶段性努力目标不明。

要转变的是观念,要强化的是责任,要端正的是态度。结合本次考试情况,对下半学期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每位教师要将教学当作事业追求,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服务意识,切不可安于现状。做到认认真真教书,踏踏实实做事,我们必须从低年级起,消灭不及格现象,向优秀迈进。

2、努力提高业务能力。一些教师在教学上下了很大功夫,挤占副课,加班加点,可教学成绩却不尽人意。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学基本功不扎实。要提高业务能力,就一定要挤出时间阅读,还可以进行“网上学习”,切不可以年纪大、记性差为借口而拒绝学习。

3、功夫放在课前,力量用在课内,补困放在课后。特别是要落实“增效提质”常规,抓实“精讲强练”、“抓两头保中间”,这是我们实现2013-2014学年教学质量目标的有效保证。具体要求是:

①认真备课,设计最佳方案。在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先要吃透教材,先把课本读几遍,然后看各类教学参考书,最后根据自己的领悟备课。还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手段,这就要了解自己班中的学生,知道他们的知识基础和答题能力。有些教师使用教育资源库的资料,一定要结合本校本班实际,重新备课。

②以学定教,改进课堂教学。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科学、简明、可测,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要贯彻“少、精、活”的原则,精心安排教学步骤,注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优化。分课时的教学过程,要详细写明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达成度等。

③落实训练,加强过程控管。学生作业教师要及时批改,最好是面批面改。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学生订正,进行补差,真正做到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抓好学科单元测试,加强单元考试成绩的监控,定期审阅单元试卷和质量分析,让教师、学生心中有数,建立追踪制度。

④深入课堂,开展教学研讨。学校领导要深入课堂,开展推门听课活动,及时发现、处理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之间也要相互听课,进行交流探讨,取长补短。

总之,通过本次考试,不但使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为以后的工作明确了方向,相信全校教师对于提高我校教学质量是有信心的,也是有能力的。相信只要全体教师端正意识,明确责任,改进教法,真抓实干,期末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武城小学

6.关于武城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调研报告 篇六

关键词:农机;培训;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S23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2-45-1

1 农机化教育培训现状

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使农机装备总量、农机具科技含量、农机从业人员的操作技术都有了较大的增加和新的提高,这给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机教育培训如何适应这一新的形式要求,是保证购机补贴政策发挥作用的关键。

一是购机补贴使农机装备总量和农机从业人员迅速增加,要求加大培训力度,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农机化事业要求。自2005年我国实施购机补贴政策以来,补贴资金逐年增加,补贴范围逐年加大,推进了农机装备总量和农机从业人员迅速增加。二是,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不仅使农机装备总量和农机从业人员迅速增加,而且也推动了农机制造业的发展,大量的技术含量高、功能多、操作较复杂的农机具新产品涌向市场,大多数仅有初中文化或初中以下文化的农民几乎一夜之间成了复杂农业机械技术的操作者,原有的农机培训工作已无法满足不断涌现的新增购机农民对农业机械应用技术培训的需求,农民买到机具不会用、用不好的问题已经成为新时期发展中出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由于科技的进步,要求农机维修人员不断接受新知识培训,以更好的满足新机具的要求。三是,在培训内容上,要适应农民需求。购机农民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有50%左右农民已有农机具,接受过一定的技术培训;有大部分购机农民没有受过任何培训。所以,在对他们继续培训时,要根据这一现实,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主要是机具的基本原理、驾驶操作技术、安装调试技术、维修保养技术、故障分析排除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综上所述,购机补贴促进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同时对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购机农民需要接受新知识培训,而且由此带动的维修等行业也需接受新的培训。

2 存在问题

2.1对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师资力量薄弱。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农机化学校的专业的、年轻的教师所占比例较小;在职的教师没有得到知识更新培训,普遍表现年龄结构偏大、知识老化,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二是教学条件差。受资金限制,很少有农机校实行多媒体教学,很多学校仍然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个板擦的古老教学模式;教练车不足。农机培训学校除拖拉机达到要求外,应该具备的免耕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教具数量较少,给现代化教学带来了极大困难。

2.2 教学经费不足

教学经费不足是制约农机培训学校发展的重要原因,大部分农机培训学校为事业编制,既有财政拨款,也有差额拨款,但基本学校只有人员工资能保证,开展教学所需费用就较少了。造成农机培训工作很难开展,同时也给基础农机管理部门带来了很大压力。

2.3 积极性低,培训工作难开展

主动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只注重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效益的想法普遍存在,再加上农机就业没有严格的准入制度限制,也影响了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3 建议

农业机械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农业科技应用的载体,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主要工具。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是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国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农机化学校是承担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的主要部门。注重农机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成为保障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地加大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力度,加快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尤为迫切和重要。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3.1提高认识,加强对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农机人才是农村人才的主要代表,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实施者。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来认识,把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列为重要议事议程,与“三农”、购机补贴等工作一样对待,把加强农机教育培训工作落实到实处,建立长效良性循环发展机制。

3.2 转变机制,明确农机化培训学校性质

农机化教育培训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基层农机化教育培训学校是为当地农机化事业发展和农村农业经济需求而进行培训农村人才的服务机构,不是社会上经营性质的职业学院。社会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要实行政府扶持,多方投资,统筹规划,按需施教,确保农机化培训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

3.3 政策扶持,加大对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资金投入

取消农机培训收费项目后,因培训经费得不到保障,使正常的农机化培训工作难以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应该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政府政策扶持,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除确保农机教学人员工资福利外,在资金上要满足新时期的教学需求,要不断改善教学条件,保证教学质量,强化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培训设施、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的不断完善,确保农机购置补贴惠农政策发挥应有效力。

3.4 多措并举,搞好农机培训生源及就业准入管理工作

由于多种原因,使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给农机化学校开展系统培训和保证培训质量带来困难。在今后开展的农机化服务中,严格管理,实行农机化服务就业准入制度,让农民感觉到接受培训的重要性,调动农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农机培训工作的良性循环。

上一篇:中学毕业班工作计划下一篇:秋季中学开学典礼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