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柘荣茶产业的几点思考(精选12篇)
1.关于发展柘荣茶产业的几点思考 篇一
调研题目:关于农村产业发展的
几点思考
调研时间:2015年9月15日
调研人: 殷
开
鲜
关于农村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发展农村产业是解决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大事。如何立足安乐河镇基础资源.挖掘其发展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逐步走向产业化,使其成为具有较好市场效益的支柱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现状与问题。
宁强县安乐河镇位于宁强县西方南角,全镇辖6个行政村43个村民小组2206户8936人,总面积150.48平方公里。多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产业富镇”战略,紧紧抓住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两条主线不放松,确定了”短抓菌、长抓果、家家户户发展养殖和劳务”的产业发展重点,使农村产业基本达到了镇有基地、村有特色、组有重点、户有项目的要求,步入了长短结合,发展和管护并重的良性轨道。2015年全镇发展食用菌272万袋,新引进二元母猪46头,生猪出栏12046头,建设2000亩以上的示范户1个,完成了4个村2500亩的核桃管护任务,建成新农村建设示范点2个46户,实现劳务输出3250人,创收5900万元。虽然全镇的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全镇交通不便,产业发展滞后,规模偏小,农业基础差,农民增收缓慢等问题,这些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发展农村产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就我镇而言,发展产业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经济基础条件差,产业结构调整不优化,产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二 2 是农村产业发展无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做支撑;三是缺乏资金、技术及专门人才;四是产业项目没有政府保护价规定,农民发展产业存在着怕风险、主动性不高。五是现行的产业扶持政策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产业的需要。
二。原因分析。
目前,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归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农村自然经济条件差,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发展产业思路还不够明晰。就安乐河镇而言,全镇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产业发展仅停留在个人自然经济中,缺乏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思路和有力措施。
二是政府资金投入不够。因资金有限,作为基层政府大部分资金投入到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它民生工程,无力挤出更多资金扶持产业建设。
三是现行机制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产业发展涉及到资金、土地、信息、技术、市场等因素。作为现行的扶持政策还不健全、完善,尤其是信息、市场、技术等服务体系还比较滞后,对壮大产业规模还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四是产业发展缺乏农业技术人才。作为农村基层,技术人才仅为政府农技员,人员少,力量单薄,大部分技术人才集中城市,对于一些特色产业,技术人才更是严重匮乏。
三.应对措施
发展农村产业化,对做好“三农”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理清思路,因地制宜,找准产业发展项目。项目是发展农村产业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支撑,搞好项目建设,能够有效的培植产业,加快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要科学谋划项目。紧紧抓住机遇,准确把握国家和地区产业政策投资方向和市场走势,立足自身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找准产业项目,做到实施一个项目,培植一个农村支柱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
二是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扶持。要积极争取项目。筛选、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农村产业重点项目,认真做好项目的可研、包装、申报和推介工作,积极争取上级支持。
三是强化市场理念,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推进农村产业健康发展。目前全镇刘家坪村成立合作社1家,涉及种养业领域。今后,每兴起一个产业,就发展一个专业合作社。这样做既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又提高了农民及相关产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促进了一些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四是加大农业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作为基层农技部门,要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根据市场需求,引导农民积极发展致富项目,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特别是要加强产业发展大户、示范户的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
五是以龙头企业为支撑,用市场推动产业建设。要强化市场意 4 识。树立能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以培育名牌、打造名牌为抓手,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以品牌拓展市场,市场需要什么产业就建设什么产业,什么产业能使农民增收就支持什么产业,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具有镇村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农村支柱产业。
2.关于发展柘荣茶产业的几点思考 篇二
1 慎重选择肉羊品种, 充分利用杂交优势
肉羊品种繁多, 生产性能不一。北方地区主要饲养杜泊羊、湖羊、波尔山羊、小尾寒羊等, 一般杜泊羊生长速度快、但繁殖力低, 波尔山羊生长速度不如杜泊羊、但繁殖力高, 肉羊养殖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另外, 据有关试验调查表明, 小尾寒羊日增重0.25 kg, 地方品种豫西脂尾羊日增重0.15 kg, 而两者的杂交后代日增重可达0.30 kg。因此, 若能充分利用杂交优势, 不仅提高了日增重, 而且养殖效益也能明显提高。
2 充分供应饲草, 广辟饲料资源
肉羊作为草食家畜, 饲草的供应直接决定其养殖效益。可以充分利用草山或草坡 (饲草充足的时候) 进行放牧, 冬季天然饲草供应不足时, 可采取人工种草 (适宜种植的牧草品种有苜蓿、苏丹、饲料玉米等) 。同时, 加大秸秆的综合利用力度, 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及微贮技术, 提高秸秆的科学利用率, 推动秸秆养畜科学化进程, 实现秸秆开发与草食家畜养殖同步增长。
3 实行人工授精, 提高养殖效益
羊人工授精是采集种公羊的精液, 经过品质检查和一系列处理, 再通过器械将精液输入发情母羊生殖道内, 使母羊受胎的一种配种方式。人工授精可以提高种公羊的利用率, 加速羊群的改良进程, 并可防止疾病的传播, 节约饲养大量种公羊的费用。随着养羊户的增多和养殖规模的扩大, 实行肉羊人工授精势在必行。目前, 羊的冷冻精液经过冷冻、解冻过程以后, 精子活力易下降, 母羊受胎率较低;建议采集新鲜精液经过处理再进行人工授精, 不仅能保持精子活力旺盛, 而且能达到提高后代质量和养殖效益的目的。
4 发展养殖合作社, 规范合作管理
3.关于发展柘荣茶产业的几点思考 篇三
出版产业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面临着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一布局、两目标”,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目前,我国出版产业发展迅猛,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但这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是通过外延式、数量性、粗放型的方式实现的。进入21世纪,这种粗放型发展方式所掩盖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出来;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出版产业造成了新的冲击,使得我国出版产业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变得难以为继,因此,转变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一、当前我国出版业转变发展方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相较于发达国家出版业发展的水平,我国出版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距离成为出版强国还有相当的差距,出版产业转变发展方式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出版企业市场化程度低,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市场体系建设依然不健全
目前,我国出版主体已完成了转企改制,体制改革激发了出版产业的内在活力,出版市场整体繁荣,出版产业快速发展,态势良好。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出版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出版企业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与其他行业相比,目前出版业只能说是有限的市场化,许多出版企业尚未真正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许多出版资源配置还依靠行政手段,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出版业市场条块分割、地方保护的状况仍没有根本性改变,甚至一些地方行政推动的集团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地区的垄断与封锁,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出版物大市场还没有完全形成。
出版业和其他行业不同,作为文化产业,图书产品要起到传播文化的作用,如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是出版业市场化进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出版企业市场化的重要体现,在于以市场为基础的出版理念——在满足读者需求的同时引导读者,创造市场需求。企业要面对市场,要把企业特色向市场延伸,去开发挖掘影响,要纵向延伸,横向联合,把国内资源整合起来,用好的方式进行表达,要有国际视野、国内视野,把特定的局部的市场进行延伸,市场影响力要不断进行推广。
图书同质化是出版业在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出版企业不应为了做大规模而做大规模,应该从社会效益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等方面进行考量。同时,出版企业也应该根据自身在人才、选题、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走独特的发展之路。作为市场化的出版企业,价值观应进一步开放和延伸,出版企业要面向全国并放眼全球,在服务社会并参与社会竞争中形成独特的品位和格调。
2.出版主体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总体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技术尚有很大差距
当前,科技已成为促进出版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和出版创新的前提条件。产业媒体的换代更新离不开科技进步,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让出版工作别开生面。出版需要以科技进步为平台,推进结构升级和出版创新。
出版产业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科技的重要作用,实现文化与科技的有机融合,但相当一部分出版企业缺乏现代科学精神、科技意识和科技知识,欠缺对新技术的重视与认真研究,在发展高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方面缺乏动力,创新能力不足。要研究现代科技条件下出版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但在科技进步为动力这一点上,还存在一些思想认识方面以及保证措施方面的问题。
3.国际竞争力不足
纵观我国出版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进程,其参与全球出版市场竞争的能力较为有限,总体来说缺乏与出版强国相抗衡的国际竞争力。如何提升我国出版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自身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的跨越,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文化强国建设,是当前亟待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出版企业,一是普遍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经营业绩收入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处于劣势。二是在经营机制上,很多出版单位没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机制再造,管理方式粗放。三是资本实力不足,难以有效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出版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才储备不足、对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有限、市场需求有待激发、产业集中度较低等,这些都是导致国际竞争力薄弱的原因所在。
4.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结构性缺陷
我国出版业从业人员增长很快,但出版业人才结构存在以下突出的缺陷:一是缺少大师级的作者和出版家;二是缺少既懂出版专业知识,又懂经营管理、能熟练掌握现代高科技知识的复合型高端人才;三是缺少掌握数字出版工程技术的专业型人才。这些都影响着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出版企业应从总体上不断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激励、考核机制,通过构建国内以及国际人才培训、交流平台,为自身的跨越发展提供高端的智力支持。同时,还应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战略眼光、精通经营管理和出版业务工作的创新型复合人才,构建包括策划人才、编辑人才、发行人才、管理人才等在内且比例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从源头上做好出版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工作。此外,随着出版产业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不断转型,还应大力提高从业人员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运用能力,数字出版内容的开发和编辑加工能力,以及开展版权合作和数字出版谈判的业务能力等,为未来出版产业的数字化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二、出版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
如何应对我国出版产业所遇到的巨大挑战,是摆在我国出版界面前的严峻问题。我国出版产业只有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出粗放型发展的轨道,走集约型发展的道路,形成新的商业模式,才可能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
1.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出版管理体制,加快市场主体建设,提升出版企业市场竞争力
nlc202309041613
出版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是改变经营主体的行为方式,即改变出版主体在行政垄断和行政干预下的竞争行为方式,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走市场化、企业化的道路。近年来,我国出版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版业市场化进程不断加速,但是,我国出版业的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大多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之前,虽然有所改革,但力度不够。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深入推进政企分开,简政放权,赋予企业更多的经营自主权,政府和相关机构要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各归其位,为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保障和外部环境。出版企业则要真正面向市场,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走市场化、企业化的道路。只有这样,出版企业的活力才可能增强,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才可能创新,品牌战略才可能实施,发展方式才可能顺利实现转变。
2.进一步推动出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出版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优化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消费结构,加快产业升级,完善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现代出版产业的结构一般分为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三大门类,相对而言,专业出版的集约化程度最高。目前,我国出版产业这三大门类的结构严重失衡,我国图书市场中教材教辅的产值比重高达60%,相当多的出版社集中在这一领域厮杀,而很少有出版社愿意在未来前景看好的集约化程度较高的专业出版领域投资。政府应通过产业政策的制定,吸引出版企业进入专业出版领域,推动出版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发展模式的转型。
3.推动出版主体成为内容的提供者和文化的创新者
内容资源是出版企业最具竞争力的核心资源。推动出版主体成为内容的提供者和文化的创新者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推动出版主体成为创新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以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作为内容提供者,出版企业应该成为创新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需要对各类学术文化创新活动进行前瞻性的规划和组织,并把其转化为市场所能接受的形式;需要从市场出发,从读者需求出发,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创新活动,向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其二,推动出版主体将自身资源集中到最具优势的内容上来。产业融合使得传统出版领域的经营主体日趋多元化,传媒、网络、电信、软件企业都可以成为出版企业的有力竞争者,而且后者在资金、技术、规模等方面更具优势。这就要求出版企业把自身资源集中到最具优势的内容上来,通过优质内容的提供来体现出版的特色,体现其对社会的价值。其三,推动出版主体加强品牌建设与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一是鼓励出版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在市场上形成自己的品牌,有了品牌便有了产品特色和市场号召力,可以通过品牌来占领市场、赢得读者,从而获得自己的竞争优势;二是鼓励原始创新,引导出版业成为文化创新的组织者和主导者,鼓励和支持出版企业在内容方面进行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4.加快出版企业信息化、数字化进程,提高出版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当前,我们正处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推动,使得出版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紧紧地与出版的数字化进程结合起来。受企业规模的限制,我国出版企业的信息化、数字化程度普遍不高,虽然大多数出版企业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总体上来说,工作还是初步的、表层的,还没有真正对业务流程和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的信息化改造。因此,加快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成为出版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及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一是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实现出版全流程、全方位的数字化。按照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改造业务流程,建立新的业务平台,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结合传统纸介质出版物与互联网等电子媒体的优势,整合内容资源,增强交互性,延伸出版产业链,把传统出版领域多年形成的企业品牌和内容资源延伸到数字出版领域。二是与网络公司、软件技术公司等合作,利用这些公司已有的技术平台和网络平台推出数字产品。三是突出自身优势,拓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的内涵。目前我国从事数字出版的企业推出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初级的产品,其商业模式同传统出版产业的商业模式相差不大。传统出版集团介入数字出版,应该突出出版的专业和信息优势,特别是专业出版社和教育出版社,应借鉴跨国出版公司的经验,在信息服务、咨询研究、在线教育、个性出版等领域进行深入拓展,只有这样,出版社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
[1]陈昕. 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路、内容及路径[N]. 出版商务周报,2014-03-10.
[2]陈昕. 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增长方式转变研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范军. 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加快出版发展方式转变 [N]. 光明日报,2010-06-07.
[4] 我国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EB/OL]. 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www.hprc.org.cn/leidaxinxi/whjykj/201305/t20130531_221662.html,2013.
[5][美]迈克尔·波特著,国家竞争优势[M]. 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法律出版社)
4.关于发展柘荣茶产业的几点思考 篇四
盐亭自然生态优美,物产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四川省产粮产油大县、四川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县。近年来,盐亭县坚持建基地、育龙头、建组织,做强优质粮油、生猪、小家禽三大传统产业,做大核桃、花卉、水产三大特色产业的工作思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盐亭县按照“以点带面、以线促面、连点成片、整体推进”的思路,创新“三突出、三打破、三统筹”的“三三制”工作措施,以科学规划引领产村相融,以产业发展助推新村建设,以新村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和新村建设交融互动发展,产村相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开创了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
一是龙头数量多,效益较好。大力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企业数量、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以全成生态种畜、名江食品等企业为龙头的畜牧产品加工产业体系,以梅花果业、永隆清真食品公司为龙头的果品收储体系,以宏鑫粮油、嫘祖米业、嫘祖面业等企业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产业体系。全县共发展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0户,其中省级1户(汇源牧业),截止2012年底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5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四川豆瓣”、“川椒王子”等5个产品入选绵阳市“首届消费者最受欢迎”产品名录,“亚隆”牌核桃油入选“绵州九宝”。二是基地布局优,规模较大。通过优化区域布局、实施品牌整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初具规模,2012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达到6.7万亩,种植花卉3000亩,种植设施蔬菜2000亩,露地蔬菜5000亩,发展核桃13.8万亩,适度规模养殖户260户。全县初步建成了以北部柏梓等9乡镇为主的“梓盐核桃走廊”,以两河、新农、云溪等3个乡镇为重点的园艺产业示范园,以麻秧、黄甸等4个乡镇为主的现代畜牧产业示范园,以富驿、八角等4个乡镇为重点的花椒种植基地。
三是专合作组织体系全,带动较强。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按照“依托一个组织、振兴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工作思路,积极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扶持发展、规范完善、整合壮大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共计128家,入社农户达到3.5万户,辐射带动农户8.7万户,会员农户户均收入比上年同期增收1350元。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形成和壮大,在农业产业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产业发展环境优,机制较新。县政府出台了企业在投资强度、利税规模方面的规定,明确了在土地流转、基地建设等奖励和扶持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生猪、核桃、花卉、特色水产等特色产业基地。同时,积极探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型捆绑式投入机制,项目按“条条”梳理,集中向“块块”投入,把市县项目资金、农林水牧路等各系统的资金统筹起来,向重点产业发展区域集中安排使用,实现设施配套完善,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是龙头不强。一方面是企业技术含量低。大多数企业加工的是初级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如嫘祖米业、嫘祖面业等企业只是对粮油等农产品进行收储和粗加工,没有创出品牌;另一方面企业整体经营水平较低,抗市场风险能力差,一定数量的企业仍然是家族式经营管理。再者是链条不长。产品加工层次低,市场竞争能力弱。以大家畜加工为例,全县年出栏肉牛、肉羊等大家畜40余万头,主要是靠贩卖活畜外销,产品附加值较低,这是造成我县畜牧产业大而不强的主要原因。
二是规模不大。我县农业产业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式经营为主。规模化的种植基地发育不够,种植比较分散,集中连片少,集约化程度较低。粮食、蔬菜、畜禽等主导产业有优无势、有产品无商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而且低水平竞争越发凸显,难以产生规模效益。
三是市场不活。从整体上看,我县农产品直销、批发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数量少、规模小、设施落后、功能不全,市场发育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不畅,主宗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缺失,更没有一个大型综合农产品交易市场,不能有效地带动区域化、专业化生产。
四是品牌不响。农产品有品牌无名牌,在市场上知名度低,品牌效应差,竞争力弱,靠出售原始产品维持生产经营,使产业效益大打折扣,影响产业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成因:一是体制机制不全阻碍了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产业化格局,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程度低。二是由于小生产与大市场结合不紧密。多数加工企业与农户还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企业和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企业原料短缺和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同时存在,签订的合同缺乏履约保障机制。三是劳劳动者素质不高。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是老年人,文化素质不高,影响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的推广和引用,同时,专业中介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农民经纪人大部分文化层次在高中以下,素质较低。四是在农业生产上的投入偏低;五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我县是丘陵农业县,田间作业体系不全,农业机械难于发挥较大作用,农业机耕机种水平不高。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硬抓手。
(一)要加快农业工业化进程,就必须在带动主体培育上下工夫。首先,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做大龙头。只有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资源整合和招商引资,利用引进外来资本、技术、人才,改造、提升我县现有企业,加快产业集群形成,才能全面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农业产业化才会有大的飞跃。第二,要延长产业链,促进精深加工,改变我县有产品无加工,有粗加工无精深加工,有高产量无高附加值的窘境。重点推进优质粮油、核桃、畜禽屠宰等深加工及蔬菜仓储保鲜,形成完整链条。第三,要提高科技水平和现代管理水平。要切实加强与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以现代先进技术、工艺、设备装备我县现有的基础好,带动能力强的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管理企业,彻底摆脱“家族”管理、粗放经营的旧模式,实现管理创新。第四,要增加投入。农业龙头企业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再生产投入,引进新工艺、新流程,提升装备水平。
(二)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就必须在打造产业集群上下工夫。首先,要推进土地的规模化。积极推行多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鼓励农民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力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从而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其次,要推进农产品的规模生产。今后应着力扩大规模,以量的突破吸引客商,占领市场,提升效益。此外,要推进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的规模化,提高加工转化率,扩大市场份额。再者,要坚持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思路,做大核桃、花卉、水产等特色产业产业规模。
(三)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就必须在品牌培育上下工夫。依托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区域优势,大力实施全县农产品品牌统一战略,着力培育、壮大和保护农产品品牌,促使盐亭农业产业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展。要积极指导农业企业、农村经济组织、农民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鼓励支持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商标,改变过去商标命名“土”、包装设计“丑”、对外影响“小”的状况,切实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的认定和标识认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加强疫病防控,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和原产地标记制度,使我县农产品成为经得起市场检验的放心产品。
(四)要加快农业产业进程,就必须在机制创新上下工夫。一是要健全组织服务体系。要建立现代农业的生产组织形式,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探索股份制等更紧密的利益联结模式,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二是要强化政策引导。尽快制订全县农业产业化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并强力推进;整合各类支农资金,抓紧出台农业产业化资金奖扶办法;抓紧制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三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业产业化项目(企业)调度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考核督查制度,帮助破解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瓶颈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和周边环境。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强化各部门向上争取农业项目的责任,形成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合力。
(五)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就必须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上下工夫。用好用足“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组织动员群众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打捆使用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围绕山、水、田、路综合治理,建设一批标准农田,整治田间渠系、田间作业道,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5.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五
县服务业办公室
文化产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正成为当前发展快、潜力大的新型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县文化产业由于基础薄弱、起步较晚、投入不足等原因,现阶段发展还很不充分,总量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实际文化消费吸纳力严重不足,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条“短腿”,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我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县发展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1、发展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多数人仍然将文化看作是单纯的社会公益事业,对文化的多种功能和经济属性缺乏全面了解,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混为一谈。二是受传统经济发展思维及其观念的影响,对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确立起文化产业应有的战略地位,缺乏一个具有前瞻性、指导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三是对政府管文化,社会多元化办文化的政策理解存在偏差。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进展缓慢,虽然转制为企业,但市场主体地位不突出,经营理念较差,管理不到位,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2、核心竞争力低下。一是产业规模小。我县文化产业起步晚、规模小,没有形成知名文化品牌,也缺乏大的龙头企业和项目,目前尚无经营规模过亿元的文化企业。二是产业链条短。集约化程度较低,文化服务功能单一,文化产品有效供应不足;市场主体实力不强,主导产业优势不够突出,难以形成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三是资源整合差。条块分割,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市场优势转化的能力较弱。四是要素市场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不足,资本、产权、人才、信息、管理等文化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社会资本未能大举进入文化领域,民营文化企业所占比重低。
3、人力资源匮乏。文化产业是高科技与高文化相结合的产业,特别需要高素质人才来支撑。我县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现有人才队伍层次偏低、结构不合理、趋于老化,缺少优秀的文艺策划、编导创意、网络技术等高端人才,懂经营、懂文化的优秀经营和管理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二、我县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机遇
1、振兴文化产业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审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的又一重要举措,也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第一次对文化产业发展作出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的战略产业。省市也指出,要把发展文化产业、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性产业来培育。这些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创造了有利环境。
2、国际金融危机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文化的心理抚慰、精神激励功能得以凸显,大众的文化需求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在经济萧条时期具有“反周期”的独特属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文化产业蓝皮书: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认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将不仅仅是在短期内“逆势而上”,而是会以此为起点,进入一个更为健康的高速增长周期。对于尚处在起步阶段的新余文化产业来说,国际金融危机既是挑战,更是宝贵的发展机遇。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出台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采取更有力的助推措施,激活创新创意能力,培育更多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实现文化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3、文化需求的扩大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国际国内发展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就进入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并重时期;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居民的消费结构就会转向以文化消费为主的时期。2012年,我县人均GDP已经接近5000美元,达到了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临界点。由于我县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大量的、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充分释放。随着我市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消费将快速增长,文化市场将空前繁荣,文化产业的市场动力将不断增强,发展前景日益广阔。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迫在眉睫。
三、发展重点
(一)大力发展七大重点文化产业门类
文化旅游业。围绕打造“泰山之阳、圣人故邻”文化旅 游品牌,编制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构建“一区 一带一圈”的旅游发展格局(“一区”,即以文庙为中心,辅以宁阳文化中心、孔子乡饮处、“攻济打援”指挥部纪念馆、蟋蟀文化产业园为主的县城及周边文化产业聚集区;“一 带”,即以禹王古镇为龙头,串联堡头文化遗址、蒋集镇白 鹭保护区、陨石观光园、颜林颜庙、琵琶山、琵琶湖的沿汶 河旅游观光带;“一圈”,即以神童山为中心,辐射蟠龙山、彩山、凤仙山、贤士湖的中部生态旅游观光圈)。做好葛石 镇、鹤山乡“山”、“水”文章,培植“山水相宜”特色文化 旅游经济增长点。积极融入大泰山旅游圈,大力发展节庆文 化旅游。做大做强农业旅游产业,着重抓好蒋集镇郑龙村、葛石镇神童山农业旅游示范点开发建设。大力发展星级宾馆、星级餐馆、星级农家乐、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不断培育 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加大旅游商品研发力度,拉长旅游产业 链条,壮大旅游市场体系。
休闲娱乐业。整合文化演艺资源,与知名品牌演艺公司 联合打造体现特色、高水平、有影响的大型室内文化演艺项 目,带动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生命力的表演项目。加快推进电 玩城、KTV、酒吧、歌舞厅等休闲娱乐设施项目建设。积极 发展休闲养生文化,建设一批休闲养生基地。
节庆会展业。办好大禹文化节、梨花节、十字绣艺术节、蟋蟀文化节、大枣文化节、彩山登山节等节庆活动,形成特 色鲜明的节庆经济和节庆文化。规划建设宁阳文化中心,策划创意特色会展品牌。积极承办省内外重大经贸文化活动及综合性、专业性展览,广泛汇聚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带动城市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广告、旅游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现代传媒业。大力推进农村有线电视“户户通”和城区 数字电视整体平移步伐。广播电视逐步形成节目制作、广告 经营、网络媒体三大主业并举、相关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格局。顺应数字化趋势,积极发展网络电视、数字出版、在线娱乐、移动电视、互动电视、手机报等新闻媒体业务。推动电影发 行放映改革,组建以县电影公司为主体的大型影业文化企业 集团。大力发展社区和农村数字影院。
民俗文化产业。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文化项目品牌。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鼓励和支持非物 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览和演示活动。对宁阳木偶戏、宁阳斗蟋、四八宴席、大禹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市场开发、宣传营销,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经营。
印刷复制业。整合印刷复制业资源,推动印刷复制业技 术改造升级,建立以连锁经营为主要模式的出版物印刷、复 制、发行网络。引进和发展外商投资印刷复制企业,培育和 发展一批示范性大型印务包装集团。积极发展数字印刷、即 时印刷等先进印刷技术,发展高附加值和高端产品,促进印 刷复制业结构优化升级。
文化体育业。大力发展文化演艺业,组建宁阳剧团等专 业演出队伍,鼓励创办文艺专业团体和农村庄户剧团。围绕 神童山、皋山、琵琶湖等,创意策划一批特色运动项目。争 取更多的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体育赛事在宁阳举办。积 极发展体育彩票、竞赛表演等产业门类。加快体育健身娱乐 业发展,鼓励开办各类体育健身休闲俱乐部,正确引导群众 体育健身消费。
(二)引进、培育和壮大一批骨干文化企业
积极引进大型知名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催生形成一批新的文化市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培植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文化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加强与国际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的合作;支持已进驻企业扩大业务领域,开拓发展市场;支持本地文化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形式,扩大发展规模,提升整体实力。加快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文化企业,推动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强化市场化运作,做大做强山东金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三)重点扶持发展一批文化产业项目
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策划包装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比较优势明显的文化产业项目。重点建设宁阳文化中心、禹王古镇、蟋蟀古镇、好运枣圆、皋山文化社区城等具有产业拉动作用和示范效应的文化产业项目。全力打造“全国十字绣成品加工基地”,建设泰山十字绣一条街。每年确定 2-3 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按照相关规定给予配套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完善文化产业项目数据库,每年争取 2-3 个项目纳入省、市重点扶持范围。
(四)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品牌
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品牌战略,围绕做大做强禹王文化、蟋蟀文化、大枣文化等文化品牌,打响泰山十字绣、灵芝盆景、苗木花卉、龟山砚、梨木制品等一系列文化产品品牌;创新活动形式,完善丰富内容,提升山东宁阳大禹文化节等六大节庆活动品牌;培育壮大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综合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综合效益好的文化企业品牌。到2015 年,打造出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的5个以上文化产品品牌、3个以上文化活动品牌和2个以上文化企业品牌,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品牌体系。
(五)建成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整合优化现有资源,规划、引导、鼓励产业要素集聚,促进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合理分工,打造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效益显著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重点打造以禹王古镇为龙头,集文化展示、法物流通、宗教书画、休闲娱乐于一体,祈福风调雨顺、实现一生安顺愿望的禹王文化产业园;以中华蟋蟀主题馆为载体,集蟋蟀养殖、交易、娱乐和蟋蟀文化交流于一体的蟋蟀文化产业园和以好运枣圆为依托,集大枣文化研究、枣制品生产销售、度假养生于一体的中华大枣养生文化产业园,争取 2 个文化产业园列入市级示范园区(基地),1 个文化产业园列入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六)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完善信息、资本、技术、产权、人才等要素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强文化中介和行业组织建设,理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增强人民群众的文 化消费意识。加快培育城市、社区和农村文化消费市场,促 进文化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将文化产业振兴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各项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层层落实责任,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和责任制度,作为评价科学发展水平、衡量科学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组织、宣传、编办、发展改革、科技、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统计、环保、规划、建设、旅游、体育、国资、经信、商务、税务、工商、金融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发挥职能作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合力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人民团体要积极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各项政策规定,探索、创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政策。要根据财力逐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通过贴息贷款、项目补贴、奖励等形式,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用好 300 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 40 万元的旅游发展基金。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金融业要加大对文化企业的资金支持,鼓励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开发贷款担保业务品种,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加强文化市场监管,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和交易秩序。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县委、县政府设立“文化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奖”,对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做好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成果认定工作,兑现有关奖励政策。
(三)积极开展文化产业招商。围绕七大重点文化产业门类,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谋划,搞好项目策划包装,不断充实完善文化产业项目库,推出一批吸引力强、特色鲜明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采取媒体推介、会展推介、组团招商、专题招商、外派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广开渠道、创新形式,全方位加强文化产业项目宣传推介,广泛宣传我县的政策优势、资源优势、交通区位优势,吸引大批品牌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到我县投资发展文化产业。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构建多元化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机制,加快制定文化产业人才战略规划。着力培养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企业家队伍,以及具有文化产品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的优秀文化创意人才和市场经营管理人才,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文化产品生产创作和服务领域。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人才库,完善选拔聘用机制,鼓励优秀文化产业人才脱颖而出。完善 人才管理机制,健全技术、管理、品牌等参与收益分配的具 体办法。
6.关于发展柘荣茶产业的几点思考 篇六
摘 要:珠三角洲产业升级兼具可能性和紧迫性,产业发展轨迹已至升级拐点。珠三角产业升级要厘清两个认识误区,区内九市要结合市情进行非均衡产业升级,不能齐步并进;珠三角要统筹兼顾三大产业的升级,不能顾此失彼。珠三角产业升级应在《纲要》的指导下,加快珠三角一体化进程,科学规划,做好产业迁移工作;加强与发达经济地区的产业合作,做好产业引进工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升级的内生能力。
关键词:珠三角,产业升级,经济危机,路径
背景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珠三角跻身为国内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世界瞩目的经济热点区域,成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样板区域。2008年底,国务院批准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纲要(2008-2020)》(以下简称纲要),并将珠三角地区的发展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框架,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同时也是珠三角面临的一个重大发展机遇。产业升级既是珠三角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是贯彻落实《纲要》的必要措施。当前,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升级成为了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结合当前经济危机和《纲要》对珠三角产业升级做出了几点思考。
1.经济危机下珠三角产业升级的必要性
根据国家相关经济政策的调整,珠三角的劳动力、原材料、土地和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珠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取得了30余年的超高速发展,这种超常规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港澳台和其它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有效承接。目前,珠三角的产业已经发展到了工业化的后期,但原来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在当前经济危机背景下,基于以下分析,珠三角的产业发展轨迹已经到了升级拐点。1.1珠三角产业的紧迫性
珠三角产业发展受到经济环境和资源匮乏的双重硬约束,原来的产业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珠三角产业升级具有紧迫性。
1)珠三角产业的紧迫性受经济危机的影响,2009年1-2月,广东省省实现进出口贸易总值同比下降25.8%,其中出口下降20.7%,珠三角许多出口加工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一些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危机中纷纷倒闭。2008年,珠三角仅关闭的鞋企就超过1000家。相反,少数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却在经济危机中逆势增长,例如中兴通讯2008年的营业收入约442.93亿元,同比增长了27.37%,预期2009年将增长30%。经济危机让珠三角强烈地意识到产业升级的紧迫性。
2)成本上升加大了珠三角产业升级的内部压力。高消耗低成本的数量扩张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环境压力很大。早在2002年,珠三角的废水排放量占到广东省的46.9%。同时,由于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施行、环保安全生产要求的提三角原有的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产业发展的内部环境恶化。
3)珠三角面临国内外其它经济区域的竞争压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环北部湾地区、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成都一重庆城市群等经济区在国内形成了多级竞争的局面。一些高端人才和大批农民工“用脚投票”,各种经济资源在各地区流动。此外,东南亚一些国家,如越南、印度等国家也在利用低成本优势与珠三角展开区域竞争。目前,珠三角各地的产业结构趋同,产业附加值低,必须通过产业升级来增强珠三角的区域竞争力。
2.珠三角产业升级应厘清的两个误区
珠三角三十余年来的产业发展轨迹是一条上升曲线,且斜率大于国内其它经济区域,目前既具有产业升级的可能性,也具有产业升级的紧迫性。然而,在一些有关珠三角产业升级的文献中,明显存在两个认识误区,这必须在探讨产业升级路径之前予以厘清。2.1 齐步并进
从横向来看,珠三角的产业升级不能盲目地齐步并进,应结合各市的实际情况进行非均衡产业升级。
第一、珠三角内部发展不平衡。在珠三角内部,由于历史、地理、资源、开放时间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各地发展步伐不一,经济总量和人均GDP相差悬殊,产业层次高低不同。第二、珠三角必须进行非均衡产业升级。
2.2 忽视第二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农业现代化
从纵向来看,珠三角的产业升级要统筹兼顾,在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不能忽视第二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农业现代化。
第一,珠三角处于工业化后期,应优先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从整体上看,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珠三角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第二,不能忽视第二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农业现代化,必须统筹兼顾。从理论上说,产业升级内含着农业现代化、工业结构高度化和第三产业比例增大三层意思,三者不可偏废。经济危机下珠三角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纲要》提出,珠三角要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 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这对珠三角的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1 加快珠三角一体化进程
1)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做好珠三角产业的内部迁移工作。珠三角被分割为九个行政区,九大主体城市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产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产业同构性严重。珠三角应尽快建立统一的产业管理机构,根据各地的比较优势做好产业的内部转移,使产业的地区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一方面,引导深圳和广州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迁移到肇庆、惠州、江门等成本相对较低的地方,引导其他地方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和现代服务业向深圳和广州集中。另一方面,通过引导产业在各市之间的合理迁移,增大集群规模,增强集群效益,实现错位发展。例如,灯饰产业向中山集聚,服装产业向东莞聚集,陶瓷产业向佛山聚集。
2)向内地和欠发达国家转移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产业,做好产业外迁工作。珠三角的资源和环境承受力已经不堪承受之重,产业的生产成本优势和政策优势逐渐丧失。产业生态里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迫使珠三角进行产业“新陈代谢”。一方面,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可以向广东珠三角以外的地方或内陆省份转移;另一方面,可以向尼日利亚、越南、老挝等成本相对较低的落后国家转移。在产业外迁的过程中,政府应为珠三角的产业转移牵线搭桥,提供优质服务,尤其要总结经验,进一步办好“产业转移园”。
3.2 加强与发达经济地区的产业合作
1)加强与港澳台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合作。珠三角的产业发展得益于承接港澳台和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迅速进入了后工业时期。发展至今,珠三角不能固步自封,而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新一轮产业转移。当前,香港的服务业正在向外转移,而珠三角占尽“地利”优势,应提升与香港的合作水平,加强深港创新圈的建设。同时,珠三角还面临美、德、日等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外转移金融、保险、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和汽车制造、钢铁、通讯器材等先进制造业的机遇。珠三角要进一步增强开放度,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合作,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引进创造良好的条件。
2)重点引进企业总部、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首先,深圳和广州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前来设立区域总部、职能总部、研发机构、采购中心和销售中心,发展总部经济。其次,要重点引进金融业、会展业、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和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等高科技产业。
3.3 增强产业升级的内生能力
1)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珠三角产业升级内生能力的源泉。长期以来,珠三角产业升级主要靠承接产业转移,因而产业发展总是跟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后面亦步亦趋,很难与之 在同一水平上进行产业竞争。珠三角以往大多产业的创新能力不足,处于价值链低端,消耗的资源多,而创造的附加值低。
7.关于发展柘荣茶产业的几点思考 篇七
1 云霄县畜牧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发展现状
1.1.1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有突破性发展
截至2010年, 云霄县2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179个 (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7家) 、2万羽以上的蛋鸡场2个、2 000羽以上的肉鸡饲养场12个、500羽以上蛋鸭饲养场10户、2 000羽以上肉鸭饲养场80个、50头以上肉牛饲养场16户, 肉兔、乳水牛及特种养殖也取得新的发展。
1.1.2 畜禽优良品种得到改良
近年来, 通过引进“苏太猪”、夏洛莱牛、西门塔尔牛、新西兰白兔、海兰褐蛋鸡等高产优质品种, 以及引进骡鸭饲养与孵化一条龙服务, 不断改良畜禽品种结构, 促进云霄县畜禽产业结构的转变。
1.1.3 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全县配备186名村级动物防疫员, 并落实了防疫员的待遇、强化业务技能培训, 从而调动了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积极性, 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与业务能力, 增强服务意识, 提升行业的服务形象。另外还通过与漳州农校联合举办畜牧兽医中专班的形式, 积极搭建教育培训平台, 强化养殖户、防疫员的培训, 提升全县畜牧饲养管理水平。近年来, 云霄县将村级动物防疫工作纳入对乡镇年终综合考核的内容, 同时落实了相关防疫工作的配套经费, 防疫质量和效果明显好于往年。
1.2 存在问题
1.2.1乡 (镇) 畜牧兽医站历史遗留问题多, 畜牧干部队伍不稳定由于历史原因, 乡镇畜牧兽医站管理形式多种多样, 机构设置、人员结构复杂, 资产权属不清、经费投入不足。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 是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1.2.2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 畜牧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规划滞后, 畜牧生产结构单一, 综合利用率低, 导致畜牧经济效益低, 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1.2.3建设用地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现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是推动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决定着畜牧业发展水平。而土地调整难、流转难, 污染环境等因素制约着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
1.2.4动物防疫基础薄弱,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目前全县村级动物防疫及兽医从业人员约280人, 存在“一高三低” (年龄高, 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技能与待遇低) 。防疫程序繁琐, 技术要求高, 防疫人员优化调整难度大。当前, 规范养殖档案的管理工作才刚刚起步, 疫病的可追溯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在饲料兽药 (疫苗) 生产、饲养、流通、经营等环节非法添加违禁物品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河南省“瘦肉精”事件, 各个监管环节出现漏洞, 难以追溯到哪一个环节, 监管难度较大。
2 制约云霄县畜牧产业发展的原因分析
2.1 乡 (镇) 畜牧兽医站的现状分析
人员隶属关系有县管理的, 有县、乡 (镇) 共同管理的, 也有乡镇管理的;人员既有全民的、集体的, 也有子承父业的;资产有国家投入的, 也有集体积累的。在体制改革中, 从上而下没有针对存在的问题妥善解决这些人员的办法, 人员安置问题较多, 工作难度大。多年来, 由于基层畜牧兽医工作条件艰苦, 工资待遇等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 社会地位低, 造成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严重流失 (有的不愿报考畜牧兽医专业) 。现有畜牧兽医干部队伍中则普遍存在年龄老化、专业技术和人员素质层次不一等问题。对于村级动物防疫员迄今尚无社保、保险、工资待遇、经费保障, 培训管理等方面需要进一步落实相关政策, 导致不安心从事动物防疫工作, 不能满足当前动物防疫工作的需要。
2.2 缺乏产业链经营, 畜牧产业结构单一
至今全县还没有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虽然有四家饲料企业, 但没有一家有品牌、上规模的饲料加工企业, 而且全部是生产牛蛙饲料。“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尚未形成, 产业链条脱节, 养殖企业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现阶段仍以生猪生产为主 (占85%以上) , 没有很好地利用云霄当地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 (有宜牧的草山草坡6.38万hm2, 有6个66.67 hm2以上集中成片的草场未被建设利用) 。理论载畜量为6.38万头牛, 实际存栏量仅为0.33万头牛, 优势资源利用不够, 草地牧业发展步伐不大。
2.3 生态养殖观念差
2.3.1 规模养殖场 (户) 环保意识差
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 粪污排放量大, 一个万头规模养猪场的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成本约为200万元, 排污治理的成本高, 很多养殖户环保意识差、不愿投入。主要经沼气池和简单沉淀处理后直接排放, 很难做到达标排放, 对环境和人畜饮水安全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2.3.2 无害化处理池的管理措施不到位
建设无害化处理池的目的是规范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 进一步净化养殖环境, 减少环境污染。但由于个别群众对处理池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在建设选址问题上多次受到阻止, 甚至个别地方还出现建成后而被毁的事件。还有畜禽养殖场 (户) 对个别死亡的畜禽存在乱丢弃现象。无害化处理池建成后, 按“属地管理”的原则, 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的管理 (包括管理人员的招聘, 管理费用的筹措、支付, 消毒防护物资的采购发放, 无害化处理设施的维护) , 但个别乡镇执行不是很到位。
2.4 疫病防控、饲养、流通等环节, 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
目前动物疫情形势复杂严峻, 保障畜牧产业健康发展的任务艰巨。由于当前重大动物疫情形势总体呈疫源分布广、毒株变异快、外疫威胁大的特点, 一旦市场价格下滑, 饲料成本高价运行, 一些养殖户综合防控措施不到位, 稍有不慎就有暴发大范围疫情的可能。而且云霄县与周边省、市、县接壤, 边境线长。随着社会总需求的扩大, 地区间的畜禽商品流通量增大, 各地防疫水平存在差异, 加上重大动物疫病的互通机制不完善, 容易造成地区之间动物疫病传播, 防控的难度越来越大。监督管理部门多, 监管到位难度大。目前检疫人员仍是靠肉眼、手感、经验作判断, 加之动物疫病有潜伏期的特点, 缺少快速、科学的检疫检测设施设备, 检疫的手段落后, 检疫的准确度不高, 检疫执法的说服力不强, 各级、各部门在执法装备、设施设备的购置投入不够。
3 推进云霄县畜牧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3.1 认真做好产业布局规划, 加强技术培训与指导, 争创品牌, 落实惠农政策
3.1.1 认真做好畜牧产业布局规划
严格按照《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的要求, 认真规划产业布局。以奕铭、高山园万头猪场建设为基础, 带动生猪标准化规模化的规模养殖带, 到2015年, 力争建成标准化万头以上猪场3个、5 000头猪场5个、3 000头猪场10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到100户 (即35110规划) 。家禽养殖以东厦 (鸭) 、陈岱 (鹅) 、火田 (蛋鸡) 为中心, 带动全县家禽养殖业的发展。节粮型草食动物养殖以山区乡镇和平、下河、马铺、火田等乡镇为主, 及时做好产业布局规划, 做到减排放或零排放畜禽养殖, 全面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促进生态养殖发展。
3.1.2 全面普及实用科学技术培训
在全县范围大力推广良种繁育、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实用技术培训,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培训各级技术骨干。根据本县实际, 在“十二五”发展规划期间, 着力推广生猪人工授精、品种配套系的改良、生物发酵床养猪、肉牛快速育肥、蛋鸡肉鸡饲养技术推广、肉鸭规模养殖技术培训、村级动物防疫员的技术培训、畜牧中专班培训、规模养殖场程序免疫等十项技术, 全面提高全县畜牧饲养与管理水平。
3.1.3 全面培植市场主体, 争创品牌意识
大力扶持畜禽产销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 积极引导养殖大户、畜牧经纪人创办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畜产品经营中介服务组织, 发展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努力提高畜牧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积极支持现有的饲料加工企业做大做强, 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争创品牌意识;着力加强招商引资力度, 引进知名企业投资兴建畜产品加工企业, 做到“公司+基地+农户”;抓好市场对接, 围绕链接产业链全方位实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3.1.4 认真落实惠农政策, 加强项目建设指导
认真落实好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政策和农业部、省农业厅推行标准化示范区的创建活动。加强扶持生猪生产项目的管理, 促进生猪养殖生产, 带动节粮型草食动物与特种养殖业的发展。
3.2 加强疫情监测, 全面防控重大动物疫病
围绕不发生大范围的重大动物疫情的目标, 抓好五个到位:一是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防疫理念, 做到认识到位;二是配齐、配强乡镇兽医人员并管理好村级动物防疫员, 做到人员到位;三是抓好县、乡镇化验室、动物检疫必需的设备设施, 做到设施到位;四是努力争取各级政府投入逐年有所增加, 做到投入到位;五是把春秋集中免疫、月月补免抓好抓实, 逐年提高防疫的质量和效果, 做到工作到位。
3.3 全面实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完善追溯体系建设
高度重视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 抓好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 加强畜产品流通、屠宰等环节的检疫监管, 完善畜禽产品的抽检、监测力度等追溯体系建设, 加大宣传和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规范无害化处理设施处置, 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3.4 全面加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人员素质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全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增强服务意识;完善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改善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进一步深化畜牧兽医服务体系改革, 千方百计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一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提高现有人员素质。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 列支专门经费, 有重点、有步骤地对乡镇人员进行培训, 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操作技能, 加大执法力度, 提高执法水平。二是制订优惠政策, 鼓励、吸收本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站就业。三是在体制改革工作中, 坚持从现有畜牧兽医工作人员中择优聘用, 真正把有知识、有技能的年轻人员充实到畜牧兽医队伍中来, 从而改变年龄老化、知识层次低的现状, 加快推进动物防疫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3.5 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投入
8.关于文化产业园规划的几点思考 篇八
关键词:茶文化;产业园;概念规划
在城市旅游同质化严重的时代,为增强城市间的竞争力,在发展旅游一体化的大观光的时代,主导型和特色化的旅游开发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需。城市建设引入农业景观,把茶园作为绿地引入市内及城市周围,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园茗缘生态茶文化体验园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如何合理规划和定位,是生态茶文化体验园能够运作成功的重要因素,而正确的前期规划研究思路与方法则是其中的关键之所在。
一、区位分析
本项目位于梁子湖畔,距纸坊城区、汤逊湖大学城各十余公里。南与梁子湖北咀码头、梁子岛一衣带水, 北与宽阔的梁子湖大道相連直达武汉市区,交通便捷。
二、项目概况
梁湖农庄是一家集生态旅游,高档宴会,客房会议,采摘垂钓, 农俗体验等为一体的大型生态农庄。2010 年以来,梁湖农庄相继获评“湖北省五星级农家乐”,“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 “武汉市旅游名村”,“武汉市十佳休闲山庄“等殊荣。
梁湖农庄,占地面积5800 余亩,投资近6000 万,配套建设有豪华四星级酒店,三星级商务会所,奢华露天游泳池,大型乡村别墅, 童话森林小木屋,大型农家乐餐厅等。圆茗缘作为梁湖农庄整个产业发展的重要的一个篇章,以“茶”主题立项,主打“茶文化”主题。以自然的山水生态为背景,以茶产业为支撑,以茶文化为突出特色。形成生态茶文化园体验园。
三、市场分析
茶叶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外延品,可以理解为一种依附存在的休闲品。茶叶市场可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批发交易市场,也可延伸为各种健康生活方式的诠释者,成为引领生活潮流的一种新元素。茶叶交易可以是和其他商品一样的普通买卖交易,也可以是集多重休闲生活属性于一体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发生行为。
四、功能诉求
本项目的功能定位以茶文化为核心产业,以旅游产业为衍生产业的主导,以及其他相关产业为辅助,形成互相补充与支持的综合性产业体系。茶文化体验园依托大武汉区位优势、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按照“生态化、功能化、差异化”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将以茶为龙头,展示茶产业交易,突出茶文化内涵,打造商业气氛浓郁的茶叶产品交易市场氛围,分为旅游地产区、茶文化创意产品加工区、生态茶园休闲体验。
五、目标定位
本轮概念规划旨在打造大武汉首座茶文化体验馆。作为提升茶文化品位的市场引导者,打造华中区域茶叶市场的顶级品牌,在立足本地客群同时,辐射大区域地区。成为品茶、赏茶、论茶的第一理想场所
六、平面设计
通过系统的设计,从规划到建筑再到室内平面设计。自上而下进行有序的组织,走精品化路线。让进入圆茗缘的人有全方位的感官体验。规划功能分区采用“一带三片”的格局: 三片建筑组团与主题景观带相互融合渗透,达到人在景中, 景在画中的意境。
七、规划结构分析
采用一轴三心,立意珠联璧合一带串珠的结构: 规划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基地带状地形进行功能布局,将建筑按不同的功能和规模经行分割组合,形成三个围合的院落空间。
八、景观分析
内部景观采用“ 一轴一心多节点”的结构: 在景观设计中融入了现代和古典的手法,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韵味的品质景观空间。
九、交通分析
交通组织采用二元的等级层次经行规划组织内外交通空间。外“动”内“静”。 外部道路加强对外联系以机动车车行为主, 内部采用园路步道以人行为主,完全实现人车分流,保障了茶园内部的安静与安宁。
茶文化产业园的规划建设提高了城市旅游的档次,丰富了城市旅游的内涵,同时又有利于经济发展,可谓一举数得。正确的规划思路和建设手法是茶文化产业园成功的关键所在。希望通过本文的浅显介绍,为类似产业园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陈杖洲.野生天然类茶植物代用茶——野藤茶[J];蚕桑茶叶通讯;2002年04期
9.关于发展柘荣茶产业的几点思考 篇九
产开发早、开发量多,以及农民公寓、农村留地建房及私人联建房建设的影响,房地产业受到的冲击更大更早。从2008 年年初开始,我县房地产市场需求不旺,供大于求现状较突出,市场出现疲软状态。特别是2008年9月以来,受同心房产集资款抵付房款风潮的影响,对于本来就处于低迷之中的我县房地产业来说更无异于雪上加霜。
一、客观认识当前我县房地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县“小县大城”战略的深入实施,县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房地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也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03年到2007年房地产投资、开发、销售等呈逐年快速增长趋势,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然而自2008年起开始我县房地产业形势却发生了明显变化:
一是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008年,商品房新开工面积为6万平方米,比2007年下降65.8%。
二是商品房销售面积大幅下降。2008年,我县销售商品房372套,比去年下降23%;销售面积为5.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5%。以前购房火爆的现象已不存在,商品房成交量持续下滑。
三是房地产开发税收同比减少。2008 年,房地产开发税收为2528万元,比2007年下降4%,比2006年增加4.4%,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比2007下降6.4个百分点,比2006年下
降3.1个百分点。
四是房地产投资额大幅下降。2008 年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820万元,同比下降66.9%,占规模以上投资的5.7%,比2007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
五是土地出让和使用量大幅减少。2008 年全县待开发土地面积7717平方米;购置土地面积894平方米,比上年下降98.7%,全年土地成交价款476万元,比2007年下降96.4%。
二、准确把握我县房地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有利因素
㈠当前我县房地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开发商集资款归还难,社会反响强烈。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金融政策从紧,开发商贷款难,大部分开发资金来自社会融资。由于社会融资成本高,风险大,开发商承担很大压力。从9月中旬开始我县同心房产、汇金房产由于资金紧张,不能按期支付到期的本金和利息,相继出现了大量集资户以集资款抵购商品房的事件,使大量集资户利益受损,并多次上访,给社会造成了很大不安定因素,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开发商也因此减少了现金的流入,造成资金运转困难,进而影响了工程建设进度,企业面临困境。此外,受此次集资款抵购风潮的影响,我县想买房且有能力买房的消费者已基本购买,短短半个月的销售量已达年销售总量的1/3,我县房地产市场需求基本饱和,且集资款抵购的商品房价格与正常销售的商品房价格相差甚大,严重影响了我县房地产市场正常的交易秩序,造成房地产市场后续发展无力,市场观望度增强,信心严重不足。
2、商品房供大于求现状突出,开发商压力增大。我县是一个小县城,全县11万人口,**镇常住人口5万,城镇人均住房已达到36平方米,大大地高出了很多大中城市,经济条件较好的居民住房条件已基本处于饱和状态,房地产市场小,而商品房空置率高,目前尚未销售的商品房可满足我县2-3年的销售量。此外我县目前的商品房价格与去年相差不大,而周边县市已达4000元/平方米左右,再加上这两年人工、建筑材料价格的上涨,房价未能得到相应增长,目前的房价与成本价基本持平,甚至有的小区房价已低于成本价,开发商压力增大。
3、企业资金严重短缺,发展趋于停滞状态。目前我县房地产业发展状态趋于停滞,主要由于资金的“三个难”:一是社会融资难,近段时间出现的集资风潮使得绝大部分集资者不敢将钱再交给房地产开发商,开发商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二是银行贷款难,受国际金融危机、宏观政策以及集资风潮中开发商信用受损的影响,银行减少或严格控制了对开发商的信贷支持;三是股本金注入难,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股东投入的股本金难以如期收回,预期收益未能实现,制约了股东再次投资。如:同心房产由于缺少现金和银行信贷支持,水境佳苑第四期工程建设已停工;金丰房产由于资金短缺,不能支付到期的本金和利息,项目已于10月初停工;广和、富锦园等房产公司,由于现房卖不了,开发成本不断累计增加,只能卖一套吃一套,股本金无法归还。
㈡**房地产发展的有利因素。
1、“小县大城”发展战略一以贯之地深入实施,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转
移,加大了对住宅的需求。“小县大城”战略对房地产业最直接、最显化的作用就体现在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县城,而这涌入的大量农村人口势必有一部分要购买商品房或二手房,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经济外向度的不断扩大,进入**的企业越来越多,外来务工的人员不断增加,愿意扎根**的外来人员越来越多。据统计,2008 年外来务工人
员在我县购房达 98 套,占当年购房数的23.65%。
2、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促使我县住宅消费能力大幅提升。据资料统计,当一国人均gdp达到600—800美元时,房地产业特别是住宅业开始步入高速发展期;当人均gdp达到1300-8000美元,这个地区的房地产便步入住房需求、房价调整最快的高增长期。2007 年,**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56元,即2713美元,属于高增长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必将给**房地产业带来巨大的商机。
3、我县商品房销售价与周边县(市、区)相比较低,相对来说潜力尤在。我县的房价与兄弟县市相比,结合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处在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目前,景宁商品房销售均价为3600元/平方米左右,龙泉是3700元/平方米左右,而**商品房销售均价为3200元/平方米左右,在全市可以说是最低的。邻近县(市)那些把房地产作为投资增值的人将必定会选择**。
三、正确研判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走势
2008 年下半年以来,基于宏观经济的新形势,央行和财政部分别从货币政策和财税政策调整的角度,围绕支持房地产业发展,立足于“支持扩大内需和居民购买普通自住房”的原则,提出一系列刺激房地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1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又专门出台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支持房地产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概括起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首次购房契税降低,从2008年11月1日起,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到 1%。二是个人买卖住房印花税征收暂免,从11月1日起,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的暂免征收印花税,财政部同时明确指出,地方政府可制定鼓励住房消费的收费减免政策。三是个人卖房土地增值税征收暂免。从2008年11月1日起,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四是首套房贷款利率和首付款比例优惠条件增多,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或改善型普通自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五是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下调后五年期以下(含)由现行的4.32%调整为4.05%,五年期以上由现行的 4.86%调整为 4.59%,分别下调0.27个百分点。六是商贷利率优惠增加,自2008年10月27日起,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七是政府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今后将加快廉租住房建设,规范廉租住房和经济适应住房,保障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加大实物配租力度,扩大廉租住房租赁补贴范围,推进棚户区(危旧房)改造。从中可以看出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主要是从降低房屋造价成本、降低开发商资金压力、增强购买力的角度维持房地产业稳定发展,防止大起大落。但也要看到,政策的出台虽然从长远看是重大利好消息,但短期内可能还会加重人们对新的救市政策出台的预期。据有关方面调查数据显示,91%的被调查者认为一年内房价将下跌,91.2%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不是购房良机,国家还将会出台更多的政策。
四、保持我县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㈠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实现政企双赢。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既是保障民生的需求,也是拉动经济的需求。但我县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可以根据我县房地产市场商品房空置率较高、存量房较多这一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政府以成本价或略高于成本价的价格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团购”商品房,再通过整合资源、加大补助等形式以适当的价格作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和农民下山转移用房。这样,不仅为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减少了规划、选地、建设等环节,而且可以使保障性住房迅速到位,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尽早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困难问题。此外,开发商也能减轻空置压力,加快资金周转,真正实现政企双赢。
㈡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加大银行信贷支持。
多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我县大多数房地产开发项目难以从国有商业银行得到信贷支持,企业因而转向企业内部职工集资,并逐步扩展到向社会公众融资,以解决项目资金短缺问题。这种应是小额短期周转的临时措施逐年演变为一种长期行为,集资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不仅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更加重了资金使用周期的不确定性,稍有风吹草动,集资人便赶紧抽回资金,对企业正常经营以及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因此,结合目前国家实行适度宽松的信贷政策,金融部门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增加有效的信贷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的正常合理信贷需求,同时支持企业及时办理住房按揭贷款手续,有效支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同时,有关部门还要积极帮助企业拓展新的融资方式与渠道,大力发展多元化的房地产金融市场,引导鼓励房地产企业运用股本融资、项目债券融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等多种形式,确保房地产投资的融资需求。
㈢出台优惠政策,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相关职能部门要坚决贯彻国家出台的契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调整减免政策,同时政府可根据我县实际制定鼓励住房消费的收费减免政策和补贴政策。如为刺激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丽水为商品房购买者给予每平方米1000元的补贴,松阳则给予每平方米500元的补贴,我县虽然出台了《关于解决城乡居民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的补贴政策,但至今未真正落实到位。而且,目前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形势的变化,该政策也应作相应调整,以刺激购买需求,推动房地产市场发展。对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完工前的预售收入,要按国家税收政策规定的预计利润率下限标准预征企业所得税,实行按季预缴、按年清算。要根据**房地产市场发展实际,科学合理地确定土地推出的节奏、数量、结构和价格,不断优化土地出让条件,吸引有实力的开发企业参与开发建设。可参照《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暂停降低部分收费项目和标准的通知》,适当减轻企业负担,优化企业环境和改善民生。此外,要加强对我县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和房地产发展前景的宣传,客观、公正地报道房地产市场情况,加强对法律法规以及购房和购房投资风险等知识的宣传,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
㈣积极开展自救,尽快走出低迷状况。
新一轮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是开发商期待的简单“托市”,它一方面强调放松银根,鼓励消费;另一方面强调调整结构,引导市场。开发商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取积极的自救措施,让企业走出低迷局面。首先,重新进行成本核算,适当降低房价。根据对开发项目的成本核算,目前,开发商应采取保本或少量亏本来促销,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以解决目前资金紧张问题,也可减少房源,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其次,重塑形象,提升企业信用。在今年的集资风潮中,广大集资户对房地产企业的印象一落千丈,要想挽回民心,重获社会集资,就必须提升自身的企业信用,对尚未到期的集资款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按时支付利息,对到期的集资款及时偿还本金,通过媒体舆论宣传,作出承诺,增加集资户对企业的信任,改善企业形象。最后,认真履行自身责任义务,提高质量和服务水平。开发商要做好自身建设,不仅要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认真履行自身责任义务,而且要提高商品房的质量和品味,建设融舒适、整洁、节能、环保于一体的高品位人居住宅环境。同时做好物业管理、售后服务工作,吸引更多的居民购买商品房。
㈤强化土地供应管理,促使供求平衡。
10.关于发展党内民主的几点思考 篇十
2010年11月29日17:25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总第308期)作者:吴美华
【摘要】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也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发展党内民主关键是要提高党内民主的制度化水平,逐步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包括实体性制度和程序性制度、主干制度和配套制度。
【关键词】党内民主 人民民主 党的建设
党内民主的极端重要性
关于党内民主的极端重要性,党的十六大报告有一句最精辟的话:“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把党内民主提到如此的高度,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民主是现代政党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政党政治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但是,对于民主的认知和实践并非易事。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发展党内民主方面走过了艰辛曲折的道路,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同盟和第一国际时期,积极倡导实行民主制,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发展党内民主的措施。列宁在创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比较好地处理了发展党内民主与实行正确集中的关系,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地位,建立了集体领导制度、党内监督制度等一系列相关制度。然而,自上世纪30年代起,斯大林破坏党内民主的一些做法,给苏联共产党和世界各国共产党的建设带来了严重危害。苏东剧变,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个人专断、高度集权体制的一个惩罚,是长期压制民主、窒息党内民主空气必然导致的恶果。
中国共产党是追求民主的政党。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就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潮。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延安时期,我们党提出了“实行党内生活的民主化”的要求。从那时起,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内生活是比较健康的,民主风气是比较浓厚的。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土壤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民主意识、民主传统和民主训练毕竟还较为欠缺,曾经多次犯过严重破坏党内民主的错误。陈独秀的封建家长制作风,在党内开了很不好的先例,使党无法挽救大革命的失败。王明的独断专行,把教条主义推向极端,使党在白区损失了百分之百,在红区损失了百分之九十。上世纪50年代末,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践踏,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都偏离了正确方向,党员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政治生活极不正常,许多党员被批斗、关押,甚至迫害致死。就连作为国家主席、党中央副主席的刘少奇也受到不公正对待,竟在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这样一个违反党内法定程序的会议上被“永远开除出党”。正如邓小平所说:“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是可以变质的,国家也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
义也是可以变质的。干部可以变质,个人也可以变质。”①这些历史的悲剧、沉痛的教训,应该足以唤起我们对党内民主的反思和觉醒。
改革开放30年来,从邓小平同志率先提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重申“三不主义”,到江泽民同志提出“政治文明”的科学概念,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再到胡锦涛同志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并且在发展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方面推出一系列新举措。这些新思想、新论断蕴含着对以往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和对发展我国民主政治的现实考量,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民主认识的逐步深化以及发展民主自觉性的不断增强。当今世界,政治民主化浪潮汹涌澎湃,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造成一定冲击和压力。国内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党员队伍结构的变化,也对发展民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形势下,我们不仅要对发展经济有紧迫感,而且要对发展民主有紧迫感,因为它同样关乎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全党同志都应当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提高主动性和自觉性。
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
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同时,二者在适用范围、权利主体、实行方式上有所不同。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这些阐述深刻揭示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内在联系,为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指出了明确方向。
首先,必须充分肯定党内民主的主导性。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党内民主的状况和发展水平,决定和影响着人民民主的状况和进程,党内民主决定着人民民主的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的前提,党内民主应当走在社会前列,只有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坚持民主执政,才能引领和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
其次,必须高度重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互动性。中国共产党来自社会,来自人民,党员是具有双重社会身份的人,从这个角度说,党内民主从来就不可能与人民民主截然分开。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民民主不光被动地接受党内民主的示范和带动,有时还会走在党内民主前面,如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厂务公开等,人民民主的丰富实践往往又为党内民主提供新鲜经验,促进党内民主的发展。新中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我国人民民主的四大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在不同层面体现着人民当家作主。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优势互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渠道的拓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加
强,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党内民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而人民当家作主说到底就是人民至上、主权在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宗旨的集中体现,而实现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最高的价值追求。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党内民主与发展人民民主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人民民主促进党内民主,最终实现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民主。
党内民主与党的建设的关系
党内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同时又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条件。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党的建设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与党内民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党内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是坚持正确思想路线的保证。党内如果不能营造民主讨论的氛围,党员不敢讲真话、讲心里话,就会陷于僵化,就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内民主是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是党的团结统一的保证。党内如果不能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就会导致分散主义、无政府主义或个人专断、家长制,就难以形成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党内民主是实行党内监督的前提,没有充分的党内民主,党内监督就无从谈起。
总之,党内民主是党内权力合法性的依据,是党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动力,是党的创新活力的源泉,是党内和谐的基础,是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保证。因此,发展党内民主是解决党内许多突出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可以说,发展党内民主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切入点和治本之策。
发展党内民主需注意的问题
党内民主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一种作风、一种习惯,更是一个基本原则、一种制度安排。发展党内民主固然需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和民主集中制理论的教育,提高广大党员的民主素质,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党内民主的制度化水平,逐步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包括实体性制度和程序性制度、主干制度和配套制度。主要包括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落实党员权利保障制度,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改革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等。在这方面,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各级党组织应拉出时间表,提出阶段性目标,并且尽快落实,加强监督检查。此外,还要大力加强政党文化建设,破除“官本位”、“家长制”、“人治”等封建残余思想,为发展党内民主扫除思想障碍。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民主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由于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文化传统不同,民主的形式也会有所不同。我们要学会从世情、国情、党情出发认识民主问题,善于辨别西方民主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区别,防止盲目照搬照抄,学会在国家民主的范围内,在法治的框架内去发展党内民主,学会在认真履行义务的前提下正确行使民主权利,通过渐进的方式去发展党内民主。同时,党内民主又是开放的,只有认真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党内民主的经验教训,积极借鉴一切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为我所用,才能不断提升党内民主的发展水平。继承不等于僵化,创新不等于无度。党内民主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党所处内外环境的变化而适时推进,既不能因循守旧、裹足不前,也不能操之过急、一蹴而就。如果以党内民主条件不具备为借口拒绝改革,就会窒息党的生命,如果违背党内民主发展规律贸然行事,也会破坏党的团结统一而危及党的生命。(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注释
11.关于发展柘荣茶产业的几点思考 篇十一
制播分离一直是广电业界非常关注的议题,近年来在媒介产业经营浪潮冲击和荧幕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我国电视行业对这一电视节目生产管理体制进行了有益探索。1999年出台的“82号文件”正式提出“制播分离”,时隔10年后,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代表新一轮广电改革的“制播分离”在2009年再次被推到聚光灯下,成为广电寻求根本性体制创新和实现“做大做强”目标的产业突破口。
2009年末广电系统内最热门的话题当属上海文广的制播分离改革。在拿到国家广电总局第一个关于“制播分离”的批复后,上海文广于去年10月率先整体实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原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分拆为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分拆出的上海广播电视台将继续维持事业体制,承继原上海文广的播出资源和涉及“新闻制作”的部门,共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广播电视的新闻中心,技术播出的后端总控,总编室以及所有频道和频率所有权;新成立的东方传媒将由上海广播电视台控股,实行“台属、台控、台管”并承继SMG的英文简称,该公司将囊括上海文广除“新闻”以外的全部制作资源及经营业务,旗下将拥有一系列子公司,包括第一财经、星尚传媒以及集团之前成立的包括IPTV、手机电视在内的一系列新媒体公司。
上海文广的破冰成功带动了全国广电新一轮的体制创新,在此引领下,广电体系内的制播分离改革将很快风起云涌。有媒体报道,与上海文广站在同一起跑线的还有湖南广电、央视二套、五套、北京电视台等“制播分离试点单位”。
地处西部的陕西电视台在近几年也在加快改革的步伐,早在2008年陕西电视台工作年会上就提出“把住导向,放开搞活;做强内容,做大产业;宣传经营,两轮驱动;事业产业,双轨并行。”的三十二字发展方针。2009年10月28日,陕西电视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标志着陕西电视台产业化运营开始进入规范化阶段。陕西电视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是陕西电视台将能够进行市场运营的业务和资产剥离出来,与台里所属的多家公司进行整合而成立的集团公司。在电视媒体进行集团式产业化运营的必然发展趋势的环境下,我们更多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把现代的公司化法人治理机制更好地运用到电视产业集团的实际产业运营中?如何能够更好地整合现有的资源和产生股东权益的最大化?关于此,特思考如下:
电视媒体的改革路径究竟是“制播分离”还是“一台两制”?
针对当前热议的“制播分离”改革,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尹鸿认为,现在电视台的制播分离,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一台两制”,就是由电视台出资成立一个可以进行市场运营的公司,按照企业化管理,其他如播出渠道、新闻类制作等归入一个单位,仍旧是事业制管理的行为。过去的电视台由于是一个事业体制,无法进入市场进行流通。过去,电视行业都是产品,即电视节目在市场竞争,但是它的主体——电视台是不竞争的。通过“一台两制”就解决了一个问题,把电视台的部分资源剥离出来,变成一个市场主体,它可以去参与市场流通,实现收购、整合、组合以及上市等多种运营模式。所谓的“制播分离”其实也是给电视台松绑。之前的上海文广,以及现在的湖南广电,制播分离的核心都是这样。而这肯定是一个趋势,会有越来越多的电视台走这种制播分离道路。让电视台能够进入市场流通,也只有这种方式。
我认为“制播分离”和“一台两制”都是对当前电视媒体进行产业化市场运营改革的一个确切描述,只是描述的角度和概念范围大小不同罢了。“制播分离”是从电视节目生产流程的角度,而“一台两制”是从行业属性的角度。“一台两制”的概念大于“制播分离”概念的范畴,例如并没有进行“制播分离”的电视媒体,仅仅是把其他如电视购物、电视广告等易于分离的资产从电视台中分离出来组建产业集团,也是电视媒体进行产业运营市场化改革的措施,也即“一台两制”,不能称之为“制播分离”。而只有像上海文广这种把电视台剥离出来的仅仅成为一个播出机构式的改革,才可以叫做是“制播分离”式的改革。
如何选择电视媒体集团母子公司的管控模式?
集团化管理的关键是要如何选择最适合的母子公司管控模式,有效解决母子公司之间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从而有效管理和控制子公司,充分发挥企业集团母子公司协同效应,最大限度减轻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的冲击,实现集团整体效益最大化,已经成为摆在企业集团面前刻不容缓的课题。
作为进行产业化经营的电视媒体集团同样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解决好集团内部的母子公司管控模式问题。管控模式依据集权和分权的程度不同,可以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控模式划分成集权管控模式、分权管控模式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统分结合管控模式三种类型。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关注以下几个重点:
1、要准确定位母公司职能。母公司作为一个市场主体、一个管理中心和协调中心,其管控职能定位决定了该集团的母子公司管控模式,对提高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可以说什么样的职能定位决定了什么样的母子公司管控模式。如将母公司定位于集业务经营与资本经营于一体,战略管理与业务运作相结合的混合型公司,不仅要强化战略管理还要负责一些具体业务,母子公司管控模式偏向选择集权管控模式和统分结合管控模式。如将母公司定位于以资本运营、战略管理为中心的公司,其管理重心偏向战略管理、投资管理和资本运营,对子公司具体业务管理放权,母子公司管控模式则偏向选择分权管控模式。
2、要符合企业集团的战略需要。管控模式的选择要符合集团整体战略的需要,并能够推进集团战略的贯彻实施。针对不同子公司在企业集团主业发展方向所产生的具体影响情况,采用不同的管控模式,以确保规避主业的运营风险、确保企业集团战略的协同性,同时又不会对下属各子公司过度管控。
3、要考虑整体效益最大化。由于企业集团各子公司独立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条件和能力参差不齐,对集团的战略价值也截然不同,集团母公司无法也不可能对不同的子公司实施单一的管控模式。因此,当多种管控模式并存时,应考虑企业集团的整体价值最大化和战略发展的协同性和可持续性,并从差异中寻求和探索一种协调和统一。
我认为,电视媒体集团要选择好母子公司管控模式,首先要做的是要明确出资人人格化主体,理顺各公司之间的股权投资关系,制定好集团的发展战略和思路。
电视媒体集团人力资源管理:
“能本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经历了“物本管理”、 “人本管理”和“能本管理”三个阶段。“物本管理”把人看成是经济性的动物,工作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与生存的需求。“人本管理”认为人也不再单纯是创造财富的工具,而是企业最大的资本和财富。“能本管理”强调的就是以发挥人的潜能,注重人的创新能力的增长,从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理论中可以看出,实现人的自我价值是人的最高诉求,“能本管理”采取了以能为本的企业文化方式,目标是充分调动人的智力因素,培养和发挥人的协调能力,营造一个能充分发挥创造能力的客观环境。
随着广告市场的逐渐放开,国外传媒资本和运作经验有机会快速地渗透到中国传媒市场,诸多的变化使媒体的原来的管理机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对新的生存环境,外部压力,传媒原有的僵化的内部管理机制必须进行逐步的改革。而内部机制中人力资源改革是最核心的环节,直接影响到传媒组织员工为组织带来的经济效益,面对开放的竞争激烈的传媒市场环境,只有用“能本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才能充分调动传媒员工的积极性,让人才不断地成为传媒组织制胜的法宝。
我认为,目前电视媒体集团要进行“能本管理”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要彻底改变当前的用工模式,取消事业编制与聘任制之间差别,做到真正的同工同酬。应该像文广集团当年改制模式学习,将拥有3,000多名事业编制职工,具有50多年历史的事业单位上海电影制片厂由事业单位改组为完全企业性质的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文广集团不惜付出7,000万元的代价,置换了职工身份。不能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而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不彻底人事改革机制。
同时要逐步建立媒体集团“以能为本”的薪酬设计规划和员工培训与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使员工有价值感和归属感。
电视媒体集团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引入成本核算财务体制
是否引入成本核算财务体制是广播电视产业化、集团化体制能否真正确立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成本核算的财务体系,决不是真正企业化的财务体制。要彻底扭转电视台过去生产不计成本、不搞核算,财政拨款有多少花多少的事业型财务管理方式;改变过去广电业基础设施非赢利性,利用低,只讲投入,不计产出,资产存量低效、呆滞,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资源损耗和浪费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电视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资产保值升值,资源利用率提高。
首先要在现有核算制度基础上,改变目前空有企业核算外壳,实质还是有钱就花,花完再说的收支型管理方式,将企业科学的用人机制、成本控制机制,真正地引入到单位内部,强化、细化成本的核算和管理,提高成本分析水平和控制能力,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12.关于发展柘荣茶产业的几点思考 篇十二
一、云计算的内涵及在中国的发展
关于云计算的定义有多种, 《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 (2011版) 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IT资源的交付和使用模式, 指通过网络 (包括互联网Internet和企业内部网Intranet) 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硬件、平台、软件及服务等资源。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 其计算能力通常是由分布式的大规模集群和服务器虚拟化软件搭建。云计算的运行。云计算的服务商将云计算系统资源汇聚, 以各种租户模式为用户服务。用户通过网络进行计算能力的申请和调用, 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服务商根据用户的需求, 可以增减相应的IT资源 (包括CPU、存储、带宽和软件应用等) , 使得IT资源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 满足用户的不同需要。用户可直接通过互联网或企业内部网, 访问云计算中心使用计算资源。云计算中心的服务系统设计了独特的计量方式, 用户以使用云资源的时间长短、方式和多少缴纳费用。
我们国家政府和很多行业都高度重视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发[2010]32号) 指出, 加快推进三网融合, 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2010年9月北京市发改委发布了《北京“祥云工程”行动计划》确立云计算作为“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口”, 正式启动祥云工程。北京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提出, 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类云计算通用支撑平台等,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2010年7月, 上海市经信委提出培育十家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年经营收入超亿元的云计算技术与服务企业, 建成十个面向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电子政务、中小企业服务等领域的云计算示范平台。
目前, 云计算在中国政府及公共事业建立了“政务云”“公共服务云”计算平台;在制造业、电信业、金融业和能源业建立了软件开发、基础资源平台建设和信息系统整合的应用。未来几年云计算将在更多领域内得到广泛运用。
二、云计算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的运用
中国数字产业发展的十年是技术创新发展的十年, 未来产业发展依然还要走技术创新的路线。一些著名的数字出版技术商已经探索云计算的应用之路。
1. 方正集团建立云计算平台。
2011年6月北大方正集团所属阿帕比公司提出了“共建云平台、同享云服务”的理念, 启动了“云出版服务平台”。在这一平台上, 出版商可以建立数字资源的自主授权渠道、自主选择商业模式、安全发行和透明结算系统;渠道商可以快速搭建数字资源运营平台, 及时获取正版资源并实现为读者提供多终端、跨媒体阅读服务。目前, 一些出版集团、报业集团等出版单位, 汉王、永正图书和北发网数字内容运营商加入了这一平台。赫思佳在《方正Apabi全新数字出版解决方案》中指出:数字出版的新技术包括:全文检索、数据挖掘、语义网络等;跨资源类型 (书、报、刊、图片、多媒体) 的综合检索、内容关联;个性化出版/发行;Web 2.0技术;Ajax、标签Tag、推荐Digg、RSS、IM;跨多种平台和设备的阅读技术。这些技术与云计算结合, 不但为云计算增添了针对性极强的服务项目, 也在为技术自身的发展提升了空间。
2. 中国知网建立云计算平台。
张宏伟在《云出版与数字出版产业化》中指出:CNKI云出版平台与业务运行模式, 首创了“云出版+云数图”独特数字出版模式, 利用云计算技术和理念, 研制的一套服务于数字出版全产业链的综合服务平台。对出版者是低门槛、高效率的集约化虚拟数字出版环境和可信发行平台。在自主出版方面, 自主经营或委托超市代理销售符合国际国内标准和需求的数字出版制品或有条件转让著作权的使用权;在发行方面, 可建自主加密与安全发行保障系统;在结算方面, 建立了电子商务、统计分析和需求调研系统。
3. 天津市建立了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云计算中心。
2011年建立的云计算中心就是数字出版的云服务提供商。云计算中心的设计与部署采用了集中管理、分布式服务的模式。Iaa S运营管理平台负责统一运营管理和调度, 各业务则承载在Iaa S管理的资源节点上。计算中心为数字出版企业提供专业化宽带接入、服务器托管、空间租用等业务的同时, 还向企业提供综合信息业务、资源共享、虚拟社区和多重安全等增值业务。
数字出版企业通过租赁方式使用计算中心的各类创意工具库。使用终端设备和软件, 加工高效率的数字出版产品, 实现低成本, 无视地域限制的虚拟协同代工。云计算可以实现弹性存储, 支撑难预期、复杂性高、波动性大的数字版权交易。云计算还可以完成数字产品版权的发行, 实现高智能的管道管理, 创新版权交易的多种商业模式。
按照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出政发[2010]7号) 》的定义, 数字出版产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 (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 等。这些新的出版业态需要高性能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支撑。云计算就是建立了可以满足数字出版高数据量需求的, 这样一个自动化和自助化的高性能的平台。这也是云计算得以应用于数字出版产业的原因所在。
三、云计算应用于数字出版的突出问题
1. 云计算是否侵犯了版权制度存在着争议。
罗昕认为, “版权保护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基于云的内容的去中央化对数字版权保护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我们即将生活在计算机存储去中央化的转型期。”王自强认为, “不管是云计算, 还是数字化, 都是技术。技术的发展没有颠覆版权的基本原则, 即创作产生权利;使用权利要经过许可, 这就是版权保护最基本的原则。技术发展并没有对版权制度的设计带来颠覆性的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的真正挑战是授权渠道不够流畅, 也正因这种形势, 就需要法律能够跟上。”云计算是否侵犯了版权制度存在着争议,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我们说云计算机有可能侵犯版权。
2. 云计算存在着数据安全保存问题。
《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指出, 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关键障碍之一是数据主权和数据安全问题:包括数据存储、传输安全, 数据隐私、数据主权、身份认证等问题是用户非常关心的问题, 是阻碍当前云计算应用的关键障碍之一。原因正如阿飞所说, 把数据存储在基于云计算的系统上、通过互联网来访问数据会对赋予的任何法律保护带来影响。比方说, 行业机密和律师客户方面的特权信息存储在第三方服务器上时得到的保护级别与它们存储在企业内部时得到的保护级别可能不一样。
3. 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运营标准。
《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指出, 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另一个关键障碍, 是中国云计算产业参与者尚未形成一套共同遵循的技术标准和运营标准。具体表现在数据接口、数据迁移、数据交换、测试评价等技术方面以及SLA、云计算治理和审计、运维规范、计费标准等运营方面, 都缺少一套公认的执行规范, 不利于用户的统一认知和云服务的规模化推广。这里的深层次原因是, 我们目前还处在云产业发展的成长阶段, 私有云、公有云和混合云相互交叉。特别是私有云, 比如方正国际、中国知网都要建设自己的云计算系统, 画分自己的势力范围, 就会形成各自的技术标准。标准不同是经济利益不同。
四、以云计算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云计算以信息转移的便捷性、运行成本的低廉性、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为数字出版的技术商、内容生产商、销售商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巨大的市场机会;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双翼;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应该支持云计算在数字出版产业的应用。但是, 应该注意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障碍。
1. 我们应该在国家层面发展数字出版的云计算系统。
我们国家的云产业还处在起飞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关键时期, 应该把云计算和国家数字出版的重大公共建设工程结合起来。新闻总署发布的“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要“坚持科技创新, 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具体措施是“打造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学术论文发布平台, 推动学术期刊出版数字化转型, 带动原创学术文献数字出版的产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这一举措非常必要;但是, 应用的领域还是过窄。我们还是应该以更宽的视角、更高的位置看问题, 把云计算推动国家数字产业发展上升为一个整体性的政策来对待。总署会商工信部和国家科技部, 协调云计算产业推动国家数字产业发展的重大政策问题。特别是在现有的九个国家级数字出版建设基地上, 实施相关的重大项目建设问题。以项目为载体, 重点解决数据安全的保存问题、技术标准和运营标准的统一问题。使得限制云计算运用的障碍性问题得以妥善的解决。因为只有国家级的“公有云” (也称外部云是指通过因特网动态地、灵活地以自助方式获取资源) 建设, 才符合“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 打破技术壁垒, 技术标准和运营标准互联互通后形成数字出版的公共服务体系, 使数字出版的发展得到有效的保障。
2. 我们还应该深入追踪研究大型数字出版技术服务企业的云计算建设情况。
像方正集团、中国知网都在建设自己的云计算数字出版系统。他们是如何为数字出版企业包括出版社、报社和大型数字出版公司解决数据安全存储问题的?他们建设中的问题和困难是什么?他们会不会形成垄断反而妨碍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比如中国知网的利益链条中, 就有忽视了原作者的权益问题。对这些问题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出台有利于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3. 我们应该研究云计算对中小出版社的帮助问题。
中小型出版社在数字转型期遇见了很多困难和问题。有 (下转199页) (上接187页) 很多技术问题难以逾越, 资金问题也限制了发展。云计算为其发展带来了机遇。政府有关部门要为中小出版社搭桥牵线, 让云计算企业为其搭建数字出版平台, 尤其要保护其权益。在国家建设云计算数字出版系统时, 要考虑如何让中小型出版社受益, 为其寻找有效的云计算商业模式, 帮助中小型出版社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2011版[EB/OL].http://www.docin.com/p-244536052.html.
[2]共建云出版平台同享云出版服务[EB/OL].http://news.xinhuanet.com/it/2011-06/30/c_121607737.htm.
[3]赫思佳.方正Apabi全新数字出版解决方案[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5f93400102020740be1e9bb4.html.
[4]张宏伟.云出版与数字出版产业化[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8864698bd0d233d4b14e69f1.html.
[5]云计算带来数字出版的春天[EB/OL].http://www.enet.com.cn/article/2011/1121/A20111121940129.shtml.
[6]罗昕.云计算时代数字出版的优势、问题与对策[J].出版发行研究, 2011, (11) :62-64.
[7]赖名芳.云计算能否撼动版权基本制度——2011中国版权年会部分发言摘编[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1-11-24.
【关于发展柘荣茶产业的几点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促进全县学前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09-25
关于沅陵县发展旅游业的几点建议07-19
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08-09
关于陇南发展旅游产业的一些思考07-17
对发展兴化蚕桑生产的几点思考10-05
关于基层政权的几点思考07-12
关于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08-05
关于矿井瓦斯管理的几点思考08-16
关于完善监狱信息化的几点思考07-06
关于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几点思考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