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快递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24-10-24

有关快递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精选6篇)

1.有关快递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一

确保寄运物品100%“先验视、后封箱”,寄递物流活动100%实名制,邮件快件100%通过X光机安检的“三个百分之百”等制度要求落实到位,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各种安全风险隐患。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加强对民众的警示教育,提高社会接受度和认知度。要强化部门联动,公安、交通、邮政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对寄递物流行业日常安全监管,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收寄验视执行四步骤:先现场验视、后封箱、利用“四川省寄递e通”手机软件上传收寄信息、加盖“验视”标识。

实名收寄执行三步骤:比对核实寄件人有效身份信息、利用“四川省寄递e通”上传寄件人信息、在快递运单上加盖“验证”标识。

有安全保障机制的协议客户:可对其适当简化验视、验证程序,但仍需通过“四川省寄递e通”采集上传相关信息,并在运单上加盖“验讫”标识。

从业人员管理:根据“主动申报、不报担责”的原则,寄递企业应加强对从业人员有效身份证件的初步比对,主动向辖区派出所申报备查,建立健全劳动人事管理档案;揽投人员一律佩戴工号牌,工号牌应包含所属企业名称以及收寄人员的姓名、照片及工作编号等内容;寄递企业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特别是一线揽投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提升员工业务技能,规范操作流程,杜绝违法违规事件发生。

过机安检:寄递企业可采用自购、合伙购买等形式配置安检机,也可委托有相应资质和设备的企业进行安检,委托安检应签订委托协议书,明确委托人与被委托人之间的责任义务。

2.有关快递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二

1全市畜牧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 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战略部署, 抓住实施畜牧业加快发展三年攻坚战和现代畜牧业四年提升计划的有利契机, 以加快畜牧业经济转型发展为目标, 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牧业, 用产业化模式发展牧业, 用现代化标准提升牧业, 凝心聚力, 扎实工作, 畜牧业经济呈现了强劲的发展态势, 畜禽发展数量和质量同步增长, 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招商引资工作进展顺利, 重大项目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畜牧政策落实稳步推进, 畜牧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高, 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畜牧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截止到2014年末, 全市猪、牛、羊、 驴、禽分别发展到78万头、14.8万头、120万只、 2万头和870万只, 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6万吨、3.6万吨和20万吨, 畜牧业产值实现27亿元, 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3575元。

自2012年提出奶牛产业转型发展以来, 我市抓住畜牧业经济转型发展主线, 突出抓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促发展、精细化精深化加工提质量、 品牌化市场化销售增效益、法制化规范化管理保安全, 畜牧业经济转型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方面, 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发生积极转变。广大干部群众已经充分认识到畜牧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民间资本、企业投入畜牧业的热情也越来越高。目前, 全市运行奶站58个, 转型为牧场的有4个、养殖小区的37个, 占运行奶站的70%;另一方面, 畜禽良种化水平大幅提高, 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全市奶牛、 肉牛、生猪和蛋鸡的良种覆盖率都达到90% 以上, 备案的各类畜禽养殖场、小区达到290个, 畜产品可追溯体系日益完善。

2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虽然我市在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上取得一些成绩, 但与“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畜产品加工精深化、兽医工作制度化、畜产品质量和畜牧投入品安全化、畜牧业服务与管理信息化”的“五化”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需研究和破解。

2.1转型升级任务仍然较为艰巨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大发展”、“六型农业”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 必须推动畜牧业由传统饲养方式向标准化规模生产转变, 由数量扩张向数质并重内涵增长转变, 建设食源性优质安全畜禽养殖基地。目前, 我市畜禽规模养殖比重仍然较低, 有些养殖户 (场) 仍然固守传统理念, 养殖模式散小低效, 经营方式简单粗放, 粪污处理不达标, 给周边环境带来了很大压力。 同时, 也不利于建立可追溯体系, 对畜产品质量安全也构成了较大威胁。

2.2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虽然国家、省里在规模养殖场建设等方面有很多的扶持政策和项目, 但覆盖面很小。与畜牧业发达地区相比, 财政用于扶持畜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相对较少, 特别是列入财政预算的更少, 虽然制定了一些扶持政策, 但由于县级财政能力有限, 奖励资金相对总投资也是微乎其微。大多数银行基本都不给养殖业发放贷款, 而养殖户 (场) 严重依赖贷款, 没有充分自有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实行滚动发展, 严重制约了我市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进程。

2.3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截止到2014年末, 我市各类畜产品加工企业有19家, 屠宰加工畜禽61万头 (只) , 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4.57亿元, 实现利润182万元。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 我市的畜产品加工企业不仅数量较少, 规模也较少, 名优产品数量也不多, 主要是以皮革、毛呢以及肉制品为主, 生产的产品附加值低, 加工水平停留在初级加工的阶段, 技术装备鹿后,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尚未形成产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模式, 带动作用不明显。

3今后一个时期工作想法

畜牧业作为我市传统优势产业, 当前正处在由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向现代经营方式转变的重要转型期, 面临着许多繁重任务和严峻挑战。对此, 我市要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科学规模, 重点布局, 举全市之力推动畜牧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争取到2020年, 全市奶牛、肉驴分别发展到10万头, 生猪、羊分别发展到400万头、150万只, 蛋鸡发展到1 000万只, 全市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 达到500个以上, 规模饲养量占总饲养量的90% 左右, 建设奶牛、生猪、禽类、羊、肉驴等龙头加工企业各1个。肉、 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35万吨、4.4万吨、22万吨, 牧业总产值实现150亿元, 经济总量再造一个洮南。

3.1围绕转型主线, 精心组织领导

把畜牧业纳入全市经济发展大局, 并从长远着手, 组织专业人员, 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 发展现状, 科学制定全市的畜牧业发展总体规划, 明确了发展目标。其中, 中部、南部乡镇通过招商引资、大户投资等手段, 培育和发展大中型牧场;北部乡镇在现有基础上, 继续加快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步伐, 逐步确定各个畜禽品种的发展格局。同时, 充分运用股份合作、投资融资、 托管等形式, 动员和吸纳社会各界投入资金发展畜牧业, 推进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3.2围绕政策引领, 强化扶持服务

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政策, 优先申报有利于转型发展的项目。要着手设立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 用于标准化规模养殖、畜产品加工以及粪污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保障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继续加大畜牧业扶持力度, 在资金、土地、信贷、保险等方面出台更有力的扶持政策, 拓宽补贴政策覆盖面, 保护畜牧业生产的稳定性。要逐步建立起稳定增长的财政扶持畜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各项支农资金尽量向畜牧业倾斜, 同时加强对政策资金的使用管理, 确保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3.3围绕宣传引导, 营造浓厚发展氛围

重新审视发展环境, 通过媒体、会议等方式, 不断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畜牧业经济转型发展的认识, 引导大家正确分析发展形势和市场行情, 进一步坚定发展畜牧业的信心和决心。

3.4围绕技术支撑,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依托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 遴选优秀畜牧专家、技术指导员投身服务一线, 为畜牧业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强化畜禽良种繁育场建设, 鼓励扶持引入优良畜禽品种, 稳步提高畜禽良种化水平。积极推广优质饲草生产技术, 提高生产效率和养殖效益。

3.5围绕培育龙头, 延伸产业发展链条

要引导现有大型龙头企业建设畜禽研制基地, 完善创新“公司+ 合作社 (基地) + 农民” 合作机制, 加强科技创新, 积极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 培育一批具有标准化养殖、屠宰加工、产品销售等全产业链经营能力的龙头企业;同时, 围绕发展生猪、奶牛、肉驴等优势产业, 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宣传我市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资源优势和优惠政策, 吸引大公司、大集团投资建设全产业链一体化项目, 构建产品生产加工、综合利用、梯级增值的产业格局, 进而提升全市畜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内需动力。

3.有关快递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三

一、对西部地区沙化土地实行封禁保护非常必要

2000年以来,国家相继启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四期、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显著改善了沙区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但西部地区仍有大量不具备治理条件或因保护生态的需要不宜开发利用的沙化土地,仅内蒙古和宁夏自治区就达到4263万公顷。这些沙化土地面积较大,集中连片,对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建设、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影响巨大。启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沙化土地保护长效机制,既是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改善沙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迫切需要。

(一)西部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大,部分旗县植被退化,沙进人退,适宜人居的空间日趋缩减。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沙化土地面积214.4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3.3%,森林覆盖率只有11.89%,人口仅166.7万;乌拉特后旗沙化土地面积135.4万公顷,占全旗国土面积的54.3%,其中沙化趋势明显加快的土地面积6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只有7.87%,人口仅6.5万;阿拉善左旗沙漠及沙化土地面积637.6万公顷,占全旗国土面积的79.3%,森林覆盖率只有12.5%,人口仅15万。宁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荒漠丘陵山区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69%,其中沙漠面积占23%,森林覆盖率13.9%。沙区沙化土地面积大且集中连片,由于环境恶劣,大部分已不适合人类居住,当地居民主要聚居在沙地边缘绿洲和城镇。

(二)沙区生态脆弱且不稳定,对穿越沙区的河流、交通干线等形成威胁,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分布着著名的巴音温都尔沙地和乌兰布和沙漠,气候极其干旱,连沙生植物都很难存活,是我国北方沙尘暴的发源地之一和增尘加速区之一。乌拉特后旗大片的草原沙化,牧民被迫不断迁徙。旗府所在地巴音宝力格镇位于巴音温都尔沙地边缘,人口占全旗人口的近一半,城镇边缘就是沙地,再远处是一望无际的沙漠。镇上耗资新建了唯一一条人工沟渠,引黄河水浇灌周边的绿色植物,尽管每天都有专人浇水,但仍有部分植物枯萎,裸露的沙土泛出斑斑盐碱。位于阿拉善左旗境内的218国道穿越茫茫沙海,流动、半流动沙丘经常淹没路面,日常维护成本非常高。宁夏自治区沙化土地面积116.2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22.4%,干旱少雨、缺林少绿、沙化严重是其主要生态特点。中卫市位于宁夏自治区西南部,地处腾格尔沙漠东南前缘和宁夏中部干旱带上,年蒸发量是降雨量的14倍,植被成活率低,生长缓慢,沙化土地治理难度大。2012年,风沙掩埋中卫市新开发地区道路30公里、水渠26公里,危害农田8万亩,造成粮食产量下降10—20%。黄河流经阿拉善盟内乌兰布和沙漠超过85公里,穿过宁夏自治区中卫市全境,每年将数万吨计的沙土带到中下游。此外,近年国家对黄河流经的宁夏、内蒙古自治区旗县规定了引用黄河水的上限,各有关旗县加大了对地下水的利用,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沙化趋势更加恶化,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包兰铁路是我国通往西北的重要铁路干线,全线有140公里穿越沙漠,沿线创造了防沙治沙的世界奇迹,但是目前投入人力财力不足,沿线部分地区沙化趋势更加明显,部分地区沙化面积在逐渐扩大,甚至淹没铁路线现象时有发生。

(三)地方政府和当地群众迫切希望改善沙区生产生活条件。西部省区普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其中沙区往往是最贫困的地区,当地政府无力承担治理沙化土地的庞大开支,导致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群众生产生活更加艰难,形成恶性循环。许多沙区政府为了与沙漠争夺生存空间,谋求发展,采取了滴灌培植经济作物、开发风力发电、扶持光伏产业等措施,但是由于资源禀赋的缺陷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即使付出比东部地区多几倍的成本和辛苦,也难以得到应有的回报。许多沙区地广人稀,而唯一适合人类定居的绿洲正在被沙化土地一点点侵蚀。仅阿拉善左旗国土面积达到山东省的一半多,人口却仅为山东省的六百万分之一,足见当地人口承载力多么孱弱。面对浩瀚的沙海和肆虐的沙暴,当地干部群众没有退却,勇敢与沙漠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调研中了解到,他们迫切希望借助国家的支持阻止风沙的侵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十几年来带领白芨滩林场职工治沙50多万亩。穿梭在林场治沙的现场,扎在沙丘上的片片草方格犹如件件袈裟,将无情的沙魔一一降住,令前来调研的同志无不动容。在我们准备离开林场的时候,王有德对我们讲,他们有决心、有信心把封禁保护试点工作做好,即使国家给的钱不够了,林场搭上部分也要干好!

二、内蒙古、宁夏自治区积极做好试点前期准备工作

(一)及时开会部署,明确责任分工。根据我部和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工作的相关要求,按照《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报送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有关情况的通知》(办规字〔2013〕44号)规定,宁夏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联合财政部门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约请有关市县座谈讨论,传达相关文件要求,明确责任分工。

(二)开展摸底调查,筛选试点区域。根据封禁保护补助试点区域选择的条件,内蒙古和宁夏自治区及时开展摸底调查,要求试点旗县认真筛选封禁保护区域。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拟纳入封禁保护补助试点范围位于呼和温都尔镇呼和温都尔嘎查和获各琦苏木查干高勒嘎查,面积10公顷,地处沙漠边缘,属于重要沙尘源区和沙尘暴移动路径区,临近人口聚居区;阿拉善左旗拟纳入封禁保护补助试点范围位于额尔克哈什哈苏木境内,面积8.89万公顷,属于重要沙尘源区和沙尘暴移动路径区。宁夏自治区中卫市拟纳入封禁保护补助试点位于沙坡头区,面积6.09万公顷,既是重要沙尘源区和沙尘暴移动路径区,也是黄河流经区域和包兰铁路穿过区域。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拟纳入封禁保护补助试点地处毛乌素沙地西南缘,总面积1.25万公顷。

(三)草拟实施方案,提出建设方案。宁夏自治区草拟了《宁夏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项目材料的报告》〔宁林(计)字〔2013〕122号〕,初步确定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单位,明确了试点期间主要建设内容,测算了封禁保护试点所需投入以及省级财政资金负担比例。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根据实际情况,编制了《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额尔克哈什哈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试点实施方案》,制定了边界明确的额尔克哈什哈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示意图。《实施方案》规划封禁面积8.89万公顷,拟利用中央财政资金修建围栏设施、管护站房以及固沙压沙,利用地方财政资金开展加强管护、监测和宣传等工作。

三、做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因地制宜,认真选择试点区域。拟纳入封禁保护试点的区域,除了要满足沙化土地集中连片、权属明确、与已实施的补助政策覆盖范围不重叠等基本条件外,还应是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及群众生产生活影响大、沙化趋势加重急需封禁保护的重点区域。各地可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生态状况、地理区位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因素,选择在城镇绿洲周边基本没人长期居住的地区、大江大河沿岸及周边地区、重要交通干线沿线地区或国有防沙林区等重点区域率先开展试点。

(二)注重实效,合理确定试点年限。封禁保护主要是通过设卡锁边和固沙压沙等措施将不具备治理条件的或因保护生态的需要不宜开发利用的连片沙化土地保护起来,以减少人为破坏,促进自然修复。因此,封禁保护是一项长期的生态治理措施,必须长期坚持实施。开展封禁保护补助试点,其目的就是为了探索建立财政支持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的长效机制和有效方式。根据封禁保护试点期间的建设任务,建议封禁保护试点期限暂定为3年,3年结束后,再根据试点成效研究下一步的支持措施。

(三)集中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试点省区和试点单位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合理确定封禁区域的面积及建设内容,做实试点实施方案,不留资金缺口。封禁保护试点投入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考虑到西部地区地市和旗县财政困难,地方投入建议以省级投入为主,不要求地市和旗县配套。2013年,中央财政按每个试点区域补助1000万元测算安排,具体补助数额根据试点区域总投入、地方资金安排以及试点实施方案编制情况等核定。

(四)突出重点,明确试点建设任务。试点期间,封禁保护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一是固沙压沙;二是简易管护设施建设,包括围栏、固定界碑、警示标牌、简易管护站点等;三是必要的巡护交通工具购置;四是聘请日常管护人员、成效监测、宣传教育、培训、档案管理等。对上述建设任务,各试点区域可结合当地实际确定重点建设内容,以确保试点取得成效。中央财政主要对固沙压沙、围栏等简易管护设施建设、必要的巡护交通工具购置等予以适当补助。从调研情况看,为促进封禁保护试点区域生态恢复,调动试点区域群众保护生态积极性,建议中央财政对飞播造林、聘请管护人员等也予以适当补助。其中聘请管护人员要求试点单位必须优先考虑当地农牧民,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农牧民就地管护在节约管护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优势,又可以增强农牧民生态保护意识,变破坏者为保护者,还可以解决农牧民就业增收问题。

(作者单位:财政部农业司)

4.有关帮扶情况调研报告 篇四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今天常委会对区人民政府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听取并审议。刚才,区农业农村局马春秀同志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就我区三年来在低收入农户帮扶方面所做的工作向常委会作了报告,报告是实事求是的,同意这个报告。会前,区人大常委会农村办公室在主管主任的带领下组织农村委员会委员、部分区人大代表对我区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组采取深入到户、座谈到村、分片听取汇报的方式,对平原、山区、两沟的6镇乡8村4户进行了实地调研,听取了14个镇乡主管领导对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的汇报。全面了解了我区三年来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的现状、重点及成效,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下面结合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蔡奇书记来怀柔调研重要讲话精神,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及低收入村发展的意见》要求,从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出发,结合我区实际认真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及低收入村发展的实施意见》《怀柔区加强城乡劳动力就业创业工作意见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成立了区级领导小组,建立了区、镇、村三级责任落实机制,层层签订责任书。截至底,我区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到明显提高,低收入农户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领导,站位高远

区人民政府能够深刻认识到做好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将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来完成。强化各级党组织对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各级书记抓帮扶的责任体系。专门抽调区直2名正处级领导干部和6名工作人员,成立专项工作督导组,对全区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进行督导。

(二)目标明确,成绩突出

区人民政府结合我区实际情况,认真制定了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五年任务四年完,最后一年巩固提升的任务目标。截至20底,全区共有低收入农户9971户、20238人越线达标,越线率达到97%。同时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493元,同比增长14.8%,超出其他生态涵养区平均水平。

(三)认真落实“六个一批”帮扶措施

按照“六个一批”帮扶措施的要求,区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严格按照帮扶措施认真执行。三年来,共计投入市级资金1.025亿元,发展提升产业项目109个;累计就业帮扶2146人,基本实现了有就业意愿的低收入农户全部就业;对12个低收入村512户进行了生态建设帮扶;年全区对8776个山区生态林管护员发放补贴资金6718.9万元,其中涉及低收入农户2533人;全区累计享受低保、五保、低收入家庭3360户,4846人;与此同时区人民政府还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与东城区政府、市属国企、高校开展低收入结对帮扶工作。目前,32个市级低收入村已全部完成帮扶协议的签订工作,实现我区市级低收入村结对帮扶全覆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年来,在区人民政府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区

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但是在工作中确实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部分“特殊群体”脱低困难与返贫现象共存

目前,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按要求计划于实现全部“脱低”。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隐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一些安排公益岗位年龄偏高的低收入农户,一旦超龄失去公益岗位,收入马上下降,可能再次返贫。二是部分未列入低收入的“边缘户”,一旦遇到因病、因学、因生育等因素立即造成人均收入降低,很有可能进入低收入行列。三是部分低收入农户已经达到脱低条件,但是为了享受低收入政策,在收入上进行谎报、瞒报,致使达到退出条件的没能够及时退出,导致确实有困难低收入农户没有更多的岗位进行安置。

(二)产业扶贫发展缓慢,效果不明显

一是就目前政策而言,适合发展的产业项目相对较少,而且普遍存在对项目的限制多、申报难、审批慢、效益低的问题;二是部分产业发展缓慢,缺少能够起到长效增收、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部分镇乡发展的产业项目也仅在起步阶段,带动增收效果不明显,所以不少镇乡对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大部分镇乡因为上述原因产业资金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三)部分低收入农户主动发展意识不强,吃“政策饭”思想严重

一是在客观上,大多低收入农户家庭都是年老体弱,因病因残缺少劳动力,缺乏生产技能;有些不能享受低保及残疾政策的农户需要在家照顾老人、孩子不能就业,造成收入过低。二是在主观上,部分低收入农户不愿积极参与就业,谋求发展,一心享受国家救济,“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有一部分低收入农户因为自身懒惰,不愿外出打工,导致收入过低,从而享受低收入政策,使得一些不享受低收入政策积极参与就业的家庭意见很大,也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四)驻村帮扶工作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驻村帮扶工作参差不齐,帮扶项目少,措施单一,效果不明显,对帮扶工作仅停留在对低收入农户的物质帮扶上;有的单位把帮扶按照民政救济来做,形式简单,在立足于村情和低收入农户实际开展帮扶方面缺乏有针对性的支持,没有起到帮扶应有的作用。

三、几点建议

(一)完善长效机制,保持政策的稳定性

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虽然到20要实现建档时的低收入农户全部脱低,但是低收入农户是动态的,每年都有增减,建议区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一是要提前做好谋划,探索稳定的脱低长效机制,从而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确保实现“脱贫”不“返贫”。二是对已脱低的低收入人口适时的开展“回头看”,看每个脱低家庭是否真正进行脱低,还存在哪些返贫风险,巩固脱低基础。三是对脱低困难的特殊农户要加强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一户一策”精准施策,力争早日脱低。另外还要防止瞒报、谎报现象,确保政策能够用的准确,落到实处,真正做到精准帮扶。

(二)创新生产经营方式,提高产业扶贫作用

一是要牢固树立产业扶贫理念,充分认识到产业扶贫的重要性,认真利用好产业扶贫资金,立足本地优势扶持一批适宜的产业扶持项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帮助低收入村大力发展优质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从而增加本地就业岗位,确保低收入农户能有长期稳定收益的就业机会。二是积极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致富能手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把低收入群众的利益联结起来,帮助他们通过土地流转,增加租金收入和劳务收入,使低收入农户增收,实现长效脱贫。三是进一步研究产业资金的使用途径,破解资金使用难、使用慢的问题。对于低收入帮扶企业,在帮扶项目上的行政审批、税收、资金等政策予以适当倾斜,从而形成低收入农户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模式。

(三)整合项目资源,实施精准帮扶

一是整合资源。区教委、人保、园林、民政、残联等多个部门在低收入农户帮扶方面都出台了相应具体的政策,建议区人民政府把相关政策进行统一汇编进行下发,从而能够更好的集成政策,用好、用足帮扶政策,切实把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做深、做实、做出实效,形成合力,解决帮扶工作中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真正做到精准帮扶。二是加强驻村帮扶单位和干部的责任,细化帮扶任务,创新帮扶形式,切实发挥驻村工作组和村“第一书记”的作用,为村选对路子、上好项目、教会技术,变“输血”为“造血”,确保帮扶工作的实效性。

(四)加强宣传引导,激发主体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讲话指出,“要强化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大扶贫格局,贯彻精准脱贫方略,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对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要及时予以帮扶”。工作中要认真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教育引导低收入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克服“等、靠、要”依赖心理,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意识,促使其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进而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个人努力的帮扶氛围。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党委政府关于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的战略部署,释放出坚决打赢帮扶攻坚战的强烈信号。

(五)强化考核问效,确保如期脱贫

今年,是脱低攻坚战的关键一年,也是提升脱低攻坚的水平和质量的一年。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到2018年底部分镇乡已经全部脱低,建议区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进一步完善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的目标考核机制,及时掌握进度,定期对全区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同时加强对低收入农户帮扶项目资金的监管力度,对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要坚持“零容忍”态度,保证资金在阳光下运行。

5.有关快递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五

A.B.C.2004级法学C班

20044444

陕西林业行政案件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调查时间:2004年7月10日至2004年7月18日

二.调查人:A.B.C.三.调查对象: 陕西林业行政案件有关情况

四.调查方法:访问法 文献法

五.调查背景:陕西省地处黄河上中游,是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陕西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为深入了解天保工程区和退耕还林工程区近年来森林资源行政案件的发生及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我们到陕西有关市县进行了专题调研。陕西省的情况表明,在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森林资源管理力度普遍加大,森林资源行政案件显著减少,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针对这些新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和行政案件查处工作,对保证林业重点工程顺利实施,促进陕西省林业及经济社会可 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陕西省林业和行政案件的基本情况

陕西省是林业重点省份,山地多,耕地少,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民人均收入低,对林业的依赖程度大。陕西省70%的人口和80%的耕地处在水土流失区,2000年底,国务院批准了陕西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规划方案,工程覆盖全省除西安市城三区以外的104个县(市,区)。自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实施以来,不断加大森林管护力度,全面落实森林管护“双线目标责任制”。省政府,省林业厅分别与各市人民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签订了“陕西省天保工程森林资源管护和 公益林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落实了森林管护责任。建立了县,乡,村,护林员四级管护网络,落实管护人员,划分管护责任 区,签订管护合同,设立护林站点。全省森林管护面积735。67万公顷,其中个体承包 管护占10%以上。在林业行政案件方面, 1999年至2003年陕西省共发生森林资源 行政案件23844起,查处23430起。林政案 件数量逐年下降,案件查处率稳定在 98%。天保工程实施后,真正有组织地,大 规模采伐活动全部停止。在发生的森林资 源行政案件中,违法运输案8078起,占案件总数的34。6%;滥伐林木案6140起, 占25。8%;盗伐林木案3028起,占 12。7%;非法收购,经营加工木材案1738 起,占7。29%;非法征占用林地127l起, 占5。33%;毁坏林木苗木826起,占 3。46%;伪造买卖林业票据案6l起,占 0。03%;其他案件2702起占l1。33%。

二,森林资源行政案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1。木材供需矛盾突出。天保工程启动 后,陕西省除西安市全 省104个县都是天保工程区,全面禁止了商品性采伐,木材供需矛盾突出,这是导致非法收购木材,从而引发盗伐,滥伐林木, 违法运输木材和经营加工木材案件发生的重要原因。2。农民迫于生计需要。在天保工程实 施前,木材,烧炭,生产香菇,木耳等是山区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烧柴是农民的主要 能源。天保工程实施后,全面禁止商品性采 伐,烧炭,木耳,香菇,食用菌养殖的原料也没有了,山区群众没有了主要经济来源,生活用柴消耗限额也减少了,而地方经济又 比较落后,其他就业门路也不广,农民为生活所迫,零星破坏林木的案件时有发生。3。企业关闭不彻底。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尽量减少下岗失业人员的数量,保持地方社会的稳定,不能全部关闭以林木及林产品为原料的企业,如小煤窑,小木材加工点等,对企业无证收购行为管理也不到位,查处也不力。4。地方矿产资源的开发为非法采伐提供了市场空间。天保工程实施后,木材 供需矛盾本来已经突出,而地方矿产资源的开发又强化了木材需求,致使有些资源 开采企业非法收

购木材,增加了诱发盗伐,滥伐林木的隐患。5。人均森林资源管护面积过大。天保工程实施方案中规定人均管护面积为 5700亩,但实际上存在着人均管护 面积远远超过规定的标准。这是由于天保工程启动时上报森林资源管护面积数量与实际不符,致使天保工程实施过程中, 下达管护面积的数量比实际有林地面积少,部分有林地无法落实管护责任,管护人员的实际管护面积不得不增加。陕西实际上人均管护面积1。2万亩左右,远远超过规定的人均管护标准。另外,有些人口密集区由于分布比较分散,按此标准管护起来也比较困难。6。林业执法保障体系不健全,执法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犯罪的条件较差,宣传经费,办案经费严重不足,装备落后,查处森林资源行政案件 缺乏强有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有的执法人员对有关的林业法律法规不熟悉,在执法中不按程序操作,甚至对重大行政案件不上报,超越职权从轻处罚,使 违法者未受到严厉惩罚。

(二)主观原因 1。一些地方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生态的保护。一些地方政府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和生态效益,以发展经济为目的,在搞项目开发过程中不惜以牺牲林地,林木为代价,违反征占用林地有关规定,出台“优惠”政策,创造“优越”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导致了破坏森林资源行政案件发生。贫困山区基础建设,特别 是近两年的村村通公路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资金投入不足,集体经济组织经济基础比较弱,一些村社干部和村民就打起了用林子筹措资金搞建设的主意,导致滥伐林木和违法征占用林地案件的发生,查处也比较困难。2。部分企业以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为驱动。以木材为原料的企业通过正规渠道收购的木材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明知木材来源不合法,但因价格低廉,出于利益考虑, 有意收购盗伐,滥伐来的林木和农民房前屋后木材,用自用材指标砍伐的木材,这也是造成案件发生的主观原因之一。3。少数林业承包者心理不平衡。不少 林农在两大工程实施前响应国家号召,承包了责任山和一些荒山荒地,投人大量资金营林造林,当时并没有明确是公益林。但两大工程实施以后,一些承包人营造的 森林被划为生态公益林,不允许进行商业 性采伐,有的甚至连抚育间伐的采伐指标 都没有,使得林农无法从培育和经营森林,林木中获得应得的经济利益,林农的 公益林没有被纳人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国 家又不收购,部分承包人心理失衡,有的 铤而走险,非法砍伐自己营造的林木。4。经营商品材负担重。一些经营户觉 得林业税费太重,农林特产税虽然取消了,但各地方还在执行其他收费政策,经营户从严格规范的外地木材经营活动中 较难获取经济效益,从而导致非法运输, 非法经营木材的案件发生。

三,几点建议

(一)完善现有林业法律法规中的有 关制度。如对违法征占用林地,应参照盗伐林木,滥伐林木刑事案件立案标准制定办法,从法律上规定明确征占用林地具体的立案标准,为加大打击违法征占用林地 力度提供法律依据。对农村居民采伐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虽不必办理采 伐许可证,但应实行备案制并发放运输 证,以便于木材流通领域的执法。

(二)建立统一高效的执法体系,解决 林业办案经费不足问题。要解决执法权相对分散,职能交叉,划分不合理,权责不统一的状况,加大执法力度,提高办案效率。参照地方公安办案经费来源渠道,由财政预算中解决林业部门办案经费。关于办案人员待遇问题,参照地方公安人员给林业部门的办案人员以相同的待遇,比如办理人身保险等,以解除办案人员后顾之忧,提高办案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依法治林的宣传教育。要向村民和承包户,矿产企业,开发商,村级干部大力宣传保护森林资源的法律法规和林 业机关办事程序,宣传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的有关政策规定,使其知法,懂法, 守法,按程序办事。

(四)放宽对商品林经营的限制。对商 品林,应按市场规则运行,允许合理采伐和销售。一是允许进行抚育间伐。只要符合间伐规程技术要求的,应按有关规定进行 设计,并实施抚育间伐。二是按照商品林经营方案的要求,给予必要的采伐指标,使 商品林经营者获得应有的效益,同时,也在 一定程度上缓解木材供需矛盾。

(五)对承包农户营造的森林划为生态公益林的,应采取多种方式予以补偿或鼓 励。一是具备条件者,应探索一次收购。二是将农户纳人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确保补偿资金到位。三是鼓励农户承包管护, 支付管护经费,并对抚育给予扶持。四是对一些可划可不划的,可以考虑恢复其商 品林性质。

6.基层党组织有关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六

一、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采取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个别谈话等方式,到试验站党支部开展了调研活动,通过对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整体状态的梳理,特别是针对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面对面、心贴心向广大基层党员群众询计问策,对下一步试验站党支部建设工作的推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工作成效

(一)学深悟透、入脑入心,基层组织的政治意识明显增强

坚决维护总书记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各级党组织的根本政治责任。一是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全面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党的理论知识专题学习,切实做到深入学、反复学,学深悟透、入脑入心,党员的政治意识明显增强。二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把党内政治生活的责任关、规范关、质量关,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党内基本制度,党内政治生活真正严起来、实起来,三是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面贯彻“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紧扣“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目标,抓紧抓实学习教育,精心开调查研究,突出抓好检视问题,扎实抓好整改落实,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有序推进。

(二)建强班子、带好队伍,基层组织活力明显增强

总书记指出:“基层干部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关键”。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核心问题。一是强化“领头雁效应”。坚持选好支部带头人、建强支部班子,每年对支部书记和党务工作者进行全覆盖培训。二是抓实典型示范。广泛开展党员“亮身份、践承诺、作表率”活动,鼓励党员以实际行动擦完党员身份,带头立足岗位作奉献。

(三)夯实基础、强化保障,基层组织力明显増强

基层党组织是开展党的活动的基本单位,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属贯彻落实的基础。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必须在提升基层组织力上下功夫。一是抓实基层组织。认真落实“四个同步”,努力做到工作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设置在哪里。健全党组织按期换届机制,基层党组织换届做到应换尽换。二是抓实制度规定,“三会一课”、主题党日、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读心谈话等基本制度基本得到规范落实。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试验站党支部建设工作整体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但通过调研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间题,主要表现在:

(一)党建责任的传导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调研中发现,党建各项制度的执行落实仍存在着不到位、打折扣的问题。有一些制度原则性的要求多,操作性的程序少,不便于实施,因比执行落实的效果也不是很好,领导干部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党建主责主业意识不强,党建工作责任传导层层衰减,存在上头热、下头冷现象,对一些制度,容易落实的就愿意实,需要下力气的就不愿落实,导致制度落实方面时时松、打折扣。

(二)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通过调研发现,试验站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整体水平还不高,在阵地建设、制度建设基础台账等方面,仍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结果、重数量轻质量等现象,党建工作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末得到根本解决。由于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党员难以集中,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不够经常、不够到位,影响了支部整体建设水平

(三)党务工作者能力有待进一步强

党支部书记的业务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提升,但整体来看,支部书记的理论素质、业务能力与工作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直接影响了本支部党建工作水平。在任书记前没有经过专门的党务培训,缺乏党务经验和实践锻炼,“不会干、干不好”的问题依然存在。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建机制、严执行,从规范化建设着力进一歩提高党支部的组织力

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深入实施党建“提能”工程,大力开展试验站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实现组织设置更加科学优化、党员队伍更加充满活力、场所功能更加务实管用、基础保障更加充分有力、工作业绩更加突出有数的目标,一是推进组织体系设置规范化。以扩大党组织覆盖和党的工作覆盖为着力点,不断健全完善基层组织体系,优化组织设置,确保做到设置规范、及时、体制明晰,二是推进党员教育管理规范化。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着力点,严格发展党员,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做到党员队伍信念坚定,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三是推进党组织生活规范化。以增强党组织生机活力为着力点,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主题党日等基本制度,党内各项组织生活规范、严肃认真。

上一篇:五年级数学质量分析表下一篇:浅谈新课标里的快乐”音乐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