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

2024-10-25

自主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14篇)

1.自主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 篇一

《光学精密工程》在知识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随着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开展,《光学 精密工程》发挥着重要的知识传播和导向作用。不仅发现、培养了知识创新人才;而且通过采用新技术加快了知识交流及传播的范围和速度,吸引了众多的新老读者。《光学 精密工程》起到了推动和促进知识创新的导向作用、评价作用、组织优化作用以及知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介作用,为知识和技术创新作出了贡献。

作 者:白雨虹 Bai Yuhong 作者单位:《光学精密工程》编辑部,长春市人民大街140号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130022刊 名: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IODICALS年,卷(期):200112(1)分类号:N55关键词:学术期刊 知识创新 期刊功能 知识传播

2.自主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 篇二

1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的现状

1.1 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状况

知识服务是指由专门的负责人员按照人们的需要从知识信息库中挑选和提炼相关的知识资源, 是一种特殊的服务项目。近年来, 某网站关于“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等词条的搜索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论文也在不断增加, 由此可见, 人们对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关注度逐渐升高。 (1) 随着我国文化改革的不断深入, 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根据有关调查结果表明, 大量关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文章多表现了如何提高有关技术等方面, 我们不难发现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研究体系正在逐渐完善中。

1.2 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的实践发展状况

在实践中, 我国高校图书馆已基本完成由文献服务到信息服务的转变, 并且朝着知识服务的方向发展。 (2) 经调查发现, 国内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不仅仅限于简单信息服务, 而且能够将所面临问题的解决信息从繁杂的信息环境中进行分离和收集, 同时还把这些信息进行重组和调整, 直至融入为相应的解决方案中。我国高校正积极地投入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 为我国的图书情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从总体来看, 国内的知识服务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而高校图书馆是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代表着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2 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体系分析

2.1 关于高校知识服务体系内容的论述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以知识组织、知识服务、知识挖掘识、知识导航、知识评价、知识应用以及知识营销服务为内容, 构成了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 知识管理不仅限于以往的对某一地区或空间内的知识进行整理, 更注重利用现代手段和信息技术对内外信息库资源的处理工作, 工作面更加宽广。 (3) 充分利用现有图书馆管理理论研究成果, 在总结行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本学校的图书馆发展阶段和发展实际, 为适应用户需求和社会发展速度, 不断地提高知识服务水平, 提升管理层次, 培养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知识创新管理能力, 为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探寻新道路。

2.2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的实现过程

根据以上知识服务体系的内容, 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步骤实现, 具体表现如下:第一, 建立知识组织。知识是按照组织的形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管理是建立在大量知识汇聚的的基础上, 而知识在一定时间内发展速度和拓展范围极其有限, 丰富的知识信息必须依靠长期积累而成。知识组织是保证知识采集和价值选择的主管部门, 保证信息的有效性, 从而实现知识的保值增值。第二, 运用先进的知识管理手段。每个社会时期总会发明和创造出与以往相比较为先进的知识挖掘和管理工具, 以提高知识资源管理工作的办事效率。第三, 对知识资源进行鉴别和筛选。知识资源广而丰富在为用户提供资源支撑的同时, 也给知识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 虽然信息来源较广, 但是质量不等, 要想从巨大的资源库中有效寻找到目标信息, 需要制定专业的信息过滤软件, 采用相关的评价标准和工具进行科学准确的判断, 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有用性。

3 探究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新模式

3.1 建立高效的知识服务机构

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对象是人, 围绕知识需求主体提供人性化管理和服务。图书馆管理是一项展现集体的智慧的工作, 应充分发挥每位工作人员的作用, 建立和完善图书馆知识服务质量。首先,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社会文化发展已进入一个迅速腾飞的时期, 图书馆应适时引进一批高素质专业档案管理人才。与此同时, 还应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 学习检索、指引库等技术, 加强员工的再学习能力和业务处理能力。只有形成人才挖掘和培养体系, 才能保持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先进性, 为本校储备更多更优秀的图书管理人才。其次, 拓展服务项目和服务范围, 增加受益群体。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提高人类劳动能力的一项重要活动, 知识资源应具备共享性和交流互动的特征。由于用户需求分散且多样, 高校图书馆服务必须对传统的服务方案进行重组, 探索新的服务模式。

3.2 借鉴行业先进的图书管理技术和方法

首先, 增强员工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能力。图书管理员掌握网络数据库整理技术、引擎搜索技术、平台搭建技术、多媒体通讯技术等系统操作常用技术, 是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设置系统演练科目和专业技能赛式, 提高图书管理员对先进信息管理技术的熟练程度, 增强个人的业务处理能力。其次, 开启自主服务模式。大学生对信息的需求量大, 且涉及面较广, 开发和实行一套适合广大人群操作的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可以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最终达到图书馆开设效果。 (4) 高效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体系的设立助于提高图书馆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是对服务职能的创新。

3.3 创新知识服务模式

为了展现图书馆的现代化服务理念, 高校必须对以往的服务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比如:在线咨询服务模式, 在线咨询是当前流行于各个行业的一种新型服务方法。各单位从内部选拔一批经验丰富和理论知识扎实的工作人员, 通过建立网络服务专家小组, 对网络用户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实现远程交流与学习。用户将疑惑和问题委托给在线专家, 由他们根据用户提出的问题, 分享问题的解决思路, 最终提出解决方案。这种问题解决方式是对以往个性化服务的发展和延伸, 使问题解决方法更加主动、深层次, 服务工作始终贯穿于问题的解答过程中, 使用户更加详细地了解解题的根据。知识服务创新不仅限于方法创新还需要加强理论建设, 补充理论管理体系, 达到与实践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目的。

4 结束语

总之, 建立高效的知识服务机构、强化馆员的技能培训, 更新知识结构, 借鉴行业先进的图书管理技术和方法、是创新知识服务创新的模式, 同时, 有针对性地建立对口的知识服务框架, 促使图书馆服务更加系统、适用、方便、全面, 更好的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摘要:高校图书馆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和科学知识资源, 馆内人文、理工学科气息浓厚, 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场所, 承载着校园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责任。知识服务体系是现阶段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它主要包括知识资源、服务交流平台、技术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加强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建设, 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图书馆的价值。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发展现状,模式创新

注释

11 刘丽娅, 李燕群.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创新的研究与实践[J].兰台世界, 2014, (14) :.89-90.

22 赵文叶.浅析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建设[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1, (11) :162-163.

33 周瑛, 刘天娇.基于神经网络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评价体系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3, (02) :55-59.

3.自主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 篇三

高职院校学报的功能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学报,高职院校学报刊载内容侧重于应用研究,优先发表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指导性与可操作性的论文,面向一般的科技工作者,而研究型大学的学报内容侧重于理论性很强的学术性论文, 面向理论水平很高的专家学者;高职院校学报也不同于文艺性很强的文学类期刊,毕竟不是消遣性刊物。高职院校学报的专业学术性使其具有科技期刊的性质,其综合性、社会性的特点,又使他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因此,高职院校综合性学报具有科技期刊和社会期刊的双重功能,既有学术期刊的特点又有专业期刊的特点,在知识创新的时代将发挥重要作用。

一、高职院校学报是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

1.高职院校学报是科研学术、教育教学创新的园地。知识创新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诸如科研学术创新、教育思想创新、教学手段创新、学习创新、教学管理创新、后勤保障创新等等,实际上教育创新工程是一个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工程,要全面、系统、及时的记录成果、推广成果, 这个任务必然由综合性的学报来完成。

综合性校刊为广大教职员工和社会相关读者提供了发表科研论文、教育教学经验和交流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平台。作为科学知识生产的科研人员,教学人员,他们不仅把期刊作为创新知识的载体和迅速传播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学习崭新科学知识和提高自身文明建设的阵地。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历史一再证明,科研人员在完成他们生产知识的创新成果中,都不断地通过期刊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获取新信息,打开新思路。任何一种创新知识,都不可能从天而降,都需要经过一定的知识和技术积累,需要一定科学和技术知识的社会背景,而综合性校刊为学校的所有教职员工提供了这样一种方便的知识载体。

综合性校刊是科研学术、教育教学创新园地,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层面来理解。一般而言,论文是科研工作的全面总结,是创新知识的文字记录。这种记录在传播之前需经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使它不仅是一篇科研总结,而且是一篇理论性强、论据充分、论点鲜明、结论可靠、逻辑分明、具有创新性的一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但往往由于研究者的思维方式、文字水平等原因,不能准确无误、清晰明了地表达其创新成果,达不到出版的要求。这就要求对其进行编辑加工、修改完善等一系列再创造性劳动。通常这种过程由期刊编辑与研究者共同完成。经过这一过程处理的论文,才可纳入传播体系。也就是说,当这一过程作为知识创新最后一个环节完成后,论文才可以通过科技期刊这一载体得以发表、交流与传播,成为正式的文献。科技期刊在奉献给读者一篇篇具有较强思想性、时间性、目的明确、观点鲜明、表达清晰、确切精美论文的同时,科技编辑对论文文字表达、图表规范等方面进行加工所付出的艰辛是不言而喻的,更重要的是在理论方面使论文得到了升华。期刊不仅有优化作用,还有劣汰的功能及对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负有社会化的监督责任。从而使期刊真正体现某个专业在某个阶段的较高科研水平,使创新成果能很快发表、有效传播并有存储的价值。例如,某科技期刊发表的一篇《关于122榴弹炮几个故障的分析与排除质疑》一文,就是作者发现某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有误而写的商榷论文,及时纠正了原论文中的错误,防止了误导,既起到了监督作用,又提高了研究水平和论文的水平,使研究成果上了一个台阶。

2.学报是知识创新活动的重要媒介。知识创新就是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知识的过程,其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建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知识创新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它离不开学术交流,少不了学术争鸣。综合性校刊为学校各层面的人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

学报的主要读者是老师、学生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校刊上刊登的知识创新的信息通过他们在院校和技术部门广为传播,对促进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思想观念更新,促进高技术在企业的应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综合性校刊是学校改革创新的窗口。高职院校学报是面向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和相关应用专业科技人员的刊物,面向“全体”,使学报的生存和发展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由于高职院校学报读者对象的广泛性和多层次性,决定了校刊内容的综合性,不仅重点反映党、国家的方针政策,而且全面反映学校教学、科研、政工、行政管理、后勤保障改革的成果及师生的精神状态。因此,高职院校学报必然成为反映学校精神面貌的窗口,反映学院教学科研水平的窗口,成为联系上级机关、企业和友邻单位的桥梁。学报的窗口功能是其生命力的重要基础。

二、高职院校学报对知识创新的促进功能

综合性校刊往往联络、吸引、培植了本校各學科专业以老师、专家、工程技木人员为核心的广泛的教学研究队伍,而这样一支队伍的形成则是学校教学、科研发展成熟的标志。

综合性校刊以记载、传播创新知识为已任,而它提供的新知识又为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提供了丰富地营养和深厚地基础。

学报与科技期刊一样, 通过选题导向、组织争鸣、报道研究状况、评论研究成果等形式,有效地推动着学校各学科专业建设一步向纵深发展。诚如一位英国学者所说,“假设没有定期刊物,现代科学当会以另一种途径和缓慢得多的速度向前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期刊对知识创新的促进功能被进一步重视和强化,期刊工作者更加重视发挥科技期刊促进、推动知识创新的功能和机制。许多期刊采取了主动介入科学创新的编辑方法,深入科学研究第一线,寻找知识创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不失时机地抓住报道选题,不断挖掘报道深度,加大报道力度。编辑部改变坐等来稿的做法,走出编辑部,到学校院各系、各科研课题组、到相关企业去征集论文稿件。科研学术栏目专门报告和追踪当前某一学科专业热点课题的研究进展,促进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加强编辑部建设是实现学报知识创新体系中功能的基本保证

编辑人员应清醒地认识到一个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新局面即将到来,应该努力转变观念,以创新意识肩负起校刊工作的新任务。如何把高职学报办出特色?笔者认为, 应在办刊宗旨指引下,以满足读者需求为目标,立足高职,面向社会,贴近学校教科研、贴近企业、贴紧市场,迅速反映科技新变化、教科研新成果。以改革的思想和精神去努力创建高职学报的特色,以改革拓宽高职学报的发展空间。

1.努力提高学报工作的质量,扩大校刊在校内、外的影响。校刊的质量由刊发文章的质量、编排的质量和版式印刷质量决定。文章的质量又体现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信息的质量上。在稿件策划时,要特别关注在技术创新、技术改进和实用性方面有所突破的文章。在某一问题上有新意,在某一技术点上有发展就应该算是一种创新。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科技期刊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在利益驱动的影响下,许多作者愿意把自己的稿件投向知名度高的期刊,造成优秀稿件外流的局面。为此,学报除求得上级相应政策支撑外,还要努力提高编辑质量,创造有利政策,鼓励作者将优秀稿件投向校刊。另外,学校还应努力向各上级主管机关积极申办国家统一刊号,提高校刊的地位,扩大刊物在同级之中的影响力。只有如此,才能吸引创新论文、学科前沿论文、优秀科研成果推广论文源源不断地投向校刊。

提高校刊的质量,使编排质量达到最佳视觉效果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十分重视编排质量和印刷质量,充分应用先进编排、印刷技术。在封面设计上充分突出士官特色,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充分利用图像、文字合成技术,进行编排,使读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2.加速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编辑队伍。提高校刊的质量,首先要把住选稿、组稿这一关键,作为编辑,要有“精品”意识。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必须掌握相关的科技知识,了解专业发展的动向,才能“慧眼识珍品”,在众多的来稿中,选择最具学术价值的论文。其二,就组稿而言,组织的稿件质量如何,最能体现编辑的业务水平、理论修养、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称职的编辑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一篇好的学术论文,不仅要有创新的新观点,还要有较高的文字表达水平。编辑在组稿时,除论文的内容外,还要重视文稿结构要新颖、立论要正确、重点要突出,特别是对于学术水平较好、写作水平欠佳的稿件,编辑的责任要向作者指出文章结构、文字水平的方面的不足,交作者修改补充,并在退修的意见中从文题、论点、论据、逻辑、用词、规范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指导作者将好的素材撰写成一篇优秀论文。从组稿、选稿到退修稿件的过程中,编辑的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文字修养都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提高编辑的整体素质是提高期刊质量的保证。笔者认为,要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编辑的素质。

(1)提高编辑的政治素质;( 2)提高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3)提高编辑业务水平,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好的文字水平,否则就不能驾轻就熟地加工、润色文稿,对文稿的疏漏和错误不能正确判断,修改文章的质量就无从谈起;(4)增强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系统学习高职教育研究、专业知识、实践知识的理论,充分认识校刊在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5)加强高科技排版知识的学习,提高本身对期刊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期刊多样化版本和多渠道传播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周源,陈晓润.论高职院校如何办好学报[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4.论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 篇四

【摘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是进行创新的内在动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贯穿于自主创新的全过程。

【关键词】自主创新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保护

近年来,在“以市场换技术”的思维定势下,我国各个行业重技术引进,轻自主创新,已经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已经习惯了拿来主义,这些企业把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进行简单的改造后(其实大多数没有根本性创新)用于生产经营,生产出来的产品完全可以通过市场销售出去,并且能够获得少量的利润。既然通过简单的技术引进就能维持企业的生存,就没有动力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这样的做法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资本、技术的积累,因而就没有实力进行技术的开发,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纵观我国近30年的技术发展,有这样一个显著的特征:我国主要产业部门使用的主导技术基本上是把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进行非关键性创新的结果,也就是我们在对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进行二次创新严重不足,许多情况下采用了对引进技术与产品的仿制,如西药、精细化工产品95%以上依靠仿制,这种仿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未能较快的提高我们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导致我们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依然很弱。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资料显示:我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因此,研究自主创新及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对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动力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自主创新的动力分析

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强科技与经济、教育的紧密结合,全面提高科技整体实力和产业技术水平。2006年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进一步绘制了未来的蓝图:要用15年的时间,即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由此可见,自主创新被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自主创新的对立面不是“开放创新”,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式的创新,它不排斥开放与集成,集成技术也可有自主创新,自主创新业不是鼓励从头做起,将引进的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业是自主创新的组成部分。所谓自主创新是指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从而提高了创新主体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创新活动。自主创新中“自主”应该是宏观意义上的自主——国家层面上,只要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进行的创新活动,不论这种创新活动是原始性创新,还是合作性创新,还是引进消化吸收的二次创新,只要创新主体在一个国家范围内,知识产权归我们所有,都应属于自主创新的范畴。对此,要使各项制度、机制和资源配置更有利于原始创新,使之涌现出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要加强集成创新,使相关科技成果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与产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进行二次创新。

进行自主创新的主要角色是政府和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创新环境和创新政策的主要提供者,政府应该是一个公共型的政府,为自主创新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政府参与自主创新活动,往往是缺乏监督的,是低效的,而真正的创新主体应为企业。企业是进行自主创新最活跃的力量,他们通过自主创新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和相对的竞争优势,而这恰恰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也可以说是最原始的冲动。没有利润可言企业是绝对不可能进行创新活动的,企业不是慈善机构,追逐利润才是他们进行经营活动最根本的目标。这种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必须在合适的外部环境中培育形成。

就外部环境而言,首先政府导向明确,因为基础研究的保障、产业共性知识的提供、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以及涉及国家安全和政治地位的创新行为等,有赖于政府的组织和引导。特别是自主创新法制环境的建设必须依赖强有力的政府职能;再就是要有完善的自主创新要素交易市场,自主创新要素是指人、机会、环境和资源等,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伴随着资源的大量投入。企业往往在创新的起始阶段资源投入较少,随着创新过程的展开,要求投入越来越多。正由于很多企业难以保证创新过程中资金投入的持续性,造成了许多技术创新活动的梗阻或中断。一个不成熟的自主创新要素市场会使自主创新速度缓慢或者成本增高、风险增大,甚至使自主创新无法进行,削弱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其次就是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导致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市场缺乏公平性,整个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就有可能发生创新成果被仿冒或盗用的侵权行为,这就会严重挫伤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削弱其创新的动力,最终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知识产权保护对自主创新的影响

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对自主创新的影响还存在不同的看法,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自主创新观点的学者指出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是维护发明者的权益,促进研究开发和技术扩散的有效工具(Harper and Row,1950),而且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反对者则认为,知识产权垄断科学研究的自由,是影响出口的障碍(Pamela J.Smith,1999),知识产权保护阻碍了技术的合理扩散和应用,造成了社会福利的损失(Caves Crookel Kilings,1993)。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日、韩通过较弱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帮助国内企业模仿国外技术,从而极大促进了技术进步。毕竟现在我国所处的国内外环境与当时的日、韩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为了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吸引外资,扩大对外贸易以及美国、欧盟等国家给予我国政府的政治压力,迫切需要我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1、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自主创新成果予以保护并给予一定时期的垄断权

大多数自主创新成果具有“难开发易复制”的特点,例如一张正版软件几百块,而盗版仅仅几块钱就可以买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对创新成果不进行保护,不赋予其财产权,这些成果一旦被研发出来,其他人可以低成本甚至无成本的获得,从而造就了一大批“搭便车者”。创新主体在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并承担了创新的不确定性等各种风险之后,而并没有达到其预想的收益,其进行再创新的内在动力就会受到严重的挫伤。据美国研究机构调查统计,如果没有专利保护,60%的药品发明,38%化学发明都不会研究出来

相反,如果国家对创新成果赋予创新主体(如企业)以一定时期的垄断权,这样创新主体就可以通过成果的商业化、许可等方式获得合理的回报,对再创新给予了资金支持,这样就进入了创新的良性循环。

2、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起着促进作用

联合国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在1998年的《科技政策概要》中指出,技术创新是指发明的首次商业化应用。从此意义上说,如果一项技术发明,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没有走向市场,那么可以说还没有实现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中的专利制度赋予专利权人在一定期限内的资产垄断权,就是要专利权人积极的将其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专利权人为维持自己的专利有效,需要每年按时向国家缴纳专利费,且逐年递增。同时,若专利权人在一定时期内没有实施、利用其专利技术,他不仅不能获得商业上的回报,而且其专利权会受到限制,如专利权的强制许可,这些压力的存在就迫使专利权人想方设法积极推广应用其创新成果,甚至通过技术转让的方式,尽可能快的实现其创新成果与市场结合,从而激励了创新成果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3、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通过创新成果公开机制增进了人类技术知识和信息的公共储存,促进了技术的交流和再创新

在美国,已经建立起这样一个共享系统,一项新的创新成果可以立即加入到这个系统里来。这样如果其他人再进行相同领域的研究,就可以便捷的查阅前人研究的最新成果,避免了重复研究,大大节约了资源。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统计,在创新活动中,利用好专利文献可以节约40%的科研经费及60%的研究开发时间,如北大的王选教授就是在查阅了大量的专利文献的基础上,发明了世界领先的“激光照排技术”。

三、知识产权保护贯穿自主创新的整个过程

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高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贯穿于企业自主创新过程的每一个阶段。

1、构思和研发立项阶段

首先进行文献的检索,综合各方面的技术信息,避免可能与已获得授权的专利发生冲突,规避侵权风险,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提高研究开发的起点和水平,合法的借鉴、利用已有的创新成果。

2、研究开发阶段

要密切跟踪与项目有关的知识产权动态变化的状况,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开发进展。现在有这种趋势,更多的创新人员在进行发明创造实物的展示前就未雨绸缪,事先提出专利申请,这叫做“预期性专利申请”,相对于在发明创造完成之后才考虑申请专利更有进攻性。只有及时进行专利申请,使创新成果获得法律保护,才能有效保障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安全进行。

3、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商品化阶段

一项新产品要想最大限度的占领市场,获取高额的利润回报,就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如果进入市场的新产品尚未获得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极有可能失去大量的市场份额。当获得了知识产权的保护,一旦受到侵权行为的损害,就可以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利益。

在经济、科技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密不可分了。企业在重视自主创新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将知识产权保护贯穿于自主创新的每一个阶段。只有这样,才能激励企业的创新,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瑞金、徐汉明:开放经济中的中国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培育[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5).[2]彭纪生、刘伯军:模仿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科学学研究,2003(4).[3]郑成思、李祖明:知识产权需要创新保护和运用[N],人民日报,2006

(4).[4]周寄中、张黎、汤超颖,:关于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之间的联动,管理评论,2005(11).[5]陈瑜: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6]王冰清:试论知识产权与企业自主创新[J],太原科技,2006(3).[7]赵爱云、何英、王建兰: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趋势[J],电气技术,2005(8).[8]张亚斌、易先忠、刘智勇:后发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赶超[J],中国软科学,2006(7).[9]尹锋林:论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J],学习论坛,2006(12).[10]李虹:企业——打好“创新”牌,保护知识产权[J],华东科技,2006

5.自主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 篇五

本文是博士毕业论文,其框架结构是比较完善的,具体:首先说明了本文所研究问题的必要性或者说是研究意义,从而引出研究主题。第二,依次介绍了企业内生创新、企业合作创新、企业引进创新、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企业自主创新政策等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及模式的主要方面内容,紧随其后,作者以汽车行业为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一章是对本文的总结和对该领域研究的展望。

一、创新理论的研究背景

创新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首次提出的,随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各国学者都开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国外发达国家学者的理论大都是基于发达的市场经济背景,而对于我国的企业自主创新,我们应努力探索出一套基于我国实际国情的创新体系及模式。

1957年,罗伯特。索罗发表的《技术进步与总量生产函数》,构造了第一个新古典增长模型,突出了技术进步的重要性,他把技术进步看作是经济增长的最终驱动力,但技术进步在这一模型中是一个外生变量。在此基础上,阿罗1962年在《经济研究评论》杂志上发表的《从干中学的经济含义》被经济学界看成是技术内生化经济增长理论的先导。

国外技术创新理论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初到六十年代末,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技术创新迅速发展,逐步新古典经济学的束缚,形成对技术创新起源、效应、内部过程和结构的深入研究。第二阶段是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这是兴旺发达的阶段。第三阶段是80年代初到现在。

国内来说,创新理论起步较晚,所以研究余地还是很大

二、所用研究方法

作者所用的研究方法:一是系统研究方法,二是实证分析方法,三是比较分析方法。其中以系统分析方法为主,认为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是整个创新系统的推进,而不仅仅是少数人或是少数部门的行为,比如作者在第三章用系统分析方法论述了创新内生理论。方法的运用手法是:作者首先说明企业创新内生理论是以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突破为核心,即内生创新的核心,然后论述了与之相关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系统的各个部分相互影响相互配合共同促成企业创新的成功。在这里,我认为系统分析方法,其突出优点是可以让我们的研究很容易就有了理论框架,只要我们找出所研究问题的核心内容,了解了问题所处的背景环境,弄清问题的影响因素,我们就可以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论述,但我觉得系统方法的最大缺点是,如果我们运用的不好,就会使我们的文章忽略关键细节,成为泛泛之谈。作者还运用了实证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第八章以汽车行业为案例论证了文章所研究的问题—企业自主创新。比较分析方法的运用表现在作者对不同组织结构企业之创新模式不同的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创新模式不同的比较,基础研究,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企业专有技术特性的比较等方面。

三、此文作者的研究角度

6.创新服务体系 拓展服务领域 篇六

鲁谷社区服务中心是隶属于鲁谷社区行政事务管理中心的公益性服务机构。中心于2003年伴随鲁谷社区体制创新而诞生。中心建筑面积3560平方米,现有中心主任1人,正式工作人员4人。

几年来,服务中心立足社区,面向社会,服务居民,通过创新社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设施,深化服务领域。现已开办的服务项目有社区公共服务呼叫热线、公民大课堂、图书馆、市民学校、爱心家园、网络培训中心、居民服务大厅、再就业指导中心、体育健身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志愿服务中心、社会救助中心、计划生育、民事调解、社区矫正以及法律咨询等。随着这些项目的不断拓展和深入开展,一个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一、创新服务载体,创办以“银龄港湾”为平台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针对北京市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和辖区无养老服务机构的现状,我中心经过调研论证,于2006年9月创办起“银龄港湾”,旨在通过这一创新服务载体,开辟居家养老的社会服务模式,为中心扩展公共服务探索新路。

该项目自启动以来,不仅为188位老人、残疾家庭、优抚对象,提供了家政、聊天、代买代购、带看病等服务19800小时;而且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尊老爱老活动,深化了为老服务工作。我们在每年的春节前夕,开展“情系银龄,春满鲁谷,新春陪伴”活动,社区领导和“银龄港湾”的服务人员,为孤寡、空巢老人、残疾家庭、特困家庭送年货、贴福字,还亲手为他们包饺子,与他们共度佳节;我们在每年的端午节、中秋节,为所有接受服务的老人准备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和新鲜水果,通过这些小小的粽子、圆圆的月饼,为他们带去平安幸福;在每年的重阳节,我们还会举办“鲁谷社区庆重阳、迎金秋联欢会暨爱心捐助仪式”活动,为地区特困老人捐资献爱心,受到地区老年人的欢迎,促进了地区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

我们还对凡具有北京市户籍、满8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能够无条件办理居家养老服务补贴。让更多有需要的老人能够在第一时间享受服务补贴。我们走进每位老人的家中,查看老人情况,尽早让每位老人享受服务。继2008年我们签约的家政服务公司后,2010年4月根据民政局最新《石景山区关于建立社区养老餐桌》文件,为贯彻落实北京市„建立城乡社区养老餐桌‟的工作部署,切实解决我区老年人、残疾人居家生活就餐难问题,有效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居家养老的生活质量,加快我区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依据我区《关于贯彻落实〈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服务(“九养”)办法〉的实施方案》和北京市政府关于在今年5月1日前在全市所有社区普及养老餐桌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建立老年餐桌服务项目。按照上级文件指示精神,我们迅速张贴公示,对报名的餐厅进行审核,对卫生环境以及就餐情况进行严要求,以保证每位老人就餐安心、放心。各服务人员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加大监管力度,及时掌握老年人就餐的基本情况和社区养老餐桌的服务动态,建立健全监督审核制度。我们还大力宣传社区养老餐桌中的先进做法和典型事迹,提高全社会对这项工作的认知程度,形成有利于社会参与的良好发展氛围。

上半年,我们社区又签约了日月潭、吉日格勒、永和大王、真功夫、好嫂子以及庆丰包子铺等十余家餐馆,成为我们老年餐桌服务商。现在享受服务的老年人可以到店内就餐或者打电话要求送餐。为孤寡、空巢老人解决就餐问题,让老人能在家门口就吃好、吃饱。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在不断地加入合格优质的餐饮公司,以达到全覆盖、更全面的解决老人就餐问题。

服务中心开展的居家养老服务是建立和谐社区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减轻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压力,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实践证明,服务中心坚持创新发展,发挥功能,不断拓展其内涵与外延,就一定能够在社会化服务上有所作为。

二、发扬爱心奉献精神,形成以义工协会为主体的志愿服务体系

鲁谷社区义工协会,是我服务中心内的一个公益性社会团体,中心主任兼任协会秘书长。该协会依法注册登记,正式成立于2004年8月21日。

几年来,我们在义工工作中,坚持科学管理,有序运行,已取得丰硕成果。鲁谷社区现有注册登记义工955名,累计奉献时间32万小时。随着义工活动的广泛深入,涌现出明星义工董文亮、五芳园护花服务队等众多优秀义工和义工先进集体,被全国社区志愿者工作委员会誉为“鲁谷义工,全国典范”。2005年12月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民政部部长李学举等领导亲临鲁谷社区参加义工活动。广州市义工联、黑龙江省加格达奇及本市海淀区义工联等单位先后来鲁谷社区考察交流义工工作。2007年,鲁谷社区荣获“全国志愿服务示范单位”光荣称号。

我们在发展社区志愿服务事业上,主要是建立和完善五项运行机制,即:记时管理的评价机制、星级评定的激励机制、项目管理的开发机制、表彰先进的导向机制、义工文明岗和先锋岗活动的长效机制。这“五项运行机制”给社区志愿服务事业注入了创新活力,激发了广大奉献者的志愿服务热情,同时,也提升了社区服务水平和公共管理能力。

随着社区服务的需求扩大,作为鲁谷社区“服务型政府”之中的服务中心,我们将在今后的社区服务中,认真落实好国发[2006]14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行政机制、互助机制、志愿机制、市场机制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我们将适时搭建更多更好的平台和载体,如义工俱乐部、义工之家的活动阵地、举办慈善关爱项目等,逐步使义工志愿服务活动有序介入到公共服务、老龄、残疾人、慈善事业、突发事件救援等社会公共领域,政府则通过“购买服务”、“项目招标”等方式,大力培育义工组织的发展壮大。

三、整合资源 发挥潜能,打造能够普惠居民的综合化服务体系

充分利用服务中心的现有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最有效的设施服务,是我们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要求。

我们通过免费开放图书阅览室以满足社区居民的读书需求;我们利用现有电脑网络培训教室,免费为本辖区的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残疾人、中小学生等提供培训,满足社区居民了解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需求;我们充分利用中心多功能厅,为辖区各类文化团体提供了排练、演出场地,极大丰富了地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强化了社区服务职能。同时,我们以良好的形象和优质服务,满足了党政机关的会议需求与接待任务。

在社区服务工作中,我们十分注重培育并不断完善公益性服务组织,现培育的有资质的、专业的4支服务商队伍及备案的文艺宣传和志愿者服务队伍58支,已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对入驻我中心的商户,强化其公益性服务功能,加强监管并引导他们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在形成“一站式”的社会服务体系中,我们主动参与再就业工程,为132名“3540”和“4050”人员,安置了劳动和城管协管等工作。

我们还以96156社区服务信息平台为载体,打破了便民服务的区域界线,为居民提供便利缴费、家政服务、代办代理、商品配送、餐饮购物、综合修理、家政服务、物业服务、文化娱乐等内容广泛的便利服务;自去年以来,完成了22个社区服务站标准化建设的信息录入工作,更新了社区管理软件系统和《96156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社区服务支撑力量信息采集表》的填写、核对、审查及网上录入工作,扩大了便民服务的覆盖面,提高了服务效能。

着眼未来我们一定努力学习实践好科学发展观,用我们的真诚和热情、知识和技能、事业心和责任心,为推动我们服务中心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尊敬的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2011中国社会服务先进经验的报告会”,首先向中国社会服务先进经验报告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刚才获奖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这个报告会是非常有意义的,我认为这是一个大问题、新课题,我很愿意和大家一起参与探讨,我们知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局出发,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但是构建和谐社会,社区和谐是基础,而发展社区服务,健全社区的服务体系是社区和谐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实践证明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主要体现在: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是拉动内需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配套工程;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工程。

我国13亿人口分布在近8500个城市社区和60万个农村社区,因此社区管理和服务的重心在基层,社区稳定的根基也在基层。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社区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缺少的一项管理的活动,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的利益,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的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一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社会管理任务是坚决而繁重的,它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证,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等方面,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的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的秩序,来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7.自主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 篇七

1 专题数据库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及意义

吉林农业大学图书馆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充分发挥自身的文献特色优势,以作物学科为支撑,科学整理、加工作物学科文献信息资源,努力建成一个富有特色的、为作物学科科研服务的专题数据库,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实用性、通用性、完整性、标准化、高效率的作物学科信息服务体系。其意义在于: 1) 有序地组织、揭示和整合“作物学”信息资源,形成科学严谨的学科布局,便捷而准确地在统一检索平台上获取学科信息资源,提高效率,减小成本; 2)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承担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使命,建立专题数据库,可以扩大学科传承和发展,促进地方文化研究的特色化与科学化; 3) 为读者提供最新的“作物学”学术前沿动态、研究成果、交流信息等个性化信息服务,实现资源的共享; 4) 同行读者可以在网络交流空间内实现学术及情感的交流。2 专题数据库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中的创新实践分析

2. 1 建设规范和原则

遵循资源共享的原则科学地选择和采集信息资源,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CALIS) 重点学科导航库建立标准规范专题数据库建设,着眼于长远,既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又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元数据、系统资源等建设的标准与描述规范应遵循《网络资源元数据规范》、《DC元数据标准》、《网络资源元数据描述著录规则》、《资源选择与评估标准》以及相关补充标准,实现数字图书馆的持续性和共享性[1]。

2. 2 内容建设

专题数据库内容建设要以教学、科研需求为导向,体现实用性、特色性、共享性。内容框架结构见图1[2],其中黄页资源占30% ,全文资源占20% ,参考资源和教学资源各占15% ,多媒体资源和交互资源各占10% 。

2. 3 数字化流程

运用先进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信息技术手段,将作物学科方面的网络资源与纸质资源进行加工整理,转化为电子文档,格式转换后进行资源类型的整合分类,经结构设计、页面设计、数据标引等工作后,完成数据库链接发布,具体流程见图2[3]。

2. 4 搜集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专题数据库通过不断开发信息资源,实现了知识管理中的信息重组。优化获取资源的方法和途径是建好专题数据库的基础。以资源的准确性、实用性、前沿性、动态性、学术性为建设原则,充分运用图书馆专业技术、数字化处理技术,通过专业网站、网络学科资源导航目录搜集、加工、集成与优化作物学科的学术资源,使用与CALIS一致的著录规范,建立分类目录式专题数据库和检索平台,提高整个宏观网络系统中信息有序化的程度[4]。

3 专题数据库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中的创新对策与建议

3. 1 把握读者需求

为方便读者更有效地利用专题数据库,应加强对服务对象的分析,通过走访、问卷调查、邮件往来等方式,根据读者的需求方向定位数据库的建设方向,在资源使用和检索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使专题数据库的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更接近用户要求。提高数据库的质量,更好地为教学、科研以及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信息服务。

3. 2 建立稳定的人员配给模式

采用馆内配置专项人员、学科专业人员辅助的模式成功地实施了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作物学”是吉林农业大学的优势特色传统学科,学科现有成员83 人,教授占39. 7% ,副教授占28. 9% ,讲师占20. 4% ,助教等占11. 0% ; 博士学位占72. 8% ,硕士学位占19. 8% ; 45 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72. 2% ,素质好、学历高、经验丰富、梯队合理的朝气蓬勃的学术团队保证了数据库的学科内涵。图书馆内部则储备着具备建库业务知识与技能的馆员。这种能够互相交融和支持的特色的人力资源配给模式,保障了数据库平台建设的质量与特色。

3. 3 开发专题数据库的辅助功能

基于Web2. 0 技术增强数据库系统的交互性和稳定性,建立读者与图书馆间的互动反馈机制,通过学术论坛、学术博客、邮件列表等知识交流社区,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推送、信息快报、资源配置等服务。读者利用资源过程中产生的新的需求,将成为数据库持续发展的源动力,馆员可以据此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最新专业信息,及时补充修改数据库资源。利用互联网和局域网做好数据库的资源推广工作与宣传工作,界面设计充分发挥窗口效应,提高数据库的使用率[5]。

3. 4 建立定期维护机制

为了保障专题数据库的顺畅访问,应建立起定期维护机制,做好数据的及时备份、更新与维护,加强系统安全防护与用户权限设置,及时升级系统软件、应用软件,防止病毒的侵入与蔓延,确保系统安全运行。建立系统维护更新工作的规范,以保持数据的可用性、准确性和与时俱进。

4 结语

以学科服务为目标,通过对学科特色资源和信息的整合,构建专题数据库,为地方经济建设以及教学科研提供了信息保障,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数据库呈现出浓郁的地域及学科特色,解决了入藏与利用的矛盾,实现了作物学科信息共建与共享。在数据库的使用过程中,应秉承融合共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结合学科服务工作,加强对数据库的资源更新与技术维护,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率,保持数据库持续的生命力,为师生提供生动的学科服务。

摘要:为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更好地满足“三农”建设的实际需要,笔者以学科专题数据库为例,讨论了专题数据库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及意义,探讨其建设规范和原则、内容选择、数字化流程、搜集资源的方法和途径、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模式,并提出创新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业,专题数据库,信息服务体系,资源建设,创新功能

参考文献

[1]程鸿,李红军.基于学科导航的蒙医药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4):108-110.

[2]邓娉.广州体育信息资源专题数据库建设与实践[J].图书馆学研究(应用版),2011(5):26-29.

[3]夏淑芳,王红.高校图书馆地方文化专题数据库建设探析:以镇江“文化专题数据库”建设为例[J].镇江高专学报,2011,24(2):50-53.

[4]吴东敏肖东.学科导航数据库建设中的资源选择[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4):445-447.

8.自主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 篇八

2009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湖南坚决贯彻国家扩内需保增长一揽子计划,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开发和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为湖南省在危机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在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日渐凸显。

一是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紧迫任务。我们坚持立足本省实际,先后出台了《湖南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纲要》、《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和《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全力推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特别是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大幅度增加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投入,大力推进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新建了3个国家级、29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一批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产业研究院。二是着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全年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15948件和8309件,比上年增长13.8%和35.5%,其中工业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分别增长46.6%、66.1%,增幅居全国前列。大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取得及其运用,极大地提升了湖南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强了我省企业在国际金融风暴中的抗风险能力。三是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取得明显成效。自2006年以来,湖南省共组织实施60个重大科技专项,累计攻克关键技术瓶颈272项,获得新产品397个,取得授权专利221项(其中发明专利152项);2009年取得以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A型地铁车辆、单台牵引能力6000吨的铁路货运牵引机车,以及国防科技大学“天河一号”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共获国家科技成果奖30项,居全国第三位。四是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去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达4450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实现增加值1400亿元,增长27.4%,占GDP的比重达11.5%,已基本形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与新能源等五大优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产值占到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90%。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我们面临的形势仍然复杂,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增长模式调整已是势在必行,开始进入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湖南要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来抓,加快推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依靠科技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开拓经济增长的新领域,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湖南制造”加快向“湖南创造”转变,真正走创新驱动型的内生发展道路。

一是要认真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按照《纲要》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湖南实际,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扎实做好知识产权战略的组织实施工作。坚持把知识产权、知名品牌作为湖南省自主创新的方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着力推动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紧密融合,大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支柱产业、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

二是要着力提升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创造的能力。坚持紧紧抓住自主创新这一转方式、调结构的中心环节,促进科研投入向企业倾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产学研专项和重点科技项目为载体,集中突破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取得一批高水平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将湖南省建设成为先进技术的承接地和扩散地,高新技术的原创地和产业化基地。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引导企业加强对先进技术的采用、储备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成果产业化步伐,尽快形成市场竞争力。坚持密切跟踪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瞄准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前沿,选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有基础、有规模、有前景的产业,作为占领经济科技制高点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来抓,逐步使其成为引领湖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是要不断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主力军作用,促进企业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获取知识产权为目标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提高研发投入,促进科研投入重点向企业倾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整合科技资源,集中力量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产学研专项和重点科技项目。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知识产权投入,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创新激励机制,鼓励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直接参与分配。

四是要加强企业创新和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重点产业、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和科研项目为载体,鼓励各类优秀人才向产业和企业集聚,培养一批能冲击国际科技前沿、熟悉国际市场规则的高级专家和产业人才,培养一支熟悉知识产权法律、能熟练处理各类知识产权实务和纠纷的专业人才队伍。全面落实各项政策和待遇,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干事创业搭建平台,使湖南真正成为人才辈出、人才聚集、人才创业之地。

9.创新服务体系传达民情民意 篇九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崇文办学院社区书记助理马煜伟

本人所在的学院社区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城乡结合部,是围绕榆林市唯一一所高等院校榆林学院及学院家属区而设,辖区总面积近2平方公里,设立六个居民小组,住户2726户,社区人口总数19315人;有辖区单位5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2个,个体商业网点750个,辖区企业115户。

在我担任大学生村官期间,我积极参与社区为民服务的体系建设,并不断利用所学知识创新服务体系,在与社区其他工作人员的一同努力下,我社区现已形成了“切实表民情、贴心为民众、方便解民事”的为民服务体系:

一、贴心服务民众,搭建服务信息新平台

我社区坚持以“居民喜不喜欢,满不满意”为开展各项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了“以民情为纽带,以关爱来切入,以服务求凝聚”的工作理念。2011年,我社区根据辖区内流动党员的需求,率先在全区成立了社区流动党支部,将辖区内所有流动党员纳入其中,并积极组织开展各项党内活动,让流动党员也能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2013、2014支

部连续两年开展“三访五促”为民服务活动,此次活动访小组、访家庭、访商户、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切实解决辖区居民的意见、诉求;社区还成立了老党员服务组,定期邀请他们到社区讲解、授课,极大的调动社区党员工作热情。此外,我社区开通了便民短信平台,实行专人管理专人负责信息的发送。短信内容包括:社区近期日常工作情况,社区各项服务信息,各项惠民政策,就业、养老、家政、健康、天气等生活信息。每件和老百姓利益相关的事宜,我社区都会在第一时间通过便民短信平台发送到辖区居民的手机上,避免他们因信息不畅而跑冤枉路的现象发生,真正做到了“为民、惠民、利民”。同时,辖区居民也可以通过信息平台以及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的电子触摸屏,随时随地向社区主要领导提出建议意见,投诉工作人员失职渎职行为,确保群众有意见第一时间反馈,干部有问题第一时间整改。

目前,我社区还在积极创建公众微信帐号和微博服务平台,力争将更多居民喜欢的方式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切实贴心服务民众,也让居民能够通过多种渠道,传递民意,表达民情。

二、方便处理民事,传递服务新便利

为便于群众了解社区的服务内容和工作人员基本情况,我社区特别制作了一批“便民亲情服务卡”,并将其像名片一样发放到辖区每户居民群众手中。“便民亲情服务卡”上

印有社区干部姓名、联系方式及服务内容,确保居民与社区干部间实现“零距离”。我社区还积极为高龄、空巢、不便出行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如:办理养老保险时,上门为老人录入指纹;养老保险年审、申请高龄老人补贴时上门为他们照相;积极联系辖区内的医院、大药房、诊所等医疗机构定期开展保健知识宣传活动,定期为辖区高龄老人、老党员和残疾人提供上门义诊服务;定期组织社区志愿者为他们提供康复护理、卫生清洁、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目前,本人正在积极与辖区单位榆林学院联系,准备开展“大学生爱心教育连心桥”活动。组织榆林学院的大学生和社区的大学生村官为贫困居民家中的中小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教育。这样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将书本知识和现实工作紧密结合,又可以让辖区贫困中小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减轻贫困家庭的教育负担。

三、切实反映民情,推进服务新举措

我社区为每一位社区干部印制了社区民情工作日志,要求干部每天记工作日志,及时掌握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对社区能予以解决的,尽快解决,对不能解决的,要及时进行整理,上报有关部门,并做好及时反馈工作。同时,为了切实保障我辖区居民的生活安全,给广大居民构建一个“和谐社区”、“平安社区”,我社区积极搭建了社区监控系统,并

将监控室设立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方便居民查询。

我社区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建立了“三管理二结合”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三管理”即网格化管理通过科学设置网格、定人定责、规范网格工作流程,形成了“网中有格、格中有人、责任明确、便捷高效的网格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支撑详细采集网格内居民信息,建档管理,同时计划建立社区网格化管理信息数据库,提升管理效率。多元化服务管理通过成立了各类服务组织,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居民。“二结合”一是与社区党建相结合。动员党员担任网格协管员,促进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二是与服务群众相结合。社会管理服务站为群众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事务咨询服务,各类高标准的娱乐、学习活动场所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实现了单方管理向多元参与转变,服务群众管理社会的水平得到新的提升,同时也实现了管理为主向服务为先转变,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得到新的提升,更实现了被动处置向主动预防转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得到新的提升。

同时,为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社区积极投身文体活动建设。社区内设有政务中心、社区警务室、流动党员活动室、阅览室等服务活动场所,社区现有工作人员26名,社区志愿者近240人,成立了居民监督委员会、残疾人协会、老年协会、计生协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社区文艺宣传队、老年秧歌队等各类群众组织,近年来共组织各类大型文艺活动10余场。

10.科技创新体系公共服务探析论文 篇十

科技公共服务作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集聚各类科技资源,加快科技项目孵化,推进科技产业化进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科技公共服务建设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采取针对性措施,健全完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发挥其在科技创新中的推进作用,已成为科研机构和学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1我国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1.1科技公共服务对资源的聚集整合和信息共享作用不强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创新的难度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发挥科技信息资源在创新中的促进作用。从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状况看,虽然一些地区建立了强大的硬件基础设施平台,但由于管理、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这些硬件设施在促进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一些必要的科研数据、科技信息、器材设备、实验材料等很难实现有效传递与共享,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不同行业和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的沟通交流。同时,科技公共服务系统还不健全,功能还不完善,一些科研数据更新录入不及时,很多共性的有价值的资源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很难满足科技创新主体在不同阶段和环节对资源信息的需求。此外,由于不同的资源信息分属于不同的部门,行业内部缺乏资源信息整合的有效平台和监督管理机制对各类资源信息进行整合监管,造成许多优势科技资源的严重闲置和浪费。

1.2科技公共服务的共性技术服务和产业孵化功能缺失

科技公共服务系统运行中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科技服务组织和机构较多,但其承担的共性技术服务功能不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研管理机制改革的深入,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共性技术供给制已不复存在,同时由于新机制还不健全完善,没能实现对解决共性技术问题的有效衔接。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承担共性技术供给的科研院所经过改制已经转变为企业性质,不再可能免费为社会提供共性技术服务,而对那些没有改制的公益性的科研院所,其关注的核心也不再是共性技术。同时,对企业来讲,它们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不愿意也不可能在共性技术研究上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和资金。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虽然对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制等问题越来越重视,也对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和模式进行了介绍,但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仍然进展缓慢,既缺少相应的组织机构,也没有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对科技创新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二是科技孵化器数量虽然众多,但在技术创新孵化功能的发挥上仍然不足。多数科技孵化器功能主要集中在提供办公场所、法律、注册等低端服务层次和领域,在针对技术转移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市场化的孵化功能方面明显不足。

1.3科技公共服务管理制度的整体性系统性有待强化

一是由于机制体制等因素的制约,科技管理制度存在政出多门的现象,在制度研究制定的过程中,不同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导致政策制度整体的协调性不强。二是科技管理制度的制定缺乏系统性,不同政策之间存在相互矛盾的现象。比如,对科技人员激励机制的制定,应在结合国家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相关意见文件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实际的能够有效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的考核机制。但长期以来,受传统科研体制机制的影响制约,我国对科技人员的评价考核主要以学术论文发表数量、承担课题的级别等作为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和评先树优的依据,而没有把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化取得的实际经济社会效益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这样的评价制度严重挫伤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严重阻碍了科技创新成果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三是科技政策方式较为单一。目前我国的科技政策多数集中在税收优惠,向高层次科研人才提供住房或资金补贴等方面,虽然对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起到了推动作用,但这种政策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例如很多地方政府为吸引高新技术企业投资落户,从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但少数企业以此做文章,当税收优惠政策到期后,立即重新注册成立一家新企业。由于科技激励政策较为单一,不同区域为争取更多的科技资源,以降低税收为诱饵争取企业落户,但相关的配套设施和管理服务却不能及时跟进,对区域经济和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2科技创新体系中科技公共服务建设的对策

2.1整合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加快产业创新联盟建设步伐

要建立科技公共服务网络信息系统,对各类公共科技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发挥好舆论媒体的监督作用,促进不同资源服务平台之间的交流互动。政府要发挥好引导协调作用,加大对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投入建设力度,为企业等科技研发中心建设提供资金、政策、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健全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各级政府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引导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中介等不同创新主体,建立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和产业创新联盟,为科技创新的开展和创新成果的转化、运用和产业化提供有力支持。另外,还要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联盟建设,着力构建新兴战略产业科技资源整合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相关保障机制。

2.2完善行业共性技术供给制,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功能

一是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建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共性技术研究院。要突出共性技术研究院提供共性技术的中心职能,成立初期主要由地方政府投资主导,以基础研究和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要目标方向,共性技术研究院性质定位为非营利性的公益性科研机构,主要目的是解决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的问题。二是地方政府科技部门要对共性技术供给与扩散提供有效支持。建立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组织管理体系,推动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共研共享;加大对公用性技术尤其是关键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到相关技术的研发中来;政府部门要与企业共同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并为关键技术研发开辟绿色通道;要在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上树立长期支持理念,并以专项课题等方式加大扶持;要制定出台相关的政策制度,减少任务导向政策比例,适当增加扩散性的政策比例。三是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鼓励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快股权战略机制改革,不断壮大战略投资者队伍。同时,还要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和技术产权交易机制,积极营造公正、公平的市场交易环境。

2.3加快政府管理理念转变,提高科技政策的系统化水平

一是政府要转变科技管理理念,正确认识政府在科技创新中作用和职能的发挥。要坚持发挥好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而政府只是作为市场的有益补充,弥补特殊情况下市场机制失灵时的缺陷和不足。对市场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要尽可能减少或避免进行干预,对那些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要发挥好自身的功能作用,提高科技资源的整合优化水平。在科技资源配置或科技活动开展中,政府要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即使在应该干预的领域也应坚持有限干预和合理干预,避免干预的盲目性和无节制性,真正发挥好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作用。在科技管理活动中,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通过引导和监督,依托市场机制和科技中介组织,为科技创新的开展提供诸如信息平台建设、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和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等基本的公共服务,履行自身的科技公共服务职能。而对于在更深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所需的科技服务需求方面,应主要依托市场机制,并借助各项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等共同实现。二是在完善各项科技创新政策进程中,要注重政策质量的提高。从目前科技公共服务的政策看,虽然政策种类较多,但对于这些政策制度发挥效应的程度却很少得到关注。同时,很多科技服务政策在出台之前缺少充分的调研论证,导致科技政策在服务科技创新中的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立法部门应对原有相关政策进行认真梳理,并深入相关领域进行认真调研,加强与科技等有关部门的交流沟通,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座谈会等方式,听取相关人员的意见建议,提高科技政策的有效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此外,科技政策的制定还要符合国家科技发展总体战略要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为主线,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关科技政策,切实提高科技政策的系统性与效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实践与探索综述[J].中国高校技术市场,(1/2).

[2]冯绍红,李东.基于工作价值观的公共科技服务员工激励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3).

[3]段会平,谢莉娇,徐善衍.我国农村地区公共科技服务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科技论坛,(5).

11.自主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 篇十一

[关键词]知识产权;冲突预警;服务体系

在我国,知识产权预警机制还是一个新的课题,国内尚未对知识产权预警机制下一个完整而准确的定义。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在2013年“标准与专利北京国际论坛”上透露拟建的专利预警机制将通过审查专利的过程、涉及专利案件的执法过程和外经外贸活动进行动态监测、统计分析,从而对国内企业可能遇到的专利障碍、技术壁垒提出预警,使国内企业能够及早发现问题,尽量避免经济纠纷。知识产权预警机制主要是指相关政府部门要对各个领域专利申请情况了如指掌,从而在这个基础上研究知识产权的发展策略。企业专利预警是指企业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判断与本企业主要产品和技术相关的技术领域的专利和非专利文献信息、国内外市场信息和其他信息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专利侵权争端和可能发生的危害程度等情况向企业决策层发出警报。

1、国内外知识产权预警现状

发达国家普遍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纷纷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检测、预警体系。美国既注重权利人的知识产权保护,也注重权利人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平衡,不仅在法律、制度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预警机制,还建立了企业协商机制,对各类知识产权纠纷提供咨询及快速协调处理服务。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美国积极参与和推动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制定和调整。日本早在2002年推出了《知识产权战略大纲》,明确提出知识产权立国的目标。我国的知识产权管理软件发展较晚,早期的一些软件主要功能只集中在申请表格的填写上。随着近年的发展,我国也有了一些功能相对完善的知识管理软件,如细软知识管理软件,能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但功能还是集中在知识产权的基础管理上。我国在软件实现预警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只是在考虑建立本国的知识产权预警系统,政府层面的知识产权预警系统还处于起步阶段。当前,我国政府知识产权管理主要通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来实现,许多省市地区都建立了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

2、知识产权冲突预警机制问题分析

目前,国内对知识产权冲突预警机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大多是借鉴国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从宏观上分析我国知识产权冲突的特点,并尝试在制度、管理等层面上建立一套知识产权冲突预警机制;另一方面,我们主要从法律学、制度经济学等视角来剖析知识产权冲突形成的原因、过程并提出相应的预警机制。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当前的知识产权冲突预警机制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指导,有效地缓解了国内企业当前面临的知识产权冲突压力。根据风险预警系统理论的一般原理,知识产权冲突预警机制作为一种风险预警机制,应当像其他风险预警机制一样具有层次性。所以我们可将国内现有的知识产权冲突预警机制分为国家、产业、企业三个层次。当前,对在国家层面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而且我国已经开始进行了有效的实践;两在产业和企业层次对知识产权冲突预警机制的确立原则、运行机理.以及监测预警过程中的情报保障、情报服务等方面的研究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尽管我国的一些行业和企业也初步建立了知识产权冲突预警机制.但是这些预警机制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机构设置混乱,运行效率低下,远远不能满足当前企业知识产权冲突预警的需求。

3、知识产权冲突预警的情报服务体系模型

如何建立面向知识产权冲突预警的情报服务体系,实现对企业在面临知识产权冲突时的情报支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笔者通过对现有知识产权保护预警机制分析研究,并结合当前国内实际.提出将动态联盟理论引人知识产权冲突预警情报服务体系的建立过程。下面我们将从组织视图、运行视图、信息视图三个层面对实现模型进行分析。

3.1组织视图。组织是为实现情报预警过程服务的。组织优化是实现有效预警的保证。动态联盟的组织具有三个层次的可重构性:企业自身的组织、企业间合作、动态联盟的组织。我们构建的组织模型就是利用动态联盟的这个特点,一方面,企业的知识产权部门是一个不依赖于任务的稳定的基本管理实体;另一方面,企业可根据特定的预警任务而组成动态的冲突预警项目组。行业内的不同企业可以根据约定协议组成一个冲突预警的动态联盟组织。并在组织框架下实现预警情报搜集、生产与共享。另外,企业之间可以围绕着自身需要.在某些特定知识产权预警项目上建立动态合作关系,形成合作实体.在动态联盟中形成新的组织。我们称这种组织为动态联盟项目组。实际上该模型兼有行业协会和动态联盟各自的特点,形成了一个拥有特定功能的动态组织。

3.2运行视图。知识产权冲突预警体系的构建是以迅速响应冲突为目的的,因此如何优化预警过程是建立运行模型视图的核心内容。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随时都面临着知识产权冲突威胁,因此冲突预警过程必须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另外,整个预警体系的运行是建立在两个层面上的企业和联盟。一方面,面临冲突威胁的企业需要进行预警的需求评估。然后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情报收集,如果企业的知识产权部门或项目组在现有情报基础上能够完成冲突预警。那么它将预警情报传送至联盟,从而实现情报在联盟内的传送;反之,企业将向联盟提出预警的情报保障需求,借助联盟或联盟框架下的项目组的力量实现冲突预警。另一方面,作为冲突预警联盟自身,它既要获得来自于成员的预警情报和需求信息,还要搜集面向企业的非特定情报需求。这样既保证联盟的工作能够满足成员的特定需求,又能发挥联盟情报资源的优势,为成员提供其他的情报保障服务。

3.3信息流视图。该情报服务体系的信息流视图主要描述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描述企业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知识产权情报和企业因需要搜集的特定知识产权情报,主要包括企业专利情报、著作权情报、技术开发情报、运营战略情报,法律信息等;二是服务体系中联盟组织的知识产权情报一部分来自于联盟成员掌握的情报资源,而另外一部分则来自于联盟或项目小组搜集、分析的情报;三是冲突预警情报联盟将收集的情报进行科学的加工,并结合不同成员的需求最终形成预警情报向成员定向提供,以实现冲突预警的目的;四是联盟自身产生的运行信息也是信息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反映了联盟组织的运行状况、预警效果等等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对改进联盟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当前,绝大部分企业的知识产权积累还比较有限,所以将来面临的知识产权冲突威胁比较大。并往往处于被动挨打的不利地位。面临知识产权冲突威胁的企业比较多,并且大多是缺乏情报保障的中小型企业。

4、结束语

因此通过在知识产权冲突预警过程中对这些企业进行情报援助并提供有效的情报保障是建立知识产权冲突预警的竞争情报服务体系的关键。建立知识产权冲突预警的竞争情报服务体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更好地解决当前我国知识产权冲突预警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何更好地建立并发挥情报服务体系需要突破的地方仍然很多,这个过程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蒋万来.我国知识产权冲突的成因以及解决[J].浙江学刊,2014

12.自主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 篇十二

一是要确立财政支持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任务和目标。以国家和省上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为指导, 建立合理的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 引导市场资源配置, 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成为知识产权创造的主体;目标是通过扶持引导, 促进甘肃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 突破制约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局限性、体制性、机制性、政策性瓶颈障碍, 积极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创造、转化和发展的投融资环境, 着力提升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科技单位挖掘创新潜力, 着力提升全省企业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综合竞争能力, 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 推动发明创造、商标、文化、广播影视、版权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为构建和谐甘肃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撑保障体系。

二是要积极创新财政投入机制, 引导社会资本共同投入。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 科技经费的投入也不是由政府全包, 相反政府投入所占比例很小, 财政投入在知识产权创新所起的作用只是鼓励和引导作用, 也就是常说的财政资金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财政资金引导作用, 就是创新投入机制, 鼓励社会经济资源参与, 形成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多元化投资格局, 使科研机构、企业、社会资本、民间捐助等多方资本共同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分配中。财政资金激励作用, 就是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奖励基金, 加大对科技创新者的奖励力度, 并且科技奖励要明确重点行业和领域, 突出奖励的示范效应;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知识产权创造中发挥人才和资源优势, 增加科技创新成果;支持群众性发明创造活动, 营造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的氛围。

三是财政扶持要重点支持培育有甘肃特色的自主知识产权。围绕甘肃省知识产权战略的支撑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专利发明和新成果研发的速度及结构调整, 重点扶持有甘肃特色的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继续支持本地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先进技术研究, 加快成果转化;挖掘甘肃已有的地理标志资源, 鼓励支持地方政府、行业组织积极开展地理标志保护申请;通过发展本省品牌与引进外来品牌、嫁接合资品牌等方式, 创造甘肃新的品牌和商标;支持发展具有甘肃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加大对甘肃特有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和保护;鼓励对甘肃植物新品种的研究和保护, 加快河西的玉米植种、定西马铃薯新品种等产业化的发展。

13.自主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 篇十三

中共通辽市委组织部

按照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我们采取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深入到全市部分“两新”组织,就如何建立促进“两新”组织健康发展的服务体系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目前,全市共有非公企业2040家,新社会组织1187家。“两新”组织中有党员13937名,其中,非公企业党员4080名,新社会组织党员9857名。有285家“两新”组织单独建立了党组织,有601家“两新”组织建立了联合党组织392个,有2341家“两新”组织派驻了党建指导员,有310家“两新”组织建立了工会组织,有207家“两新”组织建立了共青团组织,党的工作覆盖面达到了100%。

近年来,我市针对“两新”组织发展实际,按照“四个100%”的要求,及时调整党建工作思路,不断加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力度,以建立组织、活化载体、发挥作用为着力点,不断提高“两新”组织服务体系建设水平。

(一)抓组建,为“两新”组织健康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一是抓好宣传教育引导工作。针对部分“两新”组织负责人对企业党建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和部分党员转接组 织关系不主动、不情愿、不积极等情况,各地通过召开动员会、座谈会、上门走访等形式认真听取“两新”组织负责人意见,真心为“两新”组织排忧解难,帮助消除畏难情绪,引导他们转变观念。结合“两新组织大调查”,组建“两新”组织党建宣传队,下企业、进车间、到单位进行宣讲,引导口袋党员、隐性党员主动亮身份。同时,建立了以旗县市区、乡镇街道组工干部为主的“两新”组织党建专兼职统计员队伍。对“两新”组织逐个进行调查核实,全面掌握辖区内“两新”组织数量、员工人数、党员数量、“两新”组织负责人的思想动态等,并分类建立工作台账,为组建工作提供数据参考。目前,我市已建立“两新”组织党组织677个,党组织覆盖率达到27.5%,为“两新”组织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二是抓好选派党建指导员工作。从市、旗两级直属部门选派改任非领导职务和优秀中青年党员干部到“两新”组织担任党建指导员,指导没有建立党组织的“两新”组织建立党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帮助已建立党组织的“两新”组织,提升党组织凝聚党员员工,破解生产经营难题的能力,使“两新”组织负责人感受到党对“两新”组织的关怀。通过开展向“两新”组织选派党建指导员活动,帮助“两新”解决发展问题5600多件,指导385家企业建立了党组织,发展党员1825名。三是抓好典型选树工作。重点选树了梅花生物科技公司、龙旺集团、圣泰能源、市律师协会等一批“两新”组织党建示范典型。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解决了一批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树立了党组织服务“两新”组织发展的先进典型,有力地促进了“两新”组织服务体系建设。如梅花生物科技公司在活动中,为员工按时全额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并投资1000万元,建设7栋员工公寓和购臵通勤车,解决了员工住宿难、上下班通勤难等问题,彻底解决了员工后顾之忧;市律师协会对员工加班费进行补贴,减轻员工生活压力,让员工感到协会和党组织的温暖,提高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抓机制,为“两新”组织发展夯实基础 一是建立领导联系制度。建立了党员县处级以上领导联系“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制度。全市有210名党员县处级以上领导分别到所联系的“两新”组织调研、上党课、召开现场会,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不仅为“两新”组织的发展出谋划策,而且为“两新”组织党组织的成立和运作进行指导。

二是建立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由旗县市区委统一领导,组织部统筹协调,“两新”工委具体负责,旗县市区经委、工商局、工商联、总工会、团委协同配合的联席 会议制度。并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能职责和工作任务,坚持每季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遇到的新问题。

三是建立党建工作考核制度。把“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纳入到各旗县市区党建工作大局中,与乡镇街道、机关、国企党建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制定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规划、目标,定期分析、检查工作进展情况,下达阶段性工作任务,分阶段进行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做到年初有部署,年终有总结,平时有检查。

(三)抓载体,为“两新”组织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一是开展“比党性、比奉献”活动。在坚持有利于生产经营的原则下,采取知识竞赛、岗位比武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党员先锋岗”、“一个支部一面旗,一个党员一盏灯”等主题实践活动,真正为“两新”组织的发展谋路子、出点子、干出样子。梅花生物科技公司党委开展“树党员形象、展梅花风采”活动,使党员有了展示先进性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广阔舞台,促进了企业发展,2010年公司销售收入达34亿元。

二是开展“学先进、赶先进”活动。注重培养、挖掘、宣传“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先进党组织和先进个人,并在评选“优秀共产党员”、“党员经济能人”、“先进基层党组织”时实行政策倾斜,营造“学先进,赶先进”的浓厚氛围,促 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有序开展。今年,结合庆“七一”活动,市委表彰了“两新”组织优秀共产党员4名,优秀党务工作者2名,先进基层党组织6个。各旗县市区也不同数量地对“两新”组织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和奖励。

三是开展党员责任区活动。按照党员所在岗位的不同,层层建立党员责任区,要求党员在责任区内做到“四带头、四保证”,即带头学理论学政策,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和党组织的决策落到实处;带头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责任区内员工思想稳定;带头遵纪守法,保证责任区内不出现违法乱纪行为;带头出满勤、干满点,保证责任区内员工按期完成生产工作任务。全市“两新”组织中共设立党员示范岗1300多个,党员责任区1100多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形成共识难。个别“两新”组织负责人对党组织建设持冷漠和观望态度,有的“两新”组织负责人对党的方针、政策不甚了解,存在三怕思想:一怕党组织建立后,会干预“两新”组织的生产经营,削弱和制约负责人的权力;二怕党组织活动过多,影响“两新”组织正常生产经营,加大管理成本;三怕党组织建立后,对解除党员的劳动关系受到制约,增加自身负担,因而对建立党组织缺乏理解和支持,这些都直接影响“两新”组织党组织的组建、活动的开展和服务作用的发挥。

(二)党员队伍教育管理难。由于“两新”组织中,特别是在新经济组织中,普遍存在党员分布零散,流动性大,给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和培养发展党员带来较大困难。甚至有的党员不愿暴露身份,怕参加党的组织活动,耽误自己的工作时间,影响自己的收入,逐步成为“自由党员”、“隐形党员”。

(三)党组织运转难。大部分“两新”党组织存在无活动阵地、无活动经费、无活动时间的问题。同时,“两新”党组织的工作制度,基本上是沿用机关行政党组织的工作制度,在内容和活动时间上没有考虑到“两新”组织生产经营的特殊性。因此,“两新”组织党组织工作与生产经营活动结合不紧密,没有形成合力。

三、今后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加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宣传阵地,宣传党组织对“两新”组织的促进、支持和保障作用,营造全社会支持党建工作的氛围。要注意做好“两新”组织负责人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党的建设与“两新”组织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充分认识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对“两新”组织自身发展的积极作用,消除他们的思想疑虑,自觉为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经费等条件。要整合与“两新”组织工作联系较 为密切的工商、税务、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及街道社区的力量,形成工作合力。要按照“4个100%”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两新”组织党组织组建力度,通过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带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建设,建立起科学规范的“两新”组织服务体系。

(二)进一步加强“两新”组织党组织自身建设。一是选好配强“两新”组织党组织领导班子。要以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为基础,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原则,采取多种方式选拔“两新”组织党组织领导班子,特别是选好党组织书记。开展推荐下岗职工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到“两新”组织工作,推荐“两新”组织优秀员工加入党组织,推荐优秀“两新”党组织成员和党员进入管理层。二是做好“两新”组织党组织成员和党员培训工作。把“两新”组织党员干部培训工作纳入干部培训总体规划之中,制定长期、中期、短期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培训标准,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效果。三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要做好党员发展工作,重点抓好在生产经营骨干、科技骨干和重点岗位、关键岗位的一线优秀工人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对党员的理想、宗旨、党员标准和组织纪律的教育,加强对党员进行市场经济理论、科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岗位技能的培训,改善党员的知识结构,使广大党员成为生产经营和科技攻关中的骨干分子。四要建立健全考核体 系。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综合目标考核内容。探索建立“两新”组织党务干部保障基金,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14.自主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 篇十四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区域特色农业的不断兴起,农业机械化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突破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模式,切实加强农机机构和经营机制的建设,需要我们根据新时期发展需要,发展多种形式、灵活多变的农机服务和经营模式,培育各种专业性和综合型的新型农机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整体发展。

一、农机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实践证明,农机服务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是实现农机服务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促进传统农业向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农业转化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全国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达到3760万户,农机从业人员超过4500万人。河南省2009年底省农机户达到533万个,增长1.8%;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到1.8万个,增长5.4%,从业人员则增长29%。其中,固定资产达50万元以上的服务组织增长78.5%,从业人员增长111.4%。农机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经工商登记注册数量达到2400个,新增1350个,增长128%,从业人员增长166.8%。全省乡村农机从业人员达到651万人,增长2.5%。全省农机服务总收入达225亿元,增长16.8%。

2009年以来,农业部组织开展了全国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阳光工程”今年首次将农机人员纳入培训计划,共培训农机使用和维修人员11万人。采取“政企联动”培训形式,加快培养农机维修高技能人才。大力推进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实行农业职业技能鉴定,一大批农机从业人员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

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经十几年的发展,农机化领域出现了多种类型的服务组织,有利的推进了农业生产的快速有效提升。目前我国现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形式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农机户

农机户包括专营型的农机服务专业户、兼营型农机户和自营性农机户(拥有小型农业机械,仅满足自家作业的农户)。农机户主要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机手组成,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一种服务组织形式。该经营形式的特点是独户购机、独户经营,主要用于提供专业服务或兼用服务。专营型的农机服务专业户是指购买农业机械主要为其他农户代理耕、耙、播、收、加工、运输等服务,以服务作业为目的,收取作业费用,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兼营型农机户同时拥有自用和服务两项功能,是指农机户自身拥有的土地规模无法满足家庭机械满负荷作业的要求而出现了剩余作业量时,使该农户为其他农户进行代耕服务成为可能,具备了自用和为他人提供服务的双重性质。与专营型农机户相比,兼营型农机户在作业机械的保有量、规模化等方面要相对弱小一些,但由于投资小,面临市场风险较小,使其作业形式、费用收取等操作方式更加灵活、机动,在农村比较受农民欢迎。2.农机服务联合体

农机服务联合体是一种农户自发联合形成的组织形式。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两个以上农机经营主体按协议或契约组成的临时性的松散联合体。农户将现有农业机械以一定方式组合在一起,合作者必须以具有农业机械为合作前提,机械归个人所有,合作经营,实行产权户有,联而不合,单机合算,有偿服务。由联合体负责油料配件的采购和供应,负责作业项目组织和费用核算。这种形式可以国家、2

集体、个体进行联合,也可以几家农机户自发地进行联合。3.基层农机服务组织(农机服务公司/队)

基层农机服务组织是指县(市)、乡或其以下的农机管理、监理、推广、培训、供应以及农机作业等服务组织,包括县(市)、乡级农机管理部门主办的服务实体,以县(市)、乡、村 3 级为主,主要由农机部门的专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一般属国家或集体所有。同时为农机经营户提供新机具推广、新技术培训、配件供应、机具维修、业务介绍等系列服务。现有基层农机服务组织主要包括以下 3 种形式。

1)村级农机服务队

村级农机服务队是指村集体所有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在市场经济作用下,这些服务组织中有的已经解散,有的已经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走上了市场,但是还有部分仍然处于福利型服务的封闭式经营状态。

2)乡(镇)级农机服务公司

乡(镇)级农机服务公司是一种乡(镇)所有制形式下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由乡(镇)出资购置农机具,为乡村社区内农户服务,在社区内实行统种分管,农机具由专职技术人员负责作业、维护、保养,能够较好地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提高使用效率,减少农户个人购买大型农业机械的一次性大额资金支出,农户按农机作业时间和作业量付费,是一种较好的社区内农机社会化服务形式。3)县(局)级农机服务公司/队

由县级农机管理机构形成,在保留了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农机具的前提下,服务公司/队主要工作人员由原政府农机管理部门的职工组成,基本保留了原有农机站功能,继续为农民服务。

4.农机股份合作制

所谓农机股份合作制,是指由 3 个以上(根据农业部《农民股份合作企业暂行规定》,股份合作制 企业的发起人为 3 户以上的农民,也就是说 3 户以 上的农民可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少于 3 户者不能 发起设立)的农机户或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农机服 务组织以各自的资金、实物、技术等生产要素为股 份,自愿组织起来从事农机作业经营活动的一种经济联合形式。这种经济联系形式是股份经济与合作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兼容股份经济及合作经济的某些特征。目前,我国农机股份合作制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4.1 农户入股合营型

此类组织是农户之间为满足生产和经营的需要自愿组合起来,以劳力、技术、资金和机械设备等入股,购置大型农业机械或农机股份实体,按股受益分红。这种类型分布较广,适用性强。合作社既是一个专业服务的组织,又是一个由农民自愿合作的经济实体。其本着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政府引导的方针,坚持资本技术加劳动要素相结合,本着对内服务、对外开拓的发展思路。4.2 村户联合共营型

此种类型一般由村集体组织牵头,以村农机队为主,村集体或农机户以农机、资金、房产、其他资产入股,同时按照自愿的原则,吸收本村个体的农机具作价入股、联合经营,收入扣除经营费用之后按股份分红。这种形式的合作盘活了各方的固定资产,使生产要素得到优化组合,发挥了集体、个人两方面的积极性。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实现了资金、技术、劳动的最佳组合。4.3 行业联合带动型

行业联合即农机服务部门根据行业特点,与村、农户联合,发 4

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机社会化服务。其特点是:农机等服务部门以技术、机械设备和资金入股,村、户以土地和劳力入股,进行大范围、大跨度的联合与合作,发展规模农业和农机社会化服务。4.4乡村农机服务实体改造型

这种类型主要是乡村农机服务实体或企业在资产评估的基础上,将原有集体存量资产进行折股量化,然后划分为集体股和职工基本股,职工个人根据所得股份多少再入一定比例的现金股。4.5 横向参股联营型

这类形式的特点是生产要素的组织突破了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的界限。农机行业与其他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部门之间以技术、资金、设备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入股,联合兴办农机服务组织或企业,共担风险、联合经营,按股受益或分红。5.农机服务中介机构

农机服务中介机构是政府或农机管理部门组织的农机经营者专业合作性的中介组织,包括经纪人和农机专业协会。5.1 经纪人

经纪人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纪经人是指从事为农机经营提供中介服务的个人和组织机构;狭义的农机经纪人则是指专门从事为农机经营提供中介服务的个人。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经纪活动中的经纪人既不占有商品,也不拥有货币;纪经人只提供服务,不从事经营;经纪活动是有偿的。纪经人只有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和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督下,才能进行合法活动。根据国家工商局颁布的《经纪人管理办法》规定,只有符合经纪从业人员的条件,通过经纪从业人员的培训、考核、资格认定后,才能取得经纪人资格 5.2 农机专业协会

农机专业协会是指以农机经营者(包括从事农机科研、制造、推广、销售、培训、监理、作业、运输、维修、零配件供应、油料供应、信息咨询及与之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为主体,自愿结成的民办性组织,是一种按照或参照合作制原则联合从事农机经营的公益型专业协会。农机协会将农机科研、生产、供应、营销、服务等诸环节联为一体,进行市场化运作,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机化服务体系存在的不足

农技服务体系的发展推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拓展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领域,加快了土地转移和规模化经营的步伐,但新的形势发展面对现有状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发展趋势看,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组建农机专业大户,更新农技服务组织结构是必然趋势。农机服务组织主要还是由农民自下而上根据生产需要自发形成的,在组织性质、管理方式、运行机制、资本构成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例如,农机大户在规范管理、资本获得、规模扩大、抗拒风险等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农机股份合作组织存在着组织框架相对复杂、管理成本高、决策周期长等问题;农机协会则面临着调动农机大户的积极性,调控发展规模,协调与政府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中介服务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存在资金、管理政策等制约因素,以及没有有效资产,中介行为缺乏有效监督,就如何进入市场,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能够稳固的发展概念模糊。一些地方农机市场信息渠道不畅通,管理混乱的问题仍然突出。跨区作业需要准确收集信息,哪里需要什么样的设备、价格的收集、作业的分配等都需要细致的准备,否则会带来很大的浪费和纠纷。因此,应全面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有序引 6

导,扶持农机大户和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三、国外农机化服务体系可供借鉴的内容 1 美国农机技术服务体系

美国农业生产是以高度商业化的家庭农场为基础。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 ,其许多农产品由一些自然条件适宜、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集中生产;二是农场经营的专业化 ,其农场绝大多数是专业化、规模化相结合进行生产的现代农场 ,而且生产不同农产品的农场 ,其专业化程度也不同。美国政府注重对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支持和宏观调控力度 ,建立了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机制:鼓励农民投资的土地占有形式和租佃制度、支持农业投资和信贷的政策、鼓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农产品价格支持和稳定农场收入的政策、支持农业和农机化教育科研的政策、发展合作及社会化服务的政策。2 法国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

农业机械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具有法国特色的。民间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协会)成为推进农业机械化的主体 ,在法国农业机械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法国农业机械生产企业联合会(SYG MA)自 1886年成立以来 ,一直是全国最大的农机生产行业性工商会。联合会负责协调各农机制造企业的生产、产品的销售、集资及研制。联合会根据各种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和经验 ,有计划地进行生产技术方面的指导和组织。为了提高农机利用率 ,降低生产成本 ,政府帮助组建农机使用合作社。“ 农机使用合作社 ”。一些效率高、投资大、专业性强的机械 ,如大型收获机和农田基本建设机械等 ,都通过合作社集体购买。法国的农工综合体有两种形式:一是 7

组织包括生产、加工到制成食品整个过程中的各单位为农工联合企业;二是用合同形式将生产单位同加工、运销公司结成稳定的联合。3 德国农机技术服务体系

德国使用农机的农民组织有 3种类型:一是农业机械合作社 —由农民自愿组成 ,由社员共同出资购买农业机械(以收获机械为主)并分摊维修管理费用;大中型合作社有一个独立核算的机械站负责经营管理 ,为社员耕作收费。二是农业机械网(农机环)—农民的主要组织形式 ,由农民自由组成 ,选举产生管理委员会 ,设经理 1人 ,一般脱产。成员各自保管并驾驶自己的机械 ,每年向经理登记本人剩余的机械化作业项目及作业能力 ,或需别人提供协助项目 ,由经理安排调度、记录并计算作业费用。标准由管理委员会商定 ,由经理执行。三是农业机械承包商。承包商购置相当数量的农业机械并雇有农业工人 ,按合同为附近农民耕作 ,按定额收取费用(有些承包商自己也有田地)。日本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

日本农机化管理机构是日本农林水产省。农林水产省设农业技术进修馆组织农业机械技术人员培训 ,进行农业机械师的认定 ,经认定的即可称为农业机械师。日本十分重视农机安全 ,严格对农业机械的安全检查 ,每年由农林水产大臣决定并公布农机具检查对象 ,检查农机具的性能和安全装置的可靠性。农机企业在产品质量改进、机具维护和机手培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大农机公司均设有科研技术机构 ,按照农民的要求和农业技术进行设计 ,农机生产供应单位、农机服务单位负责供应零部件和修理农机 ,各工厂为使用户很好地使用本厂生产的农机 ,都举办技术培训班 ,农协的“ 农业技术中心 ” 还定期对基层农协的农机指导员进行培训 ,然后通过他们对农户使 8

用农机进行技术指导。5 韩国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

韩国农业机械工业协同组合(协会)是由韩国农机企业组成的一个半官方机构。其一方面将农机企业联合起来 ,代表农机企业的利益 ,向政府提出有利于农机发展的政策建议;另一方面采取制定规则、统一价格、分配市场等措施 ,使农机企业形成合力 ,一同参与国际竞争。

在韩国 ,国家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和农机生产企业都有优惠的贷款政策。1996年以后 ,政府向农民提供的购机补贴取消 ,但加大了提供优惠贷款的幅度。农民购买农机 ,只需要首付 20%~30%的资金 ,其余可全部采用抵押的方式向银行贷款 ,一般以耕地为抵押 , 5~8年还清贷款 ,贷款利息远远低于工业贷款。政府对生产农机的企业也有优惠的贷款政策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进行农田作业 ,只需要支付无税基本价(约为油价的 40%),而税收加价部分(约油价的60%)免除。农民免费培训和农机免收修理费的政策。韩国省级农业技术院和县级农业技术中心(包括一些大型的农机企业)都设有专门为农民进行培训的职能机构 ,农业机械的使用是重要的培训内容之一。培训是免费和非强制性的 ,培训证明可作为申请国家银行提供优惠购机贷款的条件之一。

四、推进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革新的建议 1.强化市场引导与规范

重点是培育市场主体和形成市场体系。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能期望国家大量的无偿投入,只能依靠市场机制求得自身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使农机社会化服务面向市场,实行灵活经营。2.大力培育农机服务产业化的主体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服务组织,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建设,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农机服务产业化的主体,应以龙头组织为核心,通过利益诱导吸收更多的农机户加盟,形成庞大的农机服务产业群。充分发挥具有龙头作用的农机经营联合体、农机专业协会、农机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和农机大户的作用。通过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规范农机中介服务组织行为,明确权力和义务,形成与农机户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加强组织协调,提供信息、培训指导,进一步培育和提高农机专业户经营服务能力,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各类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等。3.建立健全利益调节机制

健全的利益调节机制是指产业链条各环节结成利益共同体、提高农机服务产业化组织程度的有力条件。其特点:一是要实行契约管理,保证各环节所得利润的合理分配;二是实行股份合作制,建立相互依存的产权关系,引导农机户通过资金、技术、设备、设施等入股,按股分红。同时,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其一自我积累,滚动发展;其二实行股份合作制;其三利用外资;其四需要政府实行政策倾斜,提供维持资金,使之不断扩大规模,壮大实力。此外,加强信息沟通和信息服务,使农机服务产业链不断延伸。不断创新农机服务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服务模式,在自愿、互利、平等的原则下,实行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以跨区机收为服务纽带,两头延伸,扩展农机服务领域,形成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一条龙”服务,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提高农业效益和质量,以及开办农机经营门市部,提供农机配件供应、农机修理、农机培训、农机信息、技术咨询等多层次服务,增强凝聚力。

4.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在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过程中,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为农机服务产业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条件。首先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建设,围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完善配套措施和保障手段,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行业宏观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加大政策法规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保护力度;其次加强组织协调和引导;再则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和补贴力度。依法加大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国家支持推广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也应积极给予信贷支持,提供各种低息贷款,帮助解决农机服务组织流动资金的不足;依法以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培训等服务。5.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专业化、现代化的生产方式,需要有较高文化素质、技术水平和经营意识的现代农民驾驭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因此,应调动全社会各种力量,运用各种途径教育和培养农民,尤其是有文化的中青年农民,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出一批农机产业化经营骨干。6.经济方面政策支撑

在财政政策上首先要保证各级农机管理机构、农机科研和推广机构的人员工资和基本活动经费;其次要确保农机引进、示范和推广等公益性和执法性质的经费,支农资金用于农机公益型服务的比例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税收政策上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行的前提下,对农机用油实行燃油补贴,免征或少征燃油税;对从事农业机械生产作业服务的收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给予税收优惠。鼓励和支持农民购机、用机,从而 11

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7.发达国家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上一篇:成长过程中的心里话下一篇:厦门公安局海沧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