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必修4《苏武传》教案(共10篇)
1.人教必修4《苏武传》教案 篇一
苏武传
——持节云中怀汉志 一腔正气撼乾坤
一、基础夯实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数:屡次。.B.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别:离别。.C.会论虞常 论:判罪。.D.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益:更加。.答案:B 解析:B项,别,分别隔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死谋杀单于近臣,当.A.副有罪,当相坐.张胜虞常果引.B.引佩刀自刺.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C.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D.武等至匈奴会.
答案:D 解析:A项,判处/应当。B项,牵攀、招供/拿、举。C项,发动、实施/揭露、暴露。D项,适逢、恰好。
3.与“天雨雪,武卧啮雪”句中活用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单于愈益欲降之
C.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B.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D.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答案:C 解析:A、B、D三项同为动词的使动用法。C项中的“网”“檠”与例句中的“雨”同为名词用作动词。
4.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子卿尚复谁为乎
A.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C.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D.见犯乃死,重负国
答案:B 解析:B项与例句同为宾语前置句。A项,定语后置句。C项,判断句。D项,被动句。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8题。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素与副张胜相知
.B.幸蒙其赏赐 .C.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D.见犯乃死,重负国 .
素:一向。幸:希望。治:审理。重:又,再。
答案:D 解析:D项,“重”应读“zhòng”,意思是“更加”。
6.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能成为“汉使与刺杀事件有关”的依据的一项是()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②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 ③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④虞常果引张胜
⑤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⑥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 A.①③④
C.①⑤⑥
B.②⑤⑥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注意张胜与虞常的关系,张胜参与了刺杀事件的预谋工作。7.下列对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正当汉朝准备派遣苏武等人出使匈奴的时候,匈奴内部的缑王、原汉朝的降将长水校尉虞常,以及卫律带来的被迫投降匈奴的人,在匈奴谋反。B.因为虞常与张胜原来是老朋友,虞常就把这次密谋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回归汉朝的事件告诉了张胜,并得到了张胜财物上的资助。
C.正当虞常等七十余人准备行动时,有人告密,于是单于的子弟调集部队围剿了谋反的虞常等人,缑王等人战死,虞常被活捉。
D.单于让卫律审理这起谋反案,并让卫律把汉使苏武等人招来接受审判。苏武认为这样会给国家带来耻辱,于是举起佩刀刺向自己。
答案:B 解析:B项,理解错误,虞常告诉张胜的是刺杀卫律而不是劫持单于的母亲和阏氏。
8.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听说汉朝皇帝很怨恨卫律,我能替汉朝埋伏弓弩手将他射死。(2)丧失气节辜负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呢!
解析:在这两句话中,翻译的重点分别是文言实词的意思和虚词的用法。如“为”,介词,替;“弩”,弓箭手;“屈”“辱”都是使动用法;“虽”,即使;“以”,连词,没有实在意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9~12题。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
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有余,神爵二年病卒。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 .. 坐死:因犯罪被处死。B.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寝:睡觉。
C.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 ..故事:典章制度。D.子前坐事死,上闵之 .闵:通“悯”,同情,怜惜。
答案:B 解析:B项,寝,搁置不理。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以.A.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图画其人于麒麟阁乃.B.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使者致金帛赎之愿因.C.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燕王所讼数为.D.右曹典属国复为.
答案:C 解析:A项,连词,因为/介词,在。B项,连词,于是/副词,才。C项,介词,经由,通过。D项,介词,被/动词,做。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武回国后,虽然他受燕王谋反事件的牵连而被捕,但是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B.因为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所以宣帝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宠他。
C.因为卫将军张安世说苏武通晓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也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所以宣帝又让苏武做了右曹典属国。
D.皇帝很思念那些辅佐得力的臣子,就让人仿照他们的相貌画像,并题写上他们的官爵姓名,苏武就是其中的一位。
答案:A 解析:A项,文中是“廷尉奏请逮捕武”,没有说苏武被逮捕。1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起初,上官桀、上官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上官桀父子屡次把霍光的过失记下交给燕王,让燕王上书给皇帝,告发霍光。
(2)因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宠他。
【参考译文】
苏武归汉第二年,上官桀、其子上官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因参与上官安的谋反,而被处死。起初,上官桀、上官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上官桀父子屡次把霍光的过失记下交给燕王,让燕王上书给皇帝,告发霍光。又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到汉廷后,只做典属国,而大将军属下的长史官并无功劳,却被提升为搜粟都尉,霍光专权放肆。等到燕王等人谋反,被杀(之时),追查处治同谋的人,苏武一向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燕王又因苏武功高而官小数次上书,替他抱不平,苏武的儿子又参与了谋反,主管刑狱的官员上书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过了几年,昭帝死了,苏武以从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赐封爵位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过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通晓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宣帝召来苏武在宦者令的衙门听候宣召,多次进见,又做了右曹典属国。因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宠他。苏武把所得的赏赐,全部送给弟弟和过去的邻里朋友,自己家中不留一点财物。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和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
苏武年老了,他的儿子以前被处死了,皇帝很怜悯他,问左右的人:“苏武在匈奴很久,有儿子吗?”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以前在匈奴发配时,娶的匈奴妇人正好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通国,有消息传来,想通过汉使者送去金银、丝绸,把男孩赎回来。”皇帝答应了。后来通国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皇帝让他做了郎官。又让苏武弟弟的儿子做了右曹。苏武活到八十多岁,汉宣帝神爵二年病亡。甘露三年,单于才来汉朝拜。皇帝思念那些曾经辅佐自己的人,于是让人在麒麟阁模仿这些人的形体、容貌给他们画像,并题写上他们的官爵姓名。
三、语言运用
13.请根据你所掌握的苏武的事迹,给他写一副对联,赞颂他的爱国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示例二)握杖挥鞭塞外雪,饮雪吞旃中原心
14.下面是介绍《苏武传》的一段文字,但有些句子在语法、用词、标点上存在问题,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①《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②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逼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③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④作者采用经常写人物传记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汉书”应用书名号。②缺少宾语,应在后面加上“的事迹”。③去掉引号里面“威武不能屈”后的逗号。④语序不当,“经常”应放在“运用的”前面。
2.人教必修4《苏武传》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传记文章的特点,学习本文记人叙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法。
2.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和文史、文化常识。
3.了解张衡的品格和他在科学、文学、政治各方面的贡献,学习他刻苦求学、科学务实、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记人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文言词句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运用。
3.文史、文化常识。
【教学难点】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和文史、文化常识。
【教学程序与教学内容】
一、导入
从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和郭沫若在张衡基碑上的题词说起。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候风地动仪的模型。早在 1800 年前,张衡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候风地动仪。这个仪器早已毁于西晋战乱之中,现在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是现代科学家王振铎等人根据《张衡传》中对候风地动仪的介绍说明用木料制成的。1959 年党和政府重修张衡墓时,郭沫若在墓碑上题词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上亦罕见。”
二、解题
“传”:传记.记述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传记要突出传主的特点。
比较“传”的不同含义: 《张衡传》 《左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诗集传》
(传记)(传记)
张衡,作为一个伟大的学者,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突出的。他在政治、文学与自然学诸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他在书法、绘画上也有成就。他尤其注重实验科学的研究和发明创造,其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人第一次制出地震仪要早 1700 多年。他的这一伟大成就,至今为世界所公认。课文节选自《后汉书 张衡传》。
《后汉书》作者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人,历史学家。博涉经史,善属文,能隶书,晓音律。始为尚书吏部郎,后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 删众家汉书,成一家之作。累迁太子左卫将军,意志不满,与鲁国孔熙选谋逆,伏诛。初中课文《乐羊子妻》变节选自《后汉书》。
三、导读全篇,掌握内容、结构、写法
1.逐段阅读
课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介绍传主的生平事迹。全文包括五个自然段,各段内容各有侧重。
(1)写张衡的文学才能、廉虚高洁的品格,以及他既关心国家而不慕荣利的性格。
①姓氏,医藉贯。按传记惯例,开篇即用判断句式介绍人物的姓氏、藉贯。
②博通经典,才学非凡。用“遂”连续上下句道出其中原因。
游三辅、观太学 通五经、贯六艺
因── ── ── ── ──→果
③谦虚、踏实 治学精神。这是他取得伟大成就的思想基础。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虽然 然而(转折复句)
④不慕荣利的高贵品格。先概述,然后列举具体事实,表现其志在集中精神力从事科学研究。
从容淡静、不交俗人 举孝廉不行、辟公府不就
(概括叙述)(列举事例)
⑤关心国事,文学才华杰出。
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关心国事)
精思博会(文才出众)
⑥小结:才能奇特,品质高尚。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累如不应
(侧写其才之奇)(正写其品之高)
此段有概括,有实例,叙事简明而不空泛。
(2)写张衡擅长于器械制造,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术学,取得突出的科技成就。
他应如入仕途,为的是有方便条件从事科学研究。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遂乃研核阴阳„”
文中两个“善”和“尤致思”表现其特长。
(3)写张衡不慕官场名利。简要叙述官职变迁情况。
“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徒。”
(4)着重介绍张衡制作的候风地动仪。
①制作时间和仪器名称。
②仪器的材料、大小、形状、雕饰。从外形介绍入手,给人总体印象。③仪器的机关构造。说明内部主要部件和外面八龙的作用。
④觉知地震的道理,从内外结合上说明动仪的作用。
⑤仪器的效果:灵验如神,用实验证明地动仪的灵验和准确。由“怪”到“服”,形象地反映出人们对这新仪器的认识过程。
⑥仪器正式投入使用。
此段像一篇小型的说明文,从制作时间、名称、外形、内部构造、功能、效果和应用等方面,对候风地动仪作了介绍,说明详而不杂,有条不紊,形象具体,以致可以根据这个说明来复制候风地动仪。
(5)写张衡在政治上的作为。
①政治才能。交代河间地区的险恶环境,用以反衬其才干。
②政绩卓著。写其勇毅、干练、处理缜密、果断、治理河间卓有成效,声名显赫,征拜尚书。
③逝世时间。
语言极其简练。“治威严,整法度”,高度概括。“上下肃然”,形象地表现其治理河间取得的成效。
2.分析结构。
采用明段意分段法:先逐段概括段意,然后用合并同类项法把相关联紧缩密的自然段合在一起。
全文五个自然段中,二、三、四自然段讲的都是张衡取得的科学成就,自然应合为一大段。这样,就理清了文章的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1)写张衡的品格和文才①
(2)写张衡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的成就(②③④)(3)写张衡的政治才干(⑤)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又可分为两层:一是仕途情况,以及制作浑天仪和著《灵宪》、《算图论》的情况;一是专门介绍候风地支仪。显然,后者又是第二部分的重点。
作者这样处理文章的详略安排。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张衡一生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成就,而他在科技方面的才能和创造发明最为突出,理应成为本文记叙的重点。
四、小结
1.了解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掌握明段意分段法。
2.了解文章的详略安排。
3.《苏武传》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班固及《汉书》。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③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所写内容。②鉴赏本文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③把握文章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疏通文言
整体感知
一、导入新课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多媒体显示课题《苏武传》,教师解说《苏武传》与《左传》中“传”)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串读课文,串读过程中正音、把握节奏。
2、学生参考课下注释自读并翻译,确认重点词义、句式,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文言基础知识集约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
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
(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②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⑤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⑧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⑨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⑩与武决去
决:通“诀”。
3)古今异义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抵押。
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③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⑦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
今义:丢失、落下。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4)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②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动用法,使……受苦。(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3)皆为陛下所成就 3.走近作者
1)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2)复习归纳史书的形式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4、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
汉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文帝、景帝时代,汉一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一朝力量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一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整体感知,思考:课文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的什么品性?
明确:课文先后记叙了苏武的两次自刎、两次反劝降和北海牧羊几件事,表现了苏武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表现了苏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节。第二课时
一、导入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知道要死了表现得很勇敢,不是死亡本身是难事,而是处于死亡的境况之下是很难的,也就是怎样对待这个死才是难事。苏武又是怎样面对死亡的呢?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体会苏武的铮铮铁骨、拳拳爱国心以及作者如何用高超的手法来体现他的这种精神气节。请大家合作探究,细心研习课文。
二、分组讨论,研读文本。
全班分为四大组,每组探讨一个问题。
第一大组:用短语形式给每个自然段拟小标题,在此基础上理出文章思路。
第二大组:比较卫律、李陵劝降的章节,并体会文章对比艺术手法的作用。
第三大组:思考细节描写的作用并想想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是否矛盾。
第四大组:课后练习三,读李陵作《答苏武书》并结合课文谈谈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明确:
【第一大组】:小标题 ①武至匈奴,单于受赠 ②缑王谋反,张胜知之
③谋反未果,欲杀汉使
④舍生取义,匈奴急医 ⑤卫律劝降,苏武不屈
⑥北海牧羊,贫贱不移
⑦李陵劝降,岿然不动 ⑧李陵再劝,忠诚如一
⑨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⑩艰险尽尝,发白归汉
文章思路:本文是人物传记,以时间为经、事迹为纬,可分为三部分,依次为出使匈奴、二次自杀、卫律逼诱降、北海牧羊、李陵牧羊、发白归汉,生动刻画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形象。
【第二大组】:
卫律劝降,语言直露,惊心动魄。首先以剑斩虞常和“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而苏武很沉稳地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维护了国家的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时巍然不动。卫律见威胁无效,转以荣华富贵利诱苏武。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酣畅淋漓!既使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
李陵劝降,攻心为上。他以朋友的身份推心置腹,处处为苏武着想,又辅之以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二者深厚的关系,这时候,只要苏武的思想稍有一点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崩溃。苏武的断然拒绝却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夺目。李陵的劝降及苏武的沉着应对进一步提升了苏武的精神境界。而且李陵的流泪和悲慨也衬托出苏武高风亮节的感人力量。
对比手法。作者以卖国求荣的卫律、意志不坚的张胜、懦弱痛苦的李陵来对比苏武。他们反复无常的态度更鲜明地表现出苏武持志如
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卫律劝降时,采用了威胁手段:
举剑欲击。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
【第三大组】:写史一般要力求冷静、客观地反映事实。班固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则是饱含深情地以细节描写含蓄表达了对苏武高尚人格的敬佩仰慕之情。细节如在匈奴把苏武囚禁大窖,并且断绝食物供给时,苏武“卧嚙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流放北海,廪食不至时,苏武“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顽强求生。“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又如在苏武回国时,是“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无限沧桑!这些最具感染力的细节,充分表现出苏武过人的意志、韧劲和忠诚。
至于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并不矛盾,只是不同情形下的反抗方式。前以自刎表示为国雪耻和决不投降的决心,后以存活来捍卫国家尊严。
【第四大组】:1)李陵在衡量人生价值时是以个人利益得失为标准的,而苏武则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苏武明知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还是要归汉,是因为在他心中,君国一家,他抵死也要作汉臣,其实是忠于祖国。所以,汉帝给他多少赏赐他并不在乎。他在乎的是自己终于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民族的尊严。这样,两个人的境界高下便很分明了,更能说明苏武的伟大。
2)在其他人看来,苏武是值得敬佩的,这是要肯定的。但我也反对,因为他傻。为什么在现在的社会不可能出现苏武这样的人,因为这个社会是现实的。苏武是令人敬佩的,他傲人的骨气,令单于折服;他赤胆的爱国心,令我颤抖;他坚定的信念,让我们叹服。可是,在这个社会,你的赤胆忠心比得过那俗气但实在的钱吗?比得过庸俗但确切存在的权力吗?只是一味的忠诚,只是一味的坚持,你能得到的东西有多少。是,我不能否认正是因为他的气节才使人们记住了他,正是他的赤胆忠心才使他更伟大。但试想想若不是汉朝向单于要人,若不是常惠聪明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呢?赤胆忠心固然重要,连自己生命都不能保证的人有什么资格谈坚持呢?李陵固然懦弱,但他看得清现实,他的背弃固然令人愤怒,但请问现在的多少的会学习苏武,放弃金钱,权力。这不正才是真正的人性吗?李陵背弃的同时他也充分考虑了自己的处境,若是你,或许连想都不想就投降。不能否认,因为我们是普通人,但社会中存在的就是普通人。
三、总结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无疑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去评价,而不能超越人物所处的历史年代。苏武作为汉朝的和平友好的使者出使匈奴,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譬如东周时赵相赵盾指使赵穿刺杀晋灵公,太史董狐秉笔直书。后齐相崔杼指使部下杀齐庄公,太史伯秉笔直书,其弟仲、叔、季亦然。伯、仲、叔先后被杀,季依然不改,崔杼只好作罢。董狐、伯、仲、叔、季、苏武,这气节一脉相承,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同时,今天当很多人像李陵一样感叹“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而难得糊涂时,两千多年前的他——大汉苏武依然坚定信念,践行信念。他是如此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活着,用心用力,纯粹而极致。他的坚守使生命有了沉甸甸的重量。他本可以对自己不那么残忍,但他用坚守一笔一笔地镌刻生命。他告诉我们生命原来需要一种精气神,至大至刚!生命原来可以如此纯粹!【附】关于气节的名句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2)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4)宁为玉碎,为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5)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禹》)(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7)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8)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题画·竹石》)
【附】
满分作文:永远的苏武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才是历史的永恒;铭记,才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点评:这是一篇颇有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积淀,颇有才气和灵气的考场佳作。作者深刻领悟话题的精髓,用辩证的方法,把目光投向历史的苍穹,精心选取民族英雄苏武为挥洒情思的素材,热情讴歌了他为了“汉匈和睦”,为了民族团结,“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的伟大精神和民族气节。历史的苏武啊,永远的苏武!他“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他为历史唱响了“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作者满含崇敬,饱蘸激情,用一句“永远的苏武”做文题,亮人眼眸,概括凝练、准确中肯。不但高度概括了苏武的精神品质,而且突出了其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文章通篇采用对比手法,始终把苏武放在历史的天平上进行衡量,弘扬了人间正气,彰显了英雄的高风亮节,生动深刻地阐释了话题。由于大量地使用了对偶、比喻、排比、引用、反复等修辞手法,骈散句结合,长短句参差,使得文章气韵流畅,音韵铿锵,读后,不但使人豪气在胸,而且满口留香。郑兴利)
4.人教必修4《苏武传》教案 篇四
wx.jtyjy.com
4.11 《包身工》 教案(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的要求】
1、把握课文表现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2、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
2、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3、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授课时间】 二课时。【教学过程】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光明》半月刊创刊号。夏衍(1900-1995),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原名沈乃熙,字端轩,浙江杭州人。1932年进入电影界;创作了《狂流》、《自由神》、《赛金花》等多部电影剧本。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作品很多,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话剧剧本,还有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改编的电影剧本。作品收入《夏衍选集》。
为了创作这篇报告文学,夏衍亲自深入东洋沙厂采访调查。她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但是这经后,他就被工头盯住了从三月初到五月,夏衍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足足作了两个多月的夜工。他深入生活获得了大量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的反动统治;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对《包身工》一文从整体上进行认识和感知,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及二三十年代出现的包身工现象的社会根源,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及其给包身工带来的巨大伤害,下节课,我们将着重对文本内容进行较全面的分析与探究。
四.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包身工是一个群体,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使我们对这一群体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议疑、释疑:
本文写作上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点面结合。
本文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场面,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发烧”“生病”被“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小福子”遭到“拿摩温”和“东洋婆”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3、写法启示:
1、所选的材料必须具有典型性,能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如“芦柴棒”的事例。
2、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进行剪裁,点面结合,互为补充。本文写包身工的一天活动情况就是包身工全部生活的缩影。
三、语言探究: [分小组交流、探究] 示 例:
精炼简洁,形象鲜明。
作品开头写到“一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在吆喝着女工们起床,只用一句话写他的穿着,抓住了特征,表现了他的身份,也流露出了作者的憎恶感情。经过一阵吆喝,女工们忙着起床了,工房就象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那男人虎虎地向起身得慢一点的人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向楼上的另一群人呼喊:„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这里写这个打杂快速的连续动作,写他踢人时用了“虎虎地”这个状语,十分逼真地表现了这个凶暴的流氓本相,语言十分简洁,而又形象鲜明。
比喻新颖贴切。
说“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比喻新颖贴切,形象鲜明,表现了包身工们没有半点自由的受压状态。写到纱厂车间里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时,也用了生动的比喻。“沙沙的急雨”和“隆隆的雷声”这两个隐喻,写出了远处的听觉感受,接着,用了“马达的吼叫、皮带的拍击、锭子的转动、齿轮的磨擦”四个排比句子,然后把“一切使人难受的声音”比喻成“好象被压缩了的空气一般紧装在这红砖墙的厂房里面”,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就象听到车间里的巨响一样。用“爱作弄人的小恶魔”来比喻无孔不入的飞絮,加强了读者的厌烦感觉。
个性化的语言。
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是作品的语言特点之一。包身工这些奴隶,虽然是会说话的工具,但也没有多少说话的权利,作品没有写到他们的对话,但写包身工的压迫者时,对话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一段对话都生动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芦柴棒生病时,打杂的说:“假病!老子给你医!”打杂的向芦柴棒头上泼了盆冷水,寒冬时节,她反射地跳起来了,老板娘就笑着说:“瞧!还不是假病!一盆冷水就医好了。”
两个人的话都表现了狠毒的本质。但又不完全一样,打杂的粗暴,而老板娘则显得狠毒而又阴险。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精辟的警句。
语言上的另一个特点是警句的运用,象“罐装了的劳动力”,“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黎明的到来,还是终于无法可以抗拒的”,“我也想警告某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就都是非常精辟的句子。这些警句,是作者运用正确的观点,深入地观察现实生活,把从中领会到的思想压缩在极其简练的语句里,因而显得简洁、生动、含蓄而有力量。
四、作品的内涵探究 引疑:
《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60多年了,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你认为文章为何具有如此的震撼力,说说你的看法。(本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深刻的人文内涵。《包身工》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震撼力,主要在于作者所表现出来的直面社会黑暗,毫不畏惧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议疑:
今天的“打工仔”与当年的“包身工”相似吗? 社会是复杂而多面的。一些现代民工与七十年前包身工的悲惨境遇相似,但又不尽相同。释疑:
书本中的包身工是沉默的,他们不会抗争也不懂得抗争。而今天的打工仔从农村走进城市,走进外企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他们有抱负更有人格尊严。(可联系孙天帅事件)
五、结语
本文虽然是老文章,反映的是上世纪初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有些隔膜,但文章中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和人的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这些情感却是永恒的,值得我们一生铭记的。
六、课后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发挥你的想象,设计“小福子与芦柴棒的对话”,要求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200字左右。七.教学反思:
5.人教必修4《苏武传》教案 篇五
平面向量复习课
(一)一、教学目标
1.理解向量.零向量.向量的模.单位向量.平行向量.反向量.相等向量.两向量的夹角等概念。2.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3.向量的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共起点)和三角形法则(首尾相接)。4.了解向量形式的三角形不等式:||a|-|b|≤|a±b|≤|a|+|b|(试问:取等号的条件是什么?)和向量形式的平行四边形定理:2(|a|2+|b|2)=|a-b|2+|a+b|2.5.了解实数与向量的乘法(即数乘的意义): 6.向量的坐标概念和坐标表示法
7.向量的坐标运算(加.减.实数和向量的乘法.数量积)
8.数量积(点乘或内积)的概念,a·b=|a||b|cos=x1x2+y1y2注意区别“实数与向量的乘法;向量与向量的乘法”
二、知识与方法
向量知识,向量观点在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很多分支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它具有代数形式和几何形式的“双重身份”能融数形于一体,能与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许多主干知识综合,形成知识交汇点,所以高考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数量积的主要应用:①求模长;②求夹角;③判垂直
三、教学过程
(一)重点知识:
1.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律:
(1)(a)()a(2)()a aa(3)(ab)ab
2.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
(1)abba
(2)(a)b(ab)a(b)
(3)(ab)c acbc
3.向量运算及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设a(x1,y1),b(x2,y2),(b0).则ab(x1x2,y1y2)
ab(x1x2,y1y2)
abx1x2y1y2
a//bx1y2x2y10.abx1x2y1y20.4.两点间的距离:
|AB|(x1x2)2(y1y2)2
5.夹角公式: cosab a bx1x2y1y2 x1y1x2y22222
6.求模:
aaa
ax2ya(x1x2)2(y1y2)2
(二)习题讲解:第二章 复习参考题
(三)典型例题
例1. 已知O为△ABC内部一点,∠AOB=150°,∠BOC=90°,设OA=a,OB=b,OC=c,且|a|=2,|b|=1,| c|=3,用a与b表示c
解:如图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xoy,其中i, j是单位正交基底向量, 则B(0,1),C(-3,0),设A(x,y),则条件知x=2cos(150°-90°),y=-2sin(150°-90°),即A(1,-3),也就是a=i -3j, b=j,c=-3i所以-3a=33b+c|即c=3a-33b
(四)基础练习:
(五)、小结:掌握向量的相关知识。
(六)、作业:
第二章
平面向量复习课
(二)一、教学过程
(一)习题讲解:
(二)典型例题
例1.已知圆C:(x3)(y3)4及点A(1,1),M是圆上任意一点,点N在线
22段MA的延长线上,且MA2AN,求点N的轨迹方程。
练习:1.已知O为坐标原点,OA=(2,1),OB=(1,7),OC=(5,1),OD=xOA,y=DB·DC(x,y∈R)
求点P(x,y)的轨迹方程;
2.已知常数a>0,向量m(0,a),n(1,0),经过定点A(0,-a)以mn为方向向量的直线与经过定点B(0,a)以n2m为方向向量的直线相交于点P,其中R.求点P的轨迹C的方程;
例2.设平面内的向量OA(1,7), OB(5,1), OM(2,1),点P是直线OM上的一个动点,求当PAPB取最小值时,OP的坐标及APB的余弦值.
解
设OP(x,y).∵
点P在直线OM上,∴ OP与OM共线,而OM(2,1),∴
x-2y=0即x=2y,有OP(2y,y).∵ PAOAOP(12y,7y),PBOBOP(52y,1y),∴ PAPB(12y)(52y)(7y)(1y)
= 5y2-20y+12 = 5(y-2)2-8.
从而,当且仅当y=2,x=4时,PAPB取得最小值-8,此时OP(4,2),PA(3,5),PB(1,1).
于是|PA|34,|PB|2,PAPB(3)15(1)8,∴ cosAPBPAPB|PA||PB|8342417 17小结:利用平面向量求点的轨迹及最值。
6.人教必修4《苏武传》教案 篇六
The sixth Period Writing
By 陈学恩 From 教苑中学
一. 教学目标 (Teaching aims)
1. 教学内容 (Teaching content)
Work Book 5 Unit 4, Page 29 Disv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and Page 64 Using structures.
2. 能力目标 (Ability aim)
Enable the Ss to know the normal order and the inverted order of a sentence.
Enable the Ss to grasp the main points of the inversion.
3. 语言目标 (Language aim)
重点倒装结构:
Not only…but also…; Only…; So…; Neither…; Seldom…; Never…; …
二. 教学重难点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To let the students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inverted sentence;
After explanation, the students should know how to use the inversion
三. 教学方法 (Teaching method)
a. Finding
b Cooperative learning
c. Practice
四. 教具准备 (Teaching aids)
A projector, PowerPoint
五. 教学步骤 (Teaching procedure)
Step I Lead-in
Ask the students to find out the sentences of inversion in the reading.
Never will Zhou Yang forfet his first assignment at the office of China Daily.
Only when you have seen what he or she does, can you cover a story by yourself.
Not only am I interested in photography, but I took a course at unversity, so it’s actually of specially interest to me.
Step II Presentation
Step III Group Work
Ask students to work in groups of four and do some exercises.
Step IV Written Work
Step VI Homework
7.人教必修4《苏武传》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知道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内阁产生的背景、作用及实质;内阁、军机处的概念及其作用
(2)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不同
(3)知道中西君主制度发展的特点,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4)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 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课前自主学习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明初,沿袭元朝制度,设①——,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②——事务;元朝相权过重,朱元璋认为这会妨碍皇权的集中,导致社会动荡。
2.废除:1380年,明太祖诛杀宰相③——,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④——负责。秦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二、内阁的出现
1.背景:废丞相后,政务繁忙,明太祖深感力不从心。
2.过程:明太祖时,设①——:作为侍从顾问,帮助自己处理政务,但大学士鲜能参决政事;②——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随侍皇帝,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提高,阁臣取得了③——权;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3.性质: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和决策机构,只是供皇帝顾问的⑤——机构。其升降⑥——的大小、⑦——是否被采纳完全取决于皇帝。
三、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清初,①——由内阁负责;军国机要,却由②——定夺;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时:设③——,挑选翰林院学士人值,参与军机要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它与内阁、④——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3.雍正时:为办理⑤——,设军机处,机构简单,钦定的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全由⑥——裁决,军机大臣拟旨成文,由皇帝审批后,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4.影响:不仅提高了⑦——,而且使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
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情景激疑
明太祖首先在地方上就废除了行中书省,设立了三司这样就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了中央。当时统领中央各部的是谁呢?——宰相。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了中央之后,宰相的权力也随之扩大了,相权的扩大势必威胁到皇权的集中。对此,明太祖在中央有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1.原因
(1)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由中书省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太祖认为,这种制度妨碍皇权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2)明初执掌宰相实权的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 2.概况 1380年,明太祖在诛杀胡惟庸的同时,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并规定以后不许设立丞相。3.影响
秦以来的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集皇权与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达到了新的高度。
典例剖析
【例1】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分理天下为大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
第1页
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是为了:()
A缓和君臣矛盾
B.避免权力集中
C、提高工作效率
D.强化君主专制
【变式题1】在某校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某学生答要点如下,您认为表述不准确的是:()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体 现就是分封制 B、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C、唐朝统治者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
D.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是明清时期凋君主专制的重要内容 知识点二 内阁的创立 情景激疑 1380年,明太祖借胡惟庸案废除了宰相。宰相制度正式废除,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其用意在于一劳永逸地解决君相矛盾一来,所有的国家大事都要由明太祖一个人来处理,而这些都是军国大事,不可以有任何疏忽。还有谁能帮助皇帝日理万机呢?这种情况之下,便产生了内阁。1.创立与发展的基本过程
(1)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由于政务繁多,他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但他们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2)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大学士人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成员多至五或七人,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3)明宣宗时,开始将部分奏章交到内阁,由阁臣替皇帝拟出处理意见,用小票墨笔书写,贴在各个奏章上面,称为“票拟”。然后呈给皇帝审定,再由太监用朱笔抄出,交付施行,称为“批红”。至明英宗,票拟制度化,成为阁臣的一项专职。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4)首辅张居正当权时,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2.评价
(1)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呈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2)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典例部析 1572年,登居正出任内阁首辅。依仗皇太后的宠信侵夺各部职权,六部皆俯首听命。针对明中后期政治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纷起来反抗的状况,、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张居正辅政十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但他的改革也引起明神宗的不满。他死后被抄家,削夺官葫。„(1)从上述材料中,你获得了哪些重要历史信息?或可以得出哪些结论?(2)有人认为张居正就是宰相,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 变式题
2、<<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句话指的是()A明朝的内阁就是丞相 B明朝宰相虽无其名却有其实
C明朝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D.明朝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知识点三 情景激疑
你看过《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吗?要是看过的话,一定对雍正设立的军机处有所了解。里面提到雍正七年,因用兵西北:但是内阁距离内廷又太远,不方便及时处理军机大事,于是,雍正就在隆宗门设立“军需房”,后来正式改名为“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1.议政王大臣会议(1)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按照部落贵族共同议事的传统,令八旗旗主“共治国事“。皇太极继位后,为削弱旗主的权力,又增加参与议政的人数。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后,将原来的旗主贝勒全部封王,议政会议即称为“议政王大臣会议”。
(2)皇太极还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由内阁负责;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议政王大臣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皇权
第2页
受到很大限制。2.南书房的设立
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士,名义上是陪同皇帝读写字、赋诗作画,实际上是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3.军机处的设置
(1)概况:雍正帝在宫内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皇帝每日召见他们,商议军国大事。军机大臣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2)影响:军机处的设置,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例3】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其表现是()① 皇帝可以直接指挥中央各部门②皇帝可以直接指挥地方大臣 ③皇帝可以自行裁决军国大事④皇帝可以避免决策失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巩固练习
1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A.明太祖时 B.明成祖时 C.明宣宗时 D.皇太极时
2‘明成祖统治时期,殿阁大学士的职责包括„„„„„„()①参与军国大事的讨论②备皇帝顾问 ③直接统辖六部 ④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明太祖废行省、设三司的作用是„„„„„()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③分散了地方的权力 ④扩大了各藩王的权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我国古代的内阁议政决策制度形成于„„„()
A.唐朝时期
B.宋朝时期
C.元朝时期
D.明朝时期
5、下列有关明朝内阁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内阁制度的确立是在明太祖时B.明宣宗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C.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的作用D.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6、清朝君主专制权力的极端强化基本上完成于()
A.皇太极时
B.康熙帝时 C.雍正帝时
D.乾隆帝时
7、宰相制度最终被废除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封建民主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不断分散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8、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 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A.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使军机大臣地位提高,有决策权 D.加强了专制皇权
9、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 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 处理国政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第3页
D.明朝初年曾设置左右丞相统管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10、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 书房(后来发展为军机处),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从中可以看出„„„„„„„„„„„„„„()A.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 B.明太祖和康熙帝处于危机境地 C.明清皇帝推行重视文人的政策 D.两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二(明太祖)日:“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闯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完成:
(1)据材料一、二,唐太宗与明太祖对丞相的看法有什 么不同?(2)据材料一、二,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是什么?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又是什么?(3)你如何评价唐明两朝相权的存废与君权的关系?
8.人教必修4《苏武传》教案 篇八
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掌握课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协作方法。情感目标:学习蔺、廉二人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教学课时:4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本文的学习目的。
二、导入新课。
指名朗读课文“预习提示”和注释①。
1、关于《史记》的补充介绍:
本纪(12 篇):专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如《项羽本纪》)。
世家(30篇):主要记述贵族的史事。(如〈〈陈涉世家〉〉)
列传(70篇):记述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迹。分三种:①专传,即一人一传,(如〈〈淮阴侯列传〉〉)②合传,有二人合传,也有三五人合传,(〈〈廉蔺列传〉〉)③汇传,记同一类的若干人,篇名中并不举出人物姓名,如〈〈仲尼弟子列传〉〉、〈〈酷吏列传〉〉。
表(10篇):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书(8篇):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的发展和现状。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是24 史的第一部。
《史记》的写法和所写人物对后世影响深远。
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背景简介:
公元前三——四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后期。七雄并峙,战火频繁。七国之中秦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务。赵依仗廉、蔺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本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强秦抗争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几件事? 明确:按时间顺序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廉蔺交欢。课文也就自然分成三部分。
提问: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 明确:“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廉蔺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都挂在对秦斗争这条主线上。学习这篇课文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
板书:
完璧归赵—————————诈璧与存璧的斗争 渑池相会—————————辱赵与尊赵的矛盾 廉蔺交欢—————————私怨与国事的矛盾
提问: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全文贯串了怎样的矛盾?
明确: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两种矛盾:一种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
一开始,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锐。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地位的不断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蔺的退让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盾消除,共同为国效劳,赵、秦间的矛盾也趋隐伏。
四、学习“完璧归赵”部分 提问:(检查预习)这部分可分几层?列出情节提纲。明确:可分三层:(板书)(1)1——2段:简介廉、蔺
(2)3段: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3)4——11段:
决策入秦 缪贤荐贤(4)智斗秦王 决策入秦(5)
完璧归赵 毕礼而归 章台刺秦(6)(事情的经过)迫秦斋戒(7、8)从者归璧(9)廷斥秦王(9、10)
五、讲析“完璧归赵”之第一层(也可单独作为一部分)
1、疏通文句
2、讲析
提问:课文的前两段是简介本文的两个主人公。传记的一般写法,是在文章的一开头就介绍人物的出身之类。本文开头对二人的介绍与一般传记相同,但读完全文,却又感到其用意不仅如此。还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更重要的是突显两人地位的悬殊,影响的大小,为以后矛盾的引线。
六、讲析“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和“缪贤荐贤”一节。
1、指名试讲,疏通文句。
2、讲析
提问:这段在情节的发展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引出蔺相如张本。2 秦国愿“以城求璧”;赵君臣紧急商议,一,“计未定”,二,“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气氛极为紧张。在赵犹豫不定、进退维谷的情势下,引出缪贤的荐蔺相如。从缪贤的引荐,见相如之机智。这是相如出场之前的侧面描写。缪贤的“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一句话,也可作为下文的纲。
七、布置作业:通读全文,疏通文句。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指名口译课文第四段。
二、讲析“决策入秦”一段。1.串讲 2.讲析
3.提问:这一段中哪几句是讲出使秦国的决策? 明确:(议后可集体朗读)“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负秦曲”;“城入赵„„归赵”。
归纳:相如决策,解决了赵君臣不能解决的问题,见其智;愿当重任,奉璧入切,见其勇。这是一见其智。
板书: 相如决策————智 一见其智(对话描写)愿意入秦————勇
三、析“章台斥秦”一段
1、表情朗读(亦可让普通话好的同学朗读),读出秦王傲慢、贪婪得意的神态,读出相如果断机智,凛然正气,不惜碎玉,以死报国的气势。
2、讲析:相如怒斥秦王有理有节,作者用语言描写表现蔺相如的智勇。“复取璧”见其智,怒斥见其勇。二见其智勇。板书: 复取璧————智 二见其智勇
怒斥秦王———勇
四、讲析“迫秦斋戒”一段
1、指名试译,然后视情况串讲。
2、在秦王朝廷上,面对如狼似虎的秦君臣,蔺相如不卑不亢,以诈对诈,迫秦斋戒,以争取时间。三见其智勇。
板书: 以诈对诈————智
三见其智勇(行动描写,语言描写)迫秦斋戒————勇
五、讲析“从者归璧”一段
1、串讲
2、讲析
提问:秦王第二次接见,场面与第一次有何不同? 明确: 第一次 第二次
地点: 章台 廷(议处国政的处所)
人员: 美人、侍从 九宾(礼待外宾的仪式)
场面如此隆重,烘托出相如的镇定自如,也表现出相如的胜利。
提问:“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暗示对方,璧已归赵,如杀掉相如,有害无利。提问:在相如的一番“廷斥”下,秦王和群臣反应如何? 明确:“相如而嘻”,发出惊呼,段无可奈何。秦王也只好自找台阶,说“赵王岂„„欺秦邪?”最终“廷见相如„„归之”。
板书: 相如既知秦国历史,又洞察秦王内心————智 四见其智勇
针锋相对,请就汤镬———————————勇
归纳:以上六个情节,步步展开,层层深入,置人物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刻画其主要性格特征——智勇,写待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这一部分的最后两段是交代结果:相如胜利归来,秦王阴谋破产。
提问:完璧归赵以赵胜秦败而告终,原因是什么? 明确:秦诈璧靠的是势,相如存璧靠的是理。秦王理屈——气馁,相如理直——气壮。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第 三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讲析第三部分
1、串讲
3、划分情节提纲 赵王赴会
渑池相会 会上斗争 “为好”结果
二、讲析“赵王赴会”一段(15)
1、“其后„„杀二万人”,这是“完璧归赵”的余波,“渑池相会”的先声,赵国失地,折兵,形势险恶。
2、齐读:秦王虽处劣势,段由于廉蔺之计,抗秦态度坚决,并做了周密部署,这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
1、廉颇留守,赵国部署
2、相如相从
3、三十日不还,立太子为王(国不可一日无主)
这一段交代背景,制定对策,寥寥数笔,具见廉、蔺胆识。
三、讲析“会上斗争“
1、学生试译
2、讲析: 秦王: “酣”“令”——趾高气扬,盛气凌人 秦御史:“前书”(不召而书)——见其预谋 相如: “前(曰)”,“前(进缶)”,“跪”——显出机智 秦王: 不许——不肯——不怿——为一击缶(被迫无奈)
3、集体朗读:“秦之群臣曰„„为赵王寿”
提问:索十五城本来是秦“为嬉”的本意,作者为什么写待简略? 明确:(1)秦王受惊,余悸未消,战局已乱;
(2)“左右皆靡”,前车可鉴,群臣何敢妄为?也就不必多费笔墨。
归纳:渑池会上,相如面对群秦,以寡胜众,以宾夺主,由变动变为主动,处处见胆,句句见智,作者把人写活了。
4、串讲“为好结果”,分析从略。
四、讲析“廉蔺交欢”
1、串讲
2、划分情节:
矛盾发生(17、18段)廉蔺交欢 矛盾激化(19)矛盾解决(20)
3、(矛盾发生、激化分析略),讲析“矛盾解决”
提问:矛盾之所以解决,是因为双方有共同的思想基础,这个基础,课文中用了哪句话? 明确:“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五、归纳:全文三件酸,表现了两重矛盾(秦赵、廉蔺),前一个矛盾的发展结果,导致后一个矛盾的爆发;后一个矛盾的解决,又服从前一个矛盾斗争的需要。这样写,人物形象逐步饱满,主题思想逐层深化,从而在勇士效果上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发人深思。
六、布置作业
第 四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课时作业
二、讲析
提问:作品是用哪些表达手段,从哪些不同侧面来表现相如的思想性格的? 明确:(1)缪贤荐贤,从侧面显示相如的机智;
(2)秦王求璧,先写赵国君臣拿不出主意,是反衬下文相如一言以决的胆识;
(3)廷斥秦王,秦王设九宾礼仪的隆重召见,侧面烘托相如临危不惧,从容应对的机智和勇敢;
(4)渑池会上,相如置工人安危于不顾,为的是维护国家的尊严;
5(5)廉蔺交欢中,相如处处忍让,显示相如识大体,顾大局,忍让为国的高贵品质。
提问:课文以相如为主,是怎样写廉颇的?从中表现了廉颇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全文在写相如时,或明或暗地提到了廉颇,同样提出了他在赵国的地位,表现了他的性特征。
第一,开头就说他“以勇气闻于诸侯”。强调突出了他的勇。文章最后写他负荆请罪,固然是受蔺相如爱国精神的感动,也是他自己对祖国的一片忠心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第二,作者介绍廉颇是“赵之良将也”,一旦国家形势紧张,赵王立即“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突出表明了廉颇既举足轻重之势,又不同于常人。渑池相会一段,对廉颇的描写更为明显,正是他的“盛设兵以待”,秦才不敢动的。
第三,作品还写了他的智谋,如第二段,是“廉颇蔺相如计”、敦促才成行的。后来又是他建议“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也正是他给了相如以强大的后援。他的性格极为爽朗,开始居功自傲,后来又负荆请罪。
三、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
9.人教必修4《苏武传》教案 篇九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而且详略突出,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其间贯穿了作者对张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一位博学多才、从容淡泊的文人学者形象如在眼前。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段。记述张衡的学业、品德和文学上的成就。开头两句按历史人物传记的格式,记述张衡的姓名、籍贯与家世。接着介绍其在文学上的造诣。“少善属文”说明他具有先天的禀赋,而“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说明他注重社会实践。也正是因为他在青少年时代就打下了如此深厚扎实的基础,并不断自我提高,所以才能“通五经,贯六艺”。在叙述了其“才”后紧接着叙述其德。“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具有谦虚稳重、超尘拔俗的品格,而面对统治者的招罗,作者连用“不行”“不就”“不应”等词语表现他的不慕荣利的高洁品德。而《二京赋》进一步证实其文学才能及精研精神。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2~4段,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重点介绍候风地动仪的结构和功用。第2、3段从整体上概括了张衡在科学上的成就,包括科学发明和理论著作两部分。在介绍其特长时与其职官联系起来,侧面反映了二者互为因果的关系。第四段着重介绍了能代表其成就的候风地动仪。介绍地动仪虽不足二百字,但详尽记述制造时间、质地、大小、形状、内外结构、装饰、功用等,文字精简平实。如介绍构造特点时用“中”“傍”“外”“下”四个方位词为序,便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简要而清楚地写出其构造特点。以“似酒尊”描写其形状非常形象具体,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夸张描写和“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的热烈赞叹着力描写了仪器的准确无误。最后附述了生动有趣的事件验证其功效,使文章于平实中透出情致。
第三部分即文章的第5、6段,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才干。文章仅选取两件事作为切入点,一是《思玄赋》的由来,表现了张衡心思细密、小心谨慎的形象。一是出任河间相时与奸党斗争一事。“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表现其政治智慧,“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表现其卓然政绩。这样,笔墨寥寥却写出了一位真实可感、形神丰满的廉吏。
语言凝练平实是本文的突出特点,作者写作时绝少用形容词,尽量抓住史实,描绘时惜墨如金,无一句赘言。但平实精谨中有精彩之处,如候风地动仪一段描写生动形象,说明作者胸中自有丘壑,所以能繁简得体,伸缩自如。也唯其如此,才能将张衡一生中在诸多领域中的大事交代得清楚详明,有条不紊。
二、问题探究
1.张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现在什么地方? 张衡的高尚品德表现在:(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2)“从容淡静”,不慕世俗的虚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累召不应”,“不慕当世”;(3)品行端正,忧国忧民,作《二京赋》讽谏王侯,整治法度收拿奸党。其“才”高于世,表现在:一是“善属文”,写作著名的《二京赋》;二是“善机巧,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三是“善术学”,著有《灵宪》 《算罔论》;四是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断,不畏权贵,“称为政理”。
2.文和《屈原列传》相比,有哪些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和《屈原列传》相比,两篇传记最大的共同点都是按时间顺序,截取重点片段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一生,选材有详有略,重点突出。最大的区别是在表达方式上,《屈原列传》为了表现屈原的高洁的“志”“行”和寄寓作者的情怀,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方法,文笔充满感情,有抒情散文的特点,主观性较强。而《张衡传》以表现张衡的杰出贡献,简要概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必修4
括其一生为主要目的,所以用说明性文字对张衡的文学创作和科技发明进行介绍,其中着重对候风地动仪的介绍,而对其品德为人的描写都散见于字里行间,贯穿于文章中,很少直接抒情。笔调沉静,文字质朴。
3.人物传记的写作有何特点?在本文有何体现?
传记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之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有特征的事件,叙述他的为人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由于传记不同于史料,所以人物必须“活跃”,有可感性。传记的基本特点是翔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传记的种类有:自传、传、小传、评传、别传、外传等。本文属评传,既记叙人物的事迹,又评介与探讨人物的思想状况、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传记不可能把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写下来,只能记一生中的主要事件,同时显示他的品格特点。本文写了张衡在文学、科学、政治上的突出贡献,强调了他在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其间穿插了对其为人品格的评价。全文重点突出,详略分明。
4.本文在写作方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写法和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1)本文是人物传记,介绍人物以时间为经,以事迹为纬。张衡一生经历了东汉章帝、和帝、安帝和顺帝四个时期。时间虽较长,文章叙述的时间线索却很清楚。从表达方式上说,以记叙为主。在第4段写候风地动仪,又以说明为主,辅以记叙。
(2)本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为重点详写。在介绍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时,又突出了候风地动仪的研究制造,介绍特别详尽,对其他创造的介绍则较简略。这样详略得宜的安排,使文章重点突出,人物特点鲜明。
关于练习
一 这篇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张衡的?文章的记叙重点是什么?
设题意图:让学生整体把握《张衡传》的内容,并能分析课文结构,在此基础上抓住课文重点,进而了解张衡在科学上的成就和贡献。
参考答案:
文章从三个方面写张衡:张衡的为人以及在文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在科学技术方面卓越的才能和贡献;在政治上的突出作为。记叙的重点是张衡在科学上的才能和贡献。
二 翻译下列各句。
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2.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3.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4.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5.时政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注意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这些词语的义项或在古文中经常出现,或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常用义不同。
参考答案:
1.虽然才能比一般人高出许多,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俗人结交。
2.张衡善于机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阴阳历算方面最用心。3.张衡不趋附当朝的权臣大官,所任的官职就多年也得不到提升。
4.曾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但感觉不到地面动,京师的学者都怪它没有应验。5.当时政治局面每况愈下,权利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情。
三 郭沫若曾评价张衡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课外搜集资料,联系课文,以“我看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必修4
张衡”为题,在班里做一次三分钟演讲。
设题意图:旨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习课文所记载的张衡的种种优良品质,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有统一答案。
教学建议
一、本文涉及的文化常识较多,如各种史书的体例,古代的职官制度,张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可以先让学生课下自己查找资料,教师课上提问讲解,也可设计成作业或讨论形式。
二、为了加深学生对地动仪的了解,先提问让学生说出对地动仪的大致印象,如地动仪的外形、雕饰和地动仪的内部机械构造等,还可以找到有关图片等作参考,加以说明。
有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接着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并不骄傲自大。(他)总是举止稳重、神态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汉)顺帝初年,(张衡)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尊。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利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必修4
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与河间王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二、张衡的生平和成就 张衡(78~139),中国东汉天文学家,文学家。字平子。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出身望族,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在洛阳任郎中,元初元年(114)迁升尚书侍郎。元初二年起,曾两度担任太史令,前后共14年。在天文学上取得突出成就。中国古代宇宙论中的浑天说的代表人物。汉代关于宇宙结构的理论有三家学说: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张衡认为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天大地小,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并认为蛋壳之外的宇宙是无限的,在天地未分之前,混混沌沌,既分之后轻者上升为天,重者凝结为地。天为阳气,地为阴气,二气互相作用创造万物。由地溢出之气化为星。这些关于宇宙起源的认识具有朴素的变化发展的辩证思想。正确指出月球本身不发光,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正确解释月食成因是月球进入地影而造成的。重视观测实践,亲自设计和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采用齿轮系统把浑象(天球仪)和计时漏壶结合起来,制成漏水转浑天仪,用来演示星空变化,说明浑天说。还制造出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亲自测定太阳和月球的角直径是周天的1/736,即29角分24角秒。观测统计出中原地区能看到的恒星2 500颗。主张历法改革应以天文观测的结果为根据,有力地反对当时流行的唯心主义的以图谶之学来附会历法的做法。研究过圆周率。求得π=10(=3.1622)。绘制过一幅地形图。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还被列为当时六大名画家之一。共著有科学、哲学、文学著作32篇,包括数学著作《算罔论》,天文著作《灵宪》和《灵宪图》,文学作品《二京赋》《归田赋》《同声歌》等。张衡的著作有《张河间集》收入清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后人将月球背面的月面经度东112度、月面纬度北19度的环形山及小行星1802号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和张衡小行星以纪念他在天文学上的贡献。
三、关于浑天仪
汉时,天文学已经形成体系,有盖天、浑天和宣夜三家。盖天说以周髀算经为代表,认为天圆地方,天在上,像伞盖,地在下,像棋盘,是一种旧的传统说法。宣夜派认为天体为元气构成。浑天说比较进步些,认为天地都是圆的,天在外,像鸡蛋壳,地在内,像鸡蛋黄;这种说法虽然也不完全正确,但比较接近实际。浑天派最突出的代表者和卓越的发明家张衡指出,日有光,月没有光,月光是反射太阳的光形成的。所以向日则光盈,背日则光尽。他还推测月食是地球遮蔽的结果。他还绘制了一部星图,叫《灵宪图》,创制了许多重要的天文仪器。
浑天仪是铜铸的,内外有几层圆圈,都可转动。各层圆圈分别刻有赤道、黄道、南北极,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列宿,以及日月星辰的位置,凡张衡所知道的天文现象都刻在上面。为了使浑天仪能自己转动,张衡又设计了一个“滴漏”,作为浑天仪的动力。浑天仪被滴漏带动,它转动时恰好与天空中日月星辰的起落时间完全吻合。可惜这座精巧的浑天仪在西晋战乱中失传了。留下来的只有《浑天仪图注》和《漏水转浑天仪注》两份说明书的部分说明。
(摘自《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四、《张衡传》鉴赏(徐应佩周明)《张衡传》以张衡“善属文”“善机巧”“善理政”为纲组织全文,显示了张衡作为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才干与成就。范晔继承了司马迁、班固等人关于史传文写作的传统,并因人取事,因事敷文,形成了自己记写人物传记的特色。张衡一生行事众多,成就卓著,品格高尚,如何取其精又不失于偏,虑及全又不流于繁,写其形又得其神,确要费一番匠心。
叙学习,显示其成就的基础。张衡的朋友崔瑗曾称赞他说:“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数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必修4
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瑰辞丽说,奇技伟艺,磊落炳焕,与神合契。”张衡多才多艺,德高品洁,是和他的学习、实践分不开的。范晔写他的学习,说他“少善属文”,自幼聪颖明慧,而更突出了他的“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张衡系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而游学到“三辅”之地,并进入京城洛阳太学参观、学习。当时学界盛行的是“章句之学”,完全是一套陈腐的死学问,张衡涉足社会,不惜远游,目标远大,直入太学,这就使他达到“通五经,贯六艺”的地步。把五经、六艺都融会贯通了,他不是食而不化,也非固步自封,不仅读书本而且看实际,不只钻典籍而且研技艺,不单捧册页而且知世情。张衡贯古通今,知书识世,明道谙理,可是“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谦虚谨慎,既是取得重大成就的条件,也是为人处世的美德。作者仅用了三十四个字,就概及张衡学习的各个方面:内容、方法、精神、成就。这真可谓用墨精当得能收海于勺,缩龙成寸。作者先叙张衡的学习,为下文叙述他的善为人、善作文、善机巧、善理政奠定了基础。
叙品行,显示其高尚的节操。张衡对为官作宦,“从容淡静”;对贪官酷吏,嫉恶如仇;对科学技术,不遗余力。有的人把学问作为沽名之具,钓利之饵,登官之梯,而张衡参透人生,洁身自守,他辞谢了多次的举荐与征召。作者连用“连辟”“累召”“不行”“不就”“不应”等词语,强调了他的不慕利禄,无意仕途。后来的出仕,也只是“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一些从事科技、史学方面的业务性职务。“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他不想握权柄以抬高地位,居高位以谋私利。
张衡没有官欲,但并非没有官才。他有着敏锐的政治眼光,清醒的政治头脑,高明的政治手腕。他看到“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不惜花了十年工夫,模拟班固的《两都赋》,而写了《二京赋》。在《西京赋》和《东京赋》中,极力铺写了二京的所有宫室、动植物、游侠辩论之士、角牴大傩之戏,讽谏当朝的穷奢极侈。这是婉转的讽喻。有时他也挺身而出“上疏陈事”,“讽议左右”,向皇上直言进谏,弹劾奸佞。一旦由他掌握了一定权力,也就大力剪锄奸徒丑类。他出为河间王刘政的相时,看到刘政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他一到任就能“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收到“上下肃然,称为政理”的效果,可见张衡不仅具有如何做官的认识、理论,而且有着实际施行的本领。
张衡上究天文,下穷地理,精于历算,擅于机械,自然也洞察当时社会世情。官场之中,有日天地黑,无风海生浪,所以他先是不做官,想洁身避祸,后来不得不入官场,顺帝“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避其锋芒,巧为应对。即令这样,那帮阉竖还“共谗之”,使他更明白在那种政治漩涡中,如履春冰,如捋虎尾,确实是“吉凶倚伏,幽微难明”,而要“常思图身之事”。当他狠狠打击了河间王的恶势力后,也就急流勇退,做出了极明智的决策:“上书乞骸骨”,请求退休还乡了。从他的《四愁诗》《思玄赋》《归田赋》中,都看出作为一个正直的官吏、有为的学者,在当时内心的苦闷,无力除恶,无法避祸,只有独善其身了。
叙术业,显示其卓著的成就。张衡在天文、数学、地理、气象、机械制造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在文学、诗赋、绘画方面成绩斐然。郭沫若曾评价说:“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万祀千令,令人敬仰”。范晔为之作传时,既要顾及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文中以“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概及了他多方面的贡献,而重点写候风地动仪。候风地动仪系张衡首创,在科技史上居重要地位。传记从地动仪的质地、尺寸、规模、形体、文饰以至整个结构的“巧制”、测定时的效验,做了井然有序的详明介绍。“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着一“神”字,极写仪器功效。“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表明此乃史无前例的独创。更用京师学者最初“咸怪其无征”,后来“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的典型细节,充分证明了张衡“妙尽璇机之正”的“妙”,“善机巧”的“善”。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必修4
这篇传记仅以七百余字就概及张衡六十二年中善属文、善机巧、善理政等方面的杰出成就。全文以时间为序,叙其一生;以“善”为纲,统率题材;以“妙”为目,传其精神,因而所写方面多而不杂,事迹富而不乱,文虽简而概括全。范晔之所以能“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文心雕龙·附会》),就在于抓住了总纲领,并内蕴着相互关系。张衡正由于潜心于学才达到“通五经,贯六艺”的境界,才使他具有了“善机巧”的知识与才干,也使他具有了“不慕当世”的胸襟。不去追名逐利,求官谋宦,才能居郎中的微职“积年不徙”,得“约己博学,无坚不钻”,有了创造发明。他的做官,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以利于科学研究。当不得不被推上政治舞台时,还始终保持着明智的头脑。作者将张衡于自然科学、文学、政治活动方面的表现统一了起来,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人、伟大的人。
10.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篇十
① 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读懂文章,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②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本文精心剪裁,组织文章和对比衬托,凸显形象的写作技巧。
③ 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
班固( 32 —— 92 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三)疏通文言知识
(四)拟小标题,理清脉络
本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下面请同学们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以此把握文章的脉络中。 ?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小标题(仅供参考,答案不限):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五)作业
试分析传记中主要的人物性格。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1.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2.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3.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 “ 真金不怕火炼 ” ,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1)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总结)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二)总结文章塑人物的艺术手法。 ?
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人教必修4《苏武传》教案】推荐阅读: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4.7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教案设计10-28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4课11-16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边城 教案09-01
人教版英语必修一第二单元教案10-26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短歌行》教案06-18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