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智慧理论理性

2024-12-15

西方哲学智慧理论理性(共9篇)

1.西方哲学智慧理论理性 篇一

论西方哲学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流变论文

本文把西方哲学史上迄黑格尔为止前的理性主义称为古典理性主义。西方古典理性主义在近代和现代遭遇到了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严重挑战,以致濒临几乎沦落的命运。虽然在非理性主义思潮肆虐泛滥的狂涛驶过以后,理性主义又在极度萎缩中慢慢复兴,但正在复兴中的当代西方理性主义的样态和涵蕴,已经大大异趣于它的古典形态。理性主义从它的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超渡有其必然的历史因缘,弄清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流变,无疑对理解当代西方理性主义的生成和发展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一、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源头――希腊理性

哲学在本质上是理性的事业。当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人泰勒士宣布“水是万物的`始基”时,泰勒士就在运用他的理性,“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个判断无疑地是一个理性判断。因为在这个判断中不仅包涵一个抽象的能够作为哲学范畴的概念――“始基”,而且潜涵着一种认识论基础和秩序:世界上存在着无数的物体、事物,这些物体和事物的总和构成一个整体世界,这个整体世界是无限多样的统一,它统一的基础是水,水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原因与产生一切事物的本源。“水是万物的始基”是泰勒士千百次观察分析个别的具体事物,并对感觉经验进行了一系列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这一判断集中表现了人类思维的统一性、超越性,揭示了事物的普遍性、齐一性。而这也正是人类理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哲学的基本特征,正如黑格尔说:“什么地方普遍者被认作无所不包的存在或什么地方存在者在普遍的方式下被把或思想出现时,则哲学便从那里开始。”(《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93页)可以说“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一判断扬起了希腊理性的第一面旗帜,从此以后相信理性可以洞见和把握世界的本源就成为古希腊早期哲学的纯朴信念,哲学抛弃了希腊远古关于天地生成的非理性的信仰和梦幻似的传说,沿着追踪世界本源的理性之路向前发展。

但是,无论是在泰勒士,还是在泰勒士所属的伊奥尼亚学派诸先哲那里,他们对万物始基的探索却仍然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徘徊,在他们理性的思辨中仍然回荡着感性的余响,黑格尔说:“思辨的水是按照精神方式建立起来的,不是作为感觉的实在性而揭示出来的。于是就发生了水究竟是感觉的普遍性还是概念的普遍性的争执”(《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184页)。这就是说,一方面作为哲学范畴,揭示世界本源性的“始基”――水,应当具有脱离感性的个别事物的普遍性、思辨性,亦即在高度抽象的思维层次上对世界整体的把握,但泰勒士的水“不管怎样仍具有其确定性或形式”,没有完全摆脱感性的个别,“在我们的心目中仍浮现着水的观念”(《同上》第185页)。于是出现了“水是普遍(无形式的)概念和它的存在的矛盾。”(《同上》第184页)这一矛盾一直是困惑希腊早期哲学的主题,其间爱菲斯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虽然以他“深奥的思辨”发现了支配事物的“逻各斯”这一理性的规律,但他那“火是事物的始基”的本源论哲思仍然拖着一根光明的感性尾巴。

与此相反,在南意大利的毕达哥达拉斯学派,“他们不从感觉对象中引导出始基”,“他们所提出的始基和原因,是用来引导他们达到一种更高级的实在的”(《古希膜罗马哲学》第39页),他们认为数是万物的始基。这样,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古腊哲学史上就开创了一种不是从感觉经验上升到普遍的理性概括,而是从某种抽象的概念下降到感性事物思想道路。毕达哥拉斯学派还研究了关于事物对立面的学说,他们认为对立面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它们共有十条,最

[1] [2] [3] [4] [5]

2.西方哲学智慧理论理性 篇二

1. 西方哲学体系的特征

西方哲学具有同源性, 古希腊是其源头, 同时受到东方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其发生发展有着非常清晰的逻辑传承关系。纵观西方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 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西方哲学具有系统一性和内在逻辑性。统一性是都属于古希腊罗马文化范畴, 它们有共同的文化基因, 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所谓逻辑性就是西方的哲学发展过程有很强的传承影响关系, 前期的哲学思想是后来的哲学思想或继承或否定的依据。

西方的哲学强调固定的形式。由于无法阐释神的存在, 不能达到人神相通, 中世纪的哲学成了神的婢女。这点在中世纪的建筑设计艺术上得到很好的例证。哥特式的建筑大都垂直向上, 表现了一切朝向上帝的宗教精神, 为神服务。西方哲学注重与自然、科学的揭示和探索密切联系。侧重于科学和思维, 是科学型的哲学, 与自然科学的揭示和探索密切相联。以探求宇宙观、认识论为中心, 同道德相区分。以认识和征服自然为目的。

2. 西方哲学思维方式

西方哲学善于逻辑推理, 注重论证。在思维方式上, 西方哲人擅长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精确严密。西方哲学重实践、重科学, 一丝不苟地进行实践论证, 然后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科学思维, 它必须明确概念, 恰当判断, 正确推理, 然后得出结论, 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逻辑的。西方哲学思考方式的这一逻辑传统开始于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亚里斯多德使逻辑详细和完善, 使哲学成为一门独立思考学科。

二、西方园林概括

西方园林从可以考证的历史看, 西方园林始于古希腊。到了公元前5世纪, 古希腊贵族的住宅已经有了庭园, 周围环以柱廊, 庭中有喷泉、雕塑, 栽有蔷薇、百合等植物。在一些公共场所, 有大片绿地, 其中有凉亭、小径。古罗马时期的园林没有大的发展。直到15至17世纪, 随着文艺复兴, 园林才焕发了生机, 西方园林形成了意大利、法国、英国三种风格。西方古代园林, 由于大都产生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 在一定的社会发展规律下, 由于历史认识的局限性, 本质上都属于古典主义美学范畴。但由于哲学基础、历史文化、民族审美的差异, 园林的造园思想也具有不同的本质特征。但都呈现出理性特点。

意大利盛行台地园林, 秉承了罗马园林风格。台地园林是意大利园林特征之一, 它有层次感、立体感, 有利于俯视, 容易形成气势。直线几何图形是意大利园林的又一个特征。

法国园林受到意大利园林影响, 法国人在16世纪效仿意大利的台地园林。17世纪, 逐渐自成特色, 形成古典主义园林。园林注重主从关系, 强调中轴和秩序, 突出雄伟、端庄、几何平面。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是其代表作。

英国园林突出自然风景。在大自然中建园, 把园林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18世纪后半期, 英国园林思想出现浪漫主义倾向, 在园中设置枯树、废物, 渲染随意性、自由性。

西方古典园林以整齐一律, 均衡对称, 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 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 花草树木修剪整齐规则, 一切为人工创造为特点。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 布局对称、规则、严谨, 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 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现代西方园林虽不再有修剪整齐的树木, 但还是保持了古典园林中的以大几何图案划分地域, 重在人工创造的特点。

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出他的必然性,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 重点突出, 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 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 空间序列明朗, 给人以秩序感和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 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 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注重逻辑思维, 对事物用分析的方法以达到揭示其本质的目的, 这种社会意识形态深刻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 反映在造园艺术上的追求便有所侧重。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 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 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 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完善自然美, 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 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 并提出了黄金率。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论述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 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与建筑有密切关系的园林更是遵循形式美法则。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 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 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三、西方哲学思维对园林的影响

在哲学系统中, 不一样的自然观, 社会观将会形成不一样的方法论, 在园林体系中, 不一样的自然观, 社会观也同样形成了不一样的园林构造思维观。西方造园思想深受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支配, 西方哲学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特点。使西方的哲学与西方当时的美学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性格等有着非常显著的同构关系, 西方哲学虽然包括不同时期, 在不同时期承担着不同的角色, 但从宏观上来看, 它们具有统一性, 都是属于古希腊罗马文化范畴内, 它们有共同的文化基因, 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逻辑性就使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有很强的传承影响关系, 前期的哲学思想是后来的哲学思想继承发展的依据。西方古典园林出于对神的敬畏, 因而在园林艺术中采取了征服自然的手法, 园林讲究规矩格律, 对称均齐, 有明显的轴线, 表现一种为人所控制的有秩序的自然, 构成了西方园林的思维模式———理性。

总上所述仅仅只是西方哲学思维对形成西方园林艺术特点影响的一小部分, 还有更多、更复杂的东西等待我们去挖掘, 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文化内涵精深博大。我们更应以积极的心态去研究探索, 任重而道远。

摘要:要研究西方规则性园林本质特征绕不开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实践的理论指导理论的实践。不同哲学思想与美学思想的指导, 设计的表象会呈现出其相对统一的的艺术特征。设计艺术哲学与美学思想是个宏大的论题, 若真要求解非我能力所及, 哲学与美学现象不能割裂, 我在此做简单阐述。

关键词:理性哲学,思维方式,规则园林

参考文献

[1]杨先艺.中外艺术设计探源.武汉:崇文书局.2002年版.

[2]周剑铭:中国思想和柏拉图哲学.

3.哲学教育创新的理性思考论文 篇三

摘要: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时哲学的学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现有哲学教育理念与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本文从分析哲学教育所具有的特性入手,指出哲学教育应当是一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思想教育,同时针对当前哲学教育在与哲学本性的配合、时代性、目的方法、内容与体系等方面的缺陷,提出了哲学教育创新的对策,以期为哲学学科教育新模式的形成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哲学本性哲学教育创新时代精神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与人文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现有的哲学学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窘境。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哲学教育者和学生对哲学教育的特性认识不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不当以及落后时代的问题是其主要原因。本文试想从哲学教育的特性人手,多角度地探讨哲学教育创新对策。

一、哲学教育的特性

哲学的特性是哲学教育存在和立足的根本理由,它包含了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功能是什么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哲学教育要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它决定并影响着哲学教育过程的一切方面,只有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教育者才有可能在把握哲学精神的基础上把哲学当作哲学来教,学生才有可能学习到真正的哲学。可见,哲学教育的特性是与哲学学科的特点密不可分的。

(一)哲学教育是一种创新教育

“哲学属于人的自由思维,哲学是在发展中的系统,本质上,理念的本性在于发展它自身,并且唯有通过发展才能把握它自身,才能成为理论”这也就是说,哲学的本性在于发展,而发展的实质也就是创新,创新就成为了哲学教育的使命。因此,以问题为中心,重视问题的研究就成为哲学教育得以生长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目标。

(二)哲学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哲学教育的本质是为人自身需要服务的,即完善人的素质,提升人的人格,使人的本质真正得以实现,其目的就是在其他教育特别是各种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的素质,使受教育者把对各种知识的理解提高到哲学的层次上来。

(三)哲学教育是一种思想教育

通过哲学教育的启迪,学生才能逐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不断学习和掌握其他具体的方法,使自己通过哲学修养的提高,从自在的主体成为自为的主体,并逐步站在人生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等根本性问题上去认识和改变自己,实现思想境界的升华。可见,无论是对学生的个体还是对社会的整体而言,哲学教育的思想教育功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哲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哲学教育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今天专业性的哲学教育已成为冷门,普及性的哲学教育也成为一种形式教育。这当然受转型期日益浮躁的社会风气的一些影响,但更多的暴露出了当代我国哲学教育的诸多弊病。

(一)哲学教育与哲学本性的背离

霍克海默尔在其《批判理论》中曾说到:“哲学的真正社会功能。在于它对于流行的东西加以批判,哲学是不合时宜的、顽固的。”那么记住哲学知识,也就只是走向哲学的第一步,是哲学教育的基础。现实中的哲学教育并没有以哲学的本性为依托,反而出现了背离的趋势。重视哲学知识传授,轻视普遍应用的析学方法。

(二)哲学教育时代性的缺失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社会实践领域中的工作重心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移,而目前哲学教育所涉及的`问题和对象仍然是对传统社会的状态与需要,往往把过去看得比现在更重要,把本质比存在看的更重要,把原则看得比实际生活更重要,这样既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

(三)哲学教育目的与方法的错位

现阶段,哲学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以政治教育为教学目的的倾向,使哲学教育逐步成为“政治”的代名词和政治教育的论证工具,形成了以非哲学的方式进行哲学教育,甚至于把哲学课当作政治课来教的错位,一味给学生灌输枯燥的原理和僵化的教条,促使学生为应试而死记硬背原理。这样做不仅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批判思维的目的,还会使学生形成对哲学课的逆反心理。在教育方法上,教师大多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占据了主导性地位,少有的讨论方式也枯燥无味,讨论过程对学生的智力缺乏挑战性;很少从感性出发,逐层深人地探讨问题,而习惯于一上来就引人“物质”、“意识”、“主体”、“客体”之类的抽象概念,没有对现实问题的针对性,非但没有起到激活学生思维的作用,反而起着窒息创造精神的消极作用。

三、哲学教育创新的对策

(一)哲学教育理念的创新

哲学教学的改革,首先是观念的变革。由于哲学的本性是批判、超越、创新。那么,真正的哲学教育就应当从现有观念出发并离开现有观念,以现存理论的反思活动揭示出现存理论的束缚,开辟出前人未涉足的角落,而不是在于讲出多少哲学原理和记住多少哲学知识。

(二)哲学教育要与时俱进

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社会生活,哲学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直面社会和人生中人们普遍关注和困惑的现实问题,将哲学原理与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结合起来,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结合起来,与当前世界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结合起来,即把时代精神融合到抽象的哲学理论中,以时代精神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三)教育方法与模式的转变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时代视野来观察、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是哲学教育的主要使命,而要完成这一使命,只有在哲学教育中撞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兴趣。为此,必须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一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二是要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三是积极开展讨论与引导教学。即针对哲学的核心内容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通过让学生自己思考与探索,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和思维创新,提高学生运用哲学理论所达到的创新思维境界;同时老师在此过程中要积极的正确引导,巧设疑问,多予启发,让学生增强自我学习的能力。

(四)教育主体与考核方式的转变

哲学教育最根本的莫过于哲学教育者本身哲学理论理解水平与教学水平的提升,这就要求哲学教育者一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提升自己分析、驾驭现实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善于换位思考,尊重学生的思想与观点,创新教学内容,改变以往就原理讲原理的作法,把教育对象的触角伸向时代的热点、焦点问题和学生最关心的现实问题、最感迷茫的心理问题以及最困惑的社会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多视角地思考、分析问题,这样既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多样性、时代性和生动性,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哲学教育要注重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哲学教材和教程的编写工作,及时吸收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材料和新内容,让众多普遍认同的具有较强理论水平与实践性的学术成果成为教学的主体内容,不断开拓哲学教育的视野。在考核方式上,改变以往考标准化试卷的模式,形成平时讨论考核与最终或案例考核为内容的新考核模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

4.遨游于理性与智慧的海洋 篇四

——读《伊索寓言》有感 伊索寓言,被世人称为“书王” 它通过书中动人有趣的故事,表达了许多深刻的知识与道理,深入人心。是文学皇冠上的一颗最美丽的珍珠。

当你翻开伊索寓言时,一个神奇的世界就会展现在你的眼前:弱小的老鼠也能救出强壮的狮子,强壮的猎狗也会被瘦弱的狐狸打败,愚蠢的驴也当了哨兵,;胆小的兔子也当了传令兵……其中《狐狸和山羊的故事》可以说是最脍炙人口的一篇。它讲述的是掉在井里的狐狸哄骗山羊下井,然后踩着山羊背跳出了井底,却又扔下山羊自顾自走了的故事。它告诉人们: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

我在现实生活中,还确实碰见了一回“狐狸和山羊的故事”。那次我去坐公交车,车上突然有一个人说要换点零钱。我只瞥了那人一眼,便觉得它他长的贼眉鼠眼的。大概因为这个缘故,全车的人没一个人理他。那个人说的很诚恳,直到说第三遍时候,终于有一个人站了起来,说:我和你换吧!想换零钱的人好像很激动,左一声大哥右一声大哥的喊,还说可算遇到个好人了。等到他俩换完钱,那个想换零钱的人便说他有点事儿,在汽车刚一到站,就匆匆忙忙的下了车,一会儿就消失了。等到汽车又上路的时候,只听那个换钱的人说:“哎呀,妈呀这是假的” 只见他两手拿着一张百元大钞在阳光底下反复的照来照去。没一会儿,便一屁股坐在座位上说:“那些钱是给家里买东西的呀,那人那么缺德呢”我看着,心想:又一个“狡猾的狐狸”和“愚蠢的山羊”出现了。

5.西方哲学智慧心得体会[最终版] 篇五

在形势与政策课上听过郎老师的课之后,我们都特别喜欢老师的讲课风格,所以就选择了这门选修课,而且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也渐渐地喜欢上了哲学。/r/n

这门课不仅仅是西方哲学智慧,更是西方哲学与我们中国哲学的交流,并且让我们也更加得了解中国的哲学智慧。这之前从来没有自己的思想,更加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但是现在觉得真的有些思想被改变了,被升华了。让我受益匪浅。/r/n

这门课里,郎老师举了好多例子为我们解释西方哲学智慧:从周星驰讲到李小龙,从中国的老子、庄子到外国的苏格拉底、康德。以前认为哲学是晦涩难懂的,但是现在发现也挺有意思的,每节课都有亮点。以至于现在学弟学妹们问该选哪位老师的课的时候,我们都会推荐郎琦的课。/r/n

一直觉得哲学是特别神圣的科目,从高中开始老师就讲:哲学就是起源于人类精神试图超越自身有限性通达至高无上的自由境界的最高理想。现在还不是特别的理解高中老师的意思,或许我没有那样的“慧根”吧!所以一直认为哲学是我们这些平常人不可以亵渎的高贵事物,并没有深刻的思考过。哲学不像其他自然学科那样只是积累的过程,它没有定论,只有各种各样的解答方式。所以,哲学不像我们学习其他的课程一样可以学出来,它需要我们深刻的思考。后来我就问我的一位学哲学的同学,哲学究竟是什么或者是要怎么样才能明白那些我不懂的语言。他告诉我说: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在希腊文里面philosophia本意就是爱(philos)智慧(sophia)。其实觉得这个解释我早就想到了,作为英语本科生我只理解到了表面的意思,却始终不懂它的深层含义。他说智慧和知识是不同的概念,知识只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而智慧的含义太大。我想对于一个人来说,知识是可以学来的,但是如果爱智慧的话,必然想拥有智慧吧。所以我想这也是哲学家爱哲学、深究哲学的地方吧。/r/n

我给同学说我们的哲学智慧课讲到了周星驰、李小龙等著名人士,同学也问到这些名人和哲学有什么联系。是啊,在这之前把他们和哲学放到一块,我肯定不会想到他们会和西方哲学智慧有关系,但是现在只要说到他们,我就会想到郎老师讲的他们的一些事,特别是当音频和视频结合到一块儿用的时候。其中颠覆我的思想的是那首《我不是真正的快乐》歌以及MV,在我们的眼里周星驰确实是喜剧明星,而且从来都是那么快乐阳光,从来都不知道每个阳光的人背后都会有同样的灰暗,而且不是每个人的成功都是那么手到擒来,不是每个人在成功之后都可以笑傲群雄,不是每个人的成功都可以长久得不用劳动来培养。我们亦然,所以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坐享其成,安心地做自己的“啃老族”?/r/n

所以这门课不仅仅是教会我们怎样理解哲学,更是教会我们如何拥有自己的思想。哲学确实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理想的境界,但是也在指导我们向那个境界攀升。/r/n

【相关文章】西方哲学智慧之美/r/n

--送给我尊敬的郎老师/r/n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之间马上就迎来了大学的第一个暑假,也预示我大一的学习生活也告一段落了。/r/n

每天早上一睁开眼,就会不自主地回想在这一年里,我得到了什么,失去的又是什么。但是只是自己默默地纠结着,迷茫着,根本找不出那个理想的答案。或许这正是我高中的老师所说的那样,“大学,是思想过度的时期。”而我却还只是在这个过渡期里面。/r/n

西方哲学智慧这门公选课已经结束了,但是我觉得这门课老师给了我许多的启示和感悟。我不知道这些是否正确,但最最起码他们帮助了我。因此我想和老师分享一下,因为我感觉老师是一个值得倾诉的人,尽管我们只是一对只有十几节课的师生。/r/n

对老师的讲课风格,学生我真是一点瑕疵也挑不出来,用淘宝上的话说,那就是五分没得说啊!对老师的文学修养那学生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不过老师你也不要太过了哦,千万也别“北院公选课,唯老子独尊!”这样,俗话说:“低调是最牛逼的炫耀啊”。/r/n

一次在西校的东门口遇到了你,或许是因为我的举动让你注意到我,咱们还有了简单交谈,尽管你根本不认识我;最后一次见面那更是难忘啊,您的最后一次课后,那次还下了雨,我到你的办公室拷了课件,可后来晚了,不知道那个跟我一起的高三姐姐老师有没有顺利送回东校呢!(O(∩_∩)O哈哈~)从这两次见面中,更加觉得你还不错呢!/r/n

因为没有文采,所以选择了理科。藏头诗不会写,至于回文诗,更是上了您的课后才刚刚知道的,不用说,更不会写了。还是按照胡老先生提倡的那样,写点白话文吧!/r/n

对于西方哲学智慧这门公选课,上课的时候还有做了笔记,渐渐地发现笔记已经不能记下什么东西了,因为哲学家是不能光从记笔记中成长出来的,哲学智慧是不断地通过体会和感悟才能发展壮大的。只有把属于自己的感悟记下来,才会是自己的收获、所以以下都是我的心得体会了,说到说不到的地方还要郎老师多多包涵啊!/r/n

从老师的从星爷谈起到再谈星爷,这两节课中,我收获了什么是换位思考,通过改变自己所处的角色,来感受他人的感受。所谓旁观者清,对同一事物,局外人由于冷静、客观,比当事人看得清楚和全面;并且知道了哲学是个用心思考的过程,“只要用心,人人都是哲学家”;还有就是现象学,这个没看懂,也没感悟通,所以也就不多说了。/r/n

《入殓师》这部影片给我的启示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人生就像打电话,迟早都要挂;若要晚点挂,多说些废话。”或许死亡并不算什么,但是自己生命必须过得有意义,也或许自己真的不惧怕死亡。但是有时候面对别人的逝去,真的感到痛心,失落,感到生命的脆弱,感到生命的无助。我有想过,对于我来说,真正可怕的,不是死亡降临在我的头上,而是我的父母,我的亲人,我的挚友们的离开,因为这样我会感到这个世界是那么的没有意义,也就毫无有奋斗之意了。/r/n

所以我现在可以做到的就是,用自己的青春换来他们生活的乐趣,这样我也可以开心的,毫无牵挂的走的更远。/r/n

《我的女友是机器人》看过之后,给我的启示不是老师所讲的那种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或许我的哲学思想水平还未到达老师的那种高度吧。但是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给了我一种恋情的思考。考上了大学后,我感觉我的爸妈突然思想有所“进步”了,说可以带个女朋友回去。哈哈,上了大学以后,虽然我并没有完全按照爸妈的意愿再做,(因为我是复习生,第一年的高考失利之后,也自我反思了好多,也知道了自己该寻找什么)。但是我也是这么做的,我喜欢上了某个女生,而且她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梦。/r/n

正如她的名字那样吧,对于我来说那真正的是个梦吧。有时候努力真的不能够成功的,我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额,虽然喜欢,也努力争取过,也曾被那温柔的话语伤害过。但是我渴望这份爱情。现在我发现自己开始慢慢享受这个追寻的过程,或许结果对我也重要,但是这个过程也是必要的。现在的我真是“不想出现在她的世界,但是也不想失去她的消息”。我知道她现在还没有男朋友呢,现在而且对我的态度有所改变,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不再打扰她有关,反正就那样吧。有时候真想变成一个机器人,陪伴她的左右该有多好。/r/n

今年下半年我就要离开这个西校了,去宣化教学部去学习。我不知道我是否能够忘记她,希望一切的一切都没有发生过那样,但是我会想起那曾经的美好,自己也曾经青春过,努力追求过,像童话里那样的美好,尽管结局不尽人意。我会珍惜接下来的这一个月,默默地看着她没心没肺的傻笑„„/r/n

郎老师我不想写了,突然之间觉得自己很笨额,其实是还有好多话要说的,一提到伤心往事就不堪回首了,就这样吧。当真实感悟也好,当牢骚也罢了。不过上了哲学课之后,真正的体会到了哲学智慧的伟大,因为人的动力并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坚韧的毅力。/r/n

我的路还很长,或许大学只是给我了一次历练的机会,我会像老师那样的好好活着,而且会好好的活着,精彩的活着,活给自己看,我相信我的未来不仅仅是个“梦”,我会收获的更多更多,回报我的爸妈,我要带他们去各地旅游,领略一下中国的大好河山~/r/n

你说智慧可以使人长寿,但是我要说老师你也别太辛苦了。虽然学生我无缘再听您的课了,但是老师的这十几节课我会深深记住的。那个幽默的,那个给我深刻思考的郎老师„„/r/n

6.西方哲学智慧理论理性 篇六

那么, 会计这门学科到底应归属于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如果说会计是一门管理科学, 那管理科学到底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或者说管理科学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列的学科;还是说管理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的成分, 又包括社会科学的成分。当然, 追问类似的问题是哲学范畴里面的概念。在众多哲学派别的丛林中, 我们知道, 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是一元的, 统称为一元论者;而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是二元的, 统称为二元论者 (多元论包括在二元论中) 。对逻辑有所了解的人会知道, 以哲学上的二元论为基础构建起来的理论体系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逻辑缺陷, 而以一元论为基础构建起来的理论体系, 只要你承认其立论出发点便不容易攻破。所以说, 我们在本文分析时也取一元论为标准, 即会计学要么是自然科学, 要么就是社会科学。

如果我们承认会计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那它应该是完全理性的和可证伪的, 也就是说, 人们一旦发现目前的会计理论体系有缺陷, 便有义务和责任去修正和完善该理论, 直至凭人们目前的认识能力还不能发现缺陷为止。在会计准则制定中, 我们应该以“两利相衡取其重”为原则, 不断去追求会计准则标准和会计信息价值的最优结果。

相反, 如果我们承认会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那它应该是有限理性的, 即不管人们能提出什么样的会计理论体系或者模式, 总是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瑕疵存在, 这是一种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选择那种缺陷尽可能少的理论体系或者模式, 作为会计准则制定或会计信息评价的理论基础, 也就是说, 我们应该以“两害相权从其轻”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教授曾在20世纪40年代末发表了其著名的《管理行为》一书, 在该书中, 西蒙教授系统而科学地阐述了管理学研究中的次优见解, 又称为满意结果解, 也就是有限理性见解。从此, 管理学才有了理论的立足点而成其为一门科学, 而在此之前, 管理学充其量不过是有关管理的概述。

下面我们再进一步切入正题, 会计学理所当然是管理科学的分支, 尽管其借用了一些经济学的基础范畴, 仍然不能改变其是一门管理学科的本质属性, 因为它是一门应用科学。所以, 在管理学研究中通用和公认的原则完全可以应用到对会计学的研究中来, 这是个别和一般的哲学问题。

我们知道, 在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或会计基本准则中, 会有专门一章谈“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我国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归纳为:可靠性 (含客观性) , 相关性, 可理解性, 可比性 (含一致性) , 实质重于形式, 重要性, 谨慎性, 及时性。一些国家还包含一些提供会计信息的约束条件, 如提供会计信息的收益大于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等。在这些指标约束中, 最重要的两个便是可靠性和相关性。各个准则制定机构对这些指标间的不同侧重, 便形成了不同准则的风格。比如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便把相关性排在可靠性前面, 而我国的最新准则却把可靠性排列在相关性前面。当然, 这里面有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 其经济早已迈过了偏重于数量粗放型增长的阶段, 步入了以质量取胜的时代, 因而格外重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我国是不太发达或处于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 目前尚未摆脱依靠数量增长、粗放型增长的阶段, 所以, 市场上的会计信息鱼目混珠、良莠不齐, 为了规范市场, 防止会计信息领域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便对可靠性有所偏爱。

在会计准则制定或者会计信息的价值评价中, 事实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完全理性, 只有有限理性, 会计学毕竟不是数学, 会计信息虽然是建立在对数字的精确计算和排列组合上, 但其前提基础会计确认和计量包含有人为的主观假定和估计因素, 故会计信息本质上是建立在估计和假设前提上的计算和组合, 当然, 这种估计也不是毫无依据的, 而是建立在科学的统计推断上, 但是, 这是一种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仍然不存在所谓的完全理性而只有有限理性。会计信息的纯粹的客观反映是否真正存在, 在我个人是存疑的;或者说, 即使能够反映, 其成本又能否承受;即使成本能接受, 信息又是否有用 (即相关) 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相关也未必及时, 过时的信息又有何意义。整个会计准则是建立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前提下、对所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综合权衡、并由相关利益各方博弈平衡的妥协产物。在会计理论的研究中, 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标杆, 但在实际准则的制定和适用中却是个政治妥协的产物, 这点和法律没什么两样。

比如, 在一个会计主体中, 如果研发支出金额不大, 根据重要性原则, 我们即使不详细反映也不会误导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犯下显著性的错误, 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而如果研发支出金额巨大或比重很高, 那这个会计主体很有可能是高科技企业。科技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风向标, 一个国家往往会采用多种优惠政策或者法规去扶助本国科技的发展, 比如, 给予其灵活的会计政策便是优惠之一。这样高科技企业在市场上便和其他行业的竞争对手具有一定的税收优惠。

当年,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曾制定一项新的准则, 要求高科技行业研发支出和股票期权应采用公允价值予以资本化, 不得在发生时直接冲抵当期费用, 这样便会大大增加这些高科技企业的所得税收负担, 从而不利于美国高科技行业的发展。

因此, 由于人的行为的不确定性以及会计学科的本质属性, 会计信息终究是个“有限理性”的产物。

参考文献

[1]西 蒙:管理行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7.正当管理是智慧人的理性选择 篇七

智慧人不乏应有的理智

有关资料表明,冯小刚的确是华谊股东,且投资于海南旅游业;但如果以此断定其在春晚中履行的是华谊兄弟公司演员经纪人的职责,把马年央视春晚导演成了华谊兄弟公司的股东扩大年会,那也失之偏颇,至少是低估了央视的智慧。冯小刚的个人意志未必能左右整个晚会的价值取向,不能不兼顾央视的包容性。用人性假设理论来说,央视对冯小刚的聘用是基于他是一个智慧人,不乏应有的理智。

迄今为止,西方的管理理论对人性的假设都是针对劳动者的,如果将行为科学学派曾先后提出过4种有关人性的假设:“经济人”、“社会人”、“自动人”、“复杂人”用在管理者身上,颇令管理者尴尬。然而,当“国家治理体系”理念的提出,需要对管理行为进行“治理”的时候,管理者的人性假设就难以回避;如果我们想避免在性善性恶的纷争中无休止的扯皮,求同存异,那么将管理者视为智慧人则是必要的。智慧不仅仅是聪明、机心,还包括对原则的设定与变通的理智。当然,智慧相对于道德判断而言是中性的,既可能表现出真善美的一面,也可能向假丑恶方面演化,

至于显露于外的是善还是恶,除了个人品质,正取决于外界环境与当事人对外界环境的理智判断。

趋利避害是人的行为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动力,智慧人的理智是由趋利避害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在“获得收益”的条件下往往采用充分必要性论证策略,而在“避免伤害”条件下则采用充分性论证策略。相对于冯小刚而言,假如组织春晚对华谊兄弟公司有利,他就没有理由不加以利用。然而,这仅仅是就其本能而言。冯小刚的理智会告诉自己,即使想在春晚中为华谊兄弟的利益代言,那也必须是正当的,即进行正当管理;否则在众目睽睽之下反而会偷鸡不成蚀把米,得不偿失。这实际上是理智层面的趋利避害,与质疑者按照其本能做出的判断不是一回事。所谓正当管理,指的是管理行为中具有相当程度的正当性。只要质疑者无法就这种正当性本身进行证伪,冯小刚趋利避害的价值取向就无可厚非。

取之有道才是根本出路

从财报的角度进行分析,华谊兄弟似乎陷入了在影院急速扩张中出现亏损等困境。但这不能作为冯小刚一定要在主导春晚时进行不正当管理或者不当管理的必然理由。作为一个智慧人,需要理智分析华谊兄弟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假如华谊兄弟出现亏损是影院急速扩张造成的,那么他在春晚中为华谊兄弟代言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颓势。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当管理者遭遇了不当对待,比如受到权力寻租的阻击等等时,他们会转移这种攻击行为,由此构成不当管理的前因变量。实施不正当管理的前因变量同样如此,但也不能无的放矢。

8.《中国哲学智慧》 篇八

(2005年制定)课程编号:310061 英文名:The Wisdom of Chinese Philosophy 课程类别:通识教育选修课 学分:2学分 课时:36课时 主讲教师:谢树放

选定教材: 向世陵.中国哲学智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课程概述:

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是智慧之学。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思辨的结晶,它历经数千年的漫长历程,逐步形成了自己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哲学智慧的鲜明特征,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宝库。本课程以中国哲学学派与哲学思想发展为主要线索,力求体现中国哲学智慧的连续性丰富性与多样性,力求将知识传授与智慧开发结合起来,突出介绍每一时代中国哲学思维的智慧精华,以使学生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精华有所感悟与把握,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所帮助。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教学,须使学生了解中国哲学各历史时期主要流派的思想智慧的精华,了解有代表性的中国哲学家的主要哲学智慧观点,使学生增强哲学思维,丰富哲学智慧,以促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并引导教育学生联系实际,弘扬精华、剔除糟粕,以达本课程的实践指导目的。教学方法:

中国哲学智慧宝库博大精深,有限的课时决定本课程的讲授只能少而精。选修学习本课程的学生须有较好的古文功底及人文历史知识,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较好完成教学任务,一须采取学生自学(课前预习)与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方法;二须在教学内容上把握重点,提纲挈领,主要向学生指明各时期主要哲学流派的智慧精华,训练学生的哲学思维,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三须力求运用启发式讲授法,力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讲授抽象的哲理;四须力求联系现代社会及人生的实际,增强本课程教学的现实现代意义。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讲 中国哲学史简述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中国哲学智慧与中国哲学史密不可分。考虑到本校学生均未开设《中国哲学史》课程,故在介绍各历史时期主要流派的哲学智慧之前,须对中国哲学史向学生作一简要介绍,以使学生对中国哲学 1 智慧的发展,对选读的各时期中国哲学智慧思想有更系统的把握,对各家之哲学智慧有更好的理解,为以下各讲学习奠基。教学内容:

一、中国哲学的源头。

新石器时期的精神文化: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

中国哲学思想在原始社会开始萌芽,哲学与宗教的联系与区别。

二、先秦哲学(殷周时期)。

商代:以神为本的意识,信天信鬼、浓厚的宗教色彩。

周代:“敬德保民”(天命观动摇 “天命靡常”“唯德是辅”,把对社会以外异己力量-天的崇拜,转为对社会的主体-人的信念)。

作为哲学理论体系出现的标志,是约在西周初出现的《易经》《尚书·洪范》。

春秋战国: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建立伦理哲学体系的思想家;老子是中国第一个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庄子把老子思想推到极致(他用诗和寓言喻意,将哲学思想体现于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之中,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萌芽)。

墨子的“兼爱”;韩非的法家思想,综合法术势的观点,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政治学说。荀子担负起对先秦哲学批判总结的使命,综合儒法思想。

三、两汉经学――是以先秦儒家思想为经典发展起来的经院哲学体系 中国哲学在先秦学术大发展基础上以儒家为主所进行的第一次综合。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说,“三纲五常”说适应大一统帝国专制政治,经学与谶纬相互结合,神学色彩。

四、魏晋玄学――是以道家思想为经典发展起来思辨哲学 中国哲学以道家思想为主儒道互补所进行的第二次综合。

激烈社会震荡,儒家名教的危机需要新的哲学理论,于是“援道入儒”,以老庄道家思想解释儒学(易),结合《周易》儒家思想创立的一种更哲理化的新的哲学理论。

五、隋唐佛学――中国哲学以佛教哲学为主的儒、释、道融合的第三次综合。

中外文化的首次交汇-佛教中国化,气势恢宏的大唐文化。兼容并畜,三教并行。具有较高抽象思维能力的哲学家及哲学著作大都出现在佛教领域(华严宗的佛学理论代表中国佛教哲学高峰)。禅宗(心宗)是中国佛教一次深刻变革。

六、宋明理学――再次弘扬儒家思想吸收道、佛教哲学的某些思想,完成中国哲学的第四次综合,标志中国古代哲学已发展到高峰。(中国哲学的发展:儒-道-佛-儒)。

理学创始人北宋周敦熙、张载(唯物主义)、二程兄弟(唯心主义)后分化为朱熹为代表的唯理派(客观唯心主义)与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唯心派(主观唯心主义)。

理学深入探讨了人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涉及到本体论、心性论和伦理观等领域。心性论是理学核心,理学的特点是把世界观与人性论有机结合起来。天地之理是人性道德的根源,把封 2 建伦理纲常神圣化。

七、明清之际的启蒙哲学思想-传统文化的转型。

列强入侵、西学东渐、危机四伏, 传统文化的转型不可避免。就是在这样一个激烈的社会转变时期,黄宗義、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对空谈心性的理学心学展开了全面批判,主张建立注重实际的经世致用之学,对封建专制制度予以抨击,倡导民主思想,为中国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思想来源。

八、近代哲学的思想变革—资产阶级新学。

在帝国主义侵略、国家危亡之时,中国近代的爱国者和有识之士奋起批判保守的封建主义思想寻求救国救民的思想武器,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民主进步思想。

十九世纪末的维新派思想家:康有为、谭嗣同维新变法的哲学智慧。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家:章炳麟与孙中山。思考题:

1、作为中国哲学理论体系出现的标志是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是什么?

2、试说两汉经学的形成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3、试说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

4、近代哲学(资产阶级新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是什么?

第二讲

中国哲学智慧的总体特征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鲜明的哲学传统。中国古代哲学智慧与西方哲学智慧既有相通又有区别,有其独特的思考与表述方式。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的思想内涵有一总体把握,对中国哲学智慧不同于西方哲学智慧的民族特色有一较好的认识,也为学好以下各讲了解认识各历史时期各家主要哲学思想打下基础。教学内容:

中国哲学是植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之上,服务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的意识形态,这是我们理解中国哲学智慧特征的一个总的前提。

中国哲学智慧总体特征主要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重人生重社会轻自然的哲学视角,中国哲学的伦理化。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方式三大方面的思考与总结,不同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关注焦点。中国的哲学家着眼于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探讨。中国哲学可谓是政治哲学、伦理哲学,而从根本上说是伦理哲学。“三纲五常”既是伦理也是政治原则规范,又具哲学意蕴。

二、重血缘重家族重农轻商重本抑末的社会心理、习惯。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传统的重要社会根基,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氏族宗法血亲传统的强固力量和长期延续。儒家仁学是建立在亲子之爱的血缘情感心理基础之上。可以说血缘基础是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整个传统思想的根基方面的本源。

中国社会的传统习惯、中国人的心理情感多与之有关,并有积极与消极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三、排斥“天神”主宰的宗教信仰,中国哲学的实用理性。

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哲学,它虽与中外宗教思想相互既斗争又吸收,具有神的成分,但其理性的哲学理论占据更高的地位,注重现世现实的社会人生的实践理性的思考,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因此,它从本质上说是非宗教的,中华民族也因此而具更多的哲理睿智。

四、天人合一,整体统一的思维方式。

中国儒家重人生、人道,其哲学本体论的依据则在“天人合一”的天道观。《周易》构建起包罗天地人宇宙万物相互联结的整体统一系统结构。

中国哲学一般缺乏严格的逻辑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讨,更多显示其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

五、中庸的哲学智慧,和谐的理想境界。

中华民族是一个尚中的民族,中国哲学中对“中”的理解比之西方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儒家视中庸之道为大德大智慧。

“和”也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经典概念,中和是真善美的统一。

六、自强不息,乐天乐观的宇宙人生观。

中国哲学的重人生重现实,重理性的特点,决定了它的乐天好善的宇宙观人生观。“天地之大德曰生”,在中国哲学中,‘天道’本是“生生”是善,恶不是其本质而是派生从属的,罪、苦亦然。中国哲学之各家均以不同方式表达了对生命生活人生的肯定,尤儒家要求为生命生存生活而积极活动,要求在这现实的活动中、在世俗生活中取得安宁幸福,在人生快乐中求得超越。与儒家以仁为本以德立身相联系,儒家的乐观乐天的又一特点是以后天的道德修养成果,以达“内圣外王”“仁”的人生最高境界为“乐”。

七、辩证思维传统,变化发展观。

注重辩证思维是中国哲学智慧的一个重要特征。全面联系、变化发展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观点。中国哲人是以生生与变易的和合解释宇宙的生成发展和日新富有。化旧开新,变化不仅在化解过去,更表现在开辟未来。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可谓是政治哲学、伦理哲学,而从根本上说是伦理哲学?

2、试析中国哲学智慧之重血缘重家族重农轻商重本抑末的社会心理、习惯。

3、如何理解中国哲学智慧之自强不息,乐天乐观的宇宙观人生观。

第三讲 先秦儒家孔子的哲学智慧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立者,“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通过本讲的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孔子仁学思想所蕴含的社会、人生哲学智慧,辩证认识其对做人处事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与消极双重作用,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现代社会及学生自身实际,弘扬其思想精华,促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学内容:

关于孔子与《论语》的简单介绍。孔子的哲学智慧

“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是儒家思想的最高范畴,“仁”既是人伦关系、伦理精神、政治原则,又是哲学范畴,孔子的哲学智慧主要体现在其仁学思想中。了解仁学主要从四方面:

一、处人的哲学智慧:“仁者爱人”,儒家把个人看作是与他人不可分割与他人相互联系的社会中人,人须发挥人之为人的仁善本性(善性理性),通过忠恕仁爱可求得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才能由爱人而爱己、利人而益己,求得人们的共存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

二、处世的哲学智慧:“克己复礼为仁”,约束自身,讲求礼仪,在对立中求统一,使个人与社会相合相融,维护社会整体等级秩序。

三、立身的哲学智慧:以德立身,内圣外王,追求实现人生最高价值。

四、中庸的哲学智慧:中庸是儒家的大智大德,集中体现儒家的真理观、矛盾观,也体现其现实的政治伦理观、人生观,更具方法论意义,体现儒家的最高哲学智慧。

辩证分析儒家中庸的涵义、内容、实现途径,弘扬其思想精华,运用其哲学智慧指导实践,正确认识其现代意义。思考题:

1、谈谈孔子的“忠恕”之道的涵义及其现实意义。

2、试谈“克己复礼为仁”的涵义及其意义。

3、如何正确认识“中庸”之内涵?联系实际谈谈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

第四讲 先秦儒家孟子荀子的哲学智慧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孟子、荀子分别继承发挥了孔子仁与礼的学说,是继孔子之后的百家争鸣中儒家主要代表。通过本讲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了解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基本观点与异同,性善论、性恶论是他们伦理思想和政治学说的哲学基础;认识了解孟子思想中最具积极意义的精华-仁政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地位;认识了解荀子“隆礼重法”王霸统一的社会政治学说及“明于天人之分”的天人观 的哲学智慧;并教学引导学生联系全面建设中国特色小康社会实际,正确认识孟子荀子学说的现代积极意义。教学内容:

孟子的哲学智慧

一、性善养气说。

孟子的性善论,是他的伦理、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体现他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人生观,集中体现孟子做人处世的哲学智慧。主要观点:

性善论肯定人的本性即人的社会道德属性,肯定善是人的基本价值追求,歌颂了人性的美好,成为后来中国文化关于人性思考的基本线索和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基石。

修身养性、养气集义,培养崇高气节与精神力量,对后来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仁政学说。

孟子从性善论及孔子仁爱思想出发更深入广泛探讨德治的内涵,系统提出仁政学说,体现了他治国为政的哲学智慧,经剔除其封建糟粕,具超时代超阶级的积极意义,他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观,在中国历史发展中起过非常进步的作用。

必须指出,孟子的民本与我们现代民主思想有根本性质的不同,现代民主是与人权、平等、法制等近现代先进思想融为一体的。

荀子的哲学智慧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的最大代表,是先秦哲学的总结者。他继承儒家思想又兼取各家之长,是先秦百家争鸣中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在天人关系上明于天人之分的天人观及从性恶论出发提出的“隆礼重法”德法互补、王霸统一的社会政治观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智慧。思考题:

1、试谈孟子由性善论出发提出培养“大丈夫”气节的人生意义与哲学智慧。

2、比较分析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异同。

3、试谈孟子仁政学说的主要内容及现代积极意义。

4、试说荀子天人观的哲学智慧与积极意义。

第五讲 儒家经典《周易》的哲学智慧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周易》是儒家六经之首,也是东方哲学的一部最古的经典,《周易》被称为中华文化之根。通过本讲教学,要使学生了解《周易》其书的形成、基本的表达形式及历史文化价值;《易》作者以具体事物形象表达抽象概念、反映宇宙万物之道社会人事之理,以八卦阴阳表达说明宇宙万物的现象本质、发展变化的规律、动力,要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其内含的哲学思想与高度的哲学智慧,并联系实际说明、指导社会及自身的生活实践。

教学内容:

关于《周易》其书的简单介绍

《周易》是东方哲学的一部最古的经典,分经、传两部分,产生在不同时代。《易》微言妙旨,可以之解说宇宙万物、社会人事的本质、规律、动力。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关于人生、社会、宇宙的智慧渊源主要是通过对《周易》的研究而获得,《周易》是中华文化之根。

主要哲学智慧

一、观物取象,阴阳对立统一,八卦演绎,以状天地万物之事之理。

《易》作者以直观感性从复杂的自然社会现象、万事万物,抽象概括为阴阳(对立统一)两种属性两种事物,从自然界中选取八种东西作为说明世界上其它东西的根源,以具体事物形象表达抽象概念、反映宇宙万物之道社会人事之理,以八卦阴阳表达说明宇宙万物的现象本质、发展变化的规律、动力。

二、阴阳相对相依,相反相成,相推相摩,物极必反,以示天地万物发展变化规律。阴阳对立统一,是事物产生、运动变化的根源。“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阴阳相反相成,相推相摩的必然结果。

“革命”的思想是《易传》对辩证法思想的一个重大贡献。

三、太极生成论,古朴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易》所描绘的宇宙生成及家庭、社会形成,与现代进化论与唯物史观的相通。

第六讲 先秦道家老子、庄子的哲学智慧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老子是中国第一个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庄子从多方面推进了老子的学说,是道家继老子之后的主要代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了解老子把“道”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用来说明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及运动变化规律,其蕴含的哲学智慧;明确老子用柔的方法论、守弱的人生观及其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社会政治观具积极消极两重性;要使学生认识了解庄子发挥老子思想,提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认识的相对性与“逍遥”的自由观所蕴含的哲学智慧。教学内容:

老子的哲学智慧 老子其人其书

老子,相传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老子》亦称《道德经》,注释有千种之多。《老子》语精义深,辞要趣远哲学诗,其朦胧光芒(神秘气氛)经久不散、弥漫四方。

“道”的主要哲学智慧

一、宇宙观本体论。

自然无为的自然神论,老子本体论核心范畴“道”:道是天地万物产生、发展的总根源,是人们为人处事的最高原则,道具物质、精神两重性。

二、朴素辩证法(“反者道之动”)。

1、老子比较系统地揭示事物存在是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观。

2、事物向相反方面转化,物极必反、势强必弱。“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3、量变引起质变。“为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否定之否定。现象与本质的不同。“大直若屈,大巧若诎,大辨若讷,大赢若绌”。

三、用柔的方法论,守弱的人生观(“弱者道之用”)。

“柔弱胜刚强”柔之用:守曲、枉、低、敝、少、辱、贱、雌、静,退、无事、无为、不争、无私,以最终达到全、正、盈、新、得、荣、贵、雄、进、有为、有成的目的。

四、社会政治观(小国寡民 无为而治)。

反对法纪礼义、知识、技巧、无为而治;反对苛政、暴政,反对战争;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庄子 “齐物”与“逍遥”的哲学智慧

庄子继承老子关于道的学说,并从多方面推进了老子的学说,是道家继老子之后的主要代表。庄子提出许多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丰富和深化了道家的哲学思辩。

一、“齐物论”提出了对后来影响深远的认识的相对性问题。

庄子以本体论的道的无差别界限为根据,提出“以道观物”则“万物齐一”,据此,他否定人们的“小知”“有待”(是不同的主体与时空条件下形成的是非观念),而追求因循天然与“至道”相通可应付无穷变化的“大知” “真知”的至人的智慧。

二、“逍遥游”的人生哲学,绝对的自由观。

“逍遥游”的前提是“无待”即无条件的绝对自由,既要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且须摆脱内在主体意识的束缚,后来也成为道家向道教转化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桥梁。思考题:

1、联系社会与人生实际谈谈《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哲学智慧。

2、试说庄子“齐物”与“逍遥”的哲学智慧。

第七讲 两汉经学的哲学智慧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为适应西汉统一帝国的政治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两汉经学是中国哲学在先秦学术大发展基础上以弘扬儒家思想为主的第一次学术思想综合,儒家思想从此开始在中国历史上上升为封建正统思想。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对董仲舒为代表的两汉经学的形成与发展,对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正负面作用有一 8 基本认识,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在建立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帝国、在维护封建秩序中的哲学智慧有一基本认识。教学内容:

两汉经学的形成与发展

汉初“黄老之学”结束它的历史使命,适应汉帝国“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政治主张,汉武帝推行“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政策,儒家思想文献上升为封建正统的儒家经典。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一、天人相副 “人副天数”。

董仲舒对汉代达到的自然科学成就加以神学唯心主义的歪曲。在天地万物的大系统中,天是最高的主宰与创造者,天有“天意”、“天德”“天志”,人是天的缩影,“天人相副”。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都是根据天意构成的一个相互制约、动态协调的大系统。“同类相动”“天人感应”。

二、“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天意通过自然和人间的秩序体现,上天的意志通过君主贯彻,君主有代天实行赏罚的至上权威。天任德不任刑,“三纲五常“。他一方面通过天来提高人间统治者的权威,威慑、约束百姓;另方面是要借助天来威慑、约束人间统治者,倡导德治。

三、“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对阴阳五行说的形而上学改造,“阳尊阴卑“。五行相生与相胜,“三统”“三正”的循环论的唯心史观。思考题:

1、儒学何以成为经学?试析其正负面历史意义。

2、试说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的主要内容。

第八讲 魏晋玄学的哲学智慧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魏晋玄学是在社会动荡、名教陷入严重危机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道家学说来解释儒家思想的比较精致的思辩哲学。通过教学,须使学生了解魏晋玄学形成与发展的概况,认识了解玄学关于名教与自然之辨、本末有无之辨、言意之辨所体现的哲学智慧,认识其历史意义,以丰富学生哲学思维,并对指导现实生活实际有所教益。教学内容:

一、、本末有无之辨。

王弼的“贵无”说。开始抛弃两汉经学的神学外衣,对老子“有生于无”和道在物先的命题进行改造,从各个方面论证以无为本的精神性本体是万物的根本。裴頠的崇有论。道是一切具体事物的总和,道和万有是不能分离的万有构成道的基础,有是“理”的本体。

郭象的独化论。“有”是绝对的,否认在万有之上有任何终极的根本,从而彻底取消了作为形而上的本体。“独化于玄冥之境”

二、名教与自然之辨。

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崇本息末”的政治主张

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不拘礼教,崇尚自然,对充满利益之争的社会现实予以激烈批判。郭象的名教等于自然,“外内相冥”用内心的无为来顺从名教制度(有),以维护封建礼教。

三、言意之辨。

荀粲的言不尽意说;欧阳建的言尽意说;王弼的得意忘象说。思考题:

1、试说魏晋玄学关于名教与自然关系的主要观点。

2、魏晋玄学关于本末有无之辨有哪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第九讲 隋唐佛学的哲学智慧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佛教在隋唐进入鼎盛时期,隋唐佛学中具思辨性极高的哲学智慧。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对隋唐佛学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主要佛教宗派的佛理有一基本了解,尤对慧能创立的“顿悟成佛”的中国禅宗有一较全面的认识,并辩证分析,以吸取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提高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教学内容:

一、法相宗的万法唯识说。

法相宗的创始人玄奘,伟大的爱国僧人和杰出的佛经翻译家,对佛教瑜伽行派的法相唯识的学说作综合性的阐述。

“三自性”说解释事物的空幻和假有;“唯识四分”对各类意识结构层次的分析。

二、华严宗的圆融无碍说。

佛的境界是一切差别的事物无尽缘起、周遍含容的大法界,一切事物都是相即相入、园融无碍的关系。“四法界”说;“六相圆融”说。

三、禅宗的顿悟成佛说。

关于禅宗的来历,慧能,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一)、关于成佛的根据。

“自性是佛”人人皆有佛性,佛性无生无灭,是真实本体,本来清净。烦恼“本无今有”掩盖佛性。“万法在自性”自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10(二)关于修行的方法。

“自悟自修”的心法,实现内心世界的自我转化。“自我超度”,“法无定法”。(三)关于解脱境界的观点。

“顿悟成佛”、“无心无得”。成佛解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它是人的内心在瞬间实现的根本质变,是没有意志努力和人为控制的心理状态,是内心对包括佛法在内的一切执著的舍弃。思考题:

1、华严宗怎样看待本质和现象及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2、为什么说慧能创立的中国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次深刻变革?

第十讲 宋明理学的哲学智慧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宋明理学是中国儒家学说历史发展的顶峰,它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重大影响。通过本讲教学,要使学生了解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的大致过程,认识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周敦熙、张载、二程、朱熹、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及其在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教学引导学生辩证分析正确认识宋明理学的社会历史意义。教学内容:

一、周敦熙的太极人极论。

《太极图说》描述了一幅系统的宇宙形成模式,说明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统一在无极、太极,是物质还是精神为本体,之后宋儒发挥从二方面发展。

二、张载的元气本体论与人生境界说。

(一)太虚即气的气本体论。张载对哲学的主要贡献在天道观,第一次提出关于气的系统的学说,创立了元气本体论,以气一元论阐发了对立统一的思想,在天道观上基本上做到了朴素唯物论与朴素辩证法的结合,以此为武器批判道家和佛教的唯心主义。

(二)人生境界说。“民胞物与”的仁爱观和“为天地立心”的使命感。

三、程朱理学。

二程兄弟发挥周敦熙的唯心主义,把“天理”作为他们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创立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宇宙观。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对北宋以来的理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创造性的全面总结,从而建立起以理为最高哲学范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天理本体论。理(形而上)气(形而下)不可分,理气是体用关系,理气相依,理主气从,理是本,是动静的本体,是宇宙本体。

(二)格物穷理的道德认识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三)心性论是理学核心。理学的特点是把世界观与人性论有机结合起来。天地之理是人性道 11 德的根源。伦理观上,探讨的核心问题是“理”和“欲”的关系,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把封建伦理纲常神圣化。

理学归根结底是为维护封建统治,但它强调人必须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强调做人的精神追求,人必须不断自我完善,这些观点至今仍有合理性。

四、陆王心学。

陆九渊是心学的创始人,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一)、心本体论。心理为一,心外无物。(二)、存心去欲的修养论。

(三)、致良知说。良知与天理、本心相通,是天赋的理性,是道德意识的主体与判别是非的标准。思考题:

1、试说周敦颐的太极人极论的主要观点。

2、如何理解张载的人生境界说?

3、试析程朱理学的天理本体论。

4、如何理解王阳明心理为一的致良知说?

第十一讲 明清实学的哲学智慧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明清实学是兴起于明末清初的强调务实、注重实用的哲学智慧,是中国哲学智慧的新发展。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对明清实学的兴起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过程有一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认识明清实学主要代表人物在哲学、政治、经济、伦理诸方面的思想观点,尤须认识明清实学中民主政治思想的思想精华及其历史意义。教学内容:

一、东林新风的兴起。

二、黄宗羲的经术经世说。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政治思想;“工商皆本”的社会经济思想;“一气充周”的自然哲学

三、顾炎武综当代之务的经世致用说。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民权思想;“综当代之务”的实行思想。

四、王夫之的“诚者实有”与“天下大公”的气学实学。

“诚者实有”的气本论;“敦诚不息”的方法论; “理势合一”的历史观;“天下大公”的社会政治论。思考题:

1、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民主思想有哪些内容?有何历史意义?

2、怎样理解王夫之“诚者实有”的气本论?它的思想史意义如何?

第十二讲近代新学的哲学智慧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康有为、谭嗣同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是近代新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康有为作为戊戌变法运动的领袖,他为论证变革的必要所提出的天道“变易”观,是其推行改良主义变法运动的哲学根据与理论基础,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的积极进取思想;要使学生了解谭嗣同仁学的哲学内涵,认识到“通”是谭嗣同“仁”说的第一要义,他所说的“仁”实际是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代名词,反映了他的激进的资产阶级维新变革思想,有其积极进步意义。教学内容:

康有为的变易和进化的宇宙观、社会历史观。

一、康有为维新思想的时代背景。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形势,为拯救民族危亡,他发动领导变法运动,需理论依据。

二、他的变易和进化的宇宙观、社会历史观。

他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和中国传统的“变易”思想相结合,论证他的变易和进化的宇宙观、社会历史观。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的积极进取思想。

谭嗣同仁学的哲学智慧

一、谭嗣同其人简介。

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在强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时代氛围中,他从传统旧学转向新学,政治上力主变法图强,成为我国近代反封建思想家,激进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政治家。

《仁学》是谭嗣同的主要著作,论述了谭嗣同哲学思想的基本要点。

二、《仁学界说》的主要哲学思想。

谭嗣同的“仁”说的第一要义是“通”。“仁”将天地万物、人我通为一身,化为一体。他所说的“仁”实际是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代名词,在当时政治斗争中有进步意义。他把“仁”看成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他把一切物质(“以太”)等同为精神,实在的物质世界被宣布为空灵的心力意识,体现了谭嗣同哲学思想中的主观唯心主义、宗教唯心主义的性质。思考题:

1、试说康有为为论证变法的必要所提出的天道治道“变易”观的主要内容。

2、试说谭嗣同“仁”说的第一要义 “通”的涵义。

附录:参考书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一、二、三、四册),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毛荣生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朱伯崑主编《易学基础教程》,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

8、刘梦溪:《学术思想与人物》,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9、錢浩主编《中国通史》,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10、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11、何光沪 许志伟主编《对话:儒释道与基督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2、陈卫平郁振华:《孔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3、谢尨编《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新论》(北京大学名教授讲演录),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罗国杰主编《中国传统道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5、蔡方鹿:《中华道统思想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执笔人:谢树放

20011年1月 审定人:许苏静

20011年1月

人文社科部负责人:叶昌友

9.论西方语言学中的理性主义 篇九

一、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是欧洲语言研究的发源地。古希腊人的语言研究常常与哲学研究难解难分, 语法被当作哲学的组成部分。古希腊最早接触语言问题的是一批哲学家, 他们把语言问题当作哲学问题的一部分看待,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语言现象。公元前4世纪, 古希腊哲学进入系统化时期, 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总结了以前各派的哲学思想, 创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柏拉图创立了“理念论” (又称形式理论) , 他认为理念存在于感官事物之外, 普遍存在于个别之外。他认为理想的世界存在于被智慧捕捉到的理念之中, 从而奠定了西方理性主义和形式主义研究范式的基础。柏拉图为了论证其理念论提出了“回忆说”。他认为, 人的感觉只能认识变灭的、不真实的事物, 而不能认识永恒的、真实的理念, 人们关于理念的知识通过回忆才能获得。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唯理论“天赋观念”的雏形。受认识论的影响, 柏拉图在语言研究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理性主义倾向。他认为真实存在的是事物的本质, 即他所谓的理念, 理念世界只能由思维来认识, 而知识也就是对理念的命名;意义在于语言 (名字) 和事物间的“自然关系”, 似乎由认识者对着理念说出便成。[3]

古罗马与古希腊来往已久, 到公元3世纪古罗马帝国征服古希腊城域之后, 古希腊虽然是战败者, 但是它的科学文化却对古罗马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古罗马人所用的拉丁语与古希腊语的结构比较接近, 所以古罗马人在继承古希腊人的学术和艺术方面成就的同时, 也把古希腊人关于语言学的思想争论和语法范畴运用到对拉丁语的研究中去。沿用希腊语法理论和语法范畴描写和分析拉丁语是古罗马语法研究的特色。因此, 其认识论的基础主要是经验主义。

二、中世纪

中世纪学术的突出特点是, 教会势力增长, 并且左右着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公元11世纪到14世纪, 基督教势力强大, 经院哲学达到全盛。

这一时期在语言学上最值得关注的是经院哲学影响下出现的由摩迪斯泰学派的学者们建立的思辨语法。思辨语法遵循理性主义传统, 它是把普利西安和多纳图斯对拉丁语语法的描写融入思辨哲学体系的产物。与过去单纯教授学生不同, 在思辨语法学家看来语法的理论基础应当属于哲学家的研究范围。于是, 哲学在语法研究中的地位得以确立, 并导致了普遍语法观念的产生。在中世纪, 拉丁语是当时唯一的学术语言, 思辨语法学家虽然用拉丁语写作, 甚至举例也使用拉丁语, 但是, 他们却试图对拉丁语语法所体现出的规则赋予一种普遍的有效性。从12世纪开始, 思辨语法学家不再满足于对语言现象的描写和说明, 而是要探索语言的内在原因和深层的语言理论问题。如果说以普利西安为代表的古典语法学家及其拥护者面向语言材料, 其材料主要来自文学文献和古典用法, 那么, 思辨语法学家则主要面向语言理论。此外, 在例证的选择上, 思辨语法学家也呈现出理性主义倾向。他们几乎用程式化的形式编造自己的例句, 不考虑实际的言语, 也不管适用的情境是不是可能。

三、文艺复兴时期及以后

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14世纪的意大利, 逐渐波及整个西欧, 16世纪达到高潮, 16世纪末接近尾声。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学的伟大文化运动, 是一个自我觉醒的时代。极力宣扬人文主义, 提倡以人为本, 反对宗教桎梏, 要求个性解放, 提倡研究古典希腊和罗马的哲学、文学和艺术, 追求科学知识, 主张客观的科学调查研究, 是当时的总体精神面貌和基本科学特点。

到文艺复兴后期, 欧洲的自然科学 (尤其是力学、天文学、数学) 的发展和研究方法, 对哲学产生了极大影响。一方面, 当时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实验和分析, 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哲学上的经验主义。另一方面, 自然科学的发展, 要求从哲学上进行概括和总结, 要求提出新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和途径。在这个基础上, 产生了哲学上的理性主义。

在理性主义的影响下, 一些语言学家认为, 人类或者至少是达到文明程度的人类, 具有一种普遍的思维结构。这种普遍的思维结构基本上可以独立于任何语言。因此, 可以用一种普遍的语法表达。就这个问题, 英国的维尔金斯的《论一种真正的文字和一种哲学语言》是同类作品中最有影响的。他提出了编制“世界通用语法”的设想。在他看来, 这种“语法”应当包括能够满足所有交际需要的各种词类及简洁的句法规则。他的目的是想建立一种所谓的“哲学语言”, 这种语言结构严密, 而且具有一套适用的原则, 这种语言既可以写, 又可以说, 全世界各民族的人都能够用它交流思想。然而, 维尔金斯等人的设想是天真的, 他们没有能够创造出什么“哲学语言”。但是, 他们的努力说明当时的语言学理论有了新的发展, 他们是在探索语言到底是如何构成的。他们相信不论讲哪种语言, 人类都具有一种相同的思维结构, 所以人的思想才能够用一种普遍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观点也正是法国波尔—罗瓦雅尔学派的指导思想。波尔—罗瓦雅尔学派以笛卡儿的哲学为基础, 认为人的理智高于一切权威;因为人的思维和理智是相同的, 表达思想的语言也应该有相同之处。他们试图阐述语法的普遍原则, 揭示存在于一切语言中的语法在表达思想上的一致性。[4]

四、17、18世纪近代语言学时期

17、18世纪是欧洲各国哲学发展上的重要阶段, 当时在认识论的研究方面, 经验论者和唯理论者展开了对人类知识起源的讨论。哲学家在讨论这一问题时, 时常涉及语言问题, 并特别就语言的起源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争论。最先详细论述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的是英国的哲学家洛克。在洛克的《人类理解论》出版后不久, 德国的哲学家莱布尼茨就开始写作《人类理智新论》。在关于语言问题的认识方面, 他们的观点既有相似之处, 也有不同的地方。其中的不同之处正是洛克的经验论立场和莱布尼茨的唯理论立场相互对立的反映。18世纪下半叶, 人们普遍对语言的起源问题产生兴趣, 赫尔德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语言起源理论, 虽然用词激烈, 但并没有背离唯理论观点。

这一时期, 普遍语法哲学理论在英国的杰出代表是詹姆士·哈里斯。他将其普遍语法理论建立在亚里士多德学说的基础上, 但又非常了解和重视各种语言的表层差异。他反对当时英国流行的经验主义态度, 捍卫天赋观念的思想;而且在坚持普遍语法观点的同时, 还认为人类建立普遍或一般概念的能力必定是神授的, 词则是这些概念的符号。

此外, 洪堡特是生活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语言学家, 他的语言理论的哲学背景相当复杂。他受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另外, 他又受到18世纪理性主义, 尤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的理性主义的不少影响, 同时还接受了19世纪初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的不少观点。不同的哲学背景使他的语言理论观点表现出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兼而有之的特点。在一定意义上, 洪堡特可以说是连接近代和现代的过渡型人物。

五、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时期

19世纪语言学的主要成就集中在历史比较研究领域。经验主义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起到很大的作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注重语料的收集和对比分析, 一改18世纪关于语言起源和发展问题的理论研究缺乏足够例证支持的现状, 将理论分析建立在充分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之上, 体现出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特点。

六、20世纪现代语言学时期

西方语言学的发展在20世初出现了一个大转折:以历史比较语言学为主流的时期结束了, 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以结构研究为特征的新时期。其中的关键人物是索绪尔, 他反对只研究历史, 而不注重语言的现实结构的情况。继索绪尔之后, 结构主义语言学中影响最大的是以布龙菲尔德为代表的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他们仍然坚持经验主义的立场。布龙菲尔德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语言中可以用经验主义的归纳式作穷尽描述的地方。

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西方语言学研究的历程进行了大致的回顾。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到, 理性主义以其思辨的特色在语言学发展的各个阶段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应该认识到, 经验主义语言学派和理性主义语言学派只是就其理论倾向和侧重点而言的, 并不表示二者在任何问题上都是对立的。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例如建立在理性主义之上的普遍语法, 就借鉴了大量经验主义对语言学的描写成果。

总之, 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认识论学说, 凭借各自的优势共同构成了语言学发展的全貌, 并且加快了语言学研究的科学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蒋永福, 吴可, 岳长龄.东西方哲学大辞典[Z].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779.

[2]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31.

[3]周昌忠.西方现代语言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12.

上一篇:职业卫生下一篇:做一个精致女人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