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与历史教案(共13篇)(共13篇)
1.神话与历史教案 篇一
神话思维与转向经验的历史哲学
当代历史哲学正在经历着从“语言”到“经验”的转向.历史固然是具有文学和美学的性质的文本,但文本之下埋藏的是其经验根基.而神话思维所依托的,正是基于经验的.感知逻辑.经验转向化解了“真实性”与“话语”之争,使得历史不仅在“史实”和“表述”的意义上可能是我们的神话,在“经验”的意义上更是如此.
作 者:安琪 AN Qi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刊 名:百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BAISE UNIVERSITY年,卷(期):22(3)分类号:C912.4关键词:神话思维 经验 历史哲学
2.神话与历史教案 篇二
保罗·维恩认为, 事件本身与事件的参与者和目击者的观察不会完全一致, 是历史学家发掘和梳理了他要叙述的事件的有关证据和文献。
笔者注意到了柯文和保罗的言语里包含的动词:“理解”、“解释”、“解读”、“塑造”、“整理”、“提取”、“创造”、“观察”、“发掘”、“梳理”。每个词语都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然而带着这种抹也抹不去的主观感情去记录历史, 到底有几分可以照搬过往?
这便产生了一个问题, 历史学家的工作是真实和完整地重现过去发生之事呢, 还是舍弃一些确实存在的史实并增添一些未曾发生的事情后形成新的历史呢?在这一点上笔者的意见与作者不谋而合, 历史学家重塑的历史实际上根本不同于人们经历的历史。不论历史学家能够选择和实际选择 (能够选择的史料是曾经撰写史料的人经过选择形成的, 实际选择的史料是历史学家对于已经被选择过的史料进行再选择。就算是最初写下史料的人, 也不能完全真实的记录“经历”, 这时被记录下来的历史已经成为事件, 时隔这么多年, 现如今的历史学家没有当时的社会背景, 紧靠留存下来的并不完全真实的史料去重现历史, 可以说是真实的吗?) 的史料多么接近真实, 他们最终写出来的史书在某些方面肯定有别于真实的历史。历史学家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即使用自己的职业道德约束自己, 也已经无法避免。选择, 伴随着“经历”演变为“事件”的每一步, 也许没有明显的功利心, 却也摆脱不了潜意识里的好恶, 看到想看到的, 忘记不想记得的, 记下了想记下的、想为世人所见的, 丢弃了不愿见诸天日的经历。所以就算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照搬真实, 最好的结果也只是无限接近。其次, 历史学家知道事情的结果, 对整个事件有全方位的了解, 他们的目标不仅是要解释义和团运动本身, 而且是要解释它与之前和之后的历史进程的联系。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条, 那么那些“经历”不就是一堆杂乱无章、毫无意义的资料吗?所以在这个过程中, 为了形成一个严丝合缝的线索, 不排除历史学家“事件化”甚至“神话化”历史的可能。
再说经历者, 他们眼中的历史也未必就是真正的历史。他们虽然亲力亲为, 可他们也有选择。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情也会有不同的解读, 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撇开人, 自然会有真实的经历, 但凡有人进入, 就算让他们亲笔写下自己经历过的事情, 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版本, 甚至相悖。所以如果将人剔除, 自然有真实的历史, 可是历史脱离了人, 又怎样站住脚, 然而在人的眼中, 并不存在真正的真实。
笔者自觉有些偏激, 不承认有真实的历史存在, 便力图从作者那里寻求一些帮助, 却多少寻得了些:重塑历史、直接经历和神话化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常有的事。虽然专业历史学家花费大量时间与神话化的过去进行斗争, 或者以直接经历者不知道的方式使过去之事变得清楚易懂并富有意义, 但对大多数人而言, 经历和神话具有不容历史学家忽视的重要性和情感引力——我们也许该称之为一种主观的真实。主观的真实, 毕竟不是真正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真实。
即便笔者开始带着怀疑的眼光看几千年前的过往, 看一秒钟前的记忆, 但笔者还是愿意去接触历史, 不管是作为经历, 事件还是神话。世上难得有什么完美, 历史也是。至少, 我们还能够触碰真实。
摘要:也许会有一种演绎与想象, 恰巧最为接近真实。到底哪一个版本的历史才最接近真实?历史书上关于义和团的这段历史, 曾经是否真的作为经历发生过?而如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是作为事件的“历史”还是作为“神话”的历史?经历、事件、神话是泾渭分明的吗?许多人认为它们三者各行其道, 而笔者却模糊地看到密密麻麻的细线缠绕在它们之间, 也许那细线便是无法摒弃的人情。
3.历史神话和现代神话 篇三
一
儒教中国的衰落和崩溃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前代美国著名的汉学家约瑟夫·列文森就说过“正统的儒者由于停滞不前,正在逐渐走向死亡……它成为了一个幽灵,随着产生它和需要它的社会走向解体,只在许多人的心灵中活着,人们珍惜它仅仅因为它是儒家正统而已”。(《人性与自我修养》第200页)据说列文森对儒家传统的衰落和崩溃深表悲痛,因为他知道儒学的“归路”(theway-ack)决不是“出路”(theway-out)当儒家人道主义进入现代世界,它只能遭受与它的社会政治基础相分离的命运。这种命运在某种程度上也不能不是当今中国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命运,他们被判定生活于一种情感与理智相背反的心理困境之中,这就是它们情感上依附于他们的“历史”,但在理智上则信奉外来的“价值”。他们与儒家人道主义情感上的一致是对过去的、无用的、怀旧似的向往,而在理智上他们与西方科学价值的一致,仅仅是对现在的必然性的认识上的理解。但是,他们与过去的一致缺乏一个理智上的证明,而他们与现在的一致则缺乏感性的力量。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当今中国文化上、哲学上的真正创造性的洞见不能从它们自身之中产生,而必须靠外界的刺激,这就是说当今中国的文化思想建设必须由一个助产婆从西方世界引进来。
本书作者显然不能赞同这种普遍流行的文化选择方向。他认为,确实作为一种过去二千年中国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在传统中国有其深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基础,但是即使那些根基彻底地摧毁了,我们也不能由此得出儒家思想失去了它的一切人文价值的结论。实际上现代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在儒家思想中找到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古代智慧,而是真正的人道主义洞察力的源泉,这对他们自己的存在具有深远意义,并与他们对现代世界生死攸关的问题的认知有关。因此“一个现代中国有创造力的思想家仍然会在儒家传统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而这不仅是情感的满足也是理性的认同。”(第202页)他列举并具体研究了近代从梁漱溟、熊十力以来的一系列思想家,他称他们是“文化的保守主义者”,指出他们在特征上是儒家。在当代的历史条件下他们远离政治中心,在直接的社会影响上受到相当限制,但却充满着寓意深远的思想。他们有民族主义情绪,但是他们提出了极其重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一般地作为现代个人关注的对象,而不应仅仅作为中国人对中国现代的特殊性的反映来理解。他们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根本意义首先在于他们作为知识分子,力图克服那种认为中国文化的内在源泉已经枯竭了,因而不得不从外部引进精神资源的虚伪信念。因此,可以认为真正的儒家传统打动了熊十力他们,这种真正的传统不是儒家的历史主义、整体主义,社会学理论或文化主义,而是它的本体论眼光和哲学上的人类学。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儒家思想上与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经济、一个以家长为准绳的官僚政治和一个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有密切联系。但是似乎并不能仅仅将儒家思想表达为平均地权主义、家庭主义和官僚主义,事实上儒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精神现象。它所包涵的范围我们很难给它们进行分类,甚至含义广泛的术语诸如“宗教”、“社会哲学”、“伦理哲学”等都显得过分狭隘而不足以包括儒学所关心的问题的多样性。特别是在严格意义上来使用这些术语,这一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例如把儒家学说定义为宗教,而宗教作为唯灵论是有意识地要超脱这个俗世的,这样儒学在整个社会层面上的意义就被抛弃在外。如果把儒学说成是一种社会哲学,那么它所关心的主要的方面即自我与最抽象的普遍原则即天的联系将被忽略;如果仅仅着重强调儒学自我修养的精神力量方面,那么它的容纳整个肉体领域的完全的自我完成的意图就将被误解,另方面,如果把儒学主张人是一个社会政治的存在这方面强调得过多,那么它在以天地为体的形式中的自我超越的理想将变得不可理解了。事实上儒学已经把这整个的世界(包括人与自然、精神的物质与物质的精神)以一种特定的秩序安排在它的体系之中,在这个意义上儒学成为历史的文化人类学。现代新儒家在海外就是把儒学作为一种文化哲学来阐扬的,其中唐君毅被认为是“文化宇宙意识中的巨人”。(牟宗三语,见《唐君毅纪念论文集》)
作者在对儒学传统作创造性的解释的时候已经是在做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建设工作。他说“既然古人的思想永远不能被再现出来,那么转述他们的思想在其真实的意义上就是包含着某种创造性的活动”,(第100页)这种转述就是赋予儒家古老传统和悠久历史以现代意义。例如人性道德修养的内心体验作为儒学的哲学基础,被认为是证悟人性、物性与宇宙本性及其一致性的现象学方法,这就从中国传统的解释学进入了现代解释学过程了。事实上具有历史意识并不是使自己束缚于既定的存在的过去,而是要发展创造的能力,这种能力可能通过与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进行对话得到发展。只有通过这种对话我们的文化建设成果才能取得它应有的意义。正如宋明理学(新儒学,第二期儒学)所做的那样,现代新儒学所从事的一切不仅是个人智慧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它是历史使命的完成和历代相沿而成的传统的复兴。这样,“创造活动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与过去脱离”,而毋宁说是“那些选择了转述古人思想事业的创造性心灵渴望已久要表达的思想的新的实现”。在本书作者看来,第三期儒学的兴起关键在于对儒学传统的真义的解释,正如宋明儒学曾经借助佛学成功地解释了古典儒家的传统。
二
儒家传统长期以来被认为封建时代的官方意识形态,这是它遭受可悲命运的根本原因。然而,儒家的出发点是自我修养成为圣人而不是社会责任。儒学的自我修养导致社会责任,这是因为在儒家看来,自我修养的过程只能在社会环境中得到实施。因此儒学本体学说中修养成圣的可能性、过程及其现实性的问题应该成为现代新儒学解释的重点。
在儒家看来,孔子无疑是内圣的典范,到孟子那里内圣与外王有了有机的结合。孟子深信仁义理智是人由凡入圣的内在根据。扩充四端可让“万物皆备于我”,由内圣也就当然可以“开出”外王的事业。现代新儒家一般认为真正很好地继承孔孟内圣外王之学成为儒家正统的,在宋明理学那里是陆王心学而非程朱理学(按:现代新儒学也反对对新儒学作“心学”与“理学”的二分法)。这是因为现代新儒学和陆王心学都真诚地相信一个平常的人生活在普通的世俗社会中,通过持续不断的体验和证实自身的真实人性,就能把自己转变为美妙精巧的人的真实性,而成为宇宙中最高的感觉的存在。这就是说只要愿意,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但是圣心根植于每个人心中,是一种永远不能完成的可能性。当我们说每个人能成为圣人时,我们是在谈论人的本质结构:在本体论上人是什么和在存在过程中他应该是什么。可是事实上没有圣人,这就牵涉到人的存在过程,即在本体上人不是什么和在存在上人应该不是什么。当王阳明说每个人都是圣人,他指的是人的存在的“本体”,当他指出每个人不能完全实现其圣性成为圣人,他指的是人的发展过程的“格物”。我们必须认识到人既是确定的结构又是不确定的过程。说我是一个既定的结构并不否认人选择的自由,因为我们能够作出我们应该是什么的决定,这样的决定必然将我们的既定结构的限制转变为自我实现的工具;说我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不意味伤害我们的内在本体。无论我怎样选择与行动,我这样做与我深微的本质有关,因此自由是既定结构的组成部分,而认同又是不确定过程的组成部分,尽管结构是给予的,为了自我实现它必须经历一个转变的过程,而且由于自我的同一性,不确定的过程常常采取一个世俗的结构,这就是一个道德学习(格物致知)的过程。
如果整体地将儒学的自我修养方法概括称为“具体—普遍”的方法,那么它的具体过程将是:如果一个人要成为一个真实的人,那他就应该立志成为一个完人,而完人则意味着人的内在性和精神性的同时完成。作为内在决心的立志既是知也是行,我们只有在知行合一中才能发现内在决心的真正性质,因为自我实现的根基正是人的结构所固有的。可是自我实现并不是个体化的过程,它主要地是一个普遍共有的过程,一个人越是能深入到他的内心深处,他就越能超越他的人类学结构的限制,这个悖论蕴含着儒者这样一个信念,即人的真正的性质和宇宙的真实的创造都是以“诚”为基础的,当一个人通过自我修养成为至诚时,他就是一个最真实的人(圣人),而同时他也就投身到宇宙大化的洪流中去了。(参见本书第93页)
三
作者不止一次地征引加伯里尔·马塞尔《创造性的忠实》里的话,“现在的问题与其说是建设的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发掘的问题,现在的哲学活动被认为是深入钻研的活动而不是建设的活动”。中国儒家的哲学传统当然是不言而喻地符合这种精神的。在作者看来,现代的文化重要的不是创建,而是去深入钻研和挖掘传统,并通过现代新思维的解释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人性和自我修养》向人们努力展示了这种美好的企图,它在将古典儒学尤其是宋明儒学阐释为历史上的“哲学的人类学”时,试图揭示这种传统人本学说的现代意义。
可是作者着力区分“儒教中国”和“儒家传统”,并对后者进行现代阐释时显得十分艰难。儒家学说是企图安排宇宙人生的全部秩序并且实践这种秩序的,并且当然地被蕴涵在儒者个人的诚修至圣的内容之中,而这一些又都托附于“儒教中国”的现实生活。因此如果说基督教中世纪权威的丧失之后仍能附体于教会组织继续生存,那么脱离“儒教中国”的所谓“儒家传统”,在现代社会无疑即成了孤魂野鬼。而如果说进入后现代化社会的西方世界基督教仍能为人类提倡某种终极的家园,那么所谓“儒家传统”现在首先面临的是被逐出家园之后无家可归,而现代社会中的个人和家庭都不会成为儒家传统“借尸还魂”的工具。从现实看来任何基督教徒要成为上帝的选民都没有必要放弃做一个真正凡人的权力,然而在儒家轴心时代,任何儒家信徒在决定成为圣人的时候他必须自觉地放弃一切与此无关的事情。在“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过程中,他完全没有必要通过理论研究以及对外部世界的科学实验去走修养成圣的路。“知行合一”意味着对整个儒者的“圣路历程”进行道德判断。而由于儒学修养实践几乎囊括整个人生和社会生活,所以不能不极大地限制了道德和道德实践之外的世俗生活实践。因此在传统上它压制了儒者的理论兴趣和科学兴趣,现代任何系统的人文学说都不可能单独地从中开出。
现代新儒学从熊十力到牟宗三都像本书作者杜维明先生一样,通过深入钻研和阐扬儒家传统致力于儒学的第三期发展。他们往往从儒家文化本位的立场出发,认为现代西方文化挑战之下的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根本上就是对儒家传统的重建。现代新儒家思想家们往往著作等身,在对传统儒学的阐释中特别着意于弘扬从孔孟到陆王的心传之学。他们一反中国近千年来人们对朱学的基本立场,认为朱熹学说非儒家正统。儒学作为人本学,可以系统地表述为对作为既是本体论又是宇宙论的主动性的心的最基本的洞察(牟宗三),因此相比之下王阳明的学说要比朱熹的学说高明得多。深思现代新儒家的这种选择,不能不感到困惑。现代新儒家如牟宗三等人均主张从儒学传统中“开出”科学与民主(实际心理是即使没有也要强找出,以作为现代科学和民主的心理资源),并且主张首要的问题是从“道德主体”转出“认知主体”,这里显然有一个在儒家传统中寻找现代文化的“支援意识”的问题。现代新儒学的大量工作基于这种目的。可是众所周知,在成圣的道路上,在孟子和荀子、王阳明和朱熹之间,前者主张简易直截地向内用功夫,是完全的内在超越的方向,后者则有“格物致知”的基本倾向,即主张通过向外格致唤醒内在良知,这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外在超越的“天路历程”不无相似之处。王阳明充分发展孟子的内圣之学,虽然他个人在内圣外王两方面均有创获,但很难说他外王的功夫是他内圣的功夫所致,内圣并不可能推出外王,历史上王学发展出王艮、李贽这样的狂狷之士,但就其学说发展可能性而言,它与自然知识、科学真理、及现代工业文明是根本绝缘的。而朱熹理学格物致知的倾向则有可能使自然科学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可参见李约瑟《中国科技史》)因此似乎可以说牟宗三教授和杜维明教授捧王抑朱显然不利于认知主体从传统道德主体中开出。
现代新儒家的一个致命弱点是儒家文化的一元论。从梁漱溟到牟宗三,大都主张儒家应该或必将成为未来生活世界的唯一主宰。这确是儒学的传统。现代新儒学家大多数都继续了这个传统。与此激烈相反对的是五四以来国人激烈反儒家传统的传统,这种反传统的传统很遗憾地也继承了儒家文化一元论的传统。《人性与自我修养》一书充满了儒家传人对传统儒学的忠诚。虽然似乎并没有明显地继承这一传统,但也没有明确地反对它。事实上既然现代新儒学自称为儒学的第三期发展,就不可能打破传统儒学的体系。而不打破这个体系,奢谈其现代转化就根本不可能。从历史上看西方现代文化正因为其继承的是各自分裂的三个传统——古希腊理性传统、古罗马法律制度传统和希伯来的宗教传统——故可以从中顺利地开出现代科学精神、民主法律制度和现代宗教,中国传统儒家的人性善理论、诚明内省的修养方法、以及天人合一的道德理想境界是一个整体,因此传统儒家的现代化在当今世界文化大潮中就决不仅仅是一个“开出”的问题,必须首先打破它,进而促使其中天人相分、知行相分,进而使其中的宗教思想、伦理道德思想、社会政治思想相互分离开来,就其可能性而言为西学改造中国,建立真正现代文化体系提供一种文化心理资源和“种子意识”(这也必须借助西学之功),否则无论是“回归祖辈的文化”还是“复兴先秦儒学”都不可能实现儒学的现代化,更不用奢谈整个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但是另一方面,在现代多元文化结构系统中儒学仍然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人类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确如韦伯所描述的是从“价值理性(实质合理性)”文化向“工具理性(形式合理性)”文化的转变,中国社会长期沉浸在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的梦幻之中,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被世界远远抛在后面,因此主要问题当然是尽快“拿来”西方文化的现代化成果并同时实现从价值理性原则向工具理性原则的及时转化。但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在现代文化体系中工具理性和工业经济的成就是否就是唯一绝对的价值标准呢?从西方文化现代化的经验看,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性作为现代工商业文化的批判主体,对于维护工具理性在现代文化中的良性运转显然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这似乎也正是现代多元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样看来,儒家文化固然是孤独的,它不能不被排斥在工具理性为原则的经济文化领域之外,但它作为一种典型的“道德理想主义”的人本学说,作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安身立命的价值关怀的象征,在现代多元文化体系中无疑可以成为不可替换的重要角色。因此,作为一个传统“价值理性”和“道德理想主义”的信奉者,一方面他完全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直接间入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在这个意义上从传统儒学开出现代文化体系不可能),另一方面他应该理所当然地保护和守卫文化传统并以这种传统价值实践对现代生活的理性批判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这个意义上从传统去开出现代文化体系完全没有必要)。因此似乎可以说,“文化保守主义”(杜维明语)不能不是一切传统价值守卫者的合理选择。
4.月老神话历史传说 篇四
月老其形象常被塑造成白胡长须,脸泛红光的慈祥老者;左手持着姻缘簿,右手拄著拐杖。
月老以红绳相系男女,确定男女姻缘,体现了唐朝人对爱情与婚姻“前世注定今生缘”的认知态度。对于从前那种结婚一定要讲求门当户对的观念来说,月老的婚姻观念显然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 月老概述
月下老人,俗名柴道煌,简称“月老”。是中国民间传说中专管婚姻的红喜神,也就是媒神。关于月老的事迹,在唐代之前,并没有记载。[3]记载月老最早的文献资料出自唐代李复言的《续玄怪录·定婚店》。略谓: 杜陵韦固,元和二年旅次宋城遇一老人倚布囊,坐于阶上,向月捡书。固问所寻何书,答曰:“天下之婚牍耳。”又问囊中何物,答曰:“赤绳子耳。以系夫妻之足,及其生,则潜用相系,虽讎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 吴楚异乡,此绳一系,终不可逭。”后多用作媒人的代称。这个在月下倚布囊、坐于阶上、向月检书的老人,即是后来在民间被奉为婚姻之神的月下老人。只要其用囊中红绳把世间男女之足系在一起,即使经历“仇敌之怨,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等折磨,也会化解一切最终成为夫妻。
三、 月老历史传说
众所周知,媒人有个雅称,叫做“月下老人”,简称“月老”,他的由来,还有一段奇趣的传说。
唐朝元和二年,杜陵有个叫韦固的书生去清河访友,途中借宿在宋州宋城县南店客栈。同住客栈的张姓客人听说他还没有娶妻,说是要把原清河太守潘昉的女儿介绍给他,约定第二天早晨在龙兴寺门前碰头,告诉他女方的回音。
次日四更天时,韦固就匆匆起床赶往龙兴寺,张姓客人还没有到,倒见一须发银白的老翁坐在台阶上,倚着布袋对月翻书。他踅过去窥看,却一字不识,便对老翁说:“小生熟读经书,怎么一字不识?”老人笑笑说:“此非人间凡书,你如何识得?上面所载,是天下男女匹配的婚牍。”
韦固将信将疑,又问布袋里装的什么东西。老翁道:“是为红线,用来系夫妻两人的脚,一男一女降生时就已拴住了,以后即使仇敌之家、贫富悬殊、丑美不等、相隔万里,也必成夫妻。”韦固益发惊奇,再问:“小生的妻子应是哪位千金?”老翁翻了翻书说:“宋城南店北面卖菜陈婆的女儿便今年才三岁,十六岁时与你结为连理。至于潘昉之女,与你无缘。”
韦固暗想,她十六岁时,我已过而立之年了,哪有差这么多年的?于是说:“可否得见未来的娘子?”
老翁领着他进入一个菜市场,看到有个瞎了一只眼的妇人,抱着个小女孩蹒跚而来。其指着小女孩说:“这就是你的娘子。”韦固生气地说:“若我知书达理之人,岂能娶乡野老婆子家的粗俗女儿,不如杀了她吧。”老翁哈哈大笑:“已是赤绳系足的了,岂可逆转?”言毕飘然而去。
韦固哪里肯信?令仆人杀了小女孩,仆人胆小,只刺破了小女孩的眉间,拔腿逃之夭夭。
以后年复一年,虽有好事之人为韦固提亲说媒,却都未成功。转眼十多年过去了,韦固家未成而业已有,在相州刺史王泰手下当了参军官。王泰欣赏他才学过人,将女儿许配给了他,择定黄道吉日拜堂成亲。新娘王氏年方二八,美若瑶池仙子下凡来,韦固满意非常,夫妻相敬如宾。
那新娘眉目间总贴着一朵彩色纸花,晚上睡觉时也不取下,沐浴后还要重新贴上。韦固忍不住询问原由。回说小时候被歹徒刺伤,贴纸花以掩饰伤疤。
韦固暗暗吃惊,再问妻子身世,王氏如实道来。
5.千里眼神话历史传说 篇五
千里眼,是中国神话及民间宗教信仰中的神仙之一,常与顺风耳 一同出现,结伴而行。在明代神妖小说《西游记 》的记载中,是玉皇大帝手下的两员神将,职责是巡察人间善恶。在《封神演义 》之中,商纣王 手下有两员大将,一个叫高明 ,一个叫高觉 。高明眼观千里,人称千里眼;高觉耳听八方,故名顺风耳。这两个人原是棋盘山上的桃精和柳鬼,有很多妖术。商纣王 把他俩差往前线,协助梅山七怪之首袁洪 与周国 的姜子牙 作战,最后被姜子牙用打神鞭杀死,魂魄去了封神台,但没入封神榜。
二、千里眼概述
千里眼、顺风耳 (桃精、柳鬼)是道教中的两位守护神,地位虽然不高,流传却很广泛。这两位小神分别拥有特异功能,千里眼能够看到千里之外的物体,顺风耳 则能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中国古代的小说里很早就有他们的形象,而关于他们的来源却无法考证,到元朝(1206-1368年)时,一些小说开始以古代的两位人物作为他们的来源,他们就是师旷 和离娄。师旷 是古代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双目失明;离娄则是传说中的人物,能在很远的地方看到动物身上细毛的毛尖。后来他们被道教纳入神仙体系,成为该教的护卫神 ,他们的塑像一般安置在宫观的大门口,同时又在他们的旁边加了两位武士,合称“四大海神”。
三、千里眼历史传说
关于千里眼和顺风耳的生平传说有很多。
一为顺风耳、千里眼为兄弟,兄名高明,弟名高觉,作战身亡,魂归桃花山 ,原为扰乱地方、为害百姓的妖精,後 妈祖 经过此山,高氏 兄弟向妈祖逼婚,妈祖与其相约斗法,败则从之,胜则收其为仆,高氏同意,决战结果,兄弟落败,两位神将终成妈祖之仆随侍左右。
6.关于寓言神话历史故事成语专题 篇六
(1)、寓言故事成语:对牛弹琴、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拔苗助长、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惊弓之鸟、画蛇添足、画饼充饥、叶公好龙、杯弓蛇影、坐井观天、愚公移山、画地为牢
(2)、神话故事成语: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大禹治水
7.神话与历史教案 篇七
——编者
1804年英国工程师理查德·特里维希克设计、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投入运营的蒸汽机车,随着第一声汽笛的嘶鸣,宣告了一个时代的开始。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缕曙光,蒸汽机车使世界古老的运输方式发生了深刻的革命。多少年来,这个有灵性,有情感的钢铁巨龙,无论在平原、在山谷,在白天、在夜晚,远望它时如威风凛凛的龙头,喷云吐雾,风驰电掣;近观它时如八面声威的雄狮,隆隆作响,气宇轩昂。它的笛声响在哪里,哪里便出现生机与活力。它以其巨大的能量实现人类日行千里、移山倒海的神话。
自1952年8月1日,中国四方机车车辆厂仿制成功第一台解放型蒸汽机车,到1988年12月,大同机车车辆工厂生产最后一台前进型QJ7207号蒸汽机车,中国便结束了干线蒸汽机车制造的历史。
如今,曾作为铁路牵引主力的蒸汽机车已然成为历史,因为它噪音大、污染重。所以,目前这些蒸汽机车在铁路运输中基本下线,牵引动力为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取代。今日,人们很难再见到那拉着震天响的汽笛,在原野中呼啸而来的蒸汽机车了,它已经从我们的视野中渐渐消失。
8.大同恒山的民间神话传说历史典故 篇八
天王刚走,送子奶奶曹奶奶也临此处,一眼相中此山。命侍女埋下绣鞋作为标记。哪知所埋之地正是天王埋剑之处。聪明过人、智慧超群的曹奶奶顿生一计。不几日,天兵天将来给天王建宅院,发现曹奶奶早在这里破土动工兴建壁霞宫。
托塔天王很生气,责怪曹奶奶占了他的宝地,让她立刻停工拆除。曹奶奶不依不饶。两仙争执不休,遂去玉帝面前评理。二人分别陈述先埋信物一事,玉帝让太白金星到现场评断。太白见所控之处有天王宝剑,而未见绣鞋,断此地应归李靖。曹奶奶叫他们不要急于下结论,应继续下挖,顷刻间露出了绣鞋。太白见绣鞋在下,宝剑在上,确认这山是曹奶奶先占了。
原来这绣鞋是曹奶奶挖出宝剑后,命侍女下挖三尺所埋。当地人留传:“托塔天王一时误,太白金星老糊涂,送子娘娘施小计,壁霞宫便保留住。”
9.《古代神话六则》教案 篇九
(一)教学目标
1.在讨论等相关的活动中合作学习,把握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激发阅读 的兴趣,了解神话的知识,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和相关的资料进行迁移和查找,积累 重点文言词句。
3.学习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教学重点
把握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积累重点文言词句。教学难点
理解神话创作中想象和夸张手法运用的合理性。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引发思考,导入新课
屈原《天问》中有言:“邃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其提问 的内容是关于天地起源的。你知道有哪些神话故事可以解答屈原的问题?
——西方耶和华(上帝)创世记、我国南方神话盘古开天地、北方神话女娲造人 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八课《古代神话六则》。看看我国古代神话中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进行了哪些探源,塑造了哪些英雄形象。
二、介绍知识,了解神话的基本常识
神话是远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 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 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 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三、朗读《盘古开天地》,并借助注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阅读理 解课文,落实如下词语的理解:
混沌 九变 三皇 开辟 雷霆 四极 筋脉 地里 发髭 精髓 雨泽 黎
四、分析讨论盘古的形象及其塑造手法
1.概括本则神话叙写了盘古的哪些创世之功。第一段侧重写什么?第二段又侧重 写了什么?
——开辟天地、化育万物。第一段侧重写前者,第二段侧重写后者。
2.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盘古开辟天地前后世界的状态分别是怎样的。
——此前是黑暗、浑浊、迷茫的混沌状态,像一个臭鸡蛋一样(因为好的鸡蛋清 和黄是分明的);此后是天高地厚,“清”空万里,土地坚实。
3.再根据课文比较盘古死亡前后世界的状态分别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死前世界天高地迥,寂寥无声,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死后世界日月当空,星汉灿烂,高峰入云,江河澎湃,风云变幻,雷霆万钧,草木茂盛,矿藏丰富,黎民繁衍,生机勃勃。4.以上比较之后,你心底涌起的感情是怎样的?
——对盘古的敬佩和感激。敬佩他的神力和献身精神;感激他的创世之功,化育 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5.举例说明文中你最欣赏的夸张或想象的描写。
——“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这些语句把盘古与天地比较,夸张地突 出其身躯高大无比,极写盘古超凡的智慧和力量。文中将创世之功归于巨人盘古,体现了先民对人类自身智慧和力量的歌颂。古史把他出生的时代称做“开天辟 地”。
——第二段的想象描写将人自身器官的特点与自然万物的特点相照应,既神奇又 合理。
6.概括本则神话的主题。
——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是古人对宇宙起源的探索,对人类始祖的神化,它体现 出中华民族向往光明,为造福人类社会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五、知识拓展,导出新课内容
课前我们提到了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另外一位造物主就是女娲。
据《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 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也就是说,开天辟地刚 完成时,地上没有人,女娲便用黄土加水和泥做人,由于地太广阔,一个一个地 做人太慢了,于是女娲把绳放入泥中,然后把绳子举起来,绳子上的泥分散甩出 去,就成为许许多多的人。在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女娲用泥土造人的美妙神话故事 的几百年之后,上帝造人和其他的神造人的说法才随各自的宗教传入我国,上帝 造人和其他的神造人自然不是真实存在的事实,都同女娲造人一样是由人创造出 来的神话故事。
在我国古代神话中女娲不但是一位造物主,而且还是一位救世主,请看课文《女 娲补天》。
六、朗读课文,研究如下词语的含义 四极 九州 天不兼覆 地不周载
颛民 鸷鸟 攫 鳌 淫水 涸 狡虫
七、试将本则神话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往古之时——攫老弱。)这一层是故事的开端,渲染弥天大灾,交 代女娲补天的背景。第二层(于是——止淫水。)这一层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写女娲补天平灾。第三层(苍天补——颛民生。)这一层是故事的结局,写灾后 天下太平。
八、体会女娲的形象及塑造手法
1.第一层渲染弥天大灾的作用是什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越是灾难深重人类濒于生存绝境,越能突显女娲的勇敢无畏,拯救世界的神 力和功德。本段描写对女娲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铺垫和反衬的作用。对偶。2.找出第二层的八个动词,说说这些动词对塑造女娲形象的作用。
——“炼”“断”“杀”“积”,写出强烈的责任心、救民犯险的精神和勇敢果 决、大无畏的英雄形象。“补”“立”“济”“止”,写她从容不迫,有条不紊,救世平灾。
3.第三层语言有何特点?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六个整齐划一的主谓短语构成一组排比句,照应上文极写天下太平,展示了 伟大女神为人类生存创造的升平世界,进一步颂扬女娲的伟大功绩。4.概括本则神话的主题。
——歌颂伟大女神整治天地,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类,使民生得以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的丰功伟绩。艺术地表现出女性在远古社会劳动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 社会生活里的伟大贡献,是中华民族勇敢、善良、勤劳、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 精神的赞歌。
九、总结
如果说盘古开天辟地让我们领略的是雄壮美的话,那么他最终的结局则让我们感 受到一种悲壮与深沉的美。盘古这个创世英雄也以其彻底的献身精神将这种美深 入到后人心中,而女娲则展现了她特有的女性的魅力,那种敢于与天地奋战的雄 伟气魄更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十、布置作业
1.自己创作一则神话故事,字数不限。2.预习其他几则神话。第二课时
一、导语
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中曾这样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 干戚,猛志固常在”,诗中提到的两个神话人物是谁?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这样 可歌可泣的英雄?我们今天来共同学习。
二、教师范读,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 强调重点字词:
发鸠 柘木 喙 乌 堙 操 逐走 入日 河渭 大泽 卒 饷 跳石
三、学生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四、教师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分析人物形象及意义 1.精卫为什么要填海?它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它不甘于被海水淹死的命运,精魂化鸟,誓将东海填平报仇,同时也是替人 类除害造福,不让东海继续为患。精卫是不畏艰难,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不达 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的化身。
2.精卫的状貌、叫声、来历各是怎样的?读了这些描摹和叙写,你有怎样的感受 ?最能突出其锲而不舍精神的词是什么? ——状貌: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 叫声:其鸣自
来历: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感受:有了这些描摹和叙写给人感觉故事之真实可信,仿佛实有其事。另外,其状貌形小美丽,与东海相比更让人敬佩她的勇气。“其鸣自”,或是招魂一 般让人悲怜,或是自励一般让人振奋。既是炎帝之女又是冤魂所化,自然有了神 性,是一种不屈精神的凝聚。
——最能突出其锲而不舍精神的词是“常”。
3.刑天的名字怎么来的?他最为可贵的精神体现在哪里?
——刑天的力量太小,小得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人们只是因为他被砍掉了头才 叫他为“刑天”。永远坚定不移的斗志,顽强不屈的叛逆和反抗精神。4.你如何评价夸父追逐太阳的举动?这种精神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虽自不量力,却是豪迈的壮举。充分表现了上古人民渴求了解大自然的强烈 愿望和勇于探索太阳奥秘的雄心壮志。夸父这种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和至死不渝 的奉献精神也在时时鼓舞着我们这些时代的弄潮儿。
5.大禹为了治水都付出了哪些代价?从中体现他怎样的精神?
——禹娶妻后,冷落了妻子。“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而且 《史记·夏本纪》中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记载,说明他弃家庭而不顾。下文 “禹治洪水,通辕山,化为熊”,而使妻子“惭而去”“化为石”。妻子因其状 貌羞惭而死,可谓家破人亡。也同其父一样为治理洪水、造福百姓而付出了惨重 的代价。
——公而忘私、一心为民的精神。
6.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偷宙斯火种的普罗米修斯,请你比较一下,他和鲧有什么 异同?
——洪水是天帝惩罚人类的一种手段。中希神话皆有这一内容。不难想象,在洪 荒年代,人类经常受到洪水的威胁。
鲧受命治水。为了抗洪,解救百姓,鲧不得不去偷息壤。鲧说,此非寻常之土,名叫息壤。它能够孳生不穷,如子息一般,是天帝御水的宝物,寻常的水,可以 用寻常的土挡它,现在是天降的大灾,非用天帝的宝物绝不能治,现在竟被某偷 窃来了,这是人民之幸也。又说,此物必须偷窃,若先向人说明,或掘取的时候 有了人声,掘的人固然立即就死,那块地方亦顷刻遇到大灾,所以不能不用偷窃 之法了。
神话说,鲧是一匹白马,这白马是黄帝的孙子。黄帝就是天帝。
鲧得到了息壤,马上去堙塞洪水。这东西果然灵验,只用少许,便积山成堤。洪 水快要平息的时候,息壤被窃的事被天帝知道了。他马上派火神祝融下来,把鲧 杀死在羽山,夺走了剩下的息壤。但是,鲧的精魂不死,他的尸体三年不腐。三 年之中,他孕育了儿子禹,让儿子具有更大的神力,去完成他未完的事业。普罗米修斯与鲧的处境有些相似,希腊神话中的最高统治者宙斯规定:人类必须 宰杀牲畜向他祭祀,而且条件十分苛刻。身为人的领袖的普罗米修斯义愤填膺,决定把人类从这种沉重的负担解救出来。他偷偷登上奥林匹斯山,窃取了火种,带回大地,使备受严寒和饥饿煎熬的人类得到温饱,神王宙斯便派出天神把普罗 米修斯锁在高加索的山岩上,而且每天夜里让一只秃鹰来啄吃他的肝脏。
面对残酷的迫害,普罗米修斯并没有屈服:他的肝脏每天重新长好;他的叫喊声 使秃鹰惊慌地飞走;他的双眼始终闪着永不熄灭的火焰。
专制的天帝和宙斯对于偷窃他们的宝物的鲧和普罗米修斯不肯善罢甘休,给以严 厉的惩罚。但人们所崇敬的并非拥有赫赫权势的天帝和宙斯,而是为人们谋利的 英雄鲧和普罗米修斯。
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固然伟大,但鲧更伟大,鲧的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远远超过 普罗米修斯。鲧为解救百姓于洪水,他鞠躬尽瘁,死而不已,孕育儿子去完成自 己未竟的事业。我们的先民歌颂的就是这么一种高尚的精神。
五、理性思考,归纳扩展
1.神话故事中的事情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有可能发生吗?神话中的情节设计具有 怎样的特点呢?它是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达到这样的效果的呢?
——神话故事中的事情是现实生活的折射,但现实中不可能有那么特异的人和事 发生。
——情节离奇。——想象、夸张。
2.神话中为什么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构建情节呢?
——这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人们看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无法 解释,于是就在头脑中想象出一个具有主宰自然的伟力的“神”的形象。
3.举例说明这样的创作手法对后来的文人创作的影响。——比如:
在屈原《楚辞》中就提到了我们在上古神话中常见的太阳神羲和的形象,他是用 六条龙驾车的太阳之神。
我们熟悉的另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这样的诗 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其中的天鸡是在神树上叫醒天下群鸡的神鸡。神话除了给诗歌的创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外,在小说上也有很深远的影响。——比如:
启的出生又和我们所了解的《大闹天宫》中的齐天大圣的出生有异曲同工之妙。清代小说《红楼梦》就是以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开头的。
这样的例子在文学史上还有很多,大胆的想象和夸张为我们后来所看到的浪漫主 义这一流派奠定了基础。为包括我们上面提及的屈原、李白等很多浪漫主义文人 提供了创作的不竭动力。
六、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文章中出现的重点的文言字句,感悟了神话英雄 的英勇无畏的奉献精神。又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神话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并感受到 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对后世的影响。希望同学们在课下仍能在反复地朗读中回味先 民带给我们的思考。
七、布置作业
选出感受最深的一则,写一篇读书笔记。板书设计
精卫
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强意志的化身
人物
刑天
坚定不移的斗志,顽强不屈的叛逆和反抗精神
夸父
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和至死不渝的奉献精神
鲧禹
公而忘私,一心为民的精神 神话特点 人物——人兽合一
10.1《中国古代神话三则》实用教案 篇十
第一单元
1《中国古代神话三则》使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神话
2、了解每则神话的内容和主旨
3记住词义理解思想
一、神话:
1、是远古时代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古代选民以其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作的部落故事,是他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状况主观想像和幻想的反映。古代神话的作者是集体的古代先民。
神话产生的原因是生产力低下,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自然现象,并受到自然的威胁就通过幻想想象把自然力形象化和拟人化,这样就产生了神话。
2、神话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原始理解、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中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淮南子》《楚辞》等古代作品
神话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二、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文学常识(1)文章的出处(2)作者的姓名、字、号及朝代
2、、字、词、句——读音、书写、字词解释、句子翻译
3、段——记住每一段的段意
4、篇——(1)写作手法(2)主题思想(3)作者感情 A《女娲补天》学习要点 1 读准文章中生字字音。
2 理解每句话的含义,记住生词的含义。3 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4 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一、字音字形。
女娲(wā)周载(zài)
爁焱(làn)
颛民(zhuān)
....
鸷鸟(zhì)攫(jué)
鳌(áo)
涸(hé)
狡虫(jiāo).....
二、字词解释。
1、四极废:天地的四边都崩塌了。四极,天的四边。古人认为天的四边都有支撑着天的柱子。废,崩坏,倒塌。
2、兼覆:完全地覆盖(大地万物)。兼,完全。
3、周载:完全地载负(万物)。周,遍,全部。
4、爁炎:蔓延焚烧。爁,焚烧,延烧。
5、浩洋:广阔盛大。
6、鸷鸟:凶猛的鸟。
7、攫:用爪子抓取。
8、济:拯救。
9、淫水:泛滥的洪水。
10、涸:水干。
11、颛民:善良的人民。颛,善良。
12、狡虫:猛兽。
三、你知道下列词的含义了吗? 往古之时,结构助词“的”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用来 .
四、《女娲补天》选自:《古神话选释》。
五、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熟练复述课文内容)
上古时,天塌地陷,烈火、洪水、猛兽、凶禽威胁着人们的生存,为了解救苦难的人们,女娲不畏艰难,补天、除兽、治水,人们得以生存。
六、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河大七上
第一单元
1 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写什么的)讲述了关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
2 分析文章的结构(明白怎么写的)为什么补
怎样补
补的结果 原因(背景)过程
结局
自然环境: 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灾害:火不灭,水不息,兽食民,鸟攫老弱
女娲补天过程:炼五色石,断鳌鱼,杀黑龙,积芦灰
结果: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绞虫死,颛民生
3 理解文章的思想(清楚写作的目的)
对女娲的歌颂。表达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
八、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1、文章的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
本文通过女娲历尽千难万险而补天的过程,表现了她勇敢、善良、甘于奉献的精神,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与大自然斗争的历程。
B《夸父追日》教案
一、《山海经》:书名。18篇,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二、课文朗读: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 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 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三、疏通文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逐走:赛跑。走,跑。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欲:想要。河:指黄河。泽:神话中的大湖。邓林:神话中的森林。译文:见课本。河大七上
第一单元
四、1.你怎么看待夸父这一人物? 夸父是一个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的英雄人物。
五、文章主题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决一高低,可以奔驰于天地,可以饮干大河大江,可以化手杖为桃林,气概非凡,本领非凡。而太阳是大自然的象征,追赶太阳就是为了征服自然。
这个奇妙的神话通过叙述夸父逐日的故事,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向大自然挑战的勇气和渴望揭开大自然奥秘的决心和顽强意志。
主题:通过夸父追赶太阳的故事,表现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六、拓展延伸
现在人们常以“夸父逐日” “夸父追日” “逐日” 这些词比喻决心大或自不量力。
C《精卫填海》教案
一、整体感知
写炎帝小女儿女娃,往东海游历被淹死,但她很不甘心,变成小鸟精卫,去填淹死她的大海,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决心。
二、课文分析。
1.通过故事,我们知道了精卫鸟,那么这种鸟生活在什么地方?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
2.这种鸟外形有什么特点?叫声怎么样?
“其状如乌;文首,白会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3.为什么有这样一种鸟呢?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三、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精卫填海的精神。
这则神话表现了精卫身上具有的坚韧不拔,锲而不舍,顽强不息,勇于搏斗的精神。
精卫填海已经成为这一成语,现在用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用来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主题:本文记叙了炎帝之女在东海淹死之后,变成精卫想要填平东海的神话故事,表现了精卫勇敢无畏、顽强不息、锲而不舍、勇于搏斗的精神,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力的抗争。
四、拓展延伸。
11.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 篇十一
1.背景(1)根本原因: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直接原因:克里木战争失败激化了国内矛盾。2.时间:1861年;领导人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3.目的:巩固统治,避免革命。方式:自上而下。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内容:农民在获得解放(人身自由)的同时,以“赎买”的方式得到一块“份地”(只有使用权),仍归“村社管理”。
5.实质:是一次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与掠夺。(说明改革限度地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
6.影响(作用)(1)积极: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2)局限性:没有改变沙俄的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7.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认识:俄国改革抓住了历史机遇,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是本国重要转折点。启示: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只有不断变革、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发展。二、美国内战(又称美国南北战争)——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
1.根本原因:南北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存废问题。
2.直接原因(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3.时间:1861—1865年;领导人物:林肯。4.内战爆发标志:1861年南方发生叛乱挑起内战。
5.经过:内战初期北方失利,为扭转战局,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两个法令。重要文献:《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内容:从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南部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一律获得人身自由。作用:提高林肯威信;调动人民积极性;扭转了战局。6.结果:北方胜利。性质:美国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7.影响:(1)废除了黑人奴隶制;(2)维护了国家统一;(3)为美国后来成为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8.林肯:(1)主要贡献:赢得内战的胜利;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国家统一。
(2)评价:是美国历杰出的政治家,领导北方人民赢得内战的胜利。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为美国历史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成为美国历总统之一。(3)学习品质:①个人奋斗,坚忍不拔的精神;②为国家利益社会发展进步而献身的精神。
9.有人认为废除黑人奴隶制后美国黑人从此得到彻底解放,你怎么看?答:这个观点不正确,因为黑人奴隶只获得人身自由并没有民主权利,仍受到不公正待遇,种族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10.北方胜利的原因:(1)北方实力远胜于南方;(2)人心向背:北方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废除黑人奴隶制而战,具有正义性。(3)采取有效措施: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得到民众支持。(4)而南方叛乱,分裂国家,不得人心,失道寡助。
11.“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不望房子崩溃,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林肯(1)材料中所说的“裂开的房子”是指:美国南北不同经济制度矛盾。(2)林肯当选总统后,首要完成
的任务是:维护国家统一。是通过美国内战解决的。方法:武力(军事力量)。三、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
1.背景:内忧: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封建专制闭关锁国(封建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外患:美国打开日本国门,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2.倒幕运动:主力:中下级武士(倒幕派,改革派);结果:幕府统治被。3.明治维新(1868年)(1)目的:“变法图强”、“富国强兵”。(2)人物:明治天皇。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内容:①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②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近代工业;
允许土地买卖;③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常备军(皇军);④文化教育上:提倡“文明开化”,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发展近代教育。——是最有远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其中向西方学习的措施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派遣留学生;实行征兵制,建立常备军;派出使团出访欧美,学习经验和治国方略。
(4)1889年日本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开始有限的宪政统治。
(5)影响:①使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②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第一强国;③但也走上对外殖民
扩张道路,成为亚洲和平的新威胁。
4.日本明治维新的启示:①要善于学习与借鉴先进文明,根据国情有选择取舍;②要重视人才科教兴国。6.日本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对外政策的变化:之前是闭关锁国,之后是对外开放并侵略扩张。四、第二次工业革命:1.时间:19世纪70年代。2.标志:电的发明和使用。3.特点:以电为核心的革命,电力得到广泛应用。4.时代:“电气时代”。
5.表现(内容):①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电力、石油);②新机器、新产品的创制(内燃机、柴油机);③新交通工具的出现(汽车、飞机);④新通讯工具出现(电话、电报)。6.主要发明及成果:①爱迪生(美):电灯、留声机等,被称为“发明大王”。②卡尔?本茨(德):第一辆使用汽油内燃机的汽车(“汽车之父”)。③福特(美):首先在汽车生产中使用流水线装配工艺。
④莱特兄弟(美):发明飞机(被誉为“航空飞行器的先驱”)。⑤奥托(德):第一台煤气内燃机。7.汽车的普及,人类在交通运输领域进入“汽车时代”。影响(作用):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改变了人类社会面貌和生产方式。方便人们出行、扩大人们视野、密切了人们之间的联系,促进经济的发展。8.西方国家率先进入电气化时代。电力的使用,使人类在材料领域告别“棉花时代”,进入“钢铁时代”。现代工业崛起的标志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的到来。
9.划分两个不同时代的革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由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跨进“电气时代”。10、影响:①经济上: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加,生产领域出现垄断组织;②政治上: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统治基础扩大,社会相对稳定;③文化上:西方国家开始走上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文化水平上升,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并没有根除资本主义社会原有的弊端,仍是人剥削人的社会,贫富差距悬殊。
11.工业革命的启示(结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对国家而言: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人才。对个人而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五、第一次世界大战(197月——1911月)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具体原因: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疯狂扩军备战。①两大军事集团是:同盟国(德、奥、意)和协约国(英、法、俄)(性质:军事侵略性集团)。②两大事集团形成后的后果(影响):疯狂地扩军备战,使世界局势日益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③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的“火药桶”,是列争强夺的焦点。
3.直接原因(导火线):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夫妇)。4.开始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5.交战双方:同盟国与协约国;主要战场:欧洲;主要战线:西线。
6.一战的转折点:凡尔登战役(一战中最残酷的战役,伤亡人数最多,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说明战争的残酷性)。结果:德军的进攻被遏止,法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7.结束标志:以同盟国战败而告结束。8.性质:帝国主义间的掠夺战争。(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9.一战的启示(影响、灾难):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是人类文明的一场浩劫。所以全人类应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树立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意识。世界要和平、和谐发展。
12.近代科学与文化历史教案 篇十二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科学、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主要作品及其代表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和梵高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基本素养和情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勤于探索、谦虚谨慎、敢于捍卫真理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的主要成就。
难点: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梵高艺术画派特点。
二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据传说,有一天傍晚,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乘凉,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落在他身边。牛顿看见后,反复思考苹果掉落的原因。在“苹果落地”的启发下,经过专心研究,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受到了怎样的启发?万有引力定律是怎样的一个定律?这与牛顿观察“苹果落地”有怎样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近代科学家及其主要成就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史料,了解牛顿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的杰出成就,认识万有引力定律在物理学上的重要贡献。材料展示: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了运动三大定律,高度概括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英国天文学家哈雷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计算并成功预言了彗星的回归时间,这颗彗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设问:牛顿出版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哪些科学理论?对“哈雷彗星”的预言说明了什么?提示: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了运动三大定律。“哈雷彗星”预言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成功范例。牛顿的主要成就:英国科学家,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认识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及其理论贡献。设问:图一漫画英国神学主教为什么要讥讽达尔文?图二自然和社会法则是怎样的?提示:(1)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认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不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它向“上帝造人说”发起了挑战。(2)达尔文提出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达尔文的理论贡献:理论著作《物种起源》;核心理论“进化论”。
目标导学二:近代文学巨匠及其文学成就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巴尔扎克文学作品,赏析其作品的思想内涵。材料展示:《欧也妮·葛朗台》是《人间喜剧》中的经典篇目。葛朗台是个被金钱异化了的吝啬鬼,靠投机钻营发了财。为了金钱,他甚至把女儿当诱饵,诱惑求婚者,从中渔利。葛朗台弥留之际还想把神甫的镀金十字架抢到手,因用力过猛而一命呜呼。葛朗台给女儿留下了巨额财富,可女儿已失去了青春、爱情和幸福。设问:《人间喜剧》是怎样一部作品?《欧也妮·葛朗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怎样的社会问题?提示:《人间喜剧》是一部小说集,内容可归纳为贵族衰亡、资产者发迹和金钱罪恶三大主题。《欧也妮·葛朗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丑恶现象。
13.大同恒山的民间神话传说历史典故 篇十三
相传古代浑源城里有一个美丽的少女。一年夏天,她年迈的母亲得病,少女就和嫂子一道上恒山为母亲采药。不料刚走进幽深树林,便撞见了一只恶狼。只见恶狼张开血盆大口,朝她们扑过来。就在这危急时刻,有一个年轻人听见姑嫂二人的呼叫声,就从后面赶来,挥舞木棒,赶跑了恶狼。姑嫂二人非常感激,连连向青年道谢。言谈之中得知这个青年是在恒修庙的画匠。少女见他容貌英俊,言谈举止又十分稳重干练,不由产生了爱慕之情。好心的嫂嫂看出了小姑的心思,就在一旁穿针引线,帮助小姑与画匠定了终身。
谁知好事多磨,祸从天降。浑源县的少爷久闻少女美貌出众,便要娶她为妾。而少女的父亲也嫌贫爱富,贪图县太爷家的钱财,又是打,又是骂,逼着女儿进火坑。少女无法忍受,连夜逃离家门,上恒山去寻找画匠。贤惠的嫂嫂怕小姑发生意外,也急忙跟随上山,暗中保护小姑。 然而,不幸的是,少女跑遍了恒山山岭,也不见画匠的身影。这时,知县的少爷又率领家丁追来。眼看着如狼似虎的家丁们步步逼近,少女心一横,就从这万刃峰顶跳了下去。嫂嫂赶到崖顶,不见小姑踪影,四处寻找,不料一失足也跌入崖下。姑嫂二人的事迹感动了北岳山神。北岳山神施展神法,使少女化为百灵鸟,嫂嫂化为找姑鸟,日夜形影不离,飞绕此山,凄凉的叫声不绝于耳。“舍身崖”便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