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策划的基本要素(精选8篇)
1.营销策划的基本要素 篇一
电视节目策划基本要素
第一部分:现实环境
十四、诉求对象
八、节目标准
一、背景浅析
十五、节目长度
九、制播周期
二、企划动机
十六、单集节目构成十、工作人员设置
第二部分:节目设定
十七、播出时段
第四部分:行销宣传
一、节目名称
十八、播出次数
一、节目优势分析
二、节目类别
十九、节目集数
二、节目市场分析
三、节目主旨
二十、制作方式
三、广告市场分析
四、节目目标
二十一、版权所有
四、节目宣传片规划
五、节目定位
二十二、合作方式
五、节目预告带规划
六、节目形态
第三部分:摄制策略
六、宣传推广规划
七、节目内容
一、主持人
附 篇
八、节目特色
二、节目顾问
一、企划人简介
九、节目特点
三、创作思路
二、公司简介
十、节目风格
四、节目要求
三、合作程序
十一、剪辑风格
五、整体目标
四、联系方式
十二、敍事方式
六、节目包装
十三、主持人串联风格
七、制作设备
非线性编辑的基础知识及概念 1 概论
非线性编辑这个名称是为了与传统的线性编辑相区别而产生的。传统的电子编辑方法是线性编辑。在非线性编辑系统中,视音频素材存放在盘体表面同心圆状的磁道中,磁头在二维的极坐标环境中定位和读写。对于存储在盘上的任意位置的素材,磁盘与磁头二者的联动一般用几ms就可以找到,找点时间基本上没有差别,所以称为非线性编辑。因此,通常把基于磁带的编辑系统称为“线性编辑系统”,而把基于磁盘的编辑系统称为非线性编辑系统。
由于非线性编辑系统的信息存储位置与接受信息的顺序不相关,盘上所存任何文件均可随时调用或修改,插入内容不需要重录,大大提高了编辑效率。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许多线性编辑所不具有的功能,可以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素材,实现了完整意义上的非线性编辑,极大丰富了影视制作的手段。常见的非编系统分为三类:
1)基于工作站平台的系统。该系统大多建立在SGI图形工作站基础上,一般图形、动画和特技功能较强,但价格昂贵,软硬件支持不充分。2)基于MAC平台的系统。该系统在非线性编辑发展的早期应用得比较广泛,未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苹果硬件平台的制约。
3)基于PC平台的系统。这类系统以Intel及其兼容芯片为核心,型号丰富,性价比高,装机量大,发展速度也非常快,是当今的主导型系统。另外,这类非线性编辑系统正在向网络化发展,大大提高了电视台内部的制作播出效率。
下面以基于PC平台的系统为例,介绍非编系统的硬件技术。2 非编系统的硬件结构
非线性编辑系统技术的重点在于处理图像和声音信息。这两种信息具有数据量大、实时性强的特点。实时的图像和声音处理需要有高速的处理器、宽带数据传输装置、大容量的内存和外存等一系列的硬件环境支持。普通的PC机难于满足上述要求,经压缩后的视频信号要实时地传送仍很困难,因此,提高运算速度和增加带宽需要另外采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门的视音频处理芯片及附加电路板,以增强数据处理能力和系统运算速度。在电视系统处于数字岛时期,帧同步机、数字特技发生器、数字切换台、字幕机、磁盘录像机和多轨DAT(数字录音磁带)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而借助当前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这些箱级的数字视频功能已可以在标准长度的板卡上实现。非线性编辑系统板卡上的硬件能直接进行视音频信号的采集、编解码、重放,甚至直接管理素材硬盘,计算机则提供GUI(图形用户界面)、字幕、网络等功能。同时,计算机本身也在迅速发展,PC机软硬件的发展已能使操作系统直接支持视音频操作。下面主要介绍非编系统的视音频子系统的硬件结构。
视音频处理子系统通常是以板卡的形式实现的。它有单信道、双信道和多信道形式。在非线性编辑中,通常应用的是双通道系统,其视音频子系统包括:外部视音频输入模块、压缩采集和解压缩重放模块、图文产生模块、二维数字特技模块、三维数字特技模块、多层叠加模块、预览输出及主输出模块。其结构如图1所示。视频信号输入后有一路进入数字混合器,可有一路活动背景信号在数字混合器中与其它存储在硬盘中的视频文件混合。需要压缩保存的视频信号进入压缩/解压缩通道,经压缩后变为标准的视频文件,存放在硬盘中。音频信号经A/D变换后存入硬盘。使用应用程序将视音频文件从硬盘中调出,可有两路视频信号通过解压缩进入视频混合器,由视频效果控制DSP运行,对进入混合器的视频信号进行二维、三维特技变换,在混合器中完成扫换、叠化、键控等效果。当重放时,由32bit RGB & Alpha图文帧存产生的图文在混合器中作实时混合处理,完成图像和图文字幕的叠加。音频信号经数字音频处理后输出。3非编系统中应用的硬件技术视音频处理系统中的硬件之所以能够完成上述许多功能,主要在于各种硬件技术的应用。这些技术主要有:视频压缩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图文字幕叠加技术等。1 视频压缩技术
在非线性编辑系统中,数字视频信号的数据量非常庞大,必须对原始信号进行必要的压缩。常见的数字视频信号的压缩方法有M-JPEG、MPEG和DV等。3 1 1 M-JPEG压缩格式
目前非线性编辑系统绝大多数采用M-JPEG图像数据压缩标准。1992年,ISO(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了JPEG标准。这种算法用于压缩单帧静止图像,在非线性编辑系统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JPEG压缩综合了DCT编码、游程编码、霍夫曼编码等算法,既可以做到无损压缩,也可以做到质量完好的有损压缩。完成JPEG算法的信号处理器在上世纪90年代发展很快,可以做到以实时的速度完成运动视频图像的压缩。这种处理法称为Motion-JPEG(M-JPEG)。在录入素材时,M-JPEG编码器对活动图像的每一帧进行实时帧内编码压缩,在编辑过程中可以随机获取和重放压缩视频的任一帧,很好地满足了精确到帧的后期编辑要求。
Motion-JPEG虽然已大量应用于非线性编辑中,但Motion-JPEG与前期广泛应用的DV及其衍生格式(DVCPRO 25、50和Digital-S等),以及后期在传输和存储领域广泛应用的MPEG-2都无法进行无缝连接。因此,在非线性编辑网络中应用的主要是DV体系和MPEG格式。3 1 2 DV体系
1993年,包括索尼、松下、JVC以及飞利浦等几十家公司组成的国际集团联合开发了具有较好质量、统一标准的家用数字录像机格式,称为DV格式。从1996年开始,各公司纷纷推出各自的产品。DV格式的视频信号采用4∶2∶0取样、8bit量化。对于625/50制式,一帧记录576行,每行的样点数:Y为720;CR、CB各为360,且隔行传输。视频采用帧内约5∶1数据压缩,视频数据率约25Mbit/s。DV格式可记录2路(每路48kHz取样、16bit量化)或4路(32kHz取样、12bit量化)无数据压缩的数字声音信号。DVCPRO格式是日本松下公司在家用DV格式基础上开发的一种专业数字录象机格式,用于标准清晰度电视广播制式的模式有两种,称为DVCPRO 25 模式和DVCPRO 50 模式。在DVCPRO 25 模式中,视频信号采用4∶1∶1取样、8bit量化,一帧记录576行,每行有效样点,Y为720,CR、CB各为180,数据压缩也为5∶1,视频数据率亦为25Mbit/s。在DVCPRO 50 模式中,视频信号采用4∶2∶2取样、8bit量化,一帧记录576行,每行有效样点,Y为720,CR、CB各为360,采用帧内约3 3∶1数据压缩,视频数据率约为50Mbit/s。DVCPRO 25模式可记录2路数字音频信号,DVCPRO 50 模式可记录4路数字音频信号,每路音频信号都为48kHz取样、16bit量化。
DVCPRO格式带盒小、磁鼓小、机芯小,这种格式的一体化摄录机体积小、重量轻,在全国各地方电视台都用得非常多。因此,在建设电视台的非线性编辑网络时,DVCPRO是非编系统硬件必须支持的数据输入和压缩格式。3 1 3 MPEG压缩格式
MPEG是Motion Picture Expert Group(运动图像专家组)的简称。开始时,MPEG是视频压缩光盘(VCD、DVD)的压缩标准。MPEG-1是VCD的压缩标准,MPEG-2是DVD的压缩标准。现在,MPEG-2系列已经发展成为DVB(数字视频广播)和HDTV(高清晰度电视)的压缩标准。非编系统采用MPEG-2为压缩格式将给影视制作、播出带来极大方便。MPEG-2压缩格式与Motion-JPEG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仅有每帧图像的帧内压缩(JPEG方法),还增加了帧间压缩,因而能够获得比较高的压缩比。在MPEG-2中,有I帧(独立帧)、B帧(双向预测帧)和P帧(前向预测帧)三种形式。其中B帧和P帧都要通过计算才能获得完整的数据,这给精确到帧的非线性编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现在,基于MPEG-2的非线性编辑技术已经成熟,对于网络化的非编系统来说,采用MPEG2-IBP作为高码率的压缩格式,将会极大减少网络带宽和存储容量,对于需要高质量后期合成的片段可采用MPEG2-I格式。MPEG2-IBP与MPEG2-I帧混编在技术上也已成熟。3 2 数据存储技术
由于非线性编辑要实时地完成视音频数据处理,系统的数据存储容量和传输速率也非常重要。通常单机的非编系统需应用大容量硬盘、SCSI接口技术,对于网络化的编辑,其在线存储系统还需使用RAID硬盘管理技术,以提高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3 2 1 大容量硬盘
硬盘的容量大小决定了它能记录多长时间的视音频节目和其它多媒体信息。以广播级PAL制电视信号为例,压缩前,1s视音频信号的总数据量约为32MB,进行3∶1压缩后,1min视音频信号的数据量约为600MB,1h视音频节目需要约36GB的硬盘容量。近年来硬盘技术发展很快,一个普通家用电脑的硬盘就可以达到40GB,通常专业使用的硬盘容量在100GB左右,因此,现有的硬盘容量完全能够满足非线性编辑的需要。3 2 2 SCSI接口技术 数据传输率也称为“读写速率”或“传输速率”,一般以MB/s表示。它代表在单位时间内存储设备所能读写的数据量。在非线性编辑系统中,硬盘的数据传输率是最薄弱的环节。普通硬盘的转速还不能满足实时传输视音频节目的需要。为了提高数据传输率,计算机使用了SCSI接口技术。SCSI是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的简称。目前SCSI总线支持32bit的数据传输,并具有多线程I/O功能,可以从多个SCSI设备中同时存取数据。这种方式明显加快了计算机的数据传输速率,如果使用两个硬盘驱动器并行读取数据,则所需文件的传输时间是原来的1/2。目前8位的SCSI 最大数据传输率为20MB/s,16位的Ultra Wide SCSI(超级宽SCSI)为40MB/s,最快的SCSI接口Ultra 320最大数据传输率能达到320MB/s。SCSI接口加上与其相配合的高速硬盘,能满足非线性编辑系统的需要。
对非线性编辑系统来说,硬盘是目前最理想的存储媒介,尤其是SCSI硬盘,其传输速率、存储容量和访问时间都优于IDE接口硬盘。SCSI的扩充能力也比IDE接口强。增强型IDE接口最多可驱动4个硬盘,SCSI-Ⅰ规范支持7个外部设备,而SCSI-Ⅱ一般可连接15个设备,Ultra 2以上的SCSI可连接31个设备。3 2 3 RAID管理技术
网络化的编辑对非编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处于网络中心的在线存储系统通常由许多硬盘组成硬盘阵列。系统要同时传送几十路甚至上百路的视音频数据就需要应用RAID管理电路。该电路把每一个字节中的位分配给几个硬盘同时读写,提高了速度,整体上等效于一个高速硬盘。这种RAID管理方式不占用计算机的CPU资源,也与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无关,传输速率可以做到100Mbit/s以上,并且安全性能较高。3 3 图像处理技术
在非线性编辑系统中,我们可以制作丰富多采的“数字视频特技”(Digital Video Effects,DVE)效果。数字视频特技有硬件和软件两种实现方式。软件方式以帧或场为单位,经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CPU)运算获得结果。这种方式能够实现的特技种类较多,成本低,但速度受CPU运算速度的限制。硬件方式制作数字特技采用专门的运算芯片,每种特技都有大量的参数可以设定和调整。在质量要求较高的非编系统中,数字特技是由硬件或软件协助硬件完成的,一般能实现部分特技的实时生成。电视节目镜头的组接可分为混合、扫换(划像)、键控、切换4大类。多层数字图像的合成实际上是图像的代数运算的一种。它在非线性编辑系统中的应用有两大类,即全画面合成与区域选择合成。在电视节目后期制作中,前者称为“叠化”,后者在视频特技中用于“扫换”和“抠像”。多层画面合成中的层是随着新型数字切换台的出现而引入的。视频信号经数字化后在帧存储器中进行处理才能使层得到实现。所谓的层实际上就是帧存,所有的处理包括划像、色键、亮键、多层淡化叠显等数字处理都是在帧存中进行的。数字视频混合器是非线性编辑系统中多层画面叠显的核心装置,主要提供叠化、淡入淡出、扫换和键控合成等功能。随着通用和专用处理器速度的提高,图像处理技术和特级算法的改进,以及MMX(Multimedia Extensions,多媒体扩展)技术的应用,许多软件特技可以做到实时或准实时。随着由先进的DSP技术和硬件图像处理技术所设计的特技加速卡的出现,软件特技处理时间加快了8~20倍。软件数字特技由于特级效果丰富、灵活、可扩展性强,更能发挥制作人员的创意,因此,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多。3 4 图文字幕叠加技术
字幕是编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传统的电视节目制作中,字幕总是叠加在图像的最上一层。字母机是串接在系统最后一级上的。在非线性编辑中,插入字幕有硬件和软件两种方式。软件字幕是利用作图软件的原理把字幕作为图形键处理,生成带Alpha键的位图文件,将其调入编辑轨对某一层图像进行抠像贴图,完成字幕功能。硬件字幕的硬件构成通常由一个图形加速器和一个图文帧存组成。图形加速器主要用于对单个像素、专用像素和像素组等图形部件的管理,它具有绘制线段、圆弧和显示模块等高层次图形功能,因而明显减轻了由于大量的图形管理给CPU带来的压力。图形加速器的效率和功能直接影响图文字幕的速度和效果。叠加字幕的过程是将汉字从硬盘的字库中调到计算机内存中,以线性地址写入图文帧存,经属性描述后输出到视频混合器的下游键中,将视频图像合成后输出。4 结束语
非线性编辑技术的发展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近年来数字电视技术和电脑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硬件技术的日趋成熟,使非线性编辑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多。随着设备的不断小型化,相信这种高质量、高效率的影视制作手段将得到更加广泛普及的应用
节目制作中常见的图像和视频格式及转换 当前,非线性编辑系统已广泛应用于电视节目制作中,加上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Web上或多媒体光盘中大量生动逼真的数字化图形图像在非线性编辑中的应用成为可能,又加上素材格式的多种多样,不同的视频处理软件输出的视频格式相互不能兼容,因此必须把各种不同的视频格式转换为非线性编辑系统能够调用的素材。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常用的图像文件格式和常见视频格式,并简单介绍一下它们的转换。图像数字化
图像数字化是计算机图像处理之前的基本步骤,目的是把真实的图像转变成计算机能够接受的存储格式。数字化过程分为采样与量化处理两个步骤,采样的实质就是要用多少点来描述一张图像,比如,一幅640×480的图像,就表示这幅图像是由307200个点所组成。量化是指要使用多大范围的数值,来表示图像采样之后的每一个点。这个数值范围包括了图像上所能使用的颜色总数,例如,以4个bits存储一个点,就表示图像只能有16种颜色,数值范围越大,表示图像可以拥有越多的颜色,自然可以产生更为细致的图像效果。量化的结果是图像能够容纳的颜色总数。两者的基本问题都是视觉效果与存储空间的取舍问题。
在采样与量化处理后,才能产生一张数字化的图像,再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的各种技巧,对图像进行修饰或者转换,方能进一步达到所希望的图像效果。数字化后的图像数据在计算机中一般有两种存储方式,一种是位图模式,而另一种是矢量图模式。位图又称点阵图,是将图像的每一点数值存放在以字节为单位的矩阵中。当图像是单色时,一字节可存放8点图像数据;16色图像每两点用一个字节存储;256色图像每一点用一字节存储。这样就能够精确地描述各种不同颜色模式的图像画面。所以此种存储模式比较适合于内容复杂的图像和真实的照片,但图像在放大和缩小的过程中会失真,占用磁盘空间也较大。矢量图不存储图像数据的每一点,而是存储图像内容的轮廓部分。例如,一个圆形图案只要存储圆心的坐标位置和半径长度,以及圆形边线和内部的颜色。该存储方式缺点是经常耗费大量的时间做一些复杂的分析演算工作;但图像的缩放不会影响到显示精度,也即图像不会失真,且图像的存储空间较之位图方式要少得多。所以,矢量处理比较适合存储各种图表和工程设计图,而一般图像文件较少采用矢量处理方式。
总体来看,位图是记录每一个象素的颜色值,再把这些象素点组合成一幅图像;而矢量图是保存节点的位置和曲线、颜色的算法,所以,位图占用的存储空间较矢量图要大的多,而矢量图的显示速度较位图慢。图形图像的存储格式
1、BMP格式:是微软Windows应用程序所支持的,特别是图像处理软件,基本上都支持BMP格式。BMP格式可简单分为黑白、16色、256色、真彩色几种格式,其中前3种有彩色映像,在存储时可使用RLE无损压缩方案进行压缩,即可节省磁盘空间,又不牺牲任何图像数据。随着Windows操作系统的广泛普及,BMP格式影响也越来越大,不过其图像文件的大小比JPG等格式大的多。
2、GIF格式:GIF格式(图形交换格式)是一种压缩的8位图像文件,这种格式的文件目前多用于网络传输,它可以指定透明的区域,使图像与背景很好的融为一体。GIF图像可以随着它下载的过程,由模糊到清晰逐渐演变显示在屏幕上,利用GIF动画程序,把一系列不同的GIF图像集合在一个文件里,这种文件可以和普通的GIF文件一样插入网页。不足之处是只能处理256色,不能用于存储真彩色图像。
3、TIF(TIFF)文件:TIFF文件是“Tag Image File Format”的缩写,是由Aldus公司与微软公司共同开发设计的图像文件格式。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与计算机的结构、操作系统以及图形硬件系统无关,它可以处理黑白、灰度、彩色图像。在存储真彩色图像时和BMP格式一样,直接存储RGB三原色的浓度值而不使用彩色映像(调色板)。对于介质之间的交换,TIF可以称得上是位图格式的最佳选择之一。
4、PCX文件:PCX图像文件是由Zsoft公司在80年代初期设计的,专用于存储该公司开发的PC Paintbrush绘图软件所生成的图像画面数据。目前PCX文件已成为PC机上较为流行的图像文件。对存储绘图类型的图像(例如大面积非连续色调的图像)合理而有效,而对于扫描图像和视频图像,其压缩方式可能是低效率的。
5、TGA格式:是由Truevision公司为视频摄像机图像而设计,用于帧捕捉的最主要的24位图像格式,其典型的图象尺寸为400*512个像素,每像素16、24或32位彩色。目前各电视台节目制作时叠加的台标和栏目标花多是以.tga图片文件引入字幕机的。在电视台节目的制作中,制作人员有时也需要利用非线性编辑设备从录像带上抓取画面(抓帧),然后将所抓画面用于印刷或上网发布新闻图片。这时抓帧所得的图像就是TGA文件格式,可以利用PhotoShop进行格式转换。
6、JPEG格式:JPEG几乎不同于当前使用的任何一种数字压缩方式,它无法重建原始图像。一般用来显示照片和WWW以及在线服务的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文件,它能保存RGB图像中的所有颜色信息。JPEG也是一种带压缩的文件格式,但在压缩时文件有信息损失。当需要在INTERNET上发布新闻图片时,一般以.jpg格式的图片上载。
图形图像格式的转换
作为电视制作人员,面对如此多的纷繁复杂的图像格式,怎样做到心中有数,使用起来得心应手?首先必须区分清楚各种文件格式在计算机中何时出现,如何实现它们彼此之间的格式转换,以及在什么情况之下,一种格式好于另一种格式,然后就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有区别的决定选取的文件格式。
1、BMP格式是WINDOWS和OS/2机的本机文件格式,当计算机系统平台是基于这两种系统时,我们打开计算机最常见到的屏幕保护画面(即壁纸)一般就是.BMP文件。当然如果您使用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附件提供的画图板创作时,系统默认的保存格式也是.BMP,您也可以选择存为.JPEG或.GIF格式。BMP格式也是您与没有图像处理软件的用户共享图像文件的一种很好的格式。在一些个人计算机中还普遍支持另外一种图像文件格式,即PCX。PCX文件是压缩的,因此同一幅图像用PCX格式保存比用BMP格式小。PICT是Macintosh系统的本机文件格式。
2、TIFF(带标记的图象文件格式)是一种很好的跨平台格式,如果需要保存带有选择区域信息的Alpha通道图象,可以选择这种格式,TIFF文件能够保存一个Alpha通道。
3、JPEG格式包含有颜色深度信息,在保存照片和具有平滑渐变或混合模式的图象时,最好选择JPEG格式。它的压缩比可以达到100:1,压缩比越高,图象质量受到的损失越大。使用时系统一般会要求选择图象大小和分辨率。
4、PSD是Adobe公司的Photoshop软件默认的格式,它可以将Photoshop创建的所有层、通道、遮罩和选择区域一同保存,便于对画面的重做、更新和改变,但由此带来文件占用空间比较大。另外,Adobe还开发了另一种可移植的文件格式,即PDF,采用这种格式输出的页面,可以在任何计算机上使用免费阅读器Adobe Acrobat Reader阅读。应用PDF格式可以创建在线手册,并可将其发送上网或通过电子邮件传送。
上文提到的所有文件格式,均可以用Photoshop打开并实现互相的转换。Photoshop的文件菜单的“存为副本”的功能中,提供了10多种文件格式可供选择。另外,我们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经常需要由扫描仪引入一些图片,在Photoshop界面下使用TWAIN32引入的图象默认格式也是PSD,可以方便地进行各种处理及转换。常见的视频格式
1、AVI格式(Audio Video Interleaved):
直译为音频视频交错,这是一种为多媒体和Windows应用程序广泛支持的视音频格式,它是由Microsoft公司开发的,最初用于Microsoft Video for Windows(简称VFW)环境,现在已被Windows 95/98,NT,OS/2,MAC等绝大多数操作系统支持。目前AVI文件格式在非线性编辑系统中应用最为广泛,但是,由于非线性编辑系统中的AVI格式视频文件大多由硬件(非线性编辑卡)压缩,普通的AVI格式文件在多数情况下不能直接在非线性编辑系统中调用,不同的非线性编辑系统产生的AVI文件一般不具有兼容性。
2、TGA文件序列(Targa Sequence):
这是Truevision公司开发的位图文件格式。一个TGA格式静态图片序列可看成视频文件,每个文件对应影片中的每一帧,这些文件一般由序列01开始顺序计数,如A00001.TGA、A00002.TGA„„,目前国内大多数非线性编辑系统只能识别24位的TGA文件,32位的TGA文件必须转换为24位的TGA文件才能使用。
3、FLC/FLI文件格式:
FLC/FLI文件格式是Autodesk公司在其出品的3DStudioR4,3DStudioMAX,Autodesk Animator,Animator Pro等2D/3D动画制作软件中采用的彩色动画文件格式,属于8 bit动画文件,尺寸较小。
4、MOV(Quick Time)文件格式:
MOV文件格式是苹果(Apple)公司推出的一种视频文件格式,以前只能在苹果公司的 Mac OS操作系统中使用,现在它被包括Apple Mac OS、Microsoft Windows 95/98/NT在内的所有主流电脑平台支持。可用Quick Time播放器播放。
5、RM文件格式:
这是RealNetworks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流式视频文件格式,此格式文件尺寸小,适合网络发布,因此得到迅速推广。目前国内电视台正在兴起的网上直播大多采用这种格式。非线性编辑系统中增加一块RM实时编码板可产生实时的RM视频文件流,此格式的文件可用Real Play播放器播放。
6、其他视频文件格式:
MPEG/MPG/DAT文件格式是用MPEG-1标准压缩的,用于VCD视盘机中,图像质量一般难以满足非线性编辑系统的要求,只能用于对图像质量要求不高的场合。非线性编辑系统备份资料一般采用如下办法:将视音频资料制成DVD光碟,即采用MPEG-2压缩方式保存视音频资料,DVD光碟上可见一系列的vob文件,部分vob文件包含有视频信息(有些Vob文件只包含有菜单信息)。
非线性编辑中的视频质量监控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与数字摄录技术的飞速发展,非线性编辑系统凭借其灵活的系统配置、高度的系统兼容与集成、功能强大又方便快捷的后期编辑制作方式等特点迅速普及,成为影视节目制作领域不可或缺的手段。可以预言,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影视节目制播方式的数字化、网络化改革,非线性编辑的应用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
众多的非线性编辑软件在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剪辑功能外,也大都集成了字幕制作、二维及三维特技合成等功能,使制作出来的影视节目具有丰富的画面效果。由于计算机的色彩信号处理范围与普通的电视播出及接收还原设备并不完全相同,存在部分由于计算机造成的颜色在电视还原设备上不能正常再现的现象,而在电视制作与播出领域,对广播级电视信号的指标要求非常苛刻,所以需要在编辑过程中随时注意信号指标是否符合播出的要求,其目的最终也是为了能够在观众的电视机上还原出色彩清晰逼真的图像。在非线性编辑制作过程中的视频信号技术质量与安全主要体现在显示范围与信号安全两个方面。
Premiere是一款可以在PC机上运行的通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它的功能较为全面,具有最广泛的兼容性,几乎兼容所有市面上的采集卡,另外拥有和兼容众多的第三方音视频插件,深受广大视频编辑专业人员和视频爱好者的好评。
2004年4月美国的Adobe公司推出了最新的专业非线性视频编辑软件Premiere Pro 1.5,相对于以前的版本作了较大的改进,在这里我们较为关注的是其专业的色彩监控特性,本文将以该软件为例来介绍节目制作过程中视频信号质量与安全的监控方法。
1、显示范围的安全与控制
产生显示范围安全问题的原因在于电视接收还原设备在显示视频信号时存在“过扫描”(Overscan)现象。所谓“过扫描”,简单地理解是指电视机中的扫描系统,在进行图像扫描再现时,场扫描和行扫描的幅度过大,超过了电视机画框的范围,从而使画面周围被截去一圈的现象。由于不同节目源(甚至电视台节目的每一个频道)画面的大小和中心位置多少有些不同,所以适量的过扫描是必须的。专业监视器的过扫描幅度是经过严格控制的,一般认为普通电视机的过扫描幅度应控制在5%以下。
大部分非线性编辑软件都提供了安全框,为制作人员设计字幕或特技位置提供参照,避免因过扫描的存在而使观众看到的电视画面不完整。安全边框一般呈“回”字形,由与画面边缘距离不同的内外两个方框组成,它不会被记录或输出。
在Premiere Pro的监视器窗口中,按下控制面板上的“安全边框”(Safe Margins)按钮后便会在监视器窗口中显示出安全边框。外围的方框称为“动作安全区”(Action safe zone),是指超出该区域外的画面运动、转倡有可能不会被完整地显示出来;中间小的方框称为“字幕安全区”(Title safe zone),表示该区域的字幕才可以正常地显示在观众的屏幕上。
安全边框的大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可以通过设置来改变。在Premiere中默认的动作安全区域外的范围为10%,字幕安全区域外的范围为20%,用户可以在其项目设置(Project Setting)的属性对话框中分别设置两类安全区域在水平与垂直方向上的非安全区域大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安全区域外的10%、20%等数值,是指画面在每一条边上所占的比例,比如在水平方向上为10%,意味着画面的左右各有10%的非安全区域。
对于Premiere Pro及其他大部分非线性编辑软件来讲,控制显示范围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也是比较简单的,那就是在设计过程中随时注意字幕或动作显示的位置,较为理想的方法是使用专业监视器或过扫描较标准的电视机来实时监视输出的视频信号,避免过扫描造成的画面缺失。
在制作用于网络发布的视频节目时,由于显示方式和设备和编辑时是一致的,可以不必考虑安全区域的限制,在监视器窗口中看到的画面范围,也将是最终用户所看到的画面范围。
2、信号安全
视频设备的动态范围是一定的,将信号的最小和最大幅度维持在限定范围内可以确保视频信号电平不会超出量化器的工作范围,保持正确的画面彩色平衡、对比度和亮度,可以保证画面中的亮部与暗部细节及色彩能够得到正常的还原。在节目编辑过程中保持视频信号幅度正常和相对统一也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以保证图像不会在编辑点前后引起严重的画面明暗或色彩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将视频信号幅度控制在传输允许并能有效地转换到其他视频格式的极限之内,尤其是在信号需要进行调制后再传送的情况下,调制过程将会放大原来信号的缺陷,造成更为严重的图像失真。
视频图像的质量是电视节目技术质量的首要指标,目前广泛使用的视频摄录设备提供了相当多的音视频电平自动控制电路来保证信号质量,这些自动控制电路是按预先设定的技术参数工作的,可以适应大多数拍摄环境。但这些自动功能或预先设置好的技术参数在一些特殊摄录环境下,拍摄的视频信号可能和期望的结果不一致,从而使摄录的信号可能会超出正常的要求。另外,由于摄录设备的信号通道与最终的信号传输通道存在差异,也需要在将视频信号送入传输通道前进行必要的检测或调整。
在传统的电视节目制作系统中,电视制作者为了制作出符合播出要求的高质量视频信号,一般使用专门的仪器实时监视和控制视频摄录的质量。常用的仪器是波形监视器,它用图形方式测量和显示视频的亮度(亮度分量)等级;另外一种是矢量示波器,它实时测量视频的色度(颜色)信息。
这些仪器通常是独立的设备,即使较为便宜的也在几万元,精度高的在数十万元,在很多情况下,节目编辑过程中借助于这样的设备随时进行监控是不现实的,而且由于非线性编辑系统的高度集成性,往往会忽略对视频信号质量的检测。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运行于计算机中的大部分非线性编辑软件都提供了波形示波器及矢量示波器窗口功能,可以让用户在不需要另外增加设备投资的情况下,利用软件随时监控视频信号的正常与否。根据与中高档示波器测量结果的比较,这些软件对视频信号质量的测试精度可以和价值十几万元的专业示波器相媲美,当然,在测量的项目及使用的方便程度等方面与专业示波器是有很大差距的,但对于非线性编辑过程中的视频信号监控,一般能够满足需要。
在非线性编辑软件中,波形监视器和矢量示波器的监测信息可以有选择地显示在监视窗口中,也有些软件具备单独的波形和矢量信息监测窗口。掌握监测与控制视频信号的基本方法,对于制作高质量的电视节目是必需的。
在Premiere Pro 1.5中可以通过单击监视器窗口下方的“输出”(Output)按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需要监测的类型。Premiere Pro提供的信号电平监测类型有矢量示波器(Vectorscope)、YC波形示波器(YC Waveform)、YCbCr分量示波器(YCbCr Parade)和RGB分量示波器(RGB Parade)4种。
结合不同的输出形式,为用户调整视频信号的质量与效果提供了精确的参照,将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能根据画面结果“跟着感觉走”,而是朝着专业化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1)利用波形监视器窗口监测视频信号的幅度
波形监视器主要是用于监测视频信号幅度的示波器,同时还可以检测在单位时间内信号的所有脉冲扫描图形,并能以平面图的形式显示出来,可以让用户看到当前画面中的亮度信号分布情况。在要求非常苛刻的专业视频拍摄中,甚至使用专业波形监视器对拍摄场景视频的质量作现场测量。在编辑期间,常用它们来监测和保证视频质量以及场景到场景的视频质量的一致性。
我国电视台和设备生产厂家常用的计量单位是伏特(V),这种方式适于用示波器直接计量。国家标准规定了PAL/D制全电视信号幅度的标准值是1.0 V(p-p值),以消隐电平为零基准电平,其中同步脉冲幅度为向下的-0.3 V,图像信号峰值白电平为向上的0.7 V。Premiere Pro提供的YC波形示波器窗口可以监测当前视频信号的亮度信号及叠加色度信号后的全电视信号电平。窗口中的垂直方向表示电平的高低,计量单位为伏特(V)。水平方向表明了当前画面中的亮度信息分布情况,用户可以通过单击窗口顶部的“色度”(Chroma)复选框来决定是否叠加色度信息。
Premiere Pro PAL制波形监视器窗口中的消隐电平(即黑电平)为0.3 V,按照国家规定,正常的全电视信号白电平应小于1.0 V,这种方式与习惯上的以消隐电平为参考零电平的计量方式不太一致,但比较直观,易于描述。
原广播电影电视部(现为广电总局)在1996年底下发的《广播电影电视部电视节目录制技术质量奖奖励办法(暂行)》和《电视节目录制技术质量奖评定细则》中规定,全电视信号峰值电平不大于800 mV,亮度信号峰值电平不大于770 mV。按照这一规定,可以将全电视信号峰值限制提高到1.1 V,亮度信号峰值电平限制提高到1.07 V。也就是说,在PAL制测量方式中,当叠加了色度信号后的全电视信号幅度小于1.1 V时,我们可以认为该视频信号是安全的,是符合标准的。
当视频信号幅度超过允许值时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果视频信号幅度过高会造成白限幅,损失画面亮部图像细节,影响画面的层次感。如果黑电平过高会使画面有雾状感,清晰度不高,图像上本来该发黑的部分却变成灰色,缺乏层次感。黑电平过低时,虽可以突出图像的亮部细节,但对于暗淡的画面,会出现图像偏暗或缺少层次、彩色不清晰自然、肤色失真等现象。考虑到画面的综合质量,图像亮度信号瞬间峰值电平不应超过1.07 V,叠加色度信号后的图像信号最高峰值电平不应超过1.1 V,黑电平以0.3~0.35 V为正常。
当用户建立的项目文件为NTSC制时,Premiere Pro波形示波器使用的测量单位是IRE,IRE单位是国际无线电工程师学会制定的国际通用电视电平计算法,它以消隐电平为零电平基准点,向上将0.7 V(p-p值)的视频信号分为10等分,以100 IRE=700 mV为计量单位,向下将-0.3 V(p-p值)的同步信号分为4等分,每一单元为10 IRE,该计量方式以整数为单位,非常方便。
当使用IRE为计量单位时,日本等国家正常的NTSC视频信号电平范围为0~100 IRE,而美国等为7.5~100 IRE。在Premiere Pro中用户可以选择“设置7.5 IRE”(Setup 7.5 IRE)复选框将电平范围设置为7.5~100 IRE。
(2)用矢量示波器监测视频信号的色度
人类的眼睛在观察颜色时是主观的,并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因此,精确判断电视信号中的颜色是否被准确输出的方法就是使用矢量示波器进行测量。
矢量示波器的主要功能是以矢量的形式测量电视信号中的色度信号或色度分量,是对彩条信号、视频信号及传输信道质量监测不可缺少的仪器之一,也是电视台内检验多路信号源在进入切换台等设备之前相位是否一致的主要手段。
矢量示波器能将正交平衡调制的色度信号显示于极坐标中,可以借此监测色度信号的相位和幅度,并可测出微分增益 DG、微分相位DP 的失真情况,矢量示波器中的矢量大小(也就是距离中心的距离)代表饱和度,矢量的相位(与水平的B-Y轴所成的角度)代表色调。
若某种颜色在矢量示波器上形成的斑点离中心越近,说明它的色度信号越弱,即饱和度就越小(或越接近白色);离中心越远,则说明颜色越饱和(颜色较浓)。颜色可以是黑色及非常饱和的,或是明亮及不饱和的,故不管是黑色还是白色,它们的颜色都位于测试图的中央。色度信号的饱和度过高将会引起色彩的溢出而影响画面色彩的真实感及清晰度,过低将使画面色彩变淡;色度信号的相位偏差将会引起偏色,从而影响色彩还原的准确性。
有R,G,B,Mg,Cy和Yl的6个“田”字形小方框,分别表示彩色电视信号中的3种原色:红色(Red)、绿色(Green)、蓝色(Blue),及对应的3种补色:青色(Cyan)、品红色(Magenta)和黄色(Yellow)。当播放标准的75%彩条时,彩条中的原色和对应的补色等形成的斑点应出现在刻度盘对应的标有字母的方框中。各色点的矢量幅度和相位均以田字格内的十字交*点为准,向外超出的表示有±5%的幅度和±3%相位误差,超出大角框表示有±20%的幅度和±10%相位误差。与标有字母方框相邻的方框,表示该种颜色具有100%的饱和度。正常的视频图像在示波器中形成的矢量幅度一般不应超出以上6个色点形成的多边形区域。
当用矢量示波器监测正常的全电视信号时,显示在窗口中的图形像一团棉絮毫无规律,但实际上任一点与色同步之间的相位关系也是严格保持一定关系的,只不过彩色全电视信号的色调和饱和度是随图像内容在时刻变化而已。
在非线性编辑系统中,矢量示波器的主要用途是用来检测由多台不同摄像机拍摄的画面在组接时的相位是否一致,这是能正确地将各个场景编辑在一起的重要方法,这就要求在每台摄像机拍摄的素材前,要先录制5秒钟的75%标准彩条信号,这样就可用矢量示波器检测它所记录的视频质量是否正常。
另外,国家电视节目录制技术质量标准对制作好的节目录像带有明确的要求,磁带开头应预留10秒的空白,然后录制60秒标准75%彩条图像信号,同时应带有基准磁平的1 kHz正弦波声音信号,以便于在电视发射、传送和磁带录像等应用中校准整个系统的参数。
3、信号安全控制与校正
大部分专业非线性编辑软件都提供了广播级标准的信号控制与色彩校正功能,它们在使用方法上可能有所差异,但控制与校正的参数基本是相同或相似的。Premiere Pro1.5提供了多个内置滤镜来实现信号控制与色彩校正功能。
3.1利用Broadcast Colors滤镜控制视频信号的幅度
Premiere Pro在视频滤镜(Video Effects)下的Video组中提供了一个名为广播色彩(Broadcast Colors)的滤镜,其主要功能是将一段素材的全电视信号幅度限制在广播级信号要求的安全范围之内,该滤镜共有以下3个参数供用户调节。广播区域(Broadcast Locale)下有NTSC和PAL两个选项,其默认值为NTSC,用来设置用哪种广播制式限制当前素材的信号安全范围,我国广播电视使用PAL制式,对此不再叙述。
限制方式(How to Make Color Safe)下有4个选项,用来设置缩减全电视信号的方式。
缩减亮度分量(Reduce Luminance)表示使用缩减图像信号中的亮度信号幅度使之变暗的方式来控制全电视信号的幅度,该方式将会使画面中超出安全范围的部分变暗而不影响其色彩饱和度,但如果这一部分图像的饱和度原来就很高,单纯的缩减亮度信号将会使该部分颜色抖动并影响清晰度。
缩减色度(Reduce Saturation)表示使用缩减色度信号的强度使之转变为具有相同亮度的灰色的方式来控制全电视信号的幅度,该方式将会降低超出安全范围部分的色彩饱和度但不影响其亮度。
抠除不安全区域(Key Out Unsafe)会使画面中超出安全范围的画面部分变为透明,而抠除安全区域(Key Out Safe)则会将画面中没有超出安全范围的画面部分抠掉,只留下超出要求的部分。这两种模式可以帮助用户确定当前画面中的哪一部分超出了标准要求,观察波形示波器(YC Waveform)的输出情况,从而确定缩减亮度还是色度。
最高信号值(Maximum Signal Amplitude IRE)以IRE为单位,供用户设置对当前素材中信号进行限制的最高值,当设置100 IRE时对画面的影响较为明显;设置为120 IRE时引起信号超出安全范围的可能性比较大,其默认值为110 IRE。
3.2利用Color Balance(HLS)滤镜控制视频信号的相位与幅度
Premiere Pro在视频滤镜(Video Effects)下的Image Control组中提供了一系列用于色彩控制与校正的滤镜。HLS色彩平衡(Color Balance HLS)的主要功能以HLS方式调整视频素材的色彩表现,结合录制的彩条及矢量示波器(Vectorscope),可以利用该滤镜精确调整素材的相位及幅度,对不同素材进行相位一致性调整。用户可以调整滤镜参数中的色调(Hue)数值来改变画面的相位,即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色调;设置亮度(Lightness)的数值可以方便地改变画面亮度,可以控制视频信号黑电平的数值;设置饱和度(Saturation)的数值可以降低或提高画面色彩的饱和度。
利用该滤镜可以方便地校正视频色度信号的相位失真与幅度失真,可以调整视频信号的黑电平,也可以调出某种特殊的偏色效果。若遇到前期拍摄时白平衡出现偏差的素材,使用RGB色彩平衡(Color Balance RGB)结合RGB波形示波器(RGB Parade)进行调整会更方便。
3.3利用Color Corrector滤镜全面校正视频信号
Image Control组中的色彩校正(Color Corrector)滤镜集成了多个色彩校正工具,简单易用,功能强大,是Premiere Pro 1.5版的重要改进功能之一。
Color Corrector滤镜支持保存与载入参数设置,HSL分支集成并扩展了Color Balance(HLS)滤镜的功能,增加了对比度、Gamma校正及RGB增益等画面效果参数控制。Video Limiter分支则集成了Broadcast Colors滤镜的功能,在这里将色度与亮度信号的幅度限制独立开来进行控制,控制模式中增加了Smart Limit方式,避免由于只缩减色度信号带来的画面色彩饱和度降低与只缩减亮度信号而又造成色度信号过饱和色彩溢出的现象,最大程度地还原画面色彩原貌。Video Limiter分支起作用的前提是选择了Enable Limiter复选框。Color Corrector滤镜的其他功能分支强调了对画面色彩效果的控制与校正功能,是在保证信号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画面表现更为完美,本文对此不再深入讨论。
4、小结
我们虽然可以利用非线性编辑软件提供的功能对素材进行多项调整和校正,但在节目制作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非线性编辑系统的调整与校正能力是有限的,提高画面主观质量的最有效方法仍是在前期拍摄中把好关,避免将简单问题留给后期调整而复杂化。
(2)尽可能地避免只在计算机显示器中观察色彩效果,更不能只注意几个重要参数数值的调整而忽略了对画面的主观感受,参数只是起辅助作用,画面的主观感受才是最重要的,最好是随时将调整后的设置生成预览并输出到外接监视器上仔细观察,在监视器中看到的色彩变化才是最真实的。
(3)字幕与背景尽可能不使用高饱和度的颜色,避免使用纯黑或纯白的颜色,使用RGB本色方式时单色值一般控制在16~235之间。
(4)若用到一些非视频专用图形软件制作处理的图片与动画时,最好能为导入的图片或动画应用Broadcast Colors滤镜或Color Corrector滤镜,将其色彩转换到安全范围之内。总之,对节目的视频信号质量进行监测和必要的调整,只能保证视频信号不超出信号传输系统与还原设备的处理能力,但要制作出优秀的电视节目,除了必要的技术保证,还要在画面表现力和内容上下功夫,这才是观众最终所关注的。非线性编辑流程
任何非线性编辑的工作流程,都可以简单地看成输入、编辑、输出这样三个步骤。当然由于不同软件功能的差异,其使用流程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以Premiere Pro为例,其使用流程主要分成如下5个步骤。
(1)素材采集与输入:采集就是利用Premiere Pro,将模拟视频、音频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存储到计算机中,或者将外部的数字视频存储到计算机中,成为可以处理的素材。输入主要是把其它软件处理过的图像、声音等等,导入到Premiere Pro中。
(2)素材编辑:素材编辑就是设置素材的入点与出点,以选择最合适的部分,然后按时间顺序组接不同素材的过程。
(3)特技处理:对于视频素材,特技处理包括转场、特效、合成叠加。对于音频素材,特技处理包括转场、特效。令人震撼的画面效果,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而非线性编辑软件功能的强弱,往往也是体现在这方面。配合某些硬件,Premiere Pro还能够实现特技播放。
(4)字幕制作:字幕是节目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包括文字和图形两个方面。Premiere Pro中制作字幕很方便,几乎没有无法实现的效果,并且还有大量的模板可以选择。
(5)输出与生成:节目编辑完成后,就可以输出回录到录像带上;也可以生成视频文件,发布到网上、刻录VCD和DVD等等。非线性编辑的基本原则
若要充分利用蒙太奇的表现技法,灵活掌握和了解非线性编辑的基本原则和技巧是关键。我们对拍摄或制作的素材进行非线性编辑处理,就如同画一幅画或写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要把一定的内容和主题思想传达给观众。编辑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
一部片子如果拍摄得很好,但后期编辑时只是把镜头简单地接在一起,这样就前功尽弃了;反之,一部片子如果拍摄得缺乏特色,利用非线性编辑的先进技术能够进行改进。因此:1)编辑的第一原则就是要突出主题思想内容,符合观众的思维逻辑。离开这一原则,无论我们使用的编辑手法多巧妙,选择的特技多花哨,都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我们应该从主题思想和观众的思维逻辑出发,对镜头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实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2)镜头组接时一般不能出现“跳轴”。这是因为镜头的视角代表了观众的视角,它决定了画面中各个物体的运动方向及相互位置关系,如果摄像机拍摄时跳过了物体运动或不同物体之间的轴线,这样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就会产生运动与位置的混乱。3)不同景别的镜头持续的时间长短不同。4)景别的变化应该循序渐进,尽量做到舒缓平滑,避免产生突兀的感觉。5)运动图像与静止图像之间的过渡应该比较缓和,最好是运动图像接运动图像,静止图像接静止图像。6)光线、色调的统一。有时在前期拍摄时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某些镜头的光线与色调有一定的偏差,在后期非线性编辑时,应用非线性编辑软件的特点对其进行调整,尽量实现光线、色调的整体统一。7)镜头的组接应体现一定的节奏感,努力实现镜头节奏的运动变化,生动活泼、和谐统一。
2.营销策划的基本要素 篇二
关键词:姿势,呼吸,发声,吐字咬字,共鸣,平衡
合唱,是一种集体活动,是借着集体共同创造的音响来进行作品内容的表达和艺术形象的塑造。它在进行过程中,要求集体中每一个成员在统一要求下,共同合作齐心努力来完成一个合唱作品,完成塑造艺术形象。
合唱的标准是:齐、准、合,其中的“齐”一主要体现在发声、节奏、语言三个方面,合唱的具体训练本着“齐”的标准一定要突出基本要素。
一、正确的歌唱姿势
歌唱的姿势是歌唱的基础,良好的歌唱姿势是调整身体准备歌唱的第一步,较好的姿态不但使你肺活量最大化,而且也可以消除紧张。它直接影响了歌唱时呼吸的通畅、发声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歌唱的音响,每个人的音色音量腔体(头腔、口腔、胸腔)各不相同,要想产生理想的合唱音响,首先要求所有合唱成员在发声时的一切有关器官具备统一的动态和统一的协调活动,为了达到统一的活动动态,必须要求每一个成员在发声时都具有统一的正确的姿势。产生协调的效果没有好的姿势是达不到训练目的,对歌唱训练乐器的要求有一下几点:脑袋空、喉咙满、肩膀宽、腹部紧等有了这几个状态就形成了良好的姿势。只有当姿势合理而正确地统一时,才有可能产生统一的发声动态。如合唱队在练习跳音“yu”时,要求气息的位置支撑点,保持说“yu”的口型以及头腔、口腔、胸腔三腔的协调等做到合理统一,才能发出统一有弹性的声音。
二、呼吸训练
歌唱发声的原动力是呼吸,也是正确歌唱的根本,如果想得到优美的音质、纯净的音准、宽广的音域和清晰的吐字咬字,必须先从呼吸着手。吸气,扩展你的腰部。呼气,保持腹部任性。呼吸的训练可以单独训练,首先练习快吸快呼。让学生站立两脚分开与胯部同宽双手扶腰,通过腰围扩大和放松下腹肌肉。用鼻子和嘴吸入空气,练习“si”的发声练习,要求快吸快呼,裤腰一圈气息的呼吸、小腹的弹跳,像咳嗽时一样自如。其次是慢吸慢呼,按上述要求做长音练习。练习时尽可能身体打开,不要塌泄。歌唱者最有效的呼吸是胸腹式呼吸,吸气时将肋式呼吸与下腹肌肉放松相结合。在腹部肌肉放松的情况下可以做完全呼吸.在呼气时可以减少喉部和颈部的紧张度,喉部就能正常发挥作用而不被其周边的肌肉所干扰。合唱中的呼吸和音乐分句要结合好,换气处理要按作品和合指挥的要求统一固定,有的是全体,有的是部分及声部的换气。另外一种合唱艺术的特殊呼吸法循环呼吸又称轮换呼吸.合唱队员在演唱长音时轮流吸气,这样扩大了合唱对的演唱表现力。呼吸的统一是合唱的基础,只有呼吸统一了起声才会统一,只有良好的呼吸才能产生美好的歌声。
三、发声练习
“起声”就是发声的开始,这是一个重要的动作。发声练习一般分为硬起和软起。发声的一刹那叫做起声,在歌唱中起声分为硬起[亦称“激起”]软起(亦称“舒起”)两种。合唱训练中应该以硬起声为基础,做硬起训练前必须明确四个条件:a气息支持好,b声带闭合好,c共鸣腔打开,d将意识中的音高、音量及韵母都准备好,然后以腹部敏捷地向内弹压,用恰当的气流去震动声带而发出乐音。所有培养合唱对正确的硬起声至关重要,“激起”时的声带是非常紧迫靠拢的。练习时要求发好基音,基音要求纯净清晰、圆润而富有弹性。基音要求有真声的震动感觉,又有假声的高位置。可以用哼鸣来进行练习,练习哼鸣时切记声音不要“穿鼻而过”,口内好像含着一个小兵乓球似的感觉,保持口腔的空间,这样就不会产生“挤”与“压”的现象。“激起”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巩固,合唱发声训练中的起声是以“激起”为主。
关于“软起”的练习,软起的基础仍然是激起,在保持激起的气息状态下发音,而发音后让声音徐缓而出,犹如流水般流畅自如,练习时不要有任何的强弱变化。舒起时的声带并不靠的太紧,因而部分气息漏掉,声音质暗而沙。如《花非花》就是一首很好的软起声练习曲。
四、吐字与咬字练习
歌唱艺术是语言的美化与夸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歌唱就是音乐与语言的结合体。我们必须对语言结构以及歌唱发音的关系做一剖析。这就是合唱中的吐字与咬字的关系所在。合唱中吐字咬字是否统一,直接影响到声部的音色是否均匀协调,关键就是声母韵母的应用是否统一。
吐字是指韵母(主要是母音)的发音状态与支持特点,咬字则是声母(主要是指子音)中的喉、舌、牙、齿、唇不同的起声部位。声母(字头)准而紧,韵母(字腹)长而润,收声(字尾)齐而轻。合唱要求是统一的群体感,由于吐字咬字的部位不统一而造成声部的音色不统一,音色线条不连贯、不流畅。为了克服这种不良现象,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横字竖咬,在合唱中我们要求唱i母音时要保持e母音的感觉。竖字前咬,竖字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开口音,虽然歌唱时声道通畅,舌位低,但是音色容易发暗而缺少明亮度,所以应要去合唱队员将这些字往前送。歌唱语言问题是一个最为复杂的问题,需要长期的实践与不断地探索方能逐步完善。
五、哼鸣练习
用“m”来做哼鸣练习,哼鸣的好处在于能准确建立混合共鸣的感觉。在合唱中哼鸣,即是造成合唱色彩变化手段,同时也是重要的技术手段。“m”是练习共鸣最后的声母。因为哼“m”时舌的位置很平,开始练习时音量不宜过强,舌面放平,舌尖抵住下齿龈,齿微开,唇轻合拢而放松。练习时唇、鼻、脸和颊都会有嗡嗡的感觉。嗡嗡的感觉产生时,哼鸣提高对共鸣的自我认识。共鸣腔和音色使你的声音更加明亮,也更有穿透力。当“m”哼的很理想时,就应着手练习开口音。由哼唱转为开口唱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因为一开口容易失去鼻腔和头腔的共鸣,开口的过程应非常谨慎地进行,开始练习时可以用“m”带“a”以形成半哼半唱的状态。当这种状态稍巩固后,在逐渐把口张开一些。另外,合唱的共鸣建立在和声基础上,和声的共鸣建立在音准上,用耳朵听着唱对音准有直接的作用,音准直接影响旋律是否动听?和声色彩是否明显有效?所以有耳朵听着唱是合唱不同于独唱的一项技巧,在训练时,从个人到声部,从语言到音色的统一,都要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练习,力求准确。同时也是合唱训练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六、合唱音响的平衡
音响平衡是音响层次的基础,而对音响平衡关系的处理,又以色彩与力度以及多声部的形式为依据。合唱作品中,人声配器上的关系与合唱训练中的音响平衡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处理整体音响的平衡时,要着重解决音乐织体各要素之间的音量分配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处理声部及格织体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多声部音乐中横向和纵向的交叉关系。从复杂的织体结构中理出一个头绪,了解多声部在此织体中承担的任务,扮演的角色,占据着什么样的位置。如《葫芦笙吹响了》这是首四声部的合唱曲,在声部的处理上就要根据多声部在此织体中承担的任务,高声部唱两小节(噜噜噜噜)后接低声部唱(噜噜噜),在此织体中低声部是高声部的回音,我们在处理时低声部的音量、力度都要比高声部轻、柔。了解这些,对各声部提出不同的要求,达到各声部音量均衡,整体音色和谐的目的。
(二)掌握各声部在不同音区时音响幅度的差异及伸缩度。多声部合唱作品中,多声部总是分别承担着主旋律声部辅旋律声部和声性声部节奏伴唱声部基础音声部等不同任务,我们应当根据声部承担任务的性质,在音量大小音色明暗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
(三)正确处理合唱中和弦的关系。在合唱中谐和有两个意思,一个是部分的谐和,即旋律音程中音与音之间横的音高关系,这是声部构成的谐和,另一个是总的谐和,即和弦中各声部之间纵的音高关系,这样构成合唱总体和谐。
(四)正确处理和弦音响平衡与力度关系。合唱的音响平衡问题,涉及到音色融和母音的变化和声结构及排列方法或复调织体的渗入等诸多方面,所以音响平衡也是需要“综合治理”的。
总之,合唱的训练内容很多,关键是要根据具体的合唱团,具体曲目的特点及具体的任务,要来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有效果的训练。使合唱的声音强而不炸、弱而不虚、快而不乱、慢而不断。有起伏有层次,有丰富表现力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马革顺.合唱学新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杨鸿年.童声合唱训练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应急预案的基本要素 篇三
1.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应急反应组织机构、参加单位、人员及其作用;应急反应总负责人,以及每一具体行动的负责人;本区域以外能提供援助的有关机构;政府和企业在事故应急中各自的职责。
2.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地点;事故影响范围及可能影响的人数;按所需应急反应的级别,划分事故严重度。
3.通告程序和报警系统
报警系统及程序;现场24小时的通告、报警方式(如电话、警报器等);24小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通讯、联络方式(便于应急指挥和疏散居民);相互认可的通告、报警形式和内容;应急反应人员向外求援的方式;向公众报警的标准、方式、信号等。
4.应急设备与设施
可用于应急救援的设施,如办公室、通讯设备、应急物资等;有关部门如企业、武警、消防、卫生、防疫等部门可用的应急设备;与有关医疗机构(急救站、医院、救护队等)的关系;可用的危险监测设备、个体防护装备(如呼吸器、防护服等)。
5.能力与资源
决定各项应急事件的危险程度的负责人;评价危险程度的程序;评估小组的能力;评价危险所使用的监测设备;外援的专业人员。
6.保护措施程序
可授权发布疏散居民指令的负责人;决定是否采取保护措施的程序;负责执行和核实疏散居民(包括通告、运输、交通管制、警戒)的机构;对特殊设施和人群(学校、幼儿园、残疾人等)的安全保护措施;疏散居民的接收中心或避难场所;决定终止保护措施的方法。
7.信息发布与公众教育
各应急小组在应急过程中对媒体和公众的发言人;向媒体和公众发布事故应急信息的决定方法;为确保公众了解如何面对应急情况所采取的周期性宣传以及提高安全意识的措施。
8.事故后的恢复程序
决定终止应急、恢复正常秩序的负责人;确保不会发生未授权而进入故现场的措施;宣布应急取消、恢复正常状态的程序;连续检测受影响区域的方法;调查、记录、评估应急反应的方法。
9.培训与演练
对应急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合格者上岗;年度培训、演练计划;对应急预案的定期检查;通讯系统检测的频度和程度;进行公众通告测试的频度和程度及效果评价;对现场应急人员进行培训和更新安全宣传材料的频度和程度。
10.应急预案的维护
每项计划更新、维护的负责人;每年更新和修订应急预案的方法;根据演练、检测结果完善应急计划。
4.ppt的基本要素 篇四
PPT演示的目的在传达信息,所以有演讲者将整页的文字稿直接复制到幻灯片;有演讲者深怕遗漏重要信息,照着幻灯片的内容逐字宣读;有演讲者准备的幻灯片花俏得令听众觉得他好像是在教演示文稿软件。所以,我们要明确意识到:针对不同的观众,应该有不同的内容,一个PPT只对一类人;
演讲PPT的场合非常重要,是一对一?或是一对多?或是公开演讲;你的PPT永远为观众服务,千万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你的PPT只讲一个重点,不要试图在某个PPT中面面俱到。
2.组织内容要结构化
PPT的内容要怎么安排呢?这就是我们所要强调的结构问题。
其实一场PPT演示就是在说一个故事。首先自我介绍,然后告诉听众将要听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接下来把故事说给听众听,再强调一下故事的意涵,然后帮听众回忆一下今天听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最后当然是谢谢听众的参与!
PPT的结构逻辑要清晰、简明,只用“并列”“递进”两类逻辑关系已经足以;通过不同层次的标题,标明PPT结构的逻辑关系;
但最好不要超过三层纵横;
章节之间插入标题片;
顺序演示播放,尽量避免回翻、跳略,混淆观众的思路。
一定要标示内容大纲,如果PPT演示的内容比较长,则以大纲页做串场是必须的,帮助听众掌握进度。
3.制作原则2个:
1)Magic Seven原则(7士2=5~9)。每张幻灯片传达5个概念效果最好。7个概念人脑恰恰好可以处理。超过9个概念负担太重了,请重新组织。KISS设计原则
2)KISS原则
就是KISS(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
其实准备演示文稿内容和写文章是一样的,订好题目后,先列出大纲,把重要的观念和关键词的关联性架构出来,接下来再加上创意,以数据、图表、动画等视觉工具来辅助说明。
KISS设计原则的要求是:
保持简单版式布局
“简明”是风格的第一原则,尽量少的文字,充分借助图表;
“留白天地宽”——母版背景切忌用图片,空白或淡底是首先,可以凸显图文;在“母版”中定义你的PPT风格,商业应用中,风格通常趋于保守;尽量少地使用动画,特别是在正式的商务场合。
关于一些数据补充:
主要内容应该是:演讲的骨架 多使用图形 少用术语
PPT的内容应简洁而突出重点,在10/20/30法则中强调使用30号字体。我更同意如下建议:
大标题 36 点 粗体
标题一 32点 粗体
标题二 28点 粗体
标题三 24点 粗体
如果有必要请多以图形表达你的思想。因为图形更容易让人理解,同时也让听众印象深刻。当然图形也会帮助演讲者更好的进行阐述。但是同样你必须注意图形上标注字体的大小。
如果你的演讲内容比较专业,请考虑你的听众,避免使用你的听众群不理解的术语。如果 非要使用,请一定要解释清楚。还是上面提到的那次飞利浦来我公司的演讲,LCD本身包括了很多术语,加之语言不通,让我们很多人听得贩晕。讲师是好的,但没有考虑语言和术语这些东西,听众听不下去,演讲者也就白忙活
了。
关于内容的花样:
正式场合不使用任何PPT动作 非要使用最多不超过三种
5.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篇五
1.教学任务;2.教学对象;3.教学目标 4.教学策略;5.教学过程;6.教学评价
这六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除此之外,教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也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下面我结合教学设计来具体说明:
(一)教学任务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体育技术课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
教学由教技术向用技术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而现在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二)教学对象
学生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归宿和核心,因此,必须对学生的基本特征、已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认知结构、学习风格等有一个基本了解。学生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一系列的问题是“学生”要素所要研究和考虑的。特别针对小学的具体年级、生活条件、年龄等“因材施教”。
(三)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中对于目标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主要包括对学习者培养的阶段性目标和学完学习内容之后所要达到的单元目标。这两个目标应是一致的,后者服务于前者,单元目标是阶段性目标实现的基础,总目标的实现又依赖于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而培养总目标则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和总需求、现代人才观、学习者的具体状况相联系,不同的社会需求,不同的学习者状况就会有不同的学习目标。
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目标的主体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教学目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它与传统教学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
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
(四)教学策略制定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
教学策略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的选择、学法指导、教学媒体的应用等等。
(五)教学过程
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么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是教学设计的一大难题。教师还要掌握的就是课堂的随机应变能力,这一能力体现了教师出教师的综合能力。
(六)教学设计自我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
(七)教师
6.画册设计的基本要素 篇六
什么是画册?《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装订成册的画”。事实上对“画册设计”的解读远非如此简单。有人以为用好看的线条加上图片再加上一些溢美之词,就能组合成一本“画册”,这样的认识稍显肤浅。一本成功的画册,不仅仅要金玉其外,还应该锦绣其中,精美的设计之内应该包含企业文化和产品内涵,并在整体上突出企业形象,兼顾受众。成功的画册总是像被赋予了灵魂,它会说话,它会眨眼,它在向外界传递着一切潜在的信息。我们总是以更高的要求去解读画册设计,以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展现出企业实力和企业精神,打动客户。
画册设计的意义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一本高质量的企业产品画册已经成为一个公司或企业不可或缺的对外宣传和展示的重要道具。例如政府、大厦需要招商画册;房地产公司需要房产画册;政府、公司、企业、酒店等需要形象画册等等。一个成功的企业产品画册设计,能够将一个公司的企业精神、核心理念和企业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个成功的企业产品画册设计,能够帮助企业从众多竞争对手同行中脱颖而出;一个成功的企业产品画册设计,能够深刻打动它的潜在客户,有效提高客户转化率;一个成功的企业产品画册设计,能够为公司树立大气的企业形象,凝聚企业竞争力,帮助企业在激烈而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先声夺人。
画册设计的实现 我们深谙企业产品画册设计的重要意义,全力确保每一个设计项目的成功。所有的设计项目我们都亲力亲为,绝不假手于人,绝不请人捉刀,绝不套用现成模板。客户的每一次画册设计要求都是我们的一个全新的项目,同时每一个既往项目都是我们进步的起点。专业的画册设计团队都会经过好几道工序,对设计雕琢至每一像素,如此苛刻的自我设计要求只为给客户呈现具有绝对竞争力的画册设计产品。
7.浅析影视艺术场景设计的基本要素 篇七
1. 影视艺术场景设计中场景地域性的设计
场景中地域的选择需要根据剧本中剧情的发展进行设计, 要设计出符合剧情的某个时间段某个地方的场景特点。不论是场景中的大环境还是小道具都要体现地域性。例如在詹姆斯·弗朗西斯·卡梅隆的影片《泰坦尼克号》中的那艘被称为“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的“泰坦尼克号”。不羁的少年画家杰克与富家少女罗丝在船上从相识到相恋, 这艘船是发生一切的根源与承载一切喜与悲的场地。轮船的选择不仅符合工业革命这个大的时代背景, 而且还满足影片拍摄地点——海洋的要求。还有那颗“海洋之心”。这颗深蓝色钻石在影片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正是因为对宝石的探寻, 才引出了旷世感人的爱情故事, 它作为线索, 一步步揭示人物关系, 推动剧情的发展 (1) 。
2. 影视艺术场景设计中场景时代特点设计
影视从大的时间划分可分为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 在场景设计中务必要注意时代特征, 要具体到哪一个朝代、哪一年。这不仅体现了设计工作者的严谨性而且还减少了影片穿帮镜头出现的频率。纵观当今的影视作品, 我们会发现一些与历史不符的现象, 例如在《新还珠格格》中, 班杰明和五阿哥永琪击剑, 他俩都戴着面罩, 击剑的面罩是1776年发明的, 而本剧的时间为1759年。因此, 只有场景设计所体现的时代与剧情故事发展吻合才能为观众所接受, 为此场景设计一定要注重时代特点的设计。
3. 影视艺术场景设计中场景动作支点设计
影片好似跑马灯, 一张单独的图片, 其控制性往往难以有效地支撑演员的表演, 因而演员的动作必须依靠场景来支撑, 这是由于演员需要在场景设计人员所设计的三维空间中将整个表演完成。这就与舞台的背景设计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作为设计人员必须考虑空间是否足够, 否则就难以支持演员完成各种动作。所以场景动作支点的设计必须具有较强的深度和广度, 并足够精心的在镜头中将各部位呈现出来 (2) 。
4. 影视艺术场景设计中场景色彩差异设计
除了上述基本元素外, 场景色彩也是最为基本的元素之一。在影视剧中, 运用色彩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一是对剧中的环境进行交代;二是对事情进行叙述;三是视觉色彩的增强;四是创造丰富想象。而为了将艺术感觉生动鲜活地表达出来, 采取色彩的方式进行叙事, 有助于作品思想、创作背景和故事剧情的表达, 而这就需要结合主题思想在场景中适当的加入色彩, 才能更好地将主题突出, 从而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提高作品的感染力。凡是优秀的影视作品, 通过色彩就能将故事的剧情表达出来, 而并不需要去看字幕, 所以色彩是能述说故事情节的无形语言。因此在设计过程中, 应在注重色彩连接的同时注重色彩的构成, 才能更好地确保不同场景中的视觉元素成为流畅而又完美的视觉效应。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在色彩差异设计中, 切忌简单的将生活色彩搬到影视剧之中, 而应在设计中紧密结合剧情发展的需要, 确保所设计的色彩具有较强的艺术性的同时, 还应具有解释主题和叙述故事以及渲染气氛等作用, 从而更好地服务影片基调的连贯和影片节奏的协调性, 才能更好地创作出视觉效应出来。例如目前热播的《武媚娘传奇》中, 第一集主要讲述了贞观十一年, 武氏女如意奉召入宫位居五品才人为主题的故事, 所有入宫应试的才人身着粉色衣裤体现了才人的年轻美貌, 再加上红色的地毯和黄色的空撵等的衬托, 粉色的桃花、黄色的灯笼、金黄色的城墙、墨绿的墙壁等颜色的相互衬托和呼应, 极大地增强了观影者的视觉效应 (3) 。■
摘要:影视艺术场景设计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场景的地域性、时代特点、动作支点和色彩差异。且直接关系着场景设计能否成功。因而本文主要就从这四个方面分析了影视艺术场景设计的基本要素。
关键词:影视艺术场景设计,基本要素,地域性,时代特点,动作支点,色彩差异
注释
11 姬建钢.论影视艺术场景设计的基本要素[J].艺术百家, 2013, S2:111-112
22 朱佳璐.影视动画中景观场景的创建与艺术氛围营造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07
8.论英语学习的基本要素 篇八
关键词:英语教学;要素
英语课程标准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总体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上。同时也指出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对于如何达到以上目标,也提出了若干教学实施建议和原则。然而当我们仔细研究这些建议和原则的时候,总感觉到过于笼统,过于“形而上”,过于“大而化之”。比如说,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情感”,“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等。这些“建议、原则”的提出都还是从老师如何教入手的。而对于学习英语,要达到“能综合运用这门语言”的目标,究竟需要那些基本要素,究竟要具备哪些必要条件?并没有提及。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奇怪。这个问题长期以来被认作是实践问题,好象是个不言自明的问题,是个不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所以学界总是将对英语教学的研究盯在目标的制定,方法的寻找上。似乎目标明确了,再加上好的教学方法,英语学习的问题就解决了。这种流行的思维方式,一直在英语教学研究领域占有主导地位。其结果是:英语教学论文出来不少,英语课题做了不少,但基本是围绕这两个问题兜圈子,造成了英语教学理论研究和英语学习的实际严重脱节。这种情况又反过来影响到英语教学自身的研究,使英语教学研究长期徘徊不前,新理论,新模式建立了不少,中国人学习英语投入较多,效果较差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改变。本文试图抛开简单对英语教学目标,和对英语教学所谓好方法的寻找上。而把重心放在对英语学习的反思上。试图将英语教学的研究回到研究的原点,试图回答这样的基本问题?学习英语,究竟需要什么?学好英语,究竟要具备什么基本要素?
学习英语需要的第一要素就是学习者必须刻苦。毛主席当年的话语“语言这个东西,非下苦功不可。”用在英语学习上再恰当不过。学习英语,离开刻苦用功,除非少数语言天才,没有人能轻易成功,不管他用什么方法。这个问题是如此简单,我们的老师也天天挂在嘴边,在研究上似乎不值一提。但这恰恰是英语学习最基本的要素,是英语学习最必不可少的前提。离开这个前提,任何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都无从谈起,都是空中楼阁。但是这个问题恰恰被我们的英语研究者所忽略。我们的研究总是放在寻找所谓“好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上。我们天真地认为:一旦找到这个我们向往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学习英语就万事大吉了。
学习英语要“刻苦,用功”,这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却是英语学习的不法二门。离开刻苦用功,任何方法都失去了存在的依据。那么,“刻苦用功”究竟包含什么内容呢?
刻苦用功一是要保证一定时间的投入。没有时间的投入,根本就谈不到英语学习的效率。在学校当然是要保证一定的课时量,不可以随意减少课时量。在学生自己,除了英语课上认真听讲外,还要保证一定时间的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练习的方式当然可以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同时还要积极参加各种英语课外活动,如英语活动小组,听英语讲座等等,因为英语学习不是一个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反复回环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过程,没有必要的时间投入是保证不了大量的反复回环的。
刻苦用功第二是说学习时要倾心专注,不可三心二意。我们的老师在教学时,总是要教育学生要注意听讲,认真思考等,这是深谙英语教学之道的做法。当然仅仅依靠提醒远远不够,要以自己课堂的魅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这是最可靠有效的方法。对于学习者自己来说,就是要求他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做到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如果没有学习时专注,单靠大量时间的无效重复,也是无效劳动,也不能算作刻苦。
刻苦用功的第三个方面是要时刻具有英语学习意识,时刻牢记自己是一个“英语学习者”,注重平时英语的积累,也就是常说的“隐性学习”。这些积累包括:平时偶尔碰到的英语单词。偶尔碰到听到的讲座,偶尔看到的英语电影,偶尔遇见的英语媒体以及方方面面的接触到的英语。当这些英语出现时,你是不是有意识地进行了记忆,思索。这些学习已经越来越引起英语教育者的注意,充分利用“隐性学习”能更加有效促进英语学习。
二、个人兴趣。学好英语的第二要素是个人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是一个被人们说滥了,然而的确是一个非常正确的论断。学习任何一门课程或技术,没有兴趣,是无法学好的。所谓兴趣就是特殊的爱好,比别人更喜欢做某件事。有了兴趣,就会对该学科有更多的关注。在别人看来很苦的事,有兴趣者却不觉其苦。这样也能大大提高效率。新课程标准在对基础教育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进行阐释是,第一句话说的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也是英语教学研究中关注最多的。但是不是人人都可以培养起学习英语的兴趣?我们现在英语教学的一个前提是认为人人都可以培养起学习英语的兴趣,事实是不是这样?这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三、学习目的。也就是英语学习的动机目标,即为什么要学习英语。不管是从为国家人民做贡献,为了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还是为了提高个人素质,毕业后可以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或者是在考试中得到一个好的分数,得到家长老师满意,得到同学的尊重,或者是想要考上理想的大学或者出国深造。总归一个学生要有学习的英语的目的,目的越明确越好。我们在各种英语考研班,英语出国培训班看到神情十分专注的学生,他们为什么学习那么专注,因为他们有明确的学习英语目的,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激发出无穷的学习潜能。
四、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也是英语教学研究中被关注的重点之一。现在的英语教学理论总是期望能够找到一个普遍适用的方法,以为只要找到了这个方法就能使英语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世上有没有这样一个方法实在值得怀疑。英语学习方法因学习的材料不同而不同;因学习的目标不同而不同,因个人的性格特征不同而不同,因个人的学习条件不同而不同。总之学习方法是因人而异的,臆想找到一个普遍使用的学习方法是不切实际的。在学生方面当然也就根据学习目标和个人的学习性格特性来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自己喜欢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自己觉得有效的方法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五、学习环境。学习英语的环境也包括英语的使用环境。一个良好的英语环境是学习英语的必备条件。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英语课堂的英语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英语的认识程度和使用程度。有没有英语学习伙伴。学校的英语大环境,学校有没有经常开展的英语活动,比如一些竞赛活动,或其他英语活动。2、家庭英语环境。比如说家庭中有没有人懂英语,有没有人经常督促你学习英语等。3、英语资源环境。学生是否能够得到英语报纸杂志,能否借助电子设备进行英语学习,如MP3,录音机,电脑,能否上网得到资源等等都属于英语学习环境,如果能到英语国家去学习当然最好不过。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能使英语学习事半功倍。
六、好的英语老师。教师的因素在英语学习中无疑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说好的英语老师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几点:一有良好的英语学科基本功。二要懂得英语学科的教学规律。三要有高尚的教育情操,愿意奉献,以教好英语为己任,这样的英语教师可遇而不可求。好的教师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学习的示范者,同时又是学生的监督者和促进者。好的老师不但能在英语学习的宏观方面如英语学习策略方面给学生指导,也能在微观方面如解决英语学习的具体问题上给予学生有益的帮助,同时也能在思想道德上给予学生以影响。一个真正好的英语老师给予学生的影响绝不仅仅是英语学习方面的,而是是全方位的,是学生终生的学习楷模。
以上所谈到的英语学习的方面是学习英语的最基本要素,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要素,英语学习才有一个好的基础,才有了可靠的保证,才谈得上英语学习的效果,才谈得上达到英语学习的目标。离开了这些学习英语的基本要素而去奢谈什么教学方法,无异舍本逐末。所以我们的英语研究也要以这些基本的要素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英语学习研究,促进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营销策划的基本要素】推荐阅读:
会议营销的六大要素是什么?08-27
营销团队建设的基本要求与要点08-02
编辑策划的基本形式10-09
茶叶的营销策划方案09-13
羊肉的营销策划方案12-02
百货商场营销的策划方案08-16
蒙牛的市场营销策划12-31
会议营销基本流程09-22
营销人员策划网络活动的要点07-22
网络营销的策划书模板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