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辩论技巧

2024-06-30

辩论赛辩论技巧(精选8篇)

1.辩论赛辩论技巧 篇一

人生中总有一些人或事会让你永远放不下,对我来说,辩论就是这样的一件“事”。每每回想起那种在三尺论坛上舌战群儒的感觉~真是醉了~废话少说切入正题,这些年打了许多辩论赛,也在很多比赛里当过评委,总结下来,辩论赛如果想取得胜利,无外乎三点要旨:思想、技巧和气势。

思想是辩论场上“力量”的源泉,技巧是驾驭这股“力量”的手段,一场比赛当中,思想和技巧都围绕“辩题”展开。而气势则和“辩题”无关,气势源自辩手的意志,是辩论的灵魂。

首先说思想和技巧。辩论场上的“思想”和“技巧”是难以拆开来论述的,愚蠢的思想必将表现为苍白乏味的技巧;而精妙的构思往往可以把各种技巧都耍得有模有样。

举个例子,设想你现在站在学生会的会议室里,刚刚抽完一个签,签上面写着这一轮比赛的辩题“正:金钱是万恶之源”。你的脑海中也许马上就会浮现出诸如“兄弟为了宝藏而反目”“贪婪-指环王-尼伯龙根之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之类的素材。如果你顺着这些思路想下去,不好意思,你已经踏上了失败的第一步,并且会一步步陷入“例证堆砌”的陷阱里,辩论场上你问出的中最多的问题就是“啊,你看张三,李四,和贪婪的王二麻子,他们的所作所为,难道不证明了金钱就是万恶之源吗?”对手只要一句话就可以回答你的问题:“对,不能证明。”例证堆砌这种机械的思想孕育出了辩场上最愚蠢的发问方式“反问”。

拿到辩题之后,聪明的做法是“分析定义”。一个选择恰当的定义可以让你在整场比赛当中掌握主动,一个辩题当中定义也常常会成为双方交锋的战场。还是拿“金钱是万恶之源”这个辩题作为例子。“万”字的定义就基本决定了辩论赛的胜负。如果“万”解释为“一切”,那么辩题的意思就是“金钱是一切恶的根源!”这样的命题就很容易辩驳了,“一个强奸犯强奸他是为了钱吗?难道这不是恶吗?”诸如此类。如果“万”解释为“很多”,那么辩题的意思就是“金钱催生了许许多多的罪恶”这个辩题说起来就稍微好论证一点了,“卖淫嫖娼”“毒品犯罪”“侵略战争”等等例子都能用上了。再进一步,如果我们把“金钱”定义为“充满诱惑的利益”,那辩题就可以解释为“利益是诱发一切辩论赛辩论演讲技巧许多恶的根源”,那正方就更好打了,因为对方举不出任何一个与“利益”无关的“恶”。建议你看一看国际大专辩论赛的决赛,那一场就打的是这个“金钱”的辩题,看完之后你就能感受到他们对定义的争夺。所以,拿到辩题之后请一定要先思考一下:“这个题目当中有哪些字的定义是可以为你所用,哪些字的定义可以为对方所用的。”当然,辩题还分三类:①应然性辩题,就是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倡导什么价值。“应该鼓励青少年见义勇为&不应该鼓励青少年见义勇为”这类辩题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价值观”怎么选择。②实然性辩题,事实是怎样的“人性本善&人性本恶”,这种辩题里面“特定词汇‘本’和目标词汇‘善’‘恶’”的定义非常重要。③比较性辩题,“__利大于弊&__x弊大于利”,这种辩题的分析中最重要的是“比较标准”,就是说凭什么说利大于弊的标准!

好了,当你分析完辩题之后,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论据整理。在这个阶段,你一定要铭记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你要说服的不是对手,而是场下的观众(好吧,其实我想说的是评委),而他们往往都很‘蠢’”作为当了很多次评委的资深蠢蛋,我可以很明白的告诉你,一个再厉害的评委在赛前对辩题的思考深度一定不及场上辩手的十分之一,而且他们一定不会全神贯注的听完所有的比赛,他们一定会开小差!所以你的论述一定要简单,一定要浅显,一定要好玩,在激烈的比赛中(特别是下午的场次,那时候评委特别困)抓住评委的往往不是精妙的逻辑(没工夫想),而是一段有趣好玩的话。比如说,有一次下午我去评一场比赛,双方的论述都淡而无味,我也听得昏昏欲睡,这时突然有个辩手说了一句“那么问题来了,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一瞬间我就精神了,他之后的论述我就真真切切的听进去了。至于怎么好玩,怎么简单,就要看你们自己的造诣了。我自己的经验,就是比喻。举个例子来说,我想举一个“兄弟为钱反目”的例子。第一种说法“6月3日,在广西南宁发生了这样一起兄弟反目的惨案.......”,第二种说法“在一个狗窝里,有两只狗,他们是兄弟,哥哥的叫狗笨,弟弟的叫狗二......”,你觉得哪那个说法更能引起场下观众的注意呢?

当你准备好了若干个比较好玩浅显的“论据”,下面你要做的是建立体系。什么是体系?体系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故事”。就比如电影,一个电影的标签是“历史,爱情,灾难”,这个电影如果先讲一段工业革命发展史,再讲白衣校花和长腿欧巴在樱花下的爱情故事,然后讲再讲911,估计你看完之后免不了要喷一句“拍的什么玩意,渣一样!”;可是这个电影如果讲一个穷小子和富家女在“永不沉没”的梦幻之船上相遇,相识,相爱并最终在一场海难中为爱而死的故事。估计你就会觉得这是一部好电影了。这两个电影的差距就在前者没有“体系”,而后者有。辩论赛也是一样,你需要建立一套论证的体系,讲一个好故事!举个例子来说:“金钱是万恶之源”的论述中,我会这样讲。“第一幕:描绘钱产生的无数的恶.....第二幕:钱究竟是什么?是欲望的化身.....第三幕:欲望是一切恶的根源。”一个深思熟虑的体系,能够让观众被你带入你的思路。当然,要是想把这个故事讲好而不被对方辩友打断,涉及四个技巧:1.回答的技巧. 2.追问的技巧.3.阵地转移的技巧4.总结的技巧。

2.辩论赛辩论技巧 篇二

关键词:辩论赛,议会式辩论,论辩理论

1 两种赛制的比较

首先, 让我们从比赛框架的层面上来对两种辩论赛进行比较。中文辩论赛经常采用的是新加坡模式, 即两支队伍各由四名辩手组成, 整场比赛分为三个阶段:

1.1 立论阶段:

由正方一辩首先发言, 时间为三分钟。然后是反方一辩发言, 时间也为三分钟。双方四辩在这个环节中不上场。

1.2 自由辩论阶段:

这个阶段双方的四位辩手均可上场, 对对方的任意一名辩手发问。由正方先开始。每队各四分钟。

1.3 总结陈词阶段:在这个阶段先由反方四辩发言, 最后由正方四辩陈词。时间各为四分钟。

新加坡模式就其功能上来看, 是重论轻辩的。首先, 在三十四分钟的辩论中, 陈词阶段共占时十八分钟。这样的模式最有利于选手“有背而来”, 即在场上只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稿子声情并茂地背出来。这样的做法是违背论辩原则的。论辩, 正如van Eemeren所定义的, 是一种以说理为特征的语言与社会行为。这种行为的目的是增加受众对一个受争议的论点的接受程度, 并且这一目的是通过在一个理性受众的面前排列出一系列的论据而达到的。[1]辩论赛作为论辩理论的一种最典型的体现, 更是需要通过与对手的论据进行比较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国内辩论赛在经历了对新加坡模式的盲目崇拜之后, 意识到了这一缺点, 并对辩论赛框架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改进, 例如从1998年的“蓝带杯”开始增加了攻辩环节, 而在2000年的“黄山杯”开始, 则更是将二、三辩从陈词阶段中去掉, 直接进行一对一的攻辩。这样改革的效果是明显的, 比赛的观赏性、激烈性都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但国内各个辩论队伍马上找到了应对的办法, 通过艰苦的规范性训练使辩手把事先写好的辩词———往往由教练进行最后的润色———背得滚瓜烂熟, 倒背如流, 而且还要做出一副现场临时发挥的架势。[2]在这样的情况下, 选手的作用无非就是把教练的思想搬到赛场上, 声情并茂地演绎出来, 并将1993年复旦大学的“华丽而狡猾”的辩风发挥到极致, 以博得观众的掌声。

相比之下, 国外辩论赛的框架设置就更为遵守论辩规则。以常见的议会式辩论为例, 每场比赛的两支队伍各由两名选手组成, 时间共计四十分钟。正方一辩首先发言, 时间为七分钟, 而后为反方一辩, 时间八分钟, 并如此往复直至反方二辩结束第一轮发言。这个部分即为立论阶段, 共计三十一分钟。在这个环节结束后, 剩余的九分钟时间是反驳环节, 先由反方一辩开始, 时间为四分钟, 最后由正方一辩陈词, 时间五分钟。议会式辩论的模式与“新加坡”模式相比, 主要的区别就在于自由辩论的环节在议会式辩论中被有机地整合到了第一个部分, 即立论阶段中。在这个阶段中, 双方均可以在对方辩手发言时提出质疑 (point of information) , 而被提问者则可以选择回答或不回答。这样的作法, 不仅对团队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使比赛更加具有观赏性。

2 辩题的区别

中文辩论赛在近年来受关注程度的下降, 一部分原因正是由于比赛辩题的设定而造成的。辩题的设置,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与主办方对辩论赛的目的和作用的理解是分不开的。关于这个问题在国内有着很多的讨论, 有认为辩论赛应该是“探寻真理”, “思想交锋的游戏”, “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语言表达、临场反应、仪态风度等综合能力的有益活动。”这种种对辩论赛的不同理解, 从不同方面表达了人们对辩论赛的种种期待。但是西方辩论界一般将辩论赛作为培养学生将来踏进社会时所需的说服技能的必要手段。以美国为例, 从中学到大学, 辩论赛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高中比赛最常用的赛制为团队政策辩论式 (team policy debate) , 辩题通常为政府所制订的某一政策, 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搜集和组织证据的能力。大学比赛的赛制则较为多样, 通常有CEDA (Cross-Examination Debate Association) 和议会式辩论, 侧重点在培养学生的说服力、逻辑思辩能力, 以及机智反应的能力。在这样的比赛中, 辩题一般都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或是价值取向。这样的辩题设置, 与西方社会的论辩传统是非不开的。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始, 论辩就被看成是获取事实的唯一途径。一个对事实的描述, 只有在挑剔的受众面前呈现出来, 并通过论辩的方式赢得他们的赞同, 才能够上升为事实, 被大众所接受。在这样的背景下, 一些社会热点话题也被搬上了辩论场。但是在中国, 辩论自秦朝开始就不是一种被提倡的社会行为。与西方论辩中强烈的个人功利色彩不同, 中国修辞传统强调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受这样思想的影响, 国内辩论赛的辩题大多与现实生活脱节, 或是“远离大众的高深哲学难题”, [3]比如“人性本善/人性本恶”, “知难行易/知易行难”, 或是一些看似与大众生活相关, 实际却不然的题目, 例如“现代社会男人/女人更需要关怀”, “愚公应当搬家”, 或是“基本上属于没话找话”的题目, 例如“道不同不相为谋”, “天灾比人祸更可怕”这样的题目。由于辩题与现实生活的脱节, 很难说观众对这样的辩论赛会有多大的热情。在赛制和辩题的双重制约下, 语言上的华丽似乎就成了吸引观众的最有效途径。

除了辩题本身的问题, 辩手定义题目的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在议会式辩论中, 正方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命题的基本精神 (proposition) 提出一个议案resolution, 而这个议案只要不违反“同义反复 (tautology) ”、“真理 (truism) ”, 以及“专门知识 (specific knowledge) ”这三个原则, 反方就不能挑战定义, 必须在正方限定的框架内进行辩论。这样做有两个显而易见的好处:首先, 限定了辩论的范围 (clash area) 。一旦辩论范围确定, 正反双方的论点和论据就必须使在这个范围内进行的, 这样一来, 不仅使辩论变得更加紧凑, 也从根本上杜绝了跑题和定义之争的发生。其次, 正方限定辩题的权利也是辩论双方的一种平衡。众所周知, 辩论赛中反方并不需要立论, 他们只要证明正方论点错误或方案不可行便可赢得比赛。国内辩论赛则是另外一种情形。大部分国内辩手在定义题目的时候, 经常是“就题论题, 也不可能根据辩题谈一个全新的决议。”[4]

辩题的区别还体现在题目宣布的时间上。国内辩论赛的辩题往往在比赛前很早就公布, 这样就使得辩论队伍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准备, “而且参与准备的不仅有辩手, 还有自始至终与辩手并肩作战的指导教师, 甚至有一个高级智囊团出谋划策。”[4]这样就会导致很多辩手不仅是简单地将教练准备好的内容背出来, 而且往往会回避对方的提问。辩论赛作为一种教育活动, 原创性是其最主要的目标。James J.Kimble在谈到教练在比赛准备阶段的参与程度时说过, “代笔 (ghostwriting) 行为明显违反了辩论赛的教育目的”, Ulrich和Madsen (James J.Kimble, 1997) 也同样指出“教练的指导应成为学生自己研究的一种补充, 而不是替代”。[5]反观国外的辩论赛, 往往在比赛之前只是“告知辩题的大致范围, 如世界经济、体育、教育、政治局势等, 具体题目在比赛前半个小时才明确, 且指导教师的工作是提高辩论队的辩论技巧, 决不会也不允许针对具体辩题给予赛前辅导。”[4]

我们已经到了必须深刻反思中文辩论赛所存在的问题, 并努力寻找解决之道的时候了。借鉴国外的同类比赛, 不仅可以为我们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更可以使我们的选手将来在国际比赛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Eemeren, Frans H.van, et al.Fundamentals of Argumentation Theory.Mah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6:5.

[2]余培侠.大辩论——2002全国大专辩论会纪实与评析[M].北京:西苑出版社, 2003:65.

[3]张德明.王者归来——第十届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纪实[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321.

[4]钱激扬.不同辩论模式引发的文化思考, 东南大学学报 (2004.6) p97.

3.校际辩论赛 篇三

正方辩手陈婷:高分是高能的表现,分数代表着一个人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那还谈什么高能呢?

反方辩手肖家宜:高分不是高能的表现,分数高不等于素质高,素质高不等于能力高。

正方辩手宋玉婷:一个人的能力分为很多种,其中就包括对自然科学的认知能力,你能让一个文盲来修电脑吗?

反方辩手罗添威:动手能力也是能力的一种,清华北大的大学生跟修鞋匠比,谁的修鞋能力高呢?

小辩手们个个言辞流利、充满自信,而且头脑敏捷,能抓住对方语言里的逻辑漏洞,迅速组织语言进行回击。让星星姐姐更为感动的是,他们小小年纪却有团队意识,两位辩手同时站起发言时,发言较多的辩手会留机会给发言较少的辩手。最终,评审虽然判定主办方实验小学获胜,但第六小学的辩手们的精彩表现同样让大家印象深刻。

第二场赛区:赣州市宁都县

正方辩手:第一小学

反方辩手:第二小学

第二天,星星姐姐来到宁都第二小学参加宁都赛区的总决赛。宁都赛区共有6所学校参赛,经过初赛、决赛的比拼,最终入围总决赛的两所学校将展开博弈。辩手一开场,洪亮清晰的声音、透彻有力的分析让全场都安静下来,开始仔细凝听——

正方辩手曾心卓:清华北大的大学生自有他们的用处,看看中科院,看看我们的神九、神十,这些岂是单凭动手能力就能成功的?!

反方辩手彭亿城:所谓的高能有很多的方面,死读书的都是书呆子,尽信书不如无书,学习好并不代表什么都好。

正方辩手易杨怡睿:书中自有黄金屋,知识改变命运,这些都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周恩来也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反方辩手符宁豪:学习好并不代表什么都好,学习不好也并不代表什么都不好。郑渊洁,他只念过四年的小学,但是现在他是中国的童话大王。

虽然双方势均力敌,辩词都能明确阐述本方观点,但既然是比赛,就得分出胜负。第一小学稍胜第二小学,获得总决赛冠军。

4.辩论赛可以用到的辩论技巧 篇四

由于辩论双方各由四位队员组成,四位队员在辩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矛盾,即使是同一 位队员,在自由辩论中,由于出语很快,也有可能出现矛盾。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应当 马上抓住,竭力扩大对方的矛盾,使之自顾不暇,无力进攻我方。比如,在与剑桥队辩论时 ,剑桥队的三辩认为法律不是道德,二辩则认为法律是基本的道德。这两种见解显然是相互矛盾的,我方乘机扩大对方两位辩手之间的观点裂痕,迫使对方陷入窘境。又如对方一辩起先把“温饱”看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状态,后来在我方的凌厉攻势下,又大谈“饥寒”状态 ,这就是与先前的见解发生了矛盾,我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对方于急切之中,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5.辩论赛中经典的辩论技巧精选 篇五

无论在规范发言还是在自由辩论中,都需要运用大量材料,可是合适的材料不容易找到,往往只能编一些假材料,包括数据、实例等。运用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材料要尽可能编得合情合理;二是不可心虚,要理直气壮地用。另外,在校际比赛中,应禁用假材料。

妙语脱困 如果时间充裕,应事先准备好一些在很多情况下都能使用的妙语。在自由辩论中,不要急急忙忙把这些妙语抛出去,而应该用在本方最困难的时候。例:“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正:对方一直回避这样的问题,超道德行为到底是不是道德行为?请对方回答。反:超道德当然不是道德。但如果按照对方的逻辑,那么裴多斐的《自由与爱情》诗大概就得改成:“爱情诚可爱,自由价更高,若为温饱故,二者皆可抛”了。(笑声、掌声)正方前面已充分论述了超道德不是道德,反方在回应一句以后,如果转入其他问题,总是有气弱之感,这时抛出事先准备的妙语(这句妙语几乎在自由辩论的任何时候都可以用),占了上风。这里还有另一个战术,超道德本来是一个伪概念,但反方并不去论述超道德其实也是道德,而是大胆承认了对方的观点,这是因为承认后对反方的论点并没有什么影响,相反,如果硬着头皮去说清楚,就要费太多的口舌了。再举一个大胆承认的例子。例:“烟草业对社会利大于弊” 反:对方老是说烟草业能上缴多少利税,能创造多少经济利益,难道要等到我国经济发达后,才来取缔烟草业吗?正:当然如此。 (停顿)反:那你们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生命置于何地。正:我再提醒对方,吸烟只是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而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在这个例子中,正方成功地运用大胆承认的战术,打乱了反方的阵脚,相当得分。

连续提问 第4个战术叫连续进攻,主要是指临场与队友的配合。而这里的连续提问可以在事先准备好。例:“烟草业对社会利大于弊” 反:对方同学承不承认,烟草业是社会失灵的产物? (停顿)正:对方还没有告诉我们,你们的利弊标准是什么?反:这一点我方早已论述,我再请问对方,你们究竟承不承认烟草业是市场失灵的产物?正:事实胜于雄辩,如果烟草业对社会是弊大于利的话,那为什么我国还要嘉奖云南玉溪卷烟厂,难道是表扬他们多杀人吗?反:看来对方同学没办法回答我方的问题,那我再问一个更简单的问题,烟草业是不是一个外部不经济的行业?明知对方不太了解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有意提出这类问题,连提两次后,对方仍然回避,如果重复第三次,好象显得本方只有这么一个问题,这时候转向一个类似的问题,巧妙。要注意两点,不能提问过多别人听不懂的问题,偶尔一次是战术,多了会被人误认为在破坏辩论。对关键性的,不能由别的问题代替的提问,可以重复多次。(这种情况不多,一般总能找到几个类似的问题)

攻击对方过激行为 在辩论中对对手要保持一种尊重客气的态度,不可出现人身攻击的语言,也不能与队友大声谈笑,拍桌子,踢腿等等。如果对方有人身攻击的语言,可以这样说:“对对方同学刚才的措词,我方表示遗憾……”,如果对方有很不礼貌的行为,可以这样说:“在严肃的辩论场上,对方**同学刚才却很不严肃地(拍桌子……),我方对此表示遗憾”。切不可针尖对麦芒,把辩论场变成吵架场。

听不清楚对方发言的对策 对策有二:一是客气地请对方重复一遍。这种做法优点是显得有风度,缺点是如果再听不清楚就不好办了,重复后如果听清楚了又很难回避对方的问题。二是攻击说:“对方说得不清不楚,我实在听不懂。”优点是掌握主动,缺点是显得不留情面。

合理用时 自由辩论的时间是很宝贵的,每次发言都应该简短有力,不允许象规范发言一样“一、二、三”点的展开。在《狮城舌战》中,自由辩论双方各用时4分钟,台大发言33次,复旦发言32次,平均每次发言7秒多。一般说来,每次发言在十五秒以内,绝不能超过半分钟。一定要半分钟以上才能说清楚的,不如让队友来回答,或者干脆回避。如果本方发言完了,对方却还剩下一、二分钟,那比赛等于是输了一半。

利用多余时间 对方发言时间用完后,如果本方还有多余,可以让4名队员挨次站起发言,这样显得颇有气势。一般情况下,每个队员发言都是完整的一句话。华东师大有所创新,4名队员的话加起来才是一句完整的话,而且他们常主动要求结束自由辩论,以显示气度。这种创新我没有实践过,不敢妄评,可能缺点是不能充分利用时间。终于写完了,真是辛苦,本来还想修改一下,但太长了,就这样吧。希望以后有人修正并补充。 注: 1按高级别比赛惯例称四名队员为一辩、二辩、三辩、四辩; 2所举例子有些引自原文,有些是凭记忆和想象。

二、辩论赛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正方一辩的发言时间控制:

正方一辩是整场辩论的第一个发言者,他没有驳斥的对象,要做的只是把事先准备好的稿子认认真真地念好。不过,如果能在念出最后一个字时,恰恰时间结束的铃声响起,可收到先声夺人之效。这一点极难,所以不必强求。正方一辩还有一些战术,如在发言结尾向对方提出好几个问题,以图扰乱对方一辩发言,但对方如稍有经验,一般是避而不答,于是反而容易暴露本方的进攻点。一辩还常在结尾时说:“关于***将由我方二辩、三辩作进一步的阐述。”这种做法优点是在配合上显得连贯,缺点是可能会破坏一辩的整体气势。如果时间已到而稿子还未念完,可以把论点重复一遍,然后坐下。

三、控制驳论的的比例:

除正方一辩外,其余辩论队员都面临着如何在发言中处理驳论与立论的关系,初学者易犯的毛病:一是明明听到对方漏洞百出,却不知从何下手,好象武学中的全是空门,竟然成了没有空门;二是知道应该驳斥哪一点,一站起来就面红耳赤,恨不得一棍子把对方打死,但是由于无法有效地组织语言,说起来吞吞吐吐,观众看了都替他着急。驳论应该注意的问题是: ①事先有所准备,对方可能从哪点进攻,做到心中有数,可以把想到的驳论分点写在卡片上,对方谈到哪一点,就抽出哪张卡片放在稿子开头; ②首先驳斥对方的常识性错误及口误,如对方背错了某句诗词或在某句话中漏掉了一些关键字而导致意思截然相反,都应该抓住机会予以痛击;临场驳斥要注意对方发言中的开头一段,因为时间有限,如果驳斥其结尾,往往来不及组织语言; ③反驳的对象不要太过分散,不超过3点; ④最好是针对前一个发言者进行驳斥,如果中间已经隔了几轮发言,驳斥的效果会减弱。当然,对方的重大漏洞或关键的论点、论据例外; ⑤确实觉得反驳有困难可以只立论。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初看辩论的人可能会觉得那些辩论稿满篇都是听不懂的新名词的辩手才是高手,其实恰恰相反。前面已经说过,辩手经过准备之后,对辩题的理解往往比评委深刻,这时,既要深得入,又要浅得出,发言时要避免使用专用术语,即使用也要作说明,此外,要多使用比喻、举例、排比等手法。如果能在发言中以幽默的语言或大义凛然的陈词引起观众的笑声和掌声,对评委会产生较大影响,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自由辩论。

概念的模糊和清晰:其实不光是概念,很多场合都需要模糊的语言让对方找不到靶子,这似乎和第3点有点矛盾,但第3点指的是一般情况,而这里指的却是特殊情况。举个例子:在“法治能消除腐败”的训练赛中,我持正方立场,这时我方面临的一个难题是怎样给消除下一个定义,消除的权威定义是使不存在,如果同意这个定义,显然不利;如果不同意,这个定义又实在太难驳倒,甚至很难防守。最后我方采用了这样的定义:法治能消除腐败,指的是法治的惩治、防范、监督、教育几种功能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实战效果颇佳,对方没有什么好办法指出我方这个定义错在何处,结果在枝节问题上作了大量的纠缠。可以看出,概念模糊化目的是为了防守,这种概念的本意对已方是不利的又或者无法定义精确。相反,概念的清晰是为了进攻,如上例中反方当然要旗帜鲜明地提出消除就是使不存在,使腐败现象为零,这样才能加强进攻的力度。

煽情:煽情是辩论中的常用战术,自由辩论中也应用颇多,但由于自由辩论中个人发言时间很短,使这种战术的应用受到限制。大规模煽情一般出现的规范发言中。煽情时首先要投入感情,可谓慷慨激昂之时,声嘶力竭;沉痛哀伤之处,气若游丝。但也要注意不可过火,以不影响自己发言为度,切不可泣不成声,拍桌子等等,煽情内容也要注意有逻辑性,比如“法治能消除腐败”中,反方在对腐败问题痛心疾首之后,说“腐败如此严重,单靠法治独木难支”是有效的。而在“应该鼓励购买私人小汽车”中,反方大谈农村失学严重,去煽希望工程的情,就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了。

豹尾:以往发言稿结尾都比较平淡,往往是把本方论点重复一遍,自从《狮城舌战》出版之后,很多辩手模仿复旦四辩在结尾以一句气势宏大的名言、俗语、诗词来结尾,这值得一试,但要注意这句话必须和论点密切相关,而且一般由一辩和四辩来说。

6.辩论赛技巧 篇六

如果仅仅把辩论看作是唇枪舌剑的较量,未免失之偏颇,辩论之难,不仅在于辨手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敏捷的才思,良好的嗓音条件和一定的朗诵水平,而且,辩论和评判本来就是软性的,更多靠评委的主观判断,因而辩论的技巧好比体操、跳水运动员的高难度技巧,没有“绝活”得不了高分。于是乎,古文诗词,名人名言,禅宗妙语,流行歌词,广告用语,乃至绕口令,歇后语都巧妙穿插在现代辩论中。如何将丰富的知识用练达精妙的语言表达出来呢?这就涉及到本文要谈的辩论技巧的问题了。

一、就事论事

这一点要求在辩论中抓住辩题,不能离题万里大发议论,而要始终注意主攻方向。陈述观点则不要太华丽,而一定要系统地说清楚;自由辩论则不能过多地纠缠在细枝末节上。

例如:人类是大自然的保护者(正)/破坏者(反)

反二:我再一次请问对方辩友,人类要生存,要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正四:我想再次告诉对方辩友,破坏是少数的。

请问,马有白色的马,但是马一定要是白色的吗?

反三:对方答非所问,请正面回答,人生存发展是以什么为基础的?

在反方的追问下,由于正方一时没有合适的回答,所以搬出了白马非 马论,但反方没有被牵住鼻子,以四个字“答非所问”马上把对方拉回来,在对自己有利的方向上毫不放松。

二、死缠烂打

这一点看似和上一点相同,但请仔细品读。

从内容上说,原则性的问题必须死缠烂打,追住不放,最要注意的是不要被对方轻易脱身,在每一场比赛中都要设定令对方无法回答的“重炮”问题,把对手逼住不放。如何订立重炮呢?辩论双方总是既有理又没理,总有些问题,特别是具体事理或者是哲学原理,对方是不能或无法正面回答的,应该把这些问题理出来。`

例:焚毁走私犀牛角是/不是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

反方说不是,一直追问:焚毁到底保护了哪些自然资源?

流动人口的增加有利于/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正方说有利,一直问,由于管理不善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否也要归责于流动人口?

以上辩题中的例子,或攻或防,都可以让对方要么陷入解释的纠缠,要么跟随自己到对自己有利的战场,这就是重炮问题的好处。

就事论事是说任何回合,任何例子不要游离辩题;死缠烂打是要在对自己有利,事先自己准备过的问题上咬定对方不放松。一大一小,一具一抽,一全一侧,望细体会。

三、主动转移

能否做到这一点往往成为初级比赛和高级比赛的根本区别。

要说清楚这点首先要明确辩论--尤其是自由辩论之意义。在前段时间的院辩新生对抗赛第三场中,正反双方语速飞快,比赛看似紧张激烈但实则犯了忽略大局的错误,以至使比赛陷入“两小儿辩日”的泥泞之中。

自由辩论之在于说服听众。双方不可能互服,所以要让听众认可无非两点:一为完善己方理论,二为指出对方的谬误。这两点是单方行为不需对方的认可:指错,指出即可、补洞,补足即罢。所以要提出完成一个战术目标之后的——主动转移。

从原本的二三辩分别陈辞发展到现在攻辩阶段,目的是在于增加对抗性和可看性,但不应该忽略这个环节的真正作用在于把己方理论阐释清楚,把攻防路线全面铺开。所以在这个阶段,全队都要全神贯注地思考对方的理论,看清对方所走的路线与自己路线的交锋和不利,为自由辩论的战场方向作下指引。

一个优秀的辩手,应该是具备在短时间内发现对方立论问题的能力的(如何开发这种能力将在《辩手素质养成》一文中详述)在攻辩结束之后,需要的是交流!所以一四辩此是任务尤其艰巨!一辩开始小结,指出对方在应对我方问题的时候的错误,指出对方理论的缺陷。四辩则既可告知二三辩攻击方向,又可在己方理论处于被动时思考应对方略,随机应变羽扇纶巾。这一分多钟,实在是关键!

上述的两个环节可以说都是为自由辩论准备。在知己知彼以后,则应该战无不胜!主动转移要求全队在设定多个小的战术目标后能步步为营。以本界新生杯决赛为例:

大学学习以博为主/以专为主

正方以博为主:战术目标一:确定大学学习之特点,博之范围,为主之评判标准。战术目标二:确立逻辑底线:当今世界学科呈现交叉性和复杂性。三:展开推论:由逻辑底线决定了要完成学业和未来自身发展的博之根本性。四:解释问题:解释为什么对方说的以博为辅不能符合现阶段的学习要求。五:攻击理论:指出以专为主的诸多弊端,质问对方。

以上的一条清晰的自由辩论战术,在真正比赛中贯彻了80%确保了正方的胜利。试想,如果纠结在五点中的任何一点上说个3分钟,整个比赛将会无聊,整个观点将会片面。此也即为很多初级比赛之无可看性也。

须注意,一定要与“避而不答”严格区分开来。许多辩手往往不听对方发问,操起一张卡片就念,虽然可能靠事先准备的妙语引来掌声,但瞒不住内行的评委和观众。所以主动转移一定要在反击或者至少守住的一次攻击后方可进行。这一点将在“重视接口”专题中详述。

主动转移并非难点实为要点,只是很多新辩手没有意识缺乏经验罢了。好比没怎么打过架的人总是想着如何接一拳踢一脚,而武林高手却要谋划全面的攻防套路,很类似。

自由辩论的一般技巧

自由辩论是有技巧可循的。有技巧有少技巧,在辩论中便会体现为多主动与少主动。当然,也不能唯技巧,因为技巧毕竟只是技巧。辩手对于技巧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是不能代替对辩题的钻研。反之,单钻研辩题还不够,还需要一般地了解和认识技巧。也正因此,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总结以下的技巧供大家参照。

一、攻击技巧

攻击,即在自由辩论中的主动进攻,主动发问。这在每个辩论队都是不可无的。然而,攻击能不能有效,又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1、攻击的准备。

这在辩论战略方案确定、辩词定稿之后就应该着手准备了。一般而言,每位辩手应该根据自己所阐述的内容准备向对方发问的问题,可根据自由辩论时间的长短来准备问题,日是初次上场,则应该准备20个问题左右。如果是这样,四个辩手准备的问题就应该大约有80个,一般有足够的可能坚持到自由辩论结束。我们看到,在有的比赛中,有的队员有时间却没有问题可以问,这就是准备不足导致的。

准备提问的问题,应该从三个层面上进行准备。

一是现象层面的问题,又称事实层面问题。这类问题极易引起听众的共鸣,提的好则很容易出彩、出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可故做新奇而偏离辩题,那是会产生负效果的。

二是理论层面的问题,又称论据层面问题。即对本方论点给予引申,对对方的论据予以驳击的问题。这类问题,直问要提的尖锐,曲问要问得巧妙,反问要提的适时,逼问要问的机智,其效果就是让对方不好回答又无法回避。

三是价值层面的问题,又称社会效应层面问题。即把对方论点、立场引申,从价值层面、社会效应层面去延伸它的效应看其是否具备说服力,能否站得住。这类问题,一是能够扩大自由辩论的战场,给对方造成被动,同时也是争取听众、评委认同的重要侧面。当然,如果辩题立场对本方不利,就应该慎重使用,以免搬起石头却砸了自己的脚。

这三类问题中,事实层面的问题可包括历史事件、现实事实、国别事实、数字事实等等;而理论层面的问题周围除了立场中的论据,也可以延伸达到公理、哲学的层面。

有了这三个层面的问题准备,就能够构成立体阵势,可以打自由辩论的立体战斗,让对方陷入立体包围之中的被动局势就很而已造成。我们看到在比赛中,不少辩论队只准备了一个层面的问题(大多是现象层面的问题),只在有趣上花时间,其结果是打击力不强,且问来问去总是流于肤浅的现象之争,有时则又事实引发事实而偏题,变成了一般的语言游戏、提问游戏去了,辩论的深度不容易看到,这就令人遗憾了。

2、攻击的组织

自由辩论中的有效攻击,应当体现出攻击的有序性,即看得出轮番上阵的脉络,而其基本,就是在场上要有主动权,处于控制场面的主动地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场上应该有“灵魂队员”,或者称为“主力辩手”、“主辩”。又哪个辩手来充当这个人物都可以,但是一般又三辩或一辩、二辩来充当。有时,四辩也是很好的充当此人物的角色。他的任务就是要不仅透彻地知道本方的立场,也要透彻地知道对方的立场,规定陈词一结束就能够发现对方的主要问题,从而有效的发起进攻。

灵魂队员的任务是:(1)有冷静的把握整个自由辩论战斗局势的眼光,攻击务求有效。(2)充当场上的指挥员。发问不在多,而在精。其发问不仅是对对方的攻击,也是对本方立论的揭示和强化。(3)承担主动转移战场的任务。如在一个层面上问久了,则转向另一个层面发问;在一个层面处于被动,僵住了,则要转向另一个层面,开辟新的攻击点和战场。(4)对对方提出的危及本方底线、事关要害的问题,能够有效的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化被动为主动。(5)对本方误入对方圈套、远离本方、陷于被动之中的局面,要能够晚会并再发起攻击。

当然,其他队员要主动配合,主动呼应,才能形成整体的力量,这就需要队员之间的默契,形成“流动的整体意识”。

攻击的组织,起要害就在于形成整体的有序流变性。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鸡零狗碎。零碎的攻击谈不上组织,它或许也能够有鳞光耀金的效果,但是对于群体辩论而言,是不可能握有主动权的。

攻击的组织在上场前可以有如下的检查指标:一是有没有组织者,也就是有没有“灵魂队员”,其组织、应变能力如何?二是整个队伍与之有没有心悦诚服的默契和感应?三是整个队伍对特定的辩题的立场认识是否完全一致,有没有大的梗阻?四是准备了几个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对付、支撑多难的场面,能够支持多长时间?五是对于非常艰难的、苛刻的尖锐问题,本方研究到什么程度,有没有好的应对策略?六是自由辩论中将会出现的最为险难的局面,将会一种什么状况?本方应该怎么对付?把这六个问题都想清楚了,都有了解决的办法了,那么攻击的组织也有序了,主动了。

3、攻击的发问

攻击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设置两难。即设置两难的问题,无论答此或答彼都将陷入被动。但是一定要对准话题,不可以做无病呻吟。

(2)主动引申。即将对方的某个事实、某句话加以引申,造成本方主动、对方被动。

(3)以矛攻盾。即将对方论点和论据间的矛盾,这个辩手和那个辩手陈述中的矛盾、某个辩手陈词中的矛盾、答这个问题和答那个问题之间的矛盾或其他方面的矛盾予以披露,令其尴尬,陷其于难堪

(4)归谬发问。即将其论点或论据或其他问题引申归谬,陷其与左右被动,无力自救。

(5)简问深涵。即问题很简单,但涵义很深刻,与辩题密切相关。答准确很难,但是答不出来就很丢人,估摸回答却不准确,这也很容易陷入被动。

(6)撕隙抓漏。即将对方的一小道缝隙撕裂撕大,将其明显的漏洞失误给予揭发提问,令其难堪。

(7)熟事新提。人往往对于身边、自身很熟悉的事物却不经意,所谓熟视无睹,充耳不闻,或非常熟悉却只知道大概却不明白它的详细。一般对这类事情提问,也很容易让对方陷入被动。

(8)逼入死角。即把对方的问题逼入死角,再发问,令其难以逃脱。

(9)多方追问。即从几个方向、几个侧面、几个层次上同时问一类问题。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类问题必须对准一个核心,即辩论的主要立场和观点,以造成合围的阵势,使对方没有招架的能力,更没有回手的能力

(10)夹击发问。即两个回多个人同时问同一类或一个问题,造成夹击态势,使对方顾此失彼。(11)问题同异。即面对同一个问题,以不同的角度提问,使对方难以自圆其说,应接不暇。

(12)异题同问。抓住对方的不同问题、不同表述加以归纳,概总而问,从问题的深度与高度上使其无法把握,无力应答。

(13)反复逼问。对本方提出的对方非答不可的问题,对方闪避了,就可以反复逼问,但是一般不能超过三次,不可以无限发问,那样反会造成无题可问、或令听众厌烦的负面效果。

(14)辐射发问。即一个问题的提出时,同时威慑到对方四个辩手,犹如子母弹一般。这类问题,一般多在哲学或价值层面上发问。

(15)同义反复。即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语言方式(或角度不同,或问语不同)发问。这类问题,多为辩论的主要立场、观点方面的问题。

(16)近题遥问。即看似很近的事,用远视点来透视和提问。对方遥答往往答不得,近答又很难接上,陷入了难以捉摸、无从下手的窘境。(17)击情提问。即用心理调控的手段,直击对方情绪层,使其激动,印发情绪连动,从而淹没对方的理智。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够进行人身攻击与情绪对情绪,更不可陷入无理纠缠甚至胡搅蛮缠,那就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18)布陷发问。也就是布置一个陷阱,让对方来钻,或想方设法将之套进去。其更高技巧就是连环套。(19)长抽短吊。即忽然提这样的问题忽然又提那样的问题,不离辩题却又忽东忽西,以思维的快捷与急智来取得主动。

(20)答中之问。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对方答问时发现问题(包括陈词阶段发现的问题)予以提问,另一 种是在自己回答对方问题时的反问。

4、攻击的风格

由于自由辩论如疾风迅雷,所以不同场次、不同队伍的辩论风格也不尽相同。没有形成风格的队伍即使辩胜,也只是初级层次的。因此,有风格意识并力争形成自己的辩论风格,是一支辩论队有追求、有实力的表现。它其实是一支队伍整体人格的呈现。

攻击的风格,一般而言有情绪型、理智型、稳健型三种。

情绪型的队伍往往只在趣事、情绪化的层面上实施攻击。它也能够引发一些活跃的效果,但是也易于耽于情绪、就事论事,甚至会误入漫骂的泥淖,使辩论流于表面,层次不高,缺乏应有的深度。

理智型的队伍往往执著于理辩的层面,这容易体现思辩与深度,但是又会失之于辩论的活泼不足,弱化了应有的观赏性。_

稳健型的队伍因为其理智和稳健,也因为其稳健而注意到了应有的活泼,是兼取了前二者之长的。显然,自由辩论的风格当以稳健为上,从比赛的实践看,稳健型风格的辩论队不仅易于取胜,且留给观众、评委的印象也比较深刻。

5、攻击的节奏

应以张驰有度、疾徐有致为佳。一味快疾或一味徐缓都有缺陷,前者易流于狂躁,后者易流于沉闷。

二、防守技巧

辩论中的自由辩论阶段,就是由进攻和防守两个方面组成的,因此,不仅要有进攻的准备,还要有防守的准备。只会进攻不一定能够取胜,只会防守当然有就更容易陷入被动了。该防守就防守,该进攻就进攻,能攻能守的队伍才能游刃有余。防守中,应该注意的技巧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盯人技巧。即各人盯住各人的对象防守。一般就是一辩盯一辩,二辩盯二辩,……。即一辩回答一辩的问题,二辩回答二辩的问题,……。这样各人就会有关注是具体目标,就不会出现好回答的问题就抢着回答,难回答的问题就你推我让的。当然,在分工之后又讲合作,最难回答的问题,就由“灵魂队员”补救了。

2、长项技巧。即根据各人的长项来分工,首先确认辩手各人的长项,如长于说理,长于说史,长于记忆,长于辨析,等等,则承担相应的问题来防守,这也不至于出现混乱局面或冷场。

3、合围技巧。假如对方有一位非常突出的辩手,不仅对方整个局面靠其支撑,且对本方威胁很大甚至本方队员对其有畏惧感,一对一的战术是不太可能奏效的。那就采取合围技巧,即以全对的四个人的力量来围击、合击,从四个人不同的侧面对准他的问题,以守为攻,一般都会有效。只要他顶不住了,那对方的阵脚就会乱了,自然就会垮了。但是要注意的是,有实力甚至实力更强大的队员靠一两个回合是难以制伏的,因此要有韧劲,不可太急切,争取5、6个回合使其难于招架,提不出更尖锐的问题,内在的进攻力度大大减弱,才能有取胜的基础。

4、夹击技巧。就是对有的问题,有的队员采用二人夹击的方式来对待。

5、高压技巧。一般在辩论赛中,由于参赛队的实力比较接近,所以在自由辩论中容易出现同位推顶的情况,这一方面容易浪费时间,另一方面不容易取胜。破解的办法是采用高位迫压防守。如对方提出的是现象问题,就将之上升到理论高度上来回答;如对方提出的是现实问题,那就从历史的角度来回答;如对方提出的是具体问题、微观问题,就以全景认识、宏观认识来回答,以此类推。若此,对对方的问题以高位下罩的方式和统照下盖的方式使对方感到自己的思维位势稍逊一筹,从而内心产生动摇,攻击力也就随之动摇而弱化了。

6、指误技巧。即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指出对方所问问题在逻辑上、理论上、事实上、价值上、立场上、表达上和常识上的毛病,使之陷入尴尬局面。

7、归谬技巧。即对有的问题不做正面回答,而是将之做概纳引申归谬,直指其终端的谬,陷其于被动的境地。

8、反问技巧。即从反方向上反问其问题的悖常性、悖题性、悖理性、悖逻辑性、从而化被动而为主动。

9、幽默技巧。即面对自己从容回答智有宽余的问题,适时幽对方一默,效果一定是绝佳的了。

10、短答技巧。岁于一字、一词、一个成语、一个句子就能够答清,且能够反陷对方于被动的问题,就应该果断而适时的使用。

11、启导技巧。对于那些喜欢滔滔不绝有演讲欲而又容易动情、不易冷静理智的辩手,表现欲特盛的辩手,语词罗嗦繁复的辩手,在回答问题时不妨巧妙启发他的教导意识,任由其滔滔不绝地讲,其直接效果是消耗了对方的规定时间。

12、揭弊技巧。在回答问题时,巧妙合理地揭示其弊端。如同一个人陈词与发问中的弊病与矛盾,前一个问题与后一个问题的矛盾,两个或数个人问题中的矛盾等等。揭示其弊端与矛盾,使其问题本身站不住脚,防守便转为攻击,目的自然也就达到了。

13、激怒技巧。即是答问时巧激其怒,使之心理由理智层进入情绪层,无法冷静,无从自控,就可望令其自己乱自己心绪。但是切忌不可使用人身攻击,这是犯禁行为。

14、评价技巧。即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对其问题予以评价,指其目的,断其归路。

15、闪避技巧。即对那些一两句话难以答清的问题,采用合理闪避的方式,其基点是不离开辩题的立场。

16、反复技巧。即以同义反复的方式回答。也就是意思一样,但语言不同。

17、类比技巧。即面对对方的问题,不做正面拦截,而是用同类比较的方式,把问题抛回给对方。

辩位技巧:辩位分析

致一辩:

你将承担为本队开篇立论的职责。应该通过平实、生动、富有层次的语言,确立本方辩题的概念内涵、内在联系、基本形态和逻辑框架,并辅之实例加以论证。你的陈述要在评委和观众面前强化本方立场的优势,避免概念模糊或错误、条理不清、语言干瘪。当然,作为先锋,你的气势和自信是必不可少的。

致二辩:

你首先要向对方一、二、三辩各问三个问题,所提的问题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复杂,否则对你自己不利。最高明的问题应是在貌似简单的后面蕴藏着丰富的寓意,而且三个问题有着内在的关联或递进关系,还可以设置概念或逻辑陷阱,通过巧妙的设问将对方引向误区。而上述的这一切都会使你的盘问小结变得精彩。你的盘问小结必须是根据对方的三个回答所作,而不可事先写好或想当然。你的小结既可以根据对方回答中的概念、逻辑、语言表达和实例举证方面的错误和漏洞发起攻击;又可以当对方闪烁其词、含混不清时剖析其心理;还可以利用盘问成果来巩固和强化本方立场。

在盘问阶段,除自由人,每位辩手都要回答一个问题。这将是一次考验,你必须具有很强的心理素质。你不能反问或反驳对方,而回避和强词夺理都会失分。你要通过巧妙的语言既正面、完满地回答了对方的盘问,又将之引入本方的逻辑框架中,这需要智慧、镇静和开阔的思路。

致三辩:

你将为一场辩论赛弹奏最后一曲。你应该擅长逻辑概括,在你的陈辞中,始终闪耀着理性和智慧的光辉。你的真诚、直率、信念、视野开阔、胸怀博大将令人肃然起敬。你一定不要让浮华的辞藻、无谓的煽情、多余的警句、人所共知的格言遮蔽住,语言只是躯壳,而辩理才是灵魂。批判是适度的,对对方切记不要无中生有;升华也不是无节制的,不要把已方的观点变成一张化了浓妆的脸,希望当你的声音戛然而止的时候,评委和观众能产生发自心底的感动。

致自由人:

与其他三位辩手相比,你在风格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评委评价你在一场辩论赛中的表现成功与否,着眼点并不在于你发言中是否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性和强烈的思辩色彩。你要做的是用你的语言和表演为本队赢得评委和观众感性层面上的认同。

你应是驾驭语言的高手。辩论赛对你而言是一场语言和文字的游戏。你要用机智幽默或形象生动的语言攻击对方。在你认为必要的时候,你可以用表演来强化你的攻击力,但不要过分。

你虽然是辩论赛场的“新生代”,但你并非一无所有。鲜活的实例、打比方、声东击西、归谬、夸谬„„这些就是你的“武器”,善加利用吧!

你要让评委和观众对对方的错误留下深刻的印像,并巧妙地转移评委和观众对己方漏洞的注意力。要充分利用规则给予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打击对方,把本队引向胜利。

时间有限,创意无限,你一定要张扬自己的个性,但切记不要进行身攻击。我们对你寄予厚望。

当诡辩者引用名言时

生活中常有争辩或辩论,这些论争有时合乎逻辑,有时也有诡辩搀杂其中。诡辩者在理屈词穷之时,往往引用名言对自己的观点、论题进行证明,“拉大旗作虎皮”,摆出自己与名人、与真理站在一起的架式,使对方“措手不及”而自己“绝处逢生”。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这里介绍几种化解的“招数”:

1.针锋相对法。

意即当诡辩者引用名言佐证时,反驳者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引用名方论证反驳。这样把对方给你施加的难以辩驳的窘况,如法炮制地施加给对方。有一次,几位男女朋友相聚,争辩起家庭教育中父母责任问题,女同胞一致认为父亲作为家长应承担主要责任,男同胞多数则持相反意见,双方都言之凿凿,相持不下,无论东道主如何“调和”(阐明两者都重要)地无济于事。忽一女同胞说:“我国古语就说了养不教,父之过而不说母之过,可见做父亲的肩负着教育子女的主要责任。”言者有点得意。男同胞们一时语塞,东道主连忙反驳:“这也不尽然。我们知道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他在著名的教育著作《爱弥儿》中指出:母不母,则子不子,说明母亲对教育子女也负有责任。”这下,女同胞也语塞了。东道主接着阐明自己观点,“我们都可以证明父亲和母亲对教育子女有重要作用与责任,但是只强调一方而否定另一方,或者把责任推给另一方都是片面的。正如鲁迅所说: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这样旁征博引地反驳与论证,容易使对方心服口服。

2.推至极端法。

诡辩得出的结论是荒谬的,即使引用名言来印证也掩盖不了其荒谬性。某青年夫妇,因新婚不入,男的仍未改单身汉特性,下班后自由自在,不大沾家,甚至与哥们儿通宵娱乐,妻子不满地批评他,他还大言不惭地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我虽然少有陪你,没干家务,可心中爱你爱得如冬天里的一把火。”妻子有些恼了,反驳道:“那你用不着回家了,去等我俩的感情长久吧。”这里她虽然说的是气话,使用的却正是推至极端法。

3.顺意反诘法。

如一青工常上班迟到,车间主任教育他:“你怎么总爱迟到?”青工:“睡觉睡过了头。”主任:“哦,为了睡舒服觉就承便耽误工人作时间呀?”青工(窃笑):“列宁不是说过嘛,不会好好休息就不会好好工作,我多睡一会正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呀”。主任(沉着反击):“列宁好像说过那样的话,但他难道说过为了休息好可以耽搁工作时间的话吗?”(接下来是对青工进行理直气壮的教育)这里车间主任的反驳正是先承认名方完全正确,然后按照青工的实际情况指出列宁并没有说过符合青工行为的语言,并用反问句强化其咄咄逼人的气势,使对方无法狡辩,只得乖乖接受教育。《演讲与口才》1990年第10期第28页有一则征答题:青工小王有错不改、我行我素,朋友劝他:“小王,你不能这样啊!我们都是青年人,应当争口气,为什么总让别人说呢?”小王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对小王用名言来诡辩,我们的驳斥可以这样:“对,走正路、直路、好路,是不需要别人阻止和指指戳戳。但是,如果前面是悬崖与深渊呢?也不需要别人来劝阻吗?”先顺承其意,突然转折,加以反问而驳斥。

4.例证反驳法。

名言往往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即其真理性有一定的局限,有时从另外的或更全面的角度看,名言也有片面性。但尽管如此,诡辩者引用名方,你也不宜直接反驳名言本身。如有段时间教育界强调智力开发,有人就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来证明培养想象力极端重要,显然是失之偏颇的。反驳时不妨用古今中外的伟人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其想象力与知识丰富都重要等来说明。如说,我们知道吴承恩具有超凡的想象力,写出名著《西游记》,勾画出一个色彩斑斓的天宫世界,塑造了众多活灵活现的神话人物,但他是凭没有知识或只有少量知识就想象出来了吗?姑且不谈他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也姑且不谈他在小说中涉及的天文、历史、建筑、地理、风土人情等知识,就是主要情节来源于玄奘和尚西游取经及有关孙悟空的传说,也正是作者靠多年的学习与走访、倾听而获得的。没有这些知识作支撑,吴承恩无论怎样想象也建构不起《西游记》的。运用此法时,要注意选例的典型性与丰富性,否则将降低说服力。

5.词句辩析法。

诡辩者引用名言归根到底是对名言的滥用。有时我们对名言本身词句加以辩析就可以看出名言不足以证明诡辩者的结论。如有个人十分固执,对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始终不予承认,无论众人如何阐述,他仍持偏见,末了,他还说“不要以为你们人多就可以说服我,一个伟人不是说过吗,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对他这一言论的驳斥就可抓住“往往”二字,“这句名言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并不是说一定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也有可能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另外,为我所需,断章取义是“文革”遗风,现今仍有一些人截取名人的话来证明诡辩言论。又如,某君曾高谈阔论:年轻人跳舞、打牌,自寻娱乐,总比无所事事,扰乱社会安定好,正像毛主席所说的“这要好好地推广。”你就可以不客气地反击说:毛主席可能说过这句话,但是请问他是在什么时间、地点,针对什么事说的?其中“这”指什么?是指你所说的“年轻人该跳舞,打牌”吗?同志,奉劝你不要乱引用。

不伤和气的争辩技巧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相异于自己的人。大至思想观念,为人处事之道,小至对某人、某事的看法一评论。这些程度不同的差异都会外化成人与人之间的争执与论辩。留心我们周围,争辩几乎无所不在:一场电影,一部小说,一个特殊事件,某个社会问题都能引起争辩;甚至连某人的发式与妆饰也能引起争辩。从某种意义上看,不同见解的争辩过程玉是寻求真理的过程。辩论,就是为了探求真理,坚持真理,维护真理而相互劝说。然而由于论争的任何五方都想推翻对方的看法,树立自己的观点,故比,辩论和寻常说话不同,它是带有”敌意”的语言行为,因而有所谓唇枪舌剑之说。于是,大凡争论留给我们的印象都是不愉快的,最容易使我们良好的交际愿望落空。如果你能够在论辩之前多投入一些思考,在论辩结尾搞好”善后”工作,就能使你在辩论这种特殊交际场合,既做到个人心情舒畅,探求了真理,又不伤人际和气。

一、为争辩定下一个积极的格调

(一)避免无益的争辩

当你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意见与人相左时,当你的言行遭人非议时,你的知一本能大概就是奋起辩驳。许多毫无意义的事情往往就在这时发生了。为了避免无益的辩论,此时,你需对如下问题进行冷静思考:

1.如果你能最终获得争辩的胜利,它有什么意义?没有什么积极意义,大可不必动用你的”唇枪舌剑”,一笑置之最妙。同样,你向别人提出”挑战”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有价值的,通过争论使自己和他人都能受到启发和教育的问题,不必在那无关宏旨的细节琐事上做文章。

2.你的辩论一番的欲望更多的是基于理智还是感情原因?----诸如虚荣心、表现欲望或面子上下不来。如果是感情原因,大可就此打住。同样,我们向人提出问题是否有感情的因素?如有,就同辩论的实质----探求真理背道而驰了。所以最好别去做这种不积极的提示而把他人引入无谓争辩的歧途。

3.对方是充满敌意的吗?他对你有深刻成见吗?如果是,那么在这种非理性的氛围中最好不要再火上浇油。同样,如果你是处于这样一种心境,绝对不要向对方提出论题辩论,因为此时你提不出理性的论点,在辩论伊始,就注定了你失败的命运。

(二)使争辩成为一种愉快的、和平的思想交换

辩论是为了明是非,求真理。只要我们的辩论出自公心、就能采取积极的态度,使用积极、文明、恰当的论辩语言去参加辩论。

1.树立正确的辩论价值观,即为追求真、善、美而去积极地争辩。做到观点正确,旗帜鲜明。

2.树立正确的辩论道德观。把辩论置于科学基础之上。以理服人,让事实说话。辩论者要有高深的涵养;不搞诡辩,不揭隐私;不搞人身攻击;不把观点的敌对引申为人际的敌对;不靠嗓门压人,有理不在声高,如果你能有制有节的音调语气道出你的理,其效果不亚于如雷贯耳。

3.用真情、善意、美感与人辩论,就能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理与情恰恰是列车通往”积极争辩”的双轨,缺一不可。有位诗人说过,全是理智的心,好像一把全是锋刃的刀,让使用它的人满手流血。在争辩中,”理”是争的目的和取胜的保证。然而人又是感情动物,如果你在论辩中既能做到以理制理,又能以情明理,你的辩论将会成为一种愉快的、和平的思想交流。你们彼此会以这样的话语来结束论辩:”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您让我心服口服。”真正是既争出了公理,又增进了人际和谐,达到了积极论辩的目的。

二、掌握”解剑息仇”的妙方

经过一阵唇舌剑,胜负已成定局。做好辩论的善后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生活中,观点的对立极易产生人际间的隔阂。因此,学习辩论语言既要学会辩论技巧,更要懂得如何”解剑息仇”,这是在辩论这种特殊交际场合下,社交者做到言谈有”礼”的最高境界。下面就是使你达到这最高境界的三个途径:

1.如果你失败了,而且败得其所,必须要有敢向真理低头的胸怀。向真理低头并不等于向论辩者本人低头。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你所服从的是对方所道出的真理,只能说你同他一样,对下理有了同等水平的认识。在人格你们永远是平等的。所以,当你败下阵来的时候,应该以坦诚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在这场争辩中所受的教益,以此道出你人格的伟大。在心理上足以弥补因辩论失败所造成的遗憾。

2.如果你在辩论中已经眼见对方哑口无言,败势已定,便应拿出不杀降者的气魄来,一是主动打住话题,结束对立场面;二是巧妙地对为对方搭个台阶,让他在不失面子的前提下得以”平安下台”,胜负自是彼此心照不宣,何不抓住重归于和平的机会呢?

3.如果你因辩论的需要而已经把对方打得一败涂地,切不可为了一点点虚荣把旗帜挂在脸上。人在得意时,克制更是一种美德。争论结束后,给对方端一杯茶,笑言一句:”瞧我们像孩子一样,这么认真!”或轻松自如地转一个话题。请记住:争论是一回事,人际交情又是一回事。人性都有很软弱的一面,易被击垮也易被扶起,你只要说一两句得体的话语,便可恢复一个刚刚失去的心理平衡,让他重返愉快平静,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必须讲究辩论的逻辑性1AT}

在辩论中,辩论的逻辑性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使辩论显得严谨、条理,使自己的观点显得牢不可破。6k3:"i

分析对方的观点和自己观点时必须要分析其逻辑关系、真实的逻辑地位和逻辑困难,知道了双方在观点上的逻辑关系也就确定对方观点的要害之处。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必须讲究逻辑层次。辩论时应层次分明,第一点讲什么,第二点讲什么,第三点讲什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在辩论中还应擅长进行归纳。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来阐明自己的见解,不要一说就是一大套并且不得要领,只有这样才能在辩论中是占据有利的位置;同样地,要能用简明扼要的话来归纳对方的见解,否则往往会随波逐流,甚至迷失方向。只有在逻辑上善于归纳的人,才会在辩论中紧紧抓住对方的要害,有针对性地打击对方,使对方真正陷入被动的局面。j

在辩论中需要使用归谬法。所谓归谬法就是沿着对方的逻辑把其观点推向极端,使其荒谬性明显地表现出来,从而对其观点予以根本否定。对方的本来不明显或者小的逻辑错误,使用归谬法后就会使其错误被放大到妇孺皆知的地步,这样,往往能够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当然,归谬法的使用要注意适度性,如果运用不当,会给人以强词夺理的感觉。/TT 2.尽量做到辩论生动形象和语言风趣 5j2a

在论坛上本来大家就是释放精神压力,享受轻松人生,如果辩论过于生硬,缺乏活力和幽默,大家上网的意义就没有了,所以只有在辩论中融入生动、形象、风趣的语言,整个论坛的辩论才会充满活力,论坛上的人气才会旺盛。7

要充分运用生活中形象例子,尽量少使用抽象的、教条的说理,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O 多多使用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避免使用枯燥无味的大白话。<

用具体的、有据可查的数据取代经院式的说教,避免使用可能、大概、好像、应该、你想之类的不准确的词句。在辩论中,准确无误的数据往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能用数字说明的地方要尽可能用数字,因为数字只要有据可查,不管准确与否,对方往往无法反驳,也无法否定。%

一到四辩分工为

理论 逻辑 实事 价值!

二辩要非常敏锐的找出对方一辩陈词的漏洞 给予直接打击 影响其后全队的发挥 要直观的将其逻辑体系漏洞进行的归谬及反证 使其无法依照一辩陈词展开后续铺陈

防止对手在陈词中偷换辩题混淆概念 将之引导到对己方有利的交锋点上来!

7.辩论赛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篇七

一、语文教学中运用辩论赛的作用

1. 变冷眼旁观为积极参与,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贪多求全、面面俱到的传统教学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冷眼旁观、兴趣索然。语文教师应该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 摆脱过去语文教学陈旧的教学方法, 提倡怀疑和批判精神, 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着力点所在。目前, 国际会议所通行的规则是发言人阐述之后, 由审议人提出尖锐的问题进行辩驳。为什么这种方法不能运用在语文课堂上呢?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语言习惯, 包括查阅资料的基本方法、小论文写作、基本的学术规范和良好的用语习惯。

2.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一种互动活动, 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课堂是最孤独的、最被动的课堂。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控制者, 应该尽可能艺术地组织好课堂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地“听”起来, 自觉地“动”起来, 使教学成为“一种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语文课堂上引进辩论赛, 可为学生提供充分自主、广泛实践的机会, 这实际上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课前,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 使自己拥有发现问题的眼睛, 然后参与到辩题的筛选、资料的查找、方案的制定、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之中。辩论赛结束后, 学生再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整个辩论赛的过程实际上就成了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素养的动态发展过程。

3. 有助于学生个性与思维的发展,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辩论赛最能充分体现集体的智慧, 是需要群策群力的比赛, 讲究整体配合。在辩论式教学中, 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 学生在辩论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敢于对他人的见解进行评价和补充, 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 在辩论中有时对对方所持的观点需要合力辩驳, 所以学生在辩驳中也增强了合作精神。

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既要注意听清对方的论证是否严密, 又要顾及本队的总观点, 坚持自己的分论点, 还要灵活地组织材料, 不失时机地给予对方有力反击。高度紧张而又激烈的辩论过程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 以及顾全大局的整体性和论述的逻辑性。

4. 变陈旧思维为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 是以探索性、综合性和求新性等为特征的精神活动。它通过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大脑活动, 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思维成果。人们遇到问题时, 采用这种思维方式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问题并寻找答案。创新思维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 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 思维是开放性和扩散性的。教学需要创新, 所以教师要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进而形成师生之间的默契。应当说, 对文学也好, 对历史也好, 人们的认知都是见仁见智, 其见解大多没有对错之分, 只有高低之别。通过不断地质疑与辩驳, 学生可以提高文本细读能力、审美能力及综合辨别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学生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在学习中就能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把辩论赛引入语文课堂, 可以让学生逐渐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 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语文教学中组织辩论赛的方法

1. 确定辩题。

针对课堂小型辩论赛的特点, 教师确定的辩题不宜太艰深, 要能够激发学生辩论的欲望。例如:探究课文主旨的多义性, 学生学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时, 历来对于在遭受不公平待遇时是选择沉默还是选择反抗就有争议。因此, 教师在讲授此课时可以设置相关的论题。通过辩论赛, 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前因后果都有了深刻认识。在紧扣教材的同时, 教师也可以结合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确定辩题, 如“应该追什么样的星”“有了电脑打字, 还需要练字吗”等。面对这些话题, 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由于辩论双方的观点都要以确凿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因此可以促使学生课下广泛收集资料。学生在阐明自己观点时必须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在反驳对方时要角度新颖, 使对方防不胜防。

2. 资料的收集。

赛前, 学生要带着问题去阅读、搜集材料, 写辩论发言稿。这样, 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收集材料, 进行推敲筛选, 研究辩论策略, 设计辩论思路和过程。而在辩论过程中, 学生必须“敏于听、善于言”。所谓“敏于听”, 就是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听清对方说了什么, 哪些有知识和逻辑漏洞;所谓“善于言”, 就是要针对对方辩论中有知识和逻辑漏洞的地方给予有力反击。最后的总结阶段是训练和强化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置身于辩论赛的情境中, 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 自身的读、写、听、说能力便可以得到增强。

三、组织辩论赛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 辩论赛的辩题要立足课内, 放眼课外,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着一些不可逾越的障碍, 使语文课堂和社会生活难以接轨。课堂中引进辩论赛可以打破“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传统, 使语文教学走进社会生活, 走进广阔的现实生活之中, 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实质上, 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社会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有多丰富, 语文教学的空间就有多大。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扮演的是经验丰富的“引导者”的角色, 而不是纯粹的“教师”角色, 应该为学生创造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既要体现自身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创新思维, 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语文课堂就是探究学问和问题的环境, 对于一堂语文课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 可以多安排几个课时, 直至问题解决、结论形成。

2. 大胆放手,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组织一场辩论赛, 教师不能事必躬亲, 要大胆放手,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从选择辩题、确立辩手到查找资料, 再到辩论赛结束时的总结, 教师要全部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这样, 既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 又能使他们提高组织能力, 树立精诚合作的团队意识。

3. 控制辩论赛的进程是关键。

举行辩论赛需要有主持人, 主持人可以是学生, 也可以是教师。主持人的作用是不仅要维护辩论赛的良好秩序, 保障辩论赛按照辩论规则有秩序地进行, 而且要控制时间, 引导辩手紧紧围绕中心内容进行辩论, 避免辩手有意或无意地曲解辩题、偷换概念, 甚至跑题。同时, 还要控制辩手们的情绪, 教育他们尊重对手。辩论的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 这就需要主持人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把握。

4. 辩论赛结束后, 学生的反思和教师的总结都必不可少。

8.让辩论赛走进语文课堂 篇八

我说:“同学们,走远的是时光,可是我们铭记的是历史,优秀的小说是反映时代的,更是贴近生活的。不管过多少年,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依旧鲜活地站在我们的面前,他们的名字就成了那个时代的标签,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她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是在那个社会中她被践踏,被摧残,被残酷的社会所吞噬了。所以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生命中没有春天的女人。这篇小说我们就以辩论的形式学习。同学们进行一次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祥林嫂是一个生命中没有春天的女人。反方的观点是:祥林嫂的生命中有过春天。同学们要亲近读本、挖掘教材,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对祥林嫂作深刻的分析全面的了解。说完之后,学生的情绪很是高涨。他们开始报名、分组。我给了他们两天的准备时间。

今天上课之前,我刚上楼,课代表已经在门口守候了。正方、反方代表已经面对面落座了。讲台上还坐着一个男生主持。

我走上讲台,他们的声音格外响亮,从他们的脸上能看到他们对这堂课的期待。他们落座之后,主持人就开始发言了。先是正方一辩开始陈述自己的观点,一辩的位置上是李泊清同学。他说:同学们,我方陈述的观点是:祥林嫂是一个生命中没有春天的女人。理由如下:一是她是在春天没有了丈夫的。对一个旧时代的女性,在一个封建思想禁锢的时代里,实际上祥林的死已经带走了她生命的春天,因为“好女不嫁二夫”,所以她已经与春天失之交臂了。二是从课文中有关信息透漏,她是春天被婆婆卖到了山里,被迫再嫁。实际上同学们从文章中知道,她不是嫁,实际上她是被卖到深山里的,她的生命自己都无法做主,所以这样的婚姻有什么幸福可言,同学们可想而知。三是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也是春天的时候阿毛被狼叼走了。对一个女人来说,生命的春天无非就是爱情和孩子,对祥林嫂谈爱情有点奢侈,可是生命中唯一的希望——孩子也走了,她有什么春天可言,她的人生彻底走进了冰天雪地。没有了丈夫,没有了孩子,担心死后两个死鬼男人把自己锯成两半,心灵上的漂泊无依,灵魂上的流离失所,她活着的时候靠回忆打发时光,在别人的奚落中消耗生命,甚至连死的时候灵魂都不得安宁,这样的一个祥林嫂有什么春天可言。四是祥林嫂死在人家的祝福之前,其实祝福一过,春天就来了,她在别人的快乐中悲惨死去,死在春天的路上。实际上,她死在绝望和纠结之中,因为临死之前,她想弄清楚魂灵的有无,希望有,可以见到自己的阿毛,见到贺老六,一家人可以团圆;希望无,她怕被锯成两半。所以临死之前她也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甚至文中“我”的回答就是彻底击碎了她仅存的幻想,人间没有一点属于她的温暖,甚至在另外一个世界也没有一点希望,她是在一个春天来临的时候,她带着绝望走的。综上所述,每一个时令的春天,都带给她灾难性的打击,似乎是生命的转机,实际上都有更大的打击等着她。所以我方认为祥林嫂一个与春天无缘的女人,她的生命中只有寒霜黑雪,没有过春暖花开。

他的发言,赢得了阵阵掌声。

接下来,反方一辩陈述自己的观点。反方一辩的辩手是杨勤。他说:同学们,今天在我方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候,我首先要让大家明确一点,也就是春天的含义。什么是春天,只要能给人带来希望,带来温暖的就是春天,她与季节无关。所以我方认为,祥林嫂不但有个春天,而且有过四个春天。一是她嫁给祥林,尽管文章中没有告诉我们,他们多么恩爱,可是对一个旧时代的女人来说,安慰踏实过日子就是一种幸福,所以第一次婚姻应是她生命中的一个春天。尽管这个春天很短暂,可是我相信一定温暖过她的生命。因为祥林死后,她一直为祥林带着孝,在逃跑的时候,她看着祥林的灵牌眼神里都是不舍,我们可以看出,她是爱祥林的。尽管祥林死了,可是一个女人只要爱过,只要有回忆,她也是幸福的。二是初到鲁镇,那是她生命中的第二个春天。祥林嫂的劳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因为那个时代的一个女人,一个又死过丈夫的女人,没有什么快乐比得到别人的承认更快乐的了。因为文章中写到,她的嘴角有了笑影,人还反而胖了。同学们都知道表情是心情的标签,如果她不快乐,她怎么会微笑?心宽体胖,如果她不快乐,她怎么可能发胖?因为那时候,丈夫死了以后,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凭力气养活自己,她的愿望满足了。鲁迅说中国历史上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祥林嫂暂时做稳了奴隶,她心里踏实,谁说不是她生命中的春天。三是她嫁给贺老六,当然大家都知道,当时对女人来说改嫁确实是伤风败俗,尤其在当时的社会,祥林嫂也不愿意,甚至以死抗争。可是祥林嫂她运气好,她嫁给了老实忠厚善良的一个好男人,这个男人还给了她生命中最美好的一件礼物,那就是她的阿毛。同学们想,一个女人,上头没有婆婆,有一个知冷知热的男人疼着,有一个可爱的孩子伴着,尽管有点债务,可是和安定幸福的生活比起来算得了什么,凭什么说她的生命中没有春天,我认为这是她生命中花期最长的一个春天,我们有理由相信她和贺老六生活的那几年,经济上是窘迫的,可是精神上是富足的,是充满希望的。四是祥林嫂的最后一个春天,一个永恒的春天。因为祥林嫂临死之前,她就想弄清楚一个问题,人死了究竟有没有魂灵。而文章中‘我’的回答先是‘或许有’,就是这三个字给了祥林嫂一个永恒的春天,她是满怀希望地走向另一个世界的,另外在另一个世界里有爱他的男人,有她生命中最亲的孩子。所以祥林嫂在别人的祝福声中死去了,实际上她走在春天的路上了,临死之前她是平静的从容的,那是她生命中又一次和春天的约会。所以我方认为祥林嫂不但有春天,而且有四个春天。因为最后她悄然离去,其实她把自己已经埋在春天里了。

杨勤的话语已经让掌声淹没了。

这时候不管是辩手还是观众都已经跃跃欲试了,二辩三辩都有根有据,语出惊人,课堂上掠过一阵又一阵掌声,就连平时不多发言的学生也说出让人耐人寻味的话语。

他们慷慨激扬,掌声一浪高过一浪。我在讲台上也是心潮澎湃,我没有想到学生会有那么高的水平,我也没有想到他们是那么有思想。

到了自由辩论阶段,大家更是畅所欲言,抓对方语言上的漏洞,及时反驳。

最后正方的同学说,祥林嫂的春天被鲁四老爷、柳妈、她的婆婆等带走了。

反方的同学辩驳:你们说祥林嫂的春天被那么多人扼杀了,你们承认祥林嫂的生命中有过“春天”这个字样,只要有过春天就有个希望和生机,不管她的春天是被谁带走的。

很快下课时间到了,主持人宣布让我总结。我说:“同学们,这堂课是感觉最精彩的一堂课,因为课堂是你们的。你们很有思想,双方都有自己的理由,说祥林嫂的生命中没有春天是因为你们看到了祥林嫂一生一次次的磨难,一生那长长的黑暗;说祥林嫂的生命中有春天,是因为看到了长久的暗淡之后那瞬间的光亮。当然一个人不会永远生活在黑暗中,可是有时候那瞬间的光亮也会成为下一个悲剧的根源。所以今天你们的辩论赛是成功的。祥林嫂有没有春天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们通过辩论了解了当时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了解了造成她们悲惨命运的根源。祥林嫂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了,可是她的悲剧是就中国千千万万的妇女的悲剧。我们应该要记住历史,珍惜今天。希望在这个春天里你们种下自己的梦想。”

学生还是喊:“老师,到底哪方赢了?”我说:“是双赢。”

学生的掌声把我送出了教室门,我心里感动蔓延。

上一篇:小班第11周周计划下一篇:11镇书记创新项目汇报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