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方法的实践研究

2024-07-1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方法的实践研究(15篇)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方法的实践研究 篇一

探究性学习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注重以人为本,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得到重视,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把探究性学习方法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体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的效率。

[]探究性学习初中数学教学实践

当代的教育对教学的基本要求里,突出强调了课堂教学应该重视和开发学生的智力,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养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

为了更好的让数学探究学习方法广泛应用,首先要了解其内涵,以及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创设探究性的问题。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尝试,体验,实践等一系列学习过程,培养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掌握基本学习技能和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

数学探究性学习方法是以探究数学问题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把现行的数学教材作为探究性学习的第 1 页 基本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的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看法探究问题,利用自己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情境设置

探究是从问题的产生而开始的,而问题又不能脱离情境的创设。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来发现问题,运用比较,分析,结合已经掌握数学知识,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锻炼。

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多设置这样的问题,以此增加学生探究学习的机会。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中,教师若先让学生先通过折纸(给每位学生一张长方形纸,裁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一旦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的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以此形成学习交流的小组,自主分析,得出结论。教师加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师生合作交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类似问题的创设,应用于数学教学当中,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同时也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质量。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探究性学习方法不仅仅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是作为新课程标准的建议,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其

第 2 页 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探究性学习法符合新教材的教学要求

新课标重视探究性学习的教育功能,“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合适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强调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学习。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习的兴趣,增加探究能力。

(二)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说明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把探究性学习运用到教学当中,为学生享有自由创造,探究学习提供了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也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三)学习方式的革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来社会所需的人才类型的转变,需要数学教育从“为了获得数学知识”,转向“为了获得数学能力和数学态度”,即鼓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加深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初中数学教学实施以探究性学习为主,才能真正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的革新,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

第 3 页

(一)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基本形式,学生通过不断地探索,发现,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传统教学里学生知识的接受是被动,消极的,对数学的知识的认识不深,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而开展探究性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主动、积极获取知识的探究者。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主体实践活动,在探究中学,在学中探究,教、学、探究为一个有机整体,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互交流,知识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统一。

(二)探究性学习方法的运用,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教师要了解一般性数学教学的探究形式,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深入开展探究性教学,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多样的探究性问题的创设,是教学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通过学生对问题的不断探究,确立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性的,机械式学习方式向主动的,探索性的发现式学习方式转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以及掌握数学探究的方法。

(二)评价数学教学的内容,是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达成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包括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如何“学”的方式,如何把“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两者统一,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把所

第 4 页 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实际生活中,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结构的构建及良好思维方式的培养。

四、总结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探索研究的开展、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数学知识的课外延伸等多个环节,让学生学会自主获得数学基础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里处于积极主动参与的状态促使学生自主发展,培养独立实践的能力。探究性学习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更好的体现出数学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

第 5 页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方法的实践研究 篇二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教学策略

近年来, 探究式教学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可与接纳, 并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 那么, 何谓探究式教学法呢? 探究式教学法, 又称研究法、发现法, 是指学生学习概念与原理时, 教师只给他们一些问题或事例,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及听讲等多种途径独立探究, 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关原理与结论的一种新兴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这一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锻炼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加强与其他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与同学建立深厚的友谊, 进而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团结进取的精神,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可见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 教师常常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将学生放在被动学习的地位, 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同时也拉大师生之间的距离, 大大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 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的当务之急是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探究式教学法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及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摒弃教师是知识与思想唯一传授者的错误观念, 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将学生摆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位, 而自己则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这就要求学校需要对数学教师进行定期培训, 让他们明确知道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含义及具体实施方案, 改变他们已有的传统教学观念, 并组织老师们观摩其他优秀教师讲课, 从其他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到相关经验, 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同时, 教师与学生要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民主、科学的课堂氛围, 这样不仅能激励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还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 使其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

二、组织多样化探究活动, 激发学生探究动力

探究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合作讨论、自主思考、深入探讨并认真实践, 这就要求所组织的探究活动需要具有多样性。 因此在小学数学探究过程中, 教师需要明确自己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身份, 积极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游戏、探究性实验操作) , 让学生在这些探究性活动中向其他同学传达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例如, 在执教《简单归一应用题》一课时, 可以组织这样一个探究活动:同学们, 如果老师现在想在最短时间内测算出全班40位同学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总次数, 应当如何进行测算?很快有学生就给出答案:“可以先计算全班每位学生一分钟内跳动的次数, 然后再将它们相加。 ”这时有学生提出了质疑:“这样操作太麻烦, 只需测算出一位同学一分钟跳动的次数, 再乘以40就行了。 ”有学生认为这个办法依然不可取, 如果恰好选出的这位同学脉搏跳得快, 算出的总数就会偏大;而如果选出的同学脉搏跳动太慢, 则测算出的总数就会偏小。 学生都认可这位三位学生所说, 但到底应当怎么做呢? 这时, 一位学生突然说道:“可先测算出几位同学的脉搏次数, 然后计算出其平均数在乘以40。 ”而这正是本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通过师生共同探讨与构建, 大部分学生都已能掌握这类型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达到探究式教学的目的。

三、问题创设具有宽度, 提升学生探究价值

问题可谓是数学的核心与关键。 然而问题提出并不一定就能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还需要问题引出的多样化与多元化, 唯有创设多元化的问题情境, 才能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 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究式教学。

例如, 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 教师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 你们猜一猜, 正方形的四条边存在什么关系? 看谁才得更好? ”这时立即就有学生回答道:“它们的边是一样长的, 长度也是相等的。 ” 这时教师继续发问:“是吗? 这位同学真的猜对了吗? 你们能有什么办法可以证实这位同学的看法呢? ”于是立即就有学生运用折纸活动进行测量与讨论, 并得出以下结论: (1) 通过对折正方形发现它的两条对边相等; (2) 通过折叠三次发现正方形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3) 通过直尺测量发现其四边都相等, 长度为8厘米。 最后, 教师进行总结:正方形四边全等。 由于教师的提问具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 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探究式教学中, 并努力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 无形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总而言之, 探究式教学法是以探究问题为主, 鼓励学生自主探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 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 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综合能力,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单春艳.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1.

[2]李金洁.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5.

[3]徐军.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课堂设计及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 2013.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方法的实践研究 篇三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320-02

一、探究式教学教学概述

探究式教学,从实质上来理解,就是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通过现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生活周遭所接触到的实际生活参照,给学生提供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并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更学习形式,并将学习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一种帮助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形式。

从探究式教学的定义可以得出,探究式教学的明显的特征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参与根据教学目标所设计出的教学活动,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学科内容。这必然要求制定一个纲领性的教学目标,而不是一个事无巨细的实施细则,它会规划并设计教学活动,但不会详细的制定活动的细则,它的存在主要是为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而服务的,老师在总的教学目标指导下,不会事无巨细的吩咐学生怎么做,如何做这类问题,而是变主动为引导,去引导学生去完成既定的目标和任务,学生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越能开拓思维,自主找到实现方法,则探究式教学方法越成功。

探究式教学非常适合于小学数学教学,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与教材或学习内容想过的问题情境之中,从而引起学生自主探究欲望;充裕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可以有充足的经历去学习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参与合作交流,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参与度高,还能挖掘出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独立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感受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起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具有相关联系的想象力。

二、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1、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若要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最好将学生置于一种情境之中,一般是带有疑问的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意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是将学生引入与教材或学习内容想过的问题情境之中,从而引起学生自主探究欲望。设置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问题情境之中明确探究目标,确立思考方向,并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讲解某一章节内容时,可以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定的悬念,首先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主动去学习者方面的内容。由于事先设定了问题情境,学生会很容易融入这一探究性的氛围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投入到学习之中。

2.、充裕的时间空间 利于引导独立探究

学生学习的过程,并不是被动接受或被动灌输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框架并形成一定体系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学生在接触知识的开始,是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对新的知识进行记忆、理解、加工,由此对新的知识建立起新的知识架构。因此被动知识灌输,并不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建立起坚固的知识架构。因此独立探究则显得十分重要,特别小学数学,更需要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对所学的知识体系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架构,血神要根据自身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去探究学习数学知识。除此之外,独立探究需要为学生预留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可以有充足的经历去学习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3、参与合作交流 提高探究效率

一般科学研究主要是通过组建课题小组或项目小组,通过团队合作研究完成研究课题。因此,可以利用小组学习模式将探究式教学应用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小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团队之中学习如何与人协作,还可以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研究的乐趣。在这一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共同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问题,既能获得新的知识,也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小学数学过程,让学生按照教学内容需要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小组学习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学生可以在一过程中既能获得收获学习的乐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参与度高,还能挖掘出学生的潜在能力,独立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感受探究过程 体验探究乐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方式去独立探究。

例如,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习到某一章节内容时,可以先从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话题或方向入手,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再从学生可以理解或可以在实际中接触到的体验或感受,让学生对这一学习内容留下更为生动形象的印象,同时也会留下深刻的记忆,也利于学生的联想理解。让学生接触到的不再是死板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在独立探究的过程,对知识有了新理解和记忆。用这种可以带个学生实际体验的方法来让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知识,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起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具有相关联系的想象力。

探究式学习对于小学学术教学来说,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为教学提供了一种科学可行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了可以充分发挥个人学习主动性的空间。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极其深远,探究式教学方法不仅提升了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还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金碧芳.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4):44-46

[2] 保晓丽.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青海教育,2013(02):19-21

[3] 陈德才.浅谈探究式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0(19:33-35)

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方法的实践研究 篇四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自从2001年新课程的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甚至部分教师将课堂讲解与填鸭式教学相提并论,望而却步。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还大量存在着一些低效的讲解,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最大效益降低,而且影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的思维方式、方法,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了弯路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总得不到提高。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讲解的实践研究是数学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成绩的一条途径。

课堂教学的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讲解及教师抓住时机,创设机会允许学生阐述、讲解。教师的有效讲解,对于建构学生的正确的知识体系,学生形成的正确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学生获得有用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作为主导,学生是主体,有时学生的阐释比教师的讲解更易于为同伴所接受。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有教师的有效讲解,还要有学生的精彩表述。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表述的有机结合,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教学所应追求的最佳境界。而有效的讲解为学生节约了课堂活动时间、提高了活动和学习效率、展示了数学本质之美。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1、有效教学理念的界定

有效教学问题的研究源于20世纪初的教学科学运动。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2、有效讲解的界定

即教师用有限的单位时间,阐述概念的含义及习题的解答,这种讲解是有学习的效果的。使学生能够理解数学概念的意思,进而掌握数学知识,找到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规律,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发现数学的美,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愿望。有效讲解要在恰当时机(问题情境、问题时机、有效时间),要找准切入点(必要性、基础性、生成性),用恰当的方式表述(科学、简洁、易懂),要与学生有效互动(讲解与倾听、讲解与活动、讲解与练习),要具有引领示范作用(教扶放,引学探、知会练),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敏锐性、灵活性、延展性)。

教师在讲解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思维的清晰程度及对教师讲解的内容的参与度;要观察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是否在正面的积极的参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地调整讲解的时机与方法,以求得教学活动有效、甚至高效,即每个学生都达成这节课教学目标,学到了对自己有用的数学,形成了自己的习得。

3、有效讲解的可测性和量化指标

如何判断教师的讲解是否有效,就是在阐释某一概念或讲解习题之前,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是否有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目标是否具体,避免含糊及指向不明确;是否清晰地把握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所要达到的程度;在教师的讲解之后,通过梯度练习测查学生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程度来反映教师的讲解的有效程度。

4.有效讲解能力的提高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反思意识,即教师通过日常的讲解行为的不断实践,时常地追问自己:今天的讲解学生知识掌握较好,能力有所提高自己是在什么时机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达成好的效果;今天的知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概念还不清楚,为什么有一部分孩子还没有形成能力?是涉及到今天的教学内容的学过的知识学生出现了回生而教师没有帮助其复习?是教师讲解的时机不对,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有意注意?还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使用不当?等等,唯有如此,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课堂中的讲解能力,使课堂教学的效益最大化,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收益最大化。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服务意识,即教师的教学指向是学生。学生的学习和习得,不断提升和充实、调整,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得到提升,学习能力和态度得到具体发展和转变,是教师的工作指向。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开放意识,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点、寻找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点、寻找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点。没有开放意识,我们的教学就不能做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那么我们所谓有效讲解的效能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生的理解和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就会受到制约。

三、课题研究实践:

从课题确立到现在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努力着、探索着,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按照以下步骤和方法进行研究,形成了一定的成效:

1.调查法。起始阶段。调查学生是否喜欢教师的讲解,是否喜欢同伴的讲解,希望老师在什么情况下对知识、习题进行讲解,老师的哪一种讲解最易于接受。

我们选定了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有关数学课堂讲解学生调查问卷(三年级)全班有16名学生

1、第二天要上新课,学习新的知识,今天需要进行预习吗? +jk dexxxzzq①需要; ②不需要。(选择需要的有16人)

2、数学课堂上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喜欢听老师讲解还是喜欢自己探索?

①喜欢听老师讲; ②喜欢自己探索。(选择喜欢听老师讲的有14人,喜欢自己探索的有2人)

3、学习下列哪些知识的时候希望老师讲解:

①概念;7人 ②计算;0人 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2人 ④周长、面积的计算;5人

⑤分数的认识;5人 ⑥统计和可能性;3人 ⑦解决问题。9人

4、解决问题的题目希望都由老师来讲解吗? ①希望;6人 ②不希望。10人

请说明理由:大多数孩子希望自己先解决,自己解决不了再由老师讲解。

5、课堂上做练习遇到不会做的题的时候,喜欢听老师讲还是同学讲? *①老师;13人 ②同学。3人

/、】==9986//*-

6、老师的哪一种讲解方式你比较喜欢?

①老师把一道题完整地讲一遍,不问同学的想法;1人 ②老师边讲边与同学交流,再问问同学们的想法。15人

7、把两张边长分别为6cm和3cm的正方形的纸片拼成下面的图形,求所拼成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这道题,你希望老师直接讲解还是自己先思考找到解决的方法和全班同学交流?

①老师直接讲解;1人 ②自己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15人 请说明选择的理由: 多数孩子认为自己先思考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并不希望老师在课堂上不顾学生的知识基础,从头讲到尾。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的知识基础的程度,设计好提问的内容,把握好讲解的时机和方法。

2.行动研究法。采取计划、行动、考察、反思的步骤探索如何进行有效的讲解。教师通过教学预设,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明确、清晰、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的方法有哪些,去进行教学实践,对教学的效果通过询问、习题进行考察,及时进行教后感、教学随笔进行反思,小结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在研究的过程中成为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的提高过程。

5月25日,实验教师上了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所讲内容为北师大版下册P68第7、8题。(以下是课堂实录及分析)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68第7、8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示 放好学习用品。

二、复习诊测

1、提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说一说,适时板书: S长=长×宽

S正=边长×边长

2、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是什么? C长=(长+宽)×2 C正= 边长×4

(在两次提问之后,是否应该再让学生辨析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因为学生在这里最容易将周长和面积混为一谈。)

三、练习

1、(出示小黑板)一辆洒水车每分钟行驶60米,洒水的宽度是8米,洒水车直行9分,被洒水的地面是多少平方米?

师:猜一猜被洒水的地面是什么图形?求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是求面积)要求学生利用公式求,全班学生试做。(此类题目的解答不能给学生限定解题的方式与方法,会阻碍和影响学生的解题思路。)

(巡视过程中)宽知道,长是多少米?师:9分钟行驶的长度。指名一名学生板演:60×8=480(㎡)480×9=4320(㎡)全班集体订正。(在这里有个别学生对60×8=480㎡的单位名称有质疑,说明学生对到底算的是周长和面积不是十分清楚,教师没有抓住这个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的机会,可惜!)第二步还没有讲,这时有学生举手,教师请其来回答,该生站起来后说的是第二种方法:

60×9=540()540×8=4320(㎡)

(在这个环节,学生同样对540后面的单位名称有质疑,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讨论、明晰。还反映出一个问题,该生没有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教师也没有进行引导把方法一讲完,而是被学生牵着匆匆处理完该习题。)

2、P68第8题。

教师指名学生读题,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形(不标准)。

①求的是所拼成图形的面积。

师:我们从问题出发,可以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让学生说一说可以做什么辅助线。学生的回答如下: 给缺的地方补一块。师: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同桌讨论一下,加一条变成2个正方形。(这里不应规定加辅助线以后变成什么图形,限制学生的思考。加一条辅助线变成2个长方形也是可以的。)生讨论。

师:用第二种方法来做一下,因为它利用已知条件最简单。(简单不简单要由学生对几种不同的解法比较之后的感受,而不是教师简单的一句话学生就可以理解的。)

②这个图形的周长是什么?指名学生指一指。

师:怎么去计算?把每条线的长度加起来,要求学生用此方法计算。(此处同样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将教师的想法强加于学生。)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

结果回答的学生用的都是(6+3+6)×2=30(米)

(教师自己在这里对此题的解法只局限于把每条线的长度加起来,知识的储备不够。在此,教师再也没有让学生汇报把每条线加起来的计算方法,应该进行反馈。)

(课后思考:教师的讲解和学生回答、教学效果的反馈来看,引发了笔者的思考:①课堂上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问什么?为什么提问?怎么问?②课堂的密度大小,怎么去界定?为了体现所谓的“密度”,教师的课堂是围绕自己还是围绕学生?课堂上教师把孩子当成在原有基础上能得到发展的人还是任何储备都没有的脑袋空空的傻孩子?课堂上让学生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③教师的教学方法,一定要采用一种教学方法?而一节课为了体现这一种方法而不敢“越雷池一步”?④ 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提问出现了明显的分离,反映了两个问题:学生没有认真倾听的习惯;教师在讲解之前,没有以学定教,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教学。⑤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和区分面积和周长的区别,而不是仅仅只会运用公式去解答问题。⑥课堂上学生要不要提出问题,进行质疑?⑦课堂上学生需不需要经历猜测——验证——结论这个思维的过程?)

在课后,我们针对这节课做了课后诊测和分析。

练习课后诊测同类型题目与分析

1、一辆洒水车每分钟行驶50米,洒水的宽度是8米,洒水车直行6分,被洒水的地面是多少平方米?

共有14名学生参与(全班16名学生,2名因病请假)。计算正确的有13人,1人计算错误。单位名称正确的有7人,出现错误的有7人,各占50%。老师将原因归结为学生粗心,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学生对长是长度单位应使用长度单位,面积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应该使用面积单位,对自己所计算的是长还是面积不清楚。

2、下面的图形是由两张边长分别为8cm和4cm的正方形纸片拼成的,求所拼成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此题全班14人,没有1个学生做对。只有一个学生算出了周长,计算结果还错误。1个学生算出了面积。究其原因,教师在处理这道题时,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将自己的想法硬强加于学生,学生根本没有弄懂。

课后,我根据对这两道题的分析,给学生重新上了一节课。在上课之前,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上课能够集中精神听讲,保证学习的效果,我把学生的做题情况及我的分析说给学生,孩子们听得很专注,迫切地想知道到底怎样解答。我先讲的是第二题。这道题,我结合孩子们的回答只给孩子们提示了两点:1.讲给他们这样的图形叫组合图形2.解决关于组合图形的问题要把不会的问题转化成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孩子们根据提示自己很快找到了正确的解题方案。14名学生,12名学生完全正确地解答出我重新出的一道同类型的题。遗憾的是受第一次教师的影响,孩子们只有一种解题思路。后2种在教师的引导下才愿意思考和使用。

第一题为了帮助孩子孩子理解和正确地使用单位名称,我在黑板上画了图形,一边问他们一边在图上标示,孩子们正确地区分了自己所计算的是长度还是面积,没有1个学生出错。

因此,我们认为,教师的讲解要有效果,需在学生思维卡壳时(如孩子们对第一题单位名称的理解,教师画图帮其来正确理解)当讲,在学生接触抽象的新知识时当讲,在学法指导(如把组合图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会计算的图形,转化时当添加辅助线,新旧知识之间有联系时进行迁移指导如计算周长时将其中的两条4cm的线段进行平移)时当讲。

四、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

我们能根据在课题研究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积极撰写教育教学案例和分析,并在校内交流。当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1.实验教师的教育理论有待提高。实验推广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却没有及时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使一些可贵的发现就从身边溜走了。

2.缺少丰富的活动充实研究。

3.(学校所在村子拆迁)学生数量较少,参与的面不够大。4.实验的案例数量偏少。

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方法的实践研究 篇五

课 题 研 究 申 报 方 案

衢江区大洲镇中心小学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出现了九大变化,其中“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模型思想、创新意识”新增的关键词,“几何直观”成为课程目标的核心概念,《课标》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可见,几何直观是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基础。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几何直观能力是学好小学经验性知识的保证,是思考数学问题、发展数形结合思想的基础,是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借助几何直观,能启迪我们的思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接受抽象的内容、方法、观念,促进我们理解数学的本质和思想。很多抽象的数学问题,都可以变成可借用的几何直观问题,他们是数学发现的向导。几何直观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这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却未曾成为核心概念,这表明“几何直观”将成为数学教学实践和研究中的一个新关注点。

2.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更是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几何直观凭借图形的直观性特点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抽象思维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充分展现问题的本质,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开启智慧的钥匙,突破数学理解上的难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品质。

3.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强调能力重于知识,方法重于结论,因此设法让学生掌握方法就成了教学的重要任务。从几何直观入手,找出解决方法,这样做不仅突出了重点——寻找方法,而且因为是从几何直观中找出的方法,我们看得见,摸得着,所以印象深刻。因此几何直观分析是符合认识规律,符合学生实际,符合时代特点具有创造性的。在教学中我们将重点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利用几何直观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近两年来,我们经过对一线教师和学生的调研发现,借助几何直观解决问题已经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认可。老师都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非常有必要,它一方面将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纵观小学各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无论是概念、算理、还是意义的教学,都可以借助于几何直观分析解决问题,将较难的问题迎刃而解。经过对个别班级学生的答卷情况进行对比,我们也发现,凡是在草稿本(纸)中圈圈画画,将繁琐的表达,复杂的数量关系进行提炼用直观图形表示出来的,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率就高,反之就差一些,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有时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了如下主要问题:一是学生利用几何直观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不强,画图的能力也不强,利用图形来检验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结果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二是教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是比较重视运用几何直观的,但都缺乏明确的指导。例如,在教材中的画图策略都是直接呈现或以问题形式提示学生,但具体该怎样画却没有体现。这样既不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材,也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画图策略;三是画图策略缺乏整体设计,各年段的联系和渗透体现不明显。教材对画图策略的编排系统性不强。在低年级主要以实物操作、实物图的形式呈现的,画图策略相对隐性。在中年级画图策略体现得较少。到了高年级画图策略相对明确,且呈现形式比较多样。

在许多情况下,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几何直观不仅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几何直观的作用,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拐杖”,也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提升学生数学素养,这也有助于更好地衔接中、小学教学,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背景和认识,我深感到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几何直观作用的实践研究的重要性。因此提出这一课题。

二、研究的概况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综述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关于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中 2 提出: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和 “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是新增的。同时“课程标准(2011版)”又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不仅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同时也将其纳入到“总体目标”中: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其中“几何直观能力”也是新增的。这些新增的内容应成为我今后教学实践和研究的一项重点。

目前对于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发展也有不少研究,秦德生在《关于几何直观的思考》一文中从“我国对几何课程基本要求的演变”、“ 几何直观概念的内涵及典型观点辨析”、“ 几何直观的哲学分析”、“ 几何直观的课程设计”、“几何直观能力培养的教育价值”五个方面进行阐述。该文深入阐述了几何直观的概念以及与相关概念的辨析,从哲学的角度剖析“几何直观”,挖掘了几何直观能力培养的教育价值,视界开阔,理论性强。其中的一些观点一方面证明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对本课题的研究有参考和借鉴意义。但这些研究更多立足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且对于“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几何直观性的教学价值”并未有具体的方法和策略。

(二)核心概念界定

几何直观: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几何或者其他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能力主要包括空间想像能力、直观洞察能力和用“图形语言”来思考问题的能力。

几何直观的特点是凭借图形的直观性特点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抽象思维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充分展现问题的本质,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开启智慧的钥匙,突破数学理解上的难点。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调查,探明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现状与成因,总结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几何直观能力培养与运用的教学设计方法和教师指导策略。

四、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现状与分析。

2.通过对直观演示、多层操作等教学方式的研究,探究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的有效方法。

3.研究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借助身边的图形模型思考问题,并初步形成这一思考意识,探索发展学生直观洞察力和空间想象力的有效方法。

4.在教学中小学几何直观能力培养与运用的教师指导策略。5.收集和整理发挥几何直观作用的的典型教学设计、案例。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要求,借鉴相关的有效经验,明确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的重要性与必然性,开阔研究的视野,为顺利开展研究提供强而有力的理论支撑。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小学生将几何直观在数学学习中的运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分析,以表格及文字总结的形式呈现,以便为下一步工作做好准备。

3.案例研究法:通过相关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典型课例的分析,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强化几何直观教学的方法、措施及途径。

4.经验总结法:把自己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探索进行归纳、论证,分析、总结,并形成结题报告,撰写成论文。

六、研究过程

(一)申报阶段(2015年1月~3月): 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二)准备阶段(2015年4月~8月):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根据研究方案,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组织研究人员进行理论学习,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与该课题有关的已有理论和经验,为课题研究的开展做好准备。

3.根据教师任课年段分工研读年段教材,研究教材的编排,尤其是“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的编排,为有效的教学实践做好准备。

4.制定问卷调查表,对部分师生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现状,通过分析形成调查小结,并研究对策。

5.建立资源库。

(三)实施阶段(2015年9月~2016年3月): 1.组织人员进行理论学习。

2.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的教学中尝试对演示、操作、画图等教、学方式的研究,探索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有效方法。

3.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尝试通过对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夯实学生图形领域内容基本功,发展学生图形猜想意识等的研究,探索发展学生直观洞察力的有效方法。

4.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尝试通过引导学生用图形解释、理解、分析、记忆数学知识或现象的研究,探索出有效发展学生用“图形语言”来思考问题能力的方法。

5.对小学数学教材能够用“图形语言”进行策略教学的教材进行梳理,集体备课,预设策略,课堂实践(实验课、研讨课、验证课),验证策略。

6.不少于6次较大型课堂实践,策略初成。

7.邀请专家对实施方案及策略进行论证,做好修正实践工作。8.撰写阶段性小结,研究人员撰写反思、案例、小报告等充实资源库。

(四)提升阶段(2016年4月~2016年6月): 1.按《研究修正方案》进一步实施。

2.较大型课堂实践不少于12次,反思撰写每人不少于10篇,对比案例不少于4份,论文不少于两篇。

3.再次邀请专家对形成的策略进行论证,形成第二阶段总结报告。4.充实资源库。

(五)总结阶段(2016年7月~9月):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完善资源库,让资源库在全校教师中得到共享。

2.归纳总结有效策略,在全校进行课堂展示验证策略。3.专题讲座。收集教学设计、论文,汇编研究材料。4.撰写结题报告。

七、研究的条件

1.本课题负责人已经主持了多个市规划课题和区级规划课题的研究,积累了 5 一定的课题研究经验。

2.本课题负责人主持研究的区级课题《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内容优化策略研究》已结题,研究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关于“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专业理论。前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的收获将在一定程度上支撑该课题的研究。

3.本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数学教学,有着比较丰富的理论水平和课堂教学经验,且对2011版新教材到来之际对该课题很有兴趣,有强烈的研究、解决问题的愿望。

八、预期成效

1.以“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的教学为载体,通过实践研究,探索、总结出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和直观洞察力的有效方法,帮助学生发展空间想象和直观洞察能力。

2.以小数教材中各个领域内容的教学实践为载体,通过研究,探索、总结出帮助学生学会用初步的图形来描述、发现和解决问题,并用图形来记忆、理解和解释我们所得到的结果的有效方法。

3.将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自觉融入相应的教学过程之中,借助几何直观,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使思维转向更高级更抽象的空间形式,使学生体验数学创造性工作历程,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4.探明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现状与成因,总结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几何直观能力培养与运用的教学设计方法和教师指导策略。

九、研究成果 1.理论成果。

形成实践的策略,如:(1)帮助学生积累丰富几何表象的策略;(2)学生善于动手操作的策略;(3)培养学生联想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策略。

2.实践成果.(1)调查报告。对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该课题研究的学生基础。

(2)阶段性研究小结。对每阶段的研究进行反思、总结,并对下阶段研究的内容、形式等进行调整,以通过不断的反思、调整,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6(3)案例、论文汇编。通过对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典型个案的收集和分析,反思实践中学生发展情况,积累鲜活的案例,形成案例分析;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反思、总结,提炼出行之有效的发展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几何直观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的运用,形成论文。

(4)结题报告。综述课题研究情况,总结在两年的研究过程和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发展的状况,提炼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体现研究成果的价值。

6.小学英语教学方法实践探究 篇六

摘 要:小学阶段教学中,英语学科占有重要地位。现时期,英语已然是应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我国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也已经重视起来。但是,小学英语教学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很好地掌握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再加上枯燥乏味的课堂学习环境,直接导致了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难情绪。根据小学英语教学具体情况,就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实践探究。

关键词:小学教学;英语课程;方法探究

小学英语课程对学生而言是初次接触的学科,而相对于其他学科,英语知识学习并不是很容易,所以小学生不爱学习英语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位老师所要解决和必须要探索的问题。依据实际教学情况,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将复杂的英语知识趣味化,为小学生学习英语增添动力。

一、寓教于乐,培养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然后再去进行语言运用能力教学,但是要注意不能忽视小学生活泼个性的培养。

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老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动态,并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但是整个过程不能脱离英语知识本身。比如,多媒体图像教学、课堂表演活动、观看简单的英语动画电影等都可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二、英语实践教学方法应用探究

1.关于英语词汇部分的教学摸索

英语单词教学,一定得围绕“积累”进行,每个单词就好比如房子的砖瓦,只有砖瓦的层层叠加才会有高楼大厦,所以说老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英语词汇积累的重要性。要想消除英语记忆过程中的枯燥和乏味,老师可以采用以下两点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老师可以根据所要教学的英语课程内容,自编英语儿歌,帮助学生串记单词。英语单词有些是属于同类的,那么通过儿歌的形式组织在一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在无形之中帮助学生将同一类型的英语单词词汇整理掌握。

第二,注重英语知识学习和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加强学生的日常训练,可以鼓励学生把写有英语单词的小纸条贴在相对应的物品上,比如生活中常见的水杯、铅笔、眼镜或手机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随着日积月累,学生看到一些事物就会自然地想到所学的英语单词,由此可见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单词累积水平的提高。

2.关于英语口语的教学探讨

首先,英语口语的锻炼是需要一定的学习环境为条件的,因此小学英语课堂的情境创设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创设趣味性活动情境,并有效融合英语口语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实施可以模拟实际场景,营造真实氛围,真切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语感。

其次,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组织游戏活动,让学生练习英语口语,实践证明,游戏是受小学生青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游戏活动可以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英语思维意识的教学目的。

3.组织英语比赛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大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比赛竞争可以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在实际操作中,老师设计的比赛内容和要求,要尽可能地照顾到每个学生,加大班级学生的参与性。比如说,老师可以就已经教学完成的三个单元课后单词进行拼写比赛,对正确率高的并且花费时间少的学生进行奖励。

三、稳定良性循环的教学机制

首先,无论是成绩突出还是课堂表现好的学生,老师都要时常给予适当的奖励,比如说口头表扬或者小红花形式的表扬等。但是,老师不得不面对班级学生间所存在的差异性,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老师不能过度惩罚批评,而是要表扬其亮点,称赞其长处,恰到好处地表扬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其次,在游戏或比赛活动过程中,老师要把握好时间,整个过程不宜过长而影响到正常知识教学,但是也不能过短导致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老师在进行具体教学的過程中,要参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依据课堂实际教学内容来进行规划组织。最后,老师一定要做好问题反馈和实际教学效果等一系列情况的总结,以便对以后的工作进行及时调整。

7.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篇七

一、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探究式教学, 顾名思义就是以探究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出特定的例题案例,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究, 根据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 找出最佳的解决思路, 教师只起到指导的作用, 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 独立解决问题。

二、小学数学中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分析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具有过去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特点。

(一) 注重动手实践

探究式教学重在探究。因此, 在一些具体的数学案例解决方法上, 教师可以构建出适合学生解决的情境, 让学生动手操作, 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 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学习的规律。

(二) 愉悦性

数学学习本来就有一定的难度, 又加上学生间理解能力的不同, 很容易形成厌学心理, 教师通过探究式教学可以把有难度的问题集体进行探讨分析, 开展适合小学生年龄阶段的情境模拟,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积极地学习。

(三) 互动性强

探究式教学法讲究的是师生集体共同参与, 学生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友好探讨的合作关系, 学生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 能够积极地与同学进行交流分析, 共同完成数学难题。同时, 学生也可以与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 保持有效的互动性, 以获得更好的进步。

(四) 创新性

由于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 有很好的天赋可以发挥。因此, 学生在进行探究分析时, 相互之间会产生思维上的碰撞, 理解上的互补, 有助于学生在理解问题时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对于问题的解决方式也会产生更多的思路方法, 思维得到了发散, 这就是学生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自身不断创新发展的有力体现。

三、小学数学中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分析

(一) 通过兴趣的引导开展探究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开展探究式教学, 首要的就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兴趣点向教学内容转移。小学数学教学不是单单地靠案例分析、算式的讲解来进行的, 如果没有良好的兴趣做基础, 那么再多的教学工作也只是徒劳无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 结合教材内容, 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现在很多的数学教学基本上都很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教材变化, 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做引导, 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 也培养了学生细心观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 在加减乘数混合运算教学时, 可以编制商店购物的形式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合理构建探究情境

对于探究情境的制定, 首先,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来制定。其次, 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 因材施教。教师在制定探究情境时, 在接近生活的基础上, 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后产生的成就感来更好地驱使下一阶段的自主研究学习。例如, 在进行“三角形面积”教学时,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天性, 如果学校有三角形的花坛的话, 可以引导学生实地参考校园中的花坛形状, 对花坛的尺寸进行测量, 算出花坛的面积, 从而让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 为下一步的自主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

(三) 教师及时地进行激励评价

小学生刚刚步入校园, 在意识上和行为上还没有形成规范性, 相互之间有很强的攀比心理, 又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使其在数学学习中掌握的知识构成也不相同, 这样很容易在探究活动中, 出现很明显的不平衡现象, 理解能力好的学生可能会出现骄傲心理, 理解能力不是很好的学生, 可能出现消极情绪, 丧失学习的热情。因此, 教师在这方面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对成绩好的学生进行表扬激励, 争取再创佳绩, 对成绩不好的学生要及时地鼓励引导, 找出问题的产生点指导纠正, 帮助学生摆正学习心态。

(四)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师所要具备的素质有了更全面、更严格的标准, 教师要随着形势的变化及时地更新教学观念, 创新思维, 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情感交流, 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安慰。与此同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地做好课堂记录, 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全面的反思, 对存在的不足及时解决, 而且要在不断总结反思的过程中构思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 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发展。

四、结语

探究式教学注重的是学生自身的自觉主动学习, 优势比较明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 充分应用这一教学模式, 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探究式教学的魅力所在, 有积极的兴趣主动参与探究, 从而在探究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学习思维和习惯, 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 一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以后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思维和习惯, 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文章主要从探究式教学的角度入手, 综合分析了这种模式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的优势和具体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应用实践

参考文献

[1]吕吉成, 郑书卿.谈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23) :121.

8.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教学情境;学生主体;多媒体

中国分类号:G623.5

所谓探究式教学,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从相关的任务或者问题出发,借助于多种多样的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获得态度、技能、知识以及情感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要想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就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填鸭式”的枯燥教学模式,注重在课堂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基础上为教学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而有力的基础。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活力作用。关于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以下内容将进行比较具体性的分析。

一、创设探究式的教学情境。小学生的阅历浅、知识少、年龄小,在数学认知方面具有着依赖性、具体性和表面性的特征,创设具有探究性质的教学情境,能够在强化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成效。详细一点来讲,首先,要创设合理的生活情境。小学生习惯于采用形象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小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探索数学世界的奥妙,比如在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等内容的教学进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电视机、冰箱、饭桌等常见的生活物品,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让他们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最终运用到生活中去,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顺利性做好强而有力的铺垫;其次,要在更大的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尝试结合教学实际,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不受限制的空间范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能够被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特征、思维能力等所接受。比如,在进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内容之时,教师可以尝试着将教学课堂“搬出”教室,带领全班同学去测量操场、不规则场地的实际面积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和热情,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掌握本节课所教授的内容,潜移默化中夯实学生的数学学习技巧,同时也为接下来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性提供了强大的催化剂成效。

二、发掘更多有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可以促使教学工作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为其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做好铺垫。具体来说,其一,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性格特征等因素,将学生分成实力相当的小组,利用教材为学生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氛围中夯实自身的数学基础。比如,教师可以带一些生活物品到课堂,并且分别标上价格,然后给每个学生小组30块零钱,有五角、一元、五元、十元等,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轮流进行“购物”,如果商品是2元,学生给教师5元,那么学生就要回答教师应该找多少钱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之后回答正确,下一个学生才能继续。对于最先完成任务的小组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或者精神鼓励,在这种竞赛式的学习模式中,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其二,小学生活泼可爱、表现欲强,教师可以适当的结合学生的这些特征,给予他们更多的表现的机会,比如在教学“25-10”这道题之时,教师可以故意做错,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且给予正确的答案,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和热情都得到了提升,而且也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便于今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作用。在时代与社会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运用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事实,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进程中去,能够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注入更多新鲜的活力。比如在进行“长方体和立方体”的相关教学内容之时,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所具有的三维功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感知立方体和长方体所具备的特征,在此进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的说出自己观察到的内容,教师适时的进行相关内容的灌输,从而在更大的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还有,小学生天真烂漫,特别爱听故事、爱玩游戏,教师可以充分抓住这一特性,运用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注意力。比如,教师用多媒体课件讲述“小姑娘采蘑菇”的故事,画面中的小姑娘、蘑菇、天空、蝴蝶、花朵等栩栩如生,并且配上欢快、轻松的音乐,教师将诸如“小姑娘已经采了几朵蘑菇?画面中有几只蝴蝶”等问题融入到画面中去,促使小学生在争先恐后的回答中锻炼了他们的数学思维与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促使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变得更加真实、有意义。与此同时,教师要经常性的深入到小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与他们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与掌握小学生的兴趣所在与真实学习动态,从而为多媒体课件内容的补充提供参考,也促使小学数学教师在赢得更多学生的拥护和支持的前提下,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结束语:探究式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明显特征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小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为其个人成长以及素质教育的提升埋好伏笔。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探索更多的利于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顺利开展的良好途径和方式,不断地提高探究式教学水平,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出更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管生龙.《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探讨》.新课程导学.2013(11)

9.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方法的实践研究 篇九

摘 要:新课程逐步实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新方式、新模式,从当下教学实践来看,自主探究往往限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根本上说,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这里的一种碰撞,但是恰如其分的自主探究模式的开发还是可行的.本文从课堂教学实践的角度去挖掘既符合数学教学实际,又不失高效、有效的一些探索.关键词:数学教学;自主探究;模式;课堂;对话;小结;校本;学案

布鲁纳认为:数学教学的生命在于不断的探索.这一点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指导意见不谋而合: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认知数学概念产生的过程,并培养其在这一过程中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意识,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现阶段教学现状来看,这样的探索实施并非如想象的那么尽如人意,笔者认为原因主要在于:第一,观念层面上的培训不足,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何在?是培养学生会解题还是尽可能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中的一些方法和思想?这种观念一直在新课程教学中渗透,但是却受制于各种原因,这种积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还是远远不足的;第二,各种教辅资料、教参都是“填鸭式”的资料,教师没有对其进行合理的改编和校本化,这需要教师大量的团队合作;第三,应试的压力和长时间学生受制于灌输式教学下的思维僵化,使自主探究模式的实施变得困难,亟待从高一开始全面进行教学改革.在国内较大的百度问答中,笔者常常见到学生在讨论各种学习困惑,有些学生谈到:老师对余弦定理的证明过程根本没讲,只是叫我们记住公式,会解题就好了!还有回复写到:椭圆标准方程、双曲线标准方程都差不多,老师黑板上列了一下,然后一个人写了满满一黑板证明,我根本看不明白,只管记住算了.这样的讨论常常在各种论坛中出现,笔者深感担忧.纯粹对于教学演变成解题,这种伤害是一种无形的、慢性的,久而久之丧失了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更严重的是国家精英教育战略层面的失败.因此笔者认为,在无影响应试前提下,我们对于很多可探究的数学知识还是尽可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尝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改革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于适应新一轮课改,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等等都有着较好的前瞻性.自主小结式

高中数学有很多形式化味道过重的知识,对于刚刚进入高中学习的新生而言,要求他们做合理的自主探究是不切实际的.如:映射的概念、对数概念、角度弧度制等,这一类概念形成过程本身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怎么可能要求学生短短一堂课有所探索收获呢?这一点上,笔者对很多专家所提出的自主探究持保留意见.但是对章节性的总结,笔者认为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小结,这种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做自主性的探究是可行的,切合实际的.如:在高二数学排列、组合、二项式这一章新课学完以后,让学生自己去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归纳本章的典型例题,总结本章的数学思想和主要的解题方法.有许多学生总结出本章常用的数学思想有分类讨论、整体思想、正难则反、转化思想等,并能举例说明.也有学生对排列应用题归纳为以下几类基本问题:①某元素排在某位上;②某元素不排在某位上;③某几个元素排在一起;④某几个元素不得相邻;⑤某几个元素顺序一定.另有学生归纳出优限法、捆绑法、插空法、缩倍法、补集法等.虽然学生的归纳、总结不全面、不够优化,但由于这种复习小结是在课前由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反思的成果,使得这种复习小结更具个性化、更有创新性,学生记得更牢,更容易内化为稳固的知识结构,更容易转化为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只需在学生自我小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补充、优化、系统化,使复习效果发挥得更好.长期坚持下来,既能使学生将知识、能力、思想方法掌握得牢固,又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反思习惯,学生的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课堂对话式

10.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方法的实践研究 篇十

摘要:板书是教师利用黑板,运用文字、符号、表格、图形进行辅助教学的一种最平凡、最基本的教学手段。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板书的特点及其在数学课堂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色彩的早期认识,色彩的特征,色彩的视错觉以及小学生的色彩心理进行描述探讨了彩色板书的设计原则。在板书的设计中,充分合理的运用色彩能够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较抽象、枯燥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情趣和感染力的内容。颜色所具有的潜在能量能够帮助老师将本课重点难点有条理性的传达给学生,使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达到省力和高效的目的。关键词:色彩,小学数学,板书,高效课堂

如果说用色彩描述出的世界是一副美轮美奂的画面,那么用色彩诠释出的数学课堂就是一次思想与视觉的盛宴。小学数学课堂早已从恪守陈规走向了新颖独特的道路,对于课堂板书的要求也是与时俱进。如何将彩色粉笔与小学数学板书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也是一门引人深思的学问。从理论出发,用实践证明,色彩理论在小学数学板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小学数学板书的特点

板书是教师利用黑板,运用文字、符号、表格、图形进行辅助教学的一种最平凡、最基本的教学手段。数学板书是数学教师对教材进行科学研究,并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作为板书,他与其他学科的板书一样,具有教育性、浓缩型、共用性,共生性等

特点,但由于数学学科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因此数学板书又有其独特的地方。像数学这种学科,文字书写较少,大多为数式推导,几何图形等,若想使小学数学板书成为教师教学的助手,学生学习的参考,使它的辅助性更强,更有助于课堂教学,就必须先了解小学数学教学板书的特点。

(1)造型直观、新颖、优美

数学板书的造型依据教材特色、教学情景、学生实际、教师个性,做到直观、新颖、优美。

(2)结构严谨、有序、巧妙

数学板书给人带来的美感,除了直观形式的外在美,还有其内部组合安排的严谨、有序、巧妙之美。这一点既体现了教材及编者有条不紊的思路,又表现了教师授课井然有序的教学思想,这同时也对指导学生“学习思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板书构思、构图的自然巧合、妙趣横生,给学生带来一种“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美感。(3)色彩恰当、蕴藉、和谐

数学板书也应当充分体现出色彩恰当、蕴藉、和谐的特点。恰当,是指合理的搭配色彩。板书有强调作用,白色外加其他颜色可以突出重点、难点、疑点、要点以及特点;蕴藉,是指板书色彩含义深刻,富有象征意味,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和谐,是指板书色彩搭配协调,有审美价值。色彩使用要以白色为主,和谐配以其他颜色,做到浓淡相间、色彩相宜、主次分明。

(二)小学数学教学板书的作用

(1)对于教师而言,板书富有操作性

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很强,很看重教材知识的衔接,因此课堂的板书要有利于教师讲课的展开,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够更方便的帮助老师对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以及能力的培养。同时才能更有效的使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板书也是教师用来吸引学生上课注意力的一种教学活动。一副精美漂亮的板书不但可以突出教学目标及重点,还可以使老师轻而易举的推动课堂教学的进行,只有让学生全神贯注于课堂,才能使小学数学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

(2)对于学生而言,板书具有导学性

板书的直观性,逻辑性和启发性都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认识理解,促进学生课后对课堂内容的记忆再现。板书可以有效的将教师,学生,课堂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完全的融入到课堂之中,更好的让学生对教学知识有着充分的感受及体验。教学板书的内容与形式,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教师对于板书的设计会随着学生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逐步地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因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的板书更有助于学生对课堂重难点的接受与掌握。

(三)如何提高色彩板书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为了保护学生的视力,教师不应长时间的让学生注视黑板。黑板的深色与书本浅色的鲜明对比,很容易

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会降低学生的视力。

(1)了解小学生的色彩心理

色彩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并使人产生色感,导致人产生某种带有情感的心理活动。事实上,色彩生理和色彩心理过程是同时交叉进行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色彩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甚至不同性别、不同成长经历的人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和心理影响。有些色彩能够给学习者带来积极的心理影响,刺激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有些色彩会压制学习者的情趣,带来消极的,不利于学习者学习的心理效应。

小学生的年龄范围大致是6—12岁,这一阶段的学生会表现的比较活泼,更感性,是比较直观的阶段。因此,此阶段的学习者大多喜欢代表热情、醒目或者干净的颜色(如:蓝色、黄色、红色等)。

通过小学生色彩心理的研究,为小学数学教学板书的设计合理使用色彩提供了相应的指导。只要教师在板书设计中合理的运用色彩心理,选择合理的色彩配色方案,必定会大大提高板书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2)合理运用色彩理论进行教学板书

为了能够使一堂小学数学课顺利的进行并且达到教学要求,实现教学目的,教师一定要在上课前精心的为板书进行设计。如

果说板书进行合理的排版能够增强板书的直观性,那么选择恰当的色彩就能轻而易举的突出数学课堂教学重点,引起学生注意。一副好的美术作品,上色是关键。而一幅优秀的板书,色彩同样能够“点睛”。每种颜色自身都带有神奇的魔力,可以代替文字传达出重要的信息。所以在数学教学板书色彩的设计上,不仅要依据小学生的色彩心理进行选色,还要遵循一定配色原则。如果随意乱用的话,不但损坏了板书的审美性,还会大幅度降低板书在教学课堂中的辅助功能。

白色

属于无彩色,在板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副板书80%采用白色粉笔,这似乎已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色彩学给予了合理的理论解释。从色彩构成的原理上讲,因为黑板的墨绿色容易吸收光,其反射较弱,与不吸收光的白色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能够使学生轻松的看到黑板上所写的字。从色彩搭配原理上看,墨绿色是明度相对很低,白色是明度最高的颜色,这种“明度差配色”的方案能够给人留下醒目深刻的印象,从而更有效的传达出初中数学教学内容。

红色

在可见光谱中,红色光波最长,穿透力强,折射角度小,在空气中辐射的距离远,在视网膜上成像的位臵深,给人以逼近感和扩张感。因此红色也是很多教师在板书中喜欢用到的颜色,一般可以用在数学的重要内容上(如定理、定义、公式、法则等

内容)。红色带给学生视觉冲击性大,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在写板书时,就算不告诉学生这个公式的重要性,当红色出现时,也会让学生产生警惕感。当然只有红色面积比较少的时候,白色粉笔才能衬托出红色内容的注目性。因此,如果教师想要用红色粉笔说明定理定义的重要时,最好不要将整个定理写成红色,这样持久的警惕感会引起学习者的视觉疲劳,从而抹杀掉红色本身的作用,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黄色

在可见光光谱中,波长适中,但明度最高。黄色与红色相比,其视觉接受度更为容易。黄色没有色差,当进入学习者眼睛时,恰好在视网膜上形成焦点。具有醒目,显眼性,一目了然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板书中,通常可以用黄色粉笔标记出数学定义中的关键词语,加强学生对定理定义内容的掌握。

蓝色

在可见光谱中除了紫色,蓝色波长最短,在穿透空气时形成的折射角度较大,辐射的直线距离较短。蓝色在视网膜上成像的位臵也最低,被视为远逝色。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板书中标注重点内容时不适宜使用蓝色,宁静的蓝色只会给学生带来轻松感。在板书中教师可以利用蓝色作为区分色,例如在讲解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以用蓝色的线段标出应用题中的关键条件。

荷兰画家凡〃高曾说过“没有不好的色彩,只有不好的搭配。”色彩是一种语言的表达,它既体现了视觉的冲击力,也体现了色

彩在情感上的暗示与传导。只有依据色彩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初中生的色彩心理需求,从而为数学教学板书选择出恰当的色彩,才能正确的传达出有效的教学信息。因此一副板书优秀与否不在于色彩多与少,而在于色彩是否正确和完整地传达内涵。很多人应该听过,颜色不要超过三种的说法,即不要超过三种色相的搭配。在数学教学板书设计中,考虑到墨绿色和白色出现的必须性,选择彩色粉笔时最多只能再选两种不同的颜色。如果超过了这个数量的话,板书会显得很混乱,失去有效传授知识的作用。

(四)色彩板书在教学中的典型运用

板书中的色彩是课堂上没有声音的语言,老师对于颜色合理的运用可以更为直接的反映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时会涉及到许多抽象文字的叙述。例如在倒数定义进行讲解时,利用红色的记忆功能以及黄色的标注作用就能够快速的帮助学生读懂倒数的文字叙述,从而加深理解。

黄色的醒目性让定义的重点字一目了然,非常直观的反映出倒数必须是两个数,且互为倒数,不能独立称之。用颜色对板书进行了有效修饰之后,教师不用过多的语言同样可以让学生明白倒数的特点。

小面这幅板书是关于比的初步认识例题讲解,目的是让学生

掌握什么是比,比的各项是什么。板书的排版非常整齐,但只有白色粉笔的运用,这使得板书的美观度降低了不少,时间久了也会引起学生的眼睛疲劳,思维停顿。如果加些色彩进去,会给人带来眼前一亮的感觉,并记住重点。

上面这幅板书是通过运用红色、黄色和蓝色的对比关系进行搭配,图中利用黄色的标记半径,运用蓝色画出了直径,红色标注圆心O。三种种色彩的搭配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对于圆的各部分有了充分的认识,利用直观的色彩加深了抽象的理解。

色彩板书是教师精神劳动的艺术结晶,是教师创造性的思维体现。好的板书不仅在内容上完整系统,概括深刻,而且在外观上引人入胜,新颖独特。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学生的特点以及环

境的特点进行灵活设计教学板书,不仅为了给学生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还能在教学中起到形象传神,激情引趣的积极作用。同时教师还要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板书审美,使学生积极参与板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参考文献

1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方法的实践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必要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几点研究,仅供参考。

一、在推导定理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定理的推导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径之一。事物的发展一般要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大都存在一个“关节点”。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可以事先制作一个圆形教具,并将其分为若干份,当把圆形平均分成8份时,拼接起来之后接近平行四边形,但是四条边成波浪状;将其平均分成16份时,拼接起来的图形更加接近平行四边形,四条边接近直线;将其平均分成32份时,拼接起来的平行四边形的边越来越直。以此类推,当我们把圆形分成的份数越多,最后拼接起来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

通过学生观察,不但了解了长方形面积和圆形面积相等,而且明白了从量变到质变的真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极限思想,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对比分析,最终得出圆面积公式S=πr2。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但可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渗透了极限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积极主动的,但是数学知识枯燥乏味,不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高知识的趣味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需要一个一个的典型例题加以实现,所以说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作为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的学科特点,既要带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要给学生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解决数学问题。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类比思想方法较多地运用于公式和定理的推导过程中,比如: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这种思想方法的运用和渗透与数学例题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教师在讲解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可以让学生一边做例题一边思考,先解答长方形的面积,再将三角形面积和长方形面积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方法进行推敲,最终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数学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不知不觉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三、在学生实践操作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保证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有初步的认知。但是数学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单纯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而是要利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此,教师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将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实践技能充分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为此,教师要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锻炼自身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为数学教师,在渗透思想方法的过程中,应该明确、适时地提出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些思想方法的名称及适用范畴。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大家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方式概括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够利用公式计算解决相关问题,那么你们还有哪些收获?”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涨,在操作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得出以下结论:“通过学习本节课,我们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可以熟练运用公式解决问题,还掌握了迁移与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在数学解题过程中经常用到,需要学生深入掌握。

总之,数学思想方法是学习数学知识的精髓,只有扎实掌握,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必须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1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方法的实践研究 篇十二

关键词:小学数学,整体,教学

1、前言

《小学数学教学论》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设置的小学教育师范专业的一门必修核心课程, “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1]对从事小学教育的师范生起着教育指导作用。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当中, 很大一部分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应该具备的教育理论知识, 但是却不能把的学生的具体情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化为己用, 在自己的实践教学中发挥不出这些理论知识的实际作用, 这样也就丧失了这门课程的意义。这在当前的师范教育中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教学过程中整体教学的欠缺。因此, 本文就从“小学数学教学”课程中的整体教学实践角度进行分析, 针对师范生的教育培养与大家进行交流。

2、“小学数学教学论”整体教学的内涵

“整体教学是基于整体课程思想提出的教学理念。”[2]这种理念注重学生各学科知识之间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追求学生所学知识的整体性和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性。

具体到小学数学的角度来说, “小学数学教学论”的课程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课程理论知识、教学理论知识和学习理论知识。整体教学就是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把这三方面的内容相结合, 注重知识学习的整体性和学习的整体性, 通过教师的引导, 利用各种学习材料、教师经验以及小学师生等各种有效资源, 将各个学科、各个模块以及小学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的知识相互结合, 在总体上形成网状结构进行教学设计, 通过相互合作交流最终实现知识与能力实践的全面结合, 以此来帮助他们实现理论知识的运用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小学数学教学论”整体教学的具体实施

“小学数学教学论”的整体教学对于师范生的学习、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我们应该对整体教学的具体实施加以研究。

3.1 择取具有代表性的小学数学课题

教师在向师范生教授教学课题时要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课题, 既能够反映本课程对师范生的要求, 又能够体现小学数学的新课标对小学生知识学习的要求, 二者都要兼顾。

例如, 我们可以选取“11-20”各个数字的认识这一课题, 根据小学数学新课标的要求, 这一课题是小学生初步接触并理解十进制的基础, 对于师范生来说, 可以了解小学数学的教学特点, 把握教材的特殊性以及学生心理的特殊性, 同时这一课题既有新授课的内容, 又包括了对1-10各个数字的复习巩固, 因此较为全面。

3.2 组建学习小组

“小学数学教学论”的整体教学包含范围较为广泛, 既需要学生自己的努力, 还需要各个阶段教师的积极配合, 例如大学中教育学和心理学教师、数学学科教师以及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首先, 大学阶段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教师可以为师范生讲解传授有关教学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 让学生首先具有专业的教育理论基础;其次, 数学学科教师为学生讲授数学领域的专业知识, 为以后的一线数学教学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最后, 小学阶段的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线的数学教学经验, 让他们了解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全体学生可以分为几个小组, 化整为零, 灵活机动。

3.3 提供相关的课程材料

教师要提前为学生提供先关的课程材料, 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制定学习框架, 并确定成绩的最终评定标准。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教学的整体性, 将教育学科的知识与小学数学的具体知识相结合, 并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教学实践的能力。

3.4 小组协商探讨

各个小组分工合作, 补充完善相关资料, 并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借鉴经验, 在小组内部进行充分交流,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形成各自小组特有的教学方案, 最后在相关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对方案进行完善总结升华。

3.5 评定成绩

根据最初的制定的成绩评定标准, 对各个小组的具体表现进行打分。其中, 对于那些教学思路合理清晰、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具体有效、对于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把握准确的小组应该给予较高分数。同时, 还要随机对小组成员进行抽查提问, 以明确他们对整体教学成果的掌握程度。另外, 教师还要对小组成果进行评定总结, 表扬优点, 对于其中不合理之处也要点名指正, 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步。

4、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中的整体教学对于师范生今后的教学实践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通过构建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加强教学实践, 提高从教能力。”[3]然而目前师范学校教育中的整体教学意识还有所欠缺, 这是我们在今后的师范生培养中应该特别注意之处。

参考文献

[1]黄玲侠.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的思考[J].陕西教育 (高教版) , 2011 (Z1) :70.

[2]唐荷意.“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中的整体教学实践探究[J].教育探索, 2012 (06) :53-54.

1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方法的实践研究 篇十三

4.1注重渗透的循序渐进和逐步积累

数学思想方法是在启发学生思维过程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为此,在教学中首先要强调解决问题以后的“反思”。因为在一个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来说才是易于体会、易于接受的;其次,要注意渗透的长期性,应该看到,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学生数学能力提高的,需要一个过程。数学思想方法必须经过循序渐进的渗透和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有所领悟。正如数学大师波利亚所说:“一个想法使用一次是技巧,经过多次使用,变成为一种方法。”

4.2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和层次性

在贯彻数学思想方法地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最进发展区,尽可能帮助学生掌握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完成学习迁移。布鲁姆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找到这样的策略,既考虑到个别的差异,又能促进个体最充分地发展。因此,教师尽可能设计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环节,如在教案设计,课堂探究等过程中,都应该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能不同程度的领会数学思想方法,使全体学生尽量使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促成其最近发展区的形成。最终实现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③

4.3提高教师的自身认识和可行性

数学的思想方法通常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中,不是一个显性的知识点。只有掌握了这些数学知识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的来龙去脉以及当时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才能在教学设计中设计适当的教学情景,启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教师自身对于这一知识蕴含的数学思想的认识将直接影响教学中学生对于它的理解。因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必须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加以实现,通常以具体的知识内容为载体。因此,必须把握好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契机——概念的形成,结论推导的过程,方法思考的过程,思路探索的过程,规律揭示的过程等。同时,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注意有机结合、自然渗透、依势而行、潜移默化的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知识中各种数学思想方法。不可因为讲“方法”而方法,生搬硬套。同时注意到在教学活动现场,教学实践总会突破教学理论设置的框架,并按照自己的要求,确立起新的应对情景性需要的灵活多变的思维策略。因此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决不是机械地对号入座,这也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一种考验。

5实践中的启示与思考

数学方法论给教师许多启发性的例子,其中蕴含了很多优秀数学家的智慧。在波利亚的《怎样解题》等方法论的著作中,对于数学解题的过程的分析完全可以给中学数学教学以借鉴,我们可以将数学概念、定理的教学按着他的研究方法,将每个细节都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前辈们的心路历程,相信数学不是已开始就是以现在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它也是无数先辈们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形成现在比较完美的形式。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的一些困惑在数学思想发展上也曾经是那些数学家的困惑,从而激发学生极大的求知欲和好奇感,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数学方法论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注重对数学本质的挖掘,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是数学教学的重点。通过数学发现过程和典型问题的解题过程分析搭建学生学习的平台,以数学思维方法的分析去带动和促进具体数学知识内容的教学。

数学方法论的教学实践,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由“经验型教学”转向“理论指导下的自觉实践”,这需要教师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施教水平,通过理论指导和教学实践逐渐形成有个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同时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自己的反思活动。教师的实践和反思是有机结合的,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可以让教师获得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通过反思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改进实践。美国一位学者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可见实践与反思是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学素养的有效方法。在数学方法论的实践和反思中我们也应看到了它存在的一些局限性,绝大部分数学方法论的研究偏重于理论论证,而很少有实践证明,更少研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和应用。因为教学理论更多的是追求普遍和一般,而实践更多地体现为个别和特殊。所以我们在数学方法论的实践应用中还需有自己的反思和改进,把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观念,正真发挥理论指导实践、改造实践的力量。

参考书目:

①徐利治,《数学方法论选讲》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

②郑毓信,《数学方法论入门》浙江教育出版社

③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④李玮,《应重视和加强数学教育理论研究》数学教育学报。

1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方法的实践研究 篇十四

摘 要:随着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小学数学课程具有枯燥乏味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学习动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进程有阻碍影响。所以,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的问题而采取有效的策略,以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入开展。本文主要论述了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意义及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动机;策略

学习动机对于小学生而言尤为重要,既能帮助小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又能指引小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但目前,绝大多数小学生缺乏数学学习动机,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对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有不良影响。数学学科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如果小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则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造成成绩下降等。所以,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积极采取有效的策略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意义

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容。学习动机是小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充足动力,为小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引导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其次,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只有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才能使其更好地学习,以提高学习成绩。

二、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策略

1.课前创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有必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这样既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能够为小学生更好学习数学提供导向作用。所以,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的课程中,教师引导小学生利用量角器对多种三角形进行角度测量,以求和。教师问题的提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班级学生纷纷拿出三角板和量角器对教材中的三角形进行角度测量。经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得出一致答案为180°。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前,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活跃了教学氛围,而且实现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积极利用数学游戏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在玩耍中快乐的学习,也是许多教育家所提倡的重要教学方式。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必要积极利用数学游戏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十以内加减法”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围成一个圈,并分别对每位学生进行1~10的编号。笔者所在班级中共有40名学生,所以分别代表每位数字的学生共有4人。接着,笔者出加减法运算题,如果所得结果为学生的编号,则这些学生要快速站到学生围成的圆圈中。小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游戏活动中,其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对小学生终身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利用游戏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不仅提升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发挥着积极的意义。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采用“满堂灌”教学模式,不仅使教学活动比较枯燥乏味,而且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小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例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小学生进行分组,并鼓励各组学生分别担任文具店老板和顾客。经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高涨,并积极进行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如此,在课堂生生互动中,小学生可以快速掌握数学教学内容,且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4.课后加强评价

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开展有效的评价活动,对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教师开展评价活动时,应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的融合应用。首先,进行师生互评。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进行积极的评价,尽可能避免批评,应多给予学生以鼓励;学生可以发表意见,以评价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中的不足。其次,加强生生评价,有利于帮助小学生树立自信心,更好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最后,鼓励学生自我评价,有助于小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进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现阶段,许多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缺乏,导致小学数学活动不能有效开展,对小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终身发展有不良影响。所以,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在教学活动中,施以有效策略,既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又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首先,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利用数学游戏而施教。最后,加强教学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参考文献:

1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方法的实践研究 篇十五

一、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小学数学教学片面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缺乏学生兴趣培养的重视, 对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了限制。 而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贴近于实际生活, 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 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2.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数学和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 所以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还应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对生活中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 所以应用生活化数学的教学时, 应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考虑, 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足的生活体验, 让学生明确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 采取生活化教学方式, 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培养, 使其能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提高。

并且, 生活化教学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具有更高的兴趣, 使其在数学学习上更加积极主动, 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当中, 有效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及综合素质水平。

二、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创建生活情境

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应对教材进行精心的研究, 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将课本中数学问题转变成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这种生活情境, 可以使数学问题更加容易被学生所理解, 并且可以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具有更高的兴趣。 进行相遇问题的讲解时, 小学生对其中相关概念缺乏正确的理解, 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表演, 使学生基于逼真的生活情境中对这些概念进行体会。 例如, 在连乘教学中, 教师可创建生活情境:爷爷的钙片药瓶上写着“ 120 mg×80 片”, 说明书上要求一日服用两次, 一次服用240 mg, 四周为一个疗程, 要求学生思考钙片是否够吃。 通过创建生活情境, 学生数学学习所接触的知识将更加形象, 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选取生活实例

在生活化教学的应用过程中, 教师在大脑里应注意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积极发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 为数学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例如, 在进行“ 统计”的教学时, 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设计问题。 教师可向学生提出疑问:周末, 小明将要过10 岁生日, 他想请同学们去他家做客, 问大家喜欢吃哪些水果? 为方便小明的统计, 选出一种大家都不爱吃的, 好吗? 怎样才能了解同学大多喜欢吃什么水果? 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向各小组分发一张表单, 让学生自己选择最爱吃的水果。 等学生填完表格之后进行汇总, 各组选派代表上台进行展示。 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巩固, 展示鸡、鸭、鱼等事物图片, 再组织学生进行食堂食谱的筛选统计, 让学生采用相同统计方法完成填表, 再进行汇总, 使问题得到解决。 该过程由学生进行信息的检索、分析与加工, 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使学生真实体验到学习统计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有助于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接受。

3.把握好生活化教学的尺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生活化教学的应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能够积极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然而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时, 教师应注意教学尺寸的把握, 不能过分随意地照搬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而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 对生活实例进行妥善处理, 不仅要使数学问题更加贴近于生活, 而且也应使生活实例与数学学习相关, 从而实现学生数学意识及数学素养的培养。

总而言之,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应注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生活情境的创设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十分重要。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促使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 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应联系生活实际, 列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进行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应用生活化教学进行小学数学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 应使生活化教学得到有效的实施, 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摘要:新课标指出, 小学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以学生的经验及知识基础为出发点, 进行形象逼真的情境创设,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观察、实践等活动, 使学生在经过自主学习之后, 对数学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好的掌握。数学的抽象性及逻辑性较强, 给小学低年级数学的学习造成了困难。因此,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可以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就生活化教学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谈了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阿衣提拉·买买提, 张海军.小学低年级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原则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24) :109-110.

[2]赵颖.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应用探究[J].新课程学习:上, 2014 (12) :3.

上一篇:五官科护士护理工作总结下一篇:七夕情人节优美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