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汇报:我对腐败的再认识

2024-07-23

思想汇报:我对腐败的再认识(精选6篇)

1.思想汇报:我对腐败的再认识 篇一

我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再认识 “ 任桥小学 马国仁 面对《语文课程标准》,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无奈耗时低效,我们痛感死教苦学,我们困惑教改无路。

在科研实践中,“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走进了小学语文课堂。随之,我们的课堂焕然一新,我们的教学生机盎然,我们的课改洒满阳光!因为,这是一场了教学的变革!

一、变革课堂主角

忆往日:老师走进课堂:教师一人从课始讲到课尾,从第一句分析到最后一句,煞是辛苦!课堂上,听到的基本上是老师一人的声音,看到的基本上是讲台上老师一人的身影,真是“清静”!

看今朝:老师走进课堂:整堂课,全班学生从课始到课尾,一直是学生在思考,在批注,在交流,在评价,在争论,很是投入!课堂上,听到的大都是学生的声音,看到的基本上是学生互动的身影,煞是活跃!

如今,“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走进课堂,立足课堂。课堂的主角便由教师转为学生,学生便由“听众席”上的“听众”成为“舞台”上的“主角”,“舞台”上原来的“主角”站到了幕后。“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得了真正的“解放”:解放了学生的大脑,使学生有了思考的时间和权力,于是,学生便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逐步养成了爱问、善问的习惯;解放了学生的嘴巴,使学生有了发表自己看法、展示个性解读的机会,于是,学生便能够畅所欲言、自主交流、大胆评价,于是,学生便能够自主设疑、自读批注、自编习题,在此过程中学会了读书,学会了检测;解放了学生的空间,使学生感到课堂是乐园,讲台是舞台,于是,学生便能够奇思妙想、开怀演唱、大显身手,在此过程中彰显了个性。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变革了课堂的主角,真正体现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真正体现了教育的核心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质在于创造个性发展的条件,保证个性发展的方向,实现个性发展的目标。

二、变革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给学生搭建了自主批读、合作解疑、多元探究的平台。

1、强化自主式学习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则强化了自主式学习。对学习课文,学生自己先设定阅读问题,不再一味地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对问题的理解,学生自己先读书思考体会批注,不再一味地听老师分析灌输;对疑难的重点语句,学生自己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生生合作,资源共享,不再机械地“翻版”老师的标准答案;对识字阅读习作的方法,学生自己在语文实践中去发现、总结,不再一味地直接从老师那儿“拿来”;对每个新知识的学习,不是从零教起,而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先学后教;对课堂练习改变教师出题学生做的单一方式,提倡学生自己出题测自己,人人出题相互测,化被动为主动,融巩固、深化、创新为一体。

2、注重合作式学习

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互助品行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所具备的良好的人文素养。“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变革了“师——生”这一单向的学习方式,建构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由学生自己、学习伙伴、教师、文本、作者、家长及其他媒体搭建的多维的学习网络体。这一网络体拓宽了学生合作的领域,扩大了合作的对象。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活动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在这多向的互动的合作式的学习中,学生一方面获得了多元的、鲜活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另一方面,学生在合作中能够激发灵感、活跃思维,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再者,在合作中学生还能够不自觉地学习到表达交流的技巧、察言观色的门道等,丰富了学生的人生阅历。这一学习方式可谓一箭多雕。

3、倡导探究式学习。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变革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的多种功能,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品德与个性;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而且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仅使学生参与学习,而且使其学会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一般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三、变革评价方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评”这个环节的设置与处理。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也注意了“评”,对学生的发言、作业等给予评定。但是,这个“评”有点“独断”,是教师一手操办,是教师一人说了算。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被评地位,没有发言权与评判权。“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变革评价方式,下放评价的权利,拓宽评价的范围,注重评价的过程。评价学生的习作,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集体评;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因人制宜,抓其闪光点,保护自尊心,呵护其习作的兴趣。在评价中,深化理解、完善认识、激活思维、诱发灵感。教师转变了评议方式,把“评”的权力下放给了学生,把“评”的机会留给了更多的学生。

四、变革备课模式 采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单靠老办法“翻版”是驾驭不了课堂的。它要求教师必须变革备课模式,要求教师备课做到“新四备”。

1、备文本 对文本的解读仅仅局限于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练习设计是不行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还要求教师熟读文本,备文本的整体把握,备文本主题的价值取向,备文本的最佳设疑点,备解决重点问题的突破口,备重点语句解读的多元性、备文本的个性化朗读等等。这就逼迫教师自己去深入地钻研教材。

2、备学生 备学生不仅仅要备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质疑能力、自学习惯、合作意识、探究水平、学习方法及现有的语文素养。学生的思维会在哪里碰撞,会在哪里阻塞;学生的设疑状态如何,设疑质量如何:学生自探需要多长时间,合探预设的侧重点在哪里;本节课学生自编题的核心是什么,怎样引导学生自编题能够体现本节课的重点等等,都需要教师悉心研究,一一剖析。

3、备学路 采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并非千课一道腔,陷入模式化。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学路。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该年段提出的学习目标,针对文本特点,预设出恰当的学路。

4、备自己 即教师要审视自我、分析自己。备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是否正确、全面、深刻;备自己对课堂生成的处理是否有把握、有方法;备自己是否能够灵活应对学生设疑、质疑、解疑这些不确定的情况;备自己的知识储备、文化积淀是否是一桶鲜活的解渴的“纯净水”;备自己处理本节课的精神状态与情感基调是否能够做到与学生零距离,与文本相吻合等等。

备课模式的变革,逼迫教师钻进教材,走进学生;逼迫教师立足学生,超越自我;逼迫教师自主“充电”,厚积薄发;逼迫教师更新育人观,树立大教学观。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就是一个相当完善的智育活动过程,因为它要求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不仅仅获得一些知识和应试能力;它要求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尤其重视中差生的教育,而不是只管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它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不是简单的只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

站在课改的门槛上,展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明天,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天更好!

2.思想汇报:我对腐败的再认识 篇二

技术关涉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按照埃吕尔的看法:“现代技术已经构成了人类生存的整体环境背景,因此,无论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或思想的研究,都将必然会涉及技术,这是不以任何个人和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就教育而言,技术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推动了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体制的重大变革,而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又推动了技术的成热与更新。在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曾发生过的“四次革命”变革都与技术有关。本文试图从技术在教育中运用和发展的过程,来探讨教育和技术的关系,目的在于使教育下的工作者能应对知识更新和新技术的挑战,并且针对其问题提出可能性的建议。

2. 教育和技术定义简介

2.1 教育的定义

凭借一定的教材、教具,用讲解或提问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这样一种传播过程就是教育。但这种过程不是单纯的因果关系,而是以唤起学生的能动的反作用为目的。从这点上说,现代教育论中的“教”的技术与应用科学的技术不同,它是与扣人心弦的戏剧艺术相近似的。

2.2 技术的科学解释

对技术的本质和意义的研究始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曾把技术视为“制作的智慧”。关于技术的最早定义是由近代法国科学家狄德罗(1713-1784)指出的:“技术是为某一目的而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的系统。”现代社会对技术的权威解释来自于加尔布雷斯:“技术是科学和其他有组织的知识在实际任务中的系统应用。”另外又如,“技术就是应用科学知识以可以复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布鲁克斯)“技术旨在对自然或社会的实在进行控制或改造”。(埃罗)

目前网络上认同技术的概念为:它可以指物质,如机器、硬件或器皿,但它也可以包含更广的架构,如系统、组织方法和技巧。技术涵盖了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性事物,是生存和生产工具、设施、装备、语言、数字数据、信息记录等的总和。

我的观点:技术应该是指一切无形和有形的技术,更应该包括一种智慧。即技术=硬件+软件+潜件。

2.3 教育技术的涵义

AECT对教育技术的定义(2004)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建、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教育技术有两大领域:研究和符合道德规范实践。

教育技术有双重目的: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

教育技术有三大范畴:创建、使用和管理。

教育技术有两大对象:过程和资源。

教育技术有一个特征:技术性。

3. 教育和技术的关系

3.1 教育技术化

教育技术化即技术的教育价值实现和彰显。教育技术化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技术的属性、结构、功能和规律等技术因素通过某种方式作用于教育,使教育发生变化并进而转化为教育的本质力量。教育技术化这个说法最早见于钟启泉发表在1984年的《关于教师素质的断想》,其中提到信息革命的浪潮加速着学校教育的“技术化”,之后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人使用,也一直没有给出正式概念。直到2007年由李艺正式提出:教育和技术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双方都会因为对方的作用而产生相应的变化。这里我们把技术作用于教育而使教育发生的变化称为教育技术化。随后颜士刚作了进一步的阐明,他认为:教育技术化是技术与教育在教育活动中相互作用产生的,需要一个特定的过程才能相互融合而呈现出来的状态。因此,它本身既是一个过程也是过程的某阶段之后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教育技术化既可以作“过程”理解,也可以作“状态”理解。“过程”是指技术作用于教育并使教育发生变化的过程,“状态”是指“过程”之后得到的教育所呈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阶段性状态。此外,李祺、李春鹏提出了教育新技术化与新技术化教育,他们把讨论的焦点集中在现代新技术之上。

另外,近代很多人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技术化。这是教育技术化最新的发展倾向。即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在现代技术的冲击下,正在发生悄悄的改变。传统的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只是指人文教育,它侧重于人自身的培养、训练,包括人格教育、品德理想教育、艺术教育以及礼仪训练等,注重个人内在精神、思想、气质的培养,关注人性的解放,维护人性的尊严。在这种教育观的作用下,人文教育注重经典文献对学生的影响,它首要的任务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或者说一个精英分子,实施的是一种全面的教育。

本世纪初以来,随着科技的强势作用,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发生了改变。这种人文时期充满着浪漫理想精神的思想逐步为科技时代的发展、竞争、生存等观念所替代,因为有竞争,要生存,所以传统的温暖与诗意略显多余,兼以思想的深邃在现实的谋生几乎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因而极具现实功利性的技术就日益显不出了它卓而不凡的地位。正是这样,教育的关注点从人性的发掘让位给了技术的培养,而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也从关心个人的精神、思想、气质等人文性因素,转到了与生存问题休戚相关的技术问题上来。毫无疑问,现在我们提出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强调的已经不是人的解放与尊严,而是个人劳动技能的培养,其目的也不是培养全面的人才,而是有能力在现代社会立足生存的专门人才。这里,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的转变,并不是由国家某项政策、法令引起的,而是随着社会结构、社会形态的核心思想的变化而产生的,因此,这种现象的出现,更能从根本上表现出教育的技术化倾向。

3.2 技术教育化

技术教育化即是技术的教育价值创造和累积,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主体运用其智慧通过外部力量作用于技术并使教育主体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于技术之中,技术因之而发生变化。(南京师大李艺)技术教育化的两个主要阶段:租借阶段和自有自为阶段。租借阶段是指教育外部技术的技术教育化,自有自为阶段是指教育内部技术的技术教育化。

3.2.1 租借阶段

教育外部的技术能够被“拿来”使用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有教育需求;其二,技术本身要具有能够满足这种教育需求的功能和特性。

案例:新疆建设兵团远程教育系统———手术观摩实验室(邱峰博士)———引用虚拟现实技术。

我的观点:畅想构建科研项目观摩实验室(“拿来”医学中的虚拟现实技术)。

3.2.2 自有自为阶段

自为的主体性的根本特点是创造此阶段教育主体不仅会对技术的使用方法、操作程序以及开发原则、依据进行改造,而且会对技术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大幅度的改良。

案例:计算机和互联网介入教育领域以后,相应地出现了许多与之相关的、知识型的新概念———课件、积件、堂件、教育网站、网络远程教育等,并且在课件使用、教学资源库使用、网络远程教育的实施环节等方面已经形成独特的系统化的方法、策略和原则。

4. 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教育技术观。

我们知道,超然于技术之外的人是不可能的,人所以为人,其中一个关键在于他与技术有着复杂的关系:人是技术的发明者,又是技术的使用者;人是技术的传承者,又是技术的选择者;人被技术控制着,又不断试图要超越技术。人只能依赖于技术而存在。教育技术化的过程也是技术及其价值观不断渗透进入教育领域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引起教育形式内容的巨大变化,但教育面向人的发展这一基本诉求没有改变,教育的本质———育人。教育技术虽然是技术,但它却依然姓“教”而不姓“技”。以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教学为例,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发现它常蜕变成一个优秀的满堂灌工具。这里计算机和投影机等作为技术物本身,其工具性的目的已经达到,技术的工具价值得以实现,但技术所负荷的教育价值却没能实现。于是人们纷纷对技术进行指责,并冠之以“技术异化”的罪名。稍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是人在操纵这些设备工具,而技术的升级使得灌输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从以往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电灌”。虽然技术的使用必然伴随异化,但对异化的消解也是人的责任。如果要问责的话,那么作为主宰的人则是责无旁贷的,绝不可能置身事外。我们需要认真反思:在与技术有关的问题中,有多少是技术本身引起的,又有多少是属于不当使用造成的呢?到底是技术使教育偏离,还是人使教育偏离呢?我想技术也如同弈棋:知其用而得其处者胜,不知其用而置非其处者败。

因此,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技术观,相关的研究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会从技术视角看待教育,正视教育技术化的现实和现象; (2) 正确理解教育技术化,正确看待技术的狭义和广义之分; (3) 正确认识教育技术的本质、价值和异化,以及教育、技术和人三者的关系。这既是教育技术观的基本问题,也是认识和研究教育技术化的根本前提。它们中的大部分虽暂时没有被归入到教育技术观和教育技术化主题的讨论之中,但都是密切相关的。

摘要:在现代社会, 技术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一种决定力量。这种技术决定论在教育过程中的体现也非常清楚。在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发生的“四次革命”变革都与技术有关。本文试图从技术在教育中运用和发展的过程, 来探讨教育和技术的关系, 目的在于使教育下的工作者能应对知识更新和新技术的挑战, 并且针对其他问题提出可能性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化,技术教育化

参考文献

[1]朱晓江.教育的技术化倾向及其述评.辽宁教育研究, 2000, (10) .

[2]利求实.教育技术化.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08, (9) :9-10.

[3]吴德强.教育技术化的思考.教育研究, 2007, (8) :136-137.

[4]陈延辉, 宫蕾.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技术化.科技资讯, 2006, (3) :54-55.

[5]颜士刚, 李艺.论教育技术化是技术教育价值的实现和彰显.电化教育研究, 2007, (12) :9-12.

[6]席宁华.需求为先教育为本技术为用.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 (7) :18-20.

[7]如影.用技术去改进教育.第四届教育技术学博士论坛综述, 2008, (11) :5-7.

3.浅谈初中思想品德的再认识 篇三

【关键词】思想品德 教师职业 行为科学 层次境界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118-02

提起初中思想品德课,许多人(包括部分教师在内)都会不约而同地说:这门功课实在太好教了。它的内容浅显易懂,中考成绩又不计入选拔升学的总分,也不影响学生升学或择业。因此,无论是任课老师,还是学生,都不会感到有压力。然而,事实上果真如此吗?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与所谓传统主科的对比

初中思想品德这门学科,单从其内容的深度上来看,与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传统主科相比,好像要平实、好懂一些,容易领会一些。因为,它没有语文那么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归纳伤脑,没有数学那么多的定理、公式和运算费神,也没有英语那么多的单词和语法去劳心。教育教学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既省心又省事,轻松到了极点。但是,如果你这样想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这是因为,第一,对于初中的传统主科语文来说,只是需要让学生们熟记足够多的所谓优秀课文,熟记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和重点句子的意思及其用法,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法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等知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中国语文传统教育延续下来的“成法”。很多语言类专家学者雄厚的文字功底不都是这样扎下的吗?

第二,对于数学来说,只需要多看例题,多做习题;反复练习,题海战术就能解决问题——这不就是人们常说的熟能生巧吗?

第三,至于英语,更是如此,只需要多背单词,多背课文就行了——这种表音文字的语法,都藏在课文中,熟悉了课文,语法就不难掌握了;而且,背诵单词还有诀窍可循只要掌握了拼写规则,背诵起来就如鱼得水。现在,不是有许多“专家”在网络等媒体上大肆宣扬“会说汉语就会说英语”吗?但是,对于思想品德,则并不能只是简单地记住其课文内容,熟悉课文内容就能达到目的的。对于它的教育教学要求,是属于另一层次另一境界的,要远比这些传统主科的要求高得多,也难得多。毕竟,不管这些传统主科有多么难,永远都离不开一个字——记。而思想品德不仅需要这个“记”字,更需要在这个“记”字的基础上升华为“行”字。要让学生自觉地把内在的品德美通过“化学反应”转变成外在的行为美,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之中达到内外兼修,表里如一,心中有他人和国家,做事有仁爱和忠心的旷达境界。这是任何传统主科的教育教学都办不到的,也不是他们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二、思想品德的地位及作用

根据现行中考“3+2”(即:语文+数学+英语+理综(物理+化学)+文综(历史+政治)模式,实际上我县只是“3+1”,文综只根据考分评定等级,不计分。)来看,我国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似乎并不重视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但是,我相信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只是暂时的“不得已而为之”。从长远来看,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大局来看,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历史事实和经验告诉我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是不可分割的,他们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没有精神文明辅助的物质文明是短命的文明,没有物质文明作支撑的精神文明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重礼教(即现在所说的“思想品德教育”,或者称为“精神文明建设”),哪个朝代就强盛(如汉、唐);哪个朝代只重武力,哪个朝代就短命(如秦、元)。就连颇负盛名的清太祖,凭借其强悍的“八旗”入主中原,创建了大清帝国两三百年的基业,最后却为先进的汉文明所同化,其满民族文化也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终不知是他征服了汉民族,还是汉民族征服了他。中国共产党人高屋建瓴,懂得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为前提、相得益彰的道理,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取得了今天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开设,正是党在新形势下教育方针的要求和表现,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中华民族的很多传统美德,也需要思想品德去传播。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思想品德是促进青少年学生从小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小卫士,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是净化心灵、扶正驱邪的总司令。

在初中阶段的所有学科中,只有思想品德课淡化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崇尚良好品德的培养。在这个阶段,正是学生心性(性格)养成的黄金时期,可塑性强,也是关键性时期。我们必须对青少年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进行有力而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此。

初中思想品德这门学科,虽然是在教育体制改革以后才正式命名的,但是,这种类似的思想教育早在我国古代就有,“子不学,断机杼”和“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这两则典故,就是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教育影响下产生的迥异结果。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就一定要狠抓初中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一定要让青少年学生清楚地懂得中华民族从来就是善良的民族,“忠、孝、仁、爱”历来就是中华教育的宗旨,广结善缘是中华民族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我国古代在国家间的交往中采取“薄来厚往”的外交政策,同世界各国进行长期友好的往来,正是中华民族善良天性的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始终坚决贯彻执行“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一直奉行着“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外交政策,平等地与世界各国进行友好往来,再现了中华民族仁爱的特点。中华民族永远都是热爱和平的民族,维护世界和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国际风云变幻,世界秩序正在遭受考验,逐渐由单级世界向多级世界变化发展的今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大业的今天,在党中央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今天,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初中思想品德的内容,的确浅显易懂,但对于它的教育教学,并不像有的人所想的那样简单、轻松。因为,它并不是一门以传播科技知识为主的学科,而是一门以教化人类、培育品德为主的行为科学。俗语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可见,知识与品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说传统的主科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是武装人们的枪支弹药,那么,思想品德课就是指挥人们正确使用各种武器的中枢神经。渊博知识与良好品德的完美结合,才能创造出福泽天下的人间奇迹。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某一天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其后果就难以想象了。在号称“知识爆炸”、“信息社会”的今天,仅靠教师来传播知识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靠报刊杂志、电讯网络等方式来传播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数不胜数。这就意味着单纯由教师、学校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传统模式已被打破,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将会越来越多,但是,也会让人们越来越纠结。因为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知识,并不会主动地、有选择地去为人们服务。为了收视率、点击率、销售率等,近年来,某些电视台、网络运营、报刊杂志等媒体,传播了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内容。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更应该勇敢地积极主动地担当起净化青少年学生心灵的重任,紧密配合精神文明建设和学校的德育工作,把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推上新台阶。虽然近年来有的人开始质疑教师职业存在的必要性,但是,教师也决不能三心二意,懈怠职守,要一如既往地高效率地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常言说得好,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伟大的教师才能教出人格伟大的学生。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过,“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成功,不都是有好老师教育的结果吗?

在现代,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是教师职业和学校永久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化人类、传播文明、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思想品德的传承和表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烙印。

在现代,一個民族良好品德的养成,最迟必须从性格不稳定、可塑性强的初中阶段(青少年时期)抓起。

4.关雎主题思想的再认识 篇四

《关雎》是国风的第一首诗,亦是《诗经》的首篇,因而历来被学者们所重视。

《关雎》是《诗经・国风・周南》首篇,关于它的解释,历来说法很多。对各家观点加以认真梳理,不难发现,每一种观点都有它的可证之处,然而从做诗歌到完成这一阶段来说,或许它并不复杂,只是后人在解读的过程中,在无意识之间掺杂了很多别的因素,导致了各种观点的存在。但实际上这就是一首反映爱情婚姻观念的诗篇,只是它的对象不是普通的男女,而是贵族阶层,是奴隶主贵族阶级所追求的理想婚姻,从诗歌的表现手法来可论证这是一首爱情诗,此外通过里面描写的对象和物象也可论证这是一篇描写贵族阶层追求爱情的诗篇。

一、从诗歌的表现手法上论证

《关雎》和现代情歌在表现手法上极其相似。现代歌词在结构上讲求反复,语言上要求简练,用词上注重和韵,意境上追求含蓄,都是为了抒情的需要。再来看看《关雎》,全诗五章,每章四句,每句四字,就把一个美好动人的爱情故事淋漓尽致地呈现给读者,可谓惜墨如金。双声叠韵词“关关,窈窕,雎鸠,参差”等的运用,使诗歌节奏明快和谐,富于音乐感,读来琅琅上口,顺畅自如,非常符合诗歌便于抒情传唱的特点。反复吟咏的诗歌句式,使情感跌宕反复。此外,诗中意象“水”,“雎鸠”的创造,更使诗歌富有传情性。

全诗五章可分三层来理解,第一章为第一层,描写青年男子听到鸟呜,看到河州中采荇菜的美丽女子顿生爱慕之情。二,三章为第二层,写青年男子努力追求所爱的姑娘,但“求之不得”,于是陷人了痛苦的冥思苦想之中,“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最后两章为第三层,诗歌并未延续上一章的沉重心情,而是笔锋一转,以欢快的调子来写这位男子幻想以弹琴鼓瑟的方式向姑娘倾吐爱慕之意,以敲锣打鼓的方式迎娶新娘的场面。这样写既能衬托出女子的美丽娴淑,又能表现出男子有情有礼的君子风度,全诗充满顿挫醇和之美,可见《关雎》乃为一首爱情诗,它表达了一位贵族青年爱慕并追求一位美丽贤淑女子的过程。

二、从君子和淑女的称谓论证

《关雎》对于它所歌咏的对象“淑女” ,“君子”。这个淑女,君子是指怎样身份的人呢?“君子”一词常见于《尚书》,是对贵族的通称。如“君子所,居无逸”,“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在《说文解字》“ 君”的词条是“君,尊也。从尹口。”段玉裁注的《说文解字》中进一步解释,“ 君,治也”。有用口来“ 发号” 之意。在王筠的《说文句读》中认为“发号故从口”,都是在指“君”有发号施令的权利,也证明了“君”高人一等的显赫地位。可见,君的本义应是指有较高地位之人。《说文解字》中“窈,深远也”,“ 窕,深肆极也”。段玉裁注的《说文解字》认为毛诗“窈窕,幽闲也”,是“ 以幽释窈,以闲释窕”,“ 远”“ 幽” 都是认为“ 窈”为“ 深”的.含义,即深沉而不显露。孔颖达在注“ 窈窕”时,也认为是“淑女所居之处。”综于此,《关雎》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可以大抵认定为贵族阶层的代表,故《关雎》也应是一首反映贵族青年男女爱情的恋歌。

此外,在写”君子”追求”淑女”时,我们能看到的只是男子“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情态。这样的情态既真切地表现出男子对女子的深厚真挚的爱意,又不显得激烈和冲动。没有狂热誓言,没有火山爆发般的热烈,却有溪水潺潺般的温柔,显得平和而有分寸,体现出一种自我克制、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即《毛诗序》 所谓 “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诗经时代正处于礼乐文化的建立兴盛期,礼在当时处于统治地位。当《关雎》中的君子求淑女而不得后,在“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后,“君子”能够以礼节情,这样的情欲最后诉诸于钟鼓和琴瑟,而没有逾越礼仪之外,而能达到这种要求的也只有有德有道的君子和坚贞的淑女相配。

三、从钟鼓和琴瑟的礼制论证

《关雎》歌咏淑女以配君子,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这琴瑟和钟鼓,用以优待淑女,就牵涉到古时奏弹这乐器的一个礼制问题。琴瑟,钟鼓弹奏不易,欣赏亦难,因为据史料的记载“礼不下庶人”,琴瑟和钟鼓都并非是一般民间所用的乐器。鉴于此,也可以认为《关雎》是一首贵族婚礼歌。并且由于受到当时生产力和阶级的影响,琴瑟和钟鼓通常而言出现在的场合都是士大夫,诸侯,天子的家里,并且这还象征着一种荣耀,并且会十分珍惜,有的还会在器上镌铭,以记其事,子孙都将其视为宝。

5.思想汇报:我对腐败的再认识 篇五

坚定不移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2012年1月8日)

贺国强

日期:2012年02月20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17154902.html

我代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第七次全体会议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回顾总结2011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分析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研究部署2012年任务。党中央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审议了这个报告,在京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将出席会议,胡锦涛同志将发表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一、2011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回顾

2011年,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

— — 贺国强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报告

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胜利召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极端重要性,科学分析了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形势,对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温家宝同志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对政府系统反腐倡廉工作作出部署。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重大决策部署,扎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各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着力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深入开展。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认真执行党的政治纪律,严肃查处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十二五”规划 — —

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重点对中央关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管理通胀预期、水利改革发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以及规范和节约用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组织中央检查组对20个省(区、市)进行集中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了一批突出问题,并向中央提出有关建议。加强对中央关于西藏、新疆工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促进了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认真总结推广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监督检查工作以及廉洁办世博、廉洁办亚运工作经验,推动建立健全监督检查长效机制。各地区各部门还结合实际,对本地区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开展了监督检查。

(二)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要求,广泛开展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教育,结合实际开展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和下访、治庸治懒治散等工作。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各项要求,严格公务接待经费管理,健全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长效机制,2011年公务接待、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经费预算比上年压缩57.41亿元。严明纪律要求,加强对换届风气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反组织人事工作纪

— — 贺国强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报告

律的问题,保证地方党委换届工作顺利进行。深入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颁布实施《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建立健全村务监督机构,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国有企业、高等学校、公用事业单位、城市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得到加强。

(三)认真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中央纪委全面总结近年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成效和经验,明确了2012年底前的重点工作,对部分省(区、市)、中央和国家机关以及中央企业落实《工作规划》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和重点抽查。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认真贯彻《工作规划》,整体推进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工作,狠抓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加强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健全防治腐败法律法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四)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保持了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2011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信访举报1345814件(次),立案137859件,结案136679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42893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5334人。严肃查处了刘志军、张家盟、— —

刘卓志、宋晨光等一批大案要案,同时重点查办了一批涉案人员职级不高但涉案金额巨大、影响恶劣的案件。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扎实推进,全国共查办商业贿赂案件1.58万件,涉案金额48.1亿元。坚决查办和积极预防渎职侵权违纪违法问题。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审判、公安、司法行政、审计、税务、组织人事等机关和部门加强配合,查办案件组织协调机制更加健全。信访举报渠道进一步拓宽,境外追逃追赃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案件审理和监督管理职能作用切实发挥,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办案水平不断提高,查办案件治本功能进一步增强。

(五)加大纠风工作力度,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纠正违法违规征地拆迁行为,对一批强制拆迁致人伤亡案件进行调查处理,给予相关领导干部党纪政纪处分和行政问责。防范和纠正保障性住房建设、配置以及强农惠农资金、社会保障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深入调查“问题乳粉”、“瘦肉精”猪肉等案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严厉查办在涉农负担、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法案件。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治理教育乱收费等工作继续深化,清理公路超期收费等违规收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 — 贺国强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报告

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更加深入。

(六)扎实推进专项治理,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取得新成果。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深入推进,全国共排查工程建设项目42.46万个,查办违纪违法案件2.02万件,整改问题22.71万个,对国土资源、交通运输、铁路、水利、市政等领域的集中检查成效明显。“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进一步深化,通过全面复查和重点抽查,全国又清理纠正“小金库”8202个,涉及资金28.46亿元,进一步推进了长效机制建设。庆典、研讨会、论坛过多过滥问题专项治理进展顺利,全国共取消活动2549个,节约经费12.2亿元。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全国党政机关共清理出违规车辆17.95万辆。一些地区和部门还结合实际,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其他突出问题开展了专项治理并取得良好效果。

(七)加强教育和管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监督工作取得新进展。认真贯彻《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教育的意见》,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大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积极推进廉政文化建设。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实施办法》,对廉政准则贯彻执行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坚决整治领导干部违规收受礼金、违规多占和买卖住房、利用职 — —

权以委托理财等形式谋取不正当利益等问题。组织实施《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和《关于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暂行规定》第一次申报工作,加强了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深入开展对省(区、市)、中央金融机构和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的巡视工作,加强省(区、市)对县巡视、国务院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巡视工作,扎实推进部分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和金融机构对所属单位的巡视工作,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全国性巡视工作网络。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工作不断深化,监督职能进一步发挥。贯彻《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全国共对2.6万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贯彻新修订的《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全国共对45.2万个单位执行责任制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对4823名领导干部予以责任追究。认真贯彻新修改的行政监察法,行政监察职能作用得到加强。

(八)深化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持续深入。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项目开展第六轮集中清理和审核论证,加强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继续深化投资体制、干部人事制度、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及财税、金融、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党务公开,党的地方组织

— — 贺国强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报告

党务公开和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全国党的基层组织全面实行党务公开。加强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行财政预决算公开,90多个中央部门和27个省(区、市)公开了预算,99个中央部门和一些省(市)公开了“三公”经费。各级政务服务中心普遍建立。积极开展政府绩效管理工作,在部分国务院部门、地方政府进行绩效管理试点。总结推广廉政风险防控和规范权力运行工作经验,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设,防止利益冲突试点、制度廉洁性评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等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反腐败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探索和实行了一批创新举措。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巩固主题实践活动成果。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系列活动,对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和宣传。认真做好地方纪委换届工作,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纪检监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纪检监察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制定下发《关于加强乡镇纪检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研究制定加强和改进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纪检监察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基础进一步夯实。

— —

总的看,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注重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多措并举、狠抓落实,有力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顺利进行。一年来,中央纪委各位委员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完成工作任务,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真诚帮助,我代表中央纪委常委会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希望同志们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二、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指出,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讲话科学分析了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再次强调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郑重表明我们党旗帜鲜明、一以贯

— — 贺国强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报告

之反对腐败,充分肯定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明显进展;要求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中,贯彻落实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之中;强调全党必须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胡锦涛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正确把握反腐倡廉工作特点和规律,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论述,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反腐败斗争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把力量凝聚到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信心、扎实工作,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第一,必须深刻认识我们党反对腐败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充分肯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明显成效。消极腐败现象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是水火不相容的,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是背道而驰的。90多年来,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始终高度重视防止和反对党员干部腐化变质,始终注意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强调要把执政党的党风问题作为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 — —

亡的大事来抓。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连同明天将要作的讲话,先后10次在中央纪委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入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经过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反腐倡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方针、工作格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及法规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党对长期执政条件下滋生腐败的严重性和危险性的认识是清醒的,反对腐败的态度是坚决的,治理腐败的措施是有力的。通过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的明显成效,捍卫了党纪国法的尊严,纯洁了党的组织和队伍,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证。

第二,必须深刻认识当前反腐败斗争面临的严峻形势,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我国现阶段的反腐败斗争,是在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是在国内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和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各方面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各种腐朽思想的影响仍然存在,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在短时期内难以清除,党风廉政建设和

— — 贺国强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报告

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比如,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仍然易发多发,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依然严重;一些腐败案件涉案金额巨大、社会影响恶劣,窝案、串案、案中案明显增多;违纪违法行为日趋复杂化、隐蔽化、智能化,社会领域、新兴经济领域案件和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作案有所增加;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作风方面问题比较突出,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和不正之风仍然比较严重;腐败问题与多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治理难度加大,等等。此外,互联网快速发展拓宽了社会参与反腐倡廉的渠道,但如何积极回应和妥善处置又成为一个新课题。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腐败问题诬蔑攻击,妄图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呈现出成效明显和问题突出并存,防治力度加大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并存,群众对反腐败期望值不断上升和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治并存的总体态势,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一些国家和政权兴衰更迭的事实说明,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治理,就会丧失人民信任和支持,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着眼全局、居安思危,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坚持反腐倡廉常抓不懈、拒腐防变警钟长鸣。

第三,必须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进一步坚定反腐败斗争必胜的信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 — —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战胜消极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根本保证。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全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为从根本上消除腐败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在深入人心,为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法制保障和文化氛围。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是抵御腐败的中坚力量。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了不竭的力量源泉。我们党探索总结了一系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有效做法和宝贵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反腐倡廉理论体系,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我们坚信,只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决策和部署,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定不移地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就一定能够不断推向前进,消极腐败现象必将进一步得到有效治理。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既是一场关系党

— — 贺国强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报告

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政治斗争,又是一项艰巨繁重的长期任务。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关于反腐倡廉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认识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全面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坚强保证。

三、2012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主要任务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关键一年。我们党将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做好反腐倡廉工作意义重大。今年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明党的纪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突出工作重点,狠抓任务落实,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要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重大决策部署,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既扎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 — —

腐败斗争各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又切实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一)严明党的纪律,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要把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作为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加强政治纪律教育,引导和督促广大党员、干部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在大风大浪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经得起考验,自觉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各级领导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切实担负起本地区本部门严格执行政治纪律的领导责任。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党的政治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反对和纠正散布违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意见、公开发表同中央的决定相违背的言论、对中央的决策部署阳奉阴违、泄露党和国家的秘密、参与各种非法组织和非法活动、编造和传播政治谣言及丑化党和国家形象等行为。对违反政治纪律的,要及时给予批评教育或组织处理;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纪依法严厉惩处。

严格执行组织人事工作纪律。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

— — 贺国强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报告

各级党代会代表推荐提名和选举工作,严把代表政治素质关。做好党代会选举工作,保障党员和代表的民主权利;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在换届中正确对待个人进退留转,正确对待选举结果,自觉服从组织安排。加强对地方各级领导班子换届、拟提拔干部的廉政考察,防止“带病上岗”、“带病提拔”。严肃换届纪律,认真落实“5个严禁、17个不准和5个一律”的要求,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的监督,及时了解掌握换届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坚决整治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和换届前突击提拔干部等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

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要围绕贯彻实施“十二五”规划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力度,重点开展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管理通胀预期、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中央关于做好“三农”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继续开展对中央关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民族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情况的检查,为推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落实提供有力保证。认真总结监督检查工作经验,健全长效机制和纪律保障机制。

— —

(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切实加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各级党组织要针对换届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新情况,通过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强化监督,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弘扬良好作风,切实成为政治坚定、勤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团结和谐、清正廉洁的表率,努力树立新班子的新面貌新形象。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新任职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强化宗旨意识、注重实践锻炼、从严要求自己,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督促领导干部落实基层调研、定期接访下访等制度。加大作风整顿力度,坚决纠正少数党员干部脱离群众、作风霸道、特权观念严重等不良倾向,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弄虚作假、心浮气躁等不良风气,严禁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认真治理庸懒散问题,严肃处理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继续执行中央有关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规定,从严控制楼堂馆所建设。严格“三公”经费预算管理,积极推进“三公”经费公开工作。

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要继续深入治理征地拆迁、住房保障、土地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严格执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

— — 贺国强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报告

收与补偿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强化对征地拆迁的监管。认真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坚决纠正骗购骗租、变相福利分房等行为,把保障性住房真正建成民心工程、阳光工程、廉洁工程。严厉查处囤地圈地、违规用地、土地闲置浪费等行为。加大对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和环境违法问题的责任追究力度。严肃查处玩忽职守、失职渎职造成重特大事故和瞒报、谎报事故的行为及其背后隐藏的腐败问题。进一步加强对强农惠农富农资金、扶贫资金、救灾救济资金、住房公积金、社保基金以及政府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加强对民生领域投入的专项审计,严肃处理违法违规行为。继续清理公路超期收费等违规收费问题。纠正公务员考录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中的不正之风。继续治理教育乱收费,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加强政风行风建设。

扎实推进农村、国有企业、高等学校、公用事业单位、城市社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适时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及时纠正并严肃处理违反规定的行为;加强村务监督机制建设,完善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管理。严格执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薪酬管理、股权激励和职务消费;认真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监督和责任制 — —

考核,大力推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严格执行企业招待费向职代会报告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特别是参股企业和国(境)外国有资产监管。深入落实《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加强师德校风学风建设,认真解决高等学校在招生录取、基建工程、物资采购、财务管理、科研经费、校办企业、学术诚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公用事业单位党风廉政建设。深化城市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监管,完善行业自律机制,防止和纠正违法违规行为。

(三)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各项工作

开展《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加强分类指导,加大落实力度,对已经完成的工作,要巩固提高;对正在开展的工作,要抓紧推进;对进展缓慢、难度较大的工作,要提出有针对性的推进办法,确保《工作规划》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成功经验,注重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谋划好下一个五年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一是继续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对腐败案件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决不手软、决不姑息。要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贪污贿赂、— — 贺国强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报告

失职渎职的案件,严重损害群众经济权益、政治权益、人身权利的案件;严肃查办发生在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土地管理和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的案件,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中内幕交易、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的案件;严肃查办违反政治纪律和组织人事工作纪律的案件,司法领域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的案件,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案件;严肃查办商业贿赂案件,依法查处跨国(境)商业贿赂行为,加大对行贿行为的惩处力度。完善跨区域、部门(行业)和境外协作办案以及防逃追逃追赃机制,提高突破案件能力。加强和改进信访举报工作,畅通和规范网络举报渠道,完善保护证人、举报人的制度。加强案件审理和案件监督管理工作,提高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办案水平。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改进和规范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信息发布和新闻报道,努力取得良好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纪效果。二是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兴国之魂,深入学习贯彻党章,认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从政道德教育。大力加强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教育,促使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深入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把培育廉洁价值理念贯穿于党员、干部培养、选拔、管理和使用的全过程。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总体布局,广泛开展廉政文化创建活动,— —

举办廉政公益广告展播活动,加强廉政文化阵地建设,实施廉政文化精品工程。加强反腐倡廉宣传工作,充分展示反腐倡廉建设所取得的明显成效,积极反映群众呼声,为反腐倡廉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强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收集、研判、处置工作,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三是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认真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规范权力运行。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决克服好人主义,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等制度。进一步深化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推进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工作。中央巡视组要加强对省(区、市)、中央金融机构和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的巡视,开展对部分中管高等学校巡视试点工作。各省(区、市)要加强对市(地、州、盟)以及省属单位的巡视,加大对县(市、区、旗)巡视力度。国务院国资委要加强对中央企业的巡视。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和金融机构可结合实际积极稳妥推进对所属单位巡视工作。加强巡视成果运用,提高巡视工作规范化管理水平。纪检监察派驻机构要切实履行职责,强化对驻在部门及所属系统的监督,协助驻在部门不断提高有效防治腐败的能力。注重发挥行政监

— — 贺国强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报告

察职能作用,认真贯彻行政监察法,深入开展执法监察、廉政监察、效能监察,推行政府绩效管理。

四是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着力推进和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制度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考核评价、管理监督和激励保障机制;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促进司法机关公正廉洁司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大整合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全面推进公务卡制度;继续深化投资体制、金融体制和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建设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推动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的工程项目、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进场交易,强化政府采购规范化管理。深入推进各项公开工作,继续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扎实推进党的地方组织党务公开联系点和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认真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扩大行政决策和管理事务公开的领域和范围;深化司法公开、厂务公开、村(居)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全面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加强社会领域防治腐败工作,扎实开展行业协会、市场中介组织和非公有制企业等防治腐败工作,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反腐倡廉建设。加快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重点行业和 — —

领域防止利益冲突的规定,全面推行制度廉洁性审查,建立预防腐败信息共享机制、预警机制和廉政指标体系,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手段在防治腐败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大反腐倡廉制度落实力度,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监督和问责机制,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做好参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履约审议各项工作,加强反腐败国际交流合作与对外宣传。

(四)进一步加大专项治理力度,切实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继续抓好专项治理工作。一是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重点抓好国土资源、交通运输、铁路、水利、电力等领域以及资质资格审批、项目决策、招标投标、土地出让、规划管理、建设实施、资金管理、物资采购等环节的治理工作,加强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安全管理。推进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健全法规制度体系。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坚决遏制工程建设领域腐败行为易发多发势头。二是深化庆典、研讨会、论坛过多过滥问题专项治理。以严格审批程序和经费管理为重点,加强对举办节庆活动、公祭类纪念活动以及党政机关主管的社会组织举办研讨会、论坛活动的管理,完善制度规定,坚决制止和取消那些增加基层负担、形式重于内容的活动。将规范博览会、体育运动会举办活动纳入专项治理工作范围。对邀请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政要或前政要出席上述活动的,要严格报批程

— — 贺国强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报告

序。对经过批准举办的活动要严格控制规模,厉行节约。三是深化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抓好对违规车辆的纠正处理,坚决减少公务用车总量。完善和落实公务用车编制管理、购置审批、经费预算管理等制度,切实加强日常监管。规范执法执勤用车和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用车的配备使用,加强对越野车配备使用的管理。积极稳妥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同时,对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公款出国(境)旅游、“小金库”等专项治理,抓好巩固成果、建章立制等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还可结合实际开展其他一些专项治理。

深入治理党员领导干部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落实廉政准则,防止利益冲突。认真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和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等制度,做好综合分析和对策研究,完善相关措施。继续整治领导干部违规收受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商业预付卡问题,治理违规建房或多占住房、买卖和出租经济适用房或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问题,治理违规放贷以及利用职权以委托理财等形式谋取不正当利益等问题。严禁参加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或用公款支付的高消费活动。落实领导干部离职或退休后从业有关规定。做好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

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在落实以往工作要求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将损害群众利益问题解 — —

决在萌芽状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坚决防治侵害群众合法权益问题。建立健全维护群众利益的科学决策、权益保障等机制,严格纠正在基层事务决策和管理中独断专行、损公肥私、与民争利等行为,严肃处理少数基层干部侵占挪用惠民资金、违规处置集体资产、侵吞集体收益、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等问题,严厉打击参与、纵容和支持黑恶势力欺压群众等行为。二是规范基层执法行为。认真清理基层执法项目,规范行政裁量权,建立健全执法信息公开、时限承诺、结果查询等制度,着力解决执法态度粗暴、方法简单等问题,坚决纠正在执法中滥用职权、办事不公、假公济私等行为。三是推进基层便民服务。认真落实《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充分发挥政务服务中心作用,推进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坚决纠正推诿扯皮、刁难群众、吃拿卡要等行为,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

四、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可靠、服务人民、刚正不阿、秉公执纪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 — 贺国强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报告

(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组织纪检监察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积极推进学习型纪检监察机关建设。加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教育,督促纪检监察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巩固和深化学习实践活动和主题实践活动成果,加强纪检监察干部职业道德规范建设,促使纪检监察干部始终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

(二)以地方纪委换届工作为契机,深入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要认真做好地方各级纪委换届工作,切实把政治坚定、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作风优良、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纪检监察领导班子中,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特别是新任职领导干部的培训,着力提高履职尽责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要全面总结这些年反腐倡廉建设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反腐倡廉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和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办法,加大轮岗、交流力度。继续加强地方县级和乡镇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派驻机构和未派驻单位、中央企业和中 — —

央金融机构纪检监察组织建设。

(三)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的管理和监督,维护纪检监察机关的良好形象。要督促纪检监察干部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坚定政治立场,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办案纪律、保密纪律和廉政纪律。建立健全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处理的管理监督机制,防止和纠正个别纪检监察干部作风不正、行为失范、言论不当等问题。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认真学习王瑛、杨正超等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自觉做到对党和国家无限忠诚、对腐败分子和消极腐败现象坚决斗争、对广大干部和群众关心爱护、对自己和亲属严格要求。要牢固树立监督者更要带头接受监督的意识,自觉接受党组织、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的监督,维护纪检监察干部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

(四)大力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和真抓实干作风,切实保证反腐倡廉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各项部署和这次中央纪委全会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紧迫感,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昂扬的精神状态,毫不放松地做好各项工作。要增强改革意识,用创新的理念、思路、方式和

— — 贺国强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报告

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要周密部署,明确责任,加强协调,形成工作合力。要雷厉风行,积极稳妥,真抓实干,一项一项地扎实推进。要加强督查,严格考核,务求实效,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团结奋斗、努力工作,不断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作出应有贡献!

6.思想汇报:我对腐败的再认识 篇六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主客体关系;主体间性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14-0223-02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体系的重要元素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根本问题。关于这一问题,学术界争论不一,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单一主体说;双主体说;双向互动说;主体间性说等。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说代表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的方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有必要对其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对主体间性说的阐释

(一)主体间性的涵义

主体间性是20世纪哲学中为了建构交往理论范式而提出的核心范畴,是一种消解主客体对立和主体中心的新主体哲学。

目前,国内哲学界对主体间性概念的理解还存在很大差异,但也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1)主体间性客观地存在于各主体之间,承认双主体或多主体;(2)主体间性强调各主体间的协调与合作,体现主主关系与主客关系的融合;(3)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扬弃与超越,是对主体性合理发挥的规约。[1]由此可见,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与统一性,是处于交往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共同作用于客体而构建的主体间的关系属性。[1]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释义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中,和谐共处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共同作用于教育客体而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关系属性。[1]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多主体共存"的存在方式,而不是"主体-客体"的存在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客体"的存在方式,在这种方式之下,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改造、塑造和征服的活动是主要方面,这样就抑制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受教育者物化、客体化。而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不再是被驯化的对象,而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独立意识的主体,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选择性地接受教育者传递的信息,自主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2)虽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都处于主体地位,但二者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主导并支配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系。然而,二者的这种主导作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时,其主导作用就突显出来了。在内化阶段,受教育者需要主动接受、适应教育者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认识,因为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归根到底是其自身思想矛盾运动的结果,也就是说是内因起作用;在外化阶段,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对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进行自我调控,从而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

(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都具有主动性,但其主动作用的发挥必然会受到各种客观的外在因素的制约,必然具有受动性和依附性。一方面,教育者发挥主动作用时,要受到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制约。教育者必须按照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水平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而且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活动也离不开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和配合,受教育者的学习状况和结果也能够对教育者起调节作用,引起教育者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发挥主动作用时,也不能离开教育者的制约和引导,否则就有可能偏离社会要求的方向。

(4)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活动为基础,通过主体的交往实践活动对教育客体产生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边活动,这样就肯定了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忽视甚至否定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根据现实存在的教育资料进行知识、思想、观点、情感等各方面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因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建立在共同客体(即教育资料)和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的基础之上的。

(5)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意味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相互了解、彼此承认(承认"他我"与"自我"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交往平等,也意味着默守共同的规则和规范。

根据以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就其本质意义上讲是两种关系的统一: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另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客体"的关系。[2]这样一来,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呈现出"主体—客体—主体"的关系结构。这种关系结构并不是"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两种关系的简单链接,而是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和统一性。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评析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阐释,它代表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的方向,具有很大的进步性、科学性和时代性。但是,它仍不完善,最明显的不足就是把教育资料认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这显然不够妥当。第一,客体具有物质性、对象性和矛盾性。从哲学认识论来看,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过程中的一对矛盾,客体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很显然,教育资料并不是相对于主体而存在的,也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它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能构成矛盾,也就是说教育资料不具有客体的对象性和矛盾性特征,因而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第二,教育资料应该属于介体范畴。介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双边活动的中介和桥梁,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因素,它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并且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思想信息内容及思想教育形式。可见,教育资料完全符合介体的要求,而不能成为客体。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应该是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3]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提高人的思想品德水平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它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因此它具有客体的矛盾性的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教育者要正确认识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受教育者自身也要对自己的思想品德水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发现自己的思想品德水平与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水平的差距,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进而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而且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是主体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是在主体之外的抽象的客观存在物。可见,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具有物质性、对象性和矛盾性,完全符合客体的要求。

总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承担者,都处于主体地位,他们共同的客体是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而不是教育资料。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主体—客体—主体"的互动交往的转化过程结成"主体-主体"的关系,即一种主体际关系。

三、主体间性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它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第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处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具有实效性。因此,在课堂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建立平等的关系,进行良性互动;在课后实践中,教育者也要以民主、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受教育者,加强与受教育者的理解和沟通,用民主、讨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作用。首先,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合理需要,培育受教育者丰富多彩的个性。需要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重要动力之一,需要会引起动机,动机又会支配行为,因此,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实效,教育者必须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自身需要。然而,受教育者的需要千差万别,只有尊重其合理的自身需要,才能培养出既符合社会的教育要求,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的人。其次,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就要承认受教育者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主体,努力帮助他们确立起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其主体意识,培养其主体能力,塑造其主体人格。最后,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育者必须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以使受教育者乐于接受。

第三,要在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而关于人的科学是最难理解和把握的科学。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理论素质、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受教育者在正确的方向上更好地发展。

总之,教育者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受教育者,在强调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使其主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良性关系。

参考文献:

[1]闫艳.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内涵及其确立的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0):25.

[2]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7.

上一篇:学生社团管理章程下一篇:家乡的习俗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