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指导意义

2024-10-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指导意义(精选5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指导意义 篇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来的,它独创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内涵;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和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又是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内涵丰富而深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和精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围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所形成的理论成果的总和,它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辩证地统一起来,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一个显著特点。从哲学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依据变化发展的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具体实际,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正确认识和解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迄今为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就是分别以这三个基本问题为重点,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比较系统地初步揭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新的重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这个“脉”从理论主题上说,都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主题的;从理论基础上说,都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从实践基础上说,都是立足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的;从理论目标上看,都是为了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这个“进”主要表现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实践经验,注重解决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矛盾新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发展都作出了各自独特的贡献。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理论上阐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在我国现实情况下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和社会主义的实践形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起着奠基的作用,理论体系的其他部分都是这些基本原理的具体展开和深化。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对社会主义的主要属性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社会主义理想目标的深刻体现。它既揭示了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又强调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认识,反映了我们现阶段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水平和实现程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进程以及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的科学认识,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中国的基本国情的正确判断。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个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必然要经历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的,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经济学基础和重要原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实践,进一步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邓小平理论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它们既有各自独特的理论价值,又都是同一项历史使命的思想求索,相互之间内在统一且层层递进、一脉相承。很明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二)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

党的十四大指出,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伟大胜利的 “根本原因”,也是 “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十五大重申,要 “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并首次在党章中把它确立为党在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党的十六大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从实践方面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已经并将长期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如党的十七大所明确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理论指南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已步入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理论体系,能够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及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反映了我国社会进步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有着鲜明的实践特色;深深地扎根中国土壤,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要求,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在这个阶段,机遇和挑战并存。在这种情势下,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参考文献:

[1] 邸乘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观点[J].学习论坛, 2001, 03 [2]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 徐蓉蓉,胡江东,杜环环.第三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坛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 2011, 02 [4]彭洁.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J].贵州师范学院报,2009, 04 [5] 吴怀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含义研究述评[J].辽宁师范大学报,2009,05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指导意义 篇二

摘 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新的科学论断。如何研究和丰富这一崭新体系,是当前全党特别是理论界的一件大事。文章从历史任务和历史要求、历史现状和经验教训、理论前提、内涵与发展的角度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以求帮助人们掌握和领会这一理论体系。

关键词: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历史条件 民族复兴 科学发展观 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 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09)03001104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就是明确提出并系统阐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析和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对于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伟大的思想,科学的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总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曾深刻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1]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适应当今时代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是以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全部历史经验为基础的。

一、 历史任务与历史要求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追求是不竭动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也拯救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政治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扫清了障碍。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以非凡的胆识和魄力启动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启动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推向21世纪的历史任务,使民族复兴之路与时代主题紧密相连;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启动了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历史任务,民族复兴成为和谐、稳定与可持续的文明变迁过程。因此,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都是以对民族复兴的重要理论贡献及其巨大的实践推动作用而奠定了其历史地位。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对理论体系的形成提出了要求

1.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需要理论指导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进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本本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已有的实践也没有给出既定的道路,摆在人们面前的唯一出路就是,必须从现有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断实现理论上的创新,从而更好地指导建设实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成功地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石。20世纪90年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科学总结了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所积累的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问题, 成功地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既面临着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面对着与能源、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及在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严峻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 马克思主义要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必须与中国国情结合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结晶,但是它毕竟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孕育成长起来的,从理论渊源到思维方式,从表述方式到文化背景都带有西方文化的特征。要使它能被中国人民广泛接受,首先是它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其次是它要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被中国人民所掌握。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熟悉中国具体国情,研究并提出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的方案,同时,它还必须改变自己的理论形态,“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3]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才能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照搬或复制马克思主义,而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文化结合起来,实现其自身的改造和提升,并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中而得以生长和繁荣起来。

二、 历史现状与经验教训

(一)回答时代课题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

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160多年的实践进程看,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曾展现了交相辉映的伟大成就。但是,冷战结束后,随着原苏联和东欧地区的政治演变,以“共产主义大失败”为代表的西方舆论纷至踏来,并提出了“失败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等种种理论,试图全面否定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客观发展规律的阐释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顺应时代发展,实事求是地科学定位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人们坚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信心和依据。

党的十七大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攀上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站到了一个崭新的起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创造了条件。首先,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经济基础。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6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超过1.94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进出口总额达到2.56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①其次,拥有驾驭发展的基本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前提。党积累了应对国际复杂局势的丰富经验,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完整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等等。最后,和谐社会框架初步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现实依据。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与五年的实践探索,不仅使“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深入人心,同时也成为未来诸多改革的出发点,全新的发展理念正充分地展示着它的现实生命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4]所以,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始终引领中国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思想理论保障。

(二)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需要提升为理论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必然会产生许多经验和教训,对这些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提炼,需要上升到理论层面的高度。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和国家在多方面照搬照抄苏联的模式。1956年苏共二十大揭露了苏联社会存在的矛盾和斯大林的错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开始探索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但是,在探索过程中,由于受当时国际政治格局和形势的影响,毛泽东和中央领导对政治形势和阶级矛盾作出了错误的判断,逐渐形成了一条极“左”路线,使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付出了惨重代价。而导致这些“左”的错误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为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解放思想,破除教条,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开始了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逐渐凝练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在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前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东欧和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多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但在发展过程中,苏联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露。虽然,前苏联和东欧各国领导人也曾试图进行改革,但是,改革的每一步都会碰到“要还是不要社会主义”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个问题成了所有社会主义各国领导人难以逾越的障碍。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5]他还说,总结历史经验,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正因如此,在1991年12月26日苏联正式解体后才20天,邓小平就启程南下,沿途发表谈话,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怎样判断姓“社”姓“资”,为什么要搞市场经济等问题做出回答。这表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看到了什么是苏联和东欧失败的前车之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不断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三、 理论前提、内涵与发展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前提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种探索进行得断断续续而且艰难曲折,但却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思想成果和实践经验。一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二是提出“以苏为戒”,独立地探索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三是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有关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观点,如《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的艰辛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条件,为我们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科学内涵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对于毛泽东思想而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代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当代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首先,它是改革开放以来几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整合。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7]它由一系列关于改革稳定发展、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及其基本理论和原则所构成;其次,它们之间有机统一、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和一脉相承的,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成果有着共同的哲学思想、稳定的理论主题和始终一贯的基本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观、发展观、改革观、创新观和群众观;再次,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以第一次飞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为基础,相联系,又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当代世界经济、科技、社会管理等学科的优秀成果,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实践性、系统性、稳定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8]并反复申明:“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9]列宁也说:“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10]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言论说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11]正是对这一理论品质的揭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更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而是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呈现出发展的周期性和阶段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其丰富内涵已经显现出来。但是,作为一个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体系,它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试验,仍然需要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大胆地去尝试,去创新。这一方面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不落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前行。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保持自己的开放性,不断地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己。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OL].[2009-02-26].http://www.stats.gov.cn/tigb/ndtjgb/qndtigb/t20090226_402540710.htm.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2][4][6][1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4,10,11,11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5]邓小平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

[7]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J].求是,2008(7):3-7

[8][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742-743

[10]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

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ONG XiaoLu, LU Cheng

(Divi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Maoming University, Maoming, Guangdong 525000, P. R. China)

Abstract:

The new scientific assertio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as first proposed in the report at the 17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Currently, how to study and enrich this brandnew system has become a great event for the whole Party, esp. the academic circle. In order to help people grasp and comprehend this theoretical system, this thesis elaborates the form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from the angle of the historical task and request, the present situation as well as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 the theory premise,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Key words: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m; the theoretical system; historical

conditions; national rejuvenation;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nnovation in theory;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指导意义 篇三

1.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有哪些经验和启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当代中国有哪些指导意义?

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上,强调思想路线是个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问题上,排除了一系列错误观点,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科学地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实际和最基本的国情。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问题上,强调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实际出发,确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

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问题上,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

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问题上,强调现代化建设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

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问题上,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十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问题上,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问题上,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

3.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历史责任?

首先,我认为我们当代大学生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主要包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树立起服务祖国和人民的远大理想,并且为之奋斗终生。

其次,我们当代大学生要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在德、智、体三者中,德是灵魂,是重中之重。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光靠科学和技术,不能把人类带向幸福与高尚的生活,人类有理由将崇高的道德准则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多么伟大的科学家,多么经典的名言,给了我们当代大学生深刻的启示,那就是:必须加强思想道德休养,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在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它是我国在新世纪第一部有关道德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引全国人民实现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指路明灯,其基本内容包括五个方面: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进取、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当代大学生必须按照这些要求约束自己,发展自己。

最后,我们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服务祖国人民的远大理想,因为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是我们的指路明灯、是我们为之奋斗的不竭动力。邓小平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生理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可见理想对我们大学生的作用之大。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指导意义 篇四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实践的创新!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这是一条中国人自己探索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宏观战略目光和国家层次深入探索并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导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一点,我们要做到从理论体系上科学认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理解旗帜问题的重要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需要我们每个人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如何把十八大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关键是正确理解“中国梦”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我校校党委和行政领导能够根据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确定和调整学校不同时期的发展主题和战略,这说明学校领导班子具有 驾驭全局、把握学校发展方向的政治智慧和战略思维能力。而我们学生要做的就是正确理解并科学学习!第二点,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的加以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人民生活已进入小康水平,事实证明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使中国进步发展,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第三点,我们要站在行动高度高举旗帜把握方向,科学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校要以提高质量为工作永恒的主题,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当前我们处在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阶段,更应该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我们学生要明确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和社会的道德规范,主动参与党校活动和社会活动,热心班级关心同学!

当然,我们更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学习上不紧要搞好自己的学习还要积极去帮助去他人,在生活上更要自主独立,自己的事自己做!虽然我们现在只是一个学生,但我们已经掌握了许许多多的知识并将要掌握着更多的知识与技术,或许现在我们还不够成熟,但是我们必须去承担,因为我们是党的希望,是社会的未来!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指导意义 篇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34年来,我们党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是紧紧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一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形成于不同时期,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党的十八大对改革开放又有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改革开放必须着眼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着眼于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着眼于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不仅要有一个改革开放的大目标,而且还要让改革开放各项制度更加协调、更加系统、更加成熟。

一、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党面临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就是百废待兴的中国到底是继续坚持“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错误路线,还是破除“左”的思想束缚,走出一条既顺应时代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新路。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这次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真理,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好制度,但问题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过去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不是完全清楚的。因此,从新时期一开始,我们党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紧紧围绕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索,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指明了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方向。

从1978年到1992年,邓小平领导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思想,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据世界形势的新变化,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问题”;根据中国国情,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据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态势,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中国现代化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根据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要求,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和中国现实国情,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根据世界军事变革的新要求,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根据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强调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党,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30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报告还把我们党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提出的若干理论新观点概括为13条,这些观点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轮廓,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总结性概括。1992年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时期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论断、新观点、新思想进行了概括,把它称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和论述,将其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作为指导思想载入党章。

二、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党的十三大以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遇到了空前的挑战。上世纪80年代末发生了东欧剧变、90年代初发生了苏联解体。这些震惊世界的事件,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以来遇到的最严重、最深刻的危机。在国内,我们的改革发展也遇到了新的困难,政治上发生了政治**;经济上发生了经济过热,进入了治理整顿阶段;体制改革上,国有企业的改革没有重大突破,国家的税制改革、金融体制和价格改革的滞后,形成了双重体制长期共存、摩擦很大、漏洞很多的状况。形势是十分严峻的。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江泽民同志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如何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摆在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前十分紧迫的问题。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面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严峻的政治形势和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旗帜鲜明地强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一是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二是要全面执行,一以贯之。江泽民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已经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继续把这篇文章做好。在做好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江泽民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观点。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要观点,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指出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把发展问题同党的性质、党的执政理念联系起来,明确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根据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根据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新形势,提出要紧紧围绕打得赢和不变质这两个历史性课题,全面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根据冷战结束后世界新形势,提出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新主张。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受住国内外政治**和经济风险等种种严峻考验,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党的十六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并且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三、理论体系的新境界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思想,用新的思想观点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面对21世纪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党明确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此,党中央对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围绕发展这个中心问题,我们党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党的十七大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把它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经过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面向未来,解决中国前进、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要求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内容提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上一篇:幼儿园食品安全整治方案下一篇:我眼中的杜甫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