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探究性教学实践与思考(精选16篇)
1.“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探究性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一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探究性课外阅读的思考与实践
语文科李蓓蓓
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阅读是语文能力的基石,语文素质的高低同能否扩大阅读面有很大的关系,这是许多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同时也是许多语文教师最感头痛和棘手的问题。因为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初中生都不能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他们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少得可怜。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80篇(段),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可是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据《中学生百科》编辑部对50个城市的学生作的问卷调查统计(见《中学语文教与学》2001年第一期):有阅读课外书习惯的同学占28.7%,无聊时才读课外书的同学占43.2%,极少阅读课外书的同学占2.6%。如果考虑到这里课外书还包括一些粗糙低劣的卡通漫画、言情武侠等书籍,那么真正有文学阅读习惯的学生少之又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已给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现在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文学阅读,文学阅读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软肋。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马以鑫教授在谈起这个问题时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学生普遍地患了“拒绝阅读症”。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我想,如果语文的阅读教育仅仅停留在对教材的分析上,那么,即便是学生对于教材上的文章结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背得滚瓜烂熟,而课外得阅读却很少甚至没有,这样的阅读教育其实等于是空的。
一、成因的思考
中学生课外阅读面狭窄,阅读能力低下,已成了一个既定的事实,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与课业负担偏重有关。
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课业负担偏重,往往整天埋头于课本、题海而无暇他顾,根本无心也无力进行课外阅读。阅读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没有时间的保障,那么阅读只是一句空话而已。以初三学生为例,他们的时间早已被考试科目排得满满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极少,围绕考试的教辅书籍还大行其道,又哪有时间去翻阅厚厚的名著?而且,由于学习压力,一些学生已经见书就烦,有了较深的抵触心理。而且,对于少数喜欢阅读的学生,家长、老师还不时出来反对,禁止他们读“闲书”,这使得他们的读书热情遭到了抑杀。
2、与阅读兴趣缺乏有关。
中学生阅读面狭窄,除了缺少时间以外,还与缺乏兴趣有关。所以,即使是在较为空闲的寒暑假期间,他们用于阅读的时间也仍旧很少。由于多种原因,学生没有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和良好的阅读方法,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丧失阅读兴趣。长期以来,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学生常处于被动地位,只能在教师限定的思维中去接受,不敢有自己的见解,这严重
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自主创造性。而其实,文学具有不确定性,同一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作品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建构,读者在其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作为读者的主体性和作品作为阅读文本的多解性,从而讲有余而悟不足,析有余而辩不足,学生没有充分的机会去体会、感悟、想象、创造,那么也就不会有主动阅读的欲望,慢慢地就对阅读泯灭了兴趣。
3、与社会文化氛围有关。
毋庸讳言,现在我们的社会文化读书风气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当今世界处于信息时代,“计算机+互联网”等于是向学生们完全开放了整个世界。过去,书籍是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现在,光盘、录象、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接受方式多样化,而且直接作用于视听,相比之下,书籍阅读就显得枯燥乏味。这些以视听刺激为主的信息接受方式使我们的学生语言感受能力退化,从而削弱了他们对文学阅读的兴趣,并形成恶性循环。其实,这些信息源好比一次性消费的“文化快餐”,缺少文学阅读时的感受、想象、审美和创造,因而是无法替代文学阅读的。这些社会现象凭个人的努力或许一下子无法改变,但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做的是引导学生走一条正确的阅读之路。
二、对策与理论依据
面对这样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我们不能一味地大叹苦经,而应该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从理论到实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掘出学生的阅读潜力,从而把学生变得爱阅读、乐阅读、会阅读,那么才是我们的根本愿望。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应该对学生深入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方法指导,引导他们在阅读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阅读兴趣。
探究性学习从广义上理解,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看,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如果能贯彻到语文阅读方面,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将会有较大的提升。新课程学习方式最强调的是“主动、探究、合作”六个字。这与原来的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是完全不同的,学生成了课堂的参与者。
教育学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中学生由于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和个体身心走向成熟,因此他们已不愿意做被动的适应者、服从者、模仿者、执行者,而是力求成为生活中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与选择者,他们对世界、人生和自己都有了一定的思考,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尤其是当今世界处于信息时代,社会的各种层面、各种价值观、各种知识结构和各种生活方式以及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流行的任何东西,学生都有可能知道。所以“我教你学”的专制式教学模式必将被淘汰,我们教师应该放下架子,还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权利。
实际上,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改变,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密切相关。如果教师在课堂内能做到适时开启,及时点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这,教师首先应该在思想改变陈旧的观念,在新课程标准下,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参与课程开发,学会重构教材。
新课程给教师留出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有的甚至没有教学参考书,这是增进教师专业化,对教学肩负起责任的一个重要的起点。教师在课程问题上要做到两个“学会”。一是学会重构教材,学会对课程进行二度加工,通过加工呈现出新的课程,即课程的重构。课程是自上而下的,需要教师的创造。课程脚踏三只船:学生、社会和知识;教师通过重构,在课程、教材、学生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二是学会批判。即不迷信、不崇拜,学会用
批判的精神对课程进行改造。语文教材其实有着广阔的留白空间,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资源,需要语文教师和学生一起去开发和创作。这个开发和创作的过程其实就是探究性学习在阅读过程中的体现。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智慧,发动学生进行再创造,或查阅大量的课外读物,那么其实就是一个探究和课外阅读的过程。所以,教师一定要把这个机会留给学生,自己只做一个引路的人,而不是操作者。如果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有了阅读的欲望,那么教师已经完成了至少一半的工作。
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我们不能把课外阅读仅仅定义为课外时间的课外书阅读,我们教师能做的大量工作其实是在课内的。所以我们应该把语文课堂真正变成文学阅读的天地,改变那种以教科本、教参和教师讲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变革课堂的不是理论工作者的事,而是教师的事。教师应以新课程为标准去寻找研究的课题。目前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长于考试,不会独立思考,缺乏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敢于独立思考。要做到这,教师就必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要求教师用新的理念审视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设计,真正让学生自主互动,教师退居为引导者。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再是照本宣科,“满堂灌”,而是应和学生共同探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如果学生体会到了探究问题根源的快乐,并开始试着自己去阅读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那么真正的阅读开始了。
3、学会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确认课程实施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作为知识权威的“话语霸权”。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强化两种意识:民主意识和人本意识。
教师应创设一定的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加拿大著名的课程专家史密斯教授说:“教师所关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谓的灌输条理分明的知识,而是保护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的环境条件。”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师应淡化课程教学的统一性和唯一性,不应以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进程。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象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学生个体具有差异,他们对于文章的体会和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教师所要做的,是要发掘这种不同,激发学生不同的感悟力,而不能只求一个千篇一律的统一的答案。
学生不是承纳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当以全面发展学生的情意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方面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这样,教学就超越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训练,从而抵达人性深处,使灵魂得以净化和优化。
如果教师在思想上做到了更新观念、明确方向,那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就语文阅读来说,就再不仅仅只是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等等,学生就会自主自愿地进行课外阅读,并期待从阅读中获取教科本上所没有的知识,课外阅读也就走上了一条阳关大道。
三、设想与尝试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从教上一届学生开始,就注意学习新课程标准下的有关理论知识,关注这一问题,并着手改变教学方法,以期达到一定的功效。经过三年多的实践与思考,有了一些设想与尝试。
1、以课堂教学为契机,提高学生探究性课外阅读的兴趣。
首先要明确课外阅读的大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了便于具体落实,可以把这两个大目标再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这些小目标可以分别是: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拓记叙文的写作思路,开拓议论文的写作思路,抓关键句分析文章,提取文章信息,鉴赏文学作品(又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等等。这样,目标明确了就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并且,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化整为零,就像把西瓜切成瓜瓣,学生才能吃得着,啃得透,有兴趣,有信心,乐意学,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战场,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才是根本的、有效的途径。我们所要提高的虽然是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但课外要在课内抓。教师是启动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它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到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仅仅关注教科书到同时关注与本学科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到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后继性学习。所以,如果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还是照本宣科、一成不变的话,学生就将丧失学习的兴趣。教师首先应把课本上的阅读教材上好了,讲活了,学生才会有兴趣将之延伸到课外。例如,初中语文教材有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节选,教师可充分利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香菱学诗》、《杨修之死》这些课文,在讲解内容时或学完课文后,设置几个问题,如:
(1)鲁智深打死镇关西后,被官府抓住了吗?被判了死刑了吗?
(2)香菱作为一个爱读书的弱女子,她的命运会和大观园里的小姐一样吗?你能设想一下她今后的生活吗?
(3)通过杨修的死,你认识到曹操的为人了吗?曹操真的很想杀杨修吗?杨修的死给我们哪些启发?
这些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自觉地去阅读这些小说。因为是长篇小说,教师可指导学生定期阅读,不宜心急,并可在一段时间后,在阅读交流可上以讲故事、你问我答等方式在班级内互相交流。
2、推荐奇文、美文,疑义相与析。
初中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还很有限,所以教师应挑选一部分优秀作品,推荐给学生,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研读。例如,笔者在教学初三学生时,碰到一道课外阅读理解题,语段出自余秋雨的散文《都江堰》,但只节选了开头部分,学生看了之后感觉云里雾里,意犹未尽,笔者认为这时向学生推荐余秋雨的散文是一个好时机,于是把余秋雨的《都江堰》印了出来,人手一份,然后安排了较多的时间来一起分析、研讨这篇文章。在整个阅读过程当中,笔者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
(1)自读,初步感知。要求学生自己默读,有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查阅工具书,自己答疑。对于文章中的一些文字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等方式,能自己解决的自己解决。
(3)合作互助,互相解答疑问。学生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提出来,看有没有同学能帮助解答。这一过程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研究性地去阅读文章。教师只在一边点拨引导,因为有很多问题本身就是没有答案的,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再次阅读,进一步整体感知。要求学生在有所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再一次阅读、感知。
(5)介绍作者,推荐其他作品。教师在这个时候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有关情况,及作者的《文化苦旅》、《秋雨散文》等作品集,学生可能就会有较大的阅读兴趣,自己也会去寻找一些相应的书来看。
在整个过程中,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教师只是一个旁观者。
3、小范围内营建良好的阅读氛围。
社会大众的阅读缺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也不是凭一己之力能够解决的,但班级这一小环境的阅读氛围通过努力引导是可以营造的。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一下措施:
(1)指导学生购买书籍,并互相交流。对学生手头上的书籍进行管理、调控,尽可能地让他们多读好书,比如张晓风、刘墉、毕淑敏等作家的散文,并让学生每天坚持写赏析作业,记录下读完名家散文之后的感想,并就其中的好词佳句进行点评。这样可以让学生远离肤浅和庸俗。
(2)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根据每堂课的具体目标选好阅读材料。首先要确定具体的典型材料,不用太多,三两篇文章即可,印发给学生,以备课堂上作例子分析。其次要有广泛的阅读材料,那就是报纸杂志等,这些材料可以放开,让学生在课下找出与指导课的典型材料同类型的文章进行阅读。
(3)课外阅读指导课之后,还很有必要的课下作业,以期进一步巩固提高。课下作业最好的形式就是让学生写阅读周记。周记的内容应明确规定是指导课训练内容的巩固与提高,如果是突出阅读能力,就写文章分析;如果是突出写作能力,就要对指导课上的典型材料进行仿写。这里要强调一下,仿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最佳途径。
(4)举行读书报告会,以说促思,以说促读。学生阅读后,会有一种要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的欲望,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一定的时间举行读书报告会,让学生交流各自读书的体会。这样既消化了内容,又促进了思维,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通过交流获得别人的体会,得到启发,加深理解。
(5)结合影视对比阅读,从而进行评价、鉴赏。有的名著已有影视作品,如四大名著等,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精彩片段,并引导学生将之与原著相对照,比较异同,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培养了评价鉴赏能力。
4、注意三戒。
在向推荐书籍文章的同时,笔者还提醒学生注意读书三戒:
(1)戒时效性的书。要引导学生看一些名著或有一定内涵的书,而不要随波逐流。因为时效性的书往往比较杂,不适合孩子清纯的天性,容易让孩子的心随着流行和时髦转。
(2)戒作文辅导类书。这类书也有极个别是不错的,但笔者认为一般来说是有害无益的。它们将作文分解成屠宰生猪一样的大卸八块,把文字变得毫无生命。而且都是学生们的同龄人写的,没有必要大加学习。
(3)戒卡通书。这种书有一定的娱乐和游戏意义,偶尔看看,也无碍大局,但长期读它,只会让学生变得越来越懒惰,越来越不懂得读书。其实,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读书的苦与乐是相辅相成的,读书的乐趣就在于读书的艰苦。
四、几点思考
通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分析和实践,笔者对这些问题还有一些想法:
1、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后继学习能力。阅读是一个人终身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如果从小就被限制或者扼杀,那么将会其害无穷。
2、阅读教学应更重视人性的回归。学生所接触到的阅读作品,应更能体现其文学性和人文性,而不应是枯燥的教材。
3、教师应更重视学生的阅读潜能。其实在学生身上,有着我们所不知的巨大的学习能力,我们所要做的,更重要的是开发、挖掘这种潜能,而不是包办代替。有许多阅读中的问题,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解决,我们就没有必要再在一边喋喋不休了。
要想营造一种大的语文学习氛围,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外阅读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课外阅读教学毕竟又是一种内潜性很强的观念性活动,学生接受阅
读课文决不是一个被动的印入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因势利导,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使学生在阅读名著、品读美文的同时,既有语文能力的提高,又能感受文学的魅力。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探究性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二
下面根据笔者在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探索与实践, 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建模活动, 丰富自主探究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 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 这种心理状况会使学习者积极寻求认识、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 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所以, 要激发、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兴趣是基础, 只有感兴趣才可能有学习的主动性。如制作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之前, 笔者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过程, 学生看到细胞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过程, 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奇特的动态图像让学生发出“呀呀”的声音!这就能使学生在好奇与兴趣中进行建模探究。最后选出最佳方案, 并由学生演示, 运用白色瓷盘代表动物细胞, 其中倒入少许食用油 (增加阻力) , 用毛线代表染色单体, 用细线拉动毛线在其中运动来代表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然后用投影仪进行展示, 效果非常好。
“模型建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设置情境问题来引导学生,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参与教学活动, 通过实践观察发现问题, 并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起引导作用, 这样从根本上实现了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空间。
二、挖掘生物实验史, 激发探究热情
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索思路, 了解科学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逐渐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学习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时
回忆几个问题 (1) 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什么? (2) 基因主要存在于细胞的哪个部分?遗传信息是如何从细胞核传到核糖体, 从而控制蛋白质合成的?
科学研究一:1955年有人曾用洋葱根尖和变形虫进行实验, 如果加入RNA酶分解细胞中的RNA, 蛋白质合成就停止, 而如果再加进了从酵母中提取出来的RNA, 则又可重新合成一定数量的蛋白质。
该实验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科学研究二:1955年拉斯特 (Laster Gold) 等人做变形虫的换核实验。实验过程如下:
A组变形虫用同位素标记的尿嘧啶核苷酸培养液来培养, 发现标记的RNA分子首先在细胞核中合成;
B组变形虫培养在未标记的尿嘧啶核苷酸培养液中, 变形虫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未发现有标记的RNA。
在适当的时候, 用这两组变形虫进行核移植实验。将A组变形虫的细胞核移植到B组变形虫的细胞质中, 将B组变形虫的细胞核移植到A组变形虫的细胞质中, 分别进行培养观察。发现大部分标记的RNA相继从细胞核中移入细胞质中此实验能说明什么?
科学研究三:Marmur和Duty利用DNA-RNA杂合技术、采用侵染枯草杆菌的噬菌体SP8为材料进行实验。噬菌体SP8的DNA分子由两条碱基组成很不平均的链构成, 其中一条链富含嘌呤, 另一条互补链则富含嘧啶。因为嘌呤比嘧啶重, 因此富含嘌呤的“重”链与富含嘧啶的“轻”链在加热变性后可用密度梯度离心分开。实验者在SP8侵染后, 从枯草杆菌中分离出RNA, 分别与DNA的重链和轻链混合并缓慢冷却。他们发现SP8侵染后形成的RNA只跟重链形成DNA—RNA的杂合分子。
此实验说明DNA和RNA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言, 教师加以点拨。
可以得到结论;RNA与蛋白质合成有关, RNA是在细胞核内合成的, 可能与DNA有关;并可以从细胞核内向细胞核外移动。RNA只能与DNA两条链中的一条链的碱基互补配对。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想象出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大致过程?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基因的遗传信息传递给RNA, 此步可称为“转录”;第二步RNA移入细胞质通过指导蛋白质合成来表达信息, 此步可称为“翻译”。
三、进行探究设计类实验, 提高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方面, 强调知识的获得是经由学生自主探究取得的, 强调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应用, 主张自主进行实验设计, 提出假设, 收集数据, 处理数据, 分析归纳, 得出结论, 并能验证结论。
在学习生命活动的能量“通货”——ATP一节时
1、展示问题:
细胞中的糖类、脂肪等有机物中都储存着大量稳定的化学能, 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能直接利用它们吗?
2、实验设计:
哪种物质给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 (相互讨论)
提供实验材料:小刀、萤火虫、三只试管、蒸馏水、葡萄糖、ATP溶液、生理盐水。请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哪一种是直接能源物质?
学生讨论以后, 教师再进行动画演示:萤火虫的荧光粉发光实验
实验操作; (1) 用小刀将萤火虫的发光器割下, 置入ABC三只试管中, 分别各加入2ML蒸馏水;
现象:三只试管均有短时间的黄色荧光出现。
(2) 待黄色荧光消失后, 在A试管中加入2ML葡萄糖溶液, 在B试管中加入2M L A TP溶液, 在C试管中加入2ML生理盐水。
现象:AC试管不发光, B试管发光。
教师提问:此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ATP是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在课堂中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 通过多种信息、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是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 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主动获得知识, 让学生学会学习, 终身发展, 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也是生物教学奋斗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陆琴:《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中学生物学》, 2011, 4, 23页。
3.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三
探究性实验教学一般的教学模式是:诱导准备——实验探究——归纳研究。这三个阶段是探究性学生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下面我结合化学教学,分别加以概述。
一、诱导准备阶段
实验探究法中实施探究性学生实验只是具有“探究”的性质,既不是创造发明,也不是让学生像前辈那样,在荆棘满布的科学“小径”上摸索。因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坚持有准备地进行实验,而不能盲目上阵,无的放失。课前,教师要做必要有目的地引导,使学生对探究的目的和途径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如何进行诱导准备呢?一般有两种做法:
一种是由教师根据实验目的,设计一系列程序性实验,课前印成讲义,发给学生预习准备。探究教学的初期,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方法还不熟悉,可通过教师设计的程序性探究实验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对难度较大的探究内容可通过教师设计的程序性探究实验降低学生探究的难度,有利于探究实验的顺利进行。
另一种则由教师创造必要的条件,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为了把激起的探究兴趣和欲望引导到探究行动中去,教师要善于及时创设疑问,用问题启发学生在课前自己设计好实验步骤。所谓由学生设计实验,其实是个“仿制品”,是由教师创造必要的条件,用“问题”启迪学生进行定势思维活动,完成“模仿性设计”。没有“样品”完全让中学生独立去设计探究性实验,是不现实的。当然,随着学生掌握程度的提高,亦应逐步减少模仿性因素,不断增加创造性活动。
二、实验探究阶段
这个阶段学生将亲自动手实验。要求他们细观察、勤思考、善总结。化学现象是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有些现象好比闪电,瞬间即逝;有些现象因各种原因,并不明显;有些现象测量时容易出现误差;有些现象的研究,则需要保持一定的物理条件。学生不会观察,就不会学会思考,就不会积累起明确的化学概念。学生在实验中,由于缺乏观察的自觉性和精确性,常常忽略一些很重要的细节,或者虽然看到了变化的现象,却不会进行比较,不会把前后的变化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这就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明确观察目的,始终把注意力定向地集中在有关的现象上,“捕捉”住变化中的化学现象。
实验探究阶段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学生在实验中遇到了困难,教师应予以启发性帮助,不要使他们由于碰壁过多而灰心丧气,要让他们经受挫折,总结经验教训,从荆棘中踏出成功的道路,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操作技能。对于实验的失败,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应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原因。对于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则要给予较多的启发和热情的帮助,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也学有收获。
三、归纳研究阶段
观测仅仅是先导,是基础,感性认识飞跃为理性认识,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关键。为了做好这个转化,避免学生简单生硬地得出结论,必须在使用后,及时把观测到的实验现象或记录的一系列数据作为入门的向导,向学生提出一些总结性问题,使学生产生追根究底的迫切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最后形成理性认识,这是培养创造能力,获得探索成果的关键阶段。
进行分析整理,寫出实验报告,往往能反映一个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对于有独创性的学生,教师总结时,应给予及时表扬和鼓励。应该经常以这些论断和化学史实诱导学生,使他们认识到科学发展的一般途径是:观察、实验——(经过科学思维)——提出假设——(经过实验的验证和检验)——形成科学的理论,如此循环往复而不断深入。因此,猜想、假设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科学家创造力、想象力的产物。作为一个未来的科学家,应该从学生时代就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上述介绍表明:运用实验探究法一般需要经历这三个基本、典型的教学阶段,他们之间既互为因果,又相互渗透。教学实践中应加以灵活运用,切勿切割进行。应该强调,贯穿于三个阶段的一根红线是:学生始终是知识的探索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责编 齐秋爽】
4.《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教学反思 篇四
本节共分3课时,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转化得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法,第二课时利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般一元二次方程,第3课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又进一步训练用配方法解题的技能。
在教学中最关键的是让学生掌握配方,配方的对象是含有未知数的二次三项式,其理论依据是完全平方式,配方的方法是通过添项: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构成完全平方式,对学生来说,要理解和掌握它,确实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及课后批改中发现学生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在利用添项来使等式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公式时,等式的右边忘了加。
在开平方这一步骤中,学生要么只有正、没有负的,要么右边忘了开方。
当一元二次方程有二次项的系数不为1时,在添项这一步骤时,没有将系数化为1,就直接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因此,要纠正以上错误,必须让学生多做练习、上台表演、当场讲评,才能熟练掌握。
二、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真正认识到了自己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对我今后课堂教学有了一定引领方向有了很大的帮助。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主要有以下3点:
1.找出a,b,c的相应的数值。
2. 验判别式是否大于等于03. 当判别式的数值符合条件,可以利用公式求根。
在讲解过程中,我没让学生进行(1)(2)步就直接用公式求根,第一次接触求根公式,学生可以说非常陌生,由于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结果出现错误较多。
其实在做题过程中检验一下判别式着一步单独挑出来做并不麻烦,直接用公式求值也要进行,提前做着一步在到求根公式时可以把数值直接代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详略得当,不该省的地方一定不能省,力求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板书不太理想。板书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也起关键作用,它可以帮学生温习本课的内容,而我许多本该板书的内容全部反映在大屏幕上,在继续讲一下个内容时,这些内容也就不会再出现,只给学生瞬间的停留,这样做也有欠妥当。
4、本节课没有激情,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对学生地鼓励性的语言过于少,可以说几乎没有。
三、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反思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各自求解,然后进行交流并对学生的方法与课本上对小颖、小明、小亮的方法进行比较与评析,发现分解因式是解某些一元二次方程较为简便的方法。利用分解因式法解题时。很多同学在解题时易犯的错误是进行了非同解变形,结果丢掉一根,对此教学时只能结合具体方程予以说明,另外,本节课学生易忽略一点是“或”与“且”的区别,应做些说明。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介绍十字相乘法,它对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简便。
5.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学设计 篇五
富裕一中 张传河
一、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第一课时
2、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代数初步知识、系统学习了整式加减的基础上安排的,是对整式运算的进一步深化和认识。本节课是在教授了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第一课时因此尤为重要。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优良品格,逐步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思想,养成正确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熟练运用等式性质和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形式的问题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解法,进一步巩固等式性质。(2)过程与方法:通过寻找解题方法,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和谐、简洁之美,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又能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求知欲。
三、教法方法:自学探究指导法
学法探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初步设想简单问题由学生自主完成,难度稍大同桌或小组互助完成,知识拓展由小组间互助完成,即同桌对学,小组对学,互查互助,学友展示师傅补充。
四、课前准备
1、导学案的使用:由于七年级是课改的年段,教师在新课前一天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思路和方法等以“预习案”的形式明确给学生,学习目标、思路和方法要有层次性和逻辑性。并印发“探究案”和“测评案”(三案合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前自学。
2、分组:两个差异较大的学生结成一个学习对子,即:师傅和学友。三个学习对子为一个学习小组。桌椅按照面对面排列。每一对学习对子中的师傅负责徒弟的学习,六人中挑选综合能力最优者为组长,负责本组合作学习的总组织者和协调者。相邻的两个小组为结对组。班级同学般6人一组,其中优中差相结合,不仅考虑数学学科同时考虑其他学科,由于学生各科不均衡,师徒角色有时会转化。
五、教学流程 一)、基础知识链接
本环节设置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1)温故知新复习巩固难点重现。(2)概念回顾承上启下识记运用。(3)新知初探自主学习合作认知。
1、复习回顾
(1)下列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A、x2+x=0 B、x-y=0 C、y-2=0 D、110xm(2)、如果3x+2=0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那么m=__(3)如果(k+1)x|k|+21=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k=_______
2、等式的性质
(1)等式的性质1:等式的两边加(或减)(或式子)结果仍相等。(2)等式的性质2:等式的两边乘以同一个数,或除以 结果仍相等
3、移项:把等式一边的某一项 移到等号的另一边叫做移项。(1)x+3=7移项得x=7-()(2)3x+4=5x移项得4=5x-()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学会解决问题。二)、基础知识巩固
在新知初探的基础上引进对移项的探究,旧知识与新知识结合更利于掌握移项的理论基础。本环节设置6道题分成3个层次同桌互助、小组互助、对组合作乃至全班大范围交流。
小组探究,合作互助(试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1)-2x=4(2)x+5=2
(3)-5y=-3y+2(4)3m+7=32-2m(5)x-3=3x+1(6)2.5y+10y-15=6y-21.5、2 本环节为解决问题的核心初级阶段尽量由学生完成,成熟之后由学生自主或互助完成,机动灵活地调整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施 三)、基础知识拓展
本环节是将探究完全放手给学生通过重点重现,难点分解,小步距教学,变换问题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对学生灵活学习方法进行探究,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并通过组内、组间交流,让他们在集体的思想碰撞中,寻求答案。既攻破了疑难,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1.如果-3x2a-1 +6=0是一元一次方程,那么a=。
2、方程(a2-1)x2+(a-1)x+1=0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则a=。
3、当m= __ 时,方程2x+m=x+1的解为x=-4.4.若x=2是方程2x-a=7的解,那么a=___ 5.如果5a2b2m+1与-2a2bm+3是同类项,则m=。
6.关于x的方程2x-4=3m和x+2=1有相同的解,那么m=_____ 四)当堂检测
巩固训练,稳步提升,习题数量少,难易适中,有利于学生建立自信心,个人认为学习与孩子们的快乐成长相比较学生的快乐更重要。五)归纳总结知识提升
归纳总结纳入系统,交流反思提高认知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课后跟踪训练)
这组题的设计目的是“趁热打铁”,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所学知识的印象。采用形式完全由学生自主合作完成,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增加学生“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解方程:
(1)2x12x
1(2)53(y)3
3(3)-5x-7=2x-11
2a-9a2、若与互为相反数,求a的值。
323、用一根长10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已知长比宽多1.4cm,求长方形的长和宽。
4、求作一个方程,使它的解为-5,且未知数的系数为2,试列出一个满足条件的方程。
5、在“希望工程”义演中,成人票8元,学生票5元,一共售出1000张票。所得的票款可能是6932元吗?如果可能。成人票比学生票多售出多少张?
本环节设计构想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得到运用和发展,并且使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真正做到知识的“活学活用”。
六、设计说明
6.分式方程的解法教学设计 篇六
执教:杨华忠
课 题:分式方程的解法 课 型:新授课
课时计划:第1课时(共2课时)教学目标:
1.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
2.体会分式方程到整式方程的转化思想.
3.培养学生的数学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式方程的解法
难点:理解解分式方程时产生增根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问题引入—探究解法—归纳反思”的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思考
1.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回忆上一节课讨论的“航海”问题,想一想当时是怎么获得分式方程组的解的.2.等式性质有哪些?
3.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
2x1x1 324(回顾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着重复习去分母的步骤,为学生过渡到分式方程去分母.)二.探索新知
想一想:解下列分式方程:
10060 20v20v(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采用类比的方法找出解分式方程的关键――去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即一元一次方程.)
教师总结:同学们很善于思考.这就是我们在数学研究中经常用到的“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通过它使问题得到完美解决.三.巩固新知
1.试一试: 解下列分式方程:
48060045 x2x(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并熟悉分式方程的解法,并强调检验方程的解.)2.议一议:解分式方程
1102 时,小明的解为5,他的答案正确吗? x5x25(让学生通过解这个方程,并思考问题,从而产生疑惑,展开讨论,了解分式方程会产生增根.)
3.思考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相互补充与评价,并提出下面的问题:
⑴上面解方程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⑵主要步骤有哪些?
四.练习提高
解下列分式方程(1)343x5(2)4 x1x2x332x五.课堂小结
在今天的学习活动中,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数学方法? 1.学会了分式方程的解法以及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2.体会了化未知为已知、化分式为整式的转化思想。六.布置作业
请完成课本32页习题16.3第1题 七.教学反思
7.“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探究性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七
一、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的现状
(一) 很多一线高中化学老师都明白, 化学实验对于同学们的化学学习多么重要, 但是, 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比较大, 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 教学资源的发展也不均衡, 这样的情况导致有的地区化学实验课程是规范的一门课程, 有相对固定的时间让同学们到学校化学实验室进行化学实验。 但是, 有的地区发展比较落后, 相应的教学资源也比较欠缺, 老师们根本没有机会进行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 甚至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化学实验室。 这样一来, 不同地区的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掌握就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 有的地区学生对化学的知识掌握得好, 能够熟练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但是有的地区的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仅限于教材上的讲解, 那么地区之间的差距就会显露出来, 这样不利于我国高中化学整体水平提升。
(二) 学校和老师对于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城市教学资源比较匮乏, 相对应的学校对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有的学校甚至根本不开展化学实验课程, 同学们也从来不做化学实验, 高中化学课的学习还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 都是老师在上边讲, 同学们在下边听, 课下看看书本。 有的学校只是在高考前做几次实验, 让同学们临时抱佛脚, 往往结果不太理想。 不仅如此, 有的学校连高中化学老师也严重缺乏, 有时一个化学老师要担任好几个班的化学课程, 甚至整个年级的化学课都由一个化学老师担任, 在这种情况下, 老师教学任务量比较大, 自己根本没有时间进行科学探究, 更别提对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性教学, 老师对化学的讲授仅仅限于课本上讲解的, 那么教学质量必然会下降, 不利于同学们学习化学[1]。
以上是对现阶段我国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开展现状的分析, 从分析中可以得出, 我国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 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的开展进程还十分缓慢, 需要克服的困难也相当多。 下面我们一起探讨一下究竟该如何进行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
其实, 化学并非是大家想象中难学的科目, 它和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结合的。 例如, 平时在生活中观看烟花的时候, 常常惊叹于烟花绽放时的绚丽, 各种各样的图案无一不让我们为之欢呼。 但是这些看似复杂的烟花反应的原理和需要的材料其实都是平时在高中化学中可以见到的。 高中化学实验中, 可以通过不同金属燃烧产生不同的颜色的烟火, 这就是烟火绚丽多彩的原理。 如燃烧磷粉, 呈现出来的就是蓝色的火焰, 添加金属钠, 呈现的就是黄色火焰, 等等。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 当我们将化学现象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时候, 即使是平时觉得化学难理解的同学也会觉得其实化学变简单了。 所以, 要想使同学们觉得高中化学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 这就需要在新课标下将高中化学的实验探究性教学落实到课堂上, 让同学们通过化学实验掌握化学知识。
二、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的实践方法
既然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如此重要,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进行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呢? 下边我们结合实例具体讨论。
(一) 老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 备课的时候就要时刻树立一种理念, 即我将授的化学知识必须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以此提高同学们对化学的兴趣。首先进行教学设计时, 就要追求尽量生活化。因此, 教学设计可以综合运用化学知识、数学知识, 有时甚至是语文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也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力。例如, 学习铝热反应这个化学实验的时候, 首先老师要给同学们将实验的步骤演示清楚:首先在蒸发皿中加入三氧化二铁, 再加入铝粉, 混合均匀, 然而在混合粉磨上插上一根镁条, 并点燃镁条。这其中主要是引燃作用, 高温促使铝和氧化铁反应:, 最后可以看到像放烟火一样的景象。这样跟同学们进行解说, 更容易让同学们接受和了解。同时, 老师可以将整个实验绘制成图像, 更加清晰易懂[2]。
(二) 老师在整个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和启发同学们随时进行思考,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解决。 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 不往后拖, 而且可以锻炼同学们思考的能力, 提高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效率[3]。 比如, 进行硫酸的实验时, 一定要提醒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一步步进行, 一定要注意安全。 在实验过程中, 老师还可以趁机提问:如果我们做实验的时候不小心将酸沾到皮肤或者衣物上, 那么该如何处理呢? 老师可以启发同学们思考酸的属性, 让同学们自己给出答案。 最后, 老师可以对答案进行总结:首先我们应该用较多清水进行冲洗。 但是如果沾到衣服上的是浓硫酸的话, 首先要迅速用抹布进行擦拭, 然后用水进行冲洗。 其次, 要用碳酸氢钠液 (3%~5%) 冲洗。 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找到答案, 同时提高对化学知识的熟悉程度。
(三) 教师在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过程中, 还应该注重德育教育。 高中生阶段不仅要重视智育教育, 德育教育的培养更为重要。 而且, 德育教育培养不仅局限于课堂上, 对同学们的德育教育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老师进行化学实验时, 如上边提到的铝热反应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 老师要做出表率, 不要随意丢弃实验产生的废弃物, 而且在实验结束之后还要提醒同学们把实验器材放回原处, 以此提醒同学们用完东西后要将其放回原处。
综上所述, 我们明白了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高中生来说, 化学实验研究教学不仅可以激起他们对于科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而且对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开展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 相信我国高中化学教学会更加规范化和效率化, 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促进科学实验精神的发展和培养。
摘要:随着高中新课标改革, 产生了对高中化学教学更有价值的思考。如何让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究获取科学知识, 从而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熟练程度更高, 成了广大一线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难题。高中化学是一门培养同学们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科。通过化学探究和实验让同学们提高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本文基于这个背景, 在调查了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现状后, 对高中化学实验性教学提出了相应步骤。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教学途径
参考文献
[1]周雄, 蔡亚萍.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实验的探究性教学思考[J].今日科苑, 2008:141.
[2]彭柏文.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思考[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42-43.
8.“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探究性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八
【关键词】九年级 化学 探究性教学 思考 实践
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规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培养(学生)探究化学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化学教学中推行探究式教学方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增强学生的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一、什么是探究性教学
探究具有探索和研究的含义。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涉及预测、假设、信息筛选、思考进一步探索的问题等,并将探究进程以一定方式进行表述,在这个过程中与他人的合作或交流。”可见,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意在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探究的内容并不是确定的,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不畏权威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探究性教学在九年级化学课堂的应用
1.结合学生实际应用探究性教学。新课程理念要求化学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展开,教师从学生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心理偏好等具体特点出发设计各种教学任务。各种教学活动围绕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这个中心,强化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敢于实践的综合能力,达到遇到问题不妥协、分析问题不呆板、解决问题不僵化的教学目的,切实增强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和解决问题的开创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离不开教师的合理引导。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广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增强学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兴趣。比如,在讲授空气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超市里常见的带有密封包装的蛋黄派,接着提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心理:(1)蛋黄派的包装为什么鼓鼓的?(2)包装袋里除了蛋黄派还有什么?(3)蛋黄派包装袋里充的是什么气体?是空气吗?(4)这种气体对蛋黄派都有什么作用?因为蛋黄派是学生最常见、最常吃的食物,鼓鼓的包装袋在教师的提问下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教师按照生活常识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问题,先让学生回答蛋黄派的主要成分,得出是淀粉和油脂,在空气中容易氧化变质。而包装完好的蛋黄派却能比较长的时间不会变质。于是,让学生推断包装袋中的气体不是空气或氧气的结论。教师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开动脑筋思考,引发学生探究心理同时对知识的传授也逐步完成了。
2.激发学生兴趣应用探究性教学。《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让每一个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现实问题最能引起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寻求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办法,能让学生体验到“望尽天涯路”的艰辛和解决问题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比如,教师在讲解气体溶解度的知识时,可以举出下面的例子。打开可乐的瓶盖时会发出“嗤”的一声,有气体跑出来,同时可以看到瓶中有很多气泡不断涌出。教师可以这样提问:(1)打开可乐瓶盖时,跑出的是什么气体?(2)为什么平时瓶中的气体不会跑出,瓶盖打开时气体才跑出来?(3)用什么办法才能让可乐瓶中的气泡增加或者减少?(4)喝了可乐后为什么总是打嗝?可乐是学生司空见惯的饮料,教师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日常生活现象的欲望,积极探寻答案。教师通过一步一步的提问,层层深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和探究原因的同时,揭示“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原因:温度、压力和气体自身的性质等。通过这种方式,启发学生运用化学课堂上习得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本质,大大激发学生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3.利用时事热点应用探究性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自身想学习才能切实增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素质教育强调发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善于发现、探索和钻研身边的各种问题,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激发学的生兴趣和探究意识。比如:节能灯的普及对生活提供了便利和能源的节约,但废弃节能灯的处理成为一个威胁环保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思考节能灯对环境的有哪些危害,怎样回收处理节能灯等。通过这样提问,增强学生对化学功能的感性认识。
将探究性教学运用到化学教学中,能够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探究的能力,使得化学教学的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杨曙辉.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中“活动与探究”的几点质疑[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1(05).
[2]肖利辉.九年级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究[J].新课程导学. 2010(34).
[3]杜淑贤,黄士军,李英.在中师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几点做法[J].化学教育.1995(06).
9.“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探究性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九
营山县消水初级中学
蒋伶俐
解分式方程的思想是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其基本的方法是去分母,即: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最简公分母。而正是这一步有可能使方程产生增根,所以验根是解分式方程必不可少的步骤。
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也是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基础,只是需把分式方程化成整式方程,所以教学时应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注重渗透转化的思想,同时要适当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下面就以分式方程解法第一节课为例谈谈我的拙见。
本节课作为分式方程的第一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分式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展开的,既是对前一节内容的深化,又为以后的教学——“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而在教材中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与作用。本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分式方程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之一,探索分式方程概念,明确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和联系。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从这样的几个方面入手:
1、在实际问题中充分理解题意,寻找等量关系,并依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的区别:分清楚分式方程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⑴方程式里必须有分式,⑵分母中含有未知数。这两个条件是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分式方程的充要条件。
3、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的联系:分式方程通过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就可以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教学时应充分体现这种化归思想的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转化”思想,把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化为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
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想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与高效性。所谓有效性,就是想让课堂上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起到良好的效果。如在本课难点的突破上,我并没有简单的让学生看书来解决,因为我在备课时看课本上的说法也并不是很理解,我心中也有几个疑问,想的不是很明白,所以我并没在完全按照课本上的说法,而是首先让学生观察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在x取值上的变化,从而说明去分母后的整式方程把原分式方程x的值给扩大了。然后列举了一个明显无解的分式方程,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后就有解了,从而学生就得出了整式方程的解有时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的原因是在去分母时,分式方程两边同时乘的最简公分母等于零。事实证明这样做是有效的。
如在教材处理上,课本上的例题,我并没有讲,也没有让学生简单的看,而是让学生去做的。因为事前学生通过黑板上的两个例题,已经初步了解分式方程的解法了,所以他们完全有独自解决课本例题的能力,同时课本上的例题比黑板上的例题稍难,有了挑战性,也就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另一方面,课本上的例题也是学生很好的学习资料,尤其是当学困生在解决问题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这样,做课本上的例题既使优秀的学生有战胜挑战的快乐,又使学困生有自助学习的机会,所以我认为是有效的。
所谓高效性,则是在相同的时间内,学习的效率尽可能高些。如上课一开始,我在黑板上写了两个方程,这两个方程很相似,但它们一个是整式方程,一个是分式方程,便于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分式方程。同时通过类比有分母的整式方程的解法,学生也就想到了分式方程的解法,类比是数学中很重要的学习方法。这样这两个方程既解决了分式方程的概念,又解决了分式方程的解法,我以为是高效的。
如在课堂练习的处理上,我并没有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四个练习题全部做完,而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去做的,其中一个分式方程有解,一个分式方程无解,课堂练习题是应该上所有学生都知道自己做对了没有,所以,就安排两位同学上黑板板演,让学生有学习他人做法与评价别人的机会。这样也就有了课堂检测的时间。
再如课堂检测的题目,是直接选择了课外练习上的四个题目,它们不需要学生去抄题,同时又有空白做题的地方,可提高学生做题的效率。
10.“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探究性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十
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滨湖校区 孙志峰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情境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通过观察、分析、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了解方程的解(根)及解方程等概念; 3.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会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初步能解决简单一元一次方程并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
4.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辨析相关问题,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和能力。教学重点:
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
1.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寻找;
2.等式的基本性质由“数”推广到“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鸡兔同笼”问题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引入,激发学生求知欲,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问题1:在参加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中国代表队中,游泳运动员46人,比女排运动员的4倍少2人,参加奥运会的女排运动员有多少人?
思考:(1)题目中有哪些量?
(2)这些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3)如何表示这个等式呢?
解:设参加奥运会的女排运动员有x人,由题意得:464x2
设计意图:通过奥运会运动员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通过三个问题,教会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问题2:某同学今年13岁,老师今年37岁,问:再过几年后,老师的年龄是该同学年龄的2倍?
思考:(1)题目中有哪些量?
(2)这些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3)如何表示这个等式呢?
设计意图:通过最贴近学生身边的问题,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知识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也能体现方程相比小学算法的优越性; 解:设再过x年后,由题意得:37x213x 二:探究新知: 思考:观察这两个式子,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
464x2 ; 36x212x;
1.小组讨论:这几个方程有什么特征?(从未知数的个数与未知数的次数两方面去考虑)2.总结得出一元一次方程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等式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得到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让学生发现,教师最后规范给出概念,学生对概念理解更深刻; 3.出示课题: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4.反馈练习
①下列各式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x+1=3;(2)5x+9;(3)x2-4=3x;(4)x+2y=7;
设计意图:通过辨析概念,加深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印象,并通过(1)介绍方程的解(根),解方程等概念,并自然过渡到等式的基本性质的讲解;
三、回顾性质
1.在小学里已经学过等式的基本性质,能告诉老师等式基本性质的内容吗? 性质1: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即如果a=b,那么a+c=b+c,a-c=b-c 性质2: 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即如果a=b,那么ac=bc,a/c=b/c(c≠0)性质3:对称性:如果a=b,那么b=a 性质4: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 教师演示,小学阶段利用天平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1,推广到,在天平两边都加上相同重量C千克,天平能否保持平衡?由此可以把性质1,由数推广到式;
设计意图: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推广抽象,通过天平直观演示,便于学生理解;教好性质1,并用字母表示性质1,性质2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2.反馈练习:下列变形是根据等式的哪一条基本性质得到的?
(1)如果5x+3=7,那么5x=4.(2)如果-8x=4,那么x=-1/2.(3)如果-5a=-5b,那么a=b.(4)如果3x=2x+1,那么x=1.(5)如果-0.25=x,那么x=-0.25.(6)如果x=y,y=z,那么x=z.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并能熟练掌握;
四、简单运用
1.例1 解方程:46=4x-2
解: 两边交换,得:
4x-2=46(性质3)两边都加上2,得
4x=46+2 即4x=48 两边都除以4,得
x=12(性质2)
检验:将x=12代入原方程的两边,得 左边=46 右边=4×12-2=46即:
左边=右边
所以,x=12是原方程的解.设计意图:解方程其实就是利用等式基本性质对等式进行变形,我们必须清楚每一步变形的依据,所解得的结果是否是原方程的根,可以通过检验来验证。通过例题示范学生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格式。
2.反馈练习:利用等式基本性质来解下列方程5x-7=8 请2名学生板书,其余学生在作业本上练习
五、课堂小结
和你的同座位交流一下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提出问题为下堂课做预习。
六、作业布置 课本P91第2题
11.“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探究性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探究;实验;实践
探索未知是人类的本性,综观有史以来重要的发现都是由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而得到的。
一、验证性实验同探究性实验的不同之处
1.设计理念不同
验证性实验强调演示和证明科学内容的活动,知识和过程分离,与背景无关,只注重知识的结果,如事实、概念、理论,而不是获得知识的过程。验证性实验强调实验操作和观察等个别智力技能,强调如何快速高效地获得知识。
探究性实验教学在观念上认为实验学习同样也是一种探究过程。将学习置于探究的背景下,探究性实验是科学探究的简化再现。这种观念将探究性实验看成“这是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实验能回答这个问题”,“如何实施这个实验”,强调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理解,知识和过程相统一。
2.实验目的不同
验证性实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计算技能,学生们检验一个已知的结果是正确的。探究性实验是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个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实验模式不同
验证性实验通常采用“告知——验证——应用”的教学模式,学生们用实验来验证已学过的原理、概念或性质,实验只是起到巩固知识、加强学习效果的作用。
探究性实验按学生主体活动程度可分为教师引导探究和开放式探究两种模式。无论哪种模式均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的探索和创造,学生以一种近似科学家如何实验的方式学习,不再强调获得正确的结论为唯一目标,而是强调研究过程和对结论的解释。
4.科学情感和态度的培养效果不同
验证性实验是一个传递接受或者是刺激反应的过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接收地位;探究性实验开始于一个有刺激性的问题、引起关注的现象等,探究的过程受一个为了理解观察的事实或解决一个问题时的好奇心所驱动。由于探索结果是未知的,学生们的兴趣和积极性都会增强。
5.教师的作用不同
验证性实验教学中,教师作为一个主宰者、评论者;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作为一个咨询者、服务者和提问者,教师在讨论和辩论时往往有意持不同意见,以引导和促进学生去创造发现。教师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会遇到更多的挑战,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二、设计探究性实验的注意点
1.探究性实验的问题设计目的要明确,实验现象要明显,有一定的趣味性。
学生的学习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兴趣,一个好的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思考,从而得到结论。
2.探究性实验的探究实验问题设计要有思考价值,要注意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训练。
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并实施、分析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运用结论解释问题等环节。而学生的探究活动往往是一个探究过程的部分或片段。探究问题的设计要结合具体的实验内容,从实验的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最终得到实验的原理和结论,又不仅限于实验,在实验的内容上进行拓宽、延伸。在探究问题的设计中还要注意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如运用对比、猜想等方法。
3.实验要与实践联系紧密
在科学研究中,任何实验都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所以在设计实验时,必须把培养学生实验与实践相结合作为指导思想,也是同时培养学生从实际的例子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
三、探究性实验的实施方式
探究性实验在实施过程中可采取多种方式来实施,由于一般准备的探究性实验的仪器数目不多,不可能全数配备,所以可以采用如下的操作步骤:
1.建立兴趣小组,培养“小研究员”
一般每个班级的人数较多,如果一起到实验室中进行实验,一名老师不可能顾及到所有的学生,最后顾此失彼。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实验小组,在实验前通过预先的学习研究培养出一两名小研究员。在实验中小研究员与其他学生观察实验中的现象,讨论实验中的问题。这样小研究员就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教师就可将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学生探究实验上。
2.观察实验,提出疑问
在探究实验中,学生必然有很多的疑问和问题,把这些问题和疑问都记录在学生的实验记录本上,对于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将其补充到试验问题中。对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有小研究员与其他学生共同讨论解决,其他的问题由学生纪录,并由小研究员分配给学生分工进行研究。
4.讨论问题,查找资料
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分工通过多种方式来寻找其解释。这时教师作为研究的指导者也可参与其中,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寻找,怎样收集有用的资料,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结果。
5.解释疑问,重新提出新的问题
将学生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解释实验中提出的问题。针对实验,学生还要在实验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如在一次研究辉光球的实验中,有一个将日光灯管接触球壁可以发光的现象,有的学生观察仔细,他发现日光灯管还没有接触到球壁就已经有辉光了。从而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时日光灯管的能量从何而来?这时学生就会主动地去探究其中的原因。
6.提出新的实验设想,设计实验验证设想
对于新的问题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设想,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设想。比如上述的疑问,学生提出可能是电磁波来传递能量的,他想可以利用无线电接收装置来检验自己的想法。学生有了自己的实验设想,就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仪器来设计完整的实验方案验证自己的想法。无论实验成功失败都是他们自己动手获得的知识。
人民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创造,非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非用脑去想不可。”探究性实验正是这种需要思考、培养创造能力的实验形式。充分利用探究性实验的优势,开展探究性实验学习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2.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篇十二
一、营造开放民主的教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一部《红楼梦》,“道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文学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不同的人能从中找到不同的共鸣点和感悟点。但语文教学的痼疾是一本参考书走天下,教者没有认真地悟读文本,依照参考书或者网上的教案画瓢,课堂里不允许也不敢让不同的声音出现,师生对话在过于预设下变得僵化。而探究性学习学的主体是学生,这就决定了老师是一个导的角色。那么营造开放民主合作式的课堂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基本条件。这个开放民主的课堂需要老师改变原有的主体角色,要做到“目中有人”,课堂里善于捕捉学生的声音,发现学生的灵感,要善于设置问题,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索的空间,为他们构建自我表现的舞台,让他们敢想敢说敢表达,培养他们探究的自信心与主动性。这个开放民主的课堂还需要老师能占有资料又不迷信资料,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不求唯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让语文课堂变得开放而灵动的。笔者在语文教学中,经常注意学生的点滴进步并适时给予表扬,使学生通过成功的体验,不断激励自己参与自主探究。同时为提高学生积极性,要将这种激励肯定适时适地渗透到各教学环节中去。
二、于无疑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一篇课文并不是处处都要探索,一节课堂并不是时时都要探究,过多的探究会让探究变得没有意义,过于简单的探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的参与热情高涨起来,就需要老师的引导。比如于学生无疑处有疑,在学生没有发现的地方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索,可以极快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产生探究的兴趣。当然,这个无疑并不是真正完全没有疑问没有探究的价值,相反却是极有价值却容易被学生忽视的地方。比如教学《祝福》一文,在祥林嫂被逼改嫁,再次守寡二到鲁镇后,小说用了一句话来作为一个段落,“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学生在阅读过程当中基本上都忽视了它的意义一扫而过,于是我就发问:“祥林嫂之所以叫作祥林嫂,是因为她的第一任丈夫叫作祥林,可是她又改嫁给老六了,为什么全镇的人如此集体有意识地仍然叫她祥林嫂,而不是老六嫂呢?”这一问就犹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我明显地看到不少学生的眼睛亮了起来,在一片短暂的沉默后,就开始有了七嘴八舌的回答,最后在合作探究对话中,问题得到了解决,一个看似无意的名字,却正是加上祥林嫂身上从一而终的夫权的体现,并且夫权也深深地烙入了鲁镇老百姓的思想中,学生对于文本的认识不再泛泛地停留在封建思想对人们残害上,而是对这个封建思想这一抽象的概念有了更为具体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当中,也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享受到了解决问题的喜悦,明白了积极思考的意义所在。
三、在文本细读中探究,引导学生找到探究的途径
学生探究的对象是什么?自然是文本。阅读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细读文本的过程,这个细读其实质就是对文字的探究过程。许多的学生看一篇文学作品,往往注重的是故事情节,根本不会细细品味文字的妙处。金圣叹说“吾最恨人家子弟, 凡遇读书, 都不理会文字, 只记得若干事迹, 便算读过一部书了。”叶圣陶也说过:“讲龟兔赛跑,不能只讲兔怎么输了,龟怎么赢了的故事,那不是语文。”
语文教学抓住了语言,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随着快餐文化的不断流行,碎片式快餐式的阅读成了学生的主要阅读方式,于是他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语言,而如果语文课的教学也迎合学生的特点,囫囵吞枣地学习一篇课文,文学作品的价值没有得到极大地体现,学生的语文素质也就无从谈起。细读文本正是以一种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文本,从文本中得到养分。再以《祝福》为例,原文有这么一段话:“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地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这是祥林嫂不断唠叨自己大意导致儿子阿毛被狼吃掉的故事时鲁镇女人们的反应,粗略地读去,你似乎觉得女人们毕竟心软,相对男人没趣地走开,女人们虽然鄙薄但还是流下了同情的眼泪,然而细细品读探究,你却发现,这个眼泪是“陪”出来的。为了听祥林嫂的故事是“特意寻来”,最后离开时的情绪是“满足”的,一群麻木冷漠的看客形象跃然纸上。而如果只是匆匆扫过,又如何能领会鲁迅这一伟大作家通过文字表达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事实上,如果老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往往一掠而过,不能发现文字的魅力。我们常说要让语文回归语文,这种具体到探究语言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地培养起学生的语言能力。
1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探究性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十三
摘要:受应试教育影响,传统的物理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着重从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外活动、课题研究等方面阐述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物理 探究教学 实验教学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陷于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之中,枯燥记忆教师的“结论”,鲜有主动探究的时间,缺少思考、缺少想象、缺少灼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取新知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团队合作的能力。我们高中物理教师要摒弃灌输式的方式,要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促进者和支持者,引领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实事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乐于分享、善于交流的团队意识。
一、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营造探究的氛围,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之门。而传统的演示实验缺少学生的参与,教师是实验的主角,学生亦步亦趋地跟从教师的思维,对实验的结论缺少提问,没有质疑。一方面,演示实验要具有悬疑性,能让学生着迷,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如在“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教学中,教者演示涡流生热实验,在可拆变压器的一字铁下面加一块厚约2mm的铁板,铁板垂直于铁芯里磁感线的方向,在原线圈接交流电,几分钟后让学生摸摸,比较铁芯和铁板的温度。学生在观察、感受的基础上,会产生疑惑,“为什么铁芯和铁板会发热呢?”而原有的认知结构又不能解决问题时,就会产生“悬而未决”,继而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通过阅读材料、讨论分析,了解涡流是整块导体发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在真空冶炼炉、探雷器、安检门的应用,以及其危害与预防。另一方面,演示实验要具有探究性。教师要在学生观察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引出教学内容。如在“楞次定律”教学中,教者将向线圈中插入磁铁和把磁铁从线圈中抽出,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回答:为什么线圈内有电流?插入和抽出磁铁时,电流方向一样吗?为什么?怎样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呢?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形成了良好的观察技能,加速了新知的建构。
二、利用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取得数据,在分析中有所发现,从而能建立物理概念、认识物理规律,形成实验技能。学生实验既有验证性实验,借助实验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学会推理,学会验证;也有探索性实验,学生从中学生掌握规律,形成结论。如在学习“变压器”内容时,教者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之间的关系。按下图所示连接电路。
若原线圈接电压为6V的交流电源,保持原线圈匝数n1不变,分别取副线圈匝数n2=0.5n1,n1,2n1,用多用电表交流电压档分别测出副线圈两端的电压,并记入表格。同样,保持副线圈匝数n2不变,分别取原线圈匝数n1=0.5n2,n2,2n2,用多用电表交流电压档分别测出副线圈两端的电压,并记入表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理想变压器中,电压与匝数存在电压之比等于线圈匝数之比的结论。
在“光敏电阻和热敏电阻特性”实验探索中,学生将热敏电阻连入电路中,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将数据记录于表格中,并作出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图象,在分析数据、观察图表中思考,热敏电阻的阻值是否随温度变化而均匀变化。在探究光阻电阻的实验中,学生用手部分挡住光线、全部挡住光线测出光敏电阻阻值,得出“光敏电阻的阻值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减小”的结论。
三、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学习科技知识中掌握知识,获得实验技能。课外活动包括社会调查、生活实验、科技制作、科普讲座等形式,了解风电、水电等新能源,培养绿色生态家园的意识;听通信技术、航天技术的讲座,拓展视野,感受新知识给人类带来的便利;通过沙摆、细微水滴的运动、气悬球与水顶球、气压保温瓶等家庭实验活动,激发兴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如“水波实验”要求实验材料比较简单,一只脸盆、水、一只塑料瓶、洗净的圆球笔芯管。将塑料瓶下的一支笔芯堵起来,在瓶内装少量水,使另一笔芯管管口的水一滴一滴地下落至脸盆,速度为2~3滴/秒,侧面可以看到小滴入水面形成的水面波一圈圈地往外扩展。若水滴至脸盆正中心位置,周期为约大于1秒,会出现水波传到脸盆四周反射回来又会聚于中心的现象,利用此装置还完成衍射现象的实验。
四、利用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要收集与知识相关、联系生活实际、学生感兴趣的课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思考。选题可以是社会热点,如温室效应、雾霾危害;可以关系日常生活,如调查灶具的演变,了解电磁炉的加热原理;也可以是学科知识型,如测定液体的折射率、自制欧姆表。选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能让学生在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中形成创新能力,养成科学精神。
14.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十四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红山校区 丁文贞
(通联地址:南京市玄武区营苑南路3号 邮编:210028)
论文摘要:本文着重论述了初中化学探究教学的教学策略、教师实施探究教学的原则和初中化学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实践,以及实施的成效和实施时要注意的问题,旨在提高广大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正确理解探究教学,掌握操作的策略,并对探究教学进行深入实践的研究,从而推动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化学
探究式教学
实践与思考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把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作为重点,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在交流与实践中探索发现并应用新知,形成积极主动的、轻松活跃的、气氛和谐的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究式教学改变了以知识教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扎实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究,自主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不断提高学习展能力。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
一、在初中化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1、变教师单边的演示性实验为师生双边的合作探究性活动
当前演示实验的通常做法是:教师先按照教材把问题简单抛出来,然后按照规定步骤操作实验,最后告诉学生正确的结论。这样的结果是: 学生或许记住了实验现象,但是却不能独立完成,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操作。为了取得好的实验效果,可以让师生共同探究,同时进行演示实验和学生的探究实验。例如:在学习化学的基本操作中,老师完全没必要演示,可以让学生按照书本练习,在操作中体会要领;再请学生上台演示,下面的学生找错误。能演示正确的学生会了,能找出演示错误的学生也会了,学习效果很好,而且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促进其学习化学的兴趣。
2、变学生单一的验证分组性实验为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性活动
当前的学生实验基本都是验证性实验:全班同学按照规定的的程序步骤,使用相同的实验器材,采取同一种实验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同一个实验,验 证同一个结论。30多组学生实验只有1位老师指导,错误操作不可能全部得到纠正;有的学生对实验的设计意图还不太了解,导致实验效果不太理想。所以,我在做实验时把学生每两人分成一个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实验。同组学生自行分工,一位同学负责操作,另一位同学在协助实验的同时,主要察看实验操作有无错误,及时指出存在问题并帮助改正。老师要始终强调互相合作,保证实验的准确性,使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较快。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降低了老师的工作难度。
3、用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开展学生探究活动
初中化学教材设计编写了许多家庭小实验。这些家庭小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好素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很多教师对此并不重视。这些小实验看似比较简单,往往是那些成绩较差但动手能力却很强的所谓“差生”们得以表现的机会。例如:在“自制简易净水器”实验中,有位学生发现按教材做出来的净水器容易倾斜而将里面的东西撒出来,还考虑到拿着方便,给净水器加了拎绳和盖子。这小小的改进,让那些按照书本图复制的学生相形见绌,也让其他同学对他刮目相看。因为有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该生也逐渐有了学习的兴趣,后来学习成绩也进步明显。
4、用实验性开放试题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目前教材上有许多很好的实验性素材,它们可以作为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性活动,这将极大丰富学生探究内容,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如,在学习“爱护水资源”前,可让学生对住家周围的水质进行调查:看看有哪些污染源,目前有没有采用任何防止污染的措施,如果没有,请你针对这些污染源提出合理化的防治措施等。
二、在初中化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究者,而不是被动学习的接受者。要不断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学生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教师对学生要“导其所思,引其所做,扬其所长,促其所成”。
2、实践性原则。新课程教学观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培养都必须经过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和体验,经过自己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认识活动的过程。
3、民主性原则。在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非逻辑性、求异性、发散性等思维品质需要民主的环境。只有在民主的教育环境中,才能保持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平等,才能使学生对教师既尊敬又无顾虑,心理轻松,各抒已见。
4、多样性原则。探究教学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不能千篇一律的采用同一模式。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活动设计、资料的收集、调查、访问、实验分析、总结、交流、答辩、反思等。这样既让学生 活动丰富多彩,又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在初中化学中精选内容实施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化学课堂教学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首要地位,在初中阶段精选课题实施探究教学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学生通过探究学习体会到,学习是以自己为主体的的思维活动与实践,掌握知识是探索不是被动接收。
在讲解原子的构成时,我就用了探究教学法。原子的构成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虽然告诉学生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一句简单的话就能完成。但是,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构,学生并不理解。死记硬背的东西容易谈忘,也不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原子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对于学生来说很难接受。
设计过程: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用一束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带正电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还有极少数的粒子被反弹了回来。请解释以上现象。(师)请学生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师)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说明什么?(生)说明原子之间有空隙。
一学生一讲,其他学生深感有道理。前面在讲分子的性质时曾经讲到分子间有空隙,而且此性质原子也有。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金箔是由原子直接构成。老师展示了金箔的结构简图。
(师)如果只考虑原子之间的空隙,能否让大多数的原子通过而不改变方向?(生)说明原子内部也有较大的空隙。
(师)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方向,为什么?(生1)运动方向的改变,说明原子受到力的作用。
(生2)α粒子带正电,说明原子中有一个也带正电的东西,让α粒子受到斥力的作用。
(师)大家分析得很对,那么有极少数的粒子被反弹了回来,又是为什么?(生)物质被反弹,可能是它撞到了一个东西上面。(师)篮球撞乒乓球和乒乓球撞篮球有没区别?
(生)物质被反弹,可能是它撞到了一个质量比它大许多的东西上,且其也带正电荷。从而说明原子内部有一个质量比α粒子大许多的东西,而且它带的电荷与α粒子相同。
(师)确实如我们学生分析:原子内部有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它只占了原子的很小的一部分,所以原子内部有较大的空间。原子 核虽然占据体积小,但它却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本课题虽是化学内容,但在讲到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方向时,却需要用到物理知识,体现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让学生理解到学好每一门课程的重要性。采用探究教学,原子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分析得出,在理解原子不是实心球体上毫无问题。书上原子的构成示意图(见左图)看不出原子不是实心球体。
四、在初中化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成效
1、培养了学生稳定的学习兴趣。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个“乐”就是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兴奋剂和强化剂。“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各类学生都能有自己的发光点,从而改变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厌倦情绪,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兴趣。
2、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任何学习活动不可缺少的东西。“探究式学习”模式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许多学生认为这样的化学课既能学到知识,又能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对其它各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3、密切了师生情感。课堂教学离不开情感,离不开情感的交流,知识的传授和情感的交流具有不可分割的一致性;没有情感的课堂教学不是完整的成功的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积极的情感交流促使学生内心产生了积极的情绪、愉快的情感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内部动力。
4、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在探究教学中,因为学生讲得多了,学生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为了能更好地展现自己,就会首先自学。不断的锻炼,不断的强化,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学习的精神,具有了较高的学习能力,包括自学能力。
5、锻炼了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传统教学以老师为主,时间相对好把握;探究教学,学生自主时间多了,课堂时间较难把握。而且,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可能出乎意料,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备课时设想周到。一个好的老师,能对学生的探究问题作出很好的思考,让学生有探究的兴趣;能对学生的探究过程,作出很好的引导;能对学生将给出的答案有很好的把握,能对学生探究的时间也有很好把握。
五、在初中化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时要注意的问题
1、探究的目标要明确。探究目标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探究活动若指向明确,具体目标就会不断被达到,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和进取感,这将激励学生不断探索,促进探究教学的有效开展。若缺乏清晰 的目标,整个探究活动就会变得盲目。
2、对探究的内容要吃透。因为是探究,所以将会有许多意外,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探究以及教学任务,对部分问题置若罔闻,也会出现急于告知答案的现象。所以在设计探究问题时,要考虑学生已有经验和活动中的具体经验,不要偏难,否则学生的主动性将不能很好发挥,还会让学生产生挫伤感。
3、对探究过程要非常了解。在探究过程中不能按部就班地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样会使学生感觉很勉强,不能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无法激发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也就逐渐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花费大量时间准备的探究,最终是竹篮打水—场空。
4、注意探究式教学与其它教学方式相辅相成。探究式教学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也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两者应该互相促进。为满足学生精神和心灵的渴望,学生必须接受式地学习大量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而且对于大多数学习内容来说,他们不可能自主发现式地进行建构,也没必要所有的知识都通过探究获得。教师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毕竟每种教学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
5、教师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和能力,首先教师应富于开拓创新的意识。只有老师的眼界开阔了,才能通过自己去影响学生。首先在对探究的理解上,我们不要因为偶然的尝试,偶然的达不到要求就说它不好,从而剥夺学生探究的机会;在对待学生的能力时,想到学生是可持续发展的对象,不要因为一节探究课的感觉就全盘否定学生;在对待探究活动这教学模式上,不要因为别人都不执行,我也不执行。我们要将目光放远一点。
新课改没有为教育教学提供现成的固定模式,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生成和发展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对化学探究式教学的一些粗浅体会,抛砖引玉,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5.“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探究性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十五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 ; 科学课 ; 农村 ;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040-02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过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1]。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他们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交流进行知识的自主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2],对学生积累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师资薄弱,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缺乏等因素,导致农村小学科学课中的探究教学没有得到真正的开展。因此,在农村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有效开展探究教学,使学生经历真正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农村小学科学课开展现状
1.科学教师的缺乏
在农村,由于地域条件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科学课没有专门的老师教,一般只是由班主任或是一些课程比较少的老师代教,因为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储备,所以在教授科学课时不能够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过程。
2.在教学上不受重视
在农村的小学,更重视的是语数外这些统考科目的学习,有些老师、甚至校领导对科学课都不是非常重视,认为科学课只是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这就导致了对科学课的忽略。
3.教学资源的缺乏
很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虽然知道科学课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农村学校的教学经费的不足,使其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和必要的实验器材,不具有完备的实验条件使得在科学课上无法开展探究性的实验活动。
基于此,在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探究性的教学让学生理解知识概念、掌握科学原理,并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努力开展立足农村的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协作、自主探究和交流等能力,真正实现科学课所具有的基础性科学启蒙功能。
二、小学科学课中开展探究性教学的主要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问题情境的研究既注重理论也注重实践[3]。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提出难度适宜、逻辑合理的问题,根据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采用恰当的方法来创设与此相关的学习情境,并进入知识点的学习。
2.启发思考,提出探究问题
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要求在探究之前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能引起思考、并且和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也可以由老师引导学生产生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对接下来的探究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自主探究,发掘探究潜能
自主探究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式的合作学习,是探究性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要求学生在探究之前,要对本小组探究的问题做出假设,自主设计探究方案,教师做好引导的工作,可以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来收集实践的证据:一是观察,例如观察动植物等的自然现象,并能描述它们的特征;二是测量,例如测量温度、距离和时间等,同时要做好实验观察记录;三是实验,其中包括自然条件下和实验室条件下的物理、化学变化以及生物反射等;四是从课本外的参考书、现代网络以及周围的可用资源中获得实验的依据和材料,从而把探究向深入推进。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做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正确处理教师“引”和学生“探”的联系,还要在指导的过程中有意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协作交流,分享探究成果
协作交流与自主探究紧密相连,这个环节要建立在自主探究环节的基础上,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思路、分享成果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使学生对探究出来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整理。
5.总结提高,激励自主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分析归纳学习的成果,并联系实际,把学习到的知识点进行深化、迁移与提高。
三、农村小学科学课实施探究性教学的优点
1.有利于树立教师新课改的理念
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效果,并且将“要我学”转换成“我要学”,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创新。探究性的教学手段,既是理论的觉醒,也是实践的变革。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并且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开展。
2.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生生间的合作
在探究性教学中,小组合作和师生交流的方式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形式,每个学生在探究问题时都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内就会产生集体头脑“搅拌”的过程,而学生在面对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会首先想到向教师求助,此时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并加以引导,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就有利于生生间与师生间的互动,为共享智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3.有利于农村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
虽然农村的教学资源有限,但是,农村也具有城市不具备的丰富的天然教学资源,农村的学生可以近距离的接触大自然,更直观的了解动植物的特征,农村还具有池塘、河流、田野和山峦等景观,在这还能直接与一些动物面对面的接触、观察,对培养小学生爱护大自然的情感目标具有非常高的实践意义。
四、农村小学科学课实施探究性教学应用的局限性
1.学生不能很好的提出问题并展开假设
由于学生年龄的限制,在提出问题时往往不是很全面,甚至问题的方向和所要探究的内容有所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适当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和探究过程,有时还要通过创设的一些情景来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2.小组交流过程中有时会偏离讨论的内容
小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经常会不由自主的讨论起其他事情,如果没有及时的纠正,就会使得一堂探究教学偏离方向。所以,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对他们的探究活动进行组织和指导,确保教学的有效进行。
3.小学生对于与自己观点相反的现象和结论有怀疑
小学生也有自己的观点,当教学内容与他们已有的知识产生矛盾时,他们就会十分怀疑,这时需要教师进行讲解或实际的演示,通过正确的结果来使学生相信探究的结论,并对正确的结论予以肯定。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探究性的教学方法现在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探究性的教学方式会成为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农村小学的教学成果也将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缩小与城镇小学科学课的教育差距,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在未来建设中所需要的科技型、技术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恩惠.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初探,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1):33-35.
[2] 姚根福.农村小学科学课的现状与对策,实验教学与仪器,2011,(2):53-54.
16.“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探究性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十六
《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科学教学中要落实好这一理念,就必须真正理解它们的内涵。所谓“自主学习”,就是主动学习,即知识是通过学生主动学习而获得的,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所谓“探究性学习”又称“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在学习中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呢?我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的:
一、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做主的学习方式,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自主即是在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和自主权,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使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求知的愉悦,并发展其智慧、敏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能学会的、通过伙伴合作学习能解决的内容我不讲。如今的科学教材改过去的老面孔,趣味性很强,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内容较多,充分体现人文性。教学时,我尽可能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并试着与学生一起学习,而不是教师一味地讲。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识。在教学中,我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灵活的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例如:学习三年级第六册《空气世界大探秘》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们的世界是由不同的气体组成的,我通过制作小模型来让学什么了解,在通过播放视屏片段,直观的去了解我们的世界是由哪些气体组成,哪些气体是我们人类、动物、植物所离不开的。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并能通过自己所看到的来说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索、大胆尝试,培养学生探究、分析、概括、评述的能力。
一节课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学习,要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在教学中要有机地把握好探究学习和动手实践的时间,避免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虚化了探索领悟。
二、创造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得奖励或者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是一种以生生互动为主要取向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体现了学习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是提高主体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密度,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形式。科学课堂教学中交往活动的主体应当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不是教师和单个学生的交流。
科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把探究的机会让给他们,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学习的过程。例如,学习一年级《指南针》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作指南针,由于一年级孩子比较小,我先通过自己在讲台上演示,然后让小组合作。通过本课学习,无论是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还是稍差些的同学都能有所提高。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能发展他们的探究、自主、创新、评述的能力,教师把合作、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同时受到激励、指导和建议,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对象,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得课堂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开放,学生有了更多的思维空间,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合作学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思考、表达的机会,可养成良好的和他人合作、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丰富了情感。
三、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能探索性学习。作为教师应当鼓励、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索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教师可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树立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如在教学《太阳系大家族》一课时,我利用模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组织同学以组为单位将自己课前搜集的图片、资料介绍给大家,小组内交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发现,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组际间再进行归纳,提出思考题,最后由小组讨论汇报总结提升。这样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话就说,大胆表达,教师也应尽量地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对学生做出评价,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鼓舞时,他们的探究问题的信心就会不断地树立起来。
学习是一个过程,探索性学习更应是一个充满着观察、质疑、讨论和推断的过程。因此,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更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在小组学习中,我尽量给小组中的每位学生发表意见和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去,不让探索学习过程匆匆而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他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有了时间保障,我们还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如在教学《吃虫草》一课时,我找同学读课文《吃虫的植物》,请大家记忆课文中的内容,组织学生提出问题:听了课文介绍,你有什么问题吗?还想了解吃虫草的哪些知识?等等,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解答问题,再请同学们将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吃虫草的资料在小组内展示、交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探究,知道吃虫草的特点,了解自然界的美妙,并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科学的情感。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与空间里进行自主、探究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究,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学习的能力。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探究性教学实践与思考】推荐阅读:
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复习课)导学案08-29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案09-30
第四册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11-06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反思11-07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教案10-23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实录及评析07-15
一元二次方程的说课稿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