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转变角色(精选8篇)
1.新教师转变角色 篇一
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以及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使我国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做出自己的回答。新课程给教师带来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课程的研制、开发者。2、构建新型教学样式
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核心,包括发现学习、掌握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活动学习等。教师必须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新建立自己的新型教学方式。、提高综合课程教学的素养 教师要具有综合性的专业知识修养,能够开展合作教学,具有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建立现代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
教师要建立一系列现代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实现“六个”转变:从重教师的教转变为重学生的学,从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能力培养,从重认知转变为重情感,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从重教法转变为重学法,从重继承转变为重创造。
5、提高教育教学探究创造的素养
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到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是前所未有的创造过程,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探究,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共同创建起新的课程体系。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教学探究创造的素养,投身到新课程改革之中,为新课程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新课程改革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学内容的飞速翻新,教学方法的日益进步,教学手段的逐步现代化以及终身教育观念的逐步深化,教师角色意识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与儿童健康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在教师教育观念中居于核心地位,影响着教师心理体验与感受,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从而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专业水平。”
2.新教师转变角色 篇二
学生在课堂中必然要受到教师的重要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源自教师的课堂角色, 而教师作为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正式权威, 其社会角色的一个主要范畴便是课堂角色。那么, 教师到底在扮演着怎样的课堂角色?下面, 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1.“定向者”角色。在课堂上, 提问乃是这类教师控制课堂、展开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手段。由于提问对学生思考与回答问题往往带有潜在的强制性, 且所提问题本身也基本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故提问实际上对学生的课堂参与起着一种定向作用。因此, 我们说这类教师在课堂中主要扮演着“定向者”的角色。
2.“定向定规者”角色。这类教师是以教学必须达到的目的和要求来规范学生学习的。由于任何要求 (包括“模糊性要求”) 的功能都在于确立某种规范 (规则、规矩、规章等) , 故这类教师就不是在“集中性”地扮演“定向者”的角色, 而是在相当程度上同时扮演着“定规者”的角色。因此, 我们可将这类教师简称为“定向定规者”。
3.“定向定论者”角色。这类教师常常通过加强评价来调整学生的课堂行为, 致使“评价”在其言语行为中的比重急剧上升, 几乎与“提问”平分秋色。由于教师的评价不同于其他评价, 它不但表明着教师的一种判断, 而且对于学生来说, 常常是一种“给定的结论”。因此, 我们把这类教师称为“定向定论者”。
就总体类型来看, 可以说教师传统的课堂角色都少不了“定向”, 不是基本上的定向者, 就是部分定向者, 教师对于课堂的支配由此也可见一斑。正因为如此, 教学中的弊端也就显而易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荡然无存。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 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 因而教师的角色也应随之转变。
首先, 要转变观念, 教师应承认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角, 要甘心成为配角, 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这其实也赋予了教师角色更多新的内容:教师将不再是“专家”、“讲师”与“教授”, 而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合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不再以定规或定向来支配和限制学生的思维, 而是将课堂的支配权下放给学生, 让学生主宰课堂, 同时, 教师还应成为课堂中的一位积极参与者。
其次, 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一专多能的能力和优良的人格, 是教师作为指导者的先决条件。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在执行文化传承基本职能的同时, 还应把本人的世界观、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修养程度和基本素质显露给学生, 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标, 教师自身就要博学多才。因此, 语文教师要广泛阅读各类书籍, 尤其是学科知识、教学理论以及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类的书籍。同时, 密切关注社会生活, 紧跟时代步伐。“腹有诗书气才华”, 教师只有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才能赢得学生的敬重。
最后, 教师还应成为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 分析其中的不足, 提出改进方案。另外, 教师还要从事一些与自己教学有关的科学研究, 从理论上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 要能够推崇创新, 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 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打破常规, 突破传统观念, 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教师自身还应具备丰富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 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还要有开阔的视野, 善于分析综合信息, 有创新的教学模式, 创新的教学方法等。
3.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三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促进者是指教师要改变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成为促进学生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个性和谐、健康发展的角色。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首先,现代科学知识数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教育中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经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其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并根据需要去处理信息的方法,即要授之以“渔”。这说明,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第二,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一方面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改变过去“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成为学生心理健康、品德健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中小学教师中,传统的教学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也并不一定能转化为实践上的创新;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作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进行提高和深化,就容易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而不能自拔。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与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改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相反,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反思自身行为,探究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实际上也就是国外多年来所一直倡导的“行动研究”,即不是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可以说,“行动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三、從学校教育的发展来看,教师应该是开放型的教师
随着社会发展,学校已不再只是一座“象牙塔”,与生活毫无联系,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一方面,学校教育资源的开放,引导和参与社会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社会也向学校开放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社会化,社会生活教育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也要改变。教师的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会的一员,是整个社会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为开放型教师。
四、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分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致使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
新课改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结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改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4.论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四
昭平县樟木林中学
杨惠君
电话 ***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浪潮之中。积极紧跟潮流,进行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我国基础教育的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都要靠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提高教学水平。那么,如何再造教师的新形象呢?
一、要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是核心,是关键。确立新的教育理念,是
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理念转变了,许多困难就会迎刃而解。新课程要求每一个教师应具有现代教育理念:
(一)课程观。新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高到了重要的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即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实施计划、完成教案的过程,更是与学生对课程共同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
(二)教学观。教师不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也不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教学过程不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新和开动的过程,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成长。
(三)学生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那么,新课程倡导哪些具体的学生观呢?(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四)学习观。现今时代,终身学习的观念人人都要必须接受,而终身学习必定有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有书本学习和实践学习。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
二、转换教师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换。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即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不单单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更要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即由教师匠变为研究者。以往,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的“专利”。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是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的。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中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中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成为研究者,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教师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即由执行者变为参与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校本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成为课程的建设、开发的参与者。
(四)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即由实施者变为开放、组织者。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会化,社会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因此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了,其角色拓展为“社会型”教师。教师角色是开放型的,角色要特别注重利用社会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三、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新课程主张教学是一种对话过程,这就意味着学生拥有与教师平等的话语权,拥有质疑、问难、表达意愿、答问的权利,而教师应该充分保护学生这些权利的实现。教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成为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相互尊重,互相包容,互相接纳,真诚对话,互相激励、感染、沟通,为此教师的教学行为也产生相应的转变。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那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应产生怎样的相应变化呢?
(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要学会赞赏每一个学生。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作为尚不成熟的学生,缺点自然既多又不善掩饰,但只要教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天才,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欣赏学生的长处,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并真诚地帮助学生,那么,奇迹就会不断在我们身边出现。赞赏学生,让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关键在老师。
(二)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等等。同时,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还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鼓舞学生不断前进,往上攀登。
(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5.浅谈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五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面对新课程,准确认识与全面把握教师新角色已成当务之急。那么,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实现哪些转变,本文作以简论。
一、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作为传统传授者角色的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他们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授受者。教师拥有绝对控制课堂教学的权利,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整个教学过程中信息交流方式是单向传递,即教师讲,学生听。且人们普遍认为:教师讲得越多、越细就越好;学生越“听话”、越安静、越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就越好;记忆得越多越准确就越好。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怎样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忽视了对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与过程的评价。由此造成的便是教师的“满堂灌”和学生的被动授受,学生成了储存知识的“容器”。
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学习者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的强制填鸭式的教学是不能产生其期望结果的。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曾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此意义上讲,学习是学习者的自主心理行为,教育只能影响学习并为学习服务。教师的职能也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也强调:“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已成为未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在当今信息网络时代,学生很容易从各种开放的数据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因此,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现成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以及学会如何根据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作为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合作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向生活,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培养他们学会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
二、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必须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
在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在他们看来,学生是不懂事的,生来就需要教师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不是平等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根据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管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处于被管制被奴役折境地,基本上丧失了作为独立自主个体的地位。这种模式化的管理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太医 创新能力极为不利,只是培养出了一批批的“标准件”。这与新课程的核心思想“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相违背。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新课程强调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要求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时间互相切磋、共同提高,把许多原告由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交给学生来完成,教师真正成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作为组织者,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让学生实现有差异的发展;要营造一个接纳的、宽容的、支持性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研究表明,80%的学习困难与过重压力有关,解除这些压力,明显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造潜能,联想与会更加丰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因此,对教
师来说,是否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比自身的的常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
三、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必须由应试教育的执行者转变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传统的教学只注重应试技巧的培养。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教学过程成了教师讲授过程和学生大量演练习题的过程。一般情况是:教师为解知识,并积极地呈现部分和整体知识;学生通过听讲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传授的知识,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这样的教学使学生面对的只能是“书山”、“题海”,而且考试成了老师的唯一“法宝”,这种只注重应试教育,而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订报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同伴交往,学会与同伴合作,共同探究问题,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应试教育的执行者转变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学生正处于生命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需要安全感、归属感和尊重感,需要教师的尊重、关爱和理解。幸福快乐的学习生活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学校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奠基阶段,对其一生的发展都具有特殊的影响。所以,教师应站在生命整体发展的角度看待学生,坚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具有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健康的心理、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人格,给予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解放他们的个性,关注他们的情感、需要和体验,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给予每一个学生充分的宽容、理解、关怀和支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导师和支持者,成为他们情感的归宿。真正关注学生的生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引导生命走向和谐与完善。
四、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必须由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在课程之外。课程作为系统的学科知识,是由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设计的,教材也是由国家统一编订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只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在教学之外。作为课程主角之一的教师只是消极和被动的课程执行者,教材往往被奉为教育的“圣经”,教师只能遵循教材的要求,照本宣科。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视教材为“圣经”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教师应迅速适应这个环境,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定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与教学必须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仅是的实施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随着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确立,教师在获得课程开发权利的同时,也承担了课程开发的责任和义务。教师不仅要与学生一起对教学广西进行加工和建构,还要承担起开发学校选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任务。教师要有课程意识和强烈的参与意识,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的能力,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编写适宜本地使用的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为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培养、提升自己广泛地、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五、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必须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教学,研究被认为是教育专家们的事。教师只有偶尔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这种“只教不研”的存在很大的弊端:一方面,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及其研究的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办法的窠臼里面不能自拔。
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在新课程实施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应付和解决的。因此,教师不能只等着被动地授受别人的研究成果,然后机械地移植教学中来,而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时代对每位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在新课程,教师作为研究者,可以更加关注具体的教学情境,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教师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解决问题所获取的知识和经验,可为下一步的实践提供参考。如此循环研究,一方面可以不断提高研究者的教育科研能力,逐渐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另一方面也能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实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研结合才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保证。
六、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必须由“知识权威”转变为终身学习者
过去,由于知识更新的速度慢,学科内容和相对稳定,再加上体制的因素,许多教师长年累月只念“一本经”,教上几年书,大致熟悉了教书的套路之后,便把自己的教学方式变成了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周而复始地使用。这样,教师俨然成了“知识权威”。
而今天,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知识更新速度急剧加快,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理论、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也不断地推陈出新。尤其是学校教育的研究更是蓬勃发展,研究成果日新月异。那种想一劳永逸地学习知识然后坐吃老本的做法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和教育异性的需要。对教师这一职业而言尤其如此,即便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如果不注意充电,也很可能会因为理论知识、思想观念等的陈旧或匮乏而落后于时代,最终被社会所淘汰。
6.新课程标准下物理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六
作者: 李全增(高中物理河北廊坊物理六班)评论数/浏览数: 0 / 130发表日期: 2009-07-30
21:21:45
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作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已经显现出巨大的生命力。新课程实施后,学生们在气氛活跃的课堂上学习物理的热情会普遍提高,思考问题的思路也一定开阔,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比以前满堂式的过程轻松多了。但对教师而言却不会感到轻松,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情景的设置、教学材料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的选取、学习小组的合理安排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需要教师付出努力,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单一模式的教学定式在教师的脑海中还一时无法改变,这就给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为更好的实施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构建新的课堂秩序。为此对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教师必须完成以下两个转变:
(1)重“教”向重“学”转变
现实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已经习惯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着教师转,学生的“学”是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放在支配者的地位。这种“教”的恶果之一是学生习惯被动的学习,学习的自主性渐渐的丧失,最终必然是“启而不发”,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所谓重学,是指物理知识的教学、方法的获得、科学态度形成、科学思想
和精神领悟等重点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并形成正确的学习策略来实现的。因此,物理课堂教学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正如叶圣陶说过的,“最重要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2)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也是目前物理教学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压缩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上,放在揭示物理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掌握物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物理知识和规律,又发展了科学能力。
教学中忽略学生知识的发展过程,削弱学生从感知到概况的过程,急于得出自己的教学结论,以达到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很被动的接受所学知识,如果我们整天让学生处于被动,记住一些结论或进行一些重复的机械的训练,其结果造成感知与概况及应用之间的断层,通过这种机械的记忆的知识很容易忘,即使记住的规律也不会应用。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很不利。可想而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没有任何创造精神及创造能力的,他们将不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从而失去了独特的自我。再有在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上,现实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把物理问题分成了各种类型,讲解某一种类型问题时,提出一套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记住。当然把问题分门别类,归纳出解决方法的共同特点,这种做法本身是无可非议的,但
应该指出的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套用解决问题的类型其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在理解情况下的迁移,后者是在不理解的情况下的模仿,前者解决问题的特点是“分析”,注重思维过程,后者解决问题的特点是“识记”,注重结论。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提倡前者,避免后者。
教师要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变成为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一条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促进者、对话者,要完成这些角色,教师就要努力成为教育教学的专家。传统的“教书匠”已不能胜任现代教育教学工作,未来的教育要求我们教师既要有教育教学技能,又要有理论修养,同时还要具备研究能力,能够主动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通过不断的观察、反思、研究、实践,作出各种教学决策,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研究性学习”和“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难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物理新课程应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主要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而新课程是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方式都是必要的,二者相辅相成。人们以接受性学习方式掌握了大量系统的知识、信息,有了这些知识的积累才有可能进行成功的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则有利于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探究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更加有效地去掌握新知识。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研究和探究,努力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以使其自主性得到提高,但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及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每节课都进行探究式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对每节课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创造性的运用适当的教学形式去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实际上不论采用那一种教学方式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和完成的,而要完成新课程要求下的对学生的指导,教师必须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必须参与课程管理、课程决策、课程开发,因此教师要主动的参与对新课程的研究,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才能更好的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比如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如果采用“研究”或“探究”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会出现时间不够的问题,假如说我们为了赶进度缩短研究或探究的时间,使学生没有深入思考就草率的得出结论,是达不到所要的效果的。但又不能无限的延长时间,因此课前教师必须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对将要进行的探究过程是否熟练。由于学生对探究过程或步骤的生疏,造成探究时间的浪费及秩序的混乱,所以在探究的初级阶段,教师应该选取那些比较简单并且易操作的探究活动,在必要时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或帮助,同时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学生
熟悉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当他们对探究过程熟练并达到自动化后,必将极大的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2)学生对探究目的是否明确。在探究过程中会出现学生对探究目的不明确的现象,这直接影响着学生探究的进度,所以在探究之前,教师应指导学生逐步明确探究目标,来保证探究过程顺利的完成。
(3)学生探究能力的高低。学生的年龄、性别以及学习的动机的不同直接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高低,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注意分组的重要性,通过合理的分组,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在探究中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
(4)教师的精心指导。我们提倡学生自主的探究,但好的探究总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的指导,这是由学生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的,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总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进行适时的点拨,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一步专注自己的探究,这里所说的对学生的精心指导并不是替代学生的思维,而是应该在学生比较困难的地方进行适当的点拨,使学生产生“顿悟”体验成功的愉悦。
再有,由于学生只有在动手、动脑与合作中才能更好的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动手实验就需要大量的仪器,但不同学校的实验设施及资金投入不同,造成有的学校缺少仪器,而缺少仪器和相应资料的探究是不完备的探究。这时除了得到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外,就需要教师的创新,教师可以利用身边伸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和
探究活动,这不但可以解决仪器缺乏的难题,而且还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切实感受科学的真实性。
7.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转变 篇七
一.教师角色的新期待
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 教师将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并将这种发展的成果用于新课程的建设, 教师要从系统的角色中走出来, 不仅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和作用定位, 而且需要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 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
1.“教师是蜡烛”
肯定:奉献与给予;不足:忽视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淡漠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快乐。新期待:与其把教师比喻为蜡烛, 不如比喻为长明灯, 为学生和自己的成长而不断充电, 于人于己都受益无穷。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肯定:工程师——重要的职业;灵魂———关注人的心灵的发展。不足:暗示一种固定、统一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整齐划一, 批量生产, 易形成新的机械运动。新期待:教育是活生生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 学生是具有灵性的人, 其灵魂所需要的不是被“塑造”, 而是被“唤醒”、“激发”和“升华”。
3.“教师是园丁”
肯定:田园式的宽松环境;重视学生的成长历程;注意了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强调教师作用的发挥。不足:存在淘汰制 (间苗) 有人为的强制性 (修剪) 。
新期待:教师就像一轮太阳, 为学生的发展播下光和热, 使学生变得自强自立, 完成自身生命的追求。
4.“一桶水”角色:“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
肯定:强调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不足:灌输式的教学, 学生被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传递的内容和方法单一, 不利于知识的汇通;把教与学看作简单的“倒给”, 忽视了教学的创造成分。新期待:学生就是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 教师就是引导挖掘泉水的人, 使泉水喷涌而出, 永不停息。
教师应该从“倒水人”变成“挖泉人”, 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的终身发展出一镐之力。
二.教师角色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转型者
1.引导要坚持情境与知识的统一
一句富有哲理的名言, 一组美妙艺术的图片, 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 一个不经意的调侃, 往往都是通向知识殿堂的门坎。卖羊毛衫与“商品”, 全面取消农业税与“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 《春天的故事》与“市场经济”, 吃蛋糕与“效率与公平”等等。新课程更加强调引导、发现, 更加注重学生的总结归纳和抽象概括。由设置情境———探究思考———获得知识, 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和普遍接受的引导发现式的教学模式。
2.引导要坚持导向与含而不露的统一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 没有问题的存在, 教学就无法进行。创设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 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取的知识和经验。有的引导一点就明, 有的引导则需要适当的启发。不经风雨, 何以见彩虹?更多的“山穷水尽疑无路”, 故意的悬念, 美丽温柔的陷井, 大智若愚的反问, 经过层层启发诱导, “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然是一种境界。
3.引导要坚持知识与做人的统一
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 同时也包括做人的道理。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 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 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 引导他正确看待人生。
三.教师角色应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 这就要求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 可以发现问题, 照顾差异。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 呼唤的是平等、民主, 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既有认知的交流, 更有情感的交流。在这种参与中, 自然会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学效果当然会上一个台阶。参与才能及时调整教学, 为学习而设计教学。
8.新形势下教师的角色转变 篇八
一、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做学生心目中的偶像
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是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必备的条件。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教师是一座体育知识宝库;是一本活的词典和教科书;是全能型的体育运动员。从而被学生视为心目中的偶像,让学生见到老师就有一种敬仰之情,有一种想把所有知识学到手的欲望。有时侯教师不经意之间的一个动作,就会让学生赞叹不已。如立定跳远教学中,我做了一个示范,我认为动作一般,并不是跳得太远。但学生说“老师你太棒了”“帅呆了”之类的话反映出学生非常敬佩的心情。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做一名优秀的导演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但机械地完成,已明显不符合现代课改的要求,学生只能在呆板的气氛中学到一些简单的肤浅的知识。要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就要求教师来做导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那些枯燥的知识、技能用学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从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模仿不同动物走时,我通过带领学生去参观动物园逐步练习,学生很感兴趣,完成的效果很好。
三、关心学生的生活,做学生的慈母和严父
在低年级体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生活上的一些特殊情况。此时就需要教师机智灵活的处理问题,关心学生的生活,做学生的慈母。例如在一节一年级体育课中,一个小女孩脸闷的通红,头也不敢抬,眼泪在眼里直转。我注意到这个情况后,马上和颜悦色的上前询问。她一声不吭。旁边的学生告诉我她要大便了,不好意思说。我急忙说,快去,快去。学生用感激和懂事的目光看了我一眼,飞快的跑去了。我心里想,如果不注意观察,说不定大便就会拉在身上。数九寒天,在室外上课,经常看到学生通红的小手、小脸,我常常会关心的问上几句,并把它们握在手中暖一暖。夏日酷暑,我总是迎着阳光,让学生背着阳光。这些虽很平常,但是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对他们的关心。
四、教育教学更具有合作性,做学生的大朋友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合作的教学是难以实施新课程的,或者说是无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不仅是身体走下来,心理也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参与到学生当中,与学生一起练习。这就要求教师把自己看成是学生当中的一员。例如:在平常的课堂中,我经常加入到学生行列中,做诸如大渔网、老鹰捉小鸡、猜猜我是谁等游戏。看着同学们活泼可爱的身影和一张张绽开的笑脸,我真的象是回到了童年时代。而此时此刻,学生对我无话不谈,把我当成了他们最亲密的朋友。在交谈中,我了解了很多学生的兴趣爱好,知道了他们喜欢怎样的科目,为什么喜欢,也知道了他们心目中最喜欢的教师的形象……
五、充分利用自身的形体语言,做学生的心理医生
课堂上,教师的一个眼神儿,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手势,有时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动力。例如:一次,在练习“爬上爬下”这个动作时,一名小个子女生跑到跳箱前,由于胆子小,每次都不敢跳,脸涨得通红。看到这种情况,我轻轻地走上前,拍拍她的肩膀,亲切的对她说:“勇敢点儿,你肯定行”。…听到老师鼓励的话语,只见她眼睛一亮,深吸了一口气,助跑、爬上、爬下……终于过去了,同学们给她暴以热烈的掌声。那张通红的小脸也绽开了自信的笑容。
六、谦虚的倾听者,做学生共同探究学习的伙伴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既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对于为人师者而言,我们一直在勉励自己:“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直到现在,我们也不能说这句话是错误的,只是带有某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一桶水到底有多少碗?即使再大的桶也是有限量的,决不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说,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在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
七、重视孩子,做学生真诚的赏识者
在现代教育中要重视赏识孩子,这是每个教师都明白的道理。在小学一年级的体育课上,我准备了许多“小红星”,在课堂上,哪个孩子有了好的表现,我就会把“小红星”贴在该生的额头上。这种赏识孩子的做法,在课堂上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强化了其优良行为。孩子们表现得主动积极,课堂上不断出现精彩的场面。所以,教师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做孩子的赏识者。
总之,一个称职的体育教师应该善于察言观色,善于总结,能根据情况扮演学生喜欢的角色,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新教师转变角色】推荐阅读: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12-18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10-20
论教师角色转变08-28
新课程下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01-16
王晓艳-转变教师观念10-07
教师转变作风发言提纲12-22
浅谈军转干部如何转变角色09-21
教师作风转变心得体会10-24
小学教师转变工作作风01-04
教师观念转变、教学水平提高情况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