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剪纸艺术调查报告(精选11篇)
1.民间剪纸艺术调查报告 篇一
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时间
2009年2月6日—2009年2月8日
二.调查地点
陕西省咸阳市第一届中国民间花馍艺术节会场
三.调查对象
部分民间文艺家、参观市民
四.调查方法
随机采访
五.调查结论
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咸阳市人民政府、陕西省文化厅和陕西省英才组织委员会承办的第一届中国民间花馍艺术节于2月6日至8日在咸阳市举行。参加这次艺术节活动的有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甘肃、安徽、陕西省7省和中国民协以及陕西省的渭南、延安、铜川、汉中以及咸阳的13个县市区,共160多位民间艺术家。参与展销的花馍及艺术品共有400多种,其中:7省4市均有花馍品种和艺术品参与展销,咸阳市13个县市区每个县的花馍品种均在12个品种以上,民间艺术品均在5种以上。民间艺术品有:剪纸、布艺、布贴花、香包、刺绣、青铜工艺品、泥塑、黑陶、皮影、农民画、马勺脸谱、茶叶、古钱币、蛋壳工艺、土织布、乾州四宝、奇石、根雕、景泰蓝画、石刻、拓片、树脂工艺等40多个种类。
民间花馍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别在黄河流域各省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在咸阳素有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红白喜事送礼馍的习俗,无论是添子增寿,还是“女儿追节”都得将蒸好的各种造型、花色不一的花馍送给亲朋好友,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受赠者要以“回馍”的方式表达对赠送者的谢意。
“咸阳花馍”被誉为“中国绘画艺术的活化石”,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其造型生动夸张,制作精巧细腻,民俗气息浓郁。花馍又名面花、面塑、礼馍,花饰以花鸟鱼虫、蔬菜、水果等万物生灵为主,表达对祖先的祭祀、老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丰富内容。
在此次艺术节的会场里,我就民间传统文艺的生存现状、未来结局及其产业化发展前景等有关问题,随机对部分参观的市民和参展的民间文艺家进行了调查采访。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以下现象:
1.大部分市民在参观前并不了解晓各地区的传统民间文艺,甚至对自己家乡的传统文艺特产也知之甚少,只有个别特别喜爱传统文艺,平时关注和收集有关信息的市民(都为中老年),对展出的相关以内容很了解。
2.90%的被采访者认为民间传统文艺的现状堪忧,应受到重视和扶持,并支持将传统文艺产业化。同时,几乎所有的被采访者认为传统文艺的产业化前景良好。
3.对于各参展队所代表的传统文艺的继承方式,50%表示为家族继承,30%为收徒拜师模式,而剩下的20%则表示该传统文艺已濒临失传。
4.从事该传统文艺人员的年龄阶层75%为中老年,25%为青少年。
5.有60%的展区表示其参展的传统文艺已经产业化,如成立文化传播公司、个体门面经营等,其中有的已日趋成熟并初具规模,有的则刚刚起步处于摸索尝试阶段。其余40%未进行产业化的部分是由于不了解传统文艺产业化现状处于观望状态,部分则是由于关注度小、濒临绝迹而无法进行产业化。
6.对从传统文艺中取得经济效益的方式,一半属于自产自销,一般则是由某些专门的组织、公司或企业等从艺人手中收购进行组织营销。
7.已经把传统文艺产业化的民间艺人都对产业化现状十分满意,认为能够取得一定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并解决了部分农村甚至城市人员的就业问题。
8.大多数文化艺术制品已经是不仅仅只具有其传统的作用和意义,更多的是作为被人们收藏欣赏工艺品或是馈赠的纪念礼品。还有的如华州皮影,则是作为一种传统而又新奇的表演形式生存于世。
9.大部分的民间演艺人对其所从事的传统文艺并不抱悲观态度,而且坚定地认为该民间文化艺术所象征或代表的传统习俗仍然被人们认可和履行着。
通过以上现象,我发觉传统文艺的生存现状比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首先,社会关注度很高。本届艺术节是由民间组织和政府相关部门联合举办的,咸阳市副市长也在开幕式上讲话,说明政府关注度高;本次活动还吸引了国内众多媒体前来报道,说明了媒体关注度高。
其次,人们对传统文艺仍然具有相当浓厚的兴趣并希望其能够流传下去。活动期间,每天从各地前来参观的人员是络绎不绝,展厅里已经达到摩顶接踵,人挨人、人挤人的程度,甚至由于参观市民过多,组织单位不得不限制参观时间来控制人流。很多家长还专门带着孩子前来,让孩子接受传统文艺的熏陶。
最后,传统文化艺术逐渐规模化、产业化。产业化的现状及前景都被人们所看好。从前人们认为专门的民间艺人是填不饱肚子的,因而人们越来越不重视传统文艺。可现在由于产业化带来的经济收入,在我的调查中,已经有三分之二的民间艺人不再只是农闲或业余时间才从事该文艺活动,而是专职进行文艺创作和继承。并且,在民间艺人的队伍中,已开始出现部分刚毕业的青年学生,这说明了产业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得更多的年轻人也开始接受、认可并乐于从事有关传统文艺方面的工作。
由此,我得出结论,传统文化艺术由于国家和人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其生存现状较前些年已有明显好转,并有进行产业化的趋势,但还有很多传统文艺仍然濒临失传甚至绝迹,继承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总的来说,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已开始受到受到重视,但仍然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扶持。
通过此次调查,我感受到了民间民俗文化的巨大的魅力,但是也了解到在魅力的背后存在着很多无奈的景况。而造成这些无奈景况的原因主要为:
1.民间艺术生存空间日渐萎缩
2.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濒临失传甚至绝迹。大多数民间民间艺术处于自生自灭的“瘫痪”状态。
3.民间艺人的还存在一定的专业盲区,尽管技术已比较精湛,但艺术层面往往比较苍白,致使技与艺不能很好的融合,并且缺乏创新。
4.大量民间艺术的珍贵实物和资料惨遭损毁。
5.研究人员和经费短缺制约民俗文化保护
经过对有关人员的采访、浏览各种资料和深入的思考,我认为为了使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有更好的生存现状,使其更好的被继承和发展,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紧制订民间艺术保护规划。要着眼长远,立足实际,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思路,加紧制订民间艺术保护规划,真正把民间艺术资源建设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对一些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典型民间艺术,建立健全资料档案,列入《保护名录》,制定详细、操作性强的抢救保护方案,落实保护措施和经费,进行系统全面的保护。例如,我国于2002年启动了定位为“继承前人,造福今人,有益后人”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该工程通过召开专题工作会议,举办专业培训班(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广泛采取民意调查的方法,运用科学、规范、有序、权威的手段,分别从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文化普查入手,出版系列丛书,以达到向民间艺术向国家方针提供决策性指导的目的。
(二)加强民间艺术传承人队伍建设。对濒临失传、又具有重要价值的民间绝技、绝艺、绝活,要采取重点扶持政策,鼓励带徒授艺,使民间绝技后继有人,同时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尽快用录像、录音、文字、照片等方式,把民间艺术的资料留存下来;对长期从事优秀民间艺术制作、表演,形成风格、自成流派、有成就者,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推出民俗品牌性人物,譬如通过《百家讲坛》一类的文化传播平台,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成为大众的精神依托。要引导年轻人学习民间艺术,培养下一代传承人;要创造条件,促使民族民间艺术进学校、进课堂,在中小学倡导成立兴趣班,建立民间艺术传承、保护、研究的骨干队伍,促进各种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
(三)提供民间传统文化的坚强保障。要切实加强领导,成立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为民间艺术资源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大财政投入,设立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并列入每年财政预算,主要用于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普查、征集、保护、利用、人才培养及重要项目和传承人的扶持。同时,积极开拓多种筹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民间艺术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建立国有和民间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
(四)创造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在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同时,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保护与建设的关系,挖掘一批文化艺术资源,参与到旅游和经济活动中去,走边保护边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积极创新农村文化活动载体,经常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以及参与面广、影响深刻的节庆活动,引导这些活动之与民间艺术资源的发挥相结合,既满足群众“求美、求乐”的需求,又为民间艺术资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树立全民保护民间艺术的意识。文化的源头存在于民间,只有在民间这块丰富的土壤中,才能孕育出属于世界的宝贵财富。要从教育入手,从小抓起,渗透到每个层次的人群之中;积极宣传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从文化资源是一个地区软实力标志的高度,鼓励人们更多地了解民间艺术资源,进一步提高广大民众对抢救和保护民间艺术的认识,增强全民保护民间文化的自觉性,培养人们对民间文化的感情,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支持、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六)与时俱进,积极创新。由于世界文化的融合,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原本的基础上一成不变,而是需要发展与创新。一方面,可以
借鉴西方经验,恰当的融合一些世界文化,另一方面,要避免我们自己的民俗文化被吞噬的危机,做自己的东西。正如人们常说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最后,用采访中一位民间艺人告诉我的话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民间文化需要社会的参与和扶持,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的传统文化与艺术才能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才能蓬勃发展!
2.民间剪纸艺术调查报告 篇二
一、起源与传承
帷舞起源于何时,尚无历史资料确切记载,但据了解,该舞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支村。据老艺人孙同谦(1931年生)、姬文国(1930年生)、王开枝(女,1943年生)等口述:“听前辈们说,帷子的雏形要追溯到祭祀活动盛行的殷商时期,现在表演者手里的“帷”源于当时给死人送葬或占卜时用的“幡”。帷舞起源于大国争霸、王室衰微的春秋时期。有一次,五霸之首齐桓公带爱妃路过支村附近的“隆化社”,其爱妃生病并逝于此地,齐桓公伤心不已,下令为爱妃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最初的帷舞就起源于祭祀这位王妃的盛大的仪式中。”笔者在《汤阴县志》第一卷·地理志·古迹篇中得到了如下记载:“城东北隆化社,按图经昔日齐桓公娶卫女为妾,道卒于此招魂葬之,今有墓存,周围二百步,高一丈。”故此推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帷舞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据老艺人张雨成(1931年生)、杨德(1934年生)、孙芳献(1943年生)等介绍,战国时期,支村处于赵、卫、齐三国边陲,当时各国争霸,战争不断,每国军队经常带兵操练,加强防范。他们排兵布阵、操练众兵的方法启发了当地群众的智慧,人们把纪念爱妃的活动用于模仿军队的操练与行军上,对帷子的颜色款式进行了改良,并以统一的步伐、多变的队形、强大的场面庆贺战争的胜利。随着人们对节气和气候的深入了解,艺人们又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气候通过人数、分组等进行展现。到了明代中叶,封建迷信盛行,人们为了来年的风调雨顺、平安兴旺,纷纷建立庙宇,求神拜佛,并在帷子头的带领下,借助帷舞进行祭神活动。后来,艺人们又将它发展为乡民求神拜庙、欢庆节日的娱乐活动。支村群众每逢农历二月十五当地“奶奶庙”大会时,都要自制帷子进行帷舞的表演,以表达自己向往幸福生活的心愿。
此外,帷子社昔日也相当辉煌。据艺人们讲:“当时本地有唱戏组织的“戏社”、敬神组织的“香火社”、帷舞组织的“帷子社”等团社,其中数“帷子社”规模最大,拥有土地好几百亩,并安排专人管理;每四年年满,帷子社把几年来积存之财物,统统耗费于四年一次的帷舞活动中,然后轮换下届社主,如此反复,推动着帷舞不断发展、完善和壮大。
19世纪30年代,因日本侵华战争帷舞被迫中断。为了抢救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八十年代中叶,在为数不多在世老艺人的具体指导下,当地人重新扎起了帷子、训练了帷子手,恢复了演出并一直延续至今。
二、艺术特点分析
(一)表演特点
帷舞的表演阵势大、使人震撼。身披古装战袍的七十二名演员,手持自制的“帷子”,通过奔跑组成各种图形、字型,生动地再现了古时带兵打仗、攻城破阵的场面和佛教寺院、衙门升堂等的画面。演出开始时,在隆隆的炮声中,先由二名衙役装扮的演员敲击大锣进行开道;而后,两名骑着骏马,手持执令旗的演员,来往奔驰,开辟场地;接着两名手持木雕龙头和十二名手拿彩旗的演员,带领着由鼓、号、大扇、铙、小叉、锣等九种乐器组成的41人的民间乐队,在打击乐伴奏下进入场内,并分列两旁;接着在轰鸣的鼓乐声中,“三蓬”七十二人手持用黑、红染料染成两色的帷杆的帷子,在两名帷子头的带领下,奔腾入场;当所有人员进场完毕后,民乐队便奏起鼓乐,手舞足蹈,烘托气氛;然后帷子队高举道具,快速有序地跑成各种阵势图案,阵图主要以戏曲、八卦阵名、阵型形状命名。每一种阵图形成后,全体不动,三声炮响后,迅速按原路线恢复原队形;等总帷子头挥动令旗,大家又在两名帷子头的带领下演化为另一种阵势……此外,随舞队进场的还有充满皇家威严的满朝銮驾和诙谐的七品芝麻官和衙役的表演;表演尾声,队伍整合成方块儿队,一杆红色三角大旗来回摇摆,预示演出结束。每次演出,所跑阵图及数量、演出时间都由总帷子头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二)舞蹈动作及内容特点
帷舞的动作较少,以屈膝微蹲的“小跑步”为主,并以“跑”的动作贯穿表演始终,快速有力的奔跑极好的衬托了舞蹈盛大的表演气氛,使舞蹈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帷舞蕴含着深刻的内容。第一、行兵布阵。统一的服装、统一的道具、快速统一的跑步步伐、渲染的鼓锣、飘飘的令旗、轰隆隆的土炮、快马加鞭的骑士、多变的阵图和强大震撼的场面,能把你带回到军队行兵打仗的战争年代去,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第二、表示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气候。与此相应,“跑帷子”就用“三蓬”(即三组)二十四人,共七十二人组成舞队,如顺利跑完帷子,表示一年吉利。民间有帷舞具有神威法力,可消灾、除难的说法;三、表现宗教信仰。人们通过帷舞祈求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因此帷舞是当地人祭神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三)服饰道具特点
帷舞中的服装以黑、红、黄三色为主,服饰简单大方。帷子手身着相同款式、黑黄红三色的古代战士服装;总帷子头身着太极八卦的黑白两色宽长衫,头戴黑色巫师帽,手拿指挥令旗;民间乐队身着鲜艳的中式民族盘扣衣衫,头戴绒球头饰;七品县令则身着官服,头戴官帽,着滑稽戏曲丑角妆。
帷舞中主要的道具-帷子,制作精美,是村里各家各户动手制作的。帷子由帷子心、帷子帽、帷杆、铜铃、彩带、飘带等部分组成。一根六尺长的笔直的竹杆(即帷杆)上套近一尺长、四寸宽的圆形带轴心铁柱,通称“帷子心”;用木料手工雕就六个神采逼真的龙头,配以六个参半的童男童女,统称“帷子帽”;帷子帽套在帷子心上,帷身中间配以六个布艺童男童女,并以防风圈固定;整身由铜铃、六条绣有十二生肖的各色飘带和六条彩带进行有规则装饰,由此构成了精美绝伦的“帷子”。六个龙头如腾云驾雾般聘驰长空,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不屈民族魂;各种装饰彩带如龙口吐丝,再配以哗哗作响的铜铃和十二生肖刺绣,构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
帷舞表演中那充满威严的銮驾、做工考究的令旗、到处奔驰的骏马和来回飘扬的彩旗等都令人过目难忘。
(四)音乐特点
帷舞本身没有特定的音乐伴奏,无专门的伴奏乐队。伴奏一是来自于舞队中的民间打击乐队,节奏整齐有力,声音低沉浑厚,粗旷豪迈,为帷舞烘托了气氛。二是来自于帷子手道具-帷子上装饰的铜铃。帷子手每跑动一步,帷子就发出哗哗的响声,配合着表演者整齐规律的跑动步伐,别有一番情趣。
三、存活现状调查
帷舞目前成了仅流存于汤阴县古贤乡支村、白营乡西隆化村两地的稀有艺术。当今帷子社中有影响的“社头”、“帷子头”、“鼓头”、“旗头”、“銮驾头”及銮驾制作等主要传人仅有十几位,年龄最大的九十多岁,大多也已七八十岁。村里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口头直接传承的方式进行传承,故一些老艺人的离世,导致“阵图谱”散失,原来一百多种阵型仅存近三十种,损失惨重,令人叹息。
由于村里男人到城市谋生,原来全部男性参加的帷舞,变动为以女性参加为主的局面;而留守女人除种地外,平时还要赡养老人,照顾儿女,家务事繁多,业余时间受限,传承受到影响。
此外,帷舞的演出次数较少。仅本村“奶奶庙大会”就需积蓄力量、酝酿四年才能组织一次。舞蹈长期以来一直无专项活动经费,演出及平时排练支出主要以各村村委会拨付为主,发展中的经费短缺问题凸显。
四、结语
“跑帷子”是安阳民间舞蹈的杰出代表,它别具一格的艺术特点,充分展现了安阳民间舞蹈的独特魅力。研究“跑帷子”对于安阳及中国民间舞蹈建设,对于探究安阳乃至中原的民俗文化,对于唤起有关方面对当今安阳民间舞存活现状的关注和重视,对于探讨继承和保护民间舞蹈文化遗产有效途径等无非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汤阴县志编撰委员会.汤阴县志(第一卷).1956.
3.陇东民间剪纸艺术表征 篇三
陇东处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之中,这里交通相对封闭,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较好的保留原始思维的认知方式。陇东先民们把他们古拙质朴的民风和勤劳的精神融入到剪纸创作之中,运用原生态的创作思维方法,创造出独特的剪纸艺术形式,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二、陇东民间剪纸在传统民俗中的运用
民间剪纸能够经历漫长的历史演进而不失其淳朴与清新的艺术气息,与中国农村社会文化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陇东剪纸依附民俗生活,与民俗相结合,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并得到广泛的流传。陇东剪纸是陇东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最直接、最原始的材料,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陇东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为陇东的剪纸艺术展示和发展提供了生命舞台。
1、陇东婚庆剪纸
婚姻是男女双方以终身共同生活为目的的两性结合,婚庆是一个人生命历程最庄严的仪式之一。陇东百姓在婚庆中常用喜花剪纸装点环境,装饰各种器物、日用品及室内陈设,如将剪纸摆衬在茶具、皂盒、面盆、梳妆镜、被褥、窗户上。喜花剪纸纹样多是表达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等寓意,如龙凤、鸳鸯、喜鹊、莲花、牡丹等。喜花剪纸色彩多为大红,体现强烈的喜气氛围,构图布局有单独纹样、连续纹样、团花剪纸等,有些还采用“花中套花”的方法,尽现了男女婚姻生活的祥瑞文化内涵。陇东喜花剪纸常见的题材有《凤凰戏牡丹》、《百籽石榴图》、《龙凤呈祥》、《连生贵子》、《麒麟送子》、《鱼儿钻莲》等,都是用比喻、象征、等表现方法揭示婚庆主题。
在陇东婚庆中必须张贴“双喜”剪纸,这种喜花剪纸有多种图样,双喜字周围的装饰图案也丰富多彩。喜花的剪刻很有讲究,一般要求必须请附近村庄有名气的剪纸能手来剪,剪喜花的老人必须是夫妻健在,子孙满堂,只有这样新郎新娘才能福寿齐全,白头偕老。
陇东传统婚庆剪纸有着深刻的寓意,如在《龙凤呈祥》中,龙和凤各居一半, 龙是升龙,张口旋身,回首望凤,凤展翅翘尾,举目望龙,一派祥和之气。龙和凤的互相交融,寓意新婚的男女团圆美满、相濡以沫。在《麒麟送子》中,麒麟是仁兽,是吉祥的象征,能为人们带来子嗣,陇东百姓将它作为喜花贴在洞房,有祝福、祈祷多种功能,祈求早生贵子,预示子孙满堂。
2、陇东春节剪纸
在陇东节庆民俗剪纸中,春节剪纸最有代表性。新春佳节,老百姓都喜欢在窗户上贴各式各样的窗花剪纸,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陇东窗花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消费者和创造者多为劳动人民,所以很多的内容都表现农耕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窗花剪纸以其特有的概括性和夸张的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红火火、喜气洋洋。
陇东传统的农耕方式,使他们把节令看得特别重要,自然生产的方式逐渐转化为生活习俗,形成节令交替的民间习俗活动,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艺术创造。在这种风俗活动中充满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春节是以年为周期的生活的开始,百姓们企盼新的一年有个好的收成。因此,每到春节时,陇东人们都会在家里贴上《吉庆有余》、《连年有余》、《金玉满堂》等剪纸。
3、陇东寿辰剪纸
陇东寿辰剪纸又称为寿花,是用于庆祝老人生日的剪纸。寿花剪纸题材大多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大量的采用传统纹样和吉祥图案。陇东人民用这些寿花剪纸象征老人长寿、多福。陇东寿花剪纸常见的题材有《五福捧寿》、《松鹤延年》、《六合同春》等。如剪纸《六合同春》中,“六合”指天地四方,天下皆春,万物欣欣向荣之意,剪纸图案常采用一只仙鹤停落在一棵松树枝头,松树下面站立一只梅花鹿,民间运用谐音的手法,将“鹿鹤”谐音“六和”,“松树”象征着“长青”,以此寓意老人健康长寿。
三、陇东民间剪纸的艺术特色
在全国各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中,陇东民间剪纸独具一格。陇东民间剪纸较好的保留了原始艺术的精神力量,具有鲜明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彰显着劳动人民浑朴天真的本性。陇东剪纸艺术深深植根于黄土文明之中,在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人文环境、汉民族与少数游牧民族的共居共融中,孕育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气质。陇东劳动人民性格粗犷、淳朴,由他们创作出来的剪纸是最朴素、最自由、最有生命力的艺术,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信息,形成我国最具地域风情的剪纸艺术之一。
1、陇东剪纸浓郁的乡土气息
陇东剪纸来源于生活,讲究生活情趣,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的艺术结晶。在这里,民间剪纸作者大多是农村妇女,消费者也大多是劳动群众,他们用剪纸来表达精神,抒发情感,剪纸是他们内心的需要,他们剪出的作品就是他们的心愿,就是他们的理想生活,也是广大老百姓的内心诉求。
劳动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艰辛,于是借助剪纸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在陇东民间剪纸艺术中,以现实生活为主题,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剪纸,生儿育女、喜怒哀乐、吃喝劳作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如《老汉抽烟》、《收工》、《串门》、《回娘家》、《喂猪》等剪纸,通过现实生活情景,表现出陇东老百姓那种朴实无华的生活,在刻画上不求形似,注重细节表现,人物的每个动态和神韵,都出神入化,美不胜收,作品深深触及人们的心灵。
2、陇东剪纸民间审美意识
剪纸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陇东民间剪纸是按照劳动人民的情感和愿望进行创作,作品充满理想和浪漫色彩,承袭了汉代以来的将艺术形象理想化的处理手法,具有鲜明的民间审美意识。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形成了艺术上的独特语言。陇东民间剪纸作品在承载民俗作用之外,还极力彰显自身存在的价值,即独立的民间审美特性。一幅剪纸作品,不论用于何种场合,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都倾注自己的审美感情,并得到民间的广泛认可,这就有陇东剪纸存在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结语
陇东民间剪纸较好的继承了民间艺术传统,传承了民间剪纸本源文化意识,形成古拙质朴、粗犷奔放、简单明快的艺术风格,是陇东劳动人民感情、气质直接而真实的反映,是研究陇东黄土高原文化活的文物。
[1]李建荣.庆阳——中国剪纸的艺术重地[J].甘肃省陇东学院,2010.10
[2]李云峰.陇东民间剪纸艺术特质[J].文艺研究,2009.05
[3]郑潇.民间剪纸的艺术特点与当代价值[J].民俗民艺,2011.07
4.民间美术之-----剪纸艺术 篇四
一、剪纸教学活动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
1、剪纸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身体发育。剪纸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在幼儿阶段,培养孩子的生活情趣,让孩子在剪纸活动中锻炼大脑、五官、四肢的协调能力。在剪纸活动中,幼儿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动脑,始终专心致志的参与活动,这样就可以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幼儿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对剪纸活动充满兴趣。剪纸可以充分锻炼幼儿双手的灵活性,促进幼儿身体发育。
2、剪纸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剪纸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剪纸极具文学性和艺术性。剪纸是中国几千年优秀文明的直观体现。民间剪纸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幼儿阶段提倡剪纸教育活动,符合我国教育宗旨。幼儿园进行剪纸活动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让儿童在剪纸活动中体会中国文化艺术的纯美。幼儿在亲自动手的同时,教师要进行生动活泼的有效讲解,让古老文明的光辉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深刻印象。
3、剪纸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美术教育。幼儿园美术教育包含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是绘画教学,一个是剪纸教学。我国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理念落后陈旧,灌输式教学带来很多误区,阻碍了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剪纸教学是教师和孩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运用灵活的指导方法,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在幼儿美术教学方面,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至关重要,剪纸教学是培养幼儿兴趣最好的方式。剪纸教学让幼儿美术学习变得丰富多彩,幼儿用自己的努力换来丰厚的成果,剪纸作品的形成可以从根本上增强幼儿的成就感。
5.民间剪纸艺术调查报告 篇五
剪纸是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开设“剪纸”这门校本课程,是为了弘扬民族艺术瑰宝,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艺术,继承与发扬民间艺术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我校根据教师教学特点,确定由一名经验丰富并具有“剪纸”特长的教师担任校本课程(剪纸)教学任务。首先,我校召开学校专题会议,集中研究有关开设剪纸校本课程的事宜,会上确立了如何研发教材、确立教学计划、制定剪纸校本课程教学的实施方案。成立了由专家、校领导、教师组成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同时,聘请铁力市群众艺术馆的专家范宝峰、仇利民为校本课程开发顾问,学校领导负责组织落实、教师具体实施。
经过校领导的关注和业务部门的指导及广大教师的集思广益,最后达成共识,我校的剪纸课程以我国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与小学美术教育的整合为切入点,拓宽传统剪纸审美文化和表现内容,构建适合我校学生的剪纸活动体系,通过剪纸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主要以课程理论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剪纸教学活动。学校主要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强调剪纸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参与,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
“让每个孩子受教育,受良好的教育”,这是我校的办学理念,为使我校办学理念得到落实,依法让每个孩子接受教育,努力办百姓满意的教育。首先,我校从校本课程(剪纸)的教学内容人手,逐步形成具有我校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剪纸)教学框架。只有当教学内容系统地加以传授时,学生才能按照教学目标有效地展开学习,获得完整的知识,学生才能得到艺术和情感的熏陶,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校将传统民间剪纸与小学美术教育进行了整合,在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目标下追求民间剪纸艺术的精髓,吸收和借鉴民间剪纸的语言风格、造型手法和表现技法等基础上融入我校美术教育的方法和价值目标,拓宽我校剪纸活动内容,充分体现我校的办学思想,为我校的品牌夯实基础。脚踏实地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实施素质教育,最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通过对民间剪纸艺术特点,学生认知接受能力和课程本身严密的体系以及教育的价值等分析,我们对剪纸活动内容进行了系统编排和反复实验研究。在经过多次筛选与修改、完善的基础上,最终设计了“剪纸”课程内容框架,即“三层一体”框架。“三层”指剪纸的主题性层面、剪纸知识技能层面、学生自身发展层面;“一体”指剪纸课程教学的指导纲要。在这个内容框架的指导下,我们设计了不同阶段的剪纸教学内容,让学生亲近自然、体验生活、认识自我、了解周围世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我校“剪纸”教学一直力求改变课堂教学中单一的剪纸学科知识框架,探索灵活多样、富有实效的剪纸教学方法,在此问题上依据我校“面向农村,提高国民素质,人人有学上,人人上好学”的办学思路,研究制定了适合我校发展的剪纸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型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型教学方法、学生创合型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型教学方法主要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讲授、动手演示、展现等方法。互动型教学方法是指借助师生对话等活动,共同来解决问题。创合型教学方法是通过协作让学生接受教育,让学生用自身原有的知识与能力创造性地确定表现主题,根据主题选择素材,将图案剪纸化,学生分工合作,完成作品。协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升了学习效率与学习动机,掌握剪纸知识与技能。
评价是对“剪纸”校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学校论证“剪纸”校本课程实施的具体情况、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开设校本课程的价值所在。教师掌握教学计划和目标的实现情况,同时也能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学生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认识自我,促进学习。对学生剪纸作品的评价,我们不仅要求教师重视课堂展评、作业批改而且积极创设条件,加强课外展评和比赛。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设一个剪纸长廊,定期在校园橱窗里、走廊、教室、办公室里悬挂学生的剪纸作品,让校园里的一面面墙壁“说话”。每学期我们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剪纸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剪纸交流、展示的舞台,这种做法既显示了学生的剪纸才能,给学生作品进行肯定和激励的评价,更使学生对剪纸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满足了学生体验成果的快乐。
五年来,我校培养了众多的剪纸人才,剪纸作品多次参加伊春市美术协会、伊春市森林节、伊春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铁力市文体局、铁力市群众艺术馆、铁力市教育局的各类书画大赛,先后有280多人次分别获得金、银、铜奖。2008年11月9日,在国家电网公司捐赠百所希望小学竣工仪式上,我校赠送剪纸作品三幅;2008年11月29日,在伊春市校本研修现场会上,我们赠送给伊春市教育局四幅剪纸作品。同时受到了省青基会、团省委、团市委、伊春市教育局领导的肯定和好评。今年在铁力市工会组织的为玉树捐款义卖活动中,我校展出的“五十六个民族”系列剪纸作品,为活动增添了亮点。在铁力市教育系统第三届师生艺术节活动中,我校展出的剪纸作品在参观群众中产生强烈反响,文艺演出中我校推出的舞蹈《剪纸妞妞》演绎了学生在学习剪纸中的快乐。
6.民间剪纸艺术调查报告 篇六
摘要:民间剪纸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艺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民间艺术文化的源头。剪纸艺术无论是在传统的民俗活动当中,还是在现代的设计当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民族美丽的阐释,也是地域风情以及情感内涵的重要展现手法。与此同时,随着服装行业的不断发展,剪纸艺术在服装设计当中的应用也是越来越广泛。本文就将对剪纸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探究,对剪纸艺术具有的文化内涵以及特色进行相应的总结,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有机地结合,激发出新的创作灵感。此外还将对制作的工艺以及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对未来的服装设计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发挥传统艺术的优势。
关键词:民间剪纸艺术;服装设计;运用研究
引言
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从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随着纸张的发明,剪纸艺术也逐渐地发展和壮大起来了。其实在古代,剪纸艺术就已经被人们运用到了服饰的设计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服装设计师们逐渐地将剪纸艺术与服装设计进行更加和谐的融合,将服装设计的理念与剪纸元素进行了巧妙的结合,既体现了东方的韵味,也展现了时尚的魅力,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使得全球的人们都能够感受到中国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服装设计当中,对剪纸艺术进行应用应当注意对剪纸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掌握,然后才能按照现代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和创新,这样才能在服装中传递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一、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剪纸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在中国进行广泛的影响和深远的传播,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现在不仅是中国的设计师将剪纸艺术应用到自己的服装设计当中,外国的设计师也将目光放到了中国剪纸这项传统的工艺上面,从中获得灵感。中国的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最初是中国妇女在绣花的基础上得到的启发,然后作为一种窗户或者房门[1]的喜庆装饰而存在的。这些剪纸图案的内容非常广泛,形象也大多生动活泼,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剪纸艺术虽然不是人人都会,但是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被传承了下来,在现代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二、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和风格在设计创作中的传承应用
(一)民间剪纸艺术的构图在设计创作中的传承运用
剪纸艺术是一种语言符号,它能够将某一类造型进行突出表现,从而体现出被表现对象的独特美感。我们都应该知道,在进行剪纸的过程中用到的都是平面的纸张,所以最为基础的特点就是点、线、面之间的配合。剪纸艺术并不能把复杂的画面和光影效果[2]进行表现,但是它却在空间和时间的比例关系上呈现出了别样的魅力,对称和均衡构造出了中华之美。剪纸艺术在构图上采用的基本上是平视或者组合的沟通,这样即使是在一个平面之内,也能展现出二位空间的立体美感。由于剪纸艺术中应用的多为线条,所以反而使画面得到了精简,重点更为突出,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应用到服装设计当中时,就是将这种平面构图的方法应用其中,各个图案之间没有重叠,没有章法,却能够体现出一种随意之美。中国民间的剪纸艺术融合了绘画艺术当中写实、写意以及审美装饰三种主要的艺术手段。使平面的构图更加具有造型的美感。中国民间的剪纸艺术的创作来源主要是日常的生活,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对生活、自然的感悟,是一种抒发内心情感的主要方式。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丰富的想象使得自然物象以及人物形象适用于服装的装饰,不断地进行夸张和变形,镂空花纹的使用更是能使这种随意、夸张的风格增添一种别样的韵味。剪纸艺术的构图非常的饱满,线条流畅,局部精美细致。而对称的格局是我国服装艺术造型当中应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形式,对称的格局能够给人以严肃、稳重、端庄之感,低调奢华。中国的剪纸艺术更有一种意象之美,是中国人民感觉与情感的具体体现。所以中国剪纸的图案当中不仅有大自然中常见的动植物,还有中国人意想出来的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图像,比如龙、凤等。在现代的服装设计中,对这种剪纸的意象加以应用,所体现出来的就是极具中国代表性的服装。
(二)民间剪纸艺术的技法在设计创作中的传承运用
中国的剪纸艺术是多年来人们心血的结晶,技法也有许多样,主要是剪、刻、印染、镂空[3]等方式。剪纸艺术应用在服装设计当中,就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创作,也是一种生活的创新。我们在进行服装设计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将剪纸艺术当中的技法全部地应用到其中,而是应该结合服装布料的特点,采用其中几种技法进行设计。其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技法就是印染技术,这种技术方法应用起来比较直接,就是将带有剪纸图案的花纹直接印到服装上去。这种印染技法的牢固性强,投入的成本也不是很高,但是在一些方面具有局限性。其次就是剪纸的拼贴技法,在服装设计当中,主要就是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拼接,然后组成衣、裙等。拼贴的技法使得服装更加具有层次感,也更加的厚重。如果我们在进行拼接的时候还注意使用正反的色差,还能够使图案更加的交叠,吸引人的注意,更加具有创新性。最后就是镂空的技法,这种技法是与篆刻相互结合的,主要就是利用阳刻和阴刻的方式形成镂空的花纹。在服装设计当中应用镂空的技法能够给人以性感、前卫的效果。既不过分的暴露,还能够体现出设计者的文化内涵。
(三)民间剪纸艺术图案在设计创作中的传承运用
剪纸艺术的图案设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受到不同历史朝代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图案的形象也大不相同。但是剪纸艺术当中的图案基本上都是对当地民俗、礼仪以及神话故事的展现。在服装设计当中剪纸图案大多应用于装饰物,比如在服装的前胸、后背、领口[4]等处,应用到的技法也包括我们上文提到过的镂空、印染、拼贴等。首先,我们对剪纸图案的纹样运用进行分析。在现代的社会当中,服装的款式变化十分复杂,剪纸图案的应用能够使服装看起来更加协调。尤其是在女性的服装当中,纹样更为丰富,制作得也更为精细。主要的纹样包括衣服的花边,裙摆的花边[5]以及鞋子的花边等。值得注意的`是,各种纹样其实都有自身独特的风格魅力,所以服饰的款式应该尽量地满足服装设计的整体风格,不同的服装要有不同的图案与之相匹配。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如果设计的服装是一套童装,那么我们就应该选择一些比较卡通的剪纸形象,而且不宜复杂,越简单越好。如果是结婚用的礼服就应该含有祝福的图案。其次,我们对剪纸图案的颜色运用进行分析。一般剪纸艺术都应用在颜色比较单一的服装上面,因为这样可以丰富服装的颜色。但是我们在采用剪纸艺术时也应该注意剪纸颜色与服装本身色彩之间的搭配,强烈的色彩对比关系可以强化图案的视觉效果,使主题更加的鲜明,突出。其实剪纸艺术不仅可以放在衣服的主体位置,也可以运用到衣服的配饰上面,产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最后,就是剪纸图案的直接附加。但是附加的方法主要取决于衣服的面料。如果是比较轻薄的面料就可以采用印染的方法将剪纸图案附加上去,这样设计出来的服装更加的娟秀、柔和。如果是一些比较厚重的呢绒面料,[6]那么我们就可以直接采用拼贴的方式进行附加,这样就会给服装增加一种立体而豪放的效果。随着人类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造面料涌入市场,结合不同的剪纸艺术风格,可以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民间剪纸艺术的色彩在设计创作中的传承运用
剪纸艺术的色彩既有单一色也有繁杂的彩色,但是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不会使用较为复杂的颜色在同一件服装上,因为较多的色彩反而会掩盖了服装本身的设计手法以及面料的效果。所以色彩的使用最好是使用对比的效果,这样能够使颜色之间更为突出,但是这种对比最好也是只有一种对比,其他的对比效果可以视情况进行减弱。除了对比效果的用色,我们还可以在设计创作中运用同类色的搭配,但是这种搭配的用量不能过多,做好就是在装饰物中进行应用。近似色的搭配[7]则是比较常见的,近似色能够给人以一种温暖的感觉。当然除了配色,剪纸艺术本身的图案就已经做够了,所以可以用我们上文提到过的镂空来进行设计。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考虑到时尚流行的色系,因为受周围多种事物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观正在不断地改变,对于时尚色彩的追求也是大有不同,所以我们在进行剪纸艺术服装设计的过程当中,也不能够一直地守着旧的色彩搭配传统,也应该不断地进行创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这样才能够不断地促进我国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也使得我们的传统剪纸艺术得以不断地传承下去。
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的,将文化与商品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个性化的全球消费理念,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剪纸艺术当中蕴涵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剪纸所展现出来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灵感。虽然剪纸艺术早就已经应用在我国的服装设计当中,但是运用得还不是非常的合理,我们应该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基础之上,不断地进行创新。我们可以将剪纸艺术的精华提取出来,从剪纸的色彩、构图、图案以及技术等方面进行延伸,与服装设计当中的美学思想进行有机的结合,找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之间的共鸣,促进剪纸艺术与服装设计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娜.剪纸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J].纺织导报,(01).
[2]彭茈歆,彭幼航.浅谈剪纸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4).
[3]张弢.剪纸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J].才智,(22).
[4]雷兴武.剪纸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04).
[5]宋芳,宋科新.德州剪纸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J].音乐大观,2013(05).
[6]刘昊鹭,刘伟,莫冬,等.剪纸艺术对服装设计的启示[J].辽宁丝绸,2015(02).
7.民间艺术——皮影艺术浅析 篇七
关键词:皮影艺术,发展,造型特点
中国的皮影艺术, 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于与戏曲艺术巧妙结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面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近代以来,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冲击, 包括皮影在内的传统民间艺术受到极大的影响。在民国后期, 影戏明显呈衰颓之势。如何使皮影艺术得到保存和发展, 让皮影艺术在现在社会里精彩的存在——把皮影艺术的精髓运用到现代设计中, 使其得到发展和流传。
一、皮影艺术概述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 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 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 故称之为皮影戏。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演出时由5人组成, 表演者包括主唱的“前声”, 兼打大鼓弹月琴;负责敲锣、打碗碗、打梆子的“坐槽”;负责操纵皮影的“签手”;负责拉板胡、长号和配合签手的“下档”以及负责拉二弦琴和吹唢呐的“上档”。演出设备比较轻便、唱腔丰富多变、表演精彩激烈。一班5人一组, 推车一推, 背篓一背就可以外出演出。
从地域上说, 根据史记和近代民间皮影艺术流传的状况, 可以推断和证实皮影艺术起源于我过的陕西 (华县皮影是中国一切戏曲艺术的总源头, 中国皮影的国际正式名称叫“华剧”, 即华县皮影戏曲之意) , 而成熟于秦豫, 繁盛于河北。从时间上说, 根据已故文学家孙楷第先生考据, 皮影戏始于唐代中晚期的五代时期 (公元七世纪——八世纪) 。当时是为佛教宣示轮回报应的复发报应的佛法服务的。在寺院中俗讲僧在超度亡灵时, 用影人作为死者的灵魂。到宋代时与当时流行的说唱艺术结合, 称为当时兴盛的市井文艺中的一种。到元代统治者把皮影戏作为宫廷和军中的娱乐, 成吉思汗大军远征亚欧大陆的广大地区, 中国皮影戏爷被传入波斯等阿拉伯国家, 后有传入土耳其。明代皮影戏在都市和市井继续流行, 到清代末期, 20世纪初期, 皮影戏在我国广大地区传播开来, 并形成不同的地域风格。
解放后, 全国保留下来的皮影艺人, 在国家的支持下曾得到发展, 但到来文化大革命时期, “破四旧”时使得噩运再次降临到皮影艺术的世界, 对皮影艺术的打击至极。在此期间, 大量的藏于民间的皮影玉树珍品被焚烧, 甚至使皮影艺术流传断代。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06年5月20日,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 湖北省云梦皮影艺术团和山东省泰安市范正安皮影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2011年, 申请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在现代新的娱乐形式的冲击下, 皮影戏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 要走出这一现象扭转困境, 唯一的出路就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大胆改革创新, 使其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 才可以使其走出低谷, 重现往日风采, 成为人民喜闻乐见的享受艺术。现在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 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
二、皮影艺术的特征分析
皮影造型质朴单纯, 富于装饰性, 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 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 有势有韵, 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 又适当留实, 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 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 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 简练而不空洞。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 而且整体配合也美, 既充实又生动, 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在中国, 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 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 艺术手段, 对电影的发明和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先导作用。
皮影造型独特, 它巧用点、线、面的完美结合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生动形象, 夸张幽默的人物造型。
1、造型平面化
皮影的制作方式和表演方式已经决定了其在造型平面化的特征, 对于人物的设计, 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者七分脸的平面形象, 而没有正面。如桌椅板凳等物, 为追求立体感, 而显示三大面的俯视处理。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 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 是利用影子的转动来进行, 平面化的影子使得在制作时不需要做立体的造型。
2、造型艺术化
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人物的造型设计, 通过线条的镂空发进行镂空雕刻, 将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都表现的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浪漫。鬼怪之类的造型, 民间艺人通过丰富的艺术想象, 是其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神奇多变。如孙悟空、猪八戒等形象, 采取拟人的手法, 制作为兽面人身。
3、造型卡通化
皮影艺术被称之为“世界上最早的电影艺术”, 是现代卡通艺术的“鼻祖”。皮影艺术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上臂、两脚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 经人幕后操作就能够做动态的表演。人体的比例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 这样有利于表演效果。与现代人们观看的卡通人物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
4、造型戏曲化
皮影人物的造型, 是根据戏曲中生、旦、净、末、丑的形象设计而成的。人物的刚柔美丑与善恶忠奸, 都是通过人物造型的脸谱和行头表现的淋漓尽致。例如:皮影人物的嘴巴有开合之别。生旦皮影人物均为抿口形象, 凸额尖鼻下朱唇一点, 若有若无, 颇为生动靓丽。皮影戏人物做戏时小口似动非动, 以实为虚。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微妙的说唱联想。
皮影除了人物造型以外, 还有龙凤禽兽、花树虫鱼、山石门景、亭台殿阁、军帐兵器、陈设用具, 车船马轿、城桥塔寺等等, 其造型都与皮影人物相谐调, 无不透着鲜明的皮影艺术特色。皮影艺术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珍宝, 它在造型的设计上面有着独到的艺术魅力, 更有着无限的艺术潜力。
参考文献
[1]沈眠.中国传统皮影[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35-41.[1]沈眠.中国传统皮影[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35-41.
[2]卢强, 杜静.清代民间皮影的制作工艺与艺术价值初探[J].今日南国, 2008:136-137.[2]卢强, 杜静.清代民间皮影的制作工艺与艺术价值初探[J].今日南国, 2008:136-137.
8.浅谈豫西民间剪纸艺术 篇八
豫西的民俗剪纸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是农民为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而传承、发展下来的一种优美的艺术形式,其普及程度已到家家户户,随民俗节日的更迭而常换常新。红红绿绿的剪纸,喜庆、吉祥的内涵,使得黄土塬上处處五彩缤纷、姹紫嫣红,使生活在黄土窝窝里的人们充满生气,精神焕发。
豫西剪纸,是指流传于河南省晋豫大峡谷以南,南阳盆地以北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 该地区由于境内多山地、丘陵以及黄土塬,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对于剪纸文化的保存起到了重要作用;与山西、陕西两个剪纸大省相邻,相同的情趣、审美观,使得三地对于剪纸文化的保存具有共通性。豫西是河南剪纸最为集中、成就最高的地区。豫西剪纸色彩丰富,本色剪纸、套色剪纸、染色剪纸,一应俱全。
一、剪纸历史悠久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6世纪。中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其风格流派各异,有蔚县剪纸、陇东剪纸、高密剪纸、山西民间剪纸、福建民间剪纸、安塞剪纸等。不同的剪纸受各自地域文化的影响,审美情趣和感情表达方式都不甚相同。我国南方的剪纸,具有精雕细刻、玲珑剔透的特点。北方的剪纸,大多粗犷豪放、质朴夸张。而豫西剪纸,明显带有中原文化的风格,构图简洁,厚重凝炼,内涵丰富,黑白对比反差大。在河南各地,都有用剪纸美化生活、装饰房屋的习惯,自然各地都有妙手生花的剪纸高手。然而最集中、最普遍、最典型的要数豫西灵宝、卢氏、陕县、洛宁、新安等县。在这里,上至80老妪,下到未诸世事的娃娃都会剪纸。
豫西剪纸作为民间剪纸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流派,在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据史书记载,南宋周密的《志雅堂朵钞》中,就有一段是描写汴梁城里出售剪纸的盛况:“昔京都大街,有剪花样者……一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独擅一时之誉。”由此看来,早在宋代,剪纸就已在河南民间广泛流行,还出现了以此为生的剪纸艺人,而且技艺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人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有其道理的。由于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及民间剪纸某些体裁样式作品的相对稳定,使今天的民间剪纸中仍保留着我国古代文化的不同层次,我们得以从其中领略民族艺术初始期的神秘、上升期的雄浑和成熟期的神韵,从劳动者的创造中获取历史的启迪。
二、豫西民间剪纸与民俗关系密切
剪纸是民俗文化的一种载体,生长在民间的土壤里,与活态的民间生活相互影响,经久不衰。豫西民间剪纸艺术作为民俗的载体,也依然存在和盛行在生活中。这里的剪纸艺人运用剪刀和纸,凭着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进行不拘一格的自由创作,对物象的点、线、面进行写实、比喻、夸张等处理。一般是在农历春节、二月二、二月三、端阳节等民间节日,其中以春节为最盛,每当新春佳节之际,村村寨寨、家家户户都用五彩剪纸把屋里屋外,院落街头装饰得五彩缤纷,热闹非凡,喜庆异常。除节庆以外,婚丧嫁娶更是民间剪纸艺术大显身手的好时期,只不过丧事多使用白纸,喜事多使用红纸而已。
三、内容丰富谐音喻意
豫西民间剪纸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大都体现了在经济、文化、科学不发达阶段,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人们把观察到的自然生活现象,发挥主观想象和幻想,运用概括、夸张、装饰、幻想、拟人、象征等造型手法,直观而又含蓄地表达出他们的愿望与情感。各种花草、鸟虫、动物,真实再现了与人们息息相关、极为熟悉的自然物象,体现了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和谐共处的自然形态。利用谐音、象征等手法,以物喻意。如把莲和鱼剪在一起,就利用“莲”—“连”,“鱼”—“余”的谐音来表达“连年有余”之意;把鸡和鱼剪在一起,就成了“吉庆有余”,如今人们又把它引伸为“机遇”,在春节时贴在门上,期望今年能有个好的“机遇”;在莲花上剪一小孩,叫“太子坐莲”或“连生贵子”,体现古代人们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石榴象征多子,剪石榴与牡丹象征多子多福等。另外,还有喜鹊和梅花象征“喜上眉梢”,松鹤代表延年益寿,花瓶与鸡代表平安吉祥等。其它一些题材象征的寓意如:麒麟、狮子(瑞兽)龙(主贵、男性)、凤(女性),鹤(长寿)、羊(祥的同音)、瓶(平安)、佛手(吉祥)等。
四、地域特色鲜明、表现手法多样
豫西地区由于境内多山地、丘陵以及黄土塬,民间剪纸的表现手法同样受其影响,既有黄土塬人们粗犷豪放的一面、亦有精巧细致的一面。无论窗花、团花、横幅巨制还是微型绣样有的构图朴拙,原生态气息很浓,有的则精巧细致,线条繁密流畅。其次是用纸有本色、染色和套色等多种表现形式。中国人喜欢红色,视红色为吉利色。所以寓意着吉祥如意的红色几乎成了全国民间剪纸的传统主体色。但在豫西剪纸中——特别是三门峡地区,人民喜用黑色的窗花,剪制出来的作品以空为白或以白计黑。豫西为夏文化的衍生地,夏代崇尚黑色,把黑色作为国色,以黑为门面色,喜用黑色是历史流传下来的习俗。之所以当地盛行黑色剪纸,与地域的历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豫西剪纸使用黑色是我国民间剪纸程式化的表现方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形成了欣赏的习惯。它不仅表现了豫西大众本原的审美爱好,并且蕴含着当地人民的深层社会心理,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独特的审美内涵尤其值得我们研究。
豫西民间剪纸工艺图符同其它民间艺术品一样,都是人民长期的智慧积累和大胆实践的结晶。我们研究、挖掘、传承民间剪纸工艺不仅因为它来自社会的下层和广大农村,有着浓郁的泥土芬芳和生活中质朴纯真的美,还因为它是民俗文化和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世代相传的豫西民间剪纸工艺,具体而生动的将中原民众文化蕴涵显现出来。在时过境迁、某种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人们的文化心态、生活习惯已经发生根本变化的今天,某种民俗意识可能消失殆尽, 但豫西民间剪纸工艺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以其艺术形式的审美价值而长期独立存在,且被新的时代、新的内容、新的生活、赋予新的民俗意识和新的文化蕴涵,为了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迫切需要认真研究、挖掘、传承已有的、濒临绝迹的民间剪纸工艺技术和艺术,抢救这一古老而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使这一民间艺术瑰宝能够继续流传下去而不懈努力。
9.民间剪纸的历史 篇九
民间剪纸是民间艺术的一种。是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剪纸在民间流传极广,历史也很悠久。新疆曾出土了距今一千五百余年的剪纸作品(对马团花、对猴团花)。在后来也可通过染缬、华胜、吉州窑和定窑的装饰图案、皮影、蓝印花布、小品刺绣、绘画作品中见其略影。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在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南宋已出现了专业民间剪纸艺人。民间剪纸往往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炼、概括自然形态,构成美丽的图案。民间剪纸的历史
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
剪纸的主要材料是纸。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过去一直公认造纸术是蔡伦于公元105年前后发明的。后来陕西省扶风县出土了西汉时期的纸,专家们认为纸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要提前到两汉平帝之前,可能在宣帝时期(公元前73一前49年)。不管结论最后怎么定,在纸发明之前,不会有真正的剪纸。但用其它薄片材料用于剪刻镂花,却在有纸之前。文物记载
战国(公元前476一前221年)
① 1950一1952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
② 湖南长沙黄泥圹出土的晋代金片装饰物。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北朝(公元386一534年)
用纸剪成美丽的图案花纹,目前最早发现而且有据可查的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五幅团花剪纸: 南北朝对马团花、南北朝对猴团花、南北朝金银团花、南北朝菊花团花、南北朝八用形团花。唐代(公元618一907年)
唐代已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它工艺方面:
①1963年一1965年新疆吐鲁番出土的“人胜”剪纸。
②1973年西安出土的皮革帽子,图案是镂空花样。
③自汉至唐现了一种金银镶嵌技术工艺,是将刻镂的金银箔粘贴在漆器或铜镜的背面,经填漆磨干,在漆地上显出金光灿烂的花纹。河南省郑州出土的唐代金银平脱镜(直径36.2cm)
④现藏于日本正仓院唐代的“人胜”刻金箔。
⑤1951年湖南省长沙出土的汉代金箔刻花图样。宋代(公元960一1279年)
宋代关于剪纸的记载就很多了。有的将剪纸作为礼品的点缀,有的贴在窗上,有的装饰灯彩,还有的剪成所谓“龙虎”之类。在南宋时期,已出现了以此为职业的艺人,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这时,皮影盛行,雕镂皮影的材料,除了动物的皮外,也有用厚纸制作的。
宋代剪纸用于工艺装饰的一个重要创造,是吉州窑的瓷器,产品有茶盏和花瓶等,图案题材很多,有凤凰、梅花、枇杷和吉祥文字等,造型生动、活泼,它是作者在施釉过程中,贴上剪纸,入窑烧制而成的。
现代民间蓝印花布,是用镂花纸板刮浆后仿染而呈现花纹的,这种印染工艺宋代已很普遍,山西省出土的南宋印花布便是一例。明代(公元1368一1644年)
明代的夹纱灯是很有名的。它是将剪纸夹在纱中。用烛光映出花纹,这是剪纸在日常生活中的又一应用,现在人们叫它“走马灯”。清代(公元1644一1911年)
剪纸流传下来的很少,北京故宫博物院坤宁宫,室内顶棚和宫室两旁过道壁间均用白纸衬托出黑色龙凤双喜的剪纸图样。史料记载 唐朝
崔道融所留传的诗中,有这样的词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里所讲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剪纸艺术作品”唐代诗人李商隐《人曰》诗:“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也是写此。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蟠,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胜以戏之。南宋
周密所著《志雅堂诗杂钞》中写有:“旧都天衔,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又中原有余承志者,每剪诸家书字,毕专门。其后有少年能于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极精工。”即是“开封”府,“剪花样”指的自然是“剪纸”。
剪纸艺人有姓名可考的,除上面提到的余承志外,还订林文辉。广州建德县志云:“林文辉,字纲齐,剪纸为字,飞动如龙蛇,点差不差毫发,室人装潢成轴,易薪米以自给,人称之曰剪”杨诚齐集子里,也曾提到一位“剪字道人”,说他“取义山经年别远公诗,用青纸剪字,什米元章体逼真”。分类
从具体用途看大致可分四类:
一、张贴用,即直接张贴于门窗、墙壁、灯彩、彩扎之上以为装饰。如窗花、墙花、顶棚花、烟格子、灯笼花、纸扎花、门笺;
二、摆衬用,即用于点缀礼品、嫁妆、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礼花、烛台花、斗香花、重阳旗;
三、刺绣底样,用于衣饰、鞋帽、枕头。如鞋花、枕头花、帽花、围涎花、衣袖花、背带花;
四、印:染用,即作为蓝印花布的印版,用于衣料,被面、门帘、包袱、围兜、头巾等。主要用途: 窗花
用于在贴窗户上作装饰的剪纸。以北方为普遍,北方农家窗户多是木格窗,有竖格、方格或带有几何形花格,上面张糊一层洁白的“皮纸”,逢年过节便更换窗纸并贴上新窗花,以示除旧迎新。窗花的形式有装饰窗格四角的角花,也有折枝团花,更有自由的各式适合花样,如动物、花草、人物,还有连续成套的戏文或传说故事窗花。总之适应不同形状的窗格作成不同的布置。有一种布置较特别,即跨越窗格的窗花,在山东民间称作“窗越”。
喜花 婚嫁喜庆时装点各种器物用品和室内陈设用的剪纸。一般是将剪纸摆衬在茶具、皂盒、面盆等日用品上,有贴在梳妆镜上。喜花图案题材多是强调吉祥如意、喜气洋洋的寓意。色彩为大红。外形样式有圆形、方形、菱花形、桃形、石榴形等,配置以各种吉祥的纹样如龙凤、鸳鸯、喜鹊、花草、牡丹等。构图布局有“花中套花”的方法。礼花
摆附在糕饼、寿面、鸡蛋等礼品上的剪纸。在广东潮州一带称作“糕饼花”、“果花”,浙江平阳一带称作“圈盆花”。礼花题材多取吉祥喜气的图案。在山东为庆贺生子的“喜蛋”上贴剪纸,或将蛋染红露出白色花纹。在福建农村互相馈赠寿礼用乌龟图案以象征长寿。有龟形糕饼,也有龟形剪纸。鞋花
用作布鞋鞋面刺绣底样的剪纸。其形式一般有三,一是剪成小团花或小散花,绣于鞋头,称“鞋头花”,二是适合着鞋面的形状剪成月牙形,称“鞋头花”,三是由鞋头花的两端延伸而至鞋帮,称“鞋帮花”。另外还有一种“鞋底花”,旧时多用于“寿鞋”。或绣于布袜底上。鞋花布局一般多疏朗,题材有花草、小鸟等。有的鞋花在局部剪开而不镂空,此称“暗刀”,是绣花时套针换色的依据所在。门笺
又称“挂笺”、“吊钱”、“红笺”、“喜笺”“门彩”、“斋牒”。一般用于门楣上或堂屋的二梁上。其样式多为锦旗形,天头大、两边宽,下作流苏。多以红纸刻成,也有其它颜色的或套色的。图案多作几何纹或嵌以人物、花卉、龙凤及吉祥文字的,如“普天同庆”、“国泰民安”、“连年有余”、“风调雨顺”、“金玉满堂”、“喜鹊登梅”、“福、禄、寿、喜、财”、“五业兴旺”等。张贴时或一张一字、或一张一个内容,成套悬挂,一般以贴五张为多。贴门笺除有印春除旧之意外,也有祈福驱邪之意。斗香花
一种套色剪纸,多用于祭祖祀神等民俗活动时的装饰用,旧时祭祀总要烧香,一般香作细条状,叫“线香”;也有粗条状并盘绕成各种花纹,其纹如篆字,旧称“香篆”。这种香篆均需覆斗形底座并有竹签支撑。在底座和撑架上便装点着彩色的剪纸,称“斗香花”。斗香花题材有人物和神仙(如八仙、和合、寿星)等吉祥图案。多以蜡光纸刻制,每套十张左右。剪纸团花
剪纸的一种布局格式。呈圆形花样、四面均齐。这种装饰格式在剪纸中
尤能显示其优异性,由于纸张可折叠,如对角折叠二次、三次、四次不等,便可剪出四面均齐的团花。我国最早的剪纸实物,新疆出土的北朝时期剪纸,即为团花格式,如“对鸟团花”、“对猴团花”、“八角形团花”、“忍冬纹团花”、“菊花纹团花”。可见团花格式是剪纸中最为古老的格式。剪纸旗幡
用于民俗活动中剪成旗幡形的剪纸。如民间重阳节时,以色纸剪成三角旗插在重阳糕上,非常好看。宋代浙江旧俗,如有病人,巫者执剪纸龙虎旗驱邪消灾。在丧礼中,送葬用的“花幡”也有用素纸剪成。剪纸花幡与佛教中引路菩萨所持幡状物相关;另在纪念逝者过周年时的斋事中也有剪纸而成的“招魂纸幡”,以及悬挂经堂梁上的“疏”(其形也类似于幡)。各地剪纸荟萃 邳县剪纸
江苏省徐州地区流行的剪纸,以邳县的最见特色。其种类有二,刻纸为彩色门笺,多用蜡光纸拼色;剪纸除走方艺人的鞋花外,多为窗花。窗花题材有劳动场面、家禽牛羊、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寿桃、花卉鱼虫、龙凤等。高密剪纸
山东高密一带流传的剪纸。从农舍的门窗、棚顶到箱柜、衣橱都有剪纸装饰。制作一般不打草稿而放剪直下,其特色是常用锯齿纹和挺拔的线条相结合来构成形象。佛山剪纸
广东佛山的民间剪纸。宋代已有流传,盛于明清两代。由于其剪纸制作 方法采用了剪、刻、凿、印、写、衬等,在种类上便可分纯色剪纸、铜衬料、铜写料、纸写料、金花、银写料等。其作品在剪刻时很讲究,多用小刀或剪刀在纸上或特制的铜箔、锡箔上剪刻而成。尤以铜写料最具特色,溶汇了绘、刻、写的技法,使作品苍劲右拙、金碧辉煌。佛山剪纸在一百多年前也用作建筑、家具雕刻的底稿,后又用于室内装饰。贴在门楣、柱枋上,也用于祭礼、扎作、花钱、炮竹等装饰。台江剪纸
贵州省台江苗族的剪纸。以衣袖花、围腰花、帽花等刺绣底样为多。其图案题材虽也有龙凤、牡丹等,但与汉族的花样风格大异。尤其是衣袖花以针刺手法,更使人感到粗中见细的特色。滦州布影
有二层涵义。一指河北滦县的皮影,据传兴于明初,但最早文献记载仅见清嘉庆年的《滦州志》。当地人不称滦州影而称“乐亭影”可能因唱腔为“乐亭调”而呼之。一指山东皮影。山东皮影据传也从河北传入,唱腔多为柳琴调。其刻工粗犷,敷色古雅,所演剧目为神话传奇和当地流传的历史故事。安塞剪纸
陕西省延安北部安塞一带流传的剪纸。其形式很多,有窗花、门画、炕围花、挂帘花、窑顶花、桌裙花、枕花、鞋花、牌牌花、围肚花等等。内容分几种,一是用于春节美化环境,吉祥如意的题材很多,如飞禽、花草、牛羊猪狗、狮子老虎等;二是用于婚娶装饰洞房的,多石榴牡丹、成双鸟禽等;三是用于制作刺绣、布玩具底样的,多双石榴、双桃、虎娃等图案;四是用于迷信礼仪的,有财神爷、灶王爷,还有用作招魂的纸人等。陇东剪纸
甘肃省庆阳、平凉两个地区流传的剪纸。陇东剪纸历史久远,风格粗犷夸张。东部的正宁、宁县、合水、庆阳、华池、环县等地剪纸较为古朴雅拙;中部西峰、镇原一带风格秀丽工整;西部泾河上游的平凉、泾川、崇信、华亭、庄浪一带风格较为简洁明快。题材上多飞禽走兽、民间故事、戏曲人物、四季花卉等。就其形式看有门花、炕窑花、窑顶花、箱柜花、粮囤花、灯笼花、喜花、吊帘花、礼花、寿花和刺绣用的底样等。浮山剪纸
山西的浮山有“剪纸之乡”的美称。其剪纸遍布全县并流行于晋南一带。其形式有窗花、礼花等。最有特色的是十二个月“桥花”串连起来,用于儿童生日庆贺。浮山剪纸广泛用于生活中的服饰、枕头、兜肚、遮裙、钱包、鞋帽、手帕的刺绣底样,以及丧葬、祭礼、祈祷所需的纸幡、金银山、桥马人物、斗旗等。还用于农家门帘、桌围、椅搭、盖巾、被褥、花布的刷印和剪贴图案。滨州剪纸
山东省鲁北惠民地区流行的剪纸。多为窗花或刺绣底样。风格上较胶东 的粗犷些。其剪纸中以对称(折剪)式的人物很有特色。现在代表性的剪纸作者有赵秋春、赵恒英、任成英、张玉针、张金娥等。蔚县剪纸
河北蔚县剪纸,相传已有两百年历史。以窗花见长,“天皮亮”可说是最早的窗花形式,即在云母薄片上绘图着色进行装饰。后来河北武强县的木版水印窗花传入,吸取其色彩特点,仿“天皮亮”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蔚县剪纸的独特风格。蔚县剪纸以“阴刻”和“色彩点染”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说。题材多取自戏曲人物,也有花草鱼虫、飞禽走兽等吉祥形象。南京剪纸
江苏南京的纸,据史载明代已流行于民间。其中以喜花和斗香花著称于世。旧时,南京人婚嫁喜庆,都在箱、柜、被、枕等嫁妆上缀以用大红纸剪的各种喜花。其图案题材则根据需要和特定的剪纸外形,填满花叶等吉祥纹样。可谓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的特色。斗香花的题材则有戏文、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吉祥纹样、花卉等。配色一般用金色和大红、桃红、绿、蓝、桔黄、淡黄、黑等七色蜡光纸组成,有十分强烈的效果。南京剪纸除斗香花和门笺是刀刻外,多数喜花是用剪刀剪成。山西剪纸
山西民间剪纸的体裁格式,根据各地民俗与实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见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据窗格的形状来定。如晋北一带窗户格式有菱形、圆形、多角等样式,窗花也随窗而异,小的寸许,精致灵巧,稚趣横生;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应的“团花”,素雅大方。忻州一带,欢庆春节,或操办婚事都要贴“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莲花、桂花、笙等,祝愿新媳妇善于女红,早生贵子,美满幸福。
山西民间剪纸的风格,总体来说,具有北方地区粗扩、雄壮、简练、纯朴的特点。但是,因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木同,各地剪纸又有差异。如晋南、晋中、晋东南、晋西北、吕梁山区的剪纸,多为单色剪纸,风格质朴、粗犷。而流行于雁北地区的染色剪纸,则婉约典雅、富丽堂皇,尤以“广灵窗花”为代表。
“广灵窗花”以造型写实、刻制精巧,色彩艳丽而著称。它的原料是一种单一的雪白宣纸,工具是几把刀刃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程序是先用刀刻出剪纸成品,再点染着色。民间巧匠非常讲究刀工刻法和着色技艺,他们以简单的工具,采取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办法,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龙飞凤舞地刻制出许多成品。着色时用上好白酒调色,调配较深的颜色可加少量白矾,这样既能使涂上的颜色鲜艳水灵,又能保证剪纸存放较长时间。广灵剪纸以其精湛的技艺赢得了声誉,现已销行到法国、美国、日本、波兰等国,成为海外友人珍爱的艺术品。
人们把生活比作一棵常青树。那么,我们说这剪刀下的艺术便是常青树上的花和果。民间剪纸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土生土长,土香土色,永远散发着艺术的芬芳。杨柳青剪纸
历史悠久的杨柳青剪纸向其他美术品类借鉴表现形式丰富自己。比如这些年兴起的国画形式的剪纸有中堂、条幅、横批、通案、扇面等;内容有花鸟、草虫、人物、山水、脸谱等,还有美术家参与创作的剪纸。其类似年画又不失剪纸趣味,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新颖。特别是在传统年画的风俗日渐衰落之际,剪纸艺人便将百姓喜闻乐见的杨柳青年画图样刻成剪纸,如门神、缸鱼、婴戏娃娃等。传统年画往往不被一些新家庭接受,刻成精美的剪纸后,这种艺术形式不仅能被青年人接受,而且深受喜爱。杨柳青人绣花的“花样子”都是来自于剪纸图案。
10.民间艺术 篇十
上课了,我们兴奋不已,拿出剪纸工具,急切地等待着。“同学们,你们先把纸对折,对折再对折,平分为四等分。”欧阳老师不紧不慢地说。咦?不是剪纸吗,怎么是折纸?别急,听欧阳老师说:“在对折的纸上写上‘喜’字的一半。”我按照老师的要求,先在纸上画出“喜”字的图案,不一会儿的工夫,就画好了。
看着其他同学还在画着,我不禁沾沾自喜起来,拿着剪刀小心翼翼一点一点地剪着,哈!剪完了,我拿起来刚想炫耀一下,可打开一看,呀!怎么是断开的?
我不解地跑去问欧阳老师,欧阳老师看了看,笑眯眯地说:“你看,你画图时把方向弄反了。”我恍然大悟,拿出一张纸又重新做了一遍。可令人想不到的是又失败了。我的纸张是正方形的形状,而我却按照长方形的比例来剪的,导致“喜”字成了一个大胖子。失败是成功之母,我毫不气馁,拿起纸张好好研究了一下,又重新开工。一张漂亮的“喜”字出炉了,我终于成功了!
课程结束时,欧阳老师送给了我们每个人一只蝴蝶剪纸。看着栩栩如生的蝴蝶,它似乎正展翅飞翔,我仿佛看到了老师一笔一笔,一刀一刀的艰辛。是啊,任何事要想成功,没有百倍的付出是不可能的。
11.浅论南北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 篇十一
【关键词】民间剪纸;地理环境;风俗习惯
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性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它全方位地表现于民俗文化之中又常用于宗教礼仪,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体现出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因此说剪纸艺术是我国最为普及的民间艺术之一。
每一种艺术都有它独特的风格,剪纸也不例外。剪纸的制作工艺有两种,一种是用剪刀剪,另一种是用刻刀刻。因为两者的艺术效果在形式上非常接近,有的几乎分不出来,所以统称为剪纸。其形式特征与特定的工具,材料性能的充分发挥是分不开的。因为是在纸上通过剪(或刻)才能造型,而不是用画笔画出来,故在对纸进行镂空时要使线条和块面之间相互连接,才能使剪出来的画面不至散落。这样,剪纸在镂空造型的基础上便形成了两种情况,或是线线相连,或是线线相断。这便是剪纸所独有的艺术特点:单纯,简洁,明快。
民间剪纸分布地域很广,从南粤水乡到长白山,从渤海之滨到河西走廊,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民俗习惯的不同,剪纸在南北民间形成了各地独有的特色:
北方地域剪纸:粗犷,古拙随意,简洁质朴;
南方地域剪纸:细致,新颖独特,华丽明快;
首先从地理环境来讲,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南北差异显著;气候就不同:北方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不易霉烂利于剪纸作品的长久保存。而且北方人以收藏剪纸作品作为精神财富留给后人为荣耀,因此北方保留至今的剪纸作品多,好而又齐。南方恰恰相反,气候湿润,再加上当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气,时间一长纸张制品就霉烂,故而能够保存下来的完整剪纸作品的数量也就很少。
地势语言也不同: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方便,人们交往交流广泛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比较单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剪纸技术的飞跃发展。剪纸的特点简洁且统一。南方则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交流,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各个地方不同的剪纸风格。
建筑方面也有差异:由于气候和地势的因素,北方民居多为窑洞,窑洞由于取暖需要,墙壁厚实而封闭,外装饰较少,主要装饰便集中在门窗与内外墙面上,大多数以贴花和绘绣的方式完成装饰房屋的需要,因此产生了大量的门画,窗花,门帘等民间美术作品,它们取材多样而丰富,样式多比较自由,块面性强。南方江南一带建筑多沿河布置,巷港幽深,它们错落在造型和装饰上多利用牌坊,里门,塔,亭,桥等建筑和衬托特点,广泛在门窗,屋脊,廊檐,柱梁等处加以木雕,石雕着重在刻,雕技巧上,精致优美,佛山剪纸相传起源于明代,在制作上以刻为主,使用的材料有铜箔,锡箔和彩纸,或衬以彩纸,或结合涂绘,作品多具有金碧辉煌,苍劲古拙的特点。
风俗在社会生活中是一种普遍现象,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其不同的风俗习惯,并且相沿流传,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节日民俗、婚嫁习俗和民俗活动的不同所形成的南北民间剪纸的特点是:北方以陕西,山西为例民间剪纸的流传性极为广泛,剪纸幅面较大,样式较为丰富,古拙随意,简洁质朴,颜色鲜艳亮丽,注重夸张变形,传承着古老的审美情趣和造型观念。纹样以对称结构为多,又以动物、植物和几何纹为主,多寓以吉祥含义,其风格较为统一,给人以粗犷豪放之感。造型以线为主,且多用曲线,因而显得细致,粗犷中有精巧,具有浓郁的装饰风味,多用剜空和阳刻手法颜色鲜艳亮丽。
南方以江苏,浙江为例民间剪纸构图均衡,造型生动、黑白对比强烈,风格较为工整。表现内容以吉祥纹样和民间传说故事为主,风格较为淳朴,内容多赋予吉祥、喜庆的寓意。题材丰富多彩,各有特色,多以结合当地的习俗特色为题材进行创作、构图,作品新颖独特,工巧而写实。作品线块结合、粗细对比强烈,有的还采用了影绘的手法,特征鲜明、惟妙惟肖,构图完整,与绘画技法融汇,刻与写紧密结合,瑰丽生动。
可以说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就没有断过。它流传面之广、数量之大、样式之多,基础之深比任何一种艺术更加突出,它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犹如一株常春树,古老而又长青。愿剪纸这颗古老的艺术之树常绿长新。
参考文献:
[1]靳之林:《中国民间艺术》,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版.
【民间剪纸艺术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云南民间剪纸介绍08-14
民间艺术双喜剪纸教学案例08-18
民间美术艺术欣赏09-03
民间艺术综合实践教案07-20
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论文07-03
幼儿园民间艺术课题08-17
描写传统民间艺术捏面人的小学作文07-16
民间投资研究报告09-17
民间借贷问题调研报告10-20
民间借贷类业务尽职调查报告工作指引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