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会议制度管理办法

2024-09-28

部门会议制度管理办法(12篇)

1.部门会议制度管理办法 篇一

部门安全会议制度

1、每月组织召开1次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总结上月部门安全状况、生产任务完成情况、材料消耗情况、“双基”工作情况等,并分解下月生产任务,结合上月部门在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保证安全生产保障措施和激励政策等;

2、每周至少召开1次周安全生产例会,总结上周部门安全状况、生产任务完成情况、“双基”工作情况等,对下周安全工作进行安排。

3、安全生产月、周度会议由部门负责人主持召开;

4、部门安全管理的副组长、技术员、班组长、核算员如无特殊原因必须全部参加安全例会;

5、认真学习贯彻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会议精神;

6、研究本部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商讨解决的办法,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和激励政策等,保证部门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

7、对完成好的班组进行表扬,对完成不好的分析原因、追究责任并落实处罚;

8、听取部门管理人员针对分管工作进行的汇报,采纳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并在生产中积极推行应用;

9、研究讨论本部门安全“双基”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并制定措施和办法,保证各项管理工作正常进行;

10、对发生的责任事故和未遂事故进行分析,依照公司相关管理制度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吸取事故教训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同类事故再次发生;

11、指定专人做好会议记录,存档备案。

2.部门会议制度管理办法 篇二

预算部门财管内控制度是保障财务管理有效性, 促进资金使用效率, 缓解财务预算部门工作压力的重要制度。但这一制度的建立及执行过程当中, 还存在很多问题, 影响了财务预算部门管理内控制度效果的发挥。明确这一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及原则, 并针对相关的问题探讨相应的完善措施, 是保障这一制度效果发挥的基础, 也是财务资金及资产安全性的保障。

1 预算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及原则分析

1.1 预算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分析

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指的是预算部门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制定的管理制度, 旨在通过管理、监督及制约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这一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有其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现代管理的发展及经济规律决定了预算部门必须加强内部管理, 并且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进行有效的自我约束, 并防范经营的风险。因此, 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建立及执行非常重要, 其不仅可以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 而且可以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避免资金及资产出现安全问题, 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 有利于实现管理的有效制衡及不断完善。

1.2 预算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建立的原则分析

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建立的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法性的原则, 这一原则指的是在建立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时, 需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基础, 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制度的拟定;2协调一致的原则。这一原则指的是在进行内控制度的指定时, 需要对财务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控制, 并与内部其他的各项制度进行相互的协调, 避免仅从单方面考虑而造成内控制度执行矛盾的现象, 从而保障制度的可操作性;3财务管理内控制度要有针对性, 根据财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来对会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制度的拟定, 以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4财务管理内控制度需要具有连续性, 即这一制度在制定之后要避免随意的变动, 以保障这一制度的良好执行, 但还需要对其中不足的内容及不完善的地方进行及时的修正及补充, 以保证这一制度能够更好的发挥其效果;5财务管理内控制度需要按程序执行, 并严格监督, 避免特殊化现象及个例的出现。

2 当前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对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不够重视

对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不够重视是当前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很多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对财务管理内控机制的内容及基本含义不够了解, 因此这一制度很难贯彻执行, 导致这一制度实施环境的恶化;2很多单位的领导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当作是财务部门的工作, 自身不能够参与进来, 从而导致预算部门管理混乱, 而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仅仅是形式上的事情。另外, 很多单位领导并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重要性, 从而导致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得不到完善及落实。

2.2 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及机制不健全

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及机制不健全, 是这一制度存在的又一问题。1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不够完善, 很多预算部门并没有完整的内控制度, 仅仅用一般的规章制度来代替, 对很多业务流程没有详细而准确的控制, 仅仅是评价经验来处理问题;2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机构, 由于很多领导的内部控制意识不足, 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不够了解, 从而导致对内部控制机构的作用认识的比较模糊, 导致人员的配备不够合理, 进而出现机构人员缺位现象的出现。

2.3 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执行缺乏人才支持

1预算部门的人员岗位不足, 导致很多单位存在一人多岗的问题, 分工不合理且工作节奏密集, 从而影响了部门预算及执行等工作的有效开展;2预算部门的专业人才缺乏, 不能够有效掌握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执行要点, 从而影响这一制度的开展效果;3缺乏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及考核, 往往存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执行的过程中敷衍了事的情况, 达不到这一制度应有的效果。

3 完善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措施探讨

3.1 加强对预算部门财务管理的控制

加强对预算部门财务管理的控制是保障这一制度完善的重要基础。1要加强对部门预算的控制, 预算是一个全局性的观念, 包含了企事业单位全年的收支计划。因此, 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 要做到零基础预算及细化预算, 并对具体的收支标准进行核定, 进而对支出的方向及用途进行明确, 避免在预算过程中随意夸大支出范围以及没有预算情况的出现;2对资产管理进行内部控制, 在资产管理中进行授权批准制度的建立, 每项经济业务需要按照相应的程序进行授权批准, 并对相关人员的责任及义务进行明确, 对各项财产的清点及保管按相关的制度进行。如果出现资产账实不符现象, 则需要分析查找原因以避免资产的流失, 一旦出现资产损坏, 则需要按规定的程序在批准之后进行核销;3对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控制, 实现内部各职务之间的相互控制, 形成合力的制衡机制, 促进各个职能功能的有效发挥;4要制定内控制度相关的发展制度, 为了避免各部门之间控制力的丧失, 需要对内控制度进行必要的测试, 并将测试中的盲点进行有效的挖掘, 进而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 及时有效的应对新情况及新问题的出现, 从而保障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有效发挥。

3.2 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及机构

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及机制是保证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有效实施的保障。1要对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内容进行深刻的领悟, 并使其不断的进行完善, 以保障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其主要制度包括授权批准制度、预算控制制度等等, 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是促进相应问题得到解决的关键;2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 明确机构中各级人员的责任及义务, 并设立监督及考核岗位, 进而对内部审计的作用进行强化, 以保障内控制度的有效落实;3处理好内控效益及控制成本之间的关系, 并在实施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同时, 维系职业道德及自律意识,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正确处理相应的关系, 以有效保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及经济效益;4要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明确相应的规章及程序, 促进内部审计人员责任的落实, 并建立内审复查制度, 保障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

3.3 加强对财务管理内控人才的培养

加强对财务管理内控人才的培养:1要培养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 使得相应岗位的人员能够胜任这一工作, 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2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及考核, 通过培训及考核使相关人员能够明确这一制度建立及执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从而保障其有效落实;3加强对管理人员法律法规的培训, 使得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具备管理基础知识, 从而及时的发现及解决问题, 进而全面提高内控人员的素质, 使内控人员具备应有的管理能力, 促进内控制度的有效落实。

4 结束语

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是保障财务信息真实及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基础, 通过本文的分析, 明确了这一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及原则, 了解了在当前状况下这一制度建立及执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相关的问题探讨了相应的解决及完善措施。为进一步保障这一制度的执行, 促进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管理理念的进步, 企事业财务管理是保障企事业单位资产有效利用的基础, 为了提高财务资源的利用效率, 保障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应运而生。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应用, 对企事业财政预算部门工作压力的缓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预算部门财管内控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及原则进行分析, 明确当前财管内控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进而探讨完善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预算,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思考

参考文献

[1]易凡炀.完善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思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1 (3) .

[2]王保亭.浅议完善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思考[J].商, 2012 (15) .

3.部门会议制度管理办法 篇三

【摘要】 随着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不断发展,及管理机构的调整理顺,住房公积金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为了管好、用好老百姓圆住房梦的钱,又确保保值、增值,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必须建立成熟与完善的内控制度,促进住房公积金的规范管理,为住房公积金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 住房公积金;内控制度

一、确立创新的内控管理理念

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是有效地控制和化解风险,确保各项业务的健康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需确立创新的内控管理理念,采取一系列具有组织、制约、协调作用的控制程序、措施和办法,提高管理质量,保证资金安全。

1. 在内控体系上要整体覆盖、无缝衔接和全方位防控。(1)全体职工都是管理者、监督者和责任者;(2)以人为本,制度管人、机制管事;(3)人控、机控、制度控为一体,自控、互控、监控为防线;(4)全面贯彻痕迹化管理、全过程控制。

2.在内控原则上要将严肃性、即时性、公平性相结合,注重科学性和实效性。

3.在内控教育上要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消除自满心理、侥幸心理、抵触心理、功利心理和随意心理。

4. 在内控设计上要实施由被动型管理向主动型管理转换。由事后查处向事前防范转换;由单一制度向系统化制度转换;由表象治理向源头治本转换;由阶段性防治向长效机制转换。

二、充分发挥相关岗位的职能作用

任何风险的产生,都与人的因素有关,而预防和化解风险,也离不开人,只有全体员工都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都熟悉岗位工作的职责要求,牢固树立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的经营理念,才能促使由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保障层共同构建的内控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相互制衡的作用。

1.高层管理人员的职能。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高层管理人员在内部控制中承担着重要责任:一方面要引导员工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培养员工遵纪守法,按章办事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自身要有较高的诚信度和稳健的经营思想及道德价值观。

2.财务人员的职能。财务人员道德水准和业务水平的高低,是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强弱的关键,这就要求财务人员不但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遵纪守法,客观公正。

3.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能。在内部控制中,审计人员具有极其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应当赋予内部审计人员追查异常情况的权力,使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作出独立评价。

三、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体系

建立一个规范化、透明化,覆盖全面、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是各项管理活动按照程序严格进行的基础,是完成内控管理体系上“制度治”目标的前提和保证。

1.建立内控管理全面覆盖制度。使每一项管理活动都有明确的制度依据,针对每个岗位、每个流程都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包括财务、统计、岗位责任、贷款责任追究、信息系统管理、风险控制、档案管理、审计考核奖罚等。

2.建立痕迹化管理制度,建立公积金业务运行过程的记录制度。保存计算机信息、往来票据、档案资料等一系列过程的证据,做到有迹可寻,有据可查。

3.建立可持续改进的管理控制制度。实行各部门定期自查、互查和审计跟踪调查,以实现风险的事前防范和改进措施的跟踪验证。

四、健全完善的内部运行机制

在当前业务和管理半径快速发展的时期,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采用管营分离的模式来强化内部控制管理,这是比较适合当前业务发展,有效防范风险,保证资金安全的管理模式。

1.建立权责明晰的扁平组织框架。(1)建立行政领导层,负责行政领导、政策实施、运筹策划、全面管理,为法定责任主体;(2)建立职能管理层,为实施承上启下、业务指导、专业管理的运作主体,在权限范围内行使政策、管理和协调的职能;(3)建立运营操作层,建立窗口柜面,行使日常业务职能,是直接面向职工群众服务的主体,在权限范围内负责直接受理、办理报批、协助操作等基础性事务;(4)建立金融配套层,这是中心的外延层,主要由受委托银行按照中心委托业务合同办理相关的配套服务,通过理顺与金融配套层的关系,有效防范外延机构的委托风险和操作风险。

2.建立通畅的风险报告渠道。建立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基础,使管理层和运营层共同对行政领导层负责,形成信息传递的快速通道,从而有效防止信息层层上报的低效失真或逐级递减的现象。职能部门检查、内审部门专项审计与月度分析会、资金平衡会、受托银行例会等多种信息渠道相结合,使行政领导层全方位掌握动态信息,在内控管理体系上进行“人治”。

3.建立交叉验证的管理体系。住房公积金管理的安全保护区是在管理层和运营层上建立交叉验证、相互制衡的机制,以采取“条”、“块”分属管理和“条块”交叉验证相结合的方式来消化和防范风险。(1)从“条”线上控制风险。主要是在业务管理中如归集、贷款等条线上履行业务指导、管理和检查的职能;(2)从“块”上控制风险。主要侧重于运营层和金融配套层行使控制前台一线的业务受理和操作职能; (3)内控监管部门和审计部门根据“条、块”信息数据,实施交叉验证。通过这种相互制衡的机制:一方面为行政领导层及时发现问题、迅速进行决策提供了参考;另一方面通过“条块”结合,为内控管理覆盖业务的每个角落奠定了体制性的基础。

4.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联防机制。(1)建立部门目标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2)窗口前台设立复核岗位,中心设审计部门,专司内控监督;(3)梳理风险点、掌握控制要点;(4)完善教育培训和考核奖罚机制。

5.建立高科技手段的内控管理机制。(1)积极推进数据集中和应用系统整合,加强安全管理和运行管理,确保信息系统平稳运行。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在数据集中基础上的深层次数据应用,由简单的数据信息向宏观的知识性信息的转变,在宏观上产生内控管理风险点辅助决策信息;(2)积极稳妥开展网上业务、手机等移动设备的信息服务,创新和完善住房公积金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快中心管理与决策信息化,支持以缴存人为中心的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大力推进风险管理系统的研究开发,不断提高管理水平;(3)积极利用和推进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充分共享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等社会信息系统的资源,从个人贷款业务起步,逐步完善和规范贷款业务工作;(4)建立能反映缴存、提取、个人贷款等全貌,对业务、财务和银行进行交叉验证的系统,实时反映业务

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使三流合一,在内控管理体系上实现“机制”。

五、建立全面规范的制约控制活动

1.人员素质控制。人是内部控制制度的主体,各种控制措施都需要具有相应素质的人员来执行,如果人员素质不符合要求,控制措施就会失效。要按照自律、激励与控制原则,强化人员素质和行为准则。

2.组织控制。是对组织机构设置、职务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控制。组织控制的主要控制方法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组织机构设置和适当的权责划分。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首先,应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其次,要要根据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和业务特点明确规定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3.业务程序控制。是指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内部为保证各项公积金业务按一定的程序有效运行而规定的业务处理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环节及其经历顺序,它是组织控制的具体实现形式。业务程序控制的具体措施是将每一项业务程序都划分为相互衔接的六个业务环节,即授权、主办、核准、执行、记录和复核。

4.信息质量控制。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保证所反映的经济活动信息的全面、及时、公允和可靠。会计信息是其中最主要的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住房公积金业务活动,保障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资产完整,并为内部管理及外部监管提供真实可靠的管理和决策信息。其具体控制内容包括: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结构体系,界定财务管理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制定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科目表;建立严格的原始记录和凭证连续编号制度;建立定期盘点、对账制度,建立会计内部稽核制度;建立定期的会计分析制度等。

5.资产保护控制。内部控制的各种控制方式都具有保护资产安全的作用,这在内部控制目标中已反映出来。资产保护控制措施包括:严格控制对实物资产的接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可接触资产;对资产定期进行盘点并将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进行比较;对会计记录要妥善保护,严格限制接近会计记录的人员;对某些重要资料要留有后备记录;对于各类纸质档案包括各种会议记录与决议、贷款资料、凭证账册以及各类法规、文件等进行分类管理,完善档案管理和交接制度;对于电子数据,要采取多介质备份与异地备份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数据安全完善。

6.信息技术控制。完善住房公积金业务信息系统,提升信息化层次,尽可能地减少和消除人为操作因素,提高公积金业务的安全性和效率性。如在信息系统中对贷款业务贷前、贷中、贷后的全程跟踪管理,严控贷款风险;会计核算系统全面实现电算化,使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能够对管理部及分中心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时时监控,降低财务风险。

7.内部审计控制。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特殊组成部分,是对内部控制制度中其他各项控制的再控制。根据现代控制论的原理,各项控制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必须靠信息反馈装置来检验,通过反馈装置将执行情况及时反馈到控制中心,以便及时修正,保证实现控制目标。

六、强化安全监督机制

1.加强内部监督。(1)形成一整套既规范有序、又相互监督制约的管理机制。重要岗位人员实行定期轮岗、建立责任复核制、加强内部财务监督检查;(2)建立科学的、严谨的、规范的、合理的责任追究和绩效考核体系,目标上重点防范八类风险,即信贷业务资金风险、会计核算操作风险、资产处置道德风险、人事管理法律风险、网络运作技术风险、受托银行委托风险、安全保卫社会风险、各级领导责任风险;(3)完善集体议事制度,凡重大决策必须提交主任会或职代会集体讨论,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4)构筑四道防火墙,即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贯标实施、管理处室的专业检查和监督、计算机操作的自动监控、全面审计及专项督查;(5)重点监督执行“四不准”原则情况,不准挪用住房公积金、不准经商办企业,不准从事除按规定购买国债之外的其他投资业务,不准提供任何担保。

4.部门会议制度管理办法 篇四

一、联席会议目的

组建联席会议是为了协调好护理部门、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提供交流平台,使信息畅通,对医院涉及护理与其他部门之间问题共同商议、决策、实施。

二、联席会议组建

由分管护理的院领导专门负责,护理部牵头组织召开。负责人:分管护理副院长

成员:护理部、人力资源部、院办、工会、财务科、医务科、医院感染管理科、后勤保障科、工程部以及临床科室、门诊、供应室、医技科室负责人、护士长。

三、联席会议职责

(一)在院领导班子的统一领导下,贯彻执行《护士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指导全院护理工作。

(二)研究讨论护理工作计划和有关护理工作的决策:针对护理工作中的各环节,结合实际工作,审议护理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

(三)组织对各科室贯彻执行护理工作岗位职责和规章制度落实情况的督查,对存在问题定期分析、反馈、研究持续改进措施。

(四)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保持信息通报渠道畅通,定期通报护理工作开展状况,共同解决存在的共性问题。

四、联席会议要求

(一)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由护理部负责人负责召集,问题涉及到的联席会议成员参加,必要时邀请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

(二)联席会议召开时间、地点和议题由护理部拟定并请示负责人后通知参会人员。

(三)护理部负责日常联络工作,并抓好落实联席会议做出的工作部署和决定。

(四)各联席会议成员必须按时参会,因故不能参加应提前向负责人请假并安排适合人员代替参加。

五、联席会议内容

(一)通报:各成员提出问题的落实情况,护理质量、安全持续改进情况等。

(二)议题:需要医院或其他委员会、其他部门协助支持的工作,会前由护理部拟定,在会议上宣布;征求其他部门意见,部署、协调相关工作。

(三)总结:护理工作情况、质量持续改进情况。

(四)互动:针对医院护理工作中的重大、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商议解决方案;各成员提出医院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意见,共同协商、改进。涉及重大事项或部门之间协调解决不了的,要及时按程序向分管领导请示汇报,不能延误工作的正常开展

为了协调好护理部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7月5日上午,我院护理部牵头召开了“护理部与相关科室及职能部门联席会议”。

会议由陈芷青副院长主持,护理部全体成员、院办、党办、医务科、总务科等各职能科室人员以及科护士长参会,副院长施晓健列席了此次会议。

护理部施锦芳主任回顾总结了2013年护理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并对各相关科室对护理部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施主任说,护理工作平凡而琐碎,工作牵涉面较广,经常会与全院各个科室联系较多。为了加强与各相关科室的沟通,避免因交流或沟通不到位产生误解,故利用这次机会与各科室进行沟通协调。

会上,大家针对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此次会议护理部搭建了一个沟通平台,促进了护理与医疗、医技、职能科室之间的交流协作,从而使得大家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到相互配合、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共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013年护理部与相关科室联席会议

3月7日下午,我院在门诊楼5楼小会议室召开了护理部与相关科室联席会议,旨在协调解决护理部在二级中医院评审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院长***及相关科室主任共18人参加,会议由***副院长主持。

会上,护理部主任***与相关科室负责人就等级医院评审中护理服务工作的支持保障及协调配合方面相关工作展开了讨论,对需相关科室互相配合与支持的重要工作进行了有效沟通。护理部为使优质护理向更深处推进,示范病房更好的为病人服务,要求添置一些必要的物品,与设备科进行了有效地沟通,同时要求病房内的医疗器械要定期维修、维护。每月医务科安排中级以上医生讲授相关专业知识,护理实习生和护士参加听课。

***副院长针对护理部提出的问题现场进行了协调,能解决的,责成相关部门及时解决,不能立刻解决的,由护理部写出书面报告上报院长办,由医院尽量协调解决。陈院长指出,建立科学规范的医院护理管理二级体系等级医院评审的要求,即主管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病区/单元护士长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体系。护理部主任全面负责医院的护理质量控制工作,完善护理质量管理。护士长每日负责常规护理工作及检查各项护理措施落实情况,层层考核、层层把关。

***院长指出,护理的迎评工作不仅要盯住问题,更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在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敢于担当的基础上做好以下两点:一是要把存在的问题具体化,并限时整改、落实。二是护理工作要体现持续性整改。***院长还肯定了护理部的迎评工作,认为工作思路是清晰地,同时其他相关科室要加大与护理部的配合力度,加强协作,细化分工,共同将护理工作推向新的高度。理。护士长每日负责常规护理工作及检查各项护理措施落实情况,层层考核、层层把关。

***院长指出,护理的迎评工作不仅要盯住问题,更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在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敢于担当的基础上做好以下两点:一是要把存在的问题具体化,并限时整改、落实。二是护理工作要体现持续性整改。***院长还肯定了护理部的迎评工作,认为工作思路是清晰地,同时其他相关科室要加大与护理部的配合力度,加强协作,细化分工,共同将护理工作推向新的高度。努力,把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工作全面推开。护理部联席会议记录

2012年12月26日下午,在三楼会议室就护理工作院部与其他相关部门召开了联席会议。冯宣付院长出席了会议,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护理部葛珺总长主持 护理部葛珺总长在会上提出二甲复审准备工作进展情况,就所遇困难及问题向院部汇报,对所需其他部门配合工作于相关科室负责人进行了很好的沟通。其他相关科室负责人就护理部葛珺总长提出的问题,表示全力配合

冯宣付院长就二甲复审工作做了详细的分工,提出二甲复审工作迫在眉睫,是目前工作中重中之重。希望大家全力配合院部二甲复审准备工作,争取迎检工作顺利进行。2012年1月19日下午,我院在三楼会议室召开了护理部与相关科室联席会议,旨在协调解决护理部在等级医院复审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院长冯宣付及相关科室主任参加。会议由葛珺总长主持。会上,护理部主任葛珺与相关科室负责人就等级医院评审中护理服务工作的支持保障及协调配合方面相关工作展开了讨论,对需相关科室相互配合与支持的重要工作进行了有效沟

通。冯宣付院长指出,护理的迎评工作不仅要盯住问题,更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在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敢于担当的基础上做到好以下两点:一是要把存在的问题具体化,并限时整改、落实;二是护理工作要体现持续性改进 其他相关科室负责人表示全力配合院部二甲复审准备。冯宣付院长肯定了护理部的迎评工作,认为工作思路是清晰的,同时,要求护理部尽快将需院方解决的问题汇总、梳理,以便进一步落实解决。同时,其他相关科室要加大与护理部的配合力度,加强协作、细化分工,共同将护理工作推向新的高度。护理部联席会议记录

2012年6月28日下午,我院在三楼会议室召开了护理部与相关科室联席会议。冯宣付院长出席了会议,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葛珺总长主持。护理部负责人葛珺总长就护理部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工作所遇阻力及困难与相关科室进行了探讨,就相关支持工作与相关部门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其他相关科室负责人表示全力配合护理部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工作。冯宣付院长指出,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工作是个艰巨的任务,我们不能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优质护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念,真正为病人考虑。护理部把困难问题汇总,院部加大支持力度,同时,其他部门加大配合力度,加强协助,大家共同努力,把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工作全面推开。护理部联席会议记录

2012年12月26日下午,在三楼会议室就护理工作院部与其他相关部门召开了联席会议。冯宣付院长出席了会议,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护理部葛珺总长主持 护理部葛珺总长在会上提出二甲复审准备工作进展情况,就所遇困难及问题向院部汇报,对所需其他部门配合工作于相关科室负责人进行了很好的沟通。其他相关科室负责人就护理部葛珺总长提出的问题,表示全力配合

5.部门管理制度 篇五

一、会议制度:

1、定期召开会议,本部门全体成员必须出席,并作会议记录 ,总结前一段工作的经验和不足后讨论下一段要开展的各项工作,部长记录出勤情况以及会议内容,收集同学们的意见,倾听同学们的心声,制定改进措施。

2、不得无故迟到缺席。缺席需向部长请假说明,假条要用稿纸书写否则视为无效。迟到扣除考核量化分3分,缺席扣5分。

3、本部门成员需建立个人成长档案,提供个人照片及个人详细信息。

4、平时参加活动的同学,都有加分奖励(1—8分)。

5、优秀成员奖:每一学期,根据每一位成员整体表现和出勤情况评出优秀成员,给予以一定的加分奖励(最低6分最高10分)。

6、由于工作失误导致部门财产丢失,要全额赔偿并予以批评。日常言行有损部门形象与利益的个人,将视情节轻重予以一定的惩处

二、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各个部门对会议无故缺席者,将给予批评,三次无故缺席者本部门部长有权给予撤消。部门内部长一名,负责内部管理、制定章程与组织工作、部门活动。定时向专业部学生会老师汇报工作进程在各项工作开展之前需要制定详细的前期工作计划。在工作开展之中需督促各项工作的进程,在工作完毕之后需对其进行总结并写出详细的书面报告各班成员需不定期的向部长提交口头或书面报告,在工作中积极参与,做到按时完成分配的工作,根据工作情况给予加分或扣分。

部长由后备干部选拔产生,后备干部产生是由个人向现任部长或辅导员提交自荐书,并通过本部门内全体成员面试产生。

三、成员守则及要求:

1、专业部成员在平时的工作中需要积累一定的工作能力与协调能力,处理好与其他各专业部学生会成员间的关系,认真负责地完成部长交给的任务。

2、专业部成员要树立全局观念,服从安排,在专业部举办的活动中应积极参与,不回避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3、成员与成员之间应具备协调配合精神,同舟共济,互相帮助。

4、成员要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组织纪律,秉公办事。

5、原则上每一周召开一次例会;每次例会进行严格的人员考勤。请假须做事先书面情况说明,迟到、早退须做事后书面情况说明。

6、例会内容为交流、汇报工作开展状况,总结前期工作,传达上级会下达的工作任务,安排后期工作等;保持良好的会议气氛,强调会议的纪律性,每位成员都应做好会议记录,不讲空话,开会要有效率

7、开会按时到位(要有深刻的时间观念)。

8、开会时做好记录,开会后由各组组长收起交由部长审核。

9、执勤穿着专业服,执勤过程中严禁嬉戏打闹。

汽修专业部

6.合同管理部门制度 篇六

企业合同档案管理制度

1、建立完整的合同档案。档案资料包括以下内容:

◆ 谈判记录、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报审及批准文件;

◆ 对方当事人的法人营业执照、营业执照、事业法人执照的副本复印件;

◆ 对方当事人履约能力证明资料复印件;

◆ 对方当事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合同承办人的职务资格证明、个人身份证明、介绍信、授权委托书的原件或复印件;

◆ 双方签订或履行合同的往来电报、电传、信函、电话记录等书面材料和视听材料;

◆ 合同正本、副本及变更、解除合同的书面协议;

◆ 标的验收记录;

◆ 交接、收付标的、款项的原始凭证复印件。

2、所有合同都必须按部门编号。合同管理专员负责建立和保存合同管理台帐。

7.部门会议制度管理办法 篇七

新制度经济学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于1937年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其真正流行并成为一门新兴经济学分支,引起人们关注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制度经济学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1),并在其理论框架内,研究和评估资源配置所依赖的制度条件,但这一制度条件过去在新古典经济学假设中是被视为“外生变量”不予理会的。显然,新制度经济学摒弃了制度是外生的这一新古典假设,认为制度是重要的,并把它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制度的内生化及其对经济绩效的影响,从而弥补了经济学原存的理论缺陷,使经济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得以增强。新制度经济学试图揭示制度的起源和演化、制度的性质与功能及各种制度具体的经济后果,研究领域广泛,其制度分析已经远超出企业和市场范畴,延伸到社会组织、政府部门、公共政策等众多领域,并积累了大量文献。其中,政府预算管理制度作为公共部门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当前,我国尚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财政预算支出管理制度的变革与完善,也同样处于路径探索和方向选择的重要时点。面对传统投入控制型预算支出管理模式的种种制度性缺陷,如预算支出控制的异化所导致的预算投入与结果的严重脱节;预算支出管理缺乏灵活性,执行效率低下所导致的预算资金供给时效与公共部门事权责任相分离等,如何构建符合公共财政要求,并具有科学理论基础的新型政府预算支出管理制度,必将成为未来我国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以下主要从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与制度变迁理论两个角度,分析基于绩效管理的我国部门预算支出管理制度选择。

二、交易成本理论与我国部门预算支出管理制度选择

交易成本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科斯和康芒斯,主要由威廉姆森发展,并着重分析交易过程中成本约束对交易结果的影响,以及为获得有效结果需要采取的治理机制。科斯认为,交易成本是“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它包括交易准备阶段所花费的成本;交易进行时所发生的谈判和签约成本;利用价格机制对未来不确定性和风险预测困难等产生的成本,还有度量、界定和保护产权的成本等。可见,科斯的交易成本含义非常广泛,而且,主要是在研究企业和市场这两种互相替代的制度安排时,考虑如何降低利用市场的交易成本而提出的概念。尽管科斯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但将交易成本理论发扬光大,对其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应属威廉姆森。威廉姆森认为,交易成本的存在取决于三个因素: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及资产专用性。有限理性是指人的智力资源是稀缺的,人的认识是有局限的。机会主义则描述了“狡诈地追求利润的利己主义”。而资产专用性是指耐用人力资产或实物资产在何种程度上被锁定而投入一特定交易关系。同时,威廉姆森还将交易成本理论引入契约关系的研究,他指出,实际上,任何关系———经济的,或是其他的,如果可以被描述为契约问题,那就可以用交易成本理论来评价和研究。虽然交易成本理论最初主要是用于解释私人部门中的组织形式,但经过许多学者的努力,交易成本理论已经被应用到公共管理、预算制度、预算执行、政治学和财政政策等多个领域。

就政府预算管理制度而言,其建立和运作过程当中的交易成本同样客观存在。正如张五常教授所认为的,从广义角度讲,制度是因为交易成本而产生的,所以交易成本也可称为制度成本。如果将政府预算同样视为一种普遍的契约关系,那么,在许多利益主体之间都存在着交易契约,其中包括纳税人、公众及其代理人———立法机关与行政部门之间;审计监察机构与政府部门之间;财政部门与公共职能部门之间;政府部门内部组织之间,等等。显然,由于交易契约关系的存在,建立、协商、分配、执行及监督这些契约也就相应形成了各种预算制度交易成本。然而,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传统投入控制型预算支出管理模式是难以有效降低预算制度中的交易成本的。第一,根据有限理性假设,预算决策者无法了解预算中的所有支出细节,因此,通过细致、全面的预算管理规则制定,对预算投入进行严格控制,每个预算环节都要做到对规则和程序的遵守,以保证预算按原计划执行。可见,传统预算支出管理模式的执行与监督交易成本是很高的。第二,虽然传统投入控制型预算支出管理模式强调严格的预算投入控制,但由于无法避免预算参与者的机会主义倾向,且控制不到位情况的时常出现,往往使得预算管理交易成本不降反升。因此,当前我国政府预算支出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克服传统预算支出管理模式的缺陷,努力降低预算制度交易成本,提高支出效益。

首先,让我们以构建模型的方法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部门预算支出管理制度的选择。从众多有关探讨交易成本的文献中,结合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我们借用麦克库宾斯(Mc Cubbins)和佩奇(Page)[1]的研究方法建立模型。

假定1:在政府预算支出管理制度的选择中,立法机构或制度决策者只面临投入控制制度成本(LC)和绩效管理制度成本(AC)两种制度交易成本,即两种制度同时存在,并且可以通过各种投入控制手段(P)和绩效管理手段(D)的改变来降低以上制度成本。

假定2:更广泛的绩效管理手段的应用增大了D,并且以增加绩效管理制度成本的代价有效降低了投入控制制度成本。同理,更深程度的投入控制增大了P,并以增加投入控制制度成本的代价降低了绩效管理制度成本。

假定3:降低投入控制制度成本LC的最好手段是D,降低绩效管理制度成本AC的最好手段是P,且D、P在{0,1}区间内变化。

于是,部门预算支出管理的制度选择问题就转化为:

在满足LC=mP-nD,且AC=vD-qP的条件下,选择D{0,1},P{0,1}使Y=LC+AC最小化。这里的m、v是加大P对LC和AC产生的效用,n、q则是加大D对LC和AC产生的效用。

代换LC和AC可得以D和P为条件的Y:

可见,P与D的变化对总交易成本Y的效用,是各自变化对两种制度交易成本(m-q)和(v-n)的效用之和。P与D的变化(dD)与(dP)产生的总交易成本的改变(dY)是:

因此,当(m-q)>0,(v-n)>0时,为使交易成本最小,进行最低限度的投入控制和绩效管理,即P=0,D=0;当(m-q)<0,(v-n)<0时,则进行最大程度的投入控制和绩效管理,P=1,D=1。然而,根据假设3可知,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的制度选择是P=1且D=1。

于是,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部门预算支出管理制度选择的最佳方式是投入控制与绩效管理两种制度同时发挥各自最大功效。

这一结论的有趣之处在于,它并不像人们事先预想的那样,以某一制度的明显胜出指明改革的制度选择取向,没有表现出一种“革命”式的制度变革,而是得出了一个类似制度组合的解决方案。这样的结果可能看似矛盾,但进一步分析,这实际上是指出了部门预算支出管理制度选择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即预算支出的投入控制与绩效管理两种制度是相互兼容,而非排斥的。回顾国外预算支出管理改革的历史,从欧美国家廉价政府的有限预算,到后来的分项排列预算,再到项目预算、零基预算,直至今天的新绩效预算,投入控制与绩效管理两种预算制度偏废任何一方的改革都很难取得预期效果,只有两种制度的科学组合才能实现理想的预算支出管理目标。

应当说投入控制与绩效管理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两种制度的有效组合充分体现了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间的理性调和。在部门预算支出管理中,越是深入的绩效管理和激励因素的注入,就越需要科学的控制、完善的流程和健全的规则。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控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源控制,而是适应绩效管理的科学控制,它代表了一种预算控制理念的转型,即传统预算支出控制概念的消退与绩效控制概念的建立。

基于交易成本的这一理论模型的结论,对于指导我国部门预算支出管理制度改革具有典型意义。就投入控制与绩效管理两种预算支出管理制度而言,在我国政府预算支出管理制度的历史上,传统的投入控制型预算支出管理模式占据绝对地位,而预算支出绩效管理制度则严重缺失,这就明显违背了模型所得出的结论。因此,我国当前预算支出管理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弥补绩效管理制度的空白。同时,改革者还应清醒地意识到,以一种长远的、全面的改革心态面对绩效管理制度的构建,以及投入控制的转型,避免某一方的偏废、教条或是过度激励影响到改革的最终成败。总之,有控制的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制度创新,既是适合我国国情,也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预算支出管理制度框架的合理选择。

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阐述从交易成本理论出发的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制度改革论据。

第一,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是政府预算管理的拟合市场制度改革。按照交易成本理论,市场经济制度之所以存在,就在于它能够节约交易成本,是人们解决利益矛盾最好的一种制度安排。市场交换产生的各种规则和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特别是契约制度的存在。市场经济实质上也是一种契约经济,缔约双方在既定的契约内容基础上,确立各自的权利与义务约束机制,并在自我约束和必要的外部监督下履行契约。同时,缔约双方还可以根据契约执行的情况,对契约内容进行调整,甚至重新缔约。虽然,传统投入控制型预算管理模式也存在着预算参与者之间的契约关系,但主要是原则概念和分配投入层面上的,预算利益主体之间并没有形成以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为基础的具体、明细的契约内容,真正有约束力的契约制度并没有建立起来,或者说传统预算管理关注的不是契约内容,而是契约的签订。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出现将改变这种状况,它以部门预算产出与结果为现实的预算管理契约内容,以预算绩效目标约束公共部门的预算支出行为,实现社会公众的预算契约需求。同时,以产出与结果为预算绩效衡量依据,也有助于预算契约的科学调整与重缔合约。加之,绩效管理本身就源于私营部门,因此,关注契约核心内容与执行结果的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改革,是与市场经济制度拟合程度更高的政府预算管理模式,这种更为务实、具体、明确的预算契约,将十分有利于预算制度交易成本的降低。

第二,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改革将极大地降低预算管理过程中的交易成本。预算制度交易成本的客观存在,要求预算管理改革起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率与效益的作用,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也正是以此为目标。虽然作为一种预算管理制度,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同样避免不了交易成本的存在,但它通过转变预算管理模式和控制目标,追求预算支出的最终绩效成果,在交易成本既定的情况下,力求提高预算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减少预算制度交易费用,反向节约成本。同时,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将赋予公共部门适当的预算支出自由裁量权,以激发公共部门实现预算绩效目标的积极性。通过这种方式对预算参与者的行为特征[2]进行有效疏导,可以较好地降低机会主义、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所造成的交易成本。(2)将管理重点集中在预算成果上,相对忽略预算管理过程中的部门预算活动,也必将降低以往投入控制模式下预算分配、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监督控制和其他不确定因素引发的交易成本。

三、制度变迁理论与我国部门预算支出管理制度选择

观察并分析制度变迁的规律和原因,回答制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它是如何变化的?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有何关系?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其目的是为了改善经济绩效。制度变迁有两重含义:一是制度创新,二是新旧制度转轨。[3]制度变迁也可以被看成是制度的替代、转化与交易过程,即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效率较低制度的替代过程。诺斯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交替过程。林毅夫则认为,制度变迁是人们在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变迁(诱发性变迁)与国家在追求租金最大化和产出最大化目标下,通过政策法令实施强制性变迁的过程(3)。

制度变迁要受到来自制度变迁主体方面和客体方面的各种变量和因素的影响。从主体方面来看,参与制度创新的行为主体包括个人、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这三个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基本单位,它们参与制度创新的根本动机是获取外部潜在利润。如果不存在改革制度安排会带来更多收益的可能性,或者制度创新的预期收益低于预期成本,制度创新便不可能发生。从客体方面讲,制度环境的变化,以及制度非均衡,客观上促使了新旧制度转轨。新制度经济学所说的制度环境,是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制度。这类制度不仅决定着基本经济行为规则,而且决定着其他具体制度的基本特征,同时还决定着制度变迁的形式和范围。制度环境决定了具体制度安排的性质、范围和进程,制度安排也反作用于制度环境并推动制度环境的局部调整。因此,制度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变化必将导致具体制度安排的适应性变革,产生新的制度需求,进而打破以往的制度均衡,形成制度供给不足。为了实现新的制度均衡,制度变迁与创新也就在所难免了。

此外,从制度变迁的类型上考察,按制度变迁的主体,通常可以划分为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按制度变迁的速度,可以分为激进式的制度变迁和渐进式的制度变迁。首先,诱致性制度变迁来自于微观主体或地方政府对潜在利润的追求,改革来自于基层,程序为自下而上,具有边际革命和增量调整性质。而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由政府行政命令和法律强制推进和实施的制度变迁,它以政府为制度变迁的主体,程序是自上而下的激进性质的存量革命。两种制度变迁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充的。当诱致性制度变迁由于外部效应和“搭便车”等问题无法适时地满足社会对制度的需求时,由国家实施强制性制度变迁就可以弥补制度不足。有些制度供给及其变迁也只能由国家来实施,如法律规则的改变、政府预算制度的调整等。而且,由于制度安排本身就是一种公共产品,而公共产品一般是由国家提供的。(4)其次,激进式的制度变迁是以终极预期目标为参照系数,采取迅速而果断的行动,一步到位安排预算制度方式。渐进式的制度变迁是假定每个人、每个组织的信息和知识存量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预先设计好终极制度的模型,只能采取需求累增与阶段性突破的方式,逐步推动制度升级并向终极制度靠拢。

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改革是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变迁的客观需要。首先,我国政府预算存在进行绩效管理改革的制度需求。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维护并追求公共利益的意识也不断增强,特别是对足够且高质量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的需求日益加大。社会经济生活中,公共产品与服务的高效、优质供给,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正外部效应,可以有效地降低私人部门的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使人们获得更多外部潜在利润。然而,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与政府部门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滞后之间的矛盾却无法回避。社会公众对于政府部门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满足公共需求的呼声和要求越来越高,这在社会公众的主观层面上,构成了以预算产出与结果绩效为导向的政府预算管理改革制度需求。另一方面,作为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部门,其肩负着更多地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责,这同样需要向社会提供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好的公共产品与服务,这其中既包括实物与劳务供给,也包括政府预算管理这样的制度供给。同时,面对公共产品与服务需求足量、优质且越来越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政府预算的收支矛盾也在不断深化。因此,如何通过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政府预算管理制度,以达到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促进经济高效发展,有效缓解政府预算收支矛盾等目的,就自然成为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而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正是针对以上的问题积极探索。

其次,制度环境的变化促使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已有三十多个年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到今天仍在继续,且其深度与广度也已进入改革的攻坚阶段。这种深刻的社会经济制度环境的变迁,必然引起社会各种具体制度安排的显著变革,反映在政府预算管理改革上,就是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显然,公共财政强调政府部门的第一职责是满足社会公众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关注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有效供给,这与过去以预算分配与投入控制为管理核心的建设型财政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在具体的政府预算支出管理制度安排上,适应公共财政要求的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改革必将逐步取代传统投入控制型的预算管理模式,成为在新制度环境下实现政府预算管理制度均衡,弥补政府预算管理制度供给不足的有益尝试(见图1)。

最后,我国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改革具有诱致性和强制性两种制度变迁的综合特征,也体现了渐进式制度变迁的特点。一方面,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具有社会公共需求与政府自身治理机制完善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基础。另一方面,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作为政府预算管理制度,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性质,其外部效应显著,任何诱致性制度变迁主体(个人或组织)无法弥补这种制度供给不足。因此,有必要实行强制性政府预算管理制度变迁。同时,根据我国渐进式制度变迁的特点,以强制性制度变迁推动自上而下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可以尽快地消除诱致性政府预算管理制度变迁所存在的制度供给“时滞”问题。(5)此外,立足于部门预算的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以及其区分于绩效预算,但以绩效预算为改革终极目标的预算管理改革尝试,也充分体现了其渐进式制度变迁的特点。

四、结语

基于绩效管理的部门预算支出管理制度改革,可视为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向真正公共预算管理制度迈进的重要突破口,其背后所隐含的时代特征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范式,预示了未来我国政府预算支出管理制度、公共财政制度,乃至政治参与和决策制度的改革路径选择。然而,从制度选择分析到制度变革实践,其过程必将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何正视各种现存的改革障碍,深刻体会局部改革与整体变革的辩证关系,将是决定今后我国政府预算支出管理制度改革进程的关键层面。

摘要:环境管制旨在应对因资源环境消费而产生的外部性问题,它通过三种不同类型政策工具的运用得以实施,即:命令与控制型、基于市场型与自愿型。对政府而言,这意味着三种具有不同交易成本发生和负担机制的管制手段选择。环境管制的发展包含了一种政府在管制过程中不断减少交易成本的尝试,这种努力使得在最新的环境管制形态———自愿环境协议中,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形成决策并参与管制的实施,分担改善环境质量的社会责任与成本投入,环境管制因而实现了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

关键词:政府部门预算,环境管制,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Mc Cubbins,M.D,and Page,T.“A Theory of CongressionalDelegation[A.]”M.D.Mc Cubbinsand.T.Sullivan.Congress:Structure and Policy[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87:25-409.

[2]王国顺,周勇,汤捷.交易、治理与经济效率:O.E.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朱琴芬.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8.部门会议制度管理办法 篇八

胡静林指出,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持水利建设与发展是各级财政义不容辞的责任。各地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会同水利等相关部门,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财政支持水利建设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一是将水利作为支持重点纳入财政预算中期规划,明确财政支持政策和重点投向,增强水利投入的持续性和针对性。二是加快财政水利资金预算执行进度,主动掌握重大水利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科学调动资金,优化拨付程序,保障重大水利项目资金需求。三是大力支持建立多主体、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融资机制,稳定增加水利改革发展的投入,探索运用多种方式,鼓励、引导和推动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

胡静林强调,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改进和加强水利资金管理。要建立健全覆盖水利资金运行和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水利资金分配使用的风险防控机制,探索建立资金分配与资金使用管理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要紧紧围绕水利重大规划和重大项目,积极打造水利相关资金整合平台,加强水利资金整合统筹,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会上,湖北、四川、河北、黑龙江省水利厅,山东、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广东省财政厅作了交流发言。水利部有关司局、直属单位,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有关司局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有关负责同志,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负责同志在各地分会场参加会议。

(本刊编辑部根据中央政府门户网站资料整理)

9.软件部门管理制度 篇九

软件部门管理制度

第一章、工作

第1条 员工应遵守本公司一切规章、通告及公告。

第2条 员工应遵守下列工作事项:

1)在每工作日早上9:00前在工作计划系统提交当天的工作计划。

2)在每工作日下午5:30前必须将代码在不报错的形式下签入指定的源代码管理器中,并且做好自己的本地备份,并且在工作计划系统里提交当天的工作总结。项目组长每周五负责对源代码管理器进行本地和光盘形式的备份及错误的修复。

3)员工在每月的10号前对本月的工作大概做出计划,并且对上月的工作计划做出总结,以书面形式交由部门经理。

4)对公司产品软件的任何修改都需要总经理的审批,并且修改之后的效果也必须经由总经理认可,及时将所更改的功能对行政部门的相关培训人员进行讲解。

5)严格遵守以下的软件开发流程:

①.签定开发合同

②.进行用户需求调查,填写《用户需求说明书》;

③.以甘特图方式制定《项目开发计划》;

④.填写《项目估计表》,进入需求封闭期;

⑤.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客户提交《用户界面设计报告》和《数据库设计报告》(注:此项流程不计入开发周期);

⑥.严格控制用户的需求变更,如果实在需要变更需求,需要填写《需求变更控制报告》,并且及时更新相应的文档;

⑦.在开发周期内根据《项目开发计划》进行软件项目的开发;

⑧.在开发周期内开发人员每天需要向上级提交电子档的《编程文档》,总结每天的编程心得;

⑨.在开发周期内至少每周制定一次《技术评审计划》并且填写《技术评审报告》;

⑩.对系统进行集成测试时需要制定《系统测试计划》、设计《测试用例》,最终填写《测试报告》;

⑪.对于工作成果与需求文档发生的不一致,需要提交《需求跟踪报告》;

6)在开发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公司颁布的最新的《编码规范》和《数据库设计规范》。

7)在每周一部门经理应对本周工作做出计划及安排,并在周五进行一次工作总结。

8)在工作时间里不得怠慢拖延,不得干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事情。

9)在工作时间里不得中途任意离开岗位,如需离开应向主管人员请示并获批准后方可离开。

10)未经许可不得私自将公司财物携带出公司。

11)任何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将自己的电脑配件安装在工作电脑上。

12)未经机主本人允许,不得擅自使用、移动或拆装他人的计算机。

13)员工对自己的工作电脑既有使用的权利又有保护的义务。任何的硬件损坏必须给出损坏报告,说明损坏原因。

14)不得安装有可能危及公司计算机网络的任何软件,如果确实有需要进行软件测试的,必须将计算机脱离公司计算机网络进行单机操作。任何对公司内部计算机网络的黑客行为是绝对禁止的,一经查实将按公司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15)公司提供的互联网访问服务只能被使用在与公司业务有关的方面,否则一经查实将按公司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二章、培训

第3条 为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及发挥其潜在智能,使公司人力资源能适应本公司日益迅速发展的需要,公司将举行各种教育培训活动,被指定员工,不得无故缺席,确有特殊原因,应按有关请假制度执行。

第4条 新员工进入公司后,须接受公司的岗前专业培训,培训时间应不少于20小时,新员工培训由公司根据人员录用的情况安排,在新进公司的前三个月内进行,培训不合格者不再继续留用。

第5条 如无特殊原因,每工作日下午13:00 – 14:00 定为部门员工培训时间,针对每次培训,都需要有记录及总结。

第6条 培训的主要内容:

1)本职位的任务、责任和权限;

2)代码规范及其它相关开发规定;

3)专业技术的提高;

4)需求分析能力;

5)产品意识;

6)团队协作精神;

7)沟通技能和信息传播技能。

8)压力与时间管理。

第三章、保密

第7条 员工所掌握的有关公司的信息、资料和成果,应对系统上级领导全部公开,但不得向其它任何公司或个人公开或透露。

第8条 未经部门经理允许,员工不得私自复印和拷贝有关文件。

第9条 树立保密意识,涉及公司机密的书籍、资料、信息和成果,员工应妥善保管,若有遗失或失窃,应立即向上级主管汇报。

第10条 发现其他员工有泄密行为或非本公司人员有窃取机密行为和动机,应及时阻止并向上级领导汇报。

第11条 员工应充分理解公司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之立场,也赞同公司禁止员工随意使用非经授权软件的立场并应与公司共同遵守之。员工在本公司任职期间,绝不私自从外处将任何软件携带进公司,亦不在公司内部擅自使用该软件。在工作中所需要使用的任何软件必先向公司提出申请,由公司取得后交付个人使用。如发生有私自使用非公司交付的软件,因此而侵犯他人权利的情形,完全属于个人之行为与公司无关,员工应负完全的责任,因而产生的一切法律上后果与经济上的责任,员工应完全承担。

第12条 员工在职期间应与单位签定《软件技术保密协议》。

第四章、考核

第13条 考核的内容如下:

1)绩效考核

对员工工作效率及效果的考核(包括员工工作所完成的数量、质量等内容)。

2)能力考核

指员工从事工作的能力(包括智能与技能),通过员工对事物的记忆、分析、综合、判断、创新以及操作、表达、组织等能力来鉴定。

3)态度考核

指员工的积极性在工作中的体现(包括出勤情况、纪律性、干劲、责任心、主动性等内容)。

第14条 考核的方式:

考核的方式有三种:自我评价;上级评价;综合评定。

第15条 考核的时间(遇到节假日时间可适当推前)

月考核(每月25日完成员工自我评价、28日完成上级评价并将结果存档)

季考核(三个月为一季度,在每下一季度的第一个月12日完成自我评价、15日完成上级评价、18日收齐存档)

年考核(在季考核的基础上,作年终综合评定,部门经理提出奖惩建议、总经理批示)。

第16条 考核结果的反馈

参与“上级评定”的管理人员须在每月或每季考核结束后向被考核人员发放《考核结果反馈表》,约定面谈时间及地点,确保考核工作透明度。

对于考核结果,被考核者有权向上级主管提出疑义,确保考核工作的民主性。

第五章、处罚

第17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予以罚款或批评:

1)上班时间,躺卧休息,擅离岗位,怠慢工作者。

2)因个人过失致发生错误者。

3)妨害工作或团体秩序者。

4)不服从上级合理指导者每次罚款100元。

5)未在早上9点前填写当天工作计划者每次罚款30元。

6)未在晚上5:30分前对当天的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作出总结,每次罚款20元。

7)每日任务少于三项每少一项罚款20元。

8)每月初均要对当月的工作大概做出计划,没有的每次罚款50元。

9)每月底均要对当月的工作做出总结,没有的每次罚款50元。

10)其它未遵守第一章工作规定者。

11)项目组长未制定项目开发计划者,每次罚款100元。

12)未在项目开发计划的时间内完成开发任务,每超一天罚款50元。

13)无正当理由不能适时完成交办任务者或对结果未回复者每次罚款50元。

14)客户针对技术的严重投诉,部门每人罚款20元。

15)每月对培训没有记录及总结者,罚款100元。

16)故意泄露公司技术、营业上的机密者。

17)无正当理由,服务器故障且在四小时内未排除问题者每次罚款200元。

18)无正当理由,网站出现无法访问、错误等相关问题,且在四小时内未排除问题者每次罚款200元。

19)项目开发失败,将扣除项目开发人员在开发期内的全部绩效奖金,本部门的其他人员将被扣

除20%的绩效奖金。

20)对客户所提出重大问题,未能在1小时内解决的,需要提交书面的报告解释未何不能在1小时内完成。

第六章、晋升机制

第18条 公司鼓励职员努力工作,在出现职位空缺的前提下,工作勤奋、表现出色、能力出众的职员将获得优先的晋升和发展机会;公司并在一定程度上执行竞争上岗制度。

第19条 如果符合下列条件,职员将有机会获得职务晋升,薪金亦会相应增加:

1)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2)工作绩效显著;

3)个人工作能力优秀;

4)考核成绩处于部门中上水平;

5)对有关职务工作内容充分了解,并体现出对职务的兴趣;

6)具备其它与职务要求相关的综合能力。

10.部门印章管理制度 篇十

一、总则

1.为加强公司印章管理,规范公司部门/中心印章(以下简称“印章”)的刻制、发放、保管、使用、停用、废止和销毁,制定本制度。

2.本制度中所指印章是在公司发布或管理的文件、凭证文书等与公司权利义务有关的文件上,需以有关部门/中心名义证明其权威作用而使用的印章。

二、印章格式

印章刻有公司各部门/中心名称,一律为圆形,直径为4.2cm,中央一律刊五角星,星尖直径为1.4cm,圆边宽为0.12cm,五角星外刊公司名称,自左而右环行,部门/中心名称在星下方作横排,印文使用简化宋体字。

三、印章应用范围

1.印章不具备法人效力,只能用于以部门名义对内的发文、通知、生产工程计划等工作性文书,对上级的请示、报告、各种统计报表(月报、季报、年报)等事务性文书,对外的证明、函、介绍信以及经营需要等联系性文书。

2.凡以公司名义下发或需以法人名义对外的文书,应按照办公流程申请使用公司印章,部门/中心应审慎评估印章使用范围与效力,杜绝出现以部门名义使用印章代表公司整

体与法人效力的情况,严禁开具加盖印章的空白介绍信、证明等。

四、印章管理

1.权限。印章的刻制、停用、废止和销毁均需总裁批准;行政管理中心负责具体的印章格式确定、刻制、发放、停用收回、废止销毁,印章印鉴档案,印章管理制度的制修订,以及印章使用的监督检查;各部门/中心负责印章的使用、具体管理保存、使用登记,并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提出单独刻制申请等。

2.刻制。印章一般在公司组织机构调整后,由行政管理中心根据总裁指示统一刻制;新增部门/中心、印章遗失损毁等情况需单独刻制的,由相关部门/中心提出申请,经总裁批准后由行政管理中心负责刻制;印章刻制后,均在行政管理中心统一填写印章登记卡留样备案(见部门/中心印章登记卡)。

3.保管、使用与登记。行政管理中心统一制作印章使用登记表,与印章一同交由各部门/中心指定的印章保管人(不能为部门/中心领导)保管,一般应放置于有安全防护措施的专门保管箱柜等处;保管人名单报行政管理中心备案;凡需加盖印章的文书,由部门/中心领导批准签署,经办人与保管人核对并签字登记(见部门/中心印章使用登记表),文件类应复印存档;保管人因事离开岗位的,须由部门/中-2-

心领导指定专人代替;行政管理中心定期对印章使用登记保管情况进行检查。

4.遗失、损毁。印章在出现遗失、损毁情况时,应及时报行政管理中心备案、公示等,并在评估后确定是否新刻。

5.停用、废止与销毁。因公司组织机构变更、总裁批准或其他原因应停用或废止的印章,由使用部门/中心及时将印章及印章使用登记表交行政管理中心处理;停用后重新使用的,由部门/中心单独申请,总裁批准后发还重新启用;停用三年的,由行政管理中心报请废止并销毁;废止的,印章和使用记录保存三年,再报请销毁。

五、罚则

1.严禁未经批准私刻、私用印章。

2.违反印章管理制度的,视情节和后果追究责任人的行政和经济责任,触犯法律者,公司保留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11.部门会议制度管理办法 篇十一

【关键词】逮捕听证 听证主持 保障嫌疑人权利

中图分类号:D92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282-01

在我国的刑事诉讼法领域中,逮捕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的强制措施,然而因为其具有强制性、羁押性、限制性等性质,故而其在使用过程中天然的会对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进行限制。现在法学界为了防止逮捕措施滥用而引起侵犯人权的状况,提出了种种预防措施,其中逮捕听证是一项可行性很强的措施。

逮捕听证程序中应具有类似于审判的“等腰三角形”结构。即一方面是侦察机关,另一方是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人。而对于这中立的一方到底有什么机关来充当,就值得思量了。以我国现有的司法机制来看似乎只有法院或者检察院适合担任这一角色,这也是法学界对这一问题的两种主流观点。

赞成由检察院担任逮捕听证裁判角色的学者的理由主要是:检察院本身就具有批捕的权利。所以如果建立逮捕听证制度就由其继续担任中立的一方。然而这种想法如果付诸实施,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检察机关在对自侦案件批捕的时候,由什么部门来监督自己呢?有人提出由检察院的法律监督部门或者由上级检察院乃至外地检察院来担任这种情况下逮捕听证的中立方,但是这种安排明显带有自我监督的嫌疑,也缺乏可操作性。

第二,因为我国刑事诉讼的程序都是先由检察院批捕,再由公安部门侦查完毕后交检察院起诉。这样检察院和公安部门有共同的利益,即希望能够早日对案件侦查结束提起诉讼,而以我国现有的侦查手段等情况来看,公安部门多是将犯罪嫌疑人先予以羁押,通过讯问的方式取得口供,进而获得破案线索。检察院也会因为希望获得更充分的案件情况和材料,而在逮捕问题上更偏向于公安部门。

所以,尽管由检察院在逮捕听证制度中担任中立裁判的呼声比较高,但是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检察院承担这个职责,并不合适。

而由法院来主持听证呢?持此观点的学者看到了外国的逮捕和羁押分离的情况,但是这种做法如果在我国推行,是否会取得如国外一样的好效果呢?不一定,因为欧美发达国家之所以采用这种逮捕羁押制度是植根于他们长期以来较好的司法环境,司法制度,以及人权保护理念的。而在我国法官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某法官在审判时完全可能受另一法官在逮捕听证时做出的决定的影响,从而在审判时形成先入为主的观念。或许有人会说,负责听证程序的法官又不会进入审判程序,对案件审理不会有较大影响。从程序上来说可能确实如此,然而不要忘记了,两个程序的法官是在同一法院工作的,私下里极有可能会就案情进行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很难防止审判法官不受负责听证的法官的影响。如果是两个不同地区的法官,一个负责逮捕听证另一个负责审判,那么在实际中又不具有可行性。

所以,作者认为由法院负责逮捕听证或许优于由检察院负责,但是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无法做到较好的保证犯罪嫌疑人在逮捕羁押环节拥有与控方对抗的权利。如果说第一种检察院负责听证可能会使侦查和检察部门联手压制犯罪嫌疑人权利的话,那么由法院负责听证则会危及犯罪嫌疑人在下一阶段审判中的权利。

因此,在这里作者大胆的提出一种方案:即由司法行政部门来负责各地的逮捕听证的仲裁工作。由司法局来负责这项工作就可以避免检察院负责时可能产生的因为侦控部门急于破案而将不该羁押的犯罪嫌疑人予以羁押的情况发生,因为司法局没有侦查和起诉的任务只有监督的任务,可以较好的履行中立裁判的职责,这是它胜于第一种方案的地方。

那么它与由法院负责听证相比呢?我认为它同样可以避免审判法官受逮捕听证法官观点影响的现象的发生,因为负责逮捕听证的仲裁方和后期审判的法院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机关,两者之间很难发生互相交叉从而影响最后的审判的情况。一个来自于司法局,一个来自于法院,不会由于上下级或者同僚的原因而对案件进行沟通,或者资深法官的批捕决定影响年轻法官对案件的审判的情况发生。

可能有人会说司法局是行政部门,参与到案件的过程中可能不太合适,其职权中也没有这一条规定。但是别忘了,司法局本身就具有对于案件以及司法情况进行监督的职责,只是以前被检察院所掩盖而已,现在我们增加一道逮捕听证程序,此程序既不是侦查,也不是起诉,更不是审判,不属于以前的办案程序,当然可以由一个新的部门来予以参加和负责,而且完全可以在司法局的行政部门性质以外,由立法进一步赋予其参与案件的权利,使其具有更大的司法监督职权,得以进入到逮捕听证中去。由此看出司法局对逮捕进行监督听证是完全可行的。

逮捕听证的听证程序参考司法审判过程以及行政法中的听证程序,由司法局主持,首先由希望采取逮捕的控方(检察院或公安部门)陈述其理由;其次,由控方承担举证责任,提交证据证明采取措施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然后,由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人就控方提出的证据同控方展开质证,然后双方就逮捕措施的适用及相关证据发表意见并进行辩论;最后,由中立的裁判方做出是否适用逮捕程序的决定。对于控方证据足以证明有必要采取逮捕措施的予以支持,对于不足以证明其必要性的则做出解除拘留或逮捕的决定。双方当事人可对此决定要求复议。

最后必须说明的是,这里只是就我国现行的逮捕制度进一步完善所提出的一项初步建议,是有很多不足和缺失的,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討和补充,但是改革逮捕制度的脚步应该是不能停歇的,因为更完备的更具有人权保障性的逮捕制度是我国法制现代化特别是刑事法制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只有真正树立起用法律保障人权的理念建立起更好的制度才能更好的保证公民的权利。

参考文献

[1]刘林呐.对审查逮捕听证制度的几点思考[N],晋中学院学报,2007 -24

[2]闫远东,赵兴杰.建立不捕听证制度的可行性[J],检察实践,2009(2)

[3]张杰.建议设立逮捕听证程序[EB/OL],(2006-05-02)

[4]邓宝能.谈构建审查逮捕听证制度[EB/OL],(2009-4-29)

12.对企业建立会议管理制度的思考 篇十二

一、会议分类及会议管理对象

按法律地位分, 有法定会议及自定会议。前者如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公司要求定期召开股东会、董事会及监事会, 以及关于信息发布与报告的会议等, 对此, 《公司法》有详尽的规定, 企业必须无条件遵守。后者指企业根据自身需要举行的有一定目的的会议, 是日常管理的必要手段。按会议内容划分有投资会议、人事会议、财务会议, 生产、销售、订货会议等。按会议目的划分如决策会、碰头会、讨论会、协调会、通报会等。

按会议规模大小及与会人员范围划分有部门内部会议、全员会议、联席会议、管理机构会议、外部会议等。还有其他划分方式不再一一列举。

以上的会议分类中, 法定会议及必须参加的外部会议属于企业的“硬成本”, 部门内部会议及基层会议的成本、效益已体现在部门负责人或部门的责任考核中, 而跨部门会议, 不仅占用二个以上部门的资源, 而且是中高层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具有较强管理示范意义, 因此本文将之作为会议管理对象, 来探讨会议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及效益评价。

二、会议管理的目标

会议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会议效率最大化。效率指投入产出比, 即针对会议的目的去选择有效的会议程序以追求一定效益实现下的成本最低或一定成本下的效益最优。明晰会议目的是达成效率的前提, 围绕目的进行计划、安排及组织, 这正是现代价值工程论的精髓。

尽管不同的环境、文化产生不同的会议模式, 有的企业通过会议来收集甚至加工信息, 有的企业依赖于会议来沟通, 有的企业仅利用会议来作出决策, 有的企业把会议作为散漫高谈的场所, 有的企业则实行精心的事前准备及严格的现场控制, 但一般来说, 会议是决策正式发布前的必经程序, 也是管理者用以上情下达, 下情上陈的常用工作形式, 因此, 会议的目的可概括为:决策、协调、评价与报告。

三、会议管理的内容

为实现会议效率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即构成会议管理的内容, 包括会议体制建立、会议程序安排、会议责任核算、会议责任评价四个方面, 具体分述如下:

(一) 会议体制

即根据企业自身的管理特点及需要建立的制度化的会议安排。这样形成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周期, 便于工作安排、资料准备及问题的集中解决, 同时在体制建立的过程中, 以效率为准则理顺了各种会议之间的关系、目的,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会议重复、低效的现象。会议体制可在保持一定的稳定性的基础上进行适时调整。表1以某公司的会议体制为例。

(二) 会议程序

会议程序化的好处在于消灭徒具形式的会议, 力求优质、高效地达成会议目的。事前的会议信息传达利于有针对性的充分的资料准备, 从而节约会议时间;会议决议反馈利于增强会议决议的严肃性及督促其得到执行, 从而保证会议效果。

1、主办者签发会议通知单, 由工作人员送达各拟出席者处签章后返回。主办者填写:会议名称, 举行时间、地点, 会议内容, 会议预定时间长度, 出席者及应准备的资料 (复印份数) , 可否代出席等;拟出席者填写:签名, 变更或修正意见, 委托出席事项等;如返回至主办者的通知单上有变更意见而主办者可以接受的话, 主办者应重新发送通知单。这样主办者、出席者均对会议内容心中有数, 既使会议开得紧凑, 又利于达成良好的会议效果, 较之会议时间的浪费, 事前会议内容的充分送达是值得的。

2、召集开会。主办者应严格按预定的时间和议题开会, 促进守时守秩的良好习惯形成;资料的展示也是主办者要考虑的, 如在电子化会议中, 准备好必要的会议设备和熟练的操作人员等。

3、会议记录及反馈 (适用于关系重大的决策型会议) 。忠实于会议做好会议记录并经整理后在一定期限内分送与会者及有关人员签字认可, 作为重要的会议档案以备日后查阅。整理期限也须以高效为原则, 如有的外资企业规定为会议结束后2天内。会议记录及反馈的目的是分清责任, 提高会议严肃性, 促进与会者提高责任心, 认真发言, 对提高会议质量有积极影响。

4、会议决议及执行情况督查。会议结束后, 主办者除了拟定会议决议, 发布成文的制度、措施等, 还须重视检查会议结果的执行、落实情况。一般在会议中应约定经与会者同意实施检查的期限, 如会议结果的实施情况不佳, 可能需再次召集会议重申、协调和解决, 这时又重新进入会议召集程序。

有的企业专门对会议资料准备及会议记录格式、决议报告等文书、图表作出规定, 形成相关部门的日常工作内容, 以保证资料的正确性和权威性, 明确责任, 提高会议准备的质量。表2为某公司的会议报告书一览表。

(三) 会议责任核算

任何一项管理措施若缺少合适的考核与评估, 流于形式就难以避免, 会议管理也不例外。

1、会议责任核算涉及部门。主管部门负责评议会议效益、协调会议成本的归属等事项, 由于本文所研究的会议管理的对象是跨部门的中高层会议, 所以对会议效益的评价由经营管理机构负责, 可在定期举行的经营管理机构会议上做出评议, 在部长会议上公布评议结果。记录部门负责报告核算及反馈, 一般是财务部门。发生部门则是责任中心, 是考核对象, 一般是会议主办部门, 因为其职能既定且在履行职责的范围内有权决定会议的举行次数、时间等, 另外, 有些情况如专为某个部门协商事项所发生, 主办部门可和与会部门协商进行费用分割。

2、会议责任成本。在实行部门单独核算及考核的体制下, “管理费用”的二级明细账户设为“部门”, 三级明细账户再设为“会议成本”。每次会议结束后主办部门将《会议通知书》复印件交财务部门进行会议成本核算, 《会议通知书》复印件上记载有会议实际时间长度, 实际出席者签名等基本要素, 是会议成本核算的原始凭证。财务部门要注意按照内部核算的思路进行内部转账, 以保持总账平衡。会议成本确定是会议管理的难点问题。作为衡量效益的一个量化指标, 会议成本不再隐藏于管理费用中而是单独列示出来。如何选择简便可行而又误差较小、利于评价的成本确定方法, 需要运用相关财务知识进行反复地设计、估算、验证后才能最终确定。

这里给出一个公司的成本计算方法以供参考:

会议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直接费用

直接成本=会议时间× (与会管理人员人数×与会管理人员每分钟工资额+与会一般人员人数×与会一般人员每分钟工资额) ;间接成本=会议时间×每分钟会议费 (会议费即会议室、空调、电话等固定设施的折旧费用以及会议专职服务人员的工资性成本等) ;为简便起见, 每分钟会议费可使用年度预算标准值, 即年度会议费预算÷年度会议时间预算, 与会人员每分钟工资额也可使用年度预算标准值;直接费用即该次会议发生的标语制作、饮料、餐费、办公用品费用等。

3、会议责任报告。财务部门定期提供会议成本数据反馈至各发生部门及主管部门, 各发生部门据此制作《会议分析报告》, 列明每次会议的目的、决议、实施进度、产生的直接间接效果、会议成本、分析说明等, 向主管部门报告, 作为主管部门进行评价的依据。

(四) 会议责任评价

由于对会议收入的记录需借助某种估计、假设, 其本质上是虚拟收入, 因此对之核算非常困难, 且由于收入核算系统设计上的风险过大, 使其计量结果难以信赖;另外会议在面临经营活动中的许多不确定因素时, 可能会增加不少临时的、非常规的任务, 将之单纯作为费用中心来管理亦不符合实际, 所以对会议的责任评价最好能着眼于效益, 由发生部门结合量化的会议成本进行自我评估 (即对会议收益的定性或定量分析) 并报告给主管部门, 目的是在保证职能不发生缺失的基础上提高责任效率。

上一篇:施工质检员工作总结下一篇:吉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