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活动观察记录

2025-01-14

幼儿游戏活动观察记录(共17篇)

1.幼儿游戏活动观察记录 篇一

观察班级:小一班

观察对象:参与表演区游戏的孩子们,重点观察王紫熙、吕政泽、杨泽恩小朋友

观察实录:

最近随着学雷锋文明月主题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对表演区里投放的歌曲《学做解放军》兴趣浓厚,都愿意参与其中进行表演游戏。这天,正当孩子们在利用新投入的解放军衣服进行舞蹈表演时。杨泽恩从益智区拿着自己拼插的手枪便进入了表演区,他很得意的一边随歌曲舞动一边向旁边的吕政泽小朋友展示其了自己的舞蹈道具,说到:“你看,我做的解放军的枪,啪~啪~啪~。”可是,这时原本跳得正起劲的吕政泽,一下子被吸引,他用自己的手比划成手枪,立即做出回应,说“我也有,啪!啪!”。当即,这两名小男孩就从表演状态进入到了解放军打枪的幼儿自主游戏情境中,观察到孩子们的舞蹈兴趣被迁移,我正准备走过去做出指导时,王紫熙小朋友抢先了一步,她突然挡到了吕政泽前面,面对杨泽恩张开了双臂说:“杨泽恩,你不可以欺负小朋友,解放军不打小朋友!”她说完这话,杨泽恩愣了一下,说“我打的不是小朋友,我打的是小日本”。这时被挡在后面的吕政泽立马说到:“王紫熙,我保护你,我才是解放军!”说完,吕政泽也立马张开双臂要挡到王紫熙的前面,杨泽恩则是继续对着他们挥着自己的小手枪“啪!啪!”的假装在打日本鬼子。而王紫熙和吕政泽因为都相应保护对方,互相和对方说“我来保护你!”最后协商无果,王紫熙说了句“我们还是先躲起来吧”于是拉着吕政泽离开了表演区,进入了娃娃家,而杨泽恩发现失去了玩伴,又看到了我在看着他们,便放弃了追逐,自己又得意的跟着音乐跳起舞来。

观察解读:

要是以前看到孩子们在区域中没有进行相应的游戏,我可能会及时进行“指导、建议”。但是通过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背景下的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开展”这门远程课,我对幼儿的游戏有了新的认知。在幼儿园游戏的分类中有一种是:幼儿主动性的游戏。

而这一次看似又是孩子们“破坏了”区域游戏规则的行为,其实老师用一种发现孩子身上教育点、成长闪光点的方式去观察、理解。我发现这就是一次又杨泽恩主动发起的“解放军要赶跑小日本”的情景游戏,而吕政泽、王紫熙先是被动的从表演游戏中进入到了杨泽恩无意创设的情景游戏中,使得自己在同伴之间的有爱关系、保护弱小的爱心与良好的亲社会行为上得到了自我社会性发展。

在三名幼儿短暂的主动性游戏中,孩子们结合已有的认知经验使得自己的想象力得到了发展,同时王紫熙在与吕政泽发生要互相保护对方的小“争执”中,主动的思考,利用“我们一起躲起来”的方式解决了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游戏的价值是满足幼儿认知、社会性得到发展,自我肯定。在这个短时的自发性游戏中,这三方面孩子们都得到了发展与成长。杨泽恩无意间知道了可以利用搭建区的玩具制成表演的道具,在自己主动发起的情景游戏中巩固了已有的社会经验认知,在自己的游戏中得到了满足,在王紫熙、吕政泽终于多开后,获得了胜利般的成功。王紫熙与吕政泽则是知道了解放军不能欺负小朋友,自己要保护弱小、保护同伴,在游戏中因为成功多开了杨泽恩的“追击”而高兴的一起继续不同的游戏。

所以通过这样的解读与分析幼儿在自发性游戏中有所成长、收获,我觉得自己没有立即干预幼儿的这种“游戏”是正确的选择。而我们所谓的区域常规及伴随的幼儿品质培养,是可以通过区域分享或当幼儿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再做指导的,这样才是正在的将游戏的主动权还给了幼儿,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了比以前更多的“自由”。

2.幼儿游戏活动观察记录 篇二

观察是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对幼儿的观察是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的,可在活动中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表现与需要,调整活动,给予适宜的指导。

一、理解幼儿的需要及兴趣,提供丰富、多层次的材料

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活动区游戏的功能、作用是靠操作材料来实现的,幼儿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如幼儿在表演区中玩“狼和小羊”游戏,他们在各种包装盒里放入背景图片,手持故事里的图片小动物,边讲述故事边在盒子“舞台”上扮演各个角色,或者几个幼儿坐在一起,分角色表演故事内容,这就是孩子们自己的“盒子里的故事”。有的选择戴着头饰表演,他们开始讨论要建个小羊的家,于是分头行动:到“聚宝屋”找来泡沫块,拱形门围成房子,旁边布置花草树木,还用根据故事情节从娃娃家找来灶台等进行游戏。

二、观察幼儿与材料的积极互动,适时支持,促使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指南》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教师必须耐心地为幼儿创造一个可以让他们从容地从量变到质变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幼儿发展的现状、特点、问题、原因,努力地为不同幼儿的发展创造有针对性的环境或条件,帮助他们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如活动区游戏“会变魔术的镜子——单面镜”。

实况记录:玲用一张kt猫(半身画)纸张靠在镜面,尝试从不同角度照。“哇!看到完整的小猫了。”在面前摆弄一会儿,玲对老师说:“这个要很多手来帮忙,我只有一只手怎么办?”师:“你到材料盒看看,想想办法!”玲拿来胶布,撕了一段胶布贴在纸张上方,还是不能让一半的纸片立在镜子上,连续撕了三段贴上去,终于站起来了,她用一张对折的白纸,一动笔,画到边缘,打开后,“糟糕,画坏了”,翻过来使用纸张的另一面。她眼睛边看镜子里的图案边画,抬起头,看了看镜子里的kt猫,又看了看自己的画,停了下来。若有所思,又拿了一张纸,这次她把kt猫头画在一张纸的中间折痕处,画出了整体。然后,在kt猫的头上加了蝴蝶结,折了起来,放下纸张。“成功了”,她欢呼,之后走到材料柜拿了一把剪刀,把刚才贴到镜子上的kt猫原件剪了下来。“这是我自己制作的小猫”,在镜子上照了照,她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并拿起来给旁边的小朋友看。

在此次探究活动中可以看出玲对操作材料的兴趣,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在不断的尝试错误中构建了自己的经验。只要教师细心观察指导,适时介入,引导幼儿自主操作,就能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观察幼儿个体学习和合作表现的特点,提供多元支持,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

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他们在生活和游戏中所积累的经验,会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要观察幼儿,发现幼儿的点滴进步,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如夹子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颜色鲜艳,种类多,是幼儿喜欢的操作物品之一,孩子们用夹子夹出各种造型,有的还把夹子夹在衣服上、耳朵上,可谓百玩不厌。基于孩子的兴趣,教师要在活动区游戏“好玩的夹子”中投放大量的夹子,将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幼儿探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引导幼儿对这些内容进行探究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自选多种颜色的夹子若干、骰子、记录笔、记录纸等,并自创了玩法:转动骰子,根据骰子的点数取出相应数量的夹子,夹在自己身上。

情景实录:

镜头一:和在操作时边夹边大声数数,旁边的琦有意见:“你太吵了。”和:“我自己夹很慢,会忘记我在夹第几个夹子。”琪琪:“你转好骰子,看看多少,可以先把多少夹子一起拿出来放在托盘上,再慢慢夹,就不会忘了。”镜头二:静仪和新岚也在玩,她们每转一次骰子,就会拿出记录纸,边点数边比一比,“你的多还是我的多”“下次我转的点可能会比你多”。

反思与推进:

幼儿的兴趣点已不是简单的造型,他们在操作表现出对数学探究的兴趣。镜头一中的孩子,由于个体差异,经常会出现漏数现象,还停留在个人游戏中,而同样的玩法,有些孩子就会想办法解决问题,体现了同伴间的互相学习。儿童能与同伴、老师或其他人进行口头或书面的交流会更好地理解和巩固对数的理解,使数学的思维具体化。从镜头二不难看出,在孩子的交流中,她们已经有了合作游戏的意识,萌发了新点子,加入了“比一比每次谁转的点子多”“比一比谁身上的夹子多”等游戏。

在游戏分享交流环节中,我引导幼儿分享交流,并着重表扬了孩子互助,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以及自发“比一比”游戏的创新表现,提出了问题:“两个人一起玩夹子,还有更好玩的游戏吗,怎么玩?”

四、结语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以《指南》为依据,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了解幼儿在发展水平、速度与优势领域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采取对应的策略和方法,引导幼儿在操作游戏中学习。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和分析幼儿行为的价值,不断调整教育目标、策略,做到观察分析在先,介入和指导在后,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幼儿园活动区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篇三

关键词:活动区;游戏;观察;指导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5-025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164

活动区游戏是指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考虑幼儿教育的目标、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设置出一定的空间环境,提供适宜的材料,制定活动规则,让幼儿在其中通过与活动材料、同伴等的积极互动,获得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的教育活动。区域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教师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

观察是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对幼儿的观察是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的,可在活动中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表现与需要,调整活动,给予适宜的指导。

一、理解幼儿的需要及兴趣,提供丰富、多层次的材料

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活动区游戏的功能、作用是靠操作材料来实现的,幼儿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如幼儿在表演区中玩“狼和小羊”游戏,他们在各种包装盒里放入背景图片,手持故事里的图片小动物,边讲述故事边在盒子“舞台”上扮演各个角色,或者几个幼儿坐在一起,分角色表演故事内容,这就是孩子们自己的“盒子里的故事”。有的选择戴着头饰表演,他们开始讨论要建个小羊的家,于是分头行动:到“聚宝屋”找来泡沫块,拱形门围成房子,旁边布置花草树木,还用根据故事情节从娃娃家找来灶台等进行游戏。

二、观察幼儿与材料的积极互动,适时支持,促使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指南》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教师必须耐心地为幼儿创造一个可以让他们从容地从量变到质变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幼儿发展的现状、特点、问题、原因,努力地为不同幼儿的发展创造有针对性的环境或条件,帮助他们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如活动区游戏“会变魔术的镜子——单面镜”。

实况记录:玲用一张kt猫(半身画)纸张靠在镜面,尝试从不同角度照。“哇!看到完整的小猫了。”在面前摆弄一会儿,玲对老师说:“这个要很多手来帮忙,我只有一只手怎么办?”师:“你到材料盒看看,想想办法!”玲拿来胶布,撕了一段胶布贴在纸张上方,还是不能让一半的纸片立在镜子上,连续撕了三段贴上去,终于站起来了,她用一张对折的白纸,一动笔,画到边缘,打开后,“糟糕,画坏了”,翻过来使用纸张的另一面。她眼睛边看镜子里的图案边画,抬起头,看了看镜子里的kt猫,又看了看自己的画,停了下来。若有所思,又拿了一张纸,这次她把kt猫头画在一张纸的中间折痕处,画出了整体。然后,在kt猫的头上加了蝴蝶结,折了起来,放下纸张。“成功了”,她欢呼,之后走到材料柜拿了一把剪刀,把刚才贴到镜子上的kt猫原件剪了下来。“这是我自己制作的小猫”,在镜子上照了照,她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并拿起来给旁边的小朋友看。

在此次探究活动中可以看出玲对操作材料的兴趣,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在不断的尝试错误中构建了自己的经验。只要教师细心观察指导,适时介入,引导幼儿自主操作,就能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观察幼儿个体学习和合作表现的特点,提供多元支持,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

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他们在生活和游戏中所积累的经验,会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要观察幼儿,发现幼儿的点滴进步,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如夹子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颜色鲜艳,种类多,是幼儿喜欢的操作物品之一,孩子们用夹子夹出各种造型,有的还把夹子夹在衣服上、耳朵上,可谓百玩不厌。基于孩子的兴趣,教师要在活动区游戏“好玩的夹子”中投放大量的夹子,将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幼儿探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引导幼儿对这些内容进行探究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自选多种颜色的夹子若干、骰子、记录笔、记录纸等,并自创了玩法:转动骰子,根据骰子的点数取出相应数量的夹子,夹在自己身上。

情景实录:

镜头一:和在操作时边夹边大声数数,旁边的琦有意见:“你太吵了。”和:“我自己夹很慢,会忘记我在夹第几个夹子。”琪琪:“你转好骰子,看看多少,可以先把多少夹子一起拿出来放在托盘上,再慢慢夹,就不会忘了。”镜头二:静仪和新岚也在玩,她们每转一次骰子,就会拿出记录纸,边点数边比一比,“你的多还是我的多”“下次我转的点可能会比你多”。

反思与推进:

幼儿的兴趣点已不是简单的造型,他们在操作表现出对数学探究的兴趣。镜头一中的孩子,由于个体差异,经常会出现漏数现象,还停留在个人游戏中,而同样的玩法,有些孩子就会想办法解决问题,体现了同伴间的互相学习。儿童能与同伴、老师或其他人进行口头或书面的交流会更好地理解和巩固对数的理解,使数学的思维具体化。从镜头二不难看出,在孩子的交流中,她们已经有了合作游戏的意识,萌发了新点子,加入了“比一比每次谁转的点子多”“比一比谁身上的夹子多”等游戏。

在游戏分享交流环节中,我引导幼儿分享交流,并着重表扬了孩子互助,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以及自发“比一比”游戏的创新表现,提出了问题:“两个人一起玩夹子,还有更好玩的游戏吗,怎么玩?”

四、结语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以《指南》为依据,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了解幼儿在发展水平、速度与优势领域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采取对应的策略和方法,引导幼儿在操作游戏中学习。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和分析幼儿行为的价值,不断调整教育目标、策略,做到观察分析在先,介入和指导在后,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张宗芬.浅谈幼儿活动区游戏的观察和指导[J].读写算:教研版, 2015(23).

4.幼儿园观察记录:掷骰子游戏 篇四

记录方式的演变图: 1.游戏开始时的记录

2能力强的幼儿(曦曦等)的记录方式 3游戏末的记录

孩子们从刚开始的杂乱无序的记录到有序记录再到表格式的记录,记录下了他们的游戏情况,也记录了他们探索、学习的过程。他们在游戏中探索学习,并在解决问题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5.幼儿园游戏活动记录表玩球 篇五

活动内容 玩皮球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四肢协调能力。活动器械

各种类型的大、小球若干只、2―3个塑料弓形门洞。

活动过程

(一)引发幼儿用手、脚等方式推、踢大球,将大球推向四处。

(二)引导幼儿用脚踢球入门。

(三)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滚、接皮球(由近距离到远距离)。

(四)教师将皮球抛出去,然后去追皮球,暗示幼儿还可以用这种方法玩皮球。

建议:

1、皮球的数量要大于幼儿的人数。

2、此活动的场地要大些,便于幼儿有充分的活动空间。

3、教师要细心观察护理,注意调节个别幼儿的运动量。跑道

活动反思及建议

在孩子们的眼中,球是个非常有趣的“东西”,他们喜欢玩球,也能玩出各种花样:轻轻碰一碰圆圆的皮球,它就会向前滚动,碰到东西又会反弹回来;花皮球可以像陀螺一样在原地旋转,球上的花纹变化多端,色彩斑斓;还可以学着用手拍球,力气越大,球就跳得越高„„在玩球的过程中锻炼了孩子的动手操作、手眼配合等各种能力,我们可以创设多种安全、有序的球类游戏供孩子们自由玩耍。活动中孩子不停地调换球,看似是一种“喜新厌旧”的行为表现,其实却反映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有了观察事物差别的意识和能力,他们从中能发现各种大小不

一、材质不一的球在活动中的不同玩法,并在不断调整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整 体 发 展个 体 发 展

6.幼儿园进餐活动观察记录 篇六

观察时间:20xx年12月6日

观察环境:教室

观察目的:让幼儿愉快的进餐

观察实录:我班杰杰在学习各方面都还不错,但吃饭让人费神,问题表此刻对食物不感兴趣,胃口不好,食欲差,吃饭时不但吃的慢,还经常边吃边玩,把饭菜含在嘴里,不咽下去,别的小朋友两碗都吃完了,他还在吃第一碗,这让教师很着急。

观察分析:幼儿在家都是独生子,爷爷奶奶都比较溺爱,养成了在家吃放要喂的坏习惯,并且经常吃零食多,吃饭少。

措施:

1,与家长沟通,培养孩子吃饭的良好习惯

7.幼儿游戏活动观察记录 篇七

关键词:科学活动,记录,方法

科学教育的核心是让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索、科学发现的过程。幼儿通过猜想、操作、记录、讨论等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其中,记录信息为重要环节,形成的实验记录既是幼儿学科学的记录,也是幼儿成长的真实记录。

记录在幼儿园里多以画图、表格、数字等方式进行。但在实践操作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受年龄特点限制,一方面,小肌肉群发育善未完善,动手能力较弱,部分幼儿连执笔都有困难;另一方面,在感知、注意、思维时目的性差,极易受外部条件、兴趣的支配,很难操作后进行记录。为此我们尝试由教师记录幼儿在探索中的发现,操作后却发现容易顾此失彼。由此我从科学启发幼儿愿意记录、乐意记录出发,尝试、摸索出一些做法。

一、与幼儿一起讨论、确定有关记录的一些简单标记

幼儿的学习、发展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通过自身的活动作用于客体,另外,幼儿在心理上是主动的,依照自己的方式通过活动来建构科学知识。小班的幼儿则需通过教师引导,如何引导他们懂得记录?我在设计《吹泡泡》活动时先提出问题:“三角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什么样的?”引导幼儿猜想、感知验证、讨论。幼儿初步感受猜想、验证的过程后,我把他们的猜想、发现记录下来,并引导幼儿讨论:我们猜想的可以作什么标记?画什么图案?做一做,试一试,幼儿提出了许多建议,最后我们用共同确立的图案作为猜想记录的标记,由此问题解决了,而且是教师引导,以幼儿的思维方式确立的,幼儿初步树立了积极的态度。

二、幼儿记录信息力求简单,易操作

针对小班幼儿生理方面的特点,如小肌肉群发育善未完善、肌肉易疲劳等。我在设计记录表时尽量体现操作方便、生动形象等。如《吹泡泡》的活动,我用彩色泡胶纸剪了许多颜色鲜艳、大小各异的圆,幼儿记录的方式只需把这些颜色各异的圆粘贴在小动物的旁边,这样的操作既方便,幼儿又有兴趣。所得到的“信息”不仅直观而且容易引起幼儿注意。

三、灵活变通,个人记录以集体出现

小班幼儿容易受兴趣支配,往往会专注于有趣的科学游戏中。对此,教师在巡视中不是一味地督促记录,而应根据各个活动的特点,多方位引导幼儿观察、感知、体验。幼儿在具体的动作、具体的情景中展开思维、感知具体形象的事物,形成的体验也会特别深刻。如《吹泡泡》的活动,我提供了方形、圆形、三角形的工具,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再分组游戏,操作时我参与到其中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自由尝试各种工具。由于幼儿通过亲身感知并积累有关的表象,在交流讨论中,他们都能把看到的泡泡形状讲出来。最后启发幼儿观察我们集体记录的结果,发现泡泡的秘密:各种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幼儿在游戏中完成了猜想、操作、记录,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8.幼儿游戏活动观察记录 篇八

【关键词】观察记录法 观察幼儿 能力提升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98-01

前言:在幼儿教育当中,观察记录法指的是教师对幼儿在自然环境下的行为举止进行记录和描述,并且以此为基础对幼儿进行评价。在该方法的应用中,能够体现出对不同幼儿之间差异性的关注,同时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也能够对幼儿的行为细节进行捕捉。对于幼儿教师来说,观察幼儿的能力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用观察记录法,能够有效的促进教师观察幼儿能力的提升,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开展幼儿教育工作。

一、幼儿教师观察幼儿能力的现状

(一)观察幼儿意识缺失

在当前的幼儿教育领域当中,在幼儿自由活动的过程中,一些教师采取的态度较为漠视,缺乏对幼儿的关注及幼儿发展情况资料的搜集,较为忽视幼儿的个体和群体的需求。或者在观察幼儿的过程中,不知道应该着重观察什么,因而难以捕捉到幼儿在活动中的闪光点,也没能与幼儿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或者观察之后没能形成系统的文字记录,观察幼儿意识方面有所缺失。

(二)观察幼儿策略不佳

在观察幼儿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对于观察幼儿策略,往往难以进行有效的运用。在观察策略当中,主要包括程序性、陈述性等知识,而在实际情况下,教师对于观察幼儿的陈述性知识有所欠缺,对于观察幼儿的步骤、类型、方法等知识不够了解。另外,在观察幼儿的程序性知识方面,很多教师也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对于事件取样、时间取样等观察幼儿的策略,往往难以进行灵活有效的运用,在观察之前的准备阶段,不能对目标进行合理的制定,对于场景描述、观察时间、观察者等观察记录中的必要信息,也往往会忽略,因而难以有效的对幼儿进行观察。

(三)观察幼儿能力不足

在一些幼儿园当中,要求教师每个月需要对保教笔记进行提交。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教师对于笔记的上交十分不积极。经过研究发现,上交不积极的教师,普遍缺乏观察幼儿的能力。因此,在保教的过程中,这些教师无法有效的观察幼儿的各种细节,因此对于保教笔记也不知道如何书写,往往只是随便应付了事。而对于部分有经验的老教师来说,对于其所观察到的内容,通常会使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描述,对于其中的细节之处,也没能够进行详细的记录。随着幼儿成长档案袋计划的逐步推行,教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儿资料的记录能力,但是对幼儿进行有效的观察,其能力仍然有所不足。

二、运用观察记录法提升观察幼儿能力

(一)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

在观察记录当中,对幼儿的行为过程较为重视,而在进行解释的过程中,则转移到了内容记录者,也就是教师的身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够拥有更多的机会提高自己观察幼儿的意识和能力,对观察幼儿的策略进行更为良好的应用。通过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教师的记录被其他教师重新创造,从而形成了集体性的知识构建。在集体的沟通和交流之下,记录内容将会更加丰富和广泛。而幼儿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会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形成良好的观察幼儿意识,提高观察幼儿能力。

(二)加强观察记录能力培训

对于观察幼儿的内容,教师应当客观的进行描述和记录。对观察内容进行收集、观察和记录,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然后其他教师和相关专家对该教师记录内容的客观性、真实性进行研究,记录内容是否能够体现出真实情况,最后还要对观察记录应当注意的问题进行总结。以记录解释为基础,教师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探讨,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找和研究,利用相关的理论给出相应的解释。在记录当中出现的关于幼儿心理活动、行为活动的内容,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幼儿教育策略进行改进。这样,通过对观察记录法的应用,能够逐渐锻炼和提升幼儿教师的观察幼儿能力,使其在教学当中能够更有针对性。

(三)对观察记录文本进行充实

幼儿教师在观察幼儿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法的应用,应当对观察记录的文本加以充实,明确观察内容的来源和后续观察的设计。在记录当中,应当对多方主题提供的信息加以运用,对观察内容的原因加以记录,从而使观察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更强,锻炼和提升幼儿教师观察幼儿的能力。例如,可以记录采取一些措施后幼儿的某种行为是否得到改进、与幼儿家长的交流心得、幼儿常见问题的验证、与其他教师交流验证的共性等内容。通过对应用效果的分析,判断教师观察幼儿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如果得到了良好的提升,后续设计可以不进行。如果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还应当确定后续的观察思路,例如问题原因、教育方法的适应性、后续观察的地点和时间等。

结论: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基础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各个方面的能力、素质、性格等都没有成型,因而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对此,教师应当基于对幼儿细致观察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为此,应当科学运用观察记录法进行观察幼儿,不断提升教师观察幼儿的能力和素质,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开展幼儿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吴亚英. 幼儿教师观察能力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基于江苏省常州市的调查[J]. 中国教育学刊,2014,02:89-94.

[2]谈心. 观察幼儿: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J]. 当代学前教育,2009,02:22-26.

[3]王丽萍. 幼儿教师运用观察记录法的问题及措施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2012,02:69-70+109.

9.幼儿园 区角观察活动记录 篇九

观察记录:幼儿一进区,就选择了新投放的拼图开始拼起来。刚开始一玩,幼儿就把有关联的图片一下拼了出来,剩下的图片不由使个别幼儿皱起眉头来,左试试,右比比都不对,急得他们直抓头。这时在一旁观察的师煜兴奋得叫起来:“这块应该放在这,你看这不是吗!”边说师煜边把一块拼图放在了合适的地方。浩浩进区后还是选择了大型拼图,他很迅速的从很多小拼图中找出了边缘上的拼图拼搭起来,拼完后,浩浩拿起了其他拼图想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要放到的合适的地方,于是他翻到卡片后面,看看标记,很快找到了对应的地方。当收区音乐响起来的时候,浩浩看了看没有拼摆完的拼图,有些不舍的方回了原处。

分析:对于简单的四拼、十拼的兴趣已经淡化,比较喜欢数量较多,有困难的拼图,但在拼图过程中,幼儿都没有长久的坚持完成拼图活动,拼几下就放弃了的种种现象表明教师在投放区域材料时对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水平了解还不透彻,目标过高,导致幼儿跳起来也没有摘到苹果,从而使幼儿失去了对拼图的兴趣。由此问题,我们改变了材料,投放了难度较小的拼图并对已投放的拼图增添标记的方法,降低了拼图的难度,使不同能力的幼儿都得到了发展:中等能力的幼儿通过观察,操作,互相交流完成了拼图过程;能力强的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完成一部分拼图内容后,又根据拼图标记拼摆了一半多,这说明两种方法达到的效果都不错。

措施:

1、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从两方面入手添加区域材料,〈1〉投放新的拼图材料,分块数量在20件左右,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2〉在大型数量的拼图上作相应的标记符号,引导幼儿观察,判断,并根据大班幼儿年龄和已有水平,在拼图小卡上标记数量或图形符号,使幼儿能够采用接龙的方式进行拼图,使能力不同的幼儿都可以得到发展。

2、在区域活动时,可以有目的的对益智区玩拼图的幼儿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其学习观察和分析两拼图之间联系的方法,能根据事物之间的颜色,图案等进行判断,使其学会学习。

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设计

文章提要:

区角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创设多种领域的学习区域。并提供活动材料,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摆弄、操作去感知、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而教师的任务是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的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关键词:区角活动

爱玩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游戏一直以他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孩子。人们对游戏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而区角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游戏活动,同样受到了孩子们的普遍欢迎。它重在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以及选择广泛的内容。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因此,孩子们学的特别轻松、自然、没有压力,他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这种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幼儿园《纲要》所提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满足”的最有效的措施。

一、建立活动区规则,引导幼儿自主进行区域活动。

活动区是幼儿自由活动的场所,但自由不等于放任,为所欲为。而应该是掌握规则之后的一种自主游戏,在创设活动前就必须考虑规则问题。而制定区角活动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幼儿,偏向某一方都是不妥的。

1、在活动前提出规则

有些活动规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要求幼儿在活动中务必要遵守,对于这类规则,我们可以在活动前就向幼儿提出来,比如:使用玩具时需注意的卫生、安全问题,游戏结束后的整理、归放。活动中遇到问题应开动脑筋想办法等等。区角活动规则往往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逐步完善、逐步到位的。

2、在自然活动中形成规则。

在小班的孩子经常会带一些自己的玩具到幼儿园,当区角活动时,他们就在一起玩玩具,有时是玩自己的,有时和别的小朋友交换着玩。过了一段时间,通过老师和孩子一起讨论,班上就逐渐有了一个全体认定的规则:无论是谁,不一定要将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但是在玩别人的玩具时,一定要事先征求别人的同意。

3、在解决问题中建立规则。

幼儿在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着帮忙解决问题,而应当引导幼儿自主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并建立起相应的活动规则。比如:在建构游戏中,孩子们玩的很尽兴,可到最后却没有多少作品展示,这是为什么呢?当我把问题抛给幼儿后,得到了多种答案。有的说:“我搭了一间漂亮的房子,但被别人捣乱推倒了”,有的说:“收玩具时我们自己拆掉了”还有的说:“我快搭完时,自己倒下来了”等等。“那怎么才能让老师看到你们的作品呢?下次玩的时候你来告诉我好吗?”经过多次玩后,孩子们把发现告诉了我:“玩的时候搭牢一点,建房子时在旁边建一条路,别人就不会不小心踩坏了。不要有太多人挤在一起,以免撞坏。”在大家的建议下,孩子们掌握了保护作品的方法,同时玩游戏的规则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

二、根据近期的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要,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材料。

首先,要利用有限的空间使每一个区域都有相对宽松的活动范围,同时也有利于材料的摆放与收整。某些内容相近区域的合并有利于材料最大限度的被利用。比如:益智区、语言区、美工区、计算区等放在小箩筐中合并为一个区,可以让孩子资源共享,也便于老师在材料的投放上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

其次,材料的投放要为教育目标服务。比如:小班生活区的目标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那么,应投放一些为娃娃穿衣、戴手套、扣纽扣、喂动物宝宝吃东西等材料,做到目标在前,选材在后,使材料有效的为目标服务。

另外,材料的选择要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幼儿总是喜欢在一个区活动,而对别的区角却没有兴趣,但我们又不能强迫那个幼儿一定要离开那个区,或是一定要去某个区活动。此刻,我们就要对照目标看一下,所选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再看材料是否具有游戏性。只有材料是玩具,幼儿才爱玩。比如:小班时,总有几个幼儿喜欢玩娃娃家的游戏,而对美工区、生活区不感兴趣。于是我采用表扬美工区和生活区的幼儿,并在这两个区内投放更多有趣、可操作的材料。果然,没多久那几名幼儿也开始进这个区玩了。因此,投放材料时要突出材料的新颖性和趣味性,要不断增添新的活动材料,不可一劳永逸,要常换常新。

三、参与孩子的活动,成为孩子的合作者、引导者。

首先,在活动中,我们要相信孩子。通过观察,我们看到孩子并不是无知和无能的,而是一群非常能干和富有创造力的小主人。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我们要成为孩子的好朋友、好伙伴,与他们平等相待,将角色转向幼儿的合作者及引导者。

其次,在幼儿的活动中,我们要关注他们的活动,了解他们当前已有的经验,观察他们对什么感兴趣,是否应在哪方面给予帮助。不能急于用自己心目中的游戏水平做标准来要求孩子。当出现突发情况时,进行随机教育。如:娃娃家不小心把桌子打翻了,东西洒了一地。这时,小朋友们都涌向娃娃家看热闹,教室里一下子乱了起来。面对这一场面,我们不能马上责备孩子,不管是打翻桌子或是凑热闹的,我们可以轻轻的招呼孩子一起整理娃娃家,又可以用游戏的口吻说:“刚才在娃娃家的小朋友不小心打翻了桌子,以后你们可要小心一点,今天这么多热心的小朋友帮助了你们,下次娃娃家可要好好准备,请大家来做客,表示感谢。”这样闯祸的小朋友紧张的情绪大大减少,其他孩子也稳定下来了。不但教育了小朋友,而且丰富了游戏情节。

四、注重幼儿能力差异,安排适当内容。

每一个孩子总会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许多人眼里的乖孩子可能在动手能力方面却差强人意,而一个平时不惹人注意的孩子在建构区可能会有突出的表现。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设立榜样,组织幼儿“说第一”活动,让幼儿说说自己哪方面最棒。并在区角设立成果展示台,随时放上幼儿的得意之作,展示自己的“绝技”。此外,我们还开展区角内的手拉手活动,鼓励幼儿互相指教,体验同伴间互动学习的快乐。

在区角活动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都在不断的积累经验,只有做到从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尊重孩子的想法,才是开展区角活动的真正意义所在。

小班区域游戏活动设计方案:

小班区域游戏活动设计方案:

卷袜子(生活活动)

一、材料提供

a.托盘、藤蓝等盛器;

b.卷袜子图示;

c.色彩、种类或长短各异的袜子、娃娃、爸爸、妈妈等背景。

二、操作层次建议

第一层次:提供的袜子色彩差异大,长短相同,数量少,幼儿把袜子配对卷好,送给娃娃。

第二层次;提供的袜子长短不同,色彩相同,数量稍多,幼儿把袜子配对卷好,送给娃娃。

第三层次:提供的袜子种类不同,长短、色彩也各不相同,数量多,幼儿把袜子配对卷好,分别送给娃娃、爸爸、妈妈。

三、提示:观察重点与指导建议

a.观察幼儿袜子配对及卷的过程,允许幼儿用自己方法来卷袜子,只要卷好的袜子不松开即可,幼儿卷好袜子送给娃娃或爸爸妈妈时,鼓励幼儿说一句话“娃娃(爸爸、妈妈),我把袜子送给你”或“我帮你把袜子卷好了”等等。

10.幼儿游戏活动观察记录 篇十

观察并不是漫不经心的四下看看,是有目的、有计划,旨在通过这样一种智力活动去揭示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践与研究发现:观察力的培养除了发展智力外,更多的能力是在观察过程中或以观察为基础和发展的。因此,观察能力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培养。

那么怎样来培养幼儿的建构观能力呢?幼儿认识事物特征是通过视觉形象来进行的,因此,在建构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对搭建的形象作细致的了解,如:它的形状、大小、结构、色彩等等。了解他们的组合特征,从而幼儿对物象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

案例:“东方明珠电视塔”

一次区角活动中,小杰发现外面走廊里贴着东方明珠电视塔,兴奋地招呼小朋友来看。张闰喆说:“这是东方明珠,我去过的。”其他小朋友也应声道:“我也去过的。”“我搭过东方明珠的,但是倒在地上了。”根据这一兴趣,我抓住这机会利用问题引导幼儿有目的的观察:整个东方明珠电视塔是有三根柱子支撑着的,从大到小的球体共有三个,而球与球之间是由圆柱形连接起来的。幼儿在兴趣中逐步发现观察的广度和深度,搭建出来的东方明珠也没有倒塌了。

要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就要先教给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既先观察物体的整体,后观察物体的局部。幼儿虽然每天接触的事物很多,但他们并不是事事关心的,往往许多事物是视而不见的,他们的观察有很大的片面性,什么事物吸引他,他就看什么,没有目的性。例如:幼儿观察大象时,他们并不是注意大象的整个身子,往往是先注意大象的鼻子、耳朵等部位。因此,我们引导幼儿去观察时,首先是观察大象的整个外形,再观察头部,腿部等部位,这样从整体到局部的去观察。

案例:“各种各样的人”

活动开始,我们就让幼儿与小木偶一起跳舞,摆一摆各种姿势,如:等,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有利于幼儿按要求有目的地观察。从整体的看“这个人在干什么?”,到局部的“你从哪里看出来他在拍球、跳绳、洗澡、做操……”(观察不同部位的动作)。搭建完之后,一个人的样子都出来了,但有的幼儿的作品能站起来,有的却不能站起来。原因是有的幼儿观察的只是一个整体,而有的幼儿却观察到了局部的特征——脚,我们的脚不仅向前突出,而且穿了鞋子之后,脚板变厚了,这样就有利于我们的站立。

我们在引导幼儿的观察过程中,还让幼儿学会分析、比较、善于找出规律,一切物体都有差异,有的两种物体大同小异,让幼儿通过观察,对物体之间进行形状、颜色、大小、长短、粗细、厚薄、曲直等辨别和比较,既找出相同点,又找出相异点。观察中引导幼儿善于发现规律。例如:多数动物鼻子呈椭圆形。有的动物耳朵大,尾巴小,如:小兔;有的耳朵小,尾巴大,如:松鼠等。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掌握了这些规律,就便于幼儿进行搭建。

最后,对建构作品的展示与讲评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提问:你觉得什么地方很成功,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这样幼儿在向同伴介绍作品的同时,其他幼儿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启发,丰富了印象,提高了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再创造的愿望。

11.幼儿园区域游戏观察 篇十一

一、区域游戏活动时间10月9日 10:25—11:00 活动地点:阅读区

活动记录:一直没有人的阅读区最近成了许多的小朋友喜欢的区域。一张桌子已经坐不下了,臧阳只好搬着椅子坐在书架旁边,拿着他最喜欢看得恐龙书一页一页地翻看。而在桌子边的小朋友们每人也都选了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边翻边看,很安静,大家都在认真地翻阅自己手里的图书。

主观分析:幼儿刚上幼儿园时,没有养成好的读书习惯。而且幼儿不认识字,只会把书翻来翻去,所以开学才一个月书架上的幼儿画报已经被翻得都散开了。于是我就把书架上的图书全部换成了从家里带来的绘本故事,给幼儿创造一个好的阅读环境。并且找时间给他们一本本地讲故事内容,指导他们用正确的方法与书宝宝做好朋友。小班幼儿思维具体形象,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图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更能够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对策: 通过和家长的交流,引导家长在家多给幼儿提供适合他们年龄的绘本故事,进行亲子阅读,提高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区域游戏活动时间10月21日 10:25—11:00 活动地点:美工区

活动记录:今天在区域游戏刚开赛,顾宸铭就对我说:“老师,我想到美工区画画。”于是,我就给他拿出纸和油画棒,让他自己画。过了一会,我请他给我说一说画面的内容,他说:“下雨天,弯弯曲曲的小蛇躲在家里。”

主观分析:小班年龄的幼儿还处于涂鸦期,但已经能够进行命名涂鸦,虽然仍未能画出具体的形象,但已经很明显地表示要表现什么。顾宸铭在班级里属于绘画能力较好的幼儿。他能够将自己想到的事物表现出来。

对策:给幼儿提供大胆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美工区自由的涂鸦绘画,老师做好幼儿作品的记录工作。

三、区域游戏活动时间11月4日 10:25—11:00 活动地点:娃娃家

活动记录:小朋友在游戏中可以协商由家庭里的谁去厨房烧饭。我发现娃娃家的每个成员都很喜欢烧饭,孙哲是做爸爸的,妈妈不让他进厨房。但他是:“在家里爸爸也会烧饭的。”经过和妈妈的协商,最终孙哲开心地在厨房给家里人做饭。

主观分析:对于新投放的玩具,幼儿都会抢着先玩,但也要幼儿尝试着通过协商来解决问题。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迁移自己的生活经验,这也体现了游戏即生活的特点。

对策:在活动结束后和幼儿一起讨论在厨房里除了可以烧饭还可以做什么?如:切菜、端菜等,幼儿可以细化分工,从而避免争抢的现象。

四、区域游戏活动时间11月24日 10:25—11:00 活动地点:建构区

活动记录:倪易贤用木头积木给汽车搭停车场,“汽车开来了,开门,停车”。只见他把三角形的门打开,再把车停在里面。“老师,邹泓宇抢了我的汽车。”“老师,我也要玩小汽车,倪易贤不给我玩。”一问原因才知道是邹泓宇把倪易贤的小汽车拿走了,倪易贤不和邹泓宇一起玩。于是我把小汽车都收走,“小汽车看见你们吵架,不开心了,它要你们帮它一起建一个停车场,它才愿意和你们一起玩。”

主观分析:倪易贤很喜欢玩建构区,几乎每天都能在建构区看到他的身影。虽然他经常在建构区,但是他的耐心很好,每次都能听清老师的要求,认真地把任务完成。就像今天一样,他从头到尾都是在做一件事情,就是搭建停车场。小班的幼儿自我意识比较强,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自己换的物品时都希望自己占有,不知道和同伴一起分享玩具。

对策:在游戏讲评时表扬倪易贤搭的汽车厂,并请其他小朋友欣赏。在游戏的时候发生争执,要怎么办呢?教师可以把这个问题抛给孩子,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的办法。提醒幼儿游戏是要遵守游戏规则,同时同伴之间要互相分享玩具,不争抢。

五、区域游戏活动时间12月21日 10:25—11:00 活动地点:益智区

活动记录:今天的益智区投放了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操作卡片,请幼儿用这三种形状对着玩具卡上的模板进行拼贴。“老师,我不会拼。”兰雨璨皱着眉头跟我诉苦。“兰雨璨,你看看这一辆小汽车用了哪些图形才变成汽车的啊?”她说出了正方形和圆形。“是啊,那你也用这两种图形变出小汽车把。”她听了我的话动手操作了。一旁张智铭、徐诗妍 、兰雨璨看到做小汽车,把手中没有完成的小房子给搅乱,也要做汽车。

主观分析:今天投放的材料可能过于多了一些,模板上的成型图形有四种,分别是汽车、轮船、人、房子。所以有的小朋友刚开始对汽车感兴趣,就拼汽车。汽车还没有拼完看到别人拼了一个房子他就马上改拼房子。所以材料太多也分散了幼儿的注意力。

对策:当幼儿遇到困难时,应该慢慢引导孩子仔细观察拼图,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呢?小朋友也可以用这些图形模仿拼成小房子、汽车等。为了集中幼儿认真拼图的注意力,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可以适当投放1到2种,拼完了以种接着再拼另外一种。等下次区域游戏时又更换别的两种图形。

以上是我园部分区域游戏观察记录,在此做简单的汇总。因为每天都会开展区域游戏,每天都要进行区域游戏的记录,所以不可能一次性展现。在此展现一些有代表性的,并配以图片的说明,在以后的工作中还会继续完善区域游戏。

12.幼儿游戏活动观察记录 篇十二

在幼儿游戏时,教师怎样才能发现不同幼儿不同的认知特点、能力差异、兴趣所在?怎样才能了解每一个幼儿各自的游戏状况呢?怎样才能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呢?只有通过观察,教师才能掌握幼儿的游戏情况,了解幼儿经验的获得,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满足。

一、随机、有目的地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并给予指导

随机的观察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敏感地捕捉来自幼儿的那些短暂的信息,如,幼儿的动作、表情、眼神及语言等,迅速做出判断反应,给予幼儿及时的暗示和帮助。例如,在益智区投放拼图后,小雨一下子就坐到了拼图的地方,刚开始,她都是在看别人拼。看到别人拼好被表扬,她流露出羡慕的神情。过了一会儿,她也开始拿起拼图玩了起来,她拿拿这块,拿拿那块,不知道该放在哪里。不一会儿就有小朋友来告状,原来,小雨不拼,把拼图揽在自己怀里,其他小朋友也拿不到。这时,我走过去对小雨说:“小雨,你想邀请我和你一起完成拼图吗?”她点点头。我引导她先观察板子边上的图案,找到相应的图案拼上,渐渐地她找到了“窍门”。在以后的游戏中,她依旧热衷于拼图,每次拼完后都会拿过来给我看,得到我的表扬后总会露出满脸的笑意。现在小雨已经是我们班的拼图能手了,连立体拼图都能很快拼好。通过观察,我知道小雨对拼图非常感兴趣,看到别人拼好了自己也跃跃欲试,可是尝试了几次都没有找到方法,无从下手。可是她却不想放弃,我及时指导,不仅让她学会了拼图的方法,也让她更自信,更愿意动手操作了。

随机观察在一日活动的任何时候、任何环节都必不可少,它有助于教师在幼儿游戏中、游戏后与幼儿沟通交流,及时给予幼儿有效的指导。小蕊是个文静的姑娘,平时很少主动和老师交流,有时喊她回答问题,她也扭扭捏捏不愿开口说话。一天,我看见她和几个小女孩在表演区唱《小猪睡觉》,边唱边表演。声音轻轻细细的,吐词很清楚,而且音调很准,表演起来也像模像样的。可是一发现我在看她,她就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把话筒塞给了别人。我说:“小蕊,你唱得真好听,再唱一首吧。”她低着头,手扯着衣服,不情愿地摇摇头。在游戏结束后,我对小朋友们说:“小朋友们,今天听到小蕊唱歌唱得特别好听,果果,你是不是也听到了,你觉得怎么样?”刚刚和小蕊在一起唱歌的小朋友都说小蕊唱得好听,小蕊害羞得脸都红了。“小蕊,你再唱一首歌给小朋友们听好吗?”“那老师和你一起唱,唱《亲亲》好不好?”小蕊腼腆地唱完了,小朋友们纷纷给小蕊拍手。“那我们再请小蕊表演一下《小猪睡觉》吧!”小蕊有点紧张,我和小朋友们又给她拍手,看着我鼓励的眼神,小蕊呼了一口气,开始表演起来。结束了,我和小朋友们都给她竖起了大拇指。看到她和朋友们在一起表演,我知道,小蕊虽然害羞,可是内心很想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害怕出错,害怕得不到表扬让她不敢主动展示自己,总是低着头闷闷的。有了小朋友们的鼓励,有了老师的表扬,有了大家的掌声,相信小蕊以后肯定会愿意唱更多的歌,会更想展示自己,也会更大方开朗。

二、细致、有计划地观察,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并有效推动

计划观察是教师为了了解幼儿游戏发展状况及个体发展独特性而进行的有目的的观察。在观察前,确定观察目的、观察对象和观察的主要内容。在观察中把自己所看到的幼儿游戏行为客观地描述出来。例如:

连续的观察记录可以看到晓周从一开始的排斥、自私到后来的友好、分享、乐于交往。有计划的观察,让我在对现状有所了解的基础上,不对幼儿进行盲目的评价,而是把握幼儿游戏发展的方向,及时给予正确的榜样与引导,推动幼儿向前进步,使他们更好地融入游戏中,享受角色游戏带给他们的乐趣。

三、认真、有步骤地观察,了解幼儿的行为动因并及时调整

观察幼儿游戏,捕捉来自幼儿的各种信息,把幼儿的游戏行为表现记录下来,并不是观察的目的所在。从观察及观察记录出发,认真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站在幼儿的角度,深入分析,探寻引发幼儿游戏行为的原因,发现问题的症结,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及时调整游戏方案,促进幼儿更有效地进行游戏,这才是我们的目标。

游戏“颜色宝宝排队”的目标是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学会规律排序。玩了一两次,幼儿的热情都不高,像在完成数学作业似的把颜色按照红黄或红黄黄的顺序排列。有的幼儿一次都没有主动选择这个区域,对这个游戏没有挑战的欲望。经过几天的观察,我知道肯定是因为游戏设计得不够有吸引力,不够好玩。怎样才能让幼儿投入规律排序的游戏中呢?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刚做的彩色项链,虽然是彩纸做的项链,可小朋友们都很高兴,放学的时候都拿着自己的作品向爸爸妈妈炫耀。于是我调整了游戏方法,将织布剪成一小段一小段,一端开口,一端钉上纽扣。在区域展示板上挂上我用不同规律排序做成的手链和项链。果然,小朋友们都被漂亮的手工作品吸引住了,都争先恐后地想尝试自己做一做。“你的项链上的颜色是怎么排队的?”“老师,你看我的手链漂亮吗?”“老师,我想把这个项链送给我妈妈。”之后我又设计了游戏“美丽的孔雀”,在废旧的光碟上画上孔雀,在光碟的边缘根据规律插上不同颜色的回形针,让孔雀开出美丽的翅膀。稍加复杂的规律并没有难倒小朋友,反而激发了他们挑战的欲望。小朋友们玩起来了,也快乐起来了。看到他们投入游戏中,享受在游戏中,我想这才是游戏的意义。

在游戏中,观察能力是教师了解幼儿游戏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师,必须强化观察意识,提高自身观察能力,学会对观察过程和结果做客观、深入的分析,保证对幼儿的观察正确、科学,这样才能使幼儿的游戏水平不断提升。

摘要:<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陈鹤琴认为“儿童生来好玩”“儿童是以游戏为生活的”,既能“发展身体”“培养高尚道德”,又能使“脑筋敏锐”,所以他主张“应当给儿童充分的机会,使他们得到完善的游戏生活”。陈鹤琴还主张将游戏应用于教育,即进行“游戏性的教育,儿童既然喜欢游戏,我们就可以利用游戏来支配他们的动作,以此让他们养成习惯”。可见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狄建华.浅谈表演游戏的指导策略[J]家教世界,2012(24).

13.幼儿园中班户外活动观察记录摘要 篇十三

观察内容:

今天带小朋友进行户外活动,来到了活动场地上,我交代了今天户外活动玩的内容与规则,“今天,我们玩平衡木、布包、毛球。请你们自由选择,喜欢玩什么就去拿什么玩,拿了哪种器械就要跟着负责这种器械的老师那里,不可以乱跑……”孩子们对于户外活动特别感兴趣呢!他们一个个都玩得很高兴。忽然,听见传来了哭声。我赶紧寻着声音望去,只见淘淘正站在一个小朋友那里哭。我马上跑过去了解原因:“妞妞,你怎么了?”并安慰他不要哭了,妞妞抽搐着说:“我刚刚在玩布包,可是一会儿不想玩了,我把布包放在这里,去走了一下平衡木,可是回来就不见了……”说着说着妞妞又开始哭了起来,听了他的讲述后,我明白原来是因为有人抢了他的小布包玩具。妞妞刚才把布包放在一边,去走了一会儿平衡木,回来后就不见了,也不知道是谁拿走的,找来找去又找不到,想想就哭起来了。我安慰他说:“幼儿园的玩具是大家玩玩的,布包不见了,可能是其他小朋友拿去玩了啊,你可以玩其他的玩具嘛,那边还有毛球、皮球都可以玩啊。”听我这么一说,他倒也不怎么伤心了,他说可是那个大布包是我先看见的。我告诉他说:“好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谦让,你玩会儿我玩会儿才高兴嘛。如果你真的很想玩布包,你也可以找一个好朋友,跟他一起玩布包呀。”说到这里,我马上问身边玩布包的小朋友:“哪个大方的小朋友愿意与妞妞一起来玩布包呢?”马上就有很多小朋友积极举起了小手说:“我愿意、我愿意、我也要愿意的……”“妞妞,你看,这么多小朋友都很谦让,都愿意与你一起分享,你找个好朋友,你们两个互相合作玩游戏,你抛给我我抛给你,看看谁本事最大,每次都能接住布包,不让布包掉到地上。”淘淘听了似乎明白了,擦擦眼泪高兴地去玩去了。分析措施:

1.幼儿心理的占有欲是很强的,他觉得这件玩具是他先看到的话,就一定要自己一个人先玩得尽心了才肯让给他人玩。这时,我们应该及时地引导他们,愿意与他人一起分享玩具。2.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3.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4.

在以后的活动中培养幼儿相互谦让的精神,同事增强幼儿之间相互合作的意识。5.

14.幼儿游戏活动观察记录 篇十四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 “孩子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戏。”通过游戏可以完善幼儿的心理素质,健全幼儿的人格。而在游戏活动中,观察则是教师了解、掌握幼儿的兴趣点、思维和学习方式的一种基本方法。作为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需要通过观察来了解认识幼儿。在此,我就想根据我自己的个人经历谈谈我们作为幼儿教师如何去进行观察:

1、观察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孩子活动的引导者,教师通过观察孩子在活动中的兴趣点调整相应的策略。

案例:早上8:25,角色游戏的时间到了,孩子们陆续进入了自己所感兴趣的区域进行游戏。忽然,小医院里的小医生对着我大声地说:老师,今天没有小朋友做小护士。我一看,原来平时一直做小护士的欣欣今天却跑去了娃娃家。不一会儿,娃娃家的“妈妈”也对着我说:老师,我是娃娃家的妈妈,可是欣欣今天也要做妈妈。我于是上前问:欣欣,今天怎么不去小医院做小护士了呢?小朋友说你穿上粉色小护士服的样子可漂亮呢。我想着小家伙可能会在我的言语“刺激”下再次进入小医院做小护士。可是欣欣突然皱着眉、咬着小嘴唇对我说:老师,为什么一直都让我做小护士呢,我喜欢到娃娃家做妈妈。我忽然有些诧异,想着原来之前欣欣并不是十分喜欢“小护士”这个游戏啊,怪不得小家伙每次穿上护士服并不是那么自豪和骄傲,相反有一丝不情愿。有一次,甚至被小朋友投诉说,护士台的欣欣护士没下班就跑出去了,害得小病人都没拿到药。也许之前我都没有好好尊重欣欣的想法啊,只是我感觉懂事又细心的欣欣会很好地胜任小护士的工作,所以我就自作主张让欣欣来到小医院。看着冷清的小医院和人多热闹非凡的娃娃家真是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只见欣欣来到了娃娃家的卧室,从小床上抱起小娃娃,一边拍小娃娃一边拿奶瓶给小娃娃喂奶,嘴里还轻轻哼着什么歌谣。那样子真像是一位妈妈在哄自己的小宝宝。过了一会,欣欣突然用手摸了摸娃娃的额头,然后紧张地说:呀,好烫呀,小娃娃好像发烧了,我要带她去医院。说着,欣欣找来了小推车,把小娃娃放在小推车里,然后推着娃娃去了小医院。

分析上述案例,可见欣欣其实是个很有自己主见的小女孩,虽然之前她可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小医院进行游戏,可是能看出小家伙内心深处最喜欢的还是娃娃家的游戏。这次她没有盲从于老师和小伙伴的话,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选择了自己所喜欢的“娃娃家”游戏,因为是孩子自己所选择的一个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加之欣欣在平日里从妈妈照顾小弟弟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相关经验,所以在娃娃家扮演妈妈照顾娃娃的游戏中,欣欣投入、专注并且乐此不疲的神情可见一斑。对小班孩子来说,娃娃家相对于小医院更贴近她们的生活经验,更能激发孩子心灵对家的渴望之情。所以,孩子更喜欢娃娃家的游戏。通过观察,我也发现,理发店里去的小朋友更是寥寥无几,即便有一两个小朋友去,也是做理发师,很少有小朋友愿意做顾客。想来是与小班小朋友害怕理发、不喜欢去理发店理发的生活经验有关。于是,后来我和搭班老师一起商量,把班级中的娃娃家先撤去,重新布局后也变成了温馨的娃娃家,这样就有两个娃娃家,可以融入更多的孩子进入娃娃家进行游戏。让孩子在娃娃家等的游戏中交流互动,克服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促成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也促成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

2、观察幼儿游戏中的特殊行为。

幼儿的游戏行为是幼儿发展水平的反映。因此幼儿的任何游戏行为都能作出发展意义的解释。教师在游戏中根据自己对幼儿发展方面的知识经验,去关注幼儿的每一个尤其是一些特殊的行为,作为自己了解幼儿、指导幼儿的依据。

案例:辰辰是糖果屋的营业员。游戏进行了一半后,他出现在娃娃家,趴在地上汪汪的叫着,娃娃家的爸爸不停的摸着辰辰的头。我觉得有些奇怪,于是就问:“辰辰你不是在糖果屋上班么,到这里来干什么呀?”“爸爸”抢着答:“他是我们家的小狗。”我更不解了:“他不是糖果店的营业员吗?”辰辰歪着脑袋看着我说:“我下班了,到娃娃家玩,他们不让我进。变成小狗就可以进来了。”……(我们有这样一条游戏规则:娃娃家外面的脚印放满鞋子了,幼儿就不能进去了。)“爸爸”用盘子装了两块三角形的积木放在“小狗”面前:“这是肉骨头你快吃吧。”辰辰趴在地上点点头,摇头摆尾的吃了起来…… 辰辰从营业员变成“小狗”趴在地上的特殊行为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观察时我以此为切入点,留意事情发生的背景、时间、有关的人物,抓住孩子的每一个细节如实观察,为今后分析评价幼儿的游戏水平提供了真实的依据。

3、观察游戏中孩子出现的问题,适时介入予以引导。

辉辉来到了花店。他手里拿着几朵“假花”对着来往的小朋友们喊:谁要来买花?谁要来买花?可是没有顾客小朋友来买花,辉辉有些失落了,他耷拉着脑袋很不高兴地对我说:张老师,她们都不来买我的花。我于是假扮顾客来到花店对辉辉说:老板,我想要买5朵郁金香。辉辉那双明亮的大眼睛瞬时充盈着一丝喜悦与希望,他麻利地帮我拿来了郁金香,可是一看只有3朵了,于是小家伙和我商量:只有3朵了,你可不可以只买3朵呀?我笑着摇摇头:不行吧,3朵太少了,我要送给5个好朋友呢,3朵不够呀。辉辉咬了咬小嘴唇,转身从小篮子里拿出了手工纸和吸管,对我说:那你等一下。说完,他开始认真地折起了郁金香,不一会儿辉辉拿着先前的3朵和刚做好的2朵郁金香十分开心地对我说:张老师,这些花都给你吧。说完,小家伙又仔细地数了一遍:1、2、3、4、5,是5朵。这才放心地将花塞到我手里。我看见辉辉的小脸蛋红扑扑的,额头上分明还闪烁着晶莹的汗珠,可是那双乌黑的大眼睛里却满满都是自信和喜悦的神情。

上述游戏中,一开始,没人去花店买花,花店生意冷清使得辉辉倍感失落,在他觉得无助时,他转而主动地向老师寻求帮助,这时老师适时地介入游戏,以顾客的身份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接着在后续买卖花的过程中当孩子第二次遇到困难(花店暂时没有足够数量、相应的花提供给需要的顾客时)辉辉先是和顾客商量能否少买几朵,但在商量“未果”的前提下,小家伙通过开动脑筋又制作了一些漂亮的郁金香,最后,顾客买到了合乎心意的花朵,辉辉也体验到了游戏成功的快乐情绪。在后续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如何能让花店生意更好时,辉辉及其他几个小朋友说:可以提供预约电话,大家只要打花店的电话订花,老板就会送花上门。(这个经验肯定也是孩子们联系了生活中外卖外送等方式给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便捷才联想到的)。也有小朋友说可以通过降价、买一送一等方式使得花店的生意好起来。角色游戏是未经任何粉饰和掩盖的活动。孩子们在其中自然而然地会接触到一些困难,通过这些接触,他们会明白,生活本来就有顺有逆,有苦有乐,而逐渐从中学会想各种办法战胜挫折的本领。

作为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我们普遍都已经认识到对幼儿游戏观察的重要性。教师在游戏中如何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反映了一个教师的基本技能。实施教育,观察先行,科学观察幼儿,是需要每位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和学习的的基本功。我们教师应以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成功的幼儿游戏活动的观察者和教育者。以上也只是我在具体实践中梳理出的零星的关于教师在游戏活动中的观察的几个点,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张梅萍

15.民间游戏融入幼儿一日活动研究 篇十五

一、探究改进, 寻找恰当民间游戏

1. 材料上要保留传统并亲近自然

我国目前的幼儿教育强调要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将幼儿的发展与自然融为一体, 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游戏, 让自然界的事物成为幼儿天然的“玩具”。首先在材料的选择上还是要保留传统的、源于自然。尽量从大自然中去寻找一些适合成为幼儿“玩具”的玩物, 如石子、瓦片、香烟盒、桃子籽等, 稍微经过加工、装饰, 让它们成为孩子喜欢的玩物, 这样既能节约资源、环保, 更能让幼儿亲近自然, 感受玩具不单单是超市中购买的, 有的玩具在生活中随手可得, 有的可以自己去制作一些玩具, 体验自然界的丰富多彩, 让教育真正回归自然。

2. 从内容的选择上应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民间游戏广传各个地区,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参与对象没有明确的限定。有些民间游戏不适合本阶段年龄的幼儿, 不适宜幼儿的身心发展。有些民间游戏的难度过高, 内容过繁, 对于幼儿来说难以去完成, 很难达到我们想要的成效。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从幼儿的实际出发, 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 将收集过来的民间游戏进行筛选,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有针对地挑选适宜幼儿、适宜班级资源的民间游戏, 让所选的游戏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让民间游戏真正成为幼儿的玩伴。

3. 形式上既要继承又要创新

现在的玩具形形色色、花花绿绿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相对而言, 那些来自自然界的、原生态的物质会显得不起眼, 教师在选择的材料上要结合时代气息的元素, 稍作加工, 外形要美观。在形式上不单单是适合幼儿身体发展的, 要充分挖掘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 要有创新, 形式要多样, 要适当地增添一些有趣的游戏情节, 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幼儿接受民间游戏、喜欢民间游戏, 从而让民间游戏慢慢地成为幼儿的“玩具”。

二、有效渗透, 丰富幼儿一日活动

1. 开放民间游戏的场所

在幼儿园中, 为了整齐、美化幼儿园环境, 孩子的游戏场所几乎都被硬化了, 很难找出一块泥土地出来了。要开展民间游戏, 首先要建立民间游戏活动区, 把自然环境还给孩子。我们把孩子们从室内吸引到户外, 吸引到大自然的怀抱中, 根据幼儿园操场上的瓷砖方格特点, 将它设计成孩子玩“冲关”游戏的场地, 这样就充分地利用了场地, 又解决了每天都要帮孩子画场地的工作量。利用走廊等地方, 设计孩子喜欢的踢瓦片、跳格子等;将户外场地进行板块划分, 设计不同的游戏板块, 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

2. 民间游戏有效地融入幼儿一日活动

在以往幼儿园所开展的民间游戏中, 大部分都是将民间游戏与户外体育游戏融合, 有效地促进幼儿体能方面的发展。其实民间游戏的种类繁多, 教师要深入钻研, 挖掘民间游戏的内涵, 并将之融入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去, 让民间游戏得到广泛地推广和开展, 让班级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第一, 餐后环节开展民间游戏。幼儿园餐后环节是老师比较难顾及到的一个环节, 看书对于识字量少的幼儿来说, 图书无法吸引他们的兴趣;投放一些新颖的玩具有要花费不少钱, 孩子持久性不强。而民间游戏的一些材料随手可拿, 只要孩子们想玩, 随时随地都可以玩。将民间游戏融入到餐后游戏中去, 引导幼儿进行餐后游戏:挑绳子、翻小棒、玩东西南北, 石头剪刀布等游戏, 这样幼儿感兴趣了自然就解决了常规混乱的情况。同时幼儿在与同伴的互动游戏中, 促进了幼儿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机会, 锻炼了幼儿的交往技能。

第二, 区域活动中融入民间游戏。在区域活动中, 为了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如投、弹等技能, 老师经常费尽心思寻找材料, 但孩子们过一段时间就不感兴趣了, 这不仅给老师增加了工作量, 还花费了一大笔钱。民间游戏融入到区域活动中去, 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具有很高的趣味性, 材料又比较容易收集。如在美工区引导幼儿折“东西南北”, 再把幼儿的折纸作品装饰成小动物的指偶投放到语言区, 引导幼儿进行指偶表演, 幼儿非常感兴趣, 激发了他们的活动积极性, 使得他们更加喜欢参与区域活动。

第三, 户外体育活动有机地渗透民间游戏。《指南》提倡开展跳竹竿、滚铁环等传统民间游戏。民间游戏丰富多样, 教育功能全面, 不需要很复杂的材料准备, 也不需要很大的场地, 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 能全面锻炼幼儿身体, 还给幼儿带来愉快的情绪。在户外体育活动中有机渗透民间游戏, 把幼儿从室内吸引到户外, 吸引到大自然的怀抱中, 让他们合作“推小车”, 在地上跳格子, 在树阴下跳皮筋, 玩捉迷藏的游戏。孩子们的肌体尽情地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 顽强地接受外界环境的变化, 从而增强了体质。

16.幼儿游戏活动观察记录 篇十六

因此,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幼儿的记录能力。经过一段时间对中大班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记录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总结出幼儿记录能力的培养三部曲:第一步:兴趣来引领;第二步:方法来支撑;第三步:方式来添彩。

一、兴趣来引领——尊重与鼓励,激发记录兴趣。

1.尊重幼儿的记录方式,增强幼儿记录的自信心。在幼儿记录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孩子记录活动的进程,多问一问幼儿,了解幼儿的记录,在此基础上抓住契机启发引导幼儿观察、记录一些有价值的现象。同时,由于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孩子们的记录方式与成效不一样,这时教师首先要肯定幼儿的自主创造行为,让幼儿体验自己被人赏识的快乐情感,然后教师在和幼儿进一步的互动中,逐渐注入有意引导,这样的尊重使孩子情绪愉悦,自然接受教师的引导,从而提升记录质量。

2.鼓励幼儿的记录行为,调动幼儿记录的主动性。幼儿存在个体差异,他们的记录方式有很大差异,尤其是一些胆小的幼儿,虽然有自己的思考,但往往缺乏自信心,他们更需要教师的鼓励。幼儿的记录常常带有无意性与自发性,因此,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发现幼儿的无意记录并把它转化为幼儿的有意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常常带着童心看待孩子们的一举一动,自觉接纳幼儿的自发性记录行为,多多鼓励与赞赏,并及时为他们的记录提供展示的平台,使记录成为幼儿积极主动的活动。

二、方法来支撑——循序渐进学习记录方法。

记录活动要求幼儿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幼儿在思考中学习记录,在记录中学会思考。在组织幼儿进行记录时,在尊重幼儿年龄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并根据不同的内容帮助幼儿掌握记录的技能,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1.用图画记录发现。科学活动中很多答案、结论都是孩子们通过实验后获得的,但有时候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因此往往孩子们在实验过程中只把发现的现象记一记,没有真正领悟其奥秘,也许很快地就会把这些现象忘记,这样不利于孩子们对这些现象的思考和进一步的探究。于是我尝试利用图画的形式,引导幼儿将实验中的现象记录下来,这样孩子们可以在记录的过程中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思考和验证。让幼儿用图画表达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有助于幼儿自我建构科学知识和经验,促进幼儿更细致地观察与更认真地思考,使他们将零散的知识经验系统化,绘画记录使实验过程更形象、直观,记录方式也更个性化。

2.用图符记录现象。当幼儿对记录什么、怎么样记录有了明确的认识及对记录的能力有所提高后,就引导幼儿从图画的记录逐步向符号记录发展。为了弥补从图画到符号的跳跃的不足,我们让幼儿采用图画符号相结合的记录方式,指导孩子们在不脱离图画的基础上加上符号记录自己的发现和现象,从而逐步帮助幼儿掌握记录方法。通过图符的记录方式,实现由形象逐步向抽象的转化,获得更多的视角和记录方法,了解更多的观点和不同的发现,促进幼儿在记录技能和思维广度、深度方面的发展。

3.用符号记录变化。当幼儿用图符形式记录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大班幼儿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开始符号记录的尝试。孩子们边记录边思考各种记录的方式,建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提高幼儿观察的有效性。

三、方式来添彩——灵活选择合适的记录方式。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科学活动中常采用的记录的记录方式一般有三种:教师记录、个人记录和小组记录。

1.教师记录:在幼儿发表自己观察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记录幼儿的交流,小班幼儿可采用这种集体交流、教师记录的方法。

2.个人记录:以个人的探索为基础的个体记录。在以个人记录方式的科学活动中要鼓励孩子尝试用语言、符号、图解等方式记录自己在活动中探索,发现的过程和结果。在充分的实验的基础下能将操作结果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并简单表述操作过程。中班幼儿开始比较多地接触有记录要求的探究性的科学活动,操作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使个体记录成为可能。

3.小组记录:以几个人共同试验为基础的合作记录。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用多种方式交流,愿意与同伴分享探索过程和结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促进幼儿与同伴交流经验,学习借鉴他人方法不断完善自己的操作方法。大班幼儿的社会性进一步增强,有了较强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小组记录就成为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措施。同时,为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提高幼儿对于记录活动的兴趣,让大班幼儿自己设计表格进行记录和交流是一种好办法。

17.大班角色游戏观察记录 篇十七

观察实录:

“农家乐小吃店”是我们班孩子非常喜欢的一个角色游戏。根据幼儿的需要现在农家乐小吃店的食品有:水饺、馒头、汤圆和羊肉串等,很多幼儿都喜欢参与农家乐小吃店的游戏,摆弄这些形象逼真的材料。今天,孙睿杰选择了农家乐小吃店游戏,他卖起了羊肉串。游戏中,他发现制作羊肉串的贾中正离开了,立刻跑去摆弄制作羊肉串的材料,觉得挺好玩的。贾中正回来后,与孙睿杰吵了起来。因为,此时的孙睿杰怎么也不愿意离开制作羊肉串的岗位,他让贾中正去卖羊肉串,贾中正不愿意,他据理力争,跟孙睿姐说道:“明明是我在做羊肉串的,我先来的。” 孙睿杰想了想说:“那我们石头、剪刀、布”。结果,孙睿杰输了,他又去卖羊肉串了。分析与思考:

游戏进行到一定的时间,在同一游戏中出现了不同的角色,而各角色应有自己不同的职责。观察中,幼儿之间因为“你该做什么?我该做什么?”发生争吵,这说明幼儿的游戏在进步。在之前的游戏中,幼儿的游戏的角色少、不稳定,没有明确的角色分工。随着游戏的逐步开展,游戏角色增加了、游戏的情节丰富了,幼儿常常受游戏材料和参与游戏人数等因素的影响而离开自己当前的角色,参与到其他游戏,甚至强占他人的角色。这些现象的出现告诉教师,幼儿的游戏需要规则,需要明确的角色分工,幼儿在游戏中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履行自己的角色职责。

实施措施:

1、和幼儿一起讨论“怎样才能让别人一看就知道自己是做什么工作?”鼓励幼儿与教师共同想办法,制作标志如牌子、图片、衣服等,表现相应的角色。

2、根据幼儿讨论,为幼儿提供不同的服饰,帮助幼儿明确自己和同伴的角色。

3、游戏中,有意识的询问幼儿,让幼儿回答:“今天我是XX,我的任务是„„”

帮助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及职责,在游戏时能自始至终。活动反思:

上一篇:高中写关于暑假读后感:读《上下五千年》有感下一篇:手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