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教室有多长北师大版(2014秋)

2024-09-22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教室有多长北师大版(2014秋)(精选10篇)

1.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教室有多长北师大版(2014秋) 篇一

第一节 铅笔有多长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实践操作活动,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获得积极的情 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毫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教具学具:米尺、格尺。1厘米、1分米、1米长的绳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每天都使铅笔写字,你知道一支铅笔大约有多长吗?关于长度你还知道多少呢?

二、构建模型

(一)在测量的需要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

1、认识毫米

出示一只铅笔,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支铅笔大约有多长? 谁愿意到前面来拿着格尺实际测量铅笔的长度。

请全班同学拿出一支铅笔量一量有多长?几厘米多一些。谁能说出铅笔的准确长度?

看来在测量物体时,并不都是整厘米数,有时物体比1厘米还要短,需要一个比1厘米短的长度单位——毫米。

1cm中有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1毫米也可以写成1mm。由此可见,1cm=10mm。(板书)

你知道身边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mm吗?(1分硬币的厚度尺的厚度、多少纸的厚度1毫米当场量)用手比一下,降雨量用毫米作单位、钥匙的厚度酸奶盖的厚度 用手比一比1毫米大约有这么长。

2、认识分米。出示一只10厘米长的铅笔。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支铅笔有多长? 请一名学生拿着格尺到实物投影仪下实际测量铅笔的长度。10厘米

10厘米也就是1分米。1分米也可以写成1dm。1分米=10厘米、1dm=10cm。小组合作探究1米等于多少分米?全班汇报并说明结论的理由。板书:1m=10dm 1分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长一点的物体的长度,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手掌的长度)

测量教师准备的教鞭。10厘米也可以叫做1分米。

三、理解与应用

(一)选择正确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1、先估计书包里的任意一样学习用品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再用格 尺测量,用分米、厘米、毫米作单位记录下来。

2、在小组内互换物品测量并交流。

3、同桌两人合作测量教室里物体的长度,用米、分米、厘米、毫米 中的任意几个长度单位记录下来并全班交流。(二)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来表示四个长度单位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三)练一练

1、书上1题:估计后再测量并交流怎样估计的准。(目测——有几 个1厘米那么长)

2、画线段:尺要放平稳、起点要定好、边画边数准、画到哪正好。

3、数学故事:看图后讲一个故事,你能帮助机灵狗解决这个问题吗?

4、课外拓展:估计家中物体的长度,再用尺子测量,并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记录到活动记录本。

四、课后小结

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五、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

1分米=10厘米

1dm=10cm。1米=100厘米

1m=100cm。1厘米=10毫米

1cm=10mm

2.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教室有多长北师大版(2014秋) 篇二

xiaoxue.xuekeedu.com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节“铅笔有多长”。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体验1分米、1毫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动手能力。

2.采用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初步理解分米、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量的活动,发展估测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验1分米、1毫米的长度。

2.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测量记录单、吸管、翻绳、铅笔。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刘老师收到了一封小淘气写给你们的信,你们想听听信的内容吗?

同学们:

你们好!我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拿给智慧老人看,没想到他看完后笑个不停。我想让你们帮我看看,他在笑什么,好吗?(课件展示日记内容。)

今天早晨,我从2厘米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60米长的毛巾急急忙忙地洗脸。洗完脸,吃完早饭,我就去上学了。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坐到4米高的凳子上,开始认真地听讲。

师:同学们,你能告诉小淘气智慧老人为什么笑吗?

生:很多长度单位他用得不对。

师:日记中都说到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表示一下1厘米、1米的长度吗?

师:米和厘米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师板书。)

【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日记出发,让孩子们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xiaoxue.xuekeedu.com

还帮助他们复习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让他们感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师:既然小淘气日记中的长度单位用得不合适,你能帮他改一改吗?

(当学生改到“4米高”的凳子的时候,发生争议。)

师:看样子,米和厘米用在这里都不合适,怎么办呢?

师:这时就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来帮忙。那么,1分米究竟有多长呢?它和米、厘米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先来认识它。(板书:认识分米。)

【评析:“将数学学习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理念下转变小学数学教育理念的一个重大命题。这一环节通过修改淘气日记中“4米高的凳子”引发的争议,引出这个知识点的探究必要性,并很自然地切入这节课的教学。】

二、同伴合作,探究新知

活动1:认识分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学具吸管和1号汇报单,同桌2人合作学习,一人先估一估它大约有多长,另一人再实际测量一下,并把估计和测量的结果填在1号汇报单中。(生活动。)

师:谁愿意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生:用吸管的一端对准格尺的0刻度,另一端指向几就是几厘米。

生:我们的格尺断了一部分,没有0刻度了。我把吸管对准了4厘米这个刻度,吸管的另一端指向了14厘米,用14-4=10厘米。(师课件配合。)

师:说得太棒了,这位同学遇到问题时能够开动脑筋想出办法去解决问题,这种精神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培养了孩子的合作意识,还培养了估测能力。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学生经历了实践的过程,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心情。】

师:同学们通过测量已经知道了我们手中吸管的长度是10厘米。像这样,10厘米长的吸管我们也可以说是1分米。想一想,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分米=10厘米。

师:如果用字母dm来表示分米,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字母怎样表示?

生:1dm=10cm。

1.感知1分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格尺来,找一找这把尺子从哪儿到哪儿之间的长度是1分米,并用手表示一下1分米有多长?

生:从0到10之间长1分米。

生:从10到20之间长1分米。

……

师:找一找,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呢?

……

xiaoxue.xuekeedu.com

2.米和分米的关系。师:老师在上课前发给每个小组一条同样长的翻绳,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尽情地玩一玩,翻出美丽的图案吧!(生以组为单位玩翻绳游戏。)

师:老师看到同学们翻了那么多美丽的图案,真是羡慕极了。那你们想知道这根翻绳有多长吗?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测量方法测量出它的长度吧!

组1:我们用格尺量,一个格尺是20厘米,量了5次,它长100厘米。

组2:我们直接用米尺量,它长为1米。

组3:字典的宽为1分米,用字典的宽量了10次,所以长10分米。

师:同学们选择了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出了这样几个结果,那么谁的翻绳长一些呢?我们来比一比。

生:一样长。

生:1米=10分米=100厘米。

师:通过我们量一量,比一比,发现米和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米=10分米1m=10dm。

【评析: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受米、分米和厘米这些长度单位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它们就在我们身边。同时,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

活动2:认识毫米。

1.铅笔有多长。

师:铅笔是同学们最亲密的伙伴,取一枝你最喜欢的铅笔让大家看看。

师:你的铅笔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要求:两名同学估计,两名同学测量,一名同学记录,一名同学组织活动。然后把学习结果填到2号汇报单中。

生:我们组测量铅笔长度时,1名同学估计16厘米,另一名估计15厘米。经测量结果是16厘米还多3个小格。

……

师:在测量铅笔长度时,测量的结果是多少呢?

师:你能根据他们的身高选择合适的单位吗?

xiaoxue.xuekeedu.com

生:蚂蚁长4毫米,小花狗高50厘米,熊猫高7分米,长颈鹿高5米,小猩猩高90厘米,猩爸爸高1米,猩妈妈高12分米。

师:小动物们在一起快活地游戏着,这时不知为什么小猩猩一家争吵起来了。原来它们为谁高谁矮争论不休,同学们快帮帮它们吧!

生:猩妈妈最高,小猩猩最矮。因为1米=100厘米,12分米=120厘米。120>100>90。

师:同学们太聪明了,帮助了小猩猩一家,它们非常感谢你们。小猩猩想到家中2米高的柜子里拿出它们最喜欢吃的桃子送给你们,可是小猩猩最多能摸到高15分米的地方,它该怎么办呢?最少要搭多高的椅子呢?

……

【评析:通过创设帮小动物们解决问题的情境,来设计开放性的练习,学生可在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挖掘潜能,培养探究与思考的习惯。同时满足了学生个体的选择需要,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数学,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学习内容的拓展,培养了创新意识,同时也向学生逐步渗透了情感教育。】

三、畅所欲言,谈谈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过得开心吗?为什么?

生:开心,因为我们帮助许多小动物,也学会了很多新知识。

……

师:看来帮助他人,收获知识都能让同学们感到快乐!那就让我们在今后学习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去感受数学带给我们更大的乐趣吧!

简评: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刘老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大胆尝试将新的课程理念落实在新教材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趣:教学设计充分体现趣味性。整节课教师把小淘气的故事贯穿始终,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激发他们兴趣的同时,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新。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定位、学习材料的选择,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透射出一种崭新的教学思想。

动: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让学生抓住生活中的实例,引导

xiaoxue.xuekeedu.com

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提炼、研究素材,进而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对知识归纳整理等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都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课堂教学方法求活。通过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等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情:实现了民主、开放、兴趣、情感。课堂教学中刘老师十分关注师生情感交流,教师的评价亲切、自然、恰到好处,使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中,获取情感体验和感悟做人的道理,真正实现知识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教室有多长北师大版(2014秋) 篇三

xiaoxue.xuekeedu.com

好的教学情境是教师所使用的情境能够贯穿整堂课,有始有终。这节课内容是通过分糖果,让学生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所以,整节课我把教材略做改动,把后面的分小棒,改为分糖果,最后,拓展数学时,让表现最出色的小组抓一把糖果,平均分给自己的组员,让学生再一次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可惜,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完成,我想是由于前面一些环节的设计不当有关。这节课,我对自己的教学,做了一些回顾与思考,反思如下; 运用身边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识。课堂教学开始时,我让学生猜给他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引起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从而引出分糖果的课题。在具体的生活中,使数学生活化。

2. 创设情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分法的不同策略”。课堂中我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通过两次“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虽然分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分的结果是相同的。让学生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些难,他们会说,但不一定会填,这时,我在示范后又设计了同桌合作,看看别人的记录表,你知道他是怎么分的吗?学生通过合作既学会了记录,又体验了分法的多样性。在解决分50块糖果的问题时,在活动前我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明确分工,在活动时又有针对性地参与到各组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在分较大数目的物品时,一次分不完,可以分步分,可以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每次不必一块一块地分,边分边根据剩下的数量来确定下次分多少更合适。在课堂中注重让学生自己感受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5.重视估计意识的培养。本节课,我结合教学内容,在每次动手分糖果时都设计了一个较好的小环节“观察估计糖果的块数”。特别是第二次估计一大包糖果有多少块时,引导学生把它与20块糖果进行对比,培养学生有依据地进行估计活动,创设了一次提高估计意识、增强数感的机会。上完课后,我感觉到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策略,学生感知得还是不够,特别是每次分多少,可以

xiaoxue.xuekeedu.com

4.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教室有多长北师大版(2014秋) 篇四

看杂技——表内乘法

(一)教学目标:

通过实践熟悉、掌握5的乘法口诀。

经历由加法推导乘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了解乘法口诀的产生过程。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践熟悉、掌握5的乘法口诀。

经历由加法推导乘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了解乘法口诀的产生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5的乘法口诀

猜谜语:两棵小树10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谜底:手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谜语导入新课,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与本节课学习5的乘法口诀密切相关。【讲授】5的乘法口诀

1、初学口诀:

提问:一只手有几根手指头?是几个几?你能用算式表示吗?会编一句口诀吗?

引导学生理解:1只手有无根手指头?是1个5,算式:1×5=5,xiaoxue.xuekeedu.com

为了便于记忆,可以编成这样一句口诀:一五得五。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刚才我们编制了儿歌,我们借助儿歌来编了5的乘法口诀,用口诀计算乘法更方便。

【设计意图:】通过求:一共有多少根手指?的问题,经历编口诀的过程,学习5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体会利用口诀计算的便捷性。

2、练习:补充口诀

三五()一五()二五()五五()四五()

3、出示信息窗

提问:看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一个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的问题吗?

学生提问:4辆小车有几个人? 列式:4×5=20(人)口诀:四五二十 或 5×4=20(人)需要用哪句口诀? 还能提出其他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的问题吗?

学生提问:一共有多少个红灯笼?并列式计算,说出是用到哪一句口诀。

【设计意图:】在实际应用中,体会大部分的口诀可以用来帮助计算两个乘法算式,特殊的口诀如:五五二十五“只能用来帮助计算

xiaoxue.xuekeedu.com

一个算式。体会算式和口诀之间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在记忆和运用口诀时注意口诀的顺序。【练习】5的乘法口诀

三、练习闯关

1、第一关:根据口诀说算式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二五一十 五五二十五

2、第二关:

3、第三关:列式计算说口诀

4、第四关:这是谁的家?

5、第五关: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熟练口诀的记忆,掌握口诀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利用口诀计算的便捷。【作业】5的乘法口诀

四、课外拓展

5.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教室有多长北师大版(2014秋) 篇五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加与减》第4页:秋游。

二、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注重利用情境图发展学生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话,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以及数学信息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数学情境引导学生理解算式中每一步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学情分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明白,要知道还有多少个空座位,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

3、具体目标:

(1)能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

(2)经历探索连减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方法,并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列竖式计算连减法。

四、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24+16+27 49+17+32 15+26+44 33+29+25

2、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来到了海洋公园。他们马上要乘船到海上游览一圈了。(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核心过程推进

1、观图,获取信息。

(1)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出示情境图,发展学生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2)生观图,获取信息。

(3)学生汇报:(1)船上可以坐90人。

(2)有两队学生,一队有45人,一队有25人。

2、出示并解决问题。

问题一: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请您帮工作人员算一算,这样才能知道还可以上多少游客。)

(1)生读问题,独立思考。

(2)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在练习本上边列式边说明。师:请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组员可以适当补充。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听完后可以质疑。引导学生理解算式中每一步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通过对话,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以及数学信息之间的数量关系。

(3)学生汇报: 思路一:

①方法分析:要求船上有多少个空座位,可以用可乘人数依次减去两队的人数,列式为:90-45-25。

师:请尝试用竖式计算。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计算方法。②探究90-45-25的计算方法。

生1: 黑板上列竖式计算,其他学生练习本上试算。(借板演题统一订正)生2:90—45=45 45—25=20 师:还有其他解题思路吗? 思路二:

①方法分析:求船上有多少个空座位,可以先求出两队的总人数,再用可乘人数减去两队的总人数,就是船上还有多少空座位。

②生:45+25=70 90—70=20

问题二:乘车返回学校,还有多少人没上车?(70人乘车返回学校,第一辆车上有38人,第二辆车上有24人,还有多少人没上车?)

(1)首先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2)然后思考解题思路。(3)最后列式计算。

学生先独立读题,然后在小组里一起说一说已知条件,所求问题和解题思路。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列式计算后,在小组内订正。同伴互助。

得出结果:38+24=62(人)70-62=8(人)

(三)巩固练习

第5页练一练第2题和第1题的第二幅图。(作业本上分组独立完成两题,统一订正,同桌互批。)

(四)课堂小结

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1题第一幅图;第3题;第4题(小组内完成)课后,作业本上完成。(通过反馈,了解学生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有针对性的辅导学困生,改进教学。)

六、板书设计:

秋游

——连减运算

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

(1)90-45-25=(20)(个)(2)45+25=70(个)

90—70=20(个)

6.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教室有多长北师大版(2014秋) 篇六

1、一个直角三角形,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5cm和12cm,它的面积是()cm2。

2、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20cm2,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cm2。

3、一个梯形的上底是5cm,下底是10cm,高是4cm,它的面积是()cm2。

4、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都是10dm,它的面积是()dm2。和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dm2。

5、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0cm2,底是10cm,高是()cm。

6、一个三角形的高扩大到原来的3倍,底不变,则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

7、从一个面积是60平方米的平行四边形中,剪去一个最大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米。

8、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和是10米,它的面积是()平方米

9、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2.5m2,底是2.5m,高是()。

10、6

m2

dm2=()

m2

1公顷=()平方米

6300平方米=()公顷

2.1

dm2=()

cm2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0分)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们的高一定相等。

()

2、周长相等的梯形,面积一定相等。

()

3、面积相等的两个梯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4、三条小棒分别长12cm,7cm,20cm,这三个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

5、右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阴影部分①和②的面积相等

()

三、选择题。(10分)

1、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48cm2,底是8cm,高是()cm。

A.6    B.3    C.122、一个平行四边形,底不变,高扩大5倍,它的面积()。

A、扩大5倍

B、扩大25倍

C、缩小5倍

D、缩小25倍

3、右图中平行线中三个图形面积相比较,()。

A

平行四边形面积大

B

三角形面积大

C

梯形面积大

D都有相等

4、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底也相等。如果三角形的高是6cm,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高是()cm。

A.3

B.6

C.125、在右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阴影部分面积的()

中点

A.3倍

B.4倍

C.6倍

D.2倍

四.算一算,求出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12分)

五、求下列每组图形的面积(直接写在图上)。观察从左往右对应的图形面积你发现了什么?(每个小方格的边长表示1cm)(10分)

我的发现是:

六、解决问题。(每题6分,共

分)

1、在公路旁边有一块三角形的菜地,底8米,高6米,如果每平方米种白菜50棵,这块菜地可以种菜多少棵?

2、有一个梯形果园,上底为24米,下底为30米,高12米,如果每棵果树占地面积为5平方米,这个果园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

3、一块平行四边形麦地,底40米,高18米,如果每平方米收小麦45千克,这块麦地一共可以收小麦多少千克?

4、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5cm和12cm,它的面积是多少?这个三角形的斜边长是13cm,这条斜边上的高是多少?

7.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教室有多长北师大版(2014秋) 篇七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三角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五课时的内容。

2.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为以后学习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奠定了基础,同时还渗透转化思想,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着重要作用。

3.说学情: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在此之前,学生已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不难想出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教学。

4.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按照新课程理念,同时以本节课的内容出发,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⑴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⑵在经历动手操作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5.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用转化的方法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是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6.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两个。

二、说教法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探究法、实验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争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贯彻到教学的始终,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说学法

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本课内容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在学法指导上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实验,感知、讨论、归纳中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目标随测导入法》所体现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我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

2、教师谈话揭题:淘气的学校最近要制作一些形状为三角形的流动红旗,送到裁缝店后,裁缝店的阿姨要准备布料,可她不会算一面流动红旗用的布料,同学们想不想帮帮她?

教师:好,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出示学习目标,组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1、经历三角形面积探究活动过程,体验组合、割补等方法在探究中的应用。

2、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推导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进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三、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解决问题1。(如何求流动红旗的面积)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进行自学。

自学提示1:先自己思考后同桌左右前后交流讨论如何求三角形的面积?

(1)、独立思考同时小范围的交流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2)、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

(2)总结归纳。

3、根据情况进行讲解二次补救,这个环节可把学生向下一步通过转化图形来学习计算方法这个方向上引导。

(二)、解决问题2。(把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进行自学。

自学提示2:动手操作:用准备好的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确定好底,并画出高,然后拼一拼。

(1)、学生动手操作并结合小范围的交流进行自主探索学习。

(2)、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

(1)、指名投影展示,并说一说。

(2)总结归纳:两个一样的三角形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3、根据情况进行讲解二次补救。

4、出示自学提示3:思考并交流讨论:图形转化前和转化后有哪些关系?

(1)、学生思考。

(2)、全部讨论交流。

(3)、总结归纳。

(三)、解决问题3。(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进行自学。

自学提示4:根据转化前三角形与转化后平行四边形之间存在的关系讨论交流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独立思考同时小范围的交流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2)、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

(2)总结归纳。

3、根据情况进行讲解二次补救,这个环节教师借助课件引导学生直观的理解推导的整个过程。

四、随堂监测。

1、随堂检测1:让学生用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计算出流动红旗的面积。

先让学生独立做,指名展示说算法。教师最后强调书写格式。

2、随堂检测2:做教科书57页练一练1题。

五、拓展练习,巩固提升。

做教科书57页2题。

六、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七、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教师设计作业,课件出示)

2、家庭作业:学习之友练习四。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

(2个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

=

×

÷

S

=a

h

8.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教室有多长北师大版(2014秋) 篇八

xiaoxue.xuekeedu.com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新课程的一个亮点,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敢提异议创新精神以及多向探索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捐书活动》一课时,我就抓住这个情境对学生进行敢提异议创新精神以及多向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利用捐书的情境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学习中尝试算法的多样化,注意营造了一个认真倾听和积极评价的氛围,本节课全班交流时学生竟然出乎意料地提出了8种甚至更多的算法,不能不说是这节课的一个高潮。在比较各种算法,我提问:“小朋友们能想出这么多的方法来计算,那你在这么多的算法里最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可惜的是我过早地对各种算法做出了评价:“老师感觉用竖式计算简便而且准确。”接下来在计算“我们学校四、五、六年一共捐书多少本”时,几乎大半的学生和老师一样选择了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看着那么多高高举起的小手,我的心中特别后悔自己说的那句引导的话语。

因为老师的一句话,学生的思维被教师善意的引导给束缚住了,学生自然不可能也不敢再有其他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行为我想,我们的老师暗示学生个体关注速度与准确度,不断优化自己的算法,提高计算能力。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如果学生拿出方法后,教师马上进行优化,学生就会觉得:既然我的方法不是最优的,干脆还是学老师的方法吧!所以就出现了刚才的一幕。如果让我再教一节课我会注意以下两点,做好算法的优化引导:

1、创设宽松的学习气氛,促进自主优化。

优化算法不是老师认为优化就优化,优化算法的标准应该是学生,是以学生认为优化为主。所以我们力求优化的过程由学生来完成。如果学生们能够在平等的环境中学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充分的合作与交流,学生自然会找到好的、适合自己的方法。

2、营造积极的评价氛围,促进主动优化。

9.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教室有多长北师大版(2014秋) 篇九

xiaoxue.xuekeedu.com

《可爱的小青蛙》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第18页至第19页)。它是学习了2,3,5的乘法口诀之后安排的一节综合练习课。教材设计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饶有趣味地熟练应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所以此次课的教学设计也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小青蛙贯穿始终,并以学生喜欢的轻松活泼的形式引出数学问题,并设计了连贯的数学问题,由浅入深,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从生活中的问题中学习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

教学目标为三个分目标。知识目标是进一步巩固2,3,5的乘法口诀,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能力目标是运用2,3,5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和能力;情感目标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在一系列的问题,看到了教学设计中的不足。

首先,复习导入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没有为新课的内容作好铺垫。部分学生在复习口诀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而且看出他们对于口诀并不熟练。但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抓住这个实际问题着重解决,而是一带而过,为后面用口诀解决问题带来了麻烦。

其次,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大,课堂教学评价不够。教学中设计了两个学生上台演示的游戏,虽然学生积极性很高,但参与面不够大,只是少数同学得到了训练的机会,课堂教学中也忽视了对学生及时、准确的正面评价,没有真正发挥正面激励的作用,获得成功感的学生太少。

再次,课堂各环节的时间安排欠妥。由于课堂练习的时间过长,最后导致课堂小结忽略掉了,整个课堂各环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这次课对我来说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思考的机会,成长的机会。虽然不成功,但我会在反思中进取,在探索中前进。

本课的特点:

1.从生活引入,密切联系实际。

本节课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遵循学生的 xiaoxue.xuekeedu.com

年龄特点及认识规律,留意身边的事,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懂得学好数学就能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2.鼓励求异思维,激发创新潜能。

10.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教室有多长北师大版(2014秋) 篇十

一、单选题

1.2700-900=()

A.8100                                    B.7600                                    C.1800                                    D.180

2.一辆公共汽车上有28人,到站后下车8人,上车10人。现在车上的人数和28人相比,()

A.多了                                        B.少了                                        C.一样多

3.养殖场养了120只公鸡,母鸡比公鸡多40只,一共养了多少只鸡?列式正确的是()。

A.120+40                                B.120+40+120                                C.120-40

4.一根绳子长1000米,第一次用去256米,第二次用去125米,还剩多少米?列式是()。

A.1000-256+125             B.1000-256-125             C.256+125             D.1000-125+256

5.丁宇和巧燕都有10本书,丁宇给巧燕2本,那么丁宇比巧燕少()本。

A.4                                           B.3                                           C.2                                           D.1

二、判断题

6.判断对错682-199=682-200+1

7.在加法算式中,和一定比两个加数大。

8.15-9(=)5。

三、填空题

9.836+1624+716=________

10.请你用最快的速度算出下面各题,观察题目有什么特点,计算时有什么规律呢?

51-15=________

62-26=________

87-78=________

53-35=________

11.97+98+99+100+101+102+10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360+400=________

13.在方格内填上合适的数。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4.估计每题的结果是几十多.

①45+36是________十多

②28+41是________十多

③72-43是________十多

④27+65-27是________十多

四、解答题

15.看图列算式

(根)

(根)

16.________只

一共有14只。

五、综合题

17.列竖式计算

(1)36+25+19=

(2)90-43+17=

(3)35+44-62=

六、应用题

18.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了3.2小时,每小时行95千米,返回甲地用了3.8小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9.学校买来25盒粉笔,发给8个班,每班2盒,还剩多少盒?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解答】2700-900=1800

故答案为:C

【分析】2700里面有27个百,900里面有9个百,用27个百减去9个百即可求出差是几个百.2.【答案】A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列式计算:28-8+10=30,【分析】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可得比较可以解答。

故选:A

3.【答案】B

【解析】【解答】解:母鸡只数:120+40,一共养的只数:120+40+120.故答案为:B

【分析】用公鸡的只数加上40即可求出母鸡的只数,然后把两种鸡的只数相加就是一共养的只数.4.【答案】B

【解析】【解答】第一次用去256米,第二次用去125米,即还剩1000-256-125【分析】简单运用了三位数的减法。

5.【答案】

A

【解析】【解答】丁宇那两本给巧燕后剩8本,巧燕接受丁宇给的两本后共有12本,所有12-8=4。

【分析】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强化对整数运算的掌握。

二、判断题

6.【答案】正确

【解析】【解答】682-199=483,682-200+1=483,所以682-199=682-200+1,原题正确.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根据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计算出两个算式的得数,然后再比较大小.7.【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解:例如:100+0=100,和与一个加数相等,原题说法错误.故答案为:错误【分析】如果两个甲数都不是0,那么和一定比两个加数大;如果有一个加数是0,那么和就等于另一个加数.8.【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15-9=6,6>5,所以15-9>5。这道题是错的。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考察对减法的认识。

三、填空题

9.【答案】3176

【解析】【解答】836+1624+716=3176

故答案为:3176

【分析】三个数相加,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满二十要向前一位进2.10.【答案】36;36;9;18

【解析】【解答】51-15=36;62-26=36;87-78=9;53-35=18

被除数与减数都是两位数,且两个数字个位与十位数字交换位置,差的数字之和都是9.故答案为:36;36;9;18

【分析】根据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直接口算出得数,注意退位情况,然后观察数字特点,总结出规律即可.11.【答案】100;7;700

【解析】【解答】97+98+99+100+101+102+103=100×7=700

故答案为:100;7;700.【分析】根据奇数个连续自然数求和的方法可知,用中间的数×个数=这几个自然数的和,据此解答.12.【答案】760

【解析】【解答】个位上是0,十位上6+0=6,百位上3+4=7,所以是760

【分析】相同数位要对齐

13.【答案】14;7;10;9

【解析】

14.【答案】八;六;二;六

【解析】

四、解答题

15.【答案】解:22+34=56;2.52-22=30

【解析】

16.【答案】14-4=10(只);10只

【解析】【解答】解:14-4=10(只),屋子里有10只.故答案为:14-4=10(只);10只

【分析】屋子外面有4只,用总只数减去外面的只数即可求出里面的只数.五、综合题

17.【答案】

(1)36+25+19=80

(2)90-43+17=64

(3)35+44-62=17

【解析】

六、应用题

18.【答案】解:95×3.2÷3.8

=304÷3.8

=80(千米)

答: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

【解析】【分析】先依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两地间的距离,再依据速度=路程÷时间即可解答.

19.【答案】解:(1)8个班共发多少盒?

2×8=16(盒)

(2)还剩多少盒?

25-16=9(盒)

综合算式:25-2×8=9(盒)

答:还剩9盒.

上一篇:电子技能训练实习报告下一篇:联络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