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2024-09-24

部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共11篇)

1.部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篇一

第六单元质量评估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共27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炽热(chì)

羸弱(yíng)舷窗(xián)

屏息凝神(bǐng)....B.点缀(zhuì)

载人(zài)吟唱(yén)

心有灵犀(xī)....C.迟钝(dùn)

癫狂(diān)蔚蓝(wèi)

毛骨悚然(sǒng)....D.负荷(hē)

告罄(qìng)闲暇(xiá)

坚持不懈(xiè)....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3分)()A.无虞 轮廓 不期而至 耀武扬威 B.俯瞰 蒙眬 天涯海角 珊珊来迟 C.凸现 闲暇 精打细算 怏怏不乐 D.漫步 重负 语无伦次 洋洋得意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A.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B.这篇文章错别字很多,用语无伦次来评价它是再恰当不过了。....C.元宵节时,人们不期而至地来到城隍庙赏灯。....D.当你资金告罄的时候你一定要给我说,我能够帮你的就帮你。....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在上下五千年的沧桑岁月中,荆楚大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博学睿智的科学家不断涌现。B.这朴素的话语多么深刻地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啊!C.家庭教育的实质是爱的教育,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功。D.由于他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异的表现,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5.对下列各句所用的表达方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议论)B.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叙述)C.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叙述)D.愿上帝在这个艰难的时刻保佑大家并给你们安慰。(抒情)6.下列对课文内容解说不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伟大的悲剧》一文讲述了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的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最后,斯科特和他的队员们在归途中悲壮覆灭。因此,他们彻底失败了。

B.《太空一日》具体叙述了航天英雄杨利伟太空一日的紧张和惊险,以及看到的太空奇景和所遇的神秘的敲击声等故事,表现了英雄杨利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定的意志、献身的精神和对祖国,对人民,对战友,对亲人的无限感念之情。

C.《带上她的眼睛》是一部科幻小说,用轻快又略带哀伤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动人故事。

D.《河中石兽》选自清代大学士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文章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7.诗句默写。(6分)

(1)《约客》中表现作者含而不露的表达寂寞、焦躁心情的句子:

(2)杜牧在《泊秦淮》中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的句子是:

(3)《贾生》中诗人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讥讽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的两句是:

8.综合性学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1)请从以下三则广告词中,任选一则来分析其创意的妙处。联想电脑:“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宛西制药:“药材好,药才好。”

山东省旅游:“走近孔子,扬帆青岛。”

(2)下面是旅居台湾的孔子第77代嫡传孙孔德写给在大陆的二姐的对联中的上联,请为它选填下联。上联:风雨一杯酒 下联:

A.天涯共此时

B.羁危万里身 C.江山万里心

D.千里共婵娟

二、阅读理解(共43分)

(一)《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9.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2分)

(1)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2)求之下流,固颠……“之”指代

10.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3分)()A.尔辈不能究物理 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3分)()A.水不能冲石 B.转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 C.求之下流,固颠 D.石必倒掷坎穴中。

1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做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做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做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3分)道理:

句子:

(二)伟大的悲剧(节选)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遗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画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遗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14.第一自然段中,斯科特上校日记的内容表明了什么?(2分)

15.斯科特将“我的妻子”改成“我的遗孀”,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2分)

16.斯科特遗体的姿势是怎样的?这表明了什么?(3分)

17.文中为何要写“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3分)

18.最后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19.斯科特一行去南极探险的意义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3分)

(三)珠穆朗玛峰上的魔方

徐 畅

列车经过唐古拉山口,海拔飙升到5000米以上,车厢内紧急供氧。多名乘客趴倒在座位下抓住输氧管吸氧,他们多是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

“现在这些少年,身体都不行了。”靠窗的老太太说。“四十多岁的人还算少年啊?”邻座的男人问。老太太瞥着男人说:“我四十多岁的时候,他们还在撒尿和稀泥呢。”男人有点尴尬,黝黑的脸涨得通红,不再搭理老太太。

火车把天走黑了,夜越陷越浓。我们继续有说有笑,但每当望向窗边面无表情的老太太,内心都会阴沉下来。

我毫无睡意,百无聊赖,掏出背包里的魔方,笨拙地拼好蓝色的一面。我眼睛酸涩,看了一眼窗外,老太太正聚精会神地看着我手中的魔方。

“你也会玩这小玩意儿?”她问。

“会一点儿。”我并不想跟这古怪的老太太多说话。

“我怎么都玩不会,我儿子会,他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无论多复杂。”她自豪地说。

“他到哪里去都带着魔方,跟你这个一模一样。”她又说。

“一般的魔方,长得都一个样,天下乌鸦一般黑嘛。”我为自己不恰当的比喻而诧异。老太太笑了,这是她第一次笑,虽然谈不上慈祥,但也总好过冷脸。

“你一个人去西藏做什么?”我没话找话。

“去看我儿子,我跟别人都这么说的。”她说。

我无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她要真去看儿子,为什么说得那么不确定呢?况且我只是随口问问,又不是真的关心她。

“就你一个人啊?那么远,还那么大年纪。”我问。

“今年整七十。我命硬,老头子二十多年前就死了。我中午给他送饭时,他躺在麦地里,身子已经硬了,双手抽成两只鸡爪挠着胸口。我是一个人过的。”她平静地说,仿佛在讲别人的老伴去世的故事,“那时候小军才三十岁出头。他跟疯子一样,哪里都想去,媳妇也不要,后来离婚了。”“小军,”我说,“你儿子?”“对对,当然。”“每年都要出去一趟,不是新疆就是西藏,还去过几次外国什么鬼地方。”她说。

“旅游吗?”

“不是,”老太太看看窗外雪山远去的黑影,“去登山,登了很多座山。每登一座山,他都往家里寄一张明信片,现在一捆明信片有五块大饼那么厚。”她用手比画五块大饼的厚度。

“你儿子是登山家啊?我们跟你去拉萨还能见见他。”我说。

老太太摇摇头,数着手指头说:“对,就是2001年。”

“怎么了?”我问。

“我骂了他一顿。他要去登珠穆朗玛峰,就是那个最高峰,我不同意。”她眼睛眨巴着,“他还是去了,也给我寄了明信片。”她看着我手里下意识转动的魔方,“也带着这么个玩意。登……登顶了。”

“你儿子登上珠峰了。”老太太瞬间伟大起来。

“是的,后来登山队去我家了,队长提溜着我儿子的一大包东西,都是登山用的。还有就是一个魔方,六面颜色都对好了,他们说是在峰顶拼好的。”

“为什么他不亲自跟你说?这么光荣的事情。”我问。

“他死了。”老太太的双眼像干涸的枯井,纵使再难过,也无法产生任何水分。我右手一颤动,我明白,老太太说是去西藏看儿子,实际上是要去看珠穆朗玛峰。

“总共死了三个人,都是在下山的路上,雪崩——你可晓得?”她说。

“晓得。”

“三个人都埋在雪里头,挖出来时手还保持着往外扒雪的姿势。”她补充说,“我老头子死了,我儿子死了,村里人都说是我把他们克死了,是我命硬。我早该死在他们前面,我这叫人嫌弃的死老太婆。”

我汗湿的手握着魔方,安慰的话是多余的,我缓缓拧动着魔方,等待她继续讲下去。“我儿子真正拼了一辈子魔方,从六岁就爱玩,一直玩到三十六岁,他也算这方面的高手了。”老太太努力想挤出一点笑容,却失败了。

我把魔方递给她,她小心翼翼地接过去,捧在眼前。她双手微颤着转了几下,原本拼好的蓝色面也被打乱了。她连续转了十来下,想恢复原来的蓝色面,但是越拼越乱。

“我跟你说过,我儿子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她把魔方还给我。

我看了一眼手表,凌晨两点半了。后来,老太太趴在座位上睡着了。我搜刮脑海里拼魔方的所有公式,甚至用手机在网上找了各种拼魔穷图解。

两个半小时后,天亮了起来。老太太理理满头白发醒过来,她看到桌子上魔方的红橙蓝绿黄白六个面都拼好了。她欣喜地望向我,抹一把干涩的眼睛,又转过脸去凝视着窗外。

20.文中老太太两次说到她儿子“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蕴含的不同心理及重复出现的作用。(4分)

21.小说中老太太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22.请结合文本就小说在情节结构上的某一特点进行探究。(3分)

三、写作(50分)23.请你以“那一次,我读懂了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加上适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扣题作文;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第六单元质量评估

【答案与解析】

1.C(A.yíng——léi;B.yén——yín;D.hē——hè)2.B(珊珊——姗姗)3.B(“语无伦次”与错别字多不相关联)4.A(B.语序颠倒;C.成分残缺;D.缺少主语)5.B(这句话使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6.A 7.(1)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2)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3)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8.(1)示例:联想电脑的广告运用双关。说明失去联想品牌电脑与人类失去想象力一样。后果同样不堪设想。宛西制药用谐音既强调了制药原料的精良,也道出了药效高;同时又简单易记。山东省旅游运用借代的手法,用孔子指代山东文化,提醒游客来山东观光,可以亲近博大精深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又可亲身感受海滨城市青岛的魅力。(2)C 9.(1)指讲学家所说的话。(2)石兽。10.C B 11.C 12.D 13.略

14.他心中惦记着祖国、民族、朋友、妻子,有着无私的爱。

15.“遗孀”的意思是“某人死后,他的妻子称为某人的遗孀”。这是斯科特面对死亡时所表现出的冷静、坚韧的性格以及他对妻子深深的爱。

16.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表明斯科特在关键时刻爱护着同伴,为探险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17.“国王”是英国人民的代表,以此突出他们心灵的无比高尚,表现了人们对他们的敬仰。18.最后一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是全文的主旨句,起点题作用。

19.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20.不同心理:①第一处表现了老太太初与人搭讪谈及儿子时,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自豪;②第二处则表现了老太太因思念儿子,内心极为痛苦,但又不愿以之示人,想要用夸耀儿子的语言来掩饰的微妙心理。作用:①重复出现,突出了老太太对儿子的怀念和自豪之情,使人物形象真实可感;②前后呼应,突出了“儿子”玩魔方水平之高,照应了小说的标题。

21.①心直口快。看到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途径唐古拉山口时抓住输氧管吸氧,直言他们这些年轻人身体都不行了。②命运悲苦,内心痛苦。丈夫与儿子相继离世,孤单无依,生活很痛苦,双眼像干涸的枯井;因村里人说自己命硬克死丈夫、儿子而自责、内疚。③外表冷漠,言行古怪。旅途中面无表情,很少笑,称四十岁上下的人为“少年”,且不满邻座男人对她的质问,并以自己的“逻辑”回应,不管他人是否尴尬。④坚强。平静地向“我”讲述丈夫和儿子离世时 的惨状;尽管内心十分痛苦,在人前仍努力想挤出一点笑容。⑤深爱儿子。与“我”谈到她儿子拼魔方时充满自豪;七十岁高龄,还要去看“儿子”,去看珠穆朗玛峰。

22.示例一:小说以“魔方”为线索,贯穿全文。①“魔方”引出了“我”与“老太太”的对话,进而引出了老太太对儿子的回忆,故事情节随之自然展开,最后,“我”为了安慰老太太而花了一个晚上拼好魔方,给她惊喜。②在老太太的叙述中,魔方多次出现,与情节发展和人物情感变化相始终。可以说,“魔方”是链接“我”“老太太”和“儿子”三者的纽带,整个故事围绕魔方展开,情节发展更为自然也更为紧凑集中。

示例二:小说运用了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写法。①老太太一出场就面无表情,言行古怪,让周围的人觉得阴沉;随着交流的深入,“我”渐渐发现她屡遭不幸但性格坚强,外表冷漠却内心充满着爱。②“我”起初觉得老太太古怪,不想理睬,勉强敷衍她;后来却对她肃然起敬,满怀同情。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不仅避免了情节的平铺直叙,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主题更为突出。

23.思路点拨:“那一次”既有指向的限定,次数的限定,甚至还有环境氛围的限定。“读懂了”的东西,最有可能的就是书,还可能是人、生活什么的。书的范围很广,教科书、各类名著,但是想说读懂了,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书看来最直接,但恰是最不好写的。而且,写书很容易忽略题目的前半截“那一次”。再说,写书很难在立意上出新。所以书不宜写。那么还能读懂什么?像书一样的事物,需人用心品读的东西:如父爱、母爱,友情、品质等,所以读懂的应该是人。确定了写作对象后,再来构建氛围,写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有了新的认识、判断、评价等。文体的选择以记叙为主,辅以其他手段。

2.部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篇二

在合作学习的学习教学过程中, 每堂课老师都会备好一份导学案发给每位同学, 课上围绕导学案开展教学活动。这种导学案有别于传统的教师备课内容, 而是紧扣“合作学习”面向全体学生的。以下就小组合作习导学案的设计问题与各位同仁探讨。导学案一般分为教学目标和活动方案两大部分。

一、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最终归宿点, 上课前要明确要让学生学习什么、了解什么、掌握什么以及到什么程度。一般每堂课都会有三个教学目标, 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导学案上应明确表明各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学习中寻找答案, 完成目标。

二、活动方案是小组合作学习最大特色的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将5-6个同学分成一组, 通过个人或小组的集体互动完成课堂学习活动, 提倡的是合作和自学的结合, 老师讲的少讲的精。一般来讲活动方案由创设情境、活动过程、课堂自测和课堂小结四部分组成。

(一) “创设情境”是通过展示背

景资料、引入熟悉的生活常识、歌谣或谜语等让学生知道课文要讲什么或者课文当时的背景, 让学生更易进入课堂情景。如《荷》的学习可以通过谜语“一个小姑娘, 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 坐在绿船上。 (打一植物) ”让学生脑中浮现荷花的景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摘录背景资料“1949年4月20日, 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直接切入主题, 告诉学生, 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 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二) “活动过程”是整堂课的核

心部分, 通过设计相关活动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所采用的方式与方法根据课文的性质与内容灵活设计。

1、围绕教学目标列出若干问题让小组的每个同学认领一题, 先由每个同学针对自己的问题认真思考寻找答案, 接着把每个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进一步完善, 然后各小组将自己认为回答得较好的1-2个问题在全班做出解答, 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 (例略)

2、根据课文的情景让学生分小组分段表演出角色的特点来展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等。学生根据他们的表演进行点评, 突出关键词、重点语句的肢体和语言表达。

如学习《赵普》这篇课文后, 可对文章第二个片段“赵普奏荐人才”进行课本剧的展示。每个小组组成一个微型剧组。要求:1.要再现文章的写作特点之一, 即细节描写。如文中的“太祖怒, 碎裂奏牍掷地”, “普颜色不变, 跪而拾之”“补缀旧纸”等情景。2.通过演绎传达出赵普在这一幕中所体现的性格特征。以上活动的目的就是对本课学习目标的再次巩固, 同时也充分训练了小组成员的互助合作能力。

3、围绕一个话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与想象, 展开课堂辩论。

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就“一种教育制度对人成才的影响是否是决定性的”这一话题展开辩论。

(三) “课堂自测”可以是对本课

所学内容的复习, 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也可以是相关新知识的拓展延伸。自测的习题和内容应根据课文的类型和大纲的要求来合理设置。有的课文中出现的字词要求重点掌握, 自测的字词识记与默写应作为一个重点。有的是通过对某一篇课文的学习来了解某一类文章体裁的结构和特点, 可以找来相关题材短文进行拓展练习。如在学习新闻单元的课文时, 老师出的自测题是与新闻的相关知识紧密联系的《“神舟”五号:把中国人自信力写满世界》 (内容略) , 完成题目:1.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 标题、导语和主体三部分是新闻必不可少的。试分析该新闻的结构 (写入括号内) 。2.新闻的三大特点是什么。

(四) “课堂小结”是对相关知识

点的梳理, 对课堂活动的点评。这一过程可以由老师或学生来完成, 也可以一起完成。

以上是笔者在从事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对导学案设计的点滴个人见解。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但必须围绕教材、学生、教师三因素高效选择。对于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导学案设计问题此文仅是抛砖引玉, 希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张立江、杨志强:《浅谈新课程下的语文备课》,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9 (8) 。

[2]高延文:《语文备课五要诀》, 《现代语文》, 2006 (7) 。

[3]潘政华:《浅谈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科教文汇》, 2009 (2) 。

3.苏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材特点浅析 篇三

关键词:新课改;教材版本;教学过程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苏教版生物教材的使用特定和困难进行了浅析。

1.教材涉及内容繁杂,学生接受难度大。对比以往教材,表面看来内容减少了许多,实际上分量、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学校课表安排时间紧张,每周课时没有增加,使教学进度变缓,加上部分偏僻、复杂的知识点,学生接受能力有限,使新课程未达到预期目的。生物教材若想降低难度,必须精简内容,对繁杂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一些老旧的内容在苏教版内容中又被引入了教材,但是含意表达不明,有时候只是简单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较好地把握重点,教材使用难度增加,教学效果也相应降低。

2.教材中相关知识点分散、表达不明,呈现一定的跳跃性,相当部分的授课内容需要生物教师根据教学经验和特点补充说明。在苏教版新教材使用的时候,几乎每次备课过程中,笔者都要借鉴老板教材内容,根据教材特点进行补充和研究整理,突出的部分是许多的概念和说法有了较大的变动,需要教师根据老版教材整理分析、准备把握。如,在生物教材中,编排顺序和以往有了明显变动,将“绿色植物的生活方式”放在了“生活史”的前面,单纯“根的相关结构”就被分解到三个部位进行介绍和讲解。这既造成了教师的重复备课,也让使用者感觉逻辑结构混乱。

3.相应的配套资源明显不足。在使用过程中,教师普遍反映苏教版生物教材内容单一、图片设置不合理,配套的教学和辅导资料匮乏,与教材相匹配的辅导系列书籍、图片、教学视频、教学光盘无处采购,相应的资料网上也明显不足。虽然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相继出版了部分配套资源,但是相比其他教材,这些资源仍显得缺乏和不足。

以上几点是笔者在使用苏教版生物教材过程中发现的几个不足之处。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但是随着教学实践的进行和发展,经过不断的总结经验,苏教版教材会不断地完善和完整,更加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李学平.浅谈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发[J].才智,2013(25).

[2]杨燕平,张林亚.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现代交际,2009(10).

4.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试卷 篇四

一、积累和运用(35分)

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嗥鸣(háo)迭起(dié)彭湃(bài)义愤填膺(yīng)B.彷徨(páng)花圃(pǔ)深邃(suì)迥乎不同(jiǒng)C.凹凼(dàng)涎水(dián)徘徊(huái)烟雾缭绕(rào)D.校注(xiào)弄堂(nóng)倔强(jué)潜移默化(qián)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慷慨淋漓 哺育 狂澜 屏障 山巅 B 目不窥园 霍霍 溯气 懊悔 赚钱 C历尽心血 机杼 策勋 怪诞 田垄 D锲而不舍 蚱蜢 红装 阻抑 祈祷 3.下列各项中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日的午后,我们一起去郊外踏青,享受大自然的天伦之乐....。B.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C.数学老师幽默风趣的话语让同学们忍俊不禁....地笑了。D.每一个革命先烈的背后都有一些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谁也不能否认家长的这种做法不能说是对孩子的关爱,但结果也许适得其反。

B.一个好的比喻,或为形似,或为神似,或为形神兼似,总是离不开相似这一根本特点。

C.许多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饭来张口,衣来身手,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害的。

D.这种新药,使用起来十分方便,而且效果很长,可在体内维持12小时。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B.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C.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D.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6.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词性都依次列出了,选出完全正确的一项:()(3分)她一边和面,一边和颜悦色地和大家讲自己的经历,她说她和丈夫是一对患难夫妻。

(①动词②形容词③介词④连词)

A.①②④③

B.③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③①④②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邓稼先》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作者杨振宁,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B.《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作者臧克家,代表作有诗集《烙印》等。

C.《回忆鲁迅先生》的作者萧红,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D.《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8.古诗文默写(5分)

(1)《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逢入京使》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请写出这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通过描写边塞夜景,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爱国是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古诗词中也不乏表现这一主题的名句,请写出前后相连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名著阅读(5分)

(1)《骆驼祥子》写了各色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大胆泼辣有点变态的。(2分)(2)小说的题目“骆驼祥子”主要包含哪些含义?(3分)

10.综合性学习(4分)

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提出了“中国梦”,他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他号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1)请你根据材料概括“中国梦”的内涵。(2分)

(2)结合“中国梦”的内涵,说说你的“中国梦”是什么呢?(2分)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古诗鉴赏(5分)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1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3分)

1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4分)

[甲]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13.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4分)

⑴公亦以此自矜 矜:___________ ⑵康肃笑而遣之 遣___________ ⑶夫没者岂苟然哉 苟___________ ⑷见舟而畏之 畏___________ 14.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16.[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21题(16分)

那年花开

①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②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③“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④“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 ? ”我吞吞吐吐地说。⑤“作业做完了,再做其它的练习题巩固啊!要知道,你现在上初三,正是关键的时候,怎么还有空写这些东西!”徐老师显得非常失望。

⑥“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我小心翼翼地说。

⑦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⑧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⑨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

⑩“喝杯茶吧。” 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⑾“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

⑿“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镜子运到的时候,不小心被工人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更小,镶嵌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⒀“这太神奇了!”我不由得惊叹道。

⒁“是的,”徐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

⒂听了徐老师的这番话,我重拾了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⒃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17.根据文意,说说文题“那年花开”的含义。(3分)答:

18.结合语境,品读下面的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1)“……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答:

(2)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答:

19.请从 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人物描写或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3分)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答:

20.文中徐老师给“我”讲“建筑师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说说你的理解。(3分)答:

21.文中的徐 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答:

三、作文(50分)

回首岁月,品味生活,童年的快乐多了一份色彩,妈妈的唠叨多了一份温馨,老师的批评多了一份关爱……这一切伴随着我们茁壮成长。请以“ 伴我行”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用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文章内容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B 2.A 3.D 4.B 5.C 6.C 7.D

8.(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报。(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5)略

9.(1)刘四爷、虎妞

(2)三层含义:点明小说的主人公——祥子;概括著作的一个主要情节——骆驼祥子称号的得来;揭示主人公的性格——像骆驼一样吃苦耐劳、沉默憨厚。10.(1)中国梦是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略

二、(一)11.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拟人1分,写出效果2分。)12.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写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得2分,语言生动流畅得1分。)

13.(4分,每处一分)(1)夸耀(2)打发(3)随便、随意(4)畏惧、害怕

14、(4分,每小题2分,译出大意,语句通顺即可)

(1)(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微微点了点头。(2)(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15(6分,每空2分)甲文: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乙文:生不识水。(不学而务求其道)

16、(3分,表述完整、意对即可)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那年花开》(16分)

17.(3分)指的是初三那一年在老师的鼓励下,“我”重拾了信心,获得了成功。(或:“我” 重拾了信心,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中考作文得了满分。)评分标准:2分。意思相近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

18.(4分)答案示例: ⑴ 吞吞吐吐”的意思是说话有顾虑,想说又不敢说。这个词语写出了“我”当时害怕老师批评的紧张、不安的心理。⑵“一反常态”的意思是突然改变了平时的状态。这个词语写出了徐老师得知“我”中考作文得满分后行为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徐老师内心的喜悦和兴奋。

评分标准:每小题2分。意思相近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

19.(3分)答案示例: A.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徐老师看“我”小说时的专注和耐心,以及对“我” 写的小说的欣赏和认可。B.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收获成功之后的喜悦心情现代文阅读答案 钱海燕《那年花开》阅读答案。评分标准:3分。描写方法或修辞手法回答正确给1分,赏析正确给2分。意思相近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

20.(3分)用“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鼓励和开导“我” 化挫折为成功的动力。(或:说明了“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的道理,鼓励“我”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动力。)评分标准:2分意思相近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

5.部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篇五

知识与技能

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观察和形象生动说明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学,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说明的顺序。

2、学会写简单的说明文。

难点:学会抓住特点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既有五彩缤纷的自然景观,又有千姿百态的花鸟虫鱼,还有形形色色的飞禽走兽。同学们可能看过中央8台播放的《动物世界》,平时对小鸡、小鸭、小狗、小猫等小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说明文就介绍了一种非常有趣的小动物--松鼠。

二、走进作者:

布丰(1707-1788)法国著名 学者、博物学家、作家,生于蒙巴尔城的贵族家庭。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26岁入法国科学院,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自然史》。

三、预习检测:

驯良(xùn)   乖巧(guāi)   蛰伏(zhé)    惹恼(rě)

褐色(hè)    矫健(jiǎo)    爪子(zhǎo)

遮蔽(zhèbì)   分叉(chà)  翘起(qiào)    勉强(qiǎng)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先总说松鼠的特征--具体说明松鼠 的主 要特征--补充说明有关松鼠的一些知识。

2. 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明确本文采用的主要说明顺序,结合完成课皇思考和练习一,1、3题。

五、 合作探究:

1. 分析第一部分,(1)从中找出说明松鼠主要特征的词语,即“漂亮”、“驯良”、“乖巧”随文解释这三个词的含义,(2)结合读中提示,这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这一题,明确观察顺序由外到内,为什么采用这种顺序,与下文2-5小节内容排列的联系。

2. 分析第二部分第一层,即第2自然段。

(1) 松鼠外形的漂亮体现在哪些方面?

(2) 哪些词能说明其漂亮?

(3) 这段文字除运用说 明发外,还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 归纳总结,初步指明用拟人手法进行说明可使读者对松鼠漂亮的外形留  下深刻印象。

(5) 齐声朗读这一自然段。

快速阅读了3-5节,结合思考练习五,围绕松鼠的“吃”、“住”“行”分组展开了小型讨论,可根据课文中内容加以合理想象,设制一定的情节,以小故事的形式向同学们讲述。

目的:

1. 通过讨论了解松鼠内在习性的“驯良”和动作的“乖巧”

2. 精彩的故事片断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更熟悉,进一步体会生动说明的妙处。

3. 训练了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明确课文中材料安排与我们的讨论的不同之处,从而掌握根据事物特征组织材料的方法。

5. 第三部分,补充说明的作用。

六、 精读品析:

组织学生阅读布丰写的其他动物的片段,进一步体会布丰的语言特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片段。(重点就看一个片段)

看一幅狼的图片,想一想说一说狼在人的眼中是怎样的形象?(明确:贪婪、狡诈、凶残等等。)联想有哪些和狼有关的成语?(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等)。通过幻灯片展示描写狼的片段 ,并请学生思考:片段中的狼是一幅怎样的形象?会让你联想到什么样的人?(孤独无助、象荒原上的流浪汉。这就是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丰笔下的狼。布丰笔下的狼是可怜无助的,布丰让我们对狼现在的处境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

(明确布丰写动物的语言特点: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感情)

七、拓展延伸 :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首儿歌,小白兔也是同学们非常喜爱和了解的一种小动物 。请同学们仿照《松鼠》一文的写法,采用生动说明的手法,抓住白兔的特征,写一篇关于“小白兔”的说明文。

板书设计:

十五、松  鼠

漂亮 : 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 (外形)

讨人喜欢 驯良 :活动范围、活动时间、吃的食物 (性格)

乖巧 :过水、反应、跑跳、叫声、情绪、搭窝 (行为)

说明顺序:先总后分再补充说明

语言特点:拟人化的描写,生动形象

教学反思

《松鼠》是一篇文质俱佳的文艺性说明文,在教学时我将体会本文抓住事物特点生动说明的方法放 在第一位,在此基础上再带领学生学习如何生动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教学时,我也采用了这样的思路。教学开始,我先由松鼠视频导入,让学生自己动笔先介绍一下他们在短篇中所看到的松鼠,然后再引入布丰的《松鼠》,重点是将课文中生动介绍外貌、动作的语句与学生 自己所写的片断进行比较,从中寻找自身语言的不足,归纳课文语言的生动之处。最后,运用所学方法为大熊猫拟一段介绍词。

6.部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篇六

A.第十二期《〈求是〉杂志》不到一星期就销售一空。

B.我最近读了《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觉得诗中的意境十分优美。

C.今天,《文汇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农民爱看喜盈门》的文章。

D.《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途中所作。

2、下面四句话中,标点使用无误的一句是( )

A.景阳冈上的武松:要么把老虎打死,要么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

B.我站经销的呼各种规格动力卡盘,适用于各种车床和普通转度的内、外圆磨床及自动化机床。

C.广泛发动青少年高标准地开展以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美环境、学习雷锋、先进人物为内容的竞赛。

D.田华同志自我介绍说,她认真看过这些信后,郑重地转给了有关部门,这种精神值得赞扬。不知道有关部门收到这些信后作何感想?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是( )

A.承认不懂,才能从不懂变懂;承认不会,才能从不会变会。

B.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C.“孙”,大男顽皮地学舌,同时伸手想去取老妇人头上那翡翠簪儿。

D.我疑心他的原名是平福:“平稳而有福”,才正中乡绅的意。

4.下面句子标点正确的是( )

A.这次作文特别强调文面整洁、字迹工整,不少于800字(一律用方格纸誊清)。

B.我没有碰到谁,鬼知道他们去哪了?

C.“你真个姓唐吗?”“真个姓唐。”我说。

D.艺术教育无论在德育、智育、在人格的完善、性情的陶冶等方面都是教育行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下面句子中,标点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我们要集中力量打好“三大战役”——扫除黄、赌、毒、打击假冒伪劣、制止公款吃喝、把精神文明建设搞上去,为经济建设增加动力。

B.麦收以后,这块地是种玉米呢,还是种红薯呢?到底种什么?与会者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C.恩格斯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毛泽东同志也强调过,讲话、写文章“都应当简明扼要。”

7.部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篇七

审美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因此,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作品《茉莉花》教学设计的主导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学生感受不同风格与不同表现形式的《茉莉花》。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进一步感受音乐作品的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使民歌《茉莉花》中表现的场景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

二、教材简析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阶段苏教版七年级音乐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茉莉花》是江苏民歌, 曲子精美绝伦, 含蓄地表达女主人公质朴的情感。从歌词的内容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纯洁的少女对洁白无瑕的茉莉花的爱慕与眷恋之情, 这样的题材本身就是民间音乐的表现形式, 是对初中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教育的好素材。

三、教学策略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 播放《茉莉花》视频与音频, 让学生感受我国民间音乐独特的风貌,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

在课堂上有表情地教演歌曲《茉莉花》, 师生共同鉴赏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演唱风格与不同演奏形式的《茉莉花》乐曲, 让学生欣赏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随着心理发展水平的发展, 初中学生的内心体验能力与感受能力在逐渐地增强。像《茉莉花》这样的优秀音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 利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开展教学更能给学生视觉与听觉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了解民歌的特点, 通过《茉莉花》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江苏民歌具有的风格。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同演唱形式的《茉莉花》作品的欣赏与学唱活动, 感受民歌特点, 然后通过演奏、演唱、朗诵等形式来加深学生对《茉莉花》这首乐曲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演唱、欣赏民歌《茉莉花》, 引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深厚情感。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唱、演唱、欣赏《茉莉花》, 感受《茉莉花》具有的风格。

教学难点:学生对不同地域风格的《茉莉花》音乐的风格特点的理解, 以及如何感受民歌所具有的生命力。

七、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情境一师: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到江南水乡, 感受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悠闲生活。 (多媒体播放茉莉花的画面, 学生认真地观看。)

师:大家能说说大屏幕中美丽的花叫什么名字吗?

你们去过这样的地方吗? (学生讨论交流)

情境二师:你对这个画面有什么印象?这个背景音乐你听过吗?你能说出这首歌的歌名吗? (茉莉花) 今天, 老师与你们一起学唱我们江苏人的民歌———《茉莉花》。

(设计理念:初中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了解这首曲子, 通过情境导入, 唤醒学生曾经的记忆,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 学唱歌曲

1.听视频范唱

师:通过刚才的聆听, 下面思考两个问题:1这首歌体现了什么样的情绪?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明确:柔美、抒情、欢畅、明快

2.学唱歌曲

(1) 学生试唱 (教师钢琴伴奏) 。

(2) 找出难唱的地方, 师生共同解决。

(3) 跟着钢琴伴奏一起唱曲谱。

3.学唱歌曲

(1) 教师伴奏学生自学跟唱。

(2) 跟琴唱全曲。

教师点拨:要把这首歌曲唱好, 就必须把握好速度、力度。

(教师钢琴伴奏, 学生跟着学唱)

4.体验唱法 (教师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演唱这首歌曲)

(1) 教师领唱, 师生齐唱。

(2) 师:大家感觉哪种演唱形式比较难?你喜欢哪一种演唱形式?敢不敢挑战最难的演唱形式?

(尝试最难演唱的形式, 全体学生跟着伴奏学唱)

(设计理念:在学唱实践中尝试不同形式与风格的演唱, 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形式,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拓展练习

多媒体课件展示江南风光, 把民歌与地方文化结合到一起 (学生观赏)

1.教师质疑:通过对江南风光与风土人情的欣赏, 你能说说江南的风土人情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讨论交流)

2.师:江南是我国茶文化的发祥之地, 在几千年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孕育了无数富有灵性的生命。江南女子最明显的特征是阴柔与细腻。《茉莉花》这首乐曲就发源于清代的江南, 把江南女子的纯情融合在江南小调中。所以, 民歌《茉莉花》明显的具有细腻、清秀、委婉等特点。

多媒体课件播放一组不同风格的《茉莉花》乐曲, 有同感乐器演奏的, 也有人演唱的。 (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茉莉花》)

接着, 播放不同民族风格的《茉莉花》旋律

(1) 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图兰朵》。

(2) 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中的中国女孩演唱的《茉莉花》。

(3) 女子十二乐坊组合演奏的《茉莉花》。

(4) 运用萨克斯独奏的《茉莉花》。

(设计理念:通过不同民族、不同乐器演奏同样旋律的《茉莉花》, 让学生感受江南民歌的韵味。尤其是西方音乐运用了我国民歌改编的乐曲, 更体现出西方音乐对中国民歌的融合, 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我国民歌艺术的博大精深。)

八、总结与反思

8.部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篇八

1. 几场瑞雪后,春天的脚步已渐渐走向我们。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2. 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像朱自清一样满怀着对春天的深情写下了众多优美的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品读两首古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导入,既是联系新知,又作为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含蓄地揭示了诗文。

二、 学习《游园不值》

1. 借助图画,理解词义

(1) 出示与诗文相关的图画,引导观察: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 图中之人就是宋代诗人叶绍翁,他曾在西湖一带长期隐居,这是他在一天雨过天晴之后去拜访友人,写下的千古名篇。(指名读题)相机理解“不值”。

(3) 诗人在这次未遇到主人的游园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4)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5) 诗句中有些字比较难懂,我们可以借助图来弄明白。看看图,你知道了哪些词的意思?

① “苍苔”见过吗?在图中找到苍苔。苍苔生长在潮湿的地方,春雨过后就会从地面长出来。

② 屐,(指图)木底鞋。

柴扉:柴门,用柴和树枝编成的一扇门。

【设计意图】古诗词义的理解比较枯燥,教师利用画面,既降低了学生理解词义的难度,也避免了教师琐碎的讲解。

(6) 诗中的“怜”是什么意思呢?记得曾经学过的“可怜九月初三夜”诗句吗?那里的“怜”指什么?两个“怜”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7) 师小结:理解诗文词义的方法很多,看来利用插图、联系旧知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2. 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 读一读前两句诗,你知道诗题“游园不值”的原因吗?用上“因为……所以……”句式回答。

(2) 诗人此时此刻是什么样的心境?诗人游园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扫兴啊!带着这样的心境读一读前两句诗。

(3) 诗人是乘兴而来,现在要败兴而归了吗?教师引读后两句诗,读后提问:诗人此时心情怎样?

(4) 诗人看到什么而欣喜?仅仅是这一枝红杏让诗人欣喜?再读后两句诗。

(5) 诗的语言是凝练的,要想走进诗中,我们还得学会想象,想象诗外画,诗外音,诗外情。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试想推开这扇柴扉,诗人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于是学生的思维便闪烁着灵动的光辉。一番再造想象让学生步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并生发出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3. 赏读古诗,深悟诗情

(1) 园中的景美不胜收,岂是这一堵矮墙能关得住的呀!诗人顿时豁然开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把这样的情感融入朗读中吧!

(2) (多媒体展现美好春光)面对园中美景,现在你就是叶绍翁,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

【设计意图】在学生反复吟诵诗句,情感有了较深的积淀后,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朗读的展示平台,让他们换位赏读,学生兴趣盎然,整首诗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三、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 引入诗题,看图知大意

(1) 这课还有一首杨万里的诗——《宿新市徐公店》,在这首诗里,诗人又写了什么样的春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齐读诗题,相机理解“宿”“徐公店”。

(2) 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3) 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看看图,再读读诗文,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篱落()的小径()的树

()的蝴蝶()的菜花()的儿童

(5)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把握诗文的主要内容:诗人杨万里住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里,那一天,他吃过午饭,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的门外,他看到……

【设计意图】诗句的感情必须以正确的字词理解为基础。教师应摒弃独白,辅以画面,从诗中找景物,再与图对应,能使学生快速地把握诗的主旨,领略诗中的风光。

2. 启发想象,吟诵入境

(1) 诗文最后一句是“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什么不说“飞入菜花看不清”呢?“清”比“寻”读起来似乎更顺口,为什么诗人要用“寻”呢?(点出了孩童追黄蝶的欢快场景,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了)

(2) “无处寻”留给我们更广阔的想象空间,透过这三个字,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以外的镜头:你仔细看,能看到黄蝶停歇、飞舞,儿童追跑捕蝶的情景;你仔细听,能听到儿童追蝶时的欢叫声、叹息声。展开想象,把这些内容说给同桌听。

(3) 这景、这人,俨然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图画,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入诗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比较、想象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以诗为媒介开展听说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深化了诗的意境,使诗境丰满,境入人心。

四、 总结赏析,拓展积累

1. 今天我们学的两首古诗都是写春天的,虽然角度不同,景致不同,但都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春之美,让我们再次吟诵这两首诗。

2. 春色是诗人笔下生生不息的主题,来读读这些诗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设计意图】课内外整合,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通过诵读既可以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又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

9.部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篇九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一重要实词和虚词

二翻译重要语句

三背诵课文

学习方法:老师适当疏导,学生以练代讲;注重朗读,读中见义。

学习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黄鹤楼

历史上人们将修修建在湖北武昌的黄鹤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声名益显,岳阳楼也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所知。惟有黄鹤楼,它名扬四海,主要由于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诗和李白等诗人有关黄鹤楼的吟咏,并非因为一篇而名闻遐迩。有关黄鹤楼的,过去是不是没有人写过呢?事实并非如此,唐人阎伯理写的这篇《黄鹤楼记》就是现存最早的一篇一千多年前的关于黄鹤楼的碑记。

《黄鹤楼》节选自《黄鹤楼记》这段文字,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

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隅:角落。

开头两句,就点出黄鹤楼所在的地方,在武昌城的西南角,使人一开始对黄鹤楼就有了明确的方位印象。

第二层,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图经》云:“费讳登仙,尝兰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讳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图经》:附有图画、地图的书籍或地理志,费讳三国蜀汉大将军。登仙,成仙。驾:乘、骑。憩:休息。以名楼:用“黄鹤”命名这座楼。以,介词,用,后面省略宾语“之”。之,指代黄鹤。名,动词,命名。《神仙》之传:即《神仙传》,晋代葛洪著,广采群籍,记载了当时所传的神仙故事。《述异》之志:即《述异志》.南朝梁任舫著,大抵掇拾古代笔记、小说中志怪故事而成。

黄鹤楼始建成于三国吴黄武二年。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最初修建是作为防守戍边的军事了望楼:黄鹤楼虽然是—座军事哨所,名称却十分典雅,富于浪漫色彩的楚地子民自然会给它另外一些说法:本文作者基于此,转引《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交代了黄鹤楼取名的由来,接着作者又旁征博引,提出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和梁任舫的《述异志》都记载了关于黄鹤的故事,证明事实不虚,以增强黄鹤楼命名由来的说服力。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就给这座楼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主旨服务,为下文伏笔。

第三层(第9至17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蓯,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耸构:矗立的楼宇,“耸构”与“高标”意思相同。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巃蓯:高耸的样子。倚:靠着。河汉:银河。重檐:两层屋檐。翼:古代建筑的飞檐。闼:门。霞敞:高敞。井邑:城乡。荆吴:楚国和吴国,这里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形胜:山川胜迹。最:最好的事物。

前六句写楼的外貌:“耸构巍峨,高标巃蓯”一组对偶,刻画楼的整体形象。句中的“耸”和“高”、“巍峨”和“巃蓯”都是高的意思,重叠使用,铺陈楼的高大。“上倚河汉”写楼的顶端,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高:“下临江流”写楼的底部,进一步交代楼的地理位置,写出楼在江边,“重檐翼馆,四闼霞敞”这一组对偶句是对楼的建筑结构的具体描写。至此,作者对楼的外貌刻画,气势雄伟,读后令人胸襟为之一爽。“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句写登楼的感触,正因为黄鹤楼高入云天,又临大江,所以登楼可以远眺周围城市乡村,弯下腰可以拍击萦绕大楼的云气和烟雾。一个“坐”字,说明无意观景而周围景物尽收眼底“俯拍”二字,构思别致,而“云烟”既能“俯拍”,其身在高处可知:这两句虽未直言楼高,而一座直凌霄汉的高楼已历历如绘,登黄鹤楼如临仙境.难怪作者发出“亦荆吴形胜之最也”的感叹。“荆吴形胜之最”这一句,是对楼的重要性作了扼要而有分量的概括。

以上几句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也有实有虚,行文变化多端,情趣盎然。

第四层最后四句侧写黄鹤楼的地位价值。

为何一定要到漱乡老子祠,东阳的八咏楼,才可以观赏到应时的景物,遇会到神仙呢!

濑乡九柱:指位于漱乡的老子祠.故址在今河南鹿邑。柱,屋柱,代指屋宇。九,泛指多。东阳八咏楼:指南齐文学家沈约任东阳太守时所建八咏楼。楼原名“三畅楼”,沈约有《登台望秋月》等诗八首,称“八咏诗”,故又称其楼为“八咏楼”。灵仙:神仙。

在上文中,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以及登楼所见所感已经描写尽致了,本可以收住,但他意犹未尽,为了确立这座楼的特殊地位,他又列出濑乡的老子祠和东阳的八咏楼来作陪衬,用带有强烈感叹语气的反问句,说明黄鹤楼能够代替这些楼观以“赏观时物”“会集灵仙”,突出了黄鹤楼的价值。

这篇短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交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本文结构严谨,前后呼应。这篇短文介绍黄鹤楼是因为神仙而命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因“会集灵仙”而成名楼,以“仙”字贯穿全文。黄鹤楼因“上倚河汉,下临江流”“四闼霞敞”所以可以“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也正因为这楼高耸入云,云烟缭绕,所以它是“会集灵仙”的所在。正因为内容环环相扣,所以的结构十分严谨。

本文篇幅短小,内涵丰富,节选部分只有115字,但把黄鹤楼的概况包揽无疑,其中有掌故有景物,有事实,有议论,也有感慨,用这么短的篇幅包含如此丰富的内容,不失为一篇情辞并茂的好。

本文的语言特色是句式多变。多用对偶:这篇短文,句式整散结合。富于变化。文中多用四字句,杂以三字、五字、六字、七字和八字句,并不时地加上一些虚词,使语意疏密有致,流转自如,感情充沛,节奏鲜明。如文中一连用八个四字句,对黄鹤楼的形态刻画尽致,气势流畅,接着用了一个八字句“亦荆吴形胜之最也”,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和赞叹的浯气,并用虚词“亦„„也”来表示判断和陈述的语气,使文气得到了舒缓。最后又用了长长的中间略加停顿的感叹加反问的句式,把对黄鹤楼赞美之情推向了高潮。至此。戛然而止,可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音袅袅,耐人回味,全文用对偶句或对偶短语有八组之多,有铺陈,有夸张,有比喻,对黄鹤楼进行多角度的描写。总之,这篇短文极具文采,使黄鹤楼与滕王阁、岳阳楼一样,因文而更有名,因文而更使之流传千古。

第二课时

于园

园林景色与一般的自然山水不同,它们在较为有限的空间中,以人工创造出一个可居可游可赏的生活空间环境,其本身也就是一件体现古典人文理想的艺术小品。张岱的《于园》,意境悠远,给人以宛若置身山林之感。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于园所在地及其主人,交代了自己得以游园的缘由。

[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

于园在瓜州停船的地方,地名叫五里铺,是名叫于五的富人所建筑的园林。

瓜州:镇名。步:水边停船之处。所园:所建筑的园林。园:动词,建筑园子。

[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这座园子门上的钥匙是不会拿出来打开门锁开门迎客的。

显者:指有名声有地位的人。刺:名帖。这里做动词用,投名帖。钥:钥匙。

[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葆生的叔父在瓜洲任同知,带我前往于园,于园主人处处殷勤地招待我们。

款:殷勤招待。之:人称代词,我们。

这一段首先交代园子主人的身份为“富人”,这从侧面告诉我们,建这座园子耗资巨大:“非显者刺,门钥不得出”一句告诉人们,只有那些有名声、有地位的人才能进这座园子,一般人则不能。这也从侧面强调这座园子不同寻常,主人不肯轻意示人。给人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之感。文中交代了“携余往”的人的身份,这既照应了“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一句。说明这次游园机会的难得。

第二部分,写游于园所见所感。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写于园奇在磊石。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

这座园子里没有其他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块堆砌的假山。奇:特殊的,罕见的。磊石:用各种各样的石块堆砌成假山。磊,垒,堆砌。

[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

堂屋前面有用石块垒成的斜坡,斜坡高两丈,上面栽种了几棵果子松,沿坡栽种了牡丹、芍药,人不能够到上面去,这里因为没有空隙满满当当而奇特。

植:栽种。缘:顺着,沿着。以:因为。

[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后面的厅堂临近大池塘,池塘里有奇特的山峰和极陡峭的沟壑,直上直下,人们行走在池塘的底部,抬头仰望池塘中的莲花反而好像在天上,这里因为空旷而奇特。临:临近。绝壑:陡峭的山沟,[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卧房的栏杆外面,有—条山沟盘旋而下,好像螺蛳回旋形贝壳,这里因为阴暗深远而奇特。

这一层采用了总分的写法,先总写一笔,指出园子的奇特之处在于“磊石”,“磊石”奇在哪里呢?一是“实奇”,这里用石块垒成两丈高的石坡,上植松,沿坡栽花草,密密匝匝,人不能够上去,不像一般假山,玲珑剔透,这里奇在“实”上。一是“空奇”,这里的“奇峰绝壑”堆砌在后面厅堂旁的大池塘里,池水在“奇峰绝壑”四周。人走在池塘底部,抬头仰望,一片空漾,水面的荷花如在空中,这种构思,别出心裁,假山四周是水,上面是天空,水面的荷花更衬托假山之空之奇。一是“幽阴深邃奇”,卧房栏杆外,有一盘旋而下的沟壑,形状像螺蛳回旋形贝壳,这里奇特在阴暗深远。

第二层,写水阁和四周的景色及感受。

[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乌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

再向后,有一座水阁,长长的,形状像小船。这座阁子横跨在小河上,阁子的四周,矮小的灌木覆盖丛生,鸟儿在这里叽叽喳喳,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们坐在阁子里,这里的境界给人舒坦、碧绿、幽深之感。

阁:我国古代的一种建筑物,供游息、远眺、供佛或藏书之用。阁的平面呈方形、长方形或多边形等,一般四周设隔扇。艇子:小船。蒙丛:覆盖,丛生。啾唧:细小而碎杂的声音:颓然:柔顺的样子,文中是舒坦的意思。碧窈:碧绿幽远。

这一层写了状如小船的水阁、小河、灌木丛、啼鸣的禽鸟等景物,动静结合。这里空间有限,却有着十分幽远的意境,给人宛若置身山林的感觉。

第三层,说明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闻名的原因。

[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千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瓜洲的许多园林亭榭,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声。这些假山在自然山石中怀胎,在堆砌山石的人手中孕育,在主人的精细构思中诞生,这样的假山石安置园林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

诸:众,各。俱:都。以:凭借。显:显扬,有名声。胎:怀孕成胎,这里是形成雏形的意思。娠:妊娠,孕育。男女:动词,生男生女,即生养孩子,即诞生。琢磨搜剔:指精心地构思。憾:心感不满。

这里由于园说到了瓜洲众多的园林亭榭,这些园林亭榭跟于园一样,凭借巧夺天工的假山而闻名的,而假山是依据自然之山石而创作的。它“胎于石”,有了自然之山石为蓝图还不行,还要“磊石者”一双巧手才能使它成为现实。所以说“娠于磊石之手”。“磊石者”手再巧还不行,还要有主人的精心构思,主人精心构思了,假山就诞生了,就像孩子出生或男或女一样。这种假山或雄伟,或秀丽。这一层不仅写出假山建筑的全过程,还赞颂了能工巧匠的一双手和园林主人的高超的艺术陶思。

这篇短文,着重介绍于园磊石之奇及其建筑的幽远意境.抒发作者游园的自然之趣的感受,赞颂了园林假山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本文按照空间顺序极有层次地来写于园。按照由前而后门空间顺序来写,先写前堂的石坡,石坡上的果子松、牡丹、芍药,接着写后厅的池塘,池塘中的奇峰绝壑,再写卧房槛外盘旋而下的沟壑。最后写园后水阁、小河、灌木、禽鸟。这样一步步写来,层次井然。

这篇园林小品,抓住于园山石和建筑的特征,营造了富有诗意的意境。写于园磊石之奇,前堂是石坡,上植松,沿坡植花草,不留空隙,突出了意境之“实”。后厅旁一泓池水,池中建假山,池面浮莲花,由下往上看,蓝天、碧水、红荷、奇峰.组合一种空灵的意境。而卧房后的沟壑,状如螺蛳,盘旋而下,意境幽阴深邃。园后水阁一带,幽与绿是基调,这里有小河、灌木丛、鸣禽,意境幽远,使人仿佛置身于深山茂林之中。这篇小品,清新空灵,兼雅趣与谐趣于一身。

10.部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江南 篇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江、南”等 9 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 2 个偏旁;会写“可、东、西”3 个字 和竖钩、竖弯 2 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读准“南、莲”等生字的字音;会写竖钩和竖弯。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1、人人都说江南美,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的风光吧!(多媒体课件播放江南水乡的美景)

2、引导学生谈谈观后感。

3、导入:是啊,江南水乡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曾经有一位诗人看到江南水乡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江南》。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学习“江”。三拼音节

加一加:氵+工=江。字谜:工人在水边——江。换一换:“红”的部首换成“氵”就是江。

2、学习“南”。

三、借助媒体,初读感知

1、导学:下面让我们随着诗人到江南水乡的荷花池去走一走,看一看吧!(播放古诗范读的多媒体课件,学生观看、倾听。)

2、导学:我们小朋友知道荷叶也叫莲叶,那么荷花也叫莲花。谁来做小老师把你知道的有关莲花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介绍?

3、感知内容。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大声地读诗,遇到拼不准的字可以请教同桌、老师、字典等。

(2)指名读全诗,学生评价。引导学生重点从字音是否正确和语句是否通畅两个方面来评价。

四、发现规律,集中识字

1、字卡出示课文中的生字:采、莲、鱼、东、可、西、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认。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记字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认记生字。谜语:(1)像四不是四,方位中有它。(西)(2)大丁遇小口。(可)

五、示范引领,自主写字

1、课件演示“可、东、西”三个字的书写过程,引导学生自由观察。

2、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笔画。(“可”的最后一笔是竖钩。)

3、教师示范书写生字,学生仔细观察,并跟着书空。

4、学生描红,临写,自由练写。

六、自主学习,边演边悟

1、提出自学要求。课件出示:

(1)给生字找朋友,用喜欢的词语说话。

(2)小组合作读课文,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边表演边读,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读。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插图,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读准“南、莲”等生字的字音;会写竖钩和竖弯。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由景入文

二、诵读诗歌,感悟意境

1.导学:刚才同学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了课文,课文中一定有你喜欢的地方,把它找出来,读一读,多读几遍,读出你的喜爱之情。2.学生先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然后反复朗读画出的句子,读出自己的理解。

3.引导学生班内交流:你最喜欢哪几句诗?说说理由,并读出自己的理解。随着学生的交流,重点点拨以下诗句:(1)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2)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引读:这真是一群快乐的小鱼,到处游——鱼戏莲叶间,一会儿游到东——鱼戏莲叶东,一会儿游到西——鱼戏莲叶西,一会儿游到南——鱼戏莲叶南,一会儿游到北——鱼戏莲叶北。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5、引读背诵,积累语言。

(播放古筝曲《渔舟晚唱》)学生随着音乐背诵。

三、布置作业,适度拓展

11.部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篇十一

关键词:提出问题 大胆假设 认真验证 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3、能对实验过程中测量搜集、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的结论。4、通过反复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经验可能是错的,正确的实验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科学知识: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3、继续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学生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与教师给的次数一样。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铁架台、量角器、秒表、米尺、摆绳若干、钩码。(2)教学课件:①幻灯片:各种各样的摆钟。②幻灯片:实验设计方案模板。③幻灯片:温馨提示:④幻灯片:《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⑤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1、幻灯片出示各种各样的摆钟。2、提问:摆钟靠什么来计时?3、板书:摆

二、探究新知: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一)引导提出问题

1、实物出示:一个单摆,拨动、介绍、并板书摆的各部分:摆线、摆锤、摆角:2、教师:要了解摆,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3、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4、实物出示,引导提问。一组单摆,(摆线长短不一,摆锤轻重不一,)同时让它们摆动起来(摆角大小不同)。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5、小结板书:摆的快慢不一

6、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把课题板书完整: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和假设

1、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摆.

2、小组内动一动摆,大胆猜测和假

设: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1)、同学们小组里讨论讨论,你们觉得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这么想的根据是什么?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

(3)、生答,师板书:

(三)、小组内制定实验计划

1、师:刚才,同学们对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和假设,这些猜测和假设是否都能影响摆的快慢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验证。

2、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建议各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一个猜测和假设进行研究。下面请各个组长带领组员根据老师提供的提纲讨论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3、幻灯片出示实验设计方案模板。3、学生小组汇报本组的设计方案,其余小组补充或提出修改意见。

4、小组完善实验方案。

(四)、小组认真实验,仔细验证

1、幻灯出示:

温馨提示: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老师还想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①实验过程中计时、计数、量长度、量角度,无论哪一次稍微有误差,都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因此一定要学会认真、仔细地测量、记录。一丝不苟地做实验。② 注意每次实验测算时间都定为15秒,在实验中要精确测量,每个实验至少要重复做三次,最后求平均值。还要注意掌握好实验中的不变量。③实验结束后,各组要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单。

2、小组各自选取桌上的实验器材,开始实验,并及时完成好实验记录单。

3、幻灯片出示《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你们研究的是哪一猜测就填写哪一项。

(五)汇报总结,得出结论

1、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1)你们的假设是什么?在实验中需要改变和不改变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2)通过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2、教师根据学生实验后汇报实验探究情况进行小结,

①摆线的长度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锤的重量。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②摆线的长度不变,

摆锤的重量不变,改变摆的角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的角度无关。

③摆锤的重量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线的长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了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3、汇总得出结论,并完成板书:

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三、实践活动:研究摆摆动快慢的内在规律

(1)出示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并分派任务:全班十组,每组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如下表:注意:每次做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修正。

(2)小组合作制作。

(3)制作完成的小组把摆挂到黑板相应次数的钉子上。

(5)观察挂在黑板上的摆,有什么规律?(6)小结: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且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得就越快。

四、总结交流

1、教师: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你们获得了有关摆的哪些知识?

2、学生交流。

上一篇:证件办理流程下一篇:文化苦旅人物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