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分析

2024-11-14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分析(共16篇)

1.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分析 篇一

中卫七小高年级组数学小专题研讨资料

中卫七小:拓万琴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从教师的教学看,课堂提问起着传递教学信息、反馈教学信息,教师从而调整教学方案等积极作用。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课堂提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包括:①激发学习动机;②引导学生思维;③经历思维过程;④培养相关能力;⑤巩固所学知识等。正如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所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反思我们的教学,课堂提问的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比如:

1、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

2、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

3、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在有限的课堂40分钟时间内,这样的一些提问不能很好地促使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产生一种“思考”、“质疑”、“探索”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这些提问就是“低效提问”,甚至是“无效提问”。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有以下观点: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提高提问效率。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要有“生活味”也要有“数学味”,同时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我认为,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在于事先预设一个适宜的问题。那么如何设计一个适宜的问题呢?要注意一下三点:

1、创设情境,问在学生兴趣点上。

2、分析学生,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

3、研究教材,问在学生有疑难处。

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课始,我创设了摸球的游戏的情境。盒子里放一个红球、一个绿球。让学生回答一下问题:能摸到红球吗?(可能)。能摸到绿球吗?(可能)。能摸到白球吗?(不可能)。从以上问答回忆了以前的知识,并把社会中的现象分为两类: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揭示课题:今天继续学习不确定现象(可能性)。现中卫七小高年级组数学小专题研讨资料

中卫七小:拓万琴

在,我们继续玩游戏,盒子里增加一个红球,摸到红球算一组赢,摸到绿球算二组赢。请问一组和二组同意吗?二组的同学马上纷纷举起了手。生1:不公平。红球多,绿球少,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摸到绿球的可能性小。生2:摸到红球的概率大,摸到绿球的概率小。老师:“概率”这个词说得很好!我们今天主要讨论摸到的可能性,用一个分数表示出可能性的大小,你能吗?学生们纷纷举手用分数表示了可能性。

这节课的提问首先建立在学生喜欢的游戏上,符合第一点问在学生兴趣点上;其次,游戏建立在以前的知识基础上,符合第二点,问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第三,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问在本节课的重点处,难点处。总之,课前精心的预设,能让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而一个适宜的问题往往能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轻松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二、提问需要技巧。

周恩来总理曾精辟地指出:“任何艺术不掌握规律,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巧,是不行的。”提问也是有技巧的。下面两个技巧,我以为是比较重要的。

技巧一:增加等待。如果老师在提出问题后,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会大大提高,精彩,源自等待。

技巧二:适当追问。“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至学生真正理解为止。例如:学习《统计》中的中位数。我创设了两个小组比赛口算成绩的情境。第一组:91、92、93、94、20;第二组:80、81、83、84、89。你怎么比较两组同学的成绩。学生1:求总分。老师追问:可是想知道他们的口算水平,该怎么办?生2:求平均数。学生立刻去求出了平均数,一组:78;二组:83.4。师:这样的平均分对一组公平吗?生:不公平。25分的同学把其他同学的分数拉下来了!师:平均分受到了一个很低分数的影响!那我们该用一个怎样的分数表示一组的口算水平比较好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90、91、92、各有回答,老师挑哪个更合适呢?学生:92或93,它们位于90多分的中间。师:大家提到了中间数,请问92或93是这组数据的中间数吗?我们要选的这个中间数要代表一组数的水平。生:必须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好这组数后,挑出中间数。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提出方案求总分,老师追问,学生想到了平均数。结果发现平均数受到了偏小数的影响,对一组同学不公平。老师继续追问用一个怎样的分数更能代表一组的口算水平。学生逐渐地探索到了中位数。在老师的追问下学生比较出来平均数和中位数的特点,并且懂得了中卫七小高年级组数学小专题研讨资料

中卫七小:拓万琴

怎样找中位数。

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教学中的“追问”,这实际上也是教育资源的有意生成和有效利用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应力求做到不浪费教育资源,并将其利用到最大化。

三、从感性的角度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以上两个观点都是从理性层面(即教学法角度)去思考的,其实我更愿意从感性层面(即学生心理)这一个角度去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观察我们的课堂上,很多孩子不愿举手,细细想来大致分为几种情况:一是“自暴自弃”型;二是“学不得法”型;三是“知而不言”型。

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对这些孩子因材施教呢?

1、细心分析提问心缘。

课堂上每个孩子都是生动的,老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知识水平、秉性差异必须有所了解,孩子不同的神情透析着他们不同的心理动机。

2、精心研究提问心策。

课堂上不仅需要我们的细心观测,适合调动,还需要一定的提问策略。比如如果问题较难,可以请附近的优等生先回答,以优带差,为后进生的回答设置契机,给他们较长的思考时间复述;再如对回答错误的学生,应注意聆听他们的回答,在他们理解的基础上,顺引他们的思路进行讨论或做适当的提示,让他们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教师也可在评价方面多下点功夫,如:“孩子,你在进步。”“来,让我来摸摸你聪明的小脑袋!”“老师相信你,试试看。”要让孩子真心感到老师在帮他、爱他。一言之,课堂提问需问“心”

四、课堂提问的设计与优化要关注以下几个相辅相成的层面:

1、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

“情感是认知的梯子”(布卢姆),教学中教师善于提问是教学成功的一半;还有重要的一半,就是要通过“情感”这架温暖的梯子促进学生思考、探索。

2、关注学生的主体需要。

需要是最内在的动力,抓住了学习的需要就抓住了学习的关键。在小学里,学得“有趣”、“轻松”,问得“新奇”、“有趣”是小学生最普遍的需要。

3、追求问题设计、呈现的艺术。

在问题的设计上,我们要追求问题的价值性,即问题的效度。国内有关专家曾对问题的效度特点做了研究与较为详细的描述,认为好的课堂提问应当具备以下特点:一是能表中卫七小高年级组数学小专题研讨资料

中卫七小:拓万琴

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二是略高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水平以激发学习的欲望;三是富有启发性,并能使学生自省;四是能有助于实现具体教学目标;五是力求文字训练和思想内容理解和谐统一。

由调查结果发现,孩子们对于问题的效度也非常重视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希望问题精要、灵活、有变化难易得当,“不喜欢夸夸其谈”“不喜欢问题不着边际”“不喜欢千变一律”“不喜欢问题太难”„„都说明这一点。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是一项并不太容易的艺术,最核心的要领是掌握“变”的艺术——能“化难为易”,能“易中生趣”。

课堂提问貌似简单实则复杂,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随着课改的深入实施,课堂活动的生成性和变化性,使得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只有诚心诚意的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老师们,请关注课堂提问,让我们问出“学问”、问出“精彩”,让“小提问”创造“大智慧”!

2.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分析 篇二

一、鼓励质疑, 培养学生想问、敢问的精神

古人云“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学生在提问中往往会产生“我提的问题恰当吗?我的问题太肤浅, 同学会讥笑吗?老师会批评吗?”等心理。所以要让学生想问、敢问, 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和质疑, 允许学生“出错”, 学生出现错误, 要根据他错误的性质适当引导, 帮助学生分析和纠正。尊重每位学生, 尤其充分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以促进并调节学生的探究活动, 有效地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如教学了有余数的除法后, 课本和教师都告诉学生检验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在课堂练习时有位同学提出他用: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也能检验有余数的除法做得是否正确。教师知道他这种方法不适用所有的有余数的除法, 但还是表示出兴奋的样子说:“是吗?我们再来试几道题目。”又让同学们用那种方法检验这样几道题目:111÷28、79÷14、462÷35, 学生兴趣很浓, 做完这几道题, 学生满肚子的疑惑, 然后教师就刚才几道题引导学生分析, 为什么那种方法对有的题目行得通, 而对有的题目却行不通。这样既有利于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差、辅导、点拨, 又保护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二、指导自学, 培养学生的恒问、乐问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情境, 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恒问、乐问的兴趣。 问题又是数学的心脏, 有了问题, 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 思维才有动力。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给学生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通过自学, 理解教材内容, 从中发现问题, 进而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 教师先在钉字格板上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用数方格的方法让学生数一下它的面积, 然后把它重新框成一个等底等高的长方形, 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组织学生看书, 自学并讨论。大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得知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相等的, 这时有一位同学用怀疑的眼光望着老师, 举起了手, 问: “如果没有方格可数, 那怎么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教师没有马上给同学们答复, 而是说:“你真爱动脑筋,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重点。”接着教师出示这样一个规则图形, 谁能计算它的面积呢?过了一会儿, 有一位同学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 把多出来的部分剪下, 移到所缺的地方补上, 这样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然后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来计算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师给予表扬。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自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同学们都拿出了学具, 动手操作了起来……教师对问题提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并抓住这一时机及时组织讨论, 在讨论中给予点拨、讲解。问题解决后, 学生不但对此问题印象特别深刻, 而且提问的兴趣越来越浓。

三、利用媒体, 培养学生的善问、会问的方法

媒体教学, 可以化静为动, 化难为易, 化抽象为具体, 化形象为直观。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它那形象生动的画面, 言简意赅的解说, 悦耳动听的音乐, 使学生时刻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 对培养学生善问、会问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电教手段,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画面中发现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

四、创设竞争, 培养学生的好问、爱问的习惯

课堂上, 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 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 这就要教师在关键处扶一把。教师可由浅入深地从复习铺垫、新课引入、教学重难点、作业练习等几方面循循善诱, 通过情境创设等, 捕捉出问题来。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学会提问, 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 而竞争无疑是触发激情的方法之一。

例如:在梯形面积计算的巩固练习时, 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目:在一个任意梯形中, 剪下一个面积最大的三角形。 同学们经过一番思考讨论后, 剪出了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这时, 有一位学生大胆地提出:“在梯形上底中任找一点与下底的两个顶点连接起来, 这样构成的三角形是否都符合题意呢?”教师表扬了这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下面就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讨论后得知:这样剪下的三角形面积是最大的, 因为在这些三角形中, 底和高的长度都是最长的。这种训练,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而且可以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则诱发探索, 从而发现真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采用科学手段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在不断的思索中, 学会提问, 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廖华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让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2006.4第4期

[2]杨淑萍.培养问题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 (7)

[3]郑强.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2003 (11)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

3.如何精心设计物理课堂的提问 篇三

关键词: 物理教学 课堂提问 提问技巧

提问无疑是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手段,也是最为常用的手段,但提问这一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也最多。对于老师来说,有的是问法太简单,使学生没有回答积极性;有的对问题把握不准,不是提得过深就是过浅,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不好回答。因此,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为课堂教学质量添砖加瓦是每个老师都需要钻研的问题。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精心设计问题,提高提问艺术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设问的技巧

1.从不同角度设问。从不同侧面进行设问是一种提问技巧,而且教学效果不一样。比如,在进行速度教学的时候,可以这样设置问题:(1)同时启程的自行车与电动车行进在同一条路上,我们是怎样判断它们的速度快慢的?(2)在百米比赛中,做观众的是怎么判断谁跑得快的?而裁判是怎么判断运动员快慢的?(3)假如要比较百米运动员与长跑运动员谁跑得快,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这些问题都是从不同角度说明运动物体的特征的,学生思考了这些问题后,就能较好地理解速度这个物理概念了。

2.逆向设问。有些物理内容并不深奥,一看就懂,难以启发学生思维。如果老师能够结合一些平常事件设置一个问题,就能很好地引发学生思考。比如,在学习电学知识的时候,学生都知道电流过大了,会烧坏灯泡中的灯丝。如果老师此时这样提问:大家是否思考过,对这种现象的运用呢?学生可能一时答不上来,但思维已经开始高速运转了。在老师引导下,学生终于想到了电流热效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电烙铁、电熨斗等。

3.故意为难。为了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设置问题,故意为难学生,让学生对物理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刻。比如,在学习完焦耳定律的时候,可以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学习电功率的时候,我们知道额定功率越大,电阻会越小,在相同时间内消耗的电能也就越多;但学习了焦耳定律后,发现电阻越大,在相同的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多,产生的热量多,为什么一个说是电阻越小就越多,而另一个说是电阻越大就越多呢?学生通过讨论,最终懂得,这是根据不一样的条件进行比较的,其实并不矛盾,而是从不同变量的角度考虑的。

4.运用对比。提问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及引起学生在思维上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对问题思考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的时候,可以这样设问:假如一个铁块全部浸没在水,而且放在水中较深的位置,它受到的浮力与全部浸没在水中,放在较浅的位置相比,受收到的浮力哪个大?这个问题是用小小的对比法设置的,但能激发学生思考,有的学生认为浸得越深所受到的浮力越大。究竟怎么样?做实验进行验证。

5.逐步引入。逐步深入设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做科学探究实验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内能这个物理概念的时候,可以先与前面学过的机械能相对比,然后告诉学生内能是与温度有关系的。那么,现在如何利用实验证明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系呢?学生在冥思苦想中,老师可以对学生做个演示实验:将同样一滴蓝墨水,分别滴在热水与冷水中,观察墨水扩散的快慢。

二、提问方法

1.个别提问。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点名提问,其他学生就是坐课桌上认真听这位学生回答,这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提问方式。一般来说,对于思考性很强的问题可以提问学习优等的学生,如果是为了检查旧知,则可以提问中等生或学困生。因为个别提问是让学生在众人面前的一种亮相,如果学生回答得好,受到老师的表扬,则有利于树立学习的信心。如果学生没有办法回答出来,则常常会很泄气,甚至灰心,因此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对应学生。

2.集体提问。为了渲染课堂教学气氛,有时候要进行集体提问。集体提问的方式也比较多,可以由老师直接说出,也可以用多媒体展示问题。

三、提问内容

1.生活实际方面。在进行新授导入的时候,老师可以运用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比如,在进行光的传播知识教学中,可以提出这样有趣的问题:在阳光美眉的早晨,我们在路边奔跑的时候,为什么阳光下的影子,总是紧紧地追随我们?无论你跑得多么快,为什么无法摆脱它呢?学生看到这样的问题后,就会产生思考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2.从物理实验方面提问。比如在进行大气压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演示几个小实验,然后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提问。如,为什么纸片能托住杯子中的水?为什么吸盘可以挂很重的物体?为什么好多男学生都无法拉开马德堡半球?

四、课堂提问的注意点

1.注意节奏。不少老师在课堂中只顾自己讲解,所谓提问也多数是自问自答,学生连思考的时间也没有。有时候的提问也是很不着调的,比如,对不对?即使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也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考虑时间,事实上,一个问题出来以后,老师要控制好节奏,既不能给学生的时间太多,时间多了,学生的注意力就不会集中到课堂上了,时间太少了,学生没有思考出来,问题的教学效益就体现不出来。

2.注意提问的量。提问的作用显而易见,那么,是不是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次数越多就越好呢?回答肯定是否定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确实发现某些老师一堂课提问到底,问题是一个接着一个,多数学生是用不着动脑筋的,往往是脱口而出的。如果老师皱了一下眉毛,学生就立即反过来说了。这样的问题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的效果吗?毫无疑问是没有的。因此,问题并不在于多,而在于问题的质量与提问的技巧,看看能不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能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总之,课堂提问的技巧是老师教学艺术的体现,不能说提问得多的课堂就好,关键在于善问,而不是问得是多还是少,一定要抓住学生求知的欲望进行问题设置,要以提问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问题的教学功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能力。

参考文献:

[1]缪得春.新课改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天津师范大学生版社.

4.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分析 篇四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隐私的综合性艺术,并且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加师生情感交流,并且能够优化课堂效能。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我提问的“度”、时机和对象,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

一、(为什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问题设计要巧妙合理,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力求精当。“精”指的是精炼扼要、言简意赅,“当”指的是得当,所提问题要恰是重点、难点;还要富于思考,即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理解词句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及其作用。

此外,所提问题还要紧随所学关键内容,紧扣主题,以点带面,对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充分概括。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应服从总的教学任务,教师在备课时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做到适时适度,灵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问题设计要巧妙合理,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力求精当。

看完《去年的树》视频教学,我们不难看出,老师以上得一系列问题,都是围绕全文的中心引发的。把握课文的中心、把握最佳提问的时机,然后围绕着几个中心问题展开教学,整堂课,学生的思维始终将处于积极的状态。那么把握最佳提问的时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需要敏玉不琢、准予把握、找出哪些地方学生易于产生一伙的?也需要老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因此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

二、(对学生的好处)课堂提问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心的课堂提问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求问题的正确答案。课堂 中的提问要做到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而学生在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会充分调动和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激发创造潜能,获得对问题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发下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自尊心就得到了满足。

(对课堂的好处)提问使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优劣和成败。课堂提问更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因此我们组的老师同意认为:只有教师题的问题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名思维的方向。举例说明:

三、(如何设计)精心设计问点。

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感情色彩,努力将就感情色 彩,努力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境界,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教师若能抓住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接受信息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心理失衡,提出问题,特别能打动学生的心。抓住知识点的坡度提问。

2.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要由易到难、由 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设计提问要讲究坡度。教师巧妙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了铺垫、减缓了思维的难度。

3.抓住知识的聚合点提问。聚合点是知识网络上的焦点或纲。围绕聚合点提 问,更能突出重点,是学生理清线索,系统掌握知识。让学生找出两者之间 的异同点,找到他们的联系,更深刻的理解有关概念和规律。

4.把握提问火候。课堂提问要抓住时机,看准火候。提问火候主要是以下两 个方面:一是提问的课堂时机;二是提问后的等候时间。

5.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分析 篇五

黄武贤

近两个月的“国培计划”远程项目的培训,使原本繁重的工作更让人忙碌,但却也让我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收获,众多专家和学者的精彩课程,使我受益匪浅。参加“国培”培训之后,我认真学习了相关课程,并积极参加班级论坛的讨论,期间参加了镇数学优质课比赛和在本校听了几位老师的课。现结合本人教学实践就如何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效果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好的问题能激发思维,引导思维。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值得探索的问题场景,为学生的质疑、探究、应用提供帮助,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合作者。

1提问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活动中,兴趣可以给人以巨大的动力;有了兴趣,就能体验到愉快和满足,即使付出很大体力或长时间工作也不会觉得疲劳。

中南小学的黄老师在教学《认识整万数》时,提出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同学们,我们镇清水河上新建了跨江大桥,你们到过吗?想不想领略一下跨江大桥的风采呢?”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清水河是我们家乡的著名景区,跨江大桥是什么样子呢?学生们怀着激动又迫不及待的心情观赏起景区的美丽风景,点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在快乐、兴奋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整万数的认识和研究中。

2.提问要留给学生恰当的探索空间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启发性,问题的呈现要有利于展开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交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空间又要有一定的指向,这是从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0分钟的限制出发的。也就是说,问题首先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其次问题也必须是指向明确的、它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中,问

题“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还有一个有趣的规律,请大家观察课本中的四个比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一方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个问题要运用一定的数学知识或方法,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解决。另一方面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向性,问题直指“两个内项”、“两个外项”的规律,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直奔“主题”,产生思维碰撞,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从而确保有效教学时间的利用率。

3.提问要能激发学生思考欲望 我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引入新课后,(1)谈话: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在学习圆面积计算时,是如何把圆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的?(学生回答后媒体演示,板书:转化)

引发思考:那么能不能把圆柱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呢?(2)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分组合作把圆柱切、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并提出以下问题。(课件显示)

① 圆柱通过切割、拼合后,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② 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的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

③ 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 ④ 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如何表示? „„

谈话时提出的“能不能把圆柱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实际是渗透并启发学生运用数学学习上一种重要的“转化”思想。数学新知的学习总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将新知转化为学习过的内容。如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等。学生根据老师提的问题,积极开动脑筋寻求新知与旧知的联系点,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第二层次的4个小问题,更是环环相扣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在问题情境中一步一步进入到思维的高潮,引导孩子们自主探究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同时也渗透了以直代曲的观点,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4.提问要兼顾全体学生

在公开课中,你常常看到教师提了问题后,指名回答的学生都是对答如流,为什么正确率这么高呢?我曾经做过调查,在听了某老师的课后,问了那个班的学生,回答问题的都是些什么样的学生?“都是尖子生。”有的是本班学生,有的在借班上课时,竟然从几个班抽调优生到自己的课堂上来助阵,回答问题。笔者就在想,这样的课堂提问怎么能做到“面向全体”呢?提的问题应做到兼顾优生和差生,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5.提问要适合时机

课堂上的问题可以很多,但出现或提出的层次需要看具体情况,并不是所有的问题一下子全部出示。让学生有个思维的层次感。适当的时候才提适当的问题。

6.提问要力求举一反三

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教学中,我没有像书上一样完整出示例题,而是将例题进行了处理。我出示了例题的前半部分: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考考你的同桌呢?出题考同桌,倒是个新鲜的事。于是,每个人都绞尽脑汁,有的在小声讨论,提出了很多问题:“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是实际的百分之几?”“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如此一来,一个小小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求得了有效教学的最大化。

7.提问要突出难点

6.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 篇六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083-01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高质量的提问是连接教师、学生和文本的纽带。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以问题为导向、以训练为主线,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文本的阅读和内容的探究,领会和掌握文本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笔者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为例,谈谈语文课堂提问设计的具体做法。

一、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预期设想。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紧扣三维教学目标,用问题去引领学生朗读课文、感悟理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海伦?凯勒》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结合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沙利文老师来到了海伦身边,她是怎样做的?海伦开始的表现怎样?后来是怎么做的?读了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通过朗读描写沙利文老师的句子,体会她的耐心、智慧,感受到她对海伦倾注的无私的爱,从中体会到了海伦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突出重点、难点

掌握一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是把握文章精髓的关键,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应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目标,理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将课堂提问的重点放在关键点上。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只捡儿童多处行》一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文中诗句的含义,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儿童像春天的花儿一样生机勃勃、令人快乐。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之后,笔者这样设计问题:“‘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和‘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这两句话应如何理解?你知道春天在哪里吗?让我们和冰心奶奶一起去寻找春天吧。”学生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去读课文、找春天,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笔者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接着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文中哪些地方写了儿童多?请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学生很快找出答案,笔者又提问:“你除了感受到儿童多,还能感受到什么?请找出来读一读。从这一群群孩子身上,你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到了孩子和春天一样生机勃勃。

三、有利于课堂生成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不断生成、发展的过程。在小语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教师要通过提问,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思维训练。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灰椋鸟》一课时,笔者用课件演示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然后提问:“看到这一场面,你想说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欣赏、解读画面,发挥想象练习说话,最终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幅动感十足的画。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教材中描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景之后,笔者追问:“如果你就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和同伴们说些什么呢?”笔者结合这一问题启发学生想象说话,充分张扬他们的个性,为他们驰骋思维、放飞思想提供广阔的空间。针对文章第五自然段写灰椋鸟在林中的热闹场景,笔者抛出一个问题:“作者已被这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如果你也在场,你会说些什么呢?”学生情不自禁地想象自己融入文中描述的场面中去,实现与作者、文本的深入对话。

四、提升思维品质

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就是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具体策略。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一课时,笔者在教学伊始播放了《二泉映月》乐曲,然后出示三个问题:“《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了这首曲子?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笔者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了他们的课前预习情况。对于第一、第二个问题,学生从文中就能找到答案,第三个问题则需通读全文概括答案,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笔者提问:“第五自然段在文字表达上很有特色,请同学们反复朗读、比较,看谁能体会到这段文字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学生通过朗读、思考总结出了这段话在文字表达方面的特色:“文章三次写到《二泉映月》的旋律,三次写出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文质兼美、语言流畅。”学生通过朗读、思考和归纳,进一步强化了学习效果,使思维品质得到有效提升。

课堂提问是一门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只有精心设计准确、有效的课堂提问,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和人文的魅力,真正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7.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刍议 篇七

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疑问、启发思维。但提问多了, 学生被动应付, 就难以主动学习。一旦养成习惯则更糟, 学生一离开提问就变得无法自学, 丧失学习能力。所以说, 提问是“少则得, 多则惑”, 是不无道理的。那么, 提问要少, 又如何做到呢? 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必须十分熟悉, 能全面地掌握, 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初读、精读、熟读的各阶段提得出具有启发性、导读性、示范性的问题, 这样就做到了提问少, 才能运用少量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

如我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这课时, 初读课文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课文中的狼与你平时知道的狼一样吗”学生默读两遍课文后我又追问: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通过朗读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省去了类似“想想, 狼掉进陷阱以后是如何表现的? 为什么狼要摇尾巴让羊去相信它呢……”的问题。这堂课省去了繁琐的提问, 对于学生已经理解的, 不在重复提问, 这样变被动思维为主动思维, 达到有效教学, 并且为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做了准备与铺垫。

二、精则有获

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学习新知, 课堂中的提问设计就一定要做到精, 即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紧抓关键词语进行提问, 使孩子们思有所指, 思有所获, 从而体会到钻研与探索、思索与创造的快乐, 做到“课正行, 趣正浓”。

例如, 《草船借箭》是一篇历史体裁的文章。在《草船借箭》中, 周瑜对诸葛亮的评价“神机妙算”可谓一点也不为过, 在教学中就引导学生理解这个词语, 在“妙”字上大做文章, 提出下列问题: “妙”体现在诸葛亮的哪些行为上? 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所面临的困难有多少? 取箭时诸葛亮为何是坐在船上饮酒, 而能马到成功呢?

三个问题一个接一个, 分析一层深一层, 前一个问题都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 后一个问题都是前一个问题的发展, 却始终围绕着诸葛亮“神机妙算”这个中心展开。解答每一个问题都能使孩子们感到不断有所发现, 有所收获, 孩子们尝到了学习语文的甜头, 有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自然, 他们的阅读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三、活则有创

在教学中常提到一些能让孩子自由思考、合理想象、灵活变通的问题, 努力做到提问活,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能让学生在思维积极运转的同时也培养了自身的阅读能力。但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个“度”, 到底“活”到何种程度呢? 这就要求教师牢固的把握教材内涵, 明确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 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 提出合适的问题, 才会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有所帮助。

如《我爱三峡》是一篇写景的文章, 描写了三峡那各具特色的景观, 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西陵峡”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西陵峡”那别具一格的美丽景色, 就在学生们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问学生: “西陵峡的特点是流急滩险, 特别是它两岸千姿百态的河石更是让人目不暇接, 让我们一起来边看课件边想, 还会有哪些千奇百怪的河石?”学生们听了, 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经过一番讨论, 不难看出学生思维上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8.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分析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课堂提问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的提问,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和分析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课堂提问也有助于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使教师与学生产生共鸣,进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一、问题的设置具有目的性

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主要的途径,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要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等问题,每一次提问都应做到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温故和知新,使提问达到既定的效果。同时,教师在提问时,要明确为什么要提出该问题,对学生学习知识有哪些帮助,从而促进课堂提问的有效进行。例如在学习几百几十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100里面有多少个十?1000里面有多少个一百?让学生回答。然后以350为例,利用计数器进行讲解,是由3个百,5个十组成的。然后提问340、580、630分别是由几个百几个十组成的?通过提问,让学生加深对几百几十问题的理解,使知识的掌握更扎实。

二、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所以一些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而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直接给出答案,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达到提问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可能助长学生懒惰的心理,凡事不自己动脑,只等老师给答案。所以作为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后,要尽量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自己思考、研究,得出答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自己的研究,学生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对于今后学习数学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例如在学习比数的大小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258棵杉树和315棵杨树,让学生比较哪种树多。学生刚刚学完几十几百的问题,所以很难直接给出答案,教师就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析258和315分别是由几个百几个十组成的,然后进行计较大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学生会开动自己的脑筋,经过自己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答案,学生会更加有信心进行数学的学习。

三、提问的形式多样化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长时间的集中,在提出问题时,如果只是一味的直接提出问题,没有任何的铺垫和情感的加入,长时间下去,学生容易对问题失去兴趣,不愿意进行数学的学习。所以教师在进行提问时,就要采取多种提问的方式,增加问题的趣味性,使学生对问题感兴趣,只有有兴趣,学生才愿意深入的研究和思考问题,可以运用设置悬疑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增添问题的趣味性,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数学的学习效率。

四、提问要以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为准

教师设置的问题要以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为基准,如果任由教师提问,不关注学生是否能够理解问题,就一味的提问,不仅不能达到提问的目的,还可能由于问题的难度太高,使学生逐渐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设置问题之前,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以学生学过的知识为基础,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使学生能够通过新旧知识的结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加深入,也更加扎实。

例如在学习简单的单位换算时,这节课主要讲解的是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学习了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等问题,如果教师这时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1公里等于多少米呢?学生没有接触过公里这个问题,就更加不明白公里与米之间的关系,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解答,会使学生摸不着头脑,也不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五、问题在精不在多

有效的数学提问不是以问题的数量来衡量的,而在于问题的精准,一些教师为了提问而提问,在课堂上抛给学生许多问题,没有针对性,而且面对大量的问题,小学生很难保持较高的兴趣,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所以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更加注重问题的质而不是量,保证课堂中的每一个问题对学生学习数学都具有一定的意义,这样提问的有效性才可以得到保障。

有些教师在教学时向学生抛出许多问题,分不清问题的主次,学生在学习时更是感到茫然,面对如此多的问题无从下手。所以教师在提问时,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通过几个问题让学生明白课程的内容,这样不仅学生愿意学,而且效率也会提高。

总之,课堂提问对于学生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并且取得显著的学习效果。教师要正确对待课堂提问,把握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使数学课堂更加充满活力和激情。

参考文献:

[1]张淑静.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探索[J].魅力中国.2012.

[2]孔凡哲,李莹.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中国民族教育.2010.

9.如何把握课堂提问设计中的“序” 篇九

新大纲强凋:“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还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这里的“引导”,是指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提问或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

系统论有条重要原理:“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化,其效能就越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提问设计应循什么“序”,才能“渐进”,甚至“跃进”呢?我认为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具体地说,在课堂提问中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序”。

一、由浅入深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所以课堂提问也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例如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比较隐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可依序设计如下提问:①鲁迅喜爱桃花吗?②龙华既是看桃花的名所,鲁迅理应去看看,为什么不去呢?③这句话主要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感受?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上文找出有关词句,明确鲁迅是喜欢桃花的。第二个问题抓住学生理解的关键,引导学生理解鲁迅不去龙华看桃花的原因。第三个问题深入追问,水到渠成,使学生理解这句话蕴含着鲁迅对死难烈士的深切怀念,对反动派罪行的强烈愤慨,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试想,如果省去前两个问题的铺垫和启发,直接以“这句话主要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感受”设问,那么,学生在问题面前会感到棘手,感到困惑,也就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甚至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由点及面

语文教材中知识点的作用并不是一致的,集中力量解决那些重点、难点、特点,能最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抓住教材中的这些点设问,然后从这一点扩散开去,提出一系列问题,形成提问系统,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进行深层的思索,这样,由一点而及全面,启发学生深人理解课文内容。如针对《月光曲》中“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使说说罢了”这个难点,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四个问题:①盲姑娘的话是“随便说说”的吗?②既然盲姑娘的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发自内心,为什么要那么说?③从盲姑娘的话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一个人?④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会怎么想?教师抓住这一难点启发诱导,使学生明白了盲姑娘是一位酷爱音乐、热爱生活、关爱亲人、具有美好心灵的姑娘;音乐家贝多芬正是被盲姑娘这种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所打动,才毅然“……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为盲姑娘兄妹俩弹奏钢琴。

三、由具体到抽象

布鲁纳的研究揭示,少儿形成知识的顺序和方式,至少有以下三个阶梯:第一,行为把握,即依靠手足去把握对象;第二,图像把握,即以印象的方式去把握对象;第三,符号把握,即以语言的形式去把握对象。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按照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顺序依次发展的。教师课堂提问设计应该遵循这一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高一级水平发展。如教《骆驼和羊》的第三段时,教师可以分四步设计问题。第一步,找出词语:课文中哪些词语写出羊走进又窄又矮的门时很自在?第二步,模仿动作:谁能做一做“大模大样”走路的动作?第三步,理解词义:知道“大模大样”是什么意思了吗?第四步,明了用意:山羊为什么要“大模大样”地走进门吃草呢?教师抓住关键词语,启发学生进行动作表演,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形象思维,使学生理解“大模大样”的词义,最后一个问题归结到段落的主旨,学生的思维又完成了一次飞跃。

四、由现象到本质

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而不能使之透过表层意义深入领会其本质,那么,学生的认识永远是肤浅的。语文教学的关键也就是帮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即字。词、句、段,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穷人》的第二段中有一句话:“没什么可抱怨的。”老师先问:“‘抱怨’是什么意思?”帮助学生弄清词义后,进一步设问:“桑娜为什么会感到没什么可抱怨呢?”这一问题开始触及实质,但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出原句回答,体现不出学生思维的过程。于是再问:“桑娜如此辛苦;而得到的仅仅是‘孩子们都还健康’,她可以抱怨些什么?现在为什么不抱怨?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问题层层拓展,步步深入,由现象到本质,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五、由接受到创造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的认知领域可以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创造等几个层次(其中识记、领会、应用可理解为是一种接受),学生的认知也是按上述几个层次发展的,教师设计提间系统时,必须遵循识记―领会―运用―创造的规律。如在《聪明的公鸡》一文的教学中,教者可以设计三组问题,第一组:①公鸡上门的原因是什么?②狐狸见到公鸡讲了些什么话?③公鸡是怎样回答狐狸的?这是一组记忆型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为下一步骤教学打好基础。第二组:①公鸡凭什么战胜了狐狸?②公鸡的心情有几次变化?③你觉得狐狸怎么样?……这是一组理解型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认真分析其实质,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组:①公鸡在胜利之后会怎么想呢?以后还会不会遇到狐狸呢?遇到了又会怎么办?②狐狸后来发觉没有猎人会怎么想、怎么做?这一组问题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是一组创造型问题。这三组问题紧密联系,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总之,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语文课堂教学规律,而要坚决反对为图课堂热闹一问到底的形式主义的所谓“启发式”。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独立思考、自能读书的能力。

(作者单位:湖南宁乡县教师进修学校)

10.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分析 篇十

开 题 报 告

建湖县森达实验学校 韩朝平余荣军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全面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价值。

2、通过调查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探索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和谐的生态课堂。

二、课题研究内容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只有通过深入课堂进行调查,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对课堂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才能为我们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依据,指明方向。

2、有效性数学提问与教师教育观念的相关性研究。

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可以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然而在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其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误区。所以我们将通过对教师观念的相关性研究,提高教师课堂提问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以及策略的研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也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提问艺术。

4、小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研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的理念。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也提出问题,但学生总是被动接受思考。反之,如果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那么,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将大大激发。所以我们课题组将对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中国传统的“启发式”教育理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告诫他的学生的一句话,道出了他所主张的“学思结合”教学思想。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这便又是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相机提问。因此,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多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苏格拉底的教育理论

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他认为知识是可以移植的,可以由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教学过程仅仅是教师协助学生产生某一概念的过程。所以教师的任务不在于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导引出来,变为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由此可见研究提问的有效性就十分重要了,好的问题就是好的接生婆,能更好地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3、课堂教学论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

4、“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有效性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问题的解决能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问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顿悟”由此而生。

四、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班级教学的动态环境中、实践中具体研究如何转变学习方式;

(2)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有关学习方式转变的文献进行学习和探讨,以促进课题在我校的深入发展;

(3)案例研究法:对教学中转变学习方式而取得成功和失败的相关案例予以研究和探索,从而建立富有实效的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的学习方式;

五、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按三个阶段逐步展开。

1、准备阶段(2011年2月~2011年6月)主要工作:

(1)申报课题,确定实验班,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

(2)召开课题组会议,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3)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4)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及分析(前测)。

2、实施阶段(2011年7月~2013年1月)主要工作:

(1)课题组教师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

(2)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3)召开课题研讨会,举行教学沙龙活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比赛。

3、总结阶段(2013年2月~2013年6月)主要工作

(1)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及分析(后测)。(2)撰写研究报告。

(3)完成课题实验,完成各项成果资料工作,做好课题研究的结题和成果论证工作。

六、课题研究人员组成及分工

姓名 韩朝平余荣军 职 称 中高 工作单位及职务 森达实验学校校长

学术专长 教育管理

课题组中的分工

课题负责人 负责课题指导

负责课题指导

负责课题申报、研究及结题报告的撰小高 森达实验学校教科室副主任 数学教学

写 森达实验学校

王吉明 曹兆文 夏玉良 徐友萍 李文娟 陈步珍 小高 小高 小高 小高 小高 小高

数学教学

教导主任

森达实验学校总务主任 数学教学 森达实验学校教导副主任 数学教学 森达实验学校数学教研组长 数学教学

森达实验学校教师 数学教学 森达实验学校教师 数学教学

负责各阶段的计划与总结 负责课题经费的筹措与管理

负责课题的调研、整理资料

课题会议记录

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存档

负责研究报告的形成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在进行这项研究之前,课题负责人及所有课题组成员都曾参与了县思者足音《有效提问—引领有效课堂的翅膀》的校本教研研讨,其沙龙纪要在《小学数学教育》上发表,对课题研究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课题负责人有能力承担该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成员都是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他们的参与是对本课题的有力支持。

2、我校拥有一支强而有力的数学教师队伍,全体数学教师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完整的科学文化知识,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精湛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以及健全的生理心理素质,教科研意识强烈,有敬业精神。另外,还拥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观念新颖,在市、县各类评优课中屡获好评的优秀骨干教师,他们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3、本课题理论框架论证较为充分,研究设计较为严谨,这是我们研究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参与课题的老师对自己的课堂将进行录音、分析,逐步建立资料库,拟对数学课堂中的提问环节进行具体研究,以便于找出现有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提高课堂效益。

11.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 篇十一

一、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学生对困惑既渴望质疑但又害怕“出错”。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我们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同时又生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训斥。因此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哪怕是错误),不敢向教师质疑,更不敢向课本质疑。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车间去年加工一批零件,结果10个月超产30%,照这样计算,去年一年可超产百分之几?”学生受“照这样计算”的干扰,按常规解为:30%÷10×12=36%。这时候我向学生明确指出这种解法不对。这时学生瞪大了眼睛望着我,好象要从我的脸上找出答案。我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提示学生:10个月超产30%,这10个月实际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每个月实际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时候学生的质疑就如饥似渴,而我们教师的释疑则如降甘露。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很快列出了正确的算式:(1+30%)÷10×12=56%。

因为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印象更深。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另外,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对学生的质疑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充足的时空。

二、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好问”

激疑。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我们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如教学“圆的面积”时,许多学生囿于课本的推导方法,而不思创新。这时我向学生激疑:还能将圆拼割成其它图表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并先后将圆转化成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造,推导出了圆的面积。

导疑。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后,我引导质疑:学了比的基本性质后,你会想到什么性质?一学生顿时举手:我想起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另一学生说:老师,为什么在“商不变性质”中没有“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而用“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说法?又有学生说: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联系吗?学生质疑的情绪极其高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则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拨开疑云,疏通障碍,变阻为通。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牢固地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教师导之有方,常导不懈,学生便能自获其知,自增其能。

三、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问”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题,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但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同时,我们应该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进行质疑。在此同时,我们教师要启发学生会说。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说有创见的话,说错了重说;说不完整的,自己或同学补充;没有想好的想好再说;你认为不清楚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当堂进行争论,自由发表意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口语交际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当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出现一些诸如逻辑不清、表述不当等情况,我们教师不是立即打断学生的话语,也不立即予以订正。而是让在学生说完之后,再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或者请同学补充、订正。我们的教师在关键时刻要扶学生一把,送他们一程。应该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的巧、问的精、问的新、问的有思维价值。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有创见;认真观察,善比较。

总之,教师的提问要遵循提问形式的科学合理,更要符合学生现状的原则,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要恰到好处,时刻把握住一个“度”字。只有将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很好地结合,提问的方法灵活得当,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客观而委婉,作为一种启发信息提供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思维的震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从而开展思考、讨论,探究规律,获得新知。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提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以达到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也才能真正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12.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分析 篇十二

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是检验学生对文本解读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古人曰: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有效的提问和理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呢?

一、把握提问的“点”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明千千万,关键是一问。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萌芽,达到培养学生好问善思的目的。老师要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有思考性,就必须对文本进行细细地解读,弄清文章的要旨。因此,课堂提问时要把握好提问的“点”。

所谓提问的“点”,就是教师应该在什么地方设计问题,在什么时候提出问题。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应当选择以下的“点”。1.在课文题目处提问。

别小看一篇文章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表情达意、揭示主题的突出作用。对于每一篇文章的题目,都应设计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2.在关键字词处提问

一篇文章、一段文章一般都有一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在阅读理解时,教师可以抓住这样的词语,设计恰当的问题,采取层层剥茧的办法,帮助学生弄懂文本的主旨。如果老师问题设计得巧,学生往往会对这样的段落印象深刻,重难点会迎刃而解。3.在情节的拓展处提问

一些课文的故事情节本该结束了,但是我们老觉得学生学完后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如果对情节进行拓展,会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入,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老师要抓住情节拓展这一契机,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4.在课文的重难点处提问

围绕课文的重难点,设计课堂提问,这对突破文章中的难点作用巨大。如果问题提得得当,文章的重难点极易突破,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感到困难重重。我们老师要紧紧抓住文章的重难点,有的放矢设计问题,为学生理解文本铺平道路。5.在重要标点处提问

重要的标点,是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引起我们思考和注意的标点,如:?!……等,在文本中遇到这样的标点符号,我们千万不可视而不见,他往往蕴涵了语文教学的许多要素,要加以重视。

二、把握提问的“度”

课堂提问是老师的一种教学行为,它包括发问(教师提问)、候答(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叫答(教师叫某个学生或学生小组回答问题)、理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这几个环节。课堂提问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要故意问倒学生。老师提问时,要站在孩子的高度,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心理特点,恰当把握提问的“度”,做到张弛有度,难易适度。1.注意提问的密度

过去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师满堂灌的倾向。我们的一些老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一味地讲,往学生的头脑中填塞知识,而不去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倾向,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合作探究式教学,课堂上因此也出现了满堂问的情况,老师一个接一个地问,学生一个接一个地答,看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其实也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疲于应付。2.注意提问的坡度

所谓坡度,就是在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高度。学生认识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遵循这一认知规律,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有效实施。提问当然也不例外。3.注意提问的难度

课堂提问归根到底是让学生理解文本的意思,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弄懂课文的写作方法。老师的课堂提问既不可让学生不假思索,也不能使学生面面相觑。这就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老师对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要有思考性,启发性,真正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13.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构建高效课堂 篇十三

关键词:兴趣点;重点;艺术与技巧;开放与灵动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将促进学生有效思考,提高课堂效率。那么,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构建高效课堂,我觉得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堂提问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勇于探索事物的根源,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容易接受。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考虑趣味性。课堂提问充满趣味性,只有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才能活泼生动。这样通过提问,学生讨论,寓教于乐,激发兴趣,把学生“要我学”的情绪迅速扭转过来,变成“我要学”,从而达到了高效教学目的。如,我在上《苹果里的五角星》这一课时,开课时我是这样提问的:“同学们,你们喜欢吃苹果吗?”不言而喻,苹果是“水果之王”,孩子们大多都比较喜欢吃苹果。接着我又问:“你们用刀切过苹果吗?它里面有什么呢?”孩子们都无语了。在孩子们的沉思中我又抛出了问题:“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文说苹果里有五角星,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苹果里的五角星》。”通过这样的提问,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探求新知的欲望,相信课堂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二、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突出重点

教师要钻研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现以《最佳路径》的三种课堂提问设计为例来探讨这个问题。

第一种:

(1)格罗培斯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你从格罗培斯身上学到了什么?

第二种:

(1)老太太是用什么方法卖葡萄的?

(2)你从老太太卖葡萄的方法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第三种:

(1)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2)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与法国南部老太太卖葡萄有什么联系?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3)你从格罗培斯身上学到了什么?

《最佳路径》是一篇内容生动、意蕴深远的课文。它的主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赞扬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是完美设计,格罗培斯是一个做事严谨,不怕困难,力求完美,追求最佳的一个人。二是说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是由格罗培斯从老太太卖葡萄的做法中受到启发,产生灵感而设计出来的,从而给人以启示: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本身就是一种最佳选择。从以上三种问题设计来看,第一、二种问题设计没有全面把握课文的重点,都存在片面性。第一种问题设计,重在分析主要人物格罗培斯的特点,使学生的人格受到教育。第二种问题设计,仅仅对老太太独特而有实效的做法非常赞赏,同样没有全面把握课文的重点。分析之下,第三种问题设计,既紧扣教学目标,又准确全面地把握了课文重点,突出了难点,显然比第一、二种问题设计更加合理。

三、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

比如,“是不是呀?”“对不对呀?”“听懂了吗?”等等口头禅,毫无意义和启发性。当然,这样的问题我自己在课堂上也经常会无意识地问到。有时候当学生被我问烦了,他们干脆不回答了,每当这时,我总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没人注意的小丑,在讲台上自问自答,那滋味还真不好受。

四、课堂提问要开放灵动,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

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教学自然又向高效前进了一步。比如,我在执教《三袋麦子》这一课时,课文本来是要表扬小猴的办法最好,他最聪明能干,但是班上一个同学说她不赞同,她认为小猴的方法也不好,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他把一口袋麦子全部种下地,结果连麦子的味道都没尝到,很不合算,虽然小猪贪吃不对,但至少他还能尝了一下味道,我一听,有道理,我让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展开交流,那他们三个人方法都不好,怎样处理这袋麦子最理想呢?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最后他们的策略是综合三个的方法取优点,有两套方案可行:方案一:留半袋吃,半袋种下地,这样既解决了当时的饥饿,又可以永远有生活来源。方案二:三分之一袋吃,三分之一袋存下,三分之一袋种下地,这样既有现在吃的,又有近期吃的,还有明年吃的多好!这实在是意外的惊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在准确抓住教材特点的基础上,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提出具有开放而灵动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这样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有利于学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徐承芸.令人生厌的语文课[J].小学语文教学,2015(12).

14.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分析 篇十四

贵州省瓮安县玉华中学

王明祥

主 题 词:课堂教学探讨 关 键 词:课堂提问艺术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双边活动,合作探究,提问艺术,抓关键词提问,贴近学生生活提问把握难度,注重效益,以乐学提问,发展思维,创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在现行新课标学习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躬行自主的学习,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的重要性和提问的艺术性,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提问的质量,让设疑提问真正发挥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呢!笔者对如何提高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浅谈一点粗略的认识。

在现行新课标的教学法,教法研究都强调教师不在是神圣的知识权威也不在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而是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求异、创新。这就涉及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和提问的艺术性。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注意教师的一面,又要注意学生的一面。为此,提高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主要抓好几个方面。

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艺术在于抓住关键性提问

从教师的角度看,要提高提问的质量,就应该注意三个方面,即课前精心设计问题,做到有的放矢;课堂上把握好提问契机,并相机点拨;操作过程中重视提问的艺术性。在课堂上主要注意抓住关键性提问。

在教学中,老师恰当的课堂提问。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掌握好重点,突破学习中的难点;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在教学中,一篇文章,可以提出、讲析和思考的问题很多,关键是老师能否独具慧眼,独具匠心、提出问题是否具有艺术性,能否单刀直入,深中肯綮,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满堂问,无的放矢,课堂教学外活而内不活。如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文章开头,第一段:作者写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仟余里,别了二十年的故乡,作者为什么回故乡,回乡的目的是什么,然后进入第二段,写了自已到故乡所见之情,写作者心情的一个词是“悲凉”,能否将“悲凉”一词换成悲伤,悲痛,悲愤、感动等词吗?来提出问题就带有艺术性,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分析,作者悲凉的心情贯穿了全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故乡的景悲,儿时的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一种“理想”。而现时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沉寂、毫无生气。“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二是故乡的家悲,老屋寂寞,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三是的人悲。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愚昧、市侩和猥琐。而故乡变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经后又怎么办呢?是像闰土那样过着辛苦麻木的生活,还是如别人辛苦恣雎的生活,还是过着我辛苦展转的生活。还去追求我的新生活。可见作者回故乡触景而悲,在故乡是因人而悲,离故乡是因虑而悲。通过一个“悲”字就能探讨出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这样的提问抓住了关键性词在课文中的作用从比较入手,触及主题、切中课文要害,分析思路自然流畅,很自然地引出学生把握课文的主题,又弄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还可体味作者用词之精妙。真可谓“一箭中鹄”,“一针见血”、“牵一发而动全身”。当然要真正做到深入浅出,游刃有余。那就要老师真正做到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有的放矢,还需要深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为前提。

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要贴近学生的思维最近区

在上周我听了几节语文教师的课,有的教师往往疏于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在备课时虽精心设计了问题,可是一旦进入课堂,往往收效甚微。要么大难,学生不知所云,一头雾水;要么太容易,咯加思考或不思考便可答出。课堂虽然活跃,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却设达到最佳。结果是课上知而课下不知。我在去年参加过“省万里行专家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在会上有一位苏州大学教育博士韩军教授推行新语文教学,主张课堂提问修饰词的重要,切忌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一类毫无艺术性的提问,课堂气氛活跃了,而启发学生心智的目标却搁浅在一边了。因而,在提问要接近学生思维最近区,贴近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设问题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宜实不宜虚,做到问题取向明确,具体,由易及难,才可能真正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如学习《孔乙已》一文,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一个“笑”字,进行课堂的设疑提问,才能增强提问的艺术,因为文中几处“笑”容易贴近学生思维,小伙计的笑,短依帮的笑,小孩子的笑,掌柜的笑,丁举人的残酷,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培的效果,把握世态炎凉的文章主旨。

三、在课堂教学中让提问成为一种学生学习乐趣 一堂语文教学课,要提高提问的质量,老师不仅要从自身因素上下功夫;还要在学生方面着想,每设计一个问题,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为此主要注意使提问成为一种学习的乐趣。老师要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和答问习惯入手,我在听课中,发现几乎是老师自问自答,学生是默坐而静言。为此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认为必须做到提问有贵:贵趣、贵曲、贵活。教师曲折的提出问题,引导逐渐转入正题,灵活变通,因材施教,并采用一定手段,对学生答对答错,教师都要给予鼓励,要注意挖掘学生答题的闪光点,让学生给答题者的掌声给予赞扬。教师一边引导,一边对学生的答题给予肯定。让学生含英咀华,识其文,通其情,创造乐趣,发挥想像,使提问成为一种学习的乐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老师的艺术处理,和精心培养,学生便可悟在其中,得在其中,乐在其中,趣味也无穷无尽啊!

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以学生提问为主体

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教师不仅自己精心提问,还要鼓励学生向自己提问,对有创见者大加赞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主动性,营造一种课堂民主气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提问和反问机会,教学相长,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很多的,老师不在是知识的化身。让课堂提问的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有一位美国教育专家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问题走出教室。也就是说教学要追求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才是优质教育。然而我们传统教育观念,则认为每一节课或每一篇课文,每一个单元,不管是学习什么问题,都要完全解决了才算有结果,不少教师甚至认为,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比让他们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要好一些,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和熟练所学知识,而不是带着满脑子的困惑去学习,去探究。事实上我们的这种教学法降低了学生持续学习和思考的动机,致使学生的问题意淡薄,难以进入研究状态的学习,久而久之,他们不再想什么,也想不出什么,没有问题恰恰是最大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提问题这正是课堂改革的意义所在,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以学生提问为主体。因此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使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纽带,我认为应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法方案时,不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知识点编成学生探究的问题,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进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要构建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结构,在语文教学中要构成“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运用与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再则要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要不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以躬行自主的学习方式为主。增强其自主学习的兴趣。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可能提高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作为教学的有效手段,提问理应受到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中华民族教育》《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和桂莲 邮

编:550400 电

15.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教学策 篇十五

李敏 QJ15X049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 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4. 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比如,笔者在执教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成语内容。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成语的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

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16.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分析 篇十六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不仅是一种有效的、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将这种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艺术在数学课堂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就会让学生拥有足够强大的学习动力,不断推动学生开拓自己的数学思路,发散数学思维,把自己学习数学的最大潜能激发出来。教师设计的问题能够不断激励学生探索和创新,在问题思考、解决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促使学生调动自己全部的注意力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环节中,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对数学课堂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但是,在实际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的课堂提问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教师的提问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没有把握好课堂教学时机,这样就无法发挥出提问的最大作用,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教师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让学生拥有分析和思考的充裕时间

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课堂教学就好比是一场战争,教师也必须讲究天时、地利及人和。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了这些因素才能打胜这场战争。提问就像是战争中的一个战略,虽然在每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次数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但是我们一定要科学地运用提问,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次数。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学生提问,或者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包括什么内容或目的,都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和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水平和能力,在教材教学内容的指导下进行精心设计。倘若教师在课堂中能够恰到好处地对学生实施提问,便能够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个问题便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佳的状态,促使课堂的教学氛围融洽、和谐,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来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一般情况下,教师的提问应该发生于以下几种情况:1.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一定的知识,对新的知识有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这个时候他们便会有表现自我思想的欲望,这时教师利用恰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和探讨,既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又能够让学生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2.当学生在自主的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问题,对于知识产生了疑惑,教师想要帮助学生顺利地逾越这条障碍,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便采取提问的方式来给予学生一定的指示,帮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3.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这个时候可以运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预设一些问题,让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问题中,去开展学习活动;4.让学生能够拥有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教师便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答,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如果教师能够准确无误地把握提问的时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必将大大提高。

在注意提问时机的过程中,教师在每一次的提问之后一定要稍加停顿,有意识地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能够让学生启动自己的思维来分析和处理问题,从而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有些性子比较急的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往往没有等学生给出答案的耐心,总是希望学生能够快速流利地给予作答,一旦学生无法顺利地给出教师答案,便会忍不住地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对问题给予解释和分析,最后给出正确的答案。这样的做法只会是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紧张的学习氛围,并没有达到提问的真正目的,教师只顾自己快速完成教学任务,却没有考虑到学生也需要时间去分析和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失去解答问题的兴趣和动力。相反,如果教师能够按捺住自己急迫的心情,让学生自己静心思考和分析问题,在学生有了自己的答案之后再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就会增强学生作答的兴趣和动力,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便会更加谨慎周全的作答,促使学生的回答更加全面、准确和精彩。这样学生便会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增强自己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师的提问必须做到精且准,能够给予学生引导和指示的作用

提问时教师问题内容的设计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也是决定问题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为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必须保证自己提出的问题十分精确,能够在内容的设计和表述中去追求精巧、精致,不能随意地提出问题。大量的实验表明,教师想要确保自己提问的精和准,就必须在课下仔细认真地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以及教材要求的教学目标及任务,课下多思考如何设计问题的内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作为自己提问的依据,让自己设计的问题既简单又精确,还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那些关键性的问题教师更要仔细地斟酌和思考,反复推敲之后得到最好的问题形式及内容。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来确保自己提问的精和准:

(一)教师需要正确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确保适宜小学生能力水平

在问题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掌握小学生这个阶段的思维能力,让自己提出的问题既不能难倒学生又不能太容易,要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探索之后才能够顺利得到答案。如果问题简单,就无法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问题太难又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失去自主解决问题的信心,为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自己提问的难易程度。

(二)提问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争取做到精确和准确

教师在组织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离不开语言表达,正如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和能力是合理运用教学时间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地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中的脑力劳动效率。”这也就是在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语言一定要讲究,同样,教师在提问的时候更要讲究自己表述的科学性。教师要在自己的精心设计下给学生创设出更加富有挑战性、严谨性和准确性的问题。

(三)提问的次数要适当,使问题更加精巧

如果教师在课堂中设计的提问过于频繁,虽然能够促使学生的思维不间断的思考,但是过多的问题却无法让学生静下心来去探索,无法保证每一个问题都思考全面,这样提问的有效性就不会很高,提问效果也不佳。为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出容量比较大,定位又十分准确的问题,避免、密集地向学生提出大量的问题,确保数学课堂提问的精确性,大大提高数学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提问,在教学之前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分析提问的最佳时机,确保能够取得有效的教学成果。

上一篇:初中防溺水安全下一篇:通信施工监理及设备监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