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教材变化

2024-10-12

部编版语文教材变化(精选11篇)

1.部编版语文教材变化 篇一

“部编版”教材是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这一版教材以语文学科为例,课文选篇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适当兼顾时代性。

新教材中的语文教材编写从3月8日正式启动。以往教材编制都由出版社来实施,最多也就一两年。“部编版”教材编写经过复杂的程序,包括确定大纲和体例框架、拟定样张、选文、进入具体编写等。起始年级初稿出来后,先后经过14轮评审,还请100名基层的特级教师提意见,最后才提交给教育部。

新语文教材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

“部编版”语文教材,小学古诗文占所有选篇的30%!初中古诗文占所有选篇的51.7%!

这意味着未来的语文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教育部在官网上公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做了明确要求:

小学低年级初步感受汉字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家乡习俗、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

小学高年级熟练书写正楷字,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

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提出:“ 口语交际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可以看出,本次语文新教材的变化,侧重于孩子的阅读能力养成及综合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未来,对于语文的学习,老师们或会注重课程方面的整合和改变,将会引导孩子们进行跨学科学习和项目式学习,“更加符合对孩子全面能力的培养目标”。

比如,老师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研究水”的探究式项目学习活动,可能会在这个项目活动中融入对孩子多种学科能力的提升计划,其中必然会涉及到语文方面的表达锻炼。

这次改革中语文“部编版”教材编写的几个核心点:

1、重视传统文化

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

古诗文出处和体裁也更加多样,出处涵盖从《诗经》到清代诗文等各个时代的优秀作品,体裁也非常广,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文,均有收录。

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比如鲁迅先生的作品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2、重视语文素养

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在内涵上课文彼此关联;同时,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

3、重视课外阅读

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一开始就引导读书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初中则加强了“名著选读”。

4、重视作文课程

仅初一两个学期就有一共12次写作课,每个单元1次。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

面对新版教材,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又应该如何调整?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是重点,新教材在一年级上学期的教材中就新增了“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的内容。所以家长应在孩子入学前,就要养成陪伴孩子进行亲子阅读的习惯。

语文的学习方式其实是相通的,家长的重点应是帮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老师看来,阅读能力更强的孩子必然对语文的学习能力也更强。

小学是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专注倾听的习惯的关键时期,面对新教材的变化,家长如果想提前引领孩子学习,应侧重于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结合一些图文并茂的绘本进行亲子互动,认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字,同时也借此锻炼孩子的生活技能。这样的做法和新教材语文学习的思路保持一致。

2.部编版语文教材变化 篇二

一是不利于教师指导教学。韩愈说:“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教师在教学中胸有成竹、游刃有余、举重若轻、挥洒自如的前提就是对教材了然于心、了若指掌。一个有多年教学实践的老师甚至不用带教材也能轻松自如地上好课。而新教材换上大量新篇目, 对所有老师来说, 都是从零开始, 老师的起跑线与学生是一样的, 这又怎么实现“闻道有先后”呢?任何一个老师的精力和时间都是紧张有限的, 特别是对那些家庭负担沉重, 或兼任班主任的语文老师, 每天花在钻研教材上的时间是屈指可数的。一个对教材不熟悉甚至连一遍都没有看完的老师, 怎么去指导教学呢?谈何吸取教训, 使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的需要呢?

二是不利于教师创新、教学教研的展开。教书育人是一种精神生产, 也是一门艺术性的工作, 其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而创新的前提是对研究对象有足够多的了解和深入的分析、思考。对从来没有接触的篇目,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认识, 对内容熟悉的篇目教师的着力点是如何采用更好的更有效的形式去解读、演绎、传授。教师的创新主要是推陈出新、破旧立新和标新立异。

教师科研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科研的主要领域是教材、教法和教学。很多传统篇目历经千万人的实践、研究, 对其内涵的挖掘、特色的分析、教法的阐述早已积累了大量的成果, 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充足的资料和极为便利的条件。虽说新篇目为教师科研提供了新的契机、新的领域, 但我国绝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单独从事教材研究的能力是很薄弱的, 很多教师离开教参, 就不知如何上课。

三是不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结合, 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也必须立足于语言。不管是以前的语文教学大纲, 还是现在的新课标, 在语文的教育目标中都提出“要培养学生热爱、准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感悟和准确熟练的驾驭能力, 而不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渊博的语文知识、丰富的写作知识的语言学家、文学家和作家。

筅广东韶关市铁路第一中学

唐海波

所以, 语文教材的选文标准首先应看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与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否有可资品味、借鉴、模仿、启迪的价值, 而不只看该文是否反映了时代变化, 是否有审美意义。

语文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任何一篇文章都包括语言、修辞、逻辑、文学, 大部分语文知识、语法知识、写作知识都可以把一篇课文作为载体, 学生学习语文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选文之间的优劣只在于知识承载量的多少。其他学科不同章节, 内容也完全不同, 篇目的变化、增删意味着内容的重大调整。

四是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由教师、教材和学生构成。教材是师生对话的桥梁。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建构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对大量相关资料的筛选、提取和选择形成的。传统的已有定评的篇目已拥有大量的配套资料、延伸拓展资料、补充性练习, 这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极为有利, 而且这些详实的资料为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一定的意义。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顺利进行必然要求教师及时提供相关有用的信息, 而一些新篇目只在少数学者研究者中获得过认同, 广大的从事基础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人员从来没有涉及过、听说过, 甚至连最基本的教参都来不及配发, 或语焉不详, 或只是少数论者的一管之见, 这对最先使用该版本教材的师生极为不便, 从而对教学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无怪乎很多语文课变成了纯粹的自学课、没有目的的讨论课。没有对经典篇目的咀嚼、积淀, 学生怎能借鉴模仿、举一反三?

此外, 有些选作新教材的时文虽然在内容上及时反映了时代的风云变幻, 但在结构、语言、布局、技巧上缺乏锤炼, 经不起反复推敲, 时文不一定代表进步、先进, 传统文不一定意味着落后、保守。有些省市出版的教材, 由于时间仓促, 学术力量不够强大, 或过于贪多求全, 或过于强调革故鼎新, 致使有些篇目很不适合教学。

3.部编版语文教材变化 篇三

关键词:核心素养;部编教材;学习指导;思辨读写;课程整合

2016年秋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公布,明确了我国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将核心素养真正落在“人”上,学科教学是关键的一环。以语文课程为基点,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相关部分融入到语文学科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各项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核心素养上获得较大的发展,这是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不懈追求。

时值教育部推出“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新教材教学,是摆在语文教师案头的重要任务。分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着眼当前的教学现状,“部编初中语文教材”教学至少应考虑三方面问题:一是如何根据新教材编写体系,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指导”,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二是怎样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形成理性思维、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三是如何使学生能在开放的语文课程学习中获得综合素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聚焦“学习指导”

“学会学习”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和获得自主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教学来讲,现实仍然大量存在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的课堂,必须尽快转向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形式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独立自主式学习和合作探究性学习,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关注学生质疑问难、实践探究、解决问题等学习行为,指导并促进学生更为深入地思考、探索。在这由“学”取代“教”的中心位置以后,“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得到了确立,“学会学习”也就成为可能。当然,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并非让教师完全放手,而是要突出教师在学生开展学习过程中的指导地位。

因此,对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学习指导”是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对于任何学科,学科知识都是学习指导的切入口。然而,近十几年来的语文课程改革,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学的执行,语文学科知识都被淡化处理。实践表明,漠视语文学科知识的教学,同时也就掉进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个看似合理实则空洞的论调中,且无力自拔。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教材”重新确定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那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训练,并落实到各个单元。其中还特别凸显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方面的知识及能力训练,这明显是为了矫正传统、低效的阅读技能训练观。应该说,这是语文教材编写的巨大进步。有了这样的“知识体系”,语文教师就如同获得了语文教学的“阿基米德支点”,“学习指导”也就能由此得以展开。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警惕陷入语文教学“知识本位”的泥淖。我们注重语文知识的教学及其能力点的训练,并非纯粹为教知识而教知识,不能重蹈反复操练以巩固知识的覆辙。语文知识是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文化资源和精神养料,学生需要借助这些资源和养料形成语文能力。可以这样说,语文知识的学习是路径,语文素养的提升是目标。

经由语文知识的“路径”而达成语文素养的“目标”,教师的“学习指导”是“魔杖”。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教材”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阅读教学体系,三位一体,不同课型,学生从学习知识、策略、方法到将其应用于实践,体现的正是由教师引导学习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这个过程,如果没有教师“学习指导”的强力支撑,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愿望必定不能实现。可见,“学习指导”的基础是语文知识的教学,“学习指导”的目标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然而,语文知识只是形成语文素养的载体,它不能直接转化成语文素养,由“知识”转化为“素养”必须让学生经历语文学习活动。

处于“学习指导”核心环节的语文学习活动,其本质是它直接指向学习过程。学生只有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才能消化并吸收相关的语文知识,从而内化、升华为语文素养。经由语文知识切入的教师指导下的语文学习活动,其有效开展要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第一,侧重程序性知识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相对于陈述性知识的概念或观点,程序性知识更注重过程和步骤,更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步骤引导,以习得的方式达成学习效果。在这方面“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在设计时就特别关注,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自读课文《窃读记》的“阅读提示”就是学生阅读过程的指导:首先是对课文整体写法知识的介绍,为学生的阅读作准备;然后根据单元默读要求,引导学生完成全文阅读,其中包括如何“一气读完”并在文中作记号;还启发学生针对课文作哪些关于写法方面的鉴赏与思考,以及如何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运用这些写法;等等。这种注重“学习指导”的意识,无形地以过程性知识渗透在教材编写中,学生据此可以根据指导步骤有序地完成学习。自然,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注重这样具体的指导,比如教学《济南的冬天》,教师就要思考如何将朗读重音和停连的知识有机融合在文本阅读教学中,设计有效的语文活动,有秩序、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研究文本。

第二,讲究知识体系,引导有序落实。多年来,我们已深刻地认识到,教学中不注重语文知识,学生语文学习就没有着落;教学中不构建教学性知识系统,语文教学就显得零碎、无序、盲目以致低效,学生最终无法形成整体语文素养。所谓的教学性知识系统,是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按学习梯度来设计的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在这方面用力甚多,比如关于阅读方式的教学,将朗读、默读、快读、精读、浏览等有序列地落实在各个阶段的教学中,同时将这些阅读方式转化成可以具体把握的要素点,渗透在各个单元学习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关于阅读方式的教学性知识系统。学教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各种阅读方式的比较,学生在实践和反思中领会知识、形成素养。当然,我们强调的教学性知识系统,是潜在于语文教学中的,其教学的核心思想是随文学习,学习语文知识最终是为了达成阅读和写作能力。

第三,坚持学生立场,引导“真实”学习。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将学生放在学习的根本地位,确保学生“真实”地开展学习,“学习指导”也才能落到实处、发挥效用。“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思路,其教读课文的助读系统由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理解探究”“积累拓展”组成,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由“旁批”和“阅读提示”组成,这些板块根据学习规律、内容范畴、思维层次等来体现“学习指导”的具体过程,引导学生由课内而课外的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浙江省教研室组织编写的《语文作业本》则完全按照“课前预学”“课堂导学”“课后拓展”的体系来体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这些基于学情、探索学生真实学习的实践,都给我们教师的教学以深刻的启发。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考虑以传递信息为形式的“怎样教”的问题,更要在“怎样学会”方面对学生施以援手,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目前被广泛关注的“导学案”或“学历案”,就是体现基于学情、展示学生学习过程、便于学生自主建构的一种学习设计,其主要理念就是贯彻“学习指导”的精神。

根据以上分析,从语文学科的学习方面我们形成了一条“起于语文知识,达于核心素养”的基本学习线索:从语文知识切入,通过学习载体和语文活动,在教师精心的“学习指导”设计下,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以此为基础,深入指导学生通过自主语文实践和学习方式的改进,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得到实质性地提升。

二、导向“思辨读写”

近些年,随着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以及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相关领域的研究者透过具体资料展开分析发现,优秀的学生,“在完成那些熟悉的、常规的、知识获得性的任务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在完成那些陌生的、灵活的、需要创造性的任务方面”,其表现就显得较弱。[1]这就说明我国学生整体欠缺思维能力的训练,其综合发展前景将会受到制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明确将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科学精神置于重要地位,其中包含尊重事实和证据、逻辑清晰、具备问题意识、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主要内容。这些素养内容反映在语文学科上,主要表现为联想与想象、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现、反思与评价等多方面的能力。

按维果茨基的观点,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和不可分离的,“思维不是在言语中表现出来的,而是在言语中实现出来的”[2]。“实现”一词清晰地表明了作为语言学科的语文教学对于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对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写作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因此,引导学生进行有思考、有评判、有创造地思辨性阅读和写作,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方向。

思辨读写要求学生有独立的阅读姿态,表达自己独立的见解。这与当前一般的教学有本质的区别,有人分别称之为“站立的读写”和“跪着的读写”。自然,“跪着的读写”意味着学生被动接受,阅读的主导方是“作品”;“站立的读写”则反映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阅读的主导方是学生自身。目前名著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推崇的“赏析式”读法和“读后感”写作,常常受人诟病,学生在读写过程中扮演的被动角色确实值得反思;于是教师中一些有识之士,摒弃了“赏析式”读法,改“读后感”写作为“书评”创作,概念的变换反映的是读写主体的易位,更是教师读写教学理念的更新。

思辨读写教学关注学习主体及其对阅读的主动介入,表现的是深度思维和自我意识。根据新修订的布鲁姆学习目标分类,记忆、理解、应用属于低阶认知能力,分析、评价、创造属于高阶认知能力。若学生一直处于低阶认知能力中,是不可能立足于社会并获得发展的;为适应社会进步的需求,应该使学生立足于基础能力,获得高阶认知能力,以此建构并运用知识。“部编初中语文教材”高度重视指向高阶认知能力的练习设计,比如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的“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部分,题目几乎都指向高阶思维,其中关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是如何连接起来的”这一问题,涉及清晰的逻辑能力;“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依据”这一问题,以及探讨“美女蛇的故事是否为赘笔”,涉及观点表达与证据支持;评价课文中的教书先生,则涉及欣赏与评价能力;至于要求学生探究“‘大鲁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朝花夕拾》的”这一问题,则关乎联系与综合、实证与推理、评价与创造等多种高层思维。

为培养学生面向复杂社会的高层思维能力,语文教学应努力提倡思辨读写的教学策略。在“三位一体”编写理念下的“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强调对经典作品的阅读,教师可以着力将思辨读写策略运用其中。开展思辨读写活动的基础是学生充分的作品阅读,教师可以设计基于整部作品但较为浅层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去了解作品内容或推想作者意图,如关于《西游记》,可以要求学生梳理出一个能统摄各个故事情节的基本模式;关于《骆驼祥子》,可以要求学生以祥子的名义写一份控告书。这个阅读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沉浸到作品中,遨游在作品的人物间、情景里、细节中,触发学生展开思考并不断深入。这以后,阅读活动就自然过渡到关键的第二阶段:深度的思辨阅读。这一环节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反思、创造性地阅读,推动对整部作品的深度理解和思考。而为了促进阅读能力并非很强的初中学生达成这一目的,教师要开发出较第一阶段有更高要求的导向性阅读任务,这一任务必须集综合性、生发性和思辨性于一体。比如可以要求学生探讨是否认同“《西游记》是一部有关成长的故事”的论题,学生在独立阅读和合作学习中,要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论据支撑,要能在比较中综合分析、鉴别和评断,最终能结合多方面材料从逻辑上加以验证。显然,这一学习活动体现的就是思辨的过程,集中指向高阶认知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中,学生就可以根据相关论题,在整理和反思中运用语言文字书面表达自己的思考。可见,思辨读写的教学策略,“读”与“写”有机融合是基本手段;教师导向性的学习任务设计是关键;充溢其中的“思辨性”是灵魂。

思辨读写,是理性的阅读和写作,也是一种建构性的阅读写作。学生在积极参与的思辨读写活动中,可以促进自身的语言建构、思维发展、精神成长和文化发育,提升语文学科的综合素养。思辨读写,能够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和敢于质疑的品质,这是一种面向不可预知的未来的核心素养。

三、注重“多元融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从我们追求的教育结果来看,学生要培养的不仅是基本知识和技能,还有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正确收集和运用信息、进行有效工作的能力等等。以此来考察语文教学,将学生封闭在少量的语文课文、狭小的语文课堂以及有限的几部作品中,万难达成“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虽然教育不是某一门学科的事情,但如果作为开放性特征显著的语文学科都只把学生“囚禁”在“学科象牙塔”里,那学生“有知识、没能力、缺素养”的窘境就可以想见了。由此,语文课程教学要加强多元融合,包括内容上课内外融通、能力上多方面融合、领域间多学科整合等,以形成学生的综合性素养,从而成为能适应未来复杂社会、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等实践能力的人。

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体现出的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等特点,表明这一学习方式有利于实现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阅读专题探究类是语文学科特性鲜明的研究性学习类型。阅读专题探究类的研究性学习往往与名著阅读相结合。近几年来,尽管多数语文教师认识到名著阅读之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阅读指导上仍陷于识记名著表层琐碎信息和采用大量试题训练的困境之中。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指导学生的名著阅读,遵循了阅读的规律,能发掘作品的真正价值。阅读专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注重开发一个(或几个)较为复杂而又开放的研究性任务,这些任务可表现出适当的学科整合要求(如信息学等),学生在独立阅读和合作探究后,以作品(小论文、研究报告等)的形式呈现研究成果。“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多处渗透这类研究性学习,比如七年级教材在推荐《朝花夕拾》后,设置了几个探究专题,其中之一是要求学生将书中相关作品联系起来考察“鲁迅的童年”,以全面地认识鲁迅的成长经历;另外一个是要求研读书中几篇涉及儿童教育问题的文章,思考鲁迅对于儿童教育有些什么体验和看法,并联系实际,看看鲁迅的哪些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价值。这些专题探究任务都具有综合研究的特性,如果整合各种媒体技术等,还可能为研究学习带来便利,同时因为具有开放研究的空间,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利用多种资源来推进研究的深入。这类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常为人采用,并且已由名著阅读专题研究走向生活阅读探究,如有教师要求学生搜集并研究关于“邻里关系”的各种阅读材料(其中包括非连续性的图例、数据报告等),通过合作讨论后,选择特定对象(如家长、社区负责人等)写一封信,阐述对“邻里关系”的思考和建议。其过程中需要媒体信息处理能力、合作意识、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的充分展现,对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语文学科中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的另外一种类型是综合实践活动类。这类研究性学习关注语文学习与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的结合,教师根据现实情境设置较为复杂并开放的研究性、表现性任务,研究过程注重多学科介入并整合,强调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成果呈现的形态也多种多样,既有报告、论文等传统形式,也有戏剧、演讲等新形式。“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在这方面用力颇多,如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的“文学部落”专题,设置了三项活动,第一项活动“读书写作交流会”就有多方面的指导要求:学生根据自身需要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选择赛诗会、编演课本剧等合适的形式进行读书交流;邀请老师作特约指导;要用拍照、录像、录音等形式记录活动情况;向其他小组展示活动成果;等等。整个学习实践活动既展现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更包含统筹协调交流能力、分工合作能力、创意表现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以及自我管理和责任意识。这种综合实践活动类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丰富、更灵动,长此以往,学生在应对现实社会复杂问题时也肯定会因其具备的综合素养而更为自信。“部编初中语文教材”还设置了多个单元的“活动·探究”单元,立足于语文学习,通过多种活动形式,着眼于现实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养。需要指出的是,在开展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的同时,我们要认真研究不同于纸笔测试的表现性评价。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不仅要关注其研究结果,更要注重其研究的过程。

丰富语文形态,凸显课程整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这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核心素养不是通过学科知识体系建立的,它是依据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养建立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素养不是单靠语文学科就能够培养的,而是通过多个学科、多样知识、多种能力的相互融合共同达成的。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语文学科教学,从学习能力的角度,语文教师应该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努力开展有效的“学习指导”,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从学习策略的角度,应该倡导“思辨读写”的语文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接受式学习走向主动参与式的深度学习,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应该整合其他学科,兼顾多方面能力,结合真实情境,构建开放性、研究性、实践性的语文课程。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有一条“变革学习方式”的线索贯穿以上三个维度。因此,要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最终达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育人目标,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黄浩.批判性思维: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N].中国教师报,2016-06-22(1).

[2][俄]列夫·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

4.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四

1、知识目标:学习片段刻画方法,并将各个片段进行组合连缀成篇。掌握片段组合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做到有条理,有中心的说话。培养文字表达能力。

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片段刻画方法,并将各个片段进行组合连缀成篇。

2、教学难点:掌握片段组合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

一小时。

【教学设计】

作文是学生思想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它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学生人格理想的集中反映,它蕴藏着学生的真实情感。在作文教学中应先帮学生建立情感系统,唤起学生对自己某种生活的回忆,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使之产生不吐不快的强烈冲动。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出使儿童的作文产生那些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相关的情境、选取相关的话题,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抒发自己的心声,表达真实的思想,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写作方法,学会相关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当学生的情感被有效激发起来后,教师应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法,使学生有所收获。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进入初二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学生纷纷谈自己的感受,感觉好象越来越紧张忙碌。

师:假如你要与一位美国中学生通信,你将如何表现这紧张忙碌的一天呢?是不是要把整个一天的生活全部写出来呢?学生表示可以选取一天中早晨、中午、晚上三个片段加以表现。如紧张的早晨、忙碌的中午、疲倦的晚上。

教师继续引导:像紧张的早晨你是不是一定要把整个早晨全写出来呢?学生表示可只进行片段的刻画,表现出早晨上学的紧张。

教师引出课题:片段组合出佳篇。明确片段组合的含义。所谓片段组合就是根据文章的中心通过一定的角度选取几个相关的片段进行刻画表现。并举柯达广告的例子使学生对片段组合有更深的感性认识。

进行片段选取的练习。教师:我国神六飞船载人飞行圆满成功。假如让你用片段组合的方法表现整个神六载人飞行,你选取哪几个片段?学生表示可选取“发射----巡天----返回”这三个片段进行刻画。

二、明确片段组合写法的要领

教师:我们同学感觉到初二生活的紧张忙碌,那么我们看看高三的师兄师姐们对高三生活又什么感受。出示例文《生活写真》。学生仔细阅读例文。

教师:作者对高三生活有什么感受?他是如何来表现的?(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截取片段的方法。)

学生:作者觉得高三生活既紧张忙碌又有价值和意义。截取了三幅片段进行描绘加以表现。

教师:在第一幅片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现早晨的紧张呢?(引导学生学习片段刻画的方法。)

学生:作者选取上学这个片段进行细致的刻画。

教师:三幅片段的顺序能否调换?(引导学生意识到片段的组合应按一定的顺序进行。)

学生: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教师:片段与片段之间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衔接呢?(请学生注意片段之间的衔接、过渡)

学生:文章是通过用镜头一、镜头二的方式进行。

教师进一步引导:除此以外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衔接?

学生:可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片段组合式作文的要点。教师:片段组合作文写作的几个关键,同学们能看得出来吗?

学生:

1、先要确定好文章的中心;

2、要围绕中心通过一定的角度选取片段;

3、要对片段进行细致的刻画;

4、片段的安排要注意顺序和衔接。

三、进行作文练习

教师:我们平时的生活是紧张、忙碌的,但如果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体验,我们会发现在紧张忙碌的同时,爱也在我身边。请同学们想想看,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爱?

学生:有父母的爱、老师的爱、朋友的爱等。我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中成长。

教师:对于父母的爱、老师的爱、朋友的爱分别可以选取哪些片段来表现。学生进行思考、交流。

引导学生自选一个角度进行片段刻画训练。学生当场作文。请部分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进行点评。

四、学习片段对比组合

师引导:刚才我们选取的片段都是同一角度类型的,有时我们将两个不同情况的片段放在一起会很有意思。比如说,同学们现在最怕什么?

学生:最怕考试。

教师:是的,“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为什么这么说?

学生:考得不好……考得好…

请同学分别想象考得好时和考得不好时的结果场景,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教师:通过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刻画,可见分数对我们同学是多么的重要。

五、小结

教师: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片段组合式文章的写法,生活有如一个万花筒,五彩斑斓。如果我们能学会裁剪生活,经常将生活的一个个片段放在一起来比较、把玩,我们会对生活有更深的领悟,同时我们会发现同一个片段与不同的片段放在一起会截然不同的效果,它是多么的有趣。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好玩的事情。希望同学们能早日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教学反思】

从课上学生的反应和课后听课教师的评价来看,本节课教学目标基本实现,较为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本节课中注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入手,选取话题,注意了对学生写作动机的激发。由于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使学生有话可讲,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写作训练之中去。

2、教学的主题鲜明,层次清晰,做到了“一课一得”。在本节课上紧紧围绕“如何进行片段组合”这个中心逐层深入,使学生基本掌握了片段组合式作文的写法要点。

3、范文引路,讲练结合。在本节课上注重以范文引路,对范文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对写法要点有了感性的认识,在训练时有了“描红”的底子。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片段训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反思本节课,还存在着以下的不足之处:

1、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还不够充分。当学生在进行作文交流后,仅是教师进行了点评,还可让学生发表意见,进行评点,使得训练的效果得到进一步深化。

5.部编版语文教材变化 篇五

单元

名称

教学目标

(各学科课程目标进行设定)

重点、难点

突破的策略

课时分配

第一单元

学校生活

1.认识本单元“坝、汉、艳”等28个生字,学会“晨、绒、球”等26个生字,理解“绚丽多彩”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古诗《所见》,形成古诗文化的积累。

3.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各民族团结、欢乐的祥和气氛,体会大自然事物的美好与奇妙,同时能够从小培养不懂就要问的良好学习品质。

4.通过与同学分享暑假生活的快乐,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5.能够在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物时,抓住其最主要的特点,初步培养习作的兴趣。

6.培养摘录好词好句的良好耳朵习惯,不断丰富语言文字的有效积累。

重点:

1.认识本单元“坝、汉、艳”等28个生字,学会“晨、绒、球”等26个生字,理解“绚丽多彩”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古诗《所见》,形成古诗文化的积累。

难点:

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各民族团结、欢乐的祥和气氛,体会大自然事物的美好与奇妙,同时能够从小培养不懂就要问的良好学习品质。

2.通过与同学分享暑假生活的快乐,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3..能够在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物时,抓住其最主要的特点,初步培养习作的兴趣。

4.培养摘录好词好句的良好耳朵习惯,不断丰富语言文字的有效积累。

1.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教师指导范写、形近字比较形声字形旁加声旁等方式识记生字词;

2.借助教师领读、指导读,结合图画等形式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朗读课文;

3.借助抓住重点词句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4.通过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不断积累语言文字。

精读课文:

《大青树下的小学》2

《花的学校》2

略读课文:

《不懂就要问》1

语文园地一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1

实践活动、古诗文背诵1

口语交际:

我的暑假生活1

习作:

猜猜他是谁2

单元

名称

教学目标

(各学科课程目标进行设定)

重点、难点

突破的策略

课时分配

第二单元

金秋时节

1.认识本单元“径、斜、赠”等37个生字,会写“寒、径、斜”等39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三首古诗、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以及积累关于秋天景物特点的词语,同时能够默写古诗。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以及文章作者对于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能够在想象秋天画面的过程中激发热爱秋天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本情感,并能表达出来。能把秋天的美景和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5.让学生学会写日记,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习惯。

6.配合秋天的风景让学生能在诗意的季节里学习诗意的语言,并让他们学会将美丽的景色写下来。

重点:

1.会认会写生字。

2.熟读课文,背诵古诗及相关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学生第一次用借助注释的方法来理解诗歌。

本单元的古诗在理解方面比以前学过的都要难。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难点:

1.体会古诗的意境。

2.学会写日记。

1.教学过程中注意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景,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刻地感悟意境。学生大体上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中可以提问题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

2.要充分利用课本里优美的插图和学生自己的生活切身感受,结合图意理解诗中或文章中的关键词、句,从而把握诗意或文章意境。

精读课文:

《古诗两首》3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2

《秋天的雨》2

略读课文:

《听听,秋的声音》

习作:

写日记2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1

书写提示、日积月累1

单元

名称

教学目标

(各学科课程目标进行设定)

重点、难点

突破的策略

课时分配

第三单元

童话世界

1.认识本单元31个生字,学会2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运用多种方法理

解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相关的好词好句。

3.感受小鸟和大树之间的友情,重点是感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懂得信守诺言的道理,同时感受大树牺牲自己,把方便带给大家的无私品格、学习文中青头的遇事冷静、机智、勇敢和见多识广的特点以及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美好品质和严格遵守纪律的精神。

4.引导学生根据例词写童话,重点是发挥想象,编写童话。总结童话的特点,提出习作要求,初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5.引导学生交流童话的特点;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认识带有口字旁的字表示的意义不同,认识三种修改符号并学会运用,理解积累辨理格言。

6.培养学生阅读与发现童话故事的奇妙,充分发挥提示语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阅读,帮助学生养成不断积累语言文字的习惯。

重点:

1.认识本单元31个生字,学会2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运用多种方法理

解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相关的好词好句。

难点:

1.感受小鸟和大树之间的友情,重点是感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懂得信守诺言的道理,同时感受大树牺牲自己,把方便带给大家的无私品格、学习文中青头的遇事冷静、机智、勇敢和见多识广的特点以及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美好品质和严格遵守纪律的精神。

2.引导学生根据例词写童话,重点是发挥想象,编写童话。总结童话的特点,提出习作要求,初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3.引导学生交流童话的特点;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认识带有口字旁的字表示的意义不同,认识三种修改符号并学会运用,理解积累辨理格言。

4.培养学生阅读与发现童话故事的奇妙,充分发挥提示语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阅读,帮助学生养成不断积累语言文字的习惯。

1.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教师指导范写、形近字比较形声字形旁加声旁等方式识记生字词;

2.借助教师领读、指导读,结合图画等形式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朗读课文;

3.借助抓住重点词句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4.通过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不断积累语言文字。

通过教师示范修改文段,掌握其三种最基本的修改符号并加以运用。

精读课文:

《卖火柴的小女孩》2

《去年的树》2《在牛肚子里旅行》2

略读课文:

《一块奶酪》1

习作:

我来编童话2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1

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1

快乐读书吧:

童话阅读1

单元

名称

教学目标

(各学科课程目标进行设定)

重点、难点

突破的策略

课时分配

第四单元

阅读策略单元

1.认识本单元“暴、凑、喵”等29个生字,学会“洞、准、备”等13个生字,掌握“吗、担、压、中、弹”5个多音字,能够借助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有关“团结合作”主题的名言警句。

3.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复述故事大意,感受阅读的乐趣。

4.理解故事的内容,感受故事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能够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5.感知藏在名字里的美好寓意,了解与名字有关的故事。

6.能够借助图片续写故事,培养看图说图以及合理想象、流畅表达等综合能力。

7.复习音序查字法,学习和积累多音字和关于数字的成语,学习提示语的三种用法。

重点:

1.认识本单元“暴、凑、喵”等29个生字,学会“洞、准、备”等13个生字,掌握“吗、担、压、中、弹”5个多音字,能够借助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有关“团结合作”主题的名言警句。

难点:

1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感受阅读的乐趣。

2.理解故事的内容,感受故事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能够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3.感知藏在名字里的美好寓意,了解与名字有关的故事。

4.引导学生观察插图,预测故事情节,并续写故事。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学会预测并续编故事。

4.复习音序查字法,学习和积累多音字和关于数字的成语,学习并掌握提示语的三种用法。

1.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比较、教师指导范写、评议等多种方式识记生字词。

2.结合图画等形式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教师引导学生在预测故事前认真回顾已有认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大胆预测故事的方法要领,在预测故事的过程中不断给予点拨指导。

4.借助教师领读、指导读,在读中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复述故事大意,感受阅读的乐趣。

5.借助故事内容以及生活体验的方式大胆猜测故事,进一步提升想象和思考的能力!

精读课文:

《总也不倒的老屋》2

略读课文: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1

《小狗学叫》1

口语交际:

名字里的故事2

习作:

续写故事2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1

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1

单元

名称

教学目标

(各学科课程目标进行设定)

重点、难点

突破的策略

课时分配

第五单元

习作单元

1.认识本单元11个生字,学写24生字。2、3、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通过作者的描写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和场景。4、5、3.通过交流,紧扣关键词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学习作者用眼看、用心想的观察方法,并厘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初步学习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

重点:

1、1.认识本单元11个生字,学写24个生字,理解“一本正经、假装”等词语的意思。2、3、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通过作者的描写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和场景。

难点:

1、1.通过交流,紧扣关键词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学习作者用眼看、用心想的观察方法,并厘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初步学习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形声字识字法认读、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以扩大学生的识字量。

2.借助教师领读、指导读,结合图画等形式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借助插图,朗读课文,想象画面,引导学生读出课文的情感,并通过体会观察的方法,学习迁移运用。

精读课文:

《搭船的鸟》2

《金色的草地》2

习作例文:

《我家的小狗》1

《我爱故乡的杨梅》1

习作:

我眼中的缤纷世界2

单元习作

单元

名称

教学目标

(各学科课程目标进行设定)

重点、难点

突破的策略

课时分配

第六单元

祖国山河

1.认识“亦、抹、宜、庭、未”等44个生字,学会“断、楚、至”等51个生字,认识“扶、磨、参”5个多音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四首古诗,并能默写《望天门山》。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歌意境美,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丽与壮观,体会作者对祖国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通过探究交流,进一步感受汉字的构字特点,体会偏旁与字义的关系,提升自主识字能力。

5.学会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提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6.能够围绕一句意思将自己观察到的景物特点介绍清楚,并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重点:

1.认识“亦、抹、宜、庭、未”等44个生字,学会“断、楚、至”等51个生字,认识“扶、磨、参”5个多音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四首古诗,并能默写《望天门山》。

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歌意境美,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丽与壮观,体会作者对祖国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通过探究交流,进一步感受汉字的构字特点,体会偏旁与字义的关系,提升自主识字能力。

3.学会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提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4.能够围绕一句意思将自己观察到的景物特点介绍清楚,并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1.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教师指导范写、形近字比较形声字形旁加声旁等方式识记生字词。

2.通过教师范读和朗读指导,结合音频等形式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多媒体课件充分让学生获得对课文内容的直观感知,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兴趣。

4.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心句进行研读,读中自然融入到文字所描摹的美好画面之中,同时更好地体会文章所传达的美好感情。

精读课文:

《古诗三首》3

《富饶的西沙群岛》2

《海滨小城》2

《美丽的小兴安岭》2

习作:

这儿真美2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2

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2

单元

名称

教学目标

(各学科课程目标进行设定)

重点、难点

突破的策略

课时分配

第七单元

我与自然

1.认识

“妙、奏、呢”等24个生字,学会“妙、演、奏”等39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大自然的声音》第2、3自然段及古诗《采莲曲》。

3.留心观察生活,能够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并敢于在交流过程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4.掌握几种简单的做笔记的方法,积累语言文字的同时,提升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5.感受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并在写话训练中实现认知内化。6、掌握汉字撇、捺两种笔画的书写要领,提升对汉字的审美与书写能力。

重点:

1.认识

24个生字,学会39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大自然的声音》第2、3自然段及古诗《采莲曲》。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4.掌握汉字撇、捺两种笔画的书写要领.。

难点:

1.留心观察生活,能够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并敢于在交流过程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2.掌握几种简单的做笔记的方法,积累语言文字的同时,提升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3.感受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并在写话训练中实现认知内化。

1.借助媒体课件,让学生产生直观感知,实现对文本语言的自然理解。以读代讲,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读中想象,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2.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习作教学,教师讲解归纳,让学生准确感知习作内容、结构等。范文引路。

4、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交流平台”中的四句话,初步掌握几种常见的做读笔记的方法,并且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平时做笔记时的不足,从而使学生产生优化读书笔记的欲望。

精读课文:

《大自然的声音》2

《读不完的大书》2

《父亲、树林和鸟》2

口语交际:

身边的“小事”2

习作:

我有一个想法2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1

书写提示、日积月累1

单元

名称

教学目标

(各学科课程目标进行设定)

重点、难点

突破的策略

课时分配

第八单元

美好品质

1.认识本单元“宁、惹”等39个生字,学会“雀、郊”等23个生字,理解“婉转”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古诗《司马光》《掌声》,形成古诗文化的积累。

3.感受文中人物形象,体会文中人物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爱动脑筋的品质。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鼓励。

5.体会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及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

重点:

1.认识本单元“宁、惹”等39个生字,学会“雀、郊”等23个生字,理解“婉转”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古诗《司马光》《掌声》,形成古诗文化的积累。

难点:

1.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把古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2.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3.通过人物的语言和神态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及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

1.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教师指导范写、形近字比较形声字形旁加声旁等方式识记生字词;

2.借助教师领读、指导读,结合图画等形式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朗读课文;

3.借助抓住重点词句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4.通过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不断积累语言文字。

精读课文:

《司马光》2

《灰雀》2

《手术台就是阵地》2

略读课文:

《一个粗瓷大碗》1

口语交际:

请教2

习作:

那次玩的真高兴2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1

6.部编版语文教材变化 篇六

教材来源: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内容来源: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主题:驿路梨花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讨论,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教材分析

《驿路梨花》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3、学情分析

学生对记叙文的基础知识有了较全面的掌握,对学习记叙文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我强调课前预习,课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当地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目标 :

1、掌握略读法,快速找出故事中的人、物、事。

2、细读课文,能够理清文章的结构特点,并说出“梨花”在文中的含义。

3、深化文章主题,联系实际,说说你对“功德”这个概念的想法。

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3个问题,让学生速读课文,围绕谁是小木屋的主人写了哪些人、物和事件,说出文章构思特点所表达的效果。考察学生速读提炼文章主要内容和理解课文结构特点的能力。

2、针对目标2设计1贯穿全文的文眼“梨花”,对三处描写的“梨花”段落进行朗读和研读,能说出“梨花”的不同含义,考察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涵的能力。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课外延伸范文,强化学生的速读能力,结合课文主题,联系实际,提升学生对社会“公德”的了解,进一步深化主题,感悟人间真情。

教学过程:

环节一:教师美语导入新课

同学们,历经了一冬的阴霾,终于迎来了万物复苏,百花竞放的春天。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我们无边的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环节二: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问题一:什么是驿路。文中有几处描写梨花的段落,分别在哪里? 请结合课下注释明确题意,速读课文,抓住文眼。(评价学生定向搜集信息的能力)

活动:学生速读课文,3分钟动笔画出描写梨花的段落。

第一处: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

第二处: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

第三处:37自然段,(文章结尾)

问题二:文章是怎样来描写驿路上的梨花?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评价学生对文章中主要内容和虚实描写手法的了解)

第一处:实写; 第二处;虚写;

第三处;望梨花(实写)想梨花诗句(虚写)

活动: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同桌讨论完成。

环节三:细读课文,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理解“梨花”含义

(一)一写梨花

活动:齐读1-3段,了解故事背景,师读4─6段学生闭目体味

问题一:月光下的梨树林,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在这诗一般的美妙环境中,我和老余有心思赏花吗?我们为什么着急? 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急需打一个地方留宿,找到没有?是什么?这房子有人吗?谁的房子呢?(教师一连串的问题,旨在评价学生对课文故事情节进展中设置悬念作用的理解)

问题二:在这所没人的房子里,我们却受到了许多优待是什么?

师作搭桥式引导:①邀请的方式是热情的:“请进”

②准备的物质是丰厚的:③安排是细心的 ④感受是温馨的 活动:学生齐读7-12段,然后独立思考问题。

问题

三、由于对小屋主人感激,引起了我们对主人的猜测,此时谁来了? 他是小屋主人吗?那么谁是小屋的主人呢?(进一步评价学生对文章反复使用悬念从而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作用)

活动:教师读13-26,学生思考问题,个体回答。

(二)二写梨花

活动:学生齐读27自然段,同桌讨论问题

问题一:这一次仅仅是为了写梨花吗?作者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里去写?(引导学生体味记叙中的抒情)

写梨花的香气四谥是为了赞美梨花姑娘的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问题二:劳动中,又见到了谁?她们是这房子的主人吗?究竟谁是房子的主人呢?(评价学生对误解和悬念在文章结构中作用的理解)

师生讨论: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呢小姑娘(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受益之后,送来同样也算(照管)了小茅屋,“我”和老余(修茸)小茅屋,我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问题三:在所有的小茅屋的主人中,有两个人物没有出场?他们是?但是我们却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优秀品质。这种不直接描写人物的品质,而是通过别人的口述、做事留下的痕迹或对别人产生的影响的方式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称为间接描写。请大家根据屏幕上的要求从文中各找一例: 同桌讨论,找出文中间接描写部分。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凡照料过小茅屋的,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的后来人,都属于小茅屋的主人。用书上的哪几话可以概括这一点(驿路梨花处处开)

(三)三写梨花

活动: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问题一:“处处开”的仅是梨花吗?

处处开的不仅仅是梨花,而是助人为乐的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处处开”就是雷锋精神处处得到了发扬光大,加深了主题。

问题二:题目中的驿路梨花至少有三种含义?

①自然界中的梨花 ②梨花姑娘 ③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小结全文:

7.部编版语文教材变化 篇七

“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共安排了四次口语交际,分别是“我说你做”“我们做朋友”“用多大的声音”和“小兔运南瓜”。和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部编本”语文教材以“学习提示”的方式十分明确地提出了每次口语交际的要求,使教学的方向更为清晰和突出。第一单元“我说你做”的学习提示是“大声说,让别人听得见;注意听别人说话”,第四单元“我们做朋友”的学习提示是“说话的时候,看着对方的眼睛”,第六单元“用多大的声音”的学习提示是“有时候要大声说话,有时候要小声说话”,第八单元“小兔运南瓜”的学习提示是“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中,第六单元“有时候要大声说话,有时候要小声说话”,是在第一单元“大声说,让别人听得见”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初步培养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场合意识和对象意识。“部编本”语文教材非常好地体现了教学要求的连续性与层次性。

二、教学目标新取向:交际能力·兴趣·习惯

口语交际“多大的声音”,教材先用“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两个问句,激发学生探究和表达的欲望;再用三幅插图“图书馆问话”“交给老师橡皮”“给同学讲故事”,创设三个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最后出现学习提示“有时候要大声说话,有时候要小声说话”,明确指出说话声音要适中的表达要求。我们从教材编写中可以发现,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取向,除了要通过口语交际的练习,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外,还要激发学生交流与表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口语交际的乐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并在情境感悟和切身体验的过程中,学习文明礼仪,浸润人文修养,提高综合素质。鉴于此,本课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用多大的声音”的话题讨论与情演练,增强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并使其能根据说话的对象和场合,确定说话声音的大小,用合适的声音说话,做文明的小学生。

三、教学过程新设计:情境创设·演练·互动

(一)运用录像创设情境,激发口语交际的兴趣

1.录像导入:今天上课,老师要请小朋友们先看一段录像。

故事情境描述:一节语文课上,同学们很认真地做着作业,教室里格外安静。突然,一声大叫传来:“老师,老师!”同学们吓了一跳,教室里顿时闹腾起来。原来是小东同学在做作业时遇到了一个字不会写,就大声叫老师……

2。引导评论:你们觉得小东这样做好不好?(大家都在安静地做作业,不能大声说话,否则会影响别的同学做作业,这是不礼貌的)

3。教师小结:说话是一种礼仪的表现,说话声音大小很重要。那到底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用多大的声音合适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这个问题。(板书:“用多大的声音”)

(设计意图:开课用录像小故事导入,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且故事又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熟悉而亲切。通过故事将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在对主人公的评论中,发现生活中有时候说话要大声,有时候说话要小声,产生到底该如何把握音量的疑问,从而在自然地引出本课学习主题的同时,将学生一颗颗充满疑惑的心也瞬间激活,并顺利地将其引向对真知的探究。)

(二)借助插图创设情境,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

1.插图引入:今天,小东的生活可丰富了。请大家再仔细看这三幅图,他又做了哪些事情?(出示教材中的三幅插图)

2。问题悬疑探究:在上面这三件事情中,小东说了哪些话?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用多大的声音合适呢?我们一起来告诉他。

(1)说说插图一

①出示插图一:你看懂小东说了什么话?(在图书馆或者阅览室,小女孩在看书,小东想坐小女孩边上的位置,所以就指着那个位置问小女孩:“请问,这里有人吗?”)

②小东应该怎样说话?出示选项,举手选择:

A.大声说( )B.小声说( )

③统计学生选择结果,采访明理:小东为什么要小声说话?

(要点预设:因为这是在图书馆或者阅览室,要安静阅读,大声说话会影响其他阅读者。更何况墙壁上还贴着一个“静”字,我们更加要自觉保持安静了)

④教师总结:像图书馆、阅览室、影院、医院等公共场所,为了不影响别人,我们要小声说话,保持安静。

⑤表演练习:如果你是小东,你会怎么问话?小女孩又会怎样回答呢?(同桌两人互相演一演,练一练)

⑥展示评价:先请一对同桌表演,评价他们说得怎样,再请两对同桌表演,评价。

(2)议议插图二和插图三

①那么,剩下的两幅图里,小东又该用多大的声音说话呢?请你和同桌讨论讨论,然后选择一幅图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②交流反饋。

图2:小东捡到橡皮要交给老师,如果是到老师办公室里,为了不影响别的老师办公,说话声音应该小一点;如果是在教室里,而且是课间,声音嘈杂怕老师听不清楚,说话声音可以大一点。

图3:小东在教室里给小朋友们讲故事,为了让每一位小朋友都能听得到,声音要尽量大一点。

③选择一幅图来表演,大家评价:小东说得好吗?为什么?

3.总结提升:小东真能干!你们真能干!我们都做到了说话要看场合,有时候要大声说话,有时候要小声说话。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将课文交际情境现场化、故事化,借第一幅图进行交际规范的指导,用第二、三两幅图进行巩固迁移、练习提升,教学由扶到放,循序渐进,梯度递升。并且在说清事理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说练表演,让同桌高效互动;在尊重自主选择的交际情境中,充分实践,在保证交际水平提高的同时,进一步激活了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三)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1.延伸拓展: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说话的声音,有的时候要大声说话,有的时候要小声说话。那么,你们觉得哪些时候,说话要大声些?哪些时候,说话要小声些呢?同桌讨论。

2.同桌表演:老师提供几个常见的生活场景图,请选择一个场景,也可以选择自己生活中的场景,同桌两人表演,特别要注意说话声音的大小。(请三对同桌上台表演)

3.互动评价:你觉得哪一对同桌说话的声音大小正合适?为什么?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实际,口语交际更离不开生活实际,只有将口语交际与学生生活融为一体,才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交流平台,做到学以致用。用表演的方式,既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活动中反复演练说话的合适音量,口语交际的能力在实践中得以真正地落实和提高。这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最有价值的教学方式!)

4.课堂总结:这节口语交际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师总结:和别人说话用适合的音量是一种礼仪和修养,我们不仅自己要做到,还要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我们的爸爸妈妈和周围的人听,请他们也和我们一起用最合适的声音说话,做最文明的人。

出示儿歌:说话有学问,声音有大小。有时候要大,有时候要小。掌握好音量,人人把我夸!

教师范读儿歌(故意把声音放得很轻很轻),评价:你们觉得老师这样的声音怎么样?(要大声点)教师再大声地朗读一遍,问学生:这样行吗?

齐读儿歌,下课。

8.部编版语文教材变化 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与优美。

2、过程与方法:采用一词经维法,以“流动”一词为抓手解读藤萝形态流动背后的生命律动;采用本文与《哭小弟》的整合朗读,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提升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重点:

1:紫藤萝花的象征意义及文章主旨的显现

2: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一、新课导入

1、析题目:能不能换成“紫藤萝”?“紫藤萝花海”

明确:不能,比喻更加生动,写出花儿的繁盛,而花海虽有比喻,但显得太过平静,流动感不强。

2、引出“流动”一词,今天我们就用一词经纬法,用流动一词来品读课文。

(板书:流动)

二、流动的花儿与流动的生命

1、作为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一般的写作思路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景状物,再写作者的感悟,哪些段落是在集中写作者眼前看到的藤萝花的?

明确:2—6段

2、仔细品读,思考作者从如何来描绘出紫藤萝像瀑布一样的流动感。(提示:外形、内蕴)

明确:①整体外形,气势相同——悬垂倒挂,繁密茂盛。(“盛”:花瀑如万马奔腾在倾泻而下,这是一树花的外形)(一树花)

②“深深浅浅的紫”颜色渐变,色泽感相同,颜色的描绘也在映 衬着流动。(一树花)

③“迸溅的水花”vs“欲滴的露珠”:色调错落有致,在阳光下跳 跃闪动。(一树花)

④镜头拉近,一朵花中对于颜色的描写:“上深下浅”光泽闪耀,色泽渐变

⑤一朵花的形态描绘:

花喻为帆,花喻为舱——远航、前行

a.“张满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船的状态,顺风航行。

b.“满满的”:满满行囊是远航

c.“忍俊不禁”:为何而笑?开花,绽放生命,展现生命之美的得意,喜悦。

d.此时作者设的疑问能否解答?什么仙露琼浆?文章有无印证的地方?(生命的酒酿)

“星星之火(革命之火)可以燎原”,→“闪闪之花可以流动”,这里的光指的是: 明确:生命之光。

3、因此我们可以透过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静态的花儿仿佛活了,流动的不只是花儿外在的色、形,更是花儿的?

明确:流动的生命(板书)

4、寻找本片段中,展现花儿生命力的动词。出现在我们目前的不再像一朵朵静态的花儿,更像是一群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小孩。

明确:2段:流动、欢笑、不停生长、挑逗

3段:推着挤着

生机盎然、生命律动

5、花儿对生命热爱,对生命的渴望,这份情感完全可以转化为一句口语?读一读,想如果要重读,你读哪段?

明确:“我在开花”

我:对个体生命的认可(谁在开花)在:正在,把握时机,把握现在,时不待我 开花:实现自身生命价值,展示生命美好

三、流动的时间和流动的情感

1、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藤萝无论是一树花,一穗花还是一串花,处处都显出生命的光辉,作者为何对生命有如此的感慨?能否用书上的词语来解答?

明确:生死的疑惑,疾病的痛楚

2、整合朗读《哭小弟》,思考疑惑和痛苦从何而来?

明确:a.弟弟身患癌症晚期,阎罗的判决书已经送达;

b.哭“我们一代人”,事业之花晚开,却又生命之花早逝(适当补充十年文革背景)

(以文化领域为发端的大革命,对科、教、文卫的破坏尤其严重)很多知识分子受迫害,学校停课,文化园地一片荒芫,这个时期内“文化断层,科技断层,人才断层”)

3、为何是天无眼,为何生死无常,为何生活中有如此多的困厄横逆,为何我们这一代人中有很多人都面临事业之花晚开而生命之花早逝?这一连串的问题长久的积郁在作者内心中,但在看见花的这一些,作者释怀了吗?花给了她怎样的启示?

明确:“人和花各有各的不幸”

4、人的不幸已经明确,那么花的不幸什么?

明确:析8段

流动的时间(板书)长势:“稀落”“伶仃”

为何稀落:“生活的腐化”(现代之花代表什么?暗示文革背景)花的选择:“爬得高”“察言观色”“试探” 花的价值被贬低,不敢开花,在多次尝试后选择等待,但生命的玉露琼浆还在,开花的意愿还在,那么总有一刻便能挣脱束缚,重获新生。

5、花和人的不幸如此相似,那么还有什么也可以相似。

明确:从微小生命中提炼出其中的强大与伟力,学会直面人生,欢欣和痛苦

流动的情感

6、如何解“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毕竟人有百年之期,花的生命也只有一季?

明确:超越、传承、延续

个体生命只是生命长河中的一种浪花,它不是献给某一个人,它是献给生命的咏唱。

四、小结

9.部编版 新教材识字9 日月明 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所学生字,能够按笔顺准确、规范地书写。

2.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掌握运用会意字识记生字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现汉字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掌握会意字识记生字的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两个字读什么吗?(课件出示日月的图片及对应甲骨文。)

2.师:这两个字如果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字呢?咱们去课文中找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明”“尘”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

2.师:同学们,读完课文,你们发现了什么?

(1)前面两个字合起来组成了后面那个字。例如“日月明”,日月都会发光,合在一起就更加明亮,所以“日”“月”合在一起,读“明”。

(2)(贴“尘”的卡片)谁来说说“尘”这个字?学生说,老师补充:土很小,小得几乎看不见,就是灰尘,所以“小”“土”合在一起就读“尘”。(3)咱们刚刚学过的两个字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会意字。

三、举一反三,学习生字

1.这样的字在课文中还有很多,请同学们找一找。(板书:众森)

2.学生读生字。(带拼音→去拼音)

3.现在请同学们用你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记一记生字。

4.同学们看看黑板,还有哪些生字没有出场?(补充板书:力 从 双 木 林 条 心)

5.认读生字,认清字形。

6.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土、心”等字的书写。

四、课外拓展,趣味识字

1.课件出示“泪”“歪”“休”图。

(1)眼睛里面有水,即是泪(lèi);

(2)人靠在木桩下休息,即是休(xiū);

(3)东西放得不正,即是歪(wāi)。

2.你还知道哪些会意字朋友?和大家交流一下。

3.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认识了许多生字朋友。(读生字)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是——(会意字)我们祖国的文字真是太有趣、太神奇了,只要你勤动脑,多看书,就会发现它的无穷乐趣!

10.部编版语文教材变化 篇十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知道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名称。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找出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具体地理位置知道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晋分三家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述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够称霸”,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卧薪尝胆等故事,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为实现理想不畏困难的恒心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难点:本课时间跨度大,人物多,头绪杂,学生不易掌握。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程导入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多媒体播放)

来学习第七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2【讲授】教学过程

西周末年,昏聩的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最终付出了身死国破的沉重代价,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成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出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和名称的含义。(学生找出并回答)同学们请注意,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形成的时期。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幕:说周王衰落 看纷争四起

看多媒体出示的图片,从图片中我们看到东周时期,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权势,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实力大大下降,到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地位就更可怜。(一是周天子势力衰落,诸侯势力变得强大。二是为了争夺土地、财产、人口和权力。实质,就是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受的政治、经济特权。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幕:观春秋烽火 看霸主雄风。

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五位霸主,他们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你们知道吗?(学生回答)

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并结合老师的提示来分析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的原因。

学生分析并作答,教师总结。

11.小学语文目录大全(部编版) 篇十一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目录

  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目录

 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目录

 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目录

识字 1.天地人 2.金木水火土   

识字 1.春夏秋冬 2.姓氏歌 3.小青蛙

 

课文 1.小蝌蚪

 

课文1 1.古诗二首

找妈妈 2.我是什么 3.植物妈妈有办法

   

村居 咏柳 2.找春天 3.开满鲜花的小路   3.口耳目 4.日月水火

4.猜字谜 口语交

际:听故事,讲故

  

口语交

际:有趣的动物

语文园地一 快乐读书吧

   5.对韵歌 口语交际:我说你做

语文园地一 快乐读书吧 汉语拼音 1.a o e

  

4.邓小平爷爷植树

语文园地一

  快乐读书吧

    

 口语交

际:注意说话的语

气 

识字 1.场景歌 2.树之歌 3.拍手歌

 

课文 1.吃水不忘挖井人

2.我多想去看看

语文园地一 快乐读书吧 课文2 5.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  

2.i u ü y w

4.田家四季歌

 

3.一个接一个

 3.b p m 

语文园地二

4.四个太6.千人糕 f

    

阳 语文园地二

 课文 4.曹冲称象

 7.一匹出色的马 4.d t n l 5.g k h 6.j q x 7.z c s 8.zh ch sh r

 

5.小公鸡

 语文园地二

5.玲玲的画

 

和小鸭子

识字 1.神州谣 2.传统节日

6.树和喜

6.一封信 7.妈妈睡了

鹊 7.怎么都快乐 8.静夜思 9.夜色 10.端午粽

 

 

口语交际:做手工

语文园地三

3.“贝”的故事  语文园地二  

 4.中国美食   9.ai ei ui 10.ao ou iu

 8.古诗二首

 口语交

际:长大以后做什

11.彩虹 语文园地四

 

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语文园地三  11.ie üe er

识字 5.动物儿歌

 9.黄山奇石

 

课文3 8.彩色的梦 

 12.an en in un ün

   

 10.日月潭

6.古对今 7.操场上 8.人之初 口语交际:打电话

 

9.枫树上的喜鹊  13.ang eng ing ong

11.葡萄沟

10.沙滩上的童话

 语文园地四 12.坐井观天

  语文园地三

11.我是一只小虫子 课文 1.秋天  语文园地五

  

课文

 13.寒号鸟

 语文园地四

2.小小的船

    12.古诗二首

 

 14.我要的是葫芦

 

课文4 12.寓言二则 3.江南 4.四季 口语交际:我们做朋友

语文园地四  

池上 小池 13.荷叶圆圆 14.要下

 口语交际:商量

语文园地五

  

亡羊补牢 揠苗助长 13.画杨桃 

 15.大禹治水    识字 6.画

雨了 15.文具

 16.朱德的扁担

 14.小马过河

7.大小多少  的家 16.一分

 17.难忘的泼水节

 口语交

际:图书借阅公约

语文园地五    8.小书包 9.日月明 10.升国旗

  

钟 17.动物王国开大会

18.小猴子下山

 口语交

际:看图讲故事

 

课文5 15.古诗二首

 语文园地六

 18.古诗二首

 课文 5.影子 6.比尾巴 7.青蛙写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  

口语交

际:一起做游戏

语文园地七

  

夜宿山寺 敕勒歌 19.雾在哪里

 

绝句 16.雷雨 17.要是

你在野外迷了路 

 19.棉花姑娘

20.雪孩子

   8.雨点儿 口语交际:用多大的声音  

20.咕咚

18.太空生活趣事多

语文园地七

12.小壁虎借尾巴

  语文园地六 

语文园地六

21.狐假虎威

 

语文园地八

  9.明天要远足

课文6 19.大象

22.狐狸分奶酪  10.大还是小

 23.纸船和风筝

 的耳朵 20.蜘蛛开店

   11.项链 语文园地七

 24.风娃娃

21.青蛙卖泥塘

 语文园地八

  12.雪地里的小画家

22.小毛虫

 13.乌鸦喝水

 语文园地七

 

课文7 23.祖先的摇篮  14.小蜗牛

 24.当世

界年纪还小的时

 25.羿射九日

 口语交

际:推荐一部动画

 语文园地八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目录

 第一单元  1.大青树下的小学

 2.花的学校

 3.*不懂就要问

 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

习作:猜猜他是谁

语文园地一 第二单元 4.古诗三首 

 

    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 6.秋天的雨

 7.*听听,秋的声音

习作:写日记 语文园地二 第三单元 8.去年的

  树

 9.*那一定会很好

 10.在牛肚子里旅行

 11.*一块奶酪

习作:我来编童话

语文园地三 快乐读书吧 第四单元 1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

 

 1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 14.*不会叫的狗

 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

习作:续写故事 语文园地四 第五单元 15.搭船的鸟 

 

 16.金色的草地

 习作例文 我家的小狗 我爱故乡的杨梅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

  第六单元 17.古诗三首

 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18.富饶的西沙群岛  

 19.海滨小镇

 20.美丽的小兴安岭

习作:这儿真美 语文园地六 第七单元 21.大自然的声音 

 

 22.父亲、树林和鸟  23.带刺的朋友

 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

习作:我有一个想法

语文园地七 第八单元 24.司马光 

 

   25.掌声 26.灰雀 27.*手术台就是阵地

  口语交际:请教

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

语文园地八

上一篇:关于水果超市市场调查报告下一篇:跑操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