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特色教学设计

2024-12-16

水调歌头特色教学设计(精选12篇)

1.水调歌头特色教学设计 篇一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秦安县魏店中学刘建红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选自初中语文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5课《诗词曲五首》。本课诗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感情。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

苏轼,北宋中期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使,写此诗时年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与弟弟分别达七年之久,无缘相见,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心情抑郁写下此词。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能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够在品读重要词句中理解词的意境;

3、能够在学习本词的过程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其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赏析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法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演示课件创设情境、媒体辅助提供素材、谈话引导点拔,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从内心需求出发忘我地参与到教学进程中来,在师生交互过程中,让学生独立获取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词)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吗?(学生回答)那么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 二.出示教学目标(多媒体出示)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多媒体出示)

四.读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读,初步感知诗意,抽学生读一遍。

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

(2.)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

(3.)抽生读,配乐。

要求:字正腔圆,正确断句,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4.)全班齐读。

要求:抑扬顿挫,略带感情

五、品词

(一)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不懂的句子小组内部讨论,不能解决的全班共同解决,最后教师点拨。

(二)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1)、词前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只是赞美月夜吗?

明确:不是,对朝廷的向往。(3)、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 明确:矛盾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

明确: 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现出作者的什么情怀?“此事古难全”反映出作者怎样的胸怀?

明确:“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以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不应有恨”而作者恨在其中,恨亲人难聚、恨命运多坎坷,然而苏轼毕竟是苏轼,以其高度的智慧吟唱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诗句,旷达、乐观的对待不幸,发出了“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

(6)怎样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明确:词人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对亲人的思念转变为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美好祝愿,充分显示了其精神境界的博大。六.拓展:

名句互通,踏雪寻踪、联系课堂内外。(课件展示)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李白《把酒问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白 《月下独酌》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七.齐诵本词。八.谈收获。九.总结:

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感觉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却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我送大家一句人生寄语: 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 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中首先看到的是某种忧患。最后让我们大家在一首歌中结束今天的课。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上阙:望月(写 景)情景

下阙:怀人(抒 情)交融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2.水调歌头特色教学设计 篇二

在备课之初, 我就确定了以诵读促进理解, 以对比深化理解的教学思路, 精心设计了“诵读”这一环节并将之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那么如何安排朗诵既让学生学透课文而又不厌烦呢?我设计了这样不同层次的几个步骤:

1. 结合预习畅所欲言话最爱。

2. 了解背景研读作品找根源:

(1) 自由朗诵, 整体感知; (2) 聆听范读, 比照仿诵; (3) 揣摩研读, 用心品味; (4) 深情齐诵, 感受真爱。

3. 对比赏析探究延伸找真爱。

首先, 营造朗诵氛围, 让学生能很快进入文本状态。我回避了很多公开课开课时用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导入的思路, 而是直接发问:结合你的预习谈谈你最喜欢词中的哪一句?让学生真正自由地畅所欲言, 说出自己预习时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我不作过多点评和干扰。然后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把全诗朗诵一遍, 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首词的大意, 并根据刚才的理解, 揣摩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和语气语调朗诵这首词。这样让学生既对作品有完整的印象又能直接进入文本。

其次, 老师在课件音乐的配合下脱稿给学生作示范朗诵。在备课的过程中, 我下载了许多朗诵, 有网上朗诵爱好者的朗诵, 也有南京师范大学陈少松教授的吟诵, 还有唐宋名篇朗诵会上的吟唱, 等等, 但都觉得和学生之间有些隔阂, 所以最终决定还是自己现场朗诵。尽管我的普通话水平不是很高 (课后也有普通话好的听课老师向我反映说字咬得不是很准, 找朗诵带效果可能更好些) , 但我想这时学生需要的不是标准的普通话水平示范, 而是这种激情———与课文, 与作者同喜同悲的一种激情。

于是我选择了神秘园的白石音乐作背景, 在课堂上我背诵式地很投入地朗诵全文, 学生们很受感染。在长时间热烈的掌声后, 我让同学们模仿在音乐背景下进行朗诵, 学生均能一改平时的扭捏之态, 很投入地进行模仿。

我因势利导, 让学生分上下两片揣摩研究每一句应该怎么读, 让学生自主研究:你认为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看似平淡的两个小问题, 却激起学生思维深处的千层浪。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有理由的, 有把握的, 能有话可说的说:哪些词要重读?哪些词要舒缓一些?哪些词要急促些?……每个同学可只说一句并请示范朗诵, 如果说不清理由也没关系, 可以用朗诵告诉大家, 同学互相补充纠正试诵。因为在这里老师强调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而且考虑到了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 让每一同学都有话可说, 所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研读兴趣, 更重要的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热情。

课堂上同学们思维活跃, 探究兴趣浓厚, 发言积极, 每个同学都自觉主动地参与进来。在研究朗诵的同时, 也对课文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朗朗的读书声把课堂气氛一下子推向了高潮, 学生们个个情不自禁, 争先恐后, 以读为荣, 以读为快, 且读得声情并茂。在个性化的诵读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享受到了“读书”的快乐。

最后, 水到渠成, 在对全词研究的基础上, 我让学生们用自己的真情完整地把全文朗诵一遍, 效果显而易见。当场听课的领导及同行们也都感动了, 陶醉了, 不禁颔首微笑。我想这就是朗诵的魅力, 语文的魅力。

我在拓展延伸环节中, 让同学们回忆朗诵记忆中有关借“月”写离情别绪的诗词, 再和本词作比较, 谈谈你更喜欢哪一首?同学们在朗诵其他诗词时也能做到情感充沛。

一节课结束了, 但我的思索远没有结束。回顾整节课的脉络:散读—初读—听读—跟读—研读—齐读—比读, 以“读”贯穿课堂始终作为一个载体, 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主题的把握, 语言的揣摩, 情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联想到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语文课应洋溢着一种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 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 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程少堂老师一贯主张:“对字、词、句的敏感主要是靠读出来的, 而不是靠分析出来的。因此, 语文课上要书声琅琅。书声琅琅本身就是语文味的重要体现。”他还明确提出:“语文味”应是语文教学必须具有的, 能够具有的, 而目前还未能具有的一种特色, 一种整体美, 一种境界。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味”从何处来?我想朗诵就是一个取之不竭的源泉。朗诵是一种语言艺术, 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 是把平面语言转化为立体语言的活动。如果我们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 它就是一个“化乎内而成于外”的完整系统。因此, 朗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提高自审能力;朗诵还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巩固、系统化;朗诵有助于提高听、说、写及阅读能力;朗诵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 有利于发展思维力、创造力。

语文教学改革的先驱叶圣陶先生一直提倡朗诵教学。他说:“熟读名文, 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朗诵的工夫, 无论对语体还是对文言教学都很重要, 仅仅讨论, 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 朗诵却可以养成习惯, 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

借用听课人之一———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商教授的话:“这样的课才是真正抓住了古诗文教学的本源!”能有这样的评价, 我为之欣然, 并将继续努力下去。

“语文味”从读中来。有时如泉水叮咚, 有时如鸟语婉转, 有时高昂, 有时激越, 有时深沉, 有时轻快……作品美的思想内容, 美的艺术形式, 通过适宜的强弱, 和谐的节奏凸显出来, 这里有“清风徐来”“和风细雨”, 也有阳光灿烂, 春暖花开, 有活生生的人物, 动人心弦的故事……这是一个美的世界, 这是一个快乐的海洋。在这样美不胜收的氛围中, 学生能不被美的魅力所折服吗?能不追随美的足迹加入朗诵的行列、步入语言的殿堂吗?这样的课堂能不洋溢出浓浓的“语文味”吗?

3.水调歌头特色教学设计 篇三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作者以超现实的想象向我们描绘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奇幻世界,这一轮明月既表达了诗人对俗世的留恋(他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他渴望朝廷的垂青重用),也表达了他超凡脱俗的愿望。这种出世入世的矛盾纠结在字里行间,文学语言的隐喻性即诗的语言陌生化较为明显,成为该文本教学的核心价值。“主题式教学设计”就是从感悟诗歌语言的隐喻性入手,去解读诗人的思想情感和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

二、教学步骤

(一)诗歌导入

月亮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作品中,以“月亮”为题材的诗词歌赋不可胜数,“月亮”是中国文人骚客心目中的红颜知己。你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诗文?作者借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

(二)美读赏析,体会情感之美

皎洁的明月已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物,她已成为文人墨客思想情感的载体。文中诗人举头望月要倾诉一种怎样的情感?

1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文中词句说说你的理解。请以“我从___词(句)中品读到___,因此这是一轮倾诉___(之情)的明月”这样的句式来表述。

明确:

我从“大醉……兼怀子由”词句中品读到手足分离的痛苦,诗人借酒来麻痹思念的神经,因此这是一轮倾诉对亲人的怀念之情的明月。

我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词句中品读到“转”和

“低”表面指月亮的移动,实是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诗人思念亲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的痛苦,因此这是一轮倾诉对手足之情的怀念的明月。

我从“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难”字品读到人生的艰难,很多事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就像别离是难以改变的。诗人认识到自然和人生共有的规律,他由一己之离愁想到天下所有经历离别之苦的人,因此他不再悲观消极,而是宽慰那些陷入离愁的人,虽然跟所思之人不能相聚,但起码可以共赏明月,心灵是可以穿越时空的阻隔走到一起的,所以这既是一轮倾诉对手足之情的怀念的明月,也是一轮推己及人,倾诉对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的明月。

2作者借这一轮明月要表达的感情很显然不止这些,正如词前小序所说:“兼怀子由”,一个“兼”字表明这轮明月承载的感情是复杂而丰富的,要走进诗人那时那地的心灵世界,我们必须了解诗人那时那地的经历。

明确: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

苏轼与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被迫请调杭州,后来又调到徐州(今江苏省铜山县)、湖州(今浙江省吴兴县)。

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3这样一位曾经踌躇满志的失意之人面对月亮又会倾诉些什么?请用前面相同的句式来表述。

明确:

我从“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句,品读到诗人虽然身在江湖,但仍关心着朝堂上的情况。这是一轮倾诉对朝堂的留恋与向往的明月。

我从“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中的“欲”字与“恐”字,品读到诗人重回朝廷的渴望,但又有对朝廷党派之争的恐惧,害怕朝廷没有他的容身之地。这是一轮倾诉进退困惑的明月。

我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的“何似”一词,品读到诗人身在山野的自由快活。在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之后,诗人终于明白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道理,回到朝廷的愿望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诗人笃定地告诉自己留在地方做官是最好的。“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一个人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这是一轮倾诉乐观豁达襟怀的明月。

我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无眠”,品读到失意之人不才不遇的痛苦。这是一轮倾诉孤独失意的明月。

(三)领悟隐喻义,体会语言之美

1诗人与月亮的对话我们已经心领神会,月亮不再是自然生命体,诗人已把自然人化了。文中的月亮具有怎样的隐喻义?

明确:月亮阴晴圆缺比喻人间的离合,月亮又隐喻了思乡思聚之情,月亮又隐喻孤独失意的人生处境,皎洁的月亮又会让人联想到诗人豁达乐观的性格。

2文中除了月亮具有隐喻义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具有隐喻义?

明确:“天上宫阙”“琼楼玉宇”比喻朝廷;“人人间”比喻诗人为官的地方;“寒”比喻朝廷中的钩心斗角、明争暗斗的生活,也指朝廷中的诽谤、中伤。

3在你所接触的有关月亮的诗文中,月亮还具有哪些隐喻义?

明确:李白《静夜思》中的明月隐喻思乡思聚之情;欧阳修《生查子·元夕》中的明月隐喻恋情;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明月隐喻怀古之情;李白《月下独酌》中的明月隐喻孤独失意。关于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隐喻延伸还有很多方面,但总的来说无非思乡、高洁、永恒、怀古、惜别、团圆、恋情等。

4中国文学讲究委婉含蓄,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关于“景和物”的隐喻,你能联系所学的古诗词说一说吗?

明确:杜牧《赤壁》中“折戟沉沙铁未销”隐喻岁月流逝、物是人非;文天祥《过零丁洋》中“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惶恐滩、零丁洋隐喻危难的处境;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中的车马隐喻一种浮华喧嚣的生活……

(四)总结

在文学的天地里,日月星辰、花鸟虫鱼、山水草木,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生命体,而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要想直抵诗人的心灵世界,我们就要用智慧去揭开诗歌隐喻这层朦胧的面纱。

4.《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篇四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秦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词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

运用诗词专题学案知识,引导学生品味豪放词语言表现,理解本词主旨。理解诗词在现实生活中的表情达意效果,尝试创制化用诗句类语用题。

3、情感目标: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小组讨论,结合古诗词专题复习,体味豪放词的语言表现形式与情感品读。

教学难点:

结合诗词专题巩固诗歌语言品味与情感主旨品读。

教学方法:

讲授、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

一、导语设计

李白有一首《静夜思》,大家可能都背得出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生齐背)这是一首思乡诗。

现代还有一些歌也是表达思念之情,让我们先听一首歌(师播放幻灯片)明确:这是王菲演唱的歌曲,名字叫《但愿人长久》,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一句,歌词也与本课的内容有关。(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宋词

词,是一种配合乐曲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婉约词派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等。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其词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恢宏,这是相对于柳永的婉约派来说的,他的词少了一份缠绵绯恻,多了一份豪迈与豁达。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师生朗读,理清行文思路。

(1)简介作者

师:苏轼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请哪位同学先来介绍一下苏轼?

明确: ①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

②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③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④学过他的文章,如《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等。

(2)介绍写作背景:

要求学生齐读词的小序,并阅读注解。教师适当补充,让学生明确本词是一篇中秋思念亲人而生发感想的文章(板书:思念亲人)。虽然他的文学造诣很高,但是他的仕途坎坷,政治上很失意。曾多次贬官,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他在贬官时所作,而且当时他与他弟弟已有七年没见.(3)让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弄清词作大意,初步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其中的语气和语调该如何处理。

(4)请一同学把这首词读一下,注意语速、语气、语调等问题。

(5)思考:本词以什么为线索?它在上、下阕各起到什么作用?(让学生相互讨论再回答)

明确:

本词通篇咏月,明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和红线,它以“明月”开端,以“婵娟”收尾。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可以说是借明月自喻清高(板书),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可以说是用圆月来衬托别离、升华为美好的祝愿(板书)

(6)再次通读全词,感悟作者情感变化。

2.小组互动,质疑解难,突出重点难点。

师导:

这首词是古往今来最为著名的中秋词,就词的内容来说,有一定难度。下面请同学们以四人一小组,围绕合作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并记录在小组合作单上。(让学生相互之间先讨论再回答)

(1)《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像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迈,笔墨酣畅淋漓。“把酒”“归去”“弄清影”几个词语同样有一种挥洒自如的气派。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自比神仙,一个“欲”,一个“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宫殿,但终因害怕那儿的寒舍,一进一退,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在吸引着他,使他处于矛盾之中。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①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真令词人陶醉。这句写出了他对着自己的影子,说明当时没有别人,表达他当时孤独心情,“何似在人间”,词人觉得在人间乘着皎洁的月光翩翩起舞的情景,哪像在人间,但较独处琼楼玉宇又更富有意兴和情趣。有了这样人生境界的感受,也就摆脱了这一人生的矛盾了。

②因为当时作者被贬官了,所以认为这里“何似在人间”,还有对现今的生活的满足,安于现状。

师导:你们觉得文中还有哪些好词好句值得我们去品味、欣赏呢?

(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确:词人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地发问:明月不应有什么感情缺憾,使它在人间离别相思之时,又亮又圆,使人更加愁情难遣,真是有“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明确:这是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明确:这句话表达对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

总结:好。大家刚才很积极地参与到了我们的课堂讨论中,我想通过讨论,大家一定对这首词有了更深的理解。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夜思念弟弟而作,把兄弟之情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下面我们一起来再读一遍。(生齐读)

三、能力迁移

1、师导:同学们,我们读前人的古诗词文,一方面是为了增加我们的文化积淀,感悟前人在古诗词文中的意韵,感受古人的遣词造句;另一方面,我们背诵积累的目的在于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我们所积累的古诗文,增加文章的语言色彩,并为自己文章的中心所服务。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语段,请同学们根据语境,填入《水调歌头》中的词句,并思考概括这样的词句可用于怎样的语境中。(学生读读议议,开始练习)

语段一:

李意民还是那样,极度的表现欲,史见他将袖子捋得老高,端起啤酒瓶:

“哥们,来,干了它,虽说我们已经五六年没见了,但我仍时常怀念当年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与浪漫。” 说完他咕咚咕咚三口并作二口地将一杯啤酒喝了下去。……

(摘自李晓羊《友情》)

语段二:

我将去送姚华,三年来日夜相伴的感情,一年将被她带到美国去,虽然三年前我已经知道终会有这么一天的,但觉得不会来得这么快,走进候机亭,才真切地感受到分别在即,也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眼泪最终还是背叛了我自己。……

语段三:

今天是农历十六,“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湛蓝的天空中“皎皎空中孤月轮”。白天发生的事仍然历历在目,一个人躺在床上,只要闭上眼睛,眼前就会展现她那苍老蹒跚的身影,月光从东窗移向了前窗,复而又移向西窗,此时此刻,我才感受到了苏轼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那份辗转反侧……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明确:

语段一中应填“把酒问青天”,因为语境中提示豪情与浪漫,所以这句最合适,我认为这句可用于表现极有豪情与气概性格的人物身上。明确:

语段二中填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这里姚华将与我分别,我认为这句话还可用于人物失意时、分别时自我安慰。

明确:

语段三中填入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因为这里的我显然为白天的事辗转反侧睡不着,说明我内心有矛盾、有斗争,所以填上这句。

2、师导:

好,大家都完成的相当好。下面我们请同学自己创设情境,用上这首词里的词句,其它的当然也可以,要求引用要恰当,符合人物的情感或当时的情境,并准备作简短的交流。<让学生经过思考,纷纷下笔>

①学生交流

②时间允许的话,提供参考情境:

a:又是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没错,特别是对那些海外游子们,能够回来与家人团聚,回到生他们养他们的故乡,或许是一种奢求,也是一种幸福,而每一个中秋节,她都独自一个人过,望着那皎洁的圆月,她脸上总会浮现出几丝伤感,她想家了,想亲人了,想朋友了,她真恨不得立马回去,但她知道,她只有学业有成时,她才有勇气回国,因为她要报效祖国,因此,每年中秋她依然埋头苦恼,但是五年了,她有五年没与亲人见面了,她终于按奈不住自己的情感,对着那轮明月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我想故乡,想爸妈,想朋友,明月啊,请肥我五年来的思念带给我的祖国,带给我的亲人和朋友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她此时此刻的感叹。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轼发自内心的感慨。我却想把这句话送给去年跟“非典”作斗争的医务人员,他们的行为使我为之一振,他们多么高尚啊!他们是我们永远的守护神,让我们为他们祝福、祈祷,感谢他们击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c: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与我最好的朋友已分开了三年,然而,今天,我惊奇得收到了他的回信,我欣喜若狂,把它当作世间无价之宝,我小心翼翼地把信打开,然而让我出乎意料的是信里只有王勃的一句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夜里,凉风徐徐,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早已熟睡,只有一轮皎洁的月光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哦,十五的月亮快来临,一刹那,一个念头如流星般从我的脑子里闪过,我提起笔,在回信上也写了苏轼的一句诗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窗外仍然万籁寂静……。

d:倚在窗前,望着此时的圆月,皎洁使它在黑色的夜空中显得格外美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事古难全”,是啊,人生就是如此,不管你怎样努力,它也是难以两全的。人生中的悲欢离合,月的阴睛圆缺,都是一首永恒的乐曲,散发着它的独特的魅力。悲,是对心灵的磨练;欢,是在无聊与紧张中得到的慰藉;离,是让我们懂如何去珍惜;合,是让我们感受团聚时的激励动万分。不管怎样,它们都是我们不可缺少的。虽然说,我们没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情与浪漫,但我们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愿。

f:我终于尝到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滋味。“干脆出去走走吧”我想。“月是故乡明”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错。月亮就像穿上了一件丝织的衣服。让人看上去朦朦胧胧的,而此时的我却无心欣喜这美景。脑子里时常想起与好友离别的情景。“当我怀着无比痛苦的心情送你去机场时,而你却回过一个洒脱的微笑说:“记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时,好不容易抑制的泪水也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落下来”。我回过神来,望着那圆月,轻声吟诵起来:“人生中的悲欢离合,月的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我还是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对着黑色的天空大喊:“朋——友,我祝你一切都好。”

四、上课小结:

人文素养的提升和文化内涵的积淀关键在于平时不断积累,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关注有生命力的和自己喜欢的古诗文加以积累,同时学以致用,培养自己运用自身已积累古诗词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创设情境,设计一道化用词里的词句的高考语用题,要求引用要恰当,符合人物的情感或当时的情境(不超过100字)

板书设计:

(课题)水调歌头 上阕

间 月下饮酒

琼楼玉宇

起舞弄清影

【恐】高处不胜寒

【暗示】被贬不改清高之志

下阕

人间

辗转反侧、思念亲人

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郁闷

惆怅

释怀

超脱

5.《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篇五

1、了解作家作品和词牌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

3、体会词人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悟。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学过一些诗词,但由于所学内容学生没有阅历,不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由于农村学生语文基础差,朗读水平差,因此教学时要加强朗读训练。

3重点难点

体会词人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悟。

4教学过程

4.1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动听的歌曲,歌词就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板书:水调歌头

活动2【导入】二 、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和词牌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词人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悟。

活动3【讲授】三、走近作家作品,了解背景

1、水调歌头 是词 牌 名。

2、苏 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 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 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因直谏得罪王安石,遂被贬黄州,曾写下《记承天寺夜游》。41岁时又被贬山东,中秋夜写下《水调歌头》,怀念七年未见的弟弟。

3、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即丙辰年)中秋节夜晚。当时,苏轼正被贬为密州太守(今山东诸城县),政治上很不得意。 他的弟弟苏辙(子由)也因与变法派意见不合,远在山东济南,此时兄弟二人已有六七年没有相见了,心情抑郁不欢。此时,苏轼开怀畅饮直到天明,禁不住思绪万千,乘着酒兴,写下了这篇千古名篇。

活动4【活动】四、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和语调

1、掌握下列词语:

宫阙 què (宫殿) 绮户 qǐ(雕花的窗户)

琼楼玉宇qióng(美玉砌成的楼宇) 不胜shēng(经受不住) 婵娟(月亮)

6.《水调歌头游泳》教学设计 篇六

1.掌握《水调歌头·游泳》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理解句意,概括此词的中心。

3.理解本词中的想象,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4.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词。

教学过程

1.检查上节作业 。

①背诵《沁园春·长沙》。

②朗读《水调歌头·游泳》,正音。

2.导入

①此词写于1956年,时值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顺利发展之时,武汉长江大桥正加紧施工,全面开发长江的规划正在制定,作者看到大好的发展形势兴致很高,心情欢快,短短几天三次畅游长江。试与1927年所作《菩萨蛮·黄鹤楼》相较,“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一个“锁”字,写出心情的沉重。此词亦写同一地点,却是“极目楚天舒”,一个“舒”字,写出心情开朗。这正是知人论世才能懂词。

②此词联想巧妙,想象丰富,但都与题目“游泳”相关涉。因此要求同学们读诗词时一定要注意题目。游泳离不开水,这首词中所描写的游泳地点是长江,所写的景物,所联想到的典故神话自然都应与江水有关。

3.分析词句理解内容。

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写作者的行踪。

提问:为什么不说“才留长沙步,又到武昌行”?为什么不说“才饮长沙酒,又食武昌豆”?(诗要用形象思维,不宜直说。诗又要有合乎逻辑的思路,题目是游泳,就要与“水”有关,因此“长沙水”“武昌鱼”均入诗中)

讲解:作者当年视察大江南北,兴致很高,行迹匆匆,这由“才……又……”可知。这种乐观开朗的心境是全词之主调。

②“万里长江横渡……今日得宽余”正面描绘作者畅游长江时的感受。

提问:作者游于长江时的感受如何?从哪些词语表现出来?(心胸开阔、豪迈自信)

讲解:作者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在开阔的江面上游泳,十分欢快,十分惬意。一个“楚天舒”,的“舒”,从侧面写出心中之舒畅开朗;“得宽余”,则从正面写出心中的舒展与自在。长江风大浪急,但却“胜似闲庭信步”,多么从容,多么豪迈!从中透露了建国伊始,祖国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

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巧用典故以抒写诗人之志。

提问:孔子的语录流传后世很多,为什么作者偏偏想到这句话呢?(题目既是“游泳”,必须与“水”相关才可入诗。孔子面对江水一去不复返而生感叹,正好与眼下滔滔而去的长江之水相贴近)

讲解:作者联想到孔子面对河水而发浩叹是十分自然的,这中间的媒介物即是“水”。但作者的用意却又有新的内容。孔子在发感概,时间一去不返,作者在这里进一步表明,正因为时间宝贵,所以应该抓紧大好时机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是无可奈何的叹息,而是只争朝夕的激励。同时,这个典故亦为过渡到了阕做了准备。

④“风樯动……天堑变通途。”写出长江大桥的建设,气势宏伟,速度惊人。

讲解:这是写正在建设中的长江大桥图景,“动”“静”“起”“飞”“变”一连串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不但写出游于长江之所见,而且展现了祖国建设的巨大变化与建设的迅速。这正是建国伊始,整个经济建设大好形势的缩影。

⑤“更立西江石壁……当惊世界殊”展望长江开发建设的美好前景,充满自豪之情。

提问:词中说要进一步开发改造长江之水,那是怎样的一个规划?有什么特点?(大坝十分坚固——石壁,将上游的水蓄积起来——截断巫山云雨,水库的位置很高——高峡出平湖)

讲解:这是写设想中的全面建设开发长江资源的蓝图。开发长江,利用水利资源是几代人的梦想,只有江山回到人民的手中,这一梦想才有可能实现。作者对词语颇有推敲,使之富有诗味儿,不说大坝而说“石壁”;不说上游流水,而说:“巫山云雨”;不说高山水库,而说“高峡出平湖”。用语典雅合体,更富有艺术之美感。这里又有一个神话联想——巫山神女的故事,那是因为巫山在长江上游,由武汉沿长江上溯,自然可达巫山,既到得巫山,便自然想到神女峰及其名称来历。因此,词的最后一句便巧借神女之传说,设想神女如果活到今天,也该会惊叹于世间的巨大变化。可以说是自然贴切,意味深长。这首词无疑抒发的是改造自然的宏大愿望和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赞美。

4.丰富而自然的联想与想象。

① 提问:诗歌的生命在于联想和想象,没有联想和想象就没有诗了。请你从学过的诗歌中举一例,说明是怎样进行联想和想象的。(李白把两鬓斑白比喻成“秋霜”;陈毅把为革命牺牲做鬼雄,想象成“此去泉台招旧部”。

② 讲解:想象要自然合理,要有依据,而不是胡思乱想。如《天上的街市》,由远远的街灯和天上的星星的相似为依据,便张开想象的翅膀:既然天上星星像街灯,那必然也有街市;既然有街市,必有珍奇的物品;既然有物品出售,那必然也会有顾客光临;那顾客当中就会有牛郎织女,他们在天街上闲游;那颗一闪滑划去的流星,那就是他们提着的灯笼……这样由近及远,由人间到天上,由现实到神话,依次联想,轨迹清晰,自然合理。由此看来,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中的两处联想,也不是随意而为的,而是作者根据中心的需要,从“游泳”的题目出发,切合了作者的诗情。因此,无论是成语典故,还是神话传说,都自然而贴切。

3 课上练习:阅读下面这首题为《相思》的诗,谈一谈它是怎样展开联想的?其联想的依据是什么?

相 思

高雨秀

打开电视机,

台湾——雨,

台湾——雨。

几乎天天如此,

雨多得出奇。

说奇也不奇,

人类四分之一的

相思泪,

倾泻在那里。

7.八年级《水调歌头》赏析教学设计 篇七

八年级《水调歌头》赏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大声激情的朗读《水调歌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重点:大声激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苏轼的情感。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所谓激情就是在读书时大声、清晰的去朗读课本,并在激情朗读之后能够写出一点自己的感悟。在早读的时候我们的活动也是缤纷多样的。对于还没有学过的课文我们会选择拿起书本集体大声的朗读,这时的要求是最大声、最清晰。对于学过的我们会选择小组PK的方法,大家更会想要征服对方,所以是更加的大声的读出我们特有的激情。

一、小组《水调歌头》PK。

最大声、最激情、最清晰的朗读出本词。能够读准每一个字音。

二、小组自由朗读《水调歌头》。

小组的语文课代表组织各组的组员自由朗读,一定要注意本次的节奏、停顿。在读准节奏和停顿后加入情感区感受作者的情感。最后加入小组的展示将本课的情感升华到最高潮。为后面的读后感打好基础。

三、简单的写出读后感。

在有感情的激情朗读之后写下一点点感受为课堂做好铺垫。

《水调歌头》朗读赏析教学反思

本节课总体来说是较为成功的,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的调动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生精神饱满,朗读激情。

2、在小组自由朗读时每组的课代表都能够积极的组织组员朗读课文。

3、在小组展示时,各小组都能包涵情感的朗诵。并能将情感升华,写出简单的感受。

当然这节课也略有遗憾比如:

1、学生略显紧张,没能表现出平时展示时的最高水平。

2、时间还是有些略显仓促。

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篇八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在困境中仍然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主,在理解、感情朗读的过程中,逐步理解作者的情感。

2.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自读感悟,合作交流完成感情朗读与背诵,及对诗词的理解与感悟。

(三)、知识与技能

1.抓住重点字词理解本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2.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有感情的背诵本首词。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2.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

3.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过程:

一、听曲思考,谈话导入。

1.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

说说这首歌描述的是那个节日中,人们的思想感情。

在歌曲中你清楚了什么?

2.教师小结: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被列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古人过中秋喜欢吟诗赋文来抒发自己当时的感受,为我们后人留下许多优美诗篇。

2.设置疑问,引发思考:你读过哪些描写中秋,或者写月亮的诗词吗?

学生回忆,吟诵学过的诗词句

3.导入新课:宋代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曾写过一首借月抒怀的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4.质疑:读词题:你想了解些什么? 学生质疑。

二、知诗人,了解写作背景。

1、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苏轼及本首词的写作背景;

2、教师多媒体出示,介绍苏轼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此词之时,他宦途失意贬官,心情抑郁。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二、感情读,初体会。

1、师范读,学生听读感知:在老师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

2、学生自主表达感悟

3、强调重点字的读法 ,字词卡片出示

4、学生自由朗诵一遍. 注意字词的准确读音,划分朗读节奏。

5、多媒体出示朗读节奏,教师范读,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情感。配乐《春江湖月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 /是/何年。我/欲/乘风 /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品读、赏析内容。

1.借助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2.小组汇报学习所得,多媒体出示以下重点词句意思:

把酒、琼楼玉宇、归去、不胜、起舞弄清影、何似、琦户、无眠、何事长向别时圆。

3.同桌交流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4.男生配乐感情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感情朗读下阙。

四、品读感悟,自主交流

1.自主感悟:在这首诗中,你最喜欢那一句?它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多媒体出示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但原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人月无常,自古如此。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这样,惟望各自珍重,希望从共赏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释却离怨。

2.讨论作者思想感情变化是怎样的?从诗中你体会到词人有什么特点?

引导理解作者苦闷-矛盾-豁达-祝愿的思想感情变化体会作者在困境中仍然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五、初步理解诗中想象与联想

(1)词的上下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上、下阕的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2)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3)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联想与想象的区别

联想,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比如由“秋风”想到“落叶”,因为“秋风”和“落叶”相伴出现,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这就是“相关联想”和“因果联想”。 想像是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比如,再比如,当你听到一首优美的乐曲,你会想到美丽的草原、蓝蓝的天空。这时你头脑中的形象,就是你想象的结果。 联想,比较实在;想象,比较虚幻。

课文中的联想与想象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宫阙 ——>琼楼玉宇

(4)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词 ,体会意境。

六、积累诵读,增强底蕴。

1.背诵本首词;

2.将这首词的内容讲给自己的父母;

9.水调歌头特色教学设计 篇九

鞍山市第六十八中学 张冬华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词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教学重点: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和作者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过程:(课前欣赏《水调歌头》放歌曲)

(一)导语:同学们,有一句歌词唱得好叫“明月千里寄相思。”它好在几乎道出了所有与明月有关的作品的主题,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对明月有着深厚的情感,借月抒怀的佳作不胜枚举,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篇优秀的代表作《水调歌头》。

(二)读懂词要讲究方法:首先要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性格。其次要疏通文意,最后要了解词的思想境界。下面我们听著名歌手邓丽君为我们介绍本词的相关背景。

(三)邓丽君介绍写作背景

写本词时他遭遇了生活和事业的双重打击,事业上他被贬到密州做太守,家庭方面他失去了自己的妻子,与弟弟多年未见。正值中秋佳节万家团圆之际,形单影只的苏轼被思亲之痛折磨的彻夜难眠,于是他借酒浇愁,喝醉以后写下这首词。表达思亲之情和对全天下离人的祝福。苏轼就是这样无论承受着怎样的痛苦,都能心系他人,可见不朽的作品与伟大的人格密不可分。现在我们就来听他的这首词的朗诵录音。

(四)朗诵听范读并跟读。

1、听著名演员焦晃朗读录音。学生小声跟读。

2、疏通词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疏通词义,根据大屏幕的提示)并找学生代表发言。

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们。绮户:雕花的窗户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圆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讲解词中相关的深刻含义。

教师:作者遭受事业和家庭的双重打击,你能说说词中哪些句子表达对弟弟的思念?哪些与仕途有关?

学生:词的上片与仕途有关,下片表达对弟弟的思念

教师:苏轼为什么要去月宫?是真正的月宫吗?从哪句话中感受到月宫就是朝廷?

学生:月宫和朝廷都很相似,他们都很华丽,高高在上,给人感觉相似。学生:月宫就是朝廷的体现:“天上宫阙”、“乘风归去”、“琼楼玉宇”、“高处”。

教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从“寒”字你想到苏轼的哪些遭遇?

学生:心情矛盾:想回朝廷施展才华又恐惧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这让他心寒。当小官轻闲自在,但又忧郁碌碌无为。

政治理想:辅君济世。

教师: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作者为什么无眠?

学生:思亲之情令他无眠。教师:作者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

学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大彻大悟

排解遗憾

教师小结:于山重水复之时柳暗花明,一个全新的内心世界诞生了,内心无比强大的苏轼战胜了生活的苦难,目光穿透世俗,迎来大彻大悟后的平静,道出全天下离人的心声。

请同学们说说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

教师:整首词的基调是低沉郁闷的还是乐观开朗的? 学生:是由开始郁闷,后来才变得乐观开朗。

(五)品味本词的思想境界:

学生配乐读译文,过渡语:通过动情地朗诵我们再次重温了苏轼当年由痛苦到豁达到祝福的心路历程,苏轼的伟大的,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内心的强大,内心强大的人是不可战胜的,所以无论命运给他怎样的不公他都能宠辱不惊,去留随意。中国的历史少了一个投机钻营的政治家,多了一个灵魂高贵的文学家。他的伟大品格也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法国的《世界报》曾评苏轼为“影响东西方的十二为英雄之一”苏轼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出示大屏幕:苏轼的不平凡的一生:

学生齐读:你像我们一样刻苦读书——“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但“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你也买了房子——却“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你也娶了妻子,可是而立之年——又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你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你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你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有人这样总结你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苏东坡,你的一生比之常人,有太多太多不幸,可是你却能以你博大的胸怀一一化解,为后世留下一个光辉的形象

(六)结束语: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相信今天的学习以后,你自己拯救自己的成份会逐渐多起来的。因为人生很难一帆风顺,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我们要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从头再来,努力去争取成功!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

鞍山市第六十八中学 张冬华

本节课我的教学思路为:欣赏歌曲——引出词作者苏轼及其背景介绍——导入新课《水调歌头》——理解词牌————朗读课文——自主探究、疏通文意——挖掘深层含义——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收到思想教育。学生发言介绍作者、朗读、理解词义等方面都表现比较好。但在小组展示环节,学生的表现不够大胆,课堂比较沉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得到的启示是:

一、教师备课必须充分。教师备课不仅要熟悉新课标的要求,更要钻研教材,多翻阅资料。因为,教师所备的内容不完全是为了让学生明白,重要的是教师对教材内容要吃透、吃准,这样,教师自己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轻松应对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

二、多给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发现、解决教材或资料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因为现在的资料,包括教材和教参,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就不难发现,问题相当多。教师鼓励学生用怀疑的精神去阅读资料,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

10.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篇十

一、诗词解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1706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41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

二、学习目标

1.反复朗育,轻松背诵。

2.品读鉴赏,体会感情。

3.掌握方法,学以致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学习过很多赞美月,描写月的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文豪苏轼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吧,去领略他的中秋情怀。

(二)诵读诗词

1.自由诵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情味

2.指名学生读:遥问天上宫阙何事长向别时圆低绮户千里共婵娟

3.评价

(三)品读词句,走近苏轼

1.月夜饮酒

①从这首词中,你看到了一轮怎样的月亮?

②你从哪里知道是中秋月呢?—小序

③你从小序中还发现了什么?说一说小序起着什么作用呢?

2.赏月思亲

既然是“怀子由”,那么你从词中的哪里感受到了作者“怀子由”又不得见的情感呢?

3.问月抒怀

作者在这首词里是不是仅仅只是在“怀子由”呢?

在皎洁的明月下,作者除了“怀子由”外还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请同学们联系词的上片,朗读课文把你觉得能看出作者情感的词或句子做上记号,小组讨论,你在这个词或这个句子中发现了什么?齐读上片。

4.月亮代表我的心

①其实苏轼是一个特别会让自己解脱出来的人,或者是特别旷达的人,他不会让这种伤感的情绪一直郁积在心,在这首词中又有所表现吗?

②为什么这首词能有流芳百世的魅力呢?

(四)拓展延伸

1.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苏轼,以内心独白式背诵朗读。

2.现在登月不是幻想,今天的你对月亮有何愿望?

如果你能到月球居住,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五)课后练习

11.《水调歌头》教学反思 篇十一

古代诗歌教学一直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活的素材,中国几千年来名篇佳作浩如星河,更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家名篇。这些诗词不但有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学习他们就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培养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追求。《水调歌头》就是这些作品中的佼佼者,她是描写中秋的一朵奇葩,通过学习她,可以让学生重新感受我国传统节日的魅力,这节课,应该是描写传统节日的荟萃,可以培养他们学习我国古典文化的兴趣。

在课下,我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利用上网、查工具书等形式,收集资料,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在日后的诗词阅读和鉴赏中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 因为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要做”和“要我做”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被调动起来后,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如语言美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境美有苏轼在月圆之日,表达思念之情等。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特别是诗歌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引导学生是一门艺术。有时需要引经据典,有时需要真情流露,有时又需要引而不发。给学生多点拨少废话;多直观少抽象;多启发少替代。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标新立异,允许对诗词内容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情感的基点。因为“诗无达诂”只要学生阐述有理,就应该适时地鼓励、表扬,以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另外, 合理、灵活、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材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变平面为立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带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轻松、有兴趣的学习,应该是我们老师追求的目标 。

12.《水调歌头》教学设计——冯国臣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主旨。

3、情感目标: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讲授、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 学 过 程 :

一、导语设计

李白有一首《静夜思》,大家可能都背得出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生齐背)这是一首思乡诗。

现代还有一些歌也是表达思念之情,让我们先听一首歌(师播放幻灯片)明确:这是王菲演唱的歌曲,名字叫《但愿人长久》,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一句,歌词也与本课的内容有关。(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宋词

词,是一种配合乐曲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婉约词派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等。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其词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恢宏,这是相对于柳永的婉约派来说的,他的词少了一份缠绵绯恻,多了一份豪迈与豁达。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师生朗读,理清行文思路。

(1)简介作者

师:苏轼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请哪位同学先来介绍一下苏轼?

明确:

①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

②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③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④学过他的文章,如《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等。

(2)介绍写作背景:

要求学生齐读词的小序,并阅读注解。教师适当补充,让学生明确本词是一篇中秋思念亲人而生发感想的文章(板书:思念亲人)。虽然他的文学造诣很高,但是他的仕途坎坷,政治上很失意。曾多次贬官,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他在贬官时所作,而且当时他与他弟弟已有七年没见.(3)让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弄清词作大意,初步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其中的语气和语调该如何处理。

(4)请一同学把这首词读一下,注意语速、语气、语调等问题。

(5)下面请同学们听我来读一下(教师配乐范读),思考:本词以什么为线索?它在上、下阕各起到什么作用?(让学生相互讨论再回答)

明确:

本词通篇咏月,明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和红线,它以“明月”开端,以“婵娟”收尾。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可以说是借明月自喻清高(板书),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可以说是用圆月来衬托别离、升华为美好的祝愿(板书)

(3)学生齐读全文(配以音乐)

2.小组互动,质疑解难,突出重点难点。

师导:

这首词是古往今来最为著名的中秋词,就词的内容来说,有一定难度。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作者的词的风格、写作背景,就这首词的大致意思讨论一下,讨论中的疑问等会在大组交流中提出来,并且在讨论过程中,告诉同组的人,你最喜欢哪句词句,为什么?好,下面请以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

同学们可能会有这些问题:

(1)《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让学生相互之间先讨论再回答)

明确: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像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迈,笔墨酣畅淋漓。“把酒”“归去”“弄清影”几个词语同样有一种挥洒自如的气派。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自比神仙,一个“欲”,一个“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宫殿,但终因害怕那儿的寒舍,一进一退,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在吸引着他,使他处于矛盾之中。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①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真令词人陶醉。这句写出了他对着自己的影子,说明当时没有别人,表达他当时孤独心情,“何似在人间”,词人觉得在人间乘着皎洁的月光翩翩起舞的情景,哪像在人间,但较独处琼楼玉宇又更富有意兴和情趣。有了这样人生境界的感受,也就摆脱了这一人生的矛盾了。

②因为当时作者被贬官了,所以认为这里“何似在人间”,还有对现今的生活的满足,安于现状。

师导:你们觉得文中还有哪些好词好句值得我们去品味、欣赏呢?

(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确:词人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地发问:明月不应有什么感情缺憾,使它在人间离别相思之时,又亮又圆,使人更加愁情难遣,真是有“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明确:这是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明确:这句话表达对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

总结:好。大家刚才很积极地参与到了我们的课堂讨论中,我想通过讨论,大家一定对这首词有了更深的理解。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夜思念弟弟而作,把兄弟之情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下面我们一起来再读一遍。(生齐读)

三、能力迁移

1、师导:同学们,我们读前人的古诗词文,一方面是为了增加我们的文化积淀,感悟前人在古诗词文中的意韵,感受古人的遣词造句;另一方面,我们背诵积累的目的在于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我们所积累的古诗文,增加文章的语言色彩,并为自己文章的中心所服务。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语段,请同学们根据语境,填入《水调歌头》中的词句,并思考概括这样的词句可用于怎样的语境中。(学生读读议议,开始练习)

语段一:

李意民还是那样,极度的表现欲,史见他将袖子捋得老高,端起啤酒瓶:

“哥们,来,干了它,虽说我们已经五六年没见了,但我仍时常怀念当年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与浪漫。” 说完他咕咚咕咚三口并作二口地将一杯啤酒喝了下去。„„

(摘自李晓羊《友情》)

语段二:

我将去送姚华,三年来日夜相伴的感情,一年将被她带到美国去,虽然三年前我已经知道终会有这么一天的,但觉得不会来得这么快,走进候机亭,才真切地感受到分别在即,也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眼泪最终还是背叛了我自己。„„

语段三:

今天是农历十六,“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湛蓝的天空中“皎皎空中孤月轮”。白天发生的事仍然历历在目,一个人躺在床上,只要闭上眼睛,眼前就会展现她那苍老蹒跚的身影,月光从东窗移向了前窗,复而又移向西窗,此时此刻,我才感受到了苏轼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那份辗转反侧„„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明确:

语段一中应填“把酒问青天”,因为语境中提示豪情与浪漫,所以这句最合适,我认为这句可用于表现极有豪情与气概性格的人物身上。

明确:

语段二中填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这里姚华将与我分别,我认为这句话还可用于人物失意时、分别时自我安慰。

明确:

语段三中填入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因为这里的我显然为白天的事辗转反侧睡不着,说明我内心有矛盾、有斗争,所以填上这句。

2、师导:

好,大家都完成的相当好。下面我们请同学自己创设情境,用上这首词里的词句,其它的当然也可以,要求引用要恰当,符合人物的情感或当时的情境,并准备作简短的交流。<让学生经过思考,纷纷下笔>

①学生交流

②时间允许的话,提供参考情境:

a:又是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没错,特别是对那些海外游子们,能够回来与家人团聚,回到生他们养他们的故乡,或许是一种奢求,也是一种幸福,而每一个中秋节,她都独自一个人过,望着那皎洁的圆月,她脸上总会浮现出几丝伤感,她想家了,想亲人了,想朋友了,她真恨不得立马回去,但她知道,她只有学业有成时,她才有勇气回国,因为她要报效祖国,因此,每年中秋她依然埋头苦恼,但是五年了,她有五年没与亲人见面了,她终于按奈不住自己的情感,对着那轮明月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我想故乡,想爸妈,想朋友,明月啊,请肥我五年来的思念带给我的祖国,带给我的亲人和朋友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她此时此刻的感叹。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轼发自内心的感慨。我却想把这句话送给去年跟“非典”作斗争的医务人员,他们的行为使我为之一振,他们多么高尚啊!他们是我们永远的守护神,让我们为他们祝福、祈祷,感谢他们击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c: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与我最好的朋友已分开了三年,然而,今天,我惊奇得收到了他的回信,我欣喜若狂,把它当作世间无价之宝,我小心翼翼地把信打开,然而让我出乎意料的是信里只有王勃的一句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夜里,凉风徐徐,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早已熟睡,只有一轮皎洁的月光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哦,十五的月亮快来临,一刹那,一个念头如流星般从我的脑子里闪过,我提起笔,在回信上也写了苏轼的一句诗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窗外仍然万籁寂静„„。

d:倚在窗前,望着此时的圆月,皎洁使它在黑色的夜空中显得格外美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事古难全”,是啊,人生就是如此,不管你怎样努力,它也是难以两全的。人生中的悲欢离合,月的阴睛圆缺,都是一首永恒的乐曲,散发着它的独特的魅力。悲,是对心灵的磨练;欢,是在无聊与紧张中得到的慰藉;离,是让我们懂如何去珍惜;合,是让我们感受团聚时的激励动万分。不管怎样,它们都是我们不可缺少的。虽然说,我们没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情与浪漫,但我们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愿。

f:我终于尝到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滋味。“干脆出去走走吧”我想。“月是故乡明”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错。月亮就像穿上了一件丝织的衣服。让人看上去朦朦胧胧的,而此时的我却无心欣喜这美景。脑子里时常想起与好友离别的情景。“当我怀着无比痛苦的心情送你去机场时,而你却回过一个洒脱的微笑说:“记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时,好不容易抑制的泪水也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落下来”。我回过神来,望着那圆月,轻声吟诵起来:“人生中的悲欢离合,月的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我还是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对着黑色的天空大喊:“朋——友,我祝你一切都好。”

四、上课小结:

人文素养的提升和文化内涵的积淀关键在于平时不断积累,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关注有生命力的和自己喜欢的古诗文加以积累,同时学以致用,培养自己运用自身已积累古诗词的能力。

让我们再一次倾听王菲的《但愿人长久》,领略关于本课的几幅画面,来结束今天的课吧!让我们再一次用掌声感谢各位领导、老师的光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并写一篇赏析文章

2.收集有关月亮的诗句,背诵这首词。

板书设计:

琼楼玉宇

起舞弄清影

高处不胜寒

人间

人间

郁闷

惆怅

释怀

超脱

上一篇:我儿子结婚邀请函下一篇:护士应聘个人简历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