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2024-10-16

建筑设计论文参考文献(精选11篇)

1.建筑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篇一

李玲玲老师的推荐书目:

景观——《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 俞孔坚 李迪华《体育建筑外环境设计研究》 赵青扬

《体育中心广场设计研究》 尹慧英

体育馆——《体育馆建筑论文集》 1980.9

《体育馆比赛厅灵活空间设计研究》 刘宏伟《复合型体育设施设计研究》 胡斌

《大型体育场馆动态适应性设计研究》 罗鹏《体育建筑自然采光问题研究》 李玲玲

《大空间公共建筑发展研究》 李玲玲

《基于价值工程理论的体育馆天然光环境设计研究》

《大跨体育建筑有效地域文本研究》 连旭

结构——《大跨建筑结构构思与结构选型》 梅季魁

《现代建筑的结构构思与设计技巧》 布正伟《空间网络结构》 约翰·奇尔顿

《结构体系与建筑造型》海诺·恩格尔

《建筑创作与结构形态》 姚亚雄

《体育场馆建筑创作与建筑技术》 陆诗亮

《建筑形态发展与建构的结构逻辑》 卫大可刘滢

2.建筑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篇二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成为链与链的竞争。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8995亿元, 比上年增长9.5%。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5575亿元, 增长16.7%,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363亿元, 增长20.1%。有关建筑行业的企业的不断增多, 以及来自国外建筑企业的竞争压力, 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 对于提高整个建筑业的效率、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有长远的影响。

1 概念模式方面

刘志强, 张方明 (2012) 在对以EPC (设计-采购-施工) 总承包商为核心, 与工程设计分包商等供应商有关的主体进行战略合作的应链体系, 以此构建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建筑供应链风险评价模型[1]。

温璠, 刘娟娟 (2012) 讨论EPC (设计-采购-建造总承包) 模式特点, 在SCOR9.0的基础上, 提供一个独有的框架, 构建EPC下的建筑企业供应链运作模型, 链接建筑企业供应链各个流程, 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考察供应链, 并重点研究项目运营的风险控制体系[2]。

2 管理优化方面

曾昱伻 (2011) 采用基于改进的设计结构矩阵 (DSM) 的设计阶段信息流对其流程模型进行优化, 并针对优化以后的流程采用Matlab进行计算机仿真, 得出参数结果。对于参数结果, 采用基于动态合作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对其结果进行评价并与优化之前充分对比。最后分析了影响结果的关键变量, 提出了战略性对策以提高建筑业供应链施工过程中的效率[3]。

Sreejith Balasubramanian (2012) 提出了一种分层的可持续性框架, 用于评估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阿联酋) 建设部门采用绿色供应链管理 (GSCM) 障碍。通过大量的文献回顾和专家访谈分析共有32障碍, 形成了12个标准。在未来可以定量的方法, 如结构方程模型 (SEM) , 可用于测试的有效性开发的ISM模型和数值测量协会之间壁垒的实力。

Malik M.A.Khalfan等人 (2012) , 为了了解供应链资本在长期管理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 并通过大量的文献回顾等, 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供应链, 以促进供应链资本的创新和创造, 而供应链资本对于维持在建筑行业的竞争地位越来越重要。

Yang Lin等人 (2011) , 通过采用代理技术和关于建筑供应链作为一个典型的多智能体制度。该框架通过互联网多代理系统集成了专业代理商 (承办代理, 设计师剂, 代理供应商, 业主代理人) 和服务代理 (协调代理程序, 监控代理, 名称服务器代理) , 形成原型系统———一个有效的平台来模拟的协调过程中建筑供应链, 以减少跨组织的持续时间决策, 增强快速反应能力, 以满足需求。

Ammar Al-Bazia等人 (2012) , 由于预制组件 (预制混泥土) 在建筑和重型民用工程项目的使用增加, 研究了模拟的遗传算法在建筑供应链管理, 引进了创新管理和调度系统, 采用多层遗传算法 (GAS) , 改善非现场预制生产, 在开发中使用船员分配“SIM_Crew”系统, 以满足需求, 提高可靠性、效率, 降低成本。一个进程映射方法用于预制混凝土业务流程建模, 提供所需的模拟框架和输入, 可以有效地分配劳动密集型工人的流程, 减少了吞吐量和过程的等待时间, 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Hans-Martin Lo¨nngren (2010) , 为了解决建筑行业内供应链管理存在明显的浪费和低效率, 建立集成的涉及流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科学观测, 管理覆盖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战略联盟, 制定聚合战略, 并实施战略, 及其成功因素。通过观察研讨会和会议、半结构化面试和访谈关键文件、IT基础设施和网络档案等方法来收集数据, 调查结果表明, 操作流程的集中式通信、贯穿整个价值创造链高效的IT支持和伙伴之间的信任是建筑行业内的战略联盟成功的关键因素。

3 安全、合作、信息方面

Zhiqiang LIU等人 (2010) , 将粗糙集与神经网络结合, 提出一种人工智能方法用以评价建筑供应链的合作伙伴。其利用粗糙集属性简约的能力, 从大量的核心知识中获得原始数据, 大大提高研究的效率, 以及神经网络能够充分逼近任意复杂的非线性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容错性关系。通过粗糙集, 神经网络的输入减少, 从而缩短培训时间和增强的评价精度。同时, 能提高神经网络的算法, 克服局部极小的缺陷。

陈召彬 (2011) 通过分析建设项目特点确定了供应商选择指标体系, 同时针对建设项目供应商选择问题的复杂性, 提出了基于物元和AHP相结合的选择决策模型, 并通过实例验证了通过专家对各个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评级, 物元模型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 能够定量地选出适合建设项目的供应商[4]。

张涑贤, 王瑾 (2012) 从供应链的角度, 通过对建筑企业发展环境的分析, 提出与分包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对建筑总承包商及供应链的重要性, 从分包商报价能力、交付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控制管理能力、企业经验与信誉、合作沟通能力、供应链密切度等7个方面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并将这些指标分为硬性指标和柔性指标, 提出了基于TOPSIS和模糊多目标决策的两阶段谈判模型, 来确定满意的合作伙伴[5]。

Lance W.Saunders等人 (2012) , 将衡量安全态度和分析不同人员之间的差异的安全气候调查工具, 用于测量建筑供应链整个生命周期中不同人员安全状态, 以确保公司和人员之间更好地协调发展, 便于改进整个建筑供应链的安全文化。

Helen Lingard等人 (2012) , 研究了建筑供应链中监事安全响应对组织安全气候和事故发生率的影响, 其通过对三个澳大利亚组织的多级安全气候进行调查, 发现主要有六个不同的安全气候因素对组织的安全响应方面 (OSR) 、监事的安全反应 (SSR) 、同事的安全反应 (CSR) 的影响。

Russell C.Walters等人 (2013) , 分析了由于造假对全球建筑供应链的影响, 认为应该在全球层面加以解决, 充分认识到假冒无法在每个国家得到同样的解决, 文化差异导致的道德实质性的变化, 差值道德标准会直接影响对假冒的态度, 更好地了解文化观的差异, 才能采取更有效的措施, 以减轻问题, 许多美国和加拿大的公司都通过对中国的制造商和供应商广泛的教育和培训, 并在其整个供应链进行难以想象的监督和调查, 从而在中国采购优质的材料及制品。

4 供应链、绩效方面

李民, 高俊 (2012) 则认为我国特殊的以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下的指挥部为主体的指挥部模式, 在中国特定的政治环境中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 拥有宏观管理职能如政策优惠、建设协调、行政干涉和巨大的实力、信用, 这些能力和优点为整合工程组织关系带来极大的效率[6]。

许俊青, 陆惠民 (2011) 从BIM和建筑供应链研究现状出发, 提出了将BIM应用于建筑供应链信息管理的设想, 分析了基于BIM的建筑供应链信息流模型在信息共享方面所具有的优势[7]。

刘跃武, 席洪林等人 (2011) 针对建筑供应链框架结构及其内部企业契约关系网络, 构建了建筑供应链交易成本模型, 从交易成本角度研究了构建及运作建筑供应链的基本条件, 通过进一步研究项目管理承包模式下的建筑供应链网络结构, 定量分析了项目管理承包商进入建筑供应链后交易成本的变化情况, 得出了项目管理承包商承担建筑供应链构建及运作任务的前提条件[8]。

沈韵, 周金菊 (2012) 在已有建筑供应链绩效指标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了建筑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并通过目标分解从中提取了九个关键绩效指标, 以提高建筑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实用性[9]。

5 小结

关于建筑供应链, 无论是对该理论的基础性研究, 还是结合新概念、新方法的研究都已经相对成熟, 希望通过本文的总结能为建筑供应链研究提供较为全面的架构分析。未来, 可以通过更多的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 将已研究的方法运用到建筑行业中, 验证结论的真实性, 同时也可以通过更多的定量分析, 来证实其有效性。

摘要:供应链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 对建筑业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提升满意度有显著作用。本文主要通过整理大量的文献, 从理论方面对有关建筑供应链各个方面的研究做出总结, 以便对目前的研究状况有较好的了解, 为未来新的研究方向做铺垫。

关键词:建筑供应链,概念模式,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志强, 张方明.建筑供应链风险评价研究[J].物流科技, 2012 (1) .

[2]温璠, 刘娟娟.建筑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构建及风险管理—基于EPC模式[J].经营与管理, 2012 (2) :117-119.

[3]曾昱伻.基于改进DSM理论的建筑业供应链中施工过程的绩效评价[J].公共管理求索, 2011 (1) :98-105.

[4]陈召彬.供应链管理下建设项目供应商选择的物元—AHP决策方法[J].安徽建筑, 2011 (6) :214-215.

[5]张涑贤, 王瑾.基于TOPSIS和模糊决策的建筑供应链分包商的选择研究[J].学术论坛, 2012 (5) :253-256.

[6]李民, 高俊.工程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 2012 (5) :28-37.

[7]许俊青, 陆惠民.基于BIM的供应链信息流模型的应用研究[N].工程管理学报, 2011 (2) :138-142.

[8]刘跃武, 席洪林, 翟晓飞, 尚美婷.基于交易成本的建筑供应链构建及运作研究[N].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1 (5) :842-850.

3.产品情感化设计研究文献综述 篇三

关键词:产品设计 情感化设计 感性工学 情感测量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074-02

引言

随着设计和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种类日益繁多,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买方市场,情感化设计已经成为现在的研究热点。在理论上,情感化相关理论的发展整合了生理学、人因学、心理学、工程学、管理学、设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在实践中,情感测量的方法与技术也在交叉学科背景下得以发展和完善。本文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并借鉴国内外文献,对多学科影响下的情感化设计研究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对情感测量的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与技术进行梳理分析,找寻现有相关研究可改进的地方,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1 情感化设计概念及产生背景

1.1 情感化设计概念

情感化设计在日本和韩国一般被称为“感性工学”,欧洲学术界基本接受感性工学的提法,美国学者称为情感化设计,我国工程学术界一般也接受日本感性工学的相关概念,称之为“感性意象或感知意象”,也有的学者称之为“感性设计”,而我国部分艺术设计学院的学者则与美国学者保持一致,称为“情感化设计”。

情感化设计不以情感设计为基本目的,而是研究人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反应和心理体验并总结规律,应用于设计之中,它首先要满足用户对功能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表达设计师的情感。

1.2 情感化设计的产生背景

情感化设计研究建立的标志性事件是1 999年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召开了第一届设计与情感国际大会,并在会上成立了“国际设计与情感学会”。之后有许多起初并不涉及设计问题的研究成果推进了情感化设计研究的发展,例如“体验经济”、“体验营销”、“情感计算”等概念的提出。直到2004年,诺曼的《情感化设计》问世,标志着情感化设计研究彻底从幕后走向台前。

2 多学科背景下的情感化设计

情感化设计在发展过程中,整合了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为了更好地理解情感化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部分,将各学科基础之上的情感化设计理论做简要概述,如表2.1所示:

在情感化设计领域,人因学在传统人因学基础上探讨设计对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认知心理学通过研究人对情绪信息的认知加工方式来探索情绪的产生;工程学用理性的方式来衡量感性的问题;管理学关注产品竞争力,研究设计在顾客满意度方面的作用;设计学用各种情感化理论指导设计实践;社会学探讨了社会环境对人的情绪产生的影响。从上表所整理的基于多学科背景下的情感化设计研究可以得知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方式使得情感化设计的内容得以多角度的阐释,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会是基于交叉学科背景下进行相关研究。

3 情感化设计研究热点

情感化设计的主要研究包括消费者情感因素的测量、分析、建模,情感因素到产品设计参数的转换等,情感化设计研究相关的文献繁多,所用理论和方法也很多,但纵览情感化设计相关文献,发现能形成理论体系的、目前公认的仅有日本的感性工学理论和美国诺曼教授提出的三层次理论。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主要对理论方面的感性工学理论、三层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情感测量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总结和分析。

3.1 感性工学理论

日本学者长町三生等人基于工程学的研究方法,创立了研究用户感性问题的“感性工学”,它是一种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来探讨‘人’的感性与“物”的设计特性间关系的理论及方法。利用感性工学,可将人们模糊不明的感性需求及意象转化为细部设计的形态要素。

3.2 情感化设计三层次理论

诺曼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提出了“情感化设计层次模型”,将用户的认知处理分为三个层次: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本能层是指产品给人带来的感官刺激,反应快,可迅速作出判断;行为层设计侧重产品的使用,操作过程中带来的乐趣与效率;反思层设计强调产品的意义,在用户内心产生更深度的情感。

3.3 情感测量的方法与技术

从设计师角度来说,因用户一般通过语言、表情、行为等方式来表达情感,并且情感表达本身具有个性化、动态性和易变性,对于用户情感需求的量化带来了很大困难。设计师为了更好地结合理论指导后期设计实践,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来测量用户的情感因素。目前一般通过心理学和生理学两种手段测量。从传统与现代、主观与客观两个维度对情感测量方法进行整理及分析如表3.1所示:

从上表的测量方法及分析可知,研究的关注点从以往的定性到现在的定性定量结合,体现出了多学科交叉背景下的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但是,情感测量仍面临诸多挑战。现代心理胜利测量技术仍存在上表中分析的问题。

4 情感化设计主要研究领域

当前,对于情感化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领域。

1)造型与情感

产品的物理造型设计属于本能层次的设计,快速传递给人相关信息,其在产品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尹欢,高晨晖(2011)以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及设计的三层次理论为基础,提出加强人性化考虑思路来指导家居用品情感化设计。

2)功能与情感

功能是指产品具有的某种特定功效和性能,属于行为层次的设计。诺曼《设计心理学》中强调了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时产生很多沮丧、挫折等消极情绪都是因为不恰当的设计造成的。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则讨论了行为层次的设计,作为功能与情感的研究案例。例如赵鹏睿(2010)从产品功能设计趋向多元化、趋向单一简洁、产品功能设计要预测和挖掘消费者潜在的和精神文化需求三方面分析了产品功能设计的未来趋势。

3)文化与情感

文化则代表着反思层面的设计,该层面是增强用户满意度与忠诚度的重要部分。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选择标准,产品设计也要结合特定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传统,才能很好的与消费者产生共鸣。例如张路得,李志春(2011)提出在产品设计中运用设计要素来表达文化的方法。使用者通过产品的文化符号等引起自身对相关经验或情感的联想和共鸣,从而感知产品中的文化意象。

5 存在问题及研究趋势总结

虽然情感化设计的相关研究已经历经几十年的时间,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

4.桥梁有关毕业设计参考文献 篇四

[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5]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00)[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6]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7]姚玲森.桥梁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

[8]邵旭东.桥梁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9]公路桥涵设计手册(墩台与基础)[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10]王慧东.桥梁敦台与基础工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11]张树仁,郑绍圭,鲍卫刚.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设计原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12]李国平.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13]凌治平,易经武.基础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14]郑益民,赵永平.桥梁工程CAD[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15]范立础.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

[16]闫志刚.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桥梁结构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17]肖汝诚.桥梁结构分析及程序系统[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18]黄绳武.桥梁施工及组织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19]江祖铭,王崇礼.公路桥涵设计手册—墩台与基础[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20]易建国.桥梁计算实例集—混凝土简支梁(板)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

[21]毛瑞祥,程翔云.公路桥涵设计手册—基本资料[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

5.建筑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篇五

[2]赵其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进度及质量管理研究运用[J].现代物业(新建设),2014,13(5):23-25.

【扩展阅读】

建筑学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日益增多。现代的建筑在高度上越来越高,而地基深度却越来越深,对地下水的处理要求也比以往传统建筑的要求高出许多。众所周知,一旦地下水位高于地基深度时,极易出现建筑工程基坑坍塌、沉降的现象,最为严重的是,可能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项目建设人员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地下水处理的重要性并制定出有效的处理方式。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基坑施工中的地下水处理方法进行了深度的分析。

关键词: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基坑施工;地下水处理措施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追求更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和质量成为追求。现阶段,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设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日益重要。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中经常遇到深基坑的情况,而深基坑常常会带来地下水渗漏的情况。所以,基坑地下水的处理采取的方法和施工技术至关重要,它决定着基坑的施工安全和整个工程建设的工期和工程质量,必须给予重视。

1基坑施工中的地下水的来源和危害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建筑工程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的地下水主要有2个来源:第一、地下水渗透。工程设计人员根据地质勘察资料进行设计,并为了让基础有足够的承载力,设计时一般采取开挖更深度的基坑来提高其承载力,而基坑的深度和地下水的水量和渗漏速度通常成正比例关系,地下水的渗漏量事渗漏速度与安全性密切相关,如果降水不及时或措施不妥当,通常造成基坑涌水、涌泥、涌沙渗漏,甚至引起基坑崩塌。第二、积累水量。基坑施工过程中,上层地表的渗水或雨水会不断的积累到基坑,积少成多,如果排水不及时,积水会浸泡基坑,使土体变软,严重的会导致基坑塌陷。

2基坑施工中对地下水的处理方法

在基坑施工过程中针对地下水的问题,人工降水法应用最广泛。在基坑开挖之前,用真空(轻型)井点、喷射井点或管井深入含水层内,用不断抽水的方法使地下水位下降至坑底以下;同时,使土体产生固结,以方便土方开挖。以下分别介绍降水法中的轻型井点、管井井点、深井井点降水方法。2.1降水法(1)真空(轻型)井点降水法。此法是在基坑的四周或一边埋设井点管深入到含水层内,井点管的上端安装输送弯管和集水管,最后水管与真空泵和离心水泵连接,启动抽水设备后,地下水通过一系列环节最后从排水管排出,使地下水降至基坑底下。这种方法特点是:机具简单、使用灵活、拆装方便、降水效果好、可防止流沙现象发生、提高基坑边坡稳定、费用较低等。适用于渗透系数为0.1—20.0m/d的土以及土层中含有大量的细砂和粉砂的土或明沟排水易引起流沙、坍方等情况使用。(2)喷射井点降水法。此法是在井点内部装设特制的喷射器,用高压水泵或空气压缩机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将地下水经井点外管与内管之间的间隙抽出地下水并排走。本法设备较简单、排水深度可达6—20米,基坑土方开挖量少,施工快,费用低等。适用于渗透系数为0.1—20.0m/d的填土、粉土、黏性土、砂土中使用。(3)管井井点降水法。此法的降水设备由滤水井管、吸水管和抽水机械等组成,用吸水机通过吸水管将水吸出排走。此法使用设备较为简单,排水量大,降水较深,水泵设在地面,易于维护。此法适用于渗透水量大,地下水丰富的土层、砂层或用明沟排水法易导致土粒大量流失,引起边坡塌方及真空井点降水法难以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使用。但管井属于重力排水范畴,吸程高度受到一定限制,要求渗透系数较大(1.0—200.0m/d)。2.2截水法此法是针对基坑外的地下水而采取的措施。通常通过截水帷幕来切断基坑外的地下水流入基坑内部。截水帷幕通常用注浆、旋喷法、深层搅拌水泥土桩挡土墙等施工方法在基坑四周构建一层截水帷幕,截水帷幕的厚度和长度要根据基坑壁的土质、渗水量、基坑的深度和基坑等级等因素决定,有时需要辅助施工防护桩或防护墙,让截水帷幕具有足够的支撑力。截水帷幕的渗透系数宜小于1.0×10—6cm/s。截水帷幕分为落底式竖向截水帷幕和悬挂式竖向截水帷幕。当采用前一种方法时,应插入不透水层。当地下含水层渗透性较强、厚度较大时,可采用悬挂式竖向截水与坑内井点降水相结合或采用悬挂式竖向截水与水平封底相结合的方案。2.3明沟排水法此法最简单,适用于浅基坑施工中地下水位较浅的情况,特点是解决较小的渗水和雨水累积基坑中的排水方法。使用此种方法排水时,注意排水沟要挖在基坑的外围,沿着基坑四周挖排水沟,并根据现场的情况设置排水沟的宽度和深度。使用这种方法在排水过程中,往往操作人员粗心大意,没有及时排水,或者没有注意将排出的水及时排走而发生回灌现象,导致基坑内的水越排越多的情况,造成基坑的浸泡,严重时引起基坑边坡土体塌方。所以,在排降水的工作中要认真、细致,要注意观察排水情况和基坑土体浸泡、沉降、滑移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3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基坑施工的地下水处理注意事项

在反复实践和研究总结的基础上,针对基坑排降水施工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选择科学合理的排降水技术方案。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排降水方法。具体来说,根据三种情况来制定排降水的施工方案。a.基坑地质情况及周边环境、支护结构的选型;b.在软土地区开挖深度浅时,可边开挖边用排水沟和集水井进行集水明排;当基坑深度超过3米,一般就要用井点降水。当因降水而危及周边环境安全时,宜采用截水或回灌方法;c.当基坑底为隔水层且层底作用有承压水时,应进行坑底突涌验算。必要时可采取水平封底隔渗或钻孔减压措施,保证坑底土层稳定;避免突涌的发生。②要持续进行排降水。从基础开挖一直到基坑土回填完成都要进行排降水,而且在排降水过程中各个井点要做到持续运转,各个井点要平衡的进行降水,保证地下水位的平衡。同时,要落实专门的施工技术人员对排降水进行跟踪观察,发现井点降水深度不平衡,排出的水回流,基坑边坡土体滑坡、塌陷,开裂,支护体系开裂、位移等情况时应该及时解决,或者向施工技术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报告,由技术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会同设计人员一起制定解决方案。③要注意监控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地下水。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发现新的地方发生地下水渗透时,不能擅自采取排降水的工作,而应该向技术负责人报告,通过专业人员勘察后制定合适的地下水处理方案,选择降水方法并制定降水设计方案,然后实施合理、有效的降水措施,这样才能保证降水速度符合地下水渗漏的需要,才能保证基坑的安全施工。同时,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应该注意到施工现场进行观察和复核降水情况和降水措施的情况,及时地对基坑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保证基坑降水工作的安全、有效的进行,为项目的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长期积累的经验,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地下水一直处于不平衡、浑浊的状态,施工人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实施施工应急预案,使用合适有效的滤网和砂滤料来处理。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不断向前推进,我国的工业与民用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庞大的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最关心的建筑问题。然而,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由于经常涉及深基坑的情况,基坑排降水自然日显重要。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重视地下水的排降水的施工技术,采取合适的排降水方法,以使工程施工安全,质量得到保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让建筑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莲花.基坑降水引起的沉降变形时空规律及降水控制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学院,2001.

[2]李琳.工程降水对深基坑施工及周围环境影响的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3]刘涛.基于数据挖掘的基坑工程安全评价与变形预测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6.英语教学设计研究新进展文献综述 篇六

R.M.加涅将教学设计界定为系统化 (systematic) 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 任何组织机构, 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设计系统中。因此可以看出, 教学设计不是单纯指教学活动的安排, 它是一个系统的概念, 包括分析、设计、设计评价全过程。

教学设计技术本身具有自成一体的理论体系:首先,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过程, 有系统方法理论;其次, 分析教学内容及设计教学活动过程有相应的理论作为指导, 包括一定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最后, 随着科学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影响而产生的丰富的教学手段技术也是教学设计理论的补充。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 教学技术理论甚至反过来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的学与教的过程, 如现在国内外风靡的翻转课堂 (Flipped class) 、慕课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 , 信息技术使教学从电化走向信息化。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可以由下图1所示, 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共为三大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起于20世纪20年代左右, 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起, 行为主义强调行为的环境决定性。认知心理学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它是反对行为主义的, 把思维归结为问题解决。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兴起的建构主义则基于情境、基于社会文化背景。与建构主义有关的研究是近年来我国外语界最热的话题之一, 几乎涉及外语教学的方方面面, 其中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最多, 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 (中国知网中“多媒体”为关键词的英语教学设计论文与论文总数的比例达, 约14%) 。

英语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也是源于三大学习理论的, 图2为英语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构成学, 其中语言学习理论在西方研究比较多的是二语习得理论, M.S.Troike在《二语习得导论》分别从语言学、认知心理、社会环境三大角度来解释二语习得过程。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英语教学设计研究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 从最初相对简单的语法—翻译教学, 发展到一个整合心理、认知、社会、文化和管理的多维研究领域, 20世纪90年代左右逐渐成熟的二语习得理论使得英语作为二语 (second language) 和外语 (foreign language) 的教学设计有了更具体的理论依据。其应用和理论的发展已经成为一场国际化的行动, 遍及各种级别学校的课堂学习以及专业教育。本文尝试从英语教学设计的三大主线来粗略总结最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

1. 体现差异化, 因材施教———认知心理学为主线。

国内:主要是在班级设计、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不少尝试, 如小班教学、作业分层、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英语项目化教学等。其中基于多元智能的英语项目化教学研究从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思想出发, 探讨了这一认知心理学理论在项目教学法中的现实化。研究认为不能单凭某种标准测试的分数或几门书而考试的成绩衡量学生, 而应重点培养并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初步创造的能力。在我国外语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形势下, 多元智能理论和项目教学法相结合的模式会为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一个良好思路, 从而推动我国英语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国外: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认知心理学, 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皮亚杰在1970年发表了《发生认识论原理》, 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 维果斯基强调学习者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 维果斯基提出的社会文化理论中的符号中介、最近发展说、内化学说都在二语习得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主要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二语教学设计作为主要方向, 如David Numan在《The Learner—Centred Curriculum》一书中阐述了如何以学习者为中心, 分析学习者的需要、兴趣等一系列方法技术。国外许多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尝试用多种辅助方法从母语对外语的正迁移作用来编排教学程序和内容, 促进学生高效地习得英语这门外语, 如TOMAK·N·Ercan在土耳其两所小学英语教学中将英语和土耳其语有意义地混合在一起, 类似我国香港等地, 一句话中中英文夹杂, 结果表明土耳其的小学用这种方法取得了成功, 特别在人称代词和be动词的学习上。

2. 关注情境, 基于问题解决———建构主义为主线。

国内:中国知网以“英语教学设计”为标题的学位和期刊论文, 关键词含“任务学习”、“情境”、“互动”、“交际法教学”等与建构主义相关的词语的论文数量占 (约26%) 。

“基于任务”的教学设计研究是这类研究的主力, 因为其更具实践性, 许多一线英语教师倾向于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英语教学期刊中任务型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数量占13% (不完全统计) 。“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交际法教学”更是今年来流行于中国英语教学界的话题,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张伊娜曾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做过一个调查, 了解交际法在中学的使用情况以及教师对交际法的了解程度, 结果发现82%的老师认为交际法是目前最先进的教学法, 超过半数的老师自认为是在使用交际法。国外:“系统功能语言学”自诞生之日起迄今已有四十多年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80年代中期趋于成熟, 其标志是韩礼德《功能语法导论》的出版。在基本理论趋于稳定和完整的前提下, 近二十年发展迅猛, 在世界语言学发展潮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英语教学设计方面则表现为主流的教学设计方法———交际法教学, 如John Munby的《交际法教学大纲设计》, 交际法强调语言是通过交际获得的, 同时也强调向学习者提供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的重要性。近年来, 在国外建构主义理论的运用非常盛行, 特别是将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理论结合, 掀起又一潮改革大浪, 全面刷新人们的师生观、教室观 (教室不再拘泥于学校, 处处是教室, 只要有网络) 。在下文的第三点将具体介绍最新动向。

3. 网络技术用于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应用带来新活力。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 教学领域也发生了巨大发展, 突出表现在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 国内外的教学设计研究近年来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教学技术运用及研究。2013年国际英语教学会议的主题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用于英语教学游戏设计”。2014年在阿拉伯国家召开的第四次国际英语教学会议则将语料库作为E学习的内容, 网络应用于英语语料库的研究。近来风靡教学界的“翻转课堂”, 重新转换课堂内外时间的安排。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课后完成自主学, 教师则采用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并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 共同研究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 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为了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自身经验建构知识体系。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而“魔灯” (MOODLE) 则更进一步, 它是依据社会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而设计的课程管理系统软件平台, 在教学活动中, 师生相互协作, 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共同建构知识。翻转课堂又催生了“慕课” (MOOC) , 即大规模在线课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最初是国外大学开始尝试制作由知名教授讲课的视频开放课程, 以后发展迅猛, 以至于现在由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 (MIT) 成立的EDX所提供的免费开放课程, 已经吸引了大约6000名大陆学生。我国也积极致力于抓住国内教学阵地, 清华近期将开发30门新一代在线课程。2013年7月,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签约“MOOC”平台Coursera。

三、未来研究趋势

随着我国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教育学理论研究重心的不断下移,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特别是一线教学工作者着手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改革研究。近年来, 我国英语教学设计的研究热点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1) 在宏观层面上, 探索课程领域的理论发展走向;同时对学科教学设计统整评价、校本课程教学设计、教师教学能力对教学的影响等课题进行探究。 (2) 微观层面上, 基于新课标, 从目标倒推教学内容的设计改革;细分英语学科部门如普通和专门英语等。 (3) 对国际经验的反思与借鉴, 探讨前沿课程理论与课题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 英语教学课堂将会变得更加高效、更加丰富, 借助现代技术的帮助, 积极参与并赶超国际上关于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发展, 在实践领域进行实证研究。

美国芬瑟曾写过一本著作《学校是一段旅程》, 其实, 教学也是一段旅程。教学设计则是布局:我们如何带领学生在获得知识 (经验) 的旅途中比较顺利高效地领略“大自然的魅力”, 需要完善制定出行目标、路线、时机、方式等。在教学之旅, 不同的教学设计可能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教学“风情”, 不同的教学设计理念就可能让学生领略不同的教学“风景”。在学习之旅, 教师和学生都是风景的领略者, 导游者可以是教师, 也可以是环境自身, 而学习者对意义进行个人或社会合作建构以及解决问题, 其内容纵向涉及问题解决的不同过程, 横向涉及不同的问题解决类型, 将二者融于一体, 并在一个框架之中整合出现了一个个成功的典型案例, 为理论与实践搭建桥梁。日本学者以“未来的英语教师———一名充满革新、基于网络多媒介环境的研究型英语教学者” (My English teacher-An envo-lutionar, web-based, multi-Agent environment for Academic English teaching.) 为题, 勾画出当今时代英语教学的新变化以及对英语教师的挑战。未来英语教学设计研究也将着手于这种新变化下的重新整合。

摘要:21世纪以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育领域中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飞速发展, 教学设计技术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国内外对教学设计研究多方面、多层次, 本文尝试从近十年来国内外教育学者以及教学一线人员的研究结果出发, 按三大主线索分析英语学科教学设计研究的分野, 并指出英语教学设计研究将以二语习得理论为核心走向教学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趋势。

7.建筑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篇七

【摘 要】微课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内容涵盖定义、理论基础、开发、建设和应用等多方面。文章从微课设计与制作的角度,通过整合相关文献,梳理微课设计与制作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包括微课的分类和微课设计与制作的流程,即选题—设计—制作—评价优化—整理反思五步,论述研究的局限,提出发展策略。

【关键词】微课 设计 制作 文献述评

一、引言

随着可汗学院、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微课”应运而生,其碎片化、网络化的特点,有助于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和教育资源共享,逐渐成为教育技术领域和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微课的概念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于2008年提出[1]。国内微课的概念最早于2010年,由广东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提出。检索文献可知,国内的微课研究从2011年起步,2013年开始有明显增加。进入2014、2015年,呈井喷式增长,2016年至今延续这一势头,可见其研究之热。研究内容则从最初的内涵、特点、基本理论,转向微课的开发、设计、建设与应用。而微课的主体内容是微视频,以及利用微视频进行网络学习的交互活动[2]。微视频的设计与制作是微课开发、设计和应用过程的核心环节,关系到微课的质量。全国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教师问卷调查显示,34%的教师表示因没有掌握微课的设计方法,在制作过程中遇到问题。说明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技术对部分教师来说仍是一个门槛。本文从微课的设计与制作角度入手,梳理其研究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发现存在局限、提出解决策略,以期为该方向研究有所贡献,使微课制作者有所借鉴和启发。

二、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笔者从中国知网搜索名为“微课”,且包含“设计”或“制作”的期刊,共668篇:2013年10篇,2014年116篇,2015年355篇,2016年186篇。由此可见,微课制作的文献研究始于2013年,2014、2015年研究成果激增,与微课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进程同步。对文献整理分析后发现,该方向研究的文献主要分为四类:1.与某领域或学科结合的微课设计与制作研究;2.浅谈与初探微课的设计与制作;3.以某知识点或某课为例的微课设计与制作;4.基于某硬件或软件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探究。

2013年,研究聚焦国外可汗学院和TEDEd,全国首届高校微课程比赛,探究其作为新兴教学形式的教学应用价值,设计制作方法和模式(梁乐明;刘名卓,2013)。结合各领域如医学,或高职高校教育(杨明,2014),或某学科较多为英语(冒晓飞,2015)的微课设计制作研究在每年研究中均占重要比重。此类文献的特点是:结合学科特点探讨微课意义;关注设计和制作的环节与细节(寻尚同;吴铁飞,2013);但部分文献实际阐述时会脱离学科特点。浅谈微课设计制作的研究在2014年成果较多,阐述角度更宏观,但难免笼统。此类研究中有的研究具完整性和系统性(孟祥增,2014),有的则缺乏条理和整体性,还有的是从设计和制作两方面列举注意要点(相方莉,2014;严慧深,2015)。以某知识点或教学课为例的文献(屠艳,2014;陆光明,2015),在2015年学科结合研究一并成为研究热点,真正从选题,分析设计,制作,后期编辑各环节展现了微课的制作过程。知识点的深度剖析,详细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节和课件脚本设计,精细的录制编排,使这类文献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而且更多学者(熊旺平;杨辉,2015)尝试以系统课程为对象的微课模式研究。除此之外,少数文献从制作技术角度出发,如张坤列举了三种微课的制作方法:幻灯片讲解法、屏幕录制法、设备摄像法,仔细分析了三种方法的优缺点,详细介绍了每种方法的操作步骤和所需使用的软件[3]。完善的流程和详尽易懂的操作说明,对微课制作者来说更为实用。常用的屏幕录制法中,Camtasia Studio因其强大的录屏和视频编辑功能,降低了技术要求和对设备的要求,成为微课制作的首选工具。研究者如王大慧(2014),郭永刚(2015),顾笑(2016)等都对其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和操作方法,做了专业而详尽的介绍。

2016年以来四类研究的比重有所减少,研究内容更多元化,关注微课设计的理念,原则与策略(林雯;陈彩霞;李巍),应用(杨晓燕;周山),和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毛烨;芦天华);或分析针对具体环节设计和制作的技巧(吴勋;王聪慧;冯笑炎);或反思当下微课设计和制作在认识和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郑小军;冯冰清;奕丽梅),研究总体呈现出微观倾向和开发应用聚焦的趋势。

三、研究内容

笔者详阅40余篇文献后,发现微课设计与制作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微课的分类,微课的设计与制作。鉴于研究者们视角的多样性,笔者通过分析、判断、总结,对其做了重新整合。

(一)分类

多数研究者如孟祥增、林雪涛、沈莉等,从制作方式角度划分微课。而范福生、陈展虹、张建民等研究者,選择了教学方式的角度。综合可将微课分为两类:第一,按制作方式划分,分为教学录像类、录屏类、幻灯片类、多媒体类和视频剪辑类;第二,按教学方式分为讲授类、讨论类、启发类、问答类、演示类、实验类、表演类、练习类、探究学习类、合作学习类和自主学习类。

(二)设计与制作流程

参考经典的课程开发ADDIE模式,即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模式,笔者将重构后的微课设计与制作系统流程拟为以下五步。

1.选题

选题主要选取课程知识体系中的核心概念、重难点、某教学环节等。教师在教学观察中发现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是重要选题。选题首要考察和分析授课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学生为本。其次,确保内容主题突出,指向明确,有吸引力。最后,考虑选题是否适用微课,能否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设计

微课设计是微课制作最重要的前提,要重视微课的教学设计,即选题、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4]。设计的原则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教学目标为重心,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某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按自己的学习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5]。

梁乐明在对国内外36门微课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微课的设计模式[6]。在该模式中,首先做前端分析,分析学习者特征、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再依据布卢姆学习目标分类理论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选择教学策略,以此确定适当的微课类型。设计微课视频的案例、情景、教学过程。最后,收集网络教学支持材料,制定评价与反馈机制。教学设计的同时,还有脚本设计。脚本像电影的剧本,包含片头、引入课题、主要过程、总结梳理、片尾等五大部分。分镜头脚本对应具体的教学内容,课件内容,解说词,互动环节等,时间精确划分。根据脚本搜集素材,编辑和制作课件时,注意设置问题情境,增添趣味多样的呈现形式,发挥启发性和直观性优势。如果是参赛微课,设计则须以具体参赛要求和评价标准为依据。

3.制作

(1)前期准备

安装Camtasia Studio、Screencast、白板工具SmoothDraw、几何画板等软件。根据不同制作方式选择录制场地,调整灯光与摄像机位置,调试手写板,麦克风,移动光标。PowerPoint课件与分镜头脚本备用。

(2)中期录制

教学录像时,授课人要注意讲课节奏,聲音和仪态。录像者得把握每个镜头,紧跟授课的进展和表现形式切换镜头,运用画面的变换增加吸引力,及时捕捉精彩的师生互动。录屏或使用幻灯片时,按脚本设计授课,保证课件演示和讲解同步进行,语言简洁流畅,情绪富有感染力。

(3)后期编辑

使用Camtasia Studio、Adobe Premiere、EDIUS和Windows Movie Maker等软件剪辑,为其增添制作者信息、标题、片头、字幕、标注、背景、动画特效、互动插件和片尾。除只可播放的单播式,交互式微课能使学习者在学习中及时反馈。在Camtasia Studio通过More-Quzzing插入测试题,以MP4-Flash/HTMLS Player格式生成,选择用SCORM或E-mail接收检测结果,教师就能在学习者填写测试后收到检测结果的邮件[7]。剪辑美化后按要求格式导出文件,有MP4,WMV,AVI等,MP4和FLV格式多适用于移动设备,便于移动学习。

4.评价优化

发布应用前,通过教师互评和学生试用的方式,初调微视频。微课评价可从教育性、技术性和应用效果三方面考虑[8]。针对修改部分,重新录制,再用Camtasia Studio的分割和置换功能,将该部分视频与原始视频的对应部分置换即可。待微课上传发布,应用课堂,及时关注学生的使用评价和学习反馈,对改进和优化微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整理反思

整理微课的教学设计教案,脚本设计,课件和多媒体辅助素材,学生测试和反馈,教师反思的材料等。在微课的设计、制作、应用过程中反思,增进认识和理解,积累经验,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微课设计和制作水平。

四、研究局限与发展策略

(一)局限

针对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和系统可操作性微课课例研究方面比较缺乏。微教案“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习惯设计课堂教学的教师对微教案设计认识不足。目前的课例研究提供了详细的脚本设计,但构成不完整,参考和应用价值不高,脱离学科和课例的微课探究结论大同小异。现阶段以参赛为主的微课制作,由于各类微课大赛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等原因,教师在选择内容时知识点偏向零散化的特征较明显[9]。以零散化知识点为内容制作的微课,作为教学资源无法整合,利用率低。另外,部分授课者常忽视自身学科的特点,盲目采用微课,既耗费了时间精力,又没能使微课发挥应有的作用。

再观现有的微课作品,其制作技术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未熟练掌握制作技术的制作者,其作品会存在画质、音频等技术方面的缺陷。相反,有些制作者在编辑美化方面精心雕琢,丢弃了微课教案,脚本设计的核心环节,学习者享受了赏心悦目的微课,却没能掌握传达的知识。

(二)发展策略

加强理论研究,从理论角度为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原理原则提供依据,并指导设计制作的实践。探索针对不同类型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模式。让微课走出竞赛,走进校园,走入各行各业。学校教师组建微课开发团队,开展主题研讨,成立设计团队与制作团队并分工协作,实现微课开发的系列化、专题化、课程化,打造一批精品微课,以便师生使用。观摩已开发的系列精品微课,多方考察选题,加深教师对微课设计理论,理念的理解,加强微课设计策略、方法和模式的训练。将微课定位于一种“学习型资源”,通过问题导向、活动设计、互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其思维。微课虽然主要使用微视频,教师仍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和教学情境,采用其他方式,如音频(录音)、PPT、文本等格式的媒体,不一定局限于视频[10]。

提高微课的制作质量,决定了微课的生命力。为解决制作的难题,建议组建技术支持团队,开展技术培训,使教师更好地掌握微课制作的技术与方法,并提供日常的技术咨询。尤其重视微课制作的后期编辑,从学生角度出发,清晰地突出重点,同时提高观赏性。鼓励教师制作微课,实践之初或许困难重重,反复探索尝试,必有提高与收获。

五、结语

微课,作为教育信息化新的教学资源形式,既是正式学习的辅助教学资源,又是非正式学习的自主学习资源,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随着国内外对微课研究与应用的持续关注与探索,会产生越来越多优质的微课作品,功能更强大且操作更简便的辅助工具和软件,日渐完善的网络微课资源共享平台,使微课广泛应用于教学和各领域。而优质微课的产生,离不开精准的选题,精心的设计,精益求精的制作,评价优化与整理反思。对于开发潜力如此之大的微课,究竟该如何设计制作出更多优质微课,开发微课资源还需要相关研究人员、技术人员、教师、网络教育爱好者的共同努力探究。

【参考文献】

[1]Shieh,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55(26):A1-A13.

[2]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4):88-94.

[3]张坤.浅议微课制作步骤与方法[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2):207-209.

[4]韩瑜.浅谈“微课”极其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4(3):444-445.

[5]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2014(4):32-35.

[6]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7]瞿芳,武永平.基于Camtasia Studio的英语写作面批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2):74-80.

[8]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32.

[9]张辩辩.国内近五年微课研究的文献综述[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3):32-33.

8.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参考文献 篇八

[2] 框架结构(结构专业)施工图设计实例[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XX.

[3] 框架结构计算分析与设计实例[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XX.

[4]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XX)(XX版)[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XX.

[5]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XX)[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XX.

[6] 结构可靠度统一标准(gb 50068—XX)[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XX.

[7] 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XX)[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XX.

[8]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XX)[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XX.

[9]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XX)[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XX

[10]《建筑钢结构设计》刘锡良、陈志华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XX.3

[11]《钢结构设计原理》刘锡良、丁阳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XX.6

[12]《钢结构基础》陈绍蕃、顾强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XX

[13]《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李爱群,丁幼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4]《建筑工程毕业设计指南》沈蒲生高等教育出版社

[15]《钢结构设计》王新堂同济大学出版社

9.施工组织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篇九

[2]周峰涛.浅谈项目中的质量控制[J].陕西建筑.2010,2(176):75-77

[3]刘敬.谈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管理的重要因素[J].陕西建筑.2007,6(144):54-56

[4]黎生南,施工项目质量控制探讨[J].建筑经济与管理2007,6.237

[5]王锦.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J].陕西建筑.2010,4(178):62-64

[6]金书明.施工项目质量控制概述[J].中国建材资讯:72-75

[7]焦京军,浅议项目法施工工程成本管理[J].中国论文中心.2011,12

[8]徐来阳,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探索与研究[J].民营科技.2011,12:155

[9]王磊.浅谈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控制[J].正德学院学报.,6(1):62-65.

[10]裴国忠.浅析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山西建筑.2007.19(33):232-234

[11]陈一鸣,工程质量控制的五要素[J].中国建设教育.,9:54-56

[12]秦波,赵振河.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浅析[J].陕西建筑.2008,11(161):76-78

[13]蒋运柱,李真民,浅谈建设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J].安徽建筑.2008,4(161):196-170

[14] K. C. Iyer1 and K. N. Jha2. Critical Factors Affecting Schedule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Indian Construction Projects [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06, 8(132):872~881

10.建筑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篇十

摘 要:CBI在中國已有近二十年的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但CBI的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本科教育阶段,针对“博士生”群体的CBI英语课程指导的研究与探索尚属空白,本文以CBI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基于献阅读与翻译课程的教学实践,以求为博士英语课程的优化进行积极探索。

关键字:博士英语课程,CBI,文献阅读与翻译

【分类号】H059-4

一、引言

博士生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沿用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忽视语言运用、语言技能的培养,导致博士生虽已掌握了相当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但英语实际应用的能力相对较弱。而且针对“博士生”这样优秀学习群体的英语课程教学设计,还没有人进行过类似研究与探索。本文通过对研究生、博士文献阅读课程相关文献的研读,对文献阅读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进行批判性梳理,以CBI教学理念为基础,结合笔者博士英语教学经验,以博士“文献阅读与翻译”为案例,以求对博士英语课程层次低、成效差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造,真正实现将“学习英语”转向“用英语学习”,并希望能够填补这一教学领域的研究空白。

二、文献阅读教学模式综述

从时间的维度来看,文献阅读这一类型课程最早是由上海大学钱伟长校长提出,并于2002年秋季在上海大学开展试点(曹丽莉, 李娜琴, 孙芳芳,2013:220)。对于此课程诸家学者基于研究与实践,贡献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如田也壮,杨洋(2011)从文献解析策略角度,提出了静态解析法与动态解析法。静态解析方法,包括对学术文献内容的解剖式分析和解构式分析;动态解析方法,包括基于写作过程的学术文献解析和基于心路历程的学术文献解析。文秋芳(2012)通过对“文献阅读与评价”课程的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教学效果的观察,对课程的细节中所出现的问题给出了相应对策,并提出了对学生进行分组的想法。曹丽莉等(2013)则提出“文献检索”、“文献阅读”、“课程教授”、“课程论文撰写”四步流程,对该授课流程进行优化。由上文可以看出,诸家学者对文献阅读类型课程的研究目的在于,对学生而言,使其摆脱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提高文献阅读能力与学术能力;对授课教师而言,为其提供科学、可行的教学模式,摆脱“不知如何教”的窘境,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文献阅读与翻译”课程与CBI理论

虽然诸家学者对文献阅读这一类型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是笔者认为,“文献阅读与翻译”这门课是文献阅读这一类型课程的子集,必须自身特点,除了满足文献阅读课程的特点外,还具有跨能力的特点。所谓“跨能力”是指这门课不仅需要培养学生能够研读中外自身领域文献的能力,还需培养翻译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要在这门课程中具有或者通过这门课程培养良好的英语运用能力。但是博士研究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并不乐观,根据王捷和罗家英分别在2005年和2009年针对博士研究生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博士生对自己的英语交际都(很)不满意(郑芳芳,2010)。

因此,笔者认为,针对“文献阅读与翻译”课程的特性,可以引用CBI理论。

CBI教学理念旨在将特定的内容与语言教学目标结合起来,要求以学科知识为轴心,课程内容根据学科知识进行组织。既能满足学生学习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的需求,又可达到提高英语综合使用能力的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自觉的学习者,积极探讨有关学科知识,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促进语言的发展,从"学习英语"转向"用英语学习"。博士研究生本身较高的素养与学术水平,在攻读学位期间,有着明确的学术任务、阅读其相关学术方向文献的需求、发表中英文论文的压力,满足CBI教学理念的适用条件,同时与学生未来职业需求,能力发展倾向和情感需要相一致。

可见,以CBI教学理念为“文献阅读与翻译”课程指导思想不仅具有强大的优越性,也能够针对“文献阅读与翻译”课程的特点与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四、课程设计

如上所述,本课程以CBI为指导,通过选取与学生学科知识有关的话题和主题,培养学生阅读文献与翻译能力,做出如下指导尝试:

1.划分小组。虽有学者做过分组尝试,但分组较为随意。而笔者以学生专业为基础,按照学生学术背景进行分组,如“机械组”、“土木工程组”、“冶金组”,“医学组”使学生处于同一个主题语境下,促成具有同样学术背景的学生进行顺畅的讨论、交流;

2.自由选定翻译内容。笔者采用较为自由的方式,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选择翻译内容和翻译形式,如即将发表的论文摘要,正在研读的文献,已完成文献翻译的进行修改等。这样做既保证了学生所做的内容与自己的专业相符,又让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文献阅读与翻译能力的培养中获得锻炼。

3.互动式授课。在授课环节,笔者除了讲授文献阅读与文献翻译的技巧与方法,更多地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清晰、通俗的语言展示自己文献资源与翻译内容,并不断进行修改。这就从机制上有效地保证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文献阅读的效度;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这种互动分享式做法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跨学科视野

由上述描述可以看出,本课程指导教学每一步均密切结合CBI的“内容依托”之理念,并且与学生学术背景紧密相连。

五、 案例分析

如上所述,CBI课程指导以主题导向课程为主,采用CBI的主题模式,通过选取与学生学科知识有关的话题和主题,旨在提供以英语为媒介的新信息的过程中,结合听、说、读、写、译各项语言技能,展开综合训练,逐步深入。因此对此课程做出如下指导尝试:

本文研究了矿井斜巷运输中的跑车防护系统,对跑车防护进行了设计,采用破坏平衡吸能的原理,达到跑车防护的目的,制止了由于矿车失控造成人员伤亡事故。该系统的特点是减少设备的损失,处理事故时间短、操作简单、远程操作。(欧阳东, 马红翠, 张保丰等a,2012:27)

该生在一开始将源文本翻译为:

This passage research the resistance car in the mine of inclined lane transportation and on the car stop was designed, energy absorption by damage to the principle of balance to get the purpose of mining to stop car, so as to stop the runaway mine car causing casualties due. M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is to reduce the loss of equipment to deal with accidents short, simple operation, remote operation.

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通过小组讨论,互相批改,他将初始翻译做出了如下修改:

The tramcar catching system used for transportation in inclined laneways was studied, and a tramcar catching system was designed. The principle of breaking the balance of running tramcar and energy absorption were applied to the system so as to prevent the tramcar sliding. The system is characterized by short accident disposal duration, simple operation and remote operation.(欧阳东, 马红翠, 张保丰等b,2012:27)

通過对比可以发现,在译文中,该生的翻译有了长足的进步,语法错误(如research应为researches)大量减少,而且译文风格得到了巨大提高,“本文研究了……”一句使用了被动语态,而且在授课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文献阅读与互联网技术积极学习本领域专业词汇,折射到译文二所用词汇语域升高,专业化风格浓厚。而且投稿之后,获得期刊杂志的录用并出版,可见英文摘要得到认可。该学生再把自己的得意翻译作品最后交给任课老师,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该生又对译文二进行了修改:

The tramcar catching system currently used for transportation in inclined areas was studied, and an improved tramcar catching system was designed. The principle of unhinging the usual balance between the movement of the running tramcar and energy absorption was applied to the system so as to prevent the tramcar from sliding. The system is characterized by less loss of the equipment and more efficient accident management, as well as a simple, remote operation.

通过译文三可以看出,该生已有意识对译文二进行润色,如“currently used for transportation in inclined areas”、 “improved”的添加,“the balance of running tramcar and energy absorption”中of替换为between;“减少设备的损失、处理事故时间短”中“减少”、 “时间短”用“less loss”和“more efficient” 替换“short accident disposal duration, simple operation and remote operation”不仅语义更为贴切,而且显得对仗、简洁、整齐,富有修辞美。由此可见在CBI指导下的“文献阅读与翻译”课程指导,是学生能够在深化本学科能力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六、总结

本文将CBI教学理念应用到博士研究生的英语教学中,以“文献阅读与翻译”课程指导为例,通过教学实践,验证了语言学习与学科内容学习有机融合的有效性。实践证明,实施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自觉的学习者,积极探讨有关学科知识,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促进语言的发展。同时本文认为CBI虽然已在大学英语、研究生英语以及英语教材编写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但针对“博士生”这样优秀学习群体的英语课程指导的研究与探索尚未出现,本文亦是对这一教育领域之研究空白进行了填补。

参考文献:

[1]曹丽莉, 李娜琴, 孙芳芳. 研究生培养中指导“指导性文献阅读研讨”课程的研究[J]. 人力资源管理, 2013, (6):220-221

[2]刘连营, 陆吉凤. 国内近20年CBI研究概述[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11):177-178.

[3]欧阳东, 马红翠, 张保丰等. 斜巷运输跑车防护系统自动化研究[J]. 矿山机械, 2012, 40(2):27-29.

[4]田也壮, 杨洋. 博士研究生学术文献范例教学的解析方法[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1, (2).

[5]文秋芳. 提高“文献阅读与评价”课程质量的行动研究[J]. 中国外语教育, 2012, (1).

[6]吴增欣. 基于CBI理念的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研究[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7).

[7]郑芳芳. 博士生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课程改革设想[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3):72-72.

11.建筑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篇十一

1多条件查询模块的特点

(1) 通用性。适 用范围广 、通用性 强。既可 独立运行 ,也可嵌入或移置到其他系统之中, 也能被其他模块 所调用。(2) 科学性。能支持布尔逻辑运算和多种匹配方式 。 (3) 灵活性。对检索式的构建, 可根据用户需求随意组配、扩缩灵活。(4) 准确性。检索结果精准。 (5) 高效性。功能齐全、操作简单高效。(6) 直观性。界面简洁明了。

2功能、步骤及运行环境

2.1模块功能

模块应由信息输入、条件选择、 结果处理3部分组成 。设计步骤:(1) [查询窗口 (界面)] 的布局设计。 (2) 条件选择菜单或输入框设计。包括:[检索项]、 [检索词] 输入框、 [匹配方式]、 [布尔逻辑运算符]、 [年代起止]、 [结果排序] 等。 (3) 按钮设计。如, [查找]、 [退出]。 (4) 检索式的生成与查询结果的保存或输出设计。(5) 后台处理部分。为模块的核心设计部分。

2.2运行环境

本模块适 用于Windows XP、Windows Vista、Windows7、Windows 8等桌面操作系统 ; 开发语言Visual Fox Pro 6.0。建立了qk_k文件夹用于存放相应的程序文件、库文件。

3设计思路及难点

3.1界面设计

共设8栏 (排 ), 请如图1所示。每 栏由“检 索项”、“ 检索词”、“匹配方式 ”、“逻辑运算符” 等项组成。每栏(除第八栏外 ) 均可组成一个完整独立的检索式。栏与栏之间(两个检索式之间 ) 可用逻辑运算符相连。当前6栏未输入任何检索词时, 模块默认第七栏的年代范围 (2010~当前年) 为查询条件。当第一栏与第二栏依次输入检索词时, 所对应的逻辑运算符 (第二栏起头), 才起作用。第八栏为 [查找] 和[退出] 按钮。

3.2设计难点

本模块较好地处理了用户输入“一个”或“多个” 检索词时, 程序均能准确快速地生成计算机能判读的布尔逻辑检索式。

3.3各选择框构成及功能

如图2所示。

逻辑运算符 (见图21): 主要用于连接两个检索式的方式。如表1所示。

检索项 (见图22、表2): 由数据库的字段组成。如: 篇名、著作、be_hx (中文核心)、na_hx (CSSCI)、re_fy (人大转载) 等……

检索词: 由用户输入需查找的词语。见图2_5。

匹配方式 (参见图23) 是指所输入的“检索词”与数据库中的记录相匹配方式。(1) “完全匹配 (精确匹配)”指从字段中取值与检索词完全相同。本模块支持精确匹配的字段有: 关键词、著者、刊名。(2) “前方一致”是指整个字段取值的前半部分与检索词完全相同。如与“精确匹配” 结合使用, 能用于“第一著者”的查找。(3) “任意匹配 (模糊匹配)”是指无论检索词的位置怎样, 只要字段中出现此词即可。

年代和排序。(1) 年代范围: 用于限定所查找记录的起止范围。本模块默认2010~当前年。 (2) 排序方式: 用于对查询结果, 也可按用户的选定“方式”排列, 见图24。

按钮: 按用户要求提交“查找信息”或“退出系统” 的指令。

4库结构与记录存放

4.1数据库结构

如表2所示。

4.2每条记录存放要求

每条记录 在存入QK_K.DBF数据库时 , 需在“著者 ”、“刊名”、“ 关键词”3个字段的前端 , 添加一空格 ( 半角 ) 。如表3所示。

表表33记记录录存存放放格格式式

篇篇名名著著者者刊刊名名关关键键词词……图图……李李华华图图书书馆馆论论坛坛读读者者忠忠诚诚忠忠诚诚表表现现……印印……黄黄敏敏南南亚亚研研究究季季刊刊难难民民印印度度法法律律………………………………

5程序设计及源代码

5.1查询模块界面 (窗口)

5.2查询模块变量赋值与提取

5.3查询模块程序

程序设计共分5个部分: 11~26行为检索窗口 (界面)程序设计; 227~42行是变量的“赋值与提取”程序设计; 343~88行是 ( 第1、2栏 ) 检索表达式的“生成 ”程序设计。其中第60、82、84行为kk最终检索表达式; 内嵌有3层分支语句程序设计do case…endcase, 如43~63行、45~59行、51~58行。489~93行为数据浏览模式的程序设计部分。当6栏均未输入任何检索词时, 模块默认“2010~当前年”为查询条件, 进入数据浏览模式; 594~109行为查询结果处理分支程序设计 部分。其 中 , 100行采用了SQL (Structure QueryLanguage结构化查询语言 ) 强大功能的查询语句。结果处理分3种情况: 检索失败, kk表达式不成立 (漏选字段), 见(95~97行 ); 找到符合条件的记录 (98~102行 ); 未找到符合条件的记录 (103~106行)。

6结语

上一篇:感受自然的作文800字:走进大自然下一篇:中国大学名单排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