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新课改的认识

2024-07-01

我对新课改的认识(共12篇)(共12篇)

1.我对新课改的认识 篇一

对课堂教学能力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逐步由“教”转向“学”,教师就应当认真思考自己在这种课堂上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我们现在对课堂的关注,集中体现为学生在课堂上究竟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领悟了什么等等方面。一堂好课应当是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

其标准可界定为: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主体性的最佳组合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科学运用;它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承,不可以照搬,更不能克隆,应该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底蕴和思维、创造与实践操作能力不断积蓄和升华的过程。也许在这种课上,教师的口头表达并非完美,板书并不漂亮,而是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那么这依然是好课;当然,这不是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够重要了,相反,我们更应当严格要求我们自己,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因为这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教师并用我们的德、能去感染和赢得学生的必备条件,是作为教师的根基之所在。那么,在这种课上,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究竟与以往相比有哪些不同了呢?

首先,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依然重要,但仅局限于把握教材是绝对不够的。学生的自主实践和探究将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要深刻挖掘学科教材,追求知识深度;另一方面要尽量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拓宽知识的外联度,努力做好跨学科的综合知识整合的工作。其次,对课堂教学的管理问题应当辨证地看待,以往的课堂是要求学生安静地听、默默地思考,而如今的课堂中安静则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但“热闹”又是课堂教学的大忌,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能保持“热闹”,又能和谐、有序,“闹而不乱”,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种热烈研讨、你争我辩的自主学习氛围中,是教师们进行课堂管理的新课题。还有,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讲究策略性、灵活性,因为这种课堂很有可能不会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学生的独立或合作学习很可能打乱教师头脑中固有的思路。

所以,教师应当随着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灵活调整教学步骤,充分施展自己的随堂机智。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我对新课改的认识 篇二

一、对教学思想进行反思

新课程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 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 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 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 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习惯。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 在知识教学的同时, 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 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更新, 决不能守旧。

二、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

作为教师, 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是我们课前反思的重点, 我们的教学内容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仅凭熟悉远远不够, 我们需要反思揣摩的地方很多,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知识点不同的教师领悟不同、当然最后的结果也不同的原因。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 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 但不是唯一的资源, 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 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 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 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 不是定论, 不是新教条, 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 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 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 可以在“课后反思”中有所作为。

三、对教学模式进行反思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教学模式, 每种教学模式都有理论依据, 都有专家论证, 可以说各有千秋, 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 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反过来, 无论选用何种模式, 都是缚住了自己的手脚, 教学内容的不同, 学情、校情的不同, 怎能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解决?人常言“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它告诉我们不要被传统的刻板的模式所束缚, 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 在例题讲解的过程中, 我可以毫无准备地与学生同步思维, 共同审题, 共同试探解题, 共同得出正确答案, 要知道如果教师有准备, 学生无准备, 而教师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比学生强的基础上, 怎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

教师要引导和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思, 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 反思新知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通过教师提问, 分段检测学生学习情况,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相信学生, 舍得放手, 舍得留给学生时间, 避免滔滔不绝地讲。要讲究效率, 把重点放在关键地方, 及时调控, 防止学生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 让教学处于最优状态。

总之, 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 不断地研究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想这才是新课改的目的吧。

摘要: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对新课改教学的思考。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教学思想进行反思, 包括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 对教学模式进行反思, 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地突破自己, 提高自己, 不断地研究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灵活改变方法,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我对新课改下教师合作的一点建议 篇三

也许有人会说集体备课啊。不客气地说,很多集体备课流于形式,短短的几节课时间,大家不过是把对该章节的重点难点表达一下各自的观点,真正的怎么上这节课,讲到什么程度,还是需要教师自己去揣摩。也有人会说加强集备,一周三次集备吗?提前两周把课准备出来,一个老师每天正课至少两节有的还三节四节五节,就以最少的两节算,上正课两节,需要老师自己做题、准备、查资料、写教案至少两节吧。上完课教师要批改两个甚至更多班的作业需要多长时间?两节课吧?批完后,老师要找学生面批面改需不需要时间?而且现在有的学校要求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2~5节不等,听完课组内还要统一评课?需要时间吧?抛去学校让教师上交的这样那样的电子版文件老师需要打字的时间,请问老师每周还有多少时间能坐在一起集体备课?而且这个时间必须是老师都没有课的共同时间?而且口述的教案到打印出来,每学科难度不等,往电脑上打需不需要时间?单方面要求高效课堂,高效教案,给学生减负,请问我们是否做好了具备高效课堂这个条件,这个过程是不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循序渐进?如果刻意追求表面文章是否是揠苗助长,适得其反呢?如果每一堂课都是教师自己去制作课件,那估计用呕心沥血还不够,而且太多的时间用在制作课件教案上,那我们批改作业和学生交流的时间必然少了,我们就自然称不上是一位好老师。如果漫无边际地去互联网搜索也许得到好的题目但未必适合我们这个省这个地区的学习要求。尤其很多年轻老师,经验不足,分析不透,势必在教学上会走不少弯路。

我有一个小想法,像现在的QQ、百度一样大家都可以用,建立教学博客。先从一个学校开始,最后乃至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学校每个学科建立自己的教学博客,每年每个老师教的年级不一样,一个级部作为一个小的合作团体,经大家合作探究后制作出好的教学案一定要发到教学博客上来,如果能成系统那就更好了。等到下一年别人教这一节,这必是一份优秀的资源,再加上每个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稍加改正又一个优秀教案就出来了。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丰富了教学,那我们离高效课堂就很近了!

教育的发展也要尊重客观现实,愿教育的改革是一条让我们师生都感到幸福的前进之路,愿有一天我们教育界真的能够“大同世界,资源共享”。

(作者单位 山东省胶州市第四中学)

4.浅谈我对课改的认识 篇四

浅谈我对课改的认识

学校:老君庙镇老胡庄小学 校长:曹清华 沐浴着汝南课堂教学改革的东风,汝南县各个学校承担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使命,接受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洗礼。如今,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作为学校工作的管理者——校长,如何使教师接受挑战,尽快适应汝南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已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校长只有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应承担的角色,并勇敢担起新时期赋予的历史使命,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能,进而促进新课改的成功实施。

一、推动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者

课程改革系统而复杂,内容博大精深,要领会实质、把握精髓,决非易事。我认为:校长应做新课改的实践者、探索者。首先,校长在实施新课改中,应做到“四带头”,即带头上课、听课、评课、探讨;其次,要重新改建学校管理模式,为新课改保驾护航,如在制度上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体制创新上要建立一套有利于推进新课改的运行体制;其三,在学校还要创建一种领导重视,教师愿意,学生配合,家长理解的课改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突出人性化、和谐化;其四,在评价方式上注重“全面、过程、综合”的全方位综合评价。如我校对教师评价提出“发展性评价”,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内驱力,为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注入活力。校长还应通过教学实践,设法将新课改的先进理念转化为一线教师的自觉行为。如我校采取“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所谓的“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三自”(即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三有”(即有争论、有发现、有创新),“三动”(即引动、互动、自动)的教学模式。“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同学参与教学过程,倡导课堂师生互动和生成。我们希望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使其成为我校教学特色。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如何培养同学的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景;科学分配教与学的时间、提问与讨论的时间;怎样引动、互动、自动;教学秩序的调控等等。一方面张扬同学个性,另一方面引导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同学的竞争和协作能力。

二、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

对教研活动进行新的定位;把教研的“立足点”放在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上;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切入点”放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上;把“生长点”放在改革创新的精品意识上。教研的内容以交流上一周课堂教学的反思、体会及研讨下一周的教学设计为重点,通过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保证了课改教研的质量。通过定期组织校专题研讨、“优秀教师与新课改同行”活动、与骨干教师对话等形式进行教学研讨,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深入课堂实践

我校提出的“以人为本,成功发展”发展战略规划,正是基于学生健康成长、基于教师专业发展,也是基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它既是我校教育理念,也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追求的教育目标。我校认为:“理想的教育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成功发展,理想的学校应该为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提供广阔的平台。”就学生而言:“以人为本”,从同学出发,关爱每一位同学,尊重同学人格和个性,对完满人格的培养和追求,是我们的教育理念;“成功发展”,挖掘同学的潜力,让每一位同学都得到成功发展,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就教师而言:学校相信每一个教师有成功的潜能,期望教师成功,同时也为教师搭建成功的平台,使教师有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通过“教科研一体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教师自我价值。

作为一名村小负责人,我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深入课堂听课,时刻关注师生思想和学习动态,例如与老师谈教学设计、谈教法,跟学生谈学习方式转变,详细了解课改的进展状况。比如针对课堂教学状况,我县在汝南教学模式中提出的“三主六环”模式,所谓“三主”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当堂解决问题为主线。所谓“六个环节”,是指揭题示标、学习指导、自研共探、学情展示、归纳总结、巩固提高。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效。

四、自觉的改革创新意识

美国管理学家西蒙认为,管理的本质是决策。校长管理学校,首先要决策学校的发展,要根据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从学校实际出发,提出校本化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描绘学校发展的蓝图和远景,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新课改的引领下校长的创新心理素质也极其重要,应完全克服那种因循守旧、盲目依附的心理状态。有人把后者归纳为“三从四得”。“三从”,就是“一从过去,轻车熟路;二从上级,不担责任;三从老规矩,不冒风险。”“四得”,就是“一得省心省事;二得保险可靠;三得上级欢心;四得众人称赞。”这种从众、依附心理其实就是“攀显权贵心理”、“权术营生式心理”的表现。作为一名校长应完全摆脱这种消极心理,树立创新意识。

五、课改工作的引领者

面对课改以及平时各项工作中的困难、压力、磨难,校长应有很强的心理承受力,而不是被弄得身心疲惫、消沉、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而是顽强拼搏、冷静思考,善于从失败、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从困难中寻找突破口,在逆境中用顽强的意志力去征服困难,走出困境,获得成功。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指出:“实际上,我们绝大多数人,一定有可能比现实更伟大些,只是我们缺乏一种不懈努力的自信。”缺乏自信心的校长,工作起来总是徘徊观望,等一等、瞧一瞧的心态严重,往往错过许多机遇。特别是在受到挫折以后,更是缩手缩脚,毫无创见。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作为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能够充分调动、发挥人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等潜在的智力因素。校长们具备了坚定的自信心,才能百折不挠,大胆进行改革,办好学校。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改革,是一项严谨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需要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因此,必须克服好高鹜远、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等倾向,比如不能正视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掩盖或淡化问题;在教师培训过程中不重实效、走过场等。作为校长,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抓课改,克服在改革中出现的种种弊端。务实是课改的保证,务实是发展的根本,务实就体现着一种思想观念、一种工作态度、一种精神风貌、一种干群关系。所以,作为校长我们都必须具有这种务实的工作作风,保证课改顺利进行。

作为一名校长,如果仅凭老知识和老经验,也许能应付眼前,但绝不能适应未来,尤其不能适应汝南课堂教学改革大潮,所以不仅要注重自身的学习与提高,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而且要影响、引导全体教职员工自我充电,把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转化为内在需求,使之成为自觉行为。

5.我对新课改的认识 篇五

一、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制定与实施是及时的、切实的,我是坚决拥护与支持的。连续数年的高三语文教学之后,06年我之所以坚决要求回到高一来,就是出于对新的课程改革的满腔热情,因为从中我看到了中国语文教学的希望。

很多多权威人士对“新课标”做了很是详尽的解读,但解说纷纭、仁智各见,有中的之论,也有一家之言。作为始终站在高中语文(乡村高中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对“新课标”也有自己的解读,尽管我对“新课标”的认识是肤浅的,有的甚至可能还是错误的,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行为很可能还是理想化的甚或是不够科学的,但既然有这样的一个让我表述的机会,我还是十分珍惜的,极愿意在这里把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更没有系统的想法与做法向领导做一个汇报。

二、我的思想认识

我以为“新课标”是在对我国既往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套更具科学性与前瞻性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方案。这个方案对既往的高中语文教学有因有革,绝对不是推翻既往的一切的“另起炉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遵循着“因革”、“中庸”之道,这是规律,同样也应该是我们这些站在高中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对“新课标”进行认识和定位的指针。

纵观“新课标”,条目林林种种,我以为其最根本的就是两条:一条是彰显突出了语文的“育人”功能;另一条是“多、快、好、省”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迅速提升。具体一点说就是:

1、克服(消除)既往一段时期内因为急功近利而造成的中学语文只有“教学”而没有“教育”的错误倾向。“新课标”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积极有效的努力促使学生“知”与“能”的双重发展外,还必须注重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激发、引导与培养。一个“智”、“能”双全而情感、态度与值值观不健康的人是很危险的。

2、贯彻落实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地位。“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百年”意识,懂得从学生现在的心身特点及未来其个人生存与整个社会的发展需要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并以此来制定我们的教学方略、设计我们的操作行为。让对民族负责的“远虑”取代只顾眼前利益的“近忧”。

3、克服既往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高中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建立起极其紧密的联系,一切教育都应该是出于生活的需要,离开了现实与未来的人类所有活动都是没有意义的。这是学生个体的生存需要也是整体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

4、就语文教学而言“听、说、读、写”既是形式又是内容,语文教学不管你怎么改,也不管你走什么路,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最终都必然的要归结落实在“听、说、读、写”这四项最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语文教育教学的成效也只有在学生的“听、说、读、写”中才能得到最真实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学生的语文水平与语文能力就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水平与能力,“听、说、读、写”既是整个语文教学的起点也是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实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多、快、好、省”,最大限度的消除既往语文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着的“少、慢、差、费”的现象。

我个人以为这些就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质。

为了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迅速生成,我个人以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致力促使学生这样几个方面的健全发展:

1、不断拓展学生知识面,促使学生知识结构不断走向完善。

2、设法促进学生良好的思维品格与思维能力的形成。

3、加强训练,不断促进学生积极能动地接受信息与反馈信息能力的生成与发展。

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则贯穿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与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绝对不是两张皮,而是一只钱币的正反面,准确一点说“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与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是一表一里,互为因果,交互为用的,积极健康的语文教学总是能够保证让两者同生共长,并行发展的。

三、我的教学尝试

(一)为了有效拓展学生知识面,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水平与能力,我十分重视学生自主性阅读习惯的培养与方法的指导。我们发现现代中学生知识的匮乏、生活经验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学生语文水平提高与语文能力迅速形成的瓶颈。要有效地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拓展、引带是绝对不够的,这必须依靠学生自身的课外阅读进行补充。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对教材涉及到的知识做必要的顺势拓展和触类引带而外,更主要的任务是鼓励学生求知增知的热情,设法让学生产生求知增知的内需。这种热情和内需一旦产生,必然会形成学生求知增知的驱动力,紧跟其后的一个任务,就是积极有效地指导学生读什么和怎样读。实践告诉我们:缺少指导引领的课外阅读所产生的效益是有限的,有时甚至是很低的。现在有人主张读经典,这确实是很有见地的。(最近我在一篇《读经典·厚德行·创新知》的小文章中也顺带提到了这个的问题。)现在流行的很多书,思想平庸、趣味低下、知识含量很少,但对十七、八岁的少男少女的又往往极容易形成诱惑,听任学生读这样的书,我个人以为除了挥霍学生的时间外,对学生几乎没有其他的补益,起码可以说这是一种高投资低收益的阅读。

为了引领学生积极有效的进行课外阅读,我们在每周有限的语文时中,特辟出一节来向学生推介古今中外社科名家名著。主要是教师推介(也有学生推介的),从孔子到现当代学人陈寅恪,从《苏格拉底对话录》到西方政治之父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等,都向我们学生进行介绍(我们并不注重系统性),除了介绍这些学人或他们著作的主要内容,更介绍这些著作或作者在人类社会思想领域的贡献与地位。教师以生动浅近的语言介绍并加鼓吹,让学生心里除了有影视明星、球星之外,更升起几颗璀璨的学术明星、思想明星、文学明星,(这样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那些影视明星、球星等的热情渐渐淡退之后,不至于心理空空如也,精神上没有依归)让学生在心中产生这样的一种意识:读书档次是一个人的品味高低的标志。我们这样做不仅是为开拓学生的眼界,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确立一种正确的读书观,促使学生提升自己的读书品位。

有了这样的准备之后,我要求学生自己去新华书店或在家里爸妈的书柜中挑选一本自己比较喜欢的,估计自己能够看懂的,有一定档次的图书自行阅读。(开始阅读一定要让学生从他自己比较喜欢的入手,教师可以提供书目供学生选择,但绝对不要指定)规定他们每天阅读不少于5页,用自己认定的一种色笔,涂出认为要识记的那些知识(我们有一句口号——“对语文学习而言,世上没有绝对没有用的知识”),用“g”标出自认为精彩的段落,用浪线标出自认为写得特别好或自己特别有感觉的语句,用圆圈圈出自己觉得用得特别精当巧妙的字词,并要求学生在自己有感觉的地方用蓝色的笔随文作出适当的批注。第一步我们只检查学生的阅读进度与以及在阅读时是否做标记、批注。第二步我们就检查批注的字迹是否工整,批注的语句是否通顺。第三步我们就寻找出批注得相对精妙的正面案例进行表扬,在给批注个体鼓励的同时也给全班学生示范。第四步个别整顿批注不甚理想的学生。(注意:我们特别强调“个别”整顿,维护学生颜面,保护学生自尊,很是重要)在一本读完之后,我们鼓励学生再回头读两遍,并分别用红笔和黑笔作出第二次和第三次阅读的批注,然后请学生交流再三阅读之后的感觉认识较第一次阅读有了什么不同。这就是我对学生提出的所谓“三遍阅读法”的要求。

就这样我们有效的促进了学生自主阅读兴趣的形成与“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方法的有效运用。“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在知识的增长、经验的补充这个方面,教师对学生来说是没有办法越俎代庖的,必须依靠学生自己,所以我在高一年级引领学生如何进行课外阅读上作了较大的精力投入。到去年11月30日止,我对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统计,除看报刊杂志以外,最少的学生也已经看过了两本书,多的学生已经看到了五本书(包括正在阅读中的)。我所教两个班的学生大约有75%的学生都主动地配备了一至三部经典性名著,坚持每天往前“啃”。

这一学期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我开始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读自己的书了,通过鼓励学生的阅读趣味基本养成了,经过过去一学期的具有相当训练量的“三遍阅读”的训练,大多数学生也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咬文嚼字”的习惯和功夫。学期一开始我就要求学生做出一个个人阅读规划,可以是一学期的,也可以是一年的,各人列出自己打算阅读的图书目录(书名、作者、出版社、页码),并制定出阅读进度,然后由我统一收录登记,各人自己一份留存。我对一些阅读规划制定不合理的学生(贪多的、内容过于偏远的)提出修订建议,然后我再按照他们的阅读计划进行必要的抽查。并打算在合适的时候组织一个学生阅读沙龙,给学生创建一个交流所读书籍内容及心得体会的平台,如果这种交流平台得以创建起来的话其积极作用非止一端。

不过在让学生正式进入自主性课外阅读之前,教师还必须有一个示范引导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利用课本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把一些文章演绎得妙趣横生,在浅近处发现其

精深,在平淡处看到其神奇,并告诉学生教者之所以看得如此深透的思维方式方法,并也适时地让学生参与进来进行一些局部赏析的“尝试”,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利用这个机会树立学生对教师的崇信心理,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我以为“师严而后道尊”是颠覆不破的真理,不容置疑。

其次、教师与学生同读一篇文章,教师告诉学生阅读的具体要求和操作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整体性自主阅读尝试,然后教师向学生宣读自己的阅读心得——主要是批注内容(从篇章结构到语句含义,从标点符号到修辞手法„„),教师宣读完之后让学生对教师宣读的所谓“心得”进行质疑与补充,这是一个示范性的引导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激发学生阅读热情的过程,尤其是教师宣读“心得”之后的质疑补充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更是教师表扬鼓励激发赏识学生的大好机会。

最后,就进入学生自主性阅读交流的阶段,让学生各自同时阅读一篇相同的文章,让他们依据前阶段教给他们的方法去进行,然后教师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并让学生对他人的评点进行评判,教师适时予以补充、评价、指点、引导。

这就是我的“三步导读法”,我就是这样在教学动态中让学生感受、认识并学会运用评注圈点阅读法的,这个方法的关键不在这种阅读的形式本身,而是利用这种方法养成了学生阅读时的耐心、细心、深入体会的阅读习惯和善于挖掘、发现的敏感。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我才放手让学生进入到完全自主性的阅读阶段。当然,就目前状况看,学生的自主阅读也不是个个的表现都是尽如人意的。不管怎么样,我都将致力于帮助我的学生闯过阅读中的“啃”的关,把他们带向“品”的境界,并争取将一部分学生渐渐带进“玩”的境界。

有人说 “不是所有的阅读都是有效的”,我们站在第一线的教师对这句话是需要牢牢记取和认真思考的。学生知识的缺失、经验的匮乏,往往成为制约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生成与提升的瓶颈,对此我们除了促使学生去关注生活而外,就只有设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去多读书、读好书,其他无路可走。

当然除了促进广泛阅读外,我还要求学生处处留心、时时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最为紧密的,所以我要求学生注意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人和事,要把对文本阅读的那种特有敏感用于观察身边的种种现象,就语文学习而言真正是:身边处处皆有益,你留心,你在意,你就会有收获。为此,我提倡我的学生坚持写生活日记。学生的自主性课外阅读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这个问题解决好了,高中语文的教学可以说就解决了大半的问题,不过我以为学生的自主性阅读时课外的,但阅读兴趣的培养、方法的指导、习惯的养成等等,一开始还是需要在课堂设法帮助他们养成。按:关于学生阅读与知识积累的一些思考可以参阅我的几则日记,日记作为附件另行发送在后。

(二)为了有效地落实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为了积极有效地把我们的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未来的人生实践能动地结合起来,我努力探索语文课堂教学新路子,有意识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始终坚持把对语文课文的解读与生动活泼的社会生活紧密的联系,并把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作为主线贯穿其中。

为突出语文的育人功能、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训练,在语文课堂的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重处理好这样的一些关系:

一、注意摆正师生间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我认识到我们是利用教学来成就每一位学生,而不是借助于教学来成就教师自己的。因此我不会为了应付某一次考试而赶进度,我不会为表演一堂公开课而私下跟学生做背离常规的沟通,我不会为哪个学生因为考差了人为他拖了整体的后腿而去责罚他,我不会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提了我的意见或“揭了我的短”而恼羞成怒„„总之我努力做到最大限度的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落实到我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这不仅尊重了学生,而且在很多方面真正的维护了教师的尊严与师生间的友好。

二、注意与学生建立“亦师亦父,亦兄亦友”的师生伦理关系,极力营造一种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的良好氛围,努力为课堂上学生的畅所欲言和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创造条件。因此,不论是在课上还是课外,学生都能跟我和睦友好相处,只要是学生想说的都基本上能够愿意跟我说,从学习到生活、从对别人的评价到自己的情感纠葛„„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亲近与彼此信任的良好心态。

三、注意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这是师生平等伦理观在课堂上的落实与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不以权威、法官、裁判、尊长的面目出现,而是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学习的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鼓动者加入到学生中去„„所以,我在课堂无论是对学生的评价、表扬、欣赏、鼓励、引导等,从没有那种智者的语气、先知的神情„„我很注意我对学生学习行为评判时的措词用语、态度与神情„„不是真诚恳切的,就是协商讨论的„„除必要时宁可贬损自己,也从不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这不故作的一种状态,而是从心底里生发出来的一种认识。

四、注意正确对待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来的每一个问题。不管它是切题还是不切题的、有效还是无效的、积极还是消极的,我都认真而有区别的对待。这既尊重了我的学生,又可保证紧扣住教学的“主题”。(如果从思维训练的角度看,我以为学生只要开了口,他的思维就得到了一次训练,从这个角度看学生提出来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是其思维的结果,好的教师就应该因“势”取材,尽可能的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融合到自己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来,而这些问题对整个学生群体往往更具有刺激性,这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唯我所用”思想的体现)一切从学生需要出发,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学生的需要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我是可以突破原定教学课时的限制,我可以临时调整教学计划。也因为此同样教学的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我教学程序的轻重详略的处理甚至呈现的方法方式也多有不同。

五、注意处理好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我努力使我的评价恰到好处,保护学生的自尊、维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我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时首先必须保证的。对学生的思考意见当中存在的欠缺是必须在这个前提下予以指出的——或委婉的指出、或巧妙的引导他做深入的或换角度去思考、或踢给其他学生讨论„„另外,还可以利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进一步引导学生走向深入、激发学生获得新的发现,有时这种评价还可能成为我搭桥过渡、煽风点火、别开生面的契机„„学习最能体现你的教学理念,最能体现你的师生伦理观,也最能体现你的教育教学思想,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六、注意处理好教材与生活的链接。在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时,我努力做到“三维延展”:促进学生对文本表层知识的理解接受,如教《廉颇蔺相如列传》当中“渑池之会”这一节,其中如何断句朗读、其中有哪些虚词实词的用法意义需要掌握、有哪些特殊语法现象需要了解,以至于这里的哪些文句进行现代文的翻译转换时应该怎样处理等等,在我看来全属于浅层平面的静态性的知识与技巧。在完成了这样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我主观上更其重视另外两个“维度”的教学内容,一个是以最大的同情向文本的深处拓展,深入理解文本所展示内容的认识价值,比如秦王约会赵王这本身就是一个“投石问路”的行为,秦王十分狡猾,赵王不赴约表明赵国“弱且怯”,“弱”无力,“怯”则无志,于是秦王就可能放心大胆的采取下一步大规模的侵略赵国的行动。所以赵王赴会之意义非同一般。在酒会上蔺相如“前”请秦王奏缶的两个“前”不仅是方位名词作动词用,更重要的是突出了蔺相如步步占据威胁秦王优势的考虑,一旦占据了这个优势就占据了说话的主动权,突出了蔺相如的“智勇”„„诸如此类的情形在我们的课文里处处皆是,在平静而有限的文字中实质上蕴藏着极其丰富而生动的情境,我以为必须引导学生向文本的这个维度挺进,进得越深,趣味就浓厚,给学生的启发就越大。再一个维度,就是促使文本内容向学生灵魂深处延伸,把这些历史生活中展示给我们的内容与学生未来可能有的生活糅合起来,在学生内心深处内化生成建构。比如这一节可以让学生知道“投石问路”的在实际生活当中的有效应用;可以由蔺相如与秦王的斗争中连带介绍毛泽东的“有理、有利、有节”的六字外交方针及其普适性,让学生懂得“外交”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可以在对由蔺相如威胁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的措辞分析中,让学生明晓什么叫做说话得体,学语文的真正意义的归结点在哪里,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蔺相如还是烛之武都应该成为我们跟他人交往时说话措辞的榜样„„我的课触类旁通的穿插引带的内容很多,与既往生活、现实生活、未来可能有的生活情境的联系特别多。知书达理、学以致用,一直是支配着我语文教学思路的一个难以改易的灵魂,我总想努力避免韩愈在《师说》里批评的那种“童子之师”引导学生习其句读不问道的“小学而大遗”的教学失误,高中的学生他们应该具有这样的探究体悟能力了,他们也该明晓社会生存的一些“明规则”与“潜规则”了,“明”和“潜”他们都应该且也必须了解,太极图的阴阳构图的原理告诉了我们什么才叫做完全、怎样才叫完善„„

七、注意教学法与教学模式的形上思考。在教学上我没有定法,我并不认为过去人们创设运用的教学法哪个就一定好哪个就一定不好,存在的总是合理的,关键在我们的审时取用上,就如同中药铺里的每一味药都有它的用处,关键看你用得是否在点子、是否在时候,对一个教学方法好坏优劣的评价,应该是放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去做动态的审视,才能得出符合“彼一时”的公正评价。我实在不知道我到底运用的是什么教法,是否入流是否归属哪个派别,我从来没有费这个心思去想,我到是以为无门无派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当然,最容易出问题的也这种状态,关键要看使用者驾驭者自己心里是否别具乾坤,有天地则生,无天地则亡)。如果实在要说我教学中有什么方法的话,现在想起来最明显突出的恐怕就是“东扯西拉,随机穿插”,注意是“随机穿插”不是“随意穿插”,为了保证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有效能动的联系在一起,我在课堂上的引带是很多的,常常采用“情境描述辅助法”、“切实经验置换法”、“生活矛盾设例法”、“文本情境演义法”等等„„这不仅我引带穿插,我更极力怂恿我的学生也要学会这种触类旁通式的引带穿插„„我这样做不仅就是为了获得文本与生活的广泛性的联系,也是育人的用心所在,活生生的“事实”更容易感染一个人的心灵,也更易在一个人心里产生共鸣从而在学生内心实现有效建构,(感悟、感悟,有感而后才有悟。切实的动态的才是最容易对学生产生“感”作用的)同时也是对学生语文学习思维(想象、联想与推理)和听说的有机训练。为了让我的课堂教学既充满生机又切合学生学习实际,我同样一直不追求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总是“因材施教”“因时而化”的,这里的“材”指教材,这里的“时”是指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与态势。我以为一个人果真确立了一个什么固定的教学模式的话,我就以为他距离僵化可能就不远了。如果一定要说我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一个什么模式的话,那么恐怕就只有叫做“随机模式”,这就如同武术当中的“自然门”一样,无门无派,没有固定的程式或套路,一切随机,自己使什么招完全取决于对方出什么招。在这个问题上我十分信从《周易》“君子随时”和老子“上善若水”的思想。《周易》就讲的一个“变”字,而水的一个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善变,它没有一定的形状,完全因势赋形,也正因为此,它无所不能至,无所不能存。不过我知道,这样的课堂教学最需要警惕的就是要防止“随机”在不知觉中变成“随意”。

八、我特别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与良好的思维品格的培养。就中学语文学习而言,我个人以为学生最最需要的就是:想像的能力、联想的能力和推理的能力。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对既有知识的优化整合,还是在既有知识基础上的发明、创新,都离不开这三种最基本的思维,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为“思维元”,其他许多的思维变式——如什么求异思维、辩证思维、发散性思维等等,都是以这三个思维元为基础的。就思维品格而论,我以为想象必须“丰富”、联想必须“自然”,推理则必须“严密”,但不管是想象、联想,还是推理,都必须力求“敏捷”,所谓“事后诸葛亮”“马后炮”等,都是因为思维不敏捷造成的遗憾。这是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想象、联想与推理思维训练的同时必须注意的问题。但不管怎样的思维训练,都是以思维品格的训练为前提的。比如,必须具有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有深入、细致、全面思考的习惯,要有怀疑与探究的意识,要有怀疑与探究的热情,要有求异求新的冲动,要有怀疑、批判、提出个人见解或主张、观点的勇气。当然,怀疑与探究的意识和热情,是推动我们思考的根本动力,是促进我们思维、健全我们思维的驱动器。一切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思维,即一切有价值的思维莫不是从“怀疑与探究”起步或生发的。

我以为在培养学生思维品格与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最首要的就要千方百计的促使学生思维(思考)意识的形成,思维勇气的成长,思维热情的(冲动)的产生,当然思维的方法的教育也就在其中了,至于思维的结果却在其次,可以暂时不去计较。我以为作为高中教育思维训练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思维意识、思维热情和思维品格的培养上,对方法与结果的要求应该放在相对次要的地位,高中的基础教育毕竟与大学、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有所区别。比如要培养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首先必须培养他的创新意识、创新胆量、创新热情(冲动)具备了这三个基本要件之后,他自然就会想要谋求创新成果,他有了谋求创新成果的念想,就自然会能动地去寻求排比种种创新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语文学习的思维得以健康的成长,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注意处理好以上所说的若干问题外,更注意提供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相应的空间。课上我注意平抑自己过多的主观发挥,尽可能多的提供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此,我在高一第一学期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做到在课堂上连续讲授最多不得超过五分钟,整堂课总讲授时间累计不得超过二十五分钟。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矫正既往自己主观发挥过多、牵制学生过多的毛病,我在力求实现教学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尊重课堂上每一个生成性问题。(这不意味着对每一个生成性问题都得给予圆满的解决,但决不可以充耳不闻,必须给予合适的评价)在课堂上我常常是“踢皮球”的,把自己预设的问题与从学生中来的问题,尽量都踢给学生们自己去解决。我认为教师自己不妨懒一点,装得傻一点,我相信俗语说的“懒婆娘生巧女”的道理,我们相信老子的“大巧若拙”“有所不为始能有所为”(教师有所不为,学生就可能有所为了)的处事哲学,我们相信先天太极图喻示我们的阴阳消长的动态运行规律。课堂上学生动口多了,他们得到的思维训练的机会也就多了,他们良好的思维品格也就容易在这动态的课堂教学中生成。

给学生机会是一个方面,我还想方设法刺激学生积极思维。我试行采用了“课堂学生学习动态评价方法”。每堂语文课,我都会带去一本学生花名册。课堂上不管是哪位学生,只要他主动站起来发一次言,不管对错,有无道理,我们都给他记一个“○”;如果问题的回答正确,或语言组织又好,就给他记一个“△”;如果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有创意,与一般学生不同,或该生主动站起来提出了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或提出了教材上的一个可商榷之处,或对教师的讲解进行质疑、补充等,统统给记一个“☆”;对那些有创意但又存在明显缺陷的问题、意见,我们就给他一个“◇”;对那些作业态度、听课态度明显不端正的学生,发现一次则给他们一个“×”。一个“☆”或两个“◇”或三个“△”或四个“○”可抵消一个“×”。对一周下来课上都没有作过一次建设性发言的学生,教者则个别予以关心、鼓励,可以让他们利用其他时间的提问作弥补。不管怎么样,从开学到现在我们运用这种方法,最起码是十分有效的改变了既往高中学生课堂上总是被动发言的局面,学生课堂上思维的活跃程度大大提高。当然,这里存在一个如何维持这种评价的公正性与权威性的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还是教师的即时评价机智问题。这样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渴望创新的个性就可以在这样动态的过程中渐渐养成,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与探究性的阅读习惯,而且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也是大有补益的。

这样学生们的“知”就有可能能动地渐渐转化为“识”,于是学生的思想也就会日益走向深刻和成熟。同样,学生的“听、说、读”的训练也就自然渗透在这教学过程的始终了。自然新课改的精神也就得到了应有的体现。

(三)学生的语文水平与能力的综合体现应该说主要表现在表达上——说和写上,一个学生,一旦有了足够的知识积累,又有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同时更具有较好的想象、联想、推理的思维品格与能力,我就不必担心他的表达“言之无物”了。我以为这是一个关键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就解决了高中学生表达能力形成过程的主要矛盾。我们可以说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下的工夫是引进水源的话,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形成就是水渠。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都说明阅读的学习是学生作文能力形成的上源。不过,茶壶里下饺子——有货倒不出,或表达时“言之无序”“辞不达意”这类的现象还是会有的。这不要紧,对于在以上教学过程中走过来的学生来说,如果在表达上有问题也绝大多数是个语言驾驭能力或表达技巧欠缺的问题,这类学生的表达(作文)上的毛病是属于单纯轻浅型的,与那种因知识亏乏、经验不足、思想平庸、思维混乱、语言能力又差造成的表达疾患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后者是属于教师没抓好“过程教学”,或者是学生没抓好“过程性学习”,长期的积贫积弱渐渐遗留下来的复合型的疑难杂症,一时半时是无法治疗见效的。而对那些仅因为语言驾驭能力障碍,或表达技巧欠缺造成表达不佳的学生,只要假以适当的训练和老师适当的点拨就可以很快的收到良好效果。“点石成金”他们自己已经准备好了石头,就等我们教师去“点化”让他成“金”了。对这样的学生我个人以为可以通过这样的四个疗程——“合理”、“合法”、“得体”、“充分”的诱导,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我姑且就把它叫做“四步疗法”吧。

第一步帮助他们解决的是篇章结构上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只要求学生把文理理顺,使他的行文符合一定的章法,其他方面暂且不计,这就是我所说的“合理”。至于评价标准,即给分标准另拟,不采用班上一般同学通用的评分标准。(以下各项与此同)第二步则是帮助他们解决作文的语言问题。文理顺了,我们就帮助他克服语病,引导他们把话说通顺、说规范,并力求把话说简洁。这就是所谓的“合法”治疗。

如果说前两个疗程尚属于消极的保守疗法的话,那么从第三疗程开始就进入积极的治疗阶段了。我们帮助他们把每句话都说得符合具体的场合,切合那时那地的人情,即要求并设法引导他们学会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的要求说话,力求做到“得体”。

最后,引领他们进一步学会修辞润饰,让他们懂得怎样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得更充分,让读者更好地接受。这便是所谓的“充分”。

我们以为到这个时候,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基本形成了。我们以为一个真正的有知识、有思想、善思维、有方法、既能说又会道、既善读又能写的学生,应该算是一位有着较好语文素养的学生。这样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说也就基本达到了,我们的语文教学任务也就可以算是完成了。

四、新课改与高考

这里我想顺便就新的课程改革与现行高考之间的关系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现在依然有不少人把“新的课程改革”与“高考人才选拔”完全对立起来,似乎是只要“高考选拔”制度存在“新的课程标准”就不可能真的得到落实,于是在那里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大发感慨,持这种态度的人不在少数,一些学校甚至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的头脑也根深蒂固的存有这样的认识。但我始终以为高考与课改不存在矛盾,高考存在竞争,如果我们的新课改会削弱我们学生的高考竞争能力,我们还要这个课改干吗?我坚信我们的语文新课改的精神(其他学科我不知道)果真能够得到落实的话的,我们学生的语文水平与语文能力是完全可以应对高考这样的考验的(有个别的平时的语文学习表现可能很不错,但在高考中却不能顺利过关的现象肯定是会有的,不过我们要看主流,看整个面)。我还坚信我们的高考模式、考试试题的制作设计上也会顺应并渗透这种新的课改精神的。在这里望洋兴叹的主要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心中的“四魔”在作祟:一是观念陈旧,没有能够适时更新。二是既有的操作行为习惯的干扰,对新的事物不肯或就不敢积极的去尝试去探索。三是对语文学科的本质与语文教育教学的规律认识不充分,缺少自主精神也缺少足够的自信。而新课改又是极其讲究教学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灵活性的——于是这些人在行为能力上有了局限性。四是过于“功利”,对自我的价值定位过低,抵挡不住一些具体的蝇头小利的诱惑,始终自觉的把自己放在他人的标准下衡量,患得患失,测不深浅。于是对新课改在心里上排斥、在感情上抵触、在行为上因循守旧。我个人以为最关键的还是第四种素对新课改推进影响最大,缺少远见又难破“私欲”的人必然会他对新理念、新方法、新环境的认可接受。对这类人我想去读一读马南村写的《放下即实地》恐怕应该有些好处,真正的卸下包袱放心的下水试一试(要是至真至诚的,心诚则灵)你就会感受到这里面的无限生机与无穷乐趣。我在江苏省南通市中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的发言时说就说过:

6.新年,我对新员工说 篇六

“一年复始山河美,万象更新锦绣春。”伴随着新春的喜庆气氛,我们正跨步在2010年的希望大道上。此时,对一些新人新事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走出校门,踏入社会,进入工厂,新员工便开始了自己的独立生活,他们充满着激情与朝气,为公司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公司为你自豪。你的前途一片光明,但道路还很长很长,需经过一翻历练、摔打,才能走向成熟迎来坦途。

新员工进入车间,一切都是陌生的,首先要学习好公司的各种规章制度,了解公司的方针政策,然后进行上岗培训,开始实际的操作。我们公司的机床产品精度各方面都比较高,所以无论你是在机加还是装配等部门,各方面都必须严格约束自我,调整好心态,对人要和气,决不能再向以前那样随意了;对工作,要向师傅们虚心请教,勤思考,多钻研,实践出真知,时间长了,你的技术水平就提高了。一定要记住你是为自己工作的,一定要认真,慢慢的你的良好习惯就养成了,具备了娴熟的技能和良好的习惯,你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如果你想从事设计工作,首先要进入到车间实习,这是对你的重点培训,你一定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学习各种机床的操作技能。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锤炼,你的机械加工工艺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另外你也要参加各种产品的装配,熟知装配工艺,熟悉各产品间的关系及通用性。举个例子,我主要负责普机这一块的产品技术服务,我发现现在许多新产品中,许多件本来是可以借用的却又设计成新的,也许画一个工件仅用几分钟,但对生产成本及管理可不一样了。这方面做的最好的就是威达苗付标总工及张明涛老师,他们设计的产品中,许多都是借用件,哪怕是一个套一个堵。如果我们对各种产品都熟悉了,那设计岂不得心应手,游刃不余了。1

共2页,第1页

对于有机会或因才华横溢走上领导岗位的,我衷心的祝福你:前途一片光明。但你的责任和压力却增大了,你一定要注意管理的技巧,人的领导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尤其是机床行业,你必须懂的更多,付出更多,才能管理好团体。有些东西,大家都是在前进、上升。这时你更要注意方式方法,忠言逆耳,有时做起来很难,但对公司对个人都是有利无害的,走过这个过程,相信你会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最后,祝我们的公司百尺杆头,更进一步,走向辉煌!

编辑:杜恒志校对:

7.浅谈在政治教学中对新课改的认识 篇七

一、充满信心、主动应对

长时间以来, 受传统观念中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单一地把成绩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唯一评定标准, 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他们逐渐成为了学习的机器, 不能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现在我们很多教师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 希望改变传统教学的模式。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适应了新时期学校教育的要求。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 这是改进我们教育教学的有利契机, 我们每位教师要对新课程改革坚定信心, 倾注自己的全部热情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去。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 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实行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去不断落实和探究、完善新课程下的政治课教学, 使自己能够真正成为新课程下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二、更新理念、推动发展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 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首先我们教师就要更新自己的观念, 来真正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一) 对教科书要有一种科学理性的态度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教材当做是万能的、唯一的依据。政治教学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我们平时的社会生活中就有很多鲜活的例子, 是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的。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要积极转变意识, 努力开发政治教育资源, 将社会经济中发生的一些典型事件融合在教学的过程中,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理论联系实际, 使学生明白知识的重要性。教师要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政治教育资源的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思想和观念极富有创见性、发展性和可操作性, 教师在认真学习研究了新课程理论知识后, 就应该把这些崭新的教学观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 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性质与任务, 重新认识教师在教学的任务与角色, 并以此重新调整课堂教学的活动日程。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成共识,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 重新认识政治教学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要积极倡导新课标中所提倡的让学生自主、开放、探究性的学习, 将教学看成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建立与时俱进的教学新理念。在教学中, 师生关系是平等、民主的, 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只有学生感受到了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才会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教学中,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 然后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材。这样在学生认知范围之内进行的教学设计既完成了教学目标, 又让学生有所收益。这样可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 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教导。在课堂中, 教师首先是参与者, 与学生平等交流, 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 学生应畅所欲言, 自主互动, 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想、所感、所悟、所疑, 问题让他们去提, 答案让他们去辩, 结论让他们去得, 最后进一步加强新课程理论的宣传和实践工作, 提高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前途, 对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宣传作用和培训优势, 大力宣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从而有效地提高全社会对课程改革的了解和支持, 有效地促进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目的和理念的准确把握, 提高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力。

三、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新课程期待着教师们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 把自己从“神坛”中请下来, 能与生为善;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 敢自以为非。作为教师, 我们要正确地发掘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 变通地实践其要求, 给学生“烹调”出丰盛的“知识套餐”。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 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 多一些百家争鸣,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政治的实际价值。

8.我对新课改的认识 篇八

关键词:中学班主任;有效工作;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83-02

引言

班主任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领者,还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桥梁,同时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要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细心耐心地做好每一份工作,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本文从“班主任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好表率作用、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以及处理好与各科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展开。

一、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表率,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问题曾说过:“一个人遇到一位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一位好教师则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好老师则是这个民族的希望。”由此可知,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遵循着一定的纪律,简单来说: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首先也要做到;不让学生做的,自己也带头不做。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的身教作用尤其明显。孔夫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要注重自身的思想素质、师德师表的培养与提升,对于班级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不要回避,要积极引导,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分析,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坚决抵制各种不良倾向,让学生都能在良好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二、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由此可知,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首先要为学生营造好的班级氛围,为学生探究新知打好基础。班集体是学生日常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也可以说是一个“小社会”,学生之间既会相亲相爱,有时候也会产生误会、矛盾,这些都是群体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状况。作为班主任,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对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掌握,及时化解矛盾;同时也要在教学中利用好各方条件,积极创设出好的班级学习氛围、班级情感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化干戈为玉帛”,优化同学之间的合作沟通、协调进步。此外,爱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也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作为班主任的我们都熟知的道理。“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既要爱护、关心每一位学生,也要严格律己,严格要求学生。为了让学生对班主任产生真诚的师爱,班主任可以充分借助各种机会多于学生接触、交往;课间、课后主动找学生聊天、说笑;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想办法帮助其解决;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也要及时帮助,耐心细致地指导他们。除此之外,班主任也要与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之中,做好学生的组织者,又要做普通一员,让学生感到班主任既“可敬”又“可亲”。在学校组织的运动会上,也要和学生一起写标语、做小旗,为运动员们呐喊助威,有助于加深师生的情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新集体的温暖,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三、处理好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关系

和谐的班集体,离不开任课教师之间的和谐。和谐的班级氛围的营造,同样也离不开任课教师之间的互助、团结与协作,因为仅仅依靠班主任的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

第一,作为班级的领导者,班主任要主动加强与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大多数学生都怕班主任而不怕任课老师,在班主任的面前与在任课教师面前的表现有所不同。因此,班主任要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两面性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多和任课教师之间取得联系,加强与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全面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作出恰当的评价,思想教育也才会更具针对性,也有利于形成坚强有力的教师集体。

其次,要帮助任课教师树立起威信。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班主任的威信较容易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树立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任课教师威信的树立,有赖于自身的综合素养,但是也少不了班主任的帮忙。例如,当他们在上课时,班主任要多去看看,发现破坏课堂纪律的学生一定要严厉批评,对一些不良现象要及时纠正等。教师们对学生的各种要求要及时协助完成,家长与教师们的矛盾要协调处理,各种活动必要时也要多请任课教师们的参加,这些途径都有利于帮助任課教师树立威信,教师集体的威信树立起来了,班级的管理工作也就会无往而不胜了。

再者,班主任要及时有效地化解任课教师之间的直接矛盾,决不能厚此薄彼。比如,一般来说,科任教师之间争执最多的问题就是学习时间的争抢与作业的布置。作为一班之长,班主任就要发挥好协调作用,要召集科任教师充分讨论,统一意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具体方案,使各学科教师之间的教与学都能有一个合理的安排,这也是作为一名班主任需要努力的地方。

总而言之,中学班主任的工作是一项崇高的事业,而且工作量大、责任重,对学生的成长道路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时候学生会因为班主任的一个偶然举动改变其一生的命运,因此,班主任要化作星星之火,点亮每一个学生的心灯,也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好表率,为学生探究知识营造良好的班风,用爱心与耐心去帮助学困生,促使他们走出学习困境,逐渐转变成中等生或优秀生,让全体学生都能取得进步,让全体师生在班主任的有效引导下顺利前行。

参考文献:

[1]赵萍.袁雪梅.初中班主任的管理和教育艺术《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

[2]张善海.浅谈中学班主任管理艺术[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2(6).

[3]周海芳.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主导作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2).

[4]邹德瑞.中学班主任管理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3).

9.我对法律的认识 篇九

考上大学之前,从没想过我要学法律,或者从事法律方面的职业,甚至抵触迈入这项家族的行业。但命运将我送到这里,我接受了,我妥协了。本来以为法律是个文绉绉的东西,无穷尽的文字,却不能像文学,绘成画,酿成诗。你永远无法从一本法律书籍上找到一张照片,一幅插图,甚至一张维恩表。貌似是学法律的人不允许法被人那样亵渎,不允许法与花花世界同流合污。法,在三个月前于我似站在巨人脚下,而它高高在上的俯视,让我不禁羞红了脸承认“我不懂你”;此时的我也算懂了他的一二,触了他的皮毛,让我来谈谈我的感受。

一、法律的血液

实在不能否认,学习之初,我抱怨了一条法律理论的解释有太多种,譬如,犯罪的要件,我国(苏俄法系)有犯罪构成,大陆法有该当构成要件、有责性、违法性,不嫌乱还有英美法系;对宪法的定义,一家就成一言;民法中基本原则的理论,又有人孜孜不倦的提出不同意见„„

然而这些“百家争鸣而没有独尊儒术”的现象正是法律的魅力所在。如果一个社会科学的一切都成了定论,那还有什么可使它作为“社会科学”而骄傲的呢?社会科学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前进的,是依附其他研究而研究的,它不仅不能脱离社会,更不能脱离社会的主体:个人。这些丰富多彩的看法、观点就像血液中种类繁多的维他命,正是有了它们,人才得以健康的成长,正是有了它们,中国的法律界才得以鲜活。所以我们应有足够的信心,只要法律拥有着这样的血液,在新陈代谢中更新,就会焕发出更强大的力量,迸发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二、法律的轮廓

作为一门科学,数学几乎用不到其他学科的东西,只有去其他学科借用它做“工具”的份儿。对于物理,研究它也只需物理基础和数学知识。它们对其他学科没有太多倚靠,没有太多联系,也没法用其他知识的相似性助于理解。它们都是有轮廓的科学。

然而,法律是没有轮廓的,没有绝对边缘的,它可以无忌惮的与其他学科有机的联系起来。法律离不开经济,因为经济基础是法的本原;法律和政治分不开,因为我国的政治体制、国体都是由我国宪法构建的;法律也不能和文化脱节,因为不同地区的人民孕育出不同的乡土文化,研究好习惯法也是维护国家团结、促进民族友爱的肯綮。关于科学发明、学科研究,民法中有知识产权法保障随着科技飞速发展诞生的智力成果,法律的保护使人们更敢放手去做,放手去追梦,如果没有法律的庇佑,这些雨点般的智慧怎敢展现在社会大舞台上呢?所以,法律是联系在各个学科之间的,换句话说,一个只懂得法条的人是无法仅靠法律课堂上的知识立足社会的。

三、法律的内核

法是刀子嘴豆腐心,它表面写着严峻的法条,司法上却往往是带着谦抑的微笑。法是严父厉母,他愿扮黑脸做打击贪官的打狗棒,国家权力的限制人。法是严明的老师,被誉为公民的权利书„„但我觉得,我们的法也是两面派,口惠而实不至,宪法第22条第2款说了“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现实生活中政府却常常为了发展经济建设而忽略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第27条第1款又说“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实行工作责任制,实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反对官

僚主义。”可由于它的声音并未让所有的官员听到,甚至一半都不到;国家机关既不精又不简,甚至拖沓像块赘肉。甚至发生了“钱云会”这样的案子,他明是秉承了27条第2款的精神,却反被机关内的黑幕陷害,落得不了了之。

不过,开诚布公的说,黑锅似乎也不该让法律本身来背。法本身是一纸条文,如果不执行,恐怕它什么也不是。就像十二铜表法,它不是现在还摆在那里吗,可是它还具有效力吗?是人决定了它的效力,是人决定了它是谁。它的内核只是它本身具有的,它的力量还是在于赋予它身形的人类。

四、法律的力量

我认为,法律应该有明确性,司法应该有说服力。

刑法课上常常提到“口袋罪”(即在某条文后出现的“和其他„„情况”并没有附加的限制)。“口袋罪”的出现使法官有了用自己的道德观念裁判当事人或行为人的可能。这就出现漏洞了,难道法官和常人的道德观念有等级上的区别吗?或者法律的神圣地位能由法官替代吗?法官难道与常人不同吗?如果相同,那么谁都可以去当法官了;如果不同,那又要怎样证明法官的道德观念比一般人的就要准确呢?因此,为了“法律至上”,首先立法应该明确。

其次,作为法律的执行者,司法部门又起了什么作用呢?我们都知道,如果法律不被执行就是一纸空文,也正是这才使我上一段的论述成立。司法不仅在执行法律,更是在述说法律。如果它把自己当做法律去裁决了,和上面的法官的悖论有什么不同呢?法律不仅需要执行,更需要“依据”它执行,只有司法机关都信奉法律了,民众们才有可能信仰法律。

综上,严明的法律才是有效力的对个人或事物的裁判。

10.我对网球的认识 篇十

在上网球课之前对网球的接触和了解很少,大概就知道一些赛事,比如网球四大满贯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法国网球公开赛、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和美国网球公开赛,还有一些网球名将,比如纳达尔、费德勒,也会有时看看一些网球比赛。在真正接触网球开始学习之后对网球的认识就加深了很多,一开始觉得网球就是放大版和力量型的兵乓球,但是渐渐地觉得很不对,网球的球感很特别而且网球对步伐的要求很高,在刚学习网球的那段时间里觉得网球是很难学。随着坚持网球的练习,才慢慢地有了球感。

在打网球的过程中,肢体的放松和心理的放松是练习球感的关键。如握拍放松。握拍的合理放松,手腕、手指的运用才能灵活自如,击球时对球的感知才清楚。握拍放松要适度。握拍过松击球时球拍易产生晃动,影响击球效果。握拍是否放松,与手指握拍的位置有关,稍不注意就会引起手臂的紧张,这需要教师仔细观察、不断提醒,切勿握在拍柄的中间。还有击球前、后的放松。击球前的腕、臂、肩放松对球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击球前手腕、手臂放松取决于准备动作是否充分。只有在整个身体、手臂在击球时的动作协调柔和,准备动作充分时,才能有好的击球感觉。击球后的放松主要是指网球运动击球是连续的过程,击球后非持拍手接住拍颈及时回到准备状态,也就是老师经常提醒我们的快速引拍,为下一次击球做好准备,有利于下一次击球动作的完成。网球运动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人与球的调整靠的是脚步,没有良好的步法就不可能站稳后击球,从而影响击球后基本动作,也就不可能产生好的球感。记得刚开始练习的时候,老师抛球让我们击球过网,我对步伐的调整很差,于是会在开始几次都没能击出很好的球来。只有让手、眼睛、脚步有机配合起来,在移动中最后站稳击球,增加击球后球的稳定性,才能提高击球对球感的感知程度。

网球与高尔夫球、保龄球、桌球并称为世界四大绅士运动,它起源于游戏。现代网球运动的历史一般是从1873年开始的。那年,英国人沃尔特·克洛普顿·温菲尔德将早期的网球打法加以改进,使之成为夏天在草坪上进行的一种体育活动,并取名“草地网球”。同年还出版了一本以《草地网球》为题的小册子,对这种活动进行宣传和推广。所以温菲尔德被称为“近代网球的创始人”。1877年在英国举行了首届草地网球锦标赛--温布尔顿比赛。

网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向被扣以“贵族运动”、“高雅运动”以及文明运动的美誉。观看重要的国际网球比赛。在网球运动的过程中,优美的动作、漂亮的服装、富有节奏的击球声音、相互握手致意、球擦网后的歉意、双打默契的配合等很容易拉近对手、同伴之问的距离,增进友谊,消除隔阂,有利于发展良性和谐的人际关系。近网球运动是一项文明、时尚、高雅、富有乐趣的体育活动。通过网球运动的学习可以培养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及通过时尚运动诠释自己创新和开拓的精神。网球是一项比较难掌握的运动,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对自身运动状态的体验所反映出来的自我意识支配,在取得一定成功后都会使练习者自信心得到强化,肯定自我价值,进一步制定更高的努力目标。网球运动是一种文明、礼貌、高雅的网球文化礼仪。这种文化来源于100多年来传统的习俗、管理者的管理和网球人群的意愿。网球礼仪就更显重要。球员与球员、教练、观众之间始终以礼相待,观众观赏网球比赛中途不能走动和发出声音。现代网球文化既保留了这种古代网球的文化、礼貌和高雅性,又增强了现代网球运动文化的大众性。网球运动中,一个举止文明有礼节有涵养的运动员不管在任何地方都是受到大家的欢迎的。

对网球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网球运动量可以很大,甚至打半个小时网球比打一个小时篮球还要累。由于网球运动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可调控性和趣味性,可快可慢、可张可驰,使得参与者以饱满的热情和适合自己的强度在不知不觉中运动完相当于跑完几里路程的运动时间从而能够增进健康、增进体质、强壮身心。

11.我对新课改的认识 篇十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 认识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观念不断地深入人心,广大教师自学地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课堂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教师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解,分析少了,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多了;教师一味对学生挑毛病,找错误的少了,课堂上的鼓励、赞扬多了;教师理性化的解析少了,学生个性化的感悟多了;课堂上死气沉沉的局面少了,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场景多了……但是,冷静地审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繁荣”、“热闹”的场面,我们也不能不感到一丝隐忧,有必要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重新思考。

一、对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认识

人文性与工具性历来是语文学科争论已久的问题。“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认可。尤其是在纠正语文教学中的只重视工具性,忽视人文性方面效果显著。

如果仅仅把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理解为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未免有失偏颇。其实,教育中的人文性体现无时不在,渗透在语文教育的每个环节中。

课堂中的语文学习应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学习表达方式,以使学生达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对有价值的语言现象的品析、揣摩、玩味的过程中,学生逐渐积累语言材料,获得良好的语感能力。

在小学生接触的语言材料中,究竟哪些语言现象最值得感悟呢?一是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例如:《荔枝》一文结尾“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作者不仅仅想到的是荔枝,而是作者借荔枝心忆母亲曾经对自己的无私的爱,其中渗透着作者对母亲的浓浓的思念。二是从语法角度讲突破常规的句子。三是语音上有节奏感、韵律感的句子。只有将文本内涵的理解与对语言的感悟结合起来,才真正达到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二、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认识片面性

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是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习得的,因此我们反对琐碎的分析、讲解和大量的机械训练,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但冷静地观察目前的课堂教学,我们不能不遗憾地说,有些课上仍是分析为主。表面上书声琅琅,但因何而读,如何去读,教师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因此也不可能在朗读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品词构句,咬文嚼字以外,朗读、默读、诵读的确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手段。此外,表演、仿说与仿写也不失为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表演是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尤其受到低年级学生的喜爱。表演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文章语言的内化和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要达到预期的表演效果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一定的准备时间。缺乏任何一点,都可能会使课堂上的表演流于形式,走过场。

仿说与仿写是学生理解和感悟语言的有效方式。例如:老舍的《草原》一文中“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一句。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体会老舍与蒙古人之间的情谊,从而理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将课文思想内容进行内层次的内化。通过与学生固有的语言储备的融合、交流,从而达到发展语感的作用。

三、评价方式、方法的单一性

对学生以激励性评价为主,通过有效的课堂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已被广大教师们认可。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发自内心赞许的目光,经常听到教师对学生由衷的赞美之辞。

但是,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评价还存在着:评价形式和手段单一;评价结果不公平;评价的随意性、目标不确定性;评价权利的滥用等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观点,正确认识评价的目的、意义和功能,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纠正评价结果的不公平,严防评价的滥用。其次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选择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对于评价的实际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应该看到,过去单一的、固定的、机械的课堂模式,在新课改的洗礼下,正以一种新的与时代相迎合的崭新的教育理念出现在课堂上,它必将会为中国的教育改革事业谱写壮丽的凯歌。

12.我对新课改的认识 篇十二

一、读

古人读书, 讲究节奏, 要尽量放慢, 要有所求、有所思地慢慢品味书中所讲的内容和义理, 所以无论是私塾先生, 还是学习的学生, 读书之时总是在摇头晃脑, 读书之声与摇头的摆幅协调之余, 就会给大脑留有思维学习的余地, 这样, 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的思维品质, 学生也会在一遍一遍的读中体会到读书乐趣和意义。而现在的学生, 很少能够感受读书的意趣, 总是囫囵吞枣, 快节奏进行, 就像一个背负着层层包袱的人, 为了顾全大局, 不得不做周全的考虑, 哪一个也不能丢下, 哪一个也不能放弃, 只能加快脚步冲向前方, 就只好这里抓一把, 那里捋一筐, 这样的状态, 怎么能让学生在到达自己的下一个人生站台前, 汲取充足的知识养料和充裕的精神动力呢?因此, 对于学生读书, 教师要给予积极的指导。

1. 读书讲究坐姿

学生读书应当坐端正, 背部不要弯, 胸部和桌面要保持一拳距离, 呼吸自然顺畅。学生的坐姿能够反映他们读书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例如, 那些爬在桌面上, 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学生是无法去用心读书的。

2. 读书需要思考

知识只有在被思考和充分的运用后才能够成为力量。那么怎么去读书呢?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之说, 都强调了读书需动笔的道理。我在作文教学中, 经常会不定期地给学生布置一些随笔或感想, 而写作的对象通常都是立足于我们的课本, 如对文中某一段落或整个文章鼓励学生提出不同于作者本身和教师讲解的一些看法和见解。就是在平时的课文讲解过程当中, 我也积极引导学生随时在书上批注自己突发性的点滴感受。读书的过程中通过动眼、动手、动脑, 写出感想, 产生思想的火花, 当学生把这些思想的火花表达出来后, 就可以成为非常好的文章。

3. 明确读书的目的

子曰“朝闻道, 夕死可矣。”古人讲求一个“道”字, 可以是老子所说的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可以是孔子所说的是中庸之道, 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还可以是佛家所说的道理, 不堕极端, 脱离二边“中道”, 佛家的最高真理。简言之, 他们要探索和理解的是人与自然、社会的认识规律, 而这种规律是指导人类发展和进步的灯塔。对于中学生来说, 读书是理想, 它承载着我们的命运, 让我们懂得生活的奋斗目标和意义, 它可以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 教师要不遗余力地引导和强化学生认知自己的这种内驱力。

二、学

虽读不能尽其意, 只能停留在短暂的记忆层面, 要让学生把读后的切身体会潜移默化地渗入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还需要在领会的基础上加以背诵, 以达到铭记于心的效果。一篇课文讲解的完成并不意味着结束, 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那么怎么提高呢?

1. 学习需要教师的启发和诱导

点拨得当, 砾石成金;点拨失当, 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便荡然无存。孔子提出:“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就是从另一个侧面讲诱导启发的时机问题。《学记》在讲到启发式教育时也说:“善学者, 师逸而功倍, 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 师勤而功半, 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 后其节目, 及其久也, 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 扣之以小者则小鸣, 扣之以大者则大鸣, 待其从容, 然后尽其声;不善答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教师教学, 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适时地诱导学生、启发学生, 循序渐进, 不可“凌节而施”。我在平时教学中, 从字词识记到背诵默写, 再到自读赏析, 集体点拨, 都是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合理安排教学的每一环节。在赏析课文时, 我也利用自身的一些知识积累, 将前人对这篇文章的评析穿插地讲解出来, 让学生在鉴赏中, 提出一个个有广度和深度的疑问,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学习需要“争论”

首先, 是“争”。孔子提倡:“当仁, 不让于师。”在真理面前, 人人平等, 即使是面对教师也不能谦让。《论语》中记载子路当了季氏家臣, 想让师弟子羔任费宰。孔子觉得子羔还没有学好, 不当出仕。子路说:“有民人焉, 有社稷焉, 何必读书, 然后为学?”孔子说:“是故恶夫佞者。”师生二人的争论是围绕着“从政要不要读书”展开的。这个问题我们今天来看当然见仁见智, 也不能说子路的话完全没有道理, 例如, 有的人并没系统读过兵书, 学过兵法, 但在战场上历练后成为了军事天才。当师生观点不同时, 教师应该支持学生就此观点与其展开争论, 即使有些学生调皮, 喜欢提一些难题, 或者刁钻或者别有用心, 来难为教师, 我想教师也应该以自身过人的智慧和渊博的知识令其折服, 因为学生的“争”说明他们对教师教学内容的用心接受和认真思考。

其次, 是“论”。孔子不摆师道尊严的架子, 总是与学生亲切交谈, 学生无拘无束, 毫无压抑, 畅所欲言, 极有利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纵观《论语》, 我们会看到, 许多有关学、政、礼、仁等方面的重要思想, 都是在这种谈话教学中得出来的。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孔子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学生各言其志时说:“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不在学生面前摆学术权威的架子, 这才有利于学生各展风采,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子路、冉有、公西华讲完之后, 曾皙表示自己的想法和他们三人有所不同, 孔子鼓励他说:“何伤也?亦各言其志也。”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相互争论, 相互启发, 使学生学而不厌。这正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

总之,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 教师还需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 并通过经常性的教学反思总结经验, 增强反应的敏感性, 形成良好的反应系统,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教学策略, 采用不同教学方法, 使得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既充满活力, 又富有成效。

上一篇:以德施教下一篇:第一次到单位自我介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