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重点学科建设措施(精选10篇)
1.医院重点学科建设措施 篇一
文章标题:医院2006年重点及措施
2006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重要之年,是进一步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之年。也是我院管理之年、提高之年、发展之年。医院将在05年发展的良好基础上,全面贯彻XXX工作会议和XXX工作推进大会精神,以提高病人满意度、医疗质量和二个效益为出发点,加快基本建设,在行政、人事、分配、后勤制度改革等方面体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保障创新,加速医院的稳定、健康、快速的可持续发展。
2006年医院工作的总体目标
Ø行风满意度在规范下加以巩固
Ø医疗规范在制度中得到保证
Ø学科建设在发展中不断壮大
Ø基建工作在政府重视下持续推进
Ø业务收入在结构调整中达到XX亿
2006年医院工作的七项具体任务
1、狠抓行风工作,提升医院的社会认可度
2、加强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3、推进医疗水平,加大学科人才培养力度
4、做到五个合理,控制医保合理适度增长
5、加快信息建设,推进医院的现代化进程
6、着力打好基础,启动新一轮的医院建设
7、稳妥深化改革,构建新时期的和谐医院
一、狠抓行风工作,提升医院的社会认可度
病人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我院的精神文明、职工素质还相对薄弱,将在以往行风满意[-http:///找文章,到]度工作的经验和基础上,做到“四个结合”:职工教育和发挥职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提升服务和基础建设相结合;内部管理和社会监督相结合;行风工作和爱岗敬业、精神文明相结合。
1.完善细化行风工作各项措施、制度,切实履行医院各岗位规范服务细则,力争综合满意度保持全市中上水平。
2.聘请行风监督员,内外合力,齐抓共管,提高行风工作水平。
3.加强行风满意度的事后处理、反馈、落实工作。树服务窗口先进典型,加大对违纪违规者的处罚力度。
4.加强医院对外宣传工作及协作单位的沟通交流,努力提高医院的社会认可度。
5.坚决贯彻执行市、区规定的廉洁行医制度,杜绝“红包”(包括器械、药品回扣)和以物代药现象。
6.坚持每周一次的院领导接待制度,职能科室配合,切实为患者排忧解难。
7.倡导就医流程再造,力争做到门诊“一门式服务”,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舒适就医环境。
8.全院职工精诚团结,加强与患者沟通、解释工作,减少因冷、硬、顶、推、拖等现象而引起的投诉。医院违纪率月均≤5。
二、加强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医院的优势归根结底体现在医疗质量、品牌特色的竞争。医院将进一步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将提高医疗质量作为“一把手”工程,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把抓好医疗质量作为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
因此,我院根据区卫生工作会议精神,针对医院现状中的薄弱环节,夯实基础。做到“一个中心,二个抓手,三个重视”:以医疗满意为中心;以制度建设、加强培训为抓手;重视严格管理、重视安全隐患、重视及早解决问题,防止扩大事态。
1.全面提升医疗质量:
(1)确保医疗安全,妥善处理医疗纠纷,投诉工作。全年杜绝一级完全责任医疗事故发生。投诉、纠纷、赔偿等事件的发生不高于去年水平。
(2)注重医疗规范,加大检查力度。继续坚持“医疗质量评估制度”,评估专家小组每周活动一次,对各科病史进行抽查和评估,要求住院病案甲级病案率≥90,无丙级病案。
(3)力争26个质控中心的检查项目保持优秀水平。
(4)加强内涵建设,尤其要注重环节质量、综合质量的提升。
2.完善、落实医疗、护理各项制度,并着力于贯彻执行,责任到人。
3.加大各级医务人员各种制度、业务的培训力度。鼓励临床科室应用新技术,开展新业务。
4.提高门急诊中高级医生比例,鼓励中级以上医师开设专科门诊。
5.加大各级各类管理干部的培训,提升规范管理的水平。
6.加强业务学习,坚持每月一次全院业务讲座和不定期专题学习班。
7.完成市、区卫生局下达的总量
控制及各项医疗质量指标。依据沪卫医政(1997)29号文及沪卫医政(2003)150号文,结合本院情况拟订《关于加强2003年医疗质量管理目标》文件中的各种率。
8.强调科室内部抓好“三基”,落实三级查房制度,对于有成效的工作方法要予以坚持、推广。
三、推进医疗水平,加大学科人才培养力度
科
学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医院将围绕提升整体综合实力的总体目标,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和使用。在请进来、走出去上下功夫,在激励机制上,进一步向知识、人才、风险倾斜,从而形成氛围、激励队伍、构筑学科高地,推进医疗质量、学科建设、科研水平全面发展。
1.重点扶持心内科、妇产科等2—3个重点专科,保持同级同类医院的先进水平。
2.以科研为抓手,加快学科建设。支持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立项、启动和实施工作。在科研质量上有所突破,争取国家级项目1—2项,市级项目4—6项。
3.增加投入,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级专业人才,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立足本院培养、鼓励短期学习、重在实践中提高。通过培养、引进、联合体托管等形式,提高高级卫技人员比例。
4.支持市、区卫生系统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建设。
5.中级以上继续教育完成率>85,职后教育及格率>50,选送去三级医院进修人员10名左右,教育经费支出不少于职工工资总额的2,组织医技人员“三基考试”(医疗护理常规),一次参加率100,合格率100。
四、做到“五个合理”,控制医保合理适度增长
1.以查“五不合理”为抓手,切实控制医保增长幅度,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从而使病人满意,医院满意,医保满意,政府满意。
2.组成专家督查小组,每月自查、点评。
3.奖惩并举,个人挂钩。使每个医务人员从根本上树立规范合理的医保意识。
4.力争药品比例再下降1—2,列入科室考核目标。
五、加快信息建设,推进医院的现代化进程
1.在原有信息化基础上,完善医院网络建设。
2.完善社保卡与银行联网收费系统。
3.加快中心机房建设,争取3月底完成,为医院的现代化建设打下基础。
六、着力打好基础,启动新一轮的医院建设
1.完成医院建设的总体规划。
2.上半年完成过渡门急诊的装修、启用。
3.启动医院中心广场的建设。
4.新门急诊大楼动工兴建。
5.做好制剂楼、高压氧舱、变电所等的过渡工作。
七、稳妥深化改革,构建新时期的和谐医院
1.注重增收节支。完善科室成本核算,控制水、电、煤、洗涤、办公用品等费用。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大评聘分开力度。
3.继续探索分配制度改革,奖金分配向临床一线技术含量高的岗位倾斜。
4.继续探索、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走企业化管理之路。
5.以各种形式推进院务公开制度,增加职工的参与感和凝聚力,以改革促稳定,构建和谐医院。
八、其他工作
1.承担政府职责,做好公共卫生工作,确保SARS、禽流感、流脑等各种传染病及创伤等突发事件的预防、救治工作。
2.根据中央、市、区党委的要求,贯彻落实好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
3.进一步完善六院联合体托管制度。探索一、二级医院的双向转诊模式。
4.在设备购置上适当加大投入。
5.做好双拥工作、扶贫帮困工作,继续做好组建援外摩洛哥医疗队工作。
6.加强医院用血管理,按献血法、用血规定执行,同时完成2005年献血任务。
7.做好安全生产防范措施并严格实施,杜绝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医院2006年重点及措施》来源于,欢迎阅读医院2006年重点及措施。
2.医院重点学科建设措施 篇二
1 重点学科建设与医院图书馆的关系
1.1 重点学科建设是带动医院图书馆发展的助推器
重点学科是医院的支柱性学科, 代表着医院的最高学术水平, 体现着医院的办院特色, 它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平台。医院重点学科必然要承担国家、部委及所在省区的重点研究项目, 这些项目有理论的、应用的、方法技术方面的, 也有综合的、专题的、边缘性方面的, 无论哪种研究课题, 科研人员都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和了解世界科技发展动态, 了解专业领域内最新科研课题、成果分布情况、科技论文发表情况等方面的信息, 希望图书馆提供深层次的情报服务和适用的、浓缩加工的信息产品, 从而为医院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图书馆要根据重点学科建设的需要, 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 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
1.2 图书馆是医院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医院图书馆是医院的医学信息中心, 担负着为医、教、研提供医学信息服务的任务, 由于其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专业的文献信息检索人员。所以, 无论是在文献检索方法和技巧的掌握与运用上, 还是在时间上, 医院图书馆都具有教学与科研人员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图书馆通过建立重点学科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 可以最大限度地支持医院重点学科建设。所谓重点学科文献信息保障系统, 是指在某一重点学科或专业范围内, 图书馆拥有的应用、研究和参考等方面所需文献的收藏, 能够支持重点学科教师、科研人员进行一定深度的科学研究、教学辅导, 能够满足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人员对本学科专业文献的整体需求。它一方面具有导向作用, 通过医院图书馆收藏的文献信息资料, 重点学科的专家和学者们能够及时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 掌握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 通过对本学科国内外信息的掌握, 重点学科成员能够迅速确定科研课题, 明确研究方向, 能较好地指引重点学科建设;另一方面, 能为教学科研人员提供现有的科研成果信息, 加速科研进展, 避免重复劳动, 提高工作效率。应该说, 图书馆是医院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建设重点学科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则是医院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
2 医院图书馆参与重点学科建设的措施
建立一个符合医院重点学科布局的文献信息保障系统, 并围绕重点学科建设开展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是当前医院图书馆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加强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
2.1.1 对重点学科的文献需求进行调研, 并制订文献资源建设规划
医院图书馆应根据本院重点学科的发展需要, 深入开展调研, 广泛征求意见。具体可通过 (1) 邀请学科带头人、专家教授等专业人员参与重点学科文献采访工作; (2) 定期将有关新书目资料分发给学科带头人及相关专业人员, 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 (3) 主动了解重点学科的进展情况, 了解重点学科对文献类型、情报源类型以及服务方式的需求状况等, 适时调整和制定与之相适应的采购计划, 建立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保障系统, 满足重点学科教学与学术研究的需求。具体而言, 对某个重点学科要完整搜集以下文献:一是收藏重点学科的国内外权威性论著;二是重点学科中有代表性观点的专业论著;三是在重点学科发展各个阶段有影响的论著;四是重点学科发展最前沿的论著;五是在重点学科发展过程中某些有争议性的论著。
2.1.2 优化馆藏结构, 加大电子文献的收藏比重
除了对印刷型文献精挑细选外, 还应加大电子文献的收藏比重。电子文献是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信息载体, 它具有许多印刷型文献无法替代的优点, 如存储量大、内容丰富、检索快捷、价格低廉等等, 已受到科研工作者的普遍关注。
2.1.3 围绕重点学科建设构建特色鲜明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
信息资源数字化是重点学科信息资源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主要包括馆藏信息资源数字化及网上信息资源馆藏化。馆藏信息资源数字化是将馆藏文献资源, 包括印刷型、缩微型、视听型文献及电子出版物、特色数据库等以数字化形式发布到网上, 使其成为网上信息资源的一部分。网上信息资源馆藏化则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利用自身专业优势, 在充分了解用户信息需求的基础上, 熟悉网上资源的分布状况, 掌握获取网络信息的方法, 分辩和筛选网上信息, 为读者充当网络信息导航员, 使"教、学、研"人员能够像利用馆藏一样方便地利用网上信息。
2.2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中的文献信息服务
重点学科是医院中专业优势明显、影响较大、发展迅速、成果丰硕的学科, 图书馆要着力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具体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2.2.1 改善馆员知识结构,
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人力保障为重点学科提供针对性的、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要求图书馆员不仅要掌握熟练的现代化技术, 还要具备广博的医学知识。而目前, 医院图书馆员大多是图书馆专业或计算机专业毕业的, 对医学知识不了解或了解甚少, 要改变这一现状, 关键是要改善馆员的知识结构, 增加医学信息专业人员和医学专业人员的投入, 使掌握熟练现代化技术的馆员和具备广博医学知识的馆员实现优势互补, 努力培养一支事业心强、知识结构合理的馆员队伍, 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人力保障。
2.2.2 主动参与重点学科建设,
为其提供课题跟踪服务由于医院教学科研人员对图书馆的馆藏情况、管理方法、检索手段等缺乏深入的了解, 他们的一些需求还属于潜在的, 没有表现为现实需求。因而, 医院图书馆要更好地为重点学科建设服务, 就必须加强与教学科研人员的沟通, 主动参与到重点学科的科研项目中, 与重点学科人员一道去完成科研项目。具体说来, 科研项目一般分为立项、研究、收尾、结题等几个阶段。不同的阶段, 图书馆员的工作内容也不尽相同, 在课题立项时, 主要为其收集该专业的发展动态、研究成果、发展方向、热点难点问题, 并对这些文献进行加工, 该阶段提供的资料应尽可能详尽。在课题研究阶段, 则需要提供大量的前沿动态、成果、观点、论述深刻的学科理论知识。在收尾阶段, 要提供科研成果查新、专利申请、投稿指南等服务。在课题的结题阶段, 要对该项目研究中提供的服务进行反馈意见的调查, 进而指导今后的工作。
2.2.3 充分发挥图书馆自身优势,
创建重点学科建设导航系统医院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分类、标引、检索等方面的技能优势, 利用娴熟的网络检索技能, 对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 建立学科导航系统, 方便重点学科用户利用网络资源。学科导航系统服务平台是专门为重点学科提供专业化的网上服务界面和网上资源专题知识库。图书馆可以在主页上用链接的方式建立信息导航系统, 定期动态报道专业化信息资源的更新情况, 报道专业领域的学术动态, 提供学科最新的发展进度, 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深加工, 定期编制重点学科文献目录、索引和文摘等二次文献, 便于用户查阅和利用;还可以从网上下载各种有用的信息, 建立网上信息资源指南的搜索引擎, 引导用户通过检索型搜索引擎和目录型搜索引擎, 在最短的时间内查找到关于某一专题的网址和信息资源。
总之, 医院图书馆只有积极探索, 把参与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作为提升自身服务能力, 树立品牌特色的最佳切入点, 积极参与到重点学科建设中去, 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最佳的文献信息服务, 才能实现重点学科建设与医院图书馆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曾琦.医院图书馆如何为医院优势专科建设提供信息服务[J].医学信息, 2006, 19 (5) :987-989.
[2]张为华.重点学科与高校图书馆建设研究概述[J].图书馆论坛, 2005, 25 (4) :67-69.
[3]陈京莲.试论高校图书馆为重点学科服务的对策[J].情报探索, 2007, (2) :44-45.
[4]王颖霞.高校图书馆参与重点学科建设的思考[J].情报探索, 2007, (7) :92-93.
3.医院重点学科建设措施 篇三
学科建设是提升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水平、促进医院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医院工作的根本和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关键,也是保障医院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并直接反映出医院的整体水平、学术地位及在医疗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完善的学科体系,特色的学科方向和科学的学科管理,是医院在新医改形势下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加强医学科研实力,拓展医疗市场份额,形成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如何加强专业学科建设,促进医院的快速、健康地发展,创建品牌医院,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认清医院当前现状
近年来,我院通过系列措施和手段以及全院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嬗变,顺利渡过了生存期、成长期,现已进入到关键的发展阶段。表面看来:业务收入、门诊人次、住院病员数等均有了大幅的增加,各项指标年年创新高,医院规模上了一个档次,美誉度和影响力逐年提升。精神科、心身障碍科、老年精神科等专业科室已在我市形成优势。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灾后重建后,全市几家大中型医院的基础建设、设施设备等方面都在飞速发展,在医疗条件和住院环境上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在综合科专业方面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发展上我们将面临着重大挑战和发展的机遇。
二、明确重点学科建设方向
医院的发展不在于单纯做大、做全,而在于如何培養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各家医院不可能在所有学科门类上齐头并进处在同一水平,即使有各自的优势和特色,也难免有劣势和弱项。因此我们应独辟蹊径,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集中建设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优势学科,这些优势学科将成为医院科学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并以此为“龙头”和依托,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和技术辐射作用,带动全院其他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形成一个门类、结构、比例较合理的科研体系,增强医院科研实力和后劲,为医院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院要以今年的国家三甲医院创建为抓手,进一步明确“精专科、强综合”的办院方针,以重性精神科、康复科、心身障碍科、老年精神科等重点科室为龙头,促进和推动相关学科及辅助科室的发展。
三、注重专业学科队伍人才培养
学科带头人、老中青相结合的、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是学科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其中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中首要因素, 是学科建设的关键。要求不但要具有相应的学历,更重要的是具有渊博的学识、精湛的专业技术、良好的管理能力和高尚的医德,因此,要求学科带头人不仅是本学科领域的名专家,而且在团结和敬业精神方面为人楷模,精于管理,敢于管理,是优秀的管理者。对于专业学科人才队伍的建设,可通过“内引外培”逐步建立,新专科主要通过引进,老专科重在培养提拔。要引进与培养并重,引才与引智并举,采取“带”、“送”、“引”的方法。“带”,即靠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带出一批技术骨干,通过老一辈专家传帮带,中青一代的不断学习、努力实践、强力进取和勇于创新,才能在学科内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送”,即加强与国内知名医院的联系,争取技术援助,医院每年选送一批业务骨干到这些医院进修学习,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临床经验及医院管理,引进适合医院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带动医院整体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引”,即引进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邀请省内外大型医院的知名专家定期来院做专家门诊或会诊和教学,提高医院的技术水平和知名度。总之,通过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引进,使学术梯队渐趋合理。
四、加强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
4.医院重点学科建设措施 篇四
医疗质量关键环节
一、危急重患者质量管理标准及措施
1、标准:
(1)危急重患者抢救治疗措施和方案符合抢救治疗原则,快速、高效。(2)病历书写符合规范要求,及时、准确、规范。
(3)会诊讨论等按照相关制度执行,急诊急危重患者会诊应在≤15分钟到达现场。
(4)门诊、急诊留观不得超过72小时,住院患者3日未明确诊断或病情恶化者必须组织相关专业会诊讨论,尽快明确诊断,制定相应诊治计划和方案。疑难危重死亡病例要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讨论分析。
(5)紧急手术应在决定手术后即刻开出术前医嘱,做好必要的术前检查及相关准备,麻醉科在接到通知后应立即前往病人所在病房,检查病人并随病人进入手术室。手术由有关科室按医院手术分类与审批权限规定指派相应职称的医师主刀。
(6)急救药品物品齐全,设备处于正常状态。(7)执行医院感染相关规定。
2、措施:
(1)认真执行岗位责任制、首诊负责制,严格交接班。
(2)为急危重患者的检查、入院、手术等开辟“绿色通道”,简化手续和流程,保证各种措施和方案的有效落实。
(3)急危重患者的检查、转科、转院各部门要通力配合,提前做好准备,必须有医护人员陪同和护送,并准备必要的抢救药品和设备。
(4)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人人熟练掌握急危重病员的抢救治疗程序和技术操作标准。
(5)在抢救的同时,逐级报告,必要时组织科间和全院会诊及抢救。
1(6)严密观察病情,记录要及时详细,用药处置要准确,对危急病人应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方可移动。
(7)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口头医嘱执行时,应加以复核。(8)及时与病人家属及单位联系,随时将病情进行通报,重要诊治措施、监护计划、有创检查应征得本人、家属或委托人同意,并签署医疗同意书。
(9)及时完成病历书写和记录。
(10)加强院科两级质量控制,检查和考核结果纳入每月医疗质量综合考核体系,并与绩效工资挂钩。
二、围手术期管理标准和措施
1、标准:
(1)术前检查齐全,准备完善。
(2)大中型手术、复杂手术、危重患者手术、特殊患者手术、新开展手术有术前讨论,制定有详细的手术方案;手术审批报告及时;完成术前小结。
(3)择期手术应于手术前一日,急诊手术提前30分钟通知手术室麻醉科,参加手术的医护人员必须按时做好准备和参加手术,急诊手术随叫随到。
(4)麻醉师术前必须查看病员,评估风险,制定麻醉方案,术后按时访视。
(5)术前履行告知义务,并签署手术同意书及相关医疗文书。(6)手术人员安排按照《手术分级管理》要求执行。(7)执行手术安全核查。
(8)病历书写按照病历书写规范要求执行。(9)执行医院感染相关规定。
(10)手术室布局合理、流程规范,手术室器械、药品和设备必须满足手术及麻醉需要。
(11)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处置。
2、措施:(1)严格执行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2)择期手术前,必须完成必要的辅助检查,尽可能明确诊断,按规定进行术前讨论、报告审批。
(3)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工作,纠正手术相对禁忌症。
(4)术前履行告知义务,并签署好手术同意书及相关医疗文书。(5)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合理安排手术人员。(6)提前通知手术相关部门做好手术相关准备。(7)手术过程严格执行手术操作规范。
(8)麻醉师必须进行麻醉访视。做好麻醉准备、术中管理、术后管理和随访。严格掌握拔管指征,不得随意带管回病房。
(9)严格遵守手术室工作制度,遵守无菌原则。(10)严格手术器械管理,术前术后清点无误。(11)严格手术安全核查相关规定。
(12)术中发现异常、“意外”等均应及时请示上级医师、科主任,必要时应立即向医务科汇报。
(13)及时书写认真填写各种记录单,粘贴各种标签存放病历中。(14)离体组织送病检。
(15)麻师、术者、护士共同护送病员到病房,并做好交接工作。麻醉医师在24小时内作好随访记录,特殊情况时及时、多次随访。
(16)手术医生及时下达术后医嘱,及时完成手术相关记录,向值班医生做好交班。
(17)病区护士根据医嘱和病情认真做好护理、治疗和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工作。
(18)急诊科、门诊换药室、科室治疗室除开展简单的清创缝合、紧急止血和外科换药手术外,不允许开展其他手术。
(19)加强院科两级质量控制,检查和考核结果纳入每月医疗质量考核体系,并与绩效工资挂钩。
三、有创诊疗操作管理标准和措施
1、标准:
(1)操作人员必须具有相应资质。
(2)有创诊疗操作项目根据患者病情是必要的、可行的。(3)病员及或家属(委托人)同意。(4)配备必要的抢救药品和设备。(5)执行医院感染相关规定。
(6)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处置。
2、措施:
(1)严禁无资质人员操作。
(2)充分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履行告知义务,签署同意书和其他相关医疗文书。
(3)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诊疗操作规范和常规。(4)认真做好操作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如:患者心理准备、物质器械、药品、人员等。
(5)操作中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及无菌原则。(6)及时完成相关操作记录。
(7)操作完成后及时告知操作结果交代注意事项并认真做好护理、观察和随访工作。
(8)加强院科两级质量控制,检查和考核结果纳入每月医疗质量考核体系,并与绩效工资挂钩。
四、输血与药物管理安全管理标准和措施
1、标准:
(1)医务人员必须具有相关资格。(2)输血与用药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3)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并签字。(4)药品要严格掌握等级权限。
(5)在病程中详细记录输血及特殊用药过程,必要时进行病例讨论。(6)完善输血前各项检查。(7)消毒灭菌、消毒隔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感染相关规定执行。(8)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施。
2、措施:
(1)严禁无资质人员操作。
(2)充分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履行告知义务,签署同意书和其他相关医疗文书。
(3)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诊疗操作规范和常规。(4)严密观察病情,记录要及时详细,用药处置要准确。
(5)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口头医嘱执行时,应加以复核。(6)及时完成相关操作记录。
(7)操作完成后及时告知操作结果交代注意事项并认真做好护理、观察和随访工作。
医疗重点部门
一、急诊急救管理标准和措施
1、标准:
(1)按照卫生部《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各项要求设置。(2)急诊急救人员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一定临床经验及技术水平,医师、护士须具有较高的急救意识和急救综合能力。
(3)院前急救人员24小时待命,接到指令后5分内出车,迅速到达现场开展急救,待病情允许及时转送到医院或病员要求的医院治疗,做好与转诊医院交接工作。
(4)急诊抢救药品准备器材齐全,设备(包括车辆)保证正常状态,能满足院内院前急救需要。
(5)病历书写符合规范要求,及时、准确、规范。
(6)各种突发事件发生后立即启动医院相应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7)执行医院感染相关规定。
(8)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处置。
2、措施:
(1)加强爱岗教育和医德医风教育,培养爱岗敬业、勇于奉献、“救死扶伤”高尚的职业情操。加强首诊负责制、岗位责任制、交接班等医疗制度的学习和落实。
(2)医护人员包括救护车驾驶员定期举行急救演练和培训。
(3)认真执行急诊技术操作规程,严密观察急诊病人的病情变化,做好各项记录。
(4)遇重大抢救,应立即上报,医务科长、分管院长应亲临现场指挥抢救。
(5)知晓急救的各种风险,加强与病员及家属的沟通,及时签署转送、转诊同意书和其他相关医疗文书。
(6)进入我院的急救病员按照医院急救病员“绿色通道”组织实施急救。(7)加强院科两级质量控制,检查和考核结果纳入每月医疗质量考核体系,并与绩效工资挂钩。
二、内窥镜室管理标准和措施
1、标准:
(1)诊疗操作按照相关内窥镜技术操作规范和流程执行。(2)检查室必须配备必要的抢救药品和设备。
(3)消毒灭菌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等要求执行。(4)检查报告及时、描述准确、结论科学。(5)执行医院感染相关规定。
(6)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处置。
2、措施:
(1)操作医师必须了解相关病史,把握检查的适应症、(相对)禁忌症,检查前必须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准备。
(2)对用过的内窥镜,相关物品应按要求清洗、消毒,并记录。(3)对发现异常组织必须进行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
(4)对高危病员必须进行此检查前,应在临床科室做好充分的准备,征得病员及家属同意进行。
(5)检查前必须履行告知义务,签署检查知情同意书和相关医疗文书。(6)加强院科两级质量控制,检查和考核结果纳入每月医疗质量考核体系,并与绩效工资挂钩。
三、产房管理标准与措施
1、标准:
(1)产房应保持清洁整齐和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良好。(2)产房应备有必要的抢救药品和器械,随时保持效期和完好。(3)产房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
(4)工作人员无传染病者。谢绝参观、探视。
(5)产妇在产后一般留观1-2小时,无特殊情况才可送回病房。(6)出生后的新生儿须作全身检查,测体重,验留脚印、系手圈、滴眼药等,然后送母婴室。
(7)病历质量按照病历书写规范要求执行。
(8)工作人员进入产房时,必须穿专用衣、裤、鞋,戴好工作帽、口罩,接生和手术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9)执行医院感染相关规定。
(10)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施。
2、措施:
(1)值班人员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2)产房应备齐产程中所需要物,药品和急救设备,固定位置,专人保管,定期检查、维修,及时补充和更换。
(3)应热情接待产妇,严密测血压、听胎心、观察产程。产妇在待产和分娩过程中应及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4)产房应保持清洁,定期做好清洁工作、消毒工作和细菌培养。患有传染病的产妇,分娩时应采取隔离措施,产后及时消毒处理,分娩结束后,及时整理用物、产床、被服,行常规清洁消毒,各种物品归还原位。定期大清扫、空气培养,各种消毒物品定期灭菌,各种消毒液按规定更换。
(5)接生后,接生人员应及时、准确地填写产程、临产、新生儿和出生证等记录。
(6)新生儿出生后要及时让产妇和亲人知晓相关情况。(7)产房应有浸泡手消毒液,保持浓度,定期更换。
(8)加强院科两级质量控制、检查和考核,关键纳入每月医疗质量考核体系,并与绩效工资挂钩。
四、重症病房管理标准和措施 1.标准:
(2)建立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
(3)执行《ICU转入病人制度》、《ICU转出病人制度》。(4)配备齐全的抢救药品、器械和设备,随时保持完好状态。(5)严格执行《医务人员进入ICU的管理制度》、《ICU探视制度》。(6)病历书写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执行。(7)执行医院感染相关规定。
(8)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处置。
2、措施:
(1)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核心制度的执行。
(2)ICU医生全权负责医疗工作,专科医生参与,ICU医生分管病人,分工不分家,认真履行职责,随时掌握病情及变化,及时会诊和讨论,及时处理病情变化。
(3)及时与病员及家属加强沟通,通报病情及治疗计划等。(4)严格交接班,班班交接、床头交接。
(5)非本科及相关人员,未经许可不得入内,进入工作人员要穿工作服,戴工作帽,换拖鞋,必要时戴口罩。
(6)患者的家属需留下电话号码,以便必要时及时取得联系,严格执行患者家属探视时间。(7)保持仪器、设备完好,建立贵重仪器使用登记和交接制度,熟练掌握仪器、设备操作及使用、维护、保养,用后要整理完毕放回原处,关掉电源。
(8)加强院科两级质量控制、检查和考核,结果纳入每月医疗质量考核体系,并与绩效工资挂钩。
五、新生儿病房管理标准和措施
1、标准:
(1)按照《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各项要求设置。(2)建立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
(3)配备齐全的抢救药品、器械和设备,随时保持完好状态。(4)执行《医务人员进入新生儿病房的管理制度》、《新生儿病房探视制度》。
(5)病历书写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执行。(6)执行医院感染相关规定。
(7)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处置。
2、措施:
(1)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24小时专人值班监护。
(2)医务人员认真履行职责,随时掌握病情及变化,及时会诊和讨论,及时处理病情变化。
(3)及时与家属加强沟通,通报病情及治疗计划等。(4)严格交接班,班班交接、床头交接。
(5)非本科及相关人员,未经许可不得入内,进入工作人员要穿工作服,戴工作帽,换拖鞋,必要时戴口罩。
(6)患者的家属需留下电话号码,以便必要时及时取得联系,严格执行患者家属探视时间。
(7)保持仪器、设备完好,建立贵重仪器使用登记卡和交接制度,熟练掌握仪器、设备操作、使用、维护、保养,用后要整理完毕放回原处,关 掉电源。
(8)加强院科两级质量控制、检查和考核,结果纳入每月医疗质量考核体系,并与绩效工资挂钩。
六、血液透析室管理标准和措施
1、标准:
(1)按照卫生部《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基本标准》各项要求设置。(2)按照卫生部《医疗机构血液透析管理规范》管理。(3)执行医疗核心制度及各项工作职责。(4)病历书写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执行。
(5)配备齐全的抢救药品、器械和设备,随时保持完好状态。(6)执行医院感染相关规定。
(7)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处置。
2、措施:
(1)建立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并严格执行。(2)严格按照血液透析治疗流程开展工作
(3)医务人员认真履行职责,随时掌握病情及变化,及时处理病情变化。(4)严格执行透析室工作制度,非本科及相关人员,未经许可不得入内,进入工作人员要穿工作服,戴工作帽,换拖鞋,必要时戴口罩。
(5)保持仪器、设备完好,建立使用登记和交接,熟练掌握仪器、设备操作及使用、维护、保养。
(6)加强院科两级质量控制,检查和考核结果纳入每月医疗质量考核体系,并与绩效工资挂钩。
七、手术室管理标准和措施
1、标准:
(1)建立健全各项医疗制度及岗位职责。
(2)手术室设置及配置符合相关要求,区域及人员合理。(3)建立手术室各环节无菌操作规程。
(4)配备齐全的抢救药品、器械和设备,随时保持完好状态。(5)执行医院感染相关规定。
(6)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处置
2、措施:
(1)建立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并严格执行。(2)各环节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定开展工作。
(3)各环节严格执行安全管理措施,重点是手术安全核查,物品清点要求仔细清点器械、敷料、缝针等,准确记录。
(4)认真履行职责,随时掌握手术病人麻醉及病情变化,及时处理。(5)非手术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手术室,进入人员要按规定换装。(6)保持仪器、设备完好,建立使用登记和交接,熟练掌握仪器、设备操作及使用、维护、保养。
(7)加强院科两级质量与控制,检查和考核结果纳入每月医疗质量考核体系,并与绩效工资挂钩。
八、介入室管理标准和措施
1、标准:
(1)建立健全各项医疗制度及岗位职责。
(2)介入室设置及配置符合相关要求,区域及人员合理。(3)建立介入室各环节无菌操作规程。
(4)配备齐全的抢救药品、器械和设备,随时保持完好状态。(5)按规定介入耗材管理。(6)执行医院感染相关规定。
(7)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处置
2、措施:
(1)建立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并严格执行。(2)各环节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定开展工作。(3)各环节严格执行安全管理措施,重点是查对制度。(4)认真履行职责,随时掌握介入病人病情变化,及时处理。(5)非介入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介入室,进入人员要按规定换装。(6)保持仪器、设备完好,建立使用登记和交接,熟练掌握仪器、设备操作及使用、维护、保养。
5.医院院级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 篇五
2、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专业)所在科室设立学科组,具体制定该学科发展及工作计划、经费使用计划、开题论证及组织学术活动,完成重点学科或重点扶持学科的建设任务。学科组组员由学科带头人、正副科主任、教研室主任、学科骨干等相关人员组成,组长由学科带头人担任。科室科研干事负责科室重点学科建设的日常事务工作,处理各种文件、资料和档案的收集与整理。
3、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实行院、学科(科室)两级管理,以学科(科室)管理为主。
第四章 重点学科建设的经费
第九条 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组成
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医院学科建设专项经费、课题经费、学科(科室)其他经费。医院将给予院级重点学科及重点扶持学科专项建设经费投入(第一次划拨2/3,中期考核合格再拨1/3),各学科应努力拓宽经费渠道,积极自筹经费加快学科发展。
1、重点学科专项经费每个学科为50万元。
2、重点扶持学科(专业)专项经费每个学科为20万元。
第十条 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使用
6.探讨医院学科建设评价机制论文 篇六
摘要:目的综合分析医院学科建设的评价机制。方法通过对我院医疗、科研、学术交流、教学等“学科建设考评方案”内容的研究,以考评方案特有的量化评价标准对医院学科建设的评价机制进行分析探讨。结果我院的学科建设综合评价机制较为完善,达到了对学科发展评价工作的规范性、公平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结论科学完整的医院学科建设的评价机制可以激励学科带头人及相关学科工作骨干工作热情,凝聚团队力量开拓创新,最终促进医院学科快速、持续发展。
关键词:学科建设;评价机制;医院
引言
学科建设是医院持续发展根本所在,医院各学科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医院学术地位及整体水平,因此学科建设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标杆[1]。而建立一个系统的、综合的医院学科评价机制,逐步适应医院学科发展,对医院各学科的现状或存在问题的明确、卫生资源的`分配、学科发展方向的确定以及科室建设的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2]。我院通过多方面调研于初步建立医院学科建设评价机制,通过6年实施,对医院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对象及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研究对象是我院开设的所有临床学科及学科带头人,分为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其中一级学科为大学科,二级学科为专科。1.2方法。评价指标的建立:(1)医院学科带头人,包括学位学历、职称、科研能力、学术任职、专业导师及政府荣誉,以上六项为一级指标,一级指标可设立多个二级指标;(2)学科建设评价指标,包括学科发展能力、学科人才团队建设、学科技术、科研能力、教学水平、学术影响、学科带头人影响力,以上七项为一级指标,一级指标可设立多个二级指标。评价方法:年终对所纳入医院学科建设评价机制的各项数据,进行指标权重量化标准统计评分,并对各学科及学科带头人进行分类排名,根据排名确定年度医院首席专家和十佳学科带头人。学科建设激励办法:(1)确定的医院重点学科给予当年度重点学科建设经费;(2)学科带头人、首席专家每月给予经费津贴奖励;(3)学科层次评价与学科评优、学科查房成绩直接挂钩,以确定的医院重点学科带头人、首席专家作为当年度医院领军人才、研究生导师及科技能手的遴选指标[3-4]。
2结果
2.1学科发展。通过评价机制和激励办法,我院各学科定位更加清晰,学科发展方向更加明确。促使医院各学科有目标、有计划的推动学科持续发展。本院从20至实施医院学科建设评价机制新增国家重点临床专科1个,省级重点疾病研究中心2个,厅级重点专科3个。2.2人才梯队。通过学位学历、职称、学术任职、专业导师及国外人才交流等相关指标的动态评价,以及首席专家、十佳学科带头人和十佳科技能手等相关激励办法的推出,本院从年至20高级职称人数由102人上升至186人,增长率为182.35%。医院硕士学位人数由55人增加至104人,增长率为189.09%。医院各学科均有计划的培养了一批储备学科人才,目前以有18人学科带头人进入了专业学组。医院通过努力争取国外人才培养人次由2人上升至20人。2.3教学及科研能力。医院通过承接大学院校教学、研究生培养、专科人才进修、青年骨干培养、学术会议交流及国际交流合作等,开拓了医院学科发展视野,促进了各学科学术广泛交流。与高校联合培养专科医师、专科研究生,促进医院临床与教学科研的相互转变。培养了专科研究生64人,成立了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同时,医院学科科研实力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科研工作是医院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托,医院通过科研立项、科技成果、科技平台及计费获取等相关指标的统筹评价,促进医院各学科科研凝聚力、科研方向前进,不断增加各科研究人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科室成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中。本院从2011年至年纵向项目由8项上升至24项,科研经费由15万元增加至512.3万元,在国内外各医学期刊发表专业论文由112篇上升至300篇,其中高质量论文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6年来医院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厅级科技进步奖8项,授权专利11个。
3讨论
首先,学科建设评价机制是学科发展活力的源泉。学科建设评价指标成为各学科项目发展建设的目标,各学科以学科建设评价为契机,凝聚一切力量,从各学科带头人到学术科研团队,凝练发展重点学科形成专业化学科品牌[5]。各学科针对评价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关措施和激励办法,使学科在良性的竞争环境中,提高专业意识、增强学科发展。其次,学科建设评价机制提升了科研能力促进了学术交流,学科建设评价机制明确了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意识,使学科发展重点和方向更为清晰[6-7]。通过有计划、有目标的实施措施,使得医院学科研究的申报、技术的创新以及学科平台得到明显提升。学科也围绕重点研究方向,催生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8]。最后,学科建设评价机制有利于学科的长远发展,本院每年的学科建设评价结果及分数排名,可反映学科发展的趋势。通过综合分析评价,能够有效的发现问题、找到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相关措施研究,这样就可以客观的体现学科的整体水平、科研能力及医疗水平,通过判断学科发展空间,发掘学科发展潜力,使得学科可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信胜,黄丽,沈世红,等.重症医学科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安徽医药.,17(9):1606-1608.
[2]梁公文,王丹蕾,王兵,等.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医院学科科研发展的梯级改进服务模式[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7(5):578-581.
[3]孙文兵,侯月智,张国华,等.县域医院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要素[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8(7):538-541.
[4]孙金海.新时期医院学科发展趋势与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医院.2012,16(7):51-53.
[5]崔焱,孔媛媛,徐婉珍,等.医院学科青年骨干科研能力存在的问题和继续教育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9):1593-1594.
[6]陈凌,吉训明,肖晖,等.医院学科建设规划的核心理念培育与发展[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3):109-110.
[7]苟正先,蒲川.医院学科评估研究的进展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28):5971-5973.
7.医院重点学科建设措施 篇七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抓紧制订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规范社会办医疗机构包括外资办医疗机构的准入条件,完善公平公正的行业管理政策。鼓励社会资金依法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2010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员会、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指出:“完善和落实优惠政策,消除阻碍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政策障碍,确保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民营医院的发展迎来了新契机,然而民营医院要想在激烈的医疗服务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有自己的学科和品牌,才能实现自身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长期目标。
1 民营医院在重点学科建设中遇到的困难
1.1 政策体制上的限制
相对于公立医院而言,民营医院是新生事物,在税收政策、价格政策、医保定点、执业注册、职称晋升、人才储备和培养、学术科研等各方面都不能享受政府部门的优惠政策,也得不到卫生主管部门和监督部门的重视[4]。再者,患者更倾向于选择公立医院,据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政府合作开展的《中国民营医疗服务作用和范围研究》报告显示:城市居民中有69.9%的人选择去公立医院[5]。这些无疑都阻碍了民营医院的发展和学科建设步伐。
1.2 民营医院自身发展特点限制
投资医院与投资其他类型项目不同,投资医院不可能马上赢利,一个真正形成品牌的民营医院需要长时期来树立品牌和学术地位[6]。民营医院从建成到形成一定规模和达到一定的技术级别一般需要5~8年,在短短三年内很难实现自负盈亏[7]。在尚未实现自负盈亏的条件下,民营医院自身发展都存在困难,更谈不上重点学科建设。
1.3 缺少学科带头人、人才梯队不合理
一个能够实现可持续性突破发展的重点学科不仅要求具有一流的学科带头人,而且还要拥有一个良好的学科梯队[8]。而民营医院相对公立医院,科研实力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很难长期吸引和留住人才。缺少学科带头人、人才梯队不合理是制约民营医院发展和重点学科建设的最大瓶颈。
1.4 缺乏重点学科建设经验,无具体模式可循
民营医院是新生事物,一切从零开始,重点学科建设无具体模式可循,一切在摸索中进行。在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会走很多弯路,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2 民营医院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实践探索
南京同仁医院是同仁医疗产业集团和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投资的,是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科研教学于一体的三级综合股份制医院,于2007年10月8日正式营业。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南京同仁医院近几年不断探索重点学科建设经验,总结如下:
2.1 确立医院发展思路,为重点学科建设奠定基础
开业初期,南京同仁医院即确立了“医、教、研并举,建立学院型医院”的长期发展思路,医疗是建院之本,教学是发展之源,科研是广大之根。在南京同仁医院领导班子正确领导和科学运营下,南京同仁医院走上了医疗、教学、科研全面发展的健康之路,为重点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
2.2 继承百年同仁学科优势,制订重点学科发展规划
在继承百年同仁学科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疾病谱特点,确立了“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眼科为重点学科,内、外、妇、儿全面发展”的学科发展规划,明确重点学科建设目标,使重点学科的研究方向符合医院发展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
2.3 医院发展为重点学科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1)2008年7月,南京同仁医院通过教学专家组验收,正式成为南京医科大学教学医院,并于2009年6月开始接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实习生,为医院人才梯队建设提供了保证;(2)2009年10月,江宁区博士后工作站南京同仁医院分站正式通过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委员会验收,为引进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平台;(3)2011年2月,顺利通过江苏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评审,获得培养年轻医生的资质;(4)2011年4月,顺利通过三级综合医院验收。随着南京同仁医院的不断发展,为重点学科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
2.4 加大经费投入,完善重点学科硬件建设
先进配套的仪器设备,一定规模的床位等硬件设施投入,是重点学科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眼科作为南京同仁医院的重点学科,拥有相当规模的基础设施和床位以及国内外一流的专科仪器设备,为学科后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2.5 高度重视学科带头人领导作用,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借助北京同仁医院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科发展优势,由北京同仁医院指派高素质、高水平人才担任南京同仁医院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科带头人,引领重点学科发展方向。注重学科人才梯队建设,发掘和培养具有成长潜力的科技人才,本着唯才是用的原则,对事业心强、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中青年人才,以外出进修、学历教育等形式进行重点培养。
2.6 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学科影响力和学术地位
学术交流与技术辐射是学科提高自身影响力和学术地位的最快捷有效途径之一。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眼科自成立以来,在学科带头人的科学领导下,高度重视学术交流和与兄弟单位之间的业务联系,积极参加国内外、江苏省、南京市的专科学术交流会,并以疑难病例会诊、技术指导、学术讲座、论文交流等形式,加强与兄弟单位兄弟科室的业务往来。通过一系列的学术交流和辐射活动,迅速有效地提升了学科影响力和学术地位。
2.7 制订和完善科研制度,促进学科建设
医院在设备购置、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等政策上给予重点学科倾斜的同时,制定和完善相关科研管理制度,如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学术论文奖励制度、科研立项和科技获奖奖励制度等,促进了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3 重点学科建设成效
南京同仁医院经过四年多的实践,通过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措施,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已初见成效。2009年9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顺利通过南京市专家组评审,获得南京市第六周期医学重点专科的光荣称号。2010年12月,耳鼻咽喉科再次喜获成功,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
4 思考与讨论
重点学科作为医疗机构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象征,是一项意义深远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医改等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虽然为民营医院发展迎来了新契机,但在当前激烈的医疗服务市场竞争中,民营医院要想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拥有自己的品牌和学科,因此民营医院的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摘要:重点学科建设是民营医院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民营医院在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因其自身特殊性遇到很多困难,以南京同仁医院为例,阐述民营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关键词:民营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困难,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吴倩文,卢建华.加强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的意义和方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23(12):811-813.
[2]高艳霞,陈柏林,岳红碟,等.西安市中心医院重点学科建设成效分析与发展思考[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1,5(24):335-336.
[3]王丽娟,杨宝峰,姜洪池,等.完善学科评估机制促进重点学科发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39-40.
[4]史新叶,杜新宇,郑京晶.如何推进新医改政策下民营医院人才队伍建设[J].中国医药,2011,4(6):487-488.
[5]陈珞珈.我国民营医院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建议[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1(2):34-37.
[6]周永康,黄薇,吴赪.我国民营医院的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6(20):331-333.
[7]戈文鲁,易琳琳.我国民营医院发展的现实困境及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3(4):66-70.
8.医院重点学科建设措施 篇八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对高校加大了建设力度,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当代教育部门和新建本科院校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专业建设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日常运行的关键环节,在推动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从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进行分析,从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所应遵循的原则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对学科专业建设的路径和措施提出相应的措施和研究。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路径与措施
0 引言
学科专业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等院校能否较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关系到学校在师资、基础设施以及财力等相关办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关系到高校能否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上迈进。面对新建本科院校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专业结构优化不够完善,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对发展方向进行明确,对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对专业的建设与管理进行规范化管理,这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日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1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在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基本上采用的就是省、市共同管理,并且以市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和方式。作为地方政府来说,其是高校投资建设的主体环节,因此,地方政府的相关决策对于高校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省级政府来说,其在宏观调控的力度方面存在相对不足,所以新建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对相关的局部利益考虑的过多,从而导致其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着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作为一个省市的范围内来讲,各地市在相关的产业结构上具有相似性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新建本科院校在具体的专业设置上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在相同学科的专业布点方面存在过剩的情况,专业设置重复设置并且水平不高,各高校在学科专业结构上存在着过多相同之处,从而形成其新建院校之间的互补性不足等。此类问题对教育资源实现合理配置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新建院校的办学规模和相关效益造成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也为以后新建高校實现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因素。
2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所应遵循的原则
2.1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有效的和所在地区的经济、文化等要素有效的结合起来,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分析,在地方经济、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效的服务。从现阶段的人才发展状况来看,市场在人才的相关需求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随着市场的变化也在相应的做出调整。如果在学科的建设上仅仅依靠市场的需求,就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滞后现象的发生,就会导致那些刚开设不久的专业课程遭受没有市场需求的状况,所培养的人才也没有相应的市场需要的境遇。因此,在新建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上不能仅仅依靠市场的需求,还应该对我国在经济调整方面的趋势进行了解,对这种趋势影响下的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实现高效学科专业建设不仅能够较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还和我国在经济调整方面的政策做到高效吻合,促进我国学科专业建设的不断完善和蓬勃发展。
2.2 提前规划的原则。由于新建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滞后性的现状,因此,在对高校学科进行专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如果只针对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这方面进行研究,对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的实现是不够的,必须对未来几十年的优化进行考虑和研究,有些地方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对其进行更长时间的优化研究,学校在对学科的布置以及专业的设定方面,应具有比较前卫的规划意识。对人才进行预测并提前做好相应准备,根据社会需求的发展状况对专业设置以及发展方向进行及时调整和更新,对学校的长远发展要做好充足、完善的规划。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基础状况,对学科进行合理布点以及相应的学科设置。在学科的定位方面要做到准确、有序,可以对其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对本省内的同类学科进行比对和分析,从中找出本学科在其中所处的位置和状况,从而为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的发展制定长远的规划。
3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路径与措施
3.1 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观念及时更新。学科作为学校形象和发展的一面旗帜,是学校整体结构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建设也是实现高效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必须对自身所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改变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学、社会服务以及科研等综合化的培养模式的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在策略的基础上对市场意识和开放意识进行强化。从市场经济的具体的发展状况来看,其要求高校自主办学要面向社会,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学校要把办学的目光放长远,从过去的依靠政府政策向依靠市场需求的方向上转变,从而为新建学校自身发展开辟新的发展方向和动力。从目前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的情况来看,现在流行的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学科建设问题只是针对重点大学来讲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只有那些重点大学才能做到和实现,对于一般的本科院校来说,只要把其本质上的专业建设工作做好就行。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不能对其过早提出,应在相关的专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完备以后再进行学科建设。通过对二者的分析来看,其都是比较片面的,在一定条件下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之间是一种相互协调的关系,只有那些高水平的学科才能形成高水平的专业,从而培养出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从刚开始建校就要从长远的眼光进行考虑,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宣传,从而让其充分认识学科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使建设思想形成统一,并集中相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努力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
3.2 对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建立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机制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对新建本科院校建设开始时,应根据市场和自身实际需要建立学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市场和相关环节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根据实际需要和相关法律依据建立对学科专业建设进行规范的相关管理文件,对相关的学科学术带头人的选拔要做到规范、平等,对重点学科专业的申报工作要不断规范化,对于高校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以及成绩评估等相关工作中也要做到规范化,从而推动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稳步、有效开展。
4 结语
学科建设作为高校战略基础建设的关键环节,是衡量高校学术地位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新建本科院校要加快学科专业建设的步伐,及时克服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善于改变传统的学科专业建设模式,推动学科专业建设的理论创新,对相关的管理机制进行完善,从而有效推动新建本科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景乾,屈咏梅.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路径选择[J].陕西教育:高教,2011:187-188.
[2]黄建绮.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路径取向[J].三明学院学报,
2013,30(1):80-85.
基金项目:
9.综合医院创新型学科建设的思考 篇九
[摘要]天津市器官移植中心自成立至今,建成亚洲最大、世界知名的临床移植和科学研究中心,本文对该中心创新型学科建设的分析探讨,阐述综合医院创新型学科的内涵、核心要素及学科构建,从学科发展规划、领军人才培养、创新团队培育、基础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培育几方面着手,为综合医院提供一种学科建设思路。
[关键词]创新型学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背景资料: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是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器官移植基地,是目前亚洲最大规模的器官移植中心,致力于器官移植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近年来,每年完成的肝、肾移植例数均居国内第一位,据“中国肝脏移植注册(CLTR)”报告:该中心连续两年获得中国肝移植注册2010、2011年度数据质量综合排名第一。
掩卷遐思,该中心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医院学科建设的思路和借鉴。
1.医院创新型学科的内涵
医院创新型学科是以优秀学术带头人为领导,以创新性学科团队为基础,坚持以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为主要任务,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推动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引领学科持续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构建医院创新型学科的核心要素1:创新型领军人才:是专家角色与领导者角色的叠加,是医院创新型学科的核心和灵魂;创新型学科团队:创新团队是学科不断创新的源泉和核心动力;富有“创新”精神:“创新”是创新型学科的本质属性及核心特征;先进的诊疗及科学技术:具有先进的诊疗及科学技术是创新型学科技术建设的成果的集中体现。
2.我院器官移植中心创新型学科建设的实践与体会
2.1明确学科发展规划
2医院创新型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撮而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的原则,明确学科发展方向和战略性目标。器官移植中心创建之初,国内多家医疗机构已经进行了临床肝移植手术的尝试,但均未取得实质意义上的进展,1993年,时年31岁的沈中阳教授地从日本留学归来,主持完成国内首例真正意义上的肝脏移植手术,该患者术后存活十余年。1998年,医院成立专家委员会,对成立移植中心的可行性及学科发展建设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分析移植学科内部和外部条件(其中内部条件包括该学科发展的成熟度、相关学科当前整体水平、人文环境、学科团队及现有的或可能
获得资金支持情况;外部条件包括国内该专业学科发展水平,区域分布及可获得支持度等因素),制定移植中心的建设目标及发展规划,为中心的建设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成立了当时我国第一个包括移植外科、专业麻醉、专业围手术期监护ICU、组织配型室等多学科协作的器官移植移植中心,临床常规开展肝、肾移植手术。现今中心已建成国际上富有影响力的移植中心,致力于临床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2.2培育创新型人才队伍
人力资源是医院创新型学科建设的战略性资源,是学科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创新型学科必须立足于培育创新型人才队伍,中心始终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核心任务,现有82名医生和研究人员,平均年龄37.5周岁,高级职称33名,博、硕士研究生90%,100%具备国外研修学习经历,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名、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名、天津市授衔医学专家1名。
2.2.1学科领军人才的培养
学科领军人才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科的整体水平及影响力,应具备学风严谨正派,在学科前沿领域有突出特色,富于创造性思维和开拓意识,能把握学科发展方向,组织和带领学科团队为学科发展共同奋斗,取得了创造性的临床和科研成果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心创新型领军人才的培养,始终坚持与创新实践紧密结合,目前已建立完善的领军人才培养机制及后备力量:
一是依托国家科技基金项目和省市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以领军人才为核心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研究队伍,促进人才创新性思维的和领军能力的培养;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及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为契点,注重战略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
二是积极开拓成长环境,资助国际最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国外高水平移植中心建立合作共建关系,迄今成功地开展了多器官联合移植、多米诺肝移植、劈离式肝移植、活体肝肾移植等十余项新技术、新术式,先后规范、完善了经典转流、经典非转流、背驮式、改良背驮、减体积肝移植术式,使中心始终保持国际领先专业水平;
三是摒除垄断固封的思维模式,鼓励和支持中心接收进修人员,指导国外及国内多家医疗机构医院开展临床移植技术。迄今为全国各地培养移植医学人才200余名,指导和帮助50余家医院成功地开展了首例肝移植,培养领军人才卓越的前瞻性和大局观。
2.2.2创新型学科团队建设
医院创新型学科建设以创新型学科团队为基石,注重医学人才知识结构重组,通过
调整知识结构,加速知识的更新,不断获取新知识,拓展知识领域,其突出特点:创新性,创新性是医院创新学科的一个最大特征,立足于临床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积极开展临床应用科学研究,并能将研究成果创新性的应用于临床工作;善于学习,团队成员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和独立学习能力,在临床工作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良好的知识和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的专一性、包容性。中心在创新型学科团队建设方面:
一是加强技术人才培养,以重大临床和研究项目为纽带3,有效整合医院的优势资源,加强相关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实施团队协作攻关,达到全方位、立体的解决问题和人才培养的双赢机制。重点选拔和培养一批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骨干人才,将其推向学科前沿4,以不同专业方向为切入点,辅以年轻技术人员建立临床和研究团队;同时建立导师带教培养制度,由骨干人才作为导师,对年轻人员进行临床技能和科研思维的培养和指导,进而达到人才队伍共同成长的目标。
二是积极鼓励创新学习,建立学术和发言自由的工作氛围,建立晨交班学习制度,由年轻医师选择专业前沿问题作专题报告并集中讨论;建立病例讨论制度,由住院医师汇报汇报病例诊疗情况,再由主任医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提高年轻医师的专业水平同时,培养年轻医师的创新思维和意识。
三是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引导和激励各类人才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鼓励科技成果的转化,建立公平和谐的人才成长环境,以能力和业绩作为人才评价的主要标准,每年选派优秀人员前往国外高水平移植中心访问学习;健全绩效分配机制,坚持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政策,并对取得优秀成果的技术人员予以奖励,如对获得国家和天津市科技奖励的团队和个人发放科技奖励基金、发表的SCI论文给予奖励。
2.3强化基础科学研究工作
世界高水平的医学中心建设中科学研究工作占据了很大比重,基础研究与临床的结合是医学科学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医院创新型学科建设的内在动力,临床发现了问题,通过科学研究努力寻找其原因和解决的有效途径,而科学研究有助于拓宽医学视野,提高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中心在学科建设中,始终把科学研究作为学科建设的关键点,重点投资加强危重病急救医学暨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作为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提升了学科核心竞争力及国内外的影响力5。近年,中心累计取得创新性科技成果近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和实用
新型专利多项,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30余篇;获得各级课题4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863”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10项及卫生部行业专项合作课题2项。
2.4培育以“创新”为核心的学科文化
创新型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培育以“创新”为核心的学科文化,以创新性的临床科学研究推动临床医学发展6。医院创新性学科科室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长期工作中形成的全体人员认同、拥护和维护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包括科室环境的营造、团队精神的培养、规章制度的制定、管理体制及激励机制的完善等多方面内容。
中心在创新型学科建设中,注重“创新”为核心的学科文化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室成员为中心,培育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创新、和谐、民主的科室文化,发挥全员主人翁责任感和积极性,为科室人员营造温馨的工作环境,健全科室学术活动制度,通过举办人文论坛、学术沙龙、病例讨论、学术简报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倡导自主创新的价值观念和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护创新激情和活力;建立科学的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标新立异,将资源资金及保障条件向创新群体倾斜。通过创新性学科文化的导向作用和凝聚作用,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心理压力和动力,使科室工作人员形成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激励科室成员产生同舟共济、共同发展的整体意识,自觉使个人发展目标与学科建设目标相统一。
10.医院重点学科建设措施 篇十
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关于印发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2]38号)及省市县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院临床科室发展情况,经院委会讨论决定,我院妇科作为重点科室,将从设备、诊疗环境、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加以建设,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科室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我院妇科现有主任中医师一名,在治疗月经病、妊娠产后病、不孕不育症及妇科尽杂病等疾病已形成了独特的中医诊疗体系,经过1-3年建设,目标为:中医学科建设为先导,中西医结合为主体,队伍建设为重点,提高竞争能力为根本,完善制度建设为保障,突出质量、保证安全、加强服务、细化管理。我院在建设周期内将妇科建设成为县级以上重点学科,拥有床位30张,以不孕不育、盆腔炎及先兆流产、妇科微创手术等重点专病为发展方向,诊疗技术优势明显、人才梯队合理、专科设备齐全的县域内一流中医特色专科。
(二)具体建设指标
1、床位:专科床位扩展到30张;
2、人员:形成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4至6名的技术队伍;
3、诊室:新添无痛微管人流手术室一间、阴道镜诊疗室一间;
4、设备:添加宫腔-输卵管氧化氢声学诊断仪一台、宫腹腔镜一套;
5、检测项目:努力新增开展院内女性生殖内分泌激素检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精液分析等检测项目。
二、加强领导
成立由院长牵头,相关职能科室和科主任为成员的重点专科创建组,做到统筹有序、重点扶持、特事特办,保障建设进度和力度。
三、科室建设主要内容及措施
(一)妇科建设的主要内容:
1、培养和引进杰出人才;
2、建设创新型团队;
3、加强外出进修培训;
4、加强传、帮、带的培训模式。
(二)妇科建设的措施:
1、完善管理机制
采取多种形式教育科室成员树立发展观念、法制观念,结合国家新出台的关于医院量化考核工作方面的医疗卫生法规,修订科室管理细则,进一步理顺科室管理机制,使科室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为科室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2、构筑人才高地
逐步优化人才结构,提高科室人员的素质,分批有针对性的选派医师到上级医院进修;逐渐引进高学历人才,以加强临床科研力量。突出骨干人员作用,确立每位医生的主攻方向,使之在本科的某一方向上有所擅长,逐步形成学科发展的新支撑点;培养名中医,使个人发展和医院、科室的发展有机结合,为实现学科发展目标,提供人才保证。
3、占领技术制高点
加快学科建设步伐,必须不断有新的、好的技术支持,在不育不孕、盆腔炎、先兆流产等治疗方面研究领先基础上,不断优化改进治疗方案,争取再出新业绩,在传统医学治疗基础上,将外敷、灌肠等中医适宜治疗法引入治疗,提高疗效,此外注重中西医结合,将妇科的微创手术作为重点加以建设。
4、鼓励科研,开展学术总结和创新
以科研为先导,引进新技术、新项目每年至少1项,鼓励科室人员总结临床经验,撰写医学论文,科内每年至少发表论文2篇以上,创中医特色为目标的发展思想,力争形成一批深受病员的新中医特色疗法,为学科发展提供技术保证。
四、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辩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辩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急诊应用中医治疗技术、急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五、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色。
妇科环境形象建设,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妇科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妇科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妇科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科室防治妇科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医院重点学科建设措施】推荐阅读:
医院2006年重点及措施09-14
医院惩治和预防腐败建设重点工作实施方案08-27
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实现医院跨越式发展12-10
医院护士招聘考试重点10-15
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01-02
医院危害风险评估应对的重点12-27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2011年甘肃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11-10
部队重点部位管理措施07-19
工期施工重点及措施09-19
重点学科建设中期检查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