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2024-08-28

初中、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精选8篇)

1.初中、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篇一

1.比早法:如世界近代史比中国近代史早200年,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时间是1840年,那么世界近代史便是1640年。再如世界现代史比中国现代史早两年,中国现代史开始于1919,世界现代史便是1917年。

2.比晚法: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晚2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便是1939年。再如第二次战争比第一次战争晚16年,第一次战争是1840年,第二次战争便是1856年。

八、推导式记忆法:根据记住的历史年代,经过推导而记准另一个或几个历史年代。只要有一基本数,通过人物、事件之间的历史关系,就可推出历史年代来。可从基点数向前推,向后推,同时向前推,也可互相推

1.前推法:从基点数向前推导。例如知道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是1944年,往前推三百年,即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清军入关,均在第一年。

2.后推法:以基点数向后推导。例如知道18马克思诞生,思格斯比马克思小两岁,即18诞生;列宁又比恩格斯小50,即1870年诞生。

3.双推法:从基点数向前后推导。如记住了抗日战争开始于1937年,往前推,十年内战开始于1927年,往后推,八年抗战结束于1945年。

4.互推法:几个密切相关的年代可以互相推导,如三国的建立年代,依次相差一年,220年魏国建立,2蜀国建立,222年吴国建立。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就可推导出另外两个。

5.干支推导法:用天干地支纪年推算出公元前代。我国古代人一般使用甲子纪年法。近代史上也经常使用,甲子法表示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是1911年,辛丑条约是倒转十个天干地支,应是1901年;庚子赔款接着倒转一个天干地支,应是1900年。

 

2.初中、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篇二

关键词:整体把握,学科规律,创新形式,经常复习

历史学科时间跨度大, 内容头绪多, 知识点庞杂琐碎, 要想达到熟练掌握, 对于备战高考的文科学生来讲, 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 学好历史,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宏观入手, 编织网络, 做到整体把握

按照人们的认知规律, 看一个人, 首先看到的是整体轮廓, 走近了才会看清眉、眼等具体部位。学历史, 也是这样, 要从宏观入手, 编织网络, 做到整体把握。首先要明确这本书包括几章, 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 分析各章间的关系;然后, 明确每章包括几节, 把握阶段特征, 分析清各节的内在联系;最后, 将各节的内容围绕主干知识进行科学的处理, 编织成知识网络, 从而达到系统化条理化。在这个基础上将章节题目及内在联系记准、记牢, 则整本书的内容就会了然在胸, 记住的知识点也不容易忘记了。如在复习新中国历史时, 首先清楚发展进程分四段: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革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拿过渡时期来讲分三节:第一节政权巩固、第二节经济恢复、第三节过渡的实现。在记忆时, 抓住它们之间的联系, 第一节政权巩固为经济恢复创造了条件, 就想起第二节, 经济恢复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就联想起第三节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就联想起下一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试想, 如果我们都按照以上方法去掌握教材内容, 那学习效果肯定不同凡响。

二、抓主干知识, 比较归纳, 依学科规律记忆

高考考查的一般都是教材的主干知识,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 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教材主干知识的掌握上。所谓主干知识, 就是指教材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它占据了教材将近五分之四的篇幅, 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是高三复习的重中之重。怎么才能把它牢固掌握呢?我的方法是, 多比较, 在比较中总结规律, 然后按规律强化记忆, 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解世界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时, 我对英国、法国、美国、拉美各国的革命进行了比较, 发现教材内容的安排都有一定的规律,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于是我将革命背景归纳为六点: (1)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 阶级:资产阶级和另一阶层的联合; (3) 思想:清教或启蒙思想的传播; (4) 政治:封建或殖民专制统治; (5) 国际影响; (6) 导火线;然后, 给学生分析理解以上规律, 在此基础上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强化记忆, 这样记住一国, 类推它国, 举一反三, 就会触类旁通, 掌握熟练也就不易忘记了。教材中这样的内容还有很多, 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注意、多总结这些规律, 记忆就不再是难事了。

三、创新形式, 探讨方法, 记忆零碎知识

学习中, 学生常出现知识点混淆, 张冠李戴的现象。要想避免这种现象, 把同类事件区分开来, 记住、记准、记牢, 就需要多用比较法, 在比较中找出并把握各自的特征。如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两个事件。前者发生在14-17世纪, 资本主义处于萌芽发展阶段,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还没有能力全面反封建, 只能是对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统治精神支柱神学发难, 解放思想观念, 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后者发生在17-18世纪, 工厂手工业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才阐发了既反教权又反封建专制夺取政权的要求, 从而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结合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把握两者在内容、斗争对象、影响上的不同特征就不会混淆了。对于其他知识点, 采取什么方法记住, 这就需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在学习中, 既要自己开动脑筋, 同学间更要多交流, 互相借鉴学习。如记忆中共创立的十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时我编成顺口溜来记:“赣南/闽西/井冈山, 湘赣/洪湖/湘鄂边;湘鄂/闽浙赣, 粤、桂/鄂豫皖。”我相信学生们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只要用心发现, 是一定会找到记忆的好方法。

四、与遗忘斗争, 少时多次, 做到经常复习

在学习过程中, 不少同学常常为知识遗忘而苦恼。其实, 遗忘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过目不忘的天才基本没有。那么怎样才能克服遗忘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做到经常复习。科学研究表明, 人的遗忘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 所以, 日常学习中, 我们首先要做到当天学习的内容当天复习, 以便抓住识记还比较清晰, 脑子中的信息量还多的时候进行强化巩固。如果当天功课多, 时间紧张, 哪怕拿出几分钟时间, 翻翻课本, 看看目录标题, 都会起到一定的复习作用。然后要保持每隔一段时间就组织一次复习, 两次复习之间的时间间隔要适宜。一般来说, 刚学过的知识间隔时间短一些, 次数多一些, 以后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 间隔时间可以逐渐加长。每次掌握在自己似忘不忘的时候就组织一次复习, 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如果等知识忘了以后再重新去记, 那就等于从零开始, 耗费的时间精力就大了。

3.谈谈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篇三

关键词:高中历史 学习方法 学困生 学法指导

高中生处于人生中获取知识急剧增长的阶段,传统的历史教学已不能满足他们获取知识的要求。作为新时期的高中历史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构建一个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平台。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介绍自己的一些体会。

1.高中历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1历史学科定位不准确

历史学科虽然是高考文科考试科目,但是,它在高考总分中所占分值越来越小,由“3+2”高考方案时的150分,到“3+x”高考方案时的100分左右,再到“3+x+1”高考方案时的不足100分。这样,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学校、社会对历史学习的重视程度就越来越低,把历史学科称为“副课”,这自然会影响到学生,导致学生将学习精力集中到所谓的“主课”上,从而忽视历史学习。

1.2历史教学模式呆板僵化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对人文学科的学习应主要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基本特征,提倡学生对历史史实发表各自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历史教师仍过于强调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导致学生认为历史学习不需要深入理解,只要死记硬背就行,其结果是不但使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得不到应有体现,而且还导致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僵化。

2.高中历史“学困生”成因分析

实际上,很多高中生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近年来,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播出的《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读史记》等历史类节目就吸引了许多高中生的眼球,但回到课堂上,许多高中生却不愿意上历史课,出现了一大批高中历史“学困生”,主要表现为缺乏兴趣、被动学习,成绩下滑。之所以会形成高中历史“学困生”,主要是学生缺乏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教师也缺乏相应的学习方法指导。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善于贯彻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单一,过多地讲解、分析和说明情况,重结果轻过程,重记忆轻探究与实践等情况大量存在。这种现状,使死记硬背成为当前大多数高中生历史学习的主要方法。这无疑降低或消磨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影响了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质量,无法提高学生辨别是非能力以及运用史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探讨

3.1加强学法指导

目前,许多历史教师只局限于在课堂上对历史知识的讲解,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普遍不足。其实,在历史学习中,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很重要。教师应当抓好以下七个环节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1.1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

3.1.2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

3.1.3课堂学习,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学生要专心听课,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3.1.4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使所学新知识由“懂”到“会”。

3.1.5独立作业,指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使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3.1.6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长期坚持,使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3.1.7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进行多层次小结,使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3.2开展课堂讨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满足于知识的讲解,而是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诱导学生紧紧围绕课题,抓住中心进行探讨或辩论。教师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不能包办代替,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既要避免放任自流,也要避免形成教师问、学生答,没有学生之间讨论交流的现象。学生应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使问题越辩越明。学生可提出与课本不同的观点,也可以成立正、反两个小组,对某个人物或历史事件发表不同的看法,并进行辩论。

3.3增强学习能力

3.3.1探究性学习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要放手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研究。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能将所学内容牢记于心。例如,历史地图是用地图语言表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空间状态的特殊形式,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在教学中可以展示地图,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并由学生向教师介绍发现与感悟,这样,教学效果自然比死记硬背要好得多。

3.3.2实践性学习能力

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让历史为现实服务,学以致用。因此,历史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必须注重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要以社会为大课堂,从历史课的内容出发,紧密联系现实来进行教学,真正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延展性。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多在社会和现实的大课堂中拓展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3.3研究性学习能力

采取研究性学习方法,学生可以通过不同主题的选定来学习同一阶段的历史,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塑造。例如,在“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教学中,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选择课题进行研究。有的学生喜欢政治风云的变幻,可以研究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的关系,研究二战法西斯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斗争;喜欢外交风云的学生,可以研究一战后英国传统的大陆均势政策,研究二战后美国的全球霸权主义政策、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战略;喜欢军事的学生,可以从两次世界大战中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喜欢时事政治的学生,可以研究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与当今世界的和平之间的关系等等。从不同的角度,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展示出自己的个性,拥有个人的独到见解,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

4.结语

历史是一门全面探讨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科学,原本就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死记硬背的陈旧学习方法已不适应高中生的历史学习需要,唯有运用创新思维,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学习,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赵秀玲.历史教育法[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2.郑晓丹.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设计[J].科技咨询导报,2007(18).

3.许益秀.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J].教育评论,2007(1).

4.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篇四

基本史实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历史的基础。根据每节教学内容的要求,明确每个历史史实的诸多因素:事件起因(包括背景、条件、原因、目的等)、事件过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口号等)、事件影响(包括性质、作用、意义、经验教训等)。这些要素作为学习的基本知识点,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另外,对一些基本史实可以使用关键词记忆,如,记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时,可以概括为“一转折、三拨乱反正、一新时期”。这样既可以简化内容,优化知识结构,又可以提高效率,学的轻松自如。

历史学习方法二、加强运用能力训练

运用能力训练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只学不练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运用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各种历史问题的分析解答上。典型而精确的练习题,既能从多角度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做到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如在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这一改革政策出现在什么时期?(2)它的实施有什么影响?(3)中国在什么时期还有哪些类似的政策?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这几次政策的共同点是什么?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既学习了新知识又巩固了旧知识,对我国在不同时期的农业政策有了一个整体认识。

历史学习方法三、找准方向,明确目标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运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先根据课标的要求找准方向,明确“三维目标”,即明确每节课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要求。这样在学习中才能有针对性、有方向性,而不是漫无目的乱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历史学习方法四、归纳知识结构、基本线索

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线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认识。在学习秦朝时,可简单设计为──建立(包括时间、人物、都城)、巩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繁荣(指具体表现)、衰亡(包括衰亡的原因)。掌握了这一简单的方法后,在今后学习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时,就可以自己来归纳学习,对每一朝代的特点可以自己补充。当然,这也不是唯一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归纳,哪一种效率高,适合自己就可以选用哪种。

历史学习方法五、学会探究新知识

5.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推荐】 篇五

我们常说,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多么重要。学习更是这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

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预习时还要扫除文字阅读障碍。预习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体现出学习主体性原则。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见勤于思考多么重要。历史学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不然“读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话。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很多同学等写作业时,再把书拿来翻来翻去,这样不仅学习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

当然,这四种习惯对其他任何学科的学习也都是实用的,只不过对历史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学们坚持不懈,养之有素,习惯成自然,历史学习就会轻松自如。历史教师更要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历史教材阅读“九到位”

历史学习一定要提高历史教科书的阅读能力。学生往往是抛开课本背笔记,丢下教材看资料;即使看书,也只看大字正文部分,其它一概不看。这样是很难学好历史的。历史阅读要全面、仔细,要提高阅读能力,既要快速浏览,也要重点解读。还要带着问题去研读。老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历史阅读指导,甚至要用学语文的方法去学历史。

(1)阅读课前“说明”,明确学史目的

高一历史“说明”中提到:“高中教材的编写,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习的全面发展,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素质好的合格的毕业生。”这段话,让我们明确高中历史学习的目的,积极的心态,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当然,“新课标”对历史学习目的另有表述。

(2)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

历史课文是以章节体系编排,每一章构成一个单元,体现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经常阅读目录,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本册历史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新课程是以专题形式编写的,阅读目录可以对该专题有个立体的了解。

(3)阅读章节导言,把握背景线索

高中章节导言主要是介绍国内国际背景和主要线索。导言是高度概括浓缩的语言,读导言也是便于从宏观上了解这一章或内容,明确该章大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时空观和系统的历史感。常读导言还可以提高历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4)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

每节正文1200—1300字,显然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点和主体,因此要高度重视。每节都有相应的子目,阅读正文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每节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高中学习,尤其要分析历史动因和影响,理解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读正文,要注意领会理论性的表述和历史结论性的论语。正文的阅读应带着问题去研读。如“****战争”这一节,要思考:英国为什么要发动****战争?林则徐为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在课文正文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5)阅读小字、注释,拓展历史思维

小字每课时也有1000字左右,学生学习最易忽视。小字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拓展或分析。虽然小字往往不作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却可丰富历史知识,开拓视野。有些小字是较高的理论分析,对我们高中生提高理性思维有很大帮助,如《中国近代史》下册第9页有关“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形成。一些注释,除了扫清文字障碍处,还介绍某些学术观点,也不妨阅读一下,以启发思考,拓展思维。更何况,小字、注释,文字生动,引人入胜,可以激发我们学史的兴趣。

(6)阅读文献材料,提高研究能力

高中每节材料1—2条材料阅读,不仅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历史,还可以提高认识能力,“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如洋务运动一节引用曾国藩话:“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认识他办洋务是为了镇压人民起义,至于“勤远略”,只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已。材料的阅读不仅要通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而且要结合课文了解材料背景,更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更大限度的提高有效信息。

(7)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

古人治史,尚且“左图右史”,我们学习历史更要结合地图。课文本身有地图,另有单独的历史地图册,边读史书,边对照地图。如有些地图是战争形势图,体现战争动态过程,结合地图用彩笔勾勒,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便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空间观念。近些年高考历史试题加大考查历史地图的比重。学生学习历史最忽视读图,所以要格外重视。

(8)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观察力,想象力

高中历史每节里的图画4—6幅,课前还有约20幅彩图,此外还有些表格。这些图画有历史人物画,遗址图以及历史场景等。多读图画可以提高观察力,想象力,使新学的历史知识更直观,更立体,更丰厚。这些图画不少还是艺术精品,可以给我们以美感。

(9)阅读书后年表,理清历史线索

课后的大事年表要反复读,每章节的大事年代一定要牢记。只有记住年代,才能对庞杂的历史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学生最怕记年代,因此要探究记忆方法,提高记忆力。

以上只是要求历史阅读要全面,要到位。而历史阅读的方法还很多,需要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总结。

三、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准)——理解(深)——见解(新)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总结了历史学习三步曲。这三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到线再到面,循序渐进,循环往复,便于进行高效、系统而有趣味地历史学习。在教学中,我们运用“三步曲”,取得较好的效果。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过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时间、地域内进行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每一个历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诸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都要了然如胸。“了解”的要求一是“准”,历史是一门科学,科学要求准确严谨。这就要求历史学习要建构明确的时空观。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全面掌握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善于概括梳理,做到“去粗取精”。如“****战争”一节,我们就要了解战争的过程:战争的起止年代、作战双方、战争路线和阶段、重要的反抗斗争、主要人物等。“了解”的基础是记忆,因此,要提高记忆力,探究记忆方法。

“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历史学习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这就要求历史学习时应精读、细读、有重点地阅读;要善于综合阅读,诸如历史地图、历史材料、图片乃至注释都应有目的地读一读;学习时,要讨论,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阅资料,要整理笔记,生生合作,师生交流。如“****战争”我们就要思考: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吗?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为什么****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等等。

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我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学习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判。“见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不可人云亦云。要去感受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人生智慧,要学以致用。仍以“****战争”为例,我们要从战争的成败得失获得见解、启迪:落后就要挨打;政治腐败必然导致军事失败;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不是新兴资本主义的对手;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等。

“了解——理解——见解”这三步是联结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开来。对高中生而言,“了解”不可或缺,是历史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历史课的“预习”也应属于“了解”这一步。“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历史学习的关键,体现高中历史学习的特点。课堂历史学习主要是“理解”这一步。而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目的所在,其要求较高,要培养创造思维,加强理论学习。“见解”这一步还应延伸到课外。如研究性学习中的历史考察、历史采访、历史辩论等都不会局限在课内。“历史学习三步曲” 要求历史学习要由粗读到细读,由宏观把握到微观掌握,由封闭式孤立学习到开放式合作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到主体性探究式学习等。还要求把历史学习和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综合化的特点。

四.总结记忆方法,减轻学习负担

历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记忆量大,靠死记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所以学生历史学习更要不断总结记忆的窍门,只有这样,历史学习才会事半功倍,乐趣无穷。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记忆方法。

(1)浓缩法

浓缩法就是化繁为简,去粗取精,紧扣关键字眼,把繁杂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的过程。如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只要记住两个成语就行,“开天辟地”,“焕然一新”;《中英南京条约》记住“赔款、开商、割地、关税”;南昌起义意义记住三个“一”:“一面旗帜,一个标志,一个节日”,大运河记住“永、通、邗、南”。还可以通过数字把课文内容浓缩为若干条,如“新文化运动”可浓缩为“一个口号,两个阶段,三项内容,四位代表人物”等。内容整理的过程就是深加工的过程,一定会加深印象,提高记忆力。

(2)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异同,把握特征增进记忆。如“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比较,其中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动力是相同的,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群众基础、革命前途、革命结果是不同的。通过比较,便能深入理解:“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种比较,不仅要前后对照,古今比较,还要中外联系比较,如“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得失的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等。历史学习一定要形成比较的意识,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3)图示法

图示法是老师教学板书经常使用的方法。历史学习使用图示法可以化繁为简,由点到线,由线成面,简洁明了形象生动,记忆变得轻松。

(4)制表法:

把相似易混的历史知识通过制表的方法掌握。如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可按照“背景、时间、内容、特点、作用”等几个方面去掌握。制表法和比较法有所不同。比较法是要求比较异同,找出规律;而制表法只是把相似的历史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以便掌握。

(5)历史年代速记法:

历史年代的记忆只要动脑,也是有法可循。或连续记忆,或间隔记忆,或谐音记忆,或数字重叠记忆,或中外对比记忆等等。如1771年可谐音“一起起义”。如“19”、“18”属于数字重叠,等。

总之,历史记忆的方法很多,诸如纲要信号记忆法,讨论辩论记忆法,重复朗读记忆法等等。这就需要同学在学习中认真总结。记忆是思维的基础,提高记忆力不仅可以改善思维能力、丰富想象力,而且还会可以增强自信心。中小学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期,所记忆的知识最为牢固,甚至可以终身不忘,因此同学们应加强记忆,快乐记忆,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

五、历史复习四步法: 史实—史通—史论—史感

历史课如何复习,向来是老师学生都感到困惑的问题。单纯的强化训练,未免枯燥;一味的读书背记,难免单调。我们探索出历史复习四步法,即“史实→史通→史论→史感”。具体而言,即以章为一个复习单元,以训练为主线,在老师的引导下,按照四个步骤,循序渐进,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形成系统的历史时空观,并让历史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第一步:“史实”——知识整合

历史复习的第一步,要梳理该章主要大事,归纳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对基本史实和阶段特征的掌握必须准确、全面,要建构清晰完整的历史体系。复习时,要快速阅读,迅速翻检,准确勾勒历史线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概括历史阶段特征。如“国共十年对峙”这一章,可以概括三条线索,即:国共两党由对峙对抗到合作和平;中日民族矛盾由不断上升到形成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第二步:“史通”——联系比较

联系与比较,触类旁通,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形成立体思维。这一步要求学生不能拘泥于本章的内容,而要以本章知识为主要出发点,前后联系,能力迁移。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就跨越两章内容,涉及两个阶段十件大事。历史复习的第二步显然比第一步要求要高,要放宽历史视野,善于纵横联系,这就要求历史复习不能支离破碎,要有通概的眼光。老师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

第三步:“史论”——史论结合。

运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对历史现象进行探索质疑,科学分析历史的因果关系,使历史学习上升到较高理论层面。历史科《考试说明》列出的“能力要求”4项10条中,明确提出“史论结合”,这就要求历史阐释时要论从史出,立论鲜明,要把基本的理论观点溶入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评价之中,既不能把理论像标签样贴在史事上,也不能理论加史事搞成拼盘状。

第四步:“史感”——感受历史。

学生通过系统的历史学习和复习,感受历史,走进历史,体验历史,形成全新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新感受。“史感”更多的是体现出史学的功能,从历史中认识现实,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历史的成败得失,纵横比较中,产生新的经验教训、启发,以此指导生活,引领人生。

历史复习四步法是复习时大致的四个步骤,这四步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不要割裂开来,要互相渗透,互相联系。“史实”是前提,是基础。主要是掌握记忆的方法,提高归纳、概括的能力,复习时要求准确全面。“史通”、“史论”是核心,是关键,突出体现出历史系统复习要求,要善于联系比较,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尤其要善于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复习时要求深刻系统。“史感”是历史学习、复习的终极目的,是逐渐形成的过程,突出体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总之,历史学习、复习中有意识形成这四个步骤,会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科能力,增加学习历史的乐趣.

六、开发历史资源,提高治史能力

6.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心得 篇六

等你上了高三你会发现,高三的历史学习和高一高二很不同,它是一个高度概括和整合,反复巩固的过程,这就要求你在高一高二有很扎实的基础和“历史基本功”.我的观点是你现在高二阶段,不必苛求知识的深度,但要注重追求知识的广度.你会发现语文水平的高低和课外知识的丰富程度对历史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建议你多读一些课外历史书籍,注重古文能力和语感的培养,建立自己的一套历史观和世界观.这些东西对你的影响可能不会马上体现在分数上,但上了高三以后你会发现它们太重要了。

要说实在的东西,课堂是很实在的.我们文科和理科不同,很多聪明的理科生不听课是可以照样考好的,但是一个历史生如果不听课他一定什么成绩都别想拿到.听课也有听课的方法,我认为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你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把你理解的这一课的知识框架和系统大致构建出来,充分去领会书上每一个部分、每一个框题是为了说明什么;然后在听课的过程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在原有的基础上调整你的思路和框架,形成一份完整的听课笔记,课后再和参考书上的知识重点、知识框架进行对比补充,拓展自己的思路。

每一个历史老师对历史应该都有自己深刻的理解,无论如何他们也是从高考走来的,多年从事历史教学,一定有独到的经验.你可以主动地和老师交流你对历史问题的观点,从老师的回应中吸取有益的东西.

两大关键.你会发现我们做历史题,做来做去无非就是考察两个问题:要么是史实,要么是思维.史实问题通常就要考你的记忆来实现,比如说法国大革命什么时候爆发的,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哪些,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这些都是不容更改的史实,你必须非常熟悉和了解,这就是平时不断积累和记忆的过程。

历史学习里面其实有很多约定俗成的东西,很多概念我都可以用“三条”或“两条”来总结,比如说了解一个事件我们通常是从“背景(原因),内容(经过),影响和意义(结果)”来记忆,分析问题我们总是有“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来思考,分析背景时我们会分“国内环境,国际环境”来进行,评价意义时我们有“正面(积极)和负面(消极)”两个方面...诸如此类,举不胜举.你在答大题时就会轻松地发现这些既定的思路可以迅速帮助你理解题目和入手分析,至于这些既定的方法你可以自己在学习中很容易地提炼出来,或者我建议你可以看<高中历史学考必备手册>(貌似是湖南大学出版的)最后一部分谈到的一些学习历史的思维和方法,都非常实在和具体!

自己要在心里有一幅完整的知识网络图.很多同学可能会觉得历史很烦琐,细节很多,有没有什么主线可以把它们串起来?当然,你可以适当地进行发散思维,把历史事件串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不受课本的限制),比如说把一整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整合在一起进行全面理解和思考,这样一来你会发现你的历史知识非常有条理,不光可以从宏观上解答很大的问题,也可以随便拿出一个部分进行微观细致的分析,这就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可以说“绝学无忧”了.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二)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性。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能为预示未来发展的方向提供借鉴,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例如,无论上中国史还是世界史的内容,首先我都要求学生重视其目录,明确课本内容中的社会发展规律。另外,重大历史事件,我们都可从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如分析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的原因时,虽然引起起义的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但其根源无非是:(1)残酷的刑法,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2)土地高度集中;(3)自然灾害等等。

二、联想记忆法

对容易混淆的历史事件,年代、概念,教学时则可采取联想的方法,帮助学生加以区别。例如阿拉伯帝国在我国史书上称大食。三个哈里发国家分别称为黑衣大食、绿衣大食、白衣大食。同学们死记硬背,常常弄错。我在上这段历史时这样叙述:巴格达哈里发国家地处沙漠附近,沙漠地区气候炎热,人们被太阳晒的墨黑,因此称为黑衣大食;开罗哈里发国家地处尼罗河下游的三角洲,土地肥沃,庄稼葱绿,所以称之为绿衣大食;而科尔多瓦哈里发国家地处大西洋东岸,远眺大海,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故称白衣大食。这样三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和国家名称一联系,学生很容易地就记牢了。

三、图示记忆法

图示法的特征是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图示法的板书设计可以多样化。它能生动、形象地揭示复杂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既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又能帮助学生记忆知识。

四、比较记忆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所谓比较,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异同。例如,公元前594年,雅典梭伦实行改革扩大了奴隶制统治的基础;同年,中国春秋时期的鲁国实行初税亩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瓦解。再如,457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而中国在公元前475年的战国开始就已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了近10。

比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如把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所提出的口号相比较,认识到农民斗争的水平在不断提高。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作比较,认识到中国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还有可把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过程作比较,把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进行比较等等。

五、重复记忆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时教师应该:第一,在课堂中指导学生抓重点,攻难点,反复强调历史诸因素。创造各种条件,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内容、性质、意义、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学生脑海中。第二,课后练,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课堂所学的内容,完整地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提出的问题。第三,单元练,即对学生进行单元复习,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重点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第四,综合练,就是某一断代史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综合复习和训练。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把所学知识分类归纳、比较、分析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记忆、表达、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归类记忆法

再如,中国古代文化史内容,又可按天文学、医药学、农学、科技著作、绘画作品等线索归类。通过归类,对学生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七、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即把一些繁杂的内容进行概括、浓缩,提炼成几个要点,使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其重点。而如果将要点扩展,又能呈现出历史内容的原貌。

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可浓缩成如下要点;

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中所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加剧战争危机。

时间:1914~19。

经过:(1)三条战线。即:东线、西线、南线。(2)五大战役。即:马恩河战役、马祖尔湖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性质和后果:是帝国主义间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战争。它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例二,美国独立战争的发展线索,主要抓住六点:(1)爆发:来克星顿枪声。(2)建军: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成立大陆军。(3)建国:《独立宣言》发表。(4)转折:萨拉托加大捷。(5)胜利:约克镇英军投降。(6)和约:英美签订和约。

八、串线记忆法

(1)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

(2)西汉的编户制度。

(3)北魏的租调和徭役制。

(4)隋唐的租庸调制。

(5)唐后期的两税法。

(6)明后期的一条鞭法。

(7)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九、歌诀记忆法

历史年代、历史朝代、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皇等,用一般方法学生也难记住。有的则可编制成歌诀的形式。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再如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名称则可编为:

五代:梁、唐、晋、汉、周,前面加上后。

十国:南、北、汉、闽、楚、吴,

南唐南平前后蜀,

还有吴越毋疏忽。

十、趣味记忆法

有趣味的知识学生印象就深刻,记得也牢。因此,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时联系教材内容,采用讲述历史故事,引用诗、词、对联,编造谜语或用谐音等方法,使学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可提高记忆效果。例如我讲巨鹿之战时,就简略补充破釜沉舟成语典故。讲楚汉战争时补充背水一战、四面楚歌等典故。在讲赤壁之战时朗诵苏轼的《赤壁怀古》等诗篇。讲商鞅变法告诉学生用欠三壶酒的谐音来记前359年这一时间,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历史是一个记忆性很强的科目,大家往往会发现很难把所学的知识都一一记住,甚至记了几遍后,隔了不久便会遗忘。其实,想要把历史知识记住,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学习古代史,可分解为政治特征、经济特征、民族关系、对外交往、文化五大方块进行记忆。而对于世界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则要注重理解,因为许多历史事件是相互交织、脉脉相承的,这样就组成了一个较庞大的记忆网络,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而且很吃力,这就需要理解的帮助,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就较容易将此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理清楚。

要想学好历史,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必须掌握解题的方法,在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现在,历史考试主要有以下四种题型:选择题、判断题、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首先,我们要了解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和要求。回答时要把相应的问题讲清楚,答完整。答案要层次清楚,最好分要点作答。掌握了基本的方法,通过不断的练习,解题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同学们,只要你们对历史学习付出极大的热忱,有信心和决心,肯努力,讲求方法,你们一定能学好历史,并在考试中取得优秀的成绩。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三)

有的同学认为:我们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在学历史,而且,初中、高中的历史课本的内容大体相似,其实,大家只看到了现象,而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实际上,它们是点、线、面的关系。高中历史更注重历史的线索和时代特征以及一定的历史理论。因此,要学好高中历史,决非简单的背背就能顺利过关。高中历史知识可以分为章节知识、专题知识和理论知识,其中,章节知识是基础。章节知识和专题知识纵横交错,构成知识网络;历史理论支撑起网上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多层面的立体交体系。比如说,中国近代史有三条线索: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史、中国人民抗争史、中国人民探索史。

像这样的线索和时代特征,就需要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及时予以总结。注重知识的整体性、阶段性、理论性,因此,在学完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内容时,一定要及时将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的知识由点到线构建成一完整知识体系框架,注重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特征的分析和理解,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以高屋建瓴,拓展思路,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注意分析归纳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阶段面貌、历史趋势、经验教训,使繁杂的知识条理清晰,并从中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要学好高中历史,还需要一定历史理论的学习。高中历史比初中历史的难度提高了一个层次,注重历史的前因后果,加强了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而在这其中就蕴藏着历史理论。与高中历史联系比较密切的历史理论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观点。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规律。生产力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生产力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个主要因素。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包括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三个主要环节,含有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等主要内容。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又一基本规律。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社会上层建筑指的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的复杂体系。具体说,它指的就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经济基础要求相应的社会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着很大的反作用。适应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落后的或超前的社会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第三、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个人在社会中是比较渺小的,只有当个人结合成群体,才能真正地发挥出社会主体的重大作用。即使是杰出人物,他们的作用再伟大,也只反映群众要求,依靠群众力量的基础上,才能对社会历史发挥一定的影响。

第四、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任何历史人物、政党、团体、历史活动、制度、措施等都必须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将灭亡。

第五、掌握一定的评价方法。

我们学习历史,决不能“为历史而历史”,而是要有一定目性的。学习历史,主要是为了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能够将在历史课上学到的东西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分析问题的时候,就要采取正确的评价方法:

(1)坚持正确的立场。人民的立场、进步的立场、爱国的立场、全球利益的立场等等,就是正确的立场。比如说希特勒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在拉历史的倒车,他违背了人性,企图从根本上抹煞人类文明。因此,希特勒是整个人类的公敌,为人不耻,遭人唾弃。

(2)坚持历史评价而非道德评价。这条原则涉及到的主要是人物的评价。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作用来进行评价,不能用道德来衡量一个历史人物。

(3)评价历史应坚持阶级分析方法。一般而言,历史人物生活在阶级社会,客观上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因此,只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其活动的本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首先,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时,应给历史人物以阶级定位,注意确定阶级属性的标准不是观其出身而是观其言行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如康有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饱读四书五经,一生从未当过资本家,但其思想主张和行为却符合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因此他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其次,对一定历史人物或社会集团,应该用其阶级属性来解释其言行。如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从主观原因来讲,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另外,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时,注意不要简单化、一刀切,如认为只要是地主阶级就一定反动、腐朽,只要是农民阶级就当然肯定。

(4)评价历史事物应坚持效果第一,动机第二。历史是复杂和矛盾的。在历史文明的进程中,主观上的善良愿望未必都能得到善的效果,恶的动机又常常成全了善的效果,以至以往文明处处交织着这种善与恶的二律背反。在评价历史时,应将效果与动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不可偏废,同时应将对效果的评价放在首位,因为对历史起作用较大的是结果而不是动机,同时动机对效果的实现又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也要兼顾动机。

7.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篇七

一、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问题情境。它包括: (1) 问题情境及其主要成分; (2) 问题情境的分类; (3) 问题情境的设置; (4) 问题情境———诊断智力发展水平和评价教学效果的手段等基本内容。问题情境的基本途径是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 从而在学生意识中产生矛盾激化, 进而产生问题情境。依据这一基本途径,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通过下列方式设置问题情境。

1. 通过对有关的趣味史实的叙述创设问题情境。

2. 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展示等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3. 通过课文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事实创设问题情境。

此外, 教师还可以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典型、普通的错误进行分析, 设置最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情境;有时还可以通过当场试验或演示的方法, 设置问题情境。

二、创新教育

传统的教学是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学生的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 又怎么能够创新呢?因此, 应转变观念, 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发现, 大胆创新。

1. 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他们多思考, 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创新, 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想空间供其积极思维。

2.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孟子云,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 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在教学中, 我经常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

3.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 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瑰宝, 如唐诗、宋词、元曲以及著名的建筑与工艺品, 各时代伟大的人物事迹, 无不在智育中含美育之元素。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宝库, 而其中更不乏富有创新精神的审美因素。这些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 就会充分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 创新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到历史教育中, 才能更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推进历史教学整体改革, 提高素质教学水平。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中, 出乎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生活中有趣的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以及不断出现的挑战性问题等, 都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爱好的重要手段。教师要依据教材, 事先精心设计难易适度、有层次的话题, 以便引起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进行课前预习。课上, 首先从学生讲故事入手, 引起他们的兴趣, 增强其参与意识。然后让全班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进行回答, 另外师生还可以互换角色互相体验, 讨论中应尽可能体现出平等、民主。最后教师板书全文主要内容, 做本课小结。实践证实, 这种教法既达到了课堂教学“高效低负”的目的, 又有益于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教学中, 师生间始终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互相交流着, 既为教学活动奠定了最佳心理基础, 又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潜能和个性特点大有裨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积极的参与活动, 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并用, 思维活跃, 注意力集中, 也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1.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性学习。

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如搜集信息、现场考察、专题研究、讨论辩论、参观访问等。活动中, 注重学生参与的目的性、实效性,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索时间和体验机会。

2. 明确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 改进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

中学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评价历史教学主要不是看教师是否能讲, 不是看学生对具体的知识记忆多少或某一次书面考试成绩, 而是要考察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历史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 组织课外历史小组, 进行讲历史故事、写历史论文、编演历史剧、学绘历史地图、考察名胜古迹等活动方式, 开拓学生视野, 培养其学习兴趣。在实施素质教育时, 尤其是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教育教学时, 始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 尊重学生的人格, 因材施教, 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3. 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在认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基础上, 立足教材内容, 紧扣基本要求, 旁征博引, 中外贯通, 精讲多练, 突破难点, 抓住特点, 不留疑点, 最终把握知识点。歌德曾说过, “哪里没有爱好, 哪里就没有记忆”。课堂教学既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主阵地, 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因此,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授课艺术, 从而由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程式化教学中解脱出来。

4. 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8.高中历史学习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教学实践;教学效率;教育技术;学习兴趣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他们对历史学科缺乏兴趣,普遍不重视,所以培养兴趣,授以适当的学习方法就成为我们每个教师的首要工作。当然,培养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如,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影视片段;述历史典故;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将枯燥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学习历史的乐趣。在这里我想重点谈的是多媒体在历史课中的影响。

多媒体教育是一种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是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国外有学者认为:“历史教育应在帮助学生有理解地掌握信息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信息传播技术的性质对这一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充分重视信息传播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潜力,就要对之有清晰的思考和有效的傳播。清晰的思考之一,就是认识到历史教育不只是填满学生的硬盘空间,而是要帮助他们发展成为有能力的和理解力强的信息处理者。”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应更有利于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讲授“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内容时,先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革命歌曲《南泥湾》,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觉到南泥湾由“杂草众生、野狼成群”开辟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过程。听完后,教师提问学生:这首歌曲反映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什么事情?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正面临什么情况?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以此引入教学。创设情境把以前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如,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就可以与电影《甲午风云》联系以来进行教学。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地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接受熏陶。

五、开展多媒体教学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1.各级教学决策部门及学校对历史科的教学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2.加强历史教师的现代科技理论素养和提高对现代科技设备的实际操作水平。

3.加强历史教师与电教计算机教师的合作,是提高多媒体教学实践水平的必要条件。

4.开展地区间、学校间不同学科的交流,可减少或避免低层次的重复实践,提高实践的起点。

不过,要真正普及多媒体手段辅助历史教学,充分发挥其作用,还有诸多困难。但是,科技是在发展中,而历史科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我相信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我们历史学科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高的。

参考文献:

[1]兰祖利,里斯.丰富教学模式:一本关于优质教育的指导书.华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4.

[2]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教育研究,1997(5).

[3]James Arthur,Robert Phillips.Issues in History Teaching.Rou-

tledge London,2000.

(作者单位 重庆市武隆县白马中学)

上一篇:今夜不打烊作文800字下一篇:高校教师师德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