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思考(精选8篇)
1.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思考 篇一
关于我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今年9月份召开的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现场会,提出了“以经济组织创新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转变,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工作要求。为贯彻落实好省现场会精神,最近,我们深入到全区5个乡(镇),采取听汇报、实地考察、座谈讨论等形式,对全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
一、发展现状
我区现有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3个(种养两业),都是近几年来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成立起来的农村产业协会。其中种植业协会8个,包括果树、葡萄、水稻、花卉、蔬菜、食用菌等;养殖业协会5个,包括牛、鹿、猪、鸡、獭兔等。13个经济合作组织中由党组织和党员领办创办的有5个,其中由村党支部领办3个,党员领办的2个。全区共有治理发愣功个农户加入了合作经济组织,其中党员61人,占10%;乡、村干部29人,占4.8%,党积极分子33人,占5.4%。从总体上看,这些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较为规范型的。主要特点是:以党员干部为核心,由党组织和党员牵头组建;以致富能人为主体,具有一定发展规模;以产业发展为依托,有龙头产品,有自己注册的品牌,有较高技术的产品深加工环节;以利益机制为纽带,协会有比较完善的章程,有逐步发展壮大的目标。目前我区属这类合作经济组织的只有1个,该协会去年成立,经过一年多的运作和发展,现在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已经成为本村和邻近村民增收致富的一个可靠依托。协会现有正式会员280人,其中党员17人,村干部5人。通过协会的带动,全村解决了水稻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日常管理等实际问题,使全村的水稻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生产经营等活动有了统一的领导,达到了相互扶持、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目的,有利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基层组织建设。协会还打造了自己的品牌,在工商局注册了“马相”品牌,同步完善了售后服务网络,保证了产品可持续发展的信誉,在“2002年中国长白山农业博览会”评比中获得金奖,近期还在努力申请我区的第一个绿色食品标识,这些成绩对协会集体力量的扩张和产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第二类是初级型,有2个,这类合作经济组织也是由村党支部倡导组建的,村干部和党员带头领办、创办了专业技术协会。协会在发展规模、建章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足。第三类是自发型,由从事相同产业的群众根据发展需要自发组织形成。特点是组织松散,粗放联合,协会对成员的约束力不强。属于这一类的共有10个,占我区合作经济组织的绝大部分。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诞生和发展,顺应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愿望,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规律,具有一定的生机与活力,目前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
一是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组建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作用;可以把党员群众按所从事的产业重新分类组合,同一产业的党员之间有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活动内容,使党内活动更有生机和活力;能够集合党员个体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合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有的党员又重新找回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感觉。因为在协会成立以后,他们明显感觉到和以前不一样了,过去参加支部活动总觉得很枯燥,现在他们整天在一起,同生产、共劳动,干的是一个事,有说不完的话,唠不完的嗑,有事没事就凑到一起,研究自己的发展,研究如何带动群众发展,感觉身上有了担子,有了任务,有了压力,过得充实、有劲儿。
二是增加了农民收入。随着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完善,产品的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给农民带来了切实的利益。大米协会的健康运营,改良了品种,扩大了规模,在去年粮食市场行情不好的条件下仍比前一年多卖了12.5万元,平均每亩地增收260元,使会员得到了实惠和效益。养鹿协会通过统一供应、统一销售的方法,减少了原鹿购进和鹿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并推行了科学的使用农村残余废料喂养的方法,降低了成本,实现了增收。
三是闯出了一条适应市场经济的好路子。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如何面对现代化大生产的竞争,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如何实现与国际化大市场的对接。而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适时消除了分散经营的弊端,化解了单打独斗的风险,提高了农民素质,发展了产业,实现了增收致富。
二、问题分析
总的看来,我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呈不断发展势头,但是,按照省现场会的要求,同德惠市的发展成就对比,以及与当前农民群众的企盼,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一)经济合作组织的运作不规范。调查中我们感到,我区合作经济组织中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松散型组织多,紧密型组织少;从事传统产业的组织多,从事新特产业的组织少;产出的产品大路货多,知名品牌少。因此,产生许多影响农民收入和经济组织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计划、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服务、统一的包装和统一的销售渠道,没有稳定的市场,所以成本降不下来,收入也不理想。有时外地客商前来采购时,还会出现各家各户之间价格倾轧现象;有的农户为了眼前利益,萝卜快了不洗泥,产品以次充好,损害了整体的信誉;有的组织因为信息不灵,把握不住市场脉搏,又不注意抓订单,摸着石头过河,碰上了就赚一笔,碰不上就白干,甚至赔了本,严重降低了协会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有的农户或协会还是没有解放思想,观念陈旧,对市场研究得不透,拿不出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新、特产品。
(二)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不明显。调查中显示的合作经济组织中党员人数只占10%的比例说明,在农村经济社会日益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虽然,我们前几年在农村党员中开展了“双学双带”活动,但是,有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没有真正成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带头人和引路人。党内开展的活动与经济活动结合得不紧密,相脱节;同时,面对广大农民群众强烈的致富愿望,一些先富起来的农民党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也缺乏有效的形式和途径,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据我们调查,党员带头致富的占60%,带领致富的不到20%。现在全区52个行政村中,绝大部分村还没有形成明确的主导产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某些干部、党员在思想认识上还存有偏差,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群众发家致富要靠自己”;有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想带头、带领致富,但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有些党组织也试探性地搞了一些项目,但是由于思路不宽,方法不当,导致成功的少,赚钱的少,在群众中失去信誉;有的基层组织一年到头只忙着应付上级工作任务,没有拿出更多的精力考虑发展经济。
(三)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不强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新阶段以后,促进“三农裂变”、实现“双增”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但从我们的调查来看,由于现有合作经济组织在市场中还没有形成站得住脚的规模,没能成为支持本村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还没有打造出占领市场的拳头产品,因此,对乡(镇)村的财政收入所做的贡献比率还很低;对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还没有形成绝对的合力,还有很大的潜力需要进一步挖掘。
(四)区直部门和乡镇站所的扶持、服务不到位。我们在调查中感觉到,现在的合作经济组织对我们的区直部门和乡镇站所有“五盼”:即“盼资金扶持、盼信息扶持、盼技术扶持、盼市场扶持、盼政策扶持”,这就给我们的涉农部门和各乡镇站所提出了新的要求,说明我们的工作距离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切身利益要求还存在着许多差距,对他们的扶持、服务还不充分、不到位。
三、对策建议
(一)顺应发展规律,促进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以党员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党组织倡导,党员、干部领办、创办,按照自愿联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精诚合作、共谋发展的原则,把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致富技术的党员和骨干群众组织起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统一领导,相互扶持,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前农村日益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经济和党建工作有机结合的有效形式,是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在农村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三农裂变”、实现“双增”目标的必由之路,各级党组织和农村领导干部及全体党员应当清醒地认识和把握住这一发展规律。首先,要因地制宜,积极组织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广泛进行思想发动,积极探索尝试,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乡村产业的发展基础、党员干部素质和群众愿望,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其次,要强化措施,研究制定促进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那些有经营管理组织协调能力的农民党员、机关干部带头领办、创办,并注意利用现有经济组织和经济实体进行嫁接改造,做到高起点、高发展。再次,实行“双向培养”,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锻炼干部,培养人才,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解决好村级干部素质不高,后继乏人的问题。
(二)适应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区直部门和乡镇站所的职能转变。一方面要明确区直部门和乡镇站所在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并纳入工作目标责任制。特别是涉农部门和站办所要与基层和群众一道共同创业,牵头领办、创办合作经济组织,在为基层和群众服务中体现职能,在扶持、领办、创办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践中搞好示范,多做贡献,重点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与农村的其他各项创建评比活动结合起来,重点考察区直部门和乡镇站所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在合作经济组织中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活动,把合作经济组织是否满意作为被考评部门的主要衡量标尺,与干部奖惩挂钩,增强部门和站办所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推进其职能转变,促进经济发展。
(三)提高发展层次,积极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向规范化发展。引导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发展,要坚持四个原则。一要坚持实事求是。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要务求实效,反对弄虚作假,反对“拉、包、派”,不能只图形式,照搬照抄。要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发展一个,适合采取什么联合方式就采取什么联合方式,不追求数量,不拔苗助长,不搞一刀切。二要坚持依托科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大方向是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产品的科技含量是决定其发展的前提,因此在组织和发展理念上一定要注意提高科技含量,努力实现产品的附加值和高效益。三是要坚持面向市场。要遵循市场规律,根据市场需求,把握供求趋势,立足于本地产业优势,走贸工农一体化、“公司加农户”发展模式的新路子。四是要坚持民主管理。合作经济组织宗旨上体现服务农民,本质上是群众性自治经济组织,因此发展中必须坚持合作运营的基本规律,实行民主管理,包括各项章程的制定、组织机构的设置、各项
规章制度的建立以及重大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由全体组织成员讨论决定,保证他们充分行使民主权利,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发生到发展始终保持透明状态,良性发展。
(四)拓宽发展视野,努力开辟合作经济组织新领域。一是培养和扶持农业产业经纪人队伍和中介组织。农业产业经纪人和中介组织是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环节。乡、村两级要善于联系和挖掘那些在农村新型产业发展和农产品市场开发等方面有巨大潜力的能人,培养他们成为农业产业经纪人,并适时成立中介组织机构,规范管理,长期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二是因地制宜,大力开发新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格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品竞争力,开辟外埠市场。三是采取“集有民营”的方式,加快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进程。乡、村两级可以将集体共有的房屋、设备、小作坊、机动地等资产承包或租赁给农村产业协会,这样既能保证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又能解决制约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实问题。四是依托我区优势,积极探索工业、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经济合作形式。
2.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思考 篇二
1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义
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提高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化程度, 就要运用新的经营方式, 采取新的经营手段, 把农民组织起来, 为农民合力闯市场, 提供载体。其重要意义有以下几点。
(1) 是解决农民散兵作战, 有效配置生产要素的需要。
目前, 我国广大农民基本上是维持着“耕者有其田、人人包地、户户种田”的经营格局, 生产单位极其分散, 很难获得完整、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 导致农民在生产经营中,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 显得极为脆弱, 因此,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式度, 把分散的一家一户的经营, 通过有效途经组织起来, 使农业生产中的资金、人才、土地、信息、市场、科技等生产要素有效整合, 形成团队作战, 增强农民合力闯市场的能力, 实现效益最大化,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
(2) 是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规模经济的需要。
现在, 大部分农民生产经营的地块零散, 规模狭小, 土地几乎是农民惟一的生产资料和赖以生存的资本。为满足多种多样的生活需求, 大部分农民在“一亩三分地”上作秀, 这种一点, 那也种一点, 这也养几只, 那也养几只, 从而形成了“小而全”的生产格局, 致使农村结构调整步伐缓慢, 成绩不大。因而把农民组织起来, 进行规模生产, 对于种植业、养殖业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信纸化经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规模经济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 是降低产出成本, 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由于分散的传统经营, 农户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着大量的人才、资金、物资的重复投入以及大型农机具等有效生产设备无用武之地, 这种封闭式的小户经经营, 导致产出成本高, 效益微薄。再加上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链条越来越长, 越来越多, 消费者最终支付的仪器价格中, 初级产品所占份额越来越小, 在农产品大量过剩的情况下, 初级产品根本竞力可言。
(4) 是增加科技含量, 提高农业开放程度的需要。
我们的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致命的弱点是科技含量低。由于科技含量低, 管理水平上不去, 分散的、一农一户的生产经营, 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手段很难推广, 产出成本高, 造成产品价格高、质量差, 很难走出去。因此, 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 集中经营, 便于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的推广, 大幅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抵制国外质量高的农产品的冲击, 抢占市场, 扩大市场份额。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得信息和技术服务, 提高市场反应能力, 以及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品质。并且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开拓市场、促进销售, 不但增加了农民的谈判力量和话语权, 而且可以统一种养植规格和质量, 有利于促进销售
2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是组织规模较小, 服务功能较弱, 管理水平较低, 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运作不够规范, 市场开拓乏力, 贮藏加工服务滞后, 成员联系不紧密, 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还未能给农民带来明显的实惠。二是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没有财产和资金, 经营服务仅停留在产前提供信息, 产中提供技术、产后分户销售, 开展统一经营活动较少。三是政府相关部门参与或者领办, 政社不分, 农民主体地位不明显。内部管理机制和章程流于形式, 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主要靠村上领导和专业大户个人的能力经营运作, 社员只是出售自己所生产的产品, 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四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存在的金融服务缺位, 制约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据调查, 彰武县已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79个, 在工商局登记注册的有64个, 其中从事种植的46个, 从事养殖的17个, 其它1个。入社人员达到2.5万余户, 入社农户约占全县农户总数的0.25%。但目前大多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办公场所, 没有财务管理人员。其功能仅局限于集体采购, 传授信息, 技术培训, 集体销售等方面。彰武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没有一例被以法人资格得到金融支持。五是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 缺乏管理人才也是制约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大部分农户, 习惯自种自家的田, 自挣自己的钱, 合作意识不强。
3按照农业经济发展的现有基础, 提高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
3.1转变政府职能, 把农民对政府的依赖转变为对合作经济组织的依赖
过去农村工作中, 习惯于计划经济的工作方式, 对农民种什么, 种多少, 多采取行政命令, 甚至包办代替, 往往事于愿违, 出力不讨好。在这种情况下, 农民听政府的话。今年收成好, 没有增加收入, 就会埋怨政府。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新的问题出现在农民和政府面前, 如市场变幻莫测, 农户难知深浅;乡村信息闭塞, 买难卖也难;农户经营分散, 抵御风险的能力脆弱等问题, 特别是市场全面开放, 政府也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 因此政府必须退同, 由各种合作经济组织来接下这一棒, 通过这些组织, 来服务农民, 组织农民, 政府抽出身来进行引导先抓重点社建设, 以点带面在现阶段,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化程度要以政府为主导, 政府要积极组织对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的意义进行宣传、培训, 让广大农民懂得只有联合起来, 才能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 才能提高生产力, 增加劳动效率, 增加农民收入。对已建立的重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进行重点扶持, 办成真正意义的合作社, 让农民看到办社的好处和真正得到实惠, 然后以点带面, 推动合作社向前发展。把工作重点放到创造环境、提供服务上, 放到扶持和发展产业协会、经纪人队伍和中介组织等农村各种合作经济组织上, 把农民对政府的依赖逐步转变为对全作组织的依赖, 从而使用农民真正跳出了自然经济的小天地, 加入不敷出市场经济的大行列。
3.2加强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金融支持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未来农村的发展方向, 金融部门可以制定一些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一些措施。一是涉农金融机构可以给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贷款优先发放权。涉农金融机构可在考察对加入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农民中没有征信不良记录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给予优先发放贷款。这样既可以鼓励农民遵守诚信, 培养诚信意识, 又可以让农民看到成立合作社在金融支持方面得到优惠。二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得到额度较大的贷款支持。就目前加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民看, 都是一些精明能干的农民, 他们手中有项目, 需要贷款的额度较大, 但一般由于没有有效抵押而经常得不到贷款额度的满足。这样要求涉农金融部门, 在创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贷款发放上动脑筋。增加抵押物的范围, 或推行入社社员集体联保, 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名义一笔借入, 这样可以避免一人一借给涉农金融机构带来手续上的麻烦, 节省了农民借款时间, 提高了双方工作效率。还可以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保贷款发放额高于普通农民联保发放的额度的方法, 来加大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放贷款额度的方法。三是在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贷款利率和期限上给予优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和项目。目前涉农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水平较高, 平均年利率在10%左右, 且一般贷款期限都是一年, 这与某些农业生产周期不相符合。建议涉农金融机构调低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贷款利率, 延长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周期较长的贷款期限。
3.3把财政政策和金融支持有效结合起来
近年来, 中央和地方多次下拨资金用于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彰武县仅2007、2008两年就投入近3000万元。彰武县利用这些资金扶持了6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现今彰武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64个, 如果仍用简单地为每个合作经济组织注资的方式扶持, 可能就会出现, 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如果将这部分资金用于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贷款提供担保资金, 就会把这部分资金成倍地放大。或者是将这部分资金用于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项目借贷补贴利息, 就可以由输血变造血。还可以避免农民成立合作社就是为了套取政府补贴的问题发生。
3.4对初具雏形的合作经济组织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继续发展、规范
一是股份合作, 提高组织化程度。就是组织一些先富起来、有农户或经济基础差的一些贫困户, 进行强强、强弱或弱弱联合, 以入股的方式联合经营, 或实行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最佳形式是引导农民围绕种植、养殖、流通等行业, 以人力、土地等为资本通组建农民股份全作公司。其显著特点是民主管理、风险共担, 按股分配。
二是通过经纪人带动, 提高组织化程度。近几年来, 在农村日益活跃的经纪人队伍, 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经济人群体大体归纳起来有以下六种类型:即加工型、养殖型、种植型、流通型、劳务型、智力型。因此要把经纪人利用节假日聚集较全的时候, 按照得业类别, 建档立案, 然后通过他们广泛的社会关系, 以好的项目、管理技术、销售渠道、科技信息, 把农民组织起来,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三是通过专业协会, 提高组织化程度。主要是围绕某项生产经营或服务项目, 在乡镇指导下由部门或村牵头组建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 促进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提高市场竞争力。并在发展中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全理的利益机制。四是通过企业带动, 提高组织化程度。就是以生产加工企业、流通企业为龙头, 实行产销合同制, 通过签订产销合同, 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 规范各自的行为, 从而稳定购销关系, 这是适合当前发展阶段的基本形式。在些基础上, 鼓励和提倡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确定保底收购价、按农户出售产品的数量返还利润等方式, 实现公司加基地加农户, 把农户与企业更加紧密的联结在一起。同时还可以用土地经营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 采取股份制、股分合作制等多种组织形式与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深入发展, 农村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日益发展的大市场的需要,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重点分析了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义, 及现阶段我国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及目前按照农业经济发展的现有基础, 提高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转变职能,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238.
[2]村镇建设与管理[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4, 7:179-188.
3.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建设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中图分类号:F3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60-1
1我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
1.1数量少,规模小,起步晚
改革开放30多年,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应运而生,特别是入世以后,农民需要加强合作的愿望更加迫切,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趋势日益强劲。据国家供销总社和农业部的统计,全国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约为150万家,有近千万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其中山东、四川、黑龙江等省发展得最为迅速。我省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起步较晚,数量也不多,一些中介组织结构松散,规模小,一些地方甚至还没有开始。
1.2认识与重视不够
對发展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意义,一些地方政府认识不够,因而也重视不够。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省乃至我国都起步较晚,算是新生事物,受传统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受北方较为封闭思想的束缚,同时政府的服务功能不够完善,加上农村及农民自身的问题,使得地方政府感到困难很大或对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持怀疑态度。总之,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建设没有跟上当前经济发展的步伐。
1.3政府代位,功能不健全
从我省目前现有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来看,有的是乡政府组建的,有的是农民自发成立的中介组织,有的是原供销社改建的。由政府组建或参与的专业合作组织,具有一定的行政干预色彩,而不论政府组织或参与的合作经济组织,还是农民自发成立的中介组织,都在功能方面不够健全。或是技术服务不到位,或是资金短缺,资金服务不到位,或是市场服务不到位等等。
1.4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制定了《合作尝试法》,对合作社的法律地位、业务内容、出资要求、社员及管理层的产生、登记与成立或解散的手续、惩罚措施等有关内容做出明确规定,不同类别的合作社还分别制定出章程,以利于保护合作社的合法权益,促进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我省乃至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名称繁多,主管部门也不统一,组织松散,需要尽快地制定法规来规范。
2发展我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考
2.1制定专门法规,保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建议农业厅会同有关部门尽早制定出法规,帮助专业合作组织制定出合作社章程,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名称产生、运营、法律地位、协调部门、相关政策等方面做出统一规定。既要与国际接轨,又要有中国特色,符合我省实际。
2.2加快发展,形式灵活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世界潮流,大势所趋,面对国外农业的冲击,我们必须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做好农业大文章。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一定注意不要搞一刀切,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各地区的实际不同,可以搞不同的形式,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农村可以搞多种形式的试点,在发展中比较,最后达到完善的目的。比如,把乡镇的供销社改组为农业专业合作社,把乡政府的经管站、农业站、畜牧站等相关站所改组成农业专业合作社,还可以邀请农村信用社加盟,还要把农民自发成立的中介组织、协会等引导到专业合作组织中来。总之,只要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就要大胆地尝试,要鼓励农民,尤其是有这方面专长的农民,给予支持,给予政策。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要大量吸收农民入会依靠并发挥农民社员的作用,把有才干的农民社员选拔到专业合作组织的核心机构中来,让农民社员唱主角,因为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最能代表农民的切身利益,从而也最能在专业合作组织中发挥作用,关心爱护社员,关心爱护专业合作组织,使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2.3强化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市场与培训指导功能
指导农民生产与帮助农民找市场是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最重要的两大功能,这也是建立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根本目的之所在。我省乃至全国各地农民的素质都要进一步提高,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头连接市场,因为这个组织的使命之一就是帮助农民找市场;另一头连接农民,指导农民的生产,因而必须担负培训农民的重任。从选种、育苗(种)到生产管理,提供标准的全程指导服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必须做细致的市场调查,了解省内外乃至国际市场的农产品需求,帮助农民把农产品卖向市场,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2.4加强合作,促进发展
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合作与竞争,合作是为了更好地竞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之间也要开展合作与竞争,在这里要特别强调合作,既有域内合作,也有域内外合作。我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起步较晚,水平不高,加强域内合作,可以互相帮助,加速整合;加强与山东寿光、辽宁等省、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可以学到好的经验,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实现优势互补,实现我省农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4.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思考 篇四
一、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我县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家,其中专业协会家,占总数的;专业合作社家,占总数,共有会(社)员人,其中:协会会员人,占总数的,平均每个协会人,合作社社员人,占总数的,平均每个合作社人。拥有固定资产万元,其中:协会万元,平均万元,合作社万元,平均万元,经营收入万元,其中:协会万元,平均每个协会万元,合作社万元,平均每个合作社万元,从分类情况来看,呈现出以下个为主:
⒈从依托情况来看,以乡镇站办兴办为主。其中:依托乡镇站办组建的家,占,依托村经济合作社组建的家,占,依托专业大户组建的家,占,依托龙头企业组建的家,占。
⒉从从事产业来看,以种植业为主。其中从事种植业的家,占,从事养殖业的家,占,从事加工业的家,占,从事其他产业的家,占。
⒊从服务内容来看,以技术、信息服务为主。其中,以技术、信息服务为主的家,占,以购销服务为主的户,占,以生产加工服务为主的户,占,以其他服务为主的户,占。
⒋从会员分布来看,以本镇农民参加为主。会(社)员集中在当地乡镇范围内家,占,跨镇的家,占。
⒌从出资情况来看,以乡镇站办出资为主。其中:经费由乡镇站办出资的家,占,由村经济合作社出资的家,占,由专业户自筹的家,占。
⒍从注册登记来看,以政府发文组建的为主。其中:政府发文组建的家,占,工商部门按企业法人登记的家,占,按社团法人登记的家,占。
二、运行特点
(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农民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会(社)员开展技术、信息、销售财务时,不影响会(社)的自主经营权,不变更家庭财产关系,如元通兔业生产合作社,现有社员户,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种兔,培训技术,收购产品,社员则按合作社要求饲养,交售产品,合作社与社员有统有分,充分发挥合作社与社员两个层次的积极性。
(二)尊重民意,民主办会(社)。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会(社)员只要符合条件,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组织在成立时一般都签有办会(社)章程,重大事项由会(社)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三)注重服务,强调让利。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内的服务为宗旨,对外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对成员开展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农资供应,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对外按市场经济规律,参与市场竞争、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在利益分配上,让成员充分得到实惠,无偿式低偿为成员提供良种、发布信息、培训技术,帮助成员销售产品,或按不低于市场价统一收购后销售,产生的收益部分合作社根据章程规定比例按交售量实行二次分配。
三、作用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不但使参加专业合作组织的人员得到生产、经营、销售等方面的服务,也使周边农户享受大量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县农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⒈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近年来,我县由于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经营大户的优势作用、带动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促进了效益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大批农产品生产基地,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如澉浦、秦山的包心菜(蔬菜)基地,武原、于城的葡萄(水果)基地,西塘桥、百步的水产养殖基地,武原的花卉基地,西塘桥的兔业生产基地,通元的禽蛋基地等生产基地的形成和扩大,主要依靠专业合作组织发挥作用,使我县农产品的商品品种、数量、质量均有很大的突破,并且已有了自己的名特优农产品品牌。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有澉浦“绿里香”茶叶、沈荡“黄泥坡”水果系列、百步“横港”水果系列、西塘桥“尼松”蜗牛、武原“纯元”葡萄水果系列、秦山“秦万”芦荟、西塘桥“宇伟”肉类制品等个品牌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并且已有“绿里香”茶叶、“纯元”葡萄水果系列等个品牌获得注册,大大提高了我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增加了市场占有额。
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业生产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给农业生产者带来了新问题、新课题,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方式不能适应经济大市场的需要,农产品卖难问题日益突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为农户提供优质的产后服务,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如八字葡萄果业合作社主动找市场,引客商,摘好葡萄的销售工作,合作社积极帮助农户拓宽外销渠道,实行统一收购、统一价格、统一质量的办法组织外光彩,几年来,外销葡萄、梨多万公斤,占社员总产量的以上,目前已在上海、江苏、湖州等地建立了稳定的销售网。
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的提高。我县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由农技部门与生产专业大户合作组建的各种专业协会的基础上起步的,这些专业技术协会的组建,在产前、产中服务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们以自身的科技优势吸引广大农户入会,指导他们解决产前、产中的生产技术难题,帮助他们提供信息、种子、种苗和捉养技术培训,为我县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八字葡萄果业合作社,在二轮承包时,调剂出亩连片土地,采用股份合作制的形式,集资投入多万元创办了八字葡萄实验基地,到目前为止,引种各类葡萄新品种多个,同时与省土肥站联合实施“葡萄测土配方施肥新技术”,提高了八字葡萄的品质,使八字葡萄的品质经久不衰。又如元通兔业生产合作社,大力推广人工授精配种、繁育良种后代的技术,年向浙江新昌等地种兔场购进多只公兔,确保春秋两季人工配种的精源。同时,在元通片设立个人工配种点,轮流定期为养免户提供配种服务,全年共计人工配种胎次,繁育良种后代兔万余只,加速了新品种的改良进程。
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增加了农民加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对外追求经济效益,对内以服务为宗旨,对会员(社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一般不低于市场价格,将增值部分利益返还给农户,增加了农民收入,并利用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农民走共同致富的道路。如八字葡萄果业合作社在,从合作社自身创纯利的万元中,拿出万元返回给社员,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问题
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实践,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的收入存了较大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也有明显的改善,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专业合作组织在动作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⒈规模偏小、实力较弱。××县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平均每个组织拥有会员人,最小的只有人,由于规模编小,带动和辐射农户一般只在本村本了范围内,能发挥区域性带动作用的专业合作组织较少,有时当一部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资金不足,公共积累很少,如××县百步镇的水产专业合作社,基地水产养殖面积亩,但股本金只有万元,大量资金靠贷款,社员所需的饲料、药品靠合作社的信誉来向有关厂家赊销、养殖业不确定因素多、市场风险压力较大。制约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⒉外部环境不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法制环境不适应。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专门的合作经济法,各极政府也未出台有关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规,专业合作社究竞以何科身份进行工商登记,还缺乏法律的界定。我县现有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基本上都是以合伙企业的身份进行工商登记,由此造成合作社税费的增加,影响了农民办社积极性。二是政策环境不适应。我县为鼓励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先后制订了一些扶持政策,但扶持力度不强,一些政策无法落实到位。如对新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县农业发展基金一次性补助——元,但对于如元通兔业生产专业合作社这一类建社时间长,辐射带动能力强,动作较规范,社员增收明显的专业合作社缺乏有力,持续的扶持政策。已建有多年的乡镇农业担保基金(每个乡镇农业基金安排万元)由于可操作性差,基本没有动作。目前还没有一个乡镇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提供过贷款担保。工商、税收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还没有打算的减负、扶持政策。三是体制环境不适应。目前农经、民政、工商、科协等部门都参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多头领导,政出多门,导致职责不清,任务不明,效率很低,管理不力,给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带来一定影响。
三、动作机制不够完善。一是组织程度不高。内部松散,一些会员(社员)习惯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面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很强的集体观念,譬如订单农业、往往出现见利忘义的现象,市场收购价格高,农户就不管订单直接把农产品买给小贩,合作组织完不成任务,就要面临违约责任,而一旦市场滞销,农民就会抱怨合作经济组织或给政府施压,使许多合作经济组织不敢或无法正常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市场主体弱、竞争力不强。目前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数是能人带动型式股份合作型,农民自主经营,缺乏现代经营理念,信息网络又不完善,农民的谈判能力、应变能力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如××的绿里香名茶技术合作社生产的《绿里香》茶叶,无论从品牌、生产规模,炒作技术都达到一定标准,但在如何进入市场上却一愁莫展。目前还是靠走门串户的推销方式,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益的提高和规模的发展,今年秦山蔬菜协会的毛豆生产,到了产销旺季,却不见收购商来收购,农户无所适从,只能干看兔,可就要重演去年包心菜的伤心史,这种农民被动进入市场、农产品的命运维系于几个小商贩的作法,大大增加了市场风险和农民收的不可测性。三是农业科技开发滞后,标准化程序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农产品的品质、价格和市场营销。而农产品的质量是根本,目前有很多专业合作社能够在供种、技术服务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我县制定标准化生产的只有家,而且标准化生产有些也只是流于形式,农户不是在专业组织的技术指导下按标准化生产的程序严格生产,仍然粗放经营,导致农产品供货多,质量不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加上农民往往一哄而上,产品雷同,集中上市,致使农产品销售不畅,甚至低销倾销,去年秦山的包心菜,由于日生产,分钱一斤也少有人问津,菜贱伤农,大批烂在地里。加入后,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保鲜、包装技术水平,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有害生物指标,往往直接影响到多只的市场准入问题。三是组织不健全。一些合作经济组织章程不全,内设机构不合理,分工不清,职责不明,办事效率低下,观念落后,影响了组织的正常动作,个别甚至处于瘫痪状态。
三、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考。
在目前农村经济体制下,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就必须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从数量、质量规模、动作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必须大力培育和发展。
(一)加强宣传、统一思想认识。随着中国加入、中国的农产品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靠分散的单家独户经营、是很难在国际竞争中获胜,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克服农户分散经营的弊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为此,要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地位,合作经济理论原则,以及我们的工作目标与无法进入深入细致的宣传,使各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户充分认识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组织和引导农民发展生产,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增加农民收的有效途径,是在家庭经营责任制基础上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途径,通过宣传,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广大农户从依赖政府,依赖集体的柜柜中走出来,走新的经济联合之路。同时使各级各部门形成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加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大事来抓。
(二)优化环境,营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同于一般经济组织,它既是经营组织,更是自我服务组织,因此它的经济效益比较低,需要政府多方扶持。⒈尽快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工商登记问题,建议设立单独的“合作社法人”进行工商登记自产自销注册,免收工商管理费。对合作社的农产品以及经其分极、整理、加工、包装、加贴商标等的农产品要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农产品征税范围注释》的范围免征增值税;合作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个对其提供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所级的投入,包征所得税。⒉改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用电环境。每年应在农发基金中安排一定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业产业效果较好,带动农民增收能力较强的专业合作组织要持续有所倾斜。乡镇或县级政府可以探索成立农业经济发展担保基金,利用财政扶持资金或农发基金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创造有效的贷款担保机制。鼓励农村信用合作社选择制度健全,经营业绩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行流动资金贷款的信誉担保制度。扩大信用社对客户的信誉担保范围及贷款额度。⒊理顺管理体制,搞好指导的服务。为了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管理,消除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体制弊端,应明确由政府农业综合部门牵头主管,切实承担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情况调研、政策制订、组织建设。工商、科技、财税、金融、民政等各部门应围绕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排忧解难,提供方便,搞好服务。
5.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思考 篇五
一、认清形势,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求,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紧迫性。近几年,宜都市围绕兴农富民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深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已阻碍了农村经济向更深层次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市委、市政府把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加快培育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截止去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702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117个,占16.7%;行业协会带动型9个,占1.3%;专业市场带动型6个,占0.9%;经纪人队伍和农庄业主带动型570个,占81.2%。网络基地45万亩,带动农户8.5万户,实现产业化经营收入7.68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0%,综合商品率达到75%。在发展类型上,我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呈现多元化特点:一是龙头企业依托型。即由龙头企业发起,创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合作组织。目前,全市有龙头企业118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固定资产投资6.5亿元,年实现销售收入5.7亿元,利税9600万元,带领农户5万多户。二是行业协会带动型。即由行业经营人员自愿组织起来实行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如市柑桔销售协会、市无公害水产养殖协会等。三是经纪人销售合作型。即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农产品产加销服务的经济合作组织。目前我市农村从事经纪服务的有500多人。四是农庄经济型。即由农村能人围绕某一产品自发组建的庄园式合作组织。如聂家河镇发展种养业农庄40多个,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3000多亩。在发展趋势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呈现四个转变的特点,即由松散间接的合作经营向紧密直接的利益联合体转变,由亲戚邻里间联合向跨地区跨所有制合作转变,由单纯产后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转变,由能人单独闯市场向集团作战转变。
(二)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巨大作用,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一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从事生产、加工、销售等一体化服务的群众自治组织,同时也是经济实体,它长期活跃于市场与生产者之间,能及时捕捉市场信息,掌握市场动态,并通过为农民提供种苗、技术和营销服务,传递市场信息,指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生产,其服务内容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无形指挥棒,改变了过去结构调整热在市里、忙在乡里、急在村里、冷在户里的被动局面。二是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通过发展过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促使一大批农村致富能手、专业大户加入,把农村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和防范自然与市场两大风险,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农村专业协会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最具活力的组织载体,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三是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农村专业协会把农村劳动力、土地、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重组和优势整合,实现了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四是促进了农产品市场开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规模、没有品牌的农产品很难打开市场销路,一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由于经营的农产品数量较大,质量较高,容易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且诚信水平相对较高,能够形成比较稳定的客户群体,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五是促进农技推广和标准化生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典型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能有效地解决一些集体经济组织统不起来,政府部门包不了,而农民单家独户又办不了的事,尤其在技术服务上,协会通过发挥本组织成员的整体技术优势,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帮助,有力地促进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普及,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六是促进农村管理体制创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后,促使农村干部改变过去重生产轻流通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转而通过抓流通促生产,并逐步开始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指导农业生产。
(三)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艰巨性。目前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还处于初创阶段,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组织规模偏小,带动作用有限。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绝大多数规模较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会员与协会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大部分协会之间缺乏必要的再联合,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仍显不足。二是活动资金短缺,发展后劲不足。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运作的成本虽然较低,但仍需要一定资金才能维持正常运转,而目前绝大多数专业合作组织自身没有建立积累机制,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组织活动经费基本上靠大户赞助,靠政府和主管部门支持解决,自身没有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其服务职能难以充分发挥。三是制度不够完善,管理不够规范。有的协会组织没有登记注册,有的没有制定章程和具体管理制度,有的协会成员合作意识不强,只愿利益均沾,不愿风险共担,协会成员之间诚信度不高,还有一部分协会属官办性质,政府干预较多,偏离了协会发展的基本方向,不利于协会自身的发展与壮大。四是综合素质不高,服务手段滞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中的农民带头人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缺乏,特别是少数合作组织带头人精明不开明,服务意识差,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新
和发展。五是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强。产业化龙头企业可见含量较低,产品加工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与农户利益联接不够紧密,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因此,各地各部门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信心,抢抓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二、明确目标,强化措施,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是全市因势利导,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结果。当前,我们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面临许多有利条件:既有坚实的工作基础和可供借鉴的办法经验,又有农民的发展热情和愿望,更面临着难得的政策机遇。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宜都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围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兴办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生产水平,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2005年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目标是:发展农村专业协会组织20个以上,规范完善10个,力争各主导产业都要有1-2个带动能力强、运作规范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要实现上述目标,重点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第一,抓样板。要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首先必须建立样板,抓好典型示范,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见到实实在在的效益。要坚持典型引路的方针,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大创新力度,认真抓好典型的培育、宣传和推广工作。一是加大典型培育力度。各地要选择1-2个产业有特色、发展有潜力、组织有活力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典型,在资金、技术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帮助他们做大做强。二是加大典型的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参观学习等形式广泛宣传典型,扩大影响,以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达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目的。三是加大典型推广力度。认真收集整理、总结推广干部领建、企业带建、能人创建、农户合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典型经验,以带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全面发展。第二,抓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源于农民,萌芽于农村。这就要求我们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农村发展动态,善于发现农民的合作意愿,发现可以作为专业合作基础的产业,发现有眼光、有奉献精神、有组织管理才能的农村能人,发现处于萌芽状态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分类指导,加强引导,使其成为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专业合作组织。要按照农村经济能人牵头建立一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支持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一批、农技服务中心领办一批的办法,适时推动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第三,抓规范。在按照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要求,抓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合作组织一旦建立起来,要使其逐步走向规范。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规范政府行为。规范合作组织发展首先要规范政府行为,政府对合作组织的工作应以指导和引导为主,不断强化农民在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绝不能随意干预甚至包办。二是规范合作组织建设。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必须依法成立,对具备企业法人条件的可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取得企业法人资格;对具备社团法人条件的可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取得社团法人资格。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要制定章程、财务管理和监督制度,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三是规范合作组织管理。要严格会员入会条件,加强会员管理,增强会员诚信意识,重大问题要经过集体研究决定,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引进有管理经验的专家参与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合作经营管理水平。四是规范利益分配机制。合作组织在成立之初可以利用订单农业等合同方式保证农民利益,在发展壮大以后,应逐步使合作组织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增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实力,提高抗御各种风险的能力。第四,抓创新。重点是体制创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创新。在体制机制新方面,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农民自愿联合起来,结成一定组织。在管理制度创新方面,对处在起步阶段尚未规范运作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要分类指导,加大扶持,逐步规范,达到专业协会标准后,再到民政或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在运作机制创新方面,要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指导各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向一体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方向发展,努力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第五,抓培训。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采取现场培训、技术讲座等形式,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及协会会员开展技术、管理和法律知识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促进专业合作组织更快更好发展。第六、抓龙头企业发展。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利用资产重组和资本经营等方式扩大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和带动力。要鼓励龙头企业通过租赁土地、实施订单生产等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满足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需要。要在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的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产业化运行机制,进一步密切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接关系。要着力打造农业精品名牌,使一批高质量的农业特色品牌走向市场。
三、加强领导,加大扶持,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指导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农村合作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第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站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要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通盘考虑,与深化农村改革相衔接,与优化产业结构相配套,与农村社会事业进步相适应,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并制定近期和远期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支持力度,在产业化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标准化等方面,优先选择农村专业协会组织作为实施载体,为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创造机会。今年,市政府将对有一定带动能力、效益显著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表彰,每个奖励3000元。第二,要形成推动合力。市直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市民政、工商部门要抓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登记注册,不断改进登记办法,提高工作效率。市农村信用社及金融部门要把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信贷支农重点,对实力强、资信高的专业协会提高信贷额度。市农业、技术监督部门要加强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指导和协调服务,组织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并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检查监督,维护其合法权益。市妇联等群团组织要以双学双比等活动载体,组织带领农村妇女、广大团员青年投身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总之,各部门要从有利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需要出发,拿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和办法,制定优惠政策,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支持,并提供优质服务。第三,要加大宣传力度。各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本知识和重大作用,大力宣传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特别是宣传农村专业协会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如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让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了解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职能和作用,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氛围和~环境。同时,要严肃处理向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对典型案例进行公开曝光,以便起到警示和监督作用。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把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抓紧、抓好、抓实,使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数量上有一个大的增加,在规模上有一个大的扩张,在质量上有一个大的飞跃,在组织化程度上有一个大的提高,为繁荣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6.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正当其时 篇六
文/郑卫星 王福临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对农业和农村原有生产方式、经营模式、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是广大农村干部群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重大创举。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社会化分工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形式,是降低农业市场风险、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让农民分享产加销各个环节利润、增加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是转变政府职能、增强社会化服务功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法。
当前,青岛市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包括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社区股份合作三种形式。为及时跟踪反映青岛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及发展态势,我们重点选取了部分区市,调查了有代表性的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并结合第二次农业普查的资料,初步分析了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发展前景的展望。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近年来,青岛市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坚持以党的十六大以来尤其是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产权关系明晰;实行民主管理、独立核算;按照法律和政策规定,坚持以规范促发展;政府以引导、扶持、服务、指导为手段,做到“引导不干预,指导不代替”,不搞行政包办和强迫命令,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县域经济繁荣活跃,农民收入增长较快。据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06年末,青岛市共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564个,其中实体型经济组织230个,占40.8%;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7.4万户,其中实体型经济组织成员3.06万户。
1.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加快
近年来,青岛市按照“多主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推进”和“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的思路,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品加快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了部分“一品一社”优质农业品牌。引导各类农民专业协会向专业合作社转型,在开拓市场、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了“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活动,扶持有条件的合作社自办或参与兴办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扶持合作社挂靠国内外超市、物流或配送中心,以建立销售网络,扶持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创建优质安全农业品牌。
2.社区股份合作扎实推进
社区股份合作重点是在拥有较大数量经营性资产的村或“村改居”的城中村、近郊村推进。通过稳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社区股份制合作。通过规范清产核资的范围、股权设置、股东范围、改革基准日,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依据《公司法》,引导条件成熟的社区或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公司制企业。
3.土地股份合作稳妥开展
近年来,青岛市选择了部分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劳动力转移较多、群众有实行农业规模化经营意愿、领导班子坚强有力的一部分村庄(社区),逐步进行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试点。鼓励农民参加土地股份合作,实行保底收入、盈余分红,确保参加股份合作农民的收益。
青岛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部分成功案例
1.平度市蓼兰镇许家村,在立足桑蚕产业,发展一村一品农村合作经济方面成效明显
该村共有262户,876人;有2200亩耕地,桑园桑苗面积1800亩,是典型的植桑养蚕专业村。近年来,该村紧紧围绕“基地建设规模化、生产经营产业化、基地管理协会化、桑蚕品种优良化”的主题,坚持走“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之路。为了提升桑蚕生产档次和辐射带动功能,他们大力发展合作组织,健全服务网络,成立了“平度市蓼兰许家桑蚕科技协会”和“青岛市青许桑蚕专业合作社”,对蚕农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并建立健全了“统一收集发布市场信息、统一规划栽植、统一供种催青、统一指导培训、统一加工销售、统一物资供应”的“六统一”服务体系,大大提高了桑蚕生产的产出质量和效益。
为强化协会的规范化管理和运作,协会建立了民主管理机制,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对物资采购、技术指导等落实到人;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所有的费用由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会签,每季度向会员公布账目,接受会员的监督;建立了合理的分配制度,对会员所产的桑苗,由协会全部收购,出售后赚取差价,利润由企业、会员按照5∶5的比例分配,即50%的利润留作产业发展,50%的利润归会员。
由于目标明确,机制健全,服务到位,成员不断增加,范围扩大到本镇和临镇的8个村、316户,逐步构建起“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村集体和养蚕户双赢。2007年12月,该村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
2.即墨市恒源养猪合作社,在联户创办合作社,为民开辟致富路上走出了一条比较成功的道路
该社成立于2004年,由青岛恒生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发起,联合青岛恒生源食品公司、养猪专业户共同创办,是即墨市首家在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该社创办合作社的成功经验是:
(1)降低门槛,让利社员,调动农民入社积极性。该社成立之初,依托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等优势,统一指导建猪场,引进推广良种猪,已引进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等优良种猪,目前已累计向社员推广优良种猪1万多头,带动全市生猪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在争取市政府连续三年对养猪户每养一头二元母猪给予300元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又争取恒生源公司每头母猪再降价300元,使社员以400元―500元的价格就可购买到市场价1000多元的二元母猪。
(2)民主管理,全员监督,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长效机制。该社成立以来,研究制定了《即墨市恒源养猪合作社章程》及配套管理制度,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监事会,成立了具体办事机构,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定期实行财务公开,自觉接受全体社员的监督。2005年3月份以来,受生猪市场价格持续走低的影响,许多养猪户纷纷停产;而社员们在合作社鼓励下团结协作、共度难关,保留住100多户规模化养猪场,为2007年全市迅速恢复生猪生产、稳定生猪市场价格做出了积极贡献。
(3)科学喂养,统一服务,不断提高合作社抵御市
场风险的能力。合作社成立后,社员可直接以成本价购买浓缩饲料,并配套使用科学喂养方法,使社员养殖生猪的饲料投入产出比由原先的1∶3.9下降到1∶3.5,每个存栏30头二元母猪的自繁自育养猪场,每年节省饲料即可降低成本约5万元。为提高生猪产品质量,避免对生猪用药过多、过滥,无偿进行疫病防治和全程技术跟踪监督。2007年,合作社已获得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和产地认定证书。为发挥联结农户和龙头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合作社与恒生源公司签订长期合同,当生猪市场价高于保护价时,按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2元收购;当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则按保护价收购。据测算,社员每饲养一头二元母猪并自繁自养商品猪,年可获纯收入4000元以上。
(4)合理分配,量化到人,建立利益均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合作社建立了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在年终利润分配时,合作社将利润的10%作为公积金、10%作为公益金、20%作为风险基金、60%以现金形式分配给社员。在此基础上,合作社还设立了风险救助基金,每年发动成员单位和个人捐助6万元。到2007年底,合作社已累计救助社员260人次,发放救助金16万元。
到2007年底,该社已发展社员328户,规模化养猪场达到150个,饲养种猪6000多头,生猪存栏6万多头,年出栏商品猪12万头,社员户均年可增收
5.5万元以上;带动非社员养殖户600多户,饲养种猪5000多头,生猪存栏5万多头,年出栏商品猪10万头,年带动农民增收1500余万元。
3.崂山区在农村社区股份合作方面先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该区创新体制,稳妥推进农村社区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2005年以来,该区采用“先行试点、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办法,采用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组织和公司制企业两种模式,实行“生不增、死不减,进不增、出不减”的股
权制度,以“一刀断”的方式,组建了石老人等4个社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曲家庄等21个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
(1)摸清家底,公平分配,夯实农村社区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基础。一是摸清集体资产家底;二是确定享受集体资产分配的主体范围。遵循“依据法律、尊重历史、公平合理”的原则,做到“三榜定案”。
(2)把握原则,重点推进,确保农村社区集体资产
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功。一是坚持群众自愿、民主决策的原则;二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三是坚持依法办事、程序严谨的原则;四是坚持民生为本、保障优先的原则。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青岛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来看,各区市发展还不平衡,许多方面处在探索阶段。
1.政府部门对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支持力度不足。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即便是成立了,也没法到工商部门进行登记注册,缺少法人地位,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无法依法参与市场竞争;农村社区、土地股份合作行政管理体制、基层组织架构组建和运行及社会保障体制等改革不配套。
2.宣传面窄,引导力度小。在全市还没能充分利用会议、报纸、电视及网络等多种媒体,重点宣传合作社的政策法规、专业知识及成功经验、先进典型,没能及时打消群众对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疑虑,没能激起更多农民创办和加入合作社的热情。
3.队伍建设薄弱。目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辅导员队伍和经营管理者两支队伍建设力量薄弱。辅导员和合作社理事长、监事长(或执行监事)及会计的培训力度不够。
4.金融、税收等政策不配套。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贷款、税收等配套性扶持政策不到位。
5.督查考核不够及时。目前,还没有全面将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情况及时纳入对各镇(街道)和涉农部门重点工作考核目标,开展绩效评估,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机制。
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与展望
1.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遵循产权明晰、入退社自愿、因地制宜等基本原则
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农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坚持因地制宜,支持农村能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乡镇农技服务部门和服务人员等牵头发起或参与兴办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坚持以规范促发展,严格程序,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坚持以政府引导、扶持、服务、指导为手段,做到“引导不干预,指导不代替”,不搞行政包办和强迫命令。
2.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实行税收优惠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分别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支持合作经济组织做大做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
3.支持规范用地
对“四化”(即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非农建设用地,优先安排农用地转用指标,及时办理用地报批手续,相关规费按最低标准执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种养基地、农产品临时性收购场所、农林水产种养殖场、农机示范推广用地和设施农业用地,视同农业生产用地。按照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对从事工厂化种养的高效农业生产设施用地,在使用权期限届满能够恢复为原用途的,视同农业用地。
4.优化发展环境
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设立登记“绿色通道”,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免费注册登记。严禁在法定条件之外增加或减少登记条件。农业、水利、林业、畜牧、农机等各相关部门要立足产业发展,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项目支持力度,加强业务指导和服务。供电部门对农村合作经济生产用电要优先安排电力设施改造。经贸、交通、公安部门要加强农产品运输服务,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事鲜活农产品运输的车辆,可在厢体上喷涂“菜篮子工程配送车”标识,以加快鲜活农产品流通速度。财政部门要落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奖励资金。人民银行要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贷款扶持力度。
5.依法保护集体资产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资产为集体资产,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所有,与农村乡镇、村、组集体资产一样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目和任何方式平调、挪用和侵占。需要征用和占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资产的,应当依法审
批,合理补偿。
青岛市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将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预计2008年全年,新发展较大规模(社员过百)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达100个以上,农户成员覆盖面达到10%左右;到2012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成员覆盖面达到40%以上;争取到2012年,全市有50%以上的合作社达到“四化”标准,有60%以上成员的产品通过合作社直供城市超市或通过合作社连锁店销售。农民收入将得到较大提高,小康生活水平质量明显改善。
7.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思考 篇七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在不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不削弱农民独立自主经营地位, 不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前提下, 通过资本联合、劳动联合、农产品加工及销售联合等方式, 将单个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平等竞争主体, 融入到市场经济当中, 从而实现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市场连接起来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它有助于农户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和竞争, 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强科技服务, 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农村的一个发展方向, 也是农业生产经营制度改革过程中的新一轮制度创新。
1.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有助于提高农民市场地位, 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生产受到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制约, 我国的特殊国情及复杂历史原因导致了我国农业发展相对落后, 农民是地道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经济利益经常会受到各方面的侵害, 如农业增产既会面临市场供需失衡导致的“谷贱伤农”现象, 又可能面临来自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压级压价, 结果是增产不能增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保持农民产权相对独立的前提下, 通过自愿结合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 形成一定规模的加工、储运、销售体系, 把生产和流通、经营和服务结合起来, 不仅可以获得加工、销售环节增值形成的利润, 提高农业自身的经济效益, 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集约化水平, 有效地抵御自然风险, 而且使家庭经营与大市场有机结合,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提高农民的谈判地位和竞争力, 能够有效地降低生产、交易成本, 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有助于提高农村产业化, 实现农产品的规模经营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将千万家分散的农户统一起来, 不仅可以通过生产过程的横向联合与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纵向联合, 实现农户之间资源优势互补, 有效地引导农村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 实现规模经营, 而且可以通过实现生产标准、操作规程、质量标准、农资供应等环节的统一, 不断强化农业生产的质量和过程管理, 实现优质品牌的塑造和品牌战略的实施。
3.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有助于及时为农户提供各种技术服务, 进一步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联合, 相比单个农户而言, 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另外它本身又是农户的联合体, 能及时有效地了解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迫切需要的技术, 因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通过印发科技材料, 举办各种培训班等途径及时地为农民讲解种养技术, 当农户出现问题时也能亲临农户进行检查处理, 关注农作物病变, 使每个农户都能掌握专业生产的技术, 保证正常生产。在一定程度上,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又把科技推广、提高农产品质量、品种改良等渗透到生产、流通各个环节, 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有利于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联系社会各经济主体间利益互动的纽带, 对改善生产条件, 推动科技进步, 健全社会化服务, 促进专业化生产, 加强集约化经营, 提高劳动者素质,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发挥着桥梁、中介和示范作用。据农业部的调查,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与一般农户比较, 人均年收入通常要高出10%~40%。然而, 目前由于经济、法律、农民观念以及政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运作不规范
目前, 我国建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数是在上级部门要求的形式下由乡镇牵头, 机关干部领办起来的, 带有一定的行政性。政府在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过程中充当了主角, 很多经营方面的事都由政府包揽, 然而, 很多领导特别是乡镇的一些领导和农民还不清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职责和运作要求, 在组织成立和指导运营各种合作社、生产协会等合作组织时, 思路不清, 致使合作经济组织偏离了民营化轨道, 没有形成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没有真正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独立经济实体。多数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建章建制, 制度约束力不强, 管理手段落后, 应变能力不强, 规避风险能力弱, 在市场风云骤然变化面前束手无策。
2. 点多规模小, 总体效益不高
从地域上来看,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基本以村为单位, 以家庭为载体, 通过一家带动几户、十几户;从数量上来看, 大有星火燎原之势, 有的县就有近千个组织但质量上存在着致命缺陷。大部分农业合作组织的业务仅仅局限于一个乡镇或一个县, 普遍是以村、社、户为单位, 跨乡镇的都很少, 同类合作社之间也缺乏横向和纵向的联合。
3. 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幅员辽阔, 东西方、南北方经济存在着很大差异。不同地区不同的发展环境, 导致在对待农村合作组织的认识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有些地方接受快, 有些地方接受的相对缓慢。另外, 让人费解的现象是城市郊区的农村本应充分利用紧靠城市能及时捕获市场信息的地理优势, 大规模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对接, 搞活经济, 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却恰恰相反, 不仅很少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甚至有些地区都不知道此组织为何物。
4. 组织化程度低, 专业化特色不明显, 作用难发挥
当前的农业合作组织大多是由分散农户自发组成, 往往是大宗农副产品上市之前临时拼凑起来的, 没有按合作制的机制来运作, 组织结构比较松散, 没有真正形成紧密的经济实体。另外很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定位不明确, 既搞销售, 又搞技术服务, “小而全”问题比较突出, 没有形成专业特色, 开拓市场能力较差。这两点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经济组织作用的发挥。
5. 缺乏相关法律法规
任何事物的良好发展都需要适宜的法律环境, 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范,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也不例外。然而, 目前我国没有专门关于合作经济的法律规范,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缺乏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始终没有明确, 政府无法对其进行规范的管理。
三、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思路
1. 坚持因地制宜, 多元化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我国地域广阔, 各地的自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城乡居民需要不同, 农产品的生产也带有很强的地域特点。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不可能采用统一模式。因此, 我们要坚持因地制宜, 多元化发展的原则。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举办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合作社, 实现百花齐放、分类指导。在组织形式上, 可以是合作社, 也可以是股份合作组织和其他合作经济组织;在兴办主体上, 可由农民自办和联办, 可以由农民与国家技术经济部门、事业单位联办, 可以由依托龙头企业办, 也可以由供销社和其他涉及部门牵头办;在发展模式上, 可以是合作经济组织办龙头企业, 也可以是龙头企业牵头办合作组织经济, 或者是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总之, 只要能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 能帮助农民办实事, 都应大胆地试验和发展。在成功迈出第一步, 建立适宜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之后, 还要做好归纳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的工作, 用成功实例正确引导其健康有序的发展。
2. 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 引导和协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型组织, 是一种独特的经济组织形式。它是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不以利润为目的, 主要功能是为社员提供交易上的必要服务。因而它不同于公司企业, 必须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我国近年来已先后制定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和私营企业法规, 唯独没有制定关于合作社的法律。制定和颁布一部有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 有助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依法成立、依法运行以及保障合法权益。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 在法律上赋予其法律地位, 明确其法律责任, 使其发展得到法律保护;正确引导社会对农村合作经济的认识;加强对合作经济组织这一团体的社会管理, 从而有序地规范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与运行。
3. 政府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和扶持力度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进一步扶持。目前世界各国也普遍采用扶持的办法来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偏小, 资金偏少, 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更需要政府制定和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在财政、金融、税收、土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任何单位或部门不得侵害其利益, 不得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农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 要帮助安排一定额度的贷款, 放宽贷款条件, 简化手续, 支持发展;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开发市场前景广阔、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农副产品深加工等相关项目时, 计划、财政部门要在立项、投资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每年可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周转资金;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事的经营活动, 符合国家减免税条件的, 有关部门要认真协助办理减免税手续。
参考文献
[1]俞雅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农业产业化促进作用的探析[J].渔业经济研究, 2008, (1) .
[2]侯刚.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有可为[J].经济论坛, 2004, (6) .
8.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农村专业经济组织作用分析
0 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社会组织放到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高度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并对社会组织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寄予了厚望。随着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的发展,以及农村经营体制的不断创新,近年来,各种形式的农村专业经济组织不断涌现,如农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等,2008年底仅河北省就有农村专业经济组织2000多家。这种新的组织形式不仅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而且在推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所体现的提供公益服务、动员社会资源、社会协调与治理、政策倡导与影响等功能表明,这一组织较好地满足了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需要,为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组织化的平台,大大加快了农业内部的分工、分业。马克思强调分工的极端重要性,并指出分工与协作能够产生一种集体力形式的生产力。组织起来的农民以专业合作的形式展开农业市场化经营,不但可以获得社会分工、协作的生产力,而且通过扩展规模、突破地域限制而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的区域化布局。农村专业经济组织作为一种生产力,从组织、制度和结构的层面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 农村专业经济组织作为联结市场和农户的中介,承载并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公益性服务
农村专业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它改变了单家独户进入市场势单力薄的地位,使个体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微观层面上结合起来,以较高的组织化程度、理顺的组织结构和适度的规模进入市场。可以说,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撑,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基础。同时,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参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纵向一体化经营,也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深入發展。如易县蜂产品协会,以黄山养蜂龙头企业为依托,发展带动农户5000多家,形成当地特色产业。农村专业经济组织还可以为成员提供信贷、保险等金融服务,并能享受国家某些减免税待遇,有利于农业扩大再生产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如涞源县村办互助金组织,极大方便了本村农民种养殖小额贷款问题。再者,农村专业经济组织不仅承载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承载了对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功能,从根本上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村专业经济组织给广大农民提供了组织的依托和学习提高的平台,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经营中,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将得到脱胎换骨的更新和改造,他们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现代生活和科技的信息、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营销和投资的理念、社会参与的意识以及勇于开拓的企业家精神。农村专业经济组织的发展将催生出新一代的、整合的、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这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最根本保证。如易县西陵镇古建修缮协会,拥有农民各类技术会员500多人,在周围省份有较高知名度,常年在京津承担古建筑新建改造及维修项目,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
2 农村专业经济组织组织使个体农户联结成有力的群体,获得分工协作的生产力,发挥了动员社会资源功能
传统的家庭分散经营条件下,个体农户为了规避市场风险往往选择兼业经营,这种小而全、小而散的经营方式首先使得农户在生产环节上零打碎敲,既无协作效应也无规模可言;在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农产品市场上则面临匮乏的信息和较高的购销成本。专业化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专业经营项目为纽带,把分散的农户联结起来形成横向的区域规模效应,可以在生产中应用现代农业机械和现代农业技术展开分工协作;在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销售上,以规模优势降低成本,改变和影响市场结构,获得市场谈判的有利地位。同时,专业化的经营培育了专业化的人才,开拓了专业化的市场,提升了专业化的技术,从而打造出精品的产业。另外,专业化经营还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区域化布局的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易县狼牙山农产品经贸中心,按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细化分工,整合各类人才、资源优势,解决了原来各生产单位在生产经营上小而全带来的高成本、耗费精力、经济效益差的问题,良好的品牌和经营效益促进了广大农户的种植规模和种植结构,农民得到了实惠。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基本上没有形成专业化经营,不同地域之间生产结构高度雷同。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可以在充分发挥本地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确定最佳的专业经营项目,突破小区域限制,在更大范围里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组织,支撑和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区域化布局。
3 农村专业经济组织作为农业科技推广的一种有效的依托,促进和加快了农业科技向农业生产力的转化,发挥了社会协调与治理的功能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也是新阶段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依靠力量。但是这些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县乡基层“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广大农户的技术来源主要是依靠自学以及亲朋邻里的传播。以邻居种的、市场上兴的为参考,小农户的这种跟风而动的技术传播途径是低效率的,甚至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动而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农村专业经济组织的成立,使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可以面对有组织的农民,展开网络化的信息服务、市场化的技术运作,合作组织中的农民在学习过程中目的性增强,也使科技推广更富针对性。与此同时,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还推动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体制创新。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下,农户对农业科技的接收是被动和单向的,农技推广人员只管“教”,农民只管“学”,缺乏双向的交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使农民在合作中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依托组织的力量,基于对更高经济目标的追求,他们产生主动寻求最新科技成果的主观愿望。近年来,不少的农业合作组织、农业科技协会纷纷与农业科研、教育部门通过合同协议的方式建立比较稳固的关系,在技术培训、成果转化、技术承包、技术开发、科技示范等方面展开合作。农户通过合作组织掌握了高端的科技成果并得到实用技术服务咨询,在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中获得经济效益。以农民合作组织为依托,产、学、研紧密结合并实现良性互动,实现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创新,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保证。
4 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上发挥着政策倡导与影响功能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农村专业经济组织积极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第二,作为特定群体的代言人,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和政策主张,努力在公共政策过程中谋求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公正。第三,农村专业经济组织通过媒体和社会舆论关注相关政策的实施过程及其效果,倡导和影响政策结果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一些组织还以公众参与的形式直接介入政策实施过程,成为政策的监督者甚至执行者,积极影响公共政策效果。
参考文献:
[1]郭铁民,席晓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也是一种生产力.光明日报.2007-5-22.
[2]王名.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功能及其分类.学术月刊.2006(9).
【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思考】推荐阅读:
问题及对策:对我国农村地区宗教发展的思考09-08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09-08
浅析我国当代农村的发展09-08
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形势10-17
关于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问题的探讨11-13
我国经济发展进步09-13
我国经济发展及金融政策的分析论文08-31
论私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06-08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浅析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