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2024-10-07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共20篇)(共20篇)

1.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一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1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一部分,要求学生能够“发现数字的简单规律”。“找规律”是根据新课标理念新增加的学习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我今天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主要让学生巩固找规律的方法。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对于学习“数字的规律”这部分内容较为容易。但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神容易分散,语言表达不完整。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数学学习趣味性,强化语言表达训练,是本节课教学中我较为注重的学习策略。

我的教学意图有两个:一是让孩子通过找数字的规律能够说出下一个是什么;二是让孩子充分感受图形里面的规律。围绕着这两个教学意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1、找规律填数,2、星星后面藏着几?

3、你来当当小医生

4、找找不一样的一行

5、发现图形里面的规律,填写数字。

在第一个个教学环节中充分巩固规律是怎样变化的,特别用箭头表示出来,后一个数和前一个数的关系,让后进生也能够充分明白规律是怎样变化的。

本节课我的教学特点是:充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无时无刻都在跳跃中,这样教学内容就显得生动、活泼,孩子们学起来兴趣盎然。

因为一年级是孩子学习的启蒙阶段,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的信心都将在这一学段定位。作为一名低年级数学老师,我知道:兴趣是一位好老师,有了兴趣,喜欢上你,喜欢上你的课,你就成功了。

通过反思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我觉得也有一些遗憾:受40分钟时间和大班型的限制,很多孩子踊跃举手了,面对着一双双挥动的小手和一声声急切的“老师,请我”,老师我却无法一一满足他们渴望被提问的小小愿望。另外,在各环节的过度上有些快,我的话还是比较多。这些不足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2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

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从生活中的斑马肤色开始引出黑白条纹的规律。然后出现彩旗、花朵、灯笼的组合,让学生体验规律。这些是最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游戏竞猜入环节。通过课件游戏,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课堂气氛相当热闹。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此外我紧紧抓住理论联系实际,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每个例题都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在教学最后,我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未养成,由于是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往往只有15分钟,所以后来部分学生在开小差;同时学生回答时没有要求学生把话说完整;此外在学生做作业之前没有讲清要求;在找寻和辨别规律的组合时,没有用线条区分开来,影响了本节课的时间和效率。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执教“找规律”第一课时,图形的规律,以学生喜欢的“联欢会”为主线进行教学,通过“做游戏——观察教室设计——布置教室”这一过程,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初步的观察、概况、推理能力,提高相互合作的意识。课后,我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了思索。

1、游戏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两组图形形成“有规律”和“无规律”的直接体验,体现出规律的优越性,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了学习的愿望。

2、对于规律的概况总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是直接的给出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己进行总结,教师及时规范数学语言,并积极鼓励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每组图形的规律,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例题、练习题设计有梯度。在例题教学中,第二组图形的变化较第一组图形的变化还多了颜色的规律变化。在练习中,增加了三个图形为一组有规律变化的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

4、由于本节课上的是25分钟的片段教学课,所以没有更多的拓展,在一节完整的数学课中还可继续拓展声音、动作等的变化规律,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后边的自己设计规律的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在课堂上完成,但是课后孩子们设计的非常好,已经有学生独立设计了四个、五个图形为一组重复变化的规律,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这也启发我以后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想敢问敢质疑的好习惯。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4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例1是最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固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游戏导入环节。通过猜一猜游戏,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测,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为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充分利用主题图,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六一”的联欢会情境讨论发现事物的排列规律。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例题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在教学最后,我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在动手操作环节仓促而过。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今后,我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5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环节。我准备了一些红花和黄花,告诉他们老师要将这些花摆在花槽中,摆一排。然后,故作神秘地问:“你们猜一猜老师要摆上去的第一朵花是什么颜色?”这时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一部分说红花,一部分说黄花。然后,我将红花摆上去,猜对的同学很兴奋,猜错的同学有些扫兴,但很快又跃跃欲试。

让他们猜第二朵花是什么颜色时,还是有两个答案,当问第三朵花是什么颜色时,逐渐地越往后问答案越统一,以至于不等问他们就迫不及待地齐声按着一红一黄的摆放规律喊出来。我及时地夸他们真聪明猜得真准,学生们各个是乐不可支。我话锋一转说:“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在这摆一排花吗?”课堂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猜测。看到他们疑惑的眼神,我公布说:“是奖给这节课上得好的同学的,回答问题好的奖红花,遵守纪律、合作好的奖黄花。你们有信心拿到吗?”此时,学生大声答道:“能!”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为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把卡通人物聪聪和明明引入课堂,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全 过程。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设定了一个情境,让聪聪和明明带着大家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六一”那一天,并配熟悉的“快乐的节日”主题歌,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每个例题都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在教学最后,我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并且减少了学生的回答次数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今后,我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6

这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最后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了,曾经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做课,为此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时特别轻松,孩子们也学得特别扎实。

一、生活情趣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出发,创设生动的有趣的情境。本课,从六一的庆祝契机开始,说我们班要布置班级,老师准备了很多方案,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寻找规律,发现了规律,我让学生到电视前指一指,说一说,然后又追问下个应该摆放什么?然后我们就这样布置班级,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本课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就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我是小小设计师“光会解决问题也不是最棒的,看谁能为咱班再设计点别的装饰呢?”孩子们纷纷举手,丝带、彩球、棒棒糖、小星星等等,于是我让他们自己画图设计,创造自己的规律,然后进行展示。不但激发了孩子热爱数学主动发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又让我感到惊叹,原来孩子们的潜力真的好大啊,他们的小脑袋瓜里是那么的丰富而美好。

只要给孩子们时间和空间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将会展现出他们最美好的那面。经过这节课让我知道了,教师心中充满美好和希望,孩子们一定不会让我失望的。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7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例1、例2、例3是最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例4是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基于这两部分内容比较接近,固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环节。我准备了一些红花和黄花,告诉他们老师要将这些花摆在花槽中,摆一排。然后,故作神秘地问:“你们猜一猜老师要摆上去的第一朵花是什么颜色?”这时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一部分说红花,一部分说黄花。然后,我将红花摆上去,猜对的同学很兴奋,猜错的同学有些扫兴,但很快又跃跃欲试。让他们猜第二朵花是什么颜色时,还是有两个答案,当问第三朵花是什么颜色时,逐渐地越往后问答案越统一,以至于不等问他们就迫不及待地齐声按着一红一黄的摆放规律喊出来。我及时地夸他们真聪明猜得真准,学生们各个是乐不可支。我话锋一转说:“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在这摆一排花吗?”课堂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猜测。看到他们疑惑的眼神,我公布说:“是奖给这节课上得好的同学的,回答问题好的奖红花,遵守纪律、合作好的奖黄花。你们有信心拿到吗?”此时,学生大声答道:“能!”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为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把卡通人物聪聪和明明引入课堂,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设定了一个情境,让聪聪和明明带着大家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六一”那一天,并配熟悉的“快乐的节日”主题歌,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每个例题都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8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游戏导入环节。通过游戏,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跟着老师做有规律的动作。然后让学生自己创造有规律的动作,课堂气氛相当热闹。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为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猜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再出示教学主题图,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每个例题都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教学中遵循儿童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先找简单的规律再找复杂的规律,先由老师“扶”着学再到老师“放”开让学生自主学,既面向全体,又让有困难的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懂,还满足了思维活跃的学生想自己探究、找出规律的渴求。(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规律既可以是单层的,也可以是多层的,既可以是2个2个一组的,也可以是3个3个一组的,体会规律的多样化。)

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在教学最后,我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之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有些环节有些仓促,今后,我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9

《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本课时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所以我在课堂中结合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

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和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

1、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积极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2、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喜欢的“猜魔术”为引子,通过“找简单的规律——画规律——找生活中的规律——动手创造规律”等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3、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主体在对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找一找、涂一涂、拼一拼、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规律。

4、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通过涂色,摆学具、活动,把知识进一步的拓展,从而让学生再创造出不同规律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5、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把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节课,我和同学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10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主要是学习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例1、例2、例3是最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例4是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这两部分内容比较接近,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环节。准备了一些红花和黄花,告诉他们老师要将这些花摆在黑板上,摆一排。然后,故作神秘地问:“你们猜一猜老师要摆上去的第一朵花是什么颜色?”这时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一部分说红花,一部分说黄花。然后,我将红花摆上去,猜对的同学很兴奋,猜错的同学有些扫兴,但很快又跃跃欲试。让他们猜第二朵花是什么颜色时,还是有两个答案,当问第三朵花是什么颜色时,逐渐地越往后问答案越统一,以至于不等问他们就迫不及待地齐声按着一红一黄的摆放规律喊出来。我及时地夸他们真聪明猜得真准,学生们各个是乐不可支。我话锋一转说:“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在这摆一排花吗?”课堂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猜测。看到他们疑惑的眼神,我公布说:“是奖给这节课上得好的同学的,回答问题好的奖红花,遵守纪律、合作好的奖黄花。你们有信心拿到吗?”此时,学生大声答道:“能!”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为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我设定了一个情境,让聪聪和明明带着大家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六一”那一天,并配熟悉的“快乐的节日”主题歌,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在教学最后,还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并且减少了学生回答的次数。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11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较强,于是我本着“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教学产生的兴趣,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体现数学的价值。”这一理念来设计、实施教学。回顾整节课,学生好像是在“节日”中度过,时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内容的真实性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先是一支《快乐的节日》轻快的歌声引入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接着围绕“装扮我们的教室,过快乐的六一”这一主题,将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现实场景中,将数学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在这美丽的“节日世界”里,学生用独具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以积极的心态去创造、去享受,以激发他们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2、探究性、活动化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和保障。

《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自主创造出不同层次的规律,有图形形状的规律,颜色的规律,掌声的规律,小朋友自己上台排队的规律。学生经历了探索规律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切身感受到数学的美和作用,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只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活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一直在担当着主人翁的角色,主动地探索规律、创造规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3、联系生活,感悟规律的美

从刚开始出现的几幅彩旗图,让学生选择哪条看着最舒服,最工整时,学生就对规律的美有所体验了,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营造出规律的美的感受。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中也处处充满这美丽的规律。并让学生举例子,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2.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二

一、巧妙设计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教师如果想要提高“找规律”教学的效率, 就需要巧妙设计教学过程, 通过设计严谨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布置侧重实际训练的课后作业, 达到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的目的。

1.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 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 进而根据学生的具体心理特点来制定教学目标, 以提高小学生兴趣作为教学的基础, 从而使学生从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由此, 教师可以采取游戏教学法, 即在日常教学中通过找一找、猜一猜的小游戏, 在调动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 让小学生通过这一活动来理解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 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感知生活中常见的数学规律, 从而掌握数学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运用“找规律”的学习方法, 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与此同时, 教师需要在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通过探究和推理, 提高自己的合作交流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在“找规律”教学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通过现象发现本质, 指导学生发现简单且有规律的数学知识, 并以此提升小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

2.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要做到因材施教, 针对表现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 教师需要设计以提升他们潜力为主的教学内容; 在针对学习能力和表现能力较差的学生时, 教师需要制定以夯实他们学习基础为主的教学内容, 这样就可以帮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3. 在课后作业布置过程中, 教师需要侧重实际训练而不是书面作业。以实际训练为主书面作业为辅, 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和所学内容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而不是纸上谈兵, 只得到成绩而不是技能。

二、引导学生认识规律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数学规律, 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知识和掌握数学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并理解数学规律, 通过强化学生的课后训练以及练习题训练, 促使学生在仔细观察和比对之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进一步达到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的目的。

例如, 小学高年级数学典型找规律例题“按一定的规律在括号中填上适当的数: 1. 1, 2, 3, 4, 5, () , 7。2. 100, 95, 90, 85, 80, () , 70。”在刚刚学习找规律时, 学生会在短时间内无法找到规律而产生厌学和烦躁的情绪, 同时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找规律时会因为题目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感到一定的难度, 面对这种情况,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和帮助学生寻找规律, 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加小学生对找规律的信心。此外, 教师还需要针对题目的问题, 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 在本道题中, 教师可以采取观察方法, 还可以指导学生采取一一对应的方法, 以找到这道例题中隐含的具体规律。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指导学生观察数列, 找到数字之间中隐含的关系, 在第一组数字中, 学生很容易发现其实这组数是一个比较平常的等差数列, 两个数之间相差“1”, 而第二组数字也是这样, 只不过两个数之间相差“5”。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 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 还能够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事物的能力。

三、营造“找规律”的教学氛围

氛围的营造是很重要的。因此, 数学教师需要营造“找规律”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处在学习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发挥教师自身的指导作用。当然, 教师可以通过营造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掌握数学规律, 达到小学高年级“找规律”教学的目的。

数学教师可以布置具体的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课后作业, 但是小组成员需要明确自身的职责, 有的担任组长, 有的承担数据统计等,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 让学生在合作中收获共赢的喜悦。与此同时, 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 让学生能够真正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此外, 教师在营造“找规律”教学氛围时, 还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创造一些找规律的题目, 如可以根据生活事例改编教学内容: “三个女生结伴去观赏话剧, 在选择座位时, 需要从10 个座位号中选择连着的三个座位号, 那么具体会有几种选择?”教师抛出这个问题, 会使学生联系自身实际, 通过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方式, 找到答案, 这也就自然解决了问题。在整个解题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讨论, 还可以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 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从而让学生能够真正运用“找规律”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数学规律;逻辑性;观察能力

数学教会学生如何去运用逻辑思维和分析的眼光看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找规律的做法来教学生学习数学,这样的做法让学生觉得数学是一门很好玩的科目,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而同时找规律教学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小学数学的学习旨在从小培养学生独立、理性的性格,因为数学中包括各种的论证和推理,极大地帮助学生的理性思维开拓,结合其他科目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自身整体水平。

一、在小学数学中使用找规律教学的原因和必要性

在小学教育中,数学是最考验学生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学科。数学学习中规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理性的思维模式,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应用理性思维去解决,不盲目。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提高分析能力,培养他们看问题要全面,从问题中找规律,从规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找规律教学的具体途径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

小学生年龄小,身心发育都不完整,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不全面,不能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中,需要教师来引导学生学习,不仅仅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低,也因为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思维感非常强的学科,所以必须由教师引导大家进行学习。学生在对数学学习中的规律产生了一定的认识后,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一开始接触找规律时会感觉比较难,不容易接受,这时就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在对数学学习逐渐产生兴趣后,更加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往更高、更深的数学规律发展,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比如,从简单的开始找规律,猫,猫,狗,狗等,这样的规律排序,让学生观察其中的规律,很快学生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对数学学习中的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引导他们进入更高一级的学习。

2.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找规律的这种题目阅读题意审题非常重要。审题是解题的关键,如果题意把握不准确,这其中的规律很难找到,解题就成为难点。审题就是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要告诉学生怎样审题,通过练习来学会寻找规律的方法,为自主学习打好基础。教师的教授能够使自己获得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开始独立学习,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去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技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形成自己的思维逻辑和学习习惯。

3.把课堂教学和数学实践活动相结合

课堂学习掌握学习规律,找寻数学学习中的规律。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对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对规律学习更加透彻。找规律的学习内容是一项非常有趣的课程活动,教师应该设计多种多样的题目,引导学生积极去参加课堂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创新思维、发现规律。最后,教师对教学实践活动作出总结,对大家的参与给予表扬,鼓励大家以后多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

4.运用数学规律思维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学习要求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而且数学又是一门逻辑思维非常强的学科,这就需要学生有非常好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学习有规律可循,生活同样有规律。把这些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根据树林的面积和树木的数量,计算树木间的距离,或者计算家里的水费、电费。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把数学应用于生活中,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正处在认识世界、塑造完整人格的关键时期,让他们自主、乐意地去学习,能够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产生更重要的推动作用。一切的学问都不能只是空谈,必须得到运用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数学的找规律教学也是一样,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利用找规律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懂得看问题运用逻辑思维,看问题懂得去分析,用观察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处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对数学更加充满兴趣,从数学的学习中找到规律,激发学习的热情,同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启发学生思维,为学生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耀.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之我见[J].快乐阅读,2012(01):99.

[2]徐文静.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导学,2015(08):54.

[3]孔祥花.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有效教学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5(23):150.

4.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四

大可乡中心小学:槐翠华

〔设计理念〕

“找规律”是新教材“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此教学内容是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中《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所以我在课堂中结合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规律。〔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规律的美和创造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掌握找规律的方法。〔教学难点〕

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有规律排列。〔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纸花、学生贴画。〔教学过程〕

一、感受规律,引出课题。

1、师:今天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礼物,要把它奖给积极发言、认真学习的同学,你们想要吗?猜一猜,老师带来了什么?

2、一起来给苹果分分组。我们把一个红的一个绿的作为一组。(板书:一组)

3、揭题:像这样一组一组的排列就是有规律地排列。(板书:规律)。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第一次探究:找一找

1、来到了“六一”音乐舞会现场,你们看到了什么?(出示主题图)

2、请你们再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

3、汇报交流:谁愿意第一个来试试?

4、同桌讨论:找找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说说以几个物体为一组?按怎样的规律排列?

5、师小结:按顺序一组一组地依次重复出现(3次)的排列就是有规律地排列。

三、闯关游戏,加深认识

1、找一找,填一填。根据你发现的规律,想一想接下去应该怎样填。(课件出示)

2、想一想,缺少了什么?(课件出示)

3、拍手游戏:(1)发现有规律的声音(2)创造有规律的声音

4、涂一涂:书本P85页“做一做”

(1)请你先想一想打算按怎样的规律涂色,再动笔涂一涂。(2)画好后用线把重复的一组划出来。

(3)师选取个别作品展示,并请学生说说你是按怎样的规律涂色的?

5、摆一摆,说一说。

(1)4人小组合作用你们的小贴画创造一条规律。学生动手操作。(2)作品展示,并请学生说说你是按怎样的规律摆的?

四、生活中的规律

(1)汇报自己找到的规律。

(2)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播放课件)。

五、创造有规律的动作

5.一年级下册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五

1、基本技能: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水彩笔、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感知规律

师:这节课,老师想带领小朋友们做几节律动,看谁的眼睛亮最先学会,好不好?

师:真不错,那再换一组头部运动:左右左右左右。

师:做得真好!刚才小朋友们为什么学得这么快?

生:因为动作太简单。

生:就是几个相同的动作重复做下去。

师:那你们能不能也创造一组这样的动作让大家跟着做一做?

师:好,谁先上来把你创造的动作教给大家,看谁最勇敢。

生:一边说边做。

师:真棒!创造了这样特殊的动作让我们大家做,其他小朋友还有没有自己的动作。

师:像这样的一组动作重复做下去就叫做规律。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观察场景,探究规律

师:同学们开了联欢会,特意把场地装扮了一下。看,漂亮吗?用什么打扮的?(出示课件)

生:有花、彩旗、灯笼。

师:都是什么颜色的?

生:有红旗和黄旗,有红灯笼、蓝灯笼,还有红花和紫花。

师:它们是乱摆乱放的吗?

生:它们排列的也有规律。

师:那好,我们就来研究都有怎样的规律。(出示彩旗的课件)彩旗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把你看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黄红黄红黄红。

师:能完整的说一说吗?

生:我发现彩旗在排列时是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这样重复地排列下去的。

师:很棒,那是以什么为一组排列的呢?请你试着在书上圈出来。

生:是按黄红为一组重复地排列的。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是啊!彩旗是按这样的规律排列的,再看看灯笼呢?

生:灯笼是按一个红两个蓝为一组这样排列的。

师:是这样吗?(是)看小朋友又有怎样的规律?看谁找的最快。

生:小朋友是一男一女为一组排列的。

师:是的,彩旗是按黄红一组重复排列的,灯笼是红蓝蓝为一组重复排列的,小朋友是一男一女为一组有规律的排列的。从这里找到了这么多的规律,棒极了!

师:看,谁能猜一猜这个后面是什么?

生:后面是一个红色三角。

师:可以怎样想呢?可以先观察形状再观察颜色。

生:因为前面的图形是按一红一黄有规律的排列的,所以后面是一红一黄。

师:小朋友们同意吗?

2、图形的规律

师:按你找到的规律,把后面空白的图形涂上颜色。(学生拿出图涂色)

教师巡视,发现有涂完的同学,可以让互相介绍自己的想法。

师:谁来介绍你的方法?

生:我是这样涂的。前面是按绿黄一组重复排列的,到了这里正好是涂绿色和黄色。而三角形是按黑红紫这样的顺序重复的,后面就要是红色和紫色。(学生到展示台前介绍)

师: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

生:同意!

师:检查一下,有没有涂错的同学?

生:没有。

师:把纸和彩笔放在桌子的最前面,看谁收拾的最快!

师:看到小朋友们都能找到图形的规律,顽皮的智慧星想来考考大家,故意把一些图形藏了起来、

(课件演示:顽皮的智慧星笑着挡住了每一组其中的一个图形)

师:看!智慧星先把谁藏起来了?生:红色的圆形。

师:同意吗?生:同意。(课件演示:智慧星消失。)

师:智慧星又把谁藏起来了?生:黄色的倒立的三角形。

师:对吗?生:对。

师:这个智慧星的`后面是谁?生:绿色的三角形。

3、猜规律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都猜对了。下面,老师也想摆一摆有规律的图形,请看老师做的。(出示PPT)。

师:谁来猜一猜,老师下面接着会怎样摆?

生1:会是一个红色正方形和一个蓝色圆形、

生2:可能是一个黄色的三角形。(教师接着操作)

师:谁猜一猜,下面会是什么图形?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一个红色的三角形,两个蓝色的圆形。)

师:为什么第一次答案多种多样,这一次都认为是一个红色的正方形和两个蓝色的圆形呢?

生:因为前面就两个图形,还没有找到规律,后面找到了规律了。

师:是呀,只有图形重复出示了两三次之后才能找到规律。也就是说图形的规律不仅要看形状、颜色,还要看数量。

三、实践运用,体会规律

1、85页做一做。

2、欣赏规律美

师:生活中规律也是无处不在的,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规律的图片,请欣赏。(课件演示)

3、创造规律

师:这么多的规律,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其实,你们的双手就可以创造出很多的规律美。现在请小朋友们当一个小小设计师,发挥你们聪明才智,创造出规律行不行?要求:用彩笔创作规律,分组合作,想想该怎样设计才有规律,然后动手画一画。看哪组作品最多。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活动结束后,教师有目的的让学生展示)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6.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六

为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把卡通人物聪聪和明明引入课堂,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全 过程。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设定了一个情境,让聪聪和明明带着大家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六一”那一天,并配熟悉的“快乐的节日”主题歌,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每个例题都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在教学最后,我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并且减少了学生的回答次数

7.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七

《搭配的规律》这节课主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经历情境创设、自主探究、交流汇报、质疑提升和检测反馈等环节进行教学的过程。本课让学生经历对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简单搭配的过程, 学习由具体到抽象、从无序到有序的思考过程, 以及探究出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出规律

1. 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 昨天春游开心吗?小华和他的朋友也想去春游, 他请我们帮他准备食物呢! (出示食物图) 要找全所有的选配方法, 你觉得要注意什么?

2. 制造悬念, 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搭配里面的数学规律。

【对学生来说, 搭配中的规律是比较抽象的, 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 选择的春游食物问题, 就是一个典型的现实情境, 而且也结合了前一天学校组织学生去春游的实际情况。同时, 在春游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通常都会面临如何选择食物的问题, 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而, 春游食物情境的创设, 恰可以自然的唤醒学生的相关经验, 为学生理解有序搭配及搭配方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自主探究, 发现规律

1. 师:春游时小华想给他的朋友表演木偶戏, 他正在商场购买道具呢。猜猜看, 他会怎样选配呢?

2. 出示活动要求:

(1) 摆一摆:小组长从信封里拿出木偶和帽子图片, 组员轮流动手摆一摆。

(2) 想一想:你是怎样有序搭配的。

(3) 说一说: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3. 合作探究

学生活动, 教师巡视, 关注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搭配方法。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等都是十分有益的。在教学中, 我注意放手让学生在小组里自主探索, 经历自主发现规律的过程。另外, 我在布置任务时并非撒手不管, 而是提示学生可以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探索步骤来进行。】

三、交流汇报, 阐释规律

1. 小组边操作演示, 边做汇报

生:用帽子分别和木偶进行搭配, 红色帽子分别可以和黄色、紫色和绿色木偶进行搭配, 黑色帽子也分别可以这三种颜色的木偶进行搭配。

2. 其他小组同学发表意见

生1:还可以用木偶和帽子搭配, 黄色木偶可以和红色、黑色帽子搭配, 紫色木偶、绿色木偶也可以和这两种颜色的帽子进行搭配。

生2:我总结一下, 把2顶帽子和3个木偶进行搭配, 可以先选帽子与木偶进行搭配, 也可以先选木偶与帽子进行搭配, 这样条理比较清晰, 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四、质疑提升, 深化规律

师:如果没有木偶和帽子图片, 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吗?

生:我觉得可以用简单的符号表示实物进行连线搭配更简洁些。

师:老师用三角形表示帽子, 梯形表示木偶, 可以怎样连?

生:先把一顶帽子与木偶依次连一连, 得到3种不同的搭配。另一顶帽子也分别和木偶依次连一连, 也是3种。有2个这样的3种, 可以用2×3=6。

师:那么木偶个数、帽子顶数与选配方法数有什么关系?

生:木偶个数×帽子个数=选配方法数。

【质疑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根据教材的重难点, 预设成一个个问题, 在学生没有生成或生成有困难时引导学生去进一步思考, 使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得到充分的暴露,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难点。】

五、检测反馈, 活用规律

1. 路线问题

从学校经过街心花园到少年宫, 一共有几条路线可以走?

生:从学校到街心花园有2条路, 从街心花园到少年宫有4条路, 那学校到街心花园的一条路到少年宫有4种走法, 另一条路也有4种走法, 一共有8种走法。

2. 衣服问题

(1) 一件衬衣搭配一条裙子?

(2) 一件衬衣搭配一条裤子?

(3) 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3. 食物问题

出示图片:点心4种, 饮料3种, 点心和饮料各选一种, 有几种选法?

出示图片:点心4种, 饮料3种、水果2种, 点心、饮料、水果各选一种, 有几种选法?

4. 智力冲浪:

老师为了参加同学们的活动, 选中了一些衣服和裤子, 上衣和裤子搭配起来共有12种穿法。老师可能有几件上衣、几条裤子呢?

生:从12种搭配去反向考虑上衣和裤子的数量。想12是由哪两个数相乘得到的, 所以, 上衣和裤子的数量分别有可能是:1和12、2和6、3和4, 每组还要考虑上衣与裤子的互换。

【教材中的想想做做第1、2题学生解决并不困难, 因为通过前面的教学, 学生已经掌握了解题方法。因此, 我在练习设计时, 第3题解决了课堂开始的事物问题, 做到了首尾呼应, 并拓展为三种事物的搭配!第4题为拓展延伸, 补充了教师穿衣搭配的题目。这是一个知识反馈的过程, 通过自己补充练习, 让学生巩固已有的知识、发展已有知识, 在拓展练习中锻炼思维, 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总体感悟

1.以生动的现实情境为驱动, 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规律的愿望

贴近生活的情境容易给学生一种亲切、有趣的感受, 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 同时也更容易拉近数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

2.以充分的合作探究为助力, 帮助学生主动构建规律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这样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如何去解决问题、学会去展示自已等, 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以恰当的检测反馈为工具, 深化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把握

8.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八

很多老师课始直接呈现例题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但直接呈现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情境图不是单一的信息,学生的注意力容易漂移,学生理解的一一间隔的关系不是很明晰,教师在此基础上揭示的对应方法不会很透彻,何况有的教师把对应的思想方法以知识的形式告知学生;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观察的是每一对间隔排列物体之间数量的比较关系,由于每种信息的量不是很大,学生可以轻松数数,规律的得出看似轻松,其中的本质关系没能很好地把握,最终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到了后面的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环节,学生大都只会用“两端物体的数量比中间物体的数量多1”的结论来解决相关问题,不会灵活运用对应的思想去解释。如果比较的两种物体的数量稍大一些或者说隔一段时间再来解决相关问题,不少学生对其中的关系会犯迷糊,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加一,什么时候该减一,什么时候又不加不减了。

笔者曾在网上视频中看过贲友林老师执教的这节课,贲老师一开始让学生听写画间隔图形,接着让学生自己画下去,使学生从形上直接发现图形中的间隔排列,初步理解了间隔关系,老师及时介绍圆和三角形都是一个对着一个,就是对应。学生对间隔排列的物体数量之间对应关系有了清晰的初步感知。加“……”环节,使学生不能靠直接数数得出结论了,这一从有限到无限的延伸,使得对应成为理解间隔问题关系的必须。到了例题教学环节,前面的思想方法顺利迁移过来,教师启发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比较,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寻找规律,始终紧扣对应来理解“为什么兔子比蘑菇、木桩比篱笆、夹子比手帕会多一”。

接下来贲老师没有就此顺势进入巩固练习环节,而是进行了进一步的提升:分别用圆表示两边的事物,三角形表示中间的事物,使学生感悟一个圆对应着一个三角形,最后都有一个圆多下来;接着三图合一,学生再次体会了万变不离其宗的规律;再渐渐隐去图中的三角形,比较物体与间隔数的关系,学生通过一一对应把其中的关系弄得很清楚,不仅能准确说出其中的规律,并能完整的阐述出根据。这是一个由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由生活情境到建立数学模型的提炼,真正体现了数学课的数学味。由外而内,学生领悟到的规律不再模糊,理解了规律的内涵,教师真正做到了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

紧接着的练习学生的实践经验得到足够的积累,学生把握了“对应”之“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如鱼得水。男生女生间隔排列“找朋友”,由“开”到“合”的设计,轻松解决了不封闭图形与封闭图形的联系与区别。选择钟面将知识有机串联起来,并巩固了封闭式排列的规律。贲老师用自己的双手让学生再次感受不封闭和封闭图形中物体和间隔之间的关系。看似自然轻松的课,实则环环相扣,底蕴很深,学生的科学逻辑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笔者在以前的教学中也设计过开放式图形到封闭式图形的转化,但没有贲老师运用得这么好。笔者认为电烤箱的间隔条与热狗换成锯木头这样的题目更合适,让学生明确:锯下的每一段小木料都对应着锯一次,剩下的最后一段不用锯了,与本课所学的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

9.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页的例1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以及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教学准备

教具:例1情境图的课件。

学具:正方形、长方形、圆、三角形等。

教学重点: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二、教学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先让学生观察一会儿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汇报交流。

2.引导学生描述图中的各种规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规律的理解。

学生1:彩旗是按照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这样的顺序重复排列的。

学生2:彩花是按照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一朵红花、一朵紫花这样的顺序依次重复出现的。

学生3:彩灯笼是按照一盏红灯笼、两盏蓝灯笼、一盏红灯笼、两盏蓝灯笼、一盏红灯笼、两盏蓝灯笼这样的顺序重复排列的。

学生4:跳舞的同学是按照一名男生、一名女生、一名男生、一名女生、一名男生、一名女生这样的顺序依次重复出现的。

教师归纳总结:我们刚才找到的彩花、彩旗、彩灯笼,还有围成跳舞的同学们,都是按照顺序依次重复出现的,像这样按照顺序地重复排列就是有规律地排列。(板书:找,依次、重复出现)

3.按发现的规律在图上圈一圈。

教师:同学们发现的规律可真不少!在我们上面找到的每一组规律中都有重复的部分。每组规律重复的部分一样吗?我们一起来圈一圈、找一找吧。

学生边在图上圈边说,找出图中重复的部分。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圈的。

教师总结:像这样按照顺序一组一组地不断重复出现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准确地发现规律中重复的部分是找规律的关键,它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和把握规律。

4.想一想:这些小朋友为什么要有规律地挂彩旗、彩花、彩灯笼的呢?

三、拓展练习1.课件出示练习题

2.刚才我们都是在找规律,现在我们来摆规律。学生用学具摆出有规律的图形。

3.老师用教具摆出有规律的图形(先摆3个,让学生观察这3个图形有什么不同?接着摆,最后的3个让学生上黑板摆)

4.涂一涂85页做一做,请你先想一想自己打算按怎样的规律涂色,再动笔涂一涂。

四、联系生活

同学们不但会找规律,还学会了摆规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规律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找找自己身边有规律的事物。教师图片展示。

五、知识延伸,创造规律

1.生活当中除了我们看到图片有规律,还有什么东西也有规律呢?请看老师拍手,学生也跟着拍手。(这是什么规律呢?)

2.谁也能创造出规律呢?(动作的规律)

10.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十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例1、例2、例3是最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例4是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基于这两部分内容比较接近,固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环节。我准备了一些红花和黄花,告诉他们老师要将这些花摆在花槽中,摆一排。然后,故作神秘地问:“你们猜一猜老师要摆上去的第一朵花是什么颜色?”这时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一部分说红花,一部分说黄花。然后,我将红花摆上去,猜对的同学很兴奋,猜错的同学有些扫兴,但很快又跃跃欲试。让他们猜第二朵花是什么颜色时,还是有两个答案,当问第三朵花是什么颜色时,逐渐地越往后问答案越统一,以至于不等问他们就迫不及待地齐声按着一红一黄的摆放规律喊出来。我及时地夸他们真聪明猜得真准,学生们各个是乐不可支。我话锋一转说:“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在这摆一排花吗?”课堂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猜测。看到他们疑惑的眼神,我公布说:“是奖给这节课上得好的同学的,回答问题好的奖红花,遵守纪律、合作好的奖黄花。你们有信心拿到吗?”此时,学生大声答道:“能!”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为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把卡通人物聪聪和明明引入课堂,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设定了一个情境,让聪聪和明明带着大家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六一”那一天,并配熟悉的“快乐的节日”主题歌,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每个例题都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

11.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十一

一、“找规律”问题的基本特点

这种常见的对于数字类的找规律题型基本特点是周期现象中的规律,根据周期变化这些规律来确定未知的部分,对于这些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比较易于发现蕴含的基本规律,问题便迎刃而解。但教师必须通过一定题量的训练,引导他们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让他们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做出判断,这一教学活动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比如,对于间隔排列的数字,其中这些数字间蕴含的基本规律,教师可以从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新知,灵活掌握。学生在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会逐步主动的通过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使问题得到解决。当然,稍有变化的探究对象还包括几何图形方面,其基本特点是让学生感受几何图形的变化规律,引导他们探究蕴含的基本规律,凸显图形变化的基本过程,总结归纳出变化的基本方法,从而确定未知部分,这样的思维活动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二、对于一般“找规律”题型的探索方法

从数学学科课程的内容划分看,主要涉及四大领域的研究对象: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在每一个部分的学习活动中,“规律性”问题占据一定的分量。比如: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空间与平面的基本图形,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等问题,涉及的“找规律”问题也比较常见。

对于这“找规律”基本问题解决的方法一方面是在于加强对于一般数列规律的熟悉,培养学生几何图形变换的感悟能力,引导他们先观察其中具有什么特点,然后依次采用几种常用的方法,比如差值,相邻的三项有什么运算关系,考虑平方、立方,还要熟悉常用的一些平方值和立方值等;对于几何图形,从几种熟悉的图形变换入手,让学生感知变化特点,从不同角度体会蕴含的基本规律,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就会增强自信和经验。

三、对于“找规律”问题的有效教学实施对策

教材中,为了突出这种题型的价值,每个学期都安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单元,其中关于“找规律”问题也占据一定的地位,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教师需要从内容、选择、编排和呈现等不同方面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问题的解决,策略的有效性。让他们通过这类问题的研究,掌握一定的方法,善于运用基本规律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值得肯定的地方是,比如探究“圆周率与走马灯数的关系”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探索过程:

1.在情境引入中,设计记忆走马灯和圆周率两组数字,让孩子感受周期律。

2.在解决“试一试”过程中,教学灯笼和彩旗的问题时,让学生自己来提问,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总结出余数对应关系。自己尝试、自己思考、自己从过程中学习,提升数学语言表述能力。

3.在巩固练习中将儿歌与知识运用相结合,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灵活应用规律,进一步熟悉规律,感受所发现的数学规律的作用与价值,从而体会数学学习的意义。

4.探索完这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后,再来欣赏,就使欣赏有了更加深广的内涵,走马灯数来自古埃及金字塔,但他们不知道它是怎样得出的。通过这样规律性问题的研究,发现了它和圆周率竟然有这样的关系,进一步体验数学规律的价值。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出现各种不同的新颖题型,对于找规律这种问题的研究,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他们观察并感知基本特点,尝试总结蕴含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并验证其正确性,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学习总结经验,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2.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十二

所谓的找规律,其实就是对等同于推理,尽管推理的结论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不过对于具体的推理过程而言,学生在推理过程中从不同方面的角度和方面进行考虑和思考, 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在事物中不断地察觉和发现事物自身的存在规律和特点, 感受分析和发现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是目前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就具体安排和设计了“找规律”的相关内容。

1.设 计方案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找规律”的实质就是发现数及形等方面的变化特征。在新课标的引导下,在苏教版小学教材中 ,在一些高 年级中就 开辟了单 独的单元 ,其中将“找 规律”内容作为重点内容介绍和研究,将摸索规律的教学当成是培养归纳及类比等不同方式推理能力的重要媒介。同时在一些其他学习方面的教学中, 让学生从理论过渡到实践中,将学生作为主体,使学生不断经历知识的摸索和了解的全过程,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1]。

首先是主体单元式,对于小学四五年级学生而言,其自身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能力,因此通过“找规律”的实践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所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课本中专门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具体来看,首先是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苏教版四年级“找规律”是通过单元形式进行设计的,其主要的框架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让学生观察和分析间隔排列的不同事物个数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和其中存在的规律特征。在对规律具有一定的认识前提下,再不断引导学生处理一些实践问题, 了解规律产生的过程及相关的实践应用。其主要目标在于使学生不断地研究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相互之间的关联性规律,同时加以实践应用,处理生活实践中过程碰到的难题。通常的主要规律就是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成一排,如果两边的物体一致,那么两边的物体数量会比另一种物体多1。学生在充分地了解和熟悉这些规律后,教师还可以提高难度,深入分析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成一圈,假如两种物体的数量一样,那么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成一排,当两端的物体不一样的情况下,两种物体的数量一致。

其次就是搭配现象中的规律, 在教材主要安排了以下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使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感受搭配两种事物的过程,简单地摸索搭配现象中暗含的规律。其次是使学生经历了对一些事物进行排列的过程中,在摸索的同时察觉简单排列现象中的规律。因为在教学之前,大部分学生都掌握和了解了一些比较简单的规律摸索的经验。譬如简单数列中数的排列规律及其他相关内容。学生在实际生活过程中尽管也可能会碰到诸多类似的搭配难题,不过通常情况下学生是很难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总体来说,这部分的内容相对而言比较难和繁杂。在具体的教材编排过程中,其主要是从以下方面为学生引导的, 把一些选配使用符号进行表示实物进行一定的思考,在研究和讨论中发现规律。通俗地说,这就是最简单的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基本上可以满足小学生的感知特征。也能够让学生加深对于探索规律的过程的感知,使学生学会简单的搭配计算,为将来的学习做好铺垫[2]。

2.设计特点

“找规律”逐渐开始纳入到小学数学教材中 , 其从一个方面表现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新要求, 因此苏教版教材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进行重点的安排和设置。具体来看,首先内容来源于生活, 数学教学内容是学生进行数学方面相关的信息资源,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工具。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是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考虑的, 安排了大量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让教材变得具有生动性及趣味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也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观察及推理等方面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真正意义上感觉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

其次是情境设计得更具有趣味性, 要想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创设良好的情境对于学生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上来看,其中设计了大量这样的类似情境。譬如提出问题,问小学生自己的想法,问小学生发现了什么,等等。对于任何事物的学习而言,兴趣都是首要的。苏教版教材具体从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分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给予小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通过这样的方式, 不但能够让学生具备良好积极的心理预期,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3]。

最后是表现方式的丰富化, 从目前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来看,其中就有非常多的表现方式,譬如图形、表格及其他各种形式。学生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通常需要从题目、表格等中找寻线索,但是受限于信息资源的匮乏,需要学生自身经过不断努力研究才能获取。在教学内容中不但设计了相关例题,还安排了复习、练习等板块。这样不但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充分的摸索和交流空间, 而且能够让教师在教学中随机应变,发挥才能。

3.教材编写的建议和措施

尽管苏教版“找规律”的相关内容设计得非常具有创新性,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行一定的改良。具体来说,首先是设计“找规律”主题单元的前置性,一些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非常形象,所以对于一些低年级学生可以专门安排和开辟单独的单元,这样让学生可以提前了解一些简单的规律;其次是加强对“找规律”过程的探索性,按照新课标的具体实践, 教师为了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适当让学生进行相关活动,在加强实践的同时积累一定的经验。

结语

13.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评课稿 篇十三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评课稿

今天听了周**老师执教的《找规律》一课。她分猜谜导入,引出规律、创设情境,探索规律、动手操作,感受规律、联系实际,寻找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总结评价,延伸规律这六个层次展开教学。

一、猜谜导入,引出规律

让学生从简单的猜谜游戏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规律的存在,通过先出示熊猫、小狗,让学生猜后面的动物,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这一环节,教师利用主题图,为学生创设了红花和蓝花的问题情境,突出了学生的主题探索活动,在学生随意观察初步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发现、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了不同的探索过程,有不同的体验和发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发现的规律,增强他们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三、动手操作,感受规律

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使学生把获得的具体的、感性的认识逐步上升为数学思考,初步感受有关的简单数学模型。并通过让学生从前往后看和从后往前看,感知不同的规律。

四、联系实际,寻找规律

通过欣赏与广泛寻找生活中具有相同规律的现象,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的普遍性。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思想审视生活,使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有用,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4.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说课稿 篇十四

高阳小学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8和89页,《找规律》的例

1、例

2、例3及“做一做。”

一、说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是新教材“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是新教材新增设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新变化。有着广阔的生活背景,也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而本课时是《找规律》知识体系中的起始内容,非常重要。如果这节课没有把握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继续学习将会造成重大的影响。本课的教学内容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让学生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到事物的变化规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教学产生的兴趣,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确定教学目标为:

(一)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会用自己的方式如声音、动作、图形符号等来表现不同的规律,并联系实际感知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规律。

(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和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交流的意识。

(三)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通过活动发现简单的图形规律并能尝试自己创造一些有规律的组合。

二、说学情分析

首先是学生对于规律已有初步的感知基础。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已经多多少少接触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把它作为专项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也就是说《找规律》内容是孩子初次正式接触,怎样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领悟、创造规律,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再者是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力容易焕散但其又很活泼,思维很灵活。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心理特点扬长避短地进行教学,是我教学设计的重点。

三、说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基于以上理念及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并针对本班孩子的实际学情,采用情景再现、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摆一摆,涂一涂,找一找、画一画、排一排、唱一唱等,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观察、尝试、探索、练习、实践过程中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切身感受到数学的美和作用,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说学习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找规律、创造规律的主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探索、实践活动中内化规律、创造规律。

五、说教学过程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先在情境中感知规律,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认识规律,紧接着在运用中进一步理解规律、创造中深化规律,最后在生活中欣赏规律,延伸中体现规律的价值。由浅入深,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具体如下:

(一)情境中感知规律

(二)探究中认识规律

(三)运用中理解规律

(四)创造中深化规律

(五)生活中欣赏规律

15.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十五

一、试一试、移一移, 建立规律的初步表象

1.框数活动

多媒体出示下图, 在表中每次框住两个数, 移动这个框, 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2.选择有代表性的解法交流反馈

1+2=32+3=53+4=74+5=9……9+10=19。

师:这样思考要注意什么呢? (从左往右, 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学生用框框9次, 得到9个不同的和。一个学生演示自己的做法。

二、想一想、议一议, 促进规律的自然生长

1.框数活动

多媒体出示, 如果每次框3个数, 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如果框4个、5个呢?先试一试再填表。

2.交流规律

(1) 揭示规律

生1:我发现了规律, 第一列数-第二列数+1=第三列数。

生2:我发现用第一列数- (第二列数-1) =第三列数。

生3:我发现用第一列数+1-第二列数=第三列数。

生4:我们还可以竖着看, 从上往下, 第三列的数依次减1。照这样下去, 如果每次框6个数, 就能得到5个不同的和;每次框7个数, 就能得到4个不同的和。

师: (板书上述规律) 从简单的情况入手分析, 逐步尝试解决复杂问题是我们常用的方法。如果每次框8、9、10个数, 结果会是怎样的?请大家用发现的规律试一试。 (学生交流)

(2) 注入意义

师:让我们来看看刚才几个同学发现的规律。这些规律的形成一定有着充足的理由。谁来尝试解释解释?

生:生1说的规律可以这样理解, 10个数, 如果每次框4个, 有多少个不同的和?关键是要看每次框中的第一个数可以是哪些数?我们可以先不考虑最后框中的4个数是7、8、9、10, 其余的1到6, 6个数都可以做框中的第一个数, 再加上最后一组4个数, 10-4+1=7, 一共有7组和。

生:我想解释一下生2说的规律。10个数, 每次框3个的话, 要看有几组符合要求的和, 每次框中的3个数中, 第一个数不可能是总数中的最后2个 (9、10) ;如果每次框5个数的话, 每次框中的5个数中, 第一个数不可能是总数中的最后4个 (7、8、9、10) 。10- (3-1) =8, 10- (5-1) =6。

生:生3说的规律可以这样理解。10个数, 如果每次框中5个, 我们可以先在10个数后再添一个数x, 总数就是11个, 每次框中的5个数中, 第一个数不能出现在末尾的5个中 (7、8、9、10、x) , 也就是和刚才的“规律一”道理是一致的。其中的7、8、9、10四个数不能做框中的第一个数, 其余的6个数可以做框中的第一个数, 因此就对应着6个不同的和。10+1-5=6。

生4总结的规律大家都觉得不太好解释, 在老师的建议下, 有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生:生4说的规律好像不可以像刚才的三个规律那样解释。如果用这个规律解决复杂问题, 需要我们从简单的开始试一试。

生:生4说的规律显得简洁实用, 其中的道理不容易被理解。

生:可以这样想, 如果每次框2个数, 有9个不同的和 (框中的第一个数不能是10) 。如果每次框3个数, 和当然就少了1个, 只有8个 (框中的第一个数不能是9、10) 。每次多框1个数, 那么框中的第一个数出现的可能性就少1个。因此, 框中的数依次多1个, 和的个数就依次少1个。

三、赏析

首先, 《找规律》教学要让“找”的气氛浓厚, 彰显“找”的价值。上述教学, “找”的目的明确, 既有凭借直接经验进行的探索性活动, 也有在初步发现规律后的应用性活动, 还安排了为规律找理由活动;“找”的过程丰富多样, 算一算、框一框、借助初步规律试一试;“找”的结果灵活自由, 每个人根据自我体验发表看法, 从不同的侧面对规律进行归纳, 丰富了规律的内涵。

16.《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十六

教材简析:

周期现象是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规律现象。初步对学生进行周期现象的教育在于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规律的精神,遵循和利用规律,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像无限。

在前两册教材中,学生分别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规律,以及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同时学生也曾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安排了学生探索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并根据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1创设现实的熟悉的生活场景,初步感知场景中布置的物品不仅整齐且有规律,而且给人美的享受,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积极性。

2关注“生活世界”,贴近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选择一些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简单周期现象作为学生探索规律的素材。通过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

3关注探索过程,鼓励方法多样。学生探索规律能力的提高不是简单体现在又知道了什么规律,而是体现在面对新的现象或者问题时,能主动应用相关的策略,有效地发现给定现象中隐藏的规律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教学时要着重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为学生自主探索规律以及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突出和尊重学生探索过程中的个性化的数学思考。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享思维成果,不断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4设计多样化的练习,积极开展活动,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进程。使学生进一步优化解题策略,体会优越,体验成功。

教学内容:

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59-62页的例1,“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确定用除法解决这一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围棋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场景,引入课题

同学们,我县今年成功地举办了第七届“中国龙虾节”。你们想再感受一下当时的节日气氛吗?(多媒体出示:横跨街道的彩旗;各大宾馆悬挂的彩灯;龙虾节主会场摆放的鲜花。)

观察这些画面。说—说你都发现了什么?

(彩旗、彩灯、盆花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说一说排列的规律。

象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排列规律。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课件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启发:从图中你们知道了什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小组交流:这些物体都是按一定规律摆放的。盆花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在小组里说一说,最后全班交流。

三、自主探究。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1提出问题:在图中,我们看到8盆花。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

(1)独立思考,教师巡视。并适时引导、点拨。

(2)小组交流,教师参与,了解情况。

2全班交流。

引导: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

(1)画图的策略:○●○●○●○●○●○●○●○

(○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教师提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

(2)例举的策略:左起,第1、3、5……盆都是蓝花,第2、4、6……盆都是红花。第15盆是蓝花。教师提问:其他同学明白这种想法的意思吗?(引导说出位置是单数的都是蓝花,双数的都是红花)

(3)计算的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为什么把2盆花看作一组?算式中的每个数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根据余数是1就可以确定第15盆是蓝花呢?

3比较反思:对于这几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初步知道画图和例举法比较麻烦,体会用除法计算简便。

四、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策略

1出示“试一试”第1题,“第17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第18盏彩灯呢?

(1)学生自己先尝试解答,然后小组交流。

(2)展示学生不同的想法。

(比较例举和计算的方法,得出例举的方法有局限性。)

(3)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思考:每几个彩灯可以看作一组?第17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17+3=5(组)……2(个)

余下的两个是什么颜色的?和每组的第几个颜色相同?

(这两个和每组的第1、2个相同。)

第18盏彩灯是什么颜色?也是把几个彩灯作为一组?

18÷3=6(组),

没有余数说明什么?(正好分了五组,最后一个是每组的最后一个。)

(4)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如果有学生不同意计算的方法简便,可以提出第56个、第105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引导体会计算确实是简便的方法。

2,出示“试一试”第2题,让学生用计算的方法进行解答。

着重让学生说出余数与红旗黄旗的对应关系。

五、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做“练一练”第1题。同桌合作:摆一摆、猜一猜、算一算。

2做“练一练”第2题。独立完成,做后指名ig-ig是怎样想的。

3算一算,画一画(做“练一练”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4画一画,算一算:填一填

(1)★★○○○★★○○○★★○○○★★○○……

排在第17个的是(),第200个是()。

(2)我们爱科学我们爱科学我们爱科学…第101个字是()

六、组织活动,深化认识

1同桌配合,相互提问,独立解决。

每人拿出黑白围棋子各10枚,自己设计规律摆一摆,同桌相互提问:照这样摆下去,第几个是什么颜色?一方回答,另一方验证。

2猜生肖:简单介绍生肖是用来表示不同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

提问:你今年几岁?属相是什么?比你大1岁的人属相是什么?比你大2岁、4岁、9岁、12岁的人呢?

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进一步启发:为什么比你大12岁的人属相与你相同?与你同属相的人还有可能比你大多少岁?比你小多少岁的人的属相也与你相同?

17.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十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 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会用数学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重点: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 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会用数学

难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推理等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 并能设计一定的图形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

东东想请你们去参加动物王国的联欢会 瞧

小熊、小猴、小熊、小兔排着整齐的队伍在欢迎你们呢!(电脑出示三排小动物)第一行:小熊、兔子、猴子、青蛙 第二行:兔子、猴子、青蛙、小熊 第三行:猴子、青蛙、小熊、兔子

第四行怎样摆呢?由学生来摆 说出为什么要这样摆?、探索新知 2 同桌讨论怎样排才是有规律的排列?提问说排法

3、排一排

找4个同学上来排队 总结:(循环排列的规律)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规律

而且有许多规律比我们以前学过的更美丽、更复杂 这节课老师要带着大家继续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认识规律

同桌讨论怎样排才是有规律的排列?提问说排法

三、探索规律

1、欣赏主题图 感知规律

(出示课件2)最近小东家装修了新房子 想请大家去做客

你们愿意吗?首先请大家欣赏一下小东设计的墙壁装修图 他设计的图案既美观又有规律 可我总觉得乱七八糟的 请同学们先自己观察一下

想想有什么样的规律?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到底有什么规律?

2、合作交流 探索规律

谁愿意来说说你们小组找出了什么样的规律?

老师发现有一部分同学观察出一些规律 可有些同学却很迷茫

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探索这幅画面 看看到底有什么样的规律

引导学生说说每一行都有哪些图形?它们是怎样排列的?第一行和第二行有什么关系

第二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 注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3、当学生行与行之间的规律发现后 引导其观察列与列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发现变化规律同行与行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同时引导学生斜着看图有什么特征?

师生小结:大家都发现了每次都是第一个往后移动 其他的图形依次往前移动一个位置 这种有规律的排列方式

我们把它叫做循环排列的规律 我们班的同学真棒!同样一幅图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找到了不同的规律 看来学习需要有心人

4、地板砖的规律、巩固认知

小东家的地板砖更漂亮

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板砖颜色的排列规律

①(出示出地板砖的图样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先看看每行都有哪些图形 再看看每行颜色的排列顺序

你发现了什么? 有没有像刚才那样的循环规律?

②汇报规律

③谁能用一句话概括 每次都是怎么变的?

④小结:哦!难怪小东家的地板砖颜色这么漂亮 原来它们的排列是有学问的 看来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啊!

四、运用规律

2、画一画

3、找一找:你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有规律的图形?

五、欣赏规律

课件出示有规律的图片

六、做一做

七、联系生活 创造规律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些事物排列的规律 也用找规律的知识解决了许多问题

同学们想不想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幅有规律的图案!出示一块正方形的“手帕” 可是上面什么图案也没有 需要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

给这块手帕设计出有规律的花边或图案 注意

设计的花边或图案要有规律 请拿出学具袋

每个袋子中有一张正方形的纸和图片

同学们要先想好怎样摆才能设计出有规律的图案 要充分利用手中的图片 看谁设计的图案最漂亮 学生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

九、展示作品 互相评价(机动)

同学们设计得真漂亮!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家的杰作吧!这是谁的 能说说你设计的有哪些规律吗?

十、课堂总结

18.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十八

学情与教材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但是是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本节课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实施创新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找规律》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8单元的内容,是“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是实验教材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格物体。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

难点: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变魔术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要给大家变个魔术,想看吗?(想)那同学们猜一猜,老师会变出什么来呢?(生猜)

师:那好,我马上就要变咯!同学们仔细的看好。(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教具)我变!是什么?(苹果)是苹果,那我还想再变,这一次会变什么呢?(生猜)请仔细看,我要变咯!变!变!变!是什么呢?(香蕉)我还要再变,同学们猜一猜,这一次我会变什么呢?(生猜)请仔细看,我要变啦!变!变!变!是什么呀?(苹果)哪些同学猜对了呢?我要继续再变,这次我会变什么?你觉得是什么呢?(生猜)那我可要真变啦!我变变变!是什么?(香蕉)我还要再变,同学们这一次是什么呢?(苹果)

师: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有规律)师:有什么规律呢?

生:一个苹果一个香蕉,一个苹果一个香蕉。

师:刚才老师变魔术,变了一个苹果一个香蕉,又一个苹果又一个香蕉。

2、揭示课题

其实呀,像这样一个苹果一个香蕉,又一个苹果又一个香蕉,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师边说边出示“规律”二字)今天这节课呀,我们就一块来找规律!(师出示“找”字)

二、讲授新课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喜洋洋超市开业了,开业这天他们装修的可漂亮了,你们看,他们是用什么装饰的?

1、引导学生看图,提问:“同学们再仔细看看,你观察到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在排列上有没有什么规律?看哪个小组找的全,找的准。老师将评出优胜小组。”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汇报。

学生独立观察、发现,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和表达。引导学生观察得出: A:彩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B:彩旗的排列是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的。

c:我发现灯笼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是按圆的、长的、圆的、长的顺序排列的。

2、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还有哪些事物是有规律的?

学生可能说出彩带、彩带里图形的颜色,灯笼的形状、颜色,灯笼穗的颜色、花篮里花的颜色、花盆里花的颜色、花盆的颜色等是有规律排列的。

三、课堂练习

1、师出示课件,学生练习

2、课后练一练1.2题

四、生活中的规律

在我们生活中也有按规律排列的食物,你们想一想,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吗?

师提示,我们教室或自己身上有没有?

生答。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咱们生活中有很多食物是按照规律排列的,你发现了吗?(出示课件规律的美)

五、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东西可以按照规律来摆,声音也有规律,请听!(师拍手:拍 拍 拍拍拍)还有谁能想出和老师不同的。

除了拍手,还可以怎样?我们可以做有规律的动作吗?

六、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许多事物的排列都有规律,同学们找到了规律,创造了规律,规律无处不在!

19.“找规律”教学比较与反思 篇十九

【案例1】

1.教师出示例题:1、2、4、8、____、____, 并提出问题:这组数据的规律是怎样的?接着往下写应该是多少呢?

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后, 得出结论:“这组数列从第二个数开始, 每个数都是前一个数的2倍。”接着学生运用规律, 得出紧接着往后的两个数分别是16、32。

2.出示习题:1、3、6、10、15、____、____, 并提出问题:这组数据的规律是怎样的?接着往下写应该是多少呢?

由于此题与例题的规律完全不同, 学生一开始难以发现其中的规律。

在接下来的时间内, 教师提醒学生观察每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多少。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得出本组数列的规律。

纵观本节课, 学生虽然顺利得出了两个数列的规律, 但他们的思维活动始终是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的, 没能见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样的教学, 虽然也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 但显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方面显得不足。

【案例2】

教师首先出示了一组有规律的图片 (如△▲◆☆△▲◆☆△▲) , 让学生找一找这些图片的规律, 并说一说接下来出现的应该是什么图片。

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 教师板书一个“1”, 提出问题:“老师准备按照一定的规律写一组数, 现在已经写了一个, 你们能猜出接下来老师会写出什么数吗?”

由于只有一个数, 学生不知道教师接下来会写什么数。教师接着在1的后面写了2, 让学生猜一猜接下来教师会写什么。

生:应该写3、4、5、6、7……后面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

师 (完成第一个数列的板书1、2、3、4、5、6、7) :说得有一定道理, 完全可能会是这样的, 但老师想写的却不是这样, 可能会是怎样呢?

生:4、8、16, 每个数是它前面数的2倍。

师 (完成第二个数列的板书1、2、4、8、16) :说得有一定道理, 完全可能会是这样的, 但老师想写的却不是这样, 可能会是怎样呢?

生:1、2、1、2、1、2……反复地写1、2。

……

学生每创造出一种规律, 教师都及时给予肯定。就这样, 学生猜教师想法的潜能被激发, 创造出了如下规律:

(1) 1、2、3、4、5、6、7、8、……

(2) 1、2、4、8、16、32、……

(3) 1、2、1、2、1、2、1、……

(4) 1、2、1、3、1、4、1、5、……

(5) 1、2、2、2、3、2、4、2、5、2……

(6) 1、2、4、7、11、16、22、……

(7) 1、2、3、5、8、13、21、34、……

(8) 1、2、3、6、12、24、48、……

20.“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二十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7单元“找规律”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和数字的简单的排列规律,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2.通过找一找、填一填、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探究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能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创造有规律的排列。

教学准备:课件、题卡、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新课

1.贴苹果图片,引导发现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诱人的苹果,老师要把它作为奖品奖励给善于思考,积极发言,认真倾听的同学,你们有信心得到吗?(有。)老师这有好多的苹果,我把它贴在黑板上,(贴苹果——红——绿——红——绿)你猜老师接下来会贴什么颜色的?你猜对了吗?再猜,这回呢?

【设计意图:通过贴苹果图片作为学生奖励这个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在观察、猜测的过程中,感知规律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2.观察发现,感受规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

师: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老师手中的苹果就奖励给你了。

3.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师:像这样按照一定方式排列的事物,就是有规律的排列。(板书:规律。)生活中像这样有规律排列的事物还有很多,你们想找出它们的规律吗?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引导探究,寻找规律

1.出示例1场景,观察思考

师:大家都知道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小朋友们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特地开了个联欢会,他们把教室布置的可美了,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这就是联欢会的会场,漂亮吗?(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看一看,这幅图上都画有什么?

生:有彩旗,有小花,有灯笼。

生:还有一群小朋友围着跳舞。

师:请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它们都有着怎样的规律呢?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情境创设,直入主题图,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从最简单的规律(颜色)入手,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概括,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2.自主探究,交流发现

师:谁能说说你发现的规律?(将有规律的事物逐一出现在屏幕上。)

生:通过观察,我发现彩旗是按照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这样排列的。

师:你真善于观察,而且回答得也很好,请同学们表扬他一下。

生:学生用掌声鼓励。(老师奖励苹果。)

师:能像刚才那位同学一样,说说你还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通过观察,我发现小花是按照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一朵红花,一朵紫花……这样排列的。

生:我发现灯笼是按照一盏红灯笼,两盏蓝灯笼,一盏红灯笼,两盏蓝灯笼……这样的顺序排列的。

生:通过观察小朋友,我发现跳舞的小朋友是按照一名男生,一名女生,一名男生,一名女生……这样排列的。

师:你是从男孩开头的,还有不同意见吗?(生:也可以说按照一名女生,一名男生,一名女生,一名男生……这样顺序排列的。)真不错!奖励给你一个大苹果。

师:这是一个圆形的队伍,我们即可以从男孩那开头,也可以从女孩这开头进行排列。

3.教师小结,总结规律

师:刚才我们找到的小花、彩旗、灯笼,还有围着圈跳舞的小朋友,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连续两次以上重复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有规律的排列不仅便于我们记忆,还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寻找排列有规律的物体,给他们足够表达的时间,引导他们学会用语言表述规律。】

4.找一找,圈一圈

师:那你能找出每一组规律中的重复部分吗?(能)我们来找找,彩旗的重复部分是什么?(一黄一红)其他的呢?(生说,屏幕显示并圈出重复的部分。)

师:像彩旗的一黄一红,小花的一红一紫,灯笼的一红两蓝,小朋友的一男一女,我们都把它叫作一组。(板书:一组。)

师:当我们要找事物的规律时,只要找到一组是什么,再看看后面是不是按照一组一组重复地排列,也就是依次重复(板书:依次重复)因此,我们只要根据其中的一组,就能发现它的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圈一圈活动,让学生感受“一组”在规律性排列中的重要性,通过圈出重复部分的操作活动,突出规律的“核心”,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

5.填一填,补图形

师:我们找到了规律,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老师这有一组题,你能猜出它的后面是什么图形吗?

○○_ _

□○△□○△_ ○_

6.涂一涂,说一说

师:在题卡上涂出你喜欢的颜色,涂完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按什么规律涂色的?(指名到前展示作品。)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够通过涂颜色发现规律。现在老师这有一组图形,(屏幕呈现例2的<1>题)你还能从颜色上找到规律吗?(不能。)

三、数形结合,认知规律

1.观察发现,组中说一说

师:你发现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它后面的该是什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说一说有什么规律,把什么作为一组?

(生汇报交流,集中说发现。)

…………

师:同学们都很爱动脑!碗的规律是从颜色上发现的吗?(不是。)而是从什么上发现的?(数量。)显然,图形的背后还隐藏着数字规律,你能将碗的数量变化规律用数字表示出来吗?(能。)

生:2 3 2 3 2 3。 (屏幕显示。)

2.尝试解决,自己试一试

( 呈现例2的<2>题及做一做。)

师:请四人为一组,找一找、说一说,把你们发现的规律用数字记录下来。(然后汇报交流。)

小结:通过练习,我们知道,图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数字的排列就有什么规律,虽然它们表达的形式不同,但都表达了共同的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形变化规律来教数字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起联系,体现规律的多样化。同时促进了学生主动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四、联系实际,寻找规律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让我们用掌声来祝贺一下自己。(生鼓掌。)从我们的掌声中,你发现有我们学过的知识吗?

师:其实,像这样有规律的事物,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教师先说几个例子)你能找一找,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有规律的呢?

…………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规律,不仅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世界。】

五、欣赏图片,感受规律美

师:老师收集了一些有规律的图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规律的美吧!(屏幕显示画面。)

六、全课总结

师: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律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只要大家用心观察,多动脑筋,就一定创造出更多、更美的规律,把我们的世界装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上一篇:加强阿克苏农村宗教管理工作的思考下一篇:苏教版语文二下第八单元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