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情商教育》有感

2024-08-08

读《情商教育》有感(共15篇)(共15篇)

1.读《情商教育》有感 篇一

读《情商》有感

富阳市东洲中学 俞铭

情商(EQ)是相对于智商(QI)提出的概念,是一个人管理自我情绪以及管理他人情绪的能力。以往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商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其作用甚至超过智力水平。很多高智商的人虽然个人能力很优秀,但却不受领导重视,就是因为其情商不高所致。本书作者认为,情商包括五个方面的能力:

1、了解自身情绪:

能够意识到自身的情绪,也知道自己对该情绪的看法。如“我生气了”,“生气对我不好”。当出现负面情绪时,能够接受并主动处理,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吞没,失去理智。

2、管理自身情绪:

管理情绪的目的是实现平衡,能够对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避免被负面情绪摆布。人有三大负面情绪:愤怒、忧虑和抑郁,长期被这些负面情绪困扰的人群,会降低自身免疫系统,从而对身体健康产生很大的损害。因此我们要学会对这些负面情绪进行控制,方法如下:

(1)消除愤怒的方法:

控制和质疑触发愤怒的想法,获得缓和性信息。

在生气时摆脱对方,分散注意力,身处不可能进一步引发愤怒的环境,等待肾上腺涌动逐渐消失,生理水平恢复平静。如生气时外出散步等。

在愤怒或想法刚刚萌芽时就把它们遏制住,并且把它们写下来。

切记宣泄愤怒是平息怒火最糟糕的途径。愤怒的爆发通常会使人感到更加愤怒,而不是减少愤怒。宣泄愤怒对平息愤怒几乎没有任何作用。

(2)解决忧虑的方法:

解决个人忧虑过多问题的途径就是体验几次以后发现自己所担心的事情99%都没有发生,发生的事情也不像想象的那样严重。今后再出现忧虑时就可以采取批判的立场,质疑其发生的可能性,将忧虑情绪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3)解决抑郁的方法:

社交。比如外出就餐、打球或看电影等,总之是和朋友或家人一起从事某项活动。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选择诸如催泪电影、悲情小说等会让情绪再次低落的东西。

转移注意力。如激烈的体育赛事、滑稽的电影以及鼓舞人心的图书。

有氧运动。这是摆脱轻度抑郁以及其他消极情绪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很少外出活动的人最为有效。

享受。通过享受或感官愉悦使自己高兴起来是消除抑郁的另一种流行方法。如洗热水澡、吃喜爱的食物、听音乐或逛街。

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使人产生抑郁的事情或问题,并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坦然面对。

帮助他人。抑郁起源于对自身的沉思和关注,因此如果我们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对他人伸出援助之手,将会使我们摆脱对自身的痴迷。

宗教。最后,有些人还可以求助于超然的力量,从悲伤情绪中解脱出来。比如宗教祈祷。

3、自我激励:

首先,热情、自信和乐观等情绪对于提高成就具有引导作用。而忧虑和焦虑是对所有心理活动产生破坏效应的核心,会损害智力。因为忧虑是一项认知任务,个体如果把心理资源用于忧虑,就分散了用于处理其他信息的心理资源。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一直在担心考试失败,那么我们用于思考和答题的注意力就大大减少了。简单地说如果你担心失败,就可能失败,因此做任何事都要有热情、自信和乐观。

其次,还要学会延迟满足,抗拒冲动。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

最后,做事时学会“涌流”。“涌流”是情商的至高境界。涌流意味着情绪达到了极致,一种忘我的状态,专注于当前任务,失去所有的自我意识,把心里常常惦记的健康、金钱甚至成功统统抛诸脑后。涌流是无我的时刻。在涌流状态,人们的表现达到了巅峰水平。而进入涌流的重要途径是专注,涌流的本质是注意力高度集中。涌流是精通一门技艺、职业或艺术的前提,同时也是学习的前提。

4、识别他人的情绪:

识别他人感受情绪的能力也叫同理心,它在人生的很多竞技场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理心有三层意思:

关注他人的行为;

感受他人行为背后的感受;

针对他人的感受采取对应的行为。

同理心的基础是自我意识,我们对自身的情绪越开放,就越善于理解自身和他人的情绪。那些犯下惨无人道罪行的人通常缺乏同理心,因而酿成惨剧。一个人缺乏同理心,就不会感受到别人的痛苦。而人们用言语表达出来的情绪很少,情绪更多的是体现为其他信号,如声调、姿势、面部表情等。有部美剧《别对我撒谎》讲的就是通过观察人们的微表情来识别对方的情绪。

5、处理人际关系:

调节他人情绪的能力是处理人际关系艺术的核心,前提是情绪自控力和同理心达到一定的水平。在此基础上,社交竞争力才能臻于成熟。而社交竞争力的一个关键是人们表达自身感受的能力大小,即在什么时候恰当表现何种情绪。

第一种是情绪表达最小化,掩饰自身的感受。如日本人用毫无表情的脸来掩饰内心的不安。

第二种是放大情绪表达,夸大自身的感受。如《非诚勿扰》里的安田。

第三种是情绪替换,用一种情绪替换另一种情绪。如果会伤害你爱的人,最好把真实的感情隐藏起来,代之以伤害较小的虚情假意。如收到让人失望的礼物,但仍然微笑地说谢谢。

个体如何运用上述这些技巧,以及是否清楚何时作出反应,是情商的体现之一。因为情绪是可以感染别人的,两个人进行互动交流的时候,情绪传递的方向是从情绪表达更有力的一方传到较为被动的一方。之所以情绪会传递,是因为我们会无意识地模仿他人所表现出的情绪,也就是说,我们对他人的面部表情、姿势、声调以及其他非言语的情绪形式进行无意识的机械模仿。如果人们善于与别人的情绪协调一致,或者很容易让别人的情绪跟着自己的走,他们的人际互动在情绪层面就会顺利很多。成功的领导者和演说家都是善于调动公众情绪的人。

情绪的感染作用表明,情绪可以由外向内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如果我能让你发笑,就能让你开心;如果我能让你皱眉,就能让你伤心。同样的道理,不善于接收和发送情绪信息的人容易遇到人际关系的问题,原因在于别人与他们相处时常常感觉不舒服,但是他们自己说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

以上就是情商能力的五个方面介绍。简单的说就是:认识自己、管理自己、激励自己、认识别人和管理别人。一个好消息是人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并且具有持续的学习能力。情商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个人的习惯和反应,通过有效的努力,个人的习惯和反应(情商)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二、自我情商剖析及提高个人情商行动策略

博主善于了解自我情绪,也能管理自己的情绪;但自我激励做得还不够,对自己要求较高也比较苛刻,需要加强自我赞美;而识别他人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弱。体现在过多地以自我为中心,较少关注别人。因此后两项情商能力急需提高。

我在情商方面的愿景是成为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的人。

为了实现上述愿景,我下一步准备在四个方面努力,简单的总结为“四多”:多微笑、多赞美、多沟通、多帮人。

1、多微笑。不要老绷着个臭脸,多多微笑,将快乐的情绪感染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增加亲和力。

2、多赞美。对待自己和别人不要太过苛刻,要多多包容、赞美自己和别人。

3、多沟通。多跟别人沟通,而且沟通时要专注,要把他人当作活生生的人来对待,而不要当作一件东西(或达到自己某种目的的工具)来应付,另外还要多参加团体活动,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内心感受。不要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与世隔绝,如玩手机,看小说。

4、多帮人。发自内心地多关注、鼓励、帮助别人。帮助别人自己也会快乐。另外在工作中,关怀他人并且承担起帮助他们的责任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是矫正以自我为中心的良方。当我们以自我为中心时,我们遇到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自我封闭就会越来越严重,我们的世界就会越来越小。而当我们关注他人时,我们的世界就会越来越丰富多彩,我们自己的问题就会显得渺小,而且我们的交往能力可以得到加强,从而引发帮助他人的善举。

最后感谢《情商》这本书帮我解决了情商、社交方面的种种困惑,助我理清了自己情商欠缺的地方及提高策略。高情商的男人感性,做人的能力强。高情商的女人外向开朗,生活充满情趣。

2.读《情商教育》有感 篇二

一、潜心博览群书

商老师一生读过许多书, 以至到古稀之年, 他仍然不忘读书, 用商老师自己的话来说:“最重要的买几本好书看看, 在精神领域里流通, 这些书积累多了, 放在书橱里, 总有一万多册吧, 真可谓‘坐拥书城, 富敌侯王’……”我羡慕商老师读过这么多书, 敬佩商老师对知识孜孜追求的精神。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 不但要学习商老师那种读书精神, 而且要学习商老师的读书方法:“读了之后能想, 想了之后能讲, 讲了之后能写, 写了之后还能编成书, 同更多的人对话交流。”遗憾的是, 现在我们许多老师也爱读书, 读书量也很大, 但只是浮光掠影, 如水过沙地, 留不下什么痕迹。书怎么读?商老师在《坚守讲台》一书中写道:“首先要从书本里吸收尽可能多的知识, 通过自己的融会贯通, 形成自己的见解, 并把它作为智能释放出来。”著名作家贾平凹在《读书示小妹生日书》中谈道:“读熟首先不能狭窄。哲学、历史、美学等书都要读一读, 但是又切切不要忘记了精读。”作为教师, 应该更新观念, 要像商老师那样, 多读书, 读好书, 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活生生的创造力, 变别人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拥有“一桶水”, 而且要变这桶水为一条与时俱进、奔流不息的“河”。唯有这样, 教师在上课时, 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娓娓道来, 文采飞扬;唯有这样, 教师在帮学生释疑时, 才能做到引经据典, 分析解说, 鞭辟入里;唯有这样, 才能不愧为一位传道授业的好老师。

二、真心关爱学生

《坚守讲台》里有一篇文章是《神圣的事业》, 该篇文章中写道:“人文精神博大精深, 但首先是爱, 惟其有了爱, 我们才能成为育人之人。我们爱祖国、爱同胞、爱亲人, 当然也爱自己。我们爱科学、爱艺术、爱自然, 但是我们对教育和我们可爱的学生应该付出最多的爱。”

一个富有责任感、对学生成长寄予良好期待情感的教师, 总会把学生放在心上, 体察他们的酸甜苦辣, 关心他们的生活冷暖, 关心他们的学习、做事、为人和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同情他们的痛苦与不幸。当学生的身心、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 教师能够挺身而出保护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和受到挫折时, 教师能够给予及时的鼓励,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努力使他们成功。纵观我国的优秀教师, 他们无一不具有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良好美德和思想境界。霍懋征、邹有云、黄静华、盘振玉、林崇德等优秀教师堪称是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典范, 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个怀有关爱学生情感和信念的教师, 总会在工作中做出优异的成绩。相反, 一个不关心学生、不爱护学生的教师, 不会自觉地为学生去奉献, 也不可能做出优异的成绩。这些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 忍无可忍乃至暴跳如雷时, 一气之下会说出有损教师形象的话, 做出令人遗憾的事, 尤其是对后进生采取歧视态度, 甚至进行人格侮辱。还有的教师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之言, 不打不成才。因此, 这些教师对后进生拳打脚踢、扯头发、拧耳朵、扇耳光等。有的教师变相体罚学生, 学生没写完作业或者没写对作业, 便要学生抄十遍、二十遍。这种“额外的负担”同样造成了对学生身心的损害。这些教师的做法与我们新时代提出“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 没有爱, 就没有学校”的教育理念相违背, 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商老师在《坚守讲台》书中写道:“教育是人对人的事, 所以首先要尊重人, 把人当人, 满腔热情地对待人, 自己就不能以一种‘布道者’的姿态出现, 使人敬而远之。”所以, 这样的教师应该要加强个人师德修养, 加强教学业务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总之, 不关心学生、不爱护学生的教师, 不是一个好教师。

三、素心淡泊名利

《坚守讲台》里有一篇《通财与才能》的文章, 商老师在该文中写道:“俗话说:‘富不过三代, 财富迟早会流失的, 你就是把它铸成金山银山, 最后还会被人消融’。现在, 我退休了, 有房子住, 有饭吃, 有衣穿, 大笔的财产没有, 反正吃穿不愁, 生活无虞。”寥寥数语, 道出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财富观、名利观, 几分清贫, 几分淡泊。而商老师那份清贫、那份淡泊却折射出师道尊严, 是我们许多老师学习的榜样。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有多少教师没能坚守讲台, 有的跳槽改行, 有的下海经商。即使能够留下来的教师, 仍然有许多经受不住拜金主义的大潮冲击, 正被物质欲望所困挟, 变得追名逐利。因为“教师也是人, 也要过小康日子”。所以许多触目惊心的现象发生在教育界。在利益杠杆的驱动下, 许多教师曾强迫后进生弃考来提高升学率;有的教师将“解题秘籍”在课堂上秘而不宣, 以便吸收学生参加自己收费的课外补习班等。

我也是一位教师, 我更深刻地领悟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钱不是万能的, 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道理。我希望我们教师人人能过上小康日子, 但我们国家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作为教师, 我们仍然需要记住:这份职业是面对生命、面对灵魂的, 教师的不良行为可能影响孩子的未来人生。因此, 教师在追逐利益的同时, 是不是也要以良知来自问:自己有没有在道德上沦陷得太深;有没有违背自己的职业伦理呢?我国许多优秀教师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启功先生, 名利在他眼里比鸿毛还轻。如学校准备建立一个基金会来奖励优秀学生, 启功先生得知此事后义卖书画163万元, 但是他却坚持不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基金会, 而是用他的老师———著名历史学家陈垣的书斋号来命名, 在他的大力鼎助下“励耘奖学助学基金会”成立了, 这件事情在社会上一时传为美谈。

3.读《教育漫话》有感 篇三

《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撰写的一本教育名著,它主要论述如何培养“绅士”。洛克以漫谈的方式讲述了关于教育的内容、手段、方式等等的一些建议和看法,尤其是家庭教育,更是从各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独特思考。这样一本饱含哲理却写得通俗动人的名著在其问世300多年来,一直被誉为近现代英美文化的瑰宝,对近现代英美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时至今日仍然有着现实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并且反思我国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一、教育作用和目的

洛克十分重视早期教育的关键作用。一是因为儿童阶段是可塑性最大的阶段。二是因为幼小时的印象“都有极重大极长远的影响”。像水源一样,稍加引导,“便可以把它导入他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在《教育漫话》的序言中,洛克说:“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他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因此,越早教育越要谨慎从事。同时他还认为人之好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国家的幸福和繁荣也靠国家具有良好的教育。

二、绅士教育的途径——家庭教育

洛克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绅士,培养成谦和明礼、品行端正、举止优雅的绅士。把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当做绅士必不可少的四种品格。同时还认为进行绅士教育的最好的场所不是在学校里而是在家里。认为当时的学校是集合了形形色色被惯坏了的、满身毛病的一群学童的机关,而每个班级里都有很多孩子,老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人,只有在家里聘用良好的家庭教师才能使儿童避免沾染恶习,并能因材施教,使儿童得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合适的教育。虽然他同时也赞成某些人所说的家庭教育会使儿童怯懦无能和不通人情世故,但他认为相比于学校教育会使儿童学到鲁莽、诡计或粗暴,使儿童丧失德行,家庭教育的错误是微不足道的,是可以改正的。“德行比人情世故更难得,青年人失掉了德行是很少再能恢复的。”

三、家庭教育的内容——体育、德育、智育

具体到到底该如何培养绅士,洛克主要从体育保健、道德教育、智育三个部分来论述。

1.体育保健。体育保健也就是要塑造儿童健康的身体。洛克十分注重身体健康,他认为“健康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 而培养身体健康最重要的信念是“崇尚自然”。书中他非常详细的说明和指导了饮食、衣着、睡眠等各个方面,如:多呼吸新鲜空气,要有充分的运动和睡眠,饮食要清淡……在具体做法上,首先就是无论冬天夏天,儿童的衣着都不可过暖;并且每天要用冷水来洗他的脚;鞋子应该做得很薄;要睡硬板床;要洗冷水浴;要多过露天的生活,尽量少烤火。同时还认为儿童从小就应该学会游泳,认为游泳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他认为儿童之所以受不了寒冷,只是因为从小就没有养成一种抵御寒冷的习惯。我们的身体只要从小养成习惯,它们是什么都能受得了的。还有一些在饮食方面的建议。例如不能喝酒或者喝烈性的饮料;要避免吃一切的糖果;水果要有选择有节制的吃等等。

此外他特别强调节制的重要性,他认为“节制的精神无论是在健康方面还是在事业方面,都是十分必要的。”总的来说,他是为了培养儿童俭朴的生活习惯,注重儿童身体的磨练,来造就强健的体魄。我认为其中某些做法是值得我们直接借鉴的,比如,洛克所说的“大多数儿童的身体都是由娇生惯养弄坏的,或至少由此受到了损害”是有道理的。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我们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教育关注的太少,把大部分的目光都放在了孩子的智育上。殊不知,没有了健康的身体,什么都是无用的。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在物质条件上尽最大的力给孩子满足,认为这就是爱孩子。这一切原本也是为了孩子的健康着想,却反而使得他们成了温室里的花朵,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天一冷,就会有很多孩子感冒,生病。于是出現了很多娇生惯养的小公主、小王子,而家长的溺爱同时又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我们可以学习《教育漫话》中科学的合理的部分,要加强培养儿童强健的体魄,让儿童从小就锻炼身体,养成锻炼的习惯,培养他们锻炼身体的意识,使他们将来能抵抗天气,生活方式,生活条件等多方面的变化。

2.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也就是塑造健康的精神。德育在洛克的教育思想中占有根本的地位,“德行是一个人或一个绅士所应具备的首要的也是最必不可少的一种禀赋,一个人如果缺少德行,就决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爱,甚至不可能被自己所接受或容忍”。在洛克看来,德育不仅仅是指道德品质的培养,而是指整个精神品质或人格的塑造,大致说来它包括德行、智慧、教养以及坚忍等各种美德的培养。

德育的基本原则是以理智克制欲望。在道德教育方面,他重视以理服人,但同时也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养成好的习惯。这对家长及教师的要求也是较高的,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我们要酌情处理,理性的方法才能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错误。

洛克还要求儿童的言语、动作都要符合其等级与地位,对人谦恭有礼,举止得体。他认为这是“处世的真诀”,可以使自己获得他人的尊重与好感,从而获得一切。这也是对孩子优良品性的一种培养,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人交往。

3.体育。写了体育和德育之后,作者最后才写到智育。他认为德行和智慧比学问重要得多,前二者有助于学问,而徒有学问但无德行与智慧则反而无用。“智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使之掌握正确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不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强迫儿童去学,而要把读书当作一种游戏、消遣、光荣快乐的事情或对良好表现的奖励,孩子们就会自己要求学习的。而在教学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重视培养智力,多作实地观察,诱发学习兴趣。在智育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有:

(1)小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小心地加以鼓励。因为好奇心是一种求知欲,对事物好奇的孩子才会善于思考,爱动脑筋。

(2)要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当儿童没有立意去做那件事情时,父母或老师就应该少就他去做。有些喜爱读书、写字、画画的人,在某些时候对于书、字、画也会感到无味,如果那时他再勉强自己去弄,结果只能把自己弄疲惫,甚至对原本感兴趣的东西失去原有的兴趣。

(3)儿童的时间应该用在获得一些对于他们日后长大成人有用的事物上,即强调-教育的实用性。我们的孩子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切事物,所以最大的精力应该用在学习最需要的事情上。他们在世上最需用、最常用的事物,也就是最应当所追求的事物。

真理总是朴素的,平淡的文字总会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作者用最平实的文字述说着最深刻的道理,注重对学生道德的熏陶和培养,认为学生良好的德性才是最根本,是第一位的。

《教育漫话》这本书,给我印象较深的还有榜样的作用,父母的榜样作用,教师的榜样作用,同伴的榜样作用。在学习生活中,教师往往会在无形当中成为孩子学习的对象,尤其在幼儿园,幼儿的模仿学习能力较强,可塑性也较强,教师的榜样作用也就更大了。因此,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当从现在起就不断的自我提高,自我充实,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品德,有智慧,有修养的人。凡事以身作则,这样才能更好的起到教师的榜样作用。在同伴交往中,家长应该正确的引导孩子与品行端正积极向上的孩子交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同伴的作用是巨大的。

4.读《销售就是要玩转情商》有感 篇四

周彦宽

自从事销售工作以来,看过不少营销类书籍。《销售圣经》是顾问式销售必读,《细节营销》是市场营销类难得的好书,值得细读,以上两本是公司推荐阅读的。市面上销售类书籍太多了,有很多书是标题党,华而不实,公司曾推荐的《销售一定要懂的108个技巧》就是此类。

最近阅读了《销售就是要玩转情商》,之所以阅读此书,第一是看到很多对此书的好评,第二是我自认在销售情商方面不足。此书与《销售圣经》最大不同之处讲如何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开发客户。此书从情商角度解析销售过程,强调常被销售忽略的情商“软技巧”.以我的推荐指数,此书高于《销售一定要懂的108个技巧》,低于同类书的《销售圣经》。尽管如此,我还是从阅读此书中获得一些感悟。

建立情商销售文化的有效步骤

书中说,具有浓厚情商销售文化的团队一般都有三个基本特征:推崇学习,重视合作,鼓励慷慨大度的精神。我尤其对“推崇学习”这部分敏感,这方面我们有不足。通用公司是学习型企业的典范,每年投入超过10亿美元用于员工培训与教育项目。持续的培训有助于企业赢得更大的利润,还能降低员工离职率。

我总觉得,开会要谨慎,开会容易降低工作效率,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要开会;所以,我们竭力避免培训会议。这是不恰当的。培训是必需的,开会确实容易低效率。解决办法是提前设计和准备培训会议的主题和内容,以此提升效率,真正做到培训有效果。

培训不仅可以提升员工专业知识和销售技巧,还可以降低离职率。真个团队共同完成“培训”这一集体活动,有利于增强员工归属感和团队合作精神。退一步讲,即便培训内容是空白,培训这种形式也是有效的!

最后,介绍一下建立情商销售文化的有效步骤:创建学习型的环境摆脱自我,倡导集体肯定他人的努力倡导慈善

提升销售领导能力的有效步骤始终如一放弃你被人喜欢的愿望表现出同理心和礼貌成为一名导师将欢乐放入每周的待办事务。

始终如一,即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不虚与委蛇,真诚待人,不做情绪不稳定的人。这是领导之本!

放弃你被人喜欢的愿望,这一条对于触动最大。喜欢某人与尊重某人是存在差别的。员工可能喜欢你这个人,但是却只重视那些他们尊重的人提出的建议和反馈。被所有员工喜欢的经理可能会有很多朋友,但是业绩可能会很差。

由于性格因素,我并不属于强硬派领导。在我心目中最理想的领导应该是这样的:假如有一天团队乘飞机境外旅游,飞机中途故障,迫降于无人海岛,一伙人身处危镜,这时大家会跟随他们最信得过的人。这个人有两个特点,第一人们相信他有能力,第二人们相信他会为众人谋利益而非私利。而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英雄——有能力的好人!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平时希望让每个人喜欢,不会强迫大家做什么。现在看来,我应该思考如何拿捏软硬兼施,此为我之不足。

5.读山东教育有感 篇五

翻开扉页,卷首语《教师语言的五件漂亮外衣》映入眼帘。作为一名老师,虽然不需要像演说家那样出口成章,侃侃而谈,但是掌握谈话艺术和技巧,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曾经以为和小学生说话,委婉

曲折了他们听不懂,不如直来直去的就事论事,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然而卷首语告诉我:教师的语言需要甜蜜,就像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的故事”,这些糖果是精神的糖果,可以让批评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的语言要温暖,“你不去上学,老师会想你的!”;教师的语言要充满信任,“老师相信你正在思考问题,没有听清楚老师的话,那你坐下来再仔细想想吧!”;这样温暖的话语,让我们成年人听来都是如此的亲切,如此的充满爱意,更何况孩子呢!

作为一名年青的班主任,教育与管理经验的缺乏,让我非常渴望能够有一本百科全书式的班主任教学指导,来帮我解决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然而几经周折,搞得身心俱疲,结果却不尽人意。后来期刊中《半部<论语>治班级》一文点醒了我:教学管理方法不仅仅在教学管理书籍中,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教学管理的框架中,要跳出教学,传诵经典,从不同的书籍中获得灵感,汲取精髓,最后再转化为教育理论来管理班级,如此才会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与管理经验。

曾经对“严师出高徒”这句话深信不疑。然而期刊里《将微笑送给学生》一文,却让我对这话有了动摇,慈师也能出高徒!文章中,一位老师本是性格开朗、爱说爱笑,但是为了管好班级,整天板着脸上课,处理学生而纠纷······一个月过去了,班级纪律非常好,然而老师却感觉出学生明显的和他远了,课堂上也失去了师生爽朗的笑声。恰逢一篇作文《××,我想对你说》,老师了解了原委。孩子们是这样说的:“老师,请您笑一笑,再让我们听到您的歌声,看到您和我们一样玩皮筋好吗?看到这,不仅仅是文章的作者受到了震撼,我的内心也久久不能平静。记得工作的第一年,我也曾经和我们班的孩子一起说说笑笑,跳皮筋、猜谜语,然而那只是极少数的情况下,大部分情况下我还是板着脸对他们。然而我也记得,当和学生在一起玩时,学生的眼神是多么明亮,话语是多么亲近!她们的心情是多么高兴!我们又怎能为了抓好班级,不顾她们的感受,强迫了自己,也压抑了学生?微笑,是送给别人最好的礼物,在学生的眼里,老师的微笑就是对学生的认同,就是接纳、鼓励和赞扬!因此让我们把微笑送给学生,让孩子多些爱他人,少些爱自己,多些宽容,少些狭隘,多些善良,少些丑恶。

6.读教育名著有感 篇六

土门关小学

韩建虎

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线中的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

反思自我的成长工作经历,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一原则吗?

记得,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发誓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那时候,在与同学交往中,我的人缘很好。因为,我做人的准则就是:无论是谁,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必须答应他;人家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难处,因此我就要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人。小时,我家里也不富裕,全家六口仅靠父亲一人微薄的薪水维持生活,我吃和穿都很节省,可是只要有同学跟我借钱或学习用品,只要我有,我就一定会立即借给他。尽自己所能给别人帮助,看到别人舒展的眉头,渐渐地,我发现我眼中的世界似乎变了,每天我都会有无穷的快乐,每当我躺在床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日子。

再后来,我当了一名教师﹙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因为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人,才能把自己融入到使周围的人都快乐的大我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相互提高。学会帮助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我经常给孩子们讲我从我的老师那听来的故事,让孩子们明白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上帝到天堂和地狱去考察,发现天堂里的人同地狱里的人一样都是围着一口锅,拿着两米长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汤。但是,天堂里的人却精神焕发,满面红光,地狱里的人却萎靡不振,面容憔悴,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地狱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着长勺子舀汤喝,勺柄太长,总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长勺子舀汤第一口总是先喂他人,然后再被别人喂。由于有了先己后人和先人后己之别,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狱之分。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

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有人曾说过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7.读《情商教育》有感 篇七

在《回归教育本质》这本书中,林格先生用平铺直叙的写作手法,以及他高尚的人文主义情怀向读者阐释了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教育面临的困境以及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基于此,林格先生具体阐述了他的教育观以及他对于学生个性化教育的提倡和推崇,当前教育的出入就在于回归教育纯真,重新建立教育价值观。整本书的结构框架十分清晰,观点详实,理论性很强,读完之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教育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同时他的理论完全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进行的阐述,读完之后很受感动。

这本书一共分为八个章节,每个章节下由几个论点支撑,第一个章节主要介绍了当前教育的困境,作者认为我们当下的教育承担了过多的社会压力,比如升学、就业、当官、成名,而这些社会期望都是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获得的,因此这些压力很大程度上已经转嫁到我们的学生、老师、家长和校长的身上。很多人将原因归结于我们的教育体制上面,但是作者是不认同这一说法的,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从教育内涵中寻找突破。在这里,作者是用一个“牛吃草”的故事来阐述的,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代教育者的面对的困境就是“摁着牛头吃草”,一厢情愿地强化学生的自我控制,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那孩子就会像那头被小木桩栓住的小牛一样,想要挣脱却挣不开,导致长大以后,有充足的力量去挣开木桩了,却已经没有了兴趣。因此,我们的教育者要不惜一切捍卫学生的主动性,而不是一味地灌输。还记得作家郑渊洁曾经说过:“这是禁忌相互崩溃的时代,没人拦着你,只有你自己拦着自己,你的禁忌越多,你的成就也就越少,人只应有一种禁忌,那就是法律,除此之外,越肆无忌惮越好。”做为一名未来的人民教师,我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充满想象力的天才!第二章作者详细的介绍他关于教育本质的认知。作者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感应,也就是说真正的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灵上的交流,孩子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主动、积极的状态。课堂是教师讲授知识的场所,同时也是孩子汲取知识的场所,需要教师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不是教师一味地只是将自己的教案传递给孩子,孩子在下面只是机械的、被动的死记硬背,老师说什么孩子就记什么,甚至有些老师会剥夺孩子在课堂上说话的权利,这是可悲的!这让我联想到家庭,孩子在学校受老师的管理,回到家庭是受父母的管理,当一个唠叨的母亲反复在孩子耳边强调同样的事情,虽然很多话是为了孩子好的,但是孩子的内心是抵触、排斥的,语言在很多时候是一把双刃剑,用好可以入心入骨,用不好可能会引起反感,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我们的家长,都要学会适时的“沉默”,多为孩子留点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我们只是扮演一个倾听者的角色。作者认为无声的行动很多时候和语言一样会有交流的作用,更加能体现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和关爱。第三章作者阐明了要全面依靠孩子,这也是基于第二章观点进一步的阐释。强调了理想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四章作者阐释了教育的目标是焕发人性的光辉,这个在我看来充分体现了我们教育的人文性和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教育要首先激发孩子的善良,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内心向善,尤其是对待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育是要从改变教育者自身开始。其次,要让孩子学会包容,能够设身处地的去替别人思考,要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此外还要培养孩子树立远大的目标,成为一个正直的人。最后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引导孩子形成“我能行”的意识。第五章具体阐述了教育者角色的转变,教育最终的归宿不是孩子掌握了知识,而是内化为孩子的素养。第六章是在第二章论述的激发孩子的主动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进行个性化教育,每个孩子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每个人的潜能和擅长的事物都不一样,教育者要有意识的将某个领域假定为孩子的特长和发展方向,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培养和训练,最终使这个假定的最佳才能区成为孩子真正的和兴趣和特长所在。在第七章中作者阐释了教育的最低纲领是培养能力,这里的能力不能和心理学上的能力等同起来,这里的能力和知识是并列的概念,其实,读到这里就可以发现,作者的观点并没有反对学生知识的获得,他反对的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学习知识只是手段,能力的获得才是最终的归宿,当然这里的能力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在教育中可能就是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问题学习。最后一章是在前面的理论基础上的一个提升,作者认为教育的最终成果就是习惯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培养,因为在少年时期,人的身心发展还未定型,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林先生强调要在全国推广六大习惯,第一是一件事情能够做到底,第二是要孝敬父母,第三是说到就要做到,第四是用过的东西要放到远处,第五是认真写字,第六是在错误中反思自己,可以看出这对于公民整体道德素养的提升都是重要的,教育并不是孩子的事情,也是成年人的事情,基于此,那么我相信我们的整个社会就会成为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

在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教育者是需要有信仰的。在我们的中小学,其实存在着一个很现实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很多老师在一线工作几年以后,他对教育最初的热情会慢慢褪去,更有严重的,很多老师会去抱怨,甚至会将这种负面的情绪强加到孩子的身上,更有甚者会触犯法律的底线。在我看来,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对于教师职业本身的认知以及对于学生的认知还不够,在教师这份职业中没有找到归属感,换句话说没有体验到教书育人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教育者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教育之“大用”,这是教育者的幸福。李吉林老师是一位经验特别丰富的教师,虽然她的教育经验很丰富,但是她能坚持在每一次上课之前,认真的备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因为她觉得只要想到孩子们在她的课堂里感受到快乐、幸福,那么她就愿意去做,因为当孩子们收获了,最幸福的其实是老师她自己。诚然,我们当前的教育大环境并不是那么明朗,教师承担了各种各样的压力,但是要知道很多时候,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个体,是没有办法去改变这个社会的规则,因此,这个时候,必须要有意识的去调整自己的状态,教育者的幸福感是建立在受教育者的自由生长并臻于完善的基础上,泰戈尔说:“不是棰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得鹅卵石美轮美奂。”中国教育的前途是光明的,但是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改革,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为我们的教育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而我们每一个身处教育环境中的人,要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生命价值,探索教育之根,实现不教而教,把家长和老师从根本上解放出来,这也是我们教育的希望所在。

8.读《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有感 篇八

文章提出“教育素养首先是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这说明教师的文化根底不仅要“渊”要“深”,更应强调“博”和“广”,要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并消化吸收,长成自己身上的人文血肉。使之面对学生能得心应手,举一反三,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而授与学生的东西,也是教师自己人文思想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教师除了要广收博采,更要“整合”,自成一家,形成自己对生命,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和信念。可见,教师只有拥有了深刻的知识,讲课才能深入孩子们的心灵;反之,就谈不上教育素养。就像我们经常说的"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河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这种教育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要读书,要有学习的愿望,要有对知识的渴求,才能使你达到教育技巧的巅峰,到达通往师生心灵交往和谐的境界。正如培训中我们学到的读书使人明智。因此教师只有多读书,才能提高教育素养。

其次,教师的教育素养还包括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对儿童的认识首先是有观察构成的”,因此要懂得研究各种儿童方法,那就要求教师要多观察,善于思考,潜心的研究心理学。把那些枯燥无味的科学真正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只有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才能发现问题,解决矛盾,近而影响和教育学生。所以,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

第三,教师还要有高度的语言修养。教师独特而鲜明,准确而优美的语言是沟通师生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苏霍姆林基强调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可见,教师的语言对孩子们的发展有多么的重要。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语言也应当是艺术化的,是表意准确而且形象鲜明的,是善于运用语言来创造鲜明的形象,架好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的。艺术化的语言将形成一种教学的风格,感染学生,震撼学生。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为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新知识,提高学习质量打下基础。

正因为教师面对着两个世界,一个是课文的艺术世界,一个是学生的心理世界。这两个世界都丰富如浩瀚的宇宙。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开发、去探索。

总之,读了这篇文章后让我们对教师的教育素养有了深刻的体会。让我们懂得了作为一位好教师,不应该只是课本知识的传播者,还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在立身做人诸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要用高尚的追求,严谨的治学、百折不挠的奋斗热情、精练而逻辑性强的语言去陶冶学生的情操,铸造学生的品格。

通过学习我们也发现自身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与苏霍姆林斯基谈到的教育素养差距很大。在繼续教育培训中,尽管强调要求老师读书,读书,再读书。但我们自己只是从表面了解到读书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却没想到多读书会给自己、学生带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我们会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多拿出时间来细细领悟大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并以其精髓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指导自己的实际教学。

9.读.爱心教育有感 篇九

读《爱心教育》有感------教育无小事

林东第六中学

张桂萍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之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像洒满大地的爱,给学生带来温暖,给未来带去希望。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让我感受到为人师者的他,给予学生的爱博大如海,它包容着关心和支持,理解和友情、激励和希翼、宽容和真诚…...。李老师的教育从爱起步,由爱伴随,因爱结果,他所教过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多少年之后,都有来自天南海北的学子记挂着自己的老师,那是一种怎样的师生情怀呀!听着都让人羡慕不已。这足以说明,教育的一切都源于爱学生,教育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学生

《爱心与教育》是李镇西老师以手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故事。既真实而又通俗易懂,不像一般教育专著那样,没等读就已经开始有畏惧心理了,而读《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就像一本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一次心灵沟通,让人一读就爱不释手。

教育无小事,在李老师《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中体现的最为突出。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李老师无疑是成功的。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爱孩子、关心孩子,真正把学生当成朋友去看待。

《爱心与教育》是一本活的教育学。活就活在它是源于许许多多的生活实例,教育实例,这些实例有些时候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可我们却熟视无睹,而李老师却以发掘教育资源,作为研究的教育素

林东六中“尽责圆梦,争做师德标兵”征文

材,真正把教育教学作为一项研究去做,真正是一名研究型的学者。

学生王斌的父亲执意留下一筐鸡蛋,感谢李老师对儿子的关爱,李老师每天煮上一个给王斌送去。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玮生活节俭,李老师送钱给她补充营养,在高考以几分之差落榜后,宁玮情绪波动很大,李老师一直鼓励她,八年如一日的通信、电话联络,成为宁玮成功人生的最大动力。父亲病逝,家庭欠债的武健有了辍学念头,李老师支持同学们给他捐款捐物。假期,李老师带着同学们步行三十多里山路,来到武健劳作的田头,齐声大喊:武建,你好!让武建感动的泪水长流。李老师教育后进生万同的转化,更像一个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对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的培养。俗话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教师要从一些小事上去关心、爱护学生,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是真挚的、无私的。如果不努力,就愧对老师。在交流、沟通、理解中建立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喜欢你这个老师的同时,也会喜欢你所教的课程,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学生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还有什么能拖住学生前进的脚步呢?

我们现在很多人由于职业倦怠,懒得去学习和研究。新形势下,学生出现的问题层出不穷,如果我们仍然用老一套的办法去教育学生,已经不管用了。而李老师恰恰是根据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如家

林东六中“尽责圆梦,争做师德标兵”征文

庭教育、中学生早恋问题、班务管理、后进生转化等多方面开展自己的研究。不是说教,而是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总结,用自己的真心去做教育,真正是我们每一位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10.读教育名著有感 篇十

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一个益友。近段时间我认真地阅读了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等人的教育著作,感受颇多。

在所读的这些教育专著里,专家们都建议老师应该用欣赏的目光去看,用赏识的语言去说,不论什么孩子,他们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它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不断走上成功之路。曾有一位大学生回忆他的老师时说,他的启蒙老师从来不批评打击任何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碰到每个同学成绩不好时,总是说自己没有教好,请同学原谅。看到这些,我感到非常惭愧和不安。我只是粗略地把着几本书看了一遍,我越往下读,越感到坐立不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真需要彻底的改变了。读教育名著,让我感觉收获了很多,他让我意识到教师应该充盈着一颗爱心,把爱心的阳光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思想与思想撞击的火花,架起心灵与心灵沟通的桥梁,一起拉响

生命的琴弦。担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书上我们能知道更多故事,更多知识。我们要多读好书,用知识来塑造你自己,不断进步!书是一盏明灯,它照亮了我们的人生道路,让我们在前进的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所以我以后还要读书,读好书,同时倡导并支持我的学生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辛勤的园丁,渡人的小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赞誉.“以天心点燃烛光,引导人

类走向光明”更道出了为人师表的神圣和职责.怎样做才无愧于这些称呼和赞扬呢 ?

热爱学生.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也应该像斯大林所说:“要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要像园丁栽培心爱的花木一样.”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曾经有一位学生,因父母工作均在外地,无暇照顾他,他便自我放纵,学习不认真,作业不做,和同学打架.当了解到这情况后,我立即向他伸出关爱之手,找机会与他谈心,时常抚摸着他的小脑袋问寒问暖,鼓励他学习.慢慢的,他对学习不再马马虎虎了,一天天进步起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藤野先生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公正无私的师德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先生,时刻激励着他去英勇斗争;陶行知先生一生为师,注意表率,良好的师德风范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们誉为“万世师表”,成为世人学习的典范.我们要以前辈为楷模,并向身边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学习,建立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的专业思想情感.面对着不成熟的少年儿童,面对着正处于动态发展中的他们,我们要注意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传.我们要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风趣的谈吐来征服学生的心;用自己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感化学生的行为;用自己高尚的师德,真诚的师爱塑造学生的灵魂,真正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

在所读的这些教育专著里,专家们都建议老师应该用欣赏的目光去看,用赏识的语言去说,不论什么孩子,他们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它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不断走上成功之路。曾有一位大学生回忆他的老师时说,他的启蒙老师从来不批评打击任何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碰到每个同学成绩不好时,总是说自己没有教好,请同学原谅。看到这些,我感到非常惭愧和不安。我只是粗略地把着几本书看了一遍,我越往下读,越感到坐立不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真需要彻底的改变了。读教育名著,让我感觉收获了很多,他让我意识到教师应该充盈着一颗爱心,把爱心的阳光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思想与思想撞击的火花,架起心灵与心灵沟通的桥梁,一起拉响

生命的琴弦。担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书上我们能知道更多故事,更多知识。我们要多读好书,用知识来塑造你自己,不断进步!书是一盏明灯,它照亮了我们的人生道路,让我们在前进的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所以我以后还要读书,读好书,同时倡导并支持我的学生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

读教育名著有感

读教育名著,让我感觉收获了很多。学习教育名著的直接目的是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最终目的是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为此,学习应当是“研读”,应当“求甚解”,并且把“研读”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有所得。

我认为“研读”教育名著的原则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生动有趣与治学严谨相结合。《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

本世纪初,我国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鲁迅先生也曾针对时弊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在今天,重温这声呐喊决不是危言耸听。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取决于父母、学校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的老师、父母应首先树立正确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把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与关心孩子成绩同等重要的地位。有一位低年级的班主任,发现班上的一位小朋友尿裤子,就细心地观察了好几天,发现是由于课间贪玩,忘记去厕所造成的。这位教师就在班上开展了“不让我们的小

朋友尿裤子”的教育活动。每天课间都有同学主动提醒,让大家先去厕所,然后再玩。两个星期过去了,这个小朋友克服了因课间贪玩而忘了去厕所的毛病。再也不会尿裤子了。

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阶段,处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逐步形成的时期,这是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小学老师是儿童知识的启蒙者,儿童智力的开拓者、儿童心灵的陶冶者、儿童健康的监护人。教师的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特殊的工作,它的特殊就特殊在塑造儿童美好的心灵上,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心理素质形成,主要靠教师的启发诱导,熏陶影响。老师像春风化雨一样,辛勤培育学生良好的品德。不少问题学生正是由于老师的辛勤教育而转化为好学生的。

11.读《情商教育》有感 篇十一

当前农村学校的窘境让我回想起自己以前艰辛却很幸福的农村受教育经历。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就读于离家200米左右的村小——独枣小学,当时每个年级有2~4个教学班。虽然没有塑胶操场,也没有煤渣跑道,但每当课后和放学后,男孩子在土操场上打篮球奔跑得尘土飞扬;女孩子在操场上跳绳、跳橡皮筋、跳房子,玩得不亦乐乎。后来,小学毕业了,每天步行30分钟到乡中学——乔姆中学读初中;再后来,90年代初期,步行1小时到镇中学——后港中学读高中;最后,顺利考上省城师范院校读大学。应该说,出生于农村的我的求学读书经历还是比较顺利的。如果我晚出生20年或者30年,恐怕读书历程会艰辛、难料得多。

那时的社会不存在现在三令五申却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择校热,培养的学生也能很好地适应毕业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社会、家庭对学校、对教师都充满了期待和感激,并没有现在那么多的抱怨和怀疑。

那时的生活水平不高,但一个学期三五元钱的学费在农村老百姓的日常开支中占的比例远没有现在高,影响不了生活质量。现在,虽然免了学费,但是改制费、隐形的择校费、培训补习费等各种名目的费用不计其数,老百姓怨声载道,教育投诉居高不下。

那时的学校没有现在重点中小学规模大,却成功解决了所有村子里儿童就近上学的问题,而不会像现在,孩子一年四季五点多钟就得起床朝学校赶路,更不会出现如今因为撤校并点形成了所谓的“中心学校”后,学生不得不乘车,而又乘上了问题“校车”而引发的一个个悲剧。

那时的学校没有什么名师,更没听说过什么特级教师,大批民办教师撑起了一方明净晴朗的教育天空。他们待遇不高,但是师德高尚;他们知识不丰厚,但勤奋乐学。他们没有复印机去印资料,也无处去购买资料,一本课本、一张蜡纸、一块钢板、一支刻笔,还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同样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他们立足岗位、勤奋工作、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勤于钻研、乐于辅导,从来没有“家教”的概念,更加不会因“有偿家教”而让教师形象一落千丈。

在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今天,回味当时的农村教育,真让人感慨万千。

当前,农村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足够重视。投入逐步加大,教育环境不断改善,像清华这类名校也对农村孩子的招生做出了明确的倾斜。有了“开往春天的校车”,相信农村教育的明天会更美好。但我依然怀念当年那些平凡而执着的人,那些纯粹而澄明的精神,祈望这样的精神能继续滋润新时代的农村孩子,让他们在物质的大潮中不至于迷失自我。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四十九初级中学 湖北武汉 430080)

12.读《情商教育》有感 篇十二

读完了《爱的呼唤》《爱的旅程》后,我的第一感触就是———师爱无边。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我们教师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以教育科学为指导,教育科研为动力,教育艺术为途径和手段,以爱施教,以理服人,以德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张载锡老师这些书中,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道德教育、课堂教学、开发智力等方方面面的小故事和哲理,我被书中所写的教育方法所感动,不由地想到班主任的教育教学工作,其实,我们也可以用情深意切的直观言语,丰富语感的体态语言,心理相融的情感共鸣,激发情趣的教学幽默,直话曲说的暗示诱导等等,付出爱,给学生心灵的土壤上播种“爱”,也可以收获到“可持续发展的爱”,使他们爱课堂、爱环境、爱生活、爱祖国。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那爱是什么?爱就是尊重,是信任、是智慧、是宽容。谈话时,让学生坐在你的身旁;制订班规时,征求学生的意见;教育学生时,用商量的口吻……张老师那语言、那行为、那耐心真令人折服。

书中讲到老师要树立高雅的美感形象。是的,老师的仪表、服饰、态度、语言、表情都影响着学生。在老师进入教室时,那表情信息一旦融入教室的空气之中,立即会扩散,感染学生。愉快的表情,洒脱的举止能使学生轻松自然,处于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书中有这样一个情景:教室的门被轻轻地推开,老师微笑着迫不及待地挤进门来,从容地点点头,漂亮的连衣裙像一片彩云托着老师上了讲台,老师的微笑温暖了教室的角角落落,渗进同学们的心田。“同学们,我姓刘,叫云,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英语这门令人生畏的课。”老师的话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是老师美的形象,老师美的语言为学生打开了知识之门,学生会不知不觉地跟着老师奔向希望。

用爱温暖后进生。后进生大多数学习成绩差,思想上不求进步、自卑、缺乏信心。而教育这些学生,教师付出很多却回报甚微,教师批评时言辞稍有不慎,矛盾就会激化。张老师告诉了我:首先要分析造成学生后进的原因,是家庭因素、学校因素还是社会因素。其次,抓住感化的突破口,对症下药。后进生往往不受人欢迎,受人歧视,遭人冷眼。由于爱的饥渴,他们自卑、自暴自弃,表现得玩世不恭,其实他们的内心深处渴望帮助、渴望爱。爱可以塑造美好的心灵,可以诱发美好的行为。教师应在生活上关心他们,思想上爱护他们,学习上帮助他们。我班转进一位因打架被“遗弃”的学生,我请他来沟通一下,他诚惶诚恐地来了,我微笑着递了一杯水,说:“一看你就是好学生,我们都欢迎你的到来,老师又多了一个朋友……”一段真诚的话驱散了他的拘谨,更改变了他的习惯,慢慢地他成了学生的榜样。张老师的方法真灵。

批评也要讲艺术。读了这本书,我恍然大悟,原来,可以从反面去教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再有针对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去激励学生。从此,我再没有把学生请到办公室。学生肃立面前,通过讲道理并责令其改正,大多劳而无功,学生抵触、赌气,收效甚微。处于自我意识急剧发展的时期,自尊心非常强的孩子希望教师能理解他、关心他、尊重他。所以,我在教育活动中始终保持宽广的胸怀,和蔼、友善、热忱、耐心、平等地对待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责子十过,莫如奖子一长”,老师对学生的激励和希望,真的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13.读《爱教育》有感 篇十三

我原先不知道爱是什么。有人说:“爱时时都在你身边。”有人说:“生活中找不到爱。”当我读了安利柯的《爱的教育》之后,我明白了生活中处处充满爱,我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是爱:出生时爸爸妈妈的爱,还有爷爷奶奶的爱;上学了有老师的爱,有同学的爱……所以生活中真是处处充满爱

书里许多人物使我印象深刻:有品德高尚的卡隆可怜的波莱克西,风趣的可来蒂,惹人喜欢的“小石匠”,有呆呆的斯带蒂,驼背的耐利,聪明的代洛西,可恶的勿兰蒂,虚荣的华梯尼……个个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仿佛就是我身边的人。看着,看着,我想起了自己,我与安利柯年龄差不多,可是他写出了这么棒的日记,我有点自愧不如。

书中有一个故事让我十分感动:有一个小孩叫叙利亚,他家里手头比较拮据,父亲负担一家的生计。父亲白天上班,晚上替人抄写封条,抄五百张所得的写费是六角钱。叙利亚见他父亲很辛苦,也想帮忙。他发现父亲一到12点就停止工作,回屋休息。有一天,叙利亚等父亲回屋后,穿好衣服,到了父亲写字的房间,点亮油灯,蹑手蹑脚地写着一张张封条,一直写到一百六十张,数了数值两角钱了,这才回屋休息。叙利亚这样写了好几天,父亲很高兴。因为父亲还没有发现叙利亚在帮助他,认为自己还着实未老。可是叙利亚因为睡眠不足,成绩下降,没少被父亲责骂,他都在心里忍着。直到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父亲对他的看法。这天夜里,叙利亚正在工作,他不知道父亲早已站在身后,等叙利亚发现时大吃一惊,忙说:“父亲,原谅我!”父亲的眼睛早已红了,说:“明白了,我全明白了!孩子,你真可怜,三个月都没睡好觉,还要被我责骂,我对不起你!”这夜父亲在他儿子身边睡了一觉。这个故事发人深省,它讲述了一个关于父子之间爱的故事,充分体现出这个孩子对父母的一片孝心。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父母工作都很辛苦,还要为我们操心,而我们不能给父母一点帮助。看了这本书,我感到自己仿佛长大了一些,懂得了许多道理。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真不容易啊!我们要对他们有孝心。我们要从小事做起,比如父母生病了,我们递上一杯水,父母下班后我们送上一双拖鞋……家就是社会的一部分,家充满了爱,社会才会更美好。

14.读《新教育》有感 篇十四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年我有幸考到了固镇的支教,被分到了湖沟小学,对此,我很感激学校的领导和各位老师对于我的信任,给了我这次走上教育讲台的机会!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当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在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等方面有极大的不足,所以我在平常有时间就去看看一些教育类书籍,以及一些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视频。最近我就在看一本由朱永新老师编写的《新教育》,我还没有看完,因为每读一次《新教育》我就有一次体会,每次的体会都不尽相同。

什么是新教育?书中说到:新教育,意味着一种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诗意,一项教育行动。这本书一共分成了三辑:第一辑阐释什么是新教育,新教育的精神,学理基础,新教育的四大改变六大行动,新教育的儿童课程以及教师发展......第二辑是对新教育的感悟,第三辑则是对当前的一些教育热点问题的探讨。《新教育》说的内容有很多,包涵了对很多问题的思考,诸如: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问题,对学生和对老师的态度,等等。由于我的家庭环境,我对书中提到的两个问题深有感触,其一是关于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问题,其二就是新教育所说的潜力论;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一﹑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问题。

我的父亲也是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2000年以前还只是民办教师,在2000年以后才通过考试转成正式的国家教师,对于没经历过得人来说可能不知道当民办教师的艰辛:工作比正式的教师也就是以前所说的转正后的教师多,而拿到手的工资与他们就差了很多;同时社会上也有些人不理解民办教师,总认为民办教师不如正式教师,是低人一等的职业。

在我小的时候发生的两件事情让我很排斥教师这个行业;第一件事情是又一次一位学生家长指着我父亲的鼻子骂,他说“不就一百多块钱的学费吗?我没钱!我看你能不能一辈子都当教师!”还说了其他一些很难听的话。事实上整件事情事这个学生家长以前没钱的时候求我父亲帮忙转下手,帮他的孩子交的学费,而后来他有钱就去赌博不愿还了。这件事之后我第一次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了怀疑:不是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吗,为什么别人那么侮辱当教师的父亲?为什么别人欠钱不愿还?我很不理解父亲为什么面对那些问题还要当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当时还是民办的,因为我有一个伯父他不满足于教师的那点工资,自己经营挣了一笔钱生活的很不错。这是这件事情之后我对父亲的第一个不理解。几年后大约是我上初中吧友发生的第二件事情,让我对父亲感到很悲哀。那是因为一个学生平时在学校吃饭没带米(当时因为有很多学生离家比较远,学校和家长商量后请我母亲中午为孩子们做点饭,孩子从家里带米我母亲帮做给他们吃),她的家长承诺学期结束就送米去学校还我家的,可后来直到那个学生上初中了也没还。我父亲暑假去催讨米的时候那个家长指着我父亲的鼻子骂:“你不就一个破民办教师吗?有什么好神气的,我就是不还,会饿死你啊?!”当时要不是有其他人在场拉着他就把我父亲打了,这件事让我对父亲再一次产生了不理解:为什么社会上的人那么侮辱教师父亲依然愿意当一名人民教师?

当我看了《新教育》这本书,尤其是里面一位叫杨敏的老师的话后我明白了。杨老师不仅用诗意的语言指明了理想对于教育对于教师的意义,还以坚定地语气谈到遇到挫折面对困难时如何坚守理想的问题。她写道:“也许会遭遇许多的磨难与挫折,也许会遭遇无法言说的隔膜与阻碍,也许会遭遇世人的嗤笑与误解,甚至也许会被认为是一个孤独痴傻的异类.....即便如此,我仍然愿意做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也许杨老师的话说出了我父亲为什么能够坚持二十多年不动摇——因为理想,因为一个当教师的理想,因为一个面对困境仍然做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的理想!也许就是这个理想让父亲坚持了下来!

二、新教育所说的潜力论;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

与教师的潜力的作用: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书中提到教师的发展比学生的发展更为重要,因为没有教师的快乐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快乐发展;没有教师潜力的开发就没有学生潜力的开发!所以要对老师说:说你行你就行,要经常说。新教育者认为建立在潜力论基础之上,我们就必须无限地相信教师和学生的潜力,必须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搭建舞台、创造空间。新教育相信,我们给教师和学生多大的舞台,他们就可以演绎多大的精彩;我们给教师和学生多大的空间,他们就可以创造多大的辉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的潜力,我们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给我们一个精彩,我们给他一点空间他就我们创造无数辉煌。

我们要是没有看《千手观音》,假如不知道她们的背景的话,就很难相信这些人都是聋人,她们听不到音乐,只能用心去感受,这让我们普通的正常的人去做恐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很多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任何事情,只要努力都有可能成功。

以上就是我看了《新教育》这本书后的一点感悟,请各位领导和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湖沟小学:张露

15.读《情商教育》有感 篇十五

关键词:双语教学,师资培训,误区,理念,素养

当今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同时我们还要面对来自世界各国竞争对手的挑战, 这对21世纪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双语教育”由英语专门术语“bilingual education”翻译而来, 指要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 从而使学生通过授课语言的运用来达到掌握两种语言的最终目的, 而不仅仅是把目的语作为一门课程, 比如把英文和中文作为两种独立的课程。

据书中介绍:21世纪的中国迫切需要双语教学, 但是要想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 还有诸多实际问题等待解决, 只有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改革课程教材、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和建构完善的评价机制, 才能真正落实双语教学的实施。以中小学的英语教学为例, 能够使用流利的英语在课堂上自如授课的教师并不多, 大部分是运用汉语讲授英语知识。

在我国, 英语学科的教学一般被认作为语言教学, 而教师常因缺乏英语的听说基本功, 而造成师生沟通障碍。针对这种师资状况, 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比如主动引进师资, 聘请高校教师或外籍教师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外语基本技能的强化培训, 提高他们的双语教学能力。学校在注重教师过硬的学科知识的同时, 还应强调教师的双语能力, 培养复合型教师。那么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双语教师?

1 认清教育现状, 切勿走进误区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认识到, 仅仅靠开设一门外语课程, 只能使大多数学生掌握有限的外语, 很难达到精通外语的程度。随着双语教学被越来越多的学校纳入教学计划, 双语教学的普及速度和范围都是有目共睹的, 但很多学校在具体的试行中, 仍存在不妥之处。

1) 学校对双语教学的误读

不少学校认为, 只要在课堂上说了外语就算是双语教学了。目前老师仅限于用英语说出“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或“请大家拿出练习本”等这些课堂常规用语。而具体的知识性内容则用汉语。实际上, 真正的双语教学并非如此简单。从语言教学角度讲, 双语教学是使用另一种语言来讲授母语某一学科的知识内容。也就是说, 不论是课堂上的常规用语还是知识性的学科讲解, 都要求用英语讲出来, 让学生接触和掌握一些其他学科的英语术语, 这才是双语教学的初衷。

2) 双语教学中对母语的冲击

我国目前开展的双语教学除了使用第二语言传授数学、物理、化学、体育等非语言学科内容的教学, 有些学校甚至在语文课、思想品德课上也进行双语教学。这种做法与我国开展双语教学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必然导致汉语地位的降低和汉语传承的损伤。诚然, 在数理化等理科教学中, 用英语讲授一些计算公式、标准单位或者学科术语, 有助于教育与国际接轨。但在文科教学中, 尤其是语文教学中, 双语教学就得不偿失了。语文课设置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母语表达能力、提高古诗词文的鉴赏能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这些凝聚几千年文明的精华如果用英语讲授就本末倒置了。

2 更新教育理念, 创设双语环境

教学观念的变化是当前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长期以来, 我国的英语教育重视书面知识, 忽略听说能力。要想真正实现双语教学, 就要求我们必须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 注重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使英语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此外, 双语教学还要打破“我教你学”的传统教学模式, 构建一种平等、合作、协商的师生关系, 形成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我认为, 要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构建相应的双语学习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双语环境的构建是为了让学生在一种自然、轻松的第二语言环境中学习, 达到“学中用、用中学”的境界,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融入语言环境。

书中提到, 双语教育在新加坡、加拿大等双语国家都取得了成功。究其原因, 是因为英语作为这些国家的官方语言, 使得第二语言的学习与运用有了得天独厚的先天环境。而我国属于单语国家, 自身没有外语的客观环境, 因此我们需要人为地去创设第二语言环境。学校可采取以下措施, 比如:加大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力度, 定期聘请外籍教师对学生进行口语辅导, 组织友好学校间互访交流活动;计划编制校园英语读本, 在学校图书馆内开设学生学英语网吧, 开设英语电台、电视台和创办英语刊物;开展英语歌曲、英语书法、英语墙报和英语小品表演的竞赛, 定期举办学校英语文化节等等。

3 夯实专业素养, 保证教学效果

双语教师承担着双重任务。

1) 向学生传授物理、化学、音乐、体育等学科内容;

2) 提高学生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水平。

双语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与其他教师的不同, 他们不仅要精通学科内容, 而且自身必须是一个双语者, 其学科水平和双语能力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成败。就幼儿园双语师资而言, 目前幼儿园的老师在大量使用英语方面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1) 教师本身的口语不标准;

2) 教师中英文转换不恰当;

3) 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某些误区。

一些教师有幼教经验, 但英语, 最主要的是口语较差, 一些老师自身的英语很棒, 但幼儿教学经验不足。针对以上状况, 当前普遍采用的师资培训方法是:将英语教师幼儿化, 幼儿教师英语化。笔者在上海金山实验幼儿园的几天观摩学习活动中, 发现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许多生活环节都是固定不变的, 教师在这其中的语言组织有很大的固定性, 让教师每天练习口语, 熟能生巧, 也可让幼儿学得轻松、自然。如:晨间英语:“Good morning, Miss Yang.”“Good morning, Lili.”等;早餐用语:“Our breakfast is milk and bread.”“Please take your food.”教室用语“It's time for class.Please be quite.”“Raise your hand to answer my question, please.”午睡英语:“Go to bed.”“Please put the pillow first, and then spread out the quilt.”游戏英语:“Let's play a game.”“Are you ready?”离园时常用英语:“See you./Bye-bye.”“Hi, your mummy is coming.”等。这种方法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该园双语环境的创设与教学的优化。而作为小学、初高中的双语教师, 除了要掌握过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熟练运用英语课堂用语的基本功之外, 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学科素养。

4 结束语

教学大计, 教师为本。双语教师是双语教学最直接的实施者, 双语教学的任务只能通过教学第一线的双语教师来实现。双语教学的关键是师资, 没有高素质的双语教师, 就无法实施高质量的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2]姜宏德.论双语教师的专业素养[J].当代教育科学, 2003 (23) .

[3]杜秀花.佳木斯大学培养幼儿教师的实践与启示[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4 (6) .

[4]王立芃.小学双语师资培养[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5 (8) .

[5]陆蓉, 艾琼, 马天宇, 等.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双语教师培训项目组.为双语教师成长搭建平台——上海市浦东新区双语教师培训项目纪实[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6 (8) .

上一篇:2009科教处总结下一篇:爱上文字,爱上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