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设计分析论文(共2篇)(共2篇)
1.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设计分析论文 篇一
全国园艺植物遗传育种博士生学术论坛之系列报道二
2015年10月15日,经过中午短暂的休息,博士生学术论坛于下午14点在海旭花园酒店继续召开,此次论坛由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李名扬教授主持。
首先,李教授向与会人员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亲切的问候。随后他介绍了下午论坛主要分为博士论文汇报与教授点评两个主题部分,并指出期待各位博士生的精彩表现。
接着,博士生的论文汇报正式开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李瑞民同学、贵州大学的聂琼同学、青岛农业大学的刘源霞同学、中国农业大学的申飞同学、河北农业大学的李敬蕊同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姚文孔同学、西南大学的黄仁维同学、南京农业大学的孙海楠同学、华南农业大学的胡冰同学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王磊同学,依次做了论文汇报。在汇报中他们展现出的过硬的专业素养获得了在座教授的频频点头以及硕士研究生们阵阵掌声。
在十位博士生汇报完毕后,山西农业大学的李梅兰教授对他们的汇报作了精彩的点评。李梅兰教授指出,此次论坛博士生的汇报都很精彩,一些观点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每位同学为了此次论坛所做的努力都是值得赞扬的,并感谢大家的辛勤付出。同时她还提出不足之处在于汇报时间稍短,没有进行提问和交流。最后,她就以上的汇报提出的建议是同学们的PPT做的过于单调,希望以后在作汇报时要多加注意这一方面。
而后,所有与会人员进行了短暂的茶歇。接着就是另外十名博士的汇报,他们分别是来自西南大学的潘阳露同学、扬州大学的赵宪坤同学、山西农业大学的齐仙慧同学、西南大学的邓红红同学、南京农业大学的高娇娇同学、中国农业大学的黄振宇同学、沈阳农业大学的李伟佳同学、华南农业同学的化青珠、华南农业大学的陈哲以及河北农业大学的孟川同学,同样他们的汇报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以上十位博士的汇报由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刘文革研究员作点评。刘文革研究员认为,此次论坛的博士生论文选题新颖、有价值,且紧跟学术前沿,但是存在汇报时对自己所采用的材料交代不清等问题,同时还指出有些同学的论文不能自圆其说,常常虎头蛇尾,最后他强调同学们以后作报告要通俗易懂,能使外行人听得懂才算成功。通过本次活动,促进了园艺植物遗传育种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对外交流与学习氛围。
2.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设计分析论文 篇二
1 教材编写原则
1.1 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
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育种技术, 都应体现系统条理、全面完整的原则。如育种途径中, 既严格遵循传统的“查、选、引、育”顺序编排内容, 又及时补充和完善人工培育环节中的基因工程育种和现代航天育种内容。
1.2 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教材既编入了国内外在植物育种方面的最新成熟技术和方法, 又分析了药用植物育种特点, 这对于药用植物育种工作有较高参考价值。
1.3 具有可读性
教材行文流畅、图文并茂、重点突出、实例典型、密切联系实际, 能激发学生自学兴趣;内容丰富、条理清晰, 对涉及植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中药化学和数理统计等学科的部分都阐明原理并提供参考文献, 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拓宽视野。
2 教材定位和特色
2.1 教材定位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教材主要用于药学各专业本科教学, 兼顾专科各药学专业使用, 能为学生将来从事药用植物育种及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2]。通过教材学习, 不仅要让学生准确掌握现代遗传学理论及育种相关技术, 深入调查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广泛了解药用植物育种的现状;而且还要求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 能根据生产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育种目标和实施方案。
2.2 教材特色
既注重遗传学理论基础的夯实, 又强调密切联系育种实际的应用, 即遵循“厚基础、重应用”的指导思想;既吸收了大量作物遗传育种的成熟经验, 又及时增补了药用植物育种工作新进展。上编遗传学部分及下编各育种途径的介绍作为传统育种教材中的总论部分, 内容详实、条理清晰, 概述了植物育种学的理论基础和常用方法, 即“厚基础”;各论部分则突出药用植物不同于一般作物的育种特点, 更加强调野生种的驯化利用以及药用成分含量的提高[1], 即“重应用”。这两者的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借鉴作物遗传育种领域先进理论和方法, 而且有利于药用植物育种的开拓创新, 必将对整个植物遗传育种科研与教学起到反哺作用。
3 教材内容建设
3.1 理论教材内容建设
根据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的定义确定了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的三大要素, 即理论基础、物质基础和育种技术。
3.1.1 理论基础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的理论基础是现代遗传学, 包括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分子基础、三大遗传定律、突变、胞质遗传及群体遗传学内容。故将教材分为上下2编, 上编为植物遗传学, 下编为药用植物育种学, 学时分配以下编为主, 占总学时的2/3。由于学生相关知识基础较好, 大都学习过遗传学基本知识, 所以这一部分的编写在系统介绍植物遗传学知识的基础上, 更多地强调与育种实践相联系的理论基础, 比如突变、胞质遗传和群体遗传学等。
3.1.2 物质基础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的物质基础即药用植物种质资源, 该课程内容与大田作物遗传育种及园艺作物遗传育种相比具有鲜明特点: (1) 药用植物种类繁多, 整理研究难度更大; (2) 野生资源比重大, 对其遗传特性知之甚少, 甚至一无所知; (3) 人工培育品种混杂, 缺乏规范、系统的整理。
脱离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就成为无源之水, 因此, 教材着重介绍了遗传育种学在药用植物上的应用。具体表现在以下2方面: (1) 引用与各章节理论知识紧密联系的实例, 巩固基础、激发兴趣。针对药用植物遗传育种研究落后的领域, 采用少数大田及园艺作物的育种范例, 以期达到前瞻和启迪的效果。 (2) 在各论中重点介绍育种研究较为成熟的药用植物, 比如人参、银杏的育种等, 通过纵向介绍, 使学生领悟育种工作的发展规律, 有利于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
3.1.3 育种技术
育种技术即育种途径。教材系统介绍了引种、选种、杂交育种、回交育种、诱变育种、远缘杂交、倍性育种、杂种优势的利用以及生物技术育种等。但药用植物遗传育种研究还远远落后于大田作物和园艺作物, 现阶段主要的育种途径停留在选种及引种阶段, 只有少数药用植物进行了一定范围的杂交育种、倍性育种及诱变育种。教材编写过程中, 突出了药用植物育种途径选择的特色, 例如有很大一部分药用植物既可以进行有性繁殖, 又可以利用块根或块茎进行无性繁殖, 利用杂交育种与无性繁殖相结合的培育方式可以有效缩短育种周期。教材中对这一类药用植物进行了细致的归纳、总结, 既便于学生掌握育种规律, 又便于指导育种实践。
3.2 实验实习教材内容建设
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加强实践性教学[2]。因专业和教学层次不同, 将实验课时数调整为24~36学时。与药用植物学和资源学课程结合, 要求学生野外进行的资源调查、标本采集与制作、花粉的采集与保存、花粉萌发率的测定等实验项目, 占总实验学时的1/4;细胞学观察研究主要介绍核型的观察、组织培养、秋水仙素的使用以及遗传转化等常用技术, 占总实验学时的1/2;大田实验要求学生熟悉并掌握一些基本的田间育种技术, 设计一组添加杂交实验, 占总实验学时的1/4。这些实验往往在各年级之间连续进行, 每个实验都有详细的记录, 并与各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密切相关, 能使学生直接参与育种实践。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 也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重要工具, 其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我们在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教材建设中虽然取得一定成绩, 但还需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文全, 沈连生.中药资源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5.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设计分析论文】推荐阅读:
《园艺植物育种学》复试资料整理06-10
解毒仙草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09-27
植物与环保论文09-23
园林植物保护论文09-14
植物保护专业论文10-27
华南植物园毕业论文09-06
七年级种子植物教学设计06-30
园林植物造景设计测试题07-03
植物的叶教学设计09-27